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緬緬緬緬 緬緬緬緬 緬緬緬緬緬緬緬緬緬 王王王 ( 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 / 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 )

緬甸歷史、多元種族 與教育制度發展概述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緬甸歷史、多元種族 與教育制度發展概述. 王俊斌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師資培中心 / 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的西北部,面積達 67 萬 6577 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邊界長達 5858 公里,海岸線總長 2832 公里。 2005 年 11 月,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彬馬那。彬馬那位於仰光以北約 320 公里的山區,原是仰光與曼德勒之間的一個貿易縣級城市,人口只有 10 萬。 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 upper Myanmar )與下緬甸( lower Myanmar ),這是源自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行政規劃。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緬甸歷史、多元種族與教育制度發展概述

王俊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師資培中心

/ 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

•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的西北部,面積達 67 萬 6577 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邊界長達 5858 公里,海岸線總長 2832 公里。

• 2005 年 11 月,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彬馬那。彬馬那位於仰光以北約 320 公里的山區,原是仰光與曼德勒之間的一個貿易縣級城市,人口只有 10 萬。

• 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 upper Myanmar )與下緬甸( lower Myanmar ),這是源自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行政規劃。

• 緬甸為了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已規劃執行三十年期 (2001-02 FY — 2030-31 FY) 長期教育發展計畫( Thirty-Year Long-Term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透過教育投資進行教育改革並最終成人力素質提升的目的。

• 根據緬甸教育部公佈的 2004-2005學年的統計資料,緬甸全國共有中、小學校共 40,505所,教師共233,149人,就讀學生 764萬人,若與 1987-1988學年時的資料相比較,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學校總數增加了 6758所(增設增設率為 20.02%)、教師員額加了 59377人(教師人力需求的比率提高了 25.47%)、而接受中小學基礎教育學生總數增加了2440000人(增加了約 47%)。

• 除此之外,緬甸高等教育也在蓬勃發展。 1988年,緬甸全國只有大專院校 32所,到 2004年底,緬甸全國大專院校總數已達 156所。

• 由於緬甸相關統計資訊取得不得,故而參考軍政府公佈的官方教育統計應是相對較可信的資料。但是由於緬甸的政治氣氛封閉且訊息傳播之科技仍較落後,故我們不難想像緬甸偏僻地區,應該仍有許多人民因為生活貧困而無法就學。例如,根據研究者與來台就學緬甸僑生之非正式訪談,他們指出位於緬甸東北部的佤邦,總計仍有九成以上的文盲,失學兒童達到 8 萬多人。但因資金困難與師資缺乏,目前當地只有 1 所高中、 6 所初中、 200 多所小學,所有能夠招收的學生總數也僅能容納 2 萬多名學生而已。因此,在引用緬甸教育部公的相關數據,應相對有所保留。

第一節 緬甸的歷史發展: 1948年獨立之前

• 緬甸歷史在 1044 年形成統一國家後,歷經了蒲甘、東塢和貢榜 3各封建王朝。

• 英國在發動 3次侵緬戰爭後佔領緬甸,並於 1886 年將緬畫為英屬印度之一省。

• 1937 年緬甸脫離印度接受英國統治。• 1942 年 5 月日本佔領緬甸。• 1945 年 3 月翁山領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起

全國起義,光復緬甸。惟英國於日本投降後隨即重新控制緬甸。

• 1947 年 7 月英軍策動暗殺翁山等 7名官員,同年 10 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甸獨立法案。一直到 1948 年時,緬甸才脫離英國宣布獨立,成立聯邦政府。

