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第 3 年) 計 畫 類 別 :整合型 : NSC 99-2632-H-156-001-MY3 執 行 期 間 : 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08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真理大學工業管理與經營資訊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吳銘達 共 同 主 持 人 : 陳志榮、王柳鋐、李沿儒、王慶生、簡紹琦 章國威、洪朝富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張振滄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秋緯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秀蓮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陳衍君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鄭憶雯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林佳靜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王薏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建智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文喆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瑜馨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邱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吳孫銘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何依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余文彬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煒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任光瑞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冠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劉泰麟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洧漢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士毅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俊志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巫宥潔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ir.lib.a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3366/1/NSC 99-2632-H-15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第 3年)

    計 畫 類 別 :整合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632-H-156-001-MY3

    執 行 期 間 : 101年 08 月 01 日至 102年 08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真理大學工業管理與經營資訊學系

    計 畫主持人:吳銘達

    共同主持人:陳志榮、王柳鋐、李沿儒、王慶生、簡紹琦

    章國威、洪朝富

    計畫參與人員: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張振滄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秋緯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秀蓮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陳衍君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鄭憶雯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林佳靜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王薏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建智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文喆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瑜馨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邱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吳孫銘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何依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余文彬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煒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任光瑞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冠宇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劉泰麟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洧漢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士毅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俊志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巫宥潔

  •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莊斐杰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克昱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俊興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李哲賢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羅永正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吳昇翰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鄭永遠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卓佳旻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王晟融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魏佑嘉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佑銘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傑翔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戴正邑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邱聖婷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怡宣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徐偉傑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張進興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李啟豪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黃偉倫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傑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劉家邦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曾郁文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蘇瑞安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許暖欣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周加茵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姿君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焦小龍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延晰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連君萍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鄭家威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昆昱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謝旻芳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陳貞蓓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潘正薇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傳倫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劉怡惠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詩凱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游淨羽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蔡皖臻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憶婷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蔡政廷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子瑋

  •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李奎翰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許勝硯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黃敬凱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吳宜家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欣儒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簡銘儀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王士豪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陳怡潔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劉康宇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洪巧梅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廖樑璋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杜晨琳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蔡佩姍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曹祐嘉

    大專生-兼任助理人員:陳祺元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筱芳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林木花

    報 告 附 件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公 開 資 訊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2年 12 月 06 日

  • 中 文 摘 要 : 延續前兩年的研究成果,本計劃第三年持續在導覽科技、服

    務創新、以及馬偕相關文史資料的探索有進一步的研究成

    果。首先,我們透過對馬偕日記進行個人性記事的分析研

    究,瞭解當時所反映的歷史時期與文化情境,例如吸食鴉

    片、吃檳榔都是十九世紀台灣當時普遍的現象。接著也討論

    了馬偕在花蓮傳教的時間雖短,卻獲致相當的成功,其背後

    原因係理蕃政策造成原住民社會價值鬆動之故。而資訊擷取

    技術則幫助我們了解馬偕傳教過程中的行腳路線與社會網路

    的情形。資訊技術部分的研究則持續在擴增實境介面有所進

    展,並將技術應用於馬偕文物之導覽。

    中文關鍵詞: 馬偕博士、宗教地理學、馬偕日記、資通技術、服務創新

    英 文 摘 要 :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oject during the third

    year include explor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pact to Taiwan made by George Leslie Mackay,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tour

    guiding services. Firstly, after analyzing Mackay's

    diary, which is a kind of intimate journal, we can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s at the

    tim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aiwan. For

    example, such as opium smoking and betel nut chewing

    were common phenomena at that time. And then, the

    time of Mackay's missionary in Hua-Lien was short,

    but a considerable success was attained. The

    aborigines policy of Qing Empire that forced natives

    to accept the religion of Han Chinese would be the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content of

    Mackay's diary. The mission routes were revealed

    after visualization methods are applied to the

    extracted content. Finally, innovative computing

    techniques, especially techniques of augmented

    reality and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tinuall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ravelling experiences.

    英文關鍵詞: Dr. Mackay, geography of religion, Mackay's diaries,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innovation

  • 「私立大學校院發展研發特色專案計畫」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期末報告

    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9-2632-H-156-001-MY3

    執行期間:2010年 8月 1日至 2013年 7月 31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真理大學工業管理與經營資訊學系

    計畫主持人:吳銘達

    共同主持人:王慶生, 王柳鋐, 李沿儒, 洪朝富, 章國威, 簡紹琦, 陳志榮

    計畫參與人員:王台平, 劉亞蘭, Lynda Scott, 殷寶寧, 王榮昌, 高怡萍,

    Clyde Forsberg,鐘譽偉, 周鈺和, 張俊民, 郭瑜堅, 陳建良, 孫洪飛絮, 洪麗玲,

    吳汶涓,梁祐銘, 葉建華, 游國忠, 蘇維宗, 黃信貿, 林熙忠, 郭士堯, 劉文雄,

    陳淑娟, 柳婉郁, 莊孟憲, 蘇烈頎, 柯榮貴, 劉文玲, 蔡耀隆, 蔡進士,許芳誠,

    紀宗衡, 蔡瑋真, 王嘉珍, 林敏慧, 林裕昌, 邱賜福, 李秀蓮,鄭憶雯, 林佳靜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_2__ 份: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1 月 30 日

  •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內容

    一、計畫方面:

    (一) 計畫目前執行進度及是否達到預定目標

    本計畫執行進度已全數完成,且達到預定目標,詳如附件一。

    (二) 計畫執行迄今之成果(請具體明列成果項目,如:論文/專利/重大突破/或其他…)

    詳列於本成果報告之附件一。

    (三) 請說明計畫執行迄今經費運用狀況(含大型設備之購置狀況)及學校配合款支用情形。

    經費使用情形、學校配合款之用情形如上表所示。本計畫並無大型設備。第一年購置之研究設備

    為工作站等級之電腦,作為數位典藏伺服器之測試環境。

    (四) 經費使用表:支用金額請統計至 102.10.31 止

    年 度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項 目 國科會補助 學校配

    合款使

    用情形

    國科會補助 學校配

    合款使

    用情形

    國科會補助 學校配

    合款使

    用情形 核定金額 使用金額 核定金額 使用金額 核定金額 使用金額

    金 額 2763000 2763000 1262000 2577000 2577000 689800 2485000 2485000 621250

    研究人力費 1,722,949 1,825,265 1,873,293 5,421,507

    耗材、物品及雜項費用 393,563 152,383 363,100 909,046

    小計 2,116,512 1,977,648 2,236,393 6,330,553

    78,500 0 0 78,500

    158,005 347,330 448,012 953,347

    165,300 151900 145400 462,600

    2,518,317 2,476,878 2,829,805 7,825,000

    100學年度 101學年度

    國科會

    補助款

    業務費

    研究設備費

    國外差旅費

    管理費

    總計

    國科會合計總金額

    真理大學研究計畫經費計畫名稱: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

    計畫主持人:吳銘達 教授

    執行單位:真理大學

    計畫編號:NSC 99-2632-H-156 -001 -MY3

    執行期限:99/08/01 ~ 102/07/31(多年期-三年)

    合計 說明

    校內配

    合款研究人力費 1,262,000 689,800 621,250 2,573,050

    7,825,000

    經費項目

    計畫經費明細

    99學年度

  • 二、團隊研究能力:總計畫與各子計畫之間的分工架構、整合性及工作協調為何?(請提出具體作

    法說明)。

    本計畫共包含六個子計畫:

    子計畫一:服務導向架構之發展與整合

    子計畫二:多元文化典藏與創新

    子計畫三:馬偕數位學園導覽系統研發與建議

    子計畫四:群體式行動導覽暨直覺化互動導覽系統

    子計畫五:休閒農業發展之新思維

    子計畫六:運用機會探索於創新服務之研究

    各子計畫間分工架構如下圖:

    圖 1 各子計畫的整合關係

    本計畫所有研究員彼此間的研究領域各有互補性,採取輻射性的發展與創新。首先,我們會建置

    一個共同的網站平台,整合各子計畫的成果並產生彼此間橫向的連結。接著將與子計畫二團隊先前所

    完成的「馬偕與牛津學堂」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作結合,豐富本團隊的文史資料後,再由其他子計畫運

    用該文史資料,從事各種資訊系統的建置;同時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史資料中隱含的線索與

