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ail protected] 2019 1 23 7 由于了灵又由于耀细细1094 7 1 淊淊穿长城西便美名2 6 1 2 3 先贤4 5 6 7 改革改革片片使融入之中使 该赋4 段对耀 蹁跹。……时时处处情牵的第 5 6 点的等等穿 该赋线样严状作6 段对谢玄风帆上山”。汉横寿长城12 12 12 12 ()入如 排偶排偶用语使· 千秋排偶()排偶使大大排偶排偶新形陈出排偶调的款款汤汤。”山上 。”祠祀 舍生。”盛世。”…… 行行句句铿锵调的祠祀73 67 6 往往到底宿本报( 者张/ )1 22 —— 91 34 41 式抒· 久居明媚广100 5 此次力量公共2 22 本报( 者张/ )广西学研林联温文就聚副副纷纷200 寿纷纷家即手书 本报(者张)1 21 广西”—— 2019 家级何红100 文武—— 为文壮族年年》、》《》、广采茶 》“”《琵琶广机会本报( 者张)2019 2018 力量画会展战等等广和好2019 广1 21 2019 21 21 探讨司司西2016 经举2017 10 文武

文武 喜乐 四部门 - Guilinlife.comepaper.guilinlife.com/glrb/images/2019-01/23/07/RB07.pdf2007/01/23  · 后胜利,居然两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古县 兴安和秦凿灵渠因此而蜚声中外,在华夏简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武 喜乐 四部门 - Guilinlife.comepaper.guilinlife.com/glrb/images/2019-01/23/07/RB07.pdf2007/01/23  · 后胜利,居然两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古县 兴安和秦凿灵渠因此而蜚声中外,在华夏简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9 年 1 月 23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张弘 版式 龚晓旭 责任校对 蒙祥吉 7文化报道

兴安县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厚重,由于秦始皇派史禄修凿了灵渠,又由于红军长征过兴安取得了湘江战役的最后胜利,居然两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古县兴安和秦凿灵渠因此而蜚声中外,在华夏简册中光耀夺目。

为此,著名辞赋家、诗人何开粹先生用其生花妙笔和浓墨重彩,对千古灵渠作全方位、全景式、多视角、宽领域的描绘与吟咏。古县因灵渠而享誉天下,灵渠因名赋则溢彩增光!

细细品味仅有 1094 字的《灵渠赋》,我们不难发现赋作所蕴含的美学特色。

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所展现

的结构美

《灵渠赋》共分 7 段。第 1 段为赋的开头,也是全赋的总括和纲领。作者写道:

五岭之表,楚越之交。兴安灵渠,碧水淊淊。穿越湘桂走廊之原野,吐纳湘江漓水之波涛。北与万里长城国宝并辉。西与古都江堰名气同高。久享世界奇观之盛誉,堪称华夏文明之高标。

简洁数语,便把灵渠之优越地势、历史地位、美名盛誉,作了经典概括和高情赞美。

第 2 至 6 段,是第 1 段的分述、深化和细化。其中,第 2 段赞灵渠之奇和灵渠之功。第 3 段赞历代先贤修渠之绩。第 4 段赞灵渠四季之美。第 5 段赞灵渠人文底蕴之厚。第 6段借历代文人之口,进一步礼赞灵渠。第 7段,是全赋的结尾,讴歌兴安改革开放之成就,展望兴安未来之愿景。作者写道:

美哉灵渠!两千年历史跨越,新世纪容光焕发,为改革宏图增色,为中华锦绣添花。

综上可知,全赋首尾呼应、中心贯通、段落联结、内容递进、层次分明。如同剥笋,逐层深入,片片推进,使赋作呈现出一种均齐、和谐、完善的结构美,表明作者有很强的文章架构与文字驾驭能力。

