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1 9 第九十一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編輯‧出版 Edited & Published by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本中心及有關高等教育、科技、學術等交流活動之概況。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ISSN 1684 - 726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2011 • 9 第九十一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編輯‧出版Edited & Published by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Page 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ISSN 1684 - 7261

Address: Room 1404-05, SUP Tower, 83 King'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 83 號聯合出版大廈 1404-05 室

Tel 電話:2893 6355, 2892 1267

Fax 傳真:2834 5519 網址 (Home Page Address) : http://www.bhkaec.org.hk 電子郵遞 (E-Mail) : [email protected]

Page 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912011 • 9 •

第九十一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編輯出版

非賣品

目錄 頁

● 卷首語 2

● 封面報導

● 「香江學者計劃」年投1500萬培養博士後人才 匡 意/錦 雲/文 文 3

● 京港動態

● 2011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隨團紀實 小 冰 7

●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貴州考察交流紀實 呂 平 10 ● 「祖國在我心中」— 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之旅 小 冰 13

● 中國首個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的隕石坑— 文 薇/林 麗 14

「岫岩隕石坑」展覽在香港太空館揭幕

●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天津舉行 15 共議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 活動預告 ● 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將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12

● 院校動態

● 從生物醫學的發展看清華的未來百年 施一公 18

●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香港大學 23 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

● 社團動態

● 高校聯組團赴雪域高原西藏考察交流 重 華 24

●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2011年度會員周年大會及新生入學座談會 27 ● 高教界高朋滿座 共賀國慶 — 錦 雲/文 文 28 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晚宴

● 香港科技界人士歡聚一堂慶祝六十二周年國慶 繩 聰 30 ● 香港科技界國慶籌委會舉辦專題講座論節能減排 匡 意 31

● 會議報導

● 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研討會綜述 羅永生/郭泳希 32

● 院校簡訊 37

理大/城大/中大/港大/科大

「香江學者計劃」新聞發布會 封面

本中心近期活動傳真 封底

Statement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magazine do not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BHKAEC.All rights reserved. Any reproduction or extraction from thismagazine must state clearly the original.

Page 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卷 首 語  「香江學者計劃」自2010年12月19日

在廣州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

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簽署

協議,正式啟動以來,在內地與香港主管

機構緊張有序的工作下,最終評選出50名

傑出香港教授與內地優秀博士合作展開為

期兩年的研究計劃。8月15日,香港主辦機

構香港學者協會和執行機構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傳媒介紹了這項

計劃2011年度的評選結果。

  身兼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及全國人大

代表的黃玉山教授於2008年向全國人大

提交了「香江學者計劃」建議書,當時獲

得港區27位人大代表簽署支持,並獲國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同,最終得以落

實,使內地推行多年,以培養高層次科研

人才為目標的博士後培養體制,得以延伸

到香港。「香江學者計劃」的實施,標誌

着香港高校與內地的學術交流邁上了一個

新台階。內地豐沛的博士生源與香港高校

具世界水準的研究環境相結合,將有利於

提升香港的科研實力,對香港以及中國參

與國際科研競爭極有好處。

  今年適逢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建校百

年,本期「院校動態」發表了清華大學生

命科學學院施一公院長的演講稿〈從生物

科學的發展看清華的未來百年〉和國務院

副總理李克強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

禮的報導。隨着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高

校的辦學水平也持續提升,香港與內地高

校也形成良性競爭的格局。北京清華大學

自1984年恢復生物學科以來的成就和發展

前景,令人鼓舞和振奮。在清華和港大前

瞻下一個百年發展之際,人們期待早日孕

育出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

  本期「京港動態」的內容,有本中心

協辦的2011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這是本中心連續三屆參與協辦;香港高

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組團赴貴州考察交

流;接待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在

港的訪問考察活動;與香港太空館、中國

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共同在港舉辦

「岫岩隕石坑展覽」及科普講座;第十三

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天津舉行,本中心組織

香港科技界人士出席年會。

  「社團動態」的內容有,在國家教育

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中央政府駐港聯絡

辦公室教育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

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組團赴西

藏考察交流,收獲頗豐;香港中國研究生

舉行會員周年大會,選出新一屆理事會;

在本中心協助下,香港高教界和科技界在

9月分別舉行了國慶晚會、專題講座等活

動。

  本期「院校簡訊」,轉載了多條香港

高校與內地交流的信息,其中如理大參與

國家探月科學研究、「香江學者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香港高校科研、鄔

賀銓院士訪問中大等,都與本中心的工作

相關,令我們感到欣慰。

  繼2006年之後,香港樹仁大學再度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

會聯合舉辦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

歷史教育」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四地的

歷史教育工作者會聚一堂,除了分享個人

的教學心得外,對歷史教學提出不少意

見,走向二十一世紀怎樣有效地教導歷史

知識,二十一世紀需要哪些歷史教育?

對個人而言,怎樣藉歷史教育產生身份認

同?面對全球化的年代,歷史教育怎樣建

構國民身份認同?傳統價值怎樣藉歷史教

育流傳下去?新文化史怎樣協助推動歷史

教育?資訊科技是協助歷史教育,還是阻

礙歷史教育的發展?怎樣把歷史研究的專

業知識,推向民間?這均是與會學者提出

有待解決的問題。

Page 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封面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江 學 者 計 劃 」 自

2010年12月19日在

廣州白雲國際會議

中心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

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

後管委會辦公室簽署協議,正

式 啓啟動以來,在內地與香港主

管機構緊張有序的工作下,最

終評選出50名傑出香港教授與

內地優秀博士合作展開為期兩

年的研究計劃。2011年8月15

日,香港主辦機構香港學者協

會假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舉行

新聞發布會,向傳媒介紹了這

項計劃2011年度的評選結果。

出席者包括香港學者協會主

席、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

山教授,「香江學者計劃」學

術委員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

副校長黃乃正教授,「香江學

者計劃」學術委員會成員、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衞炳江教

授,香港學者協會副主席譚鳳

儀教授,香港學者協會上届主

席蕭文鸞教授,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及「香

江學者計劃」秘書處匡增意先

生。

  黃玉山教授在會上介紹

說,協會成立「香江學者計

劃」(下稱計劃)的目的是

為內地博士畢業生提供「博士

後」的培訓,結合香港各大學

的研究優勢及內地的人才資

源,共同培育年輕的科研人

才,促進國家科技和社會經濟

的發展。此計劃由香港學者協

會(下稱協會)和國家人力資

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

委會辦公室(下稱博士後辦)

主辦,全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分別作為

內地和香港的執行機構。

  黃玉山教授指出,香港院

校在過去20年裏,在科學研究

和科技創新領域有驕人的成

就,八所大學都具有國際先進

水準。在2007年《英國泰晤

士報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發表的

全球大學排行榜中,香港便有

四所大學進入了百強。香港院

校的學者從全球招聘,當中許

多教授的學術研究成就位於國

際前列。香港研究設備精良,

研究體制完善,教授們具有豐

富的研究資歷及國際聯繫。現

在到香港院校的研究室工作,

與到歐美先進國家的研究機構 啓

無差別。過去十多年來,香港

各大學已為內地培養了不少人

才, 啓已成為國內外大學、研究

單位、政府機構及工商界的骨

幹甚至是領導人。

  他說:「香港雖不乏具備

豐富研究經驗的優秀學者,但

『博士後』研究人才却極為短

缺,未能全面發揮研究團隊的

能力;相反內地每年則有大量

優秀博士畢業生,亟待『博士

後』訓練機會,他們更希望能

「香

「香江學者計劃」年投1500萬培養博士後人才

▊ 匡 意/錦 雲/文 文

Page 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封面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加入國際級的科研團隊,累積

經驗邁向更高學術層次。博士

後人員已完成了充足訓練,可

獨立進行研究工作,甚至主導

策劃、撰寫學術論文等,對一

支研究團隊而言十分重要。世

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往往有逾千

名博士後,但以科大為例,

只有約100人,全港也只有約

600-700人,香港是為內地博士

畢業生提供博士後培訓的理想

地方。」

  身兼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及全國人大代表的黃玉山教

授於2008年向全國人大提交了

「香江學者計劃」建議書,當

時獲得港區27位人大代表簽署

支持,及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

會保障部認同,並於2010年12

月19日由協會與博士後辦簽

訂協議。兩地首度推出的「香

江學者計劃」,每年將資助50

名內地頂尖博士畢業生來港,

與香港傑出學者「配對」,進

行兩年研究,期間每名博士後

每年可獲內地資助15萬元人民

幣,和港方由導師從研究經費

中提供的每年15萬元港幣,故

每年涉及總經費約為1,500萬

元。有關計劃為期三年,協會

期望未來規模可進一步擴大。

  「香江學者計劃」秘書處

匡增意先生介紹了計劃的執

行情况。計劃於去年12月落

實後,協會向香港院校發出

邀請,報名的導師有182人,

經核查後符合資格的167人。

根據香港提供的167位導師資

料,博士後辦向教育部屬下

「985工程」重點大學、中國

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全

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單

位發出申報通知,得到熱烈響

應,共收到495位博士申請。

全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成立了

13個專家小組,對申請材料進

行了為期兩天的嚴謹評選,向

香港方面推薦了119名博士。

秘書處將候選名單提供給香港

導師選擇,結果成功配對的博

士共79位。7月中旬,香港的

學術委員會開會,對成功配對

的79位香港學者及內地博士進

行了認真細緻的比較,最終確

定了50對名單,他們都是在本

學科研究領域非常傑出的學者

和優秀的青年研究人員。香港

導師中,講座教授16人(其中

中科院院士5人),教授22人,

副教授12人。其中香港大學8

人,香港中文大學5人,香港

科技大學12人,香港理工大學

13人,香港城市大學6人,香

港浸會大學6人。內地博士後

則分布在25所大學或研究機

構,年齡全部在35歲以下。

  黃玉山教授認為,從入選

的學者和博士後的研究實力來

看,將有利於提升香港的科研

實力,對香港以及中國參與國

際科研競爭極有好處。

序號 申報人 內地院校 學科 香港導師 香港院校 職稱 研究項目

1 馮新龍 新疆大學 數學 湯 濤 香港浸會大學 講座教授 歐拉方程在無結構網格上的數值方法

2 潘書生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物理學 余兆豐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設計與製作錫氧化物納米線的混合型發光二極體

3 謝小濤 西北大學 物理學 劉仁保 香港中文大學 副教授 新奇物質中光學效應的理論研究

4 王太山 中科院 化學研究所

化學 任詠華 香港大學 講座教授 發光分子功能材料的設計與合成

5 梁國棟 中山大學 化學 唐本忠 香港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 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先進功能材料

6 張 岩 上海理工大學 化學 黃文秀 香港理工大學 副教授 女貞子單體成分增強正鈣平衡的分子機制研究

7 鄭向軍 北京師範大學 化學 黃永德 香港理工大學 講座教授 多光子吸收發光探針作生物成像

8 匡 勤 廈門大學 化學 楊世和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超細一維,表面摻雜的二氧化鈦納米材料作為高效利用太陽能的光催化劑的研究

2011「香江學者計劃」錄取名單:

Page 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封面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序號 申報人 內地院校 學科 香港導師 香港院校 職稱 研究項目

9 周 亮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化學 支志明 香港大學 講座教授 開發與研究應用在照明上的有機發光二極管材料及器件

10 楊麗華 中山大學 化學 譚鳳儀 香港城市大學 講座教授 人工濕地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控制與生物修復

11 張 婧 中科院 化學研究所

化學 黃文成 香港浸會大學 教授 新型高效有機分子與聚合物太陽能材料的合成與表徵

12 鄭永春 中科院 國家天文台

地理學 陳炯林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月面的溫度異常區域

13 魏 利 哈爾濱 工業大學

生物學 劉紅斌 香港科技大學 副教授 香港沿海短暫性低氧區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14 李風華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生物學 黃國賢 香港理工大學 講座教授 食物裏抗生素殘留的快速靈敏檢測方法

15 陳士國 浙江大學 生物學 吳建勇 香港理工大學 副教授 液體發酵菌絲形態特性與調控,以高效生產和分離胞外多糖

16 施建宇 西北工業大學 生物學 錢玉麟 香港大學 教授 生物網絡保守模式查找

17 費爾康 中國科學 技術大學

生物學 葉玉如 香港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 CDK5介導的基因表達在神經元樹突和突觸發育中的作用的研究

18 周榮剛 北京航空 航天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方識華 香港理工大學 副教授 引入知識型網絡能力評估框架加強香港建築行業績效評價體系

19 呂志鵬 華中科技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鄭大昭 香港理工大學 講座教授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的調度問題

20 柴振華 華中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 趙天壽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燃料電池電極中的傳質過程研究

21 張 皓 同濟大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馮 剛 香港城市大學 講座教授 網絡多智能體系統的分析與綜合

22 羅陽軍 西北工業大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王 煜 香港中文大學 教授 基於徑向基函數的水平集拓撲優化:動網格點與單位分解技術

23 王 美 山東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朱劍豪 香港城市大學 講座教授 功能材料的等離子改性

24 蒲 亮 西安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牛建磊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基於典型室內空氣分布模型條件下的人體呼吸道飛沫空間分布實驗與模擬研究

25 馬新國 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張瑞勤 香港城市大學 教授 納米表面基本性質及其重要應用的研究

26 張永來 吉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李述湯 香港城市大學 講座教授 基於上轉換碳納米粒子的高效光催化劑的設計

27 齊 飛 北京林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朱 威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以高級氧化分解水中難降解化合物質的研究

28 蘇海軍 西北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蘇愛嘉 香港大學 教授 高強高塑性結構材料的設計與實現

29 左旺孟 哈爾濱工業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張大鵬 香港理工大學 講座教授 稀疏表示方法及其在生物特徵識別中的應用研究

30 楊躍德 中科院半導體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潘永安 香港科技大學 副教授 應 用 于 芯 片 上 光 互 連 的InGaAsP-硅基混合集成成單向輸出微腔激光器

Page 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封面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序號 申報人 內地院校 學科 香港導師 香港院校 職稱 研究項目

31 崔 鵬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楊 強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異構遷移學習

32 郭 鵬 華中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曹建農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面向結構安全監控的多功能無線傳感器網絡平台

33 葛志強 浙江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高福榮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基於數據驅動的間歇過程分析技術研究

34 慈軼為 中科院軟件研究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呂榮聰 香港中文大學 教授 一致計算環境的研究

35 姚 靜 同濟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丘 立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隨機及非隨機混合攝動下群集智能系統的穩定性及控制

36 胡曉敏 中山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劉際明 香港浸會大學 講座教授 醫療服務信息化中的智能技術研究

37 林 欣 華東師範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徐建良 香港浸會大學 副教授 移動環境的位置隱私保護研究

38 趙禎霞 華南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陳國華 香港科技大學 教授 新型憎水性金屬有機骨架的製備及其對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研究

