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ar.hphe.ntnu.edu.twhps-ar.hphe.ntnu.edu.tw/.../20180413103003224382.docx · Web...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6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前後測成效評價」成果報告

研究題目:民權無菸校園服務學習行動研究五環懷抱孩子的翻轉靜心、淨山之旅

研究機構:臺北市立民權國民中學研究者:何亞竹組長、劉擇憲主任、徐千惠組長

指導者:劉影梅教授

中華民國 107年 3月 16日研究對象 本校四位吸菸學生 人數 4人(男:3 女:1)

執行策略摘要

[服務學習方案設計]1. 不拾人間菸火戒菸班2. 建立支持性環境:五環懷抱

(1) 戒菸環境設置(2) 辦理全校性育樂活動及各項才藝競賽(3) 加強稽查(4) 追蹤輔導(5) 主動式個人諮商

3. 服務學習計畫(1) 辛勤勞動田園耕作(2) 無菸校園環境維護(3) 好文佳句靜心沉澱(4) 校外淨山樂活服務

4. 研究組織與架構(1) 概念發想組(2) 整理問題組(3) 資料蒐集組

量性分析成效重點摘要研究工具:進行戒菸服務學習計畫,所呈現的服務照片、成果、文件資料、學生心得與反思成效:1. 辛勤勞動田園耕作紀錄

(1) 農耕項目:挖除廢土、培育幼苗、除蟲(2) 方案執行反思:執行時間短、親師生分工完成、研究對象辛勤的轉變。

2. 戒菸成效分析(1) 教師分享:體能的進步、學習不怕髒、自我的提升(2) 學生反思:疲累但收穫豐富、腰愈低頭抬得愈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 無菸校園環境維護(1) 學校綠地與死角的巧妙結合

a. 蕨類步道旁的整治b. 改變落葉堆置空間c. 校門兩側灌木叢維護

(2) 周遭環境改變,行人也須負起責任a. 蘭州街行人垃圾掃除計畫b. 大橋頭捷運站騎樓維護c. 民權西路路樹修剪

1

4. 好文佳句靜心沉澱(1) 文章挑選與撰寫(2) 學生反思與回饋:

a. 戒菸好處b. 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c. 找尋替代物與休閒活動d. 改變生活習慣e. 感謝教師的支持與協助

(3) 家人的支持與意見5. 校外淨山樂活服務

2

研究題目:民權無菸校園服務學習行動研究五環懷抱孩子的翻轉靜心、淨山之旅

摘要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本校九年級三位同學因離校前面臨升學壓力、家庭因素等而近一步接觸菸品,因此學校透過五環懷抱:教學總輔四大處室及家長會的力量,一同協助戒除菸癮。研究目的有三,分別為瞭解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學生吸菸問題與形成原因;提出具體改善方式並提供戒菸支持系統;瞭解學生吸菸行為方式,並設計戒菸相關服務學習方案。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透過戒菸教育服務學習方案,讓本校吸菸學生能夠有效戒菸,並從中成長、獲得支持力量,由學校方共同擬定服務學習方案,教師主動協助與執行,透過家庭、同儕的陪伴與關懷,服務、勞動的沉澱與思考,學生本身反省與回饋,多方位的執行本計畫,達成健康優質學校的目標。

三、 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本校吸菸學生接觸菸品的原因皆因家庭成員有吸菸習慣而耳濡目染,且因學生取得香菸管道相當便利,當情緒低落或身邊同儕有嘗試菸品慾望時,便出現吸菸行為,但在經歷教師、家人們不斷陪伴與積極性行為改變,並一同體驗服務學習,逐漸地本校戒菸支持系統發揮功效,並能讓學生自主性的激發服務熱忱,並展現自我潛能。  從吸菸學生的反思心得與自主性的感謝反饋中,能夠得知戒菸教育相當的成功,除了讓研究者十分感動,也欣慰本次研究的即時性與有效性,這次研究結果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收穫。

關鍵詞:菸害防制、服務學習聯絡人:何亞竹 mq121@mqjh.tw 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一號

3

民權無菸校園服務學習行動研究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民權國中是一所教學環境優良,學生學習狀況也極佳的學校,在大同區首屈一指,本校推行拒菸無檳運動多年,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近三年皆無學生吸菸或嚼食檳榔的情形,創造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不遺餘力。  但在今年三月,本校九年級學生疑似考試壓力及人際互動等原因,共三男一女被學校教師發現在校外有吸菸問題,為有效處理學生吸菸行為,並杜絕再犯,本行動研究設計了多元服務學習方案,期待透過勞動教育、戒菸案例分享與雙向溝通、服務省思與回饋等方式,幫助學生有效戒菸,並提供支持系統,透過社區及家長的力量一起協助成長。  「菸害防制法」第 28 條授權訂定之戒菸教育實施辦法,明訂學校應針對在學之未滿 18 歲吸菸學生施以戒菸教育。為協助學生有效戒菸,幫助學校推動戒菸教育,創造民權國中拒菸的優良環境。一、青少年戒菸刻不容緩  青少年吸菸一直是衛生教育關心的重要議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04年起與美國疾病管制局合作,進行全球青少年吸菸情形調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李淑卿,2016)。自 2011年起,國高中生每年皆進行吸菸行為調查,依據 2015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率已顯著下降,其中國中學生吸菸率由 2008年的 7.8%(男生 10.3%,女生 4.9%)降至 2015年的 3.5%(男生 4.9%,女生 2.0%),已經降低超過一半(54.9%),平均一年下降 0.6個百分點。  根據研究指出,年紀愈輕開始吸菸愈容易成為癮君子,成年吸菸者約有七至九成在二十歲以前建立吸菸習慣,國中時期是吸菸養成的階段,若能及時戒除而未延續至成年,則成年後吸菸的可能性大為降低(黃麗錚,2011)。因此幫助青少年戒菸行動刻不容緩,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有義務即刻協助孩子脫離菸害的危機,創造健康的生活。二、威嚇只會讓孩子愈來愈差勁  身為教育者都知道,學生犯錯在所難免,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在充滿教育熱忱的研究者身上,希望能一起和學生共好,在得知本校有吸菸學生問題時,研究者共同商討各項解決方案,一致的是,這些行為偏差的孩子,不適用吼罵,我們的孩子都是急需關懷且需要更多陪伴的學生,在九年級階段充滿會考巨大壓力及成長劇烈轉變的青春期,這樣的生活教育需要轉

