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 十二五 ” 时期 江苏高教研究形势分析 宋旭峰 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 十二五 ” 时期 江苏高教研究形势分析 宋旭峰 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 胡锦涛: 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高教研究如何为提高质量服务? —— 关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 关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关注课题研究的创新度。. 一、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二、江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三、课题申报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一)为什么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 (二)什么是高教综合改革? (三)怎样推进综合改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 十二五”时期江苏高教研究形势分析

宋旭峰 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

胡锦涛: 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

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高教研究如何为提高质量服务?

—— 关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 关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关注课题研究的创新度。

一、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二、江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三、课题申报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一)为什么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

(二)什么是高教综合改革?

(三)怎样推进综合改革?

(一)为什么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

人均 GDP 突破 3000 美元;中等收入陷阱、怪圈;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板结层;断裂;改革碎片化;等等。

• 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旧体制与新举措的矛盾 教育部公布 2011 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

单,备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并没有位列其中。 教育部表示,不在名单之列的高校如违规招生,所招学生的

学籍、发放的毕业证书国家不予承认。 教育部没有解释南科大未获招生资格具体原因。

(二)什么是高教综合改革?

学校内部“上下左右”的协同改革,是不是综合改革?

旨在改变高教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改革。

重点是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改革。

与一般的高教改革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 改革重点不同:某种重新界定的含义。—— 推进策略不同:协同推进。—— 改革力度不同:改变发展的方式。—— 条件保障不同:“批发”性放权。

当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将一般的改革混同于综合改革,把综合改革当作汇集各方面改革的“框”;

二是认为既然是高教综合改革,那是教育部门的

事,教育厅的改革,其他部门消极观望; 三是认为既然是试点,那么“下面”先改,“上

面”来视察、总结,一级望一级;越往上,越观望;

四是缺乏力度、缺少标志性的改革。

五是将综合改革当作全面设计的一揽子改革。什么都想改。

实际大力度的综合改革,更加需要有序推进;某些方面暂时不动、暂时保持相对稳定。

(三)怎样推进综合改革?

从 12 个方面协调推进

1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 、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

制度3 、江苏区域高校联盟试点4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5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6 、深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

人才

7 、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特色大学建设。8 、创新江苏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9 、建立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推进江苏高等

教育国际化战略10 、招生考试改革11 、建立健全科学的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12 、探索地方政府自行审批高职高专院校设置改革

1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

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

完善高等学校部省共建、省市共建机制;

推进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建立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

2 、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动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改进校长遴选机制;高校自行设置和调整专业的试点;高校行使学术权的机制探析;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关问题;扩大高校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自主权的试点。

二、江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进展

系统育人是关键,模式改革是核心,评价改革是保证。

系统育人:完善合作育人机制 模式创新: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1 、系统育人:完善合作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育人 强化政府支持和相关制度安排,推动校企合作

“四个转变”: 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 由学校单方面行为向校企共同行为转变; 由

少数学科领域合作向全面合作转变; 由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效稳定合作转变。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一是确立大“工程教育”教育观。变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为面向更加广阔的工程技术领域。

二是确立大“能力”培养观。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

三是确立全面合作观。组织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

实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试点

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试点。 首批遴选建设的 300 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将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培训为主要任务,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和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还将遴选建设 30 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研发项目为合作载体,建立实质性、紧密型、制度化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试行“江苏产业教授制度”

今年开始,从省内企业选聘 100 名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其主要职责:• 参与指导研究生;为高校举办专题讲座;• 推动所在企业成为高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创造条件吸纳

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与高校学科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对学科发展、专业

设置与调整、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 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

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

校地合作育人

联合建立研究院、科技园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集研究生教育、各类高层次人才

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等五大功能于一体,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并辐射长三角地区。

• 南京大学与扬州市合作建立的“扬州 - 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围绕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整合南京大学的科技资源和扬州的光电产业优势,以区域发展为导向,建设集人才培养培训、光电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科技创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 此外,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教育基地;南京大学常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等。