    意象,具體呈現出各種不同文化間的歷史變遷。其中,子計畫一將負責統整「馬偕與牛津學堂」的數

    位典藏資料庫,提供其他子計畫運用;子計畫三、子計畫四則進行資訊系統的建置;子計畫五團隊因

    地處本校台南麻豆校區,原本聚焦於當地在地的研究, 後經調整,將研究方向移往馬偕農業襲產之探

    究。子計畫一與子計畫六則聚焦於使用不同研究方法,進行文史資料的探索性研究。而上述研究成果

    也將反饋給子計畫二的文史專家,做為進一步研究的輔助資料或工具。

  • 三、學校方面:

    (一) 學校提供之具體配套措施(如:配合款;相關行政、空間、設備等之支援及協助;獎勵等),

    請提出已配合之措施辦法或具體資料證明。

    1. 如前表所列,本校提供之配合款達 2,573,050 元,佔整體經費之 24.7%。遠高於計畫之要求。投入

    之配合款主要在於補助各子計畫成立研究團隊,從事更多整合型的研究活動。

    2. 為了計畫結果呈現,電腦伺服器則由本校電算中心透過虛擬主機方式共用。此外,本校「馬偕研

    究中心」與「皇冠海岸永續發展與服務創新研究中心」也在本校研發處的協助下進行專案協調與

    行政支援的工作。

    3. 本校校內研究計畫之申請,從第一年的專案補助本計畫的延伸研究、整合研究,到最近一年專款

    補助與馬偕相關之研究計畫,顯見本計畫之執行,對建立學校特色研究的行政執行面,造成具體

    的影響,換言之,馬偕相關研究在本計畫執行期間,已逐步成為本校研發特色之共識,目前在規

    劃中的 103~104校務發展計畫,也開始將馬偕相關研究議題列為研發特色。

    (二) 學校對本計畫是否訂有考核機制?如有請列出,及考核結果為何?

    本計畫 1~2個月舉行一次總計畫會議,於會議中報告各子計畫進度。另計畫助理人員皆需填寫簽

    到表。

    (三)本計畫執行至今對於學校推展或提升研發環境有何具體成效?

    1. 計畫期間,由於各子計畫研究團隊皆有舉行會議,進行實質的研究交流,因此,學校陸續成立多

    個院級研究中心,對提升研究發展有一定助益。

    2. 如前所述,計畫執行期間,馬偕相關研究逐步成為本校研發特色之共識,學校將於 103~104年度

    校務發展計畫中,持續投注經費。

  • 摘要

    延續前兩年的研究成果,本計劃第三年持續在導覽科技、服務創新、以及馬偕相關文史資料的探

    索有進一步的研究成果。首先,我們透過對馬偕日記進行個人性記事的分析研究,瞭解當時所反映的

    歷史時期與文化情境,例如吸食鴉片、吃檳榔都是十九世紀台灣當時普遍的現象。接著也討論了馬偕

    在花蓮傳教的時間雖短,卻獲致相當的成功,其背後原因係理蕃政策造成原住民社會價值鬆動之故。

    而資訊擷取技術則幫助我們了解馬偕傳教過程中的行腳路線與社會網路的情形。資訊技術部分的研究

    則持續在擴增實境介面有所進展,並將技術應用於馬偕文物之導覽。

    關鍵字:馬偕博士、宗教地理學、馬偕日記、資通技術、服務創新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oject during the third year include explor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pact to Taiwan made by George Leslie Mackay,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tour

    guiding services. Firstly, after analyzing Mackay’s diary, which is a kind of intimate journal, we can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s at the tim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aiwan. For example, such

    as opium smoking and betel nut chewing were common phenomena at that time. And then, the time of

    Mackay’s missionary in Hua-Lien was short, but a considerable success was attained. The aborigines policy of

    Qing Empire that forced natives to accept the religion of Han Chinese would be the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content of Mackay’s diary. The mission routes

    were revealed after visualization methods are applied to the extracted content. Finally, innovative computing

    techniques, especially techniques of augmented reality and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tinuall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ravelling experiences.

    .

    Keywords: Dr. Mackay, geography of religion, Mackay’s diaries,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innovation

    ㄧ、緒論

    本計畫第一年提出如表 1-1的研究框架,該框架係以馬偕博士的作為極其延伸的內蘊本質為依據,

    以宗教語言學和襲產 (religious linguistics)、族群與文化 (ethnicity and culture)、知識轉移 ( knowledge

    transfer)與地方發展 (local development)等不同的研究構面所構成,而延續前兩年的研究成果,本計畫

    第三年依舊持續在宗教襲產、族群文化、知識轉移、與地方發展等構面產出研究成果。

    表 1-1 研究框架 (research framework)

    作為 研究構面 研究主題

    宣教

    的成

    宗教語言學和襲產

    知識本體之建構 (ontology construction)

    數位典藏 (digital archiving)

    對族

    群的

    關懷

    族群與文化 多元文化 (multiple culture)

    教育 知識轉移 知識取得 (knowledge acquisition )

  • 與知

    識傳

    知識整合與共享 (knowledge integration & sharing)

    知識探勘與發掘 (knowledge mining & discovery)

    知識呈現 (knowledge presentation)

    促進

    地方

    發展

    地方發展

    休閒農業發展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地方觀光發展 (local development of travel)

    服務創新 (service innovation)

    在宗教襲產方面,本計畫第三年也持續將宗教文化、淡水在地文化、與他宗教會遇之態度、作為

    研究重點,從這幾個角度來探討馬偕文化歷史的變遷。另一方面為了豐富馬偕文物的典藏,除了將馬

    偕博士行醫、宣教、教育等事蹟相關進行有計畫地、系統性的調查研究工作之外,為了拉近與在地文

    化的契合,更從李魁賢的的散文詩等在地性文化的議題,進而豐富文化典藏的次文化想像空間。而在

    跨領域整合部分,由於過去導覽技術的研發者往往欠缺文史素養,使得導覽服務始終停留在文物展覽

    的階段,因此,本計畫透過計畫中部分成員所擁有的人文社會學科專業訓練,期待能加深導覽服務的

    深度。而透過理解在馬偕過世後,北部教會後續的發展,預期效益能彌補國內早期對於北部教會發展

    史的研究中,在馬偕博士逝世後那段空白的記錄。另一方面,本計畫也從不同的面向來豐富馬偕文物

    典藏的內涵,並增加宗教文化這個領域的廣度,如結合傳統藝術的馬偕布袋戲、淡水客家信仰與族群

    性、馬偕日記的收藏與文獻、世界當代信仰的比較。

    而在史料剖析方面,馬偕曾於 1890 年 9 月 4 日到 9 月 11 日在花蓮奇萊平原作了一次訪問與傳教

    旅行,在其著作中 From Far Formasa 對花蓮傳教之旅以盛大的成功來形容;但是在這個章節的結語中

    卻對當地的噶瑪蘭族部落的前景表達悲觀,並質疑應否繼續在此地進行宣教的努力。因此,本計畫試

    圖重建當時馬偕赴花蓮傳教的社會背景,以瞭解馬偕宣教成功背後的社會因素。

    此外,本計畫亦結合自動文字探勘技術搭配專家輔助的混合途徑 (hybrid approach ) 對馬偕日記做

    了詞類標記,並據以進行統計分析。對日記內的人物社交網路、馬偕的宣教路徑等等,提供了視覺化

    的呈現。

    而在服務創新部分,本計畫則在創新擴散模式的研究框架下,運用機會探索技術,萃取創新使用

    價值、設計跨越鴻溝的創新服務方案和評估創新服務方案,建構創新服務流行的可能性模型。我們以

    淡水的異國文化作為研究主軸,提出以教士會館為主軸的旅遊服務創新。此外,本計畫也試圖發掘部

    落格文章中領導使用者對於淡水旅遊服務的玩賞方法,整合後定義出可以彌補產品缺口的創新旅遊服

    務方案,讓新旅遊服務方案的故事情境串連完整,用來吸引消費者更願意接受這項創新旅遊服務方案。

    本計畫以「淡水英式風情區」為研究案例,證明提出的方法所衍生出來的創新旅遊服務方案,可以提升

    消費者的購買意圖。

    本報告後續章節如下:第二章進行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之陳述,第四章為本計畫成果說

    明以及相關討論。

    二、文獻探討

    2.1 宗教地理學 (geography of religion)

    宗教的發展往往與地理特性有關。Isaac (1965) 認為宗教地理學是門研究宗教與地理特性如何相互

    影響的學科。Park (2004) 則指出宗教的發展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往往根植於地理因素,也就是「在