铺陈与抒情有机结合所展现

的情感美

何开粹先生的《灵渠赋》,将真情挚意融入写景、叙事、咏史、议论之中,从而使赋作展现出情感美,令读者感奋、激越难已。请看该赋第 4 段对灵渠四季美景的描绘:

春来夭桃吐艳,翠柳生烟;夏至碧波耀金,鱼跃于渊;深秋桂子飘香,蜂舞蹁跹;隆冬梅花竞放,至性天然。……时时景美兮,处处情牵。游斯渠也,或豪情万丈,或快意无边,此中情趣,难以尽言。

作者因景动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对灵渠四季美景的生动描绘,体现出作者对灵渠自然风光乃至桂林山水的景仰、盛赞、挚爱之情。景美情美,二美兼具,感人至深,诱人神往。

在《灵渠赋》的第 5 至 6 段,作者详叙灵渠人文胜迹、名人轶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形象生动,给人以正能量的熏陶、启迪和警示。作者通过对灵渠历代人文重点和亮点的揭示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清官德政的褒扬之情,对贪官劣迹的贬斥之情,以及对社会贤达、文人雅士美诗善行的赞赏之情,等等。

作者在《灵渠赋》中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多元、多层的,更是真挚、深刻的,而贯穿该赋首尾、始终的情感主线,则是对古兴安、古灵渠的热爱与赞美,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拥戴与讴歌,这种情感被升华到美的高度,故能给读者带来美的震撼与享受。

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所展现

的境界美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它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但又没有律诗和对联那样严格。

何开粹先生的《灵渠赋》,运用诗家和画家的笔法,对灵渠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状作了详尽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情景相融、诗画合一的优美境界,更是一种文学、美学、哲学三者合一的高雅境界。请看《灵渠赋》第 6段对历代名人游览、赞美灵渠的描写:

谢玄晖探秘,曾溯湘漓之源;张九龄放舟,喜伴越鸟夕还。张孝祥见筒车木枧而悯农,范成大察铧嘴乳洞发赞叹。刘克庄严关赏冬雪,解学士陡河扬风帆。袁子才吟“江到兴安水最清”,俞安期歌“枕底涛声枕上山”。李宗仁捐款南陡阁,笔书“陡河云汉横”;田寿昌联题杏亭柱,诗赋抗战豪情生。陶铸蹲点花桥,古渠整修一新;沫若词发宏论:灵渠堪匹长城。

这段赋文,历数 12 位名人,连用 12个典故,宛如 12 首优美诗词、 12 幅绝佳画卷。你看,有天、地、人,有山、水、舟,有诗、词、联,人与天(自然)合而为一,诗与画融为一体,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如梦如痴的绝妙境界,给人以境界绝美的超级享受。

藻饰与排偶有机结合所展

现的语言美

藻饰和排偶,是辞赋的基本特点,也是辞赋显著的美学特色。

所谓藻饰,指的是赋作用语的遴选、修饰,使其辞藻华丽、奇巧。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提出作赋要求“丽辞雅义”,有质有体,以风轨为贵,有益劝戒,这是辞赋创作的千秋谠论。

所谓排偶,是指语言运用上的排比、对偶(对仗),这也是赋作的基本特点和显著的美学特色。赋作中运用排偶,可使语句整齐、语义丰赡、语音靓丽、节奏明快,大大增强赋作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请看《灵渠赋》的以下排偶句:

飞来灵石,托起蟾宫月桂;泄水天平,弹奏伯牙琴弦。

湘漓三七分流,蛟龙掀浪;陡门卅六束水,雪瀑争喧。

柳荫竹影,掩映民居会馆;亭台水榭,依傍茶楼酒家。

以上几组文句,基本上采用上四、下六句式和上六、下四句式,对仗大体工整,跌宕起伏,变化多样,令人读后心弦为之扣动、心神为之愉悦、耳目为之一

新。何开粹先生的《灵渠赋》,对藻饰和

排偶的运用灵活多样、恰到好处。它既是汉赋尤其是南北朝赋表现手法的直接继承,又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赋作传统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藻饰与排偶的有机结合、巧施妙用,把《灵渠赋》的语言美,升华到感人醉人、至善尽美的高度。