合作建立大学分校、研究生院

无锡市政府与东南大学合作建立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科研优势,以传感网、集成电路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独立学院外迁与市、县(市)合作办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迁泰州医药城、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迁淮安市 ,等等。

双方的合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有利于增强区域吸引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有利于拓展教育资源,实现做大做强。目前,这项工作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亟待进一步加强探索和研究,以免“走弯路”、出现反复。

高校与高校合作育人

推进教学联合体建设 加强政府统筹,推动高教园区内同类型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园区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图书通借、学分互认,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办学效益。

推进职教集团建设 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 ,重点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了 1 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业集团,参与职业院校 300多所,加盟企业 600多家,实现校企整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互利共赢。

推进常州市“九校联动”

比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更进一步,常州市“九校联动,挺进常州经济建设主战场”。

围绕服务企业这个中心,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支力量,共同打造两大平台:

—— 人才培养与企业咨询服务平台;

—— 合作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

全省与 21 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设立了404 个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 50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既有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代表的“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又有南邮-纽约理工国际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二级学院”,还有大量中外合作的“项目”。

24

一方面,加强资质认证,建立国外高校资质信息查询平台,严把入口关,严格限制不具备资质的境外高校借“合作办学”的名义来抢生源;

另一方面,加强外籍教师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建立从业资格制度;加大对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学生权益。

2 、模式创新: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 1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最近一些年,江苏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

合作等方式,重点建设了一批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兴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的数量,占到全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总量的 1/4 26

•例如,软件人才的培养• 在研究生层次,与国际著名大学、著名软

件企业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在本科层次,组织 17 所地方本科院校

与印度 NIIT 整体签署了本科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合作培养协议;

• 在专科层次,组织 46 所高职院校与美国 OPPSystems 公司合作培养培训软件人才。

• “ 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培训软件人才30万人 27

加强专业内涵的改造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面。例如,在许多高校中试行“平台 + 模块”教育体系。根据不同的需求,组成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 。

二是促进专业 “升级换代”。建立专业认证、评估、退出机制。压缩过时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对那些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或者口径过于狭窄的专业,实行淘汰。

( 2 )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

推进学分制 学分制,关涉高等教育的选择性、多样化能否落到实处。

——扩大自主选择专业和学校的大学生比例;

——建立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

—— 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制;等等。

29

• 在实施学分制上,我们与国外高水平大

学之间差距,突出体现在高校课程的数量以及教师的开课能力上。

• 课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分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主要“瓶颈”,亟待加以突破。

30

拓宽人才成长渠道,给予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 南京大学“三三制”或“三层楼”人才培养模式—— 招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 三个培养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

——“ 三种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为学生自主发展开辟多种途径。

“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选择的机会。

31

( 3 )增强课程体系的综合性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重

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加强文、理、工等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积极创造条件增设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

32

课程群建设

•建设各具特色的• ——基础性课程群(模块)• ——专业性课程群(模块)• —— 实践性课程群(模块)

33

( 4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等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34

3 、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对高校的分类评价

—— 新建的本科院校,借鉴美国的质量认证办法,进行认证性评价,确保其达到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最基本的质量;

35

——已经过一轮或二轮评估的各类院校,借鉴英国的做法,进行质量审核式评价。

由省里制定质量标准,出台质量评估的指南,但是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由学校根据省的标准和指南,研究提出具体衡量指标,并提供事实和数据,证明自己在质量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多样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 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与思、知与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兼顾“基础”与“特色”: “基础”是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

质;“特色”则是学生的特长或强项,两者结合。

37

加强对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评价

两个“ 90%” : — 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 90%以

上; —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达 90%以上。

政府由“评学校”到“被学校评”的转变,体现出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

38

健全对教师的同行评议 —— 发挥教授等人才引进、职称评聘、项目评审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同行评议范围和程序

——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及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使各类教师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39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

——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省级质量监控,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定期分类发布高校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