    哪裡發生了什麼事」(what happens where),因此可以從地理學的觀點進行研究。宗教地理學的研究隨

    時代演進,有不同關注的重點。徐鈞、曹康(2005) 指出宗教地理學最早發端於 16, 17 世紀的教會地理

    學與聖經地理學;而其最早關注的重點在於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地理空間分布情況。20 世紀以降,

    宗教地理學除了原先針對自然環境對宗教影響的研究之外,更進一步探討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等社

    會性因素對宗教發展的影響(蔡主恩 1996)。

  • 台灣地理學界關於宗教現象的研究,大都以民俗宗教為研究主題 (林素鈴 2002),而以基督教為研

    究對象者較為少見。蔡主恩 (1986, 1996) 曾就台灣區長老教會從滿清時代、日據時代、到光復以後等

    不同時間點之空間擴展情況進行研究。其採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就教會成立時期、信徒人數、五年來

    信徒增減狀況及原因、土地使用情況等主題進行探討。林素鈴 (2002) 則以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為研究

    對象,就其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對教會空間分布、以及社會環境變遷對教會空間景觀的影響進行深度

    討論。有別於上述研究,本計畫在宗教地理學的研究貢獻則集中在馬偕博士行腳的部份。我們從文獻、

    以及馬偕博士自 1872 年後十餘年間所建立的教會收集到之歷史資料,輔以地理資訊系統的地形與水文

    資料,以視覺化的方式,理解馬偕博士宣教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其所影響的地理分布範圍。對照最

    新的信徒分布情形,首次呈現十九世紀宣教影響的地理分布範圍與今日的差異。此外,我們也搭配資

    訊擷取技術以及專家的輔助,釐清馬偕日記中每天的停駐地點,更全面性的標記出馬偕傳教的所有行

    腳路線。

    2.2馬偕日記及其他文史資料

    馬偕博士在台期間,曾撰寫了十餘冊日記。日記正本 1996年由馬偕博士的後代子孫捐獻給台灣基

    督教長老教會,現留存於牛津學堂「馬偕文物紀念」館內。日記內容對於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北部

    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許多第一手資料。馬偕日記英文版於 2011 正式出版(偕叡理 2011),中譯本則有

    多個不同版本,最新版本則於 2012正式出版(偕叡理 2012)。由於馬偕日記正本出現時間較晚,日記手

    稿辨識不易,因此,對日記內容的研究並不多見,而主要研究內容,則多集中在文史的考證。例如,

    教堂設置的歷史,西式學堂、現代化教育引進台灣的歷史。陳志榮(2006)及其研究團隊則引進數位

    典藏技術,將馬偕日記原稿及其內容數位化,提供網路查詢功能;此外,也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

    標記了馬偕在台設立教堂的地點,對 19世紀末台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發展,提供視覺化的觀點。

    國外部分,早年 McDonald (1968)曾從文獻整理,統計出馬偕博士在台前七年,住在淡水的日子只有 175

    天,顯出其宣教過程中馬不停蹄四處奔波宣教的事實。而對照日記的記述,馬偕博士抵台初期以淡水

    為根據地,水路方面,先向淡水河流域上游行腳,陸路方面也頻繁往來於林口、中壢、新竹、苗栗以

    做為其宣教路徑,最遠到達苗栗地區向居住於山區的原住民進行宣教。

    2.3 行動技術

    從資料處理來看,支撐本計畫在行動技術方面研究的主要技術是空間、地圖資訊的Metadata規範,

    透過以 Metadata 的方式夾帶描述資訊在地圖空間上,就能夠更快速且有系統地找尋與馬偕行腳相關的

    文史資料。相關的標誌包含美國聯邦地理資料委員會 FGDC(The 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訂

    定之描述空間數位資料目錄的標準格式 CSDGM(Content Standards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以及

    國際標準組織(ISO)所訂定較具有彈性的地理資訊與空間資訊相關標準 TC211/15046-15。在國內部分,

    中央研究院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中「時空座標 ─ 歷史地圖運用的推動」除了運用 ISO TC211

    地理資訊標記之外,還結合了 ISO 8601時間標記與資料庫建立了時空 GIS 整合系統提供跨領域、多元

    的地理資訊解析、處理與呈現。該計畫提出了系統化的地理資訊標記方法,對於本計畫在馬偕行腳相

    關文史資料在時間與空間的關聯性描述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該系統還缺乏對於文史資料標記相關主

    題(theme)以進一步提供主題式(例如、馬偕紀念醫院的由來、牛津學堂的演進等)的行動導覽。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效能的提升及無線上網的日漸普及,各大行業均積極投入開發適用

    於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在個人化的智慧導覽服務中,參觀者可使用個人的智慧型手機或行動裝置

    下載專屬的應用程式,或透過無線網路連結至專屬的導覽網頁,快速地獲得更豐富、更多元的導覽資

    訊。在國內相關研究部分,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的數位導覽系統可謂是國內博物館數位導覽系統之先

    驅。此系統包含感應式、互動式及動線式三種導覽模式,可協助使用者導覽文物資訊,並建議導覽動

    線。而由中華電信研發的花博資訊導覽系統,則結合了多媒體、行動通訊、GPS、RFID 及 NFC 近距

    離無線通訊等多項技術,讓民眾能以手機接收園區內的導覽資訊,獲得更完整的導覽服務。

    在國外相關研究部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pp,除了提供展品的照片及文字介紹

  • 外,經由導入室內 AGPS 的 WiFi 定位功能,亦可提示參觀者的所在位置,並指引展覽館的展區動線。

    倫敦博物館推出的Street Museum App,則整理了博物館的歷史照片,藉由智慧型手機的GPS定位功能,

    重疊顯示歷史照片於所在位置的街景之中,呈現古今交錯的特殊景象。英國推出的 Brighton Museums

    App,則集結五個博物館的館藏資訊,除了提供全區地圖、歷史照片、特色活動、博物館最新消息,還

    可幫助遊客規劃一日旅遊。Nokia 芬蘭研究中心則提出了一個套用在行動導覽上的擴增實境應用模式,

    實驗結果證實在 Location-based 擴增實境上增加商業行為及動態訊息之有效性。以上研究與系統在在證

    明了本計畫結合行動導覽、位置感知服務與擴增實境等技術,應用在呈現馬偕文史資料之可行性與實

    用性。

    2.4 服務創新

    Rogers (2003) 提出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到早期採用者具有早期接受創新商品的特徵,和具有創新

    商品的創新使用能力,同時他們所創造的創新使用方法能影響早期大眾接受創新商品。再者, Cova

    (1997) 也說明消費部落主具有創造使用商品的價值,並以使用商品的價值或儀式吸引其他的消費者,

    形成所謂的消費部落,以上研究說明創新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創新服務的基礎,也是吸引廣大大眾的重

    要因素。正如同藍海策略 (Kim and Mauborgne, 2005) 所謂的進行價值函數的創造或調整,避免紅海策

    略易造成企業間過度競爭和不易經營的問題。因此傳統文字探勘模式得到的消費規則,只能看到競爭

    的紅海情境。為了跳脫紅海和進一步的進入藍海,則必須在紅海的基礎下進行資訊編碼,將文字探勘

    所得的結果抽象至概念層次,決策者方能進行調整方案價值 (Kenny, 1996),達到藍海創新服務。另一

    方面,從消費者思考,以消費者的眼光思維其消費所需的價值所開發的新商品,較符合市場所需 (Ernst,

    Hoyer, Krafft, and Soll, 2010),且風險較低 (Hoyer et al., 2010)。因此收集參觀馬偕學園的消費者資料,

    以得到消費者心中馬偕博士的傳教與教育人文歷史,與馬偕學園的歐風建築的特色之外,再透由藍海

    概念的資料分析方法發現消費服務價值的缺口,以消費者立場設計的創新服務,較易滿足消費者需求。

    三、研究方法

    本計畫所採用了一般社會科學所使用之質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問卷調

    查法,對馬偕宗教襲產、文化典藏部分,以及史料剖析的課題進行相關研究。

    1. 文獻分析法

    在文獻分析法中,本子計畫將收集各面向中相關之歷史文獻進行分析、討論、對話,以宗教文化

    來看,包括馬偕日記、李天祿布袋戲博物館所出版的「馬偕來台灣」布袋戲影片、馬偕文物數位典藏

    資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的歷史資料等;以女性文化和青少年次文化來看,在劉亞蘭教授所

    籌劃之「青少年次文化與身體扮裝:以 cosplay為例」的圓桌論壇中,有許多以此為主題的文獻資料;

