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Growth 的基石 行為追蹤 透過用行為數據 打造從人心出發的Jason | 20170328 @ AsiaYo Growth Designer [email protected] 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Growth 的基石用戶行為追蹤

透過用戶行為數據

打造從人心出發的產品

Jason | 20170328 @ AsiaYo

Growth Designer

[email protected]

1

Page 2: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今天假設各位...

2

● 知道追蹤用戶行為的一個方法是「實作 event tracking」

● 聽過基本的用戶數據指標 & 分析方法,例如:○ Unique Users 和 Total Views○ Active Users 和 Total Users○ AARRR 或 AAR○ Funnel 和 Cohort Retention

● 各位觀摩過「用戶訪談」或「易用性測試」

Page 3: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從「沒有數據」到「數據多到分析性痲痹」

如何決定「要搜集哪些數據點」啊?

● 公說公有理

怎麼讓「訪談用戶」和「觀察行為數據」互相搭配?

● 有了用戶數據,然後呢?

怎麼讓團隊採取行動?

3

但大家有類似的問題...

Page 4: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

KKTV 團隊大概就這麼多人 今天分享的經驗,由 KKTV 團隊合力完成

Page 5: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5

分享的大綱

● 為什麼要追蹤用戶行為?

● 如何追蹤用戶行為?

● 分享更多案例

● 結語

Page 6: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6

為什麼要追蹤用戶行為?

01

Page 7: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7

為什麼要「追蹤用戶行為」?

● 初衷:縮短「團隊與用戶」的距離

● 要達成的目標:○ 逃離「阻礙成長」的陷阱

○ 引導團隊具備「追求成長」的心態

● 陷阱○ 與顧客脫節

○ 團隊內耗

Page 8: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質化的特性:○ 若有足夠時間,能深入探索,獲得立體的觀察

○ 難以規模化套用到很多用戶,容易陷入「樣本代表性」的難題

8

● 量化的特性:○ 若有精準的行為數據,能快速大量探索,獲得切片觀察

○ 只有缺乏個性的扁平紀錄,容易陷入「自圓其說」的盲目

● 常用的方法:○ 質化的用戶研究、訪談

○ 量化的用戶行為分析

關鍵:頻繁地獲得用戶回應

Page 9: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質化:○ 用戶「在想什麼」?用戶「為什麼」這麼做?

○ 當團隊「完全不知從何開始」的時候

● 量化:○ 用戶「大多數在做什麼」?是否「口嫌體正直」?

○ 當團隊「有幾個方案但都沒把握」的時候

9

● 原則:把用戶回饋,當成「假設」與「學習」,不是答案

● 取決於今天想回答什麼問題,我們想知道什麼

● 需要「靈感」還是「驗證」?

● 需要「深入探索情境」還是「大規模觀察」?

質量互相搭配!

Page 10: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初期:主打特定內容,韓劇為主(50%),日劇次之(30%)

● 上線後,觀察用戶數據的收穫:○ 90% 用戶看韓劇,15% 以下看日劇,10% 以下看中劇台劇

○ 外部調查,台灣約 20-35% 的用戶看日劇

○ 看日劇的用戶,在 KKTV 明顯過低

10

● 訪談用戶的收穫:○ 日劇的重度用戶表示,打開 App 都是韓劇,頗惱人,因此以為日劇超少

○ 但後來發現,其實 KKTV 有很多很棒的日劇

案例:「自白偏好」的實驗 - 觀察

Page 1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理想:給用戶「選擇偏好」,提供個人化首頁

● 現實:當時團隊很滿,無法立刻實作機制

11

● 假設:○ 不愛看韓劇的用戶,註冊後較少人吃了第一口

○ 在註冊後「新增一頁」,可能降低用戶吃第一口的比例

案例:「自白偏好」的實驗 - 假設

● 發想:○ 該怎麼驗證,「看劇偏好」跟用戶「是否吃第一口」的關聯呢?

