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 960 万 平方公里的版图 上,像光华这样的 小镇,似乎不足挂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 的小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杨靖宇将军所建 立的“河里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 中共通化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解放 战争“四保临江”三次战役的主战场。“光华”这 个地名,就是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师 师长杜光华在此处牺牲而得。 2004年,退休后的通化县光华镇徐金峰老 人在翻阅通化县文史资料时,发现十三义士为 国捐躯的事迹并未被记载。在东北抗联史中, 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一个悲壮的乐章。作为 一名老党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那些发生在 当地的红色事迹还原,把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 下去。 范广友(长春沟反日会长)、李兴文(青沟子 反日会长)、李文利(抗联战士李兴文岳父)、尹 启发(老母猪圈反日会长)、房老四(方庆好,农 民自卫队员)、梅老四(其弟梅老五抗联战士)金 增顺(抗联六团小白龙连战士)、宫德祥(抗联战 士)、孙大姐(妇救会会长)。 花了8年时间,徐金峰才找到在哈泥河边 就义的十三义士中9个人的名字,至今仍有4个 人的名字没有下落。 妇救会会长 2004年,徐金峰搜集抗联材料时,结认了 83岁的鲁守礼。据鲁守礼回忆,日寇在通化地 区大肆烧房、拆房、屠杀百姓。一时间,哈泥河 边、浑江、鸭绿江边,到处都是被浸泡肿胀的裸 尸。哈泥河变成了“吃人河”,浑江变成了“吃人 江”。回忆起当年的惨景,鲁守礼老泪纵横。 2005年,徐金峰通过多方打听找到惨案目 击者汤云成。汤云成说,1934年春至19 35年,抗联队伍多次来到小荒沟(今光华镇)秘 密发动群众成立“反日会”“妇救会”“农民自卫 队”等抗日组织。各抗日组织协助抗联战士在 半截荒沟、大青沟、石场沟、东南岔马鹿沟等深山 老林里压了地窨子储存粮食、弹药,建立了秘室 营地。因为年头久远,汤云成只想起了9个人, 其中妇救会那个女义士的全名怎么也想不起。 十三义士名字的准确和真实性至关重要, 容不得半点含糊。2005年到2011年,徐金峰通 过查资料、读书、寻找知情老年人口述,逐一核 实汤云成所提及的 9 个人。 2011年秋,他去东升村龙爪沟核实妇救会 女子身份时,由于下坡车速过快导致车子失衡, 他下意识捏了一下车闸,车子戛然而止,他却因 为强大的惯性飞了出去。徐金峰趴在地上,半 天都动不了,胳膊、手掌都麻了,鲜血从破裂的 皮肤下渗了出来,他撸起裤腿时,膝盖露着白色 的骨头。 徐金峰推着车子返回村子时,天色已晚,老 人们都蹲在村口聊天,看到他一瘸一拐走来,赶 紧搀扶着把他送进了卫生所。 处理伤口时,几个老人你一嘴他一言,为徐 金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李木匠说,当时小荒沟(今光华镇)还被伪满 洲国统治,伪政府和日本鬼子为了断绝抗联的给 养补充来源,实行集甲归屯制,建起了集团部落, 把各沟各岔分散的住户,都集中在一个指定地点 居住,不搬者就烧房子,杀人。居民点四周修有 三米多高大墙,并建有炮楼,所有可以出入的大 门,都由伪军或警察站岗,搜身检查出入人员是 否带药品、食盐及衣物等给抗联。住户实行连坐 (保)制,如有一户通“匪”十户受牵连。 李木匠说,妇救会的会长姓孙,听说后来被 鬼子杀害了。她那时经常组织人把粮食、衣服、 药品送到山上。当时抗联队伍上的人穿的都是 翻花棉袄,爬冰卧雪钻老林子,衣服都让荆棘刮 破了露着胳膊肘子。孙大姐秘密组织乡亲们给 部队做棉衣,并把娘家妈的一个半新棉袍扯了 又把弟弟家的被面、幔帐都毁了做成棉袄。送 棉衣上山时,孙大姐和她爹分头行动,她爹在送 棉衣的路上冻死了,发现的时候,还直立着倚在 一棵树上,把棉衣紧紧地抱在怀里,宁可冻僵也 没舍得穿上暖和暖和。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徐金峰在心里已经 认定了她的身份,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找到 了另外几个旁证,只可惜始终没有人知道孙大 姐的全名。 