4

變,學務處負責發現、管理並處理學生問題,輔導室處理後端學生問題行為矯正與諮商,由我們學校行政力量一同介入戒菸教育,期望能與往常管教學生方式有些許的不同。  當孩子對你的大吼大叫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許一開始有效威嚇住學生偏差行為,但當學生在此環境久了麻木後,管教就再也起不了作用;家庭治療學者 V. Satir堅信一個人的行為養成跟家庭息息相關,有其因果關係,當原生家庭出現了改變、問題,家庭的聯繫可能會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潘真妮譯,2006)。但千萬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與改變的藉口,所有的改變與良善的行為,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三、跟著我,我不會放開手  教師需要換位思考,並且充滿同理心及包容力,在準備全面以素養導向為重點的 108課綱改革,我們要帶給學生人跟人正向的態度與互動,能夠關懷自己、幫助他人才是每一種學習最根本的理念,從前我們總會不知不覺地將有偏差行為的學生身上貼上標籤,也讓他們幾乎失去了改變的機會;因為我們不相信他們能作得到,而學生也就照著我們假設的未來前進變差。  也因此民權教師們召開專案會議,當我們一起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向上提升?有那些學習內容才是真正適合他們的?我們發現民權的孩子真的不差,只要我們在這件事情上好好教,耐心傾聽、放下身段、與孩子協商,我們堅信我們的學生一定做得到,也一定可以堅決向菸說不!  但這無法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做到,從校長、主任、組長、導師、輔導老師、任課教師等的整個民權團隊再三討論,分頭執行服務學習計畫,研究者堅信一個理念「跟著我,我不會放開手」。我們絕對要改變學生行為,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也讓這些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態度與手心向下的能力。四、小結  走出課室外,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我們不是指使學生怎麼做,而是帶著學生一起做,我們都是第一次嘗試,但民權團隊深具信心,也對學生的轉變充滿希望,本該沉澱與穩定心境的九年級學生,讓他們不再背負著過錯在學校學習、畢業,而是透過服務學習進行戒菸,幫助其改變偏差行為,重新回歸正途。  綜合上述而論,本校吸菸學生問題刻不容緩,當學生正面積極地想一同解決自身菸害情形,也期望自己能夠有所改變,他們就會主動嘗試,在約定好的時間準時參與服務學習方案,這也是學生在學科中學不到的經驗,能夠擁有更多的能力,主動改變自己既有的生活,幫助自己也幫助學校,師生都能共享雙贏的結果。

5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探討本校吸菸學生之行為問題,以本校九年級三男一女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質性與行動展現方法,分析學生吸菸原因、背景,並具體透過戒菸支持系統及服務學習方案,幫助學生有效戒菸,並建構未來可行方案。歸納本研究具體目的與問題,分述如下。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點,分別為:(一) 瞭解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學生吸菸問題與形成原因。(二) 提出具體改善方式並提供戒菸支持系統。(三) 瞭解學生吸菸行為方式,並設計戒菸相關服務學習方案。二、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列三點所示:(一) 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吸菸學生行為如何形成?問題影響狀況為何?(二) 戒菸具體改善方式為何?學校有那些戒菸支持系統?(三) 吸菸學生行為的背後原因、家庭背景、人際互動等情形為何?學校設

計那些服務學習方案?參、名詞解釋  本研究探究依據研究內容及參考相關文獻後,本節解釋之名詞有「菸害防制」、「服務學習」,依序解釋如下。一、 菸害防制  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的「菸害防制法」(2009)所指,菸品所含之尼古丁及焦油,皆為有害身體健康之毒性成份,法條中明文規定國中階段學生禁止使用菸品,如第 12 條規定未滿十八歲者,不得吸菸,第 13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十八歲者及第 15 條規定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及其他供兒童及少年教育或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場所。吸菸行為不但危害人體,更是違法的行為。  法律也明定未成年吸菸之罰則,除接受戒菸教育外,其父母或監護人需到場,無正當理由未依通知接受戒菸教育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連續處罰;未成年者處罰其父母或監護人。學校是菸害防制守護的第一道防線,本校也制定相關戒菸措施與教育,堅決向菸品說不。  本研究以菸害防制法為基礎,為維護全校師生學習與教學環境之健全,透過有效的戒菸教育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與學生共同推動拒菸行動,思考更多符合學生對抗菸品的實際解決辦法。

6

二、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的目的為增進學生關心自己、關懷生活環境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熱忱,並輔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培養多元價值觀,啟發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從生活體驗中,提供學生回饋學校、鄰里、社區及社會的學習機會,落實五育均衡的全人教育(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為幫助學生增進關懷自己、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學校有義務設計各種類型的服務學習方案,提供學生於生活當中落實回饋與關懷,幫助其發展全人教育。  本研究所指稱的服務學習為民權教師團隊共同設計的服務學習方案,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服務,並透過實際服務行動,有效回饋家庭、社區、學校及班級的學習機會,從中認識自己,改變壞習慣,透過勞動讓自己沉澱,並積極啟發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熱忱。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94年美國衛生及人力資源部提出「Preventing Tobacco Use among Young People」的菸害防制報告指出,青少年第一次吸菸幾乎都是在高中畢業以前,所以若能避免青少年接觸菸品,大部分都不會開始吸菸(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多元化的戒菸教育,從學生日常生活及行為改變做起,以下探討青少年多元戒菸服務,以及本校服務學習方案設計重點與理念。壹、青少年多元戒菸服務之探討  就醫療角度,預防確實勝於治療,但推廣菸害防制教育,對於正在進行戒菸的國中學生應給予適當的關注與幫助,使其保持戒菸狀態(黃麗錚,2011),多元性的戒菸服務確實可以提升青少年戒菸率,有效降低其吸菸天數、吸食菸量及尼古丁依賴(廖容瑜,2011)。  因此戒菸並非只是口頭宣導與推廣的一段話,而是以多面向的關懷,深切的實質幫助來介入青少年戒菸。廖容瑜(2011)在實驗多元戒菸服務研究證實,青少年改善其戒菸行為具顯著影響,並具有可行性與成效,並可擴大融入服務元素,成功的原因有以下五點。一、戒菸班搭配主動式個人電話諮商  研究發現,主動式個人電話諮商融合健康輔導 5A,增加關懷輔導次數,一至二個星期便與戒菸對象主動諮商一次,增加吸菸者對戒菸之興趣,相當適合應用在吸菸青少年之戒菸介入,同時也增加輔導者與戒菸對象之熟悉度,更深入瞭解吸菸青少年的心理層面問題,發揮潛在社會性支持功能。二、獎勵制度  獎勵制度目的為提供青少年吸菸者一個戒菸的動機,促使其戒菸並維持戒菸行為,只要每個星期通過檢測,均給予立即獎勵回饋,對行為改變具正增強作用,研究發現參與戒菸者對此制度相當滿意。三、多元服務  研究提供戒菸自學手冊,及中醫穴位按壓等創新戒菸服務,提供多元有趣的管道幫助青少年吸菸者戒菸。學校的功能在於提供學生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教師循循善誘,提供持續性的積極支持系統。四、建立支持性環境  包含張貼海報、立牌與架設網站,並定期發送簡訊,另外也舉辦相關競賽活動及邀請導師持續鼓勵學生,營造戒菸氛圍。在個人層面,強化學生持續戒