39 盧少波 重慶大學 建築學 林志華 香港城市大學 副教授 一種高效減振器的設計與應用

40 許衛鋒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農業資源與環境

張建華 香港浸會大學 講座教授 節水灌溉下作物的生理調控機理

41 呂慧霞 山東大學 基礎醫學 黃岳順 香港浸會大學 教授 微型核糖核酸-15b 在血管新生的作用

42 袁淩青 中南大學 基礎醫學 詹楚生 香港大學 教授 一個新克隆的microRNA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作用機制的研究

43 鄒永新 山東大學 基礎醫學 梁 純 香港科技大學 副教授 以人類DNA複製起始蛋白質為靶標的低毒的新型抗癌藥物

44 顧 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基礎醫學 徐愛民 香港大學 副教授 APPL2在調節骨骼肌胰島素敏感性中的生理作用及機理研究

45 李 萌 清華大學 藥學 勞偉雄 香港理工大學 副教授 天然抗癌藥物的開發——海洋放線菌抗腫瘤活性物質產生菌株的篩選其活性物質的研究

46 于 濤 華南理工大學 臨床醫學 張 明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基於自固化磷酸鈣骨修復材料抗潰散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及其仿生固化機理研究

47 張慧娜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臨床醫學 黃 聿 香港中文大學 教授 線 粒 體 解 偶 聯 蛋 白(UCP2)對糖尿病內皮細胞功能失調與內皮再生修復障礙的保護作用

48 郭鋒彪 電子科技大學 臨床醫學 胡釗逸 香港大學 教授 真菌、酵母及病毒基因組的計算機分析與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49 張高紅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臨床醫學 陳鴻霖 香港大學 副教授 宿主對病毒繁殖的限制和動物源性RNA病毒的跨種傳播機制

50 周 爽 同濟大學 臨床醫學 藍輝耀 香港中文大學 講座教授 TGF-beta/Smad 通路在腫瘤免疫調節和微環境的作用

Page 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激發香港青少年一代對

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興

趣,加深他們對中國航

天事業及中國文化的認識,由

香港中華總商會贊助、香港太

空舘主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協辦的第三屆「少年太空人體

驗營」已於2011年8月2日至8

日在北京和西昌進行。是次活

動得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

心和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大力

支持和合作。

一、整裝待發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自

2009年開始舉辦,每年在全港

各中學挑選出30名中學生,利

用暑假到內地參加為期7天的

航天員訓練及體驗課程。過去

的兩屆獲得空前成功,社會反

應良好。今年的30名營員通過

筆試、口試和面試,從100多

間中學的200多名推薦者中脫

2011年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隨團紀實▊ 小 冰

穎而出。行前,全體營員於8

月1日下午在香港太空館舉行

出發儀式,各界人士前來歡

送。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曾德

成局長和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

深博士先後致辭。他們表示,

希望通過是次活動加深學生們

的 啓閱歷,增加 啓他們對祖國航天

事業的瞭解,借此影響他們積

極做人的態度。 啓盼望大家回港

後分享所獲。

  是次體驗營除了整體的統

一行動以外,30位營員在一些

具體活動中還被分為五個小

組,組名分別為:飛天組、螢

火組、北斗組、天宮組、夸父

組。營員們的受訓項目和參觀

項目包括:1. 學習基本的太空

科學和航天科技知識。2. 體驗

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和訓練科

目。3. 參觀國家重點航天設

施,如北京的航天指揮中心、

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國家

天文台興隆觀測站、西昌衛星

發射基地。4. 與航天員聯歡並

交流心得體會。營員們將在與

航天員和航天專家的直接交流

中體驗航天員的刻苦訓練,學

習他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

勇於開拓、勇於獻身的精神。

二、來到北京航天城

  筆者有幸成為體驗營裏的

一位義工導師,帶領北斗組的

6位營員,在為期7天的行程

中體驗了整個活動的每一個細

節,陪伴他們走完了整個行

程。

  體驗營於8月2日從香港出

發前往北京。

  8月3日,體驗營開幕式在

北京航天指揮中心舉行。儀式

隆重而莊嚴,訓練中心的白

延 啓副主任首先致辭。他說,自

從50年前加加林首次進入太

空,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已經

把目光指向載人衛星。白主任

認為,同學們能生活在這樣一

個航天事業大發展的時代是幸

運的,希望大家能 啓通過此次活

動,體驗國家航天事業的發

展,感悟人類的探險精神,將

來成為祖國航天事業的接班

人。太空館的陳己雄館長在開

幕式上代表全體營員感謝訓練

中心,感謝他們在天宮一號升

空之前的繁忙時刻抽身接待大

2011年香港「少年 太 空 人 體 驗營」啟動儀式於8月1日在香港太空館舉行。

Page 1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家。他說,香港學生是幸福

的,希望他們珍惜學習機會,

將來貢獻祖國,回饋社會。致

辭的還有中國航天員體驗營輔

導員孫錦雲教授。營員代表藍

嘉瑜發言,她說:懷着對航天

事業的興趣愛好和對祖國的一

片赤誠報名參選,在通過考核

後成為一名幸運的營員。她感

謝各級機構為這次活動付出的

努力,表示要在7天的活動中

不負啓眾望,全力投入。

  開幕式上,神舟六號的兩

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親自

出席整個儀式。航天英雄費俊

龍將軍在致辭中說:太空雖然

很美,但是對脆弱的生命卻顯

得非常嚴酷,至今已有數10名

太空人為航天事業獻出自己的

寶貴生命。希望同學們在未來

的科學領域裏刻苦學習,認真

鑽研,將來譜寫新的篇章。開

幕式結束時,中心向體驗營舉

行了授旗儀式,營員們舉手宣

誓:表示决心珍惜學習機會,

崇尚科學,團結一致,用心體

驗,勇敢成長。開幕式在各位

領導和營員們歌唱祖國的歌聲

中結束。

  當天上午,學生們在科研

人員帶領下,以發射神州六號

的火箭為藍本,學習火箭的製

作原理, 啓分組安裝模型。安裝

部分包括助推器、穩定器、彈

簧繩、噴管、導向管、發動機

等。安裝過程基本順利,在安

裝完畢後,各組進行了模擬發

射試驗。8月3日的北京正直盛

夏,那天烈日似火,營員們頂

着高溫,耐着酷暑在一塊開闊

地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發射試

驗。前四個組的模型試驗都順

利過關,最後一個組的試驗

却遭遇挫折,挫折讓大家感到

科學的道路 啓並非平坦。最後,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反覆試

驗,終於把模型送上了半空。

當看着自己親手安裝的火箭模

型沖上天時,同學們振奮起

來,沉浸在深深的快樂中。

  當天晚上,中國航天員科

研訓練中心輔導員孫錦雲教授

為學生們作了載人航天的科普

講座。在後來的7天行程中,

孫教授始終陪伴着訓練營的全

體師生和工作人員。在科普講

座期間,神舟五號太空人、也

是我國第一個太空員,楊利偉

將軍來到大家中間,與大家見

面 啓並回答問題。有同學問楊利

偉:還要等多久才有可能讓普

通人到太空旅行?怎樣看待接

受了艱苦訓練,但是又未能執

行太空任務的太空員?在回答

第二個問題時,楊利偉先生針

對性地告誡同學們:「太空人

是一個默默奉獻的群體,將來

你們也會面對自己的事業。如

果你們在未來的工作中作了很

多工作,卻未能被人所知,希

望你們也能以這種默默奉獻的

心態和精神去面對周圍的一

切。」

  據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平

日中心接待參觀的任務並不

多,一個暑假下來最多兩、三

個團。我們到來之時,正值中

心處於天宮一號發射前的衝刺

階段,整個中心已經處於禁止

參觀狀態。但是經過商討,中

心特許為我們這個香港學生團

開放。瞭解到這一情況,筆者

當時頓生感激之情,想到香港

和香港市民時時處處享受與內

地不一樣的特殊待遇,真有被

寵壞的感覺。那天,中心的各

棟大樓靜悄悄的,工作人員正

在加班加點地工作,我們能感

受到那裏緊張嚴肅的氛圍。

三、體驗航天生活

  8月4日,全體營員參觀或

體驗了航天員必須接受的一些

訓練科目。例如:體驗穿脫艙

內壓力服,體驗血液重新分布

訓練,接受心理測試和平衡訓

練。瞭解太空廚房,瞭解失重

訓練,瞭解艙外活動程式、逃

逸救生訓練、水上生存示範、

叢林生存示範、帳篷搭建等。

晚上,同學們和中心的部分太

空人、科研人員、工作人員一

起聯歡。期間,神舟七號的3

位太空人景海鵬、劉伯明、翟

志剛出席了晚會。3位英雄和

大家聯手表演節目,為大家簽

名啓並一起合影留念。

四、接觸天文知識

  8月5日體驗營一行離開航

天城,前往位于密雲的國家天

文觀測站參觀。密雲觀測站

全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

台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中

心」。在那裏,我們參觀了正

在使用中的射電望遠鏡模型和

衛星接收天綫。北京天文台劉

書記說,中國即將在貴州的一

個喀斯特地貌地區建立一個射

電望遠鏡觀測站。建成後的射

電望遠鏡直徑將為500米,由

4000多塊反射板組成,將是目

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

鏡,可接受來自太空的星球訊

息,其研究目標為探索太空中

是否有生命存在。之後我們參

觀了直徑為50米的衛星接收天

綫。大鍋蓋似的衛星天綫被輪

軌支 啓着,當天正處於維修中。

Page 1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參觀密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中心」。

墻上看見一些警句,例如:

「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確保

萬無一失,確保圓滿成功」;

「組織指揮零失誤,技術操作

零差錯,設備設施零故障,任

務軟件零缺陷,數據判讀零遺

漏」;「特別能戰鬥,特別能

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

獻。」;「工作要細上加細,

品質要嚴上加嚴,安全要慎上

加慎,落實要實上加實」。這

些警句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航

天人對事業執着、嚴謹、認真

的態度,同時也留給香港「少

年太空人體驗營」的營員們深

刻的印象。

  7天的航天之旅圓滿地結

束了。在結束之時,營員宋

冰冰深有感觸地說:感謝各界

人士對這次訓練營的資助和支

持。是次活動使她體會到科學

的不易和做一名航天員的不

易。體會到太空人在為別人簽

名的榮譽背後尚有無數的、訴

不盡的訓練之苦。她激勵自

己,表示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像

航天員一樣勇於拼搏。最後預

祝祖國的航天事業更上一層

樓。

為迎接同學們的到來,劉書記

特地安排讓天線開通,以供

訓練營一行參觀。在密雲觀測

站,劉書記還向學生們贈送了

神州二號的首日封,向香港太

空館的陳己雄館長贈送用嫦

娥一號傳回的數據製作的月球

儀。

  當天下午,在經過近三個

小時的行車後我們來到位於興

隆的國家天文觀測站。據興隆

站的專家介紹,我國的天文觀

測站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觀

測網。興隆觀測站以觀測星星

為主,密雲觀測站以觀測月球

為主,內蒙觀測站主要觀太

陽。此外,我國還在位於南美

的阿根廷建有一個觀測站。

五、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6日,體驗營結束了在北

京的活動離開北京,經成都轉

機來到位於四川省凉山彝 啓族自

治州的首府西昌市。西昌,自

古以來被稱為太陽城、月亮

城、小春城。70年代成為我國

的航天城。那裏成功發射了嫦

娥一號、嫦娥二號和一系列北

斗衛星。現在西昌衛星發射基

地不僅發射中國國內自己的衛

星,而且還承擔發射不少國際

衛星的任務。發射頻率也越來

越密集,有時候甚至一個月要

發射兩顆衛星。

  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

心的精心安排下,我們有幸在

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巧遇」正

在進行的緊急保護模擬訓練。

更有幸看到一顆真正的、即將

於當月12日發射的巴基斯坦衛

星。那顆衛星已經在發射架上

安裝就位,在特許之下我們來

到發射架的下面,親眼觀看衛

星發射前的實況。在現場我們

還目睹了另一個正在慢慢移動

着的發射架,它高高地、龐然

大物似地聳立在兩條鐵路的四

條鐵軌上。此時筆者聽到一位

營員好奇地說:「這鐵軌比常

規鐵路的軌道粗了好多喲!」

是的,當我們面對深奧的高科

技,面對即將騰空而起直射蒼

穹的火箭衛星,心裏感到了科

學的偉大,感到了創造這些科

學事業的科學家的偉大!

六、感觸

  在北京航天城和西昌航天

城,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

象,不時能在一些室內室外的

參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Page 1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0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11年8月3日,由香港

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

誼會聯席會議主辦,

國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

育科技部支持,「香港高校內

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貴州文化考

察團」一行23人前往貴州進行

文化考察及交流。此次訪問團

由香港高校學生學者聯誼會聯

席會議副秘書長陳平女士任團

長,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學者聯

誼會主席王建剛和香港大學學

生學者聯誼會副會長陳源任副

團長,訪問團成員由來自香港

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

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

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

南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等八所

香港高校 啓內地生聯誼會骨幹成

員組成。訪問團得到了貴州大

學外事辦的熱情接待和精心安

排,六天的行程短暫緊湊,

訪問貴州大學,參觀紅軍長

征遵義會議遺址,感受了西

江千戶苗寨質樸濃郁的少數

民族文化,體驗了天星橋黃

果樹大瀑布這樣的大自然的

鬼斧神工,領略了少數民族

多姿多彩的文化和悠久的歷

史。

訪問貴州大學

8月4日上午,我們訪問的第

一站是貴州大學。貴州大學王

紅蕾副校長和國際交流與合作

處張成霞副處長在貴州大學主

校區會見我們。王校長介紹了

貴州大學成立於1902年,歷史

悠久,從2004年起貴州大學與

貴州工業大學合併,組成新

貴州大學,在校學生近50,000

人。在長年的辦學歷程中,學

校秉承着「明德至善、博學篤

行」的辦學理念,把貴州大學

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有國

際影響、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

展需要的領軍型高水平大學。

貴州大學作為以省情為基礎、

為地區發展培養人才的特色化

辦學機構,為貴州省培養大量

的科研和經濟人才。目前,貴

州大學與國外名校在多領域合

作,例如,合作研究喀斯特地

貌、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研究和

貴州中藥材研究等地區特色項

目。努力將貴州大學建設成 啓國

內 啓一流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的

研究型綜合大學。王副校長希

望促進貴州大學與香港高校的

合作和交流,學習香港高校的

先進辦學經驗。

會面後,我們參觀了貴州大

學校園,以及頗具特色的中國

文化書院,此書院是 啓為了加強

學生人文素養、弘揚民族文化

20

貴州大學副校長王紅蕾教授致送紀念品給訪問團。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貴州考察交流紀實

▊ 呂 平

參觀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Page 1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而建立,所有學生均可在此修

讀課程和參加各種文化活動,

體現了貴州大學對於學生道德

修養和品德教育的重視。

紅色之旅

  8月5日黎明時分,我們就

踏上了前往著名的遵義會議

遺址路途。經過2個多小時的

車程,我們到達了遵義會議遺

址。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

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確

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

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

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

國革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

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

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通

過大量實物、實景以及圖片影

音展示,我們又一次重溫了這

一重要歷史事件,印象深刻,

同時也再一次緬懷那些用生命

和鮮血換來革命成功的先烈

們!