白家堡惨案 徐金峰去长青沟寻找知情人时,李凤武老 人给他讲述了自己一辈子想忘也忘不了的白家 堡子惨案。 白家堡子,位于现在通化县兴林镇东南5 公里的朝阳5队。春天一到,白家堡子的沟沟 岔岔里,大片大片罂粟花就开 了。这是抗联队伍药品、粮食、 服装、弹药的经济来源。 1936 年 7 月 7 日,伍田松 下带领日本守备队和伪森林警 察队的两个排到南岔横虎头一 带毀坏即将收获的罂粟时,遭 遇伏击,11名日本兵被打死, 伍田松下和翻译官连滚带爬地 逃了。11日,他们调集通化 县、三源浦、山城镇、朝阳镇等 地的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杀进 大荒沟。日军先是抓了30多 名青壮年,毒刑逼问抗联队伍 的下落,逼问无果后,开始了惨 无人道的大屠杀。一些老百姓 被绑在大树上当活靶子进行刺 杀练习,还有一些百姓被扔到 狼狗圈被活活咬死。 日寇把所有沟沟岔岔的百 姓都集中到大荒沟街里,准备 一起屠杀。30 多岁的刁大嫂, 怀里抱着一个2岁孩子,手里 还领着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 走得慢,日本兵一刺刀就把5岁的孩子捅死 了。刁大嫂发疯似地和敌人拼命,一口咬掉敌 人的两根手指,鬼子夺下刁大嫂怀中的孩子摔 在树上,顿时脑浆四溅,转身又对着刁大嫂的腹 部猛刺数刀,刁大嫂的肠子淌了一地……村里 的王大爷等3人被吊死在拴马柱上,8个老百姓 被活活挖心为鬼子祭灵……白家堡顿时尸体遍 地,血流成河。 后来,徐金峰通过查史料得知,这次血腥大 屠杀,被害的无辜百姓共计400多人。1965年7 月 15 日,中共通化县委、通化县人民政府,为纪 念白家堡子死难同胞,永远牢记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在大荒沟(今兴林 镇)的东山脚下建立了一座“日伪统治时期死难 同胞纪念碑”。 峰回路转 2012年,徐金峰发现自己便血。他加快了 寻找的脚步。不久,病情恶化,经诊断,已经是 膀胱癌晚期。那一刻,徐金峰感觉到生命的天 空里,黑如浓墨的彤云正压顶而来。他只能利 用最后的能量与时间赛跑。 正当在一堆材料里一筹莫展时,徐金峰在 通化日报看到一条“8 旬老人要为姥爷正名”的 消息。报纸上说,大连市的刘书田老人的姥爷 曾是小荒沟一带的抗联战士,却一直背负着土 匪的身份。徐金峰和刘书田取得联系,得知他 的姥爷叫房德胜,但刘书田并没有直接证据证 明其姥爷的真实身份。徐金峰突然想起2005 年,曾听过一个老人提起过十三义士里有姓房 的,但因为证据不足,徐金峰并没敢采信。为了 证实房德胜的真实身份,徐金峰先后去了三次 三岔河村和小龙爪沟寻访。单凭老年人口述怕 有差错,徐金峰又分别到通化县文史办和通化 市文史办查找材料、请教专家。终于,在多人的 努力下,真相大白。原来,房德胜为了隐藏自己 的身份,一直叫方万胜。方万胜就是刘书田的 姥爷房德胜。 徐金峰寻找十三义士的行动,感动了很多 人。他经常会接到一些陌生来电,主动向他 提供有关义士们的重要线索。其中有个老人 叫李世文,他12岁时开始和父亲李增芝一起 给抗联战士送粮,掌握了不少当时的情况。 令人惊喜的是,一见面他就说出了一个重要 的名字黄文举,他是杨靖宇地下交通员 老八号,当年他和八里哨、大荒沟、恨虎头一 带情报站总负责人刘义配合密切,使哈泥河 中、下游区域的敌情搜集、传递快速准确,为 抗联打击日寇提供了信息保障。李世文口述 的这些材料,徐金峰在中共通化市委党史研 究室出版的刊物中得到了查证。 黄文举出身贫苦,他先是加入了农会和农民 自卫队,负责筹集粮食、盐、咸菜、衣服、鞋、药品 等物资,他宁肯全家吃糠咽菜,大人孩子全身浮 肿,也要把省下的粮食送给抗联。为给抗联送 盐,又怕被汉奸走狗发现,他把盐化成水再把棉 袄放在盐水中浸泡后把袄面晾干,穿在身上送 到抗联密营。后来,他被选做秘密地下交通员 为抗联传送情报。黄文举是当时可以直接见杨 靖宇将军的情报员之一,他进密营地界时需要 白天手拿一块红布(平时包钱用常揣在怀里), 经哨兵盘查无误后可以准入,夜间手拿点燃的 三根香作暗号,经哨兵盘查后才能进入。 十三义士中还有一位,是与黄文举接头的 重要人物叫李文秀,他是小荒沟一带中心情报 站的负责人,负责从过往行人口中获取情报,也 是周边情报的交接点,有紧急情况和任务时,李 文秀会亲自传递。据通化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孙 践老人的多年研究和考证,李文秀是黄文举的 下线。当时,很多重要的情报都是由这三个人 联手送出来的。 1936 年正月,由于汉奸、叛徒的出卖,十三 位爱国义士先后被捕。