加码法律服务 护航复工复产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本报记者 陈春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逐步复工复产。但一些人仍然心有顾虑,尤其是近期我区增加了不少境外输入病例,这让很多人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疫情还未彻底结束,拒绝上班可以吗?”快递员小李说,担心接触人多被传染而不想上班。

“公司不发口罩,可以不上班吗?”某公司员工小王也有同样的疑惑。像小李、小王这样因担心疫情而不想上班的员工不在少数,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企业不得随意解除职工劳动合

同。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并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在此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分别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

出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考量,疫情期间,企业不得随意开除员工。那么,员工以疫情为由拒绝上班是否可以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内蒙古东日律师事务所律师段亮。

段亮说,一般情况下,员工是不可以拒绝上班的,除非是隔离、治疗等比较特殊的情况。《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

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规定使用。但对一般企业而言,口罩并不是单位必须要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某些地方规定,办公室也可以不戴口罩。所以公司不发口罩不违法,员工不能以单位不提供口罩为由拒绝上班。

不过,有些地区对复工企业作了详细规定,明确了企业必须要为在岗劳动者准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消毒液等。用人单位可以对员工进行安抚、心理硫导,消除恐慌情绪,引导员工逐步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若可以远程工作,用人单位可以安排员工在家工作。 如果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员工返岗,员工拒不返岗的,用人单位可按照有关的规定依法处理,或者双方进行沟通,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疫情防控期间能拒绝上班吗?

10 执行主编:戴宏 责任编辑:章奎 版式策划:纪安静 制图:安宁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

复工了,说说房租的事□本报记者 宋爽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假期延长,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复工复产后,一些员工对自己的薪酬也更加关心。

李杰供职于内蒙古一家科技公司,春节假期他回到了老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便一直响应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号召留在家里,并每天尽可能居家办公,完成工作任务。随着疫情的缓解,李杰接到公司通知,称将正式复工,此时他仍在外地,受当地疫情防控需要暂时不能离开,无法按期返岗。而当李杰向公司报告请假时,公司人力资源部明确告知

他如未能按期返岗,不能为公司提供劳动,则无权获得劳动报酬。无独有偶,还有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选择降低员工薪酬。

疫情之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谓各有难处,在此情形下,工资可否降低或延期发放,居家办公的劳动者如何发放工资等问题,不仅需要认真对待,也需要法律的支撑。

内蒙古伊坤律师事务所主任曹文萍律师表示,对于因当地疫情防控需要无法及时返岗的职工,现有的工资支付政策规定非常明确,即企业不得因为职工未返岗而不支付工资。

她介绍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规定:“企业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

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职工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职工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当发放生活费,生活费标准按照不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80%执行。”

但是有些企业确实经营困难,《通知》中也提出鼓励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工资待遇。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稳岗补贴。企业与员工之间要达成一个有效的沟通,避免陷入劳动争议纠纷的同时,也能保障员工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返岗复工,工资受影响吗?

□本报记者 帅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区各地都吹响了复工复产“集结号”。不少企业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类法律问题,如劳动争议、房屋租赁纠纷、合同履行纠纷等。为保障我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自治区司法厅、自治区工商联和自治区总工会等单位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深入分析企业的法律需求,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开通复工复产专线帮助解决法律难题

自治区司法厅积极发挥信息化优势,在内蒙古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热线平台,开通了“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专区(线),组织公司、金融、劳动、民商事、刑事等专业领域骨干律师,为企业提供“7×24”高效权威法律服务,确保线上服务不打烊。

我区某灯具企业与某外地企业签订了灯展承揽合同。受疫情防控影响,灯组制作和安装工作自2020年1月28日停工,当时灯组制作和安装已完成50%,外地企业已支付30%的灯组制

作款。由于灯具企业在灯展前难以复工并按约定完成灯组制作安装,外地灯展也因疫情影响难以举办,灯具企业与外地企业就灯组制作款支付问题产生争议。

12348复工专线律师接到灯企负责人的咨询后,立即连线企业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和双方争议焦点,并请平台组织律师对不可抗力相关法律规定及适用问题进行研究。经认真研究合同法相关规定,全国人大、最高法的指导意见,以及非典期间类似案例等,律师提出,根据疫情防控措施对本案合同履行产生的影响,在本案中疫情防控措施构成不可抗力,灯企对于其难以继续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形,应按照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及时通知外地企业,经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对于已完成的灯组制作安装费用,外地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价款。此外,律师还协助该灯具企业起草了相关法律函件,并积极参与合同双方协商沟通,通过释法明理,最终促成该灯具企业与外地企业达成协议解除合同,外地企业按实际工程量支付灯组制作安装款。

