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畢業號 第十二年 第七期 二○一二年畢業號 督印人:胡懷中 香港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OUR VOICE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571 6964 ■傳真:2979 4460 ■網址:http://stu.hksyu.edu/~ourvoice/ ■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部:9870 9351 (傳訊經理 徐小姐) 6048 1678 (傳訊經理 伍小姐) 1971 年,胡鴻烈和鍾期榮創辦樹仁,並於 1976 年 獲專上學院資格,命名為樹仁學院。1978 年,胡 校監抱着「辦學就要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年輕人!」 的理念,為了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培養修養,他拒絕政府 「二二一」學制的建議,堅持實行四年大學學制。 由於無法得到政府資助,樹仁正名之路走得相當艱 難,連發展校園硬件設施都要遵守「無錢就不做」原則, 以確保將資源用於教學上。幸得胡校監及鍾校長的堅毅 不屈及樹仁上下一心,經過多年努力,終於 2007 年正名 為「香港樹仁大學」,這肯定了樹仁對社會多年來的貢獻。 不過,胡校監已年屆 92,鍾校長亦因正名之事積勞成疾, 他們正待適當時機,準備退休,並已把學術及行政工作, 分別交給胡耀蘇及胡懷中副校長。 研究院 2015 年落成 樹仁在邁向金禧的路途中,繼續秉承兩老的教育理 念、服務社會,並於今年作出多項革新,以配合社會發展, 包括研究院綜合大樓工程起動、迎接「三三四」新學制等。 四年前,樹仁已向政府申請鄰靠宿舍文康大樓之用 地,並於去年 5 月獲准開始興建研究院及學生宿舍,預計 於 2015 年落成啟用,以配合發展研究院課程,這是樹仁 目前發展的藍圖。把研究院辦好,亦是胡校監現時最大心 願:「興建新綜合大樓,仁大將會以更佳的設施、更大的 魄力,繼續培養香港未來的棟樑,發揚中國傳統『仁』的 精神,為香港和國家作出貢獻。」 今年新舊制高中「雙軌制」畢業生大增,大學學位競 爭激烈。香港樹仁大學今年報名總人數急增至 11,695 人, 較去年的 6,227 人,增幅近九成,當中首屆文憑試畢業生 佔四成。最後仁大錄取 1,375 名新生,報名與錄取比例是 8.5 : 1,競爭較去年的 4.6 : 1 大為激烈。 仁大協理行政副校長暨高級註冊主任張國平表示,今 年入學人數以中七畢業生較多,他解釋,校方起初打算以 1:1 的比例收生,但因放榜時間不同,為保證收生人數 不會超標或不足,最後作出彈性處理。 提高收生成績要求 今年最受申請人歡迎的課程仍是新聞與傳播(榮譽) 文學士課程,有 2,298 人報讀,較去年上升近一倍。但競 爭最激烈的是社工系,有 1,146 人報讀,只有 40 人被錄 取,即 28 個報讀學生只得一名成功獲取錄。而今年錄取 的副學士生和內地生亦有上升,當中以工管系和經濟及金 融系分別錄取 15 和 14 名內地生,佔內地生總數 56%。 張國平認為明年報名人數會回落至約 6,000 人,招生 程序將於中六放榜後展開,最低報名要求將會有所提高。 中、英、數、通識四科必須達「3322」的成績,維持不變。 但選修科則由一科選修科考取 2 級,提升至最少有兩科選 修科達到 3 級。 校園內,學生都經常看到胡鴻烈校監及鍾期榮校長的身影,他倆41年來用心辦學,成就樹仁大學,為社會作育英才。 二人早已銀絲滿頭,年青的光彩殆盡,臉上佈滿歲月走過的痕跡。胡校監半生精力都奉獻樹仁,他現時最大的心願就是 見證新綜合大樓落成。 樹仁大學研究院綜合大樓興建時間表 時間 進度 2011 年 5 月 獲政府批地興建研究綜合大樓 2012 年 2 月 開展地盤圍板工程、申請綠化設計和清 除樹木等前期工程 2012 年 7 月 開展地盤平整及地基工程 2012 年 8 月 開始建造臨時管樁牆和工作平台 2012 年 11 月 完成前期準備工程 2012 年 12 月 開始打樁 2013 年 年底 地盤平整工程展開 2014 年 年初 展開上蓋工程(即大樓建造工程) 2015 年 下旬 完成大樓的建築工程,申請「入伙紙」, 並進行裝修工作 2015 年 年底 落成啟用 兩老半生獻樹仁 盼證新大樓落成 黃仁龍獲頒 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饒宗頤獲頒 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P. 2-3 P. 4 撰文:林佩怡 梁可瑩 袁楚楚

