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桥的芳华 - epaper.zhxww.netepaper.zhxww.net/resfile/2019-03-25/04/04.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值班编委! 王日成 问询电话!

!"!#$%&'

"

&"&#$()%

"

**++%+%"

投稿邮箱!

,-../.!)&"0123

投递投诉!

%"&"&%*(

"

%"&#$+$$

"

&"&#$(%&

广告部!

"#$%&'"&

广告许可证! 甬广固 #

&++*

$

+(

号 地址! 宁波市镇海区南大街(#

04 2019.3.25星期一 副刊 编辑:成桂平 版式:郭闻磊 电话:86275970

骆驼桥的芳华◆张存

中大河在骆驼静静流淌,河两岸的人家繁衍生

息,寻常日子里自有风情。有河的地方,就有桥。骆驼桥是骆驼的一座古桥,由此而衍生出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在骆驼人的心目中,骆驼桥就是传奇。

二十多年前,我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去骆驼找同学。同学的家在大庙弄,独门独户,庭院里种了四

季的花木,干净而清雅。同学的父亲章正伟是镇上的报道员,他为我讲述了有关骆驼桥的民间传说,我一直记忆犹新。

从前骆驼的河两岸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骆,是郎中,他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受人爱戴。一户

是做豆腐的,因为背驼,大家就戏称他“小驼背”。他做的豆腐鲜嫩,口感极好。大家都赞不绝口。一日,他俩隔河聊天,说河上要是能造座桥,乡亲们就不用绕来绕去跑这么多路了。后来,他俩出资,在乡人的帮助下,把桥造起来了。乡亲们为感谢这

两位好心人,就各取一字,作为桥名。这便是而今骆驼桥的由来。

我想起这则传说,就会笑。骆驼的郎中,我也曾结识过几位的。一位是盛树胜,他曾是骆驼联合诊所的负责人。前些年,我到骆驼寻访老街就是他

陪同介绍的。他对于这一片的住宅很熟悉,比如以前的钟毓小学,在一个弄堂里面,他说二楼就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他还会浮水,俗称水上漂,上过电视。另一位是余云光,他的家也是盛树胜陪我去的。余云光是余岩的堂弟。余岩留学日本,曾是驷

桥小学 (贵驷小学) 第一任校长。余云光年轻时当

过教员,75岁挂牌行医。他喜欢书法,据说是受过

钱罕点拨的。他和包六科、凌近仁关系密切,常有来往。我在余云光的儿子家中,见到过几十幅包六科的书法作品,可见当年他们之间的书法交流是极为频繁的。

包六科是在上海退休后,回到骆驼的。他收了

一个学生叫陆天波,当年也就十来岁光景。陆天波青湖中学毕业后到骆驼联合诊所当学徒,后来做了郎中。他擅写行书,博采众长,自成一格,鲍佩红、郑锡敏、徐家明、姚旭明等都是他的学生,现在已经是镇海书法界的中坚力量。陆天波授课分文不收,

还倒贴费用为学生裱字,这种教书育人的淳朴情怀,是会让学生记一辈子的。

这是我在骆驼见到的几位现代版的郎中和他们的故事。那么豆腐郎呢,倒是也叫我碰到了。这位做豆腐的老人叫史小园,一百岁了,就住在骆驼桥

附近。他从象山过来讨生活,到骆驼就落脚了,在中大河边的豆腐坊做伙计。老板又介绍了一位团桥的姑娘做了他的老婆。从此生儿育女,安居乐业。他帮助儿子开糕团点,忙到九十岁才回到家中安度晚年。他的女儿史丽娟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我用

她当年教给我的一点语文知识,写点小文章自娱自乐,我很感激她。能为她百岁的老父亲写点文字,我很荣幸。

骆驼桥旁有一座老宅,叫翁璞卿宅,当年办过戏院,做过广播站。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一年碰

到王秀凤,是她告诉我的。王秀凤镇海中学毕业后,

去做了广播员,一做就是六年,地方就在翁璞卿宅。

我曾到里面去看过,地板是花样的图案,门窗是绿色的,堂前很宽敞。民国时期的大户人家,都是这样的风格。能在这里办公的人,耳闻目染气质就是不一般。王秀凤为人热心,义务教小朋友写字,自己也写作,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了很多工作。他