○ 安插一個「假的個人化問卷」,讓用戶自白偏好

● 指標:註冊後「吃第一口」的比率(Activation)○ 定義:註冊後 24 小時內,真的播影片

○ 現象:有吃第一口的用戶(相較於沒吃)註冊次日留存,至少好 5 倍

Page 12: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12

案例:「自白偏好」的實驗 - 實驗流程

Page 13: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最近三個月,沒看過韓劇的用戶,比率確實較低

● 男生比起女生,比率確實較低

● 註冊後多了這一頁,比率沒有比較低

● 註冊後,若提供個人化的首頁,可以提高第一口的比例

(讓日劇用戶看到更多日劇)

13

● 覺得「用膝蓋想也知道」,何必做實驗?○ 瞭解「差距有多大」,因此能說明「多值得」繼續改善

○ 初步探索流程 & 機制,瞭解用戶的反應,因此能說明「值得如何做」

案例:「自白偏好」的實驗 - 學習

Page 14: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14

如何追蹤用戶行為?

02

Page 15: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詢問跟成長直接相關的部門:○ 瞭解團隊「有什麼問題」

○ 想知道「哪些用戶回應」?

○ 覺得用戶數據,可以如何幫助自己的工作?

15

● 有了用戶數據,但怎麼讓團隊採取行動?○ 用戶數據的主要使用者:正是團隊成員

○ 在設計用戶數據點之前,先知道「團隊的需求」

○ 然後,以「盡量少的數據點」回答「盡量多的團隊疑問」

○ 團隊覺得問題被回應,感受到價值,願意採取行動

追蹤用戶行為的第一步:訪談團隊

● 起頭之後,持續捕捉、挖掘團隊的問題,主動提供服務

Page 16: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Product Development○ 用戶播放影片的時間 & 看什麼影片

○ 在服務中找影片的時間 & 過程

○ 在什麼環境播放影片(網路狀況、有無網路)

○ 從哪裡開始播放影片 & 按下哪一個播放鍵

○ 收藏影片的情形

16

● Marketing & Content○ 看不同劇種(韓日中台)的用戶,有什麼差異

○ 在不同裝置平台的看劇行為,有什麼差異

○ 看跟播劇 vs 片庫劇,有什麼差異

○ 什麼是用戶付費轉換的前置指標(leading Indicator)○ 基本指標:下載數、註冊數

案例:KKTV 團隊的疑問?

Page 17: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17

案例:KKTV 團隊的問題,集中在...

● 最集中:用戶「看劇」的「播放」行為○ 各種裝置的差異

○ 不同網路環境的差異

○ 各種看劇偏好的差異

○ 因為「劇的特性」而產生的差異

● 視為理所當然:下載、註冊、付費轉換

● 有需要:在服務中「瀏覽」的行為

Page 18: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核心價值行為:跟服務的「價值承諾」直接相關○ 「獲得」或「投入」價值的各種行為

○ KKTV: 「用戶在播放器的行為」 x 「影片的特徵屬性」

18

● 轉換行為:為了繼續獲得價值,用戶做了某個「交換」○ KKTV: 安裝、註冊、開始試用、兌換優惠、付費

要追蹤哪些用戶行為?

● 路徑行為:為了享受價值,用戶從首頁開始,可以走的重要路徑○ KKTV: 抵達首頁、點擊分類、搜尋...

● 被觸及的行為:團隊如何觸及用戶?○ KKTV: 推播、服務內提示

Page 19: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以「盡量少的數據點」回答「盡量多的團隊疑問」

19

● 不能省略轉換行為

● 把關核心價值行為

● 可以省略路徑行為

精實的用戶行為追蹤

● 經驗:○ 先問問題,接著思考分析方法,再規劃數據點

千萬不要鋪天蓋地插入數據點,沒用到就是浪費,引發分析性麻痺

○ 隨著成長,團隊需要越來越多種類的數據,感受到需求,再增加數據點

最近期的行為最重要,通常過去 30 到 90 天的數據已足夠

○ 重要:轉換行為 x 核心價值行為,永遠都重要,不常增修這裡的追蹤

Page 20: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0

● 約有 14 個轉換行為

● 約有 9 個核心價值行為○ 但分析時極度依賴的只有 3 個

● 約有 17 個路徑行為○ 但目前分析只用了 5-7 個○ 最近才要開始利用

● 總共:61 個 events,169 個 event properties

案例: KKTV 的用戶行為紀錄 - 概括

● 給大家看看實際範例

Page 2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1

範例: 用戶行為追蹤 - 用戶特徵

Page 22: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2

範例: 用戶行為追蹤 - 用戶特徵

Page 23: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3

範例: 用戶行為紀錄 - 事件 & 事件參數

Page 24: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4

範例: 用戶行為紀錄 - 事件參數 x 用戶參數

Page 25: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事件參數:○ 幹了某件事的「人事時地物」等周邊資訊