緬甸歷史在 1044 年形成統一國家後,歷經了「蒲甘」、「東吁」和「貢榜」 3各封建王朝。英國在發動 3次侵緬戰爭後佔領緬甸,並於 1886 年將緬畫為英屬印度之一省。 1937 年緬甸脫離印度接受英國統治。 1942 年 5 月日本佔領緬甸。 1945 年 3 月翁山將軍 (General Aung San)領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起全國起義,光復緬甸。惟英國於日本投降後隨即重新控制緬甸。 1947 年 7 月英軍策動暗殺翁山等 7名官員,同年 10 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甸獨立法案。一直到 1948 年時,緬甸才脫離英國宣布獨立,成立聯邦政府(金榮勇, 2004;賀聖達等譯, 2003;張恭啟譯, 1999;姚南主編, 1995;劉迪輝等著, 1989 )。相關之歷史時期劃分茲概述如下:

一、蒲甘王朝 (1044 年 -1287 年 )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 (King Anawrahta ,

1044 年 -1077 年在位 ) 於 1044 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 (King Alaungsithu , 1111 年 -1167 年 )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 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 3000餘座寺廟尚有 100座保存至今。 1287 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二、東吁王朝 (1531 年 -1752 年 ) 1531 年緬人莽應體 (Tabinshwehti , 1531

年 -1550 年 )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 1546 年建立首都勃固城( Pegu )。之後莽應龍( Bayinnaung )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 Ayutthaya )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 1599 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 Ava )。東吁王國最終在 1752 年沒落。 1753 年,緬人雍籍牙( Alaungpaya )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三、貢榜王朝 (1752 年 -1885 年 )

1782 年 -1819 年是波道國王( King Bodawpaya )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四、殖民時期 (1885 年 -1948 年 )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 1824 年 -

1826 年以及 1852 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戰勝,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6 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

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動力廉價化,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甸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 1930 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 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 Dr. Ba Maw )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 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本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 1942年 5 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翁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 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 年,巴莫與翁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翁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 年,翁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 年日本投降後,宣佈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1947 年 7 月遇刺身亡。翁山的繼任者德欽努( Thakin Nu )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 1948 年 1 月 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 1948 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第二節 緬甸獨立後的發展: 1948 年之後

一、獨立時期 (1948 年 -1960 年 )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共產黨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 1950 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自由同盟也在 1958 年發生分裂,因各邦利益受到中央政府漠視 , 因此,各邦和中央從此開始展開武裝紛爭。 1960 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 (U Nu)( 德欽努 ) 取得執政權。

二、軍政府時期 (1962 年 -)    1962 年,軍事將領尼溫將軍 (General Ne Win) 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三、政府及國會制度 依 1994 年 4 月 9日所通過之憲法草案規定,緬甸中央政府之組織與運作設總統及兩名副總統,總統候選人需連續居住緬國 20 年以上,且不得持有外國國籍,此一條款係軍政府有意排除緬甸民主運動領袖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對於政治的參與而設。

緬甸由於仍未實施選舉,仍由軍政府掌權,因此並無總統及副總統。目前因此仍然是由獨裁軍事執政團掌權,由 29 人組成之國務會議( State Council ),掌行政、立法、司法等權,由總統兼任主席。

就國會制度而言,根據緬甸新憲法,國會採一院制,稱人民議會( People‘s Assembly ),計 475 個席位,任期 4 年,由人民直接投票選出。但是,由於 1990 年選舉結果未被軍政府承認,因此並無實質國會。

由於軍政府的嚴密監控及管制,許多政黨被取締或宣告解散,現約有 10 個政黨,但目前最大的政黨則有二個:1. 國家聯合黨( National Unity Party ):為一代表軍方勢 力之執政黨,是由執政 26 年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 1988 年 9 月 24日改組而成,現有黨員 100多萬。

2. 全國民主聯盟(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成立於 1988 年 9 月,由翁山蘇姬領導。為緬甸最大政黨和最有影響力的反對黨,支持人數超過 200 萬人以上。