实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

40

——落实高校评估主体地位

推动高校主要依靠“面向社会问责的自评”、“面向认证的自评”和“面向自我改革的自评”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办法,强化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41

——完善社会参与评估的机制

建立健全来自市场和社会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校友、家长和中介机构参与高校评价制度。

例如,教育厅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 MYCOS麦可思公司合作,对毕业生就业状况、高校专业设置状况进行评估。

42

基本的判断• 经比较 20多项质量指标,江苏高等教

育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 生均预算内高教事业费低于目标省份。 2009 年 8157 元,居全国第六位。

• —— 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充分。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生数 229 人,其中研究生15 人,后者低于京、沪、津、陕、辽、吉、鄂等省域。

• —— 因高职院校无法“升格”、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难以转型,缺乏一批新型“创业型高校”。

(二)高校教育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尚未落实

• 第一,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使命。• 第二,尽可能多地吸引优秀学生和培养杰出校友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 第三,大学应当让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得到充分发展。

• 第四,培养创新能力,怎么“教”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

美国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普遍做法

• 一是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完全学分制:• —— 学生可以在任何学习阶段自主调整专业 ;自主决定学习年限;在满足先修课程的前提下,自主选修课程。

• ——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仅通识课程就达到 1000多门,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立了 250多种学位,使学生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学科的组合上,都能有若干学位种类可选择。

二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 ——除少数通识课程外,基本采用小班上课,普遍采用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 —— 教学的核心,激发学生捕捉问题、提出问题。最会问问题的学生最成功。知识的多寡不是最重要的。

• 学生的问题,教学的导向。

三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助学服务• 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与纸质材料,详细

的学生学习指导手册、选课指南、教学安排计划、专业介绍、课程大纲、成绩查询等。

功能大大拓展的图书馆服务。纽约大学的图书集资讯查询、专题研讨、习明纳、网络学习等多功能于一身,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

学习支持中心。无论是专业选择、学习方案设计、课程选修、实习安排,还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解答,学生们都可以去助学中心寻求咨询和帮助。

四是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

• 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有义务让学生参与并理解学校运转,提升信息对称水平;获得一定的报酬,改善经济。

• 大量的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岗位、教辅工作向学生开放,处处可见学生的身影。

• 许多校园设施直接交由学生管理。学生的社会活动,通常得到学校和社区的鼎力相助。

五是在政府层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拨款机制

• 大量直接资助学生的经费项目。• 学校从学生那里获得高额学费。

• 国家认同感。•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责任心和敬畏之心。

49

2 、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 黄坤锦(中原大学): 美国通识教育不仅有明确的理念追求和深厚的理论支撑,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多样化实施模式。

50

通识教育的逻辑序列•通识教育 (Education)

•通识课程 (Curriculum)

•通识科目 (Subject)

•通识教学 (Instruction)

•通识评价 (Evaluation)

专门教育 + 通识教育 = 专业教育 Special E. General E. Professional E.

• 土木系

+ 工程师钢筋混凝土

结构力学

-----

美学伦理学生态学 -----

大学通识课程三大类理念

三类模式

• 分类必修 核心课程 自由任选

• 套餐 规范式自助餐 自助餐

通识课程与专门课程之安排

大四

大三

大二

大一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类型四

专门课

通识课

专门课程

通识课程

自由任选

专门课

通识课程

与此相比,通识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我省高校中尚处于探索或初步实施阶段,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表现在课程数量上:通识课程占毕业学分的比例

美国大学: 30%~40% 最普遍;哈佛为45%

日本大学: 30/124 = 24% 系最低要求, 以 24%~30% 最普遍

中国大学:大数为 20%—25 %

56

专业教育

 全校必修课 ( 政治、外语、体育等 )

  专业基础

90 年代中期以後(引入部分美国模式 )

 专业教育

 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

90 年代初期以前

( 前苏联模式 )

专业基础

 全校必修课 ( 政治、外语、体育等 )

表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上:

• 一方面,三层楼式的专业模式,未有根本性改革;另一方面,又增加许多“通识性”课程。其结果,不仅课程数量激增,而且结构庞杂。

58

专业教育 ( 前苏联模式 )

 通识教育 ( 部分美国的影响 )

 主要以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为主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如何形成自己的课程模式?

