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田田田田 ———— 理理 理理理理理理理 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伟民. 一、考古地层学 二、信息提取 三、现场保护. (一)地质学上的地层学概念 1 、地层学是研究地壳表层成层岩石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相互间时间关系的确定,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考古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伟民

Page 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一、考古地层学

二、信息提取

三、现场保护

Page 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一)地质学上的地层学概念 1 、地层学是研究地壳表层成层岩石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相互间时间关系的确定,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 、为了建立地层之间的时间关系﹐ 19 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些地层的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说明地层沉积的原始位置近于水平﹐老者在下﹐新者在上。化石层序律认为不同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可利用不同化石特征鉴别地层。 19 世纪地层学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化石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地层系统﹐就是现代所称年代地层学。

3 、到 19 世纪末﹐人们发现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具有不同的岩性﹐这种横向变化导出了岩相横变的概念。德国学者瓦尔特﹐ J. 把岩相横变同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解释了时间界面同岩相界面的关系﹐称为瓦尔特定律。

Page 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4 、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层序关系﹑接触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关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短期的沉积中断形成地层间的间断关系。长期的沉积间断,经过基盘抬升,构造变动和陆上剥蚀,与上覆地层间则形成多种类型的不整合关系 ( 见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 ) 。

5 、地层接触关系 (不整合) contact relationship of strata 。 是指新老底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②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在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时不能只从几何关系上考虑,要结合沉积中断时限的长短,有无陆上剥蚀等情况全面考虑。

Page 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质地层结构模型示意图

Page 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二)考古学的地层学概念

1 、十九世纪上半叶,地层的概念在被渐渐引入古物收藏家,但是并没有引起关注,考古学的地层学完全受控于地质地层学。但是,通过对一些抑制的发掘,考古学家发现古代遗址中的地层有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古代遗址的地层堆积远比地质地层学描述的复杂。

2 、皮特 · 里弗斯( Pitt-Rivers )将军 ( 1827-1900 )对营地、村落、墓地和壕沟等类型的遗址的系列发掘中采用了下列基本方法: ( 1 )大面积按地层全面揭露,并一直发掘到基岩为止。 ( 2 )强调对各地层全面综合观察。 ( 3 )逐件记录器物的发现位置,还要有准确的平剖面图。 ( 4 )绘图不仅要详细,还要有说明。且要将主要的遗址都复制成模型。

Page 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3 、弗林斯德 · 皮特里( Flinders Petrie) 是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在埃及进行发掘的第一人。 1881——1887 年在埃及的考古发掘中创新和完善了考古技术与方法。主要成绩:

① 照顾到被发掘的古迹,尊重将来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便。 ②细致的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且作出详细记录。 ③ 精密测绘,一切发掘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 ④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 ⑤创立序列断代方法——共存关系排序法。

Page 1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4 、莫蒂墨 ·惠勒( Mortimer Wheeler) (1890-1976) 为记录目的而把遗址划分为若干方块,方块之间留有隔障的系统方法,即所谓的“惠勒的方格”——探方发掘法。 ① 布探方、保留隔梁以观察剖面。 ② 按照地层的早晚关系发掘、记录遗物的空间位置及所属地层单位。 ③ 惠勒总结前代田野考古学家们的经验并加以发展,除了提高发掘的技术以外,还强调要提高发掘的目标。他主张考古学家要掘出古代的“人”,而不仅仅是掘出古代的文物。后来,他把他的观点和方法写成一本题为《从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的书,是现代田野考古学的杰作。

Page 1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惠勒 1926 年发掘英格兰多赛特郡Maiden城堡

惠勒与浪漫小说家芭芭拉 ·卡兰特在一起

Page 1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5 、何为考古地层学?