第三節 多元族群文化:緬甸的社會現況

• 據緬甸官方統計數據,截止 2006 年 1 月 31日,緬甸全國人口已達 5540 萬人,較 2004 年的 5430 萬人增加了110 萬人。

• 60% 的緬甸國民為緬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 10% )、克倫族( 7% )、孟族( 2% )、克欽族、克倫尼族 (1%) 、欽族( 2% )、若開族 , 以及印度人、孟加拉人、華人 (3%)( 緬甸官方目前不承認印度人、孟加拉人、華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 。

• 據統計,緬甸共有 135 個民族所組成,其中較主要的緬甸民族共有 Kachin 、 Kayah 、 Karen 、 Chin 、 Myanmar 、 Mon 、 Rakhine 、 Shan 等八種民族。除此之外,其它尚居住在泰緬邊界的極少數民族如長頸族、阿卡族、栗粟族等。

第四節 緬甸獨立後的教育發展• 基礎教育的部分,它包括 5歲以前的幼兒教育、 5 年

的小學教育以及 6 年的中學教育等,學生在接受 11 年的中、小學基礎教育後,約在 15-16歲可以選擇接受高等教育。

• 由於緬甸的國家國民所得 GDP 偏低 ,緬甸故未能實施基礎義務教育 。

• 由於近期基礎教育的比例不斷增加,不難想見,它也帶動緬甸國內學校數量的擴充、合格教師嚴重不足的情況。

• 另外,也由於緬甸華人佔有相當人口比例,從 19世紀非正式化的私墊教育開始,期間由政治的變革,華人教育也才朝向正規化與合法化的方式發展。

一、緬甸的基礎教育制度與發展

• (一)學前教育( Pre-school Education )

   學前教育( pre-primary education )機構的設置分別由教育部、社會福利部、非政府組織( NGO )以及其他私人機構等不同單位的投入。根據 2004-2005 年統計數據,教育部指揮與視導的學校為 802 所,入學的學生年齡約為 3-5歲,而學生總數則有 18998 人。

(二)中、小學基礎教育• 1.基礎教育學制的劃分及其調整表:緬甸的基礎教育體系

學校階層修業年限

就學年齡 年級

學前教育( pre-primary education )

3 3+ - 5+ -

初等小學階級( the lower primary level )

3 5+ - 7+ 1 - 3

高等小學階段( the upper primary level )

2 8+ - 9+ 4 - 5

初等中學階段( the lower secondary level )

4 10+ - 13+

6 - 9

高等中學階段( the upper secondary level )

2 14+ - 15+

10 - 11

(資料來源: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Training, MOE )

表:緬甸基礎教育發展統計比較( 1987-2005 )

時間基礎教育學

校數教師數量 入學學生

總數

1987-88 AY 33,747 173,772 5200000

2004-05 AY 40,505 233,149 7640000

增加數量 6758 59377 2440000

(數據來源: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Training, MOE )

表: 2003-2004 學年逾齡兒童參與特殊入學方案統計

類別年齡 兒童人數

1 7+ 23,239

2 8+ 18,417

3 9+ 9,067

總數 50,723

(數據來源: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Training, MOE )

• 緬甸基於增加學生繼續接受初等中學教育比例之政策需求,它們因此積極增設後期初等教育學制( Opening of Post-Primary Schools )。此一計畫在 2001-2002 學年開始,學生在修 5 年後取得初等教育文憑後,原畢業學進一步開始第 6 年級課程,藉以讓學生能夠在同一個學校繼續接受中等教育。經過幾年後的實施,根據 2004-2005 學年的統計,這一類的學校總數已擴增至 4774 所,而第 6 年級的學生總數則共約 268000 人。

2.學校的課程規劃、學校行事與教學設備的擴充

表:緬甸基礎教育學校教學課程規劃

修業階段共同核心課程 階段性學科

初等小學 緬甸文英文數學

生活技能自然科學道德與公民

高等小學 社會科(歷史、地理)基礎科學

初等中學 除共同核心課程外另外加入初級職業課程高等中學 除緬甸文、英文、社會科學(地理、歷史、

經濟)、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數學等核心課程外,學生則必須從選修課程(開設的選修課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經濟、緬甸史)之中另外修習三門。

