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沙龙 不好玩的 游戏 - cmb.shcm.gov.cncmb.shcm.gov.cn/resfile/2020-07-08/08/08.pdf · 8...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编辑:姚红梅8 绿岛2020年7月8日

CHONGMINGBAO投稿:cmbxztg@126.com 崇明报

探花时代

文化沙龙

不好玩的游戏

编印单位:中共崇明区委宣传部 发送对象:各乡镇、委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发行:邮政崇明分公司 报社地址: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上海求知印刷厂承印 印数:25000份

□兑面

可乐鸡翅

夏夜萤火虫记趣

往事悠悠

雪域江南 (摄影) 李钟

□张绥娟

乡村的夏夜,是一幅幅生动的立体画卷,它自然而多彩,静谧而喧嚣,凝固而流动。夜幕降临,乡村那些悦目怡人的色彩全部隐入浓浓的黑暗,田野上失去了白天的喧哗,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微风也一改午时的燠热,露出了柔情,带着丝丝凉意。在乡间的小路旁、沟河边、瓜棚下、草丛里,不时传来虫鸣蛙鼓的清音,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此时,那些举着绿灯笼的萤火虫也开始忙碌,飞来飞去,忽明忽暗,若隐若现。它们从草丛中飞出,在夜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点点萤光缓缓流动。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闪烁蓝绿色的幽幽亮光在夜空飞舞,仿佛天上飘落的星星,美轮美奂,给静寂朗润的乡村夜晚平添了几许浪漫,也使我青涩年少的时光充满了乐趣。

萤火虫,乡间也称“游火虫”。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的小昆虫。旧时有个儿歌:“游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飞到我家来照我。”年少的我,每到夏夜,常常约几个伙伴,借着月光,奔跑着,追逐着,来到瓜棚,田间去捕捉萤火虫,大家找来竹竿、芦苇和网兜,没人顾得上手上、腿上被树

枝、藤蔓划出的一道道伤痕,一会儿,大家就“战果”屡屡,之后便轻手轻脚地把这些“战利品”拿回家,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进玻璃瓶子里,集小光为大光,而后将瓶子拿在手里挥舞,变换各种有趣的光圈,直到玩累了,拿回家把它挂在蚊帐里,看瓶子里蓝绿色的光一闪一闪。它们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发出幽幽的亮光,仿佛满天亮闪闪的小星星汇聚一处,照亮了童年的我梦中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在我更年幼时,一看到草丛中飘起的闪着绿光的萤火虫,就毛骨悚然,心里砰砰直跳。那时候,大人们怕发生意外,不让孩子们在晚间独自出门玩,便把这萤火虫发出的光说成是鬼火,用它吓唬小孩。直到上学后,我读了车胤的《囊萤夜读》故事后,才真正明白萤火虫原是一种能发光的小昆虫,于是才敢大胆地去接近它,捕捉它。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乡村,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参差林立的高楼,平坦坚硬的马路,五光十色的夜灯,融入我们的生活。萤火虫也悄然离开了我们,留在我童年有趣的生活记忆里。

□ 郭树清

塞 着 耳 机 ,正在长途车上昏昏欲睡,一阵铃声 清 亮 地 唤 醒我,是母亲来电。

又 是 问 菜谱:“前两天你煎的 鸡 翅 怎 么 弄的 ?”“ 可 乐 鸡翅?”“难怪冰箱里 有 半 瓶 可 乐……”母亲说。

对话有点凌乱,因为距离的缘故,我们零零散散不断补充一

些细节。“是啊,烧鸡翅用的,漏掉点气没

关系。”我庆幸自己前几天忘记处理掉剩余的可乐,正好母亲可以不必再急匆匆去买了。

我简单说了步骤,母亲重复问了关键处,就挂掉电话操作去了。

我没有说材料的比例,母亲是厨房能手,不需要说这些的。母亲教会我下厨房,可想而知她的“资历”。记得从前办酒席,都是请个厨师上门,家里人一齐上阵帮厨,用心一点就可以偷师学艺。聚族而居的宅子上,各家宴会都会互相帮忙,母亲因此“偷”到许多厨艺。所以,我们家里中、小型的酒席,就由母亲自己操办。比如弟弟的订婚宴,就是我姐妹协助母亲一起搞定的。

母亲很少吃鸡肉,她冰箱里却常备鸡翅。她看到我做的那道菜,是周末,一个发小回岛,我急匆匆做了招待发小的。这个发小比我大不了几岁,却比我长了两辈,和我母亲也很聊得来。结果那天母亲不在家,发小没跟我母亲聊上天,鸡翅也没吃,这盘菜完整地剩下了。母亲没见我的操作过程,只见“他们要吃”,并不知道那是凉了的可乐鸡翅。

母亲言行常常自相矛盾,我们姐弟三人都从小被她严格要求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允许偷懒。可是,我弟弟成家后她始终包揽着家事。