1)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2)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 3)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Page 1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4)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A、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B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C 、后期破坏可能毁掉早期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D 、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E 、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F 、晚期堆积可以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现晚期遗物。

Page 1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考古发掘技术

1、发掘的基本原则:

A、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单位。B、平剖面结合,确定堆积单位的早晚关系。C、由晚及早按堆积层次揭露遗迹。D、按单位收集标本。E、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2 、区分堆积的方法

A 、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B 、平剖面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

3 、区分堆积的前提是了解堆积形成的过程

Page 1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国外: 哈里斯(英):《考古地层学原理》Harris: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叠压关系 Law of Superposition 在一系列属原生堆积的地层或界面性的遗迹中,被叠压者较早,叠压其上者不论此单位是在原来地层上堆积起来,还是掘去原来的地层一年代较晚。原生水平关系 Law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比如地球引力),任何堆积总会趋向水平状态。假若发现地层层面是倾斜的,即反映该堆积的形成过程是斜向、或是切合原有小地貌地形的外形。原生堆积形成主要透过水的沉积作用,也适应于干燥地区或人为造成的堆积空间中。例如挖了一条沟,首先填入沟内的填土应是倾斜状的堆积,然后逐渐填平。目的是针对堆积和形成过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发掘者应注意堆积方向的改变和寻找地层单位间的界面。原生的连续关系 Law of Original Continuity 任何属原生的堆积与界面性的遗迹,总会与限制堆积形成的形状及其边缘紧接、或是渐渐减少和收束,因此它们的形状是完整的。若堆积单位的边缘呈不连续状态,就意味着这个部分受到人为或自然原因的破坏,这时应当寻找其他连续的部分及说明该部分失却的原因。

Page 1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层关系的连续序列 Law of Stratigraphical Succession

任何一个地层单位在整个地层序列关系的位置,是通过叠压与被叠压的单位来表示的。在叠压它的众多单位中,取其较早者,被它叠压的各单位中,取其较晚者 ;且必须是那些直接的叠压关系,至于其他叠压层位关系均属次要。

Page 2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4 、地层形成过程

1 )第一阶段 考古遗存的形成

A 、所有的考古遗址都是人类活动或行为的产物B 、所有考古遗存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四个行为阶段的循环过程 获取 生产 使用 废弃

Page 2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2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2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2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2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C 、获取、生产、使用、废弃的任何一环都可能产生考古遗存。

2 )第二阶段 考古遗存的转化

自然转化 人为转化

自然转化状态下的阿尔卑斯山冰人

庞贝古城

Page 2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人为转化

Page 2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层堆积形成的几种方式

1 )、耕种土地形成的田地;2 )、平整地面形成的堆积;3 )、铺垫道路、广场和院落的土层;4 )、修建房屋时的垫土层,我们一般归入房址的堆积,但有时房址破坏较甚,保存太少,不能确定为房址,或者我们不知道某块 (片 )垫土属于哪座房了,就划为地层堆积;5 )、人们在某个地面上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6 )、道路,人们长时间行走形成的硬面路土容易识别,但许多路土特征不明显,不易识别,我们也划归之为地层堆积;7 )、由人工活动形成的其他呈层状的堆积。

Page 2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层堆积的处理

A 、地层堆积的形成,可分一次行为和多次行为的结果,前者的年代是短暂的,后者是长期的,反映的是一段时间。B 、每个地层堆积单位都有其范围和形状。遍布一个遗址的地层堆积是很少的,除非人们为某种日的在活动范围上普遍铺垫一层土,或者在风力、洪水等作用下在遗址上普遍覆盖一层自然层。因此,统一地层的做法就是把不同的堆积单位人为地合并在一起是不恰当的。C 、田野作业中要求我们去尽可能划出最小的编年遗存单元或者是寻找代表一个或一次行为 (事件 )( 界面或带界面的堆积除外 ) 的堆积目的相悖。土质土色一样 ( 在具体工作更多的是“差不多” ) 的堆积单位不一定代表同一堆积行为或事件。D 、在田野作业中应把地层堆积看作一个普通的遗存单位,找清其堆积范围,理顺与周围遗存的关系,给予一个统一的堆积号码。统一编号而不是统一地层堆积。

Page 2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E 、对每个探方内的地层堆积单独编号,整理时再统一合并或对应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F 、关于地层堆积编号,传统上用圆圈内带数字表示地层单位并以序列表示早晚关系,有其不方便处,地层堆积的数量多,各堆积间未必有早晚关系或其他必然联系,建议地层堆积用“ C” 表示。

Page 3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3 、关于灰坑 是个复合概念,包含两部分:一是坑,二是坑内的填土堆积。二者都是考古中的遗存,但二者往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1 )坑有几种形式