(資料來源:本表由作者歸納)

表 : 學校行事曆重要活動

項次月份 重要活動

1 5 五月最後一週為新學年新生報到入學日( School Enrolment Day )

2 6 新學年始業式暨迎新及新生家長會 3 7 學校日( School Greening Day )( 7 月第 2 個星期

天)4 8 學藝展與學校健康週(第 2週) 5 9 提昇入學政策宣導( Awareness Raising of Education

for All )6 10 敬師活動( Paying Homage to Teachers ) 7 11 供養僧侶( Offering of Yellow Robes to Monks ) 8 12 學生運動會 9 1 獨立紀念日、學校-家庭日( School Family Day ) 10 2 統一紀念日11 3 結業及畢業典禮

(資料來源: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No. 1, MOE )

表: 2004-2005 學年基礎教育學校資訊設備設置狀況

多媒體功能設置媒體教學設備學校數

佔全國基礎教育學校總數( 40505 )

之比例設置多媒體教室( multimedia classrooms )的學校

1,156 2.9 %

設置 3種教學平台( computer, video & audio )的學校

439 1 %

設置 2種教學平台( video & audio )的學校

1,107 2.7 %

設置 1種教學平台( audio )的學校 17,072 42.15 %

總數 19,774 48.81 %說明: 1. 數據資料來源為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No.1, MOE 2. 所佔比率數據為作者歸納

二、緬甸的高等教育制度與發展表 : 2004-2005 年緬甸高等教育機構管理部門統計序號 行政部會 高等教育機構數量

1 教育( Education ) 64

2 健康( Health ) 14

3 科學與科技( Science & Technology ) 56

4 國防( Defence ) 5

5 文化( Culture ) 2

6 林業( Forestry ) 1

7 農耕( Agriculture & Irrigation ) 1

8 畜產與漁業( Livestock Breeding & Fisheries ) 1

9 勞工( Co-operatives ) 5

10 公民服務、選拔與訓練( Civil Service Selection & Training Board )

1

11 宗教事務( Religious Affairs ) 1

12 邊境暨民族振興及發展務( Progress of Border Areas & National Races and Development Affairs )

2

13 交通( Transport ) 3

總計 156

(資料來源: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Training, MOE )

• 至 2004 年為止,緬甸共有 156 所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其中有 64 個研究機構直接受教育部管轄。除此之外,其餘 92 所高等教育機構則分別由其它 11 個部會或者公共服務、評選與訓練部門( the Public Services Selection and Training Board )管理。所有的高等教育經費皆來自國家的財政挹注。高等教育依不同專業區分為藝術與科學、法律、經濟與商業教育、師資教育、外國語文、工程科學、資訊科學、水產研究( maritime studies )、國防、農業、森林等等不同專業領域。

• 在 2000 年時,緬甸高等教育除了量的改變,它們更提出「 4 年特別教育計畫」( the Special Four-Year Education Plan ),藉以提昇緬甸高等教育的品質。首先、就高等教育數量擴張而提供人民更多入學的機會而言,緬甸為了能夠均術國內不同區域的發展,它將全國區分為 24 個發展區,若以 1988 年的高等教育為例,當時全國只有 32 所高等教育學府,然而到了 2004年時,全國高等教育機構已擴增至 156 所。而且全國每一個發展區至少都會有一所人文或科學的大學,以及授予一致文憑學位的科技研究所與電腦資訊研究所。

表:教育部下轄之大學或研究所的數量與學程類型

類別 學程類型 設置數量

1 初級文憑( First degree ) 50

2 畢業文憑( Diploma ) 22

3 碩士文憑( Masters ) 41

4 碩士後研究( M.Res ) 24

5 博士文憑( PhD ) 20

6 人力資源發展學程(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gramme )

