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 A NEWS 都市新闻 2019 年 12 6 星期责编:陈露露 美编:黄财武 有奖报料:96882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 2 传播渠道的改变,必然带 来内容和形式的改变。表达 方式上又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内才能 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呢? 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李 嵘就《内容新阵地:新媒体与 理论传播创新》的主题进行了 精彩演讲。 在李嵘看来,“创新”是 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词。以 新媒体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 工作,传统媒体要尝试多手 段、融合性的创新表达。在现 场,李嵘播放了RAP歌曲动 画《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其 中将各种时代精神,以受年轻 人 欢 迎 的 手 绘、动 画 加 上 RAP的方式播出,当天在澎 湃各个平台总累计播放量达 到 3000 万。 对于创新,李嵘总结出七 大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尊 重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二是坚 持技术进化,三是对用户需求 进行研究,四是提高新闻传播 时效,五是坚持内容创新,六 是提高用户规模,七是引导互 联网舆论。他认为,坚持这七 个方面的创新将给媒体融合 转型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收获。 李嵘还说,在新媒体与 理论工作一体化过程中,传统 媒体也要正确认识并坚守自 身的核心优势,运用优秀的采 编业务能力,不断大规模的持 续性输出高质量报道。 全媒体时代理论工作怎么开展? 这场论坛“火花”碰撞干货不断 第五届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厦门论坛昨日开幕,运用新媒体方式现场直播 今天上午,第二场分论坛将聚焦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张昀 邵凌丰 本版图/本报记者 理论界专家学者、新媒体优秀 代表、各级各部门的理论工作者以及 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思维深度碰 撞,干货金句不断,深入探讨全媒体 时代大背景下理论工作与新媒体的 深度融合话题。昨日上午,“2019 · 第五届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厦门论坛” 正式拉开帷幕。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 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 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出席并讲话, 来自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各地市及 平潭综合实验区,我市理论界、高校 和媒体代表共 180人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为期一天半。昨日上 午,三位嘉宾围绕“理论工作与新媒体 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及前景展望” 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昨日下午的分 论坛则聚焦“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宣传 的一体化实战研究”,三位嘉宾从实 操、产品输出等角度分别进行了诠释 和解析。今天上午,第二场分论坛“如 何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术推进高校思 政教育”,将对理论工作在高校的新媒 体方向的探索展开头脑风暴。 本届论坛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指 导,市委宣传部主办,厦门日报社承 办,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厦门新 新媒体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执行。本 届论坛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现场直 播,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问答。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 论坛是跨界的 也是跨区域的 随着5G应用的加速推进,万物 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生态和传 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理论工作也 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理论工作 者面临时代课题:如何抢占思想理论 阵地?如何把“有意义”的东西说得 更“有意思”,推动理论工作时代化和 大众化? 厦门理论工作者敏锐捕捉时代 动向,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于 2015 年 创办厦门论坛,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五 届,一届比一届内容更丰富,成果更丰 硕。它是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的实践, 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成果,是 线上线下结合、业界学界互动的平台, 获得了业界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理 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风向标”。 从上一届开始,福建省委宣传 部作为厦门论坛指导单位,全程参与 了厦门论坛有关工作。我们相信,中 央媒体代表、全国思想理论界知名专 家学者以及全国兄弟省市、全省各地 市理论界人士汇聚一堂,深入研讨, 交流观点,思维碰撞,将凝聚更多共 识,结出更多硕果。我们更相信,厦 门论坛不止是理论界的,也不止是新 媒体界的,它还是跨界的,展现出互 联互通、融合共生的强大力量;厦门 论坛不止是厦门的,也不止是福建 的,它还是跨区域的,展现出共建共 享、融合共赢的广阔空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 创新融合实效 论坛不断向上向善 从 2015 年至今,厦门论坛已经 连续举办五届。论坛一路走来,一步 一个台阶,不断向上向善,有三个关 键词。 首先是创新。厦门论坛因创新 而生,因创新而兴。厦门论坛是创新 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成果,是理论创新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实践,是积极推进 理论工作时代化、大众化的举措。 其次是融合。厦门论坛从议题 设置到嘉宾邀请,从直播互动到宣传 报道,将“融合”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可 以说做到了理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 应用与内容生产、业界与学界、线上与 线下的“四个融合”。 第三是实效。厦门论坛始终注 重学以致用,结合厦门本土案例展开 分析研讨,注重项目落地,以项目实 施带动理论工作创新。