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译嘉月刊 气候变暖终结者 □兰花人 网络公开课 名人也怯场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 2014 年八月刊下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总第 13 期 http://www.newssgo.net/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 Upload
    gsm0002

  • View
    299

  • Download
    7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斯眉协作翻译群主办,欢迎下载。广告合作者请联系QQ:651364034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译嘉月刊□气候变暖终结者 □兰花人 □网络公开课 □ 名人也怯场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2014 年八月刊下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总第 13期 http://www.newssgo.net/

Page 2: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版权所有 © 2014 斯眉英语翻译协作群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版权所有人授权,不得擅自进行翻录、复制、传播、售卖等任何有违版权所有人利益的行为。

如果你正在阅读的来自非正常渠道,欢迎到书仓网(Shucang.COM)购买作者亲售的版本,谢谢支持。

图书描述数据

《译嘉月刊》,斯眉英语翻译协作群 编,2014年,第一版

文学期刊

销售平台

本书经由书仓网(Shucang.COM)分销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3: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目 P2 大气变暖的终结者

P14 兰花人

P19 高等教育危机课

录 P29 名人也怯场

Page 4: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大气变暖的终结者

2012年7月,“海洋珍珠号”商业渔船在北太平洋的寒冷水域航行。船上载有100吨铁屑和

11名船员,领队是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的美国人罗斯·乔治,现年62岁。船只驶过加拿大版图,

到达众人皆知的海达漩涡区。在一处被选定为实验区的涡流海域,乔治及其船员把铁屑与海水

混合,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软管注入大海,海水变成红色。8月初“海洋珍珠号”返港,船员另

外装上20吨铁屑。几周后,他们又一次将其倾注在海达漩涡区附近,使这一历史上最大胆、并

在不久前臭名远扬的人为改变地球气候实验告一段落。

探险队的目标远大,但资助方却名不见经传。乔治的远航经费来自一群村民,他们居住在

偏远的夏洛特皇后群岛,距温哥华西北约500英里。乔治及其生意伙伴计划将铁屑倒入海洋,

以刺激漂浮生物的繁殖壮大,该项目获得了全镇的支持。浮游生物会喂饱饥饿的大马哈鱼,而

大马哈鱼是岛上居民赖以生存的传统食物,此举同时能够除去空气中重达百万吨的二氧化碳

(即CO2)。(像所有植物一样,水藻类浮游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这样做的目的是:

将充足的鱼类和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碳信用额度”拿到国际市场上出售。

返回陆地后,在温哥华,乔治和助手们起草了一份考察报告,宣布“海洋珍珠号”已在方

圆3800平方英里以上的贫瘠海域播撒了浮游生物,人们将会看到“一亿吨郁郁葱葱的浮游生物

在绿油油的海面上茁壮生长”。据记载,除了逆戟鲸、海豚、大量金枪鱼,以及一群群喜好夜

间捕食的乌贼,以前很少出现的鳍鲸、抹香鲸和大须鲸现在也在这里成群游弋。信天翁、海燕、

Page 5: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海鸥和其他海鸟在船舶上方盘旋,黑雁群则落在水面上,随着密布的漂浮生物上下起伏。

但乔治却没有公布这些调查结果。相反,他开始私下对数据进行编译,并告诉人们,他打

算精确评估一下自己从大气中去除的CO2总量,再请一名独立审计师证实他所拥有的碳信用。

如果计划如此,那么很快便会落空。2012年10月,伦敦《卫报》报道了乔治探险的新闻,

称其“违反两项联合国公约”,擅自实施大规模海洋施肥试验。众多媒体以警告(往往是抨击)

的口吻跟进报道,其中一些文章更为过分,竟给乔治带上“流氓地球工程师”或“生态恐怖分

子”的标签。在一片喧嚣声中,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指责乔治从事“流氓科学”研究,

并承诺任何违反该国环境法的行为都会受到 “量刑最重的起诉”。

就乔治本人来说,他认为媒体是在误传,强调自己进行的是严谨的研究。在争议声中,他

接受了《科学美国人》的采访,当被问到他的铁肥计划是否奏效时,他的回答是,“我们不知

道。正确的态度是‘用数据说话’。做工作、得到数据、让数据开口讲话,数据会告诉你事实

是怎样的。”虽然大多数评论家似乎认

为乔治走得太远,但一些人也表示了

同情,或至少是困惑不解、举棋不定,

今年夏季即将举行的一次沙龙聚会则

把议题定为“罗斯·乔治应获得诺贝

尔奖,还是该被或判刑?”

乔治的努力使其成为一个小群体

的成员,而且该群体正在不断壮大。

这些人坚信,只要对我们星球的自然过程进行主动干预,就可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个方法被

称为地球工程学。地球工程师提出先从看似微小的事情上修修补补,例如把道路和屋顶涂成白

色,以反射太阳辐射和外星物质;还有一位印度物理学家提议,使用核聚变将地球轨道延长一

或二个百分点,从而减少太阳辐射强度。(一年也会增加5.5天。)

因为地球工程的方法既雄心勃勃又未经测试,它与报警动态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据国际

能源机构测算,如果全球CO2排放量继续增加,在未来一百年内,地球温度会上升3.6摄氏度,

使该星球比1500万年前中新世更加温暖。

出于这一原因,地球工程学的支持者认为风险是存在的,必须采取措施,包括美国中央情

报局在内的几家美国联邦机构已经联合起来,为国家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提供基金,对提交上来

的一系列地球工程技术进行调查。

Page 6: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不过,“对地球气候进行主动干预”的理念本身就会引发焦虑。由于一个地点的方气候变

化很可能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怀疑者以不安的眼光注视着地球工程所

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2013年英国气象办公室研究发现,北半球的火山喷发与非洲萨

赫勒地区的干旱密切相关。许多科学家担心,地球工程在得失分配上难以实现公平。

对于围绕着地球工程学

(乔治认为这个术语是不公正

的歪曲)的辩论,乔治的贡献

集中于他和其他人所说的“铁

肥的潜力上。这涉及到向海洋

投放铁屑,以便刺激浮游植物

的生长,而浮游植物是海洋食

物链的第一环。原理很简单: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大气中的CO2,当以它为食的生物排泄和死亡时,有机物资缓慢沉入海底,与此同时,带走数

百万吨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球会冷却下来。

尽管这种理论非常简单明了,但许多海洋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却不买账,并警告说,此举可

能产生副作用——死亡带、赤潮区和有毒鱼类会随之而来。在过去二十年里,十几个探险研究

机构进行过小规模施肥试验,结果喜忧参半。尽管科学家们渴望对这种想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但他们的共识是,必须进行更多研究之后,才能将更多铁物质散入大海。乔治表示反对。2013

年3月,他在自己的网站russgeorge.net上发表了《浮游生物宣言》,谴责“那些叫嚣着‘不要

地球工程’、‘别碰海洋’和‘注意预防原则’、阻止我们的补给和恢复活动的人。”乔治写道,

这样做的原因是,“面对悲剧而无所作为,这样做本身就会导致严重的直接后果,从前人们已

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卢旺达,以及更近期的华尔街和欧元主权危机中领悟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罗斯乔治可能终其一生都要特立独行,正如他常说的,“拯救世界,顺便赚

些钱。”(他的网站上称这句话是他的“咒语。”)乔治从来不同意在这篇文章探讨以往的经商记

录,但他的熟人在访谈中透露,他居无定所、雄心勃勃,常常参与一些短期商业投资。他出世

在波士顿郊区,父亲是一家原子能机构的化学家,但搬了好几次家,乔治在盐湖城上高中,就

读于犹他大学,未获得学历便辍学了。1971年之前,乔治已深入过加拿大荒野之地,爬山、划

船、航行到太平洋海岸。

几年后,乔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矿业部工作了很短时间,和来自多伦多的女孩麦琪·