A 、窖穴。 B 、取土坑。 C 、祭祀坑。 D 、半地穴式房址。 E 、蓄水坑。 F 、柱洞坑或基槽坑。 G 、工掘挖的有其他目的的坑。

2 ) 坑内填土堆积的形成,也可分为人力和自然力的作用。

3 )坑实际上由界面组成,坑底是平的界面,坑壁是直立的界面。

4 )坑内填土堆积与坑本身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形成过程上,都不是一会事,因此二者的年代也是不一样的。 坑界面上遗物的时代是最后一次使用时的年代。如果坑内填土堆积不能划分为若干单位的话,堆积就可能是一次行为 (事件 )的结果。填土堆积的形成时间比较接近坑的废弃年代。就这个意义而言,坑的开口层位并不是坑口以上的堆积单位,而是填土。

Page 3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5 )坑内堆积能分若干层或单位,是若干次行为或事件的结果,从时间上,每一个都是代表一个编年单位,从形成过程讲,每一个表示一次行为或事件。无论清理还是整理,这些单位都不能合并。

Page 3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5 、遗存转化过程如何变成考古记录?

1 )埋藏介质( Matrix ) 指环绕、容纳以及支撑考古遗存的物质环境。这种环境通常由泥土性物质组成,如腐殖土、沙、淤泥、碎石等。是了解人类遗物、遗迹或所包含的自然遗物的重要线索。2 )出土位置( provenience) 三维地理坐标。其重要性是能准确记录实物遗存的共存关系和层位。3 )共存关系( associatio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存出现在一起,通常出现在同一埋藏介质中。一旦确立了实物遗存的位置关系,还必须确定这个共存关系的行为意义,判断它是行为过程的产物还是埋藏过程的产物。4 )关联系统( context )指用埋藏介质、出土位置和共存关系构筑的有关人类遗存堆积意义的解释。简而言之,指遗迹、遗物的存在环境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Page 3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四)几个注意的问题

1 、关于“界面”涵盖了地层表面和破坏了原来地层而新形成的地层表面有地层界面和遗迹界面两种。1 )地层界面:包括垂直地层界面和水平地层界面垂直地层界面指直立地层的遗迹形成的表面,如城墙、房址墙壁、灰坑的坑壁等;水平地层界面指废弃后的遗迹形成的地层层面。2 )地层内的堆积与层面不是一回事,灰坑内的堆积与灰坑不是一回事。

注意: A 、并非所有的界面都是遗迹界面,如在上一次倾倒的垃圾堆积上再倒垃圾,这两层堆积之间是一个界面,但不是遗迹界面。 B 、存在遗迹界面的前提是人们在该堆积上发生了多次重复行为 (事件 ) ,或者形成该堆积时是多次重复行为 (事件 ) 的结果。前者如房屋活动面、院落的活动面、窖穴的壁面、底面,后者如耕土、道路、场院内堆积等等。

Page 3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2 、 context 与 Harris Matrix

Page 3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3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3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3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3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操作中层位关系举例

如何判断 H3 的层位关系?

Page 4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如何判断 H1 的开口层位

Page 4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层面还是层下?

Page 4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二、田野操作技术

(一)探方发掘基本操作

1 、布方 总基点、正方向

2 、堆积的清理 辨别土色土质、处理堆积关系、及时处理重要遗迹的现场保护

3 、基本工具的使用

A 、手铲——培养手感 刮面、找边

B 、全站仪、罗盘、皮尺、卷尺

Page 4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二)做好测绘和记录

A 、田野考古记录的总体要求是客观、真实、全面、系统。B 、无论是田野考古调查还是发掘,有三种基本的原始数据记录形式: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影像记录。C 、在田野考古工作的整个记录系统中,指代的单位符号必须一致,单位编排序号不得重复,单位号一经给出即不得更改,堆积单位的隶属关系清楚。D 、田野工作记录必须强调即时性,一天工作结束,或一项清理工作完成,相关的记录必须立即完成,不得进行室内补录。

Page 4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传统测绘仪器设备

Page 4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现代测绘仪设备

电子全站仪

包括红外激光 (IR) 和可见激光 (RL) 两种测量模式,价格¥ 50,000~100,000

田野考古测绘中常用功能包括 :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后方交会和探方放样

全站仪均人工设定水平角

Page 4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现代测绘仪设备

激光测距仪

包括迷你型激光测距仪和手持激光测距仪迷你型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短,无测角功能,价格¥ 2,000