这次增设的 分论坛“新媒体与理论工作一体化实 战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 术推进思政课教育”等,就体现了浓 厚的创新、务实取向。 从上一届开始,福建省委宣传 部成为厦门论坛的指导单位,为论坛 发展壮大增添新动力。此次论坛的 举行,必将有力推动我们更加深刻学 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四中全会精神,为厦门发展成为“中 国之治”的“试验田”和重要窗口增添 强劲动力,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 门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在题为《在媒体融合中创 新理论传播》的精彩演讲中, 姚奕说,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 工作,要先认清可能面临的三 个考验,即舆论环境的考验、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 考验和媒体融合的时代考 验。在她看来,新闻媒体既要 掌握主动权,也要不断更新技 术终端,为网民提供交互式报 道体验。 姚奕认为,要突破考验, 做好新时代的理论工作创新, 传统媒体可以从三个方向发 挥优势,首先就是要建设传播 广、影响大及具有成长性的学 习平台。她以中国共产党新 闻网打造的融媒体产品为例, 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 库”中,汇集并融合中国共产 党 新 闻 网 积 累 的 文 本、原 音、 图书、专家解读、融媒体产品 等优质数据,“用技术手段盘 活权威资源,让用户快捷方便 地找到学习资料。” 提供权威解读和深入观 察,也是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 应该重点选择的方向。她说, 理论传播也需要在呈现形式 上适应网络传播特点,例如理 论视频节目“国史讲堂”中, 14 位 领 域 顶 级 专 家、9 关 审 校,内容权威,但也会制作出 3分钟精编短视频,以便于移 动端传播。最后,姚奕表示, 除了打造媒体融合的平台优 势,也需要探索跨平台合作, 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好的 传播效果。 在《如何推动媒体融合 向纵深发展》的主旨演讲中, 宋建武表示,目前媒体融合向 纵深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 建设主流媒体的自主可控平 台。他说,在互联网融合发展 过程中,没有平台就无法聚合 内容,媒体将寸步难行。 他接着分享了互联网运 营的三大秘诀:第一是刚需, 要做一个互联网应用或平台, 一定要有刚需,即一个受众离 不开的功能;第二是黏性,通 过高频服务产生黏性,使人经 常使用这个功能;第三是乐 享,用户有好的体验,愿意和 他人共享、分享这样一个应用 或平台。 三个秘诀的关键词都是 “服务”,所以服务是重要切入 点和抓手,把多种服务功能叠 加进平台运营中,可以使平台 留住用户。以县级融媒体运用 为例,宋建武认为县级群众人 口占比高达70%,应该让县级 融媒体运用充分下沉,并在其 中注入服务功能,充分寻找并 固定这一巨大的用户增量。 此外他还提及,5G时代 的到来对于理论工作来说,也 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这具 有分发更加精准、汇集大数据、 分析大数据的优势,可以建立 强大的数据库。如果理论工作 者能够留住用户,并拥有这样 的数据中台,便能使理论工作 在传播领域中,拥有更多的主 动权与话语权。 要善于用故事思维做理论宣传工作 针对在全媒体时代理论工 作者需要探讨的诸多议题,陆 小华在昨日上午的主论坛上, 通过《融合传播时代的理论传 播与共识构建》的演讲内容进 行了探讨。 他认为,首先,群体行为 的变化需要相适应的传播路 径。与如今全媒体时代相适 应的传播路径是移动获知、大 屏观看、社交认同、共情驱动 等,所以理论宣传工作的传播 路径就要有相应变化。其次, 移动传播发展需要相适应的 内容形态。他说,技术变化决 定了内容的传播逻辑,从传播 形态本身来判断,抽象传播正 在走向具象传播,文字传播走 向影像传播。理论工作在传播 领域到了需要回归人际传播的 时候,要抓住新闻点、关键点、 闪光点、共理点、共鸣点。此 外,也要善于用故事思维做理 论宣传工作, “有细节又有格局 的故事不因为从普通人切入而 变小,反而它的分量更重。” “好的理论宣传者要知 道群众的共情心、共理心在哪 里。”最后他说到,理论工作的 核心概括起来就是:悟透彻、 概括精、讲明白、重互动。 认清“三个考验”提供交互式报道体验 要建设主流媒体的自主可控平台 七方面创新将带来不一样收获 朱燕在主旨演讲《有声 政务的想象力》中提出,声音 作为唯一的伴随性媒介,可以 覆盖到更多的场景和人群,所 以将声音放到特定的环境场 景中进行精准定位,并辅以通 俗的内容,将在线上、线下的 结合中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她介绍了喜马拉雅平台 几种比较成功的政务节目类 型:一是短资讯类,做资讯类 的政务节目,要注意的要点首 先是时长短,其次是一定要有 重点、时效性强;再配上好标 题,带来轻松感。二是政务类 科普节目,此类节目的切入口 要小,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出发;其次要有知识点,一 档节目既有趣又有知识比较 容易火起来。三是民生类,教 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 疗等内容,永远是老百姓关注 的重点。这些内容虽然看上 去比较枯燥,但是如果进行比 较好的演绎以后投放到特定 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就会有人 来听。四是文化类,百家讲坛 的节目,现在仍然有非常多的 受众,用声音的形式把它做成 精品,例如保存的 CD,也会更 加受欢迎。 “我们希望公共服务或 者政务信息也能像水和电一 样随取随用。”最后,朱燕提出 了对于有声政务节目的愿景。 王恒在《短视频助力理 论宣传工作》的主旨演讲中说 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 因为更具情感化和代入感,成 为广受欢迎的内容传播形 式。他特别强调,抖音已经成 为年轻网民的聚集地,是“到 群众中去”、“贴近群众需求, 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 众”的重要阵地。会用、用好 新的传播渠道,结合热点、潮 流元素,可以有效提升主旋 律、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果。 他还说,短视频在发现正能 量、传递正能量方面也有其独 特优势。 演讲中王恒举了两个例 子:一是展现国家发展成就, 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内容 题材。如抖音平台上发起的 “我的选择我的路”话题挑战, 秀出自己“上学的路、下班的 路、为梦想努力的道路”等各 类创意视频,总播放量超过80 亿次。二是讲述凡人故事、奋 斗精神的话题。如“奋斗吧! 我的青春”挑战,通过展示普 通人的普通故事,青年人的青 春故事,激发情感共鸣。以 短视频方式展示老照片,分享 父辈的奋斗历程、自己的青春 故事。他说,用户在参与过程 中,将自我价值、亲情温暖、社 会进程汇聚成了 30.1 亿次播 放的正能量暖流。 用好短视频 提升网友共鸣度 让声音覆盖更多场景和人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宋建武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 博导、原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 陆小华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副主任 姚奕 喜马拉雅政务电台总监 朱燕 字节跳动媒体合作副总经理 王恒 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 李嵘 第五届新媒 体与理论工作 厦门论坛现 场,嘉宾妙语 连珠,气氛非 常热烈。 嘉宾用手机记录现场演讲的精彩内容。 嘉宾为精彩演讲喝彩。 本报新媒体小编进行现场直播。 论坛开始前,嘉宾阅读《厦门日报》。 扫二维码,看 论坛直播。 镜头

