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凝聚出社區領域 便便廿馬寶寶社區農場 http://mapopo.wordpress.com 八鄉人食八鄉菜 歡迎元朗、八鄉及西鐵浴線地區居民訂菜! 詳情請洽阿竹:93768206 400退西沿使農夫當自強 耕作銷售一腳踢 農夫當自強 耕作銷售 一腳踢 吃在當造時 吃在 當造時 夏天吃 不時不種,不時不食。食物該種在當造時、吃在 當造時。所謂當造,就是該類作物最適合生長的 時節,順應天然生長習性,不但產量多、價錢 平、味道佳、營養高,亦因無需施加大量肥料 和殺蟲劑,栽種過程對土地較友善,對肚皮也 較有益。正所謂夏天吃瓜,冬天吃菜,隨著 不同地域的氣候變化,一年四季在不同 地方,也有不同的蔬果輪流當造。 以下是香港常見本地瓜果菜當造時令: 白瓜 蕃薯 辣椒 韭菜 菜心 白菜 芥蘭 生菜 大蒜 甜椒 蕃茄 紅蘿蔔 白蘿蔔 紅菜頭 薯仔 草莓 潺菜 洋蔥 茄子 豆角 冬瓜 苦瓜 黃瓜 青瓜 南瓜 絲瓜 節瓜 通菜 莧菜 潺菜 茄子 豆角 綠豆 紅豆 露筍 粟米 荔枝 龍眼 西瓜 香蕉 木瓜 檸檬 番石榴 3月至4月 5月至8月 9月至10月 11月至2月 菜心 白菜 芥蘭 莧菜 青瓜 南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菜心 白菜 芥蘭 生菜 椰菜 蠶豆 薯仔 草莓 菠菜 粟米 荷蘭豆 西蘭花 紅蘿蔔 白蘿蔔 紅菜頭 椰菜花 黃牙白 冬天吃 便400800020市井道理 尋找最老舊 市集變遷:元朗 1.11.2013 - 30.11.2013 https://www.ethicalconsumption.hk 以行動改變社會,將消費的十分之 一轉向社會企業及公平貿易產品, 以消費表達所支持的人文價值 訪問片段 全年供應

街市報第4期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關於街市報:購買新鮮食材的濕貨街市,其實一直都支援著全港不少食肆營運和家庭生活所需,是一個社區不能缺少的基本設施。然而,政府不同部門近年的管理或規劃政策,都出現不利街市發展的情況,長遠其實影響民生。 本機構過去曾分別於中環嘉咸街市集及深水埗區多個街市進行較全面的研究,除確認濕貨街市的存在價值外,亦從中歸納出數項街市與社區共生的規劃啟示。正適逢食物環境衛生局早前表示未來數年不再興建新街市,以及近日有街市被迫全體結業等情況湧現,我們遂計劃藉出版一連五期免費派發的街市報、訊息短片,以及數項伸延活動,以簡明有趣的表達手法,有系統而情理兼備的內容,一次過解說街市的重要性及合理街市規劃的理據。 本期欄目: 【市井道理】尋找最老舊市集變遷:元朗 【逛街市】圖解趁元朗墟 【街市教室】吃在當造時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街市報第4期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三日

