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 30 位女演员的舞台故事,一开播便带 来诸多话题。前不久收官的都市剧《谁 说我结不了婚》聚焦单身女性生活,再 次引发有关婚恋观的讨论。 女性为主要角色,目标为女性受 众,聚焦女性故事,探讨女性议题,是 “她故事”的鲜明特征。从古装剧《武则 天》《后宫 · 甄嬛传》到都市剧《都挺好》 《安家》等,电视剧里的“她”大多被塑造 为独立、果敢、有行动力的女性,赢得高 收视的同时,也一次次将女性话题推向 大众视野。 荧屏热衷“她故事”既有社会发展 的原因,也有文化消费的驱动。经济 地位和性别意识的变化,提升了女性 的消费力和话语权。互联网的普及使 更多女性写作者浮出水面,网络小说 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女性读者,她们 在阅读中形成明确的趣味,并将其转 化为观看电视剧的审美倾向。电视剧 市场捕捉和投合这一变化,在前些年 盛行的古装“大女主”剧中,“宫斗”主 题和套路化情节受到观众诟病。近些 年,都市女性励志剧成为现实题材创 作的热门类型。 问题是,这样的“她故事”真实再现 了社会现实吗?她们的职场成功果真 是依靠自己的独立奋斗吗?在《都挺 好》中,苏明玉的助力者是“完美父亲” 蒙总;在《安家》里,房似锦的上海老洋 房业务必须依靠徐文昌才能完成;《我 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独立之路时时 刻刻离不开贺涵……这些独立女性的 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位男性保护者。 如何跳脱套路,刷新当代人对“她 形象”的认知,开掘代表我们时代的“她 故事”?电视剧应提升想象力和创造 力,多方位丰富内涵表达,引领观众的 思想触角走得更远。 创作者应进一步开阔视野。自觉 引入社会历史视角,挖掘当代都市现 实背后的历史纵深支撑,有意识地把 女性故事纳入我们时代的“中国故 事”,“她故事”才能讲得深透。在近些 年的一些都市剧中,被呈现的社会现 实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对历史发展必 然性的追问,如此,再鲜明的性别立场 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欢乐颂》《都挺 好》等剧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们 抓住了“重男轻女”这一思想痼疾,这 种批判当然是犀利且可贵的,但似乎 还可以走得更远 —个人与历史如何 唱和?小人物与大时代如何共振?《鸡 毛飞上天》等现实题材剧的写作方法 值得借鉴。《鸡毛飞上天》的女主角骆 玉珠被塑造为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的 中国女商人,观众认为她有血有肉、真 实可信。骆玉珠的思想、行动、命运深 深扎根在当代中国的沃土之上,堪称 改革开放浪潮之中的典型人物,她的 个人成长折射当代中国的历史成长, 映射无数普通人奋斗的足迹,也自然 能与观众同频共振。 角色的精神空间也需要拓展。真 正的独立气质表现在思想意识、行为逻 辑和社会关切,而不应简化为步步为营 的成功学攻略。在她们的世界里,应该 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愿为他人着 想,进而抵达更广泛的共情。回顾能赢 得广泛共鸣的女性故事,真正打动观众 的并不是角色的财富地位、离奇经历, 而是 22 楼四姐妹对樊胜美的自发营救 (《欢乐颂》),是苏明玉在苏家危难之际 的挺身而出(《都挺好》),是房似锦对陌 生孤寡老人的无偿援助(《安家》)…… 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走出自怨自艾的小天地, “她故事”才能真正与时代接轨、与现实 契合。 我们还需反思流量经济与产品思 维对艺术创作的伤害。我们过度关注 收视率、点击率与网络话题度,为能够 引起话题性,很多剧作形成一种猎奇倾 向,似乎只有极端的情节和极端的人物 才能引起观众的大讨论。如此,艺术品 质、创作思维不得不向产品思维妥协。 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遵循创作规律, 兼顾现实感与问题意识,作品才能迸发 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 白惠元 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现代视听 媒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几部以“国宝”作为 IP 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给出答案。 6 13 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果国宝会 说话》第三季开播, 18 家博物馆的 25 稀世国宝点燃观众的收视热情,成为近 期的热点话题。今年下半年,已经成功 播出两季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也将 推出新的一季,博物馆和守护人将继续 讲述国宝故事。前些年,在互联网走红 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古老的 文物与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结合起来, 和《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一道,把工匠 精神拉入当代视野。 拉近观众与国宝的距离 历史文化一直是大众传媒热衷的 题材,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很长 时间以来,《探索 · 发现》《考古中国》等 电视节目通过文物故事传播历史知识、 发挥大众媒体的科教功能。这些年,国 家对文博事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视、博物 馆的免费开放和展陈创新、学术成果的 大众化普及,以及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 情,是这类电视节目创新的文化土壤和 创作动力。在此背景下,《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广泛吸纳媒 介技术和文化理念的新成果,成为当下 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观众的接 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设计出一整 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创 意上的共同点。