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远,具有复杂的测角等功能,价格¥ 20,000~50,000

Page 4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现代测绘仪设备

GPS 接收机手持型:精度 5~10米,价格¥ 2,000~6,000后处理差分型:精度 0.1~0.5米,价格¥ 10,000测地型:精度 0.01~0.03米,价格¥ 3*30,000RTK 型:精度小于 0.01米,价格¥ 300,000

Page 4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现代测绘仪设备

3D激光扫描仪中近景三维激光扫描,价格¥ 300,000远景三维激光扫描,价格¥ 1,000,000

Page 4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考古测绘的主要内容

地图绘制

遗址规划

地层堆积和遗迹现象的测绘

Page 5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5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考古发掘报告插图配置考古发掘报告的种类较多,内容各不相同,插图的总体配置如下:——遗址或墓区位置图、地形图(小比例尺或中比例尺)、地貌变迁图、地质结构图等。——遗迹或墓葬分布图、分区图、地形图、地质构造图等(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布方图、发掘探方总平面图、探方平面图、探沟平面图、地层图、系络图等。——各种实验检测样品采样平面分布图、断面位置图等。——各种遗迹平面图、立面图、剖视图、断面图(大比例尺或特大比例尺)、复原图等。——各种遗物的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复原图、展开图。——主要遗物的制作工艺图、使用示意图等。

Page 5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测绘

基本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 应使四等以下各级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满足下列要求: 1:500 地形图测图不超过 5cm ; 1:1 000 、 1:2 000 地形图测图不超过 10cm 。

高程控制测量 不论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使四等以下各级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2cm 。

Page 5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坐标高程系统和投影 坐标系统一般采用 1980西安坐标系,亦可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应与 1985 国家高程基准联测。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3°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 2.5cm/ km 时,亦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3°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但其投影面可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面积小于 25km2 的测区,可不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测量,采用磁北作为坐标纵轴方向时必须标明“磁北”或“MN” 。

Page 5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形图的等高线

Page 5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形图的注记

Page 5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考古绘图

投影法

Page 5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轴测投影的分类

Page 5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比例尺的种类及比例系列

种 类 比 例

原值比例 1:1

放大比例 2:12×10n:1

缩小比例 1:2 1:5 1:101:2×10n 1:5×10n 1:1×10n

Page 5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常用比例尺示例

Page 6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基本线

Page 6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视图的配置方法

Page 6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单一剖切面例图

Page 6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几个平行剖切面示

Page 6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几个相交剖切面示例

Page 6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全剖视图示例

Page 6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长条形遗迹、遗物的移出断面图

器皿残片的移出断面图

Page 6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简化表示法 简化原则 应删减不必要的视图和剖视图。 简化应保证不致于引起误解和不会产生理解的多意性。应尽量避免使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结构。 根据图样的表现内容和出版印刷的要求精简细部的线条,以达到图面整体清晰、线条疏密适当的效果。

Page 6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简化后)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简化前)

Page 6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层图简化前的画法 地层图简化后的画法

Page 7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遗迹图常用图例和符号

Page 7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考古记录

Page 7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考古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是对调查工作过程和调查对象客观真实和全面严谨的记录。 考古调查记录分三种: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图像记录。

(一)文字记录包括《工作日记》、《考古调查记录表》、《钻探孔记录表》等。工作日记是对工作过程的记述。各类记录表是对调查对象的客观描述,需要按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表中未能设置栏目的内容,应追加文字记录。(二)调查时采集遗物必须编号记录。(三)有条件的情况下,调查了解的遗址地形、范围、文化堆积断面位置及其编号、重要遗迹现象位置及编号以及钻探孔穴分布位置及编号、采集区布设及编号等,都要标注在大比例尺的遗址图上或有示意图记录。

Page 7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四)调查时发现的地层断面、钻探所获地下堆积结构、层次、遗迹形状或分布范围的认识,应有图示记录。(五)遗址全貌和重要局部应进行摄影。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六)调查所得全部资料按遗址登记、存档和录入数据库。(七)调查结束后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和调查区域内遗址保护建议。

