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

第二章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授課老師:釋永有 助理教授

Page 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

學習目標1. 能說明生命科學演化觀點和天擇論述的精義。2. 能說明生命起源和人類演化的大概。3. 能說明生態思想的內涵和生物多樣的重要。4. 能說明生老病死一以貫之的歷程。

Page 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

5. 能說明生命科學分子的觀點和基因論述的精義。6. 能說明演化與分子論述合流的科學革命意義。7. 能說明基因研究的方向與基因治療的特性。8. 能說明如何從科學人文主義反思人類意義。

Page 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

Content

1. 演化觀點:天擇與生死2. 分子觀點:基因與生死

Page 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

第一節演化觀點:天擇與生死

Page 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

一、天擇論述

生死學作為一門科際學科,自然科學論述構成不可或缺的面向。 在台灣談論生死學,多從社會科學或人文學角度契入,,但我們不應忘記,” thanatology” 的理念係由生物學家首先提出。

( 一 )思想背景

Page 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

「生物學」一辭首見於 1802 年法國動物學者拉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 的著作中。

Page 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

拉馬克是生物演化觀點的先驅人物。 但生物學中演化的觀點自 19 世紀中

葉以後,能夠引起全球注目且歷久不衰,幾乎完全是達爾文的功勞。

Page 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9

達爾文的演化理論的兩大觀念: 生命之樹:是一種「模式」 (model) 的

主張,指出所有的物種具有共同的祖先。

天擇:一種歷程 (process) 的主張,指出族群中的個體所具有的變異性會影響及個體、族群甚至物種的生存。

Page 1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0

生物演化理論提出近一個半世紀,一般多視之為已獲得許多事實驗證的科學理論。

在基督教流行的國家或區域,仍會出現不同聲音。

Page 1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1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議會曾於 1981 能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公立學校在講授「演化論」的同時,必須公平的講授「創造論」 (creationism) 。

創造論主張萬物存在是由上帝創造。

Page 1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2

這種科學與宗教的爭論由來已久,本書所介紹的生死學,秉持者科學與人文對話的精神,對上述爭論採取開放態度。

Page 1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3

(二)理論內容

「演化」的拉丁文” evolutio” 的意思是展開,把捲在一起的東西攤開。

傳統用法:胚胎的生長,人們見微知著,以為生命結構具備一種朝向預定方向發展的固定模式。

Page 1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4

演化觀在達爾文之後出現極不相同的意義,說明各種物種「由簡而繁的歷程與關係」,其中無預定方向,有變化但不必然進步,所以我們不稱「進化」而稱「演化」。

Page 1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5

演化的機制是天擇,此處所稱「天」是指自然界。

天擇則是自然淘汰,或者直譯為「自然選擇」。

「人工選擇」如改良的蔬菜水果,就是人工選擇的產物。

Page 1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6

人擇產物通常有其實用目的,天擇是否也有其目的?

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到人,有人認為不正是一系列明顯有目的的品質提升?

Page 1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7

「目的論 (teleology) 」:認為「諸事萬物的存在均有其設計性目的」。其根源可溯及至古希臘哲學。

亞里斯多德:以「四因說」闡明一切事物變化生成的理由。

Page 1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8

四因說 (four causes) :「質料因、形式因、形成因、目的因」,即是造成事物存在的原因。

四因說強調目的的重要,並體現出萬物存在的「因果關係」。

Page 1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19

希臘人主張有一個作為萬物源頭的「第一因」,這與希伯萊信仰中作為創造主的「唯一真神」在歷史上前後呼應,不謀而合。

希臘哲學結合基督信仰,對西方文明影響深遠,解釋生物的多樣面貌,也為人們提供完備的生死觀。

Page 2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0

科學演化論並不採信創造論的觀點,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莫諾 Monod 取「合目的論 (teleonomy) 來替代「目的論」。

「目的論」: 以設計的目的促使事物形成。 「合目的論」:不具設計性的力量將

事務推向一個看似有目的的結果。

Page 2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1

演化論的天擇說大致屬於「合目的論」,自然界並非有意選擇,而是經由無情的淘汰無意間做成篩選。

Page 2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2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生命科學「演化觀點」和「天擇論述」的精義。

Page 2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3

二、人類起源

今日演化生物學內容複雜,並非生死學關切所在,生死學主要想了解三大問題:

1. 人生前從哪裡來?2. 人活在當下如何自我安頓?3. 人死後往哪裡去?