    以建築文化來看,則是針對理學堂大書院設置相關資料之收集與整理。亦包含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所

    留下的點滴生活紀錄,以作為分析其建築形式特徵的基礎。此外,同一時期,外來文化與建築營造技

    術的傳播,對台灣產生的影響作用,亦為文獻探討與切入分析的重點。

    2. 深度訪談法

    在深度訪談法中,將針對各面向所需要之訪問者進行一對一訪談,以宗教文化來看,曾訪過過花

    蓮縣新城鄉噶瑪蘭族的後裔、當初翻譯馬偕日記的人、淡水地區客家信仰的居民和雕刻淡水老街馬偕

    銅像的藝術家;以女性文化和青少年次文化來看,則訪問過曾長期參與 Cosplay 的青少年族群和相關

    之專家學者;以建築文化來看,訪談對象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攸關其使用經驗與管理過程的相關使

    用者與管理者;第二類則以文化資產活用方面專家學者;第三類則為學生使用者。

    3. 問卷調查法

    在問卷調查法中,建築文化將問卷調查分為兩個部分,因理學堂大書院除位於本校校園範圍內,

    亦同時開放大眾參觀,故針對本校學生與觀光客設計不同問卷。觀光客部分主要探討校園文化資產活

  • 用與文化觀光之課題;學生部分則以其身為校園使用者角度,從受教者的經驗分析其在接受本校課程

    活動等過程中,對於校園文化資產的使用經驗與感受。

    在 IT 技術部分,本計畫第三年之主要工作目標則為「直覺化互動導覽系統之研究」。在擴增實境

    導覽系統中,藉由混合虛擬實境及真實環境的概念,將虛擬的物體繪製於真實空間中,讓使用者可以

    同時收到真實與虛擬的資訊,藉以提升使用者對於環境的理解度與互動。這樣的互動導覽方式可以跳

    脫傳統文宣只能提供靜態與平面的資訊,讓使用者獲得更多元且豐富的感受。本計畫將研究讓使用者

    在不受羈絆的融入式擴增實境中,直覺化地與虛擬物體或景物互動,並輔以微型投影及無線感知等技

    術,藉此讓使用者對於景點能有更深入的認識與體驗。此部分研究之主要工作內容包含:

    1. 直覺化擴增實境互動介面

    2. 使用者動作分析

    3. 微型投影技術於人機互動介面

    4. 無線感知之智慧化服務等研究

    預期開發出一套能讓使用者直覺化地與馬偕數位學園擴增實境導覽系統互動的「直覺化互動導覽系

    統」。

    至於服務創新部分,由於在傳統的市場中多半使用產品(服務)的特色來區隔市場,所以,當企業想

    要發展新的產品(服務)時,他們通常會將舊有的產品(服務)做些微的改善後來重新推出市場,然後使得

    市場又區隔的成更細小的區塊,企業反而更難取得足以維持生存的利潤。如此一來就形成企業間惡性

    競爭、削價策略的商場廝殺,就是深陷血流成河的紅海市場,不分敵我都得承受獲利縮減的後果。而

    藍海策略思考模式的最大差別在於,他們認為產業沒有固定的結構、也沒有邊界,也就是說產業的框

    架可以被改變,他們以創新為中心,增加客戶需求,改變產業結構,跨出產業邊界,使產業的框框變

    大,產生新的領域 (Kim and Mauborgne, 2006)。另一個相同的理論是價值聚焦(value-focused thinking)

    方法,Keeney(1996)指出價值焦點思考法的決策架構(framework)中,分為決策空間(decision context)與

    目標空間(objective context)兩部分,另外,目標空間又細分為策略目標(strategic objective)、基礎目標

    (fundamental objective)、手段目標(means objective)。其中策略目標乃集合相關基礎目標而成的,代表決

    策者希望達到的最完美結果。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即融合前述的概念,希望藉由將屬性地圖轉換

    成概念地圖的模式,協助研究者進行產品(服務)的創新設計。

    研究問題

    關鍵字詞

    主題(類別)

    定義萃取

    合併(連結)

    網路資料庫1

    足夠?

    問卷(滿意度)

    足夠?

    商業缺口

    關鍵字詞

    創新的服務

    網路資料庫2

    附加價值

    抽象化評估

    主題(類別)

    定義萃取

    合併(連結)

    附加價值

    抽象化評估

    創新服務地圖

    附加價值(不足)

    關鍵字詞否

    圖 3-1. 服務創新之研究架構圖

  • 因為Web 2.0 的發展及巨量資料(Big data)在雲端資料庫的儲存越來越盛行,且取得這類型資料的

    難度不高所衍生的。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

    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網路上每一筆搜尋,

    網站上每一筆交易,敲打鍵盤,點擊滑鼠的每一個輸入都是資料,整理起來分析排行,它的功能可不

    僅僅止於事後被動了解市場,蒐集起來的資料還可以被規畫,引導開發更大的消費力量。因此,本研

    究提出上圖的研究架構用來協助研究者做產品的創新設計,步驟如下:

    步驟1. 定義研究問題的關鍵字詞。

    步驟2. 利用關鍵字詞從網路資料庫中收集資料,並且仔細衡量保留與問題相關的文章資料。

    步驟3. 根據字詞關係分析的結果,定義字詞群集的主題(類別),並合併有意義的主題(類別)。

    步驟4. 由研究者仔細閱讀產品的關聯圖後,評估關聯圖中所呈現的附加價值。

    步驟5. 利用評估後的附加價值產出創新服務地圖。

    步驟6. 研究者解讀創新服務地圖所包含的資料是否足夠。

    步驟7. 若資料充足則利用 TAM 問卷對消費者進行調查;反之則必須重新定義關鍵字詞,進入步驟 9。

    步驟8. 在 TAM 問卷調查後,研究者需解讀消費者是否認為附加價值足夠,若足夠表示是具有創新的服務,

    然後結束;反之,則必須針對不足的部份重新定義關鍵字詞,進入步驟 9。

    步驟9. 利用重新定義的關鍵字詞從網路資料庫中收集資料,並且仔細衡量保留與問題相關的文章資料,回

    到步驟 3。

    步驟10.前述的步驟將產生兩張創新服務地圖,將這兩張地圖合併後進行評估,以取得最終的創新服務。

    四、結果與討論

    4.1 馬偕史料剖析

    本計畫主要由宗教、建築和次文化此三個面向來逐步剖析關於馬偕博士來台所留下來之文史資料,

    從第一年的研究得知,理學堂大書院目前作為真理大學校史室使用,開放供社會大眾自由參觀,並由

    真理大學觀光學系同學,結合其實習與服務學習課程,提供導覽解說服務。

    從博物館領域專家意見認為,該校史館有許多馬偕博士珍貴文物,但該建築物做為博物館文物典

    藏與展示使用,雖仍提供除溼恆溫等物理控制,但從博物館專業角度言,從文物典藏與展示模式來說,

    仍有改善空間。例如,現有展示(exhibit)方式所欲傳遞溝通的訊息較為單向,僅為最起碼的陳列(display),

    此外,應可考量以本校特有之專業資源,如觀光遊憩、文化資產等面向,進行相關特展企劃,以促成

    校史館功能之活化。

    其次,從建築專業角度言,理學堂大書院之建築風格相當明顯地融合了西方教堂空間元素,如玻

    璃花窗、山牆立面等,但同時蘊藏台灣閩南建築元素,如傳統合院格局,間架系統、磚造與木桁架系

    統等,在台灣現有傳統建築中,具其獨特性與代表性。例如知名建築史學家李乾朗教授認為:「第一進

    為磚柱隔出的三間,縮進來的門口來比附閩南建築的凹槽三川門(或謂凹壽式)。更妙的是他第二進與護

    龍是脫開的,中間以花牆連結,左右並各闢一耳門,如此可使得第二進有單獨而方便之出入口。與四

    合院之配置型態實異曲而同工。馬偕在揉和東西建築的形式所得嘗試是成功的。」(李乾朗,1999:26)

