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籍导演卜万苍促成田汉、聂耳的合作szbk.chuzhou.cn/czrb/page/1/2011-08/19/A05/20110819A05_pdf.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19农历辛卯年七月二十

2011年8月星期五

责任编辑:计 芳 美术编辑:魏 星

本刊与滁州在线 www.chuzhou.cn 互动

电话:3021375 本版电子信箱:jifang234@126.com

《母性之光》剧照 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的电影《湖边春梦》剧照

每逢建党、建国、建军、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日,主流媒体总会提到田汉、聂耳,提到他们合作的、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近日,CCTV正在热播的系列节目《放歌90年》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发现今年在重提时与过去有些不同:主持人马东在演员演唱前,特地提到了两人首次合作的歌曲——电影《母性之光》插曲《开矿歌》。当然,由于时间关系,他只简单地提了一下,如果不注意,很多人可能“过耳即忘”。因我曾于本世纪初自费抢救、搜集过我的前辈老乡——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卜万苍导演的史料,其间,有幸看过他执导的黑白默片《母性之光》,听过里面的插曲《开矿歌》,所以,便想就此话题饶舌几句,细细说说卜万苍与国歌词曲作者合作的前前后后……

作者:王捷梅

A

B

E

卜万苍

天长籍导演卜万苍促成田汉、聂耳的合作

现在一提田汉,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国歌词作者”。其实,作词只是他的“副业”,他用力最勤的是写剧本。他一生写过《名优之死》、《丽人行》、

《关汉卿》、《文成公主》、《白蛇传》、《谢瑶环》等100多部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建国后担任的职务也多与戏剧有关,如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等。尽管他后来的名头很响亮,但他当初做电影时并不顺利,第一部作品曾屡屡受磨、夭折,最后是在天长籍导演卜万苍的帮助下,其电影处女作才得以和观众见面的。

田汉早年曾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后留学日本。1921年归国后,与郭沫若等人组织过一个叫“创造社”的新文学团体,还创办过一个叫《南国月刊》的杂志。他的艺术创作活动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26年,他应“新少年”公司之请,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翠艳亲王》,因触及时弊,公司没敢上马拍摄。1926年底,他发起创办了“南国剧社”,并编写了第二部电影剧本《到民间去》,自己亲自担任导演,因资金匮乏,断断续续拍了一年,最后未能拍完。后来,他开始编写第三部电影剧本《断笛余音》,并主持拍摄,由于经费、人事等原因,最后也没能完成。

1927 年春,他怀着“自主进行艺术创作”的憧憬,接受国民政府官员的交换条件,赴南京就任政府总政治部宣传处艺术科顾问(主管戏剧)。孰料,不久,国共合作破裂,政局发生变化,他的从政之梦也随之夭折。重回上海后,他受到各方议论乃至责难,“一时沉入非常幻灭之中”。为了表达弥漫于心的郁闷,他开始构思自己的第四个电影

剧本《湖边春梦》,但他没有将之写成文字,只是将虚构的一个浪漫、感伤的故事讲给了当时在“明星”公司任导演的卜万苍听,卜万苍觉得这个故事把传奇的梦幻和社会现实结合得比较自然,有现代主义色彩,便召集龚稼农、杨耐梅、毛剑佩等一批当红明星,将之拍成了电影。片成后,才叫田汉动笔补写字幕说明和对话。对之,田汉曾著文说:

“此片予未写脚本而亦得愚意六七,不能不佩服万苍之才识。”

该片于年内全部制作完成,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历经挫折的田汉,终于有了第一部能与观众见面的影片,其时,他曾兴奋地著文说:“踏出了到理想之路的第一步。”

后来,田汉和卜万苍开始了频繁的交往,经常就创作上的问题进行切磋、交流。1930年“左翼”运动兴起,在其进步思想影响下,两人于 1932 年初合作编、导了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实斗争教育下参加爱国工人运动的《三个摩登女性》。该片首开“左翼”电影先河,上映后十分轰动,被《晨报》誉为“一部前进的作品,昭示着 1932 年后半期的中国电影事业有一个新的转变,是我们艺苑里一枝新的嫩芽”、“具有伟大未来性的萌芽”。该片于当年 4月代表中国参加了意大利政府在米兰市举办的“国际电影赛会”,后来,又被美国“纽约影业公司”以重金赁去,在美国造成很大的轰动,以至每次开映期均要延长半个月,其时,纽约的各大报纸都给予了报道,盛赞“这部中国默片含意深远,并饶有时代革命色彩”。此片也因之成为“左翼”电影运动中第一部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

卜万苍将田汉作品第一次推向银幕

卜万苍与田汉成功合作了两部电影后,两人又于 1932年底开始筹划合作编导第三部影片《母性之光》,这时的聂耳,还是“明月歌剧社”一名普通的小提琴练习生,蜗居在七八个人一间的狭小宿舍里,没有公开发表过一首歌曲。

聂耳是云南人,原名聂守信,过去一直在老家读书、参加革命音乐活动,后来,敌人要抓捕他,他便潜离昆明,辗转到上海。初到申城,他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了一份稽查员工作。不久,“申庄”在昆明的总部因偷税被查封,上海分店遂告关门,聂耳便失业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这时,他无意中从《申报》上看到“联华”公司“明月歌剧社”的一则招生启事,说一旦录取,每月能挣 10元津贴,还管吃、管住。这对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聂耳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他自幼爱好音乐,并学会了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于

是,他便化名“聂紫艺”去报了名,想试试运气。遗憾的是,正式考试那天,他因为紧张,水平

发挥得很一般,但主考官、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之称的黎锦晖还是看出了他潜在的音乐素质,便把他录取了,并安排他跟“明月”的首席小提琴手王人艺和一位外籍音乐老师学习。