8

菸行為對身心及社會他人皆有好處的自我效能;在家庭朋友層面,建立不吸菸或戒菸中同儕的積極支持系統,並讓無菸家庭持續推廣;在學校社區層面,徹底執行無菸校園政策。五、學校行政獎勵  學校事前溝通,願意支持吸菸學生戒菸,並給予戒菸成功之學生行政獎勵,營造校內戒菸氛圍,即是潛在的社會性支持。學校行政與教師端也應積極參與戒菸培訓,建立正確有效的戒菸教育態度與自我效能,正面影響學生戒菸行為。貳、服務學習方案設計重點與理念  研究者希望本次戒菸教育可以結合服務學習方案課程,使學生在學校或課餘時,能夠有更多時間可以沉澱、服務、付出、省思、回饋,以下以多元戒菸服務為架構,分述各主題設計重點與研究者理念。  本研究包含各種面向的戒菸教育,有多項介入策略,深入關心學生戒菸進度與狀況,包含戒菸班、建立支持性環境、服務學習計畫等。一、不拾人間菸火戒菸班  即本校既有戒菸教育課程,內容包含吸菸危害認識、戒菸方法、情緒調適、培養規律生活與習慣等,由學務處與健康中心共同研擬「菸害及檳榔防治計畫」,提供戒菸相關服務及資源。  戒菸班計畫目的在幫助有心戒菸,且需要幫助的學生遠離菸害,重拾健康的生活品質,期望提高戒菸的成功率(一) 開班日期:3/16(三)、3/23(三)、3/30(三)、4/6(三)14:10-

16:10(二) 開班地點:本校豐穗樓一樓交通安全教室(三) 課程內容:

9

表 1不拾人間菸火戒菸班課程規劃節次 日期 時間 課程內容 講師第一節

3/16(三)

14:10-16:10

課程介紹、問卷填寫一氧化碳檢測

大同區健康中心醫護團隊

菸害與疾病串一串戒菸藥物停、看、聽

第二節

3/23(三)

健康戒菸好飲食戒菸門診及衛教諮詢介紹戒菸困難有那些?

第三節

3/30(三)

戒菸迷思習慣與戒菸/拒菸練習戒菸心情調適與壓力

第四節 4/6(三)

戒菸養成好運動 1戒菸養成好運動 2綜合討論、心得分享

二、建立支持性環境(一) 戒菸環境設置:張貼戒菸海報、立牌,戒菸文章閱讀與反饋等,布置

教學環境,將相關知能潛移默化於情境之中。(二) 社區參與:辦理全校性育樂活動及各項才藝競賽,如:校慶活動、體

育競賽、書法、海報比賽等,激發學生多元智慧,並鼓勵學生多從事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以減少學生抽菸、嚼食檳榔及涉足藥物濫用之高危險場所。

(三) 加強稽查:統計建立校園容易吸菸區域,加強校內死角巡查;不定時校外巡查,確保吸菸不再犯;家長協同學校共同關心輔導。

(四) 家長聯繫:追蹤輔導:導師、輔導老師、學務人員及家長們共同協助學生戒除吸食菸品之行為,並針對上課、生活作息及交友持續觀察晤談。

(五) 主動式個人諮商、提昇生活技能:運用校內輔導諮商資源及導師輔導機制,主動於每週固定時間進行晤談與諮商,提高戒菸學生動機,給予必要戒菸相關協助。

三、服務學習計畫  本校在課堂學習活動外仍致力設計各類學習方案,由「田園教育」、「愛校服務」、「好文共享」、「淨山樂活」四面向設計服務學習計畫,並包含服務學習「準備」、「服務」、「反思」、「慶賀」四階段,制定此計畫。(一) 方案內容

10

1. 辛勤勞動田園耕作:在下課及午休時間,至本校小田園農地除蟲、拔雜草、翻土、灌溉、清理水溝廢土等,維護幼苗的生長,並學會照顧與關懷生命。

2. 無菸校園環境維護:利用放學後一小時,至校園四處死角撿拾垃圾,及校外周邊人行道常出現的菸蒂、檳榔渣,透過維護校園整潔,瞭解菸品檳榔造成的環境污染危害嚴重性。

3. 好文佳句靜心沉澱:勞動過後利用早自習或課餘時光,以每日一篇,持續兩個星期的文章臨摹,透過上網查詢反菸文章,或菸害造成的病症、身心影響,撰寫成自我反省與閱讀心得,除達成靜心內化之功效,更能幫助作文精進。

4. 校外淨山樂活服務:由本校童軍團長擬定淨山計畫,包含周末一日陽明山登高淨山服務,透過呼吸新鮮空氣,撿拾沿途人為垃圾,達到保護地球資源與環境的功效。

(二) 執行階段1. 準備:發現菸害問題後,菸害防制小組召開春暉專案,邀請教學總輔四大處室及家長會形成五環:制定服務學習計畫,與學生個別晤談、諮商,也邀請學生家長一同參與服務方案擬定,期望達成戒菸功效與學生偏差行為改變。

2. 服務:從發現過錯開始自主性的服務,在不干擾會考準備的情形下,利用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服務,讓學校整體環境、小田園教學環境及周邊鄰近自然環境都變得更乾淨美好。

3. 反思:學生在完成各式服務後,也等同於進行銷過動作,國中階段不再留下過錯汙點,透過自我心得闡述、良好互動,反思原有錯誤行為。

4. 慶賀:每一段服務後,皆須留下與被服務方相互道別與慶賀的活動回憶,而本計畫進行服務的學生也同時是健康學校最大的受惠者,由學務處辦理服務後四位學生的「惜別會」,期望他們揮別過去,邁向全新的未來。