  下午,我們參觀了息烽集

中營。這裏曾是聞名中外的原

國民黨軍統局在抗日戰爭時

期設立的全國規模最大、等級

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舊址所在

地,是國民黨特務機關專設用

來關押政治犯的地方,當年很

多革命先烈在這裏被用盡酷

刑迫害致死,楊虎城將軍當年

就被關押在此。昏暗狹小的牢

房,形形色色的刑具,還有勸

降標語,以及革命先烈各種手

書,無不揭示着國民黨特務當

年所犯滔天罪行。革命先烈浩

氣長存,我們當珍惜今日之美

好生活,惟有盡心盡力,努力

學習工作,以此告慰先烈在天

之靈。

少數民族文化精彩紛呈

  8月6日天空陰雨綿綿,我

們前往距離貴陽市約260公里

外的西江千戶苗寨,參觀這一

全國最大的苗族集結地。西江

苗寨是中國僅有的、世界無雙

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之稱。

從貴陽出發3個半小時的車程

不可謂不漫長,然而當你看到

漫山遍野層層疊疊苗家木質吊

腳樓,精美秀麗的苗族服飾銀

飾,疲倦立刻消失得無影無

蹤。苗家人歡快的舞蹈,悠揚

的歌聲,質樸的笑容讓人時刻

感受這心靈的享受和文化的衝

擊。最令我們難忘的是苗家長

桌宴,忘不了那進門迎賓酒,

忘不了那長凳長桌,忘不了齊

整擺放的一碗碗飯菜,忘不了

苗家阿妹美妙的酒歌聲。苗家

文化獨特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們,令人難以忘懷!

參觀青岩鎮這座有600多年

歷史文化的軍事重鎮,我們感

受到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

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農

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

參觀息烽集中營,緬懷革命先烈。

參觀甲秀樓-貴州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遊覽雄偉壯麗的黃果樹大瀑布。

Page 1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2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文化底蘊。而甲秀樓則是中國

古代名樓,坐落在貴陽市城南

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

為基而建。從古到今,甲秀樓

歷經六次大規模的修葺和400

年的風吹雨打,依然矗立不

倒,見證了築城400年歷史,

這裏規模宏大、結構精美的古

建築群,是貴州文化的標誌性

建築之一。

黃果樹大瀑布—大自然的

鬼斧神工

  8月6日下午,我們來到

了盼望已久的著名黃果樹大

瀑布—中國第一大瀑布。黃果

樹大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從

上、下、前、後、左、右六個

方位觀賞的瀑布,也是世界上

有水簾洞自然貫通且能從洞內

外聽、觀、摸的瀑布。從小就

在課本上看到黃果樹瀑布的名

字,這次親自體驗,果然名不

虛傳。西遊記的很多場景都是

在此取景的,真是此景只應天

上有,人間那得幾度睹。祖國

江山一片秀麗,我們當放眼神

州大地,時刻感受大自然盎盎

氣息,去綻放那絢爛的生命之

花!

  23位團友,貴州大學全程

陪同的兩位李老師,不同學校

機構,不同年齡段,不同工作

學習領域,大家因為訪問活動

而機緣巧合在一起全身心地度

過了6個難忘的日夜。從起初

的生疏拘謹,到歡聲笑語再到

最後依依不捨,這是多麼令人

難以忘懷的一段人生經歷。此

次訪問令同學們深入瞭解了貴

州的高等教育情況,對於貴州

大學培養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

人才作出的努力感到欽佩,探

討加強香港師生交流與合作。

同時,貴州秀麗的風景,多彩

的民俗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

先烈,讓我增長了見識,多了

份對祖國的瞭解。

術期刊是推動學術發

展、展示學術研究成

果的重要平台。華文

期刊在中國人文學科、哲學社

會學科研究方面,擔當了最重

要的角色。兩岸四地的學術機

構、大學、研究機構都編輯各

自期刊,作為發布學術研究成

果的園地。在廿一世紀,華文

期刊如何提高學術質量、提升

期刊的地位,甚至與國際接

軌,仍在探索的過程之中。面

對這種挑戰,如何令國際上學

者更重視華文期刊,並確立華

文期刊在國際學界的地位,都

是期刊主編關心的議題。

  為加強兩岸四地學術名

刊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哲學社

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中國社

會科學院聯同海內外學術機構

共同倡議舉辦「兩岸四地學術

名刊高層論壇」,從2008年開

始,已舉行了三屆,分別在哈

爾濱、澳門、台北召開。今年

第四屆將會在香港城市大學舉

行。

  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

刊高層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

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

科學雜誌社、香港城市大學中

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協辦,將於2011

年12月2-4日在香港城市大學

舉行。會議主題為「華文學術

學期刊的國際化及其超越」,

分議題為:(1)提高期刊學術

品質;(2)推進辦刊機制國際

化;(3)推動華文學術超越式

發展;(4)其他相關議題。

  今屆會議將邀請兩岸四地

期刊的主編和研究者,預計

來自兩岸四地的主編和學者

合共超過30人,就華文期刊未

來發展、期刊國際化、提高期

刊學術質量等主題,發表學術

報告。在會議期間,亦會由主

辦單位和與會代表草擬共同倡

議,携手合作,務求兩岸四地

的期刊都能邁向新的里程。

  查詢請與本中心鍾惠娟小

姐聯絡,電話:2��� ����。

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將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活動預告

Page 1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祖國在我心中」-西藏中學生

穗港澳科技夏令營之旅▊ 小 冰

生,全部是藏族普通農牧民家

庭的孩子。中國科協為該夏令

營提供了全部經費資助。

  22日上午,夏令營在結束

廣州的訪問交流活動後來到香

港。下午,參觀了香港科學館

和香港太空館。晚上,遊覽港

島太平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

兩岸的美麗夜景。

  23日,營員們遊覽了九龍

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

年的日子,由中國科學

技術協會主辦,西藏自

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教育廳組

織的「祖國在我心中」-西藏

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之旅

一行24人於8月22-24日來港訪

問考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負

責安排和接待該夏令營在香港

的行程。

  西藏科協學會部及國際部

部長巴琼擔任西藏中學生穗港

澳科技夏令營的團長,領隊由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中學白瑪央

吉老師擔任。中國科協派出宋

雙雲女士和李玉軍先生隨團訪

問。20位營員來自於拉薩、日

喀則、林芝、昌都、山南、阿

里、那曲的19所中學的優秀學

尖沙咀星光大道、港島灣仔金

紫荊廣場和會展中心,以及頗

具特色的香港海洋公園。

  24日上午,西藏中學生們

拜訪了傳統男子名校英華書

院,與該校和九龍工業學校兩

所中學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

流,表演了不少文藝節目,氣

氛十分熱烈,並建立了友誼。

下午,營員們遊覽了香港迪斯

尼樂園。

  25日早上,營員們乘船前

往澳門,繼續第三站的訪問考

察行程。

  這次穗港澳科技夏令營活

動,對於這20位來自雪域高原

的藏族中學生而言,可謂是一

次十分難得的體驗之旅。不僅

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更

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建設美

好西藏的心願。

西藏中學生拜訪英華書院,與該校及九龍工業學校師生合影。(宋雙雲攝)

(宋雙雲攝)西藏中學生參觀澳門科學館。

(宋雙雲攝)

Page 1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香港太空館、中國科學

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

同舉辦的「岫岩隕石坑展覽」

於2011年8月24日下午在香港

太空館舉行揭幕儀式。出席揭

幕儀式的主禮嘉賓有:香港太

空館館長陳己雄先生、中科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

剛研究員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副總裁郭明華先生。主禮嘉賓

們分別在揭幕儀式上致辭。這

是中國第一個被國際科學界認

可的隕石坑,在中國境內的國

際城市-香港舉辦的第一個

以隕石坑為主題的展覽。

  發現和証實岫岩隕石坑的

科學家陳鳴博士應邀於揭幕儀

式前在太空館演講廳以「岫岩

隕石坑」為主題做了一個多小

時的講座,精彩的演講內容深

深地吸引了在座眾多的「小小

太空人」、科研工作者和天文

愛好者。

  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

族自治縣的岫岩隕石坑是我國

目前唯一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的

地外天體撞擊構造,直徑1.8

公里,形態保存完好,具有重

要的科研價值。該展覽有利於

香港和國際社會更多地瞭解中

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在基

礎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與進

展。

中國首個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的隕石坑-

「岫岩隕石坑展覽」在香港太空館揭幕▊ 文 薇/林 麗

  「岫岩隕石坑展覽」揭幕

的第一天,已經吸引了許多香

港觀眾,他們對岫岩隕石坑展

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展覽通

過文字圖片資料、動畫影像、

衛星圖像、岩石標本以及光學

顯微圖像等形式,向觀眾介紹

岫岩隕石坑的基本情況,展期

為三個月:2011年8月24日至

11月28日。

主禮嘉賓為「岫岩隕石坑展覽」剪綵(左起:郭明華、陳己雄、徐義剛、陳鳴)。

「岫岩隕石坑展覽」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觀。

陳鳴博士在做關於「岫岩隕石坑」的演講,出席者踴躍。

Page 1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天津舉行共議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於

9月21-23日在天津市舉

行。9月21日,7位諾貝

爾獎獲得者,100餘位中國科

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

2400餘名科研、生產、教學第

一綫的科技工作者,有關方面

的負責人,以及港澳台和海外

的專家學者、新聞界朋友齊聚

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共商「科

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

展」大計,迎接第十三届中國

科協年會這一科技界的年度盛

典。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

務委員劉延東出席年會開幕

式發表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

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

德致開幕辭。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高

麗,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天

津市市長黃興國,以及中央和

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解放軍

有關領導出席大會開幕式。喬

治‧司穆特、道格拉斯‧D‧

奧謝羅夫(夫人)、艾倫‧J‧

黑格(夫人)、哈特穆特‧蜜

雪兒、卡爾‧巴里‧夏普萊

斯、卡爾‧魯比亞、楊振寧等

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美

國科學促進會、英國工程技術

學會、俄羅斯科學工程協會聯

合會、日本科技振興機構的代

表也應邀出席開幕式。開幕式

由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

處第一書記陳希主持。

國務委員劉延東: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

務委員劉延東指出,黨中央把

科技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

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

主創新道路,推動各領域科技

迅猛發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國

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培養了

一批優秀科技人才和科學家。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支撐經濟發

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

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為我國綜

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

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延東強調,科技工作者

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寶貴財

富,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

要力量。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

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

「七一」講話以及中央關於科

技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增

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把事業抱負、科技專長同國家

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緊

密地聯繫起來,激發創造活

力,勇攀科技高峰,做出無愧

於祖國和人民的新貢獻。要圍

繞服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

式,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突破

核心關鍵瓶頸技術,積極建言

獻策;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

己任,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

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

年會主會場(劉維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宋雷攝)

Page 1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化協同創新,為加快建設創

新型國家多作貢獻;加強科學

道德與學風建設,遵循學術誠

信,為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體系發揮示範作用;積

極培養舉薦更多創新人才,推

動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和評價機

制;全力支持和推動科技體制

改革,促進解决制約科技發展

的體制機制方面的突出問題,

在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

現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

宏偉事業中再立新功。

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 加快建設科技強市

  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說,

當今時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迅

猛發展,科技知識創新、傳

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

有,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

業升級一體化發展態勢更加明

顯。增強綜合實力,最重要的

是增強科技實力;加快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

靠科技的力量。天津市委、市

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始終

把科技創新擺在戰略位置,把

科技進步貫穿于結構調整的全

過程,實施了一批自主創新產

業化重大項目,開發了一批重

大科技成果,建成了一批重要

創新平台,聚集了一批科技人

才和創新團隊,高端化高質化

高新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增

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要以年

會召開為契機,廣納真知灼

見,廣聚科技資源,廣交科技

英才,加快建設科技強市,為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

動力,使經濟盡快走上創新驅

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 開拓創新、永葆青春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

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致

辭中強調,科技工作者所從事

的事業,是開拓創新、永葆青

春的事業,是開啟民智、強國

富民的事業。全社會應尊重科

技人才,完善科技獎勵機制,

完善學術評價制度 ,更加注意

愛護和扶植青年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應當在自身精神境

界的拓展上,不斷超越,追求

至善,不僅自己立身要正,要

恪守職業道德、保持高尚的學

術操守,更要做社會的良心,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懼流

俗。

  開幕式上頒發了第四届周

光召基金會「傑出青年基礎科

學獎」,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

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和傑出科學

成就集體獎,第十四届中國科

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和

成果轉換獎。

  開幕式後,舉行大會特邀

報告會。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圍

繞「十一五」天津在科技創新

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國科學院

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

圍繞新科技革命的拂曉,美國

耶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

籍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馬佐

平圍繞集成電路(IC)科技簡介

及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水利水

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圍繞中國

水資源問題及其科學應對,清

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教

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圍

繞公共安全科技的思考作了大

會報告。

  年會學術交流活動按「低

碳經濟與環境保護」、「工程

技術與產業發展」、「醫療健

康與食品安全」、「區域經濟

與城鄉發展」、「信息技術與

科技傳播」五大板塊,設學術

交流分會場22個,共有81個學

術交流單元。本届年會突出

國際元素,設立9個國際分會

場,邀請多名諾貝爾獎獲獎者

參會,與會外籍院士、專家與

歷届相比人數多、層次高。年

會科普活動緊緊圍繞《全民科

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度主

題和年會專題,設立「天津科

普嘉年華」、「院士專家津沽

行」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

多樣的活動,在天津市有關學

校、農村、社區、企業廣泛開

展。為體現年會「為舉辦地服

務」的定位,年會圍繞天津市

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熱

點、難點問題和重大現實問

題,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

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宋雷攝)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宋雷攝)

Page 1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京港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空航天產業發展等10個專題論

壇,組織專家深入市區有關企

業、科研院所調研,力求形成

對天津市建設發展具有科學

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决策

諮詢報告。

年會期間,還舉辦了天津市

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

為加快天津市科技創新與戰略

性新興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陳希會見出席中國科協 年會的港澳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