《如果国宝会说话》《了 不起的匠人》等紧跟网络视听趋势,在 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篇幅里,采取精 美的视听语言和贴近当代的时尚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大量浅 景深的特写镜头和特殊拍摄镜头带来 堪比电影的画质,构成奇观化的观赏效 果。《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 中,有大量展现木料、竹材等手工技艺 加工对象变化的特写镜头。奇观化更 深层的作用,在于将文物形塑为观众心 理认同的对象。镜头和摄像机在文物 与观众之间搭建心理桥梁,借此拉近观 众与文物、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 和心理关系。《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解 说词等手段为“文物”建构第一人称和 主体视角,移情口述,引导观众对文物 展开审美观照。 国宝的面貌被呈现得惟妙惟肖、栩 栩如生。《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的呈现质朴又 别致,整条视频重现其一笔一画的书写 过程,启发观众想象它被书写时的历史 情境和那个时代的风华。《国家宝藏》采 取综合性艺术手段,演播室舞台表演和 实景纪实拍摄呼应配合,不同嘉宾和人 物角色共同参与,再加上丰富的声光电 技术和主持人采访等,全面展示国宝被 发现的时刻、经历的岁月磨难以及当下 文物保护研究的状况。 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优秀的影像作品通过对虚拟时空 的营造,引导观众获取新的体验和认 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提供视听 享受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历史认知的途 径,帮助其形成对于过去的深刻感触、 正确评价和共同信念,发挥凝聚共识的 作用。 从国宝出发,这些视听作品提供了 认识历史的新视角。《我在故宫修文物》 等节目以具体的文物为线索、又不拘泥 于文物,而是专注于“以物写人”和“以 人观物”,描绘物品所处时代的精神世 界。手艺匠人不仅是当代的技艺传承 人,而且是漫长历史中千万个工匠中的 一员。正是这些普通而专注的个体,用 他们的生命实践构筑了国宝和国家的 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当代观众 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引导他们的 情感参与,开拓他们的历史视野。虽然 所有历史题材作品都有普及教育的功 能,但只有符合当代观众接受规律和审 美规律的优秀作品,才能够真正为观众 打开历史认知的大门。国宝题材的影 视节目,就如同荧屏上的博物馆,让观 众流连忘返。 提供情感投射的土壤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往 往伴随文化需求的增强,国宝类节目的 流行折射中国观众的普遍需求。不论 国宝还是技艺,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文化 中人与自然万物、人与草木山河之间的 关系。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手艺人塑造 为一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哲学的具体承 载,人与物之间围绕技艺相互雕琢,帮 助人们重新确认和欣赏日常生活和普 通职业的价值。《国家宝藏》《如果国宝 会说话》通过国宝“守护人”和国宝“自 述”,强化个体感知和个人视角,为人们 提供了情感投射的土壤。 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 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 考。在国宝故事中,我们看到文明曾经 到达的高度,看到推己及人、文明互融 等路径,看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当 代转化。 未来,如何保持视听作品的品质和 水准,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 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是其能否行之久远 的关键。继续发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 度,加强创作团队与专家学者、文博部 门的合作,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段,将 最新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 与节目内容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不断 丰盈人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情怀。还 应当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尤其是移动互 联的优势,加强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和 互动特征,让文艺精品产生切实的社会 影响,也在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 制图:蔡华伟 3 核心阅读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 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 的潮流,设计出一整套视听表 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视 听创意上的共同点。 副刊 副刊 2020 6 28 日 星期日 8 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0.6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30 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为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带来新拓 展、新精彩。 来自北方农村脱贫一线的扎实内 容,新鲜生动又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 接。