(一)生命誕生

Page 2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4

地球形成於大約 45

億年前,是個由太陽脫離出來又受其重力牽引的行星,初期表面環境並不穩定。

Page 2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5

地殼逐漸冷卻後,水、氨氣和碳元素等在大氣放電作用下,創生出各種化合物。例如:醣類、氨基酸。

簡單的化合物不斷在水中激盪,終於產生兩種生命體基本成分的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

Page 2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6

一旦大分子發展出自我複製的能力,基本的生命型態於焉形成。

原出的生命啟動了演化的機制─天擇,表現出演化的三項基本過程:複製突變淘汰

Page 2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7

(二)人類演化

生物演化由簡而繁,其證據存於化石中,可以由化石證據來考察人類起源與演進。 現代人的祖先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

南方猿人 (Homo transuaalensis)

直立猿人 (Homo erectus)智人 (Homo sapiens)

Page 2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8

6700 年前人類與猿類具有共同的祖先,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由猿人到智人,表現出來最大差別在於人類的兩種獨特行為:製造工具使用語言

Page 2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29

智人最早使用石器工具大約在 20

餘萬年前,他們是有意識的選擇石材以製造工具。這與其它也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不同。

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但僅能就地取材,完全沒有製造能力。

Page 3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0

許多生物會經由行為或發聲溝通,但沒有一種生物像人一樣使用抽象的語言,以及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與文字。

Page 3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1

語言具有三種特性: 不同族群對於不同發聲賦予不同意

義,未經學習則不得而知。語言不單涉及具體事務,更能陳述抽象意念,表達豐富情感。

語言的使用有其內在的方法和規則,隨意搬弄則不知所云。

Page 3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2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生命起源」和』人類演化」的大概。

Page 3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3

三、生態環境

「生態學」一辭首次於 1866 年德國動物學家 Ernst Haeckel 所提出,探討自然環境中各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平衡與合諧關係。

(一)生態思想

Page 3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4

「生態學」在 20 世紀 60 年代大受矚目與「環境保護主義」相互呼應。

生態思想受到演化觀點不少啟發。

Page 3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5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反映出四項生態思維:

1. 自然界是一個複雜的關係網,沒有任何個體或物種能生活於這層關係之外。

Page 3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6

2. 生態體系不止是現存有機體的組合,它更是一個涉及時空關係的位置體系或利基 (niche) 體系。

3. 沒有一個物種能夠在生態體系中永遠站有特定位置,生態位置或利基永遠在淘汰更新。

Page 3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7

4. 在環境變化的各個時期中,生物體親代受到環境考驗,會造成子代出現可遺傳的變異。

Page 3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8

達爾文指出,人類並非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物種,必須與其他物種和平共存、合諧相處,才能創造互利共榮的局面。

Page 3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39

(二)生物多樣

目前世界上有記錄的物種大約 140 萬種,根據推算,全球物種可能多達3000 萬種。

當代「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 」創始人 Edward

Wilson 指出,原初生命形式大致出現在 35億年前,演化至今成複雜多樣的生物物種。

Page 4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0

在過去 5億年間,地球生命力經過五次大滅絕災變的更迭。最大的滅絕災變發生再 2億 5千萬年前, 96% 的海洋生物物種被滅絕。

Page 4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1

最近一次則發生在 6500 年前,恐龍為之絕跡。

自然力量雖然曾使九成九的物種消失,但因間隔期甚長,有機會讓存留物種發生突變,適應新環境,進而演化出新的物種。

Page 4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2

人類濫用科技工具、對自然環境肆意破壞,可能已經啟動第六次全球大滅絕災變,以極短時間滅絕了極多物種。

一次滅絕的復原期至少需要兩、三萬年,即使現代人類認為眼前的破壞,自然界本身會加以彌補,其結果也對人類文明毫無補益。

Page 4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3

20 世紀末葉,有識之士開始警覺到事態嚴重,大力推展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活動,目前已產生可見的成效。