仁聞報 2012 畢業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2012 Graduation Issue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仁聞報 2012 畢業號

畢業號第十二年 第七期 二○一二年畢業號

督印人:胡懷中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編輯委員會出版

O U R V O I C E

■樹仁大學地址:香港北角寶馬山慧翠道 10 號      ■採訪部:2571 6964      ■傳真:2979 4460     ■網址:http://stu.hksyu.edu/~ourvoice/           ■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部:9870 9351 (傳訊經理 徐小姐) 6048 1678 (傳訊經理 伍小姐)

在1971 年,胡鴻烈和鍾期榮創辦樹仁,並於 1976 年

獲專上學院資格,命名為樹仁學院。1978 年,胡

校監抱着「辦 學 就 要 對 得 起 社 會! 對 得 起 年 輕 人!」

的理念,為了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培養修養,他拒絕政府

「二二一」學制的建議,堅持實行四年大學學制。

  由於無法得到政府資助,樹仁正名之路走得相當艱

難,連發展校園硬件設施都要遵守「無錢就不做」原則,

以確保將資源用於教學上。幸得胡校監及鍾校長的堅毅

不屈及樹仁上下一心,經過多年努力,終於 2007 年正名

為「香港樹仁大學」,這肯定了樹仁對社會多年來的貢獻。

不過,胡校監已年屆 92,鍾校長亦因正名之事積勞成疾,

他們正待適當時機,準備退休,並已把學術及行政工作,

分別交給胡耀蘇及胡懷中副校長。

研究院 2015 年落成

  樹仁在邁向金禧的路途中,繼續秉承兩老的教育理

念、服務社會,並於今年作出多項革新,以配合社會發展,

包括研究院綜合大樓工程起動、迎接「三三四」新學制等。

  四年前,樹仁已向政府申請鄰靠宿舍文康大樓之用

地,並於去年 5 月獲准開始興建研究院及學生宿舍,預計

於 2015 年落成啟用,以配合發展研究院課程,這是樹仁

目前發展的藍圖。把研究院辦好,亦是胡校監現時最大心

願:「興建新綜合大樓,仁大將會以更佳的設施、更大的

魄力,繼續培養香港未來的棟樑,發揚中國傳統『仁』的

精神,為香港和國家作出貢獻。」

  今年新舊制高中「雙軌制」畢業生大增,大學學位競

爭激烈。香港樹仁大學今年報名總人數急增至 11,695 人,

較去年的 6,227 人,增幅近九成,當中首屆文憑試畢業生

佔四成。最後仁大錄取 1,375 名新生,報名與錄取比例是

8.5 : 1,競爭較去年的 4.6 : 1 大為激烈。

  仁大協理行政副校長暨高級註冊主任張國平表示,今

年入學人數以中七畢業生較多,他解釋,校方起初打算以

1:1 的比例收生,但因放榜時間不同,為保證收生人數

不會超標或不足,最後作出彈性處理。

提高收生成績要求

  今年最受申請人歡迎的課程仍是新聞與傳播(榮譽)