Page 7: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诺里斯相爱了。后来这对夫妇住在一起,结了婚,并定居在温哥华。诺里斯回忆说,与此同时,

乔治建立了一系列企业。其中一家是在赤杨木上培植香菇,另一家企业养殖黑鱼,还有一家生

产自我修复式防波堤。最终,他开始为绿色和平机构服务,想做一些更了不起的事业。

1988年,乔治仅差一年就到不惑之年了,已有两个女儿。“罗斯显然是一个能干、勤劳且

有抱负的人,只是在温哥华没有贵人点拨,”诺里斯说,此时她已与乔治离婚。但“有一个地

方,没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只要特别聪明,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想法,就能做大。那地方叫做硅谷。”

乔治把家搬进加州帕罗奥多市的一套两居室公寓,装好电话和传真机,希望展开新业务。

乔治搬到那里不久,1989年3月他获悉,犹他大学的科学家们宣布已在室温下完成了持续

性核反应实验,这一现象被称为“冷聚变”。那一刻,世界似乎处于巨大变化的边缘。

不幸的是,后来的研究人员无法重现最初的结果,主流科学界对该报告的兴趣很快烟消云

散。但对罗斯·乔治而言,冷聚变的诱惑具有决定意义,他相信,经过一些调整,冷聚变仍会

发生。这一概念对他的影响长达十年以上。

当乔治决定投身于核物理的世界时,他并不具备相关资质,所以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自

学,并与冷聚变的研究人员取得联系。后者包括罗杰·斯特

林厄姆,这名实验人员的兴趣在于声聚变,也就是人们所设

想的,气穴泡崩裂会导致核反应。根据斯特林厄姆的回忆,

1992年他们两人共进午餐,乔治说“愿意放弃一切,尽其所

能,使我们的关系继续下去。

斯特林厄姆说,他吸纳乔治成为“E探秘科学”的生意伙

伴,该公司是斯特林厄姆创建的,地点靠近山景城,其宗旨

是在声聚变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替代性能源装置。斯特林厄

姆性格内向,适合做科学研究;乔治积极能干,负责业务发

展和公共关系事务,尽管乔治偶尔动作笨拙,语速太快了一点,还很少正视别人的眼睛,但他

也可以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推销员,说话语速极快甚至是一大优势。“这就好比他的大脑比嘴

的工作速度更快,” 斯特林厄姆的妻子朱莉·华勒斯回忆说。

但E探秘科学公司的合伙人最终关系恶化了。“他确实宣称以公司为家,”斯特林厄姆回忆

说,并补充道,最终乔治把E探秘科学的标示从实验室的前窗摘下,换上了新公司的牌匾,说

要为自己打工。斯特林厄姆结束了合伙关系,但乔治一直在工作现场出现。“他这人很难缠,”

斯特林厄姆说。

Page 8: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在家庭方面,事情同样在走下坡路,诺里斯说。1998年她和乔治分居了,几年后,乔治进

了停靠在加州半月湾的钢丝网水泥船上居住。

那时,冷聚变 研究是一个

被主流放弃的领 域,但仍有一

群日渐孤立的信 徒对此不懈

追求。不管怎样, 乔治又坚持

了几年,建立了一 系列企业,其

中 一 家 名 为 D2Fusion,对

外宣称是“专注于 开发和提供

廉价、清洁、无浪 费和实用核

能源的公司。”他本人还自称为“医生”,并开始在国际冷聚变会议上公布研究论文。但是,尽

管精神可嘉,但乔治能感觉到冷聚变逐步式微。如果想有所突破,必须转向其他领域。

1997年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日本,签订了著名的《京都协议》,191个国家达成共识,为包

括CO2在内的几种温室气体设定了排放限制。该条约催生出一套复杂的国际交换系统,企业之

间可以购买或出售“碳信用额度”,即获准排放的CO2数量。每一个信用额度相当于一吨CO2,

买的额度越多,可排放的CO2越多。实体企业也可以通过植树等工作消除大气中的CO2,以获取

CO2信用额度。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六家调节碳交易所(包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作为碳信用额

度的公开交易场所,专营经独立审计师认证的碳信用额度。

同时,一个不受管制的自愿市场网络在互联网上相应出现,乔治开始涉足其中,尽管此时

他还在继续追逐冷聚变梦想。他组建了一家名为Planktos的公司,并在其网站上出售碳信用。

根据该网站的提示,花上10美元,你便可以买一本签名证书,该公司将保证从大气中吸收一吨

CO2,“让它从你名下的Planktos库存中永久退役。”

即使在新的领域,乔治也很懂得如何取信于人。2002年6月,当80英尺纵帆船“拉格兰号”

(其所有者为摇滚明星尼尔·杨)靠泊在半月湾时,乔治下榻的钢丝网水泥船正停在附近。他

设法跟杨或是后者手下的一名雇员搭上话(其他人的描述有所不同),获准租赁该船及船员六

周。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游艇起航前往夏威夷,三周后,抵达大岛以东约500英里的地方。

甲板上摆着几个注满三氧化二铁溶液和海水的塑料桶,乔治和船员则在船只侧面,利用舱底泵

把液体送入大海。

此次探险让乔治登上了《自然》杂志,获得了赞誉,照片上的他在“拉格兰号”上掌着舵,

Page 9: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一面美国国旗在身后飘扬。这是一次令人怀疑但又令人尊敬的航行。随着个人形象的高调曝光,

乔治开始寻找投资者。

乔治的第一大投资商是温哥华的工程师兼房地产大亨尼尔森·斯卡伯尼亚,后者同意拿出

400万美元,作为乔治的工作经费。乔治购买一艘退役的110英尺研究船“天气鸟II号”,将

Planktos公司总部从他的小船搬到了加州福斯特市。在那里,乔治开始组织下一个项目:航行

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向海洋投放45吨铁矿石粉,随后还有五次铁肥任务。

2007年3月,《发现频道》组织了一次促销活动,乔治驾驶着“天气鸟号”上溯波托马克河,

来到华盛顿,船上的船员大多是刚毕业、乘船旅游的大学生。乔治也在国家新闻俱乐部讲话,

7月他返航后,向下议院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委员会提交了有关碳市场的专家证词。同月他来

到罗马,在梵蒂冈一次隆重的仪式上,向红衣主教展示了一张裱在镜框中的碳证书,并许诺他

将代表Planktos欧洲附属公司,在匈牙利种植树木,使梵蒂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国家。

乔治看到命运之星继续

冉冉升起,他甚至在9月出

席了TED沙龙聚会,这次活

动的主题是“热科学:应

对气候危机的激进想法”,

由宝马和康泰纳仕公司联

合赞助,他在会上公开了

自己的计划。尽管如此,

政府人员和环保人士中一

些人却行动起来,制止他

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探险,有人甚至威胁将对他实施人身攻击。11月,当“天气鸟号”终于起航

时,它干脆绕过了加拉帕戈斯群岛,驶向加那利群岛,船员希望在那里将一堆堆铁运上船,在

某处倾倒进大西洋。但当船只驶近港口时,遭到了西班牙海警的拦截。“天气鸟号”经过一段

时间的漂流,终止了航行。

斯卡伯尼亚没有因使命失败而责怪乔治。(他还高度赞扬乔治,说 “我失了所有的钱,但

没有遗憾。”)但他没有承诺继续投资。2008年2月,Planktos公司宣布无限期暂停运营。工作

人员被遣散,办公室关门,“天气鸟号”被卖给了一家石油勘探公司。乔治在一场新闻发布会

上指责说,该公司的消亡“由于正统派十字军发起了一场非常有效的诬蔑战。”

Page 10: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插曲使世人对乔治的关注更上一个台阶,但多数是敌意的,他越来越不