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方法指研究過程中進行的程序、過程與資料蒐集與處理的方式,本研究以菸害防治服務學習設計課程教案,讓吸菸學生能參與行動,促使行為改變,研究者蒐集研究相關資料,輔以文件分析補充各項資訊。依據研究目的,擬定研究方法,並處理與分析各項資料。壹、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學生吸菸偏差行為問題,改變其不定因子與吸菸行為,於校內外設計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與學習,為深度探究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改變,以質性研究蒐集各方研究資料,增加研究內容之深廣度。以下為本研究所進行的戒菸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內容及研究組織與架構。一、課程設計教案  以下為本次行動研究的服務學習方案課程教案與研究設計,共分四個主題,以持續 30 次的頻率完成服務學習,循序漸進的以活動帶領學生參與服務,由教師親身示範,以身作則,讓學生愛護自己的校園環境,改變吸菸行為,並透過觀察、反思、回饋,提升自我效能,獲得正向能量。表 2 服務學習方案執行流程方案主題 實施時間 方案目標辛勤勞動田園耕作 30分鐘/60 次

1. 能學習照顧植物幼苗,協助其生長與維護。2. 能關懷生命,發現生命價值與存在。3. 學習農作耕耘技術,維護本校小田園教學環境。

無菸校園環境維護 1小時/30 次 1. 能維護校園整潔,透過彎腰撿拾垃圾,學習謙卑。

2. 菸品檳榔造成的環境污染危害嚴重性瞭解。好文佳句靜心沉澱 45分鐘/30 次 1. 透過網路搜尋,知道菸害造成的病症與身心影響。

2. 以文章臨摹達成靜心內化之功效,幫助作文精進。

校外淨山樂活服務 8小時

1. 持續一日接觸大自然環境,呼吸新鮮空氣。2. 跳脫原有交友圈與吸菸環境,參與健康正向活動,改變吸菸行為。

3. 能撿拾人為垃圾(含菸蒂、檳榔渣),達到保護地球資源與環境的功效。

12

整理問題組

概念發想組

資料蒐集組行動

方案課程設計

提出策略

執行與操作

二、研究組織與架構  研究重點在紀錄與分析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學生參與戒菸防制行動研究之服務學習與個人改變,研究主體為九年級三男一女共四位學生,透過課程設計與服務學習方案,企圖使民權校園更加美好與優質,為更清楚呈現研究組織與架構,以圖 1呈現。

圖 1 研究組織與架構貳、研究參 與者  研究者以有 吸菸行為的四名學生為主要研究 對象,本研究為師生共同合作之 服務學習計畫,且包含本校戒菸 教育課程,以下分別陳述研究參 與者背景與環境,以及研究使用的 重要資料。一、研究參 與者背景  本校四位出 現吸菸行為的九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參與此計畫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則為研究者本身。以下列化名後的身分分述其背景與狀況。(一) 研究參與者簡介

1. 阿嘉:男,與小宇、小芸同班,為吸菸事件最初主角,因書包帶有菸盒而被導師提報。

2. 小宇:男,與阿嘉、小芸同班,與大麟常有課後的往來,因阿嘉的自述發現為此吸菸事件共同參與者。

3. 小芸:女,與阿嘉、小宇同班,因阿嘉的自述發現為此吸菸事件共同參與者。

4. 大麟:男,與以上三人班級不同,為隔壁班同學,與小宇常有課後的往來,因阿嘉的自述發現為此吸菸事件共同參與者。

(二) 研究參與者家庭背景1. 阿嘉:父親會抽菸,母親曾多次希望父親戒菸,以防子女學習,第一

次邀請家長至學校面談時,母親工作繁忙、較為嚴厲且多有憤怒,但有許多教師闡述阿嘉上課情形與七八年級表現不錯,態度漸趨和緩,也相信阿嘉此次事件因好奇心而起,需要進一步關心期課業、生活與情緒;父親則在第二與第三次面談中有提及自己吸菸狀況,除改善自己習慣外,也針對本次賣菸給子女的檳榔攤進行告誡,希望從源頭開始尋求社區的協助,不要販賣菸品的未成年子女。

13

2. 小宇:父親會抽菸,父母親皆讓研究者感到有過度疼愛子女的情形,例如導師與家長聯絡時,父親立刻反映學生身上的菸味是因為自己在家抽菸而沾染的,起初不相信自己小孩有吸菸情形,後因學務處主任、組長皆將學生吸菸事實有條理地告知父母,才明白自己孩子的錯誤行為需要被教導改正,在家有嚴厲的訓斥孩子,也於事件處理中告知賣菸的店家不可再販賣菸品,否則將進行告發。

3. 小芸:父親會抽菸,知道自己孩子和同班男生於課後吸菸相當震驚,但也反省自己的吸菸行為,母親也感到很難過,學生知道自己家長的反應後也覺得很內疚與傷心難過,期望透過本次服務學習及課業的表現挽回父母對自己的信心。

4. 大麟:父親會抽菸,且知道學生曾於七、八年級時有過吸菸行為,因調整學習狀況於八年級轉學至本校,在本校一年半的學習歷程中沒有吸菸紀錄,本次問題發生時也相當詫異,高度願意配合學校處理戒菸教育,但因聯繫狀況不佳,來學校的次數低於其他三名學生的家長;因學生個性較為衝動,以前曾經來過學校幾次,本次關鍵面談與會議都由書面聲明道歉,由阿嬤代表。

二、研究參與者資料  為保護學生個資,依個資法所述,本研究將不展示學生全名與個人資料,牽涉到抒發情感之研究內容,則為學生真實心得與反思,以下分述四位研究參與者行為自述加以說明。(一) 事情經過陳述(為學生真實敘述,語句多有不通順為實際資料呈現):

1. 阿嘉:小芸、大麟、小宇和我上禮拜三去檳榔攤買煙(菸),我出50 元,其他都他們出,那後(然後)我們就去巷子裡抽 2 根走,那後(然後)我就走了。我心情不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被老師一直罵,整節課都被老師盯,我就把帽子套在耳朵,那後(然後)老師就問我在幹嘛,我就說耳朵冷,那後(然後)老師就一直罵我。