三个单元故事,三个扶贫第一负责 人,三种身份对应三种类型:唐天石是转 业军人,镇党委副书记,一人包“扶”两 村;辛兰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担任驻村 第一书记;石全有大学毕业后去深圳创 业成功,返乡竞选村主任。他们扶贫的 四个村则各有难题:上河峪村明明还有 贫困户,村干部为了荣誉不愿申报;那家 沟村把贫困户待遇给并不贫困的人家, 真正的贫困户却不予登记;三道河子村 自然条件差,干群矛盾多;古川村(包含 仓子沟村)经营房地产失败,合作方又撕 毁合同,各村的真贫困户也各有致贫原 因。各处扶贫的共同经验是扶贫先扶 志,有针对性地做人的工作,发挥地域资 源(包括文化资源)优势,走产业化发展 道路,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高招和精 彩。就这样,形形色色的大故事和小故 事错综交织,层层推进,描绘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画卷,深情讴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该剧把四个 村子最有亮点的扶贫故事浓缩到 30 篇幅,形成快、准、新的集中展现,毫不拖 泥带水。 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不同 性格人物之间的碰撞推动剧情,完成主 题传达和人物形象塑造,是《最美的乡 村》的特色。有些电视剧不吸引人,原因 之一就是写事重于写人,不会用性格碰 撞带动故事讲述。而性格刻画正是郭靖 宇作品的长项,他擅于利用主要人物之 间的性格对比和碰撞拍出戏剧冲突的高 潮。《最美的乡村》体现在主要人物的性 格设计及戏剧冲突上:唐天石具有强烈 的责任感,自信且思路灵活,主要“对手” 上河峪支书卢振兴也是转业军人,勤劳、 要强,但过分要面子、有勇无谋;辛兰敢 于坚持原则,有女性特有的柔韧,她的主 要“对手”三道河子村支书关文龙有能力 和责任感,但作风霸道思想偏狭;石全有 作为成功企业家有经济头脑和创新能 力,一心在带领乡亲脱贫中实现新梦 想。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冀瑞丰依托父亲 的余荫,财大气粗,做事总想压别人一 头。行事作风迥异的几队人马一碰头, 注定会碰撞出火花。比如,唐天石碰上 卢振兴,因为一下子戳到了对方为面子 不顾里子的痛处,立时就让卢振兴火冒 三丈,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竟发展到在烽 火台上以摔跤论胜负;唐天石与那文斌 的“切磋”也是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整 个上河峪、那家沟的脱贫攻坚就是随着 这种性格碰撞展开和推进的。三个单元 都是以人带事,以人带史,用主人公的选 择与命运抓住观众,用性格碰撞形成戏 剧冲突的张力和高潮。这样的做法,为 打破流水账式、好人好事型的叙事模式 提供启示。 剧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性格碰 撞,如唐天石与赵凤仪、张金柱、高三力 的较量,辛兰的“恨铁不成钢”与关铁栓 的“烂泥扶不上墙”,冀瑞丰与梁依依的 情感纠葛;次要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如 郑浩的冲动与周万鹏的清高……各有各 的精彩,不仅刻画了人物,丰富了主题, 也给全剧增添了趣味和看点。 《最美的乡村》在轻喜剧风格的追求 上做出了可喜的新探索。该剧写的大都 是好人的故事,性格之间的碰撞。创作 者对东长城南北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民爱得这样深,对当今时代又这样充满 信心,不仅把这里的山水、土地和村庄拍 得那样美,那样充满诗意,而且致力于表 现这里的人情美和人性的丰富性。创作 者善于从性格差别、性格与环境的差别 中发现和提炼喜剧元素,对缺点加以艺 术渲染和讽喻,又能以同理心理解他们 的生存状况,为他们的变化感到由衷欣 慰。全剧用温暖明亮的轻喜剧风格,讲 述天然带着艰难底色的扶贫故事。拍的 是扶贫,却少有愁苦与消沉,许多讽刺相 当犀利,针尖上却带着微笑,让观众在笑 声中感悟扶贫带来的美好前景。该剧在 这方面的成功,对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创 作是一种开拓,也为轻喜剧风格的追求 打开了新视野。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 主 席) 扶贫题材创作 新拓展新精彩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 官之年。如何把丰富生动的脱贫实 践、脱贫故事写好、演活、传播好? “脱贫故事”栏目,聚焦舞台艺术和 影视作品,从多方面探讨创作背后 的经验与启示。 —编 《最美的乡村》 2018 年开始筹备、 2019 年夏天开机,最漫长也最重要的是素材搜 集和剧本创作。编剧团队有 4 人, 3 位有 丰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其中,张弘弢曾在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乡烧锅村任第 一书记。我和编剧杨勇重走了承德宽城 喜峰口村、药王庙村,滦平苇塘村、付营子 村、古城川村,平泉柳溪村,围场的哈里哈 村,兴隆的西湾村等地体验生活。 选择写承德的故事,因为我相信,创 作者只有写熟悉的生活,才可能找到情感 的共鸣。承德是我的家乡,我熟悉那里的 一草一木、风土人情。 这次创作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我们 国家农村人口多,村与村不同,户与户不 同,人与人不同,脱贫攻坚奔小康任务十 分艰巨。基层干部不容易,实现小康路上 一个不能少,必须得有绣花功夫。我曾听 一个县委书记清清楚楚讲,哪个乡哪个村 几组谁家,贫困户名字、一家几口、收入多 少、有多少地、有几棵栗子树……这还只 是千千万万基层干部中极为普通的一个。 剧中三个故事,都有落实扶贫政策 中执行者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第三 个故事是乡村振兴主题,我们提出的问 题是:过去赖以为生的矿不让开了,未来 靠什么才能不坐吃山空?因为脱贫摘帽 不是终点,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长久富裕 才是目的。剧中这唯一虚构的故事寄托 我们的期许,希望它能触动青年观众,投 入到帮助家乡实现长久富裕的事业中。 创作这部戏,让我看到太多农民靠双手、 靠努力改变生活,我们唯有怀着敬意讲好 他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任姗姗采访整理) 上图为《最美的乡村》剧照。 《最美的乡村》总编剧郭靖宇 怀着敬意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

