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址:银川市文化西街50号 监 督 电 话 :0951-6033926 全 年 定 价 :326 元 邮 编 :750001 全 年 订 阅 热 线 :0951-6029949 6033926 广 告 经 营 许 可 证 号 :6400004000007 印刷:宁夏报业传媒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责任编委 雍海涛 编辑/美编 吴 倩 校对 吴 倩 电话:0951-6035401 编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WENHUADAGUAN 08 做有深度的报纸 文化 大观 让博物馆有张现代的脸 科技 手机屏幕上出现“穿越回 1650 年前……”的字样,随即伴随着 悠远的琵琶声与鸣沙声,敦煌的故事开始讲述:“人们远道来此, 开凿洞窟,供养诸佛,以求智慧指引。今天千年敦煌寻找数字供 养人 ,以 期 和时间赛跑 ,留 住 满 壁 风 华 。” 故事停留在莫高窟标志九层楼,出现智慧锦囊。点击锦囊,直 接跳转至腾讯公益乐捐平台,人们可以选择捐赠0.9元或者更 多,成为敦煌“数字供养人”,所筹善款将首先用于莫高窟第 55窟的数字化保护中。 项目上线不到一周时,已有近6万人参与,筹款25万余 元。在12月7日前,用户都还可以前往腾讯公益乐捐平台进 行捐款,腾讯会在后续持续运营“数字供养人”项目,其游戏 和文创等平台也会陆续加入进来。 千年之前,莫高窟通过一个个供养人维持着持续的 营造,他们在信仰的指引下,“财舍七珍,敬奉三宝”,节 省下衣食之资,开凿了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灿烂所在。 在“互联网+”时代,普通公众依然可以选择做一个 “供养人”,用这样便捷低门槛的形式参与到文物保护 和博物馆事业中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 会理事长杨秀清表示:“和以往传统文化保护类公 益项目不同的是,‘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保证文化 严谨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众的公益体验及年 轻群体的表达方式。” 科技,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变得现代。 依旧在敦煌莫高窟。 “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 矛盾是敦煌目前最大的困境。”敦煌 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在此地工作近 40 年,对莫高窟的每一寸壁画、每一 窟石洞都怀着深深的情感。目前敦 煌莫高窟每年的游客以 20% 以上的 增幅迅速增长,游人们带着探究之心 而来,也带来了石窟温度、湿度、二氧 化碳的明显变化,加上风沙和粉尘的 侵袭,都会造成壁画、塑像的变色和 脱落。“莫高窟创建 1652 年了,我们 要把祖先创造的这份珍贵的遗产保 护好,传至久远,永续利用,不能在我 们这辈手里就给它毁坏了,那我们对 不起历史,更对不起子孙。” 敦煌的数字化始于 20 世纪 80 代,最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保护。运 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在虚拟世界 中永久保存,算是与时间达成妥协 的最好办法。近四十年来,在几代 敦煌人的努力下,敦煌目前已经完 成了 180 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 集, 80 余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后期处 理, 140 多个洞窟的空间结构三维重 建, 120 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 45000 余张底片的数字化处理。接下来, 敦煌研究院将与腾讯优图实验室等 外部机构进一步合作,开展敦煌壁 画的保护和修复,为这个文化宝藏 的永续保存探讨更多可能性。 保护和修复也为了更好地传 播,依托数字化,“数字敦煌”资源库 2016 年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 30 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 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 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 360 度漫 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 千年的文化。千年敦煌石窟,正借 助科技的手段,突破时间、空间上的 限制,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顺着丝绸之路上溯,来到西 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有类似困 扰。这是一座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 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 依托的遗址类博物院。司马迁在 《史记》中记载的“上具天文,下具地 理”秦陵地宫便在此地。 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考 古学家目前还无法解决有机文物出 土氧化的问题。“目前我们最高的理 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始皇帝陵 博物馆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解释 说,用虚拟考古的手段,将海量的考 古数据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建模放 到整个体系中去,在技术手段不具 备的当下代替现场的发掘,这样交 叉学科的研究甚至可以反推或者反 演实体的考古。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对它进 行重建,还可以向游客介绍秦始皇 帝陵的地宫结构、整个陵园的格局 等信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 宁彬介绍,游戏《秦时明月》中将以 史为鉴复原地宫,高度还原帝陵原 貌;一个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展厅也 在筹备,用科技复原目前无法挖掘 的帝陵地下宫殿,让用户沉浸式体 验秦文化。 把祖先创造的这份珍贵遗产传至久远 兵马俑、端门数字展。 