父亲总是体恤母亲:七十好几的人了,让孩子们自己烧饭吧。每次听到这句话,母亲总是瞪他一眼,回应说人多吃饭热闹。她要到离家很远的水闸集市去买菜,那边有新鲜的鱼虾。她骑着自行车采购,我总是担心自行车载重以后是否稳当。鱼虾有季节性,过了季节不好吃。平日里母亲常常做大菜,酱鸭、白斩鸡、冰糖猪

蹄之类,不厌其烦。在那里她认准几个卖主,有时候买鸡鸭像抢购。我每次回去,都会积极主动地陪母亲去逛集 市 ,我 说“ 我 开 车 ”,母 亲 欣 然 接受。似乎我回家的职责就是开车带母亲到处跑。

母亲买菜很果断,也很贪心,家里冰箱小,她特意买了个冰柜——这是她力排众议买下的,我们都说吃新鲜的好,不必存起来。她不理会。冰柜里总是有存货,母亲总是觉得还需要买。父亲和弟弟不解,“这么多东西了,不要再去水闸那边了……”

其实,母亲不是贪心,不是不明白冰箱存食物不是好办法。天下母亲,对儿女们最大的关心,大概都是有没有受冻,有没有挨饿。她总是叫孩子们去她那里吃饭,总是密切关注孩子们爱吃什么,吃得少了,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随着时间推移,正像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恐慌一样,母亲,这个厨房能手,对做菜似乎越来越少了自信。尽管她自己爱吃“老花样”的菜式,可总不满足于自己的“老花样”的那些菜品。

母亲年龄大了,她不像我们,到厨房没主意了就上网搜一个菜谱,她不会。尽管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也仅限于微信联络亲友。我们教给她看视频,偶尔会看到一些吃播,或者制作美食的,她很想看仔细,但是,这样的视频往往一闪而过。所以每天打开冰箱、冰柜,翻看一阵,常常想不出该做什么,于是去菜场,我明白她其实是去找灵感。

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的味道”这个词,我想,那是天下儿女幼小时候,刻录在记忆里的味觉。我们幼小时的饭食,简陋粗粝,妈妈的味道只有大灶大鑊子的米饭,撒上一层玉米粉或者麦粞,再蒸上一盘子加了糖和油的腌菜。当大灶没有了,腌菜不吃了。长大了的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吃遍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美食,母亲怅惘了。

只是,我的母亲,她从不甘心原地止步。我们家“妈妈的味道”并不固定于“小时候”的味道,它会不断升级。母亲正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心中最大的幸福,只是看着家里的餐桌热闹、温馨,看着儿孙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欢乐。

所 以 她 常 常 会 电 话 问 我 菜 谱 。她煎过牛排,做过水煮鱼,蒸过又香又鲜的盐焗鸡,现在又能多一个拿手菜——可乐鸡翅。

笔走心缘

《红楼梦》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诗”,大观园里一帮顽主,刚做完海棠诗,史湘云便提议作菊花诗。薛宝钗想了一想,建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众美女

(另有一个唯一不是美女的贾宝玉)同写菊花诗。下一回,从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到菊梦、残菊,十二个作者,写了十二首诗,最后还要评出等第。

赏一朵花,办一个雅集,无穷慢,做得深入细致。

也 有 快 的 。 唐 朝 孟 郊 ,两 次 落第。四十六岁那年,终于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于是意气风发,按捺不住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是好诗,但知道了背景,便有浊流滚滚。

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为一朵花做

一个雅集,赏花的快与慢,这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但 无 论 如 何 ,赏 花 都 是 一 件雅事。

每个周末我都要回乡下老家走走。沿团城公路往东,进入竖新镇境内,与原造漆厂那条路相遇,交叉路口处,几个月前,发现一帮人正在施工,黄沙石子水泥堆着。开始看不出端倪,先是看见整地,下一个周末,砌墙,粉刷。几个星期以后,一堵完整的墙呈现了。周围植花草,布长椅,筑 绿 藤 架 。 一 个 老 人 ,在 长 椅 上假寐。

原来是一个歇脚之地。再过一段时间,蓦地发现,墙上

有字:“魅力竖新,探花故里。”我呆了片刻。社会已经进入了“探花”时代。

明年,这座岛上要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到时候,崇明岛将成森林花岛,到处是花,也一定到处是看花的人。劳苦大众,皆成“探花”者矣。

我 的 家 里 偶 然 也 会 插 一 束 花的。春夏秋冬,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花色。仿佛灰色的日子,有花才会有色彩。多的是某个花店里出售的花,花是好花,却千篇一律,工厂化生产的。我喜欢的是乡下田野里采摘的,天真烂漫,有小确幸。

花 是 寻 常 之 物 ,每 一 株 草 都 开花,每一棵树也都开花。乡下的田野里 长 满 了 青 草 ,换 句 话 说 ,开 满 了

花 。 只 是 花 蕊 小 ,色 不 艳 ,无 人 在意。我居住的房子外面遍植香樟树,三月春色渐浓,换叶以后,便是香樟开花的时候。但没有人在意香樟花。

花又是奢侈之物。无米无以举炊,无花,生活照常进行。许多人眼里最好看的花,其实是病花,匠人极尽手段,将其扭曲、变态,使其妖媚无比,却失了花之本性,一如《病梅馆记》里的梅。这样的花,要花费多少财力物力!如整容者反复更改容颜,直到把自己弄丢为止。