Page 4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4

20 世紀間,人類對「利用厚生」的概念從「私有財產」轉到「大眾利益」,再賦予其「內在價值」,以懂得尊重各種生物的基本生存權。

Page 4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5

生態環境倫理對生死學的啟發是: 我們至少應該留給子孫後代一個乾淨

的地球,讓他們擁有起碼的生存條件。

如果生死學的核心價值是「愛生惜福、尊嚴往生」,維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有其必要性。

Page 4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6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生態思想」的內涵和「生物多樣」的重要性。

Page 4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7

四、老化歷程

生老病死是大多數人一生必經之途徑。人雖不免一死,但是看見別人在生死之間老病纏身的景象,不禁讓我們嚮往起「無疾而終,壽終正寢」的理想境地。

(一)從生到死

Page 4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8

生死學既談生也論死,希望大家在學得生老病死之種種後,能夠反身而誠,瞭解養生之道的重要,進而躬行實踐,推己及人。

Page 4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49

人為什麼會老?科學家已經提供了一些初步答案。前面提到,人是生物演化的產物之ㄧ,,任何物種存活都需要吸收養分、汲取能量。

地球生物所需能量的基本來源就是太陽,植物經由光合作用把太陽的能量儲存於碳水化合物中。

Page 5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0

當人類吃下植物,或吃下曾經吃過植物的動物後,這些碳水化合物便為我們所吸收。

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會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與我們呼吸進來的氧氣產生新陳代謝作用,人就會不斷成長發展。

Page 5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1

人體不可或缺的葡萄糖在與氧氣進行化學作用時,會製造出一些副產品,有些科學家認為正是這些副產品造成我們衰老。

Page 5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2

(二)從病到死

老化從何時開始?一般人也會說是30 、 40歲的中年。

科學家的答案卻是:平均死亡率最低的年齡開始。這個數字在美國大約11 、 12左右,其後死亡率以每 8 年增加一倍的比率向上攀升。

Page 5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3

現今國人平均壽命,男女都在 72歲之上,並非現今的人都變得長壽,理由是許多過去可能令人早夭折壽的疾病都已被克服。

人類的壽命原本即有限,過去因為生存環境差,以致平均壽命偏低。

Page 5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4

當代醫藥進步,有能力治癒原本會致命的疾病,因而板回偏低的壽命。但絕不意謂老、病、死的無情過程已讓步。

Page 5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5

人的「醫學化」日深,使其出生和死亡皆與疾病和醫療產生關聯。

人終究還是有可能會因為老化而死亡,因為器官年久耗損以致失靈不能作用。

Page 5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6

死亡即是人們受到病痛折磨的最終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 (WHO)資料顯示,已開發國家人民死亡原因前三名依序為:心臟病、癌症、中風。這三種疾病的致命過程都是無情而殘酷的。

Page 5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現代社會最讓人感到恐懼的不治之症乃是癌症。人們其實不怕死,而是怕死前為病痛折磨,偏偏癌末病人都不易得到善終。

57

Page 5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8

癌症因為部分細胞在新陳代謝的分化過程中出現突變,無理由地不斷增生,形成惡性腫瘤,阻撓其他細胞、組織、器官的生機,終致造成個體經歷強烈痛苦而後死亡。

Page 5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59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生老病死」一以貫之的歷程。

Page 6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0

第二節分子觀點:基因與死亡

Page 6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1

一、基因論述

“Genetics” 一辭由英國植物學家貝特生William Bateson 於 1905 年首創。

主張遺傳學是研究「繼承與變異」的學問。

(一)遺傳基因

Page 6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2

1865 年奧地利天主教神父孟德爾,在自己創辦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介紹自己從事的碗豆交配實驗。

