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 1980—1984 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1985—1987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传统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传统 ;。 1988—1991 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体体 1991—2000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2000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主要问题 人学是我国新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基本线索。 1980 — 1984 年:关于 “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 ” 大讨论 人性 —— 人的阶级性和共同性;异化 ——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 人道主义 —— 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人道主义。 1985 — 1987 年: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大讨论 人与文化的关系;传统人与现代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1988 — 1991 年:人的主体性和哲学的主体性大讨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主要问题 人学是我国新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基本线索。1980—1984 年: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人性——人的阶级性和共同性;异化——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人道主义——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作为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人道主义。1985—1987 年: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大讨论人与文化的关系;传统人与现代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1988—1991 年:人的主体性和哲学的主体性大讨论1991—2000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学建构2000 年至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

Page 2: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意义1 、人历来是哲学历史观研究的对象;2、哲学研究人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时代特征看,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力资本、人才的重要性。从国际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看,人权战略、人权高于主权等。从科技及其效应看,科技具有提高主体性和反主体性双重效应,人的技术化、数字化3 、重视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4、人学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改革与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问题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统一;群体性、个体性、人类性统一)[2] 现实性原则。(人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物,而不是抽象的存在物)[3] 实践性原则。(人是一个实践的存在物,而不是观念的存在物)[4] 价值性原则。(人文关怀:重视人与物、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主要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权和主权关系的争论;个人与集体、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争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争论。

Page 3: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正确认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自然—人—社会。近代以来对人的地位的三次挑战。(一)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进化论的观点)神创论、进化论、实践论、哲学人类学、环境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宇宙进化的三个阶段(法国学者夏尔丹):生命产生之前的宇宙生成阶段—生命生成阶段—人类及其思想心智生成阶段。前苏联学者的观点:宇宙—地球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圈—技术圈—智力圈。劳动决定作用(恩格斯):劳动使人手、脑、语言的形成;使人与自然从二元结构发展为三元结构。自然界对人类的孕育和哺育功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美娱空间。2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主导)作用人与自然关系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关系——消极被动地适应关系;

人与自然界关系——积极能动地改造关系。劳动工具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中介。3 、人与自然的共生协调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自然中心—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对抗的主要原因:思想观念上、生产方式上、社会制度上、科技影响。人与自然的共生协调基本原则:资源有限原则、平等共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Page 4: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二)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1 、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要素与总体的关系什么是社会? [1] 社会契约论;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社会性表明:( 1)人只有通过社会才能与自然界发生作用;( 2)人自身发展的个性、才能、需要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

2 、人对社会的能动创造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人的活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2)社会运动规律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3 、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以群体为本位(古代:社会唯实论);个体为本位(近现代:社会唯名论);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真实的集体—虚假的集体;有个性的人——偶然的个人)

Page 5: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一)历史考察(“认识你自己”)中国古代先哲从伦理角度对人性善恶、理欲之争。[1] 性善说; [2] 性恶说; [3] 性无善恶说、善恶相混说; [4] 性三品说。西方哲学家对人探讨的几个阶段:( 1 )古希腊罗马时期把人归结为自然本体的人;( 2 )中世纪把人性归结为神性,神是人的最高本质;( 3 )近代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对人的探讨:(文艺复兴——人的肉体感受性;德国古典哲学——人的精神内在性;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人的自然本质)( 4 )现代西方人道主义对人的探讨:[1]19 世纪中期——一战(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2] 一战—— 60 年代(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 [3]70 年代至今(科技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Page 6: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二)人性及其结构人性即人的存在属性,它有别于神性、兽性、物性等。

人性结构划分:1 、共同人性和具体人性共同人性——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般本性的抽象,贯穿于人类一切阶段,是人的“类”特性具体人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特性,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和人的个性。

2、人的三重属性 [1]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禀赋 [ 体质、感官 ] 和自然机能 [ 食、性、自我保存 ] [2] 人的社会属性。 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交往性;伦理关系中的道德性 [3] 人的精神属性。 人的自我意识、反思意识等

(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含义1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旧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的肉体感受性(感性主义)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人的精神内在性(理性主义)

Page 7: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8: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9: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0: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1: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2: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3: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4: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
Page 15: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本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