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4 湾编辑家封德屏在《我们种字,你收 书》中说:“文学的年代不再黄金,更 换不了白银;但不管日升月落,在这 里,总还有一群老农,一字一句,种春风、种清泉、 种暖流。”2017 年的台湾诗坛,几代诗人默默耕 耘,多角度书写台湾社会与现实人生,呈现出果实 累累的丰收景象。 诗集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台湾地区诗集出版至 少在 120 部以上,这对于文学人口(作者和读者) 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而言,已相当亮眼。 老诗人如洛夫、余光中、蓉子、向明、张默、郑 愁予、朵思、古月等均有新作发表,还出版了一些 有分量的诗集。碧果的《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 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探索诗集。他始终坚持“不 变”与“坚持”的艺术精神,独自行进在超现实主义 的诗学道路上,成为台湾诗坛超现实主义仅存的 硕果。近年,碧果将在直觉和潜意识中苏醒的语言 蜕变为意象词语,转身进入后现代诗歌领域。作为 转型的重要成果,《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分为 “已然发生”、“等待未死的等待”、“悬丝人的传 奇”、“裸体空间”和“绝非布偶”五卷,对存在、死 亡、孤独、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此外,杜国 清的《光射尘方,圆照万象:杜国清的诗情世界》由 两篇诗学理论文章和300余首诗作构成,体现出 诗人理论和实践互证、诗论和创作呼应的诗艺特 色。另外,余光中的《守夜人》、向明的《向明截句》、 叶维廉的《游离期间》、辛牧的《问鱼》、张错的《日 夜咖啡屋》等诗集,都是2017年台湾诗歌的重要 收获。 中生代诗人依然风头正盛。诗集主要有白灵 《白灵截句》、陈黎《蓝色一百击》、陈克华《你便是 我所有诗或不能诗的时刻》、罗任玲《初生的白》、 许悔之《我的强迫症》等。其中,苏绍连《无意象之 城》以无意象(即运用物象)方式并借用城的概念 加以组构,突出特色是以无意象语言开创出崭新 的诗学体系。书末附有作者对无意象诗的理论阐 释,追求一种不需“意象”却难以言喻的诗意和能 深入咀嚼且不断回味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 林彧的《婴儿翻》是其沉潜近 30 年后面对人生苦 难、顿挫与危机写出的生命之书。此诗集为多短 制,题材大体为山水、亲情、世情和疾病四类。 2016 年,诗人经历中风、丧母、失去婚姻三重人生 重创,遍尝病痛、生离与死别的人生苦厄,无论抒 情写景,还是叙事感怀,皆情深意切,动人魂魄。尤 其可贵的是,在劫后余生中,诗人还能以平静心态 去面对生命和存在。《婴儿翻》的情感深沉,语言朴 实,哲理深刻,诗风也由后现代走向了现实主义。 晚生代和新生代诗人继续高歌猛进。“70后” 诗人丁威仁的《走诗高雄》、李进文的《更悲观更 要》、杨滢静的《很爱但不能》、猴子猫的《兔子的薯 泥砸猴子》、林婉瑜的《爱的 24 则运算》、银色快手 的《暧昧来得刚刚好》;“80 后”诗人崔舜华的《婀 薄神》、蒋阔宇的《好想把你的头抓去撞墙》、宋尚 纬的《比海深远的地方》;“90 后 ”诗人陈繁齐的 《那些最靠近你的》、叶雨南的《悬崖边的舞者》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诗集。其中,18岁的女诗人何 贞仪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少女化》,接续了琼瑶、席 慕蓉的传统,第一辑“少女”渴望爱情,是纯真、善 感和文艺化的思无邪;第二辑“女化”是创伤、疑问 和“日子正当少女”的闲愁;第三辑“少女化”是体 验人情冷暖后重新相信爱情、生活和社会。这是 《少女化》三种向度的人生思考。 诗刊运作 台湾诗刊属同仁刊物,由同仁自筹经费运作, 因此“创刊”与“停刊”经常发生。2017 年,继《秋 水》后,《卫生纸》《海星》陆续停刊。而坚持出刊的 《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诗刊》《笠诗刊》《乾坤诗 刊》《吹鼓吹诗论坛》《好烫诗刊》《两岸诗》等,呈现 出鲜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首先,坚持专题化的运作方式。1954年创刊 的《创世纪》运行已超一甲子,这是中国当代期刊 史上的一个奇迹。《创世纪》以内外兼修的独有艺 术审美风范,成为台湾地区目前影响最大和品位 最高的诗刊。2017 年,《创世纪》的“特辑”、“专 辑”和“专栏”依然有声有色,很多旧有栏目依旧 保持较高水准,此外,新增设专栏,挖掘和培养 “数位”和“在野”的诗歌新人,给职场写作人提 供舞台,扩大诗歌写作版图,为台湾诗歌的可持 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诗歌创作方面,《创世 纪》新推出的四期“青春物语”、“退稿信”、“书店 的独立时代”和“大自然的语法”等主题征稿专辑 均别具特色。 与老成持重的《创世纪》相比,《吹鼓吹诗论 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 宗旨为“我们期待表演,我们期待对话,我们期待 游戏,我们期待创造”,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 号,鼓动诗潮”,每期重点推出一个极富创意的专 辑。2017年四期共推出—“告解回声:忏情诗专 题”、“歌词的一半是诗:歌词创作专辑”、“心想诗 成:许愿池专辑”、“思辨变诗:论述诗专辑”,每一 专题配发相关评论。另外,《海星诗刊》的“主题征 诗”专题、《好烫诗刊》第 11 期的“精神/运动”专 集,都各展身手。《两岸诗》第三期的“我写我诗:诗 人手稿系列”专栏,推出余光中、纪弦、叶维廉等手 写诗句,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与亲切。 其次,注重两岸交流,拓展全球视野。台湾诗 人虽身居岛屿,却拥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化眼光, 他们重视两岸的文化交流,通过民间的文学和文 化交融方式,努力践行“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 世界”的文学理想。