2. 小宇:上禮拜某一天,阿嘉說他心情不好,所以我就陪他去買菸,跟大麟一起去,在後面巷子裡,看他們抽,所以那天我跟大麟和阿嘉跟小芸就一起去。有一天放學,我跟大麟原本要一起回去,然後阿嘉跟小芸就說他們心情不好,後來我們就陪他們去買菸,在檳榔攤買的。小芸和阿嘉有抽,我有拿了一根,抽了幾口而已,阿嘉給我 50 元,小芸給我 60 元,我去買的。

3. 小芸:3/1 上禮拜跟阿嘉因為心情不好,兩個人說好一起買,錢是我們兩個出,那天星期三有大麟、阿嘉、小宇,我拿了三根只抽兩根。

4. 大麟:小芸心情不好,找阿嘉去雞排店後面巷子抽菸,然後阿嘉問我跟小宇去,然後我們說好,原本我跟小宇沒有要抽,後來我還是跟小宇拿了一根。

14

(二) 自我反省:1. 阿嘉:我做錯心情不好,不應該去抽菸抒發心情,這樣會犯法而且對

身體不好,應該用另一種方法抒發。2. 小宇:不應該做違反校規的事。3. 小芸:心情不好不應該買違法物品,應該適當地找到紓壓方式,更不

應該和大家一起聚眾抽菸,這個年紀更不應該買菸,更不應該碰菸,不應該因為好奇心去嘗試。

4. 大麟:我不應該抽菸的,因為我們都還沒滿 18 歲,而且這傷身體這也是不好的,以後也不能隨便要去抽就跟別人去抽。

參、資料處理與分析  進行戒菸服務學習計畫,所呈現的服務照片、成果、文件資料、學生心得與反思等,皆由研究者分工完成處理與分析,本節從資料蒐集方式、資料管理與分析兩方面進行討論。一、資料蒐集方式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研究者於專案會議後,研擬服務學習方案,個別聆聽戒菸學生之心聲與吸菸行為之原因,由本校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執行方案,並將成果掃描、資料謄寫、拍攝照片,透過服務活動的資料內容與成果,整理成有效易懂的資料。二、資料記錄、管理與分析  為有效管理資料,並進行研究分析與記錄,由教師保管所有資料,以下將資料分類說明。(一) 辛勤勞動田園耕作

1. 農務耕作紀錄。2. 服務學習活動作成照片記錄。3. 照顧農地心得感想。

(二) 無菸校園環境維護1. 環境改善成效照片。2. 紀錄巡視環境發生的實際狀況資料。

(三) 好文佳句靜心沉澱1. 匯集文章內容。2. 謄打成電子檔歸檔。

(四) 校外淨山樂活服務1. 管理該日淨山垃圾撿拾量與種類。2. 反思心得謄寫成電子檔歸檔。

1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行動研究包含吸菸學生專案會議、戒菸班與各項支持性政策,本章僅呈現無菸校園服務學習行動計畫內容與戒菸學生行動成果,並透過部分照片記錄實況,進行研究結果與討論。壹、辛勤勞動田園耕作  此方案主題重點放在維護學校小田園教學環境,並聚焦在學生勞動付出與鍛鍊體格方面,田園教育為臺北市的重點教育政策,而本校落實小田園政策不遺餘力,並擁有完整水耕空間、雨撲滿、充滿日照的田地,然而田地需要許多人力依同維護,本校共十八個班,每個班都設置神農小組,每組五人,為志願付出協助維護民權農地的農耕小志工,但植物需要持續的照顧,因此研究者讓戒菸學生一同加入照顧植物的行列,學習呵護幼苗、辛勤耕耘、珍惜生命。以下就農務耕作紀錄與學生戒菸成效分析兩部分進行討論。一、農務耕作紀錄  從戒菸學生與研究者一起辛勤耕耘,共同維護農地情形,可獲得許多實質的農耕成果,分述如下:(一) 農耕項目

1. 挖除廢土:這是整治民權田園農地最辛苦的部分,因多數主動參與神農小組的一般學生皆為七年級學生,體型與體力明顯較弱,在整地與搬運費土石明顯吃力,在初期整地時速度明顯緩慢,但四名研究參與者皆為九年級,體格壯碩、身形高挑,參與農耕後廢土一包包的裝填丟棄,原先預計一個月才能完成的進度,在兩周內便達到目標。

2. 培育幼苗:多數幼苗已於小田園課程時種植完成,四名研究參與者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定時澆水灌溉,協助裝設支架,摘除雜葉,此部分除校內老師協助外,也有許多民權志工家長們一起參與,在耕作勞動時,每人專注於眼前工作,有更多時間靜心與沉澱。

3. 除蟲:種植植物最困難的部份便是要時常到農地巡視,因為植物生長的過程會不斷出現飢餓的小蟲,常會將植物蔬菜通通啃食精光,一不留神就會讓辛苦付出的成果作廢,除蟲需要細心與耐心,同時不能大動作的表面功夫,當學生抓到小蟲時,常會雀躍的歡呼,並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二) 方案執行反思1. 執行時間:因戒菸學生也正值國中教育會考準備與衝刺的時刻,能利用的時間大多為中午午休及放學後時間,但植物澆水灌溉以早晨及傍晚效果較好,最後調整為神農小組志工負責大部分的澆水工作,四名研究參與者則負責需要較多勞力的整地、除蟲工作。

16

2. 研究者分工:因此工作不能單以一人之力完成,與學生一同維護學校農地需要時間、勞力、及專注度,執行此計畫之教師皆為學務處人員,從原先隨機分配人員陪伴四名研究參與者,到執行一周後轉變成有效地分工,五位教師負責一週五天每日工作,除了輪流協助外,也能適時的休息與思考更多幫助學生的方式。

3. 研究參與者的轉變:本方案共執行 30天共 60 次的農作,第一周當學生得知是要進行農務時都露出不耐且驚訝的表情,戴上手套開始耕作後,真的是揮汗如雨,但過程中教師持續的關懷與陪伴,並一起鏟土、除蟲,研究參與者也逐漸地甘願付出,也在種植的過程中知道生命的珍貴與農耕的辛苦,擁有健康新鮮的食物並不容易。

