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辑:姚红梅 8 绿岛 2020年7月8日 CHONGMINGBAO 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不好玩的 游戏 编印单位:中共崇明区委宣传部 发送对象:各乡镇、委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发行:邮政崇明分公司 报社地址: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上海求知印刷厂承印 印数:25000 份 夏夜萤火虫记趣 往事悠悠 雪域江南 (摄影) 李钟 乡村的夏夜,是一幅幅生动的立 体画卷,它自然而多彩,静谧而喧嚣, 凝固而流动。夜幕降临,乡村那些悦 目怡人的色彩全部隐入浓浓的黑暗, 田野上失去了白天的喧哗,散发出醉 人的芳香。微风也一改午时的燠热, 露出了柔情,带着丝丝凉意。在乡间 的小路旁、沟河边、瓜棚下、草丛里, 不时传来虫鸣蛙鼓的清音,如一支甜 美的小夜曲。此时,那些举着绿灯笼 的萤火虫也开始忙碌,飞来飞去,忽 明忽暗,若隐若现。它们从草丛中飞 出,在夜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点点萤光缓缓流动。这些可爱的小 精灵闪烁蓝绿色的幽幽亮光在夜空 飞舞,仿佛天上飘落的星星,美轮美 奂,给静寂朗润的乡村夜晚平添了几 许浪漫,也使我青涩年少的时光充满 了乐趣。 萤火虫,乡间也称“游火虫”。腹 部末端有发光器官的小昆虫。旧时 有个儿歌:“游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 到东,飞到我家来照我。”年少的我, 每到夏夜,常常约几个伙伴,借着月 光,奔跑着,追逐着,来到瓜棚,田间 去捕捉萤火虫,大家找来竹竿、芦苇 和网兜,没人顾得上手上、腿上被树 枝、藤蔓划出的一道道伤痕,一会儿, 大家就“战果”屡屡,之后便轻手轻脚 地把这些“战利品”拿回家,又小心翼 翼地把它们装进玻璃瓶子里,集小光 为大光,而后将瓶子拿在手里挥舞, 变换各种有趣的光圈,直到玩累了, 拿回家把它挂在蚊帐里,看瓶子里蓝 绿色的光一闪一闪。它们在这方小 小的天地里发出幽幽的亮光,仿佛满 天亮闪闪的小星星汇聚一处,照亮了 童年的我梦中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在我更年幼时,一看到草 丛中飘起的闪着绿光的萤火虫,就毛 骨悚然,心里砰砰直跳。那时候,大 人们怕发生意外,不让孩子们在晚间 独自出门玩,便把这萤火虫发出的光 说成是鬼火,用它吓唬小孩。直到上 学后,我读了车胤的《囊萤夜读》故事 后,才真正明白萤火虫原是一种能发 光的小昆虫,于是才敢大胆地去接近 它,捕捉它。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乡村,居住 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参差林立的高 楼,平坦坚硬的马路,五光十色的夜 灯,融入我们的生活。萤火虫也悄然 离开了我们,留在我童年有趣的生活 记忆里。 郭树清 塞着耳机, 正在长途车上昏 昏欲睡,一阵铃 声清亮地唤醒 我,是母亲来电。 又是问菜 谱:“前两天你煎 的鸡翅怎么弄 的?”“可乐鸡 翅?”“难怪冰箱 里有半瓶可乐 ……”母亲说。 对话有点凌 乱,因为距离的 缘故,我们零零 散散不断补充一 些细节。 “是啊,烧鸡翅用的,漏掉点气没 关系。”我庆幸自己前几天忘记处理 掉剩余的可乐,正好母亲可以不必再 急匆匆去买了。 我简单说了步骤,母亲重复问了 关键处,就挂掉电话操作去了。 我没有说材料的比例,母亲是厨 房能手,不需要说这些的。