日本鬼子对他们动用了 极其残暴的酷刑,企图从他们身上得到重要的 信息。鞭子抽、板子打、罚跪、罚站等老办法并 不能撬动他们的嘴,日寇把他们扒光吊在外面, 先灌一瓢冰水下肚,再将冰水一遍一遍泼在他 们身上。这些宁死也不“交代”的硬骨头还被放 狼狗圈,被狼狗撕咬、装麻袋里摔、子母弹剜肋 巴骨、开水浇后背、坐老虎凳、坐火炉、拴拇指上 大挂打秋千、压烙铁、压杠子压碎腿胫骨、竹剑 刺阴户、指甲盖里钉竹签……鬼子的酷行只能 夺走生命,却动摇不了义士们的信念,十三义士 尝遍酷刑后,坚贞不屈,大骂日本鬼子的罪行。 日本鬼子对他们软硬皆施依然没有作用,不得 不谋划着把他们全部活埋。 尾声 2015年,徐金峰历尽千辛找到并核实了十 二位爱国义士的名字和身份(因年代久远,还有 一位义士的名字没有找到),这时距离他们为国 捐躯已经过去了整整 79 年。 79年过去了,哈泥河两岸广阔的农田铺陈 如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徐金峰等人在哈泥 河岸十三位爱国义士就义的地方树起了纪念碑, 他们的名字永远地被镌刻。立纪念碑那天, 86岁 的老人刘书田带着全家人从大连赶来祭拜。这 次寻找,老人才知道,自己的姥爷曾是顶天立地 的抗联志士。刘书田在纪念碑前放声大哭。 此时,群峦垂首,万物低泣,猛烈的山 风,也为民族解放战争流血牺牲的英雄奏响 了悲壮的哀乐。 每周四出版 本期出版 2016 9 8 周刊 DONG BEI FENG Email:jlrbdbf163.com 稿 稿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王小微 王小微 “吉报副刊”公众号,应运而生!!! 这是时代的大势,也是发展的节点。兴奋中,更加绚丽的, 是希望! 公众号将倾情联结老作者、老读者,协力新作者、新读者,共 同打造高雅、深沉、清新、隽永的文化品牌。风吹东北,遍地生机。 欢迎你关注,感谢你转发,期待你投稿。 吉报副刊(公众号)说: 如果不是20多年前那位姓王的老 师,我今天不大有可能坐在这里敲下这些 文字。 那个时候我4岁,正在一间非常简陋 的幼儿园上大班。而当时的王老师,其实 是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每天安排完幼儿 园的工作后,她习惯临窗练练那时风行的 庞中华硬笔书法,而我总是好奇地趴在窗 边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有时她一边写 字一边念:“白日依山尽”,我会情不自禁 地接上“黄河入海流”;然后她停下了笔, 很有兴趣地注视着我:“床前明月光”,我 还是只会“黄河入海流”。这得益于家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打下的一点微小的 传统文化的底子,而我天然地,就痴迷这 种抑扬顿挫的腔调。 王老师想了想,招手唤我进去,从那 个简陋的竹子书架上取下一本封面都没 有的旧书,在我面前翻开了第一页,很多 年之后,我都记得从那本泛黄的书页上飘 出的美妙旋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 空…… 那是《声律启蒙》,是清代光绪年间一 本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 将天地万物独特的韵律之美,转换成洁白 书页上那些眉清目秀的文字,让一个蒙昧 的孩童第一次感知到文字的魅力。 当我第一次模仿那些美好的音韵,用 所会不多的汉字写下人生第一篇短章时, 距王老师每天放学后单独为我讲授《声律 启蒙》已经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阅 读和记忆的速度飞快增长,越来越认识到 用文字表达这个世界的快乐,心里好像有 什么东西被金灿灿地开采了出来,从此晃 亮了我的整个人生。 直到现在,当我以作家的身份去采访 社会上的各路精英,总是忍不住从他们身 上的隐隐风骨,去揣测他们当年曾遇到过 怎样的老师。艺术家的潇洒浪漫固然是 天性使然,但那种对美大开大阖的感知, 一定来自于某位老师笔墨挥洒的宽宏格 局;从医生与工程师身上的那种负责和精 益求精,可以看出他们当年一定没少被严 谨的老师“打磨”过。 所以自古以来朋友相交最重师承,提 起你的老师是某位名师,在座的朋友都会 肃然起敬;而同一位老师调教出来的同 门,哪怕年岁相差很大,师兄弟之间彼此 心里都会多存几分亲近。这是比较牛的 老师。还有那些在落后贫瘠的深山褶皱 里,作为保障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基准线的 乡村老师,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数十年如一 日地耕耘,往往更能揪动人心。 