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地科期末報告-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地科期末報告-. 彗星與流星雨. 113班第2組. 彗星 是什麼?. (comet). 彗星是太陽系較特殊的天體,它們的軌道多數是拋物線。 彗星要離太陽相當靠近時才會被發現,出現肉眼可見的機會極少。 彗星通常是由冰塊與土石混合而成,一般稱之為 「髒雪球」 , 當彗星從遙遠的外太空接近太陽時,因為受到太陽的照射, 表面因為熱能增加開始溶化,表面物質變成氣體或微粒噴發出來,留在繞日軌道上,於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 彗尾 ( Tail) ,彗尾又分為 離子尾 ( Plasma Tail) 及塵埃尾 ( Dust Tail) 。. 一般又將彗星分成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地科期末報告-
Page 2: 地科期末報告-

彗星是太陽系較特殊的天體,它們的軌道多數是拋物線。彗星要離太陽相當靠近時才會被發現,出現肉眼可見的機會極少。彗星通常是由冰塊與土石混合而成,一般稱之為「髒雪球」,當彗星從遙遠的外太空接近太陽時,因為受到太陽的照射,表面因為熱能增加開始溶化,表面物質變成氣體或微粒噴發出來,留在繞日軌道上,於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彗尾( Tail ),彗尾又分為離子尾( Plasma Tail )及塵埃尾( Dust Tail )。

一般又將彗星分成長週期彗星與短週期彗星。

Page 3: 地科期末報告-

主體﹔  髒雪球,由塵埃、 石塊、 冰塊及凝結成固態的氨、 甲烷、 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所組成的彗核。彗尾﹔ 彗星的慧尾永遠背向太陽,其形狀隨時會有變化。慧尾一般分成兩部分﹔由電漿物質構成的離子尾和塵埃物質構成的塵尾。前者質點較小,受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較大,往往行成細直的長尾。顏色呈淡藍色。後者的物質顆粒較大,受太陽風影響小,往往散佈寬且落在較寬且落在奔向太陽的彗星之後成彎曲狀。顏色則為白色。   

Page 4: 地科期末報告-

現在廣為天文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認為,太陽系大家族包括九大行星與外圍的柯伊伯帶( Kuiper Belt )與歐特雲( Oort cloud )。長週期彗星可能來自歐特雲而短週期彗星可能來自古柏帶。

短週期彗星來源

長週期彗星來源

傳統上的彗星分類,一般劃分為兩群,一為長週期彗星,公轉週期在 200 年以上,分佈在 " 歐特雲 (Oort cloud)" 中;另一為短週期彗星,公轉週期小於 200 年(大多在 20 年內),主要是分佈在黃道面附近。

海爾-波普彗星( C/1995 O1 )

Page 5: 地科期末報告-

週期少於 200 年者為短週期彗星,此類彗星的軌道大多與太陽系同一平面。

兩位天文學家分別在 1949 年及 1951 年提出一個觀念:

有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巨大環形帶,橫跨在距離太陽較遠的冥王星軌道附近,裡面存在有繞行著太陽公轉週期相當長的小冰體,並認為這些行星系統邊緣外帶上的小冰體數量相當的多。這個區域我們稱為古柏帶( Kuiper Belt )。

目前所知道大部份的短週期彗星,一般被認為可能是從古柏帶來的。因為一些遊走在古柏帶上的這些天體,如果是受到外行星或其他古柏帶天體的引力牽引,就有可能改變軌道方向,方向的改變若是往內偏向太陽,就會進入太陽系的內圍,而成為短週期彗星。

Page 6: 地科期末報告-

1950 年荷蘭天文學家歐特( J.H.Oort )經由 19 顆長周期彗星半長徑分布的統計分析,得到這些彗星可能來自距太陽 10~ 30萬AU的球殼般空間區域,據此認為在太陽系邊緣這個空間區域中有大量的原始彗星(沒有彗髮及彗尾,僅是個冰雪球),他稱此區域為原彗星雲區,又被稱為歐特雲( Oort cloud ),他估計該區至少有二兆顆以上的原始彗星,其總質量比地球質量還要小,繞太陽一周要幾百萬年。由於它們處於太陽系的外圍,若受到其他一些不知名天體(如恆星,行星等)掠過時所產生的引力交互作用影響,便使得一些彗星改變原來運行的軌道,部分內彎進入太陽系內被我們所發現(如百武彗星、海爾-波普彗星等);另一部分則可能被拋到太陽系外,游離在無垠的星際間。

Page 7: 地科期末報告-

太陽系裡,太空中微小的塵埃或小石塊受地球重力吸引掉入地球稱為流星體。流星體的來源可能是原本太陽系行成時留下的剩餘物質,也可能是彗星或小型星的碎片。在流星體掉入地球的過程中,因與地球大氣分子 ( 大氣層 )破撞摩擦而燃燒,使得流星體本身汽化,同時與周圍空氣分子游離而發光,因此在天空劃出一道光跡。

流星的亮度與其質量 ( 或大小 ) 及速度有關。流星體的大小從幾微米 (0.001mm) 到幾公里均有,但質量( 或體積 )越小者數量越多。通常離地面約 120~80 公里能發現流星體,速度約為 11 km/s至 72 km/s 左右。

Page 8: 地科期末報告-

流星雨通常是指彗星或小行星經過地球軌道附近並留下塵埃,當地球經過塵埃帶就形成流星雨。地球公轉所經過的軌道上,有著數不盡的宇宙塵埃,被地球吸引後進入地球大氣層,因產生高熱而燃燒,於是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因地球每年會在固定時間通過彗星軌道,所以每年在大約相同的日期便可看到同一群流星雨。如果流星群的母彗星屬週期性彗星的話,則每當母彗星回歸至地球附近後的那1~2年中的流星群變會特別壯觀。通常越年輕的流星群越集中。大部份的流星都會在大氣層燃燒完畢,但塵埃若是過大無法燃燒完畢便會掉到地面上,此時就稱為隕石。

Page 9: 地科期末報告-

因為彗星所留下的流星群體,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因彼此碰撞或受到太陽系中各星體的攝動影響而漸漸散開,如果母彗星無法再補充流星體,那麼這個流星群變會漸漸消失變成偶現流星。

偶現流星不屬於任何星群的流星。

( sporadic meteor )

Page 10: 地科期末報告-

如果流星的體積過大,大氣層無法適時將它處理完畢,未燃盡的流星體墬落至地面便會成隕石。不過大多由佔地球較大面積的海洋所接殺。而由其他落在陸地上的隕石,可分為石質隕石、 鐵質隕石、 玻璃質隕石等。

(現在我們知道有來自月球及火星的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