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园足球蓬勃开展的南通实践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8-07/10/B02/20180710B02_pdf.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南通教育】 编辑:李 萍 美编:王 忆校对:季秋刚 组版:王 忆B2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2015年,南通被确定为江苏省唯一的足球改革试点城市,同年全面启动实施《南通市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三年来,我市先后在全国、全省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获得2015年全国青少年男子U13冬训及锦标赛亚军,2015年江苏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高中女子组冠军,小学、初中、高中男子组亚军。2017年7月,我市两位女足运动员顾嘉倚、陈怡婷参加中德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亲切接见。年底,江苏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落户南通,2017年南通市校园足球在全省各市综合考评获得一等奖,并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校园足球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5月,我市在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青少年部男子12~13岁组足球比赛中,获得历史上第一个省运会青少年部足球冠军。南通在“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总决赛上先后共获得8个冠军。向上输送张晓彬等近30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各级别国字号球队。南通现有134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22所南通市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3个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目前,我市正借助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落户南通的东风,积极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统筹推进,构建校园足球发展机制全局谋划,高点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园足球改

革发展,部门联动汇聚合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走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特色发展之路。成立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教育、体育部门每年定期召开校园足球工作会议,加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要求。

体教结合,联动推进。密切部门合作,教育、体育部门成立校园足球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制定、经费筹措、联赛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优势、协同配合。先后出台发展校园足球的多项政策措施,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整合部门资源,组建了从小学到中学多个学段的高水平校级足球队。

强化导向,评价引领。在中小学招生中设立特长生培养项目,打通足球人才选拔培养通道,足球特长生获得一级运动员资格不设最低控制线即可升入普通高中。2018年我市招收足球特长生65名。注重评价引领,从2010年开始把足球列入体育考试项目。

夯实基础,推动校园足球全面普及普及足球教学。我市已有包括足球特色学校在内的420

所学校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将足球列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特色学校细化各年龄段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编排、组织好每节足球课,注重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孩子足球兴趣的培养。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和参与度,2017年全市65%以上的学生能够经常参与足球运动,参与校园足球学生的规模人口达25万人,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和足球为伴、与足球共舞。

营造浓厚氛围。开通“南通校园足球网”,为全市校园足球教学、交流、宣传提供新平台。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突出“足球”地位,尤其是特色学校“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的发展过程中,均将足球作为重要选项。成功举办南通市首届校园足球文化节,以普及推广为切入点,坚持足球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绘画、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校园足球》杂志专题刊登我市校园足球绘画作品。

发挥示范和特色引领作用。我市把创建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和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作为作为校园足球工作重点,通过特色创建有效带动区域校园足球运动,扩大校园足球人口。坚持特色学校创建向农村覆盖倾斜,目前,我市 134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60%的为农村学校。

搭建平台,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我市积极建立三级联赛制度(市、县、校三级联赛机制)和

4+X竞赛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和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体系。每年举办各级联赛14000余场,参赛学生达5.3万人。“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年年有总决赛”的良好氛围正在不断形成。更多学生都能参与竞赛,展示技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校内比赛着力坚持面向全体。各校园足球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内足球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全年共举办比赛近2万场,参与学生达到5万人。

区域比赛着力扩大覆盖面。通过举办县(市、区)足球联赛、市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纵横贯通的格局。参赛学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学段。

特色赛事着力扩大对外影响。“珂缔缘杯”青少年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已成为品牌赛事,我市已多次走出国门进行文体交流。

强化保障,提升校园足球发展要素水平强化师资保障。积极采用“进、转、培、聘、送、引”等多种

方式加强校园足球师资建设,较好地缓解了校园足球师资瓶颈问题。制定南通市校园足球培训方案,明确了全年培训目标。选送优秀足球教师参加全国和省级校园足球培训,多次举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专项培训、校园足球教练员等培训。邀请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国际足联A级讲师现场授课。三年来,全市有500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县四级校园足球培训。全市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科研活动50余次,参加人数500余人次。目前,我市现有D级以上教练员86人,二级及以上裁判员91人。

强化投入保障。市政府专门安排了400万元校园足球专项经费,用于市级校园足球联赛、培训和特色学校考核。各县(市、区)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发展经费。每年我市各地投入校园足球专项经费近千万元。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实现了特色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全覆盖。海门市投入7千余万元新建了一个足球主题公园(六片标准比赛场地)。更多的县(市、区)有计划地对各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进行改造和调整,创造性地解决没有场地的问题。