2020 6 28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8/08/rmrb2020062808.pdf · 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 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 考。在国宝故事中,我们看到文明曾经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20 6 28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8/08/rmrb2020062808.pdf · 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 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 考。在国宝故事中,我们看到文明曾经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

30 位女演员的舞台故事,一开播便带

来诸多话题。前不久收官的都市剧《谁

说我结不了婚》聚焦单身女性生活,再

次引发有关婚恋观的讨论。

女性为主要角色,目标为女性受

众,聚焦女性故事,探讨女性议题,是

“她故事”的鲜明特征。从古装剧《武则

天》《后宫·甄嬛传》到都市剧《都挺好》

《安家》等,电视剧里的“她”大多被塑造

为独立、果敢、有行动力的女性,赢得高

收视的同时,也一次次将女性话题推向

大众视野。

荧屏热衷“她故事”既有社会发展

的原因,也有文化消费的驱动。经济

地位和性别意识的变化,提升了女性

的消费力和话语权。互联网的普及使

更多女性写作者浮出水面,网络小说

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女性读者,她们

在阅读中形成明确的趣味,并将其转

化为观看电视剧的审美倾向。电视剧

市场捕捉和投合这一变化,在前些年

盛行的古装“大女主”剧中,“宫斗”主

题和套路化情节受到观众诟病。近些

年,都市女性励志剧成为现实题材创

作的热门类型。

问题是,这样的“她故事”真实再现

了社会现实吗?她们的职场成功果真

是依靠自己的独立奋斗吗?在《都挺

好》中,苏明玉的助力者是“完美父亲”