母亲教会 我下厨房,可想而知她的“资历”。记 得从前办酒席,都是请个厨师上门, 家里人一齐上阵帮厨,用心一点就可 以偷师学艺。聚族而居的宅子上,各 家宴会都会互相帮忙,母亲因此“偷” 到许多厨艺。所以,我们家里中、小 型的酒席,就由母亲自己操办。比如 弟弟的订婚宴,就是我姐妹协助母亲 一起搞定的。 母亲很少吃鸡肉,她冰箱里却常 备鸡翅。她看到我做的那道菜,是周 末,一个发小回岛,我急匆匆做了招 待发小的。这个发小比我大不了几 岁,却比我长了两辈,和我母亲也很 聊得来。结果那天母亲不在家,发小 没跟我母亲聊上天,鸡翅也没吃,这 盘菜完整地剩下了。母亲没见我的 操作过程,只见“他们要吃”,并不知 道那是凉了的可乐鸡翅。 母亲言行常常自相矛盾,我们姐 弟三人都从小被她严格要求做力所 能及的事,不允许偷懒。可是,我弟 弟成家后她始终包揽着家事。 父亲总是体恤母亲:七十好几的 人了,让孩子们自己烧饭吧。每次听 到这句话,母亲总是瞪他一眼,回应 说人多吃饭热闹。她要到离家很远 的水闸集市去买菜,那边有新鲜的鱼 虾。她骑着自行车采购,我总是担心 自行车载重以后是否稳当。鱼虾有 季节性,过了季节不好吃。平日里母 亲常常做大菜,酱鸭、白斩鸡、冰糖猪 蹄之类,不厌其烦。在那里她认准几 个卖主,有时候买鸡鸭像抢购。我每 次回去,都会积极主动地陪母亲去逛 集市,我说“我开车”,母亲欣然接 受。似乎我回家的职责就是开车带 母亲到处跑。 母亲买菜很果断,也很贪心,家 里冰箱小,她特意买了个冰柜—这 是她力排众议买下的,我们都说吃新 鲜的好,不必存起来。她不理会。冰 柜里总是有存货,母亲总是觉得还需 要买。父亲和弟弟不解,“这么多东 西了,不要再去水闸那边了……” 其实,母亲不是贪心,不是不明 白冰箱存食物不是好办法。天下母 亲,对儿女们最大的关心,大概都是 有没有受冻,有没有挨饿。她总是叫 孩子们去她那里吃饭,总是密切关注 孩子们爱吃什么,吃得少了,就觉得 自己做得不好。 随着时间推移,正像所有上了年 纪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恐慌一样,母 亲,这个厨房能手,对做菜似乎越来 越少了自信。尽管她自己爱吃“老花 样”的菜式,可总不满足于自己的“老 花样”的那些菜品。 母亲年龄大了,她不像我们,到 厨房没主意了就上网搜一个菜谱,她 不会。尽管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也仅 限于微信联络亲友。我们教给她看 视频,偶尔会看到一些吃播,或者制 作美食的,她很想看仔细,但是,这样 的视频往往一闪而过。所以每天打 开冰箱、冰柜,翻看一阵,常常想不出 该做什么,于是去菜场,我明白她其 实是去找灵感。 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的味道” 这个词,我想,那是天下儿女幼小时 候,刻录在记忆里的味觉。我们幼小 时的饭食,简陋粗粝,妈妈的味道只 有大灶大鑊子的米饭,撒上一层玉米 粉或者麦粞,再蒸上一盘子加了糖和 油的腌菜。当大灶没有了,腌菜不吃 了。长大了的我们,和我们的儿女, 吃遍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美食,母亲 怅惘了。 只是,我的母亲,她从不甘心原 地止步。我们家“妈妈的味道”并不 固定于“小时候”的味道,它会不断升 级。母亲正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心 中最大的幸福,只是看着家里的餐桌 热闹、温馨,看着儿孙们的脸上洋溢 着满足和欢乐。 所以她常常会电话问我菜谱。 她煎过牛排,做过水煮鱼,蒸过又香 又鲜的盐焗鸡,现在又能多一个拿手 —可乐鸡翅。 