信任媒体和政府当局,这一点使他与下一个合作伙伴尤为合拍。那人名叫亚力山大·施普曼,

是德国商人,自称“自由思想家”。施普曼认为,人类活动促使气候变化的概念是一场骗局。

(他还认为吸烟的健康风险被夸大了,甚至可能是不存在的,几年前,他曾为一家允许乘客在

航行中吸烟、喝酒和赌博的豪华航空公司寻求银行融资,但无果而终。)当我在瑞士找到施普

曼,他先问我对世界新秩序有何看法。我问他此话怎讲。

“偷窃者和技术统治论者领先,民主完蛋,联合国主导世界。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宇宙

的规划。”

我说是的,我知道阴谋论。

“这不是阴谋论!”他说,“这是一场阴谋!他问我是否已经听说过21议程,即联合国种族

灭绝计划?彼尔德伯格集团呢?佐治亚引导石?千年虫?爱国者法案?《禁止网络盗版法

案》?“从更大的视角观看,脱离当前的大环境,”他建议。“把每天轰炸你大脑的愚蠢想法清

理一下!”施普曼花了一个小时做解释,如果我希望正确了解施肥,必须明白他所说的这些知

识。我问施普曼,鉴于他的观点,为什么想为缓解全球变暖的计划提供基金。“我正在利用这

套系统从内部瓦解该计划,” 他说。施普曼解释说,他想组建一个由十艘船组成的船队,全年

不断向海洋倾倒铁屑,产生成千上亿的碳信用额度,将其投入市场,把碳补偿价格“砸下去”。

这是乔治在董事会上提的计划吗?

“哦,他喜欢这个计划,”施普曼笑着说,“因为我们将

从中大赚几十亿美元!”

但事实并非如此。2010年7月,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所

——芝加哥碳交易所宣布,将现有员工裁减一半。

即使没有施普曼的帮助,碳价格也一落千丈,几枚硬币

就能到碳信用额度,而在以前,这一价格曾最高升至七美元

以上。到2010年年底,交易所干脆停止了碳交易。施普曼失

去兴趣,决定改行。乔治又必须自力更生,不过这一次他又

撞上大运了。

好运于2010年降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弗雷泽河上,出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

大的红鲑鱼回流群。几十年的鱼群数量下降,促成了这次激增;前一年的鲑鱼洄游量已低至170

万尾。但在2010,估计有3400万尾鲑鱼将游回内陆产卵,好运让科学家困惑不解,他们一直讨

Page 11: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论个中原因。一派学者认为,它与2008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一座长期休眠火山的喷发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火山喷发释放出含有富含铁元素的漂浮物,孕育了大量浮游生物。这个观点引

起了乔治的注意。

甚至在2010年之前,乔治已经与老马塞特镇上的海达印第安人有了接触,这是一座贫穷的

小镇,居民人数750人,坐落在夏洛特皇后群岛北端的海岸。在经营Planktos公司的那些日子

里,乔治已将海达漩涡选定为六个实验区之一。现在,随着Planktos公司淡出视野,乔治的目

标转向老马塞特镇,希望从那里获得资金。小镇代表名叫约翰·迪士尼,是英国后裔,现任该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乔治和迪士尼都认为,海洋施肥有可能通过渔业和碳信用两条途径使

老马塞特镇走向富裕。

2010年9月,迪士尼和乔治建立了实

体公司,名为海达鲑鱼恢复公司。海洋探

险需要投资250万美元。尽管碳市场状况

惨淡,但该公司预计,第一年能够赚回多

达350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将近1300%。

在接下来的2011年3月,迪士尼针对投

资铁肥召开了三次公开会议,并组织了一

场全村范围的投票。据参加会议的海达村妇女格洛丽亚·陶伯讲,极少(只有13个)人弃权。

“谈话基本没涉及到鱼,”海达村一位名叫阿普丽尔·怀特的艺术家说,重点是潜在的投资回

报。最后,111名部落成员投票赞成,57人反对。迪士尼代表老马塞特镇,把资金抵押给当地

信用社,获得250万美元贷款,担保资金来自部落信托和村里的储备基金。

为准备向海洋播撒铁种子的过程中,乔治及其伙伴避免了来自加拿大政府官员的干扰。因

为马塞特镇上的海达人相对于加拿大其他地区而言,只有有限的政治独立权,因此,满载铁屑

的“海洋珍珠号”不能悬挂加拿大国旗,而是挂着老马塞特村议会的旗帜。(海达鲑鱼恢复公

司的运营官杰森·马克纳米对此存有异议,他认为“海洋珍珠号”属于“加拿大船只”。)

《卫报》对乔治的行动进行报道后,争论甚嚣尘上,几近失控,海达鲑鱼恢复公司的代表

在温哥华水族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老马塞特镇的几名领导为此事赶了过来,包括迪士尼和部

落镇长肯·瑞。乔治未出席会议。瑞戴着海达礼仪头饰冷静地站在讲台边,迪士尼拿起了麦克

风,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辩护。“罗斯·乔治没有,我说没有,到我们这里来欺骗我们,或向

我们推销一堆商品,”他说,“我认识罗斯已有10年之久,我告诉你一件非常稀罕的事就是:他

Page 12: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从来未对我撒谎,只有他才告诉我真相。”

在围绕着乔治使命的喧闹销声匿迹时,我联系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和我见面。关于采访条

件,我们展开 了旷日持久的非

正式谈判,大 部分是通过电话

进行的,乔治 语调很高,说话快

速而紧张。好 在与我多次交流

后,乔治同意 我对谈话录音,于

是我预订了飞 往温哥华的机票。

接 着 在 2013年3月27日,

即我打算亲自 会见乔治前仅两

天,来自加拿大政府的环保部门、身穿黑色制服的特工来了,对海达鲑鱼恢复公司温哥华办事

处执行搜查令。

在一排排的计算机和实验室设备中间,他们看见包括乔治在内的几名工作人员,并把他们

赶进地下室的一个小房间。在接下来的22小时内,警察给每个人录了口供,并搜查了他们的电

脑,以寻找证据。

对此一无所知的我住在温哥华的一家酒店,尽量想找到乔治,后来终于通过电子邮件见到

他。他通知我,双方的见面取消了。当我要求他重新考虑时,他暗示说我不值得信任。在网站

上,乔治称此次搜查“是加拿大环保局历史上最大一次突袭/搜查”,并指出,“事实上,这次

突袭的发生时间是在CBC新闻电视向我和村里项目发难的前两天。”

最近见到乔治是在温哥华的一次会议上,我跟珍妮·亚琛在一起,她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的课程和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当时正在帮助乔治审查新闻报道。她告诉我,记者、科学家、

环保团体、加拿大政府,甚至联合国都联合起来,中伤乔治的人格。但是她说,罗斯·乔治还

不是主要目标。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得去拜访一下老马塞特镇的海达人。

老马塞特镇坐落在一条狭窄的海岸小路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这里天空灰暗,降雨频

繁,狂风突然而至。道路崎岖,游人罕至,若不把村子本身包括在内,此处的风景可称得上是

优美如画。低矮而饱经风霜的房子油漆斑驳,破败的墙板一个个立在布满垃圾的街道上。开车

一两分钟就可以逛遍整个小镇。

Page 13: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2013年4月我到达那里时,气氛高度紧张。加拿大反地球工程组织主任称,最近在老马塞

特和斯基特盖特镇(毗邻海达保护区南侧的镇子)的两场公众集会上,ETC集团对铁肥计划进

行了攻击。同时,老马塞特镇经济发展官员迪士尼发誓说,工作将继续,“直到我们承诺的一

切变为现实。”

极少数公开谈论争议的老马塞特镇居民说起村里的艰难生计。与人们的记忆相比,赤潮(密

集的有毒浮游植物,开深红色花朵,可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来的更早,数量也更多,加拿

大的渔业和海洋部已宣布当地贝类不安全,不可食用,这与一些环境科学家的警告不谋而合,

他们认为铁肥可

以触发藻类毒性。

担心的不只是科

学家。“人人都在

想,他妈的,也许

是铁造成的!”埃

尔维斯·戴维斯

说,这个海达人大

腹便便,却被人称

为“麻杆”,“然后我们看到两头死去的海狮。”