著名诗人季振华,最近写了近百首诗,都是写花的。百花迎盛会,既是有感而发,却又应了迎接花博会的景。他写的花,既有名花,牡丹白玉兰康乃馨,又有名不见经传的草花,花被单(繁缕)灯笼草蒲公英,也有食物的花,麦子稻子玉米花。麦子和稻子,扬花期有淡淡的清香,芒尖上挑一粒露珠,晶莹透亮,手指轻一触碰即刻跌落,臆想中掷地有声,碎玻璃般散开,却是柔软的。玉米吐绒,如哲人捋须。我的乡亲说“红绒十八天”,意思是,吐绒十八天后,玉米熟了!家人闲坐,煮好的嫩玉米,一粒一粒剥食,糯而黏,缠绵于唇齿之间,最是情投意合。

什么样的花,会比稻花麦花玉米花更有魅力呢!

季振华写棉花:你站在温暖和美丽的事业里打开秋天,吐出绝世的温柔踏进尘世的众生,就是从你开始

认识生命最初的羞耻和尊严慈悲积雪般铺满大地读他的诗,看得出他与花的心心

相印和对花的关怀、体贴。这正是我所喜欢的诗。

他才是一个真正的“探花郎”啊!头 一 次 听 说 竖 新 镇 是“ 探 花 故

里”。深挖当地文化,想想也没什么错。靠科举实实在在考出来的“探花”,据我所知,崇明只有一个。史书记载,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崇明首位 进 士 产 生 ,至 清 光 绪 三 十 一 年

(1905)科举考试终结,767 年间本县共有 49 人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其中级别最高者,是为雍正十一年(1733)的沈文镐,中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他是我的邻居,在我乡下老家的西 南 角 ,不 远 ,步 行 十 来 分 钟 可 抵达。小时候听过沈探花的传说。两个相风水的,一师一徒,走到一处,发现沟沿边上有一排骨殖瓮作龙状排列,师言:啊唷,这是七代探花的光景啊!徒说:我看一代而已!师不悦。徒解说:一旦中举,便要重修祖坟,龙脉便毁了。

风水先生的话如何信得!据说那里新建了沈探花的纪念

馆,我没去看。什么时候有了时间,会去看看的。不急。

花博会将至,真正的“探花”也来造势。

耳边似有歌吟:“骑马拈花走京城!啊……”

新时代,人人都是探花郎啊!

往事悠悠

今年 3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培养中小学生爱劳动的品格,决定在中小学开设劳动课,我觉得这个决定好啊!它让我想起我带孙女度过一次难忘的、特别的暑假活动。

那时暑假期间,乡下老家侄子来电,说正利用时节,插秧抢种水稻。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带上孙女一起去,让她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

孙女不知道什么叫“插秧”,我说,插秧就是把稻谷的幼苗种在水田里,长大成熟后,便成稻谷,稻谷晒干碾成大米,煮熟便成了香喷喷、软糥糥、亮晶晶的大米饭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我和孙女随侄子和乡亲们,来到秧田,我俩卷起裤腿,脱了鞋袜,戴上草帽,我拉着孙女的手,缓缓走下浓浓泥浆的水田,刚下水田,便引来孙女一阵惊叫:“爷爷,又冷又滑,要滑跤了,我怕!”我说:“慢慢移步,不会滑跤的,不要怕。”待立停后,我把一束碧绿的秧苗交给她,一边讲,一边示范:左手拿秧苗,右手从左手中分出几棵秧苗,拿在右手上,然后,弯下腰,两腿分开,将秧苗成行成列,轻轻插入水田里。要注意不能用力过度,也不能用力太轻,一行五棵,插满五棵,然后,后退一步,再插第二行……就这样,重复动作,插成排列整齐的秧苗田。

可是,下田不到一刻钟,秧苗还没插到三行,孙女便叫苦了:

“爷爷,吃不消了,腰酸背痛,眼冒金星,浑身全是泥浆,眼睛也睁不开了!”一边叫苦,一边差点要哭出来了,又说:“这个游戏不好玩。”……

晚上纳凉时,我问孙女:“唐代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语文课里学过吗?”孙女说:“学过的,我还能背出来。”于是,她摇头摆尾背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苦。”我接着说:“诗中生动地描写稻农的辛苦,今天,你亲身体验了吧。其实,插秧仅仅是整个种植水稻过程中极小一部分农活,还要施肥除草,成熟后,还要收割、日晒、碾米……你吃到的晶莹如玉的大米饭,浸透了农民的汗水和辛劳,所以平时吃饭不可浪费,要好好珍惜粮食啊!”孙女听了我的话,深有感悟道:“今天,我真正体验到大米饭的来之不易,今后吃饭,保证不再浪费粮食了。”

寓教于乐,孙女的感悟,让我无比欣慰。

□ 黄发明

谦(篆刻) 曾放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