《两岸诗》的宗旨是以开阔的视 野审视汉语诗歌的全球地貌。今年第三期依然由 两岸诗人共同编辑,在“中坚诗人”板块,主打诗人 是台湾的陈黎和大陆的王家新;在“诗浪潮”板块, 刊发郑愁予、向明、臧棣等两岸 15 位诗人新作;在 “两岸校园诗社”部分,介绍了台湾大学的“现代诗 社”和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创世纪》则推出 了“杭州诗人群像”、“天津诗人诗作展”和“浏阳河 诗群作品展”等专辑。同时,台湾诗人还具有开阔 的世界性视野,《葡萄园诗刊》译介当代国际优秀 诗人作品,包括巴基斯坦、波兰等国诗人的诗作; 《笠诗刊》的“翻译诗专辑”和“评论、翻译、随笔”栏 目,译载了孟加拉国、古巴、法国、美国、日本、乌克 兰、哥伦比亚、意大利等国诗人的诗作。全球化大 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审美空间,同时也将促 进台湾诗歌较大格局的形成。 诗歌活动 2017年的台湾文学活动异彩纷呈,就诗歌而 言,主要包括诗歌节、诗歌奖评选、诗歌研讨会、诗 歌朗诵会、诗歌讲座、诗歌跨界演出和诗画展等多 种形式。台湾的文学奖包括诗歌奖很多,几乎遍布 所有市县。重要奖项有《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奖”和“台湾文学奖金典奖”,但在本年度评选中, 新诗无一获奖,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而举办多年的“五大诗歌节”可称得上台湾的 年度文化盛事,在多个诗歌节中, “台北诗歌节”时 间最长、规模最大、活动最多,并且极富创意。 2017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8 日,第十八届台 北诗歌节举行,主题为“时代之眼,城市之光”, 希望透过诗人之眼抓住时代精神,展现台北的城 市文化之光。诗歌集包含13场讲座、4场演出以 及 2 场跨领域诗行动。开幕的“诗演出”《心 —跨越语言的诗歌风景》,除诗歌朗诵外,邀 集多位知名音乐家,以林亨泰、陈秀喜、詹冰等从 日据时期到战后跨越语言写作的诗人为谱曲对 象,透过音乐的形式,重新感受特定年代历史书 写的艺术张力。“诗讲座”有:尼日利亚诗人阿奇 诺《爱的革命—诗与文化行动》、日本诗人平田 俊子《写诗的空间》、越南诗人邓绅《越南的文学 与美丽》等。意大利声音艺术家波赛堤的《声音诗 工作坊暨演出:池与汤》,征约多位普通人扮演多 种角色,运用不同语言,并巧妙调整为音乐的结 构形式,此次塑造台湾社会的鲜活图景。 两位诗人 2017年是台湾诗歌日常的一年,也是非常 的一年。1 月 18 日罗门逝世;12 月 14 日余光中 离世。同为1928年出生的两位诗人的离去,是中 国诗歌界的极大损失,两岸文学界以多种形式举 行追思活动。 罗门,原名韩仁存,海南文昌人。被誉为台湾 “现代诗的守护神”、“都市诗及战争诗的巨擘”。 罗门一生痴迷诗歌并视其为宗教信仰,出版诗集 《曙光》《旷野》《罗门诗选》等十余部,论著《现代 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我的诗国》等多部, 结集《罗门创作大系》10 卷。罗门的诗以现代气 质和前卫精神著称。艺术上想象力超群,善于运 用繁复意象之间的张力,采取象征、暗示等手法, 传达出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风 貌,进而形成阳刚雄健、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在 内容上,强调人的心灵、生命和精神,主张诗和艺 术是“美”和“精神深度”的结合,常常对时间、存 在、生命、死亡、战争等主题进行哲学思考。如诗 作《麦坚利堡》是关于战争与死亡的作品,而《第 九日的底流》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深层 探索。 罗门是台湾“都市诗”写作的先驱者之一。 “人类活在都市文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除了忙 于工作,忙于饮食,忙于找娱乐性的刺激,究竟还 有几个人能面对‘心灵’两字,能向心灵的深处作 探索?当内心空间失落,‘人’将在哪里飞与飞向 哪里呢?”这是罗门的“都市观”。《都市之死》《都 市的落幕式》《咖啡厅》《流浪人》等一系列作品, 对都市文明既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有深刻冷冽 的批判,体现了罗门对现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同 时,罗门建构出一套系统化诗学理论,其中,“存 在主义式的悲剧精神”和“第三自然螺旋形架构” 的诗学理论尤为引人关注。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生从事诗、散文、评 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诗风与文风多 变,作品高产多样。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既深且 远,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世界。著有诗集《舟 子的悲歌》《武陵少年》《白玉苦瓜》《太阳点名》 等 20 余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 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 30 余部,评论集《掌上 雨》《蓝墨水的下游》等多部,两度担任《中国现 代文学大系》总编辑,著作合计 70 余种。 在余光中所有文类中,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 最大。梁实秋赞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 之高,一时无二”。在散文方面,余光中构建了自 己的散文理论,提出了现代散文必须具备弹性、 密度和质料三要素,注重整体气势,表现出力量、 速度和运动的磅礴浩荡。其散文作品音节铿锵, 语言华美,笔调随情景转移而多巧变,较多活化 古典佳句,意境优美。