○ 用來重建事件發生時的情境

● 行為事件:用戶幹了什麼好事,如同前面介紹的類別○ 事件命名:遵循 Object + Action 原則

○ 概念相同的事件,用相同名稱,但以「事件參數」區分

25

● 用戶參數○ 某個人的「身高、體重、三圍、性別」等特徵

○ 用來重建事件發生時,用戶身處的狀態,是個快照(snapshot)○ 因為「不同狀態的人」做了相同事件,應該有不同意義

○ KKTV: 「試用 vs 付費 vs 免費」 狀態下的播放行為

● 交叉儲存:紀錄「事件當下」的「事件參數」及「用戶參數」

如何紀錄用戶行為?

Page 26: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6

如何紀錄用戶行為?

行為事件

事件參數

事件發生當時的用戶參數

Page 27: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進階:完成動作○ 前端獲得 API 回應

○ 伺服器端走完程序

● 普遍:畫面與 UI 元件○ 造訪、按鍵、瀏覽

27

● 再進階:結算一段相關行為的狀態,打包存在事件參數○ 花費時間

○ 停止位置

○ 相對完成度

● 好處:已知分析必用的參數,交給前端當下算完,省去事後結算

如何紀錄用戶行為?

Page 28: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28

分享更多案例

03

Page 29: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用戶行為分群:依照下列條件,切出一組用戶,進行訪談或實驗○ 在一段時間

○ 做了哪些事件,做了幾次,當時有什麼用戶屬性

○ 沒做哪些事件,或,先後做了哪些事件

29

● 例1:訪談看日劇的 iOS 用戶○ 抓出下面這群用戶,發問卷、邀請訪談

○ 時間:註冊後直到今天為止

○ 事件:在 iOS 上觀看日劇超過 30 分鐘

● 例2:瞭解 mobile 上提示 web 版的有效度○ 時間:註冊後隔天

○ 事件:有回來播放影片

案例:尋找受訪用戶

Page 30: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訪談用戶的收穫:○ 很多用戶不知道我們有 Web 版,知道後相當驚訝

○ 使用過 Web 版的朋友,認為體驗相當不錯

30

● 觀察用戶數據的收穫:○ 在 Mobile 註冊,去 Web 上播放的用戶:比例極低

○ 少數橫跨 Mobile & Web 播放影片的用戶,有更高的付費轉換率

(將近 10 倍)

案例:「跨平台播放」的實驗 - 觀察

● 發想:註冊後,發送推播給用戶,提示有網頁版

Page 3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指標:註冊後 14 天內「升級」的比例

● 假設:如果實驗成功,收到實驗推播的用戶,註冊後 14 天的付費

轉換率,在 Android可以提高到原來的 6 倍,在 iOS可以提升到原

來的 4 倍

31

案例:「跨平台播放」的實驗 - 假設 & 實驗

Page 32: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有效提高付費轉換率:○ 收到此推播的用戶

○ 打開此推播的用戶

○ 打開此推播,且真的去 Web 播放的用戶

32

● 事前分析用戶行為時,疏忽了:○ 沒有區分「付費前」還是「付費後」到 Web 播放

○ 真正好奇的是:用戶「在試用期到 Web 播放」,是否提高付費意願?

○ 應用:先「行為分群」再看「事件當下」的「用戶參數」及「事件參數」

○ 舉例:「在手機上註冊」的用戶,當用戶為「試用身份」時,「在 Web」的「播放行

為」

案例:「跨平台播放」的實驗 - 學習

● 但是,提高的程度不如實驗前觀察時那麼高,為什麼?

Page 33: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初期:產品趕著上線,但盡可能埋設用戶行為追蹤

● 問題:○ 開始有「優化服務」的想法

○ 但是產品團隊滿載,非做 AB Testing 不可嗎?