民權小田園種植的水果蔬菜,滋味不輸果園所販賣的作物

農地周邊也有許多雜草與害蟲,學生需要彎腰處理,雖累但很有成就感

下雨天與神農小組的志工學生、主任、教師及多位志工爸爸媽媽們持續翻土、育苗,過程令人動容

研究者與學生一起在網室內除蟲,摘除雜葉,時間有限但每個人皆低頭專

注地完成

17

志工家長們也是最大功臣,我們一起讓民權國中變得更好。 學生整地翻土,戴上手套努力付出

二、戒菸成效分析  本次活動研究參與者並非真的需要獲得植物成果,而是在耕作過程中,讓他們能夠沉澱內心、付出勞力、鍛鍊體能,達到戒除吸菸行為、擁有健康身體以及獲得成就感等方面的目標。以下由執行方案的教師分享及學生反思進行分析。(一) 教師分享

1. 體能的進步:初始農耕時,雖然學生體格較為壯碩,但無論是搬運廢土或蹲在農地除蟲,體力皆不如教師,從一開始動作緩慢到熟練後能夠於三十分鐘內完成翻土、裝袋的工作,都是體能上的大躍進。

2. 學習不怕髒:在農耕時,雙手雙腳一定會沾染土與各種髒污,首先教師要先以身作則,唯有當我們戴上手套,和他們一起弄髒,才有機會讓他們學習整理環境與清潔的重要性,研究者常告訴他們,手腳身體的髒污是可以直接被洗滌乾淨,唯有心靈精神無法立刻得到洗滌後的清潔,也因此我們更要注意自己,不要弄髒自己的心了!

3. 自我的提升:以往帶領服務,教師若沒有熱忱或實質回饋的支持,真的無法付出這麼需要大量時間與體力的活動,但這次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一整個團隊的付出,當我們希望工作的環境更好,也希望教出的孩子更好,這便是我們的願景,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二) 學生反思1. 累!但收穫滿滿:過程幾乎耗費所有參與其中的教師學生中午休息時光,當為了一個過錯需要彌補並獲得改過的機會時,這個機會就

18

顯得珍貴重要,從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的荒地,都最後果實纍纍的豐收,這些是最有成效的生命教育體驗。

2. 腰彎的愈低,頭才能抬得愈高:所有過程最辛苦的就是彎腰後起身的姿勢,那是需要耗費最大體能的動作,從活動後簡單訪談知道學生學到了謙卑與努力,沒有一種工作或事情是可以一蹴可及的,就好比知識學習,當我們沒有付出時間與精力,成績是最直接真實的回饋。

3.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明白自己做錯事,有了不對的行為,這已經不是個人的問題,也成為學校事件,影響學校名聲,所以學生甘願付出,並修正自己吸菸行為,敢做敢當,完成所有服務後又是新造的人。

貳、無菸校園環境維護  學生找出校園最容易藏汙納垢之處,以及校園周邊最常遭路人丟棄垃圾菸蒂之處,接著利用放學時間,至校園四處死角撿拾垃圾,及校外周邊人行道常出現的菸蒂、檳榔渣,學生也得到以下的成效。一、學校綠地與死角的巧妙結合  民權國中不大,一眼望盡便是全校的面目,容易產生死角的地方就那兩三處,但卻也是學校整潔與美化的最大敗筆,因此我們先讓研究參與者巡視學校各個角落,找到容易被丟垃圾的地方後,加以巡邏與維護,也讓學校愈來愈美好。(一) 蕨類步道旁的整治

1. 原有的雜草拔除,整理出學生可行走的道路。2.草地總掃不完的落葉,有效率的以吹葉機完成,草地不再落葉遍布。3.步道雜草日照足,長得快,易孳生蚊蟲,每週一次固定除草讓環境不

再髒亂。(二) 改變落葉堆置空間

1.學校東南方為舊有落葉堆肥區,但因鄰近臺北橋遮蔽陽光,不易腐爛,掃除所有落葉區後,轉變成乾淨的校園角落。

2.鋪上小碎石,並加強掃除鄰近人行道圍牆邊常出現的垃圾與紙屑。3.種植香草植物,讓校園角落芬香宜人。

(三) 校門兩側灌木叢維護1.本校附近有多家旅行社,也因捷運交通便利之故,有許多路人與旅客

常會坐在校門兩側露臺,也常把隨手垃圾放置露臺,學校除叮嚀提醒外,只能加強巡查撿拾。

2. 每日徹底清潔,不留髒污,讓此處不再有破窗效應。3.灌木叢修剪,枝葉扶疏一眼望盡,不會有垃圾藏匿或死角的出現。

19

校園各處拔除雜草 校門兩側及校外撿拾垃圾、拔除雜草

後巷蘭州街的掃除行動 蘭州公園協助掃除

二、社區參與:周遭環境改變,行人也須負起責任(一) 蘭州街行人垃圾掃除計畫

1. 學校後巷設有多個臨時停車位,在車輛與校園圍牆的夾縫,常出現便當、菸蒂等各種垃圾,每日加強掃除。

2. 除確實撿拾垃圾外,也張貼標語提醒路人提升自我品格。(二) 大橋頭捷運站騎樓維護

1. 環保局協助裝設行人垃圾桶,符應路人與旅客需求,降低丟垃圾量。2. 除戒菸學生的協助維護外,負責掃除班級、服務性社團及校內其他銷過學生一起共同協助打掃維護。

(三) 民權西路路樹修剪1. 路樹下原本常有垃圾堆積,學校於寒假先修剪好路樹及整地鋪磚,

以降低隨手丟垃圾或放置垃圾量。2. 少數隨風飄至樹下或行人隨手丟棄的塑膠袋、飲料、菸蒂等,加強打掃,還給學校圍牆乾淨面貌。

20

參、好文佳句靜心沉澱  除了勞動服務外,也要有靜心與每日供學生反思沉澱的時間,透過臨摹優秀作文及抄寫拒菸文章的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吸菸害處與戒菸知識。一、文章挑選與撰寫  戒菸教育除了一再的宣導,從家庭生活的改變,更需要補充大量的知識,才能有加乘效果,研究者挑選許多議題,幫助研究參與者完成靜心訓練,包括「三手菸的危害」、「改變生活習慣」、「身心恢復平衡」、「塑造支持環境」、「菸品替代物及方法」、「如何分散想抽菸的注意力」、「自我提醒」、「青少年吸菸對大腦的影響」、「無菸讓生活更精采」、「遠離 COPD,戒菸就對了」等文章,每日一篇的負擔,坦白講起初研究者也擔心學生完成不了,但因有範本的參考,學生除了從中吸取知識,也是訓練文筆的好機會,最後繳出了四名研究參與者總共 92篇的精彩成果。