余光中的诗歌讲究结构,多 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意象的暗示表现主题。诗作多 抒发悲悯情怀、对土地的热爱、对环保的关心以 及对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的省思等,具有高度的 艺术性。其中,以故园之恋和文化乡愁书写最具 特色。 2017年,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 《守夜人》,是从他 13 本诗集和尚未集结的诗作 中,精选 85 组诗作,英汉对照,堪称经典选本。除 收录《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代表作,新增 《江湖上》《大哉母爱》等 14 首诗作。余光中在《三 版自序》中说:“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 《守夜人》了。”不料一语成谶。 诗学研究 2017年的台湾诗歌研究与诗学理论研究, 除在台湾各种诗刊、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 的论文以及硕博论文外,还有多部诗学研究专著 出版,从不同视角对台湾诗歌进行了学理阐释。 学者陈义芝《风格的诞生:现代诗人专题论 稿》是一部关于台湾现代诗人风格研究的专论。 从新诗的现代传承和典范意义出发,重点论述了 余光中、周梦蝶、覃子豪、痖弦等诗人的个人风貌 和总体成就;从代际更迭和诗学潮流演变视角入 手,阐释了诗人杨牧、张错、席慕蓉、夏宇等的作 品风格,展示台湾现代诗不同时区诗风发展及不 同年代创作的意义。刘志宏的《诗,役:一九五 O、 一九六O年代台湾军旅诗歌空间书写》以“空 间”概念切入,以战后军旅诗人洛夫、痖弦、商禽 为考察对象,结合“诗歌”与“空间”关系的分析, 为凝固的历史时间另辟一条新的思路,使其成为 台湾第一部研究军旅诗歌空间书写的著述。杨宗 翰 的《异 语 :现 代 诗 与 文 学 史论》分为“文学史想 象”和“现代诗异语”两卷,提出对台湾新诗史书写 与叙述方式的一些个人化主张,包括文学历史回 顾、现象剖析观察和诗歌意见表达,论述了余光 中、洛夫、林燿德、罗智成等与“80 后”新锐诗人的 创作。学者萧萧的“新诗学三重奏”《空间新诗学》 《物质新诗学》和《心灵新诗学》也是 2017 年台湾 诗 歌 研 究 的 重 要 收 获 。《空间新诗学》以商禽、痖 弦、张默、林亨泰、隐地等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审视 现代诗歌所书写的空间与视角、空间与情意之间 的关系。诗意空间研究从具体的实物、实境入手, 深入个人灵魂的隐蔽处、隐匿处和隐密处。《物质 新诗学》从“物质”导入新诗学研究,解读了周梦 蝶、郑愁予、白灵、杜十三、焦桐、詹澈等诗歌的文 化审美意蕴。而《心灵新诗学》的研究范畴则须兼 摄时间与空间,兼顾灵与物。 在台湾诗歌史料挖掘整理方面,《文讯》月刊 贡献很大。2017 年第 1 至 6 期开辟《风起云涌的 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社与诗刊》系列专题;第 7 至11期开辟《雨后的灿烂:台湾战后现代诗社与 诗刊》系列专题;12 期推出《无域时代·世纪之 跨:台湾诗学季刊社 25 周年》专题。每期深度回 顾一个诗社 :《龙族》《风灯》《秋水》《阳光小集》 《草根》《后浪》《月光光》《汉广》《掌门》《曼陀罗》 《喷泉》和《台湾诗学季刊》。每个诗社的内容都由 综论与回顾、今夕诗作、封面辑、座谈会记录几个 板块构成,随后在纪州庵文学森林举办诗刊特展。 《文讯》的“诗社与诗刊”专题带有总结回顾性质: 就单个诗社而言,是其“小史”;从整体来看,就是 台湾战后诗社和诗歌“简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 和史料学价值。 2017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责任编辑:王杨 电话:(010)6538919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华文文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 王金城 刘大任:在家国情怀中兑现诗的承诺 刘大任出生于中国大陆,成长于台 湾,在美国度过了叱咤风云的青年时代, 并最终定居美国。其前半生风云变幻的政 治经历和文学历练,成为他后半生写作的 源泉。早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刘 大任就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中的主 力,不仅创作诗歌和小说,而且办刊物、翻 译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毕业后与陈映真、 黄春明、王祯和、七等生并称为《文学季 刊》“五虎将”。1966 年,27 岁的刘大任赴 美深造,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 研究所。在这所具有社会运动传统的著名 学府中,刘大任亲身参与保钓运动,并成 为运动领袖,最终不仅中断了博士学业, 还因为激进言行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 而无法返回台湾。在运动落潮后,刘大任 将文学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开始 了专业文学创作之路。 刘大任虽写作一生,但其作品被引 进中国大陆还是最近的事,深圳报业集 团出版社从去年开始陆续推出。最先推 出的是其长篇新著《当下四重奏》,初读 之下,作品与当下小说写作风格颇为不 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囿于日 常之内,写写种花、迁树、经营园子,或写 夫妻冷淡、父子失和,以及小儿女的天伦 之乐。如此散漫地一路写下来,似乎不 太像小说应有的样子。然而,它的雄心 和抱负所在,是要将一代海外知识分子 从青春热血到晚年生活虽归于平淡,但 内心仍然汹涌爱国情怀的漫漫一生,浓 缩在作品中。由于故事的大致脉络,特 别是主人公早期的经历,和刘大任的经 历颇多相似之处,可以把它视为作者寄 托爱国情怀和文化理想的安身立命之 作。但刘大任似乎并没有板起面孔忧国 忧民,而是像邻家老人那样,在夕阳晚照 下,泡好一壶龙井,娓娓道来。