蒙总;在《安家》里,房似锦的上海老洋

房业务必须依靠徐文昌才能完成;《我

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独立之路时时

刻刻离不开贺涵……这些独立女性的

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位男性保护者。

如何跳脱套路,刷新当代人对“她

形象”的认知,开掘代表我们时代的“她

故事”?电视剧应提升想象力和创造

力,多方位丰富内涵表达,引领观众的

思想触角走得更远。

创作者应进一步开阔视野。自觉

引入社会历史视角,挖掘当代都市现

实背后的历史纵深支撑,有意识地把

女 性 故 事 纳 入 我 们 时 代 的“ 中 国 故

事”,“她故事”才能讲得深透。在近些

年的一些都市剧中,被呈现的社会现

实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对历史发展必

然性的追问,如此,再鲜明的性别立场

也 只 能 是 无 根 之 木 。《欢 乐 颂》《都 挺

好》等剧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们

抓住了“重男轻女”这一思想痼疾,这

种批判当然是犀利且可贵的,但似乎

还可以走得更远——个人与历史如何

唱和?小人物与大时代如何共振?《鸡

毛飞上天》等现实题材剧的写作方法

值得借鉴。《鸡毛飞上天》的女主角骆

玉珠被塑造为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的

中国女商人,观众认为她有血有肉、真

实可信。骆玉珠的思想、行动、命运深

深扎根在当代中国的沃土之上,堪称

改革开放浪潮之中的典型人物,她的

个人成长折射当代中国的历史成长,

映射无数普通人奋斗的足迹,也自然

能与观众同频共振。

角色的精神空间也需要拓展。真

正的独立气质表现在思想意识、行为逻

辑和社会关切,而不应简化为步步为营

的成功学攻略。在她们的世界里,应该

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愿为他人着

想,进而抵达更广泛的共情。回顾能赢

得广泛共鸣的女性故事,真正打动观众

的并不是角色的财富地位、离奇经历,

而是 22 楼四姐妹对樊胜美的自发营救

(《欢乐颂》),是苏明玉在苏家危难之际

的挺身而出(《都挺好》),是房似锦对陌

生孤寡老人的无偿援助(《安家》)……

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走出自怨自艾的小天地,

“她故事”才能真正与时代接轨、与现实

契合。

我们还需反思流量经济与产品思

维对艺术创作的伤害。我们过度关注

收视率、点击率与网络话题度,为能够

引起话题性,很多剧作形成一种猎奇倾

向,似乎只有极端的情节和极端的人物

才能引起观众的大讨论。如此,艺术品

质、创作思维不得不向产品思维妥协。

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遵循创作规律,

兼顾现实感与问题意识,作品才能迸发

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白惠元

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现代视听

媒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几部以“国宝”作为 IP 的

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给出答案。6 月 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果国宝会

