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8 文艺副刊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许平 美术编辑:沈兰 电话:021-67812062 E-mail:[email protected] 每周二、三、四、五出版 广告电话: 021-67812055 工作专版: 021-37688312 投递热线: 021-57814852 本报法律顾问:戴国庆律师( 18917537111 上海报业集团印刷(电话: 021-56082146 好媳妇卖房救婆婆 朱大建 李翠花,一个清秀清爽的中年妇女,小 小的脸庞,端正的五官,安静的神情,眼睛 里闪着单纯明亮的光芒。她坐在我的对 面,讲述她“卖房救婆婆”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 2010 12 月底的事情。 李翠花才 56 岁的婆婆,突发急病,奉贤区 中心医院判断是急性重症胰腺炎。这个 病,是要争分夺秒来抢救的。李翠花和丈 夫马上将婆婆送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 查。检查结果出来,确诊是急性重症胰腺 炎。医生说,这个病比癌症还凶险还可怕, 病程发展极快。病人已经错失手术治疗的 时机,只能保守治疗,要用进口的药,从病 人胸口注入体内。药价很贵,医保不能报 销,全部要自费。就是全力抢救,也只有 1%的患者能救回来。大多数人是救不回 来的。你们家属考虑一下,救不救?李翠 花想也没想,就签字同意全力救人。婆婆 住进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医药费几千元,医 院过几天就来催一次钱。李翠花和丈夫将 家里的 20 多万元交给医院,婆婆在重症监 护室住了两个多月。家里的钱全用完了, 李翠花和医院商量,将婆婆转到普通病房 治疗。在普通病房治疗一个半月后,婆婆 突然昏迷,神志不清,醒来后,连家里人也 不认识了。医生说,这个病,再治疗也就是 这样了,回家疗养吧。 回家疗养,没几天,婆婆又开始发低 烧。李翠花和丈夫又将婆婆送进奉贤区中 心医院住院治疗。此时,婆婆的体重已从 150 斤瘦到 80 斤,神志不清,连家里亲人也 不认识,大小便失禁。医院劝李翠花放弃 治疗。李翠花想想婆婆健康时,整天在忙 绿,操持家务,带小孙女,还要到地里去种 菜。多好的婆婆啊。她舍不得婆婆,她对 医院说,我不会欠医院一分钱,你们全力救 她。李翠花和丈夫商量:“我们将肖塘的房 子卖了吧,房子和妈妈,当然妈妈重要。”肖 塘的房子,是李翠花和丈夫的婚房,李翠花 以低于市场价卖了 56 万元,用以付医疗费, 她将单位的工作也辞去,将女儿放在舅舅 家里,整天吃睡在医院伺候婆婆。她的所作 所为感动了医生,医生反复地试,哪种药和 哪种药搭配,才能退烧,终于成功了,婆婆 退烧后,连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的问题也 解决了。婆婆同一个病房里,住了六个胰 腺炎患者,只有婆婆一个人走出了病房。 炎症消失后,婆婆出院,李翠花的丈夫 辞去工作,在床边整整伺候妈妈两年,喂 饭,换尿布,陪妈妈说笑。李翠花去莘庄一 家商场工作做一天休一天。因为婆婆的重 症胰腺炎病,不能吃有油的菜,全家人一起 不吃油,吃鱼,清蒸;吃虾,清蒸;蔬菜,开水 里煮煮,放点盐,端上桌。整整吃了两年没 有油的菜。两年后,婆婆从床上走到地面, 可以扶着轮椅在院子里走路,婆婆基本康 复。而李翠花卖房救婆婆的行为,也教育 了女儿,小孙女对奶奶更孝敬了,李翠花与 丈夫的感情也更好,丈夫遇到什么事,就 说: “老婆,我听你的。” 九年过去了。现在,李翠花的婆婆 65 岁,面色红润,胃口很好,可以扶着轮椅在 院子里走走。李翠花让我看一张照片,照 片上,一家五口人,公公婆婆坐在前面,后 面站着李翠花一家三口,婆婆穿一件印花 衬衣,努力昂起头,脸上带着微笑,照片上 的一家人,都在微笑。这是一个多么善良 有爱和睦的家庭。 一个乡村教师的梦 曹光明 每当看到电视里报道偏远地区乡村 学校条件艰苦的情景时,我就不由得会想 起五十多年前任教的上海市郊乡村中学 —叶榭中学。我年轻时的梦,就在那江 南水乡开始了。 说“偏远”是因为学校所在叶榭乡,位 于远郊松江县的南部,黄浦江的南岸,与奉 贤金山毗邻。那时叶榭没有公路,只有靠 当时上海人叫“小火轮”的机动船,这是与 外界联系的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农村里 有的老人一辈子就没见过汽车。我们的学 校建在小镇西边的一片坟地上。从小镇到 学校还要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步行十几分 钟,窄窄的小路,一边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一边是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因此当地人 都习惯把我们学校称作“杨家坟中学”。 那时乡村学校的条件是艰苦的。我 们学校是“三无”学校:无电灯、无自来水、 无围墙,这在市区或县城是不可思议的。 晚上老师们要到办公室“夜办公”,只能靠 一盏小油灯,清淡的火光陪伴着我们看 书、备课、批改作业。学校里有部分寄宿 生晚自习,靠的是一盏要打气的汽油灯, 亮度似小灯泡。夜晚站在校园里,四周一 片漆黑,抬头只见辽阔的天空,满天星星, 我就在那时认识了银河、北斗星、北极 星。没有电的日子过了三四年,文革前夕 某一天,市教育局一位管财务的科长来我 们学校巡视,发现了我们没电的艰难,不 久市局直接拨款给我们校安装电灯。