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文化互动 2015.04.2 责任编辑: 韵佳 本版版式: 安逸飞 本版校对:谢思颖 以简单的方式传递爱情 虽然三行情书以其短小精悍却又深刻隽永的特点受到了国人的追捧,但 是,从三行情书引入中国开始,国人对它的质疑却也一直存在。 三行情书本是日本汉字协会为推广汉字教育而发起的一项诗歌体裁,往 往以某事物为主题,要求作者以60字以内、排列成三句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 而在中国,它以 2010 年浙江大学举办的“三行情书大赛”和 2011 年情人节 前夕人人网主办的“三行情书大赛”为契机,开始逐步受到国人追捧,并成 为了较为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 脱胎于微博的三行情书又被称为“微情书”,具有与微博相同的特点, 即“小而微”。正是因为这种特点,部分人并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部分网 友认为,借微博时代的东风兴起的三行情书,无法摆脱其快餐式文化的烙印, 显得“诚意不足,就像街上随处可见的廉价玫瑰,随手买了一枝去讨好别人, 最终也是被嫌弃、抛弃的下场。”还有人认为,它“小而微”的特点也限制 了感情的抒发:“一封三行情书不过三行,几十个字,爱一个人的感情那么深, 那么复杂,是即使几百字、几千字的情书也无法表达得尽的,怎么能用这短 短的几句话来总结?”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现今社会已经不同于那个可以平心静气写一封 情书的时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时代”也已经到来,都市人的表达习惯有所变化也是 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三行情书这种表达爱意的方式似乎是一个不 错的选择。 不同的时代中我们的爱意依旧,只是更换了另外的表达方式。正如这句 话告诉我们的:“一个时代的爱情总带有那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如今进入微 时代,爱情经不起等待,既要言简意赅地表白,也要快速精准地到达,三行 情书正是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递爱情,它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很简单。” 注:韵佳,新闻传播学院 2014 级本科生。 我们有多久没有写过情书了?工业化的尘埃蒙蔽了我们本应涌动动人爱 语的心,快节奏的生活疲惫了我们本应书写炙热爱恋的手,我们再也无法像 鸿雁传书的时代那般,挑一个温暖的午后,就着一杯清茶,书写一封怀着拳 拳爱意的情书。 可是无法书写,并不代表心中的爱意就此消散。即使无法再为你写上一 封长信,我却依然想为你奉上一封我亲手写就的情书,于是三行情书便应运 而生。 爱你,我只用三行字来表达。 我只用三行字来表达 文 / 韵佳 爱,其实可以如此简单 爱情一定是轰轰烈烈不死不休的吗?亦或者是你侬我侬花前月下?还是 平平淡淡与子偕老?也许所有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所有人却 都可以确定一件事:在我还可以爱你的时候,请让我勇敢地表达出我的爱意。 三行情书便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行情书中不乏热烈直白的告白“我爱你/爱你/你”;也不乏天长地 久的承诺 “从爱你的青丝/一直等到/爱你花白的鬓角”;既有理科生深沉 的表白“高斯拿走了我的尺规/从此以后/我只好徒手为你画眉”;也有文 科生刻骨铭心的爱情“敢不敢爱/敢不敢恨/敢不敢地老天荒永不分离”。 但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诉说了对爱人缱绻的情意,它透过这短短的三句话, 抵达爱人的心底,也撩动了旁观者们的心弦。 许多人羞涩地不敢说出自己的心意,便通过三行情书表达自己的深情, 这些情书不过寥寥数字,朴实得不加任何修饰,却能表达心底最诚挚的情谊。 这首情书也许是最好的写照:“写不出那些华丽复杂的句子/我只好书写三 行句子/让你知道我爱你”。 有人认为三行情书表达的爱意太过简陋,不过也许这才是爱的本来面目。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最真挚的情感,原本就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语言来描述, 简单至极,也许就是真到了心底。爱,其实可以如此简单。” 鱼精与张珍的真情让人感慨;《沙漠王子》中“自己的命儿自己算”言辞之凄苦, 摧人肝肠;《五女拜寿》中杨继康夫妇的孝义之心感天动地。剥开地方戏剧的面 纱,年龄日增的我渐渐明白,这都是老祖宗们变着法儿地告诉我们孝、仁、义、 情几个字的深刻含义啊。 越地佳品 在这个吃货纵横的时代,当然不能少了绍兴美食了。就我这个本地人来讲, 最爱吃的便是干菜肉了。这“干菜”便是自家晒制的霉干菜,油光黄黑,香味扑 鼻。“肉”则是上好的五花肉,即一层皮盖一层油,夹一层精肉,又一层肥肉, 还要垫上一层精肉。食材已备,取一高脚碗,碗底铺一层干菜,添两层中间夹了 干菜的肉,最后盖上一层干菜,隔水蒸上那么一蒸,一碗香软滑嫩的干菜肉便做 成了。它比红烧肉醇厚,比扣肉清口,比东坡肉香软,你只要一动筷便会恨自己 的肚子不够大。还有霉千张那让人欲罢不能的霉咸味,臭豆腐那外酥里嫩的诱惑 力,绍兴老酒那甘醇清香的魅味,真教人欲罢不能。 名人巷陌 绍兴多什么?其他我不知道,名人可不是一般的多:大禹、勾践、西施、王 充、王羲之、嵇康、谢安、陆游、秋瑾、竺可桢等等,几口气都说不完。其中谢 太傅沉静俊秀,风流潇洒,所见深远,胆量过人,是我最钦佩的人。他在疾风猛 浪中安然稳坐,人曰:“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他与客围棋,淮水捷报传来, 客人未觉其意色举止有异于常,开口相问才得知佳音。谢太傅可真是胜无喜色, 雅量豁然。他为人淡泊,隐居东山,未有处世意,朝野内空才毅然出仕,功绩斐 然,世人皆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叙着叙着,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的老房子里,高高的门槛,又大又沉的八仙桌, 大大小小的缸罐锅炉,还有一道窄瘦而结实的木梯 , 把你引向莹莹的窗⋯⋯ 注:邵晓涵,新闻传播学院 2014 级本科生。 虽然年少时便已识得“家乡”二字,乡情弥漫的文字也读了不少,但其真正 含义大概也只有离开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不是旅行,也不是探访——而是在 他乡各个街巷摸索前行,在背景迥异的人群中寻找自我的维度,才会明白一二。 大概,我与绍兴有缘,所以今生成了绍兴人。 相传,上古时代,舜帝开垦此地,教先民驯服野兽、捕鱼耕田。而我,正是 出生于这片舜江舜土。家居舜江(曹娥投江故事发生后称曹娥江)之滨,饮小舜 江水库之甘醴,仰舜帝岭之秀木,游大象公园之群雕。顺着象背上舜帝的目光, 我仿佛回到了我记忆中的绍兴,也是历史中的绍兴。 戏语大义 用绍兴方言唱来的莲花落和越剧是我儿时常听的戏剧。吴侬软语间相传的是 历代绍兴城里的故事:巧媳妇九斤姑娘连破难题,屡化刁难,成为了石家三方媳 妇;哀婉凄绝的梁祝传说感动天下红尘中的痴情儿女,祝英台那句“梁兄你花轿 早来抬”一唱三顿,含羞传情,直教人心生怜惜,而想到他俩的结局不免又觉凄 婉;命途多舛的何文秀凭一己之力官至巡按,惩恶除奸,大快人心;命运悲惨的 祥林嫂那一声“我已经捐过门槛了”,真的令人潸然泪下;宁做鸳鸯不羡仙的鲤 乡缘 文 / 邵晓涵 对话 钢琴 ——聆听厦大的优雅 文 / 洪圳 余雨晴 马志艳 韵佳 解音乐。就像我们,也经常去听钢琴音乐会,因为听别人弹琴也是学习的过程。” 同为钢琴系的朱皓月表示,每个演奏者都有独属于他的那种风格,乐曲中也自然 就饱含了演奏者的情感。他的演奏更是在表达着自己,每个跳动的音符里都含有 他独特的音节。就如唐诗所说:“弹自己所感,就会入情。” 新的天空:与钢琴对话 钢琴的乐声在校园内涤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我们形影相随。而作为 钢琴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交流,则让这种文化气息随着时间流逝更 加浓郁醇厚。 “钢琴文化艺术节,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热爱弹钢琴的人来参加比赛,除了 追求名次奖项以外,更多的是在互相学习。”赵艺萌说道。当然,对于专业学生 来说,艺术交流同样也存在于他们与钢琴之间。在黄晔眼里,钢琴更多的是她的 伙伴,而不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她告诉我们:“直到现在,钢琴于我的存在更 是变成了一种放空或者说放松的方式,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我觉得有时候陪 伴你的不一定是人,钢琴这个大家伙同样是忠诚的玩伴,它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弹 琴者的情绪,这样一种宣泄于它于我都很爽快。”而在赵艺萌眼中,这个“大家 伙”更是一个教会她耐心、恒心、专心的朋友。她说:“在弹琴的时候我会特别 专注,所以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特别认真。它除了教会了我耐心和专心,最 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恒心——毕竟长期坚持练习的习惯不是一时能够养成的。我 觉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正是我们。我们会因为一首曲子练习上百遍, 不断的磨合,所以没有耐心是根本行不通的。”虽然与钢琴交流是很多钢琴演奏 者都具备的能力,并不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与琴之间的情 感交流是厦门大学钢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厦大钢琴文化给了爱好钢琴的学子一方蓝天,也替他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 台。正如黄晔团长对厦大钢琴文化的精简诠释:“厦门大学的钢琴文化,简而言 之,就是让懂琴之人有练琴之地,听音之人一饱耳福,匆匆过客也能驻足片刻缓 口气再继续前行。” 期盼与祝福:不断成长 厦大的钢琴文化有许多迷人之处,厦大学子也期盼钢琴这一元素能够在校园 文化中得到更多的彰显。 在采访中,许多厦大学子表明了这种期待。有人希望能多举办如同鼓浪屿的 国际钢琴艺术节一样的文化节,供更多热爱钢琴的人欣赏;也有人出于对延长公 共钢琴使用寿命的考虑,希望使用者爱护公共钢琴,使之保持清洁,得到及时的 维护与保养,以使公共钢琴服务于更多的厦大人。 厦大的钢琴文化不会止步于现在,它会随着厦大的成长而不断充实壮大。 听与弹都是心的交流,弹与听都是美的感受。我们都会见证厦大在钢琴文化 一点一滴地浸润下,越来越美,美在身,美在心。 厦门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她的美不仅在于校园的风景,更在于独 特的文化氛围。钢琴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钢琴旁用心弹奏着的 身影,教学楼、咖啡厅中潺潺流出的乐声,时而举行的钢琴欣赏会,每一个细节 无一不在证明这是一个被黑白琴键和悦动音符环抱着的校园。 柔软的抚慰:公共钢琴 钢琴素来享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在厦大也有无数学子迷醉于它的魅力。 为了给热爱钢琴的学生提供练习和抒发感情的场所,2014 年 4 月,学校引进了 十架公共钢琴供学生使用。2015 年 3 月,学校又新添了六架公共钢琴。。 来自法学院 2014 级的唐诗偶尔会到公共钢琴旁弹奏一曲:“我 5 岁就学钢 琴了,和琴很亲近,弹钢琴早已经变成习惯。弹起自己喜欢的曲子 , 就会感觉很 自由。到了大学以后听说有免费的钢琴可以练习,虽然刚开始有点不敢尝试,但 还是很开心的。”还有经常去弹奏的同学表示,自己热爱钢琴,但是进入学校之 后很难找到练习的场所,有了公共钢琴后,自己的爱好就不会无处安放了。 钢琴优美的音色总是能抚慰人心,它不但舒缓了弹奏者的心情,也柔和了校 园的氛围。翔安校区的艺术团团长黄晔对此深有体会,她说,翔安校区理工类的 学科特别多,翔安学子的标配就是实验室和白大褂,所以公共钢琴的存在就成了 一种很好的调和剂。它让翔安变得柔软很多,无论弹琴的人有怎样的心情,以琴 音作为背景乐也会给枯燥的日常带来一些舒缓的抚慰。 但厦大的公共钢琴带来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人文情怀,就像一位厦大学 子所说:“其实厦大的钢琴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在身边的感觉。艺术本来是很不可 触及的东西,但是它现在变得亲民,变得和我们亲近。这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就 是保持一颗爱美的心,生活再累,自己去弹个曲子,听别人弹个曲子,你就会好 起来。” 情感的交流: 钢琴演奏会 在厦大,钢琴文化的魅力并不仅仅体现于时常弹奏出优美乐章的公共钢琴 中,钢琴系的赵艺萌同学又给我们介绍了另一种钢琴文化形式——钢琴演奏会。 “学校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音乐的氛围,我们艺术学院的音乐厅几乎天天都有 音乐会。本科生、研究生,还有留学归来的教师和外国教师的音乐会都有。我觉 得每个演奏者弹奏同样曲子的感觉是不同的,从不同版本中学习,能够更好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回廊 天南地北话家乡 摄影 / 查何旭唐诗 爱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语:在厦门,这座充斥着艺术文化气息的音乐岛屿上,有着独具 一格的钢琴文化。鼓浪屿上,钢琴文化艺术节的音乐之声仿佛已融入到 了海浪之中,随浪花一次次地传递到了岸上;厦门大学内,钢琴声混和 着泥土清新的味道,远远地四散开来,空气中满满地都是青春的乐音。 学子们在校园内随着琴声踱步徘徊,试图追寻着钢琴文化气息的脚步。