169

總數 326

資料來源 :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ower Myanmar), MOE

三、緬甸的師資培育制度與發展

• 為了培育師資並提昇緬甸國內教師的人力素質,緬甸教育部規劃二種不同層面的師資培育政策:即「職前師資培訓方案」(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s )與「在職教師培訓方案」(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s )。

(一)「職前師資培訓方案」• 在 1998-1999 學年時,原本擔負師資培育工作的師資培訓學院(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及師資訓練學校( teacher training schools )等機構,它們將之升格為教育學院( education colleges )統籌執行職前教師培訓方案。

• 緬甸境內共設置 20 所教育學院並實施兩種不同職前師資培訓課程:

( 1 )即「一年制小學教師訓練課程」( the one-year Primary Teacher Training Course ):實習教師( trainees )在完成一年制的小學教師課程修習,他們除了取得教育證書( th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同時也取得被派任為小學教師的資格。

( 2 )以及「二年制中學教師訓練課程」( the two-year Secondary Teacher Training Course ):實習教師在完成二年制的中學教師課程修習,他們則是將取得教師教學證照( the Diploma in Teacher Education ),而具有教師教育學位者則只有具有擔任初等中學教師的資格,也就是說,教師教學證照並不能派任高等中學教師。

• 設置了仰光教育研究院( Yang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以及實皆教育研究院( Saga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則是另外又辦理了職前教師教育學士學位方案( pre-service Ed Degree programme ),此一方案僅招收已經完成二年教育學院師資訓練者入學。學生進入教育研究後,必須經過 4 年的修業,在完成修業成績及格者才能取得教育學士文憑,而具有教育學士文憑也才能進入高級中學擔任教職。

• 為了擴充合格教師供給需求而開設之「學士後教學證照」( The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Teaching , PGDT )方式;另外也為了培育管到學校設置的多媒體教室資源並提昇教師科技素養,因此也開始實施「學士後多媒體藝術教學證照」 (The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Multimedia Arts (Education) ,PGDMA) 的培育計畫。

(二)「在職師資培訓方案」

• 緬甸目前為 10000名未具備教師證照的小學教師、 15000未具備教師證照初級中學教師等,以遠距教學方式開設了 1 年期的函授課程( Correspondence Course ),為了加強教學成效,函授課程也於假日或暑假時安排面授課程與學成評量。

• 針對未具有合格教師證照的現職教師,開辦兩年制的學士學位函授課程。在職教師在完成兩年的課程修習之後,除了能夠具有教育學士文憑的教師證照外,他們更可以進一步地進修碩士學位課程。

• 最後,從 2000-2001 學年開始,針對於學業表現傑出的教育碩士,仰光教育研究院已經著手開設博士班課程,據以提供教師更高層的進行機會。

四、緬甸的華人教育的發展• 緬甸目前華人人口數的統計,由於緬甸軍事政府的控制以及發展後等因素,相關的統計數據取得較困難,所知情形也多僅只於推估,無法真正掌握詳實人口資料。不過,根據我們僑委會「公元 1948 至 2004 年緬甸華僑人口成長統計」之分析,華僑人數已由 1948 年的 350000人,至 2004 人口已增加至 951944 人。

• 另外,參酌另一份統計數據,雖然華人未被緬甸政府賦予合法少數民族地位,但是 2006 年的人口統計顯示華人佔全緬甸人口的 3 %,故約 1662000 人左右。顯然,整體來看,緬甸的華人人口數是呈現一定程度增加的情形。

緬甸的華文教育發展情況可分四個時段來探討。1.從清朝中葉至英國人統治時期 當時以私墊教育為主,華語教學以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傳統優良兒童讀物為教材。如緬北的八莫,就有滇籍華人在關帝廟內設立蒙館(私墊)。緬南各地有寺廟與宗祠亦設立中文私墊。凡有華人商店或住家十戶以上的地方,皆有蒙館,以利華人子弟讀書識字。 2.20世紀初期至二次大戰之前:這時期是緬甸華文教育興盛時期。據統計二次大戰前的華校總數達 50所。當時華校已初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體系,還創辦了師範學校和職業學校,而且各校一律採用華文語教學。