现在读老年大学,生活是很充实的。骆驼这地方藏龙卧虎,出过很多有名的人物。

方液仙是化学方面的专家,发明了七星蚊香;盛炳纬是镇海中学的创始人;草婴 (盛俊峰) 是著名的翻译家, 《战争与和平》 家喻户晓。这些人,都是

骆驼的骄傲。现在,随着骆驼旧城改造步伐的推进,一些老

宅拆迁了,建起了高楼大厦,现代化的骆驼日新月异。文化的脉络依然清晰,不曾远去。培菊图书馆、镇海大剧院等,为骆驼增添了新的文化坐标。我喜

欢骆驼老宅的古朴,亦喜欢骆驼华丽转身后的磅礴。一些景物的改变,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许多美好的愿景有了归宿。

闲暇时,我会去骆驼转转。听听小贩的闲言碎语,摸摸光滑的护栏,桥下是静静的流水,看世事

变化,如梦如幻。明月清风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副对联

据说是骆驼乡人、书法家盛本写的。我从这些字句中,读到了骆驼曾经的芳华,以及博大的情怀。我写的这些骆驼的故事,不过是沧海一粟,更多的精

彩,还在骆驼那个地方演绎。

屯山雨中行记◆金戈戈

在期待中迎来了驴友的第二次户外活动。可是

天公偏偏不作美,清早出发前却大雨倾盆,让我们陷入“去还是不去”的纠结中。“这是阵雨,会过去的,再等等吧。”队长的一句话稳住了大家的情绪。果不其然,半小时后雨慢慢小了,点点雨丝在空中轻舞飞扬,已经不影响出行了。天遂人愿,大

家欢呼雀跃。屯山,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百度地图上也

没有它的位置。宁波东南多丘陵,海拔大多在200-600米上下,丘陵峰峦逶迤,河流纵横,郁郁葱葱。屯山位于澥浦岭上,澥浦岭是宁波和慈溪的

分水岭,岭这边是澥浦镇,过了这个岭就是慈溪的地界了。

来屯山,是一个驴友的提议:让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儿时经常给她带来欢乐的小山头。

我们从一个狭窄的入口开始进入屯山。就如

《桃花源记》 所云:“初极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雨还稀疏地下着,两边的树木被雨湿润,显得更加翠绿夺目,生机盎然,叶子像刚吐绿的翡翠一般,枝枝蔓蔓,披风摇曳。

走在前面的队友,一次性雨衣被风吹起,红的、

黄的、蓝的、绿的,五彩缤纷,像一个个大圆球,给翠绿的山峦间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色。不断有欢声笑语从那些“圆球”下飘出来。

下过雨后的山道,虽有点泥泞,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爬坡,山道两旁挨挨挤挤地长着蕨类和映山红,

一簇嫩绿,一簇鲜红,一簇深紫,在弯曲的山道上蔓延,不规则地形成一个个几何图形,被雨水冲刷过后,分外靓丽。这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色,比春天里西子湖畔被修饰过的桃红柳绿更显自然,更显恣意。有好些大树的树根被戳着一个个药水瓶一样的

针筒,有队友告诉我:“这是给树打营养针呢!”我们继续前行,前面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罅

隙间夹杂着毛茸茸的小草,小草沐浴春雨,更加青

翠可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呈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行走的只是屯山的外围,这一段风景确实优美。屯山其实是一座矿山,山道上有些路面已经山石突兀了。从围起的栅栏和给树打营养针,以及

正在修复的山路,可以看出政府正在进行山体复绿,施工人员通过喷播、撒种、补种树苗等方式,对这座废弃矿山上矿石外露部分进行绿化覆盖。看到这些,我心底感到无比欣慰,人和自然要共存,这是永恒的法则。

我们到达山顶时,雨已经停止了。一位驴友介绍:“小时候上山来,小伙伴们会采摘野草莓吃,会用野花编织花环戴在头上扮靓,会对着远山放声呼喊听回声。”

对童年的回忆,就如外婆家门前流淌的小河,

细细的、长长的,朴实、亲切又美好。童年话题勾起了大家各自儿时的趣事,随声附和,心情无比放松。

放眼远眺———澥浦岭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尤其是在雨过天晴后,天空中的乌云被山风吹散,露

出了鱼肚皮般的白色,映照着由近及远、层层交叠的山林,由翠绿到深绿再到墨绿,渐变自然,成了水墨山水。低头俯瞰,山脚下有一汪汪不规则的湖水,像一面面镜子相嵌在山底下,似乎把我们一张张的笑脸都照了进去。