    然而,若放在古蹟與文化資產保存角度來說,理學堂大書院與最初馬偕博士設計的建築物已經學

    校的持續使用過程中,經過大幅的更動。因此,是否考量應回復原貌,從文化資產保存與學校經營管

    理層面上,的確出現競合。另一方面,包含牧師樓、姑娘樓、馬偕故居等建築群,也是相當珍貴的資

    產,各界亦期盼能夠指定為具文資法法定地位之古蹟。但從真理大學校方經營者角度,則憂慮一旦指

    定為古蹟,學校於日常使用與管理層面,所需擔負責任與成本亦恐相對提高。建物持續使用、避免閒

    置荒廢,乃為促成其永續發展的關鍵,校方持續使用此等校園古蹟亦維繫其日常管理工作。但文化資

    產之價值若能與校園教育目標及課程內容結合,則對教育擔負文化傳承應可發揮加乘效果,此觀點或

    許應可作為教育行政主管之參考。

  • 再從學校主要使用者學生角度來分析,大部分學生知悉理學堂大書院古蹟的存在,亦認同其古色

    古香的外型,但更進一步地,針對該建築相關歷史、與馬偕博士、本校發展等更為細緻的內涵,則多

    所知有限。多數學生不曾主動進入該棟建物,此等現象似乎說明具備博物館條件的校園古蹟除靜靜地、

    被動地身處於校園空間環境中,其所蘊含的文化、教育、歷史與美學價值,應仍有持續開發,並納入

    校園特色建構環節中的必要性。畢竟,從本質上來說,博物館與學校同樣為學習機構,博物館具有誘

    導學習的功能,可與正規學校體制相互連結,活絡學習動能、促成終身教育網絡建構,應考量如何善

    用此能量,提升學校教育多元學習的資源。

    由於馬偕於 1890 年 9 月 4 日到 9 月 11 日在花蓮奇萊平原作了一次訪問與傳教旅行。雖然這次的

    訪問僅有短短的一週,馬偕作了詳細的紀錄。令人感興趣的是,馬偕在旅行傳記 From Far Formasa 對

    花蓮傳教之旅以盛大的成功來形容;但是在這個章節的結語中卻對當地的噶瑪蘭族部落的前景表達悲

    觀,並質疑應否繼續在此地進行宣教的努力。因此,本計畫試圖重建當時馬偕赴花蓮傳教的社會背景,

    以瞭解馬偕宣教成功背後的社會因素。另一方面也探究,儘管馬偕對當地的傳教工作表達了悲觀的看

    法,而且事實上,馬偕返回淡水後也不曾再赴花蓮傳教。但是在一個世紀後,馬偕在短短幾天的傳教

    過程所撒下的種子,卻神蹟式的發展出豐碩的成果。現今位於花蓮鬧區中山路旁的花蓮港長老教會就

    是當時馬偕傳教時撒下的種子所結成的果實;更令人驚訝的是,花蓮港教會傳承自昔日馬偕於新城鄉

    加禮宛地區教會與信徒捐贈的土地竟達一千九百多坪。從台灣東部發展歷史紀錄中得知,馬偕來到奇

    萊平原進行傳教旅行的 12 年之前,原居住於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移民至東岸的六社在 1878 年與清軍

    發生的慘烈的戰役。最後,本計畫發現,馬偕在奇萊平原的宣教旅行的盛大成功可以歸因為歷史的巧

    合。由花蓮各族群發展歷史來看,這個傳教旅行正值噶瑪蘭人與清軍戰後時期。根據清朝政府的「理

    蕃政策」,平埔族群被要求放棄其傳統的宗教與價值觀,以接受漢人的宗教文化與價值觀。馬偕來到花

    蓮東岸傳教的時機恰好在這個原有社會價值因經歷戰敗而鬆動,而新的價值觀尚未穩定的建立。更何

    況,這個新的社會價值是來自於族群爭戰的結果,戰勝的一方強加給戰敗者,要求其接受以表示臣服

    之意。所以當這些噶瑪蘭人在當時那種難堪與屈辱的社會情境中,看到不同於漢人傳統的基督宗教,

    會如此熱切的歡迎,可能也期盼藉此能改善其處於弱勢的社會地位。

    再來嘗試藉由十九世紀來台灣傳教近 30 年馬偕牧師所寫的個人日記《馬偕日記》,討論個人性的

    記事如何在與當時台灣社會互動下所產生之歷史意義。個人性記事分析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領域中

    一種研究方式,主要被用來作為探索與闡釋個人與社群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由宏觀社會情境角度與

    微觀個人記事角度,對記載個人與社群,個人所代表的角色與社會所賦予的角色之間互動過程的故事

    敘述作分析。文章中主要討論,個人世界是建構大社會環境的一部份,社會中其他人在個人性記事與

    情感經驗中扮演影響的角色。這些來自其他人的影響,協助個人世界的開創,個人與群體在互相界定

    與建構的複雜過程纏繞在一起。日常生活是存在於個人與社會互動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歷史情境或是

    暫時性個人生活內容。任何人的記事都會代表一種經驗、行動與事件的流程。每個人的經驗是放置在

    不同層級中的特別情境中。藉由此研究也將指出,通過對個人性記事的研究,例如《馬偕日記》,可針

    對個人心路歷程的瞭解之外,也可以從個人所陳述的內容瞭解當時所反映的歷史時期與文化情境。此

    部份結論試圖論證,這種個人性記事,是由“每一種觀點的產生是由某一個角度觀看所產生的觀點,

    每一個陳述表達,是由所站某一種角度所發出的陳述”的前提下所產生的情境知識所建構而成的歷史。

    因此,對於十九世紀台灣史的瞭解與探索,馬偕牧師個人記事的《馬偕日記》是有其特定的貢獻價值

    與意義。

    4.2 數位人文

    如圖 4-1所示,本計畫利用開放源碼之中文分詞套件 mmseg4j (http://technology.chtsai.org/mmseg/)

    (Chen and Liu,1992) 開發中文斷詞模組,將日記內文進行斷詞,再搭配 Stanford Named Entity

    Recognizer (Stanford NER) (http://nlp.stanford.edu/software/CRF-NER.shtml) 中文版,為日記進行命名實

    體之標記。惟馬偕日記內有許多特殊的地名、人名,其命名實體與 Standford NER 內建之模型差異甚大,

    http://technology.chtsai.org/mmseg/http://nlp.stanford.edu/software/CRF-NER.shtml

  • 故需另行建立模型檔。然而,即使經過擷取部分日記內容的方式進行模型檔之訓練,其正確率依舊不

    高。因此,本計畫再搭配專家檢視部分日記內容,來設定命名實體模型。此混合途徑 (hybrid approach)

    為馬偕日記建立起 11類不同的命名實體,包括人物、地名、地點、書籍、聖經經文、動物、植物、船

    艦、醫學、組織、國家;其中人物又分為一般人名、牧師、醫師。而經過上述工具程式處理過後,並

    去掉停用字,則可為日記建立起前述 11 類的語意(semantics),並統計其數量,如表 4-1 所示。

    圖 4-1. 以文字探勘技術搭配專家之混合式途徑,進行馬偕日記斷詞與詞類標記

    表 4-1. 命名實體分類統計表

    Name Entity Class Counts

    人物(NAME) 507

    醫師(DOC) 15

    牧師(REV) 36

    地點(LOCATION) 54

    地名(PLACE) 327

    書籍(BOOK) 88

    聖經經文(BIBLE) 50

    動物(ANIMAL) 31

    植物(PLANT) 65

    船艦(BOAT) 88

    醫學(MED) 41

    組織(ORG) 90

    國家(COUNTRY) 31

    表 4-1 中「人物」部分是日記提及之人名,涵蓋家人、本土宣教師、往來之清朝、日本、英國官

    員、外商、外國船艦船長與技師、鐵路技師、以及前來參訪馬偕所設之博物館訪客等等。顯見馬偕因

    宣教需要的交際面,以及其交遊之廣闊。「地名」部分主要是以馬偕到過之地為主,涵蓋了台灣、加拿

    大、以及兩次返回加拿大述職所經過之地;而因教授地理學或聖經教義提及之地名則分別歸於「國家」

    或標註為其他類(未列入上表之統計)。「書籍」類是指馬偕在日記中所記載他所閱讀的書籍,除了神

    學之外,從對中國的論述,到植物、動物、地理、地質、天文、醫學、科學、哲學,甚至中國的詩經

    等,無所不包。顯見馬偕之好學與博學,另一方面也顯示牛津學堂授課內容之多樣化,開創台灣北部

    西式教育、通識教育的典範。「船艦」類共有 88 個之多,此部份係指日記提及之船名。由於當時船運

    仍是相當重要的運輸方式,加上淡水又是通商口岸,因此,日記中不時提及進出港口的船隻,包含商

    船、客船、軍艦。淡水河運也是當初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因此船名也包含往來淡水、大稻埕、艋舺,