• 2.二十世紀初期至二次大戰之前 在 1903 年時,仰光出現第一所華人學校──即「中華義學」,該校的設立代表華語文教育由非正規化轉向正式體制化。自此之外,緬甸的華文教育也步步邁入興盛時期。據統計二次大戰前的華校總數統計,當時已達到 50 所。當時華校已初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體系,還創辦了師範學校和職業學校。各校一律採用華語進行課程教學,學校課程的內容也相對豐富:課程包括華文、歷史、地理、數學、化學、物理、生物、音樂、體育、繪畫、勞作等。教學使用的語文除華文外,學校也開設英文與緬文課程。這表示華校不但注重學生族群語言與各類學科的均衡發展,同時也注重學生在當地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知能。

3. 二次大戰後至六十年代初期 這時期緬甸的華文教育是復興時期,華校相繼復校與發展。當時因中國與台灣之間政治因素的影響,緬甸華校呈現出親台與親中等兩種對立之趨勢。到了 1963 年時,緬甸政府實施國家主義政策,下令管制所有私立學校,並限制華文授課時間。再者, 1965 年緬甸政府兩次頒布命令將所有私立學校收歸國有。僅允許設華文教育以補習名義存在,另外也規定每一個華文補習班最多只能招收 20名學生。當時華人為學習中文,唯一管道僅能藉由華文補習班的形式,這種政治上的限縮政策致使緬甸華文教育逐漸衰落。

4.1966 年至今 這時期的華文教育發展呈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他們以教會名義開設華文學校。當時,緬甸政府仍允許民間開辦宗教學校,因此緬甸華人就仿效印度僑民之模式在緬開設華文學校。例如,在 1980 年代左右,與緬甸回教徒在清真寺學習《可蘭經》相比,西門穆與仰光觀音亭住持永進大師合作,他們共同將新加坡佛教學會贈送之《佛學教科書》譯成中緬文對照之版本,並向政府申請出版。該書後來也經政府核可出版後,曼德勒以北地區的華文補習班便紛紛將之作為課本,課程中同時兼雜文史等課程,這種情況才逐漸使華文教育得以恢復。

以華語教授佛經,發揚孔教與佛教。據有關學者研究,緬甸的華文教育發展以曼特勒至云南邊境的華文學校超過 100 所,學生人數逾 5 萬人。曼特勒以南則較遜色。因此,就下緬甸華文教育的恢復而言,一直到 1988 年,閩僑所屬的慶福宮觀音亭才向政府申請設立相同形式之補習班,緬南當時報名的學生很多已經是大學生,其學習中文之目的當時皆以能為出國打工預做準備。

在緬甸獨立後的幾十年裏,緬甸華人社群多次受到本國政治的衝擊,特別是就母語使用與學校教育上受到的限制更是明顯。從上述華文教育發展簡要討論,我們其實是不難想見當時華人之處境。另外,與政治與教育上之問題相較,緬甸華人受到的最嚴重的一次衝擊係發生於1967年 6 月 26日發生首都仰光排華事件。此一「 6.26事件」族群問題,其不但造成後續大量華人的再移民現象,同時也影響緬甸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即加速緬華社會「落葉歸根」的僑民觀轉向「落地生根」的在地化認同(范宏偉,2006)。

目前緬甸華校所面臨的問題 1.未能以正式華校名義辦校 2.師資缺乏 3.學校教材 4.華裔學生未來發展

結語

• 緬甸的的政治與社會問題• 緬甸的多元文化與族群議題• 緬甸學前教育的質量問題• 基礎教育的普及化與義務化• 高等教育與政治控制的關係• 華人族群的地位與教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