岁岁年年,乡村老师蓬门依旧,一拨 又一拨孩子在这里改变了命运,而老师早 已白发苍苍,将自己化作了微弱的烛光。 为师之道,贵在传道、授业、解惑。铭 刻在甲骨文中最为古老的“师”字,就是 “两只手掌交接传递”的形状。 “当年您给我 的温暖烛光,现在让我用它把更多的人照 亮。”乡村老师身上最重的,便是这带着温 度的道义。 而“道义”二字,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 载的文化自信。 在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民族 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并且随 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蓬勃兴旺。而肩负 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使命的人,正是我们的 老师。 2000 多年前,一代思想家荀子在《大 略》中发聋振聩地提出:“国将兴,必贵师 而重傅。”中华民族强大的驱动力,正是在 于文明的起源,就将国运的强盛与教育的 重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尊孔子而兴 天下”的方针贯穿了2000多年来的华夏 文明,历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胸怀“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的现实使命,实现着自己振兴国 家的理想和抱负,而回溯源头,作为儒家 代言人的孔子,又是怎么评价自己为这个 国家所发挥的作用? 据《吕氏春秋》记载,子贡好奇地向孔 子发问: “(您一生贡献多多),希望后世怎 么来评价你呢?”老夫子思忖良久,最终将 自己定义为文明的传承者:“我希望后世 记得我学习的时候永不言倦,教诲学生的 时候尽心竭力。”而他最欣慰的事情则是 看着文明的火种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 下去: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就是“万世师表”的真挚情怀。 在 2000 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 速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 体系,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崇智尚 学,“知识改变未来”的呼声从未如此响 亮!1600 万名教师活跃在各自的三尺讲 台上,三寸粉笔,延续璀璨文明;满腔热 血,传递华夏魂魄。顶尖人才辈出,极大 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自信中国” 的背后,是无数老师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的 高贵情操。 我有个朋友,曾是全国优秀特级教 师,转岗教育管理职位后依然成绩斐然, 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几次邀约他采访,他 都摆手拒绝:事情多、压力大。但在截稿 之日,他依然给我发来了长长的短信,里 面是他所认同的关于基层教育的多点思 考:成绩不是一切,人生其实很长……只 要学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个世界就 很精彩……勇于发问,要认识世界的多 样性……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为学生推 开窗户的那个人……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窗户 窗户 那个 那个 李咏瑾 推开 推开 我来啦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问候《吉林日报 · 东北风》周刊的读者朋友 往事东北| 寻找十三义士 都市表情| 直播”的是是非非 深情地吃 | 南瓜,还可以这样吃 读首诗吧 | 落空 披沙拣金 | 东北风》往期金句