    例如「阿順號」。此外,馬偕經由海路往來廈門、香港、高雄、以及往返加拿大搭乘的船隻也在此列。

    最後,地理是馬偕在牛津學堂的授課的科目之一,除了在學堂懸掛世界地圖之外,日記中也多次提及

    上課的國家名稱、地理名稱等等。

    上述這些語意,還可進一步為馬偕文史研究提供量化的統計分析,例如馬偕日記裡人物的社會網

    Mackay’s diaryWord segmentation

    (by LingPipe)

    Stop word

    listN-gram

    table

    Processing

    Synonym

    table

    domain experts

    Domain

    knowledge

    TaggingNames,

    Place names

    extended language model

  • 路(social network)、馬偕及日記中提及之其他牧師、傳道師講道時引用之聖經章節、馬偕行腳地點的

    量化統計、以及日記裡人物與地點的二元網路 (bipartite network)圖等。

    另一方面,馬偕博士宣教作為特殊之處在於他馬不停蹄的奔走於北台灣、包含宜蘭的許多地點,

    藉此宣傳福音並鞏固當地人對於信仰基督教的堅持。根據 MacDonald (1968)論文指出,馬偕在台的前

    七年,待在淡水的時間只有一百餘天。而由於馬偕博士在記錄日記時,經常會寫下到達哪些地方、在

    哪裡、離開哪裡等記錄,因此本計畫也嘗試透過文字探勘技術的輔助,確認馬偕博士每天停駐的地點。

    綜合上述,本計畫第三年主要利用專家與自動化文字探勘互相搭配的混合途徑,針對日記內容進

    行量化統計。底下茲就日記內提及之人物、地點之社會網路分析、以及馬偕停駐地點與行腳路線進行

    說明。

    4.2.1 馬偕日記的社會網路分析

    馬偕日記裡提及的人名眾多,如前所述從日記中以擷取出超過 500 個以上的人名,包含其家人、

    工作伙伴-宣教工作的牧師、本地傳道師、以及英國派駐稅關之醫師、信徒、病患、各式官員、商人

    等等。表 4-2列出日記中人名出現的次數最多的前三十名。

    表 4-2 人名次數統計表

    Name Counts Name Counts Name Counts

    柯玖* 514 魏金遜(醫師) 98 吳寬裕 39

    嚴清華(牧師) 410 阿米諾夫 86 約翰兄弟* 37

    叡廉* 303 詹姆斯兄弟* 83 李庥牧師 34

    禮德(醫師) 246 安基爾(醫師) 73 劉在 32

    葉順 235 閏虔益(牧師) 69 連和 31

    偕師母* 220 吳威廉師母 68 以利* 30

    黎約翰(牧師) 219 河合牧師 55 Stedman(醫師) 30

    吳威廉(牧師) 196 陳騰 51 曾俊 29

    陳火 144 甘為霖(牧師) 44 巴克禮(牧師) 28

    亞歷斯兄弟* 134 馬偕 41 柯爾曼 26

    * 為馬偕家人,柯玖為馬偕的女婿

    家人部分,馬偕的三位兄長(約翰、詹姆斯、亞歷斯)偕師母、兒子叡廉、女兒以利、女婿柯玖

    都是馬偕最常提及的人名,另一位女兒媽連、女婿陳清義次數較少一些。其次,馬偕的學生在前 10名

    當中有 4位(柯玖、嚴清華、葉順、陳火),其他如陳騰、吳寬裕、劉在、連和、曾俊等也都是馬偕早

    期的學生,進一步檢視日記內容,這些學生經常陪伴馬偕傳道旅行。外國牧師則有 7位屬於較常提及,

    其中李庥、甘為霖、巴克禮為英國長老教會派駐台灣南部的牧師,河合牧師則是 1895年日本據台後才

    來台灣的日籍牧師,而其他三位則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淡水協助馬偕宣教的工作伙伴。四位醫師都