Page 7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发掘记录

发掘记录指对发掘过程的工作记录和对发掘对象的描述记录。记录应做到全面和真实、客观。发掘记录必须强调即时性,一天工作结束,或一项清理工作完成,相关的记录必须立即完成,不得进行室内补录。 发掘记录分三种: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影像记录。三种记录在形式和内容上互补,构成统一的记录体系。在整个记录系统中,指代单位的符号必须一致:

Page 7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一般来说,地层单位根据叠压顺序,自上而下依次编为:①、②、③、④、⑤……。探方和遗迹单位符号一般采用其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探方(沟)—— T;灰坑—— H;房屋—— F ;沟—— G;灶—— Z;窑——Y;路—— L;墓——M;井—— J 等。有时为避免混乱,也有采用两个符号的,如活动面(地面)—— DM ,台基—— TJ 等。单位编排序号不得重复,单位号给出后不得更改,堆积单位的隶属关系清楚。

Page 7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一)文字记录包括工地日记、探方工作日记、遗迹单位总记录、探方记录、发掘总结、各类发掘记录表以及遗迹编号登记、小件登记、绘图登记、影像登记、采样登记、入库登记等各类登记表格。工作日记是对工作过程的记述;发掘记录表是对发掘对象的描述性记录;各类登记表既记录了工作过程,也为工地管理工作的依据。各类文字记录的基本要求:①文字记录必须合乎记录要点。② 一天工作结束,或一项清理工作结束如一个堆积单位清理完毕、一个探方发掘完毕等,应立即完成相关记录。③发掘记录表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应补充详细文字记录。

(二)测绘记录(见前)

Page 7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影像记录 影像记录是使用照相机、 DV机等摄影录像器材记录调查、发掘过程和遗迹现象的记录手段,亦包括对发掘工作过程和各种现象描述两方面的内容。影像资料必须保证质量和数量。 ① 发掘前要拍摄地貌全景。发掘中的各个阶段要拍摄发掘区全景。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发掘,提倡拍摄或利用航空照片,拍摄电影、录像等。 ②凡遗迹和重要遗物清理过程和清理结果都要摄影,有的还要拍摄特写照片。对同一对象要进行不同角度与不同感光的重复拍摄。重要的遗迹现象,须在确认摄影资料合乎要求后方可继续清理。

Page 7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四)记录资料的汇总

①单个遗迹单位资料汇总。包括:遗迹单位总记录;发掘记录表;遗迹平、剖面(侧视)图、细部结构图;遗物及样品采集记录;各类其他形式的相关记录等。 ②探方资料汇总。即除工地统一编号遗迹单位之外的各种遗迹发掘记录资料以探方为单位的汇总。包括:探方发掘日记、探方总记录、探方总平剖面图、各层下开口平面图、单位地层关系系络图、影像、绘图、采样登记表及各类其他形式的相关记录。 ③工地资料汇总。关系整个发掘区的记录汇总包括:工地日记、发掘区总平、剖面图、发掘区地层关系总系络图、照相、绘图及采样记录总表、遗迹编号记录,及各类其他形式的相关记录。 ④上述资料应统一存档。

Page 7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土色:深浅、色调、主色 土质:粘土 / 淤泥, 粉砂(直径小于 0.1毫米) 细砂 (直径 0.1-0.25 毫米 ), 粗砂 (直径 0.25-2.0 毫米 ), 砾石 / 卵石(直径大于 2.0 毫米,细砾 2-64 毫米,粗砾 64- 256 毫米) 致密度:疏松——非常轻易用手铲挖掘 较疏松——较容易用手铲挖掘 较致密——可以用手铲挖掘,但需用力才能用手捻碎 致密——需用其他工具辅助挖掘,几乎无法用手捻碎 堆积形状: 包含物:填写各类包含物的粒径(分选度)、比例、圆整度 /破碎程度。

堆积单位的描述

Page 8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8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堆积形状

Page 8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8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总基点N3145513.200 E384968.701

Page 8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谭家坡一号发掘点探方分布图

Page 8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发掘区遗迹总平面矢量

Page 8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分层遗迹平面图

Page 8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图

Page 8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图

Page 8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数字记录

Page 9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堆积单位 Context记录表

Page 9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遗迹单位记录表

Page 9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9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田野考古发掘记录数据查询系统

Page 9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构建数据库(基于 arcgis 系统)