十三义士十三义士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6-09/08/13/d1dbf908c_h.pdf2013/09/08  · 后来,徐金峰通过查史料得知,这次血腥大 屠杀,被害的无辜百姓共计400多人。1965年7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十三义士十三义士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6-09/08/13/d1dbf908c_h.pdf2013/09/08  · 后来,徐金峰通过查史料得知,这次血腥大 屠杀,被害的无辜百姓共计400多人。1965年7

在中国960万

平方公里的版图

上,像光华这样的

小镇,似乎不足挂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

的小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杨靖宇将军所建

立的“河里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

中共通化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解放

战争“四保临江”三次战役的主战场。“光华”这

个地名,就是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师

师长杜光华在此处牺牲而得。

2004年,退休后的通化县光华镇徐金峰老

人在翻阅通化县文史资料时,发现十三义士为

国捐躯的事迹并未被记载。在东北抗联史中,

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一个悲壮的乐章。作为

一名老党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那些发生在

当地的红色事迹还原,把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

下去。

范广友(长春沟反日会长)、李兴文(青沟子

反日会长)、李文利(抗联战士李兴文岳父)、尹

启发(老母猪圈反日会长)、房老四(方庆好,农

民自卫队员)、梅老四(其弟梅老五抗联战士)金

增顺(抗联六团小白龙连战士)、宫德祥(抗联战

士)、孙大姐(妇救会会长)。

花了8年时间,徐金峰才找到在哈泥河边

就义的十三义士中9个人的名字,至今仍有4个

人的名字没有下落。

妇救会会长

2004年,徐金峰搜集抗联材料时,结认了

83岁的鲁守礼。据鲁守礼回忆,日寇在通化地

区大肆烧房、拆房、屠杀百姓。一时间,哈泥河

边、浑江、鸭绿江边,到处都是被浸泡肿胀的裸

尸。哈泥河变成了“吃人河”,浑江变成了“吃人

江”。回忆起当年的惨景,鲁守礼老泪纵横。

2005年,徐金峰通过多方打听找到惨案目

击者汤云成。汤云成说,1934年春至19

35年,抗联队伍多次来到小荒沟(今光华镇)秘

密发动群众成立“反日会”“妇救会”“农民自卫

队”等抗日组织。各抗日组织协助抗联战士在

半截荒沟、大青沟、石场沟、东南岔马鹿沟等深山

老林里压了地窨子储存粮食、弹药,建立了秘室

营地。因为年头久远,汤云成只想起了9个人,

其中妇救会那个女义士的全名怎么也想不起。

十三义士名字的准确和真实性至关重要,

容不得半点含糊。2005年到2011年,徐金峰通

过查资料、读书、寻找知情老年人口述,逐一核

实汤云成所提及的9个人。

2011年秋,他去东升村龙爪沟核实妇救会

女子身份时,由于下坡车速过快导致车子失衡,

他下意识捏了一下车闸,车子戛然而止,他却因

为强大的惯性飞了出去。徐金峰趴在地上,半

天都动不了,胳膊、手掌都麻了,鲜血从破裂的

皮肤下渗了出来,他撸起裤腿时,膝盖露着白色

的骨头。

徐金峰推着车子返回村子时,天色已晚,老

人们都蹲在村口聊天,看到他一瘸一拐走来,赶

紧搀扶着把他送进了卫生所。

