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3.3 拉拉拉拉拉拉拉 s F t f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拉拉拉拉拉 ,一 s F s 0 1 1 1 0 1 1 1 a s a s a s b s b s b s b s A s B s F n n n m m m m i i b a , m n , 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拉拉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 Upload
    winona

  • View
    202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为. 的有理函数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拉普拉斯反变换是将象函数. 变换为原函数. 的运. 算。可以利用复变函数理论中的围线积分和留数定理求. 反变换。但当象函数为有理函数时,更简便的是代数方. 法,这种方法称为“部分分式法”。. 式中. 为正整数。. 为实常数,. 部分分式法的实质是利用拉氏变换的线性特性,即先将. 分解为若干如表 3-1 所示的简单函数之和,再分别对. 这些简单象函数求原函数。. 将分母多项式表示为便于分解的形式. 式中. 是. 的根,也称. 的极点。. 同样分子多项式也可以表示为. 式中. 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F tf拉普拉斯反变换是将象函数 变换为原函数 的运

算。可以利用复变函数理论中的围线积分和留数定理求反变换。但当象函数为有理函数时,更简便的是代数方

法,这种方法称为“部分分式法”。的有理函数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sF s为

01

11

011

1

asasas

bsbsbsb

sA

sBsF

nn

n

mm

mm

ii ba , mn, 为正整数。为实常数,式中

Page 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分解为若干如表 3-1 所示的简单函数之和,再分别对

npspspssA 21

将分母多项式表示为便于分解的形式

部分分式法的实质是利用拉氏变换的线性特性,即先将

这些简单象函数求原函数。

sF

nppp ,, 21 0sA sF 式中 是 的根,也称 的极点。同样分子多项式也可以表示为

mzszszssB 21

mzzz ,,, 21 0sB sF式中 是 的根,也称 的零点。

Page 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nppp ,, 21

有相同的极点即有重极点;分母多项式的阶次一般高于既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单极点,也可能出现

分子多项式 nm nm

sF

,但也有可能

几种具体情况讨论

。下面分

分解的不同形式。

nm sF1. 均为单极点

npspsps

sBsF

21

nppp ,, 21 为不同数值的单极点。式中

Page 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F 可分解为

n

i i

i

n

n

ps

k

ps

k

ps

k

ps

ksF

12

2

1

1

01

2121

tekekekektfn

i

tpi

tpn

tptp in

nkkk ,, 21

1ps

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快速、准确地确定系数

在 (3-32) 式两边乘以

( 3-32)

n

n

ps

k

ps

k

ps

kpssFps

2

2

1

111

n

n

ps

kps

ps

kpsk

1

2

211

(3-34)

Page 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ps 1k

1k

再令 ,则 (3-34) 式右边除 外,其余各项均为

零,由此得到第一个系数

111 pssFpsk

2ps 2ps 同样 , 在 (3-34) 式两边同乘

可得第二个系数

,然后令

222 pssFpsk

ip ik

ipsii sFpsk

以此类推,任一极点 对应的系数 为

Page 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ss

sssF

34

100701023

2

例 3-9 :已知象函数 ,求原函数。

解 3131

5210 321

s

k

s

k

s

k

sss

sssF

3

100

31

5210

01

s

ssFk

20

3

52101

112

ss ss

sssFsk

3

10

1

52103

333

ss ss

sssFsk

tueetf tt

3

3

1020

3

100

Page 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nm sF

nm

nm rs

mmr 0

t1

ts

ts 2

2. 均为单极点

当 时,利用长除法将分子多项式的高次项提出,对余下的 部分处理同上。对提取的 部分( ),利用微分性质:

Page 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3

7952

23

ss

ssssF例 3-10 已知象函数 ,求原函数。

解 21

322 1

ss

sssFssF

212

311

111

s

sFsk

112

322

212

s

sFsk

tueetttf tt 222

212 21

s

k

s

ks

Page 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522

ss

ssF tf例 3-11 已知象函数 ,求原函数 。

解: 一般共轭复根可将分母配成二次项的平方,作为整体考虑。

2222 21

11

4152

s

s

s

s

ss

s

222

1

22 21

2

21

1

ss

s

tutte t

2sin

2

12cos

Page 1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Dps

sB

sA

sBsF

k1

1ps sF k

sD

sE

ps

k

ps

k

ps

ksF k

kk

1

11

1

12

1

11

nm sF3. 有重极点

设:

其中 是 的 阶极点。

sF 可展开为

sD

sE1p 式中 是展开式中与极点 无关的部分。

Page 1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kkk 111 ,,

kps 1

sD

sEpspskpskksFps kk

kk

11

11112111

1

111ps

k sFpsk

面对 (3.3-13) 式,现在的任务是如何确定系数

sF与前面求系数的方法相同,先在 等式两边同乘,有

1ps 11k 当 时,右边只剩 项,其余各项为零。所以

Page 1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2k

sD

sEpspskk

ps

ksFps kk

kk 1

12

11121

1111

1ps 1

11

ps

k

其余各项系数是否还能如法炮制?例如我们求

当 时,等式右边第一项 ,所以剩下的

数,引入函数

1k 1k个系数不能再用此法,为了求解剩下的 个系

sFpssF k11

sD

sEpspskpskk kk

k 11

1111211

Page 1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对上式两边求导

sD

sEpspskkpskk

ds

sdF kkk 1

21111312

1 12

1ps

1

112ps

sFds

dk

再令 ,上式右边除了第一项外,其余各项均为 0 ,

所以:

同理对上式再求导,可得

sD

sEpspskkkk

ds

sdF

ds

d kkk 1

31113

1 212

Page 1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D

sEpspskkkk

ds

sdF

ds

d kkk 1

31113

1 212

1ps

1

21

2

13 2

1

psds

sFdk

再令上式的 得:

类推一般项系数

1

11

1

1 !1

1

psi

i

i ds

sFd

ik

1p sD

sE

的处理方法展开,如还有重极点可用上面的方法处理。

与极点 无关的 若均为单极点,用前面单极点

Page 1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重极点反变换式中一般项为

L tpk

ket

k

k

ps

k11

1

1

!1

所以最后

L sF1

tuektktk

kt

k

k tpkk

kk 1111

212111

!2!1

sD

sE1

L+

Page 1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sss

ssF

234 33

2 tf例 3.3-4 已知 ,求原函数 。

s

k

s

k

s

k

s

k

ss

ssF 413

212

311

3 1111

2

20

4 s

ssFk

32

111

311

ss s

ssFsk

11

11

312

21

sss s

s

ds

dsF

ds

dsFs

ds

dk

解:

2

2

12

ss

ss

Page 1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sssss

ssF

2

1

2

1

2

1

3

1

2233

tuetttf t

222

2

3

222

14

1213

ss s

s

sds

dk

Page 1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利用 MATLAB 程序可以减少计算,例 3-10MATLAB 程序及结果为b=[1 5 9 7];% 分子系数

a=[0 1 3 2];% 分母系数

[r,p,k]=residue(b,a)%r 是系数, p 是极点, k 是直接项

r =-1 2答案

p =-2 -1

k =1 2

Page 1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12 MATLAB 程序及结果为b=[0 0 0 1 -2]; % 分子系数a=[1 3 3 1 0]; % 分母系数

[r,p,k]=residue(b,a) %r 是系数, p 是极点, k 是直接项

r = 2.0000 2.0000 3.0000 -2.0000

答案

p =-1.0000 -1.0000 -1.0000 0

Page 2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4 线性系统的拉氏变换分析法一、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

再经拉氏反变换得到响应的时域解。

方程的过程,转变为在复频域中求解代数方程的过程,

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可以把对时域求解微分

032 tydt

tdy 20 y ,求例 3-13 :已知 , ty 。

解:对方程两边取 L ( 注意单边的 ) ,且 0yssYdt

tdy

Page 2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值,合并同类项

L

其中:

03

20 ssYyssY 0y代入

s

sYs3

22

22

32

2

/32 21

s

k

s

k

ss

s

s

ssY

2

3

02

321

ss

sk

2

7

2

322

ss

sk

ty tuesY t

2

3

2

7 21

Page 2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由解此题过程可见

(1) 时域中的微分方程求解在复频域中为代数方程求解。

(2) 初始条件在变换中自动引入 , 其解为微分方程的完全解。

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具体步骤:

1) 由具体电路列出微积分方程 ( 组 ) ;

2) 对微积分方程 ( 组 ) 取拉氏变换;

3) 用代数方法解出 sY sY

4) 求出 L ty sY1

或 ;

Page 2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14 :已知

解:

02

2

22

1

211

tydt

tdyty

tftytydt

tdy

1tf 201 y 102 y, , ,求响应 ty1 ty2 。、

020

/120

2221

2111

sYyssYsY

ssYsYyssY

12

/122

21

21

sYssY

ssYsYs

Page 2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4

262

12

/262

21

12

21

1/12

2

2

21

sss

ss

s

ss

s

s

s

s

sY

31321

s

k

s

k

s

k

3

2

034

2622

2

1

sss

ssk

113

262 2

2

sss

ssk

3

1

31

262 2

3

sss

ssk

Page 2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所以 tueety tt

3

1 3

1

3

2

34

14

12

/122

21

1211

/122

2

2

22

sss

ss

s

ss

s

s

ss

sY

3

1

3

1

1

11

3

1

sss

tueety tt

3

2 3

1

3

1

Page 2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或:

tutydt

tdyty 1

12 2

tutueetuee tttt

33

3

1

3

22

tuee tt

3

3

1

3

1

Page 2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 、 S 域的网路模型——运算电路法

根据元件上的电压、电流关系列写电路系统的微 , 积分

型法或运算电路法。充分体现拉氏变换优越性,这种方法称为 S 域的网路模

网络拉氏变换方程的过程 , 并且将初始条件“自动”引入,

不便之处 , 我们可以用类似频域电路的方法,简化获得

及对初始条件的处理(需要标准化或等效)还有许多

有许多优点 , 但是对比较复杂的网络 ( 多网孔、节点 ), 以

方程 , 然后对方程取拉氏变换的方法 , 在分析电路响应时

Page 2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 元件的域模型

首先讨论无初始条件电阻、电感、电容的域模型。此时

分别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元件的时域电压电流关系为

tiRtv RR

dt

tdiLtv L

L

diC

tv C

t

C 0

1

sIRsV RR ( 3.4-4)

sILssV LL ( 3.4-5)

sICs

sV CC 1

Page 2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算关系变为代数运算关系。以上三式所表示的电压电流

关系,可以用如图 3-7 所示的 s域网络模型表示。

CsLsR /1、、由上三式可见,如果认为 是复频域阻抗,

CsLsR /1、、则在 s 域对 的电压电流关系满足复频域

(广义)的欧姆定律。这样就可以将原来的微、积分运

+ - sVR

sI R R-+

sVC

sIC C

-+ sVL

sILL

Page 3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

再考虑电感、电容具有初始条件的 s 域模型,此时时域

分别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模型如图 3-8 所示。

-+

tvC tiC C -

+ sVL

tiLL

0Cv

-

0Li

其电压电流关系为

dt

tdiLtv L

L

diC

tv C

t

C

1

Page 3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上式所表示的电压电流关系,可以用如图 3.4-3 所示的 s

分别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0LLL LisILssV

s

VsI

CssV c

cc

01

域网络模型表示。

-+

sVC

sICC

+ -

sVC /0

-+ sVL

sIL L

+- 0LLi

Page 3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由上两式还可解出:

所对应的 s 域网络模型如图 3.4-4 所示

s

isV

sLsI L

LL

01

0ccc CvsCsVsI

-+ sVL

sILL

siL /0

sVC

sICC

+ -

0CCV

Page 3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 、网络域等效模型及其响应求解

将网络中激励、响应以及所有元件用以上 s 域等效模型表

说明用 s域等效模型求解系统响应的方法。

响应问题,最后再经反变换得到所需的时域结果。举例

域等效模型,可以用与解直流电路相似的方法求解 s域的

示后,得到网络 s域等效模型 ( 运算电路 ) 。利用网络的 s

Page 3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0Cu

+

-

+

-

0Li

C ti

L

te

R

te ti例 3-15 电路如图 3-11 所示,激励为 ,响应为 ,

求 s 域等效模型及响应的 s 域方程。

Page 3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 R

+

+

--

suC /0

sL 0LLi

sC/1

sI sE

解: s域等效模型(运算等效电路)如图 3-12 所示。

列网孔方程 :

suLisEsICsRLs CL /00/1

Page 3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解出 CsRLs

suLisEsI CL

/1

/00

为 s 域等效阻抗 CsRLssZ /1其中 :

由此例可见 , 应用广义电路定律 , 列 s 域电路方程与直流

初始条件标准化。

用微分方程求解相比,初始条件自动引入,不必再将

电路类似,使得求解响应的过程大大简化。尤其是与

sZ

suLisE CL /00

Page 3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16 已知电路如图 3-13 所示 , 求 tizi

2.01R 12R FC 1 HL 5.0

VvC 2.00 AiL 10

0Cu

+

-

+-

0Li

C ti

L te 1R

2R

其中:

Page 3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s/2.0

+

-

+-

2/10 LLi

Cs/1

sI

s5.0 sE 1R

2R

+

-

sI2

sI1

解 s 域等效模型如图 3-14 所示。

列网孔方程式:

ssIssI

sIsIs

/2.0/12.02.0

2/12.05.02.1

21

21

Page 3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由行列式求解 sI1 为

04.024.01.0/2.15.0

/04.01.0/5.0

/12.02.0

2.02.15.0

/12.0/2.0

2.05.0

1

ss

ss

s

s

sssIsI

43127

6.4

7.01.0/2.1

/46.01.0 212

s

k

s

k

ss

s

ss

s

6.134

6.41

ss

sk 6.0

43

6.42

ss

sk

当激励为零时 tizi ti1

等于此时的 ,所以

tueeti ttzi

34 6.16.0

Page 4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17 电路如图 3-15 ,已知。

Vte 10 VvC 50

AiL 40 ti1

, ,

求;

- + 0Cv

+

-

0Li2.0

ti1H5.0 te

1

F1

Page 4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

-

- +s/5

+

- 20 LLi2.0

s5.0 sE

1

sI1

s/1

sI2

解:例 3-17 电路的 s 域等效模型如图 3-16 所示。

列网孔方程式:

22.15.02.0

/15/52.0/12.0

21

21

sIssI

sssEsIsIs

Page 4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是全响应

43127

18079

2.15.02.0

2.0/12.0

2.15.02

2.0/15

2121

s

k

s

k

ss

s

s

s

s

s

sI

5734

180791

ss

sk

13643

180792

ss

sk

tueeti tt 431 13657

Page 4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若要分别计算零状态、零输入响应,可以分别绘出与输