《红楼梦》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 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诗”,大观园 里一帮顽主,刚做完海棠诗,史湘云 便提议作菊花诗。薛宝钗想了一想, 建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众美女 (另有一个唯一不是美女的贾宝玉) 同写菊花诗。下一回,从忆菊、访菊、 种菊、对菊、供菊、咏菊……,到菊梦、 残菊,十二个作者,写了十二首诗,最 后还要评出等第。 赏一朵花,办一个雅集,无穷慢, 做得深入细致。 也有快的。唐朝孟郊,两次落 第。四十六岁那年,终于金榜题名, 进士及第。于是意气风发,按捺不住 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诗是好诗,但知道了背 景,便有浊流滚滚。 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为一朵花做 一个雅集,赏花的快与慢,这算是一 个极好的例子。 但无论如何,赏花都是一件 雅事。 每个周末我都要回乡下老家走 走。沿团城公路往东,进入竖新镇境 内,与原造漆厂那条路相遇,交叉路 口处,几个月前,发现一帮人正在施 工,黄沙石子水泥堆着。开始看不出 端倪,先是看见整地,下一个周末,砌 墙,粉刷。几个星期以后,一堵完整 的墙呈现了。周围植花草,布长椅, 筑绿藤架。一个老人,在长椅上 假寐。 原来是一个歇脚之地。 再过一段时间,蓦地发现,墙上 有字:“魅力竖新,探花故里。” 我呆了片刻。 社会已经进入了“探花”时代。 明年,这座岛上要举办第十届中国花 卉博览会,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到时 候,崇明岛将成森林花岛,到处是花, 也一定到处是看花的人。劳苦大众, 皆成“探花”者矣。 我的家里偶然也会插一束花 的。春夏秋冬,不同的时令,有不同 的花色。仿佛灰色的日子,有花才会 有色彩。多的是某个花店里出售的 花,花是好花,却千篇一律,工厂化生 产的。我喜欢的是乡下田野里采摘 的,天真烂漫,有小确幸。 花是寻常之物,每一株草都开 花,每一棵树也都开花。乡下的田野 里长满了青草,换句话说,开满了 花。只是花蕊小,色不艳,无人在 意。我居住的房子外面遍植香樟树, 三月春色渐浓,换叶以后,便是香樟 开花的时候。但没有人在意香樟花。 花又是奢侈之物。无米无以举 炊,无花,生活照常进行。许多人眼 里最好看的花,其实是病花,匠人极 尽手段,将其扭曲、变态,使其妖媚无 比,却失了花之本性,一如《病梅馆 记》里的梅。这样的花,要花费多少 财力物力!如整容者反复更改容颜, 直到把自己弄丢为止。 著名诗人季振华,最近写了近百 首诗,都是写花的。百花迎盛会,既 是有感而发,却又应了迎接花博会的 景。他写的花,既有名花,牡丹白玉 兰康乃馨,又有名不见经传的草花, 花被单(繁缕)灯笼草蒲公英,也有食 物的花,麦子稻子玉米花。麦子和稻 子,扬花期有淡淡的清香,芒尖上挑 一粒露珠,晶莹透亮,手指轻一触碰 即刻跌落,臆想中掷地有声,碎玻璃 般散开,却是柔软的。玉米吐绒,如 哲人捋须。我的乡亲说“红绒十八 天”,意思是,吐绒十八天后,玉米熟 了!家人闲坐,煮好的嫩玉米,一粒 一粒剥食,糯而黏,缠绵于唇齿之间, 最是情投意合。 什么样的花,会比稻花麦花玉米 花更有魅力呢! 季振华写棉花: 你站在温暖和美丽的事业里 打开秋天,吐出绝世的温柔 踏进尘世的众生,就是从你开始 认识生命最初的羞耻和尊严 慈悲积雪般铺满大地 读他的诗,看得出他与花的心心 相印和对花的关怀、体贴。这正是我 所喜欢的诗。 他才是一个真正的“探花郎”啊! 头一次听说竖新镇是“探花故 里”。深挖当地文化,想想也没什么 错。靠科举实实在在考出来的“探 花”,据我所知,崇明只有一个。