说话》第三季开播,18 家博物馆的 25 件

稀世国宝点燃观众的收视热情,成为近

期的热点话题。今年下半年,已经成功

播出两季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也将

推出新的一季,博物馆和守护人将继续

讲述国宝故事。前些年,在互联网走红

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古老的

文物与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结合起来,

和《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一道,把工匠

精神拉入当代视野。

拉近观众与国宝的距离

历史文化一直是大众传媒热衷的

题材,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很长

时间以来,《探索·发现》《考古中国》等

电视节目通过文物故事传播历史知识、

发挥大众媒体的科教功能。这些年,国

家对文博事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视、博物

馆的免费开放和展陈创新、学术成果的

大众化普及,以及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

情,是这类电视节目创新的文化土壤和

创作动力。在此背景下,《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广泛吸纳媒

介技术和文化理念的新成果,成为当下

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观众的接

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设计出一整

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创

意上的共同点。《如果国宝会说话》《了

不起的匠人》等紧跟网络视听趋势,在

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篇幅里,采取精

美的视听语言和贴近当代的时尚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大量浅

景深的特写镜头和特殊拍摄镜头带来

堪比电影的画质,构成奇观化的观赏效

果。《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

中,有大量展现木料、竹材等手工技艺

加工对象变化的特写镜头。奇观化更

深层的作用,在于将文物形塑为观众心

理认同的对象。镜头和摄像机在文物

与观众之间搭建心理桥梁,借此拉近观

众与文物、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

和心理关系。《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解

说词等手段为“文物”建构第一人称和

主体视角,移情口述,引导观众对文物

展开审美观照。

国宝的面貌被呈现得惟妙惟肖、栩

栩如生。《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的呈现质朴又

别致,整条视频重现其一笔一画的书写

过程,启发观众想象它被书写时的历史

情境和那个时代的风华。《国家宝藏》采

取综合性艺术手段,演播室舞台表演和

实景纪实拍摄呼应配合,不同嘉宾和人

物角色共同参与,再加上丰富的声光电

技术和主持人采访等,全面展示国宝被

发现的时刻、经历的岁月磨难以及当下

文物保护研究的状况。

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优秀的影像作品通过对虚拟时空

的营造,引导观众获取新的体验和认

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提供视听

享受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历史认知的途

径,帮助其形成对于过去的深刻感触、

正确评价和共同信念,发挥凝聚共识的

作用。

从国宝出发,这些视听作品提供了

认识历史的新视角。《我在故宫修文物》

等节目以具体的文物为线索、又不拘泥

于文物,而是专注于“以物写人”和“以

人观物”,描绘物品所处时代的精神世

界。手艺匠人不仅是当代的技艺传承

人,而且是漫长历史中千万个工匠中的

一员。正是这些普通而专注的个体,用

他们的生命实践构筑了国宝和国家的

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当代观众

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引导他们的

情感参与,开拓他们的历史视野。虽然

所有历史题材作品都有普及教育的功

能,但只有符合当代观众接受规律和审

美规律的优秀作品,才能够真正为观众

打开历史认知的大门。国宝题材的影

视节目,就如同荧屏上的博物馆,让观

众流连忘返。

提供情感投射的土壤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往

往伴随文化需求的增强,国宝类节目的

流行折射中国观众的普遍需求。不论

国宝还是技艺,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文化

中人与自然万物、人与草木山河之间的

关系。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手艺人塑造

为一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哲学的具体承

载,人与物之间围绕技艺相互雕琢,帮

助人们重新确认和欣赏日常生活和普

通职业的价值。《国家宝藏》《如果国宝

会说话》通过国宝“守护人”和国宝“自

述”,强化个体感知和个人视角,为人们

提供了情感投射的土壤。

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

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

考。在国宝故事中,我们看到文明曾经

到达的高度,看到推己及人、文明互融

等路径,看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当

代转化。

未来,如何保持视听作品的品质和

水准,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

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是其能否行之久远

的关键。继续发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

度,加强创作团队与专家学者、文博部

门的合作,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段,将

最新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

与节目内容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不断

丰盈人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情怀。还

应当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尤其是移动互

联的优势,加强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和

互动特征,让文艺精品产生切实的社会

影响,也在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

制图:蔡华伟

3

从从﹃﹃国宝国宝﹄﹄出发的视听呈现

出发的视听呈现

梁君健

梁君健

核心阅读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设计出一整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视听创意上的共同点。

副刊副刊 2020年 6月 28日 星期日8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0.6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日 前 ,在 央 视 一 套 黄 金 时 间 播 出

的 30 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为

脱 贫 攻 坚 题 材 电 视 剧 创 作 带 来 新 拓

展、新精彩。

来自北方农村脱贫一线的扎实内

容,新鲜生动又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

接。三个单元故事,三个扶贫第一负责

人,三种身份对应三种类型:唐天石是转

业军人,镇党委副书记,一人包“扶”两

村;辛兰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担任驻村

第一书记;石全有大学毕业后去深圳创

业成功,返乡竞选村主任。他们扶贫的

四个村则各有难题:上河峪村明明还有

贫困户,村干部为了荣誉不愿申报;那家

沟村把贫困户待遇给并不贫困的人家,

真正的贫困户却不予登记;三道河子村

自然条件差,干群矛盾多;古川村(包含

仓子沟村)经营房地产失败,合作方又撕

毁合同,各村的真贫困户也各有致贫原

因。各处扶贫的共同经验是扶贫先扶

志,有针对性地做人的工作,发挥地域资

源(包括文化资源)优势,走产业化发展

道 路 ,但 在 具 体 做 法 上 各 有 高 招 和 精

彩。就这样,形形色色的大故事和小故

事错综交织,层层推进,描绘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画卷,深情讴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该剧把四个

村子最有亮点的扶贫故事浓缩到 30 集

篇幅,形成快、准、新的集中展现,毫不拖

泥带水。

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不同

性格人物之间的碰撞推动剧情,完成主

题传达和人物形象塑造,是《最美的乡

村》的特色。有些电视剧不吸引人,原因

之一就是写事重于写人,不会用性格碰

撞带动故事讲述。而性格刻画正是郭靖

宇作品的长项,他擅于利用主要人物之

间的性格对比和碰撞拍出戏剧冲突的高

潮。《最美的乡村》体现在主要人物的性

格设计及戏剧冲突上:唐天石具有强烈

的责任感,自信且思路灵活,主要“对手”