我在海达玫瑰咖啡店找到了村里的镇长肯·瑞,这间咖啡店是他名下的产业。当时是星期

六,瑞独自一人。他他穿着黑色毛衣,下摆塞进砂洗牛仔裤,尽管头发灰白,但面容看上去挺

年轻。“如果你想知道罗斯·乔治的故事,我帮不了你,” 他说,递给我一杯咖啡。“那不是我

们关心的事。”

瑞更喜欢谈论老马塞特镇镇长的工作,他在这个位置上才干了一年半。他告诉我,像老马

塞特镇上了岁数的人一样,他曾经是渔民,但在20世纪90年代,隶属于“温哥华百万富翁”的

钓鱼运动旅馆业主成功游说政府,不允许海达渔民到盛产鲑鱼区的海域捕捞,此后村子陷入贫

困状态,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加拿大国内家庭调查显示,海达的失业率为19%。)

瑞解释说,铁肥项目只是老马塞特人正在进行的几个项目中的一个,其他项目包括一家钓鱼旅

馆和一家伐木公司。

Page 14: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我问瑞是否后悔支持了

“海洋珍珠号”的探险。“如

果我知道会是这种结局,我

肯定会重新评估,”他说,但

补充道,媒体始终在“恶毒

攻击”,他支持老马塞特镇的

决定,愿意与乔治合作。“老

天啊,我替罗斯难过!他被

毁了!”瑞告诉我。“罗斯真

的在乎环境保护,我真心相

惜,否则我就不会跟他一起

干。”

瑞的话在我的耳边回响,因为在我们许多次时断时续的互动中,我也一直被乔治的勤勉和

坚定深深打动。

显而易见,乔治在寻求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的方法,这一点从未动摇,甚至连反对者也承

认他很睿智。

每次我和他通话后挂了电话,我都确信他是对的。不过,当我和大学的科学家们交流时,

他们都怀疑乔治的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对于气候科学或铁肥等神秘而复杂等项目而言,这种

状况是危险的。我们中的一些人太容易被最后一次听到的观点所左右。

在加拿大环境局突袭海达鲑鱼恢复公司温哥华总部之后,该公司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高

法院提交了一项议案(后被否决),要求加拿大政府放弃调查,并归还该公司所有研究材料。

他们也着手筹备第二轮铁肥项目。但接着在2013年5月23日,该公司发表了一篇新闻稿,宣布

乔治被解职,即刻生效。该公司的律师杰·斯特雷夫告诉我,乔治和海达人已陷入僵局。老马

塞特镇的领导人希望限制该公司到北太平洋活动,而乔治设想的是全球运作。斯特雷夫说,争

论持续了几周,直到有一天深夜,乔治来到办公室,并且带着公司的计算机服务器走出来。“服

务器!”斯特雷夫边说边笑。“里面没什么奥妙!”

今年1月,乔治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高法院提交申请,他说自己拥有48%的公司股权,却

被从企业赶出去了。在一份说明业务安排复杂性的证词中,乔治列举了七名被告,包括海达鲑

鱼恢复公司、老马塞特发展公司、一家被称为蓝碳解决方案的实体公司,以及两家不知名公司。

Page 15: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海达鲑鱼恢复公司应诉应称,乔治的行为是“非理性的、非专业的,具有进攻性”,“对项目负

责人实施了人身攻击。”

指控和反指控期间,另一项不为人注意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加拿大境内和阿拉斯加

河流的鲑鱼数量已突破2亿尾。

当然,一旦阻止将更多吨铁倒

入海洋,我们便不可能了解乔治探

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确有

作用的话),大多数科学家和国家

则宁愿保持现状。不过,乔治的行

为已经证实,将这种爱好付诸行动

有多么困难。联合国发布了一份言

辞相当含糊的决议,“除了合法的

科学研究,海洋施肥活动应被禁止。”单单依靠一国政府或一个贫困村庄的支持,怎能保护世

界不受气候工程师所做试验的影响?

今天,乔治已成为一名舞台表演者。他和几个朋友举办了名为《4000万条鲑鱼不会错》的

“音乐舞台秀和巡回演出,要将鱼儿带回来,”其中包括一支摇滚乐队和“科学传播者”罗斯·

乔治演讲。首场公演是2013年10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白石镇蓝蛙工作室的音乐剧场举行的。

“有人问我那些因摄食浮游生物而兴旺起来的鱼是不是我的,”他告诉观众。“我告诉他们,”

哦,似乎是的,除了它们,没有什么能改变世界。”

海达人为乔治的鱼和碳信用承诺押注数百万美元,希望他是正确的,但人们似乎越来越担

心他做错了。受理海达鲑鱼恢复公司诉讼的法庭认为,乔治“根本不具备早先他所展示的技术

和专业知识”。但乔治和他手上的公司服务器都在向人们表明,他在演艺界的工作将是短暂的,

随着另一位靠不住的赞助人浮出水面,重组团队、返回公海的日子翘首可待。他网站上提示说:

“仅需要一个村庄的支持,就能把鱼带回来。” ○译

Page 16: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兰花人

1965 年,冈特·施内茨因格斯和妻子尤特从德国来到美国德克萨斯州,身上只有 1000 美

元,随身的财产就一个行李箱。

这对新婚夫妇离开熙熙攘攘的法兰克福,寻找新的发展。他们原本打算在德州达拉斯待三

年,赚点钱再回德国故乡。可谁知,夫妇俩喜欢沿路开几个小时的车欣赏乡村如画般的风景,

置身于绿地、蓝天、和空旷的环境中。

施内茨因格斯夫妇一点点学会了英语,急于想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定居美国的第一年,

他们不清楚过万圣节会做什么。那年 10 月末的一天晚上,一群群穿着传统服装的孩子按响家

里的门铃,来讨节日礼物,他们还莫名其妙。

“我们不得不按风俗习惯来,再也不想在这儿当德国人了。”说这话时冈特还有些脆生生

的口音,几十年了也没变过。他一头细碎的银发,一身长袖 T恤配吊带裤。乌特身材高挑,皮

肤光滑,戴着五光十色的珠宝首饰,泰然自若。

虽然起初就爱上了德克萨斯和那里完美的景色,但这对夫妇还得解决生计问题。冈特找了

一份美发师的工作,乌特在高地公园做银行出纳。她还记得当年自己通过顾客说话的嘴形学英

语。

冈特一直喜欢种些花花草草,7岁那年就开始养仙人掌。他和妻子在达拉斯的一间公寓里

住了将近两年,然后搬到一栋别墅,这下他又有地方养花弄草了。早几年,冈特种的是仙人掌

和非洲紫罗兰。1969 年,他种下第一株兰花,和不少人一样开始为这种难以培养的独特植物

Page 17: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着迷。没多久,他建了一间 10 米长、12 米宽的花室。后来养的花草越来越多,温室显得太小,

冈特又把它扩大到 20 米长、34 米宽。那时,他过去利用种花养草生财的梦想已经开始生根发

芽,妻子也来合作,和他一起做这门生意。离开德国七年后,两夫妇在德州的理查森开了一家

“冈特的温室与花房”。开第一家店的时候,他们卖鲜切花,连温室都没有。所有的货源都是

冈特在家种的。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富有的花卉爱好者派人搜遍全球,寻找兰花的稀有独特品种。兰花像

一座座宝藏,单株就能卖出高价。可因为主人不了解正确的养花之道,常常养着养着花就香消

玉殒了。

随着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兰花,兰花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北德州兰花协会 1946 年成立,但

