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中国飞檐 · 迪亚曼蒂纳与外界被大山阻隔,交...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17.3.26 5天下

HORIZON本版编辑:于珊珊本版美编:李晓婷本版审校:郑 晨

热线电话:(010)51895625E-mail:tdzbs@263.net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迪亚曼蒂纳附近的小山上,吉尔森日日夜夜生活在一个简陋的小窝棚里。

平时,他用一把锄头在周边刨土,然后用簸箕把土运到附近的小溪边,装到特制的筛子里,放到溪水中一遍一遍筛,最后将筛出的小石块平铺到一个台面上仔细寻找。

有一天,他找到了一块重 0.3克拉、净度很好的小钻石,在当地能卖大概300雷亚尔(约合660元人民币)。

这就是巴西最传统的寻找钻石的方式,从 18 世纪一直延续至今。44岁 的 吉 尔 森 已 经 这 样 淘 钻 淘 了 12年。10 年前,他曾经淘到过一块重达 3克拉的钻石。他用卖钻石得来的钱盖房、娶妻、生子。

“迪亚曼蒂纳”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钻石之城”。早在 200 多年前,这里的钻石可要好找多了,几乎一弯腰就能捡到一块。曾经,“迪亚曼蒂纳”叫作“蒂茹库”,位于蒂茹库河与格兰德河的交汇处。

与米纳斯吉拉斯州其他地方一样,18 世纪初,大量淘金者来到这里寻找黄金。但在淘金的同时,人们

经常淘到一种很特别的小石块,亮晶晶,十分吸引人。

据历史和文物保护专家约翰·斯潘格勒介绍:“钻石是一种自带能量的石头,在一堆石头中总是最显眼的那一块。”由于当时在美洲从未发现过钻石,当地人根本想不到这些石头就是钻石。钻石被他们捡回家后经常用作棋牌游戏的筹码。

后来,一名葡萄牙神父来到这里。他曾游历澳门,见过钻石,但他并不想把这个发现与当地人分享。他离开前对当地人说,想拿走一些这样的石头做纪念。淳朴的当地人从家中拿了不少这样的石头送他。然而,第二天早上,当地人要为神父送行时赫然发现,他已经在

半夜不辞而别。当地人非常奇怪,就拿了一些石头到里约热内卢询问,这才得知这些石头的价值。

1731年,“蒂茹库”被更名为“迪亚曼蒂纳”,大规模的钻石开采正式开始。斯潘格勒说,因为钻石价格昂贵,矿主通常严密封锁矿区,雇佣大量奴隶开采。奴隶如果被发现从矿上偷钻石,就会立刻被处死,而如果找到大颗钻石及时汇报,就有可能恢复自由身。

钻石的发现让迪亚曼蒂纳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作为巴西宗主国的葡萄牙也因此得到大量税金。1755 年,葡萄牙发生大地震,首都里斯本几乎完全毁坏,凭借开采迪亚曼蒂纳钻石所得的收入,里斯本得以在 3年内重建。

迪亚曼蒂纳与外界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历史上,由于各家都很富裕,但又无处花钱,于是人们就把钱用来装饰房子。从远处山上眺望迪亚曼蒂纳,只见绿树红花掩映黄色屋檐,街巷纵横,高低错落。1999 年,迪亚曼蒂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迪亚曼蒂纳的很多房屋都有一个特点——像中国古代建筑一样拥有飞檐,而里约热内卢州的典型民居则没有这样的建筑风格。“这确实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斯潘格勒说。

随着钻石的开采,迪亚曼蒂纳需要大量能够打磨雕琢钻石的技工。于是,不少中国工匠经由澳门前来此地干活。

他们不仅带来了打磨钻石的工艺,还带来了不少中国器物。城内的钻石博物馆陈列着一些东方风格的瓷器,上面绘有东方的亭台楼阁。当地居民就是以这样的中式风格来建造自己的家。

为了纪念澳门工匠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迪亚曼蒂纳老城里有三条街,分别叫上澳门街、中澳门街和下澳门街,距离推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建设的前总统库比切克故居仅百米之遥。

斯潘格勒说,三条澳门街的存在证明,历史上曾有中国工匠在迪亚曼蒂纳工作和生活。目前,市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正整理历史文献,希望找到确凿的文字记载。