孟德爾通過實驗發現遺傳定律,直到1900 年,同樣的規律模式為其他科學家所發現。

Page 6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3

後人推舉孟德爾為「遺傳學之父」,並稱遺傳定律為「孟德爾定律(Mendelian law) 」。

孟德爾定律指出所有子代所獲得的遺傳特性都決定於兩個遺傳單位,其分別得自於雙親。

Page 6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4

遺傳特性的呈現,是規律可預測的。 1904 年美國生物學家 Walter

Sutton發現,遺傳基本單位存在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中。

5 年後 Johannsen根據希臘文「賦予生命」之意,為其命名「基因」。

Page 6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5

40 年代發現基因是由生物化學大分子 DNA

組成的。 DNA早在 1869 年瑞士

化學家梅舍Friedrich

Miescher 所發現。

Page 6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6

1953 年,英國物理學家Francis Crick 克瑞克和美國動物學者 James

Watson華生在劍橋大學合作破解 DNA 的結構之謎,辨認出它是一種雙螺旋 (double helix)結構的核酸大分子。

1953 年, 25歲的華生 (左 ) 與37歲的克立克 (右 )

Page 6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7

巨大分子由較簡單的核甘酸(uncleotide)聯結,核甘酸主要是由四種特定鹼基 (nitrogenous

base)排列組合而成。 基因即是一段具有特殊功能的核甘酸,人體細胞 23 對染色體上共分佈了3~4 萬個基因,亦即人的基因體。

Page 6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8

基因是一連串片斷的化學分子組合,可視為遺傳密碼。

科學家相信破解遺傳密碼,就能了悉「生命」和「死亡」的奧秘。

80 年代末期,匯聚全球力量展開「人類基因體計畫」。

Page 6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69

分子生物學為主的生命科學,將「生命」的奧秘化約到分子層面尋求解決之道。

自然科學學者深信科技具有「戡天」本領雖無可厚非,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對科技能力保留態度,則是對「人定勝天」信念質疑與批判。

(二)生命分子

Page 7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0

生死學不是生物學,更不屬於生命科學。生死學在此可歸於「生活科學」。

如果「生命科學」是「通過化約的努力去探索生命的成分」,「生活科學」便希望「通過整合的努力去促進生活的和諧」

Page 7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1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生命科學「分子觀點」和「基因論述」的精義。

Page 7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2

二、分子演化

“傅偉勳的看法:人除了應該關心「個體死亡學」外,更需要放大視野,思考「共命死亡學」的問題。 人類在科技發現和發明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帶來無限福祉;卻也製造出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武器,以及開啟大規模死亡的戰爭。

(一)科學革命

Page 7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3

生死學所關心的三件事:1. 人類過去如何一路走來?2. 我們將來又往哪裡去?3. 大家在當前如何安身立命?

Page 7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4

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老祖先們一邊敬畏天神,一方面又妄自尊大。到了近世五百年內,「人類中心主義」迷思一共受到三次挫敗:1. 哥白尼自物理學破除「人類居於宇宙中心」的迷思。2. 達爾文自生物學破除「人類屬於萬物之靈」的迷失。3. 佛洛伊德自心理學破除「人類自認理性動物」的迷失。

Page 7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5

我們是「宇宙」中一千億個「星系」之一「本銀河系」中,一千億個「恆星」之一「太陽系」內,九大「行星」之一「地球」上,在過去四十五億年間。物理與化學反應下,偶然形成的生命形式,所不斷創新的最新物種之一。

Page 7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6

分子觀點的演化生物學和演化觀點的分子生物學相輔相成,把有關生命與死亡的知識推向新的局面。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關鍵在於「細胞的生死」。

對於自然科學精義的把握,一來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實驗」體認,二來也可以經由「對自然科學整體的歷史、社會、哲學面向進行反思」而瞭解。