    是派駐於偕醫館的英國醫師。阿米諾夫是文獻中較少提及的人物,但卻是馬偕經常提及之人。由日記

    中 1887 年 10月 17 日的描述,阿米諾夫是芬蘭人,因分送宗教書籍的關係來到牛津學堂,之後一個多

    月的時間跟隨著馬偕到學堂、大稻埕、五股坑等地,與馬偕建立起相當好的情誼。柯爾曼則是另一位

    外國的信徒,也和馬偕一起四處旅行宣教,甚至曾一起遠道前往蘇澳,對當地的原住民進行考試、洗

    禮(馬偕日記 1887 年 3 月 7 日)。最後,吳威廉牧師夫人也常被提及,吳威廉牧師夫人相當活躍,為

    台灣北部教會的音樂教育,奠定了相當基礎,也培育出一些傑出的音樂家。而日記裡則提到吳夫人兩

    次產子、馬偕為孩子施洗及看病的情形,另外在吳牧師夫婦抵台初期,馬偕也將教他們兩位台語的部

    份記錄下來。

    4.2.2 馬偕停駐地點與行腳路線

    本計畫統計了馬偕博士自 1871 年抵台後,其宣教過程每日停駐之地點。根據統計,排名前 33 的

    地點,如表 4-2所示,圖 4-2 則是扣除淡水外,其餘停駐地點的統計圖。表 4-1中,包含 5 個位於加拿

    大的地點以及香港外,其餘呈現出馬偕在台宣教的主要區域,前幾名是沿著淡水河流域的主要宣教區

    塊,例如艋舺、新店、基隆、大龍峒、五榖坑、八里坌、洲裡,全都是馬偕最早設教建堂之所在。其

  • 餘說明如下。

    1. 日記自 1871 年 11月 1日起,到 1901年 2 月 12日止(不含 1883 年,因日記原稿並沒有 1883

    年)共 10331 個日子裡,馬偕留有 9731篇日記,600天空白。其中包含了馬偕兩次返回加拿

    大述職之經過。其停留過夜、可辨識之地點達 367 個。其餘地點包含船上、火車上、傳道旅

    行途經之野外、不知確切地點的原住民部落,另有 21天無法從日記內文做判斷。

    2. 停駐日期最多的淡水達 4669天,約佔有記錄天數 9731天之 51.8%。排名前 33的地點,如表

    4-1所示。其中香港地區排名第 6,達 254天之多,主要是因 1884 年清法戰爭遠離香港避禍、

    以及 1900 年馬偕罹患喉癌,往香港就醫之故。此外,在棕櫚島(今基隆和平島)亦曾停駐達

    85 天,主要是因為清法戰爭,雞籠(今基隆)禮拜堂遭毀,後於 1886 年重建,馬偕為了了

    解重建進度,頻繁往來於新店、艋舺、基隆等地;當抵達基隆時,便在棕櫚島停留過夜,一

    邊檢視雞籠禮拜堂的施工狀況,並在左近地區傳教。

    3. 宜蘭地區有三個地點,包含打馬煙、南方澳、加禮宛,停留天數從 38 天到 17 天不等。馬偕

    多次經由陸路(經由頂雙溪、三貂嶺、草嶺古道或淡蘭古道)、海路進入宜蘭,接著在現今頭

    城、礁溪、羅東、三星、蘇澳等地沿路宣教。

    4. 竹塹、中壢、新港、內社、紅毛港則是另一個馬偕經常往返的路線,早期係採取步行方式,

    三天內可由淡水經中壢、竹塹、抵達新港。再由新港往內社、後龍等地前進傳教。此一路線

    在鐵路建成之後,馬偕就經常搭火車前往鳳山崎(今新竹湖口鄉鳳山崎),再步行進入竹塹,

    可減少一天以上的步行路程。

    5. 大台北地區,經由艋舺進入新店、或是由崙仔頂(今社子)出發,沿著基隆河,經三重埔(今

    南港)、水返腳(今汐止)、暖暖抵達基隆則是兩個主要宣教路線。

    表 4-2. 馬偕日記中所載馬偕博士停駐地點之統計表。停駐地點係指馬偕該日留宿之地點。

    Position Counts Position Counts Position Counts

    淡水 4669 三重埔(台北市南港區) 99 頂雙溪(新北市雙溪區) 34

    艋舺(台北市萬華區) 502 Woodstock 86 紅毛港(新竹縣新豐鄉) 32

    Zorra 365 棕櫚島(和平島) 85 南崁 27

    新店 279 中壢 77 南方澳 27

    雞籠(基隆市) 273 Tavistock 67 三角湧(新北市三峽區) 27

    香港 254 新港(苗栗後龍新港) 65 London(Canada) 24

    大龍峒(台北市哈密街) 225 Toronto 63 崙仔頂(台北市社子島) 23

    五股坑(新北市五股區) 217 後埔(板橋重慶路) 58 內社(苗栗鯉魚潭) 22

    八里坌(新北市八里區) 205 打狗(高雄港) 58 金包里(新北市金山區) 19

    洲裡(新北市蘆洲區) 136 後龍 40 加禮宛(宜蘭五結鄉季新村) 17

    竹塹(新竹市) 132 打馬煙(宜蘭頭城竹安里) 38 錫口(台北市松山區) 17

    圖 4-2. 馬偕停駐地點扣除淡水後之統計表。

  • 將停駐地點的經緯度標示在地圖上,透過視覺化的輔助,則有助於了解馬偕在台灣宣教的情形。

    圖 4-2 是以熱區圖(heat map)、不考量停駐天數多寡的條件下,將停駐地點標示在地圖上,目的在於

    了解馬偕宣教的涵蓋廣度。圖 4-4 則是加入停駐天數為權重,但為了去除淡水的影響,故將天數取自

    然對數。

    圖 4-3. 馬偕北台宣教停駐地點熱區圖(等權重)。

    圖 4-4. 馬偕北台宣教地點熱區圖(對數權重)。

    圖 4-3 顯示以淡水河艋舺、板橋、新莊、中和為中心,往東經南港、汐止、暖暖、抵達基隆;往

    西南則有南路之樹林、三峽、大溪,北路之林口、桃園、中壢、新竹,再一路至苗栗新港、後龍、苗

    栗、竹南、頭份等地。而宜蘭平原部分,則是由基隆經三貂嶺、雙溪、貢寮、大里,再一路抵達新城。

    由新城往宜蘭平原前進,惟主要還是集中在宜蘭、羅東、三星、蘇澳等地。圖 4-4 經過加權,則很明

    顯看出離開淡水、艋舺等中新據點後,新店、基隆、宜蘭市、羅東、三星、新港這幾個區域是停留最

    多的地方。其中宜蘭地區有三個區域,顯見除了淡水河流域之外,宜蘭平原和新港(即苗栗區域,含

    苗栗市、新港、後龍等)是馬偕本人宣教著力較多的地方。其次,新竹、中壢、南港、汐止、桃園、

    三峽、大溪、林口、鯉魚潭、紅毛港、竹南、頭份等地則屬於第二級停駐地點,也是馬偕宣教過程中

    停留較多的地方。圖 4-5 則將連日停駐地點以線段串連,顯示出行腳路線圖。如前所述,馬偕宣教旅

    行大致有幾個主要路線:

    圖 4-5 馬偕行腳路線圖

    1. 新港方向:早期由陸路,經中壢、新竹抵達新港,這也是馬偕往鯉魚潭附近原住民部落的的

    路線。後期因台北到新竹的鐵路通車,因此也會搭乘火車至鳳山崎下車,再往新港方向前進。

  • 2. 基隆方向:經常是經由基隆河水路逆流而上到基隆附近,再步行前往基隆。而基隆也是馬偕

    往宜蘭方向的中繼站,由此處可搭船或步行前往宜蘭平原。

    3. 宜蘭方向:除了從基隆搭船之外,往宜蘭方向主要還是經由三貂嶺、雙溪、貢寮此一路線走

    草嶺古道進入宜蘭。

    4. 三峽、大溪方向:

    5. 新店方向:新店也是馬偕主要的宣教地點,由此處可經屈尺,往山裡與原住民進行接觸。

    4.3 IT 技術

    4.3.1 直覺化擴增實境互動介面之研究

    在此部分研究中,我們以「牛津學堂」為例,結合室內 RFID 定位、擴增實境,及行動導覽等技

    術,實作出了一套支援室內定位功能之 3D擴增實境行動導覽系統。本系統的無標記式擴增實境技術(處

    理流程如圖 4-6 所示),可在不改變展場佈置的前提下,搭配 RFID 定位及展品分區下載等機制,有效

    地提高圖像辨識之效能,進而呈現出更豐富、更多樣化的導覽資訊(系統介面如圖 4-7所示)。此外,我

    們應用日益普及的 Kinect 設備,成功地建立了一套支援直覺式互動指令的 3D 虛擬實境導覽系統。本

    系統可支援直覺式的身體動作、手部互動,以及語音等指令,並可交互組合運用,實現更多元的互動

    功能(互動情境如圖 4-8 所示)。

    追蹤圖像計算三維圖像座標

    辨識圖像之特徵點分佈

    搜尋對應圖像之虛擬物件

    呈現虛擬物件

    圖 4-6. 擴增實境處理流程圖

    圖 4-7. 3D擴增實境行動導覽介面

    圖 4-8. 直覺式互動導覽系統

  • 4.3.2 使用者動作分析之研究

    在此部份的研究,我們利用視訊資料進行使用者動作的分析,完成了一套通用的使用者動作分析

    技術,可以達成使用者與擴增實境導覽系統互動的目的。系統流程如圖 4-9 所示。本研究利用微軟所

    開發的 Kinect 來擷取人體 3D 關節資訊,並計算關節夾角當作人類姿勢的特徵向量,由於這些特徵向

    量維度極高,因此我們利用流形學習(manifold learning)之等構映圖(isometric feature mapping, Isomap)