县 供电所在学校南边的小河边,竖起了高高 的电杆,安装了变压器,把电送进了学校。 记得有这样一件小事。那年夏天,一 天雷雨交加,突然一道耀眼闪电伴随着一 声巨响,一个火球滚进了办公室,滚进了 正在上课的教室。大家一下子被惊呆了, 所幸,这次雷击没有伤者。这是我生平唯 一一次与雷电的亲密接触,事后想起有点 后怕。但也正是这一次雷击把我们新装 的变压器打坏了,大概正因为四周全是农 田,变压器高高的,金鸡独立,就被雷电看 上了。后来供电所派人来修理,学校重新 恢复供电,夜里灯又亮了。 学校用水,起初炊事员用两只大木桶, 每天从南边的小河里打水,挑到食堂里倒入 两个大水缸,然后加入明矾,搅拌之后不一会 儿缸里的水就变得清清的,不久在食堂旁边 打了一口井,饮用水就从河水变成了井水。 学校没有围墙,校园四周全是农田, 站在校园里眺望,可见远处的村庄,广阔 的田野,放牛娃牵着大水牛在校园里溜 达,随地可见一堆堆黑牛粪,有时候放牛 娃还会扒在教室的窗口,好奇地向教室里 张望。这里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却能听 到哞哞的老牛叫声。至于夏天的夜晚,校 园四周更是一片蛙声。 县教育局为我们学校在这一片荒芜的 坟地上造了三排九间教室。南边一排作为 教工及寄宿生的宿舍,中间一排是办公室、 仪器室、两间小教室。北边一排是三间教 室。再往北是一片高坡,即“杨家坟”。每逢 清明冬至,常有附近农民来扫墓,这片坟地 面积占整个校园一半左右。南边一排宿舍 东边有一排老房子,据说以前是停放棺材的, 现在改为厨房与餐厅,餐厅南边是篮球场。 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有附近的村民来观看。 从校长到炊事员,学校有教职员工十五 六人。教师大都是来自县城和市区的年轻 的大学生。当年我们教师的宿舍在今天的 年轻人眼中真是够艰苦的了,一间教室,用 芦苇分隔成三间长条形的宿舍。每间放三张 上下铺的木床,下铺睡人,上铺放行李。这里 没有秘密,谁说话打喷嚏,隔壁听得清清楚 楚。我们大多数教师住校,路远的一般一个 月回家一两次。我们家住市区的教师回家一 次更是长途跋涉,周六下午放学后相约结伴 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黄浦江南岸的渡口(彭 家渡),坐上当地农民的手摇小渡船,再步行 半小时,乘公交车到闵行汽车站,再转乘沪闵 线到徐家汇,然后各自乘坐市内公交车回家。 我们的学生大都吃苦耐劳。那时农村 条件比较艰苦,孩子们穿的是自制的土布衣 服,大半年赤脚上学,女孩子常常赤脚走到 学校,然后到小河边洗干净脚再穿上布鞋。 住宿生中许多学生夏天无蚊帐,冬天被子 少,一条被子半盖半垫。有的学生连两分钱 一碗的青菜也不舍得吃,他们自带一碗炒豆 子或自家腌制的咸菜、萝卜干,这就是他们一 周的菜。这在今天的学生恐怕是受不了的。 初中生十三四岁了,他们能放羊放牛 割草喂猪,在农村也算是一个小劳动力 了,所以经常有学生学期中途辍学,我们 称之为“流生”。那时。每学期至少两次 全体教师出动下乡家访,动员“流生”返 校,开学前和农忙假结束后,每次家访往 往走上一两小时,有的孩子老师反复动员 几次才重新返校。记得有位蒲同学家住 黄浦江边,步行要一个多小时,班主任多 次上门动员未果,后来校长亲自上门,终于 感动了家长,后来这位同学也做了教师。 我们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开荒建 设校园。首先我们把校园里的荒地划分 给每个班级。学校再添置一些锄头、铁 鎝、镰刀等农具供学生开荒种地。每当劳 动课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可成了最活跃的 主力军。我们师生一起翻地除草平整土 地。从泥土中挖出碎砖碎瓦,然后种上青 菜、山芋、毛豆、蚕豆、芝麻等等。各班收 获的青菜、山芋、毛豆都卖给学校食堂。 各班就有了一笔供班级活动的经费。 因为我们学校是建立在旧荒坟上的 简陋校园,各处都是泥地。一下雨,尤其 连续几天的雨,校园里到处是泥泞污水,套 鞋也不顶用。全校师生一起在教室东边修 了一条两米宽的路,我们从南边的坟地上 挑来了泥,加高了路基,又把开荒时捡出来 的碎砖碎瓦铺在路面上,没有压路机,同学 们就排成队伍一起用力踩,于是乎这条路 就成了我们校园里贯通南北的主干道。 那时在农村,能让十几岁的孩子上中 学,家长已很不容易了,他们大多世世代代 家里没人识字,一个生产队往往只有做会计 的上过几年小学。所以这些能上中学的农 村孩子身上,寄托着他们父母他们家族祖祖 辈辈的期望,我们教师更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更关爱我们的学生。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学 费全免了;书费也交不出,老师悄悄地代付 了;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要住校,我们教师更 要照看寄宿生的起居健康。记得六七届有一 位姓陈的男生家住张泽农村,住宿在校。一 天夜里他突然发烧请乡医院医生就诊,说是 脑膜炎,要赶快送县医院抢救。可是夜里没 有船上县城。过不了黄浦江,只能步行到亭 林镇的浦南医院。学校领导带队,在校青年 教师全部出动轮流抬担架。我们抬着担架沿 着乡间小路走,一路上只有几只手电和小马 灯。天黑路窄走得又急,一不小心就踩到水 稻田里,就这样赶了两个小时左右,半夜赶到 了浦南医院,学生得救了。几十年过去了,听 说这位学生后来在县城某部门当了领导。 