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0 1919 1921 1943 1984 50 80 400 2000 1819 1825 ...... 1824 ...... 。) 2008 Y 2010

15 - img1.xinmin.cnimg1.xinmin.cn/xmwb/2020-01-19/150119.pdf · 十日谈 回家的路 首席编辑∶吴南瑶 新民网: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5 - img1.xinmin.cnimg1.xinmin.cn/xmwb/2020-01-19/150119.pdf · 十日谈 回家的路 首席编辑∶吴南瑶 新民网: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wup@xmwb.com.cn

十日谈回家的路

首席编辑∶吴南瑶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152020 年 1月 19日 星期日

/

华亭路时尚传奇沈琦华

二十多年没来上海的美国爷叔安东尼刚下飞机,就喊我陪他去购物。这个上世纪 90年代频繁穿梭于上海和洛杉矶的老美,自诩中国通,说自己年纪大了,还得经受长途旅行的煎熬,目的之一就是要去逛他心心念念的购物天堂华亭路。我告诉他,如今上海发展速度超英赶美,买东西都不必出门,家里键盘敲敲网购,清一色的手机支付,快递送货上门。华亭路服装市场,都什么年代了,早就拆了。华亭路对于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来说,还真是上个

世纪的传奇了。华亭路不长,南起淮海中路,北至长乐路,1919 至 1921 年间筑路,曾名麦阳路,1943年改今名。1984年,上海第一个个体服装市场在华亭路悄然诞生。据说刚开始只有 50多个摊位,占据了淮海中路至延庆路段的半条华亭路。上海人的穿衣之道,早年间是冬天穿棉,夏天穿

麻,重质不重量,一年到底也翻不出几件花样来。孰料上世纪 80年代飘然而至,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个个衣冠楚楚。于是,华亭路上的个体服装摊主绞尽脑汁,拿着欧美、日本和中国港台地区杂志上刊出的最新时装款式,有的南下广州进货,有的干脆,自选面料,自行设计制作。据说华亭路的服装摊可以与世界服饰潮流同步。一时间,华亭路成了上海年轻人“领世面”的潮流圣地,名声大振。华亭路上的服装摊位越来越多,最多时,从淮海中路到长乐路两边排满了 400多个摊位,摊位前的顾客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

新经济时代,人靠衣装,衣靠商标,一件件“阿玛尼”从头到脚套在身上,十足名牌打造出成功人士的标识。再加上世俗势利,有些人见衣出有名,屈身就拜。为了显出自己不是太凄凉的新经济残骸,众多小白领不得不也给自己买一套国际名牌,充充门面壮壮胆,正印了那句老话“不怕家里火烧,就怕出门跌跤”。于是,有逐利的小老板,从中见到了商机,众多高仿名牌也混杂在华亭路市场上。那个时候,众多老外喜欢逛华亭路,淘便宜货,管他鱼龙混杂,安东尼便是其中之一。老实说,当时华亭路的生财之道,也代表了彼时上海特有的生活态度。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理念的更新,2000年,华亭路服装市场整体拆迁,这条小马路终于恢复了几十年前若一池春水般的宁静。安东尼和我,走在寂寞又安静的华亭路上,道路两

旁是众多地中海式风格的小洋楼。四坡瓦顶、屋前半圆形的散廊、灰色或是棕色的拉毛水泥墙面、洋楼前围着高高的竹篱笆墙,这半遮半掩中岁月的沧桑,更是让人感受到早年华亭路令人忽视的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安东尼说,如今再看走在华亭路上的上海姑娘,衣靠品位。他还说王尔德说的那句关于时尚的名言真应景:人生在世,成不了艺术品就应该穿一身艺术品。也许是为了承袭当年服装市场的遗韵,华亭路的

一些洋楼里也开出了一些服装店,以私人定制吸引顾客。安东尼在其中一家看中了几件丝绸衬衣,选好料子后他突然问店主:“你们能在衣服上钉一枚什么商标?比如阿玛尼之类的牌子?”店主笑了笑,拿出一张白纸请安东尼签名说:“就像电影明星那样签吧,我们可以把你的签名绣在袖口上。”