學陳清泉教授,香港工程師學

會會長陳福祥博士和秘書長阮

高馨女士,香港理工大學建設

及環境學院副院長沈岐平教授

和理大深圳研究院科研發展部

經理李剛先生,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教學部主任蕭文鸞

教授、張世平副教授和彭增福

高級講師,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總裁李乃堯先生,中央政府駐

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高春

波處長、香港青年聯會成員等

香港代表出席了本届年會。

  9月21日晚,中國科協常

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

希在天津市迎賓館會見了前來

出席第十三届中國科協年會的

港澳代表。香港大學電機及電

子工程系教授、香港工程師學

會前任會長陳清泉院士,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

生,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

長、中國科協第七、八届全委

會委員崔世平先生,以及香港

青年聯會、香港理工大學、香

港浸會大學、澳門工程師學

會、澳門信息科技協會、澳門

聖若瑟大學、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等機

構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港、澳聯

絡辦公室的代表出席了會見。

  陳希代表中國科協對出席

中國科協年會的港澳代表表示

歡迎,同時對港澳科技界各有

關團體對中國科協工作的支持

和幫助表示感謝。他向港澳代

表簡要介紹了中國科協第十三

届年會的概况。他說,中國科

協年會是我國科技領域高層

次、高水平、大規模的科技盛

會。其前身為中國科協學術年

陳希會見參加年會的港澳代表。

(張秀峰攝)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宋雷攝)

會,1999年由胡錦濤主持中央

書記處會議批准舉辦。從2006

年起,由綜合性、跨學科、開

放性的學術年會轉型為大科

普、綜合交叉、為舉辦地服務

的綜合性科協年會。

  陳希表示,港澳地區科技

界的專家學者對中國科協每年

舉辦的年會都非常關注,他十

分感謝各位代表多年來對中國

科協工作的關心,感謝積極參

與內地的科技交流活動,同時

也希望各位代表能夠對科協的

工作多提意見,增進與內地的

交流和合作。

  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

系教授陳清泉對陳希書記在百

忙之中會見港澳代表表示十分

感謝。他表示,在新的歷史時

期,中國科協與香港科技界應

進一步加強合作,開展更有效

的溝通與交流。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

崔世平介紹了前來參加本次年

會的澳門代表團情况,他談

到,本次澳門代表團是歷届前

來參加年會的代表團中規模最

大的一次,有3位教授將在分

會場做報告,希望通過中國科

協年會搭建的平台,更好地與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廣泛交

流。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張

勤、國際聯絡部部長張建生、

副部長李秀亭等陪同會見。

  (據中國科協網站第十三屆

中國科協年會有關報導整理)

Page 2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華為什麼要發展生命科

學?這得從清華的歷史

和當今世界科學發展大

趨勢兩方面談起。

一、百年大計

什麼是生命科學?簡單地

說,生命科學 = 傳統生物學

(宏觀)+ 現代生物學(微

觀)+藥學 + 醫學。

生命科學改變世界

  生命科學讓我們更好地認

識世界。

  生物製藥的出現和發展

已經極大地改善了人類健康

和生活品質。制伏疾病:

艾滋病(Cocktai l therapy)、

癌症 ( G l e e v a c )、心血管疾

病 (L ip i t o r )、老年神經退行

性疾病 ( n e u r o d eg e n e r a t ive

disorders)。

  幹細胞(Stem Cell):人造

器官的出現和普及或許帶來

醫學革命(Artificial organs will

transform medicine)。

生命科學的博大精深

  現代生命科學:包括免疫

學、微生物學、神經科學、藥

理學、病理學、病毒學、生理

學、系統生物學、基因組學、

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生

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

學、發育生物學。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重要

的自然及應用科學學科,美國

政府50%以上的科研經費用於

生命科學的研究,民間投資最

多的工業之一是現代生物製藥

業。美國科學院近兩千名院士

中,近一千名屬於生命科學。

  從1998-2008年美國SCI

收錄論文學科分布來看 ( 來

源:ESI數據庫),社會科學佔

13%,工程學佔7%,物質科

學佔19%,數學/計算機科學

佔5%,地球科學佔6%;而生

物科學佔2 6 %,臨床醫學佔

24%,後兩者相加總共50%。

  再看看1998-2008年美國

前十名大學SCI收錄論文學科

分布(來源:ESI數據庫),社會

科學佔12%,工程學佔4%,物

質科學佔15%,數學/計算機科

學佔4%,地球科學佔4%;而

生物科學佔28%,臨床醫學佔

33%,後兩者相加總共61%。

  對比1998-2008年中國SCI

收錄論文學科分布(來源:

E S I數據庫),社會科學佔

2%,工程學佔10%,物質科

學佔56%,數學/計算機科學佔

7%,地球科學佔5%;生物科

學佔13%,臨床醫學佔7%,後

兩者相加總共20%。

  1998-2008年中國著名大

學SCI收錄論文學科分布(來

源:ESI數據庫):

  清華大學:工程學佔20%,

物質科學佔65%,數學/計算機

科學佔11%,生物科學佔4%。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佔

1%,工程學佔7%,物質科學

佔58%,數學/計算機科學佔

5%,地球科學佔9%;而生物

科學佔11%,臨床醫學佔9%,

後兩者相加總共20%。

  浙江大學:工程學佔10%,

從生物醫學的發展看清華的未來百年▊ 施一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Page 2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物質科學佔65%,數學/計算機

科學佔5%,地球科學佔4%;

而生物科學佔9%,臨床醫學佔

7%,後兩者相加總共16%。

  以上對比表明,我國生命

科學和臨床醫學的研究力量嚴

重不足,中國著名高校在生命

科學和臨床醫學方面的科研成

果,與美國名校存在着巨大的

差距。因此,發展生命科學是

清華的百年大計,是創建世界

一流大學的重要部分。

二、輝煌的歷史(1909-1952)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的歷史沿革

  中國近代生物學的主要

奠基人、動物學家秉志(1886 -

1965),作為清華第一批庚款留

美學生,於1909年與梅貽琦、

金邦正、張子高、王季梁、胡

剛復等40餘人由清政府派往美

國留學,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

學院學習。1922-1965曾任廈門

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

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

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

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1926年秋,清華大學生物系

正式成立,由植物學家錢崇澍

任系主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

間內,清華大學生物系為我國

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

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

的院士中有41位曾就讀於清華

大學或在清華大學工作過。

  1929年10月,清華生物學

館破土動工。1930年夏,建成

生物學館,並正式成立理科研

究所生物學部,公開招收研究

生。當時生物系一般的課程都

採用美國教科書,以實驗生物

學為教學和科研的方向,着重

理論講授,很少聯繫生產實

踐。1935年,系裏開展論文報告

會活動,啓成立系內生物學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西南聯合大學成立,清華與北

大的生物系聯合組成聯大生物

系,系主任為李繼侗。

  1 9 4 6年5月,抗戰勝利

後,西南聯合大學結束,清華

師生於8~10月回到北平清華

園。生物系在淪陷期間遭受重

創。

  1952-1984年,全國高校院

系調整,清華大學生物系 啓併入

其他院校,生命科學在清華園

長期處於空白狀態。而此後的

32年恰恰是世界生命科學研究

取得最令人矚目進展的32年!

三、恢復重建期(1984-1995)

艱苦創業、向國內一流看齊

  1984年6月,清華校領導

决定恢復 啓重建生物系;同年9

月,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

系正式成立,蒲慕明教授任第

一任系主任,趙南明教授任常

務副系主任。在復系後的建設

過程中,得到了北大生物系、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以及諸多校

內外兄弟單位和海內外生物學

家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1984年至2009年9月,清

華大學生物系在科研和教學上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培育了大

批青年學子,其中許多已學有

所成,在國內外生物學界做出

了可喜的成績。

2009年9月,清華大學生命

科學學院正式成立,簡稱生命

Page 2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0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學院,同時撤銷清華大學生物

科學與技術系建制。

  恢復重建後生物系歷届系

主任:

  蒲慕明 1984-86

  趙南明 1987-92; 1996-98

  隋森芳 1993-95

  周海夢 1999-2001

  陳應華 2002-08

四、穩定發展期(1996-2007)

引領中國、力爭亞洲一席之地

  2004年10月,孟安明、

陳曄光等在《科學》(Science)

發表論文 Z e b r a f i s h D p r 2

Inhibits Mesoderm Induction by

Promoting Degradation of Nodal

Receptors。孟安明於1998年回

國,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

士;陳曄光於2002年回國,為

2002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

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

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榮獲

2002-2003年度美國「李氏基

金傑出成就獎」、2004年教育

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

進展」、2006年中國青年科技

獎、2008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

術進步獎等。

2 0 0 5年 7月,饒子和院

士等在《細胞》( C e l l ) 發表

論文C r y s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Mi tochondr ia l Resp i ra tory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II。

饒子和於1996年回國,2003年

入選中科院院士。

  復系後的第三任系主任隋

森芳於1988年回國,2009年入

選中科院院士。

  程京於1996年回國,2009

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五、快速發展期(2007-2010)

引領亞洲、力爭世界一流

  清華生命科學面臨來自於

國內外兩方面的挑戰。

  國外:最優秀的青年人才

首選國外一流大學。

  國內的挑戰主要來自兄弟

院校及中國科學院: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

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

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等;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

所:全新的機制;

  其它所:相對優越的科研

條件及待遇;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NIBS):憑藉優越的科研及

生活條件吸引高水平的PI(首

席 科 學

家)。

  清華

生命科學

應對挑戰

的措施:

  吸引

世界一流

人才。重

點引進5至

1 0名世界

一流的生命科學家(「千人計

劃」)。每位專家領導一個生

命科學核心研究領域,負責建

立一個世界級的研究中心。

  預計覆蓋領域:

◆ 結構生物學及生物物理(施

一公)

◆ 神經科學(魯白、李兆平)

◆ 化學生物學(黃子為)

◆ 幹細胞(解亭、宋紅軍)

◆ 癌症生物學(Jean Wang)

◆ 免疫學(吳勵)

◆ 系統生物學(張奇偉)

  每個中心招聘5至15名具有

美國一流大學助理教授水平的

PI,建立各自獨立的實驗室。

  目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

院已建立起的研究中心有:

結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Structural Biology)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

中心(Center for Stem Cell

Research)

癌症研究中心(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免疫學與傳染病防治中心

(Center for Immunology and

Micropathogenesis)

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

(Comprehensive AIDS

Research Center)

Page 2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1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神經科學與認知中心(Center

for Neuroscience)

系統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Systems Biology)

  下一步,還將建立新

藥研發中心(Center for Drug

Discovery)、影像中心(Center

for Molecular Imaging)、生物儀

器開發中心(Center for Medical

Equipments) 等。

清華生命科學教師隊伍

  目前生命科學學院、醫學

院共有教職工136人。其中教

師93人,教授70人。建有70個

獨立實驗室。

  通過國家的「千人計劃」

引進人才8人。現有中國科學

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教

育部特聘教授18人、國家級教

學名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

金獲得者19人。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人才引進成

效開始顯現

  近年來,清華大學每年

都有若干篇論文在《科學》

(Science)、《自然》(Nature)、

《細胞》(Cell) 等世界頂尖科

學雜誌發表。現在約有35位清

華學生在美國的著名大學從事

教研工作。

  施一公:生物系1989年首

屆本科畢業生,1995年獲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

理學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

分子生物學系Warner-Lambert/

Parke-Davis教授。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3,

AAAS Fellow 2009, Sackler Prize

in Biophysics 2010。2008年作

為「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

專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執

教。

  時松海:生物系1996屆畢

業生,到美國繼續深造,他的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科

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2篇

論文、1篇在《細胞》(Cell)雜

誌上發表。他於1999年發表在

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被該刊

評為當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

2000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後,

時松海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三藩

市分校休斯醫學研究所做博士

後研究,加入詹裕農博士(美

國科學院院士)實驗室繼續從

事腦發育與功能方面的研究工

作。時松海以其在Science雜誌

發表的「A MPA 受體動力學與

神經元突觸的可塑性」研究論

文而榮獲2001年度該雜誌全球

最佳青年科學家獎,這也是第

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人。「青

年科學家獎」由 Amersham 生

物科學與 Science 雜誌聯合發

起設立,分全球獎和地區獎,

獎勵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全球公

認的傑出博士畢業生,2009

年,時松海在細胞中心體的研

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

果文章 Asymmetric centrosome

inheritance maintains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neocortex 發

表在《自然》(Nature) 上,並

被列為封面文章。

  何琳:1997屆本科畢業

生,2009年度美國麥克亞瑟天

才獎 (MacArthur Genius Awards)

獲得者。何琳於2003年在美國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取得博士學

位,其後在紐約冷泉港實驗室

(Cold Spring Laboratory) 做博

士後研究,2008年加入柏克萊

加州大學任分子及細胞生物學

助理教授。她因對微RNA(核

糖核酸)在腫瘤形成與治療中

的作用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而獲

獎。

  顏寧:2000屆本科畢業

生。200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分子生物學系博士,2005年度

Science雜誌北美地區青年科

學家獎獲得者,2007年,以29

歲之齡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正教

授。

育人為大學之本

  2007年,來自清華大學不

同專業的學生首次組隊赴MIT

參加iGEM大賽;2009年,清

華大學代表隊獲國際iGEM合

成生物學大賽金牌;2010年生

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翊獲得第

一屆吳瑞獎(Ray Wu Award);

2010年生命學院博士生高翔赴

德國Lindau參加諾貝爾獎得主

大會。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生在實驗室。

Page 2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2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清華生命科學:未來的人才儲備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現

有本科生約550人,研究生約

600人(其中427人屬生命科學

學院,包括299位博士生、128

位碩士生),博士後約70人。

六、激動人心期(2011-2015)

引領世界、獨創於清華

清華生命科學的發展規劃(I)

  現在:擁有 1 3 6位教職

員,其中教授70人,辦學空間

47,000 平方米。至2013年,將

擁有190位教職員,其中教授

100人,辦學空間 90,000平方

米。至2016年, 將擁有250位

教職員,其中教授140人,辦

學空間100,000平方米。

清華生命科學的發展規劃(II)

1. 傳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2. 微生物的發病機制和病毒

學Microbial pathogenesis and

virology

3.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4. 結構生物學Structural biology

5. 化學生物學Chemical biology

6. 癌症生物學Cancer biology

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8. 幹細胞Stem cell

9. 發育遺傳學Epigenetics

10. 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

11. 其他Others

清華生命科學的發展規劃(III)

1. 生命科學學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ince Sept.2009)

2. 醫學院 School of Medicine

(since 2001)

3. 公共衛生學院 Schoo l o f

Public Health (2012?)

4. 藥學院School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2?)

  還將建立多個跨學院的卓

越研究中心 (Centers of Research

Excellence are to be built across

School boundaries)。

機制改革與創新

  人事制度的改革:tenure-

track。目前生命科學學院是清

華大學唯一採用tenure-track聘

用教師的學院。

  行政管理的嘗試:專職行

政、教授治學。

  本科生教學改革:改進教

學課程品質、變灌輸式教育為

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

  研究生教學改革:注重以

科學方法培養。

  科研、教學、育人、服務。

清華生命科學發展的預期效果

(I)

  清華大學自1984年恢復生

命科學學科以來,經過20多年

的努力,已經開始在世界生命

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爭取3

至5年後,使清華大學成為世

界著名的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

心和傑出青年人才培養基地。

每年邀請一批世界一流生命科

學大師來清華進行學術交流;

每年舉辦一次代表世界最高水

平的綜合性國際生命科學會

議;每年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

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200

篇,包括5 - 1 0篇在《科學》

(Science)、《自然》(Nature)、

《細胞》(Cell)發表。

清華生命科學發展的預期效果

(II)

  產生一批在科學史上有重

要地位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

希望其中有些成果可以成為未

來Nobel Prize的候選;將最先

進的科研成果轉化,造福人

類;推動中國現代製藥業的發

展;研究生培養媲美世界一流

大學,培養出一批世界一流的

人才,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

得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媲美

世界一流大學。

結束語

  M I T(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生物系有69位教授(包括

助理教授及副教授),其中有

4位諾貝爾獎得主。清華大學

被稱 啓中國的 MIT,我們何時才

能真正與 MIT 媲美呢?