只有到了农村,走在乡间的田埂上,走 进勤劳热情的农民家里,我们这些来自市 区或城镇的年轻的大学生,才体会到农民 需要文化,农村需要我们。我把毕生的精 力和智慧献给了农村,在广阔的田野上播 下知识的种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光 靠双手和汗水,还要凭知识和智慧建设新 农村、新家乡。现在叶榭早已发生巨大的 变化,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中,我仿佛看到了 我的学生们的身影,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乘松江有轨电车,在宽敞而全透明的 车厢内,你可暂时忘却都市的紧张和压 抑,让全身放松,从容地观赏街景。在全 线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内,沿着美妙的行车 路线,领略新城的主要景观和东部工业 区、 G60 科创走廊的美妙风景,让你细细品 味这座新城跳动的脉搏。 有轨电车的走向穿越了松江新城的 主要景观带。坐在车厢内兜上一圈,就深 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座怀旧的城市,绿色宜 居的城市,开放包容的城市,快节奏高效 率但也可让你全身放松的城市。也可深 深地领悟 20 年前顶层设计时提出的“世界 眼光,国际标准,上海思路,松江特色”的 战略构想。 松江有轨电车站点的设计别具匠心: 一座车站似一张名片。东华大学站是代 表七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文化名片,给这 座文化底蕴很深的松江城增添了现代亮 丽的色彩。电车进入地中海商业广场,就 使人联想起紧靠海边的美丽城市巴塞罗 那。巧合的是,巴塞罗那这座城市范围为 100 平方公里,与我们松江新城规划面积 相等。据说 500 多年前,哥伦布就是从巴 塞罗那扬帆起航驶向地中海,后来发现了 新大陆。泰晤士小镇是松江新城的极 品。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横贯英国 十座城市。松江新城的泰晤士小镇是从 英国引进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里没 有伊丽莎白旧称的大笨钟和议会大厦,却 引进了世界上著名的哥特色建筑和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 松江有轨电车站的设置巧妙周全,还 在于她紧紧围绕五大商业圈:万达商业 圈,地中海商业圈,新理想商业圈,东鼎商 业圈和荣乐东路商业圈。还同“松江松东 路餐饮一条街”靠上了“码头”。这五大商 业圈和餐饮一条街是松江新城商业最繁 华之地,特大型大卖场有 6 家之多。来自 全国各省市的数万人在这松江新城从事 商业活动。这五大商圈与 6 家大卖场还有 沿街不计其数的商店,仿佛成了松江新城 的一串串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沿着荣乐路站向东,进入松江最具活 力的地区—松江东部工业区。这里有 数不清的来自亚洲和欧美各国的工厂企 业。清晨不到七点,有轨电车二号线已挤 满了上班族。他们一波波进入工业区上 班,已经不开私家车。有轨电车几分钟就 把他们送到了工厂的站点。他们下了车 站,拎着背包从容地走进了一家家中外合 资企业。有轨电车经过 G60 走廊,这里已 是松江新城为长三角吸引外资的集聚地, 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在高速公路行驶,经停服务区是必需 的。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标配,可加油、 歇脚、续水、如厕、用餐、逛店、购物等,服 务区是解忧之地。 服务区吸引过路客的,还有当地的特 产。嘉兴粽子南湖菱、绍兴黄酒诸暨香 榧、苏州麻饼卤豆干、无锡小笼酱排骨等 等,既可解决途中饥饿,又可馈赠亲友。 记得 16 年前,接待一批台湾客人,由上海 去无锡,途经阳澄湖服务区小憩时,见有 大闸蟹卖。惊喜之下,这批客人买了好 多,并对陪同人员说:无锡不去了,回上海 吃大闸蟹。这特产,厉害!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也就 30 年的时间, 但发展速度很快,公里数已是世界第一, 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区也越来越多。走得 多了,感觉不少服务区虽是标配,但还是 存有较大的差距。齐全的服务区除了加 油站、卫生间和小超市这“三件套”外,还 辟有汽车修理、充电桩、女性停车位、畜车 专停区、小吃铺、餐厅和专供长途驾驶员 需要的淋浴间等。规模小的服务区则只 有“三件套”。有的卫生间异味难闻,有水 笼头却流不出水来。 纵观服务区,单一的功能总感觉还是 少了些什么?过路客滞留时间短,还是处 在一个“即停即走”的尴尬窘地。 在欧美国家的高速公路上,服务区的 规模是有大有小。小的为小憩区,就是在 路边有一呈港湾式或月牙型的停车场,也 就可停五六辆小车。区内一个卫生间,一 张桌子摆在大树下,两条木板作凳,桌上 放只烟灰缸,仅此而已。规模大的像个商 业区或景区,店铺相连,花园草坪。我曾 在这服务区的旅游服务中心逛过,如书 店,旅游手册种类很多,上架的旅游地图 就有 20 多种,可随便取。咨询处还有人热 情地帮你策划旅游线路。 看来,服务区不仅是解忧之地,还应 是休闲场所。它的设施综合性、项目的体 验性、有园林式的环境、多元化的市场和 个性化的服务是发展趋势。