那时兰花还很稀有,价格昂贵。它的铁杆粉丝主要是爱好者和收藏家。

乔恩·平库斯是“北港园艺”的所有者,那

是一个家族企业式的园艺中心,已经营了 63 年。

乔恩表示:“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室内盆栽才

流行起来,兰花也紧跟潮流。过去几年,盆栽兰

花变得很时髦。”

20 世纪 90 年代末,冈特注意到,兰花正在由

养花爱好者魂牵梦绕的花卉变成一种时尚的室内

盆栽。他的兰花温室已经在北德州规模最大,里

面培育着上百种五颜六色的奇异兰花品种。(他

说,最多的时候,温室里的兰花曾经达到约 1.5

万株。)很快,那些兰花养植的新手都来到理查

森,希望得到冈特的专业建议。毕竟他已种植出

售兰花数年,为兰花魂牵梦绕的时间甚至更久。

“来找我的人从西德克萨斯、休斯顿和俄克拉荷

马州那样远的地方过来,”冈特说。

除了两间扩容的温室,施内茨因格斯家还拥有一处面积一英亩的商用房产,包括一座风景

优美的前庭花园、一家设计布置得当的店铺,以及宽敞的屋外露台——这是园艺爱好者的梦想

乐园。

Page 18: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冈特在温室工作,身为美国“花艺设计协会”正式会员的乌特则负责设计,她的创意作品

有的用作商业展出,有的就在自己的店里出售。随着兰花养植热在德州持续升温,他们的生意

开始好起来。夫妇二人育有三个孩子(孩子到一定年纪就可以在温室帮忙),还经营自己的公

司。通常,一个周末他们会为两到三个婚礼提供鲜花服务。

随着全球兰花市场需求增长,海外公司很快开始利用兰花的组织克隆这种利润丰厚的植

物。冈特解释道,因为有这样大规模的

花卉生产,今天人们才能在任何一家超

市或者商店挑选盛开的兰花,买花的钱

只是从前的九牛一毛。经济型兰花数量

的激增不但没有殃及冈特的门店,使其

关门歇业,还让兰花获得更多大众关注。

许多好奇的人找到冈特的花店时都激动

万分。

“因为兰花人气增加,我们的客户范围扩大了,”冈特表示,“毕竟,我们培育的兰花还

无人能及。”

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种兰花,除南极洲外,几乎遍布全球。有芬芳的卡特兰、艳丽的蝴蝶兰、

娇贵精致的拖鞋兰。许多人都痴迷于兰花独有的美,但是,兰花一直不适宜在起居室生长,每

每伤透了房主的心。虽然你在当地商店里就能买到一束兰花,但要能找到富有经验的兰花专家

来帮你照顾它却非常困难。经过 40 多年的潜心研究,冈特已经在培育兰花方面驾轻就熟,尤

特戏称丈夫为“兰花医生”。

据她介绍,曾有一位女士带来两盆情况非常糟糕的兰花,叶子几近掉光。冈特深入观察后,

发现花的根部已呈褐色,开始枯萎,并非像健康的兰花那样饱满,呈现出银白色。

“它们已经枯萎了,”冈特对这位女士说。

但是这位顾客并不认同——这些兰花就像她的宝宝一样,她无法接受它们已经无药可救的

事实。她对兰花医生的诊断结果置之不理,重新购置了花盆和肥料,发誓凭着自己的力量,一

定要使兰花重现生机。

“如果你能救活它们,请来找我,我可以给你一份工作,”冈特向她承诺。

几周后,那位女士再次来到花店。

“你是对的,”她说。“它们全死了。”

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冈特找到了应对兰花感染和虫害的全套治愈方法。他采用长期实验获

Page 19: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得的方法,治疗兰花因浇水过多、施肥过多、日照过多或过少而受到的损伤。而且,他还帮助

业余兰花爱好者移植较弱的兰花,甚至为挽救兰花提供预防性建议,例如,他反对从上方为兰

花浇水。如果水从顶部(那里是叶片交汇处)流下,“兰花几乎会马上枯萎、死掉,”他提醒

道。

另外,夫妇两人还把技术传播到温室之外。尤特将几本德语版花艺设计书籍译成英文,带

入美国市场。在种植助手的帮助下,冈特通过杂交技术开发出许多新的兰花品种,所谓杂交,

就是将两个已存在的品种经过 3-5 年的杂交繁育,培养出一个全新品种。其中一个杂交成果被

命名为朱迪·加兰,另一个则叫特洛伊艾克曼卡特兰。这两个品种均已在美国兰花协会注册。

“有时候杂交就像生孩子一样,生下来不见得好,”乌特说, “每一株花都像孩子,只

不过孩子要粘人些。”

乌特和冈特有三个成年子 女和八个孙子,其中

两个子女从事花艺设计(另外一 个是三项全能运动

员)。他们已经扎根于得克萨斯 州。大女儿黛安·雷

斯在泰勒有一家花店,专门为婚 庆或大型活动供应

花卉。她 11 岁开始花艺设计, 17 岁通过沃斯堡的

比利·鲍伯夜总会设计作品崭露 头角。夫妇俩的儿子

格伦在阿肯色州开花店,曾经两 次担任奥斯卡颁奖

典礼的花卉设计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冈特的花 房与花店发展成为

一家有 15-20 名员工的企业。冈 特不厌其烦地讲授

兰花和植物培育的知识,而乌特 负责花艺设计的培

训。1985 年和 1989 年,他们分 别为罗纳德·里根和

老布什的就职典礼设计了兰花陈设。 这对夫妇参与了达拉斯植物园戴高乐展厅的布置,还在

一些大学和图书馆负责花卉设计工作。冈特和乌特让很多兰花爱好者大开眼界,并踏上了兰花

培育之路。数年后,其中一些顾客携着展现兰花生长过程的照片回到这里。施内茨因格斯夫妇

把这张照片裱起来,挂在家里的墙上。

2013 年 4 月,施内茨因格斯夫妇结束了 40 多年的生意,卖掉花店。他们打算多多陪伴儿

孙,周游世界,逛逛古董商场。今年年初,夫妇俩参加了一次爵士巡航之旅,并计划不久前往

德国寻根,品尝最怀念的美食:“炸肉排、香肠以及德国面包店的任何东西,”冈特说。不出

所料,施内茨因格斯夫妇并没有放弃对植物的热爱。他们在院子里种着玫瑰,家里收藏着几株

Page 20: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紫黄色的杓兰,也经常去达拉斯植物园参观。

与此同时,兰花仍然深受大众的喜爱。看起来似乎每个人都养有一株或者曾经养死过一株。

优雅的兰花不但是泰国餐厅的装饰品,还为家居杂志增色不少。在花店的窗台上,兰花优雅地

出现在吊兰和肉质植物中间,购物者眼光扫过时总忍不住买两株带回家。

“飞燕草博士”是达拉斯一家口碑极佳的花店,其店主查尔斯·英格拉姆在施内茨因格斯

夫妇退休时收购了他们的花房与花店。

“按道理来说,这儿的环境不适合兰花生长,偏偏冈特在这儿开辟了适宜种植兰花的环

境。” 英格拉姆说,“这些兰花比引进品种更优良,适合在这儿生长。”

冈特种植在老花房里的兰花现在被移到“飞燕草博士”的两处花房里。营业时间,大家可

以随时参观理查得森的商店,穿过店铺

后,走进一间明亮暖和的花房。花房是中

世纪风格,里面有数千株花草,香气袭人,

欢迎顾客随意选购兰花。

理查得森门店经理安妮·卡瑞尔说:

“我们在一直沿用冈特的种植手艺。”

员工们要学几天,才能掌握冈特的种植技

术。可能是兰花品种繁多的缘故,对于蹊

跷的病害,他们不能知其然,也无法知其所以然。冈特乐意去自己的老花房看看,必要时指导

一下。兰花顺利地实现了过渡,冈特和尤特感到欣慰,自己的“孩子”被托付给了可靠的人。

冈特说:“有时候我一边看着尤特一边说,‘生活是美好的。’”

早春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平静祥和。尤特和冈特回到了原来的花店,驻足闻香。施内

茨因格斯夫妇多年精心培植的兰花已抽芽露尖,含苞欲放。花有黄色、粉色和白色,有的颜色

繁杂,五彩缤纷。有的展颜盛放,像一张张笑脸,尤为养眼的要数卡特兰。花朵紧密簇拥在各

自花序上,看起来如同爱尔兰神话传说里精灵降临凡间。

冈特和尤特沿着鲜花围绕的过道缓慢前行,相互注视着对方,笑了。40 多年来,施内茨

因格斯一家用美丽的花卉装扮了北德克萨斯,现在他们可以回归故土,让兰花茁壮成长。○译

Page 21: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高等教育危机

网络版大学课程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学生、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并得到大学管理者的大力

赞扬。这是一种时尚呢,还是高等教育需要彻底反思一下呢?