如果说秦陵地宫是吸引着人们 的千古谜团,那么在地宫之上的兵 马俑则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更多的粉 丝。每年近 700 万的游客跨越千万 里来此地体验千古一帝的开疆拓 土、煌煌功业,亲历大秦文明的伟岸 气象、沧桑巨变。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副院长田静说:“我们希望能够为 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讲解和服务。” 这时,一个名叫“博物官”的小 程序就大显身手了。这是一款通过 AI 技术让用户更好地理解文化艺术 的产品,用户用手机对准展品拍照 就能得到展品背后的信息。在兵马 俑博物馆,记者打开微信,找出“博 物官”小程序,对准秦跪射俑,不到 一秒钟便出现了关于“他”的所有信 息:跪射俑出土于秦兵俑二号坑东 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 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 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做握 弓弩待发状…… 没听清?没关系,再来一遍;没 听懂?没关系,在互动区问问其他 用户。以往由导游举着小旗扯着嗓 子背着千篇一律导游词的游览方式 将被这样一种全面、有趣、便捷的互 动展示所取代。 同样,借助现代科技使博物馆 有了现代面貌的,还有故宫的端门 数字馆。这是全国第一家将古代建 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的全数字化展厅。之前这里曾经举 办过“故宫是座博物馆”的主题展 览,同时也是端门的常设数字展,帮 助观众通过数字建筑、数字文物来 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藏品和背 后的文化。在这里,通过大型高沉 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 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观众可以走 进虚拟世界中的养心殿;打开微信, 扫描展览中的二维码,还可以运用 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 术,让参观体验变得更有“AI ”范儿 —与宫中老臣寒暄聊天,不无感 慨地牢骚一句:“我最近胖了”,智慧 的老臣则用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 让人会心一笑;站在一面镜子前,通 kinect 体感试衣可以将宫廷服饰 “穿上身”,一键扫描照片便能在手 机上呈现,甚至可以在朋友圈分享。 开发 希望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转化 在全民提倡回归传统文化的年 代,传统文化便是时尚。 此言不虚。故宫从来都是时尚 —故宫收藏的《雍正行乐图之打 虎篇》,在图上一脸严肃的雍正身穿 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服饰,正向一头猛 虎比画,四爷在一代勤勉之君表象下 好玩乐喜时尚的本质顿时暴露无遗; 在年轻人中大热的故宫日历,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曾风靡一时,被喻为 “民国社交的头号礼物”,俞平伯就曾 将《故宫日历》赠送给老师周作人,梁 实秋也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提过获 赠《故 宫 日 历》一事 。 “博物馆不能把自己摆在高高的 神龛上,而是要互联网化、年轻化、生 活化。”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如 此解读当下故宫的转变,“我们要真 正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语 言重新解读、重新架构我们的传统文 化,这样才能实现迅速扩大文化传播 渠道的目标。” 这种拥抱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 也希望积极拓展与博物馆的链接。 6 21 日,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刘胜 义在戛纳国际创意节宣布,腾讯推出 “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向全球博 物馆等文博机构发出邀请,希望通过 开放腾讯云、腾讯地图、微信小程序、 语音导览、 AI AR/VR 等产品能力与 技术手段,作为数字化助手为博物馆 提供全面数字解决方案,通过“普惠 连接、体验升级、传承活化”三个层面 的行动,让更多人能以新颖有趣的方 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多元交流。 比如“玩转故宫”小程序正是腾讯 开放技术能力,与故宫博物院近期推 出的一个导览应用。游客使用这个小 程序游览时,能享受位置查找、路线 规划等精准的地图服务,还有多种炫 酷“玩 法 ”,如“AI 对话大臣”“打卡故 宫集神兽”,让传统文化更触手可及。 无论是用故宫胶带装饰大牌口 红成为新的时髦,还是过去隐居幕后 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又或是和腾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密 切合作,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正以前 所未有的年轻姿态走入公众视野。 而在故宫大众化、生活化的道路 上,有一点是故宫人坚守的:“那就是 绝对不允许出现对文化的错误解 读。”冯乃恩说,在做清代皇帝服饰 APP 、手游《奇迹暖暖》 APP 时,我们请 故宫的织绣专家严格把关,逐一审核 通过才能发布。 正是在这个标准下,正是在一个 伟大时代和另一个伟大时代的对话 中,科技,成了当代需求对接传统文 化的渠道。 (据《光明日报》) 博物馆要互联网化、年轻化、生活化 新华社北京电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 展的首个展览,“江口沉银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 古成果展” 26 日拉开帷幕,展出的 500 余件文物全方位展示 了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 展览第一部分为序厅,介绍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基本情 况、“江口沉银”之谜以及考古发掘的大致情况,引起观众对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兴趣。