处理伤口时,几个老人你一嘴他一言,为徐

金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李木匠说,当时小荒沟(今光华镇)还被伪满

洲国统治,伪政府和日本鬼子为了断绝抗联的给

养补充来源,实行集甲归屯制,建起了集团部落,

把各沟各岔分散的住户,都集中在一个指定地点

居住,不搬者就烧房子,杀人。居民点四周修有

三米多高大墙,并建有炮楼,所有可以出入的大

门,都由伪军或警察站岗,搜身检查出入人员是

否带药品、食盐及衣物等给抗联。住户实行连坐

(保)制,如有一户通“匪”十户受牵连。

李木匠说,妇救会的会长姓孙,听说后来被

鬼子杀害了。她那时经常组织人把粮食、衣服、

药品送到山上。当时抗联队伍上的人穿的都是

翻花棉袄,爬冰卧雪钻老林子,衣服都让荆棘刮

破了露着胳膊肘子。孙大姐秘密组织乡亲们给

部队做棉衣,并把娘家妈的一个半新棉袍扯了

又把弟弟家的被面、幔帐都毁了做成棉袄。送

棉衣上山时,孙大姐和她爹分头行动,她爹在送

棉衣的路上冻死了,发现的时候,还直立着倚在

一棵树上,把棉衣紧紧地抱在怀里,宁可冻僵也

没舍得穿上暖和暖和。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徐金峰在心里已经

认定了她的身份,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找到

了另外几个旁证,只可惜始终没有人知道孙大

姐的全名。

白家堡惨案

徐金峰去长青沟寻找知情人时,李凤武老

人给他讲述了自己一辈子想忘也忘不了的白家

堡子惨案。

白家堡子,位于现在通化县兴林镇东南5

公里的朝阳5队。春天一到,白家堡子的沟沟

岔岔里,大片大片罂粟花就开

了。这是抗联队伍药品、粮食、

服装、弹药的经济来源。

1936年 7月 7日,伍田松

下带领日本守备队和伪森林警

察队的两个排到南岔横虎头一

带毀坏即将收获的罂粟时,遭

遇伏击,11名日本兵被打死,

伍田松下和翻译官连滚带爬地

逃了。11 日,他们调集通化

县、三源浦、山城镇、朝阳镇等

地的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杀进

大荒沟。日军先是抓了30多

名青壮年,毒刑逼问抗联队伍

的下落,逼问无果后,开始了惨

无人道的大屠杀。一些老百姓

被绑在大树上当活靶子进行刺

杀练习,还有一些百姓被扔到

狼狗圈被活活咬死。

日寇把所有沟沟岔岔的百

姓都集中到大荒沟街里,准备

一起屠杀。30多岁的刁大嫂,

怀里抱着一个2岁孩子,手里

还领着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

走得慢,日本兵一刺刀就把5岁的孩子捅死

了。刁大嫂发疯似地和敌人拼命,一口咬掉敌

人的两根手指,鬼子夺下刁大嫂怀中的孩子摔

在树上,顿时脑浆四溅,转身又对着刁大嫂的腹

部猛刺数刀,刁大嫂的肠子淌了一地……村里

的王大爷等3人被吊死在拴马柱上,8个老百姓

被活活挖心为鬼子祭灵……白家堡顿时尸体遍

地,血流成河。

后来,徐金峰通过查史料得知,这次血腥大

屠杀,被害的无辜百姓共计400多人。1965年7

月15日,中共通化县委、通化县人民政府,为纪

念白家堡子死难同胞,永远牢记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在大荒沟(今兴林

镇)的东山脚下建立了一座“日伪统治时期死难

同胞纪念碑”。

峰回路转

2012年,徐金峰发现自己便血。他加快了

寻找的脚步。不久,病情恶化,经诊断,已经是

膀胱癌晚期。那一刻,徐金峰感觉到生命的天

空里,黑如浓墨的彤云正压顶而来。他只能利

用最后的能量与时间赛跑。

正当在一堆材料里一筹莫展时,徐金峰在

通化日报看到一条“8旬老人要为姥爷正名”的

消息。报纸上说,大连市的刘书田老人的姥爷

曾是小荒沟一带的抗联战士,却一直背负着土

匪的身份。徐金峰和刘书田取得联系,得知他

的姥爷叫房德胜,但刘书田并没有直接证据证

明其姥爷的真实身份。徐金峰突然想起2005