100年前,高等教育的一场技术革命似乎迫在眉睫。作为一种强大的新型通信网络,现代

函授系统让大学的校外授课成为可能。任何人只要有电子信箱,就可以参加课程。著名的威斯

康星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曾写道:远程教育的“机制”可以将“教育的甘霖

带给祖国的不毛之地”。各家院校发觉这是一个招收新生、获得新收入的历史时机,忙不迭地

建立函授部。到20世纪20年代,函授课程已遍地开花,风靡一时。参加函授课程的人数达到全

美所有高等院校在校生总和的四倍之多。

人们对远程教育早期形式的期待不仅停留在入学范围更大。很多教育家都认为,函授教育

优于传统的校园授课,因为作业和测验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芝加哥大学自

学系是美国最大的远程教育部门之一,他们曾对未来的新生表示,学生们将“得到个性化的单

独指导”,可以“按照任何个人安排到任何提供函授服务的地方上课”。该系负责人称,函授课

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类似于“家庭教师式的关系,可以在学习中考虑到个体差异”。他说,

事实将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比“挤在美国普通大学教室里上课”更优越。

如今我们听到的观点与上述说法如出一辙。又一强大通讯网络因特网有望再次掀起一场高

Page 22: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等教育革命。2012年秋天,包括麻省理工、哈佛、

斯坦福及普林斯顿等在内的美国众多重点大学开

始在因特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全世界有100多万人

报名参加。这些“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网

络公开课)由优秀大学提供,面向原本没有入学

和位置偏远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因此备受好

评。无论对于在校生还是非在校生,网络课程也

正在上升为一种普遍用来提升教学质量和生产力

的方式。前任美国教育部长威廉•班尼特曾写道,

他感觉一场“雅典式文艺复兴”正在酝酿之中。

斯坦福校长约翰•亨尼斯告诉《纽约客》说,他看

到“一场海啸即将到来”。

与人们对网络公开课的兴奋相伴而生的,是

他们对大学教育现状与日俱增的不满。学士学位

的平均价格已经飙升至超过十万美元。四年的校

园教育经常让年轻人及其父母身背巨额债务,不

仅是个人财务的负担,也是整个经济的负担。许

多人担心,尽管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升,质量却不如前。辍学率往往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公立

大学,许多毕业生的经历表明,大学并没有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所提高。皮尤研究中心

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美国人认为,国内学院和高校并没有“使学生及其家人的投资

物有所值”。网络公开课的支持者指出,在线教学的效率和灵活性可以为此给予及时的补救。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热情澎湃。一些教育工作者担心,在线课程最多可以分担学院管理员的

工作,从坏处想,最终会降低校内教育的质量。批评人士指出要以早期函授课程的狂热引以为

戒,尽管许多大学纷纷在20世纪20年代扩大了自学项目,调查显示,函授教学的质量低于承诺

的水平,只有小部分新生切实完成了课程。1928年,在牛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美国著名教育

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猛烈抨击函授教学泥沙俱下的现状,认为它提升了“参与度”,却牺牲

了治学的严谨型。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度热心的教员和管理员对邮件授课失去了兴趣,狂热

以失败告终。

这次有所不同吗?技术最终发展到足以兑现远程学习的革命性承诺的程度了吗?我们还

不知道。围绕网络公开课的热潮使人们很容易忘记它在蹒跚起步。但即使在早期磨合阶段,这

Page 23: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种全新教育形式的优缺点也正在成为关注焦点。

“我当时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塞巴斯蒂安•史朗笑着说,回忆起当年在网上开设免费

课程、教授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的决定。这位45岁的机器人专家当时有一种预感,

这门课虽然平常只能招到几百名本科生,却会在网上大热,毕竟他和合作教授彼得•诺威格都

是硅谷的明星,除了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外,还在谷歌担任高层职位。然而,尽管史朗预料报名

人数可能会达到一万,实际数字却高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截止2011年10月正式开课,报名的

人数已达到近16万。

这次经历改变了史朗的生活。2012年他发表声明说“我不能再在斯坦福大学授课了”,宣

布将与另外两名机器人专家创办一家雄心勃勃的教育创业公司,取名为Udacity。该公司自我

宣传为“21世纪大学”,聘 请来自罗格

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教 授在网上教

授公开课,使用专为人工智 能课程研发

的原创技术。在Udacity开 设的 14门课

程中,大部分属于计算机科 学和数学领

域,史朗表示,目前该公司 将集中于这

些领域。但他的视野并非如 此狭窄:他看

到传统大学高等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相信Udacity可以提供一种更适合于现代劳动市场的新

型终身教育形式。

在利用网络公开课迅速兴起的热情而创办的几家公司中,Udacity只是其中之一。2012年4

月,史朗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两位同事达芙妮•科勒和吴恩达创办了一家相似的新兴

公司Coursera。与Udacity相同的是,Coursera也是一家斥资数百万美元风险投资的营利性商

业公司。不同的是它与大学合作。史朗想做的是取代传统大学,而科勒和吴恩达则旨在建立一

套各大学均可用通过网络传输课程的系统。Coursera最初的合作伙伴不仅包括斯坦福大学,还

有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2012年夏该公司宣布又增加29所合作高校,

并已开设约200门收费课程,覆盖从统计学到社会学的多个领域。

在美国东北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于5月联合创立了edX(即网络在线教学计划),

一家为所有访问者提供免费网上课程的非盈利网站。网站由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各自出资3000

万美元,并使用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的开放源代码教学平台。与盈利性竞争对手相似,edX也包

括视频课程和讨论区。此外,还有让学生完成虚拟试验的虚拟实验室。2012年夏天,位于伯克

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入edX。9月网站正式运营。首次上传7门课程,主要是数学和工程学方

Page 24: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面的。负责监督edX启动和运营的是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管安南特•

阿加瓦尔。

Udacity、Coursera和edX的领导者不只将他们的壮志局限在优化远程教育上面。他们相信,

在线课程亦将成为在校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说,虚拟教室与真实课堂相结合,

将推动学术向前发展。

“我们正在变革教育,”

阿加瓦尔称,“这将改变

世界。”

机器人教授

在线课程并非新鲜

事物。凤凰城大学和德锐

大学等大型商业集团就

提供数千种网络课程,许

多公立大学也允许学生

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学分,

那么,网络公开课有何不同之处?史朗认为,独特之处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网络课程包含大量录影带。史朗认为这种形式存在巨大缺陷。教师授课总体上是“枯燥

的”,他说,录像带讲演则更令人昏昏欲睡,“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网络公开课既包含了教

授讲解概念并在白板上做板书的内容,还将课程分成几个简短的片段,并通过在线练习和小测

验加深印象。史朗说,带着问题听课的学生们更容易参与整个课程,这种强化方式已显示有增

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诺威格年初曾在Udacity讲过一门计算机编程课程,他指出了网络公开课与以前的教学模式

之间的另一个区别。他说,线上教育的经济收益有了明显提高。云计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