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 水”,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为观众展示 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第三部分名为“考古 新章”,分为“新方法”“新科技”和“新力量”三个单元,通过 实物、图片、视频等展示方式,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 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 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将持续 3 个月。 国博推出“江口沉银—四川彭山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 一把、两把、三把……舞台上,一把 把椅子越叠越高,当罗军倒立在第 11 椅子上时,现场观众不禁屏住呼吸,随即 发出尖叫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中国杂技团在第 17 届古巴国际 马戏节表演时的一幕。 26 日晚,能容纳 2000 人的古巴最大马戏棚“疯狂的陀螺” 座无虚席。中国遵义市杂技团 6 名演员 上演“王牌”节目《高椅》,团里“灵魂人 物”罗军在团友协助下,将一把把椅子叠 向高空并“玩转”单手倒立、头顶倒立等 高难度动作。这一节目曾在 2007 年获得 吉尼斯世界纪录。 “太疯狂了!他还要继续往上爬 吗?”看到罗军在第六把椅子上完成单手 倒立后,记者身边一名古巴观众惊讶地 自言自语,并掏出手机开始录像。 “我刚才就在数椅子,后来看得太投 入就忘数了,”带着一家老小来看演出的 伊丽莎 · 阿尔瓦雷斯说,“看得出这个表 演难度很高,但中国小伙子技术精湛、从 容不迫。” 罗军从 14 岁开始练习高椅,至今 已有 17 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古巴,这 里的观众非常热情,我希望把最精彩 的节目送给大家。”罗军在演出后对记 者说。 遵义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本届古巴国 际马戏节评委之一张鹏健介绍说,高椅对 杂技演员的技巧和平衡力都有很高要求, 同时考验演员的心理素质,能带给观众惊 险而刺激的体验。 17 届古巴国际马戏节 24 日至 29 日在首都哈瓦那举行,来自古巴、 中国、美国、哥伦比亚等近 20 个国家 的杂技演员齐聚一堂,为古巴民众奉 30 余场杂技表演,并将角逐奖项。 《高 椅》是 中 国 参 加 此 次 马 戏 节 的 唯 一 节目。 (据 新 华 社 哈 瓦 那 电) 这是展出的银锭。 新华社北京电 作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0 周年的 重要纪念活动,日本永青文库 26 日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 汉籍。 捐赠仪式当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文化和旅 游部部长雒树刚在致辞中感谢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库理事长 细川护熙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赞赏永青文库在中 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0 周年之际将细川家族数代人收藏的 36 4175 册珍贵汉籍无偿赠予中国国家图书馆,该义举将 为新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中国 文化和旅游部将以此为契机,支持推动中日图书馆界深化交 流与合作,使中日友好合作的正能量得到更广泛传播。 细川护熙表示,他本人愿一如既往,为深化中日人文交 流与务实合作不断做出贡献。 为配合此次捐赠,中国国家图书馆专门策划《书卷为媒 友谊长青 —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展》,将面向公众展出一个月。 日本永青文库 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 记录改革开放伟大时代 —《何建明文集》出版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何 建 明 文 集》近 日 由 新 世 界 出 版社出版。《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 动:三峡大移民》《部长与国家》《忠诚与背叛》《死亡征战》 《那山,那水》……这些影响广泛的报告文学作品,汇入三十 卷本文集中。 何建明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 家。其报告文学创作跨越四十年,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紧密关联,构成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报告:《落泪是金》 引发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中国高考报告》引发中国教 育改革大讨论……其作品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 “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在《何建明文集》出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何建明数 十年不辞辛劳深入一线、笔耕不辍记录时代表达敬意。评论 家李朝全表示,强烈的国家情怀和人民情怀始终贯穿于何建 明的创作中,尤其可贵。 何建明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作家所肩负的责任越来 越重;飞速发展、波澜壮阔的时代给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难 得的机遇,自己仍感激情澎湃,“多写、写好、写高峰”仍是自 身的努力方向。 中国《高椅》惊艳古巴马戏节 用户正 在 体验“ 数字 供 养 人 ”。 6 月 26 日,油画指导老师林正碌(左)在屏南县甘棠乡漈 下村指导来自江西的曾伟创作油画作品。 福建省屏南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20多年前开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开始,到 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再到近年来推动传统古村落 的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发展农民油画产业等,屏南县 实施文创扶贫,文创兴县,推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新华社发