2015.04.2 对话钢琴 - tw.xmu.edu.cn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5.04.2 对话钢琴 - tw.xmu.edu.cn

4 文化互动2015.04.2

责任编辑:姚旺 本版版式:向品翰 本版校对:洪圳责任编辑: 韵佳 本版版式: 安逸飞 本版校对:谢思颖

以简单的方式传递爱情

虽然三行情书以其短小精悍却又深刻隽永的特点受到了国人的追捧,但

是,从三行情书引入中国开始,国人对它的质疑却也一直存在。

三行情书本是日本汉字协会为推广汉字教育而发起的一项诗歌体裁,往

往以某事物为主题,要求作者以 60 字以内、排列成三句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

而在中国,它以 2010 年浙江大学举办的“三行情书大赛”和 2011 年情人节

前夕人人网主办的“三行情书大赛”为契机,开始逐步受到国人追捧,并成

为了较为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

脱胎于微博的三行情书又被称为“微情书”,具有与微博相同的特点,

即“小而微”。正是因为这种特点,部分人并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部分网

友认为,借微博时代的东风兴起的三行情书,无法摆脱其快餐式文化的烙印,

显得“诚意不足,就像街上随处可见的廉价玫瑰,随手买了一枝去讨好别人,

最终也是被嫌弃、抛弃的下场。”还有人认为,它“小而微”的特点也限制

了感情的抒发:“一封三行情书不过三行,几十个字,爱一个人的感情那么深,

那么复杂,是即使几百字、几千字的情书也无法表达得尽的,怎么能用这短

短的几句话来总结?”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现今社会已经不同于那个可以平心静气写一封

情书的时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时代”也已经到来,都市人的表达习惯有所变化也是

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三行情书这种表达爱意的方式似乎是一个不

错的选择。

不同的时代中我们的爱意依旧,只是更换了另外的表达方式。正如这句

话告诉我们的:“一个时代的爱情总带有那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如今进入微

时代,爱情经不起等待,既要言简意赅地表白,也要快速精准地到达,三行

情书正是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递爱情,它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很简单。”

注:韵佳,新闻传播学院 2014 级本科生。

我们有多久没有写过情书了?工业化的尘埃蒙蔽了我们本应涌动动人爱

语的心,快节奏的生活疲惫了我们本应书写炙热爱恋的手,我们再也无法像

鸿雁传书的时代那般,挑一个温暖的午后,就着一杯清茶,书写一封怀着拳

拳爱意的情书。

可是无法书写,并不代表心中的爱意就此消散。即使无法再为你写上一

封长信,我却依然想为你奉上一封我亲手写就的情书,于是三行情书便应运

而生。

爱你,我只用三行字来表达。

我只用三行字来表达

■文 / 韵佳

爱,其实可以如此简单

爱情一定是轰轰烈烈不死不休的吗?亦或者是你侬我侬花前月下?还是

平平淡淡与子偕老?也许所有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所有人却

都可以确定一件事:在我还可以爱你的时候,请让我勇敢地表达出我的爱意。

三行情书便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行情书中不乏热烈直白的告白“我爱你/爱你/你”;也不乏天长地

久的承诺 “从爱你的青丝/一直等到/爱你花白的鬓角”;既有理科生深沉

的表白“高斯拿走了我的尺规/从此以后/我只好徒手为你画眉”;也有文

科生刻骨铭心的爱情“敢不敢爱/敢不敢恨/敢不敢地老天荒永不分离”。

但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诉说了对爱人缱绻的情意,它透过这短短的三句话,

抵达爱人的心底,也撩动了旁观者们的心弦。

许多人羞涩地不敢说出自己的心意,便通过三行情书表达自己的深情,

这些情书不过寥寥数字,朴实得不加任何修饰,却能表达心底最诚挚的情谊。

这首情书也许是最好的写照:“写不出那些华丽复杂的句子/我只好书写三

行句子/让你知道我爱你”。

有人认为三行情书表达的爱意太过简陋,不过也许这才是爱的本来面目。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最真挚的情感,原本就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语言来描述,