史书 记载,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崇明首 位进士产生,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科 举 考 试 终 结 ,767 年 间 本 县 共有49人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其中级 别最高者,是为雍正十一年(1733)的 沈文镐,中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他是我的邻居,在我乡下老家的 西南角,不远,步行十来分钟可抵 达。小时候听过沈探花的传说。两 个相风水的,一师一徒,走到一处,发 现沟沿边上有一排骨殖瓮作龙状排 列,师言:啊唷,这是七代探花的光景 啊!徒说:我看一代而已!师不悦。 徒解说:一旦中举,便要重修祖坟,龙 脉便毁了。 风水先生的话如何信得! 据说那里新建了沈探花的纪念 馆,我没去看。什么时候有了时间, 会去看看的。不急。 花博会将至,真正的“探花”也来 造势。 耳边似有歌吟:“骑马拈花走京 城!啊……” 新时代,人人都是探花郎啊! 往事悠悠 今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 为培养中小学生爱劳动的品格, 决定在中小学开设劳动课,我觉 得这个决定好啊!它让我想起我 带孙女度过一次难忘的、特别的 暑假活动。 那时暑假期间,乡下老家侄 子来电,说正利用时节,插秧抢种 水稻。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可 以带上孙女一起去,让她知道米 饭是怎么来的。 孙女不知道什么叫“插秧”, 我说,插秧就是把稻谷的幼苗种 在水田里,长大成熟后,便成稻 谷,稻谷晒干碾成大米,煮熟便成 了香喷喷、软糥糥、亮晶晶的大米 饭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我和 孙女随侄子和乡亲们,来到秧田, 我俩卷起裤腿,脱了鞋袜,戴上草 帽,我拉着孙女的手,缓缓走下浓 浓泥浆的水田,刚下水田,便引来 孙女一阵惊叫:“爷爷,又冷又滑, 要滑跤了,我怕!”我说:“慢慢移 步,不会滑跤的,不要怕。”待立停 后,我把一束碧绿的秧苗交给她, 一边讲,一边示范:左手拿秧苗, 右手从左手中分出几棵秧苗,拿 在右手上,然后,弯下腰,两腿分 开,将秧苗成行成列,轻轻插入水 田里。要注意不能用力过度,也 不能用力太轻,一行五棵,插满五 棵,然后,后退一步,再插第二行 ……就这样,重复动作,插成排列 整齐的秧苗田。 可是,下田不到一刻钟,秧苗 还没插到三行,孙女便叫苦了: “爷爷,吃不消了,腰酸背痛,眼冒 金星,浑身全是泥浆,眼睛也睁不 开了!”一边叫苦,一边差点要哭 出来了,又说:“这个游戏不好 玩。”…… 晚上纳凉时,我问孙女:“唐 代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语文 课里学过吗?”孙女说:“学过的, 我还能背出来。”于是,她摇头摆 尾背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 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我接着说:“诗中生动地描写 稻农的辛苦,今天,你亲身体验了 吧。其实,插秧仅仅是整个种植 水稻过程中极小一部分农活,还 要施肥除草,成熟后,还要收割、 日晒、碾米……你吃到的晶莹如 玉的大米饭,浸透了农民的汗水 和辛劳,所以平时吃饭不可浪费, 要好好珍惜粮食啊!”孙女听了我 的话,深有感悟道:“今天,我真正 体验到大米饭的来之不易,今后 吃饭,保证不再浪费粮食了。” 寓教于乐,孙女的感悟,让我 无比欣慰。 黄发明 (篆刻) 曾放