文學士課程,有 2,298 人報讀,較去年上升近一倍。但競

爭最激烈的是社工系,有 1,146 人報讀,只有 40 人被錄

取,即 28 個報讀學生只得一名成功獲取錄。而今年錄取

的副學士生和內地生亦有上升,當中以工管系和經濟及金

融系分別錄取 15 和 14 名內地生,佔內地生總數 56%。

  張國平認為明年報名人數會回落至約 6,000 人,招生

程序將於中六放榜後展開,最低報名要求將會有所提高。

中、英、數、通識四科必須達「3322」的成績,維持不變。

但選修科則由一科選修科考取 2 級,提升至最少有兩科選

修科達到 3 級。

  校園內,學生都經常看到胡鴻烈校監及鍾期榮校長的身影,他倆 41 年來用心辦學,成就樹仁大學,為社會作育英才。

二人早已銀絲滿頭,年青的光彩殆盡,臉上佈滿歲月走過的痕跡。胡校監半生精力都奉獻樹仁,他現時最大的心願就是

見證新綜合大樓落成。             

樹仁大學研究院綜合大樓興建時間表

時間 進度

2011 年 5 月 獲政府批地興建研究綜合大樓

2012 年 2 月 開展地盤圍板工程、申請綠化設計和清

除樹木等前期工程

2012 年 7 月 開展地盤平整及地基工程

2012 年 8 月 開始建造臨時管樁牆和工作平台

2012 年 11 月 完成前期準備工程

2012 年 12 月 開始打樁

2013 年 年底 地盤平整工程展開

2014 年 年初 展開上蓋工程(即大樓建造工程)

2015 年 下旬 完成大樓的建築工程,申請「入伙紙」,

並進行裝修工作

2015 年 年底 落成啟用

兩老半生獻樹仁盼證新大樓落成

黃仁龍獲頒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饒宗頤獲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P. 2-3 P. 4

撰文:林佩怡 梁可瑩 袁楚楚

Page 2: 仁聞報 2012 畢業號

畢業號GRADUATION ISSUE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2

■讀者來函:[email protected]

記:做律師是小時夢想?

黃:不是夢想,中三選

擇了文科,在皇仁成

績較好的通常都會選

擇 理 科, 但 我 喜 歡

語文,喜歡辯論,自然就聯想起當

律師。我很勤力,算是乖仔,因為

家裏窮,所以我知道要比人更加勤

力,初入皇仁的時候是中游份子,

唯有督促自己勤力點。做人要肯

捱,讀書、工作也是捱。去到劍橋

之後,我更加努力,因為對手好強。

很多事都很難,但捱過了就好。

記:成功的因素是刻苦?

黃:刻苦、勤力和認真,知道是個難得的

機會,就要好好把握。知道自己有所不足,

就要加倍努力去填補,之後你的能力就會

提升了,將勤補拙,聽落好老土,但這是

不變的真理。

記:七年任期內有何挑戰?

黃:我在政府近七年,最深印象是我們要去

「起錨」,是很大的體會。任內都有幾宗

大官司是大挑戰,例如去年的「剛果金案」,

涉及《基本法》的外交,和香港一路沿用基

本法的國家轄免制度,因為我們 97 前的情

況和國家本身執行的政策不同,97 之後又怎

定義呢?這是一個新的議題,無個案跟從

的,在新的憲法下,有不同

層次,法官有不同意見,

當中怎樣找到合適的

法律,會對香港社會

和 法 律 體 制 震 盪 較

小,這是對實踐一

國兩制一個好好

的學習,結果

終 審 法

院決定

提 呈

人大釋法,大律師公會都認為沒有削弱香港的法治,這是

根據《基本法》條文的一次實踐,相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

結果。

記:「起錨」會否與自己理念背道而馳?

黃:「起錨」沒有任何背道而馳,我好支持政改。你問有

沒有違背自己良心、意願去做,我可以說:無。我好多謝

曾特首、同事,他們對法律或我的法律意見都好尊重,這

是一個好重要的傳統。

  這七年我很開心,我和 Donald(曾蔭權)共事了那麼

久,彼此固然有不同看法,但他有一點是我很欣賞的,他

很尊重法律。我告訴他行與不行,基本上他是很尊重的,

即使我話不行,他會話:「哎呀,真係好慘」,但他還是

尊重的,也覺得法治要持守,這個對香港好重要。

記:你很少評論政府政策,你為人低調?

黃:我責任不是評論政府政策,政策在背後蘊釀時,作為

問責官員我都有份參與討論,出了台之後大家一齊去承擔

政府的政策,一個團隊有一個共同表示支持的立場、聲音

是重要的。人說我低調,而我責任是在從法律上解說,在

涉及法律事宜的範疇,總不能太輕率的一兩句說話就算,

較重要的,則要在較適當的場合,如立法會,或向記者解

釋,否則記者問一句我答一句,比較上沒有系統,理解可

能會不太完備。

記:最近梁愛詩認為要客觀處事,香港非

五十年不變,和法治精神有沒有衝突?