时至正午,我们的屯山之行结束了,这时,我想起了李健吾先生 《雨中登泰山》 中所说“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境界。

其实远足也好,近游也罢,只要能够走出去,哪怕只是吹吹风,晒晒太阳,听听鸟鸣,看看山幽,

我都无比欢喜。我爱大自然,珍爱自然生态下的大地和万物。

林下笋!寒石

大地暗藏机关,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阳春三月,去竹林子,脚抬得小心翼翼,落得犹犹疑疑,总担心踩着不该踩的,仿佛脚下有暗器。事实上,竹林里确有不少伤脚“暗器”———竹砍伐后留下的锐利竹茬———不小心踩上了,确实很伤脚。但是,我说的是笋,刚刚从大地露出尖尖角的笋,雨后

春笋的笋。笋是春天的美物。笋的象征意义有奇倔、坚挺、

守诺,还可引伸为力量、生命、鲜嫩、美味……都是美好的词儿。笋甚至可代言春天。神奇的是,笋时节,人在竹林里走,往往走得小小心心、扭扭捏捏,

像个小脚老媪。是脚 (人) 怕笋?抑或笋怕脚?都不是。这其实体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垂怜、珍惜与呵护。美好的东西往往以弱者的面目呈现,如花朵、孩子、女人。坚挺而脆嫩的笋,让人在竹林里变得优柔寡断,举脚不定。

笋之美好,除美食范畴,还在于其外貌。笋是竹之初,却以须示人,像一个俊美少年蓄了一把滑稽的山羊胡子。有的笋须笔尖紧簇,有的松散飘逸,加上刚钻出地面,往往还披戴着泥皮、腐叶,以及晶亮的、映着斑斓晨光的露珠,看着既精神又萌逗。再大

个的笋,最先冲破地表、见识世面的,往往是一撮尖须。当一片竹林里一夜间忽啦啦冒出密麻麻一片这样蠢萌的笋尖儿,一瞬间你会感觉自己走错了地方,像是某个植物玩偶工场,或是某个非典型游乐园。感觉有股神秘力量一直在地下积聚,在某个合适时段突然

一拨拨地爆发、勃起,让你无所逃遁。笋的最初形象貌似脆弱的锐利,抑或坚硬的柔

媚,像一支支静默的、架在地下的长箭,只待一声令下,突破地面的束缚,射向亘远的天空。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不同时段的凝固。最终,它们将定格为一炷

炷摇曳的香,或一枚枚没能挣脱地表、永远指向天空的长箭。

一株兀立旷野中的竹,竹纤维的坚韧与根本的发达程度,让一株貌若纤弱的植株,在大地上得以安心立命。竹之根在地下散漫,把生命因子到处撒播。萌

生的第二茬第三茬竹又一遍遍把这一基因扩散开去。我们或许想象不到,我们看到的一片竹林甚或一片竹山、竹海,有很多竟源自一竿竹。我曾在一处圮废多年的果园棚屋灶洞里发现一株笋。如果不是这株毛笋把那口底上有道很长豁缝的锅拱得侧翻过来,没人知

道里面会有笋现身。我幼时,祖母家院子里,某天早上,无意中发现,墙脚边倒覆着的一口青酒缸突然变魔术似地侧悬起来,像一顶扣在稻草人头上的帽子。我十分惊讶,忙把小脚的祖母叫来。祖母一看,哑然失笑,说是贪玩的笋闹的把戏。把缸翻过来,果见一

株胳膊粗、弯脖子的黄壳朗笋牛气烘烘立在那里。所以,春日,每次去竹林里,迈出去每一步,我

都疑虑重重,脚下似有源自地下的某种震颤感,或许,此时正好也有一根竹鞭路过这里,隔着一层泥土与我交会;而一根根滋长在上面的笋,像一支支张弓

满弦的箭,正热切地、兴致勃勃向着地面击发。想到这,我忽然感觉脚底发痒,此处不宜久留。春天的竹林里没有空闲地方。假如一个人春天里没事就搬一把椅子坐竹林里,几天后或许会发觉,自己连同椅子已被一些笋架起来,高举在半空中。

我想明白一件事:大地真有机关,那些春天里的笋就是他的暗器。谁触碰了大地的机关?不是春风、春雨,就是温煦的春光了。

(顾军宏 摄)

我们去采风

扫描二维码

大家来讨论

近日,一场关于“学英语”的辩论登上了热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门废物技能。说什么外文资料,维基百科,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的学英语?”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争议。有不少人表示可以理解这位网友的看法,他们认为,尽

管英语从小学到大,但工作以后,用到英语的机会并不多,多数人如果在不出国的状态下,英语水平都有所退化。

也有人说,按他这种说法,我们长大了不做数学家、物理学家,是不是学数学也没用呢?该学的时候,必须得学!