简单至极,也许就是真到了心底。爱,其实可以如此简单。”

鱼精与张珍的真情让人感慨;《沙漠王子》中“自己的命儿自己算”言辞之凄苦,

摧人肝肠;《五女拜寿》中杨继康夫妇的孝义之心感天动地。剥开地方戏剧的面

纱,年龄日增的我渐渐明白,这都是老祖宗们变着法儿地告诉我们孝、仁、义、

情几个字的深刻含义啊。

越地佳品

在这个吃货纵横的时代,当然不能少了绍兴美食了。就我这个本地人来讲,

最爱吃的便是干菜肉了。这“干菜”便是自家晒制的霉干菜,油光黄黑,香味扑

鼻。“肉”则是上好的五花肉,即一层皮盖一层油,夹一层精肉,又一层肥肉,

还要垫上一层精肉。食材已备,取一高脚碗,碗底铺一层干菜,添两层中间夹了

干菜的肉,最后盖上一层干菜,隔水蒸上那么一蒸,一碗香软滑嫩的干菜肉便做

成了。它比红烧肉醇厚,比扣肉清口,比东坡肉香软,你只要一动筷便会恨自己

的肚子不够大。还有霉千张那让人欲罢不能的霉咸味,臭豆腐那外酥里嫩的诱惑

力,绍兴老酒那甘醇清香的魅味,真教人欲罢不能。

名人巷陌

绍兴多什么?其他我不知道,名人可不是一般的多:大禹、勾践、西施、王

充、王羲之、嵇康、谢安、陆游、秋瑾、竺可桢等等,几口气都说不完。其中谢

太傅沉静俊秀,风流潇洒,所见深远,胆量过人,是我最钦佩的人。他在疾风猛

浪中安然稳坐,人曰:“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他与客围棋,淮水捷报传来,

客人未觉其意色举止有异于常,开口相问才得知佳音。谢太傅可真是胜无喜色,

雅量豁然。他为人淡泊,隐居东山,未有处世意,朝野内空才毅然出仕,功绩斐

然,世人皆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叙着叙着,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的老房子里,高高的门槛,又大又沉的八仙桌,

大大小小的缸罐锅炉,还有一道窄瘦而结实的木梯 , 把你引向莹莹的窗⋯⋯

注:邵晓涵,新闻传播学院 2014 级本科生。

虽然年少时便已识得“家乡”二字,乡情弥漫的文字也读了不少,但其真正

含义大概也只有离开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不是旅行,也不是探访——而是在

他乡各个街巷摸索前行,在背景迥异的人群中寻找自我的维度,才会明白一二。

大概,我与绍兴有缘,所以今生成了绍兴人。

相传,上古时代,舜帝开垦此地,教先民驯服野兽、捕鱼耕田。而我,正是

出生于这片舜江舜土。家居舜江(曹娥投江故事发生后称曹娥江)之滨,饮小舜

江水库之甘醴,仰舜帝岭之秀木,游大象公园之群雕。顺着象背上舜帝的目光,

我仿佛回到了我记忆中的绍兴,也是历史中的绍兴。

戏语大义

用绍兴方言唱来的莲花落和越剧是我儿时常听的戏剧。吴侬软语间相传的是

历代绍兴城里的故事:巧媳妇九斤姑娘连破难题,屡化刁难,成为了石家三方媳

妇;哀婉凄绝的梁祝传说感动天下红尘中的痴情儿女,祝英台那句“梁兄你花轿

早来抬”一唱三顿,含羞传情,直教人心生怜惜,而想到他俩的结局不免又觉凄

婉;命途多舛的何文秀凭一己之力官至巡按,惩恶除奸,大快人心;命运悲惨的

祥林嫂那一声“我已经捐过门槛了”,真的令人潸然泪下;宁做鸳鸯不羡仙的鲤

乡缘■文 / 邵晓涵

对话钢琴——聆听厦大的优雅■文 / 洪圳 余雨晴 马志艳 韵佳

解音乐。就像我们,也经常去听钢琴音乐会,因为听别人弹琴也是学习的过程。”

同为钢琴系的朱皓月表示,每个演奏者都有独属于他的那种风格,乐曲中也自然

就饱含了演奏者的情感。他的演奏更是在表达着自己,每个跳动的音符里都含有

他独特的音节。就如唐诗所说:“弹自己所感,就会入情。”

新的天空:与钢琴对话

钢琴的乐声在校园内涤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我们形影相随。而作为

钢琴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交流,则让这种文化气息随着时间流逝更

加浓郁醇厚。

“钢琴文化艺术节,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热爱弹钢琴的人来参加比赛,除了

追求名次奖项以外,更多的是在互相学习。”赵艺萌说道。当然,对于专业学生

来说,艺术交流同样也存在于他们与钢琴之间。在黄晔眼里,钢琴更多的是她的

伙伴,而不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她告诉我们:“直到现在,钢琴于我的存在更

是变成了一种放空或者说放松的方式,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我觉得有时候陪

伴你的不一定是人,钢琴这个大家伙同样是忠诚的玩伴,它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弹

琴者的情绪,这样一种宣泄于它于我都很爽快。”而在赵艺萌眼中,这个“大家

伙”更是一个教会她耐心、恒心、专心的朋友。她说:“在弹琴的时候我会特别

专注,所以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特别认真。它除了教会了我耐心和专心,最

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恒心——毕竟长期坚持练习的习惯不是一时能够养成的。我

觉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正是我们。我们会因为一首曲子练习上百遍,

不断的磨合,所以没有耐心是根本行不通的。”虽然与钢琴交流是很多钢琴演奏

者都具备的能力,并不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与琴之间的情

感交流是厦门大学钢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厦大钢琴文化给了爱好钢琴的学子一方蓝天,也替他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

台。正如黄晔团长对厦大钢琴文化的精简诠释:“厦门大学的钢琴文化,简而言

之,就是让懂琴之人有练琴之地,听音之人一饱耳福,匆匆过客也能驻足片刻缓

口气再继续前行。”

期盼与祝福:不断成长

厦大的钢琴文化有许多迷人之处,厦大学子也期盼钢琴这一元素能够在校园

文化中得到更多的彰显。

在采访中,许多厦大学子表明了这种期待。有人希望能多举办如同鼓浪屿的

国际钢琴艺术节一样的文化节,供更多热爱钢琴的人欣赏;也有人出于对延长公

共钢琴使用寿命的考虑,希望使用者爱护公共钢琴,使之保持清洁,得到及时的

维护与保养,以使公共钢琴服务于更多的厦大人。

厦大的钢琴文化不会止步于现在,它会随着厦大的成长而不断充实壮大。

听与弹都是心的交流,弹与听都是美的感受。我们都会见证厦大在钢琴文化

一点一滴地浸润下,越来越美,美在身,美在心。

厦门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她的美不仅在于校园的风景,更在于独

特的文化氛围。钢琴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钢琴旁用心弹奏着的

身影,教学楼、咖啡厅中潺潺流出的乐声,时而举行的钢琴欣赏会,每一个细节

无一不在证明这是一个被黑白琴键和悦动音符环抱着的校园。

柔软的抚慰:公共钢琴

钢琴素来享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在厦大也有无数学子迷醉于它的魅力。

为了给热爱钢琴的学生提供练习和抒发感情的场所,2014 年 4 月,学校引进了

十架公共钢琴供学生使用。2015 年 3 月,学校又新添了六架公共钢琴。。

来自法学院 2014 级的唐诗偶尔会到公共钢琴旁弹奏一曲:“我 5 岁就学钢

琴了,和琴很亲近,弹钢琴早已经变成习惯。弹起自己喜欢的曲子 , 就会感觉很

自由。到了大学以后听说有免费的钢琴可以练习,虽然刚开始有点不敢尝试,但

还是很开心的。”还有经常去弹奏的同学表示,自己热爱钢琴,但是进入学校之

后很难找到练习的场所,有了公共钢琴后,自己的爱好就不会无处安放了。

钢琴优美的音色总是能抚慰人心,它不但舒缓了弹奏者的心情,也柔和了校

园的氛围。翔安校区的艺术团团长黄晔对此深有体会,她说,翔安校区理工类的

学科特别多,翔安学子的标配就是实验室和白大褂,所以公共钢琴的存在就成了

一种很好的调和剂。它让翔安变得柔软很多,无论弹琴的人有怎样的心情,以琴

音作为背景乐也会给枯燥的日常带来一些舒缓的抚慰。

但厦大的公共钢琴带来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人文情怀,就像一位厦大学

子所说:“其实厦大的钢琴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在身边的感觉。艺术本来是很不可

触及的东西,但是它现在变得亲民,变得和我们亲近。这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就

是保持一颗爱美的心,生活再累,自己去弹个曲子,听别人弹个曲子,你就会好

起来。”

