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收藏精品—— 100年前的...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刊周 收藏 B11

    家住海口市海甸岛三东路附近的小吴,从小就对军事、国防知识感兴趣,长大后,更是热衷于军事主题的收藏。他有一件1976年生产的橄榄绿(OG-107)M65作战风衣,就与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主演史泰龙穿的那件同款;他还有一顶中国58式丛林作战头盔,轻易不会示人。

    去年,小吴从朋友那里交流到了一把1918年生产的瑞士刺刀。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闻讯前去欣赏一番。

    百年如新

    小吴收藏的瑞士刺刀全长42.8厘米,其中刀刃长29.8厘米,刃厚0.6厘米,刀刃最宽处2.8厘米,刀柄为实木加不锈钢卡口,上面预留可以连接步枪的卡槽,但握在手中并没有明显的感觉。拔刀出鞘时,银白的色泽,锋利的双刃,透出一丝逼人的寒气。

    “这件宝贝,接上步枪时是刺刀,拿下来就是一把匕首,都是短兵相接作战时的利器。”小吴对记者说。

    刚拿到刺刀时,打开包裹的油纸,刀鞘、刀把上都是发黑、变硬了的黄油,小吴拔出后,发现刀刃上的也满是黄油,只是黄油的色泽要鲜亮得多。

    “一看就知道是没有用过的。”小吴说,“虽然将近100年了,但是它跟新的一样,没有一点使用痕迹。据了解,这把刀原先是储存在瑞士的军械库中,没有下发装备过部队使用。之前只是听说,到手后一看果然如此,就连刀柄上都没有人使用过的包浆和光滑感。”

    小吴用纸巾擦拭干净后,又涂抹缝纫机油保养一番,仍用原来的油纸包起来存放。只有喜欢收藏的好朋友到家里做客,他才舍得拿出来一起品鉴。

    据收藏界人士介绍,M1918瑞士军用刺刀国内还是有少量留存于藏家手中,但如此全新的,还属少见。

    小吴的这把瑞士刺刀,有很多细节的精美工艺很值得玩味,也隐藏着丰富的信息。

    譬如,在刀刃顶端,即靠近刀把的地方,有3行阴刻的铭文,是3个英语单词——ELSENER、SCHWYZ、VICTORIA,其中VICTORIA的字体稍大。对瑞士军刀历史了如指掌的小吴说,这3个单词的意思分别是瑞士刺刀的创始人埃尔森纳、其家乡施夫州和母亲维多利亚。

    在刀把与刀刃之间是护手,在刀刃一侧,护手上方留有一个圆孔,以便套上步枪的枪管,当做刺刀使用;下方有一“+”标志,旁边还

    有一个“△”号,其中一个角直指“+”号。此外,刀鞘的做工也很讲究,深入了解

    之后,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刀鞘也是不锈钢材质,呈黑色,哑光,乍

    一看很像是磨砂处理后均匀喷漆的效果,其实是一种高温“烤蓝”技术,也叫“发蓝”技术,是将钢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浸在浓氧化性溶液中,使其表面产生极薄的氧化物膜的材料保护技术,也称“发黑”。

    刀鞘口上方有一个花体的大写英文字母“P”,刀鞘正面上端有一片长8厘米、宽2厘米的皮扣,与特制的皮套结合一起,可以别到使用者的腰带上;末端呈圆珠形,上面也有一个“+”号标识。

    一段军刀史

    小吴所收藏的这把M1918军用刺刀诞生于一战时期的1918年,由享誉世界的瑞士军刀生产商维氏公司生产,可装配一战时期的K1911式军用步枪和二战时期的K31式军用步枪。虽然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并未参加一战,但是其生产的M1918军用刺刀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设计结构、风格以及功能,跟世界上各国所装备的主流刺刀基本一致。

    瑞士在一战至二战期间,总共推出了6款军用刺刀,其中M1918的衍生型号M31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护手上刻有编号,其他型号则是在刀身上刻有血槽。说是“血槽”,实际上其真正作用是为了加强刀身强度,以及减轻重量,而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为了放敌人的血。

    M1918虽然没有血槽,但在刀身中线向两刃的面上,却呈略带弧度的内凹形,同样也起到与血槽一样的作用。由此可见,M1918瑞士刺刀的生产工艺精湛,用料讲究,实在是一件刺刀收藏的精品。

    另一家向瑞士军方供应军刀的主要公司是威戈(Wenger),此外还有众多厂商生产的类似刀具。但一般只有Victorinox(维氏)和Wenger(威戈)的产品才被认为是正宗的瑞士军刀。2015年,维氏公司兼并了威戈公司。

    2008年2月,瑞士军备局对包括维氏公司在内的7家国内外厂商提供的新军刀进行了评估,7月,有关部门对军刀质量、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后,认为维氏公司生产的军刀性价比最佳。

    资料显示,维氏公司的创始人是制帽匠巴尔特哈沙·埃尔森纳·奥特的第四个儿子查尔斯·埃尔森纳(Charles Elsener),当

    时,他下决心当一名刀具工人。在德国南部Tuttlingen度过了几年的工人生活后,查尔斯·埃尔森纳于24岁回到家乡,并于1884年在瑞士施夫州(Schwyz)宜溪镇(Ibach),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刀具工厂。

    当时的施夫州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因而很多年青的农民被迫移民到北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为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埃尔森纳在1891年发起成立了瑞士刀匠大师协会,其主要目的是联合所有的瑞士刀匠,以制造当年的瑞士军队用刀。

    那时,瑞士军队还必须从德国所林根(Solingen)购买士兵用刀。1891年10月,该协会制造出了第一批发往瑞士军队的军刀。

    1909年,埃尔森纳的母亲维多利亚去世,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的名字——Victoria,作为产品的商标。

    也是在这一年,瑞士政府允许埃尔森纳在其所有刀具上印上瑞士的标志,即一个嵌入红色纤维手柄刀面的十字外加盾牌标志,并沿用至今。

    说起瑞士军刀,尤其是维氏和威戈两家公司的产品,今天的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几乎是质量、运动、时尚和品牌的代名词。

    顾名思义,瑞士军刀最早是出于军用目的而横空出世的,在和平时期才逐渐走向民用。作为一战和二战的中立国,不参战的瑞士却生产出了质量一流的刺刀,而且是师于德国,却又高于德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和一段佳话。

    瑞士什么时候开始生产军刀?它的品质好到什么程度?我们先从一把诞生于近百年前的刺刀说起。

    一件收藏精品——

    100年前的瑞士刺刀是啥样?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吴星阳

    M1918瑞士刺刀刀身上的3个英文单词,分别是生产者的名字、家乡的地名和母亲的名字。

    小吴收藏的M

    1918

    瑞士刺刀。

    一些“明星级”的瑞士刺刀,其中右二为M1918,与小吴收藏的同款。(资料图片)

    M1918瑞士刺刀,刀鞘口有一英文字母“P”。

    M1918瑞士刺刀,刀鞘尾端有一“+”标志。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