所以,你认为,学英语有用吗?

学英语要趁早目前,世界上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5个国家把

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母语,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说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语书写。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懂英语就像给孩子递上一把知识的钥匙,学会这门语言等于打开了一扇世界的窗口。英语不光是在出国留学、翻译

文件、商场谈判时用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比如英语招牌,比如英语电影,比如英语产品说明书等。甚至在国家层面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有时也会使用到英语。

宁波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假如有一天在公共场合,有一名使用英语的人希望和你

交流,你能做的只有张口结舌,会不会太失礼?又如看个英语原版电影,光看中文字幕,就无法体会英语语境下的精髓。懂不懂英语,成为欣赏水平的分界岭。

从小学英语,可以更快地浸染、体会、掌握。我建议:学英语,从小抓起。 ———@深蓝

英语作为人们交际、沟通的常用工具,是经常需要用到的。笔者在港口企业工作,平时商务部门和调度部门工作人员需要用英语随时与外轮船员保持联系,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英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英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实用价值。前几年,笔者的女儿跟团去欧洲旅游,整个团只有导游和她懂英语,结果,凡是参观、购物、就餐甚至上厕所,好多人都要大呼小叫地找她,让她去当翻译,而她也更加懂得了英语的重要性。女儿的英语,是从外语实验学校一年级开始学

起来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接受的都是正规的英语教育。虽然平时不大说,但等到需要的时候,张口就来,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可以说,一点也没有白学。

———@老郑

该给英语热退点烧英语学习炙手可热,除了人们学习外语积极性增加,被

逼无奈也是一大因素。现在考研考博,即便你专业能力再强,外语通不过也是无法录取的。难怪大家为了将来外语过关,于是就“从娃娃抓起”,以至于社会上出现针对二三岁孩童的英语早教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以前,即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语课也是初中才有的。但是这些学生日后并不乏优秀翻译家及英语非常娴熟的专家教授外交家。由此观之,英语完全不必从孩童抓起。人的精力有限,孩童要学的知识很多,学英语花的时间多了,势必影响其他学科学习。所以,有必要给

英语热退点烧,如对考研录取标准做些修改,不要让英语成为人才脱颖而出的拦路虎。

———@江一帆英语本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可是如今在一些部门和培

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之下,“英语热”持续升温。很多学生对

英语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甚至使母语教学受到了冲击。长期以来,语文、数学、外语(英语)在高考、中考中作为

必考的基础科目,学校对英语教学都一直是比较重视的。到了大学,英语要考四、六级。等到考研的时候,外语更具有一票否决权,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哪怕你是研究中医、

古汉语的,外语也得过关。等毕业到了社会上,英语就更重要了。很多公司招聘时,强调外语能力好的优先。

所以,如今社会对英语的重视,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了。前些年曾有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约而同地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凡事过犹不及。把一种技能

的重要性夸大到不恰当的程度,就会产生负作用。一旦打破学科之间的平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八月微尘

要不要学因人而异笔者周末同几位韩国留学生聊天,普通话交流无障碍,

期间顺便学了几句韩语,瞬间感觉“洋气”了不少。普通话对韩国留学生而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桥梁,但“韩语”对我而言无非是“锦上添花”罢了。英语有没有必要学呢?当然有,通过学习英语,可以深入了解西

方文化,也能实现同国际友人的简单交流,还能培养一定的西方逻辑思维,从这个角度而言学英语是有必要的。然而学英语有没有用呢?因人而异,我若为农民,英语的作用微乎其微,我若为外贸员,英语的作用无可取代。故而,英语虽重要,却也不用过分执着地学,把精力投注于更擅长的领域,

才能创造出更大价值。———@程彦暄

有兴趣则学习不难一门语言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体

现着一个人群的生活态度、意识形态,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英语有兴趣,并且可以做到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那么你会觉得语言真的不难,反之则事倍功半。自己的兴趣点向英语方面靠拢,如观看美剧,学唱英文歌等,都是很好的建立对英语兴趣的

方式。掌握一门外语,当然很有用,关键是你想不想学。

———@文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