情感的交流:钢琴演奏会

在厦大,钢琴文化的魅力并不仅仅体现于时常弹奏出优美乐章的公共钢琴

中,钢琴系的赵艺萌同学又给我们介绍了另一种钢琴文化形式——钢琴演奏会。

“学校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音乐的氛围,我们艺术学院的音乐厅几乎天天都有

音乐会。本科生、研究生,还有留学归来的教师和外国教师的音乐会都有。我觉

得每个演奏者弹奏同样曲子的感觉是不同的,从不同版本中学习,能够更好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回廊天南地北话家乡

摄影 / 查何旭坤 唐诗

爱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语:在厦门,这座充斥着艺术文化气息的音乐岛屿上,有着独具

一格的钢琴文化。鼓浪屿上,钢琴文化艺术节的音乐之声仿佛已融入到

了海浪之中,随浪花一次次地传递到了岸上;厦门大学内,钢琴声混和

着泥土清新的味道,远远地四散开来,空气中满满地都是青春的乐音。

学子们在校园内随着琴声踱步徘徊,试图追寻着钢琴文化气息的脚步。

Page 2: 2015.04.2 对话钢琴 - tw.xmu.edu.cn

YOUTH IN XIAMEN UNIVERSITY

反映青年声音 传承厦大文化

责任编辑:姚旺 本版版式:向品翰 本版校对:洪圳责任编辑: 韵佳 本版版式: 安逸飞 本版校对:谢思颖

总第213 期

主  办

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

出  版

网  站

tw.xmu.edu.cn

指导老师

陈怀锋 葛郝锐 王岩芳

主  编

吴奕婧

副 主 编

陈雅琪

执行主编蔡凉凉

美术主编

龚晶

发行时间2015 年 04 月 2 日

·《在“微”言“商”——大学生行走微商的日子》大学生微商:雏鹰展翅,羽翼未丰。

·《不辞长作厦门人——外教与厦大的情意结》 外教在厦大:此心安处是吾乡。

·《“抢红包”现象观察》“抢红包”大战:娱乐之余,冷静思考。

·《暴走的世界》吐槽现象思考:抚平浮躁,温柔又耐心地

对待世界。

·《对话钢琴:聆听厦大的优雅》钢琴文化:懂琴者有练琴地,听音人可饱

耳福。

·《爱你,我只用三行字表达》三行情书:不同的时代中,我们的爱意依

旧。

除去剧组共同的挑战,兼职作曲、编曲的

孙兴盛也面临着需要做出重大突破的挑战。其

实早在之前的作品中,孙兴盛就已经展露出音

乐创作的才华,但他并不擅长爵士、蓝调和交

响风格。为了挑战自己的短板,孙兴盛在假期

尝试着突破自己原有的风格,写出了一首蓝

调,最终获得了剧组同学的高度肯定。

筹备过程中,孙兴盛始终记得新闻传播学

院老师迟月利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经常把

不可能的事做成功的人。但还是要记住,这件

事情在做起来的时候,它的难度会比你现在想

的十倍还要多。”在剧组碰到难关的时候,孙

兴盛也曾怀疑过自己,但他一直坚信:“没有

挑战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在这种精神的带

动下,剧组人员也全心全意投入各自的工作

中。

谈及对《厦至 45.8℃》的期许,孙兴盛希

望以后再看《厦至 45.8℃》时,依然觉得有很

多值得回忆的地方。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剧组

总制片周晓杰则表示:“希望那些共同参与的

人在过程中能感到快乐,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所

浅阅读 时代的微信公众号

赢呢?

“我们会经常聚在一块开个小会,分析这

几周的文章阅读量和后台关注人数变化,也会

参考给我们留言的读者意见。因此我们推送板

块和内容一直在调整。”夏诗寒认为,微信平

台的推送内容一定要有自己的针对人群。“让

大家每一次刷微信的时候,都能有一点点的收

获,而不是看到信息爆炸时代的垃圾。”为此,

“FL 工作室”举办了外语三行情诗比赛和“感

同身受”等创意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官方的微信平台则面临着更为重大的责

任。“我们当然希望阅读量越高越好,但还是

更看重质量,哗众取宠得来的阅读量,是会失

信于同学的。”徐浩洋表示,“同学们急需了

解的事情,我们会在信息真实、完整的前提下

尽快把消息传播给大家;但其他的一些专题,

花再长的时间去做都是应该的,贵精不贵多。

优质内容的阅读量肯定不会低的。”而校团委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全新升级为“青春厦大”,

面向全校师生,关注校园新鲜事与社会热点,

至今已策划了几期独家专题,致力于以优质内

容服务厦大师生,发出属于青年学生的厦大好

声音。

谢鹏达也认同内容为王:“举办一些活动

有时也可能带来粉丝的爆炸性增长。但是,真

正要把人留住,靠的还是内容。”他同时以自

己关注的一些公众平台为例,提到精美的文字

排版给予读者的阅读感也同样重要。

“大学生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些各方面

兴趣和品味都可能不那么相同的个体。”张路

尧主张推送内容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真

正形成受众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

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一些订阅。”作为一

个非盈利平台,她认为只要文章质量尽力做到

最好,阅读量不能强求。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

索与尝试,“桃壳罐饭”目前的标签是文化、

生活、大学、社会,定位更加明确。用张路尧

自己的话说,她希望这个订阅号的内容是轻松

而又清新的,“我不希望它是一个充满即时性

内容的快速阅读生产器。”

“标题党虽然可以骗阅读量,但是会影响

读者的心情。看标题感兴趣,但是点进来一看

觉得都是些没用的东西,这绝对是不可取的。”

夏诗寒的话,对于思考公众平台应该怎样更好

地运营或许会有所启示。“内容的精品是第一

位的,只有把内容真正做好了,形成了品牌,得到了大家信任,才是有实力的阅读量。”

进而感受到厦大学子如盛夏一样灿烂的风貌。

至于“45.8℃”,则是影片中的一个伏笔。“超

过 42℃人就无法存活,而温度计上最高温度显

示是 45℃。”超过 45℃的 45.8℃会是怎样,

这是影片为我们留下的悬念。

这部完全由学生自发拍摄制作的影片,得

到了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学校提供资金与场

地,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老师提供技术指

导等。此外,《厦至 45.8℃》剧组人员也全部

都是厦大在校学生。参与其中的厦大人都想为

自己的母校做一件事。“我觉得一群有梦想有

热情的人一起做事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样大学

才不会白过。”导演助理、新闻传播学院 2014

级的王同学说。

·给母校的一份礼物·

“其实这个影片的内涵很简单,只是想说

明厦大是一个允许每一个学子找到自己的土

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她教会了我们

自由和博爱,这可能是其它学校无法与厦大相

比拟的地方。”谈起拍摄《厦至 45.8℃》的初

衷,孙兴盛依然很激动。与所有了解并深爱厦

大的学生一样,当看到别人误解甚至诋毁自己

的母校时,他会在各种网络论坛上为厦大澄清

和辩驳。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厌倦了以这种方

式来捍卫母校的名声,而产生了为厦大拍一部

宣传片的想法。

“去年四月,看到北大的《星空日记》在

朋友圈被热议时,评论纷纷是‘好赞哦’、‘北

大就是有水平啊’⋯⋯那时我就想:“难道我

们就拍不出这样的宣传片吗?”在查阅了很多

学校的宣传片后,孙兴盛发现,中国没有任何

一个大学生团体拍摄过歌舞微电影,而音乐又

是他所擅长的领域,他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

“一方面是大二做了《初厦》、《恋厦》

两部片子,希望能再出一部,完成拍摄《芙蓉

湖畔三部曲》的夙愿;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想

在毕业前能为母校做些什么。”《初厦》、《恋

厦》是由凤凰花影社策划出品的 MV。歌曲的

词曲创作、编曲都出自孙兴盛之手,2013 年推

出后在网上走红。

经过了三年多在厦大的生活,再加上之前

与凤凰花影社同学的合作经历,孙兴盛觉得,

厦大已经有能力组建一个学生团队,拍摄出中

国第一部歌舞类微电影。“这部影片的很多形

式是全新的尝试,我喜欢新鲜。”主演之一、

软件学院 2014 级本科生丁芷钰介绍。

“我不希望外界对厦大的印象只有美景。

我想用《厦至 45.8℃》来展现厦大学子的风貌,

展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理念。”这种

身为厦大人而产生的责任感一直支撑着剧组。

给母校一份礼物,这是这部宣传片创作的初

心。

·没有挑战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厦至 45.8℃》一

开始便被贴上了“中国大学生第一部歌舞片”