191206 RA12 热线Cepaper.xmnn.cn/xmrb/20191206/12.pdf · 在《如何推动媒体融合 向纵深发展》的主旨演讲中, 宋建武表示,目前媒体融合向 纵深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91206 RA12 热线Cepaper.xmnn.cn/xmrb/20191206/12.pdf · 在《如何推动媒体融合 向纵深发展》的主旨演讲中, 宋建武表示,目前媒体融合向 纵深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

声音

A NEWS都市新闻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责编:陈露露 美编:黄财武

有奖报料:96882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

传播渠道的改变,必然带来内容和形式的改变。表达方式上又该做出怎样的改变,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内才能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呢?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就《内容新阵地:新媒体与理论传播创新》的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在李嵘看来,“创新”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词。以新媒体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传统媒体要尝试多手段、融合性的创新表达。在现

场,李嵘播放了RAP歌曲动画《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其中将各种时代精神,以受年轻人 欢 迎 的 手 绘、动 画 加 上RAP的方式播出,当天在澎湃各个平台总累计播放量达到3000万。

对于创新,李嵘总结出七大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尊重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二是坚持技术进化,三是对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四是提高新闻传播时效,五是坚持内容创新,六是提高用户规模,七是引导互联网舆论。他认为,坚持这七个方面的创新将给媒体融合转型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收获。