大规模数据存储和传输,使各种课程和测验得以在视频网站和其他大众传媒设备上免费快速传

播。而且,脸谱网等社交网站也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一些模式,学生们在其网页上可以组成学

习小组,并回答彼此的问题。在刚过去的几年里,在线互动式多媒体课程的传输费用急剧降低,

使得大量学生可以接受免费教育。

Udacity、Coursera和edX都是由计算机科学家牵头创建的,这很难说是个巧合。如果要兑

现他们的宏伟承诺,即让大学教育更便宜、更优质,网络公开课必须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机器

改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这样一来计算机才能适应大量的任务。在为成千上万的客户传输一个

Page 25: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复杂课程的同时,高水平的自动化程度也是必要的。以往由教授和助教完成的许多劳动密集型

任务,如考级、辅导及主持讨论等,必须由一台计算机完成。经改进的分析软件也需要对课堂

上收集的大量学生行为信息进行分析。编程员们通过算法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希望借此对学习

模式和教学策略有更深了解,这也可以用于未来的技术改进中。网络公开课的先行者们相信,

这些人工智能方法将把高等教育带出工业时代,引入数字时代。

尽管抱负远大,然而史朗、科勒和阿格

瓦尔都强调,他们的企业羽翼未丰,只是开

始对课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史朗

说:“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利用这些数据。”还

需要一段时间,他们的公司才能将正在收集

的信息转变成对教授和学生们有用的新功

能。要了解当今计算机化教学的优势所在,

你还要看看其他方面,尤其是一小部分对教学设备进行测试和指导的学者,他们正在努力工作,

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软件代码。

在这个领域中最有想法的人中,与一位温文尔雅的纽约人,名叫大卫•孔茨。1994年孔茨

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并成为法学院入学委员会(负责法学院入学考试管理的组织)的知识学家

(也叫知识理论家)后,加入了专门管理大学入学考试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当时,该中心迫

切希望运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出更加精准的考试、给出更有效的评分。这给孔茨和其

他哲学家带来了一大问题,那就是如何使用软件来衡量教学工具、提高学习成绩、评估学生的

理解力?当互联网开始面向普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人们对电子学习兴趣的激增,开发

复杂的教学和测试软件与设计引人入胜的教育网站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研究开端,三年前,孔茨加入一个名为“牛顿”的小型曼哈顿创业企业。该公司专注

于适应性学习的前期训练。正如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ALEKS(即在知识空间中考核和学习)系

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以及广受赞誉的萨尔可汗学院,很多教学软件的先行者

都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在线辅导系统,以便使每个学生在运用课程教学软件时形成自己的学

习风格。孔茨说,这些项目“可以收集到更多数据,”比方说,可以在教代数的软件中写入可

替代性的学习理论,如此一来,当很多学生运用该软件时,这些理论就会被检测和提炼,软件

因此得到改进。收集的数据越多,系统的适应性就越强,可以在适合的时间里以恰当的方式为

每一个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

牛顿项目已经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提供了一套数学补习教程,这项技术已经被纳入教科

Page 26: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书巨头皮尔森提供的辅导项目中。但是孔茨认为我们仅仅开始看到教育软件的潜力。他预测,

通过强化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这些软件会通过几个“自适应级别”获得提升,每一级都

通过更先进的自动化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在大体准备就绪的第一层,学生在一门课程中的

学习进度要取决于他的选择和反应。

例如,学生对于一组问题的回答,或许会触发程序对学生未掌握的概念做进一步的讲解,

或者通过对新课题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有所进步。孔茨解释说,“每个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式。”在牛顿公司计划尽

快实现的下一级系统

中,学习资料将以自适

应的方式展现给每个学

生。虽然传媒与学习之

间的关联性仍存在争

议,但许多教育界人士

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习

方式各异。有些人最适

合通过阅读课文来学

习,另一些则适合观看演示,一些人倾向于通过玩游戏获得知识,其他的人更愿意参与对话。

此外,在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每个学生的理想学习模式或许会发生变化,甚至在一天中

的不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其中一节课可能用视频讲座的效果最好,而下节课就须采用书面练

习了。通过监测学生与教学系统的交互方式——他们什么时候学得快、什么时候学得慢、在哪

个环节点击鼠标——计算机可以预测学生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无论这些资料采用

何种媒介方式,都有望使学生们最大限度地理解和记忆。

展望未来,孔茨表示,电脑最终会定制出完整的“学习环境”,以适合每个学生。例如,

当计算机判断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时,程序界面的元素会有所改变。

校园大数据

辅导软件的发展有望帮助许多大学、高中、甚至小学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人们

都知道,一对一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但高昂成本制约了它的应用,特别是在公立学

校。那么,如果计算机能够代替老师授课,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从家教中受益,这一点是可能的。

根据最近一项对公立大学本科生参加统计学方课程的调研,最新在线辅导系统与面对面教学的

效果难分伯仲。

Page 27: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虽然网络公开课正在将自适应程序糅合到软件中,但他们在数据挖掘方面的雄心并未止步

于辅导软件。史朗表示,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对于在线课程,他和其他计算机科学

家之所以兴奋莫名,皆因这一领域的规模空前庞大,可以为有效的机器学习生成大量所需数据。

科勒说,Coursera系统的创立就是基于大量数据采集和分析。每门课程的变量都会被跟踪。

当学生暂停视频,或加快回放速度时,这种选择会被Coursera数据库捕捉下来。当学生回答一

道测试题、修改一次作业,或者参与论坛评论时,数据库同样会捕捉到。每次行为,无论看似

多么微不足道,都变成了这个数据磨坊中的谷物。

科勒说,在如此细微的层面上收集学生的行为信息,“为理解学习开辟了新途径。” 学生

探索和掌握复杂问题方式曾经不为人知,现在则浮出了水面。

她补充道,数据挖掘也有望使教师和学生直接受益。教授会定期收到报告,获知哪些方式

在课堂上有效,哪些无效。通过准确找出“最能预测成功的因素”,网络公开课软件将最终引

导每个学生走上“正轨”。科

勒说,她希望沃伯根湖(Lake

Wobegon,假象中的神秘小镇,

那里所有学生都在平均水平

以上)能够“成为现实”。

安南特•阿加瓦尔说,麻

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正在

设计把edX打造成数字化教学

平台的同时,也要让它成为教

育研究工具。学者们已经开始

使用从系统提取的数据来检

验关于人们学习方法的假设,

而且随着课程数量的增加,研

究机会也将激增。除了生成教学方法之外,阿加瓦尔还预见edX数据库会有其他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机器学习为检测网络课程作弊的自动化系统研发创造了条件,随着各大院校纷纷考虑向

完成网络公开课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甚至学分,网络课程作弊正在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挑战。

随着数据爆炸的日益临近,我们很难不陷入网络公开课实践者的热忱中。即使他们的工

作集中在电脑上,目标却与人们息息相关。他们正在尝试使用机器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利

Page 28: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用人工智能来为人类智慧服务。但是怀疑论应该让这种热情降降温。教育机器学习的益处在很

大程度上仍处于理论阶段。而且即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法的真正进步,这些突破性进