虽然说的 是这一生的沧桑忧愤以及不被人知的隐 痛与悲伤,但始终充满老者的智慧与阅 历,不断透过平淡的生活散发出来。 把小说写得轻松性情,也得益于刘 大任家国一体的构思方式。从家的角度 写国,把对国家的思念和文化缺失的隐 忧,置于家人的相互关系甚至矛盾冲突 中;同时,又从国家民族困境来透视家庭 关系的变化,从而使中华文化传承的困 境在夫妻间、两代人的矛盾中得到贴近 展示和深切关注。所谓“四重奏”,即是 这一构思的凝练表达,小说的视角在家 庭的四位主要成员之间流动,每个人都 从自己的立场来看人看事,当然主要指 向是家庭中的老父亲。所以作者也说, 这个故事平心而论,简单不过:四个人看 一个人,包括其中一个人自己看自己。 矛盾的焦点集中于一家之长,就是这个 历尽沧桑却难以忘却中华民族复兴梦想 的老人。这位老人不仅让世界注意到这 些生于大陆的台湾人,是少有的彷徨于 失去故国和文化血脉的一代人,他们像 失去原生土壤的植物那样,被生生地移 栽到异国异地,远离故土,但却拼命地生 出旁枝、侧枝去找寻、汲取赖以生存的养 分和水分。难以摆脱的民族感情的急迫 甚至饥渴,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存形态 上的畸形,在世俗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中常常处于尴尬甚至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五四以来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和对于民族国家的使命感 就没有衰竭枯亡,这在刘大任颠簸半生 后的感喟中表达得尤为清晰:“虽然这批 知识分子生活在台湾,而且,由于近代中 国史的发展,处境更为复杂,但他们的探 索与追求,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民族复兴 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这是理解当年海外保钓运 动最重要的入口,民族感最终化为“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实践活动。他们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始终受到五四时关 心政治、甚至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 影响,连同他们的幻灭,都隐约有着晚年 鲁迅思想的影子。壮志未酬的隐约落寞 与淡淡无奈,是这一代人晚年心境的主 调,“有一个世界我必须进入。有一个世 界,怎么都进入不了”(《当下四重奏》)。 如此鸿鹄之志,最终只有寄托于寂寞的 园林山水。绿植园艺是刘大任毕生所 爱,于是,小说中的园林也成为寄托故国 情感和家国忧思顺理成章的桃花源。土 地、水源、根系和有着中国血缘的海棠是 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园林意象在象征 水土失离之余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即以 今日之静遥望当年之动,如同浇花之际, 听到远处滚滚风雷之声,人世的喧嚣与 落寞、命运的涨潮与落潮聚集于此,令人 感伤—曾经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叱 咤风云与谁说?花园的热闹恰是内心的 寂寞,它是征途尽头的栖息地,是失去 “心灵中国”后的寄托之所,是“无”中的 “有”,是故国的乌有之乡。《当下四重奏》 始于园子搬迁,终于园子被毁,就像一个 巨大的隐喻。 刘大任的中短篇小说亦有不少看 点。最特别的是,他的小说有一种强烈 的诗化风格,往往能够在简洁的叙述中 酿造诗一般深远的意境,只给人看触目 惊心的结局,却从不描述它的来路,越是 晚近的小说,越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味道。如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羊 齿》,书中所收录的 26 篇短篇、极短篇小 说,如幽微细致的艺术短片,表面看好像 凑不到一块儿,却有一条线若隐若现,贯 穿首尾,这条线就是一种诗意的“顿 悟”。与《羊齿》的诗性意味和散文化风 格相比,《晚风细雨》更重写实,在幽静舒 缓的语调下,讲述上一代人的痛苦与挫 败、快乐与忧伤,内里也隐含着刘大任本 人的呐喊与彷徨;《枯山水》则蕴含着刘 大任小说写作的新的美学追求,全书21 篇故事,写人之初老及其喜怒哀乐。他 利用自身丰富的园林经验,有意以不同 植物的习性隐喻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 索,通过与土地、自然深层接触的园艺活 动,来表达作家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理 解。这些中短篇小说虽主题各异,但强 烈的诗化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台湾诗人 杨牧评价说:“当年刘大任的诗勾画着小 说的情节,如今他的小说为我们兑现了 诗的承诺。” 类似《枯山水》《园林内外》这样的 “园林写作”,亦是刘大任的一大创作特 色。得益于先天对泥土和植物的喜爱, 和经年不息的勤劳实践,刘大任对于园 林景观已达到成痴成癖的地步。虽然他 谦称自己与园林写作名家格拉汉·斯图 尔·托马斯相比,连做学生的资格都没 有,但是《园林内外》等作品所展现出的 园林造诣,足以使读者感到惊异。名目 繁多的博物学知识、各地植物的形态习 性和历史沿革等等不一而足,皆条分缕 析,如数家珍。对园林艺术的热爱与书 写,不仅隐喻着作者“初老”岁月的人生 心境和修持,而且已然改写了刘大任的 写作基因。那多年养成的顺应植物天 性、体察四季作息的习惯,也在成就着作 家不急不躁的审美品格和不卑不亢的文 人情怀;而盆栽艺术所讲究的“缩龙成 寸”的手法,也影响着刘大任的文学创作 技巧,使其在极短的篇幅内,将“宇宙之 大,苍蝇之微”尽纳入笔端。从更大角度 来看,通过与园林、自然、土地的接近,刘 大任也在不停回望着故国故土和曾经热 血沸腾的青春,更是将一代海外知识分 子无处落脚的文化情结寄托于汉语之 中,为这代人用生命演绎的找寻民族复 兴之路的历程树碑立传。 刘大任 刘大任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801/12/5b5b... · 是台湾的陈黎和大陆的王 家新 ... 希望透过诗人之眼抓住时代精神,展现台北的城