让普希金的诗琴遍地弹响

近日参加一次某读书会举办的普希金诗朗诵会,很是激动。回想二十年前,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之际,上海文联举办了纪念会,还在大剧院举办隆重的普希金诗朗诵音乐会,演员们的朗诵把听众又一次带进普希金的内心世界,是那么激动人心。更加令人愉快的是我和著名表演艺术家乔奇老师一起参加了黄浦区某诗社举办的普希金诗歌朗诵会,直接面对热情的诗歌爱好者,会上诗情洋溢,充分表现出中国读者对普希金的热爱。近日的普希金

诗朗诵会是群众性的,没有专业演员参加,朗诵者都是诗歌爱好者,自然对普希金诗也是情有独钟。诗会进行得又热烈又欢快,朗诵者都在竭力表现诗中的激情。看得出来,大家在朗诵前都体会过所朗诵诗歌的内涵。然而朗诵者对普希金的创作与生活毕竟了解得不多。对所朗诵的诗歌还缺少深入的理解,这就让他们朗诵的感染力打了折扣,未能完全传达普希金在诗中要表达的感情。朗诵完以后,大家交

流了观感。我说,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必须对所朗诵诗歌的背景作尽可能多的了解。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表达所朗

诵诗的感情。对于《致凯

恩》这首诗,我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杨成纯先生、曹雷女士录制音带的情景。那时杨成纯先生也朗诵这首诗,他朗诵完以后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平直了些,没有表达出普希金重逢凯恩时的那份惊喜。1819 年普希金在彼得堡艺术科学院院长奥列宁家的文学沙龙上初次遇到凯恩,彼此都有了一定深刻的印象,照普希金这首诗里所说的是:

我还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你在我面前飘然出现,

宛如纯真的美的化身,

宛如瞬息即逝的梦幻。

这美妙的一瞬无疑在普希金的心中撒下了一颗爱的种子。而凯恩对普希金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在

以后的岁月里屡屡打听普希金的消息。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了他们的联系,普希金因发表自由诗歌触怒了沙皇,被流放到当时很荒蛮的南俄。“一阵狂暴的风雨,驱散了往日美好的梦想”。可是,七年之后在 1825 年凯恩因探亲来到三山村的舅母家,普希金当时正被幽禁在偏僻的北方山村米海洛夫村,他常到邻近的三山村串门,在这里竟和凯恩不期而遇,这让普希金真的是喜出望外,那被淡忘的“温柔的声音”,那“天仙般美丽的容颜”又“在我面前飘然出现,宛如纯真的美的化身,宛如瞬息即逝的梦幻”,普希金的心:

...... 因喜出望外而欢

蹦,

在它里面又重新涌动歌咏的偶像, 涌动的

灵感,

涌动眼泪、生命,涌动爱情。

本来已心如死灰,突然见到这久别的曾经仰慕的女子,那份惊喜真的要让普希金激动万分。我告诉杨成纯先生,朗诵最后两节时,声调应有突然的转折,由消极平淡,转而高昂激越,这才能表达出普希金当时的心情。杨成纯先生的朗诵改进了,相信会让听众心潮澎湃!据曹雷女士说这盒音带的母带被一再翻制,最后竟完全坏掉无法再翻录了。而朗诵《致大海》这首

诗我认为更应理解此时普希金的心情。普希金是在1824年写这首诗的。他本来被流放在海滨城市敖德萨。现在的敖德萨已经是一座优美的海港和旅游胜地,但当时还很荒凉,晴日遍地风沙,一下雨泥泞深及膝盖。普希金在那里常到海滨漫步,常为“一个隐秘的思想而痛苦”,那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海上飘来一艘大船,让他离开这悲惨的流放地,漂流到远方自由的国度。可是这时普

希金因为和敖德萨总督沃隆佐夫不和,被参了一本,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听了沃隆佐夫的谗言,立刻把普希金调离敖德萨,流放到北方偏僻的山村米海洛夫村幽禁。普希金在敖德萨相对的自由被剥夺了,从敖德萨逃亡的幻想更是破灭了,这时他的心情是多么的绝望。他到了米海洛夫村时写下了这首诗:永别了, 自由的无边

大海。

你是我的心向往的境界!