的标签,其制作的难度与压力自是不言而喻。

在演员甄选之前,剧本就已经改了 11 个

版本。从导演最初构思出剧本的雏形到编剧人

员一次次完善情节,剧中人物的形象渐渐丰满

起来,情节也变得生动。但是拍摄过程中总是

2

3

4

热点专题

观察评论

文化互动

——厦大里的微信公众号和它们的运营者

厦至 45.8℃,聆听盛厦年华

导读A2

A3

A4

“ ”

文 / 姚旺 王圣杰 涂轩涵 潘登

文 / 林瑜洋 李超然 刘闻莺 金雨涵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

困难,不管是选角

之初找不到合适的

男主角和男二号人

选,还是可以预见

的之后拍摄过程中

会出现的排舞、机

位、演员等方面的

问题,都让全体剧

组人员面临着巨大

的压力和考验。

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优秀作品的诞生必定有其艰难的历程,而

青春,就是要挥霍在有意义的事上。《厦至

45.8℃》承载着剧组的全部心血与期许,也包

含着一代厦大学子最真诚的祝福。在青春年华

里,一起聆听这首盛厦交响曲,一定会是一件

美好而惬意的事。

·梦想萌发于青春盛厦·

《厦至 45.8℃》是厦大学子自发组织起来

为母校拍摄的宣传片,也是中国大学生第一部

歌舞剧形式的微电影。剧组成立于 2015 年 1

月中旬,之后的整个寒假,他们都在积极地进

行筹备工作,包括招募演职人员、设立微博微

信等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剧组知名度与影响力

等。

影片将讲述三个主人公从入学到毕业的四

年里发生的故事。光影中有对厦大的爱恋,对

青春的感悟,还有对梦想的追逐。新闻传播学

院 2011 级本科生、《厦至 45.8℃》总导演孙

兴盛解释了片名的含义:“厦至”的“至”取

自校训“止于至善”,有厦大人追求完美、永

无止境的蕴意。“厦至”又让人联想到夏至,

夏,一个万物勃发的季节;而厦,是一个梦想生长的地方。夏天与我们只剩几个月的距离,而《厦至 45.8℃》也已在厦大学子手中悄然孕育。之前来自“孙枫意”的一段引爆微信朋友圈的 表 白 视 频, 就 是 出 自《 厦 至45.8℃》剧组的宣传创意。在经过了长达 5 个月的筹备之后,这部由厦大学子自发创作的校园宣传片将在 4 月初开拍。

摄影 /刘闻莺

图片由孙兴盛提供

2011 年 1 月,腾讯正式推出微信。到目

前,微信的国内用户已逾 5 亿,其发展速度之

快远远超过人们想象。从微机时代到移动互联

时代,微信精准地契合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微信蓬勃发展之际,微信公众平台的宣

传价值和传播意义也被更多人所发现。2012 年

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截至2014年底,

微信平台已拥有近 800 万公众账号。在厦大校

园中,不仅有庞大的微信用户人群,也有许多

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在这个“浅阅读”开始

大范围地占据我们信息接收通道的时代,他们

致力于提供更加精致、用心、有内涵的阅读体

验。

起点 共同志趣与“永恒的爱”

“微信作为新兴的平台,潜力很大;如果

做得好的话,确实可以成为一份事业。”微信

订阅号“FL 工作室”团队成员夏诗寒说。“FL

工作室”是一个外语学习交流平台,由厦大外

文学院学生团队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

划”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FL”是英文

Foreign Language(外语)的缩写。“FL 工作室”

在 2014 年的 6 月份建立,7 月底推送了第一篇

文章,目前关注人数已近千人。

“FL 工作室”以原创精品和专业外语资源

为特色,精致而不失趣味的内容及与受众的良

好互动使这个平台有着很好的口碑。“其实,

‘FL’也可以理解为Forever Love(永恒的爱)。

看着工作室一点点做大,有一种看自己孩子长

大的感觉,感到很幸福。”夏诗寒这样理解团

队名字的含义。“在运营过程中,我们要验证

真伪、搜集博文、策划、排版、修改。团队中

每个人都投入了特别大的精力。”

和“FL 工作室”相比,定位为“一群厦

大人的非官方公众账号”的“桃壳罐饭”或许

更加个人与自由。这个非盈利的订阅号有着将

近两千的关注量。“‘桃壳罐饭’是 2014 年 1

月左右创办的。最开始其实是自己为了打发时

间,进行一些比较随意的推送。后来慢慢地交

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做,不断改变思

路,逐渐发展到现在。”“桃壳罐饭”的创办

者和运营者之一、人文学院 2013 级本科生张

路尧这样说道。

“我们所有的工作与沟通,相对来说是属

于无领导模式的。一些文章的作者喜欢这个平

台,就进行一些固定的来稿。”张路尧希望“桃

壳罐饭”可以是一个交友平台,把有相同志趣

的人联结在一起。“经营一个公众号是一件需

要动脑筋的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服务 用更专业的技术扩大影响力

除了非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由学生组织

或社团运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校园受到更多

的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被广泛接受之前,这些

机构的宣传主要依托人人网平台。2013 年秋季

学期起,大批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始在厦大着

手创立和运营。

“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无疑彰显了当今网

络媒体的强大力量。”管理学院学生宣传中心

主任谢鹏达表示。2014 年 5 月,管理学院学生

宣传中心设立文策部来进行公众号的管理。在

“厦大易班”服务号所发布的校园微信排行榜

中,“管理学院学生宣传中心”经常名列前茅。

人文学院宣传中心也在 2014 年设立网宣

部。随着网宣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们开始尝

试着提供一些更特别的服务。2015 年初,微信

公众平台全面开放“自定义菜单”。在此基础

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会”平台着手开

发新功能。2015 年年初,“人文学院学生会”

平台推出了智能回复、藏头诗、笑话、表白墙、

微社区等诸多功能。“现在可能还不是很成熟,

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罗毅说道。

在这一方面,“厦门大学学生会”走得更

远。逾 25000 人的关注量和逾 16000 人的实名

认证人数显示了这个平台的影响力,而查成

绩、看课表、查电费等实用便捷的功能无疑是

一个重要的助力。“由于要做有学生会特色的

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的后台程序都是由我们

自己开发的。”校学生会新媒体中心主任徐浩

洋介绍,“运营中磕磕碰碰很多,克服了很多

困难。”正如徐浩洋所言,技术的投入不仅提

高了校学生会微信平台的工作效率,也使得与

同学们之间的信息交互更为便捷。“微信现在

是校学生会最主要的网宣平台,我们希望通过

新媒体为同学们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学习与娱乐

方式。”

内容 提供更好的阅读感和值得关注的东西

微信公众平台良莠不齐,一些账号为提高

关注度与阅读量而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内容,

“标题党”等现象也使得肤浅、娱乐化的内容

为人们所诟病。作为大学生的微信公众号,到

底应该提供怎样的内容才能取得供需双方的共

Page 3: 2015.04.2 对话钢琴 - tw.xmu.edu.cn

2 热点专题2015.04.2

责任编辑:葛淏钰 本版版式:张寒 本版校对:薛熙来责任编辑:余雨晴 本版版式:谢苁 本版校对:刘恩会

不辞长作厦门人

■文 / 余雨晴 金雨涵 郑临风 葛淏钰 李超然 张雯昕

——外教与厦大的情意结

“对厦门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漂亮。”国

际学院的 Moira 老师如是说,Moira 来自新加

坡,自然对温暖的气候特别钟爱,当被问到选

择厦门大学的原因时,她提到当初仅仅是因为

气候原因选择了南方地区,而来到厦大纯属

机缘巧合,也就是这样误打误撞的缘分,让

Moira 与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同学们共同度过

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自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

加拿大外教 Roslyn Bowers 也对厦门大学有着

相似的印象,“厦门大学在中国有着很好的声

誉,而且有特别多的活动,这些都是我选择厦

大的原因。对于能够享受到厦大的海滩我感到

十分的幸运,同时厦门的天气也非常好。”虽

然常常有人调侃中国的空气质量,但是 Roslyn

觉得厦门的空气质量在中国的城市中是非常不

错的,而且两位老师都提到,非常喜欢校园里

的树荫,这使她们感到很“愉悦”。

而来自外文学院的 Oliver 老师则是一个十

足的浪漫主义者,他是由于中国妻子的缘故,

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厦门。婚后他们两人都希

望换个环境生活,因为妻子喜欢厦门这个城

市,所以 Oliver 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英国,向厦

门大学提交了申请。

很多同学刚开始与外教交流的时候总会胆

怯、紧张。外文学院 2014 级的王同学就表示,

“有时候不习惯外教的发音,听不懂他们在说

什么,但又不好意思让他们重复很多遍,只能

装作明白了。”国际学院 2014 级李同学也提到:

“在看见外教时的第一印象是她很严厉,不好

交流。”而在外教们的心中,却对同学们有着

非常好的印象,Moira 用这样两个词评价她的

学生们——聪明、积极。因为 Moira 生活在新

加坡——一个有着许多外来移民的国家,她已

经习惯与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交流,所以她在面

对厦大的学生们感觉到十分熟悉,很愿意和大

家一起谈天说地。

缘分,很多时候都是从误会开始的。有位

外教提到在一次办理签证的过程中,表格里把

外国人那一栏用 Alien(意有外国人、外星人)

表示,而让她感觉很不舒服,甚至觉得中国人

总喜欢和外国人隔开来,不喜欢融合。但是

随着逐渐的交流和了解,外教们对于中国人、

对于厦门人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情。起初

Roslyn 对于厦大、对于厦门也会有一些不适应

的地方,但是她却尽力地“入乡随俗”,她说:

“我能够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因为我们所身处

的国家不同,但让我选择这个地方的一个原因

恰恰是因为这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且

现在 Roslyn 也感受到了厦门变得越来越开放,

比如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咖啡馆,这也让外

国人能够更好地融入,但身为外国人的她却表

示:“我不希望中国本土的文化流失,因为中

国的文化很有魅力。”

Moira 也向我们提到了让她十分感激的一

件事。在她初来乍到还不认识去教室的路时,

在路上碰到了国际学院会计专业的一位同学,

虽然即将要进行听力考试,她仍然停下来带着

Moira 走到教室,并且帮忙把 176 份试卷拿到

了考场,“如果不是遇见她,我想我会焦虑很

久。”即使是这样平常的事,Moira 仍然铭记

在心,并且希望我们帮忙表达感谢之情。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通过一件小事就能打动人

心。在元旦的时候,刚刚与学生认识两个月的

Moira 还带来了一大包糖果,发给班上的同学

们吃。外教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如同小石头砸

进水中,事情虽小却总会引起一圈圈的涟漪。

相比起刚认识时互相的不熟悉,许多同学

在与外教相处久了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外教独

特的人格魅力。首先,外教的课堂十分强调学

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课堂参与度,因此外文

学院 2014 级的王同学表示,“如果外教不提

问我我可能不会主动去发言,因此胆子也变得

更大了一些。”而外教更为开放的态度更能让

同学们与之探讨一下课堂上没机会讨论的问

题,比如同性婚姻等社会话题。对比中国老师

和外国老师的课堂,同学们大多都表示外教课

的要求不会特别严,作业会比较弹性,“比起

教授给我们什么知识,他们更在意的是培养我

们自主获取信息、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这样

的情况下,“外教让我感到很亲切,和他们交

流也让我变得更加乐观和自信”这样的感受,

也就更为顺理成章了。

在厦门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相似的生活环

境,Moira 常常能感到十分亲切,尤其是在食

物方面,蚵仔煎、薄饼这些食物都与 Moira 的

家乡的食物发音相似、味道相似,让她回忆起

了童年的味道。因此,她坚定地对我们说,“如

果有机会,一定会留在厦门,看着你们毕业。”

老师对学生的感情似乎总是相似,一提起

她的学生们,Roslyn 就说:“他们很好,很有

礼貌,而且很用功,比起以前的学生,我感受

到现在的学生更有参与性和创造性。”由于对

厦门和学生们的喜爱,她也向我们表示:“我

喜欢这个大学,喜欢这里的人,喜欢他们美好

的心灵,而且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欢乐和幸福。”

老师们这样的感情自然也会得到学生的回

应,当被问到对老师们有什么希望时,外文学

院的徐同学说道:“希望 Jenny 和 Anika 不要

太想家。”短短的一句话,承载了太多学生对

于老师的关心和美好的祝愿。

也许正如潘威廉老师说的那样,“别

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每位外教,无论

来到厦门的时间长短,都经历了与厦门、

与厦门大学相识、相知、相伴的过程,也

许起初有着隔阂、误会,但是都在逐渐的

接触、相互的了解中,涣然冰释;而学生

们也正在一步步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各

不相同的性格、多姿多彩的故事。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相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微”言“商”——大学生行走微商的日子

■文 / 王红 李玮萱 刘欣 韵佳 余雨晴

“以后我可能会在朋友圈里推荐一些好的

东西,我保证此号不会完全就是天天发广告,

大家不要屏蔽我”。第二学期刚开学,公共事

务学院的余珺雯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信

息,宣布她成为了校园微商中的一员。

从进货到销售,大学生微商都亲力亲为。

国际学院 2014 级匡谭慈的朋友圈就记录了她

成为微商后的一点一滴。匡谭慈所经营的零食

产品全部从国外直接进口,她依托在国外的朋

友进货,经由国际快递送到厦大翔安校区。“一

般要等上半个月至一个月,有时候甚至要等上

两个月。”当看到货物到达国内后,她就开始

在朋友圈发一些广告,如“二月份注册了一个

微店,到货了就可以上架了”。收到快递后,

如果是本校区的同学购买,匡谭慈就免费送货

上门,而如果是外校乃至是外省的同学购买,

那么她又得再次通过快递发货,“不仅要包装

好,还要在盒子里装上一些填充物,以防它受

到撞击。每次发货的时候都要叮嘱快递小哥特

别注意。”

然而微商目前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很多

人对微商持有保留意见,“微商太新了,给人

一种不靠谱的感觉”。相较于现今较为成熟的

电商——淘宝,微商缺乏一个买家了解详细信

息的平台,虽然微店已经开设了买家评价的栏

目,但是比起淘宝上对卖家的信誉评级仍然略

显不足,而朋友圈营销更是无法核实真实的用

户评价,盗图、造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支

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风靡的情况下,

微信的转账虽然方便,但又过于简单,许多顾

客认为安全性并不高。同时,淘宝卖家需要纳

税,以及向淘宝方面支付相应的费用,实体店

更是需要交纳一定的水电费与租金,相对而

言,微商的成本并不算高,这也造成了微商的

利润空间可大可小、某些微商定价不透明的状

况。但是目前腾讯公司已在完善微商的反馈制

度,如今点入举报栏,已经出现“骗钱、收钱

不发货”的选项,同时也开设了旗舰店制度,

让消费者可以选择一些“信得过”的微店。而

今年的 3·15 晚会也将网络购物摆上了台面,

相信有效的监管也指日可待。

相对于传统电商的以商品为中心,微商则

是以人为中心。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社交的时

代,人与人的关系才是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关

系获得信任,通过信任卖出商品是微商经营的

关键所在。对于校园微商而言,获取客户资

源、与客户进行良好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对

于刚起步的余珺雯来说,寻找和固定客户资源

是她最大的困难。为了拉取客户,她会不定期

在朋友圈发布所销售产品的图像信息配以文字

解释。因为微商不像淘宝客户端一样,有消费

者权益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信誉保障。

微商是基于社交平台的好友情感营销。对于这

种营销模式,余珺雯表示,“一般情况下,我

卖的商品都会是自己亲自试用并且有效果的,

我才会推荐到朋友圈。”正如她所说,她的产

品介绍里大多会有“我自己也买了一台”、

“掌柜本人自留”等字眼。辽宁大学外国语学

院 2014 级司书毓是一名从事食品销售的校园

微商,她也表示,“像我卖的小食品,都是我

自己吃过,而且确实觉得还挺好吃的。”

除了通过“亲试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客户,

校园微商还会采用发布银行卡流水记录、发货

面单、代理聊天截图等方法来吸引客户,以此

说明自己的产品确实销量好、客户反馈产品质

量好。不同于社会上的微商群体,校园微商主

要是面向学校同学来发布这些信息。“我的客

户大多是我的同学,如果我发的消息是虚假的

或者产品质量不好,以后还怎么和同学相处。

所以不像社会上的微商群体,校园微商还是比

较真实可靠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4 级

张榕如是说。

对于校园微商来说,刚开始发布一两次产

品,大家可能会觉得新鲜。但简单粗暴地反复

刷屏,则会引起朋友们的反感,毕竟朋友圈是

一个相对私人的社交平台,大多数人上朋友圈

是为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朋友的最新动

态,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人文学院一位同学

说道:“在朋友圈看到广告总会觉得很烦。但

如果是比较好的朋友,也不会去屏蔽她。”谈

到这一现象,刚开始做微商的余珺雯无奈地说:

“我也很不好意思,只能尽量控制,少发不要

刷屏,逢年过节发福利。”据调查,只要宣传

适度,同学们还是乐意接受校园微商的朋友圈

宣传。而对于校园微商来说,她们也会尽量保

持与客户的良好互动,避免频繁刷屏现象的产

生。

虽然各位大学生微商都用心经营,但普通

同学对微商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其较为扰人的宣

传方式上和其单纯盈利的目的上。而实际上,

校园微商们选择这一兼职的原因都不尽相同。

有人抱着“想试试看”的心态踏入了微商的行

列,而有人是出于个人浓厚的兴趣,由于微商

成本低、易宣传的特点而选择了微商这一经营

模式,但更多的人是出于锻炼自己的目的,从

大学时期开始赚取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而现实也确如微商们所预想的那样,做微

商的经历给他们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磨练与收

获。如果不是从事微商,或许就没有机会和各

种各样的买者沟通,部分买者本无意购买却对

产品或价格问题喋喋不休,或者会就产品问题

与买家发生纠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态

度。”微商们说道。学会和善待人,也是走入

社会前必做的功课。

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往往是在校生家

长与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与大家所想象的

把学习的时间用在了经商上不同,国际学院的

匡谭慈却说自己是“把看电影、追剧的时间都

用在了发货、送货上”,在微商们眼里,本来

空闲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开心充实的生活,

这就是我想要的。”

而做微商的经历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让人

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新闻传播学院的王龙就表

示在做微商的同时收获了遍布全国各地的人

脉。“我到他们那里,他们一定会热情接待

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通过做微商培养的跨

越地域与年龄的友谊,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

富。 而很多受访者表示在微商的经营过程中获

得了许多关于自己产品的专门知识,“加深了

对行业的了解”。在与客户打交道时所收获的

商业中适用的宣传手段以及逐渐培养起来的商

业头脑也为校园微商所津津乐道。

大学生微商经营说难也不难,说易却

不易。在这个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年

代,这样一群人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

顶着压力,直面困难,经营着属于自己的

一份“事业”,也获得了甚为难得的收获。

雏鹰展翅 羽翼未丰

恰当沟通 妥善经营

体验生活 重在收获

微商,是在微信朋友圈内销售商品、做“熟人生意”的商人们用来称呼自己的名词。近年来,随着微

信的兴起,微商也成为时下做生意的新潮方式,许多淘宝卖家都“搬家”到朋友圈,或者是在微信上开“分

店”。而向来走在潮流尖端的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下足试水的人。然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5 年 2 月 20 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讲述了“潘威廉的厦门来信”,介绍了这个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外教在中国、在厦

门生活 27 年的故事,潘威廉老师一句“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两辈子都要呆在厦门”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抒发得淋漓

尽致。而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被我们称作“外教”的人,他们对待厦门也有这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相识

相伴

摄影 / 郑临风

Page 4: 2015.04.2 对话钢琴 - tw.xmu.edu.cn

观察评论 2015.04.2 3

责任编辑:葛淏钰 本版版式:张寒 本版校对:薛熙来责任编辑:余雨晴 本版版式:谢苁 本版校对:刘恩会

现其价值。绿野协会表示,实体海报的二次利

用并非不可行的事。相关组织或个人在对系列

活动进行宣传时,只需对需要改动活动信息的

地方做适宜改动的设计,就可以做到海报的循

环利用。这一想法在校园里也被部分组织或个

人付诸实践,提高了海报的利用率。

海报仅仅是宣传方式之一,在扩大其他宣

传手段的影响力时,海报的使用将逐渐减少,

纸质海报的浪费现象也会淡去。当下能做的,

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利用电子平台减少海

报浪费,创新思维,赋予旧海报新生命,为校

园里多分绿意,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00 后、10 后们还能否感受到我们小时候收到纸

质红包的滋味——满心欢喜地在长辈们客气的

推让中接过、迫不及待地撕开被胶水封住的封

口、一数又数红包金额,再以无比宝贝深怕被

爸妈“代替保管”的心情将红包藏在自己的秘

密小金库里。“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

到红包了,”管理学院 2014 级的董同学说,“因

为电子红包的出现,的确让年味儿变得有些淡

了。”

不论对于抢红包热潮是怎样一种看法——

支持还是反对,也不论对于抢到的钱该如何使

用——发回还是保留,不可否认的是抢红包这

种略带“商业化”气息的新形式已经存在于我

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并不反对新事物的欣欣向荣,只是希望它

在遇到“传统”的字眼面前,能做到适量有度,

从而让人们对传统多一份思考和敬畏。

世界

暴走

来的钱都不够支付我的医药费用。”

不仅如此,人们为了抢红包甚至出现了

“亲手机而远亲朋”的现象。管理学院 2014

级的钟同学感慨道:“本来好多人都是一年才

回一次老家陪长辈过年,但是却因为要踩点抢

红包变成了年夜饭桌上的‘低头一族’,与老

人长辈的沟通就更少了。”的确,原本一家人

其乐融融围坐一桌促膝长谈、亲朋好友三五成

群游春赏景、走亲访友拜年做客感受温情,却

都由于电子红包的推出,让人们独自陶醉和沉

浸在红包的世界。恐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会因

此变成——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用微信给我

发红包吧。

不可否认的是,抢红包这一“娱乐性”的

产品对于拉近彼此的距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当大多数人都习惯用虚拟世界的电子产品

来跟随当下的流行趋势时,我们也同时在担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平台的逐渐发

展,传统的中国春节习俗和网络平台的联系也

逐渐加强。在过去的羊年春节中,电子红包赫

然已经成为了春节的新标签。无论是新浪微博

的“抢”,还是支付宝的“戳”,还是微信的

“摇”,都让国人陷入了疯狂,“你抢到了

么?”也成为了新的新年问候语。

抢红包在同学之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一份名为‘春节抢红包情况调查’的调查问

卷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同学沉醉在抢红包的乐

趣之中,“大家一起抢红包,平时不太热闹的

QQ 群突然就活跃了起来。”在通过抢红包的

形式拉近同学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有同学对频

繁弹出的提示内容感到厌倦。

虽然不同的人对抢红包持不同的态度,但

是不管是被各种弹出的消息刷屏而“被迫”抢

红包,还是拥有“不甘落后”的精神主动征战

抢红包战场,春节期间的抢红包活动实实在在

活跃了大家过年的气氛。但是,当“今年过节

你抢到红包了没”代替“新年快乐”成为人们

谈起活动宣传,首先跳入脑海的字眼非贴

海报莫属了。即使随着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多样

化,前期宣传方式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海报宣

传,但贴海报这一选项是默认选中的。

作为传统宣传方式之一的海报,因其篇幅

大,主题突出,又张贴在同学们每日来往的必

经之路上,所以在各项活动中往往不可或缺。

在一年之中,新学年伊始常常是海报张贴的高

峰期,此时,各大活动‘百花齐放’,宣传的

海报占领了各大海报栏。除此以外,各类学科

讲座信息也是海报栏中的“常客”。据统计,

仅克立楼打印店一处上一学期打印的海报数量

就超过百份。然而,受活动性质与海报制作技

术的限制,海报的有效性仅有一次,克立楼打

印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因为受材质限制,海

报的空白背面难以打印新的海报。所以,大多

数海报一旦过了时效性,就会直接被扔到垃圾

桶,再无利用意义。因此,海报浪费问题并非

杞人忧天。

现今海报已经不再牢牢地占据着宣传的首

要位置。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的宣

传效果与日俱增,许多组织也纷纷成立了以新

媒体网络进行宣传的部门,通过微信、微博、

人人等来向大家传达各个活动的要义。

据我们所做的“海报阅读习惯”的调查显

示,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络是自己了解校园活

动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看一看群邮,刷一刷朋

友圈,很多信息都能有所了解,而且不需要专

门前往海报栏,更不需要驻足观看。外文学院

2013 级罗同学表示自己很少去看海报栏,因为

“懒得走过去看”,而相比之下,看朋友圈的

推送要方便的多。

但也有同学认为,虽然网络宣传的受众面

更广,但是有些同学并不经常上网,如果不使

用海报,这部分同学可能就会错失活动信息;

而且网络推送时效性快,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一条消息几分钟之内就会被其他信息覆盖,群

邮也常有被屏蔽的风险。如此看来,海报浪费

现象虽然存在,但目前而言,海报宣传仍是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海报浪费现象的程度,大部分同学表