步的应用范围可能也是有限的。当知识能够准确定义、学生的进步能够精确测量时,程序员确

实可以将课程指导自动化。但是,如果试图把发生在大学校园内教与学之间的复杂、有时甚至

微妙到难以言说的经历呈现在电脑屏幕,则是另一回事。

网络公开课的倡

导者对”大型数据组

允许进行的分析所持

有的看法相当天真,

“蒂莫西•伯克说,他

是斯沃斯莫尔学院的

一名历史教授。他主

张,远程教育远远未

达到预期目标,并非

由于技术原因,而是

因为这种模式存在

“深奥的哲学问题”。他承认网络教育可能在计算机编程及其他一些业已成熟并可利用软件编

码的领域提供有效的培训。但是他也指出,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

系,而这种互动是机器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

艾伦•杰克布是伊利诺斯州韦顿学院的一名英语教授,他也有同样的疑虑。在给我的一封

邮件中他说,“大学生会对课堂遇到的辩论情境和与他人的实时接触进行思考,”这对他们的工

作有极大影响。他认为,网上论坛无法完整复制这种对话的丰富性,“除非在论坛上写作的人

像小说家一样技巧娴熟,有能力以散文的形式重现复杂的思想和体验”。一方电脑屏幕只能是

一间好的大学教室的缩影。跟伯克一样,杰克布担心网络公开课的教育观在计算机科学家开发

的平台上被扭曲了。

翻转课堂

网络公开课的设计者和倡导者并不认为计算机会使教室过时。但是,他们确实相信网络教育

将改变学校教育的性质,使课堂教育更吸引人,效率更高。学生进教室听课、回家独自完成作

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被颠覆。学生们将独自在电脑前听讲,并且复习其他一些解释性材料(像

一些初高中生面对一些汗学院的视频时一样),他们也会在教室集合,通过与教授的讨论或实

Page 29: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验室练习,对课题进行更深层次探索。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翻转课堂“对教学时间的分配更

为合理,从而丰富了教授和学生的体验。

这里也有一些疑问。高辍学率是忧虑之一,曾给早期的网络公开课带来了极大麻烦。在申

请学习诺威格和史朗的《人工智能》课的16万人中,只有14%的人完成了学业。2012年初报名

参加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路课程的15.5万学生中,只有2.3万人花精力完成了第一套课题。大

约有7000名学生,或者说总人数的5%,通过了考试。

带领上千名学生通过大学课程,不论以哪种标准衡量,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麻省理

工学院,每年通常只有175名学生完成电路课程),但辍学率突显出保持在线学生的注意力和积

极性困难重重。诺威格承认,网络公开课的第一批入学者是一个特别有上进心的人群。真正的

考验,尤其是校园网络教学的使用,将伴随更广泛、更普通的学习者的到来接踵而至。网络公

开课必须激发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留住他们兴趣,让他们乐于坐在电脑前学习几周。

网络公开课批评者最大的担

心是,学院急于把网络教学融入传

统课程,却没有仔细评估可能出现

的弊端。 2011 年秋,在设立

Coursera前不久,吴恩达将机器学

习放入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中,以便

在线学生可以参与,几千人登记入

学。但至少有一个在校学生发现课

程存在缺陷。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

•鲁道夫在博客上抱怨,这门课程

的“学术严谨性”未达到斯坦福大

学的标准。他感觉,电脑式作业可

提供自动、直接的提示和指导,不

能鼓励“批判性思维”。他还说有一种隔离的感觉。他“在课堂上几乎没遇见任何人”,因为“所

有事情都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完成”。吴恩达坚定地维护这种课堂模式,但事实是,没有人真正

知道,网络教学日益增加的压力会如何改变大学生活的状态。

网络公开课运动的领导者承认他们面临挑战。阿加瓦尔说,在从论文评分到授予证书的很

多领域,都需要完善“复杂的发明”。随着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展到开放的人文科学探索领域,

这些都将变得更加困难。人文科学的知识不太容易编码,而且课堂教学的成功可能取决于教授

Page 30: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的能力,只有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网络公开课在这一年收获的结果不仅让

我们对课堂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知道了网络公开课最终在教育系统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至少和技术挑战一样艰巨的是网络教学对大学造成的生存问题。不管网络公开课是否与他

们的大肆宣传相符,都将迫使大学的管理员和教授对教学形式和意义的许多假设进行重新思

考。不论好坏,网络的破坏力量已直抵学术界的大门。○译

Page 31: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名人也怯场

怯场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恐惧症状之一。相关统计结果表明,20%的美国人深受其苦,

而且,这一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以表演为生。芭芭拉·史翠珊在事业巅峰期被表演恐惧症压

倒;在长达27年时间里,她拒绝为公众表演,仅靠在私人俱乐部或慈善活动中的演出维持生活,

或许她认为在这些地方所面临的压力比较小。卡莉·赛门在1981年匹兹堡音乐会表演前,因过

度紧张而崩溃,并因此放弃舞台长达七年。当她重登舞台时,上台前,她经常会让乐队成员狠

狠地拍打她,以驱散焦虑。很多年来,歌手唐尼·奥斯蒙德在表演时经常无端感到恐惧。(他

现在是美国焦虑与抑郁协会发言人。)

喜剧演员杰伊·摩尔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周六夜晚现场》的舞台上表演滑稽小品时,

他强烈地预感这次演出将终结他的表演生涯,于是偷偷将镇静药克诺平带到台上,试图缓解恐

惧。(挽救摩尔的并非克诺平,而是助手克里斯·法雷的玩闹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英国影星

休·格兰特曾多次宣称考虑退休。他说,摄影机一开始运转,他就会莫名恐惧,必须靠服用“大

量的劳拉西泮”才能支撑到整部电影拍摄结束。劳拉西泮是一种镇定药,也称安定片。“我经

常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他说。“太可怕了。我就像兔子呆立着,无法说话,无法思考,冷汗

淋漓。当我结束工作回到家时,我对自己说:‘再不表演了,再不接任何电影了?’”

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全明星球员瑞克·威廉斯1998年获得海斯曼奖。众所周知,他饱受

严重焦虑症之苦。社交活动令他倍感紧张,以至于他只有戴着橄榄球头盔才会接受采访。英国

导演兼制片人劳伦斯·奥利弗确信,怯场将导致自己将像记者描述的那样“神秘且令人不解地

突然退休,”最终,他跟女演员达姆·西比尔·桑代克及其丈夫吐露了自己的不安。(“吃点药,

Page 32: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亲爱的,”桑代克对他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希腊政治家德摩斯梯尼以出色的雄辩技巧而著称,在

早期职业生涯中,他却因为焦虑、口吃的表演而饱受讥讽。西塞罗是伟大的罗马政治家、哲学

家,在公众广场上的一次重要审判中,他突然言语无措,不得不提前结束讲话。他写道,“在

演讲一开始我就脸色苍白,四肢和灵魂都战栗不止。”

1889年,一位年轻的印度律师首次参加案件审理时,在法官面前冷场,面带羞愧地逃离法

庭现场。“我的头摇摇欲坠,感觉好像整个

法院都旋转起来,”这位律师日后成为圣雄

甘地后写道,“我想不起要问的问题。”还

有一次,甘地准备在当地素食者协会举办

的一场小型聚会上讲演,当他站起来阅读

时,发现自己口不能言。他回忆说,“我的

视力变得模糊不清,全身发抖,尽管演讲

内容还不到一页纸。”多年来,甘地所谓的

“公众演讲的可怕压力”使他甚至无法在朋友的晚宴上讲话,也几乎让他没能最终成为精神领

袖。

害怕当众演讲也断送了托马斯·杰斐逊的律师生涯。他的一位传记作者说,如果他尝试大

声演讲,他的声音便会“沉入喉咙里”。在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审议过程中,他从不说话。值得

注意的是,根据约书亚·肯德尔《美国的偏执》一书的记载,在任职总统期间,他只做过两次

公众演讲,其中一次是就职演说。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查阅了总统传记和其他材料后,在《神

经与精神疾病》期刊中写着,死后诊断的结论表明,杰斐逊患有社交恐惧症。○译

Page 33: 译嘉月刊 8月下旬刊

译嘉月刊

编辑制作

编辑:Alice

主编:曾徒徒

总编:斯眉

商务合作

斯眉

手机:13816713519

QQ: 651364034

支付宝:[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QQ:651364034

QQ群:14225774

(入群验证留言:脚踏中西文化)

微信公众号:newssgo

2014 年 8 月下旬发行 总第 13 期

主办:斯眉英语翻译协作群

http://www.newssgo.net

转制:Epubsys.Com

分销:Shucang.Com

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