年,曾听过一个老人提起过十三义士里有姓房

的,但因为证据不足,徐金峰并没敢采信。为了

证实房德胜的真实身份,徐金峰先后去了三次

三岔河村和小龙爪沟寻访。单凭老年人口述怕

有差错,徐金峰又分别到通化县文史办和通化

市文史办查找材料、请教专家。终于,在多人的

努力下,真相大白。原来,房德胜为了隐藏自己

的身份,一直叫方万胜。方万胜就是刘书田的

姥爷房德胜。

徐金峰寻找十三义士的行动,感动了很多

人。他经常会接到一些陌生来电,主动向他

提供有关义士们的重要线索。其中有个老人

叫李世文,他12岁时开始和父亲李增芝一起

给抗联战士送粮,掌握了不少当时的情况。

令人惊喜的是,一见面他就说出了一个重要

的名字——黄文举,他是杨靖宇地下交通员

老八号,当年他和八里哨、大荒沟、恨虎头一

带情报站总负责人刘义配合密切,使哈泥河

中、下游区域的敌情搜集、传递快速准确,为

抗联打击日寇提供了信息保障。李世文口述

的这些材料,徐金峰在中共通化市委党史研

究室出版的刊物中得到了查证。

黄文举出身贫苦,他先是加入了农会和农民

自卫队,负责筹集粮食、盐、咸菜、衣服、鞋、药品

等物资,他宁肯全家吃糠咽菜,大人孩子全身浮

肿,也要把省下的粮食送给抗联。为给抗联送

盐,又怕被汉奸走狗发现,他把盐化成水再把棉

袄放在盐水中浸泡后把袄面晾干,穿在身上送

到抗联密营。后来,他被选做秘密地下交通员

为抗联传送情报。黄文举是当时可以直接见杨

靖宇将军的情报员之一,他进密营地界时需要

白天手拿一块红布(平时包钱用常揣在怀里),

经哨兵盘查无误后可以准入,夜间手拿点燃的

三根香作暗号,经哨兵盘查后才能进入。

十三义士中还有一位,是与黄文举接头的

重要人物叫李文秀,他是小荒沟一带中心情报

站的负责人,负责从过往行人口中获取情报,也

是周边情报的交接点,有紧急情况和任务时,李

文秀会亲自传递。据通化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孙

践老人的多年研究和考证,李文秀是黄文举的

下线。当时,很多重要的情报都是由这三个人

联手送出来的。

1936年正月,由于汉奸、叛徒的出卖,十三

位爱国义士先后被捕。日本鬼子对他们动用了

极其残暴的酷刑,企图从他们身上得到重要的

信息。鞭子抽、板子打、罚跪、罚站等老办法并

不能撬动他们的嘴,日寇把他们扒光吊在外面,

先灌一瓢冰水下肚,再将冰水一遍一遍泼在他

们身上。这些宁死也不“交代”的硬骨头还被放

狼狗圈,被狼狗撕咬、装麻袋里摔、子母弹剜肋

巴骨、开水浇后背、坐老虎凳、坐火炉、拴拇指上

大挂打秋千、压烙铁、压杠子压碎腿胫骨、竹剑

刺阴户、指甲盖里钉竹签……鬼子的酷行只能

夺走生命,却动摇不了义士们的信念,十三义士

尝遍酷刑后,坚贞不屈,大骂日本鬼子的罪行。

日本鬼子对他们软硬皆施依然没有作用,不得

不谋划着把他们全部活埋。

尾声

2015年,徐金峰历尽千辛找到并核实了十

二位爱国义士的名字和身份(因年代久远,还有

一位义士的名字没有找到),这时距离他们为国

捐躯已经过去了整整79年。

79年过去了,哈泥河两岸广阔的农田铺陈

如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徐金峰等人在哈泥

河岸十三位爱国义士就义的地方树起了纪念碑,

他们的名字永远地被镌刻。立纪念碑那天,86岁

的老人刘书田带着全家人从大连赶来祭拜。这

次寻找,老人才知道,自己的姥爷曾是顶天立地

的抗联志士。刘书田在纪念碑前放声大哭。

此时,群峦垂首,万物低泣,猛烈的山

风,也为民族解放战争流血牺牲的英雄奏响

了悲壮的哀乐。

每周四出版 本期出版2016年9月8日

周刊 DONG BEI FENGEmail:jlrbdbf@163.com

往往往往事事事事东东东东北北北北

教教师师节节特特稿稿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王小微王小微

“吉报副刊”公众号,应运而生!!!

这是时代的大势,也是发展的节点。兴奋中,更加绚丽的,

是希望!