做有深度的报纸 科技 - hxsbs.com · 营造,他们在信仰的指引下,“财舍七珍,敬奉三宝”,节 省下衣食之资,开凿了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灿烂所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社 址 :银 川 市 文 化 西 街 50 号 监 督 电 话 :0951-6033926 全 年 定 价 :326 元 邮 编 :750001 全 年 订 阅 热 线 :0951-6029949 6033926 广 告 经 营 许 可 证 号 :6400004000007 印 刷 :宁 夏 报 业 传 媒 印 刷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责任编委 雍海涛 编辑/美编 吴 倩 校对 吴倩电话:0951-6035401编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WENHUADAGUAN08做有深度的报纸 文化 大观

让博物馆有张现代的脸科技

手机屏幕上出现“穿越回 1650 年前……”的字样,随即伴随着悠远的琵琶声与鸣沙声,敦煌的故事开始讲述:“人们远道来此,开凿洞窟,供养诸佛,以求智慧指引。今天千年敦煌寻找数字供养人,以期和时间赛跑,留住满壁风华。”

故事停留在莫高窟标志九层楼,出现智慧锦囊。点击锦囊,直接跳转至腾讯公益乐捐平台,人们可以选择捐赠 0.9 元或者更多,成为敦煌“数字供养人”,所筹善款将首先用于莫高窟第55 窟的数字化保护中。

项目上线不到一周时,已有近 6 万人参与,筹款 25 万余元。在 12 月 7 日前,用户都还可以前往腾讯公益乐捐平台进行捐款,腾讯会在后续持续运营“数字供养人”项目,其游戏和文创等平台也会陆续加入进来。

千年之前,莫高窟通过一个个供养人维持着持续的营造,他们在信仰的指引下,“财舍七珍,敬奉三宝”,节省下衣食之资,开凿了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灿烂所在。

在“互联网+”时代,普通公众依然可以选择做一个“供养人”,用这样便捷低门槛的形式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中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表示:“和以往传统文化保护类公益项目不同的是,‘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保证文化严谨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众的公益体验及年轻群体的表达方式。”

科技,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变得现代。

依旧在敦煌莫高窟。“ 旅 游 开 放 与 文 物 保 护 之 间 的

矛盾是敦煌目前最大的困境。”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在此地工作近40 年,对莫高窟的每一寸壁画、每一窟石洞都怀着深深的情感。目前敦煌莫高窟每年的游客以 20%以上的增幅迅速增长,游人们带着探究之心而来,也带来了石窟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明显变化,加上风沙和粉尘的侵袭,都会造成壁画、塑像的变色和脱落。“莫高窟创建 1652 年了,我们要把祖先创造的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至久远,永续利用,不能在我们这辈手里就给它毁坏了,那我们对不起历史,更对不起子孙。”

敦煌的数字化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最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保护。运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在虚拟世界中永久保存,算是与时间达成妥协的最好办法。近四十年来,在几代敦煌人的努力下,敦煌目前已经完成了 180 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80 余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后期处理,140 多个洞窟的空间结构三维重建,120 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45000余张底片的数字化处理。接下来,敦煌研究院将与腾讯优图实验室等外部机构进一步合作,开展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为这个文化宝藏的永续保存探讨更多可能性。

保 护 和 修 复 也 为 了 更 好 地 传播,依托数字化,“数字敦煌”资源库在 2016 年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 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 360 度漫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千年的文化。千年敦煌石窟,正借助科技的手段,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顺 着 丝 绸 之 路 上 溯 ,来 到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有类似困扰。这是一座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 托 的 遗 址 类 博 物 院 。 司 马 迁 在

《史记》中记载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陵地宫便在此地。

然 而 由 于 技 术 手 段 的 限 制 ,考古学家目前还无法解决有机文物出土氧化的问题。“目前我们最高的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解释说,用虚拟考古的手段,将海量的考古数据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建模放到整个体系中去,在技术手段不具备的当下代替现场的发掘,这样交叉学科的研究甚至可以反推或者反演实体的考古。