由图列出方程。入及初始状态有关的 s 域等效模型如图 3-17a 、 b 所示,

a

+

- 2.0

s5.0 sE

1

sI1

s/1

sI2

(1) 零状态情况如图 3-17a 所示。 000 LC iu

Page 4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02.15.02.0

/102.0/12.0

21

21

sIssI

ssEsIsIs

zszs

zszs

43127

12050

2.15.02.0

2.0/12.0

2.15.00

2.0/10

2121

s

k

s

k

ss

s

s

s

s

s

sI zs

3034

120501

ss

sk 80

43

120502

ss

sk

tueeti ttzs

431 8030

Page 4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 零输入情况如图 3-17b 所示。

+

-

- +s/5

20 LLi2.0

s5.0

1

sI1

s/1

sI2

0sE

22.15.02.0

/52.0/12.0

21

21

sIssI

ssIsIs

zizi

zizi

b

Page 4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43127

6029

2.15.02.0

2.0/12.0

2.15.02

2.0/5

2121

s

k

s

k

ss

s

s

s

s

s

sI zi

2734

60291

ss

sk

5643

60292

ss

sk

tueeti ttzi

431 6027

Page 4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5 系统函数与零极点分析法

输入、输出关系是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函数

(仿真)。

的频率响应特性、系统稳定等实际问题以及作系统模拟

自然、受迫、瞬态、稳态响应分量外;还可以分析系统

域与频域特性;它除了可以分析系统的时域特性;划分

举足轻重,由它确定的零、极点集中的反映了系统的时

体现的正是这种关系。在 s 域分析中,系统函数的作用

Page 4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 、系统函数

系统函数在零状态下定义为

系统函数也称转移函数、传输函数、传递函数。

由上式可得系统零状态响应象函数为

得到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sF

sYsH zs

sHsFsYzs

ty zs

=L

sYzsL

thtfsHsF 1

sH

Page 4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特别的,激励为

上式表明系统函数与单位冲激响应

t

1 sFttf thsH

时,系统零状态响应是单位冲激响应

th 是一对拉氏变换对。

式,也可以得到系统函数。

th除了由 可以求得系统函数外,由系统的不同表示形

Page 5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 、由微分方程n 阶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tyatydt

daty

dt

daty

dt

dn

n

nn

n

011

1

1

tfbtfdt

dbtf

dt

dbtf

dt

db

m

m

mm

m

m 011

1

1

可得:

系统为零状态且为 tf 因果信号时,对方程两边取变换,

sYasasas nn

n01

11

sFbsbsbsb mm

mm 01

11

Page 5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01

11

011

1

asasas

bsbsbsb

sF

sYsH

nn

n

mm

mm

(2) 电路系统

举例说明用 s 域等效模型,可以得到网络的系统函数。

例 3-18 如图 3-18 所示电路系统,输入为

试求系统函数。

tv1 tv2,输出为

+

tv1

-

+

-

F25.0

2

tv2

Page 5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解:

6

2

1/4

/42

1/4

/4

1

2

s

s

ss

s

V

VsH

域(运算)导纳,电压、电流传输函数等。如例 3-18 的

sFsY 、 tfty 、由 所处的端口,以及 所含的物理意

sH义, 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 s 域(运算)阻抗, s

系统函数就是电压传输函数。

Page 5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 转移算子

统函数。 一般 n 阶系统的转移算子为

已知系统的转移算子,将其中的 p 用 s替代,可以得到系

01

11

011

1

apapap

bpbpbpbpH

nn

n

mm

mm

sHpH sp 则由

可得系统函数为

01

11

011

1

asasas

bsbsbsbsH

nn

n

mm

mm

Page 5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 、分解系统函数的两个多项式,可得

上式中分母多项式的根是

多项式的根是

极点,以及共轭成对的复数零、极点。

sH 的零、极点

n

m

pspsps

zszszsK

sD

sNsH

21

21

in

i

j

m

j

ps

zs

K

1

1

的极点,有 n 个;分子 sH

sH

的零点,有 m 个。

一般 sH 是实系数的有理函数,所以只有实数零、

Page 5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19 已知某系统的系统函数如下,求系统的零、极点。

,极点为

,零点为

4852

22234

23

ssss

sss

sD

sNsH

41

1122

2

ss

sssH

4n 11 p

23 jp 24 jp

3m 01 z

jz 12jz 13

(二阶)、

Page 5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j

j-1

j2

1

-j2

2

o

o

j

当系统函数的阶数较高时,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找到零、

到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图。

极点有时并不容易,借助MATLAB 程序,可以方便的得

将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准确地标在 s 平面上,这样的图

称极、零点图或零、极图,其中“ o” 表示零点, “ ×” 表示

极点。如例 3-18 的零、

极点如图 3-19 所示。

Page 5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20 已知某系统的系统函数

系统的零、极点并绘出零、极点图。

12116

2518523

2

sss

sssH ,求

b=[0 5 18 25];% 分子多项式系数

pzmap(b,a) % 系统的零、极点图r2=roots(b) % 求零点

解 MATLAB 程序及结果如下a=[1 6 11 12];% 分母多项式系数

r1=roots(a) % 求极点

Page 5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答案r1 = -4.0000 -1.0000 + 1.4142i -1.0000 - 1.4142i