大麟靜心作文 5 小宇靜心作文 7

阿嘉靜心作文 1 小芸靜心作文 9

二、學生反思與回饋(一) 戒菸好處多

21

1. 回到正軌,訓練自己的體力與肺活量。2. 菸品易造成各種癌症與病痛,拒菸是唯一正解。3. 不論二手菸或三手菸都是會對自己也對身邊朋友家人的傷害。

(二) 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1. 從自身做起,鼓勵家人也一起戒菸。2. 多參與服務活動,讓自己有幫助他人的機會。3. 重新開始,盡學生的義務與本分。

(三) 找尋可替代的物品與休閒活動1. 運動是最好的替代物,增加自己的肺活量。2. 假日減少宅在家,逛街、打籃球,多與同學朋友互動,排解壞情緒。3. 為了畢業證書努力,不要留下任何汙點紀錄。

(四) 改變生活習慣1. 分散注意力,減少晚睡晚起的習慣。2. 讓自己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累,累了回家就休息。3. 交友圈的調整,先完成目前學業與目標,與會吸菸的朋友減少往來。

(五) 感謝教師的支持與協助1. 教師的不離不棄,成了最大動力。2. 積極面對自我錯誤,努力在畢業前銷過完畢。3. 學務處是溫暖的,願意當學務處的小幫手。

三、家人的支持與意見(一) 阿嘉爸爸:做錯事就該處罰,才能記取教訓,謝謝學校方面以「愛校

服務」取代記過。(家長意見 1)(二) 小芸媽媽:謝謝學校關心,家裡知道已有教訓,絕不再犯。(家長意

見 2)(三) 小宇媽媽:小宇知道了什麼事不應該做,而且更不應該做違反校規做

事,他自己也保證說不能因為好奇,而做不良示範,媽媽也相信自己的小孩,這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教訓,做事要三思而行。(家長意見 3)

(四) 大麟爸爸:大麟已知錯,不可能有下一次,謝謝學校從輕處罰。(家長意見 4)

肆、校外淨山樂活服務  童軍團每年皆有春季淨山服務,對於原本就是以服務為目的的童軍學生,這些自願性的活動都是很主動且踴躍地參加,但對於研究參與者而言,則是他們新的嘗試,過程中則是對於新鮮的空氣、沿途的美景、路人的鼓勵多有感動,若仔細比對文字及心得中的用字遣詞,會發現學生已經明顯與初次在學務處撰寫的自述反省大相逕庭,雖語句仍多有贅字,但已進步甚多,大自然果然是最棒的教室,以下摘錄大麟淨山後所撰寫的反思心得。

22

  前陣子我因為抽菸、推人、破壞公務,而被記了好幾支過,在學校為我開過多次會議後,決議給我許多改過的機會,也設立許多服務學習讓我銷過,我每天都很積極努力的去做愛校服務,每天中午、放學都很認真地去做。…有天童軍老師跟我說星期六童軍團要去陽明山淨山,我問老師說:「是去那爬山撿垃圾嗎?」她說:「對!可以讓我銷八個小時。」當時我就在想要不要去,其實心裡已經想還是去好了,但是我還是跟老師說我禮拜五再給妳答案,然後我就想我當初做了那麼多不好的事情,去淨山也算是悔改彌補以前所做的不好的事情,然後我還抽菸,身體感覺都比以前差了!想說去爬爬山、去呼吸一些新鮮空氣、看看風景也不錯。  但是我想我一個人去那邊沒有一個認識的,而且都是學弟學妹,還是找一個同學去好了,於是我就找了阿嘉,剛好他那天有空就陪我去了!然後禮拜五我就跟老師說好,老師就跟我們說禮拜六八點在劍潭站集合,我們就說好!

…老師帶我們走了一段路等公車,到我們要去爬的地方。那天天氣不好,早上有下過雨,然後地板濕滑,公車開到了目的地後,我們一下車都看不太到前面,因為都是霧。  …我們發好夾子、穿好雨衣開始爬山撿垃圾,然後是下著雨的。其實山上垃圾沒有很多算乾淨,重點我們第一條路是走錯的,走到下山的地方,…回到正確上山的地方,然後我們繼續開始爬山撿垃圾,然後沿路都是草,後來就出現了很多冒著煙的石頭跟硫磺味。  當沒有霧的時候我覺得風景好美,心情還不錯,我們到山頂後開始往下走,但是這次我們走的路是不一樣的,比較長也比較難走,而且有點陡!走一走頭就感覺好暈…這是一個好活動,我們在爬山撿垃圾時經過我們的人都會跟我們說:「很棒」或是「加油」等的話,我覺得做錯事本來就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就是因為做錯事,所以才要多做服務,我想來淨山!可以欣賞風景、呼吸新鮮空氣,然後撿垃圾然後我覺得做在學校那些服務也沒什麼,我也不太會抱怨,因為自己做錯了就要自己去承擔!男生本來就是要抬的起頭彎的下腰!(大麟反省心得)

  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經驗,研究者除了感動還有更多的成就感,尤其是像大林這樣的孩子,需要更多正向力量的介入,他是可以成為很棒的小孩,也從中成長許多。藉著活動讓學生踏入山林間,享受七星山的蟲鳴鳥叫、愛護山林拾起人工垃圾,還給自然原本的美貌,透過活動不僅讓學生們都能瞭解七星山物種生態,並倡導無痕山林的概念。