本文图片由赵焱摄

“亲情中华”汉画像题跋作品亮相伦敦

近日,“亲情中华——谢佳华汉画像题跋作品展”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学院开幕,吸引了上百名观众前来观看。

据主办方介绍,题跋于拓片作品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将汉画像、文学、书法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广东省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谢佳华题字落款的汉画像拓片,是此次作品展的主体。其中

《汉人吹箫画像》是存世极少的湿画画像,在制砖过程中由工匠技师在砖上趁湿用竹签等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反映出2000年前中国古人的精湛技艺。

本次展览中的拓片由艺术家李韵精心拓制。她不但熟练掌握传统颖拓技艺,还首创结合高浮雕传拓技法进行创作,作品更具观赏性,也极大地拓展了颖拓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应用。

谢佳华在开幕致辞中说,举办本次展览既是为了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又是对中国文化的衷心致敬,希望能让更多英国观众了解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梁希之

刹车带来的空气污染不可忽视

随着越来越多“零排放”汽车走向市场,未来空气中源于汽车尾气的污染将逐渐减少,但科研人员担心另一种污染依然没有减轻的迹象,那就是汽车刹车时因摩擦而产生的金属微粒在空气中造成的污染。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杂志上报告说,车辆在刹车时,因刹车片、轮胎等部位的摩擦,会产生铜、铁和锰等金属微粒,这些金属微粒会与空气中的酸性硫酸盐反应,从而更易对身体造成危害。

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汽车尾气排放已经减少,但即使使用电动车,这种由刹车而释放到空气中的金属微粒也不会减少,因此在研究治理污染时也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张伟丽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多项南极气温极值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公布了多项南极地区的气温极值,南极地区和南极大陆分别报告过 19.8摄氏度和 17.5摄氏度的高温。

气象组织指出,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出现在西格尼岛上的西格尼研究站,1982 年 1 月 30 日观测到 19.8摄氏度的最高值;在南极大陆及相邻岛屿,位于南极半岛北端的阿根廷埃斯佩兰萨基地于 2015 年 3 月 24 日记录到 17.5摄氏度的最高气温;在南极高原,阿黛利海岸内陆区域的一处自动气象站 1980年 12月 28日记录到零下 7摄氏度的最高气温。

气象组织表示,三处观测站观测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热空气涌入时,西格尼岛与埃斯佩兰萨基地最高气温由热风导致,而高海拔的太阳光照射是南极高原出现最高气温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面实测记录到的南极地区最低气温为零下 89.2摄氏度,由最靠近南极点的考察站东方 站 于 1983 年 7 月 21 日 观 测到。这也是已经记录到的全球最低气温。

气象组织指出,确定南极的气温极值有助于理解南极差异化的气候体系。

张 淼

新一期美国 《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刊载的一篇研究报告称,野生非洲象平均每天仅睡两个小时,有时甚至全天不眠。野生非洲象是目前已知睡得最少的哺乳动物。

南非金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中两头中年母象为研究对象,观察这类陆地上最大哺乳动物的睡眠行为。研究人员将

一个手表大小的设备植入大象鼻部,以监测大象睡眠状况,还给大象戴上了有卫星定位功能的项圈,以获知大象的位置等信息。

经 35 天跟踪研究发现,这两头大象平均每天仅睡两个小时。它们有时甚至“连轴转”,持续 46小时不眠,并在此期间走上大约 30 公里。研究人员猜测,它们这样做可能是为躲避狮子或偷

猎者。这两头大象睡觉的时间段通常在凌

晨2时至6时之间。如果前一天晚上没有睡,第二天晚上也不会“补觉”。它们大多站着睡,只有17%的时候躺着睡。

野生大象睡得少可能与它们的体型有关。体型越大的哺乳动物越倾向于少睡。有研究显示,马也睡得很少,平均每天仅睡约 3 个小时,而棕蝠、负鼠、犰狳等体型较小的动物每天都要睡上将近 20 个小时。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头大象的情况具有代表性,他希望将来能有关于更多数量野生大象的研究结果。

江 华

野生大象平均每天仅睡两小时

中美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 《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对在河南许昌发现的头骨化石的分析显示,距今12.5万至10.5万年前,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特征表明,他们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展。

据 研 究 负 责 人 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秀杰研究员介绍,这些头骨碎片化石分别于2007年和 2014 年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发现,化石出土时已破裂,共计45块,分布在数平方米范围的区域内。绝大多数碎片断裂处没有腐蚀迹 象 , 亦 没 有 发 现 打击、切割等人工痕迹,破裂可能是水流冲刷等自然因素导致。