声调与押韵有机结合所展

现的音韵美

精于律诗格律的何开粹先生,在《灵渠赋》中对声调的掌控、平仄的运用,自然是轻车熟路、挥洒自如了。例如,他描绘湘漓二水南北分流:“漓水从猫儿山起步,南行款款;湘江自海阳山滥觞,北去汤汤。”他赞美灵渠的秀丽风光:“鸟鸣山上,啼声百啭;马嘶桥下,流水千涟。”他钦仰灵渠的四贤三匠:“崇祠祀四贤,彰显为民造福之德政;芳冢眠三匠,褒扬舍生取义之民风。”他称赞灵渠新貌对游客的吸引:“四海客来,无不陶醉岭南风情;史禄魂归,亦当惊叹盛世繁华。”……

上述一行行、一句句音调铿锵、平仄协调的赋句,与律诗、对联相比,各有千秋。有的赋句如“崇祠祀四贤”与“芳冢眠三匠”,“啼声百啭”与“流水千涟”,分明就是不折不扣的律句和联句。

除声调外,《灵渠赋》还讲究押韵,作者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综观全赋,共用 73 韵,其中平声韵 67 个,仄声韵 6个。从总体来看,《灵渠赋》用韵有以下特点:基本上押平声韵;隔句押韵,一个段落往往一韵到底,极少换韵;韵脚放在句末,韵脚用字一般不重复。所有这些,都表明作者对赋的用韵规则有精准把握,并能别出心裁、创新运用。

声调与押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强了赋的音韵美感和“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何开粹先生《灵渠赋》的美学特色□宿富连

本报讯(记者张弘 文/摄)1 月 22 日,桂林博物馆推出的“桂山如笑——— 桂博之友桑文才、陈薇茵书画展”开幕。展览展出桑文才、陈薇茵两位艺术家的 91 件书画作品、34 方砚台、41 方印章,以不同材质的艺术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抒发了艺术家们对桂林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桂山如笑”取自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之“春山澹冶而如笑”,意喻新春将至,桂林大美,山水含笑,淡雅明丽。桑文才、陈薇茵两位艺术家久居桂林。桑文才的书法气韵生动、古朴苍劲,陈薇茵的花鸟画疏朗轻快、大气明媚。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美协重要展事并获奖,作品广被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在开幕式上,桑文才先生无偿将自己精心收

藏的 100 幅汉画像砖拓片及六尺条屏《满江红》书法捐赠给桂林博物馆;陈薇茵女士也向桂林博物馆捐赠了一幅 5 米长的花鸟画卷。

据悉,“博物馆之友”是由爱好博物馆文化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联谊性团体,是社会共建博物馆事业的桥梁纽带,对于增进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弘扬地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文明、提高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有积极作用。桑文才、陈薇茵是“桂博之友”的重要成员,此次展览是“桂博之友”参与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也是该馆联合社会力量参与桂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之举。

本次展览将延续至 2 月 22 日。展览现场

桑文才、陈薇茵书画展

在桂林博物馆开幕

本报讯(记者张弘 通讯员陈宪忠 文/摄)日前,桂林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象山景区管理处、桂林市女子书法家协会、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等四个部门,在伏波公园举办了“携手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当天一大早,温文尔雅的女子书法家们就聚集在该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兴高采烈地摆桌铺纸,挥毫泼墨,大红纸上跃然出或娟秀或豪放的中国书法,一副副催人奋进、颂扬新时代、祈福新年的春联展现在人们眼前。前来旅游的游客和附近的市民深受欢乐场景的感染,纷纷求字索联, 200 多副春联被求索一空。不少市民还请书法家们写“福”字“寿”字,同时大家还纷纷索要书法家即兴书写的字画,书法家黄硕夫亲手书写的集扇斋团扇成为抢手货。