“ 通 过 现 代 科 技 手 段 来 对 它 进行重建,还可以向游客介绍秦始皇帝陵的地宫结构、整个陵园的格局等信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介绍,游戏《秦时明月》中将以史为鉴复原地宫,高度还原帝陵原貌;一个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展厅也在筹备,用科技复原目前无法挖掘的帝陵地下宫殿,让用户沉浸式体验秦文化。

保护

把祖先创造的这份珍贵遗产传至久远

兵马俑、端门数字展。

如果说秦陵地宫是吸引着人们的千古谜团,那么在地宫之上的兵马俑则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更多的粉丝。每年近 700 万的游客跨越千万里 来 此 地 体 验 千 古 一 帝 的 开 疆 拓土、煌煌功业,亲历大秦文明的伟岸气象、沧桑巨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说:“我们希望能够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讲解和服务。”

这时,一个名叫“博物官”的小程序就大显身手了。这是一款通过AI 技术让用户更好地理解文化艺术的产品,用户用手机对准展品拍照就能得到展品背后的信息。在兵马俑博物馆,记者打开微信,找出“博物官”小程序,对准秦跪射俑,不到一秒钟便出现了关于“他”的所有信

息:跪射俑出土于秦兵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做握弓弩待发状……

没听清?没关系,再来一遍;没听懂?没关系,在互动区问问其他用户。以往由导游举着小旗扯着嗓子背着千篇一律导游词的游览方式将被这样一种全面、有趣、便捷的互动展示所取代。

同 样 ,借 助 现 代 科 技 使 博 物 馆有了现代面貌的,还有故宫的端门数字馆。这是全国第一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之前这里曾经举办 过“ 故 宫 是 座 博 物 馆 ”的 主 题 展

览,同时也是端门的常设数字展,帮助观众通过数字建筑、数字文物来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藏品和背后的文化。在这里,通过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观众可以走进虚拟世界中的养心殿;打开微信,扫描展览中的二维码,还可以运用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让参观体验变得更有“AI”范儿——与宫中老臣寒暄聊天,不无感慨地牢骚一句:“我最近胖了”,智慧的老臣则用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让人会心一笑;站在一面镜子前,通过 kinect 体感试衣可以将宫廷服饰

“穿上身”,一键扫描照片便能在手机上呈现,甚至可以在朋友圈分享。

开发

希望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转化

在 全 民 提 倡 回 归 传 统 文 化 的 年代,传统文化便是时尚。

此 言 不 虚 。 故 宫 从 来 都 是 时 尚的——故宫收藏的《雍正行乐图之打虎篇》,在图上一脸严肃的雍正身穿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服饰,正向一头猛虎比画,四爷在一代勤勉之君表象下好玩乐喜时尚的本质顿时暴露无遗;在年轻人中大热的故宫日历,早在 20世纪 30 年代就曾风靡一时,被喻为

“民国社交的头号礼物”,俞平伯就曾将《故宫日历》赠送给老师周作人,梁实秋也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提过获赠《故宫日历》一事。

“博物馆不能把自己摆在高高的

神龛上,而是要互联网化、年轻化、生活化。”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如此解读当下故宫的转变,“我们要真正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语言重新解读、重新架构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实现迅速扩大文化传播渠道的目标。”

这种拥抱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也希望积极拓展与博物馆的链接。6月 21 日,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刘胜义在戛纳国际创意节宣布,腾讯推出

“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向全球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发出邀请,希望通过开放腾讯云、腾讯地图、微信小程序、语音导览、AI、AR/VR 等产品能力与

技术手段,作为数字化助手为博物馆提供全面数字解决方案,通过“普惠连接、体验升级、传承活化”三个层面的行动,让更多人能以新颖有趣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交流。

比如“玩转故宫”小程序正是腾讯开放技术能力,与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的一个导览应用。游客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能享受位置查找、路线规划等精准的地图服务,还有多种炫酷“玩法”,如“AI 对话大臣”“打卡故宫集神兽”,让传统文化更触手可及。

无 论 是 用 故 宫 胶 带 装 饰 大 牌 口红成为新的时髦,还是过去隐居幕后

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又或是和腾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密切合作,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走入公众视野。

而在故宫大众化、生活化的道路上,有一点是故宫人坚守的:“那就是绝 对 不 允 许 出 现 对 文 化 的 错 误 解读 。”冯 乃 恩 说 ,在 做 清 代 皇 帝 服 饰APP、手游《奇迹暖暖》APP 时,我们请故宫的织绣专家严格把关,逐一审核通过才能发布。