文化沙龙 不好玩的 游戏 - cmb.shcm.gov.cncmb.shcm.gov.cn/resfile/2020-07-08/08/08.pdf · 8 编辑:姚红梅 2020年7月8日 绿岛 投稿:cmbxztg@探花时代126.com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化沙龙 不好玩的 游戏 - cmb.shcm.gov.cncmb.shcm.gov.cn/resfile/2020-07-08/08/08.pdf · 8 编辑:姚红梅 2020年7月8日 绿岛 投稿:cmbxztg@探花时代126.com

编辑:姚红梅8 绿岛2020年7月8日

CHONGMINGBAO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探花时代

文化沙龙

不好玩的游戏

编印单位:中共崇明区委宣传部 发送对象:各乡镇、委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发行:邮政崇明分公司 报社地址: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上海求知印刷厂承印 印数:25000份

□兑面

可乐鸡翅

夏夜萤火虫记趣

往事悠悠

雪域江南 (摄影) 李钟

□张绥娟

乡村的夏夜,是一幅幅生动的立体画卷,它自然而多彩,静谧而喧嚣,凝固而流动。夜幕降临,乡村那些悦目怡人的色彩全部隐入浓浓的黑暗,田野上失去了白天的喧哗,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微风也一改午时的燠热,露出了柔情,带着丝丝凉意。在乡间的小路旁、沟河边、瓜棚下、草丛里,不时传来虫鸣蛙鼓的清音,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此时,那些举着绿灯笼的萤火虫也开始忙碌,飞来飞去,忽明忽暗,若隐若现。它们从草丛中飞出,在夜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点点萤光缓缓流动。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闪烁蓝绿色的幽幽亮光在夜空飞舞,仿佛天上飘落的星星,美轮美奂,给静寂朗润的乡村夜晚平添了几许浪漫,也使我青涩年少的时光充满了乐趣。

萤火虫,乡间也称“游火虫”。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的小昆虫。旧时有个儿歌:“游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飞到我家来照我。”年少的我,每到夏夜,常常约几个伙伴,借着月光,奔跑着,追逐着,来到瓜棚,田间去捕捉萤火虫,大家找来竹竿、芦苇和网兜,没人顾得上手上、腿上被树

枝、藤蔓划出的一道道伤痕,一会儿,大家就“战果”屡屡,之后便轻手轻脚地把这些“战利品”拿回家,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进玻璃瓶子里,集小光为大光,而后将瓶子拿在手里挥舞,变换各种有趣的光圈,直到玩累了,拿回家把它挂在蚊帐里,看瓶子里蓝绿色的光一闪一闪。它们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发出幽幽的亮光,仿佛满天亮闪闪的小星星汇聚一处,照亮了童年的我梦中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在我更年幼时,一看到草丛中飘起的闪着绿光的萤火虫,就毛骨悚然,心里砰砰直跳。那时候,大人们怕发生意外,不让孩子们在晚间独自出门玩,便把这萤火虫发出的光说成是鬼火,用它吓唬小孩。直到上学后,我读了车胤的《囊萤夜读》故事后,才真正明白萤火虫原是一种能发光的小昆虫,于是才敢大胆地去接近它,捕捉它。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乡村,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参差林立的高楼,平坦坚硬的马路,五光十色的夜灯,融入我们的生活。萤火虫也悄然离开了我们,留在我童年有趣的生活记忆里。