  清華的新百年,我們要創

造一等的事業,成為中國的脊

樑!

(本文根

據 施 一 公 院

長在2010年

10月2�日香

港 清 華 校 友

慶 祝 母 校 建

校100周年晚

會 上 演 講 的

PPT整理)

Page 2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院校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香港大學

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

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於

2011年8月18日到訪香

港大學(港大),出席香

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李克

強副總理於典禮上為港大剛獲

國家批准建立的一所研究中心

及一所實驗室分室主持揭牌儀

式,宣布將設立專項資金,支

持港大師生到內地學習、考察

和科研。

  百周年校慶典禮於陸佑堂

舉行,由港大校監、行政長

官曾蔭權博士主持。參加典禮

的包括港大師生、校友和嘉賓

等共600人,當中包括20位來

自本地、內地和海外大學的校

長。

  在典禮上,副總理李克強

表示:「今天的香港大學,

已躋身國際高等學府前列。這

是香港的光榮,也是國家的驕

傲。」

  「在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中,港大先後培養了13萬多

名畢業生,輸送了大量胸懷大

志、品學兼優、獻身科學、服

務社會的優秀人才。他們為香

港繁榮和祖國振興作出了重要

貢獻,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

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深化內地與香港在科技

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國家科技

部批准港大建立「香港大學新

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伙伴實驗室深圳分室」;另批

准香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廣州

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建

設「粵港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

究中心」。副總理李克強與行

政長官曾蔭權於典禮上一同主

持揭牌儀式。

  另外,李克強副總理宣布

由明年開始,中央有關部門將

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支持1,000

名港大學生和老師到內地去學

習、考察和開展科研工作,加

強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

  李克強副總理於典禮上致

贈一套大型珍貴書籍《中華

再造善本》予港大,共計787

種,9,129冊。《中華再造善

本》是國家一項重要的文化建

設工程,它精選唐、宋、元、

明、清時期兼具文物價值和學

術價值的古籍善本影印,涵蓋

中華文化典籍精髓,呈現了中

華文明的輝煌。

  除出席校慶典禮外,李克

強副總理亦與不同的港大成員

見面,當中包括會見國學家

饒宗頤教授、與30位來自不同

學系的學生見面交流,並與約

40位海外及本地大學校長、傑

出學者和院士等見面合照。此

外,副總理亦於典禮後參觀香

港大學百年展,透過一些珍貴

展品,瞭解港大建校百年的歷

史、發展以及科研成果等。

(轉載自港大新聞稿)

李克強副總理向徐立之校長贈送《中華再造善本》紀念牌。

Page 2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高校聯組團赴雪域高原西藏

考察交流▊ 文:重 華/圖:潘洪樂

國家教育部港澳台事

務辦公室、中央政府

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

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

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

會(簡稱高校聯)西藏考察交

流團一行26人於7月28日至8月

4日赴雪域高原訪問。團長和

副團長分別由現任會長郭明華

和候任會長方方擔任,成員包

括:蘇永安、安陽、梁伯恩、

沈岐平、王雁高、朱國斌、黃

勁松、鄭會欣、溫昭文、鄒重

華、林貢欽、唐曉姣、孫建

華、潘洪樂、鄧麗珠、高峰、

莊玉珊、曾保寧、劉守峰、吳

啟泉、譚偉祥、余華倫。國家

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宋波

副主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公室教育科技部周國平副處長

作為考察團的高級顧問和顧

問,全程參加了考察交流活

動。

  7月28日上午10時,高校

聯考察團飛抵拉薩貢嘎機場,

負責接待工作的西藏大學港澳

台事務辦公室索拉老師和次仁

多吉老師即以藏族禮節給每位

團員獻上潔白的哈達,使大家

甫踏足雪域高原便感受到陣陣

暖意。旅遊車載着考察團沿新

開通的拉貢高速公路前往拉薩

市區,公路兩旁是美麗的拉薩

河谷,流水潺潺,水鳥飛翔,

綠樹、青稞、黃黃的油菜花

和草地散布其間,牛羊在草地

上悠閒地踱步。團友們沒有想

到,在雪域高原竟能見到如此

令人賞心悅目的江南勝景!拉

貢高速公路全長37.8公里,是

西藏第一條通車的高速公路,

剛於本月17日由率領中央代表

團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

祝活動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主

持了通車儀式。

與教育廳康副廳長座談

  當日下午,西藏自治區教

育廳康凱副廳長與高校聯考察

團舉行了座談。康廳長介紹了

西藏經濟、社會、高等教育發

展情況,熱切希望高校聯考察

團為西藏的高等教育發展出謀

劃策,促進西藏與香港的交流

與合作。團友們相繼發言,回

應康廳長的呼籲。華夏基金會

執行總裁王雁高介紹了籌募善

款資助拉薩一孤兒院的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及地政學院

副院長沈岐平教授表示願推動

該院與西藏大學相關院系的交

流;高校聯副會長、旭達國

際物流集團董事長蘇永安希望

能為西藏培養物流人才和促進

物流業發展做出貢獻。國家教

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宋波副

主任認為大家的建言很好,希

望能寫成建議書,提交給康廳

長,切實加以推行。

與拉薩市委秦書記等相聚

當晚,拉薩市委書記秦宜智

宴請高校聯考察團全體成員,

市委秘書長諸偉敏、主管教育

的副市長陳宗榮、市教體局書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康凱副廳長(左2)與高校聯交流團座談。

拉薩市委書記秦宜智接受高校聯會長郭明華(左)及候任會長方方(右)贈送的高校聯會旗。

Page 2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記平措朗傑、市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校長范春文、自治區人民

醫院院長格桑羅布等出席。秦

書記對高校聯考察團訪問西藏

表示熱烈歡迎,希望大家的到

訪有助於促進香港與拉薩市的

交流,為拉薩市的發展提出寶

貴意見。高校聯會長郭明華致

辭,對秦書記等的熱情款待表

示深深的感謝,希望通過這次

考察交流,加深對西藏和拉薩

社會發展的了解,推動香港與

拉薩的交流。高校聯候任會長

方方和香港理工大學沈岐平教

授與秦書記同是清華校友,郭

明華會長和香港科技大學黃勁

松教授則與陳宗榮副市長同為

北京大學校友,席間大家相談

甚歡,倍感親切。

訪問西藏大學

  29日下午,高校聯考察團

到西藏大學新校區訪問,婁源

冰副校長和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魏紅主任迎接大家。婁校長給

大家介紹西藏大學的辦學歷史

和發展現況,並陪同參觀藏文

典藏室和藏文信息技術教育部

工程研究中心。

  校圖書館藏文典藏室西熱

桑布主任給大家介紹了2002年

出土的「菩日文獻」發現的

過程和研究價值,它是新中國

成立以後在中國境內出土的年

代最久遠、藏量最多的藏文文

獻,可與《敦煌遺書》媲美。

西熱桑布說,當時收進西藏大

學圖書館的文獻非常散亂,而

研究員們經過清理之後,發現

總共12000多頁的文獻,尚有

10000頁保存完好。學校組織

專家鑒定之後,發現這些由古

藏墨、古藏紙寫成的文獻,形

成約在8至14世紀。這些紙片

裝幀有經折裝、蝴蝶裝,以及

散頁裝,其中一些神秘的咒

語,是西藏地方勢力割據時

期,一些民間教派的儀軌,而

這些歷史上的教派在以前的文

獻中鮮有紀錄。其中價值最高

的,是在2010年入選第三批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大

波若波羅蜜經》的初譯版本。

2010年,「菩日文獻」研究得

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第

一階段的基礎研究已經完成。

現在西藏大學的師生們正在將

這些文獻數字化,並製作副

本,約於2012年年底,將出版

一本「菩日文獻」的資料集,

讓更多的人瞭解藏地的文化。

  工學院副院長兼藏文信息

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歐珠教授給大家介紹了藏文電

腦化成果以及相關軟件的開發

利用。其間,香港理工大學建

設及地政學院副院長沈岐平教

授與歐珠副院長就兩院的交流

進行了初步的溝通。

  7月30日上午,考察團參

觀了在西藏博物館舉辦的西藏

和平解放60周年成就展,對西

藏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有

了更多的瞭解。

  晚上,教育廳康凱副廳長

宴請高校聯考察團,藏語委辦

副主任及編譯局副局長謝俐、

考試院黃雲斌副院長及教育廳

多位處長出席。

  在拉薩期間,高校聯考察

團參觀了大昭寺、八廓街、布

達拉宮,觀賞了海拔4718米的

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納木措

和念青唐古拉山主峰。

赴後藏考察

  8月1日,考察團前往日喀

則,沿途參觀了另一聖湖—

羊卓雍措,江孜的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白居寺。白居寺於

十五世紀初始建,是藏傳佛教

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三

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它是

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

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

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

彰,它的建築充分代表了13世

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

院建築的典型樣式。年輕的尼

高校聯考察交流團訪問西藏大學,與婁源冰副校長(前排左4)、 港澳台辦魏紅主任(前排左2)合影留念。

Page 2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祖寺—薩迦寺。公元1073年

貢卻傑布初建薩迦北寺,1268

年,時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師的

八思巴興建薩迦南寺,薩迦政

權曾統治全藏達70年。大家在

這裏參觀了鎮寺之寶白海螺和

藏書牆。

  8月3日,考察團參觀了歷

代班禪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

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

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後來被追

溯為一世達賴喇嘛的根敦珠巴

(根敦主),在當時後藏大貴族

的資助下,最初興建紮什倫布

寺。該寺歷時12年建成。明萬

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四

世班禪羅桑曲結任紮什倫布住

持時,對該寺進行了大規模擴

建。從此,紮什倫布寺成了歷

代班禪的駐錫之地,歷代班禪

對紮什倫布寺均有擴建,形成

了現今的壯觀規模。考察團瞻

仰了四至十世班禪大師的靈塔

和大彌勒殿。

  3日晚,高校聯考察團回

到拉薩,西藏大學港澳台事務

辦公室魏紅主任代表學校在堯

西平康古建大院款待大家,使

大家品嘗到道地的藏菜。

西藏的明天會更美好

  訪藏一周,高校聯考察團

全體成員對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了較多的認識,對西藏社

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感到

由衷的高興。在前往日喀則的

路上,我們看到拉薩通往日喀

則的鐵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

中。商品經濟的浪潮,也在衝

擊着這片聖潔的雪域高原。在

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如何保

存和宏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藏

族同胞與各族人民一樣面臨着

挑戰。

  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慶祝活動的中央代表團團長、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7月19日

的慶祝大會上說:「西藏是重

要的國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

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

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高原特

色農產品基地、重要的中華民

族特色文化保護

地、重要的世界

旅遊目的地。」

這 段 話 點 出 了

西藏在祖國版圖

中的重要戰略地

位。在中央和全

國各地區的大力

支持下,在西藏

各族人民的共同

努力下,雪域高

原的未來定將更

加美好。

瑪僧人用流暢的普通話給我們

講解導遊,闡釋藏傳佛教的精

髓,深深打動了大家的心。

  參觀過白居寺,考察團來

到宗山古堡前,緬懷在此捐

軀的藏族抗英勇士。宗山古堡

遺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

崖峭壁上,整個古堡群錯落有

致地雄踞山頂,海拔為4020

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

常雄偉峻峭。讓江孜最享盛名

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

歷史。1903年冬天,英國侵略

軍從亞東進犯江孜,遭到西藏

軍民的頑強抵抗。英軍死傷慘

重,被迫逃跑。1904年4月,

英軍再次攻打江孜,他們憑着

先進的武器,濫殺無辜,1400

餘名西藏軍民在宗山上用土制

槍炮頑強抵抗兩個多月,終因

武器落後及火藥庫意外爆炸,

彈盡糧絕,抗英勇士全部壯烈

犧牲。電影《紅河谷》真實地

再現了這段歷史。

  8月2日,考察團赴薩迦

縣參觀了藏傳佛教薩迦派的

高校聯考察交

流團在布達拉

宮前留影。

Page 2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2011年度會員周年大會

港中國研究生會於2011年8月13日舉行2011

年度會員周年大會, 並選出第十屆理事會,

選舉結果為會長鄧麗珠,副會長李劍雄、徐

晶、馬耀添,秘書長馬超鴻,副秘書長吳惠芳、林

展鵬,司庫陳洪齡,常務理事黃江天、鄭家豪、杜

若鴻、方永強、鄭貞、佘英輝、陳萍生、溫思聰、

李東江、周日華、蘇意照、阮禮民、吳民光、盤炳

森、匡增意、陳仕傑、羅靜娟。

  會員們期望,在新一屆理事會的帶領下,香港

中國研究生會能夠在服務香港社會、促進香港與內

地的交流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2011年度新生入學座談會座,協助他們解決入

學及其後學習的問

題。同時,通過出版

本會刊物《研訊》,

提供渠道,讓同學們

刊登文章,符合內地

讀研的要求,順利畢

業。

  今年的新生入學

座談會於2011年8月13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30

分在香港北角英皇道83 號聯合出版大廈1405

室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主講嘉賓包括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