他想起了被关押在海上孤岛死去的拿破仑,更想起为自由而奋斗终身的英国诗人拜伦,那是他“思想的主宰”。然而现在他要永远离开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离开这象征自由的海洋,他只能:

......永远怀念你,我要把你的悬崖和你的海港,

你的光和影, 波浪的絮语带进树林, 带进冷寂

的穷乡。

通过交流,大家对普希金诗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普希金的诗琴将会在蓝天之下被永远弹响。(本文作者为《普希金文集》翻译者。 )

行李里的回乡故事黄发明

我一位在上海打工多年的“新上海人”朋友,因平时工作需要,经常加班,但又总是抽不出适当的时间调休,所以,积累了不少加班天数,经公司同意,决定春节提前休假,把积累的加班天数用掉。

昨天,我去新客站为他送行,约定在检票口见。我买了些上海特产,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他再三感谢,但是,只见他只背了一只中型双肩包,随身没有一件行李。我好奇地问:“你的行李呢?”他笑着说:“买了两大包上海年货,有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丰富多彩,有送给爷爷的,奶奶的,岳父,岳母的,妻子的,儿子的,乡亲的⋯⋯人人有份,足有几十斤———都托给快递公司了。”我拍着他的肩膀:“怪不得,一身轻,一只小背包,轻轻松松把家回。”

触景生情,在候车室聊天时,他谈起在“中国式大迁徙春运”中,随身携带行李的故事。

在他小时候,他父亲就在上海打工,春节回家,一年一次,不管有钱没钱,要给家人、邻里乡亲带些新年礼物,总不能空手回家过年,父亲把礼物装入两只麻袋中,拿麻

绳捆扎,用扁担挑着。后来,农村大兴使用化肥,十分流行把用完化肥的编织袋,当做行李包,很是实惠,比麻袋好多了。再后来,一度又流行大型帆布行李袋,比编织袋又进了一步。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了,市场繁荣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批国外生活用品也进入中国

市场,那时,很多回家过年的打工仔,用轮滑行李箱装行李。再后来,又流行拉杆滑轮行李箱,更漂亮,轻巧,省力,现在,在机场,车站,码头的春运中,人们使用的大多是这类行李箱,远远看去,五颜六色,大大小小,各种款式的滑轮拉杆箱,成了春运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是啊,春运中看到的盛放行李的用具的升级变化中,见证了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生活提高,人民幸福,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小康生活的一幅美丽风景。

我的朋友滔滔不绝地谈着行李用具变化的故事,从他充满深

情、喜悦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自豪和幸福。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妻子打来的,问他“上车了没有?”同时,又兴高采烈地告诉丈夫一个快讯:从上海快递到家中的二大包上海年货,已经送到家了!边笑边说:“我们那调皮的儿子,等不及你回来,已拆开箱子,提前吃

年货了。”又低声柔情地说:“你给我买的上海新时装,我已经试穿了,真漂亮,真时尚,谢谢老公!”我朋友对妻子说:“只要你喜

欢就好,马上要检票上车了,我挂机了,等我到家,我们可以聊一个晚上!”接着哈哈大笑。他关上手机对我说:“想不到,人在路上,年货已到,哈哈!”

这又是一道春运中的新风景。改革开放的时代,电子网络的崛起,快递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城乡结构,缩小了城乡的差别,也改变了人们春节消费的新观念和生活方式,散发出浓浓的独特年味。

龙井与碧螺春施之昊

少时翻看我的户口簿,上面的籍贯一栏填着“吴县”。从小我是耳濡苏州话的,也知道自己祖籍是苏州,但是对“吴县”却十分陌生。大人向我解释,吴县即苏州。加上从小听评弹的缘故,加深了我对苏州话的理解,以至于今天还能讲上几句乡音。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再怎么说也不夸张,我对苏州的理解与感情最初来源于苏州话,这似乎就是一种本能。对于杭州的记忆和大多数人一样就