强化考核保障。我市制订《南通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试行)》,组织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考核评估工作,从组织管理、教学训练、竞赛交流、师资配备、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对特色学校进行量化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对优秀等次的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取消命名并予通报。

新华社:“做好人 读好书 踢好球”——江苏海门的足球发展之路

看着眼前一块块球场和场上飞奔的孩子们,中南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创始人兼总经理李太镇的脸上写满了笑容。

“过去的事没必要讲。”当记者说起他起步时的艰难时,这个面庞黝黑的男人摆摆手说,“现在环境和条件这么好,每天干好当下就行了。”

李太镇不讲,记者也记得多年前采访珂缔缘俱乐部——那时候中南控股集团还没有注资的情景:2011年,李太镇的舒利珀鞋业有限公司和海门市教育局合作共建俱乐部,没有独立的训练场地,孩子们只能利用学校场地空闲的时间训练;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最困难的时候李太镇卖掉了个人在上海的四套房产……

但就是这样,这个“做拖鞋的老板”对足球依然义无反顾,他的俱乐部一直对前来踢球的孩子免费,他请来了韩国、巴西外教执教,如今已经有了17个外教。2014年,珂缔缘拿到了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U12(潍坊)冠军和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总决赛(北京)亚军,这是珂缔缘努力的结果,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青训根基的整体薄弱。

“我希望每一个具有足球天赋的孩子都能得到成功的机会。”这是李太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珂缔缘俱乐部的核心理念。但成为职业球员的那种“成功”是一条独木桥,“每个队20多个孩子,能成为职业的估计不会超过5个,剩下的孩子就要通过教育的培养来打通出路。所以,要特别感谢教育局对我们的支持,从一开始我们的孩子就没有离开学校。”

2017年海门市海南中学足球队拿到了江苏省“省长杯”初中男子组冠军,这支队伍就是由珂缔缘小球员组成的,这些孩子每天都要和普通学生一样上学,下午放学后才能开始训练,这也是珂缔缘各级梯队的“日常”。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说:“我们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校园足球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定不能让他们脱离班级、学校、家庭。”

早从合作之始,在场地、资金等困难尚未完全解决之时,李太镇就和海门市教育局抓住了根本问题,走在了教体融合的探索之路上。

教体融合的探索不仅在于社会力量的青训体系上,更植根于每个校园之中。2011年,海门中小学没有搞足球的,如今,海门已经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递进塔状普及体系,构建了

“四+N”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说:“校园足球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觉得对足球的热爱一定是从小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兴趣,培育一批足球粉丝,这个不仅是足球产业的希望,更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深厚土壤,高水平的运动员和队伍一定是要根植于这样丰富的土壤之中的。”

在海门市海南幼儿园,记者看到,这里的小朋友们在进行足球迷宫、足球穿越等足球游戏,许新海说:“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幼儿园抓游戏、义务教育抓

普及、高中抓选修,同样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发展模式,而且我们为有足球发展潜力的学生打通了持续发展的成才通道。”

这个通道也是李太镇最看重的,他说:“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踢好球是第三位的,在我这里,如果你出纪律问题或者考试不及格,不管你水平多高,一律停训。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到最后只会踢球,所以首先要做好人、读好书,我们最近在和师范院校沟通,希望能让无法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们走师范这条路,这样未来足球教练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反哺过程。”

显然,在海门的校园足球体系中,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批和李太镇一样的企业家正不断投身其中,除了珂缔缘和中南,南通三建每年投资2600万元,专门聘请了塞尔维亚教练团队执教女足。而在每年校际联赛时,甚至连一些学校球队都有了自己的冠名赞助。

许新海说:“这里的关键是政府、教育、企业各自干什么,这个创新机制首先就突破了教育相对封闭的环境,校园足球是需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这就需要企业进来参与建设这个平台,包括外教、邀请赛、出国集训比赛,这些资金都是企业在支持。”

多年来的努力,让海门成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海门足球小镇还成为江苏省第一批特色小镇中唯一一个体育类特色小镇,如今海门市和李太镇又有了一个新目标:“明年开始打业余联赛,2026年冲超!”(新华社记者 王恒志)

《中国青年报》:幼儿园抓游戏、义务教育抓普及、高中抓

选修——校园足球发展的“海门路径”