李嵘还说,在新媒体与理论工作一体化过程中,传统媒体也要正确认识并坚守自身的核心优势,运用优秀的采编业务能力,不断大规模的持续性输出高质量报道。

全媒体时代理论工作怎么开展?这场论坛“火花”碰撞干货不断■第五届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厦门论坛昨日开幕,运用新媒体方式现场直播■今天上午,第二场分论坛将聚焦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张昀 邵凌丰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 嵘

理论界专家学者、新媒体优秀代表、各级各部门的理论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思维深度碰撞,干货金句不断,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大背景下理论工作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话题。昨日上午,“2019·第五届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厦门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各地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我市理论界、高校和媒体代表共180人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为期一天半。昨日上午,三位嘉宾围绕“理论工作与新媒体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及前景展望”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昨日下午的分论坛则聚焦“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宣传的一体化实战研究”,三位嘉宾从实操、产品输出等角度分别进行了诠释和解析。今天上午,第二场分论坛“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将对理论工作在高校的新媒体方向的探索展开头脑风暴。

本届论坛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市委宣传部主办,厦门日报社承办,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厦门新新媒体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执行。本届论坛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问答。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

论坛是跨界的也是跨区域的

随着5G应用的加速推进,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理论工作也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理论工作者面临时代课题:如何抢占思想理论阵地?如何把“有意义”的东西说得更“有意思”,推动理论工作时代化和大众化?

厦门理论工作者敏锐捕捉时代动向,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于2015年创办厦门论坛,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一届比一届内容更丰富,成果更丰硕。它是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的实践,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成果,是线上线下结合、业界学界互动的平台,获得了业界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理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风向标”。

从上一届开始,福建省委宣传部作为厦门论坛指导单位,全程参与了厦门论坛有关工作。我们相信,中央媒体代表、全国思想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兄弟省市、全省各地市理论界人士汇聚一堂,深入研讨,交流观点,思维碰撞,将凝聚更多共识,结出更多硕果。我们更相信,厦门论坛不止是理论界的,也不止是新媒体界的,它还是跨界的,展现出互联互通、融合共生的强大力量;厦门论坛不止是厦门的,也不止是福建的,它还是跨区域的,展现出共建共享、融合共赢的广阔空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

创新融合实效论坛不断向上向善

从 2015 年至今,厦门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论坛一路走来,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向上向善,有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创新。厦门论坛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兴。厦门论坛是创新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成果,是理论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实践,是积极推进理论工作时代化、大众化的举措。

其次是融合。厦门论坛从议题设置到嘉宾邀请,从直播互动到宣传报道,将“融合”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可以说做到了理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内容生产、业界与学界、线上与线下的“四个融合”。

第三是实效。厦门论坛始终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厦门本土案例展开分析研讨,注重项目落地,以项目实施带动理论工作创新。这次增设的分论坛“新媒体与理论工作一体化实战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技术推进思政课教育”等,就体现了浓厚的创新、务实取向。

从上一届开始,福建省委宣传部成为厦门论坛的指导单位,为论坛发展壮大增添新动力。此次论坛的举行,必将有力推动我们更加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厦门发展成为“中国之治”的“试验田”和重要窗口增添强劲动力,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在题为《在媒体融合中创新理论传播》的精彩演讲中,姚奕说,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工作,要先认清可能面临的三个考验,即舆论环境的考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考验和媒体融合的时代考验。在她看来,新闻媒体既要掌握主动权,也要不断更新技术终端,为网民提供交互式报道体验。

姚奕认为,要突破考验,做好新时代的理论工作创新,传统媒体可以从三个方向发挥优势,首先就是要建设传播

广、影响大及具有成长性的学习平台。她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打造的融媒体产品为例,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汇集并融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积累的文本、原音、图书、专家解读、融媒体产品等优质数据,“用技术手段盘活权威资源,让用户快捷方便地找到学习资料。”

提供权威解读和深入观察,也是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应该重点选择的方向。她说,理论传播也需要在呈现形式上适应网络传播特点,例如理论视频节目“国史讲堂”中,14 位领域顶级专家、9 关审校,内容权威,但也会制作出3分钟精编短视频,以便于移动端传播。最后,姚奕表示,除了打造媒体融合的平台优势,也需要探索跨平台合作,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在《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旨演讲中,宋建武表示,目前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建设主流媒体的自主可控平台。他说,在互联网融合发展过程中,没有平台就无法聚合内容,媒体将寸步难行。