当时,我曾坚 信,过不了多少年,我国的服务区也会是 这样的,或许还会超越。 这十多年来,服务区是在不断地改造 提升。常会看到一些服务区的某个区域 被围了起来,重新改造。随着全域旅游的 推广、旅游风景道的加快建设和自驾游时 代的到来,邻省苏与皖曾评选过“最美风 景道”,浙江还进行了“星级服务区”评 定,服务区的质量确实提升了不少,观念 新了,功能多了,环境美了,服务和管理 也到位了。如五星级的建德、桐庐、长 安、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和北岸服务区 等,都很美。 今年 5 月,京沪高速苏州段的阳澄湖 服务区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已全新亮相, 并成为“网红”打卡点。我慕名而去,驶入 服务区一看,停车场足足扩大了好几倍, 有两三百辆车停着,已完全不是 16 年前买 大闸蟹时的情景了。主体建筑有 200 长, 5 万平方米,粉墙黛瓦的外立面层层叠 叠,尽显江南建筑风貌。人字坡的屋檐勾 勒出了简洁明快的天际线。这分明就是 一幅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水墨画。 走进大厅,眼前又是一亮。东西向 140 米长的商业区,当中被一条小河隔成 南北两块,中间小桥流水,两边亭台楼 阁。50 多家苏州餐饮品牌店驻此迎客。 大厅的天花板呈现的是蓝天白云,流光 溢彩,宛如威尼斯人酒店。苏州“非遗” 展示馆、科技馆、机器人主题餐厅、裸眼 3D 视觉微电影、昆曲舞台等齐聚一处。 穿过大厅,北面是餐厅,两边是浓缩的苏 州园林实景。好一幅“诗画江南”的意 境,真可谓:你“不入苏州城”,我让你“尽 揽姑苏景”。 一圈兜下来,感觉这园林式主题服务 区,就是商业区+美食街+文化科技展示+ 旅游景区 = 多功能休闲区,足可待上半 天。不由得感叹,十多年前的坚信今天终 于见到了! 我出生于 1981 年,因为早产而患有脑 瘫后遗症,坐于轮椅、双膝屈曲、语言不清、 吃饭掉饭粒、说话流口水……5 岁上幼儿 园被拒绝、 7 岁上小学被拒绝—被拒绝 了三年,第四年我上学愿望更迫切了,母亲 去找校长搬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二章第四十五条“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 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 教育”的内容并撂下话:只要让我儿子能够 坐进一年级的课堂读书,剩余的问题我来 解决。 就这样,我在普通学校完成了九年制义 务教育,而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母亲为了 圆我一个读书梦,她放弃了就业、放弃了其 他女人该有的休闲时光,整天围着这个脑瘫 儿子转。九年间,单每天送早饭到学校就足 足有1800 顿,无论风霜雨雪从不缺席! 20 岁初中毕业彷徨了一段时间,找工 作四处碰壁连当个图书管理员人家也不要 我。2004 年我拿到一张邮政储蓄卡,残联 代办、上海民政局发放的,当时每月 290 人民币—虽然不多,但是意义不凡,因为 《宪法》的阳光普照,我结束了靠爹娘供养 的岁月。《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让我们 这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障人有了一个特 别的岗位叫“重残无业”, 2018 年重残无 +残疾人两项补贴,我的硬性收入已经 接近上海最低工资标准。 我上学那会儿,没有特殊教育,没有分 门别类的辅读学校,如今在上海、在松江这 类学校如雨后春笋,残疾学生还可免费入 学,普通学校也不再拒绝如我这般的学生 了。《宪法》是民生保障、权利平等的阳光雨 露。松江的智障人士都爱去“阳光之 家” 10 年间,阳光之家的设立不仅让 家长腾出时间和精力回归了社会,更让学 员们在一起上课、做操和游戏。那些个串 手珠、织毛衣、包饺子、裹粽子等生活技能, 健全人还不一定比得过他们。学员们在一 起学习传统文化、朗诵中华诗词,“你行我 也行”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被实践证明着。 有了阳光雨露,生命才有了向上生长 的力量,我们这些残疾人因为有了《宪法》, 生活得有尊严、有底气,即使不能行走也可 以靠思想奔跑。2017 年,新浪亿万级点击 量名博、微博百万级粉丝大 V “寻找一颗 星”的故事被拍成了微电影,而且获得了上 海首届网络文化节市民网络微电影大赛唯 一金奖; 2016 年,上观新闻以《获评全国 “百姓学习之星”,上海这位小镇青年有多 “牛”?》标题刊发了我的事迹。在互联网虚 拟照进现实、读书写作梦想厚实人生的过 程里,我也把爱的光亮一点点传递了出去 2008 年,平时一毛不拔的我通过互联 网断断续续向四川灾区捐了 600 元人民 币; 2009 年春节前夕,我把一辆轮椅快递 到北京市光爱小学为一个男孩圆了个“行 走的梦”; 2010 年我去上海民办大别山小 学当了一回志愿者,买了一套芭比娃娃送 给一个小女孩…… 《宪法》与我紧密相连,身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即使生活在底层也非常舒坦! 乘松江有轨电车 王炳根 服务区的嬗变 杭生 尊严和底气 谢青 庆祝新中国成立 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70 周年,《我与宪法》征文选登 周年,《我与宪法》征文选登 周良弼 书