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柴勇生介绍,自专线开通以来,每天都有20通左右的电话咨询复工复产相关法律事宜,值班律师在做好法律服务的同时,也做好咨询者的疏导说服工作,引

导咨询者依法理性维权。此外,自治区司法厅还出台指导意见,加强

对中小微企业法律帮扶,协调志愿律师团队开展专项法律服务,化解中小微企业债务风险。对中小微企业合同履行期与疫情防控期间重合的,协商为其延长合同履行期限并签订补充或变更协议;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欠付民营中小微企业账款的情况,按照自治区政府相关规定积极协调有序、提前偿还欠款,避免出现因拖欠账款导致民营中小微企业无法维系生存的情形。

律师公益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在我区企业复工复产刚开始的时候,自治区工商联就积极组织业内资深律师,成立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律师公益服务团”。这些律师在处理解决租赁合同、劳动用工、民商事纠纷、企业风控、公司治理、资本信托等方面经验十分丰富,他们专门为会员企业在疫情期间遇到的诉讼和日常问题咨询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自治区工商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律师公益服务团副团长、内蒙古北梁律师事务所主任宋孝彬组织本所数名律师,承担起疫情期间的法律咨询等各项法律服务。特别是疫情好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期间,宋孝彬律师接受我区某科技公司的委托,成功调解处理了一起法律纠纷,通过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了结了这起因为疫情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并在促成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的形势下,使得企业与企业间互相理解,互帮互助,从而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和谐统一。

律师公益服务团副主任李晓梅告诉记者,一般概念上的公益法律服务可能更关注的是老人、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但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特别的挑战。企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也需要公益法律服务,因为如果没有了企业,劳动者的权益也就不能得到保障。律师公益服务团组建以来,律师团成员以电话、短信、互联网、微信等形式,为民营企业提供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近60多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受到民营企业的普遍好评。

除了组建公益律师团,自治区工商联还发挥自治区民营企业家法律维权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和检察机关与工商联沟通联系机制作用,积极受理内蒙古阿儿含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天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坤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法律维权事宜,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贡献力量。

制定法律指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为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妥善应对和处理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自治区总工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合法权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梳理了20条相关法律指引,引导企业、职工依法合理解决疫情期间劳动用工问题。

指引涉及因履职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伤认定、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病人隔离期间工资如何发放以及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问题如何解决等诸多方面,全面具体,针对性强。同时,自治区总工会推出“无接触”式法律服务,在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六期职工普法H5讲堂,分别从防疫、复工、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共克时艰等方面详细解读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及劳动用工方面新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据了解,我区多地工会还创新形式,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向广大职工群众普及“防疫抗疫”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开设法治专栏,向企业、职工普及疫情防控、劳动关系认定、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复工复产成为当下工作重心之一。合同履行困难、流动资金不足、房租压力大、职工情绪复杂……解决这些问题,依法而为是唯一有效的应对办法。我们将在采访中发现的企业复工复产典型问题进行了归纳,并请法律专业人士解疑释惑,以飨读者。

加码法律服务加码法律服务 护航复工复产护航复工复产

编者按

□本报记者 章奎

连日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区各行各业陆续重新运转。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复工复产,SMT、机芯、整机、注塑、包材、模组六大生产车间内,多套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严密监控着生产线的运行。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产能已经恢复到年前80%以上,三月底有望实现产能恢复。产能恢复后,将全力完成之前合同约定的产品供应,力争将因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

不止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很多复工复产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合同履行困难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因疫情防控停工停产而导致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截止时间之前交付产

品或完成工作,并引发系列合同纠纷。那么,遇到因疫情防控而造成的合同纠纷该怎么办呢?能否适用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原则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能否主张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双方的责任如何分担?

“首先要分清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的概念。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情势变更,是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情势变更致使合同履行的基础丧失或发生动摇,若继续维持合同的原有效力,则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北京大成(内蒙古)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

情势变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可见,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导致的后果和责任承担方式均有所不同。遇到不可抗力在解除合同时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遇到情势变更时需要由法院根据公平原则酌定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王焰说,因疫情防控导致合同履行出现困难,当事人究竟如何处理需要根据个案而定,充分结合个案的实际情况,确定合同应继续履行还是变更或解除。

王焰建议,遇到这类问题的企业可以自行或者通过咨询律师理清合同履行困难的相关事实,确认能否依法主张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减少损失,然后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并准备不可抗力等相关证明。

疫情耽误了合同履行怎么办?