  • Upload
    buidieu

  • View
    40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801/12/5b5b... · 是台湾的陈黎和大陆的王 家新 ... 希望透过诗人之眼抓住时代精神,展现台北的城

34

台湾编辑家封德屏在《我们种字,你收

书》中说:“文学的年代不再黄金,更

换不了白银;但不管日升月落,在这

里,总还有一群老农,一字一句,种春风、种清泉、

种暖流。”2017年的台湾诗坛,几代诗人默默耕

耘,多角度书写台湾社会与现实人生,呈现出果实

累累的丰收景象。

诗集出版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台湾地区诗集出版至

少在120部以上,这对于文学人口(作者和读者)

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而言,已相当亮眼。

老诗人如洛夫、余光中、蓉子、向明、张默、郑

愁予、朵思、古月等均有新作发表,还出版了一些

有分量的诗集。碧果的《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

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探索诗集。他始终坚持“不

变”与“坚持”的艺术精神,独自行进在超现实主义

的诗学道路上,成为台湾诗坛超现实主义仅存的

硕果。近年,碧果将在直觉和潜意识中苏醒的语言

蜕变为意象词语,转身进入后现代诗歌领域。作为

转型的重要成果,《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分为

“已然发生”、“等待未死的等待”、“悬丝人的传

奇”、“裸体空间”和“绝非布偶”五卷,对存在、死

亡、孤独、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此外,杜国

清的《光射尘方,圆照万象:杜国清的诗情世界》由

两篇诗学理论文章和300余首诗作构成,体现出

诗人理论和实践互证、诗论和创作呼应的诗艺特

色。另外,余光中的《守夜人》、向明的《向明截句》、

叶维廉的《游离期间》、辛牧的《问鱼》、张错的《日

夜咖啡屋》等诗集,都是2017年台湾诗歌的重要

收获。

中生代诗人依然风头正盛。诗集主要有白灵

《白灵截句》、陈黎《蓝色一百击》、陈克华《你便是

我所有诗或不能诗的时刻》、罗任玲《初生的白》、

许悔之《我的强迫症》等。其中,苏绍连《无意象之

城》以无意象(即运用物象)方式并借用城的概念

加以组构,突出特色是以无意象语言开创出崭新

的诗学体系。书末附有作者对无意象诗的理论阐

释,追求一种不需“意象”却难以言喻的诗意和能

深入咀嚼且不断回味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

林彧的《婴儿翻》是其沉潜近30年后面对人生苦

难、顿挫与危机写出的生命之书。此诗集为多短

制,题材大体为山水、亲情、世情和疾病四类。

2016年,诗人经历中风、丧母、失去婚姻三重人生

重创,遍尝病痛、生离与死别的人生苦厄,无论抒

情写景,还是叙事感怀,皆情深意切,动人魂魄。尤

其可贵的是,在劫后余生中,诗人还能以平静心态

去面对生命和存在。《婴儿翻》的情感深沉,语言朴

实,哲理深刻,诗风也由后现代走向了现实主义。

晚生代和新生代诗人继续高歌猛进。“70后”

诗人丁威仁的《走诗高雄》、李进文的《更悲观更

要》、杨滢静的《很爱但不能》、猴子猫的《兔子的薯

泥砸猴子》、林婉瑜的《爱的24则运算》、银色快手

的《暧昧来得刚刚好》;“80后”诗人崔舜华的《婀

薄神》、蒋阔宇的《好想把你的头抓去撞墙》、宋尚

纬的《比海深远的地方》;“90后”诗人陈繁齐的

《那些最靠近你的》、叶雨南的《悬崖边的舞者》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诗集。其中,18岁的女诗人何