好媳妇卖房救婆婆 一个乡村教师的梦 - shsjb.comshsjb.com/sjb/resfiles/2019-09/13/a08913c_screen.pdf · 花想也没想,就签字同意全力救人。婆婆 住进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医药费几千元,医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好媳妇卖房救婆婆 一个乡村教师的梦 - shsjb.comshsjb.com/sjb/resfiles/2019-09/13/a08913c_screen.pdf · 花想也没想,就签字同意全力救人。婆婆 住进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医药费几千元,医

08 文艺副刊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许平 美术编辑:沈兰 电话:021-67812062 E-mail:[email protected]

■每周二、三、四、五出版 ■广告电话:021-67812055 ■工作专版:021-37688312 ■投递热线:021-57814852 ■本报法律顾问:戴国庆律师(18917537111) ■上海报业集团印刷(电话:021-56082146)

好媳妇卖房救婆婆朱大建

李翠花,一个清秀清爽的中年妇女,小

小的脸庞,端正的五官,安静的神情,眼睛

里闪着单纯明亮的光芒。她坐在我的对

面,讲述她“卖房救婆婆”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 2010 年 12 月底的事情。

李翠花才 56岁的婆婆,突发急病,奉贤区

中心医院判断是急性重症胰腺炎。这个

病,是要争分夺秒来抢救的。李翠花和丈

夫马上将婆婆送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

查。检查结果出来,确诊是急性重症胰腺

炎。医生说,这个病比癌症还凶险还可怕,

病程发展极快。病人已经错失手术治疗的

时机,只能保守治疗,要用进口的药,从病

人胸口注入体内。药价很贵,医保不能报

销,全部要自费。就是全力抢救,也只有

1%的患者能救回来。大多数人是救不回

来的。你们家属考虑一下,救不救?李翠

花想也没想,就签字同意全力救人。婆婆

住进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医药费几千元,医

院过几天就来催一次钱。李翠花和丈夫将

家里的20多万元交给医院,婆婆在重症监

护室住了两个多月。家里的钱全用完了,

李翠花和医院商量,将婆婆转到普通病房

治疗。在普通病房治疗一个半月后,婆婆

突然昏迷,神志不清,醒来后,连家里人也

不认识了。医生说,这个病,再治疗也就是

这样了,回家疗养吧。

回家疗养,没几天,婆婆又开始发低

烧。李翠花和丈夫又将婆婆送进奉贤区中

心医院住院治疗。此时,婆婆的体重已从

150斤瘦到80斤,神志不清,连家里亲人也

不认识,大小便失禁。医院劝李翠花放弃

治疗。李翠花想想婆婆健康时,整天在忙

绿,操持家务,带小孙女,还要到地里去种

菜。多好的婆婆啊。她舍不得婆婆,她对

医院说,我不会欠医院一分钱,你们全力救

她。李翠花和丈夫商量:“我们将肖塘的房

子卖了吧,房子和妈妈,当然妈妈重要。”肖

塘的房子,是李翠花和丈夫的婚房,李翠花

以低于市场价卖了56万元,用以付医疗费,

她将单位的工作也辞去,将女儿放在舅舅

家里,整天吃睡在医院伺候婆婆。她的所作

所为感动了医生,医生反复地试,哪种药和

哪种药搭配,才能退烧,终于成功了,婆婆

退烧后,连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的问题也

解决了。婆婆同一个病房里,住了六个胰

腺炎患者,只有婆婆一个人走出了病房。

炎症消失后,婆婆出院,李翠花的丈夫

辞去工作,在床边整整伺候妈妈两年,喂

饭,换尿布,陪妈妈说笑。李翠花去莘庄一

家商场工作做一天休一天。因为婆婆的重

症胰腺炎病,不能吃有油的菜,全家人一起

不吃油,吃鱼,清蒸;吃虾,清蒸;蔬菜,开水

里煮煮,放点盐,端上桌。整整吃了两年没

有油的菜。两年后,婆婆从床上走到地面,

可以扶着轮椅在院子里走路,婆婆基本康

复。而李翠花卖房救婆婆的行为,也教育

了女儿,小孙女对奶奶更孝敬了,李翠花与

丈夫的感情也更好,丈夫遇到什么事,就

说:“老婆,我听你的。”

九年过去了。现在,李翠花的婆婆 65岁,面色红润,胃口很好,可以扶着轮椅在

院子里走走。李翠花让我看一张照片,照

片上,一家五口人,公公婆婆坐在前面,后

面站着李翠花一家三口,婆婆穿一件印花

衬衣,努力昂起头,脸上带着微笑,照片上

的一家人,都在微笑。这是一个多么善良

有爱和睦的家庭。

一个乡村教师的梦曹光明

每当看到电视里报道偏远地区乡村

学校条件艰苦的情景时,我就不由得会想

起五十多年前任教的上海市郊乡村中学

——叶榭中学。我年轻时的梦,就在那江

南水乡开始了。

说“偏远”是因为学校所在叶榭乡,位

于远郊松江县的南部,黄浦江的南岸,与奉

贤金山毗邻。那时叶榭没有公路,只有靠

当时上海人叫“小火轮”的机动船,这是与

外界联系的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农村里

有的老人一辈子就没见过汽车。我们的学

校建在小镇西边的一片坟地上。从小镇到

学校还要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步行十几分

钟,窄窄的小路,一边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一边是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因此当地人