上海財經大學馮傑良博士、清華大學李建明博

士和林展鵬先生。 他們分別就全日制和兼讀

兩種不同情況,從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特別

是在開題報告和發表文章方面,作了詳細報

告,使出席座談會的同學獲益不少。

香港中國研究

生會於 1 9 9 4

年成立,宗

旨為促進中國內地與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文

化及學術交流;加強

聯絡考上內地大學研

究生院碩士或博士課

程的香港人士;通過

不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培訓、交流會、座談會

等,使本會會員了解內地大學的學習要求,提

升在內地的學習效率;建立會員之間、本會會

員與其他社團會員之間、本會與各大學之間的

聯繫平台,互相交流及合作;以會員的專業能

力服務及貢獻社會。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作為香港學生與內地高

等院校之間的溝通渠道之一,為了令香港的學

生做好入學的準備,每年都會舉辦新生入學講

Page 3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62周年,近400位香

港高等教育界教職員及

友好參加了2011年9月19日晚

上假香港九龍旺角帝京酒店舉

行的「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

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晚宴」。

是次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

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

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

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樹仁

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及香港教

育學院共10所香港高等教育院

校,再度聯合參與香港高等教

育界國慶活動,各院校的副校

長聯同香港學者協會理事組成

籌委會舉辦晚宴,旨在歡慶國

慶之餘,也為香港高等教育界

提供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

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殷曉

靜、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

高教界高朋滿座共賀國慶- 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晚宴

▊ 錦 雲/文 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

特派員詹永新、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國

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常

務副主任趙靈山、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

室教育科技部部長潘永華、香

港學者協會主席黃玉山、香港

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香港理

工大學校長唐偉章、香港科技

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樹仁大

學校監胡鴻烈、香港大學副校

長周肇平、香港中文大學副校

長鄭振耀、香港城市大學副校

長林群聲、香港浸會大學副校

長陸大章、香港公開大學副校

長黃錫楠、嶺南大學協理副校

增長陳增聲,以及大會籌委會

主席、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

正豪在主席台上就座;國家教

育部部長袁貴仁更為晚宴發出

親筆賀信。

  陳正豪教授在致歡迎辭時

指出,最近幾年儘管在國際金

融危機的困擾下,國家經濟仍

然取得平穩較快發展。2010年

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39.8萬億

元,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

又邁開了堅實的一步。陳正豪

教授亦提到,國家很重視香港

高等教育界的作用。中央在

「十二‧五規劃」用專章提出

了支持港澳提升鞏固競爭優

勢,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

作的方向,其中香港教育服務

業正是重要的一環。另外,去

年底開始,國家人力資源與社

會保障部也已經與香港方面共

同推行了「香江學者計劃」,

旨在強化兩地研究力量,每年

資助50名內地博士後研究員參

與香港導師的研究計劃。相信

只要香港能夠把握時機,與內

主禮嘉賓和高教界國慶籌委會成員在台上。

Page 3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地同行展開優勢互補的合作,

一定能把內地與香港的教育科

研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公室

常務副主任趙靈山亦為大會宣

讀了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

賀信。袁部長在信中指出,今

年4月24日,胡錦濤主席在清

華大學百年校慶典禮上深刻指

出:「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

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

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

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毛

入學率從1949年的0.3%上升到

2010年的26.5%,在學總規模

從11.7萬擴大到3105萬,培養

了數以億計的高層次人才。我

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高等教育體系,實現了由人口

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

轉變。袁部長在信中還表示,

今年8月18日,李克強副總理

在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

禮時,肯定了香港高等教育連

接中西的獨特優勢,強調加強

內地與香港教育交流的重要

性,並宣布了推進兩地高等教

育交流的新舉措。相信在內地

和香港高等教育界同仁共同努

力下,兩地高校必將進一步加

強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

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

的合作與交流,相互借鑒、優

勢互補、共同進步!

  席間大會安排了由不同院

校學生表演的節目,分別是嶺

南大學紅灰龍獅國術隊的醒獅

表演、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同

學琵琶合奏、香港城市大學的

悠悠(YOYO)球表演、香港科

技大學同學揚琴獨奏,以及香

港教育學院武術隊同學的中國

武術表演。精湛的演出贏得全

場熱烈掌聲。是晚的大會司儀

分別為嶺南大學黃伯邯同學和

香港大學的王向同學,他們

以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得體

而靈活的表現,受到大家的讚

賞。最後全體籌委會委員及嘉

賓一同獻唱《歌唱祖國》,把

全場氣氛再一次推向高峰,並

使晚宴圓滿結束。

  「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

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晚宴」由

10所高等院校的副校長聯同香

港學者協會理事組成之籌委會

舉辦。大會榮譽顧問包括全國

政協董建華副主席、香港特別

行政區曾蔭權行政長官、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

絡辦公室彭清華主任。籌委會

顧問包括沈祖堯校長(香港中

文大學)、唐偉章校長(香港理

工大學)、徐立之校長(香港大

學)、梁智仁校長(香港公開大

學)、郭位校長(香港城市大

學)、張炳良校長(香港教育

學院)、陳玉樹校長(嶺南大

學)、陳新滋校長(香港浸會大

學)、陳繁昌校長(香港科技大

學)及鐘期榮校長(香港樹仁大

學)。當晚出席的除了10所院

校的校長及副校長外,其他應

邀出席的嘉賓包括:國務院港

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謝偉民巡

視員、教育部港澳台辦副主任

宋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

央政策組劉兆佳首席顧問、特

區政府教育局謝淩潔貞常任秘

書長、李美嫦副秘書長、香港

珠海學院張忠柟校長等。

長、蕭家虹副巡視員;立法

會(工程界)議員何鍾泰博

士;立法會(資訊科技界)

議員譚偉豪博士;香港中文

大學副校長黃乃正教授、副

校長徐揚生教授;香港理工

大學副校長衞炳江教授、前

副校長高贊明教授;香港生

產力促進局麥鄧碧儀總裁;

創新科技署香港認可服務組

執行幹事陳成城先生;香港

電腦學會劉嘉敏會長;香港

科技協進會會長霍定洋先

生;香港工程師學會陳健碩副

會長;深圳市科協周路明主

席;深港科技創新促進會張克

科會長;廣州市科協鄧宇進秘

書長、董臨秦部長、梁麗榮部

長。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

會執行委員會的負責人分別來

自本港重要的科技社團或為

業界知名人士,出席當晚活動

的有科技界執行委員會顧問呂

明華博士,副主席梁廣灝太平

紳士、李樂詩博士、容啟寧教

授、樂法成博士、龐愛蘭太

平紳士、嚴建平工程師。中

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在港

院士及國家科技獎獲獎學者

也應邀出席當晚盛會。

  國慶晚會由始至終充滿

熱烈、歡快、祥和的氣氛,

科技界人士暢談新中國成立

六十二年來的偉大成就,展

望祖國和香港科技發展的光

輝前景。席間,還有由科技

界人士獻上的精彩節目及抽

獎助興。

上接p.30

Page 3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0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香港科技界人士歡聚一堂

慶祝六十二周年國慶▊繩 聰

由「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

籌委會」舉辦的「香港

科技界慶祝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六十二周年國慶聚

餐晚會」,於9月21日晚假座

香港大會堂美心皇宮大酒樓隆

重舉行。位于中環的美心皇宮

大酒樓當晚布置得非常莊重雅

緻、燈火通明。香港科技界國

慶晚宴已成為香港科技界每年

一度的盛事,充分發揮團結業

界的作用。在界內團體和人士

的廣泛支持下,當晚迎來了香

港特區政府、中央駐港機構、

香港公營機構和高等院校等科

技界精英近500位,賓主歡聚

一堂,共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國62周年華誕。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曾蔭權、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

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外交

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

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行政

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

英、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商務

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環

境局局長邱騰華,以及錢果豐

博士為晚會場刊題辭鼓勵。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

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殷曉靜副主

任﹑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

特派員公署詹永新副特派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董朝

副司令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

府教育局孫明揚局長應邀為晚

會主禮。

  本會名譽主席及主席團主

席梁振英先生在致辭中提到,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央支

持香港發展六大產業,其中包

括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資訊

及其他高增值服務業;香港在

創新科技方面的優勢:一是法

制健全,管理完善;二是業界

和學術界的誠信體系,可幫助

國家解决知識產權問題上的衝

突;三是媒體自由,資訊開放

的環境,香港自由獨立的思維

模式;四是擁有優秀的高校實

驗室的技術開發能力;如果香

港可以利用以上優勢,在政策

和業界支持下,給予科技創新

產業發展空間,香港可以成為

世界一流的科技產業化的中心

之一,服務於來自香港、大陸

和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創新

和研發產品;香港已經是國際

商品貿易中心,也有潛力發展

成為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希望

香港科技界人士與內地通力協

作,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

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博士

在儀式上致謝辭。盧博士多

謝主禮嘉賓百忙中撥冗為晚會

主禮,感謝參加晚會的新知舊

雨、科技界精英及熱心人士一

直致力促進香港的科技發展,

推動香港和內地在科技領域的

合作,為建設香港盡心盡力。

晚會得以順利舉行,實在有賴

主席團、籌委會和執委會成員

的鼎力支持,秘書處辛勤的工

作,為晚會表演精

彩節目及贊助現金

及禮品的科技界人

士。

  出席晚會的

主要嘉賓還有:

中聯辦教科部潘永

華部長、莫錦強副

部長、曹國英副部

香港科技界人士歡聚一堂。下轉p.29

Page 3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1

社團動態 京港學術交流(91)

香港科技界國慶籌委會舉辦

專題講座論節能減排▊ 匡 意

家十二‧五規劃是未來

五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

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提出要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

展新局面,強調要實現綠色發

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

好型社會。日前,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

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會議,通過了十二‧五期間我

國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會議要求把節能減排作為調結

構、擴內需、促發展的重要手

段,務求達到預期成果。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六十二週年,「香港科技界

慶祝國慶籌委會」與香港理工

大學工程學院合作於2011年9

月21日下午在香港理工大學舉

辦專題講座,主題是「十二‧

五規劃與珠三角節能減排目標

解讀-香港科技界的挑戰與

機遇」。

  籌委會特別邀請了華南理

工大學天然氣利用研究中心主

任、華南理工大學國家教育部

「強化傳熱與過程節能」重點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華賁教

授,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

任、廣東省區域大氣環境質量

科學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鍾流舉

教授,以及粵港科技產業促進

會會長盧偉國博士擔任演講嘉

賓,並邀請香港特區政府能源

委員會主席、科技界慶祝國慶

籌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梁廣

灝工程師擔任主持。講座吸引

了來自科技和環境保護界專業

人士、本港大學師生等近百人

出席。

  講座首先由盧偉國博士介

紹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環保政

策,以及有關政策為珠三角企

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之後,

華賁教授從能源形勢與低碳發

展的機遇,提出發展新的、可

再生能源的意義及目標,以及

提高能源效益、減少碳排放的

途徑和方法。鍾流舉教授則從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引起大氣

環境污染的歷史過程,分析污

染的源頭,總結了十一‧五期

間政府提出的各項減排政策的

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間需要

加倍努力的方向。三位講者從

不同的角度解讀國家十二‧五

規劃,並針對香港和珠三角地

區企業的發展機遇,提出了有

價值的建議,贏得與會者的贊

同。

  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唇齒相

依、緊密聯繫,在國家實施節

能減排方案過程中,香港科技

界也面臨着不少挑戰和機遇。

通過本次專題講座,讓香港科

技界人士瞭解國家節能減排綜

合性工作方案,認識珠三角地

區環境現狀和減排目標,進而

探討粵港兩地科技界如何加強

合作實現珠三角地區節能減排

目標,是一次頗具意義的活

動。

三位講者及主持人

(左起:盧偉國、華賁、鍾流舉和梁廣灝)

Page 3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2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中書如何傳遞該概念,亦嘗試分

析學生如何透過歷史教學和教

科書,以認識「因果概念」;