黃:我不想在這個層次捲入較政治化的爭

議,一國兩制到現時已 15 年,但好多事都

有嶄新的地方,我們還要很小心的考慮和實

踐,當中我們必定要守住核心價值,法治和司法獨立,都

是不能妥協的重要原則,同時也要有開放的態度,在一個

新的憲制環境內,有些從未遇過的事,我們應用闊點的視

野去看。

  所有事都不能掉以輕心,英文叫 vigilant,好謹慎,對

核心價值要好了解,要知道不可以有輕易差池,在

整個法治體系內,如有任何差池,影響會好深,根

本的法律價值觀不能變,最不能變就是司法獨立,

這是毋庸置疑的。

記:梁愛詩早前認為五十年不變下,

法制可以變。你看法如何?

黃:我不會特別認同這句話,我

不理解她背後理念,我只相信

一點,香港的強項及對國家的

貢獻是我們有一個經歷得考

驗及好有果效的一個法律制

度,以法治精神及司法獨

堅守法治

法治路上的黃 仁 龍  訪問設於高級俱樂部,明亮的大廳,滿牆名畫,眼前的黃仁龍兩鬢斑白,身穿筆挺貼服的西裝,

份外英氣侵心。想起他自幼家貧,未必買得起吃的穿的,幸好懂性,寒窗苦讀,考獎學金遠赴英國劍

橋,大狀之路扶搖直上,41 歲時成為歷來最年輕的律政司司長,七年後的今天,他獲頒榮譽法學博士,

成功之路二字總結:刻苦。肯做肯捱,好一個活生生的香港精神。

記者:莫志樑 林佩怡 杜施惠 李俊諺 楊皓然 攝影:張鶴智

成功路上

香港精神

Page 3: 仁聞報 2012 畢業號

二 ○ 一 二 年 畢 業 號

■版面編輯:莫志樑      ■廣告刊登熱線:9870 9351 / 6048 1678

■電子版:http://stu.hksyu.edu/~ourvoiceO U R V O I C E

立作為關鍵,我們的法制好好,對香港對國家都好,我期

望 50 年以後,亦可有這個持之以恆的優點可繼續發揮,幫

到香港,幫到國家。

記:五十年不變,你如何定義?

黃:要以基本法作為藍圖,50 年都要跟《基本法》原則去

做,不同的法律體系要繼續延續,我的理解就是要根據基

本法條文來實踐,早前李國能說,我們到 2030 年要再看看

如何做,大家還要努力去處理。

記:你怎樣看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說的暴風雨?

黃:我不了解他的話甚麼意思。我們司法制度很好,司法

獨立傳統很有根基,是數一數二的。終審法院聲譽亦很高,

判例在海外也有引用,很多大問題,法院的判決都可一錘

定音,對香港穩定很重要,這是值得引以為傲的。我看不

到有甚麼削弱,一直也有好多法律人才投身司法界,這是

我們的強項,要保持審慎,要持正不阿去處理公義事情,

我們要很 vigilant,社會才有期望。

記:你曾於 1999 年及 2005 年參加反對釋

法遊行,到了現在,如何看釋法?

黃:人大釋法是憲法一部分,這是不會有異

議的,中央絕對有權這樣做,沒人會質疑這

點,亦是國家主權的體現,終審法院說,人

大釋法是兩制――國家制度及香港制度――之間的橋樑,

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梅師賢在一宗好重要的案件說過這關

係,釋法是差不多要沒有其他選擇,最後的時候才會考慮。

  我在上任時說過,會盡我一切能力,避免需要人大釋

法,但不表示我否認釋法權及重要性,如「剛果金案」,

有它的理由及重要性,法院也完全認同。但釋法必然引起

爭議、法制的疑慮,因此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行使。

記:解決雙非問題要靠釋法?

黃:事實上在香港這個層次可處理就最理想,政府也做了

很多行政手段後,情況已有好大改善,希望從這個作開始,

然後繼續在法律上看,希望可在香港這個層次解決問題。

記:梁愛詩說法官好少同中央溝通,你覺得有沒有這需要?

黃:其實不時都有溝通。我想歷屆,如李國能前大法官與

如今馬道立大法官都有進行溝通。其實不止與國內司法體

系有溝通,我們與其他國家司法體系都有溝通。香港行一

國兩制,但很多事情上與內地都有碰面機會,所以彼此了

解好重要。我做律政司時都很重視和內地的接觸,例如有

內地法官會學習香港的法律,香港也需要學習內地法制。

記:你預計一國兩制有沒有任何大改變?