“携手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现场

本报讯(记者张弘)1 日 21 日上午,“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 2019 年迎新春文武场耍家喜乐会在位于七星区的鑫韵文化传播公司举行。我市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何红玉、罗桂霞、陈秀芬,以及传统艺术爱好者100 多人参加。

“文武场”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艺术的产物——— 指戏曲的乐队,总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如果说“武场”昭示着的是呼唤,是号令,是震撼,是激扬;那“文场”则是交流,是切磋,是爱抚,是声援。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是锦上添花。本次活动由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办,桂林市鑫韵文化传播公司承办。桂林传统艺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桂剧文场等最具桂林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如何传承。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鑫韵文场艺术团带来了壮族原生态山歌《年年唱春光》、文场《照花台》《骂玉郎》、乐曲演奏《一锭金》,罗桂霞、邱广初展示武场《女斩子》片段,桂中老三届艺术团表演了文场《南瓜情》和舞蹈《采茶舞》,雅乐文场社表演文场《拷红》片段,彩调名家刘春秀演绎了《刘三姐》“戏媒”片段,荔浦市桂剧活动中心带来“桂林渔鼓”《二姐做梦》,桂林市水上琵琶文场艺术团也携文场《春来了》前来助兴。

承办方鑫韵文化传播公司的陆絮彬对记者介绍,鑫韵文场艺术团以传承、保护、传播、创新、发展桂林地方民族民间优秀传统艺术为宗旨,致力于戏曲、曲艺活态保护,培养接班人。年后将面向社会推出一系列公益课程,让广大戏迷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本报讯(记者张弘)日前,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 2019 年会员大会暨新年联谊会在榕湖饭店举行。来自我市各城区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艺术家参加。

会上,艺术爱好者和专业演员们表演了声乐、舞蹈、旗袍秀、诗朗诵、渔鼓、魔术、萨克斯独奏、文场等节目,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喝彩。

据了解,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在 2018 年里,围绕市委提出的“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战略决策,组织专家学者联合其他社会文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座谈会、研究会、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文促会的发展思路、服务重点和工作措施;先后主办、协办、承办了一系列促进桂林历史文化发展的展览会、书画会和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北海市文化促进会一道,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从灵渠到北海的“山魂海魂”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

举行 2019 年会员大会

▲渔鼓表演 通讯员秦显身 摄

四部门

“携手迎新春送春联”

罗桂霞、邱广初表演桂剧《女斩子》片段 通讯员刘涛 摄

新华社澳门 1 月 21 日电(记者胡瑶)由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主办的“澳门国际美食论坛 2019 ” 21 日在澳门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以及 21 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代表出席,探讨美食与创意等话题。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在开幕式上表示,本次论坛围绕美食的魅力、潜力等主题展开研讨,不仅向创意城市网络的伙伴展示了澳门“美食之都”建设的成就,也为创意城市网络成员的交流互动搭建了重要平台。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致辞时表示,希望代表们可以借助论坛创造的平台,彼此交流,共建友谊,同时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多元的现代美食文化,推动澳门旅游业发展。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包括中国的澳门特区、成都市和顺德市,以及瑞典厄斯特松德市、意大利帕尔玛市、韩国全州市、巴西帕拉蒂市、泰国普吉岛、哥伦比亚波帕扬市和巴拿马巴拿马城等。

在论坛开幕前的周末,主办方还在澳门南湾湖畔举办了户外厨艺表演,中外厨师们轮流上场施展厨艺,交流经验,众多市民和游客到场体验多元美食文化。

澳门国际美食论坛于 2016 年由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首次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三届。澳门特区于 2017 年 10 月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是继成都、顺德之后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澳门国际美食论坛

聚焦美食与创新

“文武场耍家喜乐会”

在桂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