他接着分享了互联网运营的三大秘诀:第一是刚需,要做一个互联网应用或平台,一定要有刚需,即一个受众离不开的功能;第二是黏性,通过高频服务产生黏性,使人经

常使用这个功能;第三是乐享,用户有好的体验,愿意和他人共享、分享这样一个应用或平台。

三个秘诀的关键词都是“服务”,所以服务是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把多种服务功能叠加进平台运营中,可以使平台留住用户。以县级融媒体运用为例,宋建武认为县级群众人口占比高达70%,应该让县级融媒体运用充分下沉,并在其中注入服务功能,充分寻找并固定这一巨大的用户增量。

此外他还提及,5G时代的到来对于理论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这具有分发更加精准、汇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的优势,可以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如果理论工作者能够留住用户,并拥有这样的数据中台,便能使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要善于用故事思维做理论宣传工作

针对在全媒体时代理论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诸多议题,陆小华在昨日上午的主论坛上,通过《融合传播时代的理论传播与共识构建》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首先,群体行为的变化需要相适应的传播路径。与如今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传播路径是移动获知、大屏观看、社交认同、共情驱动

等,所以理论宣传工作的传播路径就要有相应变化。其次,移动传播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容形态。他说,技术变化决定了内容的传播逻辑,从传播形态本身来判断,抽象传播正在走向具象传播,文字传播走向影像传播。理论工作在传播领域到了需要回归人际传播的时候,要抓住新闻点、关键点、闪光点、共理点、共鸣点。此外,也要善于用故事思维做理论宣传工作,“有细节又有格局的故事不因为从普通人切入而变小,反而它的分量更重。”

“好的理论宣传者要知道群众的共情心、共理心在哪里。”最后他说到,理论工作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悟透彻、概括精、讲明白、重互动。

认清“三个考验”提供交互式报道体验

要建设主流媒体的自主可控平台 七方面创新将带来不一样收获

朱燕在主旨演讲《有声政务的想象力》中提出,声音作为唯一的伴随性媒介,可以覆盖到更多的场景和人群,所以将声音放到特定的环境场景中进行精准定位,并辅以通俗的内容,将在线上、线下的结合中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她介绍了喜马拉雅平台几种比较成功的政务节目类型:一是短资讯类,做资讯类的政务节目,要注意的要点首先是时长短,其次是一定要有

重点、时效性强;再配上好标题,带来轻松感。二是政务类科普节目,此类节目的切入口要小,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其次要有知识点,一档节目既有趣又有知识比较容易火起来。三是民生类,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内容,永远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虽然看上去比较枯燥,但是如果进行比较好的演绎以后投放到特定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来听。四是文化类,百家讲坛的节目,现在仍然有非常多的受众,用声音的形式把它做成精品,例如保存的CD,也会更加受欢迎。

“我们希望公共服务或者政务信息也能像水和电一样随取随用。”最后,朱燕提出了对于有声政务节目的愿景。

王恒在《短视频助力理论宣传工作》的主旨演讲中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因为更具情感化和代入感,成为广受欢迎的内容传播形式。他特别强调,抖音已经成为年轻网民的聚集地,是“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重要阵地。会用、用好新的传播渠道,结合热点、潮流元素,可以有效提升主旋律、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果。

他还说,短视频在发现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

演讲中王恒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展现国家发展成就,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内容题材。如抖音平台上发起的

“我的选择我的路”话题挑战,秀出自己“上学的路、下班的路、为梦想努力的道路”等各类创意视频,总播放量超过80亿次。二是讲述凡人故事、奋斗精神的话题。如“奋斗吧!我的青春”挑战,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普通故事,青年人的青春故事,激发情感共鸣。以短视频方式展示老照片,分享父辈的奋斗历程、自己的青春故事。他说,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将自我价值、亲情温暖、社会进程汇聚成了 30.1 亿次播放的正能量暖流。

用好短视频提升网友共鸣度

让声音覆盖更多场景和人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宋建武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原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 陆小华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副主任 姚 奕●喜马拉雅政务电台总监 朱 燕

●字节跳动媒体合作副总经理 王 恒

●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 李 嵘

◀第五届新媒体与理论工作厦门论坛现场,嘉宾妙语连珠,气氛非常热烈。

嘉宾用手机记录现场演讲的精彩内容。

嘉宾为精彩演讲喝彩。

本报新媒体小编进行现场直播。

论坛开始前,嘉宾阅读《厦门日报》。

扫二维码,看论坛直播。

镜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