黃:目前我看不到有甚麼大改變,香港的基礎是好的,美

國和英國隔一段時間會研究本港一國兩制的實踐,大體來

說大家都認同實踐非常成功。香港要知自己的價值所在,

優良的司法制度是香港保持優越地位的一個關鍵,也對國

家有重要的影響。內地亦不斷為司法制度尋求改善,香港

本身的體現也可成為內地的參考,內地有很多單位對香港

的法律制度都很有興趣,我在位時,內地的法律草擬單位

想與我們交流,這都可以互相補足。

記:如何看港獨?

黃:看到這些爭議,有點可惜。我希望大家可以多點包容,

社會包容性更高,這是我自己的希望。

記:但你中學寫校報時,說香港人沒歸屬感。

黃:很久的事了,那時是 97 前,現在都不同了,現在社會

上有種種因素,造成有很多不開心的地方,我估計大部分

香港人都是想住在香港,有歸屬感的,但有一些問題未能

解決,有很多不滿和宣洩,這是要整個社會去面對及處理。

記:過去七年在香港做官吃力不討好?

黃:完全不會。我過去七年覺得好有價值,

這不是官話。因為真的讓我有機會去用到

自己懂得的事服務社會大眾,可能大眾不認

同,但我有嘗試過,我希望有人認同我做到

一些事,而這些事會對社會有正面影響,那個滿足感會很

大,遠超過那個 dollar sign。

記:由律政司變回大律師,心態上要有何改變?

黃:要積極做回一個普通市民。其實不是太大改變,我不

是做了幾十年政府。這些年來有一句說話是對我最高的評

價,就是我一個中學好友,他說我做了那麼多年官,一直

都是他認識的那個同學,我覺得這個是對我的最高評價。

一國兩制到現時已 15 年,但好多事都有嶄新的地方,我們還要很小心的考慮和實踐,當中我們必定要守住核心價值,法治、司法獨立,都是不能夠妥協的重要原則。所有事都不能掉以輕心,在整個法治體系內,如有任何差池,影響會好深。香港精神