贞仪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少女化》,接续了琼瑶、席

慕蓉的传统,第一辑“少女”渴望爱情,是纯真、善

感和文艺化的思无邪;第二辑“女化”是创伤、疑问

和“日子正当少女”的闲愁;第三辑“少女化”是体

验人情冷暖后重新相信爱情、生活和社会。这是

《少女化》三种向度的人生思考。

诗刊运作台湾诗刊属同仁刊物,由同仁自筹经费运作,

因此“创刊”与“停刊”经常发生。2017年,继《秋

水》后,《卫生纸》《海星》陆续停刊。而坚持出刊的

《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诗刊》《笠诗刊》《乾坤诗

刊》《吹鼓吹诗论坛》《好烫诗刊》《两岸诗》等,呈现

出鲜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首先,坚持专题化的运作方式。1954年创刊

的《创世纪》运行已超一甲子,这是中国当代期刊

史上的一个奇迹。《创世纪》以内外兼修的独有艺

术审美风范,成为台湾地区目前影响最大和品位

最高的诗刊。2017年,《创世纪》的“特辑”、“专

辑”和“专栏”依然有声有色,很多旧有栏目依旧

保持较高水准,此外,新增设专栏,挖掘和培养

“数位”和“在野”的诗歌新人,给职场写作人提

供舞台,扩大诗歌写作版图,为台湾诗歌的可持

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诗歌创作方面,《创世

纪》新推出的四期“青春物语”、“退稿信”、“书店

的独立时代”和“大自然的语法”等主题征稿专辑

均别具特色。

与老成持重的《创世纪》相比,《吹鼓吹诗论

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

宗旨为“我们期待表演,我们期待对话,我们期待

游戏,我们期待创造”,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

号,鼓动诗潮”,每期重点推出一个极富创意的专

辑。2017年四期共推出——“告解回声:忏情诗专

题”、“歌词的一半是诗:歌词创作专辑”、“心想诗

成:许愿池专辑”、“思辨变诗:论述诗专辑”,每一

专题配发相关评论。另外,《海星诗刊》的“主题征

诗”专题、《好烫诗刊》第11期的“精神/运动”专

集,都各展身手。《两岸诗》第三期的“我写我诗:诗

人手稿系列”专栏,推出余光中、纪弦、叶维廉等手

写诗句,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与亲切。

其次,注重两岸交流,拓展全球视野。台湾诗

人虽身居岛屿,却拥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化眼光,

他们重视两岸的文化交流,通过民间的文学和文

化交融方式,努力践行“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

世界”的文学理想。《两岸诗》的宗旨是以开阔的视

野审视汉语诗歌的全球地貌。今年第三期依然由

两岸诗人共同编辑,在“中坚诗人”板块,主打诗人

是台湾的陈黎和大陆的王家新;在“诗浪潮”板块,

刊发郑愁予、向明、臧棣等两岸15位诗人新作;在

“两岸校园诗社”部分,介绍了台湾大学的“现代诗

社”和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创世纪》则推出

了“杭州诗人群像”、“天津诗人诗作展”和“浏阳河

诗群作品展”等专辑。同时,台湾诗人还具有开阔

的世界性视野,《葡萄园诗刊》译介当代国际优秀

诗人作品,包括巴基斯坦、波兰等国诗人的诗作;

《笠诗刊》的“翻译诗专辑”和“评论、翻译、随笔”栏

目,译载了孟加拉国、古巴、法国、美国、日本、乌克

兰、哥伦比亚、意大利等国诗人的诗作。全球化大

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审美空间,同时也将促

进台湾诗歌较大格局的形成。

诗歌活动2017年的台湾文学活动异彩纷呈,就诗歌而

言,主要包括诗歌节、诗歌奖评选、诗歌研讨会、诗

歌朗诵会、诗歌讲座、诗歌跨界演出和诗画展等多

种形式。台湾的文学奖包括诗歌奖很多,几乎遍布

所有市县。重要奖项有《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奖”和“台湾文学奖金典奖”,但在本年度评选中,

新诗无一获奖,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而举办多年的“五大诗歌节”可称得上台湾的

年度文化盛事,在多个诗歌节中,“台北诗歌节”时

间最长、规模最大、活动最多,并且极富创意。

2017年 9月23日至10月 8日,第十八届台

北诗歌节举行,主题为“时代之眼,城市之光”,

希望透过诗人之眼抓住时代精神,展现台北的城

市文化之光。诗歌集包含13场讲座、4场演出以

及 2 场跨领域诗行动。开幕的“诗演出”《心の

镜——跨越语言的诗歌风景》,除诗歌朗诵外,邀

集多位知名音乐家,以林亨泰、陈秀喜、詹冰等从

日据时期到战后跨越语言写作的诗人为谱曲对

象,透过音乐的形式,重新感受特定年代历史书

写的艺术张力。“诗讲座”有:尼日利亚诗人阿奇

诺《爱的革命——诗与文化行动》、日本诗人平田

俊子《写诗的空间》、越南诗人邓绅《越南的文学

与美丽》等。意大利声音艺术家波赛堤的《声音诗

工作坊暨演出:池与汤》,征约多位普通人扮演多

种角色,运用不同语言,并巧妙调整为音乐的结

构形式,此次塑造台湾社会的鲜活图景。

两位诗人2017年是台湾诗歌日常的一年,也是非常

的一年。1月 18日罗门逝世;12月 14日余光中

离世。同为1928年出生的两位诗人的离去,是中

国诗歌界的极大损失,两岸文学界以多种形式举

行追思活动。

罗门,原名韩仁存,海南文昌人。被誉为台湾

“现代诗的守护神”、“都市诗及战争诗的巨擘”。

罗门一生痴迷诗歌并视其为宗教信仰,出版诗集

《曙光》《旷野》《罗门诗选》等十余部,论著《现代

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我的诗国》等多部,

结集《罗门创作大系》10卷。罗门的诗以现代气

质和前卫精神著称。艺术上想象力超群,善于运

用繁复意象之间的张力,采取象征、暗示等手法,

传达出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风

貌,进而形成阳刚雄健、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在

内容上,强调人的心灵、生命和精神,主张诗和艺

术是“美”和“精神深度”的结合,常常对时间、存

在、生命、死亡、战争等主题进行哲学思考。如诗

作《麦坚利堡》是关于战争与死亡的作品,而《第

九日的底流》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深层

探索。

罗门是台湾“都市诗”写作的先驱者之一。

“人类活在都市文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除了忙

于工作,忙于饮食,忙于找娱乐性的刺激,究竟还

有几个人能面对‘心灵’两字,能向心灵的深处作

探索?当内心空间失落,‘人’将在哪里飞与飞向

哪里呢?”这是罗门的“都市观”。《都市之死》《都

市的落幕式》《咖啡厅》《流浪人》等一系列作品,

对都市文明既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有深刻冷冽

的批判,体现了罗门对现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同

时,罗门建构出一套系统化诗学理论,其中,“存

在主义式的悲剧精神”和“第三自然螺旋形架构”