研究人员将这些化石 碎 片 拼 接 成 两 个 头骨。分析显示,“许昌人”头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扩大、圆隆且纤细的脑颅结构符

合整个更新世人类头骨纤细化趋势;第二,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

(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征,包括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中矢状面、位置靠下的最大颅宽等;第三,具有尼安德特人两个典型特征,包括内耳迷路模式、不发达的枕圆枕和枕外隆凸及其上部的枕凹陷。

吴秀杰指出,“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镶嵌性头部形态特征,既具有一般性的人类演化趋势,又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的演化特点,他们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

林小春

中美研究人员合作考古发现新的古老型人类

《不变初心 再现公言》 是秘鲁华文报纸 《公言报》 复刊词的醒目标题。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新老华侨的期盼与厚望,这份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报纸在停刊 9年后于近日再次与秘鲁华侨华人见面。

秘鲁 《公言报》 是中南美洲最早的一份中文报纸,1910年 3月 7日由利马几个商社创办,创刊初期名为 《兴华报》,后几易其名,最终于 1928年改为

《公言报》。时光流逝,从创刊至 21 世纪初,

《公言报》 记录了旅秘华人的故事。从记载历史到被载入史册,《公言报》 也承载着许多秘鲁华侨华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 今 年 90 岁 高 龄 的 何 莲 香 曾 经 在

《公言报》 耕耘了 25载,讲起当年办报的经历,她如数家珍。

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秘鲁消息闭塞,当地侨胞对大洋彼岸新中国的时局变化了解甚少,生长在秘鲁华裔家庭的何莲香在大学里攻读新闻专业。读书期间,何莲香十分关注新中国的建设,也特别希望将来自中国的真实消息传递给侨胞。1954 年,大学毕业的何莲香毅然接手 《公言报》。尽管当时中文水平有限,但何莲香仍边学习边工作,而且 一 干 就 是 25 年 。 上 世 纪 六 七 十 年代,作为 《公言报》 主编,何莲香曾多次随华侨代表团回国参观访问,受到了领导人的接见。

讲完自己的故事,何莲香起身从办公桌上拿来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写下一

连串的人名:古容、刘剑虹、张耀明、戴宗汉、罗振中……据何莲香介绍,为了这份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秘鲁侨界许多志士仁人也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数十年风雨流变,《公言报》 曾两度遭遇停刊。季晓东,1975 年自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83 年 为 了 《公 言 报》 来 到 秘鲁,承担起报纸的全部采编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已停刊 4年的报纸复刊。21世纪初,《公言报》 因所属社团财产纠纷再次被迫停刊。

十几年光阴荏苒,季晓东已成为秘鲁侨界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始终难以忘怀 《公言报》,让这份百年老报再现生命力是他最大的愿望。为此,季晓东一直在努力着。在 《环球时报》 以及当地侨界的支持下,《公言报》 终于复刊了。

复刊后的 《公言报》 每周发行 6天,秘鲁新闻和当地侨界新闻占两个版,《环球时报》 每天免费提供 16版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中国国内新闻和世界大事。中国驻秘鲁大使贾桂德为 《公言报》 复刊撰写贺词,期望 《公言报》 与秘鲁当地其他华文媒体一道,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秘友谊和各领域合作贡献新的力量。

何莲香听说 《公言报》 复刊十分高兴,她欣然接受报社聘任其为名誉顾问的邀请,并希望这份百年侨报越办越好。身为社长的季晓东表示,报社全体同仁将不忘初心:爱国爱乡、服务侨社。

张国英 贾安平

秘鲁百年侨报再现生命力

拥有中国飞檐的巴西“钻石之城”■新华社记者 赵 焱 陈威华

近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办热气球节。图为人们观看天空中的热气球。

新华社发

堪培拉举办热气球节

每年 3月 17日是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传教士圣帕特里克,后来成为爱尔兰国庆日。如今在爱尔兰移民较多的美国和新西兰等国家都庆祝圣帕特里克节。图为民众与演员合影。 汪 平 摄

美国芝加哥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图①为迪亚曼蒂纳城内有中国飞檐的房屋。图②为迪亚曼蒂纳城内街道。图③为钻石博物馆中的东方建筑瓷盘。

①①

②② ③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