□ 郭树清

塞 着 耳 机 ,正在长途车上昏昏欲睡,一阵铃声 清 亮 地 唤 醒我,是母亲来电。

又 是 问 菜谱:“前两天你煎的 鸡 翅 怎 么 弄的 ?”“ 可 乐 鸡翅?”“难怪冰箱里 有 半 瓶 可 乐……”母亲说。

对话有点凌乱,因为距离的缘故,我们零零散散不断补充一

些细节。“是啊,烧鸡翅用的,漏掉点气没

关系。”我庆幸自己前几天忘记处理掉剩余的可乐,正好母亲可以不必再急匆匆去买了。

我简单说了步骤,母亲重复问了关键处,就挂掉电话操作去了。

我没有说材料的比例,母亲是厨房能手,不需要说这些的。母亲教会我下厨房,可想而知她的“资历”。记得从前办酒席,都是请个厨师上门,家里人一齐上阵帮厨,用心一点就可以偷师学艺。聚族而居的宅子上,各家宴会都会互相帮忙,母亲因此“偷”到许多厨艺。所以,我们家里中、小型的酒席,就由母亲自己操办。比如弟弟的订婚宴,就是我姐妹协助母亲一起搞定的。

母亲很少吃鸡肉,她冰箱里却常备鸡翅。她看到我做的那道菜,是周末,一个发小回岛,我急匆匆做了招待发小的。这个发小比我大不了几岁,却比我长了两辈,和我母亲也很聊得来。结果那天母亲不在家,发小没跟我母亲聊上天,鸡翅也没吃,这盘菜完整地剩下了。母亲没见我的操作过程,只见“他们要吃”,并不知道那是凉了的可乐鸡翅。

母亲言行常常自相矛盾,我们姐弟三人都从小被她严格要求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允许偷懒。可是,我弟弟成家后她始终包揽着家事。

父亲总是体恤母亲:七十好几的人了,让孩子们自己烧饭吧。每次听到这句话,母亲总是瞪他一眼,回应说人多吃饭热闹。她要到离家很远的水闸集市去买菜,那边有新鲜的鱼虾。她骑着自行车采购,我总是担心自行车载重以后是否稳当。鱼虾有季节性,过了季节不好吃。平日里母亲常常做大菜,酱鸭、白斩鸡、冰糖猪

蹄之类,不厌其烦。在那里她认准几个卖主,有时候买鸡鸭像抢购。我每次回去,都会积极主动地陪母亲去逛集 市 ,我 说“ 我 开 车 ”,母 亲 欣 然 接受。似乎我回家的职责就是开车带母亲到处跑。

母亲买菜很果断,也很贪心,家里冰箱小,她特意买了个冰柜——这是她力排众议买下的,我们都说吃新鲜的好,不必存起来。她不理会。冰柜里总是有存货,母亲总是觉得还需要买。父亲和弟弟不解,“这么多东西了,不要再去水闸那边了……”

其实,母亲不是贪心,不是不明白冰箱存食物不是好办法。天下母亲,对儿女们最大的关心,大概都是有没有受冻,有没有挨饿。她总是叫孩子们去她那里吃饭,总是密切关注孩子们爱吃什么,吃得少了,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随着时间推移,正像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恐慌一样,母亲,这个厨房能手,对做菜似乎越来越少了自信。尽管她自己爱吃“老花样”的菜式,可总不满足于自己的“老花样”的那些菜品。

母亲年龄大了,她不像我们,到厨房没主意了就上网搜一个菜谱,她不会。尽管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也仅限于微信联络亲友。我们教给她看视频,偶尔会看到一些吃播,或者制作美食的,她很想看仔细,但是,这样的视频往往一闪而过。所以每天打开冰箱、冰柜,翻看一阵,常常想不出该做什么,于是去菜场,我明白她其实是去找灵感。

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的味道”这个词,我想,那是天下儿女幼小时候,刻录在记忆里的味觉。我们幼小时的饭食,简陋粗粝,妈妈的味道只有大灶大鑊子的米饭,撒上一层玉米粉或者麦粞,再蒸上一盘子加了糖和油的腌菜。当大灶没有了,腌菜不吃了。长大了的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吃遍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美食,母亲怅惘了。

只是,我的母亲,她从不甘心原地止步。我们家“妈妈的味道”并不固定于“小时候”的味道,它会不断升级。母亲正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心中最大的幸福,只是看着家里的餐桌热闹、温馨,看着儿孙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欢乐。