高民望如浮雲  黃仁龍任期內民望一直領先其他問責官員,但

他卻視民望如浮雲。「第一次出有關民望的報告時,

有位外籍同事提醒我:『It is not a beauty contest。』

我們不是選美,不是要鬥民望高,做律政司一定不

可以民望作為量度標準,因為有好多事,包括檢控

的決定,市民可能未必認同,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

則,以法律作為依歸,才可以做到持平。市民認同

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即使有時出街,市民和我

打招呼,甚至有市民話多謝我努力工作,對於所有

官員都是好大的強心針。」

  他又批評個別傳媒會人身攻擊,對個別官員不

公道,也對官員的家人製造很大的壓力。他說:「實

際上有人鼓勵、有人欣賞,批判是需要的,但不可

能政府做十件事,十件都是錯的,總有一樣值得欣

賞的,做得不好要鬧,做得好都要讚,這樣社會才

會公道。」

重回政府 不置可否  黃仁龍換屆前決意退下火線,休息數月後,一月重

新執業做大律師。「我認為休息夠了,小朋友都開始上

學,之前無機會和時間做的事情也做了不少,像去旅行,

去上興趣班,我還想學烹飪及學調解。」

  2010 年時有傳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向中央推

薦黃仁龍做特首,最終梁振英入主禮賓府,談及他會否

計劃有天重回政府,他回應:「我做了七年啦!我離開

的時候說了句:『人生有不同的季節。』我在政府是一

個季節,另一個季節就是要重新投入我的工作,不同階

段要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而那件事情要有價值,那樣

才會開心。」

  有沒有再想下一個季節?「沒有了。我是基督徒,

相信神有衪的計劃,在適當的時候會有適當的路,自己

不可以要求太高,每一步都要去 find and walk。」不否定

有重返政府的可能?「我不會這樣答,我現在會努力做

好自己,做好執業大律師的工作。」

為女兒掌律政司  黃仁龍育有三個女兒,分別 3 歲、10 歲及 12 歲。小時候他

雖然家貧,但不乏父母疼愛,如今他為人父,同樣疼錫女兒,甚

至入主律政司,也與女兒有關。「她是我做律政司司長的一個原

因,我希望將來女兒長大後,可以讓她們知道為何當年爸爸會做

這件事,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有價值,值得做的話,即使要放低一

些、付出一些,都應該去做,不是純粹的追求物質。如果我的經

歷可為她們提供正面參考,對她來說,比我給她們很多錢、很多

禮物更重要。」不過做他女兒,有時也不能光明正大。「她們也

很慘,遇見記者時要縮在一角,不太敢出去,有時她們都會覺得

很不方便。」

  工作上,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司長,女兒眼中,他是一個嚴

父還是被女兒欺負?他笑說:「我的女兒很清楚,我有一條底線,

如果過了那條底線,爸爸會很惡,例如她們說謊我一定會很嚴厲

處理,但底線以上爸爸是個好人。我的女兒都很乖,如果我要惡

可以好惡,不過我的惡不能用太多。」但見黃仁龍談及愛女時,

眼角藏不住笑意,家庭,永遠是人的後盾。

特稿

不失本性

避免釋法

Page 4: 仁聞報 2012 畢業號

二 ○ 一 二 年 畢 業 號

■版面編輯:楊皓然      ■廣告刊登熱線:9870 9351 / 6048 1678

畢業號GRADUATION ISSUE

■報料及投訴:2571 6964

■電子版:http://stu.hksyu.edu/~ourvoiceO U R V O I C E4

■讀者來函:[email protected]

  饒宗頤,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是集文、藝、學於一身的通人,是舉世矚目的漢學泰斗。饒公字固庵,又字伯子、伯廉,號

選堂,今年已是 95 歲,精神仍矍鑠,思路仍清晰,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研究和追求,仍然

不斷努力探索。《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他終身奉行的座右銘。做人

做事做學問皆求真、求事、求正,正是「三求」精神,讓饒宗頤獲香港樹仁大學頒發榮譽文

學博士。撰文:楊皓然 鄔佩儀

饒宗頤生於 1917 年 8 月 9 日,廣東潮安人,父親饒

鍔是錢莊老闆,亦是當地著名學者,對經史子集素

有研究,著有《佛國記疏證》、《漢儒學案》等作品。

饒宗頤出生時,父親望他能從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身上學

習,故取名「宗頤」。憑藉豐厚家底,饒鍔四處搜羅古

籍珍本,在家中後院建起廣東之最「天嘯樓」,藏書十

多萬卷。

  生於書香世代之家,饒宗頤卻沒輝煌學歷,教育程

度只到中四。他知道,學校遠遠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

他全心浸淫在天嘯樓當中,並自學不倦,奠定紮實的學

術根基。「饒公常常說,他自己比較獨特,因為他有深

厚的家學基礎,無論是天嘯樓的藏書還是饒公父親對他

的學術影響,都是一般人比不上的。」饒宗頤的學生兼

女婿鄧偉雄告訴記者。

完父遺志 家財散落

  1933 年,父親饒鍔因編纂《潮州藝文志》而心力交

瘁,匆匆離開人世。饒老彌留之際,最放不下的便是《潮

州藝文志》。1935 年,年僅 18 歲的饒宗頤續寫了父親

這未完成的著作,自此走出「潮州首富之家」,在學術

界嶄露頭角。饒公曾說:「我是長子,要管父親的錢莊

產業,又要完成父親尚未完成的著作,我在兩件事中只

有一件做得好的,就是能夠把他的學術延續下來,但是

生意就沒辦法管了,所以在我手上,家財慢慢地散了。」

  抗日烽火起,饒教授滯留香港,結識大學問家葉公

綽與王雲五,學識和視野又得以擴闊。饒公於 1943 年任

教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46 年任教於廣東文理學院。這

是饒教授始有文名、風華正茂的歲月,但他深潛的學問,

和蜚聲國際的學術地位,卻在 1949 年移居香港之後。

  饒宗頤曾這樣認為,長期生活在東西文化交匯的香

港,是他取得學術成就的天賜良緣。「香港是一個國際

大都市,對外交流十分頻繁,使我得以遊歷各國,掌握

國際學術界的新資料和新觀點。」

  2000 年,香港政府為 84 歲的饒宗頤頒發大紫荊勳

章;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學在大學圖書館豎立饒宗頤銅像,

向這位大師表達最崇高的敬意。2011 年 10 月,一顆由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國際編號為 10017 的小行星,

正式被命名為「饒宗頤星」。同年 12 月,饒宗頤當選中

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嗜書成癡 千萬字作

  錢鐘書形容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心目中

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則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