的诗学理论尤为引人关注。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生从事诗、散文、评

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诗风与文风多

变,作品高产多样。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既深且

远,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世界。著有诗集《舟

子的悲歌》《武陵少年》《白玉苦瓜》《太阳点名》

等20余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

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30余部,评论集《掌上

雨》《蓝墨水的下游》等多部,两度担任《中国现

代文学大系》总编辑,著作合计70余种。

在余光中所有文类中,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

最大。梁实秋赞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

之高,一时无二”。在散文方面,余光中构建了自

己的散文理论,提出了现代散文必须具备弹性、

密度和质料三要素,注重整体气势,表现出力量、

速度和运动的磅礴浩荡。其散文作品音节铿锵,

语言华美,笔调随情景转移而多巧变,较多活化

古典佳句,意境优美。余光中的诗歌讲究结构,多

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意象的暗示表现主题。诗作多

抒发悲悯情怀、对土地的热爱、对环保的关心以

及对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的省思等,具有高度的

艺术性。其中,以故园之恋和文化乡愁书写最具

特色。

2017年,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

《守夜人》,是从他13本诗集和尚未集结的诗作

中,精选85组诗作,英汉对照,堪称经典选本。除

收录《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代表作,新增

《江湖上》《大哉母爱》等14首诗作。余光中在《三

版自序》中说:“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

《守夜人》了。”不料一语成谶。

诗学研究

2017年的台湾诗歌研究与诗学理论研究,

除在台湾各种诗刊、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

的论文以及硕博论文外,还有多部诗学研究专著

出版,从不同视角对台湾诗歌进行了学理阐释。

学者陈义芝《风格的诞生:现代诗人专题论

稿》是一部关于台湾现代诗人风格研究的专论。

从新诗的现代传承和典范意义出发,重点论述了

余光中、周梦蝶、覃子豪、痖弦等诗人的个人风貌

和总体成就;从代际更迭和诗学潮流演变视角入

手,阐释了诗人杨牧、张错、席慕蓉、夏宇等的作

品风格,展示台湾现代诗不同时区诗风发展及不

同年代创作的意义。刘志宏的《诗,役:一九五O、

一九六 O年代台湾军旅诗歌空间书写》以“空

间”概念切入,以战后军旅诗人洛夫、痖弦、商禽

为考察对象,结合“诗歌”与“空间”关系的分析,

为凝固的历史时间另辟一条新的思路,使其成为

台湾第一部研究军旅诗歌空间书写的著述。杨宗

翰的《异语:现代诗与文学史论》分为“文学史想

象”和“现代诗异语”两卷,提出对台湾新诗史书写

与叙述方式的一些个人化主张,包括文学历史回

顾、现象剖析观察和诗歌意见表达,论述了余光

中、洛夫、林燿德、罗智成等与“80后”新锐诗人的

创作。学者萧萧的“新诗学三重奏”《空间新诗学》

《物质新诗学》和《心灵新诗学》也是2017年台湾

诗歌研究的重要收获。《空间新诗学》以商禽、痖

弦、张默、林亨泰、隐地等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审视

现代诗歌所书写的空间与视角、空间与情意之间

的关系。诗意空间研究从具体的实物、实境入手,

深入个人灵魂的隐蔽处、隐匿处和隐密处。《物质

新诗学》从“物质”导入新诗学研究,解读了周梦

蝶、郑愁予、白灵、杜十三、焦桐、詹澈等诗歌的文

化审美意蕴。而《心灵新诗学》的研究范畴则须兼

摄时间与空间,兼顾灵与物。

在台湾诗歌史料挖掘整理方面,《文讯》月刊

贡献很大。2017年第1至6期开辟《风起云涌的

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社与诗刊》系列专题;第7

至11期开辟《雨后的灿烂:台湾战后现代诗社与

诗刊》系列专题;12期推出《无域时代·世纪之

跨:台湾诗学季刊社25周年》专题。每期深度回

顾一个诗社:《龙族》《风灯》《秋水》《阳光小集》

《草根》《后浪》《月光光》《汉广》《掌门》《曼陀罗》

《喷泉》和《台湾诗学季刊》。每个诗社的内容都由

综论与回顾、今夕诗作、封面辑、座谈会记录几个

板块构成,随后在纪州庵文学森林举办诗刊特展。

《文讯》的“诗社与诗刊”专题带有总结回顾性质:

就单个诗社而言,是其“小史”;从整体来看,就是

台湾战后诗社和诗歌“简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

和史料学价值。

2017

台北诗歌节海报 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

责任编辑:王 杨 电话:(010)6538919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华文文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王金城