(二)理論深化

Page 7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7

總之,二十世紀的生物學以及更廣泛的生命科學所開創的輝煌成就,已把演化觀點推展至分子層次,為演化理論奠定了更紮實的基礎;同時把基因論述廣泛傳播給社會大眾,令人驚異於其中的奇妙。 生死學放在如此景深中討論,可說具有相當的「存在」意義。

Page 7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8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演化與分子論述合流的「科學革命」意義。

Page 7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79

三、生物科技

DNA結構呈現後,科學家瞭解到基因中的遺傳訊息如何代代相傳。接下去的工作,一是硬體方面的「基因分子分合技術」,另一則是軟體方面的「遺傳密碼解讀過程」。「解讀判定密碼」的目的是為「分合操弄基因」。

(一)基因研究

Page 8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0

1995 年首次有自主的細菌基因體被定序,共計一百八十萬個密碼。

至於人類的遺傳密碼約有三十三億個,美國匯集了全球科學界人力物力全面探究,已於 2003 年初完成初步定序。

Page 8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1

(二)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發生病變的異常基因以正常基因取代,使個體功能恢復正常。其又分為: 體細胞治療 (somatic cell) :治

療效果只及於個體。 生殖細胞治療 (germ-line cell) :會遺傳至後代。

Page 8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2

目前已知有 5000 多種疾病與基因異常有關,研究重點在於找出基因與疾病的關聯,以矯治基因的缺陷,對疾病事先預防。

Page 8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3

因基因缺陷而導致疾病發生的情況有四種:1.染色體增減2.單一基因異常3.多種基因異常4.粒線體突變

Page 84: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4

1990 年首例基因治療發生在美國,至今已有百餘病歷,均由美國國家研究院嚴格管控,由於基因治療相當先進,長遠影響是好是壞尚難估定,因此執行起來十分謹慎。

Page 85: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5

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批評這種嘗試是自然科學家「扮演上帝」所從事的「非天擇」,擔心其後果不堪設想。究竟基因是人類的宿命還是人類的希望,生死學不能不對此加以反省。

Page 86: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6

問題思考及作答

請說明「基因研究」的方向與「基因治療」的特性。

Page 87: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7

四、人類命運

科學家追求新知、發覺真理,卻意外發現人類「無知」的領域正急遽擴大。這種相對性論辯的根源可以回溯到基督宗教神學。

人既是「有限受造者」,在「無限存有」全知全能的觀照下,一且均已被決定。

基因不但決定了人的性狀,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和「想法」

(一)命中注定

Page 88: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8

四、人類命運

「科學人文主義」也可亦稱作「科學人本論」,是一種「以人為本、善用科技」的價值觀。以人為本並非唯我獨尊、罔顧其他物種,而是以人所據以維生的「自然環境」和用以精進的「文化資源」為根本、為基礎,面向未來,永續經營。

(二)運氣使然

Page 89: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89

科技在此扮演的角色是工具和手段,而非標竿和目的。在人文關懷和人本精神為指引下,善用科技的工具手段,將可使人類之命改運。

「運」即「運氣」 , 「氣」指「氣勢」 ,代表生命潛能勢之所趨。順勢開發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違逆這股氣勢則可能一事無成。

Page 90: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90

問題思考及作答

如何從「科學人文主義」反思人類命運。

Page 91: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91

自我評量題目

1. 請說明生命科學「演化觀點」和「天擇論述」的精義。

2. 請說明「生命起源」和「人類演化」的大概。

3. 請說明「生態思想」的內涵和「生物多樣」的重要性。

4. 請說明「生老病死」一以貫之的歷程。

Page 92: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92

自我評量題目

5. 請說明生命科學「分子觀點」和「基因論述」的精義。

6. 請說明演化與分子論述合流的「科學革命」意義。

7. 請說明「基因研究」的方向與「基因治療」的特性。

8. 如何從「科學人文主義」反思人類命運。

Page 93: 生死學 Ch2 從自然科學看生死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