□本报记者 宋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此前的一段时间餐饮行业不得不关门停业。一面各地政府出台文件,号召做“中国好房东”,减租免租;另一面,房东因各种原因无法满足承租人的减租、免租、退租要求。店家、房东各有难处,难成共识。

呼和浩特店主毕龙最近正在为餐厅的经营发愁,他年前准备了几万元的原材料,原本想趁着假期赚一笔,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这2个月不仅没赚到钱还要照常给工人开工资。“年前备的货不耐储存的都扔了,我家所有收入来源就靠这个小店,经济压力很大,马上要还贷款,只支出没有收入,小店难以为继,能不能在房租上减免点呢?”毕龙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跟毕龙有相似困扰的商家不在少数,可对房东而言,他们也有各种不能减免房租的理由。有的房东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房租,如果为租客们减免房租,房东自己的生活会受到影响。还有房东认为,自己平时节衣缩食,不敢旅游享受,好不容易买了房,他们也需要还贷款,租客们没有承担这些压力,就没有理由要求房东帮他们分担疫情带来的影响,房租应该按合同约定的执行。不过也有一部分房东与租客都表示愿意彼此协商,共渡难关。

那么,这些客观因素能否成为减免房租的理由呢?内蒙古兴合律师事务所王玉兰律师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房东和租户可适用公平原则来平衡双方权益。除政府有针对此次疫情的房租减免政策外,可以协商为主。

如果存在房屋被封锁、承租人被异地隔离等影响居住功能的情况,可通过协商减免或延长租期;如果房屋受到疫情影响较小,可正常居住,仅是房屋便利程度或经营用房相应收入受到影响的,可通过双方协商少量减免。

对于房租减免问题,应当区分是民事租赁还是商事租赁,以及租赁物是否因疫情而无法实际使用等不同情形,然后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商事租赁为例,房租是否可以减免取决于疫情对租赁合同的履行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是疫情导致租赁物无法实际使用,此时出租人便无法再履行向承租人提供租赁物的义务。但如果认定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出租人无需承担违反租赁合同的损害赔偿责任。此时承租人也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主张因为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从而解除合同,以实现房租的减免。这样的主张一般会得到司法机关支持。

如果租赁物并非无法实际使用,由于此时出租人已经向承租人履行了提供租赁物的义务,按照租赁合同,承租人的房租支付义务一般不能被减免。但是如果由于疫情导致客流减少,承租人营业收入产生重大减损的,承租人再按照原租赁合同的约定支付房租可能会产生重大不公平,此时如果承租人请求减免房租,司法机关应该根据情事变更原则酌情调整房租。

□郝佳丽

随着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将全区 103 个旗县 (市、区)疫情风险等级全部调整为低风险,全区各地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服务业企业(单位)正在自行恢复营业,复工复产成为与抗击疫情同等重要的大事。为了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打烊”两个月了,复工复产时不可避免因疫情防控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公司经营受疫情影响很大,能不能集体降薪或裁员?”“企业复工后,员工未能及时返岗,多次联系和沟通仍然没有答复。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否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公司去年底签订的合同,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无法开工,现在已经不可能按当时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需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复工复产的当下,不少企业遇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小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着不管不顾的想法,认为疫情造成的问题不该由个人或企业买单,也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听之任之。殊不知,面对这些疫情带来的问题,如果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不善于寻求法律的帮助,很可能会让一些企业在复工复产后再挨上“当头一棒”,让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成为问题,从而触碰法律的利刃。谨记一点,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要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谨慎处理,只有法律武器才是保障企业安心复工复产“隐形的翅膀”。

另一方面,公检法等相关部门也可以主动作为,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深入企业做好法律法规政策解读,通过现场或网络远程服务,宣传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时解答企业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尽可能针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受理企业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做到帮忙不添乱,为企业雪中送炭。

疫情防控尚未结束,各行各业不可能为了疫情防控一直“打烊”,一方面,复工复产必须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疫情防控需要企业复工复产。可以说,保障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正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定要用好法律这个

“隐形的翅膀”,保障复工复产顺利进行,保障疫情防控有持续“后劲儿”。

用好“隐形的翅膀”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磊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