如何形成自己的课程模式?

3 、教与学:研究性教学与体验式学习

以“案例教学”为例

• 案例一般都是真实事例,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参与案例的讨论。

• 案例来源:数据库;教师文献;当前新闻。

• 哈佛大学商学院有案例 4000多个。59

上课前的准备老师关注本节课主要学什么?选择案例;准备问题,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

问题;个人理解。学生阅读教学大纲,清楚评估标准和分数。课前预习,阅读、分析案例;带着问题来上

课。

课堂上:老师的角色

• 帮助并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引导开展讨论、辩论。

• 经常听到老师说: Good question!一个有趣的想法;想法很独特。

•听同学发言,整合大家的意见。• 放风筝:讨论的逻辑连贯性、内容的整体

性;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什么观点都可以),鼓励性插话;听不同层级的回答,整合学生们的观点。

课堂上:学生的角色

最好 25-100 名学生,座位安排彼此看得见。

结合案例有观点地发言; 说服和辩论的技巧。

大学课堂:“众议院”、“法院”还是“棒球场”?

62

关键环节

学生面对模棱两可的复杂案例,要学会分析把握,形成自己的判断、认识、对策。

同时,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同伴那儿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体验到团队智慧与力量。

教师不仅应是学科专家,而且还要能够熟练使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3

随时评价 对学生的评估(往往由教学助理来实施)• 考察学生案例准备情况:课前随机抽查。• 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打分;课后抽查笔记。

•老师总结• 主要学什么?• 概念是否理解了?•考试:覆盖课堂教学内容的 2 分钟小论文。• 学到了什么?关键点?• 还有哪些不理解?• 其他意见或想法?

两点启发

• 一是课堂上学的东西并不多,但确实起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学生自己定义“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不断强化。

• 二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并拓展自己的长处,在此过程中,学到“他自己所能够学到的知识”。获得了他自己的“卓越”。

65

学习方式变革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rote learning )

学习的变革

记忆 问题的假设、观点和信念

思维的速度 问题 /研究“骨牌”冲击现象

往往难以发现一个现象的多个方面 主体的观点、信念、价值观

出乎意料的后果? 再概念化

用传统方式看世界、现象、人 理解复杂和动态的世界、现象、人,认识到替代模式的演进

世界是固定不变的 世界就像变动不居的河流

老师→学生传递式学习 语境敏感;相互作用;跨学科课程

体验式学习: 生活中“值得知道的东西都不可教。”

• 体验式学习四个阶段( David Kolb )• Feeling :从个人经历或实验中感性地认知事物;

• Watching :探究性、反省性地观察事物;

• Thinking :基于反思、推理,构建自己的思维;

• Doing :将构思付诸行动。 67

4 、创业教育与学生领导力培养

核心问题

• 发现新的价值、发现新的机遇• 在实践中发展“领导力”

68

通过矛盾发现新价值、创造新机遇

• 西方文化导向 东方文化导向 统一性 特异性• 个人主义 社群主义• 明确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自我内导向 环境外导向• 争取型地位 既得型地位• 程序性时间观 配合性时间观• 由内向外 由外向内

69

进步阶梯

价值互通

通过矛盾发现新价值、创造新机遇

• 避免惯性短视• 看到隐藏的机遇• 对立面的共生

70

通过矛盾发现新价值、创造新机遇

• The value lies not in RED • or GREEN• ON their own they are LETHAL• The value lies in the MOVEMENT• between them