都习惯把我们学校称作“杨家坟中学”。

那时乡村学校的条件是艰苦的。我

们学校是“三无”学校:无电灯、无自来水、

无围墙,这在市区或县城是不可思议的。

晚上老师们要到办公室“夜办公”,只能靠

一盏小油灯,清淡的火光陪伴着我们看

书、备课、批改作业。学校里有部分寄宿

生晚自习,靠的是一盏要打气的汽油灯,

亮度似小灯泡。夜晚站在校园里,四周一

片漆黑,抬头只见辽阔的天空,满天星星,

我就在那时认识了银河、北斗星、北极

星。没有电的日子过了三四年,文革前夕

某一天,市教育局一位管财务的科长来我

们学校巡视,发现了我们没电的艰难,不

久市局直接拨款给我们校安装电灯。县

供电所在学校南边的小河边,竖起了高高

的电杆,安装了变压器,把电送进了学校。

记得有这样一件小事。那年夏天,一

天雷雨交加,突然一道耀眼闪电伴随着一

声巨响,一个火球滚进了办公室,滚进了

正在上课的教室。大家一下子被惊呆了,

所幸,这次雷击没有伤者。这是我生平唯

一一次与雷电的亲密接触,事后想起有点

后怕。但也正是这一次雷击把我们新装

的变压器打坏了,大概正因为四周全是农

田,变压器高高的,金鸡独立,就被雷电看

上了。后来供电所派人来修理,学校重新

恢复供电,夜里灯又亮了。

学校用水,起初炊事员用两只大木桶,

每天从南边的小河里打水,挑到食堂里倒入

两个大水缸,然后加入明矾,搅拌之后不一会

儿缸里的水就变得清清的,不久在食堂旁边

打了一口井,饮用水就从河水变成了井水。

学校没有围墙,校园四周全是农田,

站在校园里眺望,可见远处的村庄,广阔

的田野,放牛娃牵着大水牛在校园里溜

达,随地可见一堆堆黑牛粪,有时候放牛

娃还会扒在教室的窗口,好奇地向教室里

张望。这里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却能听

到哞哞的老牛叫声。至于夏天的夜晚,校

园四周更是一片蛙声。

县教育局为我们学校在这一片荒芜的

坟地上造了三排九间教室。南边一排作为

教工及寄宿生的宿舍,中间一排是办公室、

仪器室、两间小教室。北边一排是三间教

室。再往北是一片高坡,即“杨家坟”。每逢

清明冬至,常有附近农民来扫墓,这片坟地

面积占整个校园一半左右。南边一排宿舍

东边有一排老房子,据说以前是停放棺材的,

现在改为厨房与餐厅,餐厅南边是篮球场。

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有附近的村民来观看。

从校长到炊事员,学校有教职员工十五

六人。教师大都是来自县城和市区的年轻

的大学生。当年我们教师的宿舍在今天的

年轻人眼中真是够艰苦的了,一间教室,用

芦苇分隔成三间长条形的宿舍。每间放三张

上下铺的木床,下铺睡人,上铺放行李。这里

没有秘密,谁说话打喷嚏,隔壁听得清清楚

楚。我们大多数教师住校,路远的一般一个

月回家一两次。我们家住市区的教师回家一

次更是长途跋涉,周六下午放学后相约结伴

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黄浦江南岸的渡口(彭

家渡),坐上当地农民的手摇小渡船,再步行

半小时,乘公交车到闵行汽车站,再转乘沪闵

线到徐家汇,然后各自乘坐市内公交车回家。

我们的学生大都吃苦耐劳。那时农村

条件比较艰苦,孩子们穿的是自制的土布衣

服,大半年赤脚上学,女孩子常常赤脚走到

学校,然后到小河边洗干净脚再穿上布鞋。

住宿生中许多学生夏天无蚊帐,冬天被子

少,一条被子半盖半垫。有的学生连两分钱

一碗的青菜也不舍得吃,他们自带一碗炒豆

子或自家腌制的咸菜、萝卜干,这就是他们一

周的菜。这在今天的学生恐怕是受不了的。

初中生十三四岁了,他们能放羊放牛

割草喂猪,在农村也算是一个小劳动力

了,所以经常有学生学期中途辍学,我们

称之为“流生”。那时。每学期至少两次

全体教师出动下乡家访,动员“流生”返

校,开学前和农忙假结束后,每次家访往

往走上一两小时,有的孩子老师反复动员

几次才重新返校。记得有位蒲同学家住

黄浦江边,步行要一个多小时,班主任多

次上门动员未果,后来校长亲自上门,终于

感动了家长,后来这位同学也做了教师。

我们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开荒建

设校园。首先我们把校园里的荒地划分

给每个班级。学校再添置一些锄头、铁

鎝、镰刀等农具供学生开荒种地。每当劳

动课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可成了最活跃的

主力军。我们师生一起翻地除草平整土

地。从泥土中挖出碎砖碎瓦,然后种上青

菜、山芋、毛豆、蚕豆、芝麻等等。各班收

获的青菜、山芋、毛豆都卖给学校食堂。

各班就有了一笔供班级活动的经费。

因为我们学校是建立在旧荒坟上的

简陋校园,各处都是泥地。一下雨,尤其

连续几天的雨,校园里到处是泥泞污水,套

鞋也不顶用。全校师生一起在教室东边修

了一条两米宽的路,我们从南边的坟地上

挑来了泥,加高了路基,又把开荒时捡出来

的碎砖碎瓦铺在路面上,没有压路机,同学

们就排成队伍一起用力踩,于是乎这条路

就成了我们校园里贯通南北的主干道。

那时在农村,能让十几岁的孩子上中

学,家长已很不容易了,他们大多世世代代

家里没人识字,一个生产队往往只有做会计

的上过几年小学。所以这些能上中学的农

村孩子身上,寄托着他们父母他们家族祖祖

辈辈的期望,我们教师更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更关爱我们的学生。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学