23

學務處教師召開籌備會議 除了潔淨山林外,也協助一同推廣拒菸行動

認真努力的完成撿拾垃圾的工作 沿途扶持,不讓每個人落單

路途上會發現菸蒂、菸盒是垃圾的源頭 淨山成果,還給山林乾淨的面貌

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立民權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問題,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吸菸原因,探究戒菸改善方式,從學校願景來看,「使每一個就讀民權國中的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實踐四維五育,達成全人發展,成為紮根本土、放眼國際的新世紀健全國民」。健康的成長是我們的願景盼望,也是快樂學習的根基,這次服務學習的成功,只是我們踏出的一小步,期待未來更好也維持優質學校的風氣。  本章歸納研究結果與發現,做整體性的概述,第一節為結論,綜合本研究發現並進行總結;第二節為建議,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讓未來有相同或類似學生吸菸問題狀況時,能夠參考並持續追蹤,給予後續研究或改善學生吸菸狀況做為參考;第三節為研究者省思,從研究歷程進行通盤反思。壹、結論  以服務學習課程方案為主體,讓吸菸學生能夠徹底改變行為,並透過正向能力相互影響,讓彼此向上提升,綜觀本研究的學習歷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 學習之路無他,持之以恆不放棄而已  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曾說:「教育之道無他,為愛與榜樣而已。」研究者認為和學生一起學習是件很幸福的事,用愛與恆心不斷地當學生的榜樣,做得比學生更多,學生自然會開始主動學習,改變自己錯誤的行為。當學生出現吸菸問題時,常伴隨著家庭問題及青春狂飆期的賀爾蒙影響;研究者都是不斷鼓勵學生,要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某位在完成服務學習方案後仍願意繼續追隨學校其他服務學習活動的男生,面對國中教育會考也開始重燃熱忱,雖起步較慢,但為時不晚,讓研究者十分感動。  本次結果雖在服務學習方案後暫告一段落,但吸菸學生的人生才剛開始,未來遇到的朋友、環境,還有每天相處的家庭,都有可能再對他們有程度不一的影響,但至少在國中階段,身為教師的研究者問心無愧,我們盡力帶好學生,而四名學生也自己努力地完成服務學習,奮力地彌補過錯,即使離開了學校後可能沒辦法獲得最想要的結果,至少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二、翻轉思考、翻轉心態,以身作則為表率  研究過程可以發現戒菸學生在一開始參與服務時都呈現較為消極被動的狀態,但在過程中,每位教師的陪伴,帶領學生一起在陽光下揮汗,雨天也穿上雨衣鏟起一畝畝的廢土,當學生在過程中露出疲態時,我們以鼓勵代替責罵,也喚起學生最根本的良善;這也讓研究者想起曾經在求學階段學習到的教育理論:「講述式教學有其必要性,但當所有課程皆由教師提供,而學生被動的接收資訊時,面對學習就會顯得疲倦,常要他人的鼓勵與督促。」而面對謾罵、

25

教條式的說理,學生呈現的狀態都是不屑、充耳不聞、敷衍的回應,但當我們帶領他們、請他們跟著我們一起實作時,因為我們是主動的、積極的,也讓他們發現老師們的改變,進而自己改變自己的態度。  當教育者本身翻轉自己的想法與態度,學生也可以感受到我們的誠意與想要幫助他們的意念,身教大於言教,這次行動研究真的是最棒的典範。三、相信學生的潛力,教學相長  研究者們起初也認為按照既有銷過流程將事情處分與記錄,並按照原有制度召開獎懲會即可,但吸菸行為不單是個人的問題,也代表著學校的風氣與聲望,為了有效協助學生戒菸設置服務學習方案,也增加了學生手心向下、幫助他人的力量,學生服務過程及回饋反省的狀況都展現優秀的潛能,呈現極佳的內容。  本研究是在行動過程中一邊執行一邊修改而成的,學生們帶給研究者的收穫遠比原先研究者想傳遞的想法更多,也從原本忐忑不安轉變成信心滿滿,而菸害防制的實質效益對學校也有很大的幫助,希望未來不再有類似的事件,但若有,期望可以依循本研究進行修改,再次協助有需要戒菸的學生。貳、建議  本研究對於未來幫助國中階段或青少年戒菸課程的老師,以及青少年菸害防制的行動提出相關建議,如以下所述。一、 方案計畫架構須提前固定,內容可隨學生需求更改  服務學習方案並非如課程一般有既定的教學階段,他講求的是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因此對已經接受既定課程模式習慣的學生而言還有許多適應之處,雖然服務學習方案需要在進行服務前完成,但內容則可以隨著學生的需求而改變,並且由學生實作的效果將方案研發的更好,才可以獲得更大更廣的成效。二、學生有無限可能,勿將其侷限在教科書中  方案編撰常需要教師花心思於其中,但許多時候會被既定教學思維限制住框架,若能發現學生潛能,相信學生的可能性,則可以依據學生的需求設計適合的內容。  在國中教育中常會發現部分學生不適合安靜坐在教室學習,離開課室後,進入大自然、戶外空間反而可以看到他們更棒的表現,期望教育者先擺脫原有的教育思維,試試看相信學生的潛力,並且相信他們的良善,一定可以獲得學生更棒的結果。參、研究者省思

26

  透過本研究,實驗戒菸服務學習方案的理論,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以下為研究者省思之處。一、對學生的期許與對研究成果的期待  研究者在執行服務學習方案時,坦白講每個人有志一同的感到疲累與負擔,可是過程當中看到學生的轉變,也深深被學生展現出的熱忱與行動力感動,其實這四名戒菸的九年級學生都有其現階段最重要且想要完成的夢想,在看到學生完成服務後寫下的心得,自發性的與老師聊天、互動,真的讓研究者刮目相看。  但每個研究都有其不足與未來可持續追蹤的部分,期許這次的行動研究只是顆種子,未來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發芽,讓學生能夠帶回各自的人生,當面對各自的人生問題時,都可以勇敢面對、審慎分析、尋求解決方案。二、恰巧的機緣與事件造就本研究的完成  研究者最初發想此研究,是希望可以帶領對於戒菸行動有興趣的自願型學生至醫院訪問與探查因菸品及檳榔而造成病症的病人,但正當研究者準備執行時,學校突然發生吸菸事件,也正因為看到本校出現實質的問題,才更需要本行動研究的產出。  因此雖然研究者沒有針對原有計畫草案分析探討,並提早完成此行動研究,卻是在最恰巧的時間遇到最剛好的事件,進一步執行本次的活動。研究過程中看到學生的成長與眉宇間的轉變,都加深了研究者的信心,與增添各位教師的處理事件經驗,相信這才是真正的行動研究,讓民權國中成為更優質的學校。

參考文獻李政賢(譯)(2006)。M. Catherine & B. R. Gretchen 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五南。

李淑卿(2016)。青少年戒菸教育種籽教師培訓計畫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姚克武(2011)。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資訊網站。2016年 4 月 27日,取自:http://

27

tobacco.hpa.gov.tw/Content.aspx?MenuId=580&CID=29701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黃麗錚(2011)。影響戒菸國中生持續戒菸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亞洲大學健

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服務學習實施要點。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廖容瑜(2011)。高中職生多元戒菸服務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習碩士論文,臺北。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衛生福利部(2009)。菸害防制法。臺北市:衛生福利部。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潘真妮(譯)(2006)。Ira David Welch & David M. Gonzalez 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歷程與實務:各種技術的探討。臺北市:Thomson。

28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