李帆教授的主講題目為〈當今

中國大陸的新課程改革與中學

歷史教科書的編撰〉,以現今

中國內地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

為題,其中歷史教科書的編撰

上有着很大程度的改變,一方

面不再局限於一間出版社所壟

斷,且多注意「歷史與社會」

課程上的改革,新課程下的歷

史教科書非常注重對學生「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是次研討會邀請了中國內

地、台灣、澳門和香港四地約

40位學者和歷史教育工作者,

發表論文達40多篇,分享從事

歷史教育所面對的問題、困難

與挑戰,並嘗試提出一些解決

方法,以供與會者參考及交

流。議程非常緊湊,茲將是次

報告的論文內容,簡述如下﹕

一、香港歷史教育通論

  張偉國在〈歷史教育的廣

播實踐經驗〉一文,分享個人

在香港電台所負責的廣播節

目《中華五千年》的經驗,說

明透過電台廣播的媒體,達至

「普及」歷史教育的目的,並

談及製作上學術與趣味都需要

兼顧,提出歷史工作者如何結

合「專業」的歷史知識和「通

俗」的對白,亦是當中的一大

挑戰。羅玉芬的〈關於教授世

界歷史及非中國歷史的一些觀

察及經驗〉一文,闡述高等院

校教授世界歷史及非中國史上

所面對的困難,要注意學生在

中學時的訓練背景,也要教導

學生注意世界歷史及非中國史

課程的特色。姜嘉榮的〈香

港初中歷史教學的挑戰與機

遇—以天主教伍華中學新歷

史科之發展為案例〉,以在中

學的任教經驗及面對的情況為

例,說明課程內容的改變、擬

題策略,初中中學歷史教育所

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二、澳門歷史教育通論

  張偉保在〈小學常識科的

歷史課題分析:以《澳門小

學常識》和《品德與公民(小

學)》為例〉一文,闡述澳門

小學的歷史課程所面對的變

革,當中以「常識科」和「品

德與公民科」為例加以說明,

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

研討會綜述▊ 羅永生/郭泳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國歷史教育在世紀之交

遇到新機遇,事實上,

不只在香港及台灣,以

至中國內地亦一樣面對如此情

況。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以

下簡稱「仁大歷史系」)早於

2006年6月,已與香港浸會大

學歷史系(以下簡稱「浸大歷

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

會合辦首屆「廿一世紀華人社

會的歷史教育」研討會,邀請

了40多位中港台澳等地從事歷

史教育學者,發表和分享有關

歷史教育的論文,成果顯著。

及至五年後,仁大歷史系再度

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

中國近代史學會於2011年4月

20-21日聯合舉辦第二屆「廿

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

研討會,並邀請了台灣東吳大

學歷史系系主任林慈淑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李帆教

授負責開幕的主題演講。林教

授的題目為〈因果概念:學生

認知和課堂教學之問題〉,主

要解釋「因果概念」如何影響

古今中外的歷史教學,且釐清

該概念在「歷史教學」和「歷

史學」的角度上的差異,闡述

現今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和教科

Page 35: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藉以概述澳門小學歷史教育

所面對的問題。鄭潤培的〈澳

門的中學歷史教學概況〉,以

「教學課程」、「科務管理」,

「課堂教學」、「學生評估」

四方面,檢視及分析澳門的中

學歷史教學的發展情況。譚志

強的〈澳門本地史教育的理論

與實際〉一文,闡述近年有關

「澳門史」的研究概況,包括

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術著作

也在這種學風日盛中陸續面

世,而澳門學生對「澳門史」

的興趣日漸增加,故期望未來

的澳門能有一部更為全面的

「澳門史」出現。

三、歷史教育與考察

  陳捷貴在〈國父孫中山先

生與香港中西區〉一文,說明

香港的孫中山史蹟徑、孫中山

紀念館等媒介,均可以進行細

密而有趣的歷史教育。侯勵英

的〈古蹟與歷史—新界河上

鄉的實地考察〉一文,以香港

新界北部河上鄉的侯氏為例,

說明傳統建築物、民間風俗等

的實地考察,對了解新界傳統

村落的歷史文化面貌是十分重

要的。林發欽的〈從多元文化

到本土意識—澳門鄉土歷史

教育的萌芽與發展〉,以澳門

的鄉土歷史教育發展為例,說

明澳門不同的西方建築及文物

均可以作為重點歷史教育的課

題,特別是澳門民間的文物,

更可見澳門本土歷史的面貌。

四、中學歷史教育

  許振興在〈論21世紀香港

的中國歷史教育〉一文中,透

過研究香港教育統籌局與考

評局在2003年頒布的《中國歷

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

中五)》,分析該指引發布以

後的五次會考成績,尤其有關

「宋元的中央集權」與「明清

的君主集權(明代部分)」,

從而考察21世紀以來香港的中

國歷史教育所面對的情況。陳

志華、楊鴻湘和李青儀在〈中

學歷史教育的背後—從辛亥

革命課程說起〉一文中,嘗試

以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共同的

「辛亥革命」課題為切入點,

探究香港中學歷史教育面對的

問題,藉以思考如何將此優

化。馮少斌的〈從章學誠〈史

德〉篇看香港中學中國歷史教

育〉一文,以清代學者章學誠

的〈史德〉篇為例,談古為今

用及怎樣閱讀此文獻,以引導

學生思考學習中國歷史的方

法、治史態度和培養學生的價

值觀。

五、中國高等院校歷史教育

  趙立彬的〈口述史與大學

歷史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基

於中山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

教學實踐的體會〉一文,指出

內地大學本科中國近現代史的

課堂教學和既有學習模式皆存

有缺陷,指出將口述史教學和

實踐融入學生學習過程,具有

重要意義,亦能培養和提高學

生對於歷史專業學習的興趣,

提升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和發現

問題的能力。趙和平的〈在理

工科大學中如何進行歷史教育

和探討〉,指出內地一些以理

工科為主的大學,基本上沒有

涉及歷史的必修課,故希望藉

敘述個人開設《中國文化史概

論》一選修科的經驗,以說明

歷史文化教育的目的、教學內

容的設置、與學生的交流互

動、教學回饋等問題,提出在

理工科為主的大學,進行歷史

教學的一般規律。張曉輝的

〈大學歷史教學的課內外學習

互補—以中國當代史課程為

例〉,指出在目前內地大學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安

排以及通行教科書均存在缺

憾,故暨南大學歷史系採用了

兩種彌補辦法,一是適當收縮

課堂講授的下限;二是尋找具

有較大價值且覆蓋寬廣的作

業,連帶課堂討論選題,供

全班學生共同探討。周永衛

的〈史學大師陳垣與歷史教

學〉,透過在2010年10月三聯

書店出版的《陳垣來往書信集

(增訂本)》,增補了大量陳

垣來往書信及批覆的家書,以

展示陳垣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並指出陳氏提倡的教學法與今

天研究教育的理論,有異曲同

工之妙。

Page 36: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六、通識教育

  劉後濱在〈《資治通鑑》

與大學通識教育〉一文中,指

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從

2007年開始建設面向全校各

專業本科的「《資治通鑑》

選講」課程,並於2010年8月

正式出版該課程的教材《資

治通鑑二十講》,當中教材選

編了《資治通鑒》有關中國

古代歷史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

記載,旨在普及歷史知識的

同時,引導讀者進行自主學習

能力和文獻閱讀能力的訓練,

而將《資治通鑒》列為通識教

育的內容之一,也正體現了當

前大學教育中提倡學生讀原

著、讀經典的重要。周佳榮在

〈歷史學科在通識教育潮流中

的難題和機遇〉一文中,指出

香港通識教育已成為主流的局

面,「歷史」學科已成為明日

黃花,這不只是中、小學,也

是大學面對的共同問題,不少

歷史系學生多選擇轉教「通識

科」,這是一個機遇的同時,

如何將部分歷史科目通識化、

簡要化,又要達到原先設定的

宗旨,與及今後會否因而忘卻

自身的歷史專業訓練,這是今

後一眾從事歷史工作者不能

迴避的問題。羅婉嫻的〈通

識教育中「對公共衛生的理

解」—以1894年香港鼠疫為

教學個案〉,以新高中通識

課程中「公共衛生」單元的

「對公共衛生的理解」為參

考,並以1894年香港鼠疫作

為教學個案,可以藉此教案,

使學生能了解如何學習通識課

程之「公共衛生」的單元。張

慧真的〈跨學科學習—香港

新高中通識教育與歷史教育的

對話〉,希望以「跨學科」

(cross-disciplinary)的角度,綜

合新高中通識教育與傳統歷史

教育之間的特點,使兩科在現

代的學科中能夠並存。

七、歷史教育與考察

  徐振邦的〈初探中學中

國歷史科歷史考察活動的情

況〉,指出今天的歷史教育,

不僅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

識,還要加強思考訓練,達到

把知識靈活運用的目的,傳統

學習中國歷史的背誦方法已不

合時宜;故作為中國歷史科教

師,要率領學生跳出閱讀文

本,進入田野考察,到訪歷史

名城,親身搜集歷史片段,這

些新的學習模式,與昔日單向

的面授方式,甚有不同。區志

堅的〈本地歷史文化知識的教

與學—屏山文物徑與專題研

習〉,以個人帶領中學師生,

運用戶外考察的知識,進行專

題研習等的經驗,藉「屏山文

物徑」為例,說明地方資源怎

樣引證通識及中國歷史課程的

目標,並提出較為客觀評量的

方法。周家建的〈建築:歷史

教育的平台〉,以考察香港歷

史文化的「建築物」為例,闡

述學生透過整理、綜合和分析

建築物相關資料及運用歷史研

究方法,來提升個人思考和對

史事評價的能力。

八、中國歷史教育

  戴世鋒的〈大陸中學歷史

教師閱讀學習與歷史教學的現

狀及策略研究報告〉,對大陸

中學歷史教師的閱讀現狀進行

調查,並以閱讀陳旭麓先生的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對高中「中國近代史」教學的

啟示為例,提出中學歷史教師

閱讀學習與歷史教學有效契合

的基本策略。孫宏雲的〈內地

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背景下

的本科歷史教學改革方向芻

議〉,以內地中學歷史新課程

的改革為例,強調重新調整歷

史課程的知識體系,要求教師

以學生為本體,積極探索啟發

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

學習能力,這均是二十一世紀

歷史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黃

牧航在〈論高中歷史科學業評

價體系的構建〉一文中,指出

高中新課程推行後,雖在教育

評價領域的改革中取得了一系

列的進步,但當前不少歷史教

師仍局限在對某些新的評價方

式做私下的嘗試,故該文嘗試

建構一個高中歷史科的學業評

價體系,以供教師們的參考。

沈宗憲的〈試論台灣僑生先修

教育與歷史教學內涵〉一文,

指出早在晚清政府已開始重視

華僑教育,及至民國時期,仍

持續關注此課題。即使在國民

政府遷台以後,仍繼續扶助海

外僑校,也積極吸引海外華僑

子弟到台灣升學,該文嘗試從

Page 37: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海外華人子弟回國升學、大學

先修教育以及僑生歷史教學等

三方面,討論中華民國政府的

僑生升學政策演變,及僑生先

修教育問題。

九、教育理論與方法之一

  趙益鎮的〈從探究式學習

到建構歷史知識〉,指出今天

的中國歷史科教育,已由探究

式逐漸取代背誦式,作者希望

指出如何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

法,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識

別史料的真偽及懂得使用歷史

圖表等技能,從而培養學生搜

集歷史資料的能力與批判性思

考,進一步理解、分析歷史資

料及闡述歷史問題的能力,並

且運用歷史資料建構自己的觀

點。陳敬堂在〈數碼歷史〉一

文中,指出在科技發達的今

天,即使連歷史教學也不免要

「數碼化」,故應嘗試從訊息

搜集、整理和表述三方面來分

析數碼歷史的發展及遠景。陳

漢成在〈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

歷史的教學法初探〉一文中,

透過研究首次招收了非華語學

生的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為

例,分享向非華語學生教授中

國歷史和開發初中非華語學生

的中國歷史教材等的經驗。黃

嘉康的〈「國情教育」與「大

陸研究」﹕試論港台兩地當代

中國課程的發展概況和未來路

向〉,以港台兩地的當代中國

研究課程為例,尋求有關「當

代中國」課程在未來的改進和

發展空間。

十、教育理論與方法之二

  羅永生在〈歷史文獻與中

國古代史教學—以隋唐史為

例〉一文,指出現今在香港教

導古代史面對的困難,如:

一、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

內,講授整個隋唐史;二、難

以建立同學們對隋唐史籍文獻

的認識;三、歷史系的學生普

遍缺乏系統性的古代漢語訓

練,並視「文言文」為畏途,

故希望藉電腦科技知識,消除

同學們對史籍文獻的畏懼,及

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姚繼斌

在〈清末民國歷史教學法論著

研究〉一文中,分析若干清末

民國時期的歷史教學專著,從

而指出中國歷史教育如何由

「古代」轉向「近代」,教育

模式亦有所轉變,從過往的

「讀—講—背」,轉變成注意

兒童心理、興趣為依歸的啟發

式教學法。賴志成的〈對香港

中國歷史科《五四新文化運

動》篇章的反思—論白話文

運動是否一場理性的運動〉,

指出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其中

之一單元「二十世紀中國傳統

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篇章佔

篇幅最重,故該文以此篇章為

例,分析和討論「白話文運動

是否一場理性的運動」。鄔斌

豪的〈運用資訊科技構建歷史

自主學習模式—以「數碼遊

戲為本學習」為例〉,嘗試運

用今天流行的資訊科技來構建

「歷史自主學習模式」,運用

「數碼遊戲為本學習」的概

念,配合現時「探究式學習」

方法,以小學和初中學生為對

象,介紹中國10位著名歷史人

物,以求提升學生對習 啓史的興

趣,更藉以培養學生對民族和

國家的歸屬感。

結 語

  是次會議的學者來自兩岸

四地,除了分享個人的教學心

得外,對歷史教學提出不少意

見,走向二十一世紀怎樣有效

地教導歷史知識,二十一世紀

需要哪些歷史教育?對個人而

言,怎樣藉歷史教育產生身份

認同?面對全球化的年代,歷

史教育怎樣建構國民身份認

同?傳統價值怎樣藉歷史教育

流傳下去?新文化史怎樣協助

推動歷史教育?資訊科技是協

助歷史教育,還是阻礙歷史教

育的發展?怎樣把歷史研究的

專業知識,推向民間?這均是

與會學者提出有待解決的問

題。最後,參與是次研討會的

各位學者期望,今後能繼續舉

辦有關歷史教育的學術會議,

並能邀請更多兩岸四地的學者

和中學教師等參加,使研究人

員與從事歷史教學的前線人

員,得以互相交流,理論與實

踐並重,一起拓展二十一世紀

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

Page 38: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會議報導 京港學術交流(91)

· 林慈淑(台灣東吳大學歷史系):因果概念:學

生認知和課堂教學之問題

·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當今中國大陸

的新課程改革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

· 張偉國(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歷史教育的廣

播實踐經驗

· 羅玉芬(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關於教授世界

歷史及非中國歷史的一些觀察及經驗

· 姜嘉榮(天主教伍華中學):香港初中歷史教學

的挑戰與機遇—以天主教伍華中學新歷史科之

發展為案例

· 張偉保(澳門大學):小學常識科的歷史課題分

析:以《澳門小學常識》和《品德與公民(小

學)》為例

· 鄭潤培(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澳門的中學歷史

教學概況

· 譚志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澳門本

地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 陳捷貴(香港中西區區議會):國父孫中山先生

與香港中西區

· 侯勵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古蹟與

歷史—新界河上鄉的實地考察

· 林發欽〈從多元文化到本土意識—澳門鄉土歷

史教育的萌芽與發展〉

· 許振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論21世紀香港的

中國歷史教育

· 陳 志 華 、 楊 鴻 湘 、 李 青 儀(聖公會梁季彝中

學):中學歷史教育的背後—從辛亥革命課程

說起

· 馮少斌(天主教鳴遠中學)﹕從章學誠〈史德〉

篇看香港中學中國歷史教育

· 趙立彬(中山大學歷史系):口述史與大學歷史

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基於中山大學中國近現代

史專業教學實踐的體會

· 趙和平(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在理工科大

學中如何進行歷史教育和探討

· 張曉輝(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大學歷史教學的

課內外學習互補—以中國當代史課程為例

· 周永衛(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史學大

師陳垣與歷史教學

· 劉後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資治通

鑑》與大學通識教育

· 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科在通

識教育潮流中的難題和機遇

· 羅婉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通識教育中

「對公共衛生的理解」—以1894年香港鼠疫為

教學個案

· 張 慧真(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跨學科學

習—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與歷史教育的對話

· 徐振邦(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初探中學中國歷史科歷史考察活動的情況

· 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本地歷史文化

知識的教與學—屏山文物徑與專題研習

· 周家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建築:歷史教育

的平台

· 戴世鋒(廣東仲元中學):大陸中學歷史教師閱

讀學習與歷史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報告

· 孫宏雲(中山大學歷史系):內地高中歷史新課

程實施背景下的本科歷史教學改革方向芻議

· 黃牧航(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學歷史教

學法研究):論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

· 沈宗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試論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與歷史教學內涵

· 趙益鎮(佛教大光中學):從探究式學習到建

構歷史知識

· 陳敬堂(南開大學周恩來研究中心):數碼歷史

· 陳漢成(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非華語學生

學習中國歷史的教學法初探

· 黃嘉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國情教育」

與「大陸研究」﹕試論港台兩地當代中國課程的

發展概況和未來路向

· 羅永生(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歷史文獻與中

國古代史教學—以隋唐史為例

· 姚繼斌(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清末民國

歷史教學法論著研究

· 賴志成(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對香港中國歷史

科《五四新文化運動》篇章的反思—論白話文

運動是否一場理性的運動

· 鄔斌豪(伯裘書院):運用資訊科技構建歷史自

主學習模式—以「數碼遊戲為本學習」為例

附錄:參會者及發表論文題目

Page 39: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1)

中國探月工程專家訪問理大

  曾任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的中

國探月工程專家葉培建院士於7月13日訪問香港

理工大學(理大),他並以「中國空間實驗與嫦

娥工程」為題,於理大校園發表公開演講。

  葉培建院士是中國著名的空間飛行器總

體、信息處理專家。他對中國第一代傳輸型對

地觀測衛星(中國資源二號)及中國第一個月

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巨

大貢獻。同時,他致力推動、普及和提高信息

化技術在衛星、飛船研製中的應用。他現任科

學技術委員會常委,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

首席專家,嫦娥二號、三號總設計師顧問。

  與葉院士一同訪問理大的還有另一位專

家、嫦娥三期的總指揮楊孟飛先生。楊先生在

訪港期間與負責為下一次探月任務研發「相機

指向機構系統」的理大專家容啟亮教授見面,

討論探月工程上的新合作。

  此外,與葉培建院士及楊孟飛先生同行的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代表亦與容教授跟進了中

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理大成立一所「空間精密

機械技術聯合實驗室」的合作研發事宜。

  理大於2010年11月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達成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院方會送贈總

值達五百萬元人民幣的先進儀器予新成立的實

驗室。雙方將於五年內合共為聯合實驗室投入

研究經費一千萬元人民幣,在專家委員會指導

下開展科研活動。

(轉載自理大新聞稿)