第四期

元朗墟

元朗墟

凝聚出社區領域

四年前因高鐵工程而被收回土地的石崗菜園村,

部分村民已在八鄉買地重建新村,其中有兩代為

農的阿竹。

多元化及有機種植新趨勢

阿竹說:﹁現在跟幾十年前耕種的方式不同,父

母輩幾萬尺︵農地︶最多種三個品種,現在則種

十多個品種,切合銷路。﹂採訪當日是七月,田

裡就有青瓜、冬瓜、節瓜、通菜、潺菜、韭菜、

莧菜、豆角、蕃薯苗、粟米、黃豆、綠豆、花

生、九層塔等,都是受得住夏天多雨天氣的作

物。

阿竹近年亦轉型有機耕種,但用有機肥料比用化

肥需更多功夫、不用殺草水便得人手除草、不下

殺蟲劑便要買瓜套袋,成本就高得多,收成量卻

較少、收成期也較長,這都是有機菜價高的原

因。﹁廿幾蚊斤有機菜,真的很難跟內地幾蚊斤

菜競爭;但有機菜另有市場,很多人都注重環

保、健康。﹂

馬寶寶社區農場http://mapopo.wordpress.com

八鄉人食八鄉菜 歡迎元朗、八鄉及西鐵浴線地區居民訂菜! 詳情請洽阿竹:93768206

自家銷售

阿竹的農地每月出產約400多斤農作物,

﹁對一個農夫來說這產量其實很低,你計多少

錢一斤菜?﹂若再扣除運輸成本、菜販利潤,

農夫所得就更少;而蔬菜統營處的收菜價低且

退貨率高,所以她就嘗試自己賣,去年起推出

﹁八鄉人食八鄉菜﹂計劃,鼓勵區內居民訂

菜,她親自送貨,但反應不如預期:﹁在區內

招攬客人不易,因為很多人都會在家門前種

菜;不種菜的人也會放工時在區外買。﹂現在

她的訂戶一半來自區內,另一半則是西鐵沿線

的區外居民。

她感嘆,運輸費高,送貨無法再假手於人,但

親自送貨費時,亦使農夫工作量大增,加上訂

戶不穩定,這都令農產銷售陷入困局。﹁始終

耕作和銷售最好還是由不同人處理,但目前我

們沒有這樣的資源。﹂

在港當農夫的確不易,但她們悉心栽種,食物

安全有保證,這又是我們當下所珍惜的價值。

農夫當自強耕作銷售一腳踢

農夫當自強

耕作銷售一腳踢

吃在當造時

吃在當造時

夏天吃

不時不種,不時不食。食物該種在當造時、吃在

當造時。所謂當造,就是該類作物最適合生長的

時節,順應天然生長習性,不但產量多、價錢

平、味道佳、營養高,亦因無需施加大量肥料

和殺蟲劑,栽種過程對土地較友善,對肚皮也

較有益。正所謂夏天吃瓜,冬天吃菜,隨著

不同地域的氣候變化,一年四季在不同

地方,也有不同的蔬果輪流當造。

以下是香港常見本地瓜果菜當造時令:

白瓜蕃薯辣椒蔥韭菜

菜心白菜芥蘭生菜大蒜甜椒蕃茄紅蘿蔔白蘿蔔

紅菜頭薯仔草莓潺菜洋蔥茄子豆角

冬瓜苦瓜黃瓜青瓜南瓜絲瓜節瓜通菜莧菜

潺菜茄子豆角綠豆紅豆露筍粟米荔枝龍眼

西瓜香蕉木瓜檸檬番石榴

3月至4月 5月至8月春 夏

9月至10月 11月至2月

秋 冬菜心

白菜

芥蘭

莧菜

青瓜

南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菜心

白菜

芥蘭

生菜

椰菜

蠶豆

薯仔

草莓

菠菜

粟米

荷蘭豆

西蘭花

紅蘿蔔

白蘿蔔

紅菜頭

椰菜花

黃牙白

冬天吃菜馬屎埔村內尚有十多戶人家務農,面對新界東北發展

威脅,熱心人士與村民便組成馬寶寶社區農場,希望

藉此推廣土地與社區的關係,並支持本土農業。

馬寶寶負責人卓佳佳說:﹁一棵菜不只是商品,亦是

人文的問題。﹂馬寶寶社區農場會鼓勵農戶轉型有機

耕作,向周邊社區的商戶收集廚餘作堆肥,並舉辦農

墟、導賞團、工作坊等活動,吸引村外人來購買農產

品、認識本土農業,既能多推動環保減排、促進社區

經濟,亦可進行公眾教育。

定價以生產者為本

她又說:﹁我們的菜是按﹃社會需要及勞動時間﹄去

定價,即先了解農夫需要多少收入去維持生計,然後

按產量均分;如每月出產400斤菜,農夫需要月入

8000元,每斤菜售價就是20元。﹂這種定價模

式有別於市場供求定價,更注

重保障生產者,尤其是採用有

機耕種、產量較低的農夫。

菜園新村

馬寶寶社區農場

市井道理

尋找最老舊

市集變遷:元朗

1.11.2013 - 30.11.2013

https://www.ethicalconsumption.hk

以行動改變社會,將消費的十分之一轉向社會企業及公平貿易產品,以消費表達所支持的人文價值

訪問片段

全年供應

Page 2: 街市報第4期

圖 解

市井道理

趁元朗墟元朗墟

第四期

香港農地絕大部份位於新界北區、大埔、元朗一帶,本地菜亦大都供給鄰近區域的街市。元朗墟正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而至今仍相當繁盛的街市。元朗的檔販會向本地菜農取貨,街市周邊又有小農戶擺賣自家出品的農穫,滿街都是本地菜,形成新界街市獨有的農墟風情。

東門口

水車舘街

合和後街

合和街

合成街

合發街

泰祥街

谷亭街

合益街

元朗新墟約於1915年間,元朗紳商組成元朗合益有限公司籌建新墟,當中有被稱為五合街的合益街、合成街、合發街、合和街及合和後街,規模比舊墟更大。後歷二次大戰、六十年代防洪工程,新墟日漸衰落,八十年代已清拆重建。

長盛街

酒街

利益街

顧名思義,賣酒的街

舊墟最繁盛的大街

主營手工業及蔬菜魚肉鮮貨

南門口主營糧油雜貨

同益棧晉源押

李炎記

華記白米

元朗舊墟康熙八年,鄧氏建墟,選址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該址昔日附近就有魚塘、農地,逢初三、初六、初九墟期,吸引新界、九龍、廣東省的農戶及外國商販到來通商,清末記載已有過百家商店,後來隨著新墟的出現以及1967年一場火災而衰落。

鳳翔路

佔地達130多平方公里,包括天水圍、廈村鄉、屏山鄉、十八

鄉、錦田鄉、新田鄉等多鄉域的元朗,自300多年前已有記載

區內農業,以及相應的定期墟市,可說是香港當下可追溯最完

整的本土經濟雛型。

墟市,因人們聚集進行買賣而形成,是各家各戶出售其剩餘產

物的地方。至今地圖上仍可見的元朗舊墟,有水陸路之利,

《新安縣誌》記載於清康熙八年(1669),其早一代的墟市

大橋墩墟便遷至此(見右圖)。在這短短約百米長的狹窄街

巷,至今竟能完整保留了10多幢逾百年歷史的市街建築,見

證香港早於殖民地進行城市規劃前、商業重鎮仍在新界時的墟

市面貌,是彌足珍貴而至今卻未有保育計劃的一組古蹟群。 

 