所 以 她 常 常 会 电 话 问 我 菜 谱 。她煎过牛排,做过水煮鱼,蒸过又香又鲜的盐焗鸡,现在又能多一个拿手菜——可乐鸡翅。

笔走心缘

《红楼梦》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诗”,大观园里一帮顽主,刚做完海棠诗,史湘云便提议作菊花诗。薛宝钗想了一想,建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众美女

(另有一个唯一不是美女的贾宝玉)同写菊花诗。下一回,从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到菊梦、残菊,十二个作者,写了十二首诗,最后还要评出等第。

赏一朵花,办一个雅集,无穷慢,做得深入细致。

也 有 快 的 。 唐 朝 孟 郊 ,两 次 落第。四十六岁那年,终于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于是意气风发,按捺不住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是好诗,但知道了背景,便有浊流滚滚。

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为一朵花做

一个雅集,赏花的快与慢,这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但 无 论 如 何 ,赏 花 都 是 一 件雅事。

每个周末我都要回乡下老家走走。沿团城公路往东,进入竖新镇境内,与原造漆厂那条路相遇,交叉路口处,几个月前,发现一帮人正在施工,黄沙石子水泥堆着。开始看不出端倪,先是看见整地,下一个周末,砌墙,粉刷。几个星期以后,一堵完整的墙呈现了。周围植花草,布长椅,筑 绿 藤 架 。 一 个 老 人 ,在 长 椅 上假寐。

原来是一个歇脚之地。再过一段时间,蓦地发现,墙上

有字:“魅力竖新,探花故里。”我呆了片刻。社会已经进入了“探花”时代。

明年,这座岛上要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到时候,崇明岛将成森林花岛,到处是花,也一定到处是看花的人。劳苦大众,皆成“探花”者矣。

我 的 家 里 偶 然 也 会 插 一 束 花的。春夏秋冬,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花色。仿佛灰色的日子,有花才会有色彩。多的是某个花店里出售的花,花是好花,却千篇一律,工厂化生产的。我喜欢的是乡下田野里采摘的,天真烂漫,有小确幸。

花 是 寻 常 之 物 ,每 一 株 草 都 开花,每一棵树也都开花。乡下的田野里 长 满 了 青 草 ,换 句 话 说 ,开 满 了

花 。 只 是 花 蕊 小 ,色 不 艳 ,无 人 在意。我居住的房子外面遍植香樟树,三月春色渐浓,换叶以后,便是香樟开花的时候。但没有人在意香樟花。

花又是奢侈之物。无米无以举炊,无花,生活照常进行。许多人眼里最好看的花,其实是病花,匠人极尽手段,将其扭曲、变态,使其妖媚无比,却失了花之本性,一如《病梅馆记》里的梅。这样的花,要花费多少财力物力!如整容者反复更改容颜,直到把自己弄丢为止。

著名诗人季振华,最近写了近百首诗,都是写花的。百花迎盛会,既是有感而发,却又应了迎接花博会的景。他写的花,既有名花,牡丹白玉兰康乃馨,又有名不见经传的草花,花被单(繁缕)灯笼草蒲公英,也有食物的花,麦子稻子玉米花。麦子和稻子,扬花期有淡淡的清香,芒尖上挑一粒露珠,晶莹透亮,手指轻一触碰即刻跌落,臆想中掷地有声,碎玻璃般散开,却是柔软的。玉米吐绒,如哲人捋须。我的乡亲说“红绒十八天”,意思是,吐绒十八天后,玉米熟了!家人闲坐,煮好的嫩玉米,一粒一粒剥食,糯而黏,缠绵于唇齿之间,最是情投意合。

什么样的花,会比稻花麦花玉米花更有魅力呢!