r2 = -1.8000 + 1.3266i -1.8000 - 1.3266i

零、极点如图 3.-20 所示

Page 5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1.5

-1

-0.5

0

0.5

1

1.5

Real Axis

Ima

g A

xis

Pole zero map

Page 6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 、极、零点分布与时域特性

sH th与 sH是一对拉氏变换对,所以只要知道在 s 平面 th上的零、极点分布情况 , 就可以知道系统的冲激响应

利用部分分式展开

的所有极点均为单极点且变化规律。假设 sH nm ,

i

in

ii

n

i

j

m

j

ps

A

ps

zs

KsH

1

1

1

式中 iii jp

Page 6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上式对应的单位冲激响应为

thtueAth i

n

i

tpi

n

i

i

11

以虚轴为界,我们将 s 平面分为左半平面与右半平面。

表示式,不难得出 th由 th thi 的变化规律。与

Page 6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

,极点在 s 平面的右半平面,

iii jp 为一阶极点

0i若 随时间增长; thi

thi

,极点在 s 平面的左半平面, thi0i 随时间衰减。

,极点在 s 平面的原点或虚轴上,对应于阶跃或0i

等幅振荡。

(2)

时,对应于 t 的正幂函数或增幅振荡。

iii jp 为高阶(二阶以上)极点

0i 0i

0i

时,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一阶情况;

Page 6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3) 系统函数的全部极点在左半平面,

增长而消失。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系统函数极点在 s 平面上的位置,

随时间衰减趋 th

于零。 th系统函数有极点在虚轴及右半平面, 不随时间

如图 3-21 所示。

(或不衰减)的信号,还是一个随时间消失的信号,

便可确定的模式,判断单位冲激响应是随时间增长

Page 6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0

0

0

00

0

0

thi

thi thi

thi

thi

thi

Page 6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4 、零、极点与各响应分量

零状态响应中的自然、受迫、瞬态、稳态分量等概念。

研究零状态响应象函数在 s 平面的零,极点分布,可以

L

可分别表示为

sF sH下面从 s 域出发,由激励的象函数 和系统函数 讨论

预见在给定激励下 , 零状态系统响应的时域模式。因为

ty zs sYzs

1 sHsF1L

sF sH sY显然 的零极点由 、 的零、极点共同决定,

sF sH、而

Page 6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极点且均为单极点,则将

kv

k

l

u

l

ps

zsAsF

1

1

in

i

j

m

j

ps

zs

KsH

1

1

KA、为讨论方便 , 我们假设 系数 sF sH、 均为 1 ,无相同

部分分式展开为 sY

Page 6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换,响应为

上式右边第一项是由系统极点决定的响应称为自然响应;

k

kv

ki

in

izs ps

k

ps

ksY

11

sY由上式不难看出, 的极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系

统极点 ip kp,另一部分是激励的极点 ,对上式取反变

tuektuekty tpk

v

k

tpi

n

izs

ki

11

响应。

右边第二项是由激励极点决定的响应称为强迫(受迫)

Page 6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自然响应的模式由系统函数极点所确定 , 与激励形式无关。

应的为自然响应,高阶的为受迫响应。

同样地,强迫响应的时间模式只取决于的极点。

sF sH、 sH当 有相同极点时,一般规定与 极点相对

Page 6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响应的一般模式取决于系统的特征根。比较 (1-78) 式与

应也是自然响应。不过当有零、极点相抵消时 ,被消去极

sH

在 §1.9 用时域分析法求系统零输入响应时,已知零输入

(3-65) 式可知特征根就是系统函数的极点,所以由

的极点,可以确定零输入响应的模式。显然,零输入响

所有极点。

全部信息。求零输入响应时,可借助算子方程得到系统

点后的只反映了零状态响应的信息 ,而不是零输入响应的

Page 7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由对极、零点分布与时域特性讨论,可判断: S左半平面

图 3-22给出了稳定系统各响应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稳态响应。

极点对应系统的瞬态响应,虚轴及 S 右半平面的极点对应

全响应

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

自然响应

瞬态响应

强迫响应

稳态响应

Page 7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21 已知

并指出各响应分量。

, as

ssH

assF

1 ty,求响应 ,

asas

a

as

ssHsFsY

1

22

tueatety atat

自然强迫

瞬态响应

Page 7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5 、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频响特性