公众号将倾情联结老作者、老读者,协力新作者、新读者,共

同打造高雅、深沉、清新、隽永的文化品牌。风吹东北,遍地生机。

欢迎你关注,感谢你转发,期待你投稿。

吉报副刊(公众号)说:

如果不是 20 多年前那位姓王的老师,我今天不大有可能坐在这里敲下这些文字。

那个时候我4岁,正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幼儿园上大班。而当时的王老师,其实是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每天安排完幼儿园的工作后,她习惯临窗练练那时风行的庞中华硬笔书法,而我总是好奇地趴在窗边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有时她一边写字一边念:“白日依山尽”,我会情不自禁地接上“黄河入海流”;然后她停下了笔,很有兴趣地注视着我:“床前明月光”,我还是只会“黄河入海流”。这得益于家人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打下的一点微小的传统文化的底子,而我天然地,就痴迷这种抑扬顿挫的腔调。

王老师想了想,招手唤我进去,从那个简陋的竹子书架上取下一本封面都没有的旧书,在我面前翻开了第一页,很多年之后,我都记得从那本泛黄的书页上飘出的美妙旋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那是《声律启蒙》,是清代光绪年间一本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

将天地万物独特的韵律之美,转换成洁白书页上那些眉清目秀的文字,让一个蒙昧的孩童第一次感知到文字的魅力。

当我第一次模仿那些美好的音韵,用所会不多的汉字写下人生第一篇短章时,距王老师每天放学后单独为我讲授《声律启蒙》已经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阅读和记忆的速度飞快增长,越来越认识到用文字表达这个世界的快乐,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金灿灿地开采了出来,从此晃亮了我的整个人生。

直到现在,当我以作家的身份去采访社会上的各路精英,总是忍不住从他们身上的隐隐风骨,去揣测他们当年曾遇到过怎样的老师。艺术家的潇洒浪漫固然是天性使然,但那种对美大开大阖的感知,一定来自于某位老师笔墨挥洒的宽宏格局;从医生与工程师身上的那种负责和精益求精,可以看出他们当年一定没少被严谨的老师“打磨”过。

所以自古以来朋友相交最重师承,提起你的老师是某位名师,在座的朋友都会肃然起敬;而同一位老师调教出来的同门,哪怕年岁相差很大,师兄弟之间彼此心里都会多存几分亲近。这是比较牛的老师。还有那些在落后贫瘠的深山褶皱里,作为保障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基准线的乡村老师,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往往更能揪动人心。

岁岁年年,乡村老师蓬门依旧,一拨又一拨孩子在这里改变了命运,而老师早已白发苍苍,将自己化作了微弱的烛光。

为师之道,贵在传道、授业、解惑。铭刻在甲骨文中最为古老的“师”字,就是

“两只手掌交接传递”的形状。“当年您给我的温暖烛光,现在让我用它把更多的人照亮。”乡村老师身上最重的,便是这带着温度的道义。

而“道义”二字,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自信。

在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蓬勃兴旺。而肩负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使命的人,正是我们的老师。

2000多年前,一代思想家荀子在《大略》中发聋振聩地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华民族强大的驱动力,正是在于文明的起源,就将国运的强盛与教育的重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尊孔子而兴天下”的方针贯穿了2000多年来的华夏文明,历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现实使命,实现着自己振兴国家的理想和抱负,而回溯源头,作为儒家代言人的孔子,又是怎么评价自己为这个国家所发挥的作用?

据《吕氏春秋》记载,子贡好奇地向孔子发问:“(您一生贡献多多),希望后世怎

么来评价你呢?”老夫子思忖良久,最终将自己定义为文明的传承者:“我希望后世记得我学习的时候永不言倦,教诲学生的时候尽心竭力。”而他最欣慰的事情则是看着文明的火种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就是“万世师表”的真挚情怀。

在 2000 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崇智尚学,“知识改变未来”的呼声从未如此响亮!1600万名教师活跃在各自的三尺讲台上,三寸粉笔,延续璀璨文明;满腔热血,传递华夏魂魄。顶尖人才辈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自信中国”的背后,是无数老师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的高贵情操。

我有个朋友,曾是全国优秀特级教师,转岗教育管理职位后依然成绩斐然,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几次邀约他采访,他都摆手拒绝:事情多、压力大。但在截稿之日,他依然给我发来了长长的短信,里面是他所认同的关于基层教育的多点思考:成绩不是一切,人生其实很长……只要学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个世界就很精彩……勇于发问,要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为学生推开窗户的那个人……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窗户窗户的的那个那个人人□□李咏瑾

推开推开

我 来 啦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问候《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的读者朋友

首期推送

● 往事东北|寻找十三义士

● 都市表情|“直播”的是是非非

● 深情地吃|南瓜,还可以这样吃

● 读首诗吧|落空

寻寻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十三义士

□□

孙翠翠

找找

● 披沙拣金|《东北风》往期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