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年级数学课堂上 巧妙追问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10

    2017

    年2

    月24

    星期五

    责任编辑于思嫄

    美术编辑庄雪婷

    教研有道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如何在一年级数学课堂上巧妙追问

    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课堂追问”是教师引导作用的有力体现,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

    是精妙的教学艺术。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

    追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

    学效果最优化。因此,教师应尽量让“课堂追问”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让学生

    的思维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即探讨了教师在一

    年级数学课堂上进行巧妙追问的三种形式。

    □深圳市横岗中心学校钟秀红

    递进式追问:激活学生思考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其最大的

    优点在于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

    老师可遵循学生思路采取递进式追问,使

    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课堂实例: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一课,重点是比较数

    的大小,追问如下:

    师: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几只?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咱

    们数一数、比一比,好不好?”

    生:有5只小兔,4只小鹿,4只小熊,2只小鸟,3只猴子。小鸟来得最少,因

    为小鸟的爸爸、妈妈在家有事没来。

    师:“你怎么知道小鸟是最少的?”(教师希望学生能把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

    生:小鸟才2只,别的小动物都不止2只;小白兔最多,有5只;小熊比小猴多。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可记不住。谁能再想个办法,不用数,让大家

    一眼就能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生:一个对一个就行了,就像我们排队做操一样,一眼就能看出哪排多。

    师:怎样一个对一个,能到讲台上来告诉大家吗?

    学生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怎样比较吗?生:“1只小熊对1只小鹿……小熊

    和小鹿都对完了,小熊和小鹿同样多。”

    追问意图:“一一对应”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完全可以

    通过递进式追问让学生

    自己思考得出,至少

    也可以得出“一一

    对应”的原型,因

    为在生活中学

    生已经有了一

    定 的 经 验 。

    相较于在学

    生说出“小

    熊 比 小 猴

    多”时,就直

    接介绍大于

    小于号比较

    大小的教学方

    式,递进式追问

    更能够让学生领

    悟到问题的本质。

    开放式追问:发散学生思维

    除递进式追问和启发式

    追问外,教师还可采取开放式

    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逐

    步由单一定向走向发散。

    课堂实例:教学小学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猫吃鱼》时,追

    问如下:

    师:小猫过生日,妈妈为它准备了最喜欢的小鱼,数

    一数有几条鱼?

    学生快速准确地数出有

    3条。

    师:请你们猜一猜,小猫会吃掉几条鱼?

    一听说要猜,同学们马

    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

    的说“它把3条鱼都吃光了。”

    有的说:“它吃掉了2条,还剩

    下1条。”还有的说:“小猫只

    吃了一条就饱了”。笔者马

    上抓住这个时机继续追问。

    师:想一想,剩下的鱼,小猫该怎么办呢?

    学生A:剩下的,小猫要明天接着吃。

    学生C:剩下的,小猫要留给妈妈吃。

    学生E:小猫把剩下的鱼先送给老师 1 条,再留给

    妈妈吃。

    师:说一说,怎样用数学方法来展示你们的这些猜想呢?

    同学们就很轻松地列出

    了有关3的的加减法算式:

    3-3=0, 3-2=1, 3-1=2,

    2-1=1, 1-1=0, 2-2=0,

    3-1-1=1,2+1=3,1+2=3,

    1+1+1=3。

    追问意图:正因为老师的开放式追问,学生兴趣盎

    然,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对

    探究问题的兴致很高,达到

    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小结

    追问不是毫无感情的质

    问,它应以促进学生发展、呵

    护学生自尊为前提;追问不是

    漫无目的的寻问,它应以更好

    地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追问

    不是喋喋不休的盘问,它应以

    集中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引

    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智力思

    维活动为目标。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

    性的引导者,不断的追问者,

    学生是理性的学习者,不断的

    追寻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

    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

    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

    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

    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

    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

    响,共同创设一个律动的课堂

    和美好的境界。愿数学课堂

    变成生命涌动的课堂。

    启发式追问:引导学生思路

    “追问”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

    本控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

    的回答经常是肤浅的,或是不得要

    领的,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对

    学生进行启发式追问,使学生朝着

    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并深入拓展。

    课堂实例: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买铅笔》一课中的“十几

    减9”知识点时,上节课在学生得出

    了多种算法后,笔者发现有些方法

    学生容易出错,因为刚学的20以内

    进位加法学生还不熟;有些方法学

    生算得慢,如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用

    “破十法”算出15-9=6,学生想得

    比较吃力,还需每次一根一根地数

    出9根后拿掉,再一根一根地数出

    剩下的小棒还剩6根,笔者认为算

    法还没有被领悟。思来想去,笔者

    决定找一种大件的东西,让学生数

    出9个但一次拿不了那么多,学生

    就会另辟蹊径,逐渐领悟算法。

    笔者准备了两盒牛奶,一盒里

    面有5瓶,另外一盒有10瓶。笔

    者请学生A上来:“你当笑笑,我

    当售货员,我们来表演笑笑买牛

    奶。”学生A直奔装有10瓶牛奶的

    漂亮盒子而去,不等老师开口就想

    把盒子打开。

    师:你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学生A:因为要买走 9 瓶牛

    奶,这5瓶不够拿。

    学生A打开盒子拿牛奶,两只

    小手拿不了,牛奶掉了一地。

    师:同学们请看,他要买9瓶牛奶,却拿

    不 走 ,怎 么 办 ?

    大家帮他想想

    办法。

    学 生

    C小跑过

    来把牛

    奶装进

    衣 袋

    里。这

    时班上

    的学生

    有 了 意

    见:不行,

    超市不允

    许把东西装

    进衣袋。

    学 生 C:老师,拿个塑料袋行吗?

    师:哎呀!糟了,超市的塑料袋用完了,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学生C:老师,那个盒子能借用一下吗?

    师:谁能一次(强调语气)把9瓶牛奶拿走,老师就把这只漂亮的

    盒子送给他。

    学生E(迫不及待):我有好办法!

    他跑到牛奶盒边,从盒子里拿

    出一瓶牛奶,放到盒子外,一次性

    把盒子和9瓶牛奶抱走了。他脸

    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很神气地回

    到自己的座位,把盒子轻轻地放在

    课桌上。

    师:你能从一次拿走9瓶牛奶的情境中看出来:15-9怎么算吗?

    学生E:我从 10 里面去掉 9,剩下1,再和5加起来,就得6。

    师:我们把 15 看成 5+10,从10 里面减去 9 剩下 1,这时,15-9

    就变成5+1,也就是15-9=5+1,这

    就是说把15-9变成了5+1。

    生:原来这么简单!我也会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简直成了数学家,发明了一种这么简单的计

    算方法。

    追问意图:通过刚才的启发式追问,把第一册的难点——20以

    内的退位减法,转化成了简单的

    10以内的加法。追问“谁能一次

    把9瓶牛奶拿走”扭转了学生的思

    路,经过前面的追问学生已经知道

    无路可走,抱也抱不走,口袋也不

    行,又没塑料袋,学生自然会想到

    “箱子”。当学生E从盒子里拿出

    一瓶牛奶,放到盒子外,这一动作

    可谓是使得15-9变成5+1的经

    典动作。

    可见,通过启发式追问,学生

    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

    化。在此之前,有很多学生似懂非

    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

    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

    作用,利用启发式追问把那些似

    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

    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且在整个

    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在老师的

    启发式追问下,学生对“十几减9”

    的算法迅速升华,能快速准确计

    算,建立了数感,让每个学生获得

    了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

    C

    A B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