是令人魂牵梦萦的西湖。当时还不知道有什么西泠印社、《富春山居图》,连苏堤与白堤也时常搞错。在上海的我,对于杭州的印象就是那杯“狮峰龙井”。对于那杯茶,用“一期一会”来形容最合适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那时一百二十五克一罐的茶叶,和标准的苏州汤面的分量正好一样,以致我至今有一个固执的念头,茶叶一百二十五克一罐最合适,苏州汤面也是在三两不到二两出头最易形成美味。至于苏州的碧螺春,我在图像上的记忆就是一听茶叶罐上的一首诗,好像就是钦赐得名的意思。苏杭两座城市并称,我少时去苏州

次数远远超过杭州,第一次去杭州已是知事后。记得 2008年金融危机后,杭州为了拉动消费,在上海派发各类优惠券,友人 Y君便与我同去杭州,那时在享受各类优惠的同时,杭州市民的自行车成了最大发现,那是在共享单车还未出现的时候,这种便利显得无与伦比。之后,我便屡屡造访这座城市,去苏州的次数渐渐地被去杭州的次数超越。奎元馆的面、浣花斋的笔、江南驿的椒麻鸡、还有之后的网红菊英面馆的片儿川,还有一次将自行车骑到了钱塘江大桥才发现迷路,一路冲下山,最终到达六和塔和朋友会合。没有了龙井的杭州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直到 2010年初,浙江省博物馆武林

分馆落成,《富春山居图》的前半部分《剩山图》与其他几件国宝亮相新馆,这次博物馆之行看到了浙博十件镇馆之宝,尤其是被吴湖帆称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剩山图》堪称中国文人画的经典。

当时馆里门可罗雀,此画分居两岸,延津剑合之事还未大白天下,观展环境自然美妙。两画于台北合璧后,名声大噪,一时间万人空巷,《剩山图》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名画”,再要见到真龙恐怕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排队了,但是叶公们总是趋之若鹜。

中国印学博物馆连着西泠印社,这是“印学圣地”,其收藏与展览都是了解中国印学发展的绝佳去处。所在地据说是当年杜月笙在杭的别墅。孤山上有康

南海题“湖山最胜”手迹,走累了到四照阁观湖景,真是湖山佳处也。山下有俞樾故居,之后

就是楼外楼、西湖美术馆、平湖秋月。我曾于西湖美术馆观赏赵之谦篆刻原印数十枚,惜乎当时对篆刻涉及不深,体会与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万松岭路的浙江省美术馆、南山路的潘天寿纪念馆都是

我课外学习的天堂。杭州的记忆还有很多,郭庄里的西湖、杨公堤上的桥、白墙内的胡雪岩故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齐人高的向日葵⋯⋯这些记忆要比淡淡的龙井

浓多了。可是,近一年来我却又更加喜欢苏

州,在新茶中我也开始偏爱碧螺春了。碧螺春的味道在我记忆里是和书场联系在一起的,少时那里的茶叶很有可能就是碧螺春。碧螺春有着茶叶应该有的味道,就像苏州有着水乡应该有的味道一样。又如对外省人而言,江南大部分的水乡都像苏州,大多数绿茶的味道也接近碧螺春。杭州由于历史的原因,真的很不类江南城市,就像龙井的味道真的不似大多数绿茶一样。苏州博物馆在前几年陆续举办了明代吴门四家的书画展,嘉惠艺林。这也成为我书画鉴赏入门的绝佳机会。附带见到的还有忠王府中那株文征明手植紫藤,有一年四月到访,落英缤纷。再有沧浪亭里的竹、网师园的一步桥、留园的冠云峰、怡园的四时潇洒亭、环秀山庄的累山、虎丘山的西施井、天平山的怪石⋯⋯我对苏州的感觉似乎再也不需要沈三白赘述了。

两种茶叶联系着两座我熟悉的城市,艺术人文是纽带。

责编:史佳林

不负韶华

(中国画)

奚耀艺

动车,竟然从上海跑到了景德镇。 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