费全免了;书费也交不出,老师悄悄地代付

了;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要住校,我们教师更

要照看寄宿生的起居健康。记得六七届有一

位姓陈的男生家住张泽农村,住宿在校。一

天夜里他突然发烧请乡医院医生就诊,说是

脑膜炎,要赶快送县医院抢救。可是夜里没

有船上县城。过不了黄浦江,只能步行到亭

林镇的浦南医院。学校领导带队,在校青年

教师全部出动轮流抬担架。我们抬着担架沿

着乡间小路走,一路上只有几只手电和小马

灯。天黑路窄走得又急,一不小心就踩到水

稻田里,就这样赶了两个小时左右,半夜赶到

了浦南医院,学生得救了。几十年过去了,听

说这位学生后来在县城某部门当了领导。

只有到了农村,走在乡间的田埂上,走

进勤劳热情的农民家里,我们这些来自市

区或城镇的年轻的大学生,才体会到农民

需要文化,农村需要我们。我把毕生的精

力和智慧献给了农村,在广阔的田野上播

下知识的种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光

靠双手和汗水,还要凭知识和智慧建设新

农村、新家乡。现在叶榭早已发生巨大的

变化,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中,我仿佛看到了

我的学生们的身影,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乘松江有轨电车,在宽敞而全透明的

车厢内,你可暂时忘却都市的紧张和压

抑,让全身放松,从容地观赏街景。在全

线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内,沿着美妙的行车

路线,领略新城的主要景观和东部工业

区、G60科创走廊的美妙风景,让你细细品

味这座新城跳动的脉搏。

有轨电车的走向穿越了松江新城的

主要景观带。坐在车厢内兜上一圈,就深

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座怀旧的城市,绿色宜

居的城市,开放包容的城市,快节奏高效

率但也可让你全身放松的城市。也可深

深地领悟20年前顶层设计时提出的“世界

眼光,国际标准,上海思路,松江特色”的

战略构想。

松江有轨电车站点的设计别具匠心:

一座车站似一张名片。东华大学站是代

表七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文化名片,给这

座文化底蕴很深的松江城增添了现代亮

丽的色彩。电车进入地中海商业广场,就

使人联想起紧靠海边的美丽城市巴塞罗

那。巧合的是,巴塞罗那这座城市范围为

100 平方公里,与我们松江新城规划面积

相等。据说 500多年前,哥伦布就是从巴

塞罗那扬帆起航驶向地中海,后来发现了

新大陆。泰晤士小镇是松江新城的极

品。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横贯英国

十座城市。松江新城的泰晤士小镇是从

英国引进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里没

有伊丽莎白旧称的大笨钟和议会大厦,却

引进了世界上著名的哥特色建筑和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

松江有轨电车站的设置巧妙周全,还

在于她紧紧围绕五大商业圈:万达商业

圈,地中海商业圈,新理想商业圈,东鼎商

业圈和荣乐东路商业圈。还同“松江松东

路餐饮一条街”靠上了“码头”。这五大商

业圈和餐饮一条街是松江新城商业最繁

华之地,特大型大卖场有 6家之多。来自

全国各省市的数万人在这松江新城从事

商业活动。这五大商圈与6家大卖场还有

沿街不计其数的商店,仿佛成了松江新城

的一串串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沿着荣乐路站向东,进入松江最具活

力的地区——松江东部工业区。这里有

数不清的来自亚洲和欧美各国的工厂企

业。清晨不到七点,有轨电车二号线已挤

满了上班族。他们一波波进入工业区上

班,已经不开私家车。有轨电车几分钟就

把他们送到了工厂的站点。他们下了车

站,拎着背包从容地走进了一家家中外合

资企业。有轨电车经过G60走廊,这里已

是松江新城为长三角吸引外资的集聚地,

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在高速公路行驶,经停服务区是必需

的。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标配,可加油、

歇脚、续水、如厕、用餐、逛店、购物等,服

务区是解忧之地。

服务区吸引过路客的,还有当地的特

产。嘉兴粽子南湖菱、绍兴黄酒诸暨香

榧、苏州麻饼卤豆干、无锡小笼酱排骨等

等,既可解决途中饥饿,又可馈赠亲友。

记得 16年前,接待一批台湾客人,由上海

去无锡,途经阳澄湖服务区小憩时,见有

大闸蟹卖。惊喜之下,这批客人买了好

多,并对陪同人员说:无锡不去了,回上海

吃大闸蟹。这特产,厉害!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也就30年的时间,

但发展速度很快,公里数已是世界第一,

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区也越来越多。走得

多了,感觉不少服务区虽是标配,但还是

存有较大的差距。齐全的服务区除了加

油站、卫生间和小超市这“三件套”外,还

辟有汽车修理、充电桩、女性停车位、畜车

专停区、小吃铺、餐厅和专供长途驾驶员

需要的淋浴间等。规模小的服务区则只

有“三件套”。有的卫生间异味难闻,有水

笼头却流不出水来。

纵观服务区,单一的功能总感觉还是

少了些什么?过路客滞留时间短,还是处

在一个“即停即走”的尴尬窘地。

在欧美国家的高速公路上,服务区的

规模是有大有小。小的为小憩区,就是在

路边有一呈港湾式或月牙型的停车场,也

就可停五六辆小车。区内一个卫生间,一

张桌子摆在大树下,两条木板作凳,桌上

放只烟灰缸,仅此而已。规模大的像个商

业区或景区,店铺相连,花园草坪。我曾

在这服务区的旅游服务中心逛过,如书

店,旅游手册种类很多,上架的旅游地图

就有20多种,可随便取。咨询处还有人热

情地帮你策划旅游线路。

看来,服务区不仅是解忧之地,还应

是休闲场所。它的设施综合性、项目的体

验性、有园林式的环境、多元化的市场和

个性化的服务是发展趋势。当时,我曾坚

信,过不了多少年,我国的服务区也会是

这样的,或许还会超越。

这十多年来,服务区是在不断地改造

提升。常会看到一些服务区的某个区域

被围了起来,重新改造。随着全域旅游的

推广、旅游风景道的加快建设和自驾游时

代的到来,邻省苏与皖曾评选过“最美风

景道”,浙江还进行了“星级服务区”评

定,服务区的质量确实提升了不少,观念

新了,功能多了,环境美了,服务和管理

也到位了。如五星级的建德、桐庐、长

安、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和北岸服务区

等,都很美。

今年 5 月,京沪高速苏州段的阳澄湖

服务区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已全新亮相,

并成为“网红”打卡点。我慕名而去,驶入

服务区一看,停车场足足扩大了好几倍,

有两三百辆车停着,已完全不是16年前买

大闸蟹时的情景了。主体建筑有 200 米

长,5万平方米,粉墙黛瓦的外立面层层叠

叠,尽显江南建筑风貌。人字坡的屋檐勾

勒出了简洁明快的天际线。这分明就是

一幅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水墨画。

走进大厅,眼前又是一亮。东西向

140 米长的商业区,当中被一条小河隔成

南北两块,中间小桥流水,两边亭台楼

阁。50 多家苏州餐饮品牌店驻此迎客。

大厅的天花板呈现的是蓝天白云,流光

溢彩,宛如威尼斯人酒店。苏州“非遗”

展示馆、科技馆、机器人主题餐厅、裸眼

3D 视觉微电影、昆曲舞台等齐聚一处。

穿过大厅,北面是餐厅,两边是浓缩的苏

州园林实景。好一幅“诗画江南”的意

境,真可谓:你“不入苏州城”,我让你“尽

揽姑苏景”。

一圈兜下来,感觉这园林式主题服务

区,就是商业区+美食街+文化科技展示+旅游景区=多功能休闲区,足可待上半

天。不由得感叹,十多年前的坚信今天终

于见到了!

我出生于1981年,因为早产而患有脑

瘫后遗症,坐于轮椅、双膝屈曲、语言不清、

吃饭掉饭粒、说话流口水……5 岁上幼儿

园被拒绝、7 岁上小学被拒绝——被拒绝

了三年,第四年我上学愿望更迫切了,母亲

去找校长搬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二章第四十五条“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

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

教育”的内容并撂下话:只要让我儿子能够

坐进一年级的课堂读书,剩余的问题我来

解决。

就这样,我在普通学校完成了九年制义

务教育,而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母亲为了

圆我一个读书梦,她放弃了就业、放弃了其

他女人该有的休闲时光,整天围着这个脑瘫

儿子转。九年间,单每天送早饭到学校就足

足有1800顿,无论风霜雨雪从不缺席!

20岁初中毕业彷徨了一段时间,找工

作四处碰壁连当个图书管理员人家也不要

我。2004年我拿到一张邮政储蓄卡,残联

代办、上海民政局发放的,当时每月290元

人民币——虽然不多,但是意义不凡,因为

《宪法》的阳光普照,我结束了靠爹娘供养

的岁月。《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让我们

这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障人有了一个特

别的岗位叫“重残无业”,2018 年重残无

业+残疾人两项补贴,我的硬性收入已经

接近上海最低工资标准。

我上学那会儿,没有特殊教育,没有分

门别类的辅读学校,如今在上海、在松江这

类学校如雨后春笋,残疾学生还可免费入

学,普通学校也不再拒绝如我这般的学生

了。《宪法》是民生保障、权利平等的阳光雨

露。松江的智障人士都爱去“阳光之

家”——10 年间,阳光之家的设立不仅让

家长腾出时间和精力回归了社会,更让学

员们在一起上课、做操和游戏。那些个串

手珠、织毛衣、包饺子、裹粽子等生活技能,

健全人还不一定比得过他们。学员们在一

起学习传统文化、朗诵中华诗词,“你行我

也行”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被实践证明着。

有了阳光雨露,生命才有了向上生长

的力量,我们这些残疾人因为有了《宪法》,

生活得有尊严、有底气,即使不能行走也可

以靠思想奔跑。2017年,新浪亿万级点击

量名博、微博百万级粉丝大 V“寻找一颗

星”的故事被拍成了微电影,而且获得了上

海首届网络文化节市民网络微电影大赛唯

一金奖;2016 年,上观新闻以《获评全国

“百姓学习之星”,上海这位小镇青年有多

“牛”?》标题刊发了我的事迹。在互联网虚

拟照进现实、读书写作梦想厚实人生的过

程里,我也把爱的光亮一点点传递了出去

——2008年,平时一毛不拔的我通过互联

网断断续续向四川灾区捐了 600 元人民

币;2009 年春节前夕,我把一辆轮椅快递

到北京市光爱小学为一个男孩圆了个“行

走的梦”;2010 年我去上海民办大别山小

学当了一回志愿者,买了一套芭比娃娃送

给一个小女孩……

《宪法》与我紧密相连,身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即使生活在底层也非常舒坦!

乘松江有轨电车王炳根

服务区的嬗变杭 生

尊严和底气谢 青

庆祝新中国成立庆祝新中国成立7070周年,《我与宪法》征文选登周年,《我与宪法》征文选登

周良弼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