33

● 假設:○ 發布優化的新流程後,可比較「發布前 vs 後」的數據指標,驗證是否有效

○ 有很多影響數據指標的因素,因橫跨不同時間,難以確認不同因素的消長

案例:AB Testing 的意義

Page 34: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指標:註冊後「付費轉換」的比率

● 訪談用戶的收穫:○ 用戶因熱門劇而來用 KKTV,且為了看劇而付費升級

○ 熱門劇完結後,也有不少用戶直接離開,申請退租

34

● 觀察用戶數據的收穫:○ 當 KKTV 有熱門跟播劇時,轉換率顯著上升

○ 播畢後若沒有接力的熱門劇,轉換率就下跌

○ 差距曾經高達一倍,大於許多流程優化的效果

案例:AB Testing 的意義

Page 35: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量化驗證和質化觀察,互相搭配補充

● 用戶「說什麼」和「做什麼」要互相驗證

● 做用戶訪談、AB Testing、各種實驗,確實花時間

● 但你願意承受「沒有用戶回饋」而「不知道成效」的後果嗎?○ 開發功能都來不及了,先讓用戶能用,比較重要...○ 功能都發布上線了,但我們「不知道用戶如何用」,跟沒開發豈不一樣?

35

案例:AB Testing 的意義 - 學習

● 無法依賴實驗結果,直接下決定

● 但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輔助決策

● 關鍵是「以最小化可行」的質化與量化觀察,回應最多的疑問

Page 36: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因為有了架構清楚的用戶事件紀錄

● 資料工程師 & 資料科學家可以減少處理資料的時間

● 把更多心力放在探索型的工作

● 資料人員 80% 的時間都花在清理資料,大幅降低這 80% 的時間

36

● 我們不是土豪型的公司,必須極大化每個資源的效益

● 近期:

○ 計算每齣劇被觀看的趨勢,自動標記上升或下滑

○ 計算每齣劇的 CP 值,採購成本 vs 觀看人次或時間

應用:快速調配資源

Page 37: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37

結語

04

Page 38: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 以「顧客」為中心,打造對用戶「有價值」的服務

● 保持敏捷,逐步「假設與驗證」,實現願景

● 關注並「快速回應」市場變化,擁抱改變

● 為了生存,窮盡手段激發成長

38

● 不論質化或量化的用戶觀察,都是為了進一步強化上述心態

追求成長,需具備的心態

Page 39: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39

Q & A喔對了.....附帶一提....

KKTV 正在招募中!

Page 40: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0

Appendix

Page 41: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行為分群

41

簡單來說:

● 依照用戶「執行過什麼 App 內事件」來分群

● 依照用戶「遭遇過什麼事件」來分群

因為我想知道,下列用戶,誰有較高留存率?(以 KKTV 為例)

● 執行過什麼事件:○ 「註冊後 24hr 內,沒有播放」 vs 「在 24hr 內有播放」

○ 「只在單一平台播放」 vs 「曾在 Mobile 和 PC Web 都播放過」

○ 「沒使用過某個功能」 vs 「使用過」 vs 「使用過幾次」

● 遭遇過什麼事件:○ 「沒收過某個推播」 vs 「收過某個推播」 vs 「收過且點開」

○ 「初次播放遭遇卡頓」 vs 「初次播放流暢」

分析比較後,若發現「做過/遇過某個事件」有較高留存 => 設計實驗,嘗試證明因果關係

Page 42: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2

用 Amplitude 做 Behavioral Cohort Analysis

KKTV 的例子:註冊後 24hr 內,播放影片

Page 43: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已知「註冊後 24hr 內有播放」的用戶,之後更願意回來,繼續播放

但是:

● 因為「註冊後 24hr 內有播放」,所以穩定回來?

● 因為「抓對了用戶」,所以「願意 24hr 內播放」,所以穩定回來?

經驗是:

● 通常兩種情形都有,只是看那一個份量比較重

● 看那一個「交給誰更容易達成」:○ 產品中容易設計「讓用戶 24hr 內找到想看內容」的流程?

○ 行銷上容易找到「已經知道要看什麼」的用戶?

43

為什麼要設計實驗?

Page 44: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4

Page 45: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5

Page 46: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6

Page 47: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7

Page 48: Growth 的基石   用戶行為追蹤

48

KKTV 使用的工具

● 推播、簡訊: outbound● Marketing Attribution: AppsFlyer● AB Testing: Optimizely● 主要的數據集合中心 & 用戶追蹤: Amplitude Analytics

○ 集合了以下數據:■ 後台 + 3 個 Clients 端的數據(自己串)

■ outbound 訊息推送、打開紀錄(官方串)

■ AppsFlyer 安裝紀錄(官方串)

■ Optmizely 實驗紀錄(自己串)

○ 有 Redshift PSQL 可以做自己客製化的運算,可以匯出 raw events data○ 重度利用 Behavioral Coh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