13岁的顾嘉琦和双胞胎姐姐瞿佳琳小学三年级被教练相中,入选校足球队,开始接触足球。如今,足球已经融入她们的生活,姐妹俩一天不踢球都觉得不习惯。瞿佳琳说,希望能够一直踢下去,踢到初中、高中,踢进大学。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积极加强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支撑体系四大体系建设。

“凡是在小学注册成为校园运动员的,可以升到相应的足球特色初中。初中学生经过中考,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可以升入相应的足球特色高中。”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介绍,经过7年的发展,当地校园足球架起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塔状结构”,形成了“幼儿园抓游戏、义务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选修”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并非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训练、减少文化课学习,而是通过政府主导下体教结合的机制,让学生边上学边踢球,文化成绩、身体素质双翼齐飞。顾嘉琦说,踢足球之后,自己的意志力提升了,不再动辄哭哭啼啼,在文化课学习上思维运转速度也更快了。

王博文小学一年级暑假通过选拔,加入海门市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三年级时全家从老家河南搬到海门。六七年来,他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到俱乐部接受两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尽管训练中流过汗、也流过泪,但不间断的训练也让他收获了国内外的大小奖项,并获得直升海门市实验学校的机会。

2011年,这家公益性质的俱乐部由海门市教育局与海门市一家企业合作共建,学员就读于当地中

小学校。海门市教育局每年补贴近500万元,为这些学员免费提供伙食、住宿、训练场地支持,剩下的1500万元由企业补足。

得益于俱乐部的政企、校企合作发展机制,近年来,海门市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持续攀升,先后荣获全国锦标赛冠亚军、江苏省足球锦标赛冠军。

2017年年底,借南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一基地落户海门的东风,当地积极创新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机制。海门市青少年足球学校校长吴勇峰表示,“满天星”训练营按照就近实施的原则,挖掘有足球天赋的学生成立校足球队,不脱离班级、不脱离学校,节假日就近对他们进行高水平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满天星”训练营通过选聘国外高水平的教练作为最高专家,带动区域内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组建校园足球技术体系。

巴西教练金勇曾是圣保罗一支职业球队的球员,每月3次到这里带领开展集训。他说,中国孩子的体能不比别国孩子差,但接触足球的时间较晚,受外界诱惑较多,“我更希望的不是把高超球技教给中国孩子,而是将对足球纯粹的热爱带给他们”。

3年来,小到学校联赛,大到国家选拔赛,顾嘉琦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足球比赛。在切磋中,她的球技显著提升,并于去年远赴德国柏林参加中德足球训练营。

“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年年有总决赛”的氛围正在海门形成。3年来,海门市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和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的“4+N”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据统计,海门市平均每年有2.5万多人参加1000多场校内足球班级联赛,近3000人参与近400场集团校园足球总决赛,100多支球队1000多人参加200多场次的市级校园足球总决赛。

这几天,王博文收到入选国家少年足球队的通知,飞赴秦皇岛参加为期1个多月的集训。据了解,海门市已累计输送51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各级别国字号球队。

校园足球所搭建起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并非都能走上职业之路。他们的未来出路在何处?

许新海表示,海门市目前在中小学招生中设立特长生培养项目,打通了足球人才选拔培养通道,足球特长生若获得一级运动员资格,不设最低控制线即可升入普通高中,这保证了足球特长生的后续发展之路。同时,海门市利用体育中考的指挥棒进行相应改革,把校园足球列为体育中考的一个选考项目。 孔德淇 李润文

1.在海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3号训练场,初一、初二的学生正在进行胸部停球动作的训练。6月26日,由教育部新闻办组织的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走进江苏,就介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新进展情况和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走访了海门市青

少年足球训练基地。2.在2号训练场,来自于海门实验附小六年

级的双胞胎姐妹,姐姐瞿佳琳(右)和妹妹顾嘉琦(左)在认真练习教练指定的头球动作。

3.在2号训练场地,来自于海门实验附小六年级的瞿佳琳同学正在进行带球训练。

4.周骥教练在2号训练场地给学生演示头球动作,并对学生的头球动作进行纠正。

5.在2号训练场地,来自海门实验初中的初一学生陈怡婷为增强球感、熟悉球性,正在进行颠球训练。

刊发媒体:教育部门户网站 作者:谢沂楠 摄 姚振 文

推进校园足球蓬勃开展的南通实践

【媒体聚焦】

【区域经验】

《中国青年报》2018年06月28日 07 版

3

2

4 5

1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