也可以定性了解系统的频响特性。因为由稳定系统的

sH在 s 平面上零、极点图,可以大致地描绘出系统的

由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不但可知系统时域响应的模式,

频响特性 。 ~H ~和

in

i

j

m

j

n

m

ps

zs

Kpsps

zszsKsH

1

1

1

1

Page 7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即在 s 复平面中令 s沿虚轴移动,得到取 js

n

m

pjpj

zjzjK

jssHjH

1

1

可以表示为零点与极点矢量

对于任意零点 jz ip和极点 ,相应的复数因子 (矢量 )都

jjjj eNzj ij

ii eMpj

in

i

j

m

j

pj

zj

K

1

1

Page 7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分别是零、极点矢量的模;

分别是零、极点矢量与正实轴的夹角。

jjjj eNzj

ijii eMpj

其中: jN iM

ij 、

0

o

j

1M

1N1p

11

1z

如图 3-223 所示

Page 75: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式中 : i

n

i

j

m

j

M

N

KH

1

1

i

n

ij

m

j

11

则 : nmj

n

m eMMM

NNNKjH

2121

21

21

j

j

i

n

i

j

m

j eHeM

N

Ki

n

ij

m

j 11

1

1

Page 76: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相应的

当系统函数零、极点数目不是很多,利用零、极点矢

由图 3-23 可见 ,随着 MN、 、

~0

~H ~

0~

变化, 长短会变化;

也会变化。当 从 逐点由矢量图解法,可以得到

的幅频及相频特性。

, 曲线,再由对称性可得到

量作定性的频谱分析还是有其方便之处的。

Page 77: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例 3-22 用矢量作图法求如图 3-24 所示高通滤波器的幅频、

解:

式中 ,

零点

相频特性。

s

s

sCR

R

sV

sVsH

/11

2

RC

1

+

tv1

-

+

-

CR tv2

,零点与极点矢量如01 z RCp /11

,极点

图 3-22 所示。

Page 78: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幅频特性

时,

时,

0o

j

1M1N

1p 1 1

1zRC

1

1

1

M

NH

0 01 N 01

1 M

NH

HMN 11 、

11 MN 1 H

当 ,所以 ;

Page 79: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相频特性

其中:

时,

时,

时,

0

11

2/1 12 ,所以

01 2

1 2

21

0

。,

Page 80: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由 3 分贝截止频率定义

解出:

dBH c 3lg20

dBH c

31

lg20

222

1

c

cc M

NH

c

442

1tan2

tan2

11

cc

Page 81: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幅频、相频特性如图 3-26 所示。

0

0.707

1

RC

1

1

2

V

V

0RC

1

o90

o45

Page 82: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在实际应用中 , 用逐点矢量作图法准确地求幅频、相频特

函数的频响特性。

大。我们利用 MATLAB 程序,可以很方便得到一般系统

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当零、极点数量较多,工作量就很

* 例 3-23 已知例 3-19四阶系统的系统函数为

4852

22

41

11234

23

22

2

ssss

sss

ss

sssH

要求画出其频响特性。

Page 83: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解 计算例 3.5-6 频响特性的 MATLAB 程序a=[1 2 5 8 4];% 分母多项式系数b=[0 1 -2 2 0]; % 分子多项式系数h=freqs(b,a,w);% 系统频响

Hmag=abs(h);%振幅特性Hpah=angle(h);% 相位特性

subplot(2,1,1);% 作振幅图

plot(w,Hmag); title('H(s) 频响 ');

xlabel(' 频率 '); ylabel(' 系统振幅 ');

subplot(2,1,2); % 作相位图 plot(w,Hpah);

xlabel(' 频率 '); ylabel(' 系统相位 ');

Page 84: §3.3   拉普拉斯反变换

结果如图 3-27 所示。

0 2 4 6 8 100

5

10

15

20H(s)频响

频率

系统

振幅

0 2 4 6 8 10-3

-2

-1

0

1

2

频率

系统

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