示海报浪费现象虽然存在,但谈不上严重。学

校海报栏的海报有固定张贴期限,到期后就由

所属组织或个人自行撕去。尽管海报的张贴时

间并不算多,但是总会有人去看,这些海报达

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也是物有所值。而且三

家村、凌云、白城、海滨和学生公寓这 5 处海

报栏日常由专门的组织负责审批管理,在一定

程度上维持了海报张贴的秩序。

厦大历年来倡导“无纸化办公”,同学们

也表示,海报宣传最好是能省则省,少用纸质

材料宣传,多使用网络宣传。校学生会自律督

导部部长陈宏表示:“厦大学生会的微信每天

也会推送一些活动内容,并且已经有整合信息

的趋势了。”很多同学都希望能有一个专门发

布校园活动信息的网站或者微信订阅号,定期

推送各方面的活动信息。对此,图书馆负责管

理学生活动信息网学术讲座信息的陈晓亮老师

表示,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曾考虑

过和分管文体活动信息的部门进行合作,但是

担心‘淹没彼此内容’,所以就分开做了。”

目前,由校团委宣传部负责管理的厦大学生活

动信息网(events.xmu.edu.cn)则对活动信息

进行分类,提前预告校院两级学生活动,及时

更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调查中,不少同学建议用电子海报来代

替纸质海报,使用类似本部图书馆的触屏自助

查书处的电子设备。这样减少纸质材料使用的

同时,更换海报也快捷得多。学校图书馆信息

“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日本

的一种站台喜剧,类似相声),近些年,随

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吐槽已经逐渐从个

人的情绪宣泄演化成全民的娱乐表达,引起

了强烈的时代共鸣。而《暴走大事件》等一

系列脱口秀节目的走红,更让吐槽成为了全

民娱乐狂欢。

《 暴 走 大 事 件 》 的 订 阅 量 已 达 到 了

187.5 万,仅其最新一季第 37 集,在更新两

天后,便拥有了 398.8 万的播放量。另一档

吐槽节目《Big 笑工坊》也拥有近百万的订

阅量,每集的播放量在 500 万左右。这些吐

槽节目的迅速走红,不由让我们深思其背后

受众的文化心态。

“这些节目都很好看。”化学化工学院

2013 级的赵天旸说,“它们幽默地说出来

我们的想法。”赵天旸认为这些节目之所以

受到热捧,是因为它们表达的观点多数得到

了观众的认同,并且用幽默的方式娱乐了观

众。材料学院 2014 级的李明说:“以前我

们能看到的声音都是表扬这个、表扬那个,

很少有批评的声音。所以这些批评的声音会

让我们出现一种‘这才是现实’的感觉。”

除此以外,李明还认为,这些节目巧妙地利

用了共鸣感。它们通过表达人们共同的爱

憎,逐渐成为观众获得人际交流趣味认同的

源泉,因此才让那么多的观众乐此不疲。

吐槽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

式。视频平台上形形色色的弹幕屡屡刷屏,

微博贴吧上各式各样的吐槽充斥双目,连在

生活中,互相吐槽也成为了朋友间的感情交

流方式。很多人不禁疑惑:世界为何会“暴

走”,吐槽又为何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交

流方式?

对于这一问题,软件学院辅导员刘茜认

为,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当代大学生对世

界的感知方式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都发生

了极大的改变。网络像是一层遮布,它给了

人们随意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而当这种随

意表达观点的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氛围时,人

们在生活中也不免习惯性地用吐槽来表达观

点。同时,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很少会特别

介意被吐槽这种事情。“有一种解开束缚的

感觉,不满意什么说就好了,不用像以前那

样难受。而且朋友之间互相吐槽应该一种关

系很好的表现,让人感觉相互间很亲近,所

以才可以随意揭短。”经济学院 2013 级的

张同学说道。

网络上,人们常于视频弹幕、论坛贴吧

等处,吐槽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

这些不需显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地方,是否给

予了人们过多的言论自由?因为过于方便且

不用负责任,所以很多人在未能了解详细信

息和真实情况,甚至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

情况下,就开始随意吐槽。更有甚者,毫无

逻辑,不问是非,只是通过纯粹的谩骂来发

泄莫名的情绪。香港演员赵雅芝在微博发布

途径天安门广场的照片,表达朴素的爱国情

怀,遭网友恶语吐槽称其“装腔作势”。柴

静的《穹顶之下》在初始时收到了一片好

评,各大媒体争相转载。然而,很快就出现

了一些对人不对事的声音,他们找出柴静个

人的种种资料,矛头直指她的私生活片段。

对此,刘茜老师表示:“在如今的时代,人

们厌倦了主流媒体的看法,他们更喜欢发出

自己的声音。这是很多人吐槽柴静的原因。

除此以外,有心人因为利益关系而刻意引导

舆论也可能是一种原因。”她认为,当代大

暴走

技术部的洪辉老师说道:“海报和 50 寸电视

差不多大,翔安的 60 寸电视屏一两万元,效

果很好,和易拉宝(树立式宣传海报)比更加

环保,几年就能回本。”然而定期推送平台与

电子屏幕的实现所需协调的人力物力较大,所

以就目前而言,这个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

论。

早在 2010 年 6 月,绿野协会的论坛中就

针对海报浪费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多数海报用

完后未进行回收就扔了,这造成了一定的浪

费,旧海报的回收便成为了解决海报浪费问题

的一条途径。而在上一学年初,学校倡导以手

绘海报代替打印海报,以图从源头减少海报的

浪费。《海报审批管理条例》也体现了对手绘

海报的态度:“鼓励手绘海报,手绘海报可优

先审批。”单面印刷、油墨不环保、难以回收

利用是改善海报浪费问题的突破口,而这些问

题在手绘海报面前迎刃而解。

关于手绘海报的倡导获得了不错的响应。

据了解,许多组织在进行活动宣传时,开始使

用手绘海报,并注重招入在手绘方面有特长的

成员。人文学院宣传中心也专门成立了手绘工

作室进行手绘海报的制作。手绘海报的新意和

活力与 PS 海报截然不同,“我个人认为手绘

海报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人文学院手绘工

作室成员陈曦表示。手绘海报易于阅读、亲和

性与经济性等特点,使其较之 PS 海报,也更

具优势。

此外,对海报进行二次利用也能更好地实

海报节约: 且行且思

“抢红包”现象观察

¥ 一番狂轰滥炸、你争我夺的“红包大战”可以说是今年除夕夜或者整个春节的娱乐主角。据说春晚的“摇一摇”一夜之间让上亿张银行卡绑定了微信,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记录,那么今年的你摇到红包了吗?又或者,在网络平台上抢到红包了吗?

■文 / 谢思颖 武广宇 李倩蓉

文/

马振东

葛淏钰

■文 / 戴文倩 王云云 蒋令仪 葛淏钰

吐槽节目的迅速走红,不由让我们深思其背后受众的文化心态。

见面的问候语,我们不禁思考,抢红包在娱乐

之余,又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为了能够抢到红包, “窥屏一族”虎视眈

眈地流连于众多 QQ 群、微信群之间,一有红

包出现就立马浮出水面。抢到者不关注数额、

不关注附带的祝福、甚至不关注是谁派发的红

包,只是愈发欣喜、愈发亢奋,期待下一轮狂

潮的到来。有人调侃:“知道如何在微信里识

别别人是否在线?——给她发个红包呗。”

殊不知,在抢红包的同时,有大量时间白

白飞逝。为了“深夜福利”熬夜抢红包的人不

在少数,一连几个小时注视手机屏幕导致他们

眼睛酸痛,视力直线下降;时常保持低头姿势,

使他们面临着颈椎疾病的威胁;而不断地点击

屏幕则让手指关节疼痛患者增多。一系列的

“红包后遗症”着实让不少人在抢红包热潮过

后遭罪了一番,有患者因此感叹:“抢红包抢

世界

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前,应该冷静思考,做到

理智地发表言论。

相对于网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吐槽则

少了一丝的偏激,多为朋友间的相互揭短、取

笑。管理学院 2013 级的何紫阳说:“在生活

中常会被吐槽,但是听听就好了。没怎么注意

别人的吐槽过不过分,但是肯定不会难受,水

瓶座就是这样。”然而,有的同学则会比较在

意吐槽的限度。人文学院 2014 级的陈同学表

示,自己在生活中常和朋友相互吐槽,但有时

会非常反感朋友的吐槽,尤其在心情非常不好

的时候,感觉这些过分的吐槽和讥讽没什么区

别。虽然吐槽可以体现感情好,但仍需把握好

度的问题,在吐槽之前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对

方的承受能力,并且尽量做到“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万事万物,皆有其度。虽然世界在暴走,

吐槽在蔓延,但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处于洪

流之中而矢志不移。当遇到相左的意见不再盛

气凌人的妄自尊大;当遇到不平之事时不再毫

无逻辑的胡搅蛮缠;当受到不公待遇时不再不

问本心的任意谩骂,将这些不理智的吐槽点上

句点,抚平暴走世界的浮躁盲从,温柔又耐心

地对待我们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摄影 / 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