季振华写棉花:你站在温暖和美丽的事业里打开秋天,吐出绝世的温柔踏进尘世的众生,就是从你开始

认识生命最初的羞耻和尊严慈悲积雪般铺满大地读他的诗,看得出他与花的心心

相印和对花的关怀、体贴。这正是我所喜欢的诗。

他才是一个真正的“探花郎”啊!头 一 次 听 说 竖 新 镇 是“ 探 花 故

里”。深挖当地文化,想想也没什么错。靠科举实实在在考出来的“探花”,据我所知,崇明只有一个。史书记载,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崇明首位 进 士 产 生 ,至 清 光 绪 三 十 一 年

(1905)科举考试终结,767 年间本县共有 49 人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其中级别最高者,是为雍正十一年(1733)的沈文镐,中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他是我的邻居,在我乡下老家的西 南 角 ,不 远 ,步 行 十 来 分 钟 可 抵达。小时候听过沈探花的传说。两个相风水的,一师一徒,走到一处,发现沟沿边上有一排骨殖瓮作龙状排列,师言:啊唷,这是七代探花的光景啊!徒说:我看一代而已!师不悦。徒解说:一旦中举,便要重修祖坟,龙脉便毁了。

风水先生的话如何信得!据说那里新建了沈探花的纪念

馆,我没去看。什么时候有了时间,会去看看的。不急。

花博会将至,真正的“探花”也来造势。

耳边似有歌吟:“骑马拈花走京城!啊……”

新时代,人人都是探花郎啊!

往事悠悠

今年 3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培养中小学生爱劳动的品格,决定在中小学开设劳动课,我觉得这个决定好啊!它让我想起我带孙女度过一次难忘的、特别的暑假活动。

那时暑假期间,乡下老家侄子来电,说正利用时节,插秧抢种水稻。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带上孙女一起去,让她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

孙女不知道什么叫“插秧”,我说,插秧就是把稻谷的幼苗种在水田里,长大成熟后,便成稻谷,稻谷晒干碾成大米,煮熟便成了香喷喷、软糥糥、亮晶晶的大米饭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我和孙女随侄子和乡亲们,来到秧田,我俩卷起裤腿,脱了鞋袜,戴上草帽,我拉着孙女的手,缓缓走下浓浓泥浆的水田,刚下水田,便引来孙女一阵惊叫:“爷爷,又冷又滑,要滑跤了,我怕!”我说:“慢慢移步,不会滑跤的,不要怕。”待立停后,我把一束碧绿的秧苗交给她,一边讲,一边示范:左手拿秧苗,右手从左手中分出几棵秧苗,拿在右手上,然后,弯下腰,两腿分开,将秧苗成行成列,轻轻插入水田里。要注意不能用力过度,也不能用力太轻,一行五棵,插满五棵,然后,后退一步,再插第二行……就这样,重复动作,插成排列整齐的秧苗田。

可是,下田不到一刻钟,秧苗还没插到三行,孙女便叫苦了:

“爷爷,吃不消了,腰酸背痛,眼冒金星,浑身全是泥浆,眼睛也睁不开了!”一边叫苦,一边差点要哭出来了,又说:“这个游戏不好玩。”……

晚上纳凉时,我问孙女:“唐代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语文课里学过吗?”孙女说:“学过的,我还能背出来。”于是,她摇头摆尾背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苦。”我接着说:“诗中生动地描写稻农的辛苦,今天,你亲身体验了吧。其实,插秧仅仅是整个种植水稻过程中极小一部分农活,还要施肥除草,成熟后,还要收割、日晒、碾米……你吃到的晶莹如玉的大米饭,浸透了农民的汗水和辛劳,所以平时吃饭不可浪费,要好好珍惜粮食啊!”孙女听了我的话,深有感悟道:“今天,我真正体验到大米饭的来之不易,今后吃饭,保证不再浪费粮食了。”

寓教于乐,孙女的感悟,让我无比欣慰。

□ 黄发明

谦(篆刻) 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