上河峪支书卢振兴也是转业军人,勤劳、

要强,但过分要面子、有勇无谋;辛兰敢

于坚持原则,有女性特有的柔韧,她的主

要“对手”三道河子村支书关文龙有能力

和责任感,但作风霸道思想偏狭;石全有

作为成功企业家有经济头脑和创新能

力 ,一 心 在 带 领 乡 亲 脱 贫 中 实 现 新 梦

想。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冀瑞丰依托父亲

的余荫,财大气粗,做事总想压别人一

头。行事作风迥异的几队人马一碰头,

注定会碰撞出火花。比如,唐天石碰上

卢振兴,因为一下子戳到了对方为面子

不顾里子的痛处,立时就让卢振兴火冒

三丈,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竟发展到在烽

火台上以摔跤论胜负;唐天石与那文斌

的“切磋”也是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整

个上河峪、那家沟的脱贫攻坚就是随着

这种性格碰撞展开和推进的。三个单元

都是以人带事,以人带史,用主人公的选

择与命运抓住观众,用性格碰撞形成戏

剧冲突的张力和高潮。这样的做法,为

打破流水账式、好人好事型的叙事模式

提供启示。

剧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性格碰

撞,如唐天石与赵凤仪、张金柱、高三力

的较量,辛兰的“恨铁不成钢”与关铁栓

的“烂泥扶不上墙”,冀瑞丰与梁依依的

情感纠葛;次要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如

郑浩的冲动与周万鹏的清高……各有各

的精彩,不仅刻画了人物,丰富了主题,

也给全剧增添了趣味和看点。

《最美的乡村》在轻喜剧风格的追求

上做出了可喜的新探索。该剧写的大都

是好人的故事,性格之间的碰撞。创作

者对东长城南北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民爱得这样深,对当今时代又这样充满

信心,不仅把这里的山水、土地和村庄拍

得那样美,那样充满诗意,而且致力于表

现这里的人情美和人性的丰富性。创作

者善于从性格差别、性格与环境的差别

中发现和提炼喜剧元素,对缺点加以艺

术渲染和讽喻,又能以同理心理解他们

的生存状况,为他们的变化感到由衷欣

慰。全剧用温暖明亮的轻喜剧风格,讲

述天然带着艰难底色的扶贫故事。拍的

是扶贫,却少有愁苦与消沉,许多讽刺相

当犀利,针尖上却带着微笑,让观众在笑

声中感悟扶贫带来的美好前景。该剧在

这方面的成功,对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创

作是一种开拓,也为轻喜剧风格的追求

打开了新视野。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

主席)

扶贫题材创作

新拓展新精彩李 准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

官之年。如何把丰富生动的脱贫实

践、脱贫故事写好、演活、传播好?

“脱贫故事”栏目,聚焦舞台艺术和

影视作品,从多方面探讨创作背后

的经验与启示。 ——编 者

《最美的乡村》2018年开始筹备、2019年夏天开机,最漫长也最重要的是素材搜

集和剧本创作。编剧团队有 4 人,3 位有

丰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其中,张弘弢曾在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乡烧锅村任第

一书记。我和编剧杨勇重走了承德宽城

喜峰口村、药王庙村,滦平苇塘村、付营子

村、古城川村,平泉柳溪村,围场的哈里哈

村,兴隆的西湾村等地体验生活。

选择写承德的故事,因为我相信,创

作者只有写熟悉的生活,才可能找到情感

的共鸣。承德是我的家乡,我熟悉那里的

一草一木、风土人情。

这次创作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我们

国家农村人口多,村与村不同,户与户不

同,人与人不同,脱贫攻坚奔小康任务十

分艰巨。基层干部不容易,实现小康路上

一个不能少,必须得有绣花功夫。我曾听

一个县委书记清清楚楚讲,哪个乡哪个村

几组谁家,贫困户名字、一家几口、收入多

少、有多少地、有几棵栗子树……这还只

是千千万万基层干部中极为普通的一个。

剧中三个故事,都有落实扶贫政策

中执行者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第三

个故事是乡村振兴主题,我们提出的问

题是:过去赖以为生的矿不让开了,未来

靠什么才能不坐吃山空?因为脱贫摘帽

不是终点,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长久富裕

才是目的。剧中这唯一虚构的故事寄托

我们的期许,希望它能触动青年观众,投

入到帮助家乡实现长久富裕的事业中。

创作这部戏,让我看到太多农民靠双手、

靠努力改变生活,我们唯有怀着敬意讲好

他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任姗姗采访整理)

上图为《最美的乡村》剧照。

《最美的乡村》总编剧郭靖宇——

怀着敬意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