71

以双轴创造发展空间

• 集中与分散•包含与多元化• 普遍性与特殊性• 全球一致性与本地灵活性•采用通用零件与定制的独特性能• ——戴尔电脑:大批订购零部件 +IT支持

的客户特定需求• ——丰田雷克萨斯轿车:基本的车架和底

盘 + 按客户需求定制的上层结构

大学目前侧重强调的(现实主义的价值)

创业教育课程侧重强调的(理想主义的价值)

1 训练人才掌握概念并加以组织(智力)

培养人类体验,包括感觉、情感和理想(经验)

2 吸收教师提供的信息 独立思考并检验自己的信念

3 课堂文化表现为相互竞争的场所

课堂文化如同大家庭,大学相互激励获取成功

4 工作艰苦而严肃认真的,需付出长时间的艰辛努力

工作是玩乐享受性质的,令人愉快。我们经受挑战时,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大学目前侧重强调的(现实主义的价值)

创业教育课程侧重强调的(理想主义的价值)

5 职业持续性和精通十分关键。

思维转变至关重要。我们重视再造自我。

6 尽管现实不是令人满意,但我们还得学会面对,并客观反映现实(消极适应)。

我们学会互相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面对严峻的事实和现实(合作改变)。

7 我们为了真理和美本身而追求这些价值。

我们追求激动人心的抱负,并最终获得实际成就。

8 我们学习理性主义、怀疑论、经验论和如何证实知识。

我们整合知识并检测知识的正确性。横向思维。

大学目前侧重强调的(现实主义的价值)

创业教育课程侧重强调的(理想主义的价值)

9 我们要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并学习支配着我们的规律。

我们要领悟到大自然可以改变,要敢于违天命。

10成绩的取得基于个人能力和我们如何同他人竞争。

成绩的取得基于团队努力和我们互相协作的有效性。

11优秀由权威定义 优秀由我们自己和客户定

在实践中发展“领导力”

•领导力( leading capacity ): 在贡献才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确立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进而确立对于特定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自我超越、潜能开

发和合作发展的能力。

76

UMKC 的“爱德华实习项目” ( 1 )选择学业表现好,具有较强的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学生,去非赢利的组织进行全时制的、带薪实习。

( 2 )把这些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定期交流讨论,并由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 3 )从三个方面评估学生: ——找到位置:在组织内的角色定位; ——评价自己:进行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项目展示:总结性报告的质量或最终实习成果展示。

77

两点体会• ( 1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渗透在大学教育之

“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而我国大学教育创业教育往往偏重于某些学生、某一阶段和创业技术。

• ( 2 )美国大学将领导力培养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领导力,并把培养领导力作为创业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对领导力的重视及其培养方式有值得借鉴之处。

三、课题申报的三个关键要素

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问题

“靶子”是什么? 课题的选题 创新在哪里? 创新点 怎样来论证? 研究计划的设计

(一)问题的选择与问题的陈述

1 、问题的选择(选题)《教育研究方法》(胡东芳)• 你研究的问题有意义吗?• 该研究项目是否可行?(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可以完成?)

• 你是否能够获得第一手材料?• 你能否找到足够的、恰当的二手资料来源?• 你与其他人谈论过你的想法吗?• 你的问题有原创价值吗?• 你的问题是否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有研究的必要比较适合自己有可能出新有一定的基础

课题本身的价值 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研究者的外在条件 研究者的主观能力

2 象限 1

4 3

2 、问题的陈述(课题名称)《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威廉 ·维尔斯曼) 常见的失误:问题陈述太宽泛。

要“加以系统的限制”。好的课题名称:准确、规范、简洁、醒目。

原题目: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

修改后的题目: 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 5 、 6 、 7 年级

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进一步明确: 5 、 6 、 7 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

原题目: A 大学历史的研究

修改后的题目: 在 1955—1972 年期间,联邦政府对

高等教育的资助对 A 大学扩展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影响研究。

问题进一步明确:在 1955—1972 年期间,联邦政府的资助对 A 大学扩展科学和数学课程有何影响?

