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土地荒漠化...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4 版版时事·广告 第第

责任编辑 李 勇 电话:7091019

袁州区渥江镇渥江村沈家组和店下组(渥江农商银行对面),连日来出现大暴雨,有可能会出现山体滑坡现象,将会影响山坡上的坟墓,请各位户主见到告示后相互转告,尽快迁移,或前往渥江村委联系办理迁移。(注意:需要迁移的已做出标记)

联系人:郭细建电话:13970581532特此告知!

江西英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06月17日

迁坟告示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又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今后一个时期,还将如何深入开展荒漠化治理?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生态优先,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刘东生介绍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 20 世纪末年均扩展 1.04 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 2424 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 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 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呈现出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的重要变化,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沙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筑起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

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接续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近20年,年均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200 万公顷,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 166 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达到120个。

三北防护林工程 40 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 1977 年的 5.05%提高到 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通过近20年的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 884 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退化林分改造8.1万公顷,筑起了 6 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 0.8 个百分点,植被盖度平均增加 7.7 个百分点,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沙尘暴强度减弱,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刘东生说,经过 70 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防沙治沙已经形成了以《防沙治沙法》等为支撑的防沙治沙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以及工程建设体系、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在防治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组织发动、监督管理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荒漠化防治之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

◆产业治沙,走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之路

实行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相结合,

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沙区实际的重要经验之一。

刘东生表示,70 年间,荒漠化防治始终同发展沙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在沙区培育各种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又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沙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沙区已营造经济林果 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 5360 万吨。同时,通过扩大生态护林员人数、让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实现造林种草劳务扶贫,有效增加收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沙地就业、家门口脱贫。

◆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

“我国取得的治沙成绩,离不开一种精神,一种顽强坚韧、欲与沙漠和谐相处的精神。”刘东生说,在漫长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众志成城。不仅相继涌现出了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大批模范人物,陆续打造出塞罕坝等一批治沙样板,也有无数林业科研团队为科学治沙、科技兴林提供智库支撑和不竭创新动力,越来越多的治沙企业勇立潮头、锐意变革。

刘东生说,在新时期,荒漠化防治将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

利用的方针,开展沙区生态保护行动、沙化土地修复行动和沙区资源利用富民行动,推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1000 万公顷,使全国 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他说,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力量依然是我国林业草原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将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是对现有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引导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现有支持政策,使参与者公平享受国家现有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束缚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的限制条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为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

三是推进荒漠生态修复领域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平等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普惠的林业草原财政投入、税收、信贷等政策,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承包运营等项目建设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平等参与防沙治沙。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新华社记者 胡 璐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将这一纪念日的主题定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提醒人们,面对荒漠化这一“地球的癌症”,应加强对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的重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荒漠化防治,建设绿色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一片

片绿洲,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成为防沙治沙人类实践中亮丽的一笔。

成绩令人鼓舞,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看我国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1/5。而且越到治理后期,难度就更大、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翼,必须积极构建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之路。我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近年来库布其、毛乌素等沙区的治沙实践中已经得出一条宝贵经验:在

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从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能够使当地生态得以恢复、沙化面积得以减少。

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倡导科学精神,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实践证明,一定要根据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唯有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用科技创新支撑荒漠化防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久久为功防治土地荒漠化新华社记者 胡 璐

6月16日,演员在“江西日”活动中表演节目。当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西日”活动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

(新华社发 任超 摄)

北京世园会迎来“江西日”

新华社成都6月16日电(记者董小红)为了提高创伤救治水平,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我国已经建立了500余个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体系不断完善。

这是记者16日从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危急重症急救高峰论坛上获悉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姜保国介绍,2016 年 9 月,国内从事创伤救治的100 余家医疗机构、500 余名创伤救治专业人员联合成立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整合现有的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制订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地方需要的区域性交通创伤救治体

系,促进我国创伤医学的发展。“以前,很多县域内因交通意外造

成的严重创伤患者,因为当地缺乏创伤救治中心,不得不转院到大城市救治,在转院过程中容易耽误治疗,危及生命。现在,有了县级创伤救治中心,病人入院后,相关专家立即开展紧急抢救,大大节省了救治时间。”姜保国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中国创伤救治联盟”致力于严重创伤救治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并构建了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使创伤死亡率下降了40%。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加强资源整合,在全国推广这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

我国已建立500余个县级创伤救治中心

新华社北京 6 月 16 日电(记者齐中熙)我国首个盾构工程专家库 16 日在北京成立。这一专家库由北京盾构工程协会发起成立,专家库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钱七虎、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严金秀等中国盾构业的

“最强大脑”。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秘书长阮霞介

绍,专家库成立后,将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编写行业规范、规范行业教材,广泛开展盾构工程行业科技

创新、信息交流、学术研讨、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国盾构行业技术进步。

盾构机又称为隧道掘进机,广泛用于穿江越海隧道、地铁挖掘、市政管廊等地下施工。随着近几年我国盾构行业的快速发展,盾构法施工在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派生出的相关产业链也在不断地扩大。

我国首个盾构工程专家库在京成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