到了1915年,元朗氏族另起爐灶,集資組成「合益有限公

司」,發展出元朗新墟(見右圖),以抗衡舊墟獨大的局面。

選址於元朗河對岸同樣保有近河道的水路之便,建築則是兩三

層高下舖上居(或倉)的混合模式。直至八十年代,政府配合

元朗新市鎮發展而清拆重建新墟,從此就大大改變了新墟五條

合字稱街道分佈的小區面貌。

街市原理04:凝聚出社區領域時至今日,元朗市外圍仍有不少農戶種田,將農穫分銷或自行

到元朗市中心兜售,假日則有更多小農戶在市中心大街冒險席

地擺賣,延續著歷年來同區生產與銷售的供應及生活方式。元

朗近年沿鐵路站發展起大型住宅項目;但元朗市之為市,其實

亦因區內現時兩組主要的「大街市群」(即連綿售賣食材及日

用品的地舖,和作為核心的街市大樓),構成了凝聚公眾的街

區,並因這密集的零售活動與人流、熱鬧的氣氛,營造出無形

的社區領域和地方印象。

本地農業有求卻經營困難有元朗市檔販稱,本地菜因新鮮及食物安全等原因,一直都較

受消費者歡迎,而本地菜約佔區內街市檔所售賣蔬菜的三成,

比例遠較全港平均的1.9%為高。

不過,近十年來受內地入口農產品價格低衝擊,本地農戶的回

報其實已很難跟上香港生活水平。香港政府一直又「積極不干

預」,不認為本地食物供應屬社會基本需要,並無補貼本地農

業,更沒政策鼓勵新界私人荒癈空地重新開拓農耕,縱使近年

有意作暇餘或全職投身農業的人數明顯增加,輪候申請農地復

耕計劃的人數亦累積至200多人,但按政府每年平均只批出約

10公頃農地(約半個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的情況看,排隊當

農夫可能難過排隊上公屋。

同益街市1991年啟用的同益街市,菜檔集中於二樓。多位檔主表示,貨源約有三至四成來自本地菜農!

同益街市

元朗新墟

大橋街市壽富街

牡丹街

合財街

大水渠

元朗安樂路

青山公路元朗段

大棠路

元朗炮仗坊

大棠路熟食市場

建業街熟食街市

又新街

從事社區規劃及研究的思網絡,一直關注土地政策與民

生關係的議題;有感政府方便管理主導的政策不利街市

發展,長遠嚴重影響民生,遂於淡季檔期自發出版一連

五期免費派發的街市報、訊息短片,以簡明有趣手法,

有系統而情理兼備的內容,一次過解說街市的重要性及

理想街市規劃的元素,以盡所知的綿力。有興趣的市

民,可登入本機構網頁:www.project-see.net,查詢更多資料。

製作團隊

主 編: 鄭敏華

採訪及撰文: 周穎欣、成曉宜、劉碧玉

平面設計: 白海寧

封面設計及插圖: 林皮

出版 : 思網絡

地址 : 新界葵芳葵豐街1-15號盈業工業大廈727室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seenetwork.ltd

  

鳴謝 759阿信屋協助分發旗下部份分店

ISSN: 2308-6955

廣告熱線:2127 4505

前身為新墟墟主元朗合益有限公司,開墟後廿載,由12家商號於1938年成立商會,現於區內籌辦醮會及辦學。

元朗商會

青山公路:即元朗大馬路,是元朗對外的主要幹道青山公路:即元朗大馬路,是元朗對外的主要幹道

安樂路:昔日為河道,是元朗對外的水路交通之道

安樂路:昔日為河道,是元朗對外的水路交通之道

元朗新街與同益街市彼鄰的街區為街市的延伸,當中以元朗新街最為集中,元朗新街是一條闊落的大街,兩側地舖以瓜果菜檔為主,貨物擺滿店外幾米,甚或一箱箱擺在路中心。其中有幾檔均在本地設有自家農場,主打本地菜。

無糧城市可以嗎?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農業補貼政策,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保

障食物供應及價格穩定;當然亦有評論質疑此舉的成效,

以及扭曲市場規律等。但當香港主要依賴糧食進口的中

國,其「糧食自給率」近年已超越警線、進口食物安全又

屢出問題時,香港是否還可以繼續不面對新形勢而發展本

地農業,或是市區種植(Urban Farming)的嗎? 

尋找最老舊

市集變遷: 元 朗

1967年創立,位於南門口,昔日售賣元朗絲苗的華記白米現已轉營士多。老闆鍾先生憶述,昔日不單元朗一帶的農戶,更有來自九龍、內地的農戶撐著小船沿著尚未封蓋的元朗河將農產運到舊墟販賣。

位處利益街,可想像來趁墟的商旅在此投宿之景象

製造及買賣舊式農具

山貨舖集中地

多香燭紙料舖

米舖

香港現存最古老當舖,由鄧氏創立。

元朗舊墟

銀號、當舖、米舖為主

元朗新街

鮮活食材出售

製作傳統花牌的老字號,元朗各大節慶的花牌幾乎由其包辦。花牌上每隻字都是手寫功夫。

欲知元朗新舊墟面貌,可收看香港電台1982年節目

《百載鑪峰》: http://fur.ly/9r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