「香江學者計劃」鼎力支持理大

  由香港學者協會和中國內地機構推行的

「香江學者計劃」已完成評選。今年,香港理

工大學(理大)於該計劃中獲得最多博士後配

對學額,在50個學額中,理大佔13個,數目之

多為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之冠。

  負責執行計劃的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於8月

15日公布評選結果。理大所挑選的13位博士後

中,7位將進行有關應用科學研究,其餘6位會

進行與工程學相關的研究。他們會在理大學者

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

  「香江學者計劃」於2010年啟動,是一個

跨境項目,旨在吸引中國內地優秀的青年科研

人才來港進行高層次學術研究。獲選的博士後

每年將獲得由其取錄院校及中央政府聯手提供

的資助。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為是項計劃的執行

機構。

(轉載自理大新聞稿)

理大專家月球測圖取得重大進展

  香港理工大學的測量專家利用中國嫦娥一

號人造月球衛星和其它多次探月任務所獲取的

資料,經過精密分析後,成功地研發出一套月

球精密測圖的方法。

  該成果是由理大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榮休

教授、中國嫦娥探月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成員

陳永奇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完成的,研究團隊

成員包括陳武教授、丁曉利教授、BakiIz教授、

Bruce King博士和吳波博士。

  陳永奇教授表示,月球測圖工程開始於

2006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開發測繪月球表面

地形的方法和技術。而由於精確測繪所必需的

測量控制點極其有限,因此與測繪地球表面地

形相比,這是一項更為艱巨、更為複雜的任

務。

  目前,只有14個月球鐳射測距反射器和阿

波羅實驗計劃發射站,而且僅僅處於月球靠近

地球的一邊,這些是美國「阿波羅」和前蘇聯

探月任務在20世紀60年代所裝置的。而且,人

類對月球引力場的模擬不如地球引力場那樣準

確,因此計算的衛星位置之精度都要比地球衛

星的低,從而降低了月球測圖的精度和可靠

性。此外,反光極強的月球表面也對用地面上

廣泛采用的攝影測量技術進行圖像的自動化處

理造成困難。

  理大的科研團隊為月球測繪做出了重要的

貢獻。為了繪製月球表面的精確三維立體模型

圖,他們獨闢蹊徑,首次將「嫦娥一號」的數

字圖像與鐳射測高儀的資料結合在一起,找到

了一個全新的突破點,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進展。他們還與中國內地和海外的科研中心合

Page 40: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1)

作,把「嫦娥一號」鐳射測高儀資料與以前的

探月資料,包括日本「月亮女神」和美國的

「克萊門汀」進行比較,評估了由它們所生成

的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的質量。

  理大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一號」和日本

「月亮女神」採集的1,750萬個鐳射測高點的數

據計算出了月球形狀和大小的最新參數。他們

還利用了全新的地形和引力模型,計算出了最

新的月球地殼厚度和質量分布,從而確定靠近

地球的一邊,月球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為40公

里,而較遠的一邊則為50公里。

  由於陳永奇教授也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科

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因此理大的研究隊伍

可獲取由「嫦娥一號」衛星取得的最新資料,

他們計劃把這些資料與國外現有的成果互相對

照和比較,以進一步評估嫦娥一號上測圖傳感

器的性能。

(轉載自理大新聞稿)

城大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撥款700萬

資助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在2011年度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撥款申請中,共有13項研

究計劃獲得資助,總金額達人民幣580萬元(約折

合港幣700萬元),成績喜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委員會是直屬於國務院的政府機構,負責推動

及資助中國的科學研究。

  城大教職人員共同努力,撥款申請的成功

率較整體平均值高出38%。城大今年呈交的研究

計劃數量亦比去年大增四倍有餘。城大獲撥款

資助的研究計劃涵蓋商業系統、能源管理及能

源永續供應、先進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

  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及研究生院院長駱

恪禮教授指出,申請撥款的成績喜人,顯示城

大不斷努力、尋求資助,以履行其致力研究的

使命。「這次申請撥款取得成功,再次突顯城

大從事高端研究的實力,而且獲資助研究課題

涵蓋廣泛,反映我們在科研中發揮了原有專

長和新興優勢,必將造福於香港乃至國內各

地,」駱教授說。

以下為城大獲撥款資助的研究計劃:

(轉載自城大新聞稿)

中大工程學院院慶 邀請鄔賀銓院士演講

  為慶祝二十周年院慶,香港中文大學(中

大)工程學院於9月16-18日在校園舉辦為期三

天的「創新科技展」,公開展示一系列近年師

生在工程及資訊科技方面的創新科研成果近40

項,包括生物醫學工程、雲端計算、機械人與

自動化工程、多媒體科技,以及無線電通信技

術等不同範疇的研究項目。

  「創新科技展」是學院二十周年院慶其中

一項重點活動。開幕典禮於16日早上舉行,由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前校長高錕

爵士、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梁少康博士、中大

項目負責人(學系) 項目名稱

張文軍博士(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外延立方氮化硼薄膜的摻雜及高溫半導體特性研究

劉錦茂教授(土木及建築工程系)

細胞骨架微管的力學性能分析與研究

周文博士(能源及環境學院)

我國南方持續性乾旱年代際變化與水汽輸送異常

鄧小鐵教授(電腦科學系)

廣告拍賣市場均衡定價及計算

李嬰教授(生物及化學系)

刺激迷走傳入神經抑制內臟痛

林章博士(建築科技學部)

層式通風能效分析與提高

楊志林博士(市場營銷學系)

嵌入關係作為行銷管道中企業間治理機制:對其成因及後果的雙邊動態研究

馬建教授(資訊系統學系)

科研創新社區網路中基於用戶特徵的推薦方法研究

馬建教授(資訊系統學系)

社會化方法規範學科關鍵字

程金平博士(生物及化學系)

用斑馬魚及其胚胎研究納米銀的毒性效應及機制

李贊恒博士(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表面導波結構和光子晶體中的變換光學

王劍鋒博士(土木及建築工程系)

用臨界狀態土力學的方法創建土-結構物相界面系統的基於微觀力學的行為預測模型

陸曄博士(管理科學系)

在生產成本是凸函數下的最優庫存控制

Page 41: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1)

署理校長程伯中教授、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

授,以及工程學院二十周年院慶籌委會主席黃

錦輝教授擔任主禮嘉賓。逾二百名中大師生、

校友及各界友好出席是次慶典,共享工程學院

廿載院慶之喜悅。

  學院邀得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

以「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題發表演講。鄔院士

說:「互聯網是二十世紀對經濟和社會最具影

響力的創新發明之一,而互聯網技術正在走向

換代發展的轉折點。」他認為結合電信網、廣

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以推動電信與廣

電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信息及通信技術業務發

展的必然趨勢。他指出網絡業務的發展面臨資

源和能源約束等挑戰,又強調要把握網絡技術

換代的機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迎接新一輪

挑戰。

  踏入二十周年,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將以卓

越成就為基礎,繼續走在科技的尖端,着力培

育科研人才,努力締造未來。

(轉載自中大新聞稿)

香港大學任詠華院士訪問蘭州化物所

  8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任

詠華教授 (Prof. Vivian W.-W. Yam) 來到中國

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訪問交流,並作

了題為Design and Assembly Strategies Towards

Photofunctional Metal-Based Molecular Materials

的學術報告,蘭州化物所200餘名職工和研究生

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報告中,任詠華介紹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

材料和化學感測器的設計和合成策略,如利用

各種橋連配體,設計及合成了多核金屬簇體系

的發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結構上呈剛性及線性

排列的優點,設計了一系列新型有機金屬發光

材料以及可用作螢光感測器及光電開關的雙核

金冠硫配合物等,並與科研人員進行了互動交

流。

  訪問期間,在蘭州化物所相關領導的陪同

下,任詠華還參觀了研究所科技展覽室、羰基

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固體潤滑國

家重點實驗室,聽取了有關實驗室發展情況和

科研工作的介紹,並與相關科研人員進行了座

談交流。座談會上,任詠華介紹了香港大學化

學系的基本情況,分享了她在博士生培養、專

案申請、論文寫作與發表等方面的經驗以及作

為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一些切身體會。

  任詠華教授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

系,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中國

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TWAS)院士。現任香港大學黃乾亨黃乾利基

金教授(化學與能源),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

員會分子功能材料研究所卓越學術領域主任等

職,目前還擔任Inorg. Chem.雜誌副主編,以及

Coord. Chem. Rev.,New J. Chem.等多個國際知

名學術期刊編委和顧問編委。任詠華教授的研

究領域涉及無機/金屬有機化學、光化學與太陽

能研究、超分子化學、分子功能等方面。曾獲

得英國皇家化學會世紀金獎等十多項獎項和榮

譽,因在發光材料和太陽能創新技術方面取得

的突出成就,2011年獲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轉載自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網站)

香港大學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簽署

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香港大學(港大)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戰

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於9月19日在港大舉

行。該項協議是香港大學與國家醫藥集團企業首

次簽署的戰略合作協定,此舉對於促進內地與

香港的交流,加快港大醫藥科研成果產業化,

推動國內醫藥企業走向國際,具有深遠意義。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和中國醫藥集團

總經理佘魯林先生分別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

協定。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

公室副主任殷曉靜,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

鴻和相關項目的教授及負責人,以及中國醫藥

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和其他集團董事、下屬部門

及企業的負責人蒞臨,共同見證此歷史性時刻。

  港大校長徐立之教授表示:「大學與國家

醫藥產業的結盟,令雙方可以在醫藥的『基

本』科研與『應用』開發兩方面互相配合,擴

大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醫藥產業聯繫,推進醫藥

科研,發展更有效的預防疾病及治療的醫療藥

品。」

Page 42: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0

院校簡訊 京港學術交流(91)

  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先生表示:

「作為中央企業健康產業平台,中國醫藥集團

承擔著國家重大災情疫情醫療藥品的儲備和調

撥任務,擔當着突發疾病、疫情治療藥品、疫

苗的研發生產『國家隊』角色;肩負着支撐國

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維護國家醫藥產業戰略

安全的責任。當前,中國醫藥集團正努力躋身

世界500強,朝着成為一家能夠代表國家醫藥企

業形象、影響世界醫藥市場、受到全球尊敬的

醫藥健康產業集團的目標努力前行。香港大學

與中國醫藥集團的戰略合作必將在發揮各自資

源優勢,加強預防和治療藥品研發、人才培養

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實現戰略共贏,為國家

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和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做

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轉載自港大新聞稿)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產學研大樓正式啟用

攜手推動深港創新圈 強化科研教學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9月22日舉行深圳

產學研大樓啟用典禮,為科大在深圳及內地的

科研、培訓提供嶄新的平台,並標誌着科大在

內地的發展進入新里程。

  科大一直致力與內地大學或機構,特別在

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加強在學術及科研的合

作,而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正是配合大學

長遠發展策略的重要基地,為香港及區內的經

濟、研究及科技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由動工至落成啟

用,獲深圳市政府、社會各界別、科大校董及

同事大力支持,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此表示

感謝。陳教授致辭時表示,深圳在中國改革開

放歷程中,一直擔當着領先的角色,現時更實

踐自主創新的策略,致力創新、積極推動「深

港創新圈」及全面部署人才策略。科大自90年

代便加入深圳自主創新的行列,在深圳先後開

展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研究和創新工作;科

大教授、學生、校友已在深圳產學研大樓創辦

近十間高科技企業,共同為香港與內地創新科

技的發展而努力。

  陳教授指出,今年恰逢香港科大創校20周

年,「創.新傳奇」不僅是科大20年奮鬥歷程

的寫照,也表達了科大人勇當帶領社會前進

的力量、追求卓越、開創新知識領域、培育富

創新精神的領袖人才,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決

心。他衷心祝願,科大在未來為深港取得新優

勢的過程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啟動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深圳市政府袁寶

成副市長、中聯辦教科部潘永華部長、深圳市

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陸健副主任、科大校

董會主席張建東博士、深圳市南山區宋強副區

長、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及校長高級顧問劉應

力教授。其他出席嘉賓包括深圳市教育局及衛

生局領導、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副校長

黃玉山教授﹑翁以登博士和李行偉教授等。

  同日下午,科大舉辦「香港科技大學深港

電子與訊息工程領域深度合作論壇」,透過一

系列的講座、小組會議、企業參觀及展覽等,

讓深圳相關行業及機構進一步了解科大電子及

計算機工程學系研究,以開拓雙方合作的空

間。

  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位於深圳虛擬大

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為首批獲市政府批准入

駐的8所香港及內地大學之一。大樓建築面積

達15,000平方米,樓高7層,設有研究室、演

講廳、教室、多用途室、休息廊和綠色庭園。

現時已有多個科研單位及企業在大樓內營運,

包括科大深圳機械工程實驗室-建築能源及環

境、LED封裝及模組技術、材料檢測等研究;

分子神經科學實驗室-探索大腦運行機制及研

究如何將成果應用至臨床治療。大樓內具代表

性的企業,包括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在亞太區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高精

度運動控制器及其相關產品設計、製造、行銷

及技術服務的企業;幻音科技(深圳)有限公

司-消費電子產品商業化及技術解決方案專

家,以及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研製

無人駕駛飛行器控制系統和系統合成的企業。

  香港科大一直與深圳在教育、企業合作、

培訓及研究主要領域緊密合作,早於1999年已

與北京大學、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深港產學

研基地,2000年又率先在深圳招收本科生。翌

年,香港科大與北京大學和深圳市政府創立醫

學中心。

(轉載自科大新聞稿)

Page 43: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內

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動,提供諮詢、聯

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得到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

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

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主要服務範圍

˙ 為兩地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學者訪問、國際會議提供諮詢、聯絡服務。

˙ 促進兩地的科技交流,推動兩地高新科技產業的開發與合作。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為內地高等院校辦理在香港招收港澳台地區的研究生、

本科生之工作。

˙ 接受香港特區政府的委託,在香港推介「國家自然科學獎」,接受申報並進行

形式審查。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負責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科學技術)在香港的聯

絡、諮詢及呈報等服務工作。

˙ 接受委託,承擔港人報考內地專業資格考試工作。

˙ 接受委託,舉辦與學術和科技交流有關的培訓班、研討會、考察團及展覽會。

˙ 接受委託,為香港科技界、學術社團提供秘書或聯絡服務。

˙ 支持兩地學術、科技交流活動,提供部份經費的資助。

˙ 編輯、出版、發行《京港學術交流》(季刊)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年報》;以及

提供網絡資訊服務;協助合作出版專題文集及有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

Page 44: 京港學術交流 第九十一期

--  

北京大學明德獎學金香港遊學團訪問本中心。(2011/08/10)

本 中 心 近 期 活 動 傳 真

安排接待四川大學教務處教務幹部赴港培訓班。(2011/08/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屠競副院長(右3)

等一行10人到訪本中心。(2011/08/05)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所長

(右2)等訪問本中心。(201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