例如: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 研究对象:江苏高等教育;—— 研究内容:高教综合改革;—— 研究方法 : 试验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指南》 (常州市教研室 )

常见问题——句式不对: 例如: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内容不清: 例如: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不明: 同上。把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作为对象?——多个中心: 例如:课堂教学中引进艺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二)创新点1 、体现在文献综述上 “好的”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观点、

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盲点,从而找到自己的起点和创新点。

“差的”文献综述:简单罗列他人观点,不作分类与综合、分析与评价,无法在他人观点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与已有相关观点的内在逻辑。

2 、体现在研究变量上•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 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变量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 变量的实质:可操纵或可控制、可测量的指标。

• 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 例如:• 原陈述:新生辅导员的职责。• 重新陈述:本科院校新生辅导员的指导活动的调查。

• 自变量:指导活动占其工作时间的比例?• 因变量:学生感受到的指导活动的主要优

点是什么?学生感受到的指导活动的主要弱点是什么?新生辅导员们自己认为应该从事什么活动?

例如: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自变量: 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型、脱帽型、转制型、联合型?

(中间变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结构等。)

因变量: 学生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

3 、体现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上•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 通过限制(定义)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测、可检验的变量。

方法之一:分析概念

——从现代汉语中寻找这个概念的中文含义,如果是外来语需要寻找一下它的来源和本意;

——从相关研究中了解他人对这概念的不同理解;

——从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使用本概念的角度,并用词语表达出来;

——从反复思考分析界定的概念与自己研究的关系,是否完全覆盖,是否有内在冲突;

——从梳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中,准确地使用概念。

方法之二:列出概念的维度

将概念分解,从不同的角度或维度将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进行分类。

记忆 智力 思维 人的素质 体力 观察 思想

方法之三:列出可量化指标“现代人”: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将其列

为 24项可度量的维度。 例如: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教育期望与职业期

望;对时间的评价;社会阶级分层;对尊严的评价等。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是否属于某一组织;所参加的组织的数目;哪一

个组织在政治上持有自己的观点;是否用谈话或书信方式向政府官员表明自己的观点;参加投票的次数;是否曾高度关心某件公共事务。

(三)研究设计

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研究目标:具体明确——不模糊、不泛化。总与分。研究内容:支撑目标——一项内容解决一个问题,形成总

体框架。研究思路:次序清晰——讨论问题的逻辑顺序

,围绕中心观点。研究方法:切实可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的具体办法。

“ 后大众化时期省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

• 1. 研究目标• 旨在提出推进后大众化时期省域高等教育综

合改革和做强省域高等教育的理论构想、战略选择、政策框架、操作方案和成功案例。

•2. 研究内容• ( 1 )省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 ( 2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 3 )省域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 ( 4 )创新驱动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 ( 5 )统筹省域高教发展与优化区域高等教育体

系结构研究• ( 6 )做强省域高等教育与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发

展研究• ( 7 )分类指导与不同类型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研

• 1. 研究思路• 根据综合改革的特性,本课题将采取强化综合

研究、注重重点突破、促进研究与试点紧密结合的思路。一是强化综合研究,依据研究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问题研究,使研究工作真正体现综合改革的要求,确保课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系统性;二是注重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影响后大众化时期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如省级政府如何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机制、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务求突破;三是研究与试点紧密结合,研究工作与项目试点相互支撑,既有利于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又有利于研究成果及时反馈到实际工作中去,既出现理论成果,又出典型经验。

• 2. 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调研后大众化阶段省域高等教

育面临的新形势,深入高校和社会,重点剖析制约省域高等教育进一步做强的体制和制度因素。

• ( 2 )案例分析法:以遴选确定的试点高校和项目为对象,分析其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探讨其推进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和政策保障。

•  (3)比较法:比较分析欧美等国特别是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重点比较分析韩国、我国台湾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  (4)文献法:进一步查阅有关区域高教发展和高教综合改革的研究成果,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综述资料和案例剖析材料。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