正是在这个标准下,正是在一个伟大时代和另一个伟大时代的对话中,科技,成了当代需求对接传统文化的渠道。 (据《光明日报》)

博物馆要互联网化、年轻化、生活化

新华社北京电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26 日拉开帷幕,展出的 500 余件文物全方位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

展览第一部分为序厅,介绍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基本情况、“江口沉银”之谜以及考古发掘的大致情况,引起观众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兴趣。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水”,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为观众展示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第三部分名为“考古新章”,分为“新方法”“新科技”和“新力量”三个单元,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展示方式,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将持续 3 个月。

国博推出“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

一把、两把、三把……舞台上,一把把椅子越叠越高,当罗军倒立在第 11 把椅子上时,现场观众不禁屏住呼吸,随即发出尖叫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中国杂技团在第 17 届古巴国际马戏节表演时的一幕。26 日晚,能容纳2000 人的古巴最大马戏棚“疯狂的陀螺”座无虚席。中国遵义市杂技团 6 名演员上演“王牌”节目《高椅》,团里“灵魂人物”罗军在团友协助下,将一把把椅子叠

向高空并“玩转”单手倒立、头顶倒立等高难度动作。这一节目曾在 2007 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 太 疯 狂 了 ! 他 还 要 继 续 往 上 爬吗?”看到罗军在第六把椅子上完成单手倒立后,记者身边一名古巴观众惊讶地自言自语,并掏出手机开始录像。

“我刚才就在数椅子,后来看得太投入就忘数了,”带着一家老小来看演出的伊丽莎·阿尔瓦雷斯说,“看得出这个表

演难度很高,但中国小伙子技术精湛、从容不迫。”

罗 军 从 14 岁 开 始 练 习 高 椅 ,至 今已 有 17 年 。“ 这 是 我 第 一 次 来 古 巴 ,这里 的 观 众 非 常 热 情 ,我 希 望 把 最 精 彩的节目送给大家。”罗军在演出后对记者说。

遵义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本届古巴国际马戏节评委之一张鹏健介绍说,高椅对杂技演员的技巧和平衡力都有很高要求,

同时考验演员的心理素质,能带给观众惊险而刺激的体验。

第 17 届 古 巴 国 际 马 戏 节 24 日 至29 日 在 首 都 哈 瓦 那 举 行 ,来 自 古 巴 、中 国 、美 国 、哥 伦 比 亚 等 近 20 个 国 家的 杂 技 演 员 齐 聚 一 堂 ,为 古 巴 民 众 奉上 30 余 场 杂 技 表 演 ,并 将 角 逐 奖 项 。

《高椅》是中国参加此次马戏节的唯一节目。

(据新华社哈瓦那电)

这是展出的银锭。

新华社北京电 作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0 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日本永青文库 26 日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

捐赠仪式当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致辞中感谢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库理事长细川护熙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赞赏永青文库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0 周年之际将细川家族数代人收藏的36 部 4175 册珍贵汉籍无偿赠予中国国家图书馆,该义举将为新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以此为契机,支持推动中日图书馆界深化交流与合作,使中日友好合作的正能量得到更广泛传播。

细川护熙表示,他本人愿一如既往,为深化中日人文交流与务实合作不断做出贡献。

为配合此次捐赠,中国国家图书馆专门策划《书卷为媒友谊长青——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将面向公众展出一个月。

日本永青文库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

记录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何建明文集》出版

新华社北京6月 27日电 《何建明文集》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部长与国家》《忠诚与背叛》《死亡征战》

《那山,那水》……这些影响广泛的报告文学作品,汇入三十卷本文集中。

何建明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创作跨越四十年,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紧密关联,构成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报告:《落泪是金》引发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中国高考报告》引发中国教育改革大讨论……其作品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

“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何建明文集》出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何建明数

十年不辞辛劳深入一线、笔耕不辍记录时代表达敬意。评论家李朝全表示,强烈的国家情怀和人民情怀始终贯穿于何建明的创作中,尤其可贵。

何建明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作家所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飞速发展、波澜壮阔的时代给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己仍感激情澎湃,“多写、写好、写高峰”仍是自身的努力方向。

中国《高椅》惊艳古巴马戏节

用户正在体验“数字供养人”。

6 月 26 日,油画指导老师林正碌(左)在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指导来自江西的曾伟创作油画作品。

福建省屏南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 20 多年前开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开始,到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再到近年来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发展农民油画产业等,屏南县实施文创扶贫,文创兴县,推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