    進行降維,並在低維度的等構映圖空間中進行基本動作的切割與分群。接著再將每一群的基本動作給

    定一個語意上的闡述並形成一個編碼書(codebook),最後此編碼書可以用來對使用者進行動作的辨識。

    實驗結果證明本研究所提出之方法能有效且正確地進行使用者動作之辨識。

    圖 4-9. 使用者動作分析之流程圖

    4.3.3 微型投影技術於人機互動介面之研究

    在此部分研究中,我們以影像內容檢索技術為基礎開發了視覺導覽系統,這個系統主要以淡水區

    歷史建築物為重點,當遊客拍下建築物照片後可上傳到遠端伺服器,伺服器端會進行檢索動作並分析

    該建築物可能為哪一古蹟,進而將導覽資訊顯示於遊客的行動終端上,其系統的流程示意圖如圖 4-10

    所示。本研究所開發之影像內容檢索系統主要採用顏色與紋理當作特徵,建築物外觀的主要顏色當作

    第一關的篩選,若外觀顏色差距很大,則將不列為目標影像之候選名單之中;接著,利用邊緣特徵來

    對候選名單之影像進行相似度排序,圖 4-11為本研究所提出之特徵擷取流程圖。實驗結果證明本研究

    所提出之方法能對於某些類之古蹟建築物有不錯的檢索精確度,特別是淡水紅毛城與滬尾偕醫館,但

    有些容易背光之建築物其檢索精確度卻不甚理想,圖 4-12為本研究檢索精確度與回收率之分析圖。

    圖 4-10. 視覺導覽系統的流程示意圖

  • 圖 4-11. 特徵擷取之流程圖

    圖 4-12. 檢索準確度與回收率之分析圖

    4.3.4 無線感知之智慧化服務

    在此部份研究中,我們分別以建置馬偕園區的區域性無線網路系統與社團活動概念,實做了多組

    自動感應機制於行動終端設備上,其可感應環境的溫度、濕度狀況、可感知使用者位置與感知使用者

    抵達某一景點等,利用無線通訊的方式將所有資訊上傳至中央伺服器。而伺服器會針對蒐集到的資料

    使用有線通訊或無線通訊方式提供適當的自動化控制,可調整使用者所處的環境;或者主動通知鄰近使

    用者環境的變化。同時,使用者的位置資訊與環境資訊亦會上傳到伺服器,伺服器會將目前最新的資

    料存入,可供園區內或其他的使用者查詢最新狀態。另外,每一景點可提供導覽功能,園區中使用者

    或同一社團使用者可在需要導覽時以行動終端輸入查詢的資料,行動終端即可收到伺服器傳出的導覽

    資料。圖 4-13為本系統的場景架構示意圖。延伸本實作之成果,將可適用於雲端服務系統的應用。

    IT 技術部分順利地完成了所有預期之研究目標,我們以「牛津學堂」為例,完成了「直覺化擴增

    實境互動介面」、「使用者動作分析」、「微型投影技術於人機互動介面」及「無線感知之智慧化服務」

    等四個主要的研究項目。我們利用 Kinect 有效率地擷取及分析使用者的動作,完成了一套通用的使用

    者動作分析技術,可讓使用者可在不受羈絆的融入式擴增實境中,直覺化地與虛擬物體或景物互動。

    此外,我們以影像內容檢索技術為基礎,開發了一套視覺導覽系統,可經由遊客所拍攝之建築物照片,

    自動地推播對應的導覽資訊。而無線感知之智慧化服務,則可自動地感知使用者位置,以及所處導覽

  • 環境之溫度與濕度變化,作為其他參觀者及導覽場所自動化控制及管理之參考。本計畫所發展之技術

    不僅適用於「牛津學堂」,亦可適用於各類之展覽場所,可有效地提升導覽之樂趣,並提升導覽系統之

    效能,達成更有效率的智慧化導覽服務。

    圖 4-13. 視覺導覽系統的流程示意圖

    4.4 服務創新

    研究者在此所辨識出的創新服務稱為:淡水雙軸故事線,第一軸的故事是傳統的淡水旅遊模式,

    即漫遊在具有歐洲殖民情調的園區中緬懷並紀念馬偕博士的動人事蹟。第二軸的故事則是在淡水旅遊

    中體驗英式生活風情。這兩軸的故事結合起來讓消費者不僅可以在馬偕博士的故居範圍附近,享受著

    英式下午茶風味的咖啡、茶飯及蛋糕,這種讓消費者感受到身處歐洲風情或是英式莊園的生活型態,

    還可以吸收到一些馬偕博士生平的豐功偉業,同時欣賞北台灣著名的淡水八景之一:淡水夕照。本研

    究創建一個廣告方案如下,用來測試消費者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旅遊安排:

    請您試著想像,有一個「淡水英式風情區」:

    沿著紅毛城這座多國殖民歷史的特色紅磚建築,走進真理大學牛津學堂感受中西文化融合與馬偕

    教育精神。穿過老樹斑駁的真理街道,沈浸在浪漫婚紗聖地小白宮,看見戀人們在鏡頭下留下屬於他

    們的愛情故事。

    累了嗎?教士會館(馬偕故居)擁有歐風莊園、白堊式迴廊、英式餐點(炸魚薯條、三層蛋糕架、

    英式紅茶、熱拿鐵等等),提供您一個放鬆心靈的歇腳處。

    研究者希望新的淡水旅遊服務不僅可以吸引消費者到「淡水英式風情區」參觀,還可以讓消費者

    同時感受到類似英國貴族般的英式生活風情。因此,研究者將上述的廣告放在網路上,主要分成三大

    構面:旅遊價值、旅遊經驗及旅遊意圖的接受度,以電子商務的型態對網路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

    使用李克特五尺度,1分為非常不接受,5分為非常接受),問卷調查日期為 2013/3/23 到 2013/4/4,兩

    週的時間共收到 62 份問卷,經過資料整理排除一個無效樣本後,共得到 61 個有效樣本。因為本研究

    是以網路部落格文章來設計出創新的服務方案,然後交由網路消費者進行接受度測試,為了避免消費

    者受到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到的影響,因為限定兩週的時間讓消費者填答問卷。

  • 圖 4-14. 由稀少關聯及互補價值中取得的創新服務

    表 4-3. 平均數比較法-獨立樣本 T檢定

    構面 不同群集的平均 顯著性

    高分群 中分群 低分群 高分群 vs. 中分群 高分群 vs. 低分群 中分群 vs. 低分群

    旅遊價值 4.179 3.289 2.560 0.000 *** 0.000 *** 0.000 ***

    旅遊經驗 3.821 3.237 2.080 0.000 *** 0.000 *** 0.000 ***

    旅遊意圖 4.116 3.563 2.400 0.000 *** 0.000 *** 0.000 ***

    研究結果如上表顯示,填答者還是可以依創新擴散理論區分為早期採用者(高分群)、大眾(中分群)

    與落後者(低分群)。在三個構面的高分群中可以看出,平均值均高於 3.5分,尤其旅遊價值更高達 4.179

    分,表示填答者是可以接受研究者所提出的新淡水旅遊價值,且有很高的旅遊意圖會產生,雖然與自

    身的旅遊經驗有些微差距,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在中分群的部份,雖然旅遊價值與旅遊經驗大

    約在 3.2 分上下,顯示這群填答者還未能完全感受到新淡水旅遊的價值,以及參觀這個園區可能帶來

    的驚喜,但旅遊意圖還是在 3.563 分,表示研究中所設計出的廣告還是讓他們有嚐鮮的意圖產生。至

    於低分群因為是屬於落後者的群集,所以平均分數偏低。

    另外,本研究的限制是,最後的問卷調查是在網路上進行的,所以研究者無法掌握及推斷出受測

    的樣本是怎麼的分佈,所以只能就他們所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解讀,無法擴及到所有消費者身上。

    但是,這樣的誤差並不影響研究者根據 Rogers 的創新擴散理論的判讀,研究者認為受測者還是屬於早

  • 期採用者及早期大眾這兩類的消費者居多,因此,可以根據實驗結果做一個小結,本研究所提出的研

    究模式,可以幫助研究者設計出吸引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的消費者的旅遊方案,並有超過平均值 3.5

    的接受度,同時顯示出本研究模式可以幫助研究者向企業提供創新服務的商業機會。

    五、參考文獻

    1. 蔡主恩 (2012) “北、基、宜馬偕足跡探研”, 2012 紀念馬偕博士來台宣教 140年「馬偕與台灣

    之現代化發展」研討會, pp. 35-70, 2012/6/1.

    2. 陳志榮 (2006) “馬偕與牛津學堂 ”, Technical report,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

    NSC94-2422-H-156-001-.

    3. 陳宏文 (1997) “馬偕博士在台灣”, 欒俊慧, (eds.) , 基督中國主日.

    4. 省立博物館 (1999) “臺北盆地前世今生專輯” 臺灣博物季刊 18卷 1期,臺北:省立博物館.

    5. 陳俊宏 (2000) “重新發現馬偕傳”, 前衛出版社.

    6. 林素鈴 (2002) “基督教衛理公會在台灣的擴展及其空間性之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7. 李宜欣 (2002) “自農業資變遷初探淡水河流域之物質流課題”,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

    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8. 李乾朗 (1999) “傳統建築入門”。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徐鈞,曹康 (2005) “宗教地理學研究內容與動態發展”, 當代宗教研究,2:25-31.

    10. 陳宏文 (2012) “馬偕博士略傳” (http://galilee.campus.org.tw/MacKay.html,2012.05.20)

    11. 偕叡理 (2012) “馬偕日記 1871-1901”,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亞蘭譯,玉

    山社。

    12. 潘稀祺 (2007) “寧願燒盡,不願銹壞~馬偕醫院的創始者-馬偕博士”, 東馬月刊電子報 96年

    9月號 (http://ttw3.mmh.org.tw/epaper/9609/epaper9609.htm).

    13. 莊永明(1989a),”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

    14. 莊永明(1989b),”台灣紀事(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

    15. 林晚生(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前衛出版社:台北市。

    16. Babbie, E. (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雙葉書廊。

    17. 偕叡理 (2011) “馬偕日記英文版 1871-1901”, 真理大學校史館。

    18. Chen, K. J., & Liu, S. H. (1992). Word identification for Mandarin Chinese sent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ntes: COLING-92.

    19. Cova, B. (1997). Community and consumption -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he "linking value" of

    product or servic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1 (3/4). pp. 297-316.

    20. Ernst, H., Hoyer, W.D., Krafft, M., & Soll, J.H. (2010). Consumer Idea Generation. working paper,

    WHU, Vallendar.

    http://galilee.campus.org.tw/MacKay.htmlhttp://ttw3.mmh.org.tw/epaper/9609/epaper9609.htm

  • 21. Hoyer, W.D., Chandy, R., Dorotic, M. Krafft, M., & Singh, S.S. (2010). Consumer Co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3(3), 283-296.

    22. Keeney, R.L., 1996. Value-Focused Thinking: A path to creative decisionmak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Kim, W.C. and Mauborgne, R. (2005).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4. MacDonald, G. (1968) “George Leslie MacKay: Missionary Success in 19th century Taiwan”,

    Papers On China, Vol.21, (Harvard University), pp.131-183.

    25. Park, C. (2004) Religion and geography. Chapter 17 in Hinnells, J. (ed)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London: Routledge.

    26. Rogers, E.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27. Shneiderman B. (1992) “”, ACM Trans. On Graphics 11(1) pp.92-99.

    28. Viegas F.B., Wattenberg M., van Ham F., Kriss J. and McKeon M. (2007) “ManyEyes: a site for

    visualization at internet scale”, IEEE Tra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13(6