这是聂耳人生一次重要的转折,因为他就是在“联华”公司的“明月”认识卜万苍的。

当时卜万苍已成为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他和蔡楚生、金焰、王人美、周璇、阮玲玉等人经常出入“明月”,19 岁的聂耳第一次得以近观这些名人,并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风光”。起初只为谋生而来的他,悄悄地在心里树起了一个新的目标……

他更加勤奋地练琴,使自己的琴技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还自修了和声学、作曲法等。

聂耳19岁时认识了卜万苍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如果翻开聂耳处女作《开矿歌》和巅峰之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可以发现:这两首歌的第一句旋律一模一样,用的都是切分节奏,只是词不一样,一个是“开矿”,一个是“起来”。聂耳为什么这样写?是无意中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首尾呼应?不知道,但有一点应该肯定,贫苦学生出生的聂耳,之所以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炫目的华彩乐章,并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固然与他本人的音乐天赋、勤奋好学分不开,但卜万苍最初的“开矿”功劳也是不可埋

没的。曾有史学家对《母性之光》及其插曲作过这样的

评论:“《母性之光》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矛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影片中的插曲《开矿歌》是聂耳所作的第一支电影歌曲。他以蓬勃的朝气、激扬的旋律,出色地表达了工人的精神气质。影片中的歌曲配合着南洋矿工劳动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开矿歌》开创了我国30年代革命电影歌曲的先声。”

(本文图片选自作者搜集整理、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文史集《一代名导卜万苍》)

聂耳处女作《开矿歌》和巅峰之作《义勇军进行曲》首句旋律一样

1935 年春,卜万苍开始执导田汉编剧的电影《凯歌》,便又请聂耳为影片写曲子,尽管那时聂耳忙得像陀螺,但他还是爽快地接受了卜万苍的约请,并很快和田汉合作写出了《打长江》《采菱歌》。

此后不久,聂耳听到一个消息,说田汉被捕了,在这之前,他本来打算为自己编写的电影故事《风云儿女》写几段歌词的,但现在只写了一段(故现在的国歌只有一段歌词),留在一张香烟盒的衬纸上。聂耳很快找到了该片的改编者夏衍(剧作家,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主动要求为好友的这首歌谱曲。3 月中旬,他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写出了那首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草稿(初名为《进

行曲》)。其时,上海的白色恐怖已相当严重,很多革命文艺家相继被捕,迫于形势,聂耳便准备出国赴苏联学习深造。7月,途经日本期间,他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了最后一次打磨、修改。定稿后,便将之从东京寄回了国内。17 日,他到日本的一个海滨游泳,不幸溺水而亡,年仅 23岁。卜万苍得知后悲叹道:“我们失去了一个音乐天才。”

如今,聂耳曾经为创作《开矿歌》而租借的那幢小阁楼已被当地政府命名为 “聂耳亭”(聂耳曾在此停留之意),园林部门还以它为中心新竖了一座洁白的

“聂耳半身像”,增建了一个“纪念室”,并将之总名为“聂耳遗踪”。

卜万苍二度邀请聂耳、田汉为自己导演的电影写歌D

关于聂耳是如何认识卜万苍的?暂无考,只知两人相识的时间是在 1933年春天,而且卜万苍对聂耳在音乐上的才华很欣赏。当时,他正在筹拍田汉编写的电影《母性之光》,想在片中安排四首插曲,便有意请

“东方百代”公司音乐部主任任光(写过《彩云追月》、《渔光曲》等作品)和田汉合作写三首,请聂耳和田汉合作写一首。任光留过洋,专门学过作曲,大家自然很赞同,但聂耳只是一个拉琴的毛头小伙,从来没发表过一首歌,请他为影片作曲太没底了,所以,便遭到一些人的异议,但卜万苍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很快,他将田汉写的歌词交到了聂耳手中,据老电影人顾也鲁听卜万苍生前口述,当时聂耳拿到歌词后非常激动,并表示下决心把它写好。

为了避免集体宿舍里的干扰,他跑到太湖之滨的鼋头渚旁边,租了“陈家花园”的一幢小阁楼,开始专心创作。这幢小阁楼不足十平方米,里面仅有一床一桌,两张小方凳,陈设极其简单朴素,但窗外风景颇好:屋左绿树掩映,屋后清水澄碧,四周花木葱茏,环境十分幽雅。

据一位老工人听长辈回忆说,那段时间,聂耳窗前的烛光经常亮到深夜,有时很晚了,那小楼里还传出乐声。

写好《开矿歌》后,聂耳便回到上海,怀着忐忑之心把曲子送给了卜万苍。卜万苍听后十分满意,夸他写的曲子“节奏铿锵,音调有新特色”,后来,又邀请他担任场记,并客串一个矿工角色,把脸上、身上涂得黑黑的,在片中领唱《开矿歌》,从而为聂耳留下了第一个银幕形象。

8 月,电影《母性之光》拍摄完毕,上映后,片中插曲很快在上海滩传唱开来,“聂耳”的名字第一次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聂耳一生共创作 36首歌曲,此歌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首歌曲,也是中国电影音乐中第一首以二部合唱形式出现的歌曲。通过《开矿歌》,聂耳在艺坛为自己“开”出了一片新天地。随后,便不断有电影、话剧剧组找他写曲子,仅在1933年至1935年,他就创作了26首歌曲,其中与田汉合作的有《前进歌》《毕业歌》《告别南洋》、

《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等。

卜万苍促成二人的首次合作 C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