Page 9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数据库总体结构

Page 9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具有闪烁功能能够定位查看

Page 9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T1505 发掘记录表

Page 9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T1505 表格属性

Page 9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M1记录表

Page 10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查找功能

Page 10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连接需要的数

Page 10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数据库与照片连接

Page 10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数据库与摄像的连接

Page 10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 、 信息提取

1 、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要求

人工遗物和自然遗存采集

A 、遗物采集可根据研究需要和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法,但必须保证采集方法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B 、各类遗物均应按堆积单位采集和取样,按堆积单位编号记录。C 、置放原地的遗物,应先做绘图、摄影记录,编号后起取 。D 、易损遗物、特殊遗物的采集和重要遗迹的整体起取等技术性强的工作,应聘请专家进行。 E 、所有采集品和取样样品皆必须有相应的包装措施和详备的编号记录。F 、所有采集品必须同时附有相应的标签。标签要写明采集品的种类、数量、所属单位、采集方法、采集者和采集日期。标签须一式两份,用小塑料封口袋密封,与采集样品一起包装。标签的内容应用记号笔直接写在包装袋外。

Page 10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2 、样品的提取方式

A 、直接提取法B 、筛选法C 、水选法D 、柱状剖面采集法

Page 10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0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译自 松井章 Fundamentals of Zooarchaeology in Japan and East Asia,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 2007

Page 10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0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1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1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剖面采样

Page 11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译自 Richard Macphail, Marie Agnes Courty, Paul Goldberg, Soils and micromorphology in archae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age 11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岩板垱遗址采样

Page 11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岩板垱遗址采样

Page 11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系统取样 以鸡叫城为中心,对周围同时代的遗址进行系统的取样,多角度分析更新世末期以来环境的变化。(孢粉、化学元素、同位素、元素的不同相态、磁化率、矿物成分等)

宋家岗

大坟塔 鸡叫城

鸡叫城段家屋场 贺家屋场

岩板垱

Page 11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古水田的调查取样

Page 11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1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三、考古现场保护

Page 11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1 、通常所说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 指一切配合考古发掘中同步进行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常说的抢救性保护,其次就是遗址、遗迹类现场保护。 2 、考古现场保护的主要任务可以理解为:在保留出土文物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场保护技术措施不影响实验室后续保护处理和考古研究的两大前提下,使得发掘出土的文物在发掘现场到实验室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得到妥善的维护。

Page 12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现场保护解决的问题:--遗迹、易损、糟朽、保留原始形貌、现场不具备保存条件的等

现场保护采取的主要方法:--临时性现场加固、区域环境控制、器物科学起取等

现场保护的技术要求:--可操作性、可控制性;保持历史真实性;最少干预原则;使用材料的可处理性原则;可识性 ;协调性原则

Page 12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2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⑵ 山西省横水镇西周墓葬

山西省绛县横水镇西周墓葬发掘现场( 2004 年 12 月 18日)

Page 12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2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套箱、石膏

Page 12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编号为 K8-01 的车马坑( 2005 年 9 月 19日拍摄)

Page 12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地仗层和白灰层酥软,使画面粉化、脱落等现象发生(唐献陵李邕墓) 。

Page 12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对壁画进行烘干

Page 12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在贴纸表面涂胶、贴布

Page 12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3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Page 13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2.1 发掘现场环境控制

Page 132: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一处史前炉灶的保护在现场无法保存的重要遗址,要切取回来保存。下面的照片是为了切取炉的遗迹而把炉遗迹周围挖下去的情况。

Page 133: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周围挖下去的情况 将炉遗迹与地面分离

Page 134: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炉遗迹表面的保护 为了用聚氨酯密封,用铝箔将炉遗迹表面保护起来。

Page 135: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用木架加固炉遗迹 用木架将炉遗迹围起来密封。

Page 136: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操作的情况 为了使下雨时也能够作业,搭起帐篷。

Page 137: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将炉遗迹与地面分离木架将炉遗迹围起来,再用聚氨酯密封,然后把木架取出来。

Page 138: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吊起来的准备 因为重量有 4 吨,要使用起重机,所以捆好铁链。

Page 139: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用起重机吊起来 用起重机吊起来放在卡车上是最紧张的时刻。

Page 140: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

放在卡车上 用起重机缓慢的放在装货的台子上。

Page 141: 田野考古 ———— 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