不是文化沙漠」。對於各種光環,饒公一笑置之。饒宗

頤一生嗜書,手不釋卷,一般人無法望其項背是他的勤

奮。「饒公沒有其他興趣,讀書是他人生最大嗜好。他

可心無雜念,一天工作 20 小時,這幾乎沒人能做到。」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鄧偉雄證實:「你問他大

英博物館怎去他一定知道,但你問旺角街市在哪我肯定

他到現在都一頭霧水。」

  東坡詞云:「新天下耳目」,這形容饒公貼切不過。

他憑有限材料,研究出開創性的成果。治學七十餘載,

他共出版上千萬字的學術著作,在敦煌學、甲骨學、詞

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和金石學等國學眾

多領域,卓有建樹。除了著有六十多種專著以外,尚有

發表在世界各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

文四百餘篇。

  學術大師地位毋庸置疑,饒公還是一位藝術家。在

贊詞中就這樣提到:「他自幼習書畫,由臨摹開始,刻

苦自勵,終能獨闢蹊徑。他的畫作,不泥古,而是摻合

了他的學術情懷,劈開畫壇另一新路。饒教授的『饒體』

書法,也別具創意。這正和他的畫作一樣,都以學問為

基礎。『藝術家沒有學養必定鮮有傑作。』旨哉斯言也。

他習書 90 年,博釆眾長,終成一家之『書』。」「學藝

相攜」是饒公的至理名言,他認為兩者是貫通的。

饒季之後 憂無來人

  人稱「南饒北季」,正因饒宗頤、季羨林皆為廣博

型學者,學術界上所餘無幾。二人惺惺相惜,季老早年

與世長辭,饒宗頤對老朋友念念不忘,更寫了一首悼念

季老的挽詩,「甚麼南北齊名,只是老頭子互相吹捧。」

  有人擔心,饒季這一輩學人之後,中國不可能再出

現真正的學術大師了。饒公曾說:「我也有點擔心,所

以挽詩最後一句就是『重悲憂』,憂慮後來乏人。不過,

每個時代總有新的人物和著作出現。」他認為,現在多

着重於專才,即使接班也只是某一門學問,較難出現他

這類型的學者。桃李滿天下,但饒公早年曾表示不再收

徒,「做學術很苦的,我不能勉強別人去做,我一個人

苦就好了。」鄧偉雄追隨饒公多年,對老師的教訓銘記

於心:「老師說做人做事做學問都一樣要三求,求真,

求事,求正,正是正確的方法。」

  年過九旬的饒公現在已甚少出門,甚少應酬,每天

清晨 4、5 時醒來打坐,晚上 9 時就寢,至於寫字、讀書、

做研究仍是「例行公事」。饒公說:「身體是做學問的

本錢。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身體不好怎麼

行萬裏路?因為有了強壯的身體,為了研究一個問題,

我可以跑到發源地去考察。」

  《書經》道:「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而饒公之老,

則是愈老愈有價值。

國學泰斗饒宗頤

君子自強不息

尋找饒宗頤在港足跡

饒宗頤文化館

位於荔枝角山崗上的饒宗頤文化館,是一個園林式的大

型建築群,內有幾座紅磚瓦頂矮屋,包括藝術館和保育

館。文化館展出約 60 件饒公的作品,包括繪畫、書法、

學術著作等。

饒宗頤學術館

位於香港大學的饒宗頤學術館收藏了饒公的大部分藏

書。館內所藏古籍約有 700 餘種,其中較為珍貴的古籍

善本約百餘種。學術館特設有「特藏室」和「文獻室」,

用以收藏古籍善本及書畫藝術作品。「饒宗頤教授資料

庫」主要收集公各類著作,包括筆記、手稿、書信、獎

章、證書、照片、音像資料等,現有藏品逾千件。

心經簡林

位於香港大嶼山的心經簡林是全球最大戶外的木刻佛經

群,多條木柱上雕刻有饒公的墨跡。木柱高 8 至 10 米,

每根木樁的高度和位置,都依照天然山勢排列成無限符

號 ,以代表生生不息,座落於最高點的木樁並沒有任

何刻字,以象徵《心經》「空」的要義。

▓饒宗頤的著作甚多,僅僅其中的《饒宗

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便有 14 卷 20 巨冊,

超過 1200 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