刘大任:在家国情怀中兑现诗的承诺□□林林 霆霆

刘大任出生于中国大陆,成长于台

湾,在美国度过了叱咤风云的青年时代,

并最终定居美国。其前半生风云变幻的政

治经历和文学历练,成为他后半生写作的

源泉。早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刘

大任就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中的主

力,不仅创作诗歌和小说,而且办刊物、翻

译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毕业后与陈映真、

黄春明、王祯和、七等生并称为《文学季

刊》“五虎将”。1966年,27岁的刘大任赴

美深造,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

研究所。在这所具有社会运动传统的著名

学府中,刘大任亲身参与保钓运动,并成

为运动领袖,最终不仅中断了博士学业,

还因为激进言行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

而无法返回台湾。在运动落潮后,刘大任

将文学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开始

了专业文学创作之路。

刘大任虽写作一生,但其作品被引

进中国大陆还是最近的事,深圳报业集

团出版社从去年开始陆续推出。最先推

出的是其长篇新著《当下四重奏》,初读

之下,作品与当下小说写作风格颇为不

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囿于日

常之内,写写种花、迁树、经营园子,或写

夫妻冷淡、父子失和,以及小儿女的天伦

之乐。如此散漫地一路写下来,似乎不

太像小说应有的样子。然而,它的雄心

和抱负所在,是要将一代海外知识分子

从青春热血到晚年生活虽归于平淡,但

内心仍然汹涌爱国情怀的漫漫一生,浓

缩在作品中。由于故事的大致脉络,特

别是主人公早期的经历,和刘大任的经

历颇多相似之处,可以把它视为作者寄

托爱国情怀和文化理想的安身立命之

作。但刘大任似乎并没有板起面孔忧国

忧民,而是像邻家老人那样,在夕阳晚照

下,泡好一壶龙井,娓娓道来。虽然说的

是这一生的沧桑忧愤以及不被人知的隐

痛与悲伤,但始终充满老者的智慧与阅

历,不断透过平淡的生活散发出来。

把小说写得轻松性情,也得益于刘

大任家国一体的构思方式。从家的角度

写国,把对国家的思念和文化缺失的隐

忧,置于家人的相互关系甚至矛盾冲突

中;同时,又从国家民族困境来透视家庭

关系的变化,从而使中华文化传承的困

境在夫妻间、两代人的矛盾中得到贴近

展示和深切关注。所谓“四重奏”,即是

这一构思的凝练表达,小说的视角在家

庭的四位主要成员之间流动,每个人都

从自己的立场来看人看事,当然主要指

向是家庭中的老父亲。所以作者也说,

这个故事平心而论,简单不过:四个人看

一个人,包括其中一个人自己看自己。

矛盾的焦点集中于一家之长,就是这个

历尽沧桑却难以忘却中华民族复兴梦想

的老人。这位老人不仅让世界注意到这

些生于大陆的台湾人,是少有的彷徨于

失去故国和文化血脉的一代人,他们像

失去原生土壤的植物那样,被生生地移

栽到异国异地,远离故土,但却拼命地生

出旁枝、侧枝去找寻、汲取赖以生存的养

分和水分。难以摆脱的民族感情的急迫

甚至饥渴,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存形态

上的畸形,在世俗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中常常处于尴尬甚至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五四以来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和对于民族国家的使命感

就没有衰竭枯亡,这在刘大任颠簸半生

后的感喟中表达得尤为清晰:“虽然这批

知识分子生活在台湾,而且,由于近代中

国史的发展,处境更为复杂,但他们的探

索与追求,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民族复兴

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这是理解当年海外保钓运

动最重要的入口,民族感最终化为“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实践活动。他们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始终受到五四时关

心政治、甚至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

影响,连同他们的幻灭,都隐约有着晚年

鲁迅思想的影子。壮志未酬的隐约落寞

与淡淡无奈,是这一代人晚年心境的主

调,“有一个世界我必须进入。有一个世

界,怎么都进入不了”(《当下四重奏》)。

如此鸿鹄之志,最终只有寄托于寂寞的

园林山水。绿植园艺是刘大任毕生所

爱,于是,小说中的园林也成为寄托故国

情感和家国忧思顺理成章的桃花源。土

地、水源、根系和有着中国血缘的海棠是

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园林意象在象征

水土失离之余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即以

今日之静遥望当年之动,如同浇花之际,

听到远处滚滚风雷之声,人世的喧嚣与

落寞、命运的涨潮与落潮聚集于此,令人

感伤——曾经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叱

咤风云与谁说?花园的热闹恰是内心的

寂寞,它是征途尽头的栖息地,是失去

“心灵中国”后的寄托之所,是“无”中的

“有”,是故国的乌有之乡。《当下四重奏》

始于园子搬迁,终于园子被毁,就像一个

巨大的隐喻。

刘大任的中短篇小说亦有不少看

点。最特别的是,他的小说有一种强烈

的诗化风格,往往能够在简洁的叙述中

酿造诗一般深远的意境,只给人看触目

惊心的结局,却从不描述它的来路,越是

晚近的小说,越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味道。如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羊

齿》,书中所收录的26篇短篇、极短篇小

说,如幽微细致的艺术短片,表面看好像

凑不到一块儿,却有一条线若隐若现,贯

穿首尾,这条线就是一种诗意的“顿

悟”。与《羊齿》的诗性意味和散文化风

格相比,《晚风细雨》更重写实,在幽静舒

缓的语调下,讲述上一代人的痛苦与挫

败、快乐与忧伤,内里也隐含着刘大任本

人的呐喊与彷徨;《枯山水》则蕴含着刘

大任小说写作的新的美学追求,全书21

篇故事,写人之初老及其喜怒哀乐。他

利用自身丰富的园林经验,有意以不同

植物的习性隐喻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

索,通过与土地、自然深层接触的园艺活

动,来表达作家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理

解。这些中短篇小说虽主题各异,但强

烈的诗化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台湾诗人

杨牧评价说:“当年刘大任的诗勾画着小

说的情节,如今他的小说为我们兑现了

诗的承诺。”

类似《枯山水》《园林内外》这样的

“园林写作”,亦是刘大任的一大创作特

色。得益于先天对泥土和植物的喜爱,

和经年不息的勤劳实践,刘大任对于园

林景观已达到成痴成癖的地步。虽然他

谦称自己与园林写作名家格拉汉·斯图

尔·托马斯相比,连做学生的资格都没

有,但是《园林内外》等作品所展现出的

园林造诣,足以使读者感到惊异。名目

繁多的博物学知识、各地植物的形态习

性和历史沿革等等不一而足,皆条分缕

析,如数家珍。对园林艺术的热爱与书

写,不仅隐喻着作者“初老”岁月的人生

心境和修持,而且已然改写了刘大任的

写作基因。那多年养成的顺应植物天

性、体察四季作息的习惯,也在成就着作

家不急不躁的审美品格和不卑不亢的文

人情怀;而盆栽艺术所讲究的“缩龙成

寸”的手法,也影响着刘大任的文学创作

技巧,使其在极短的篇幅内,将“宇宙之

大,苍蝇之微”尽纳入笔端。从更大角度

来看,通过与园林、自然、土地的接近,刘

大任也在不停回望着故国故土和曾经热

血沸腾的青春,更是将一代海外知识分

子无处落脚的文化情结寄托于汉语之

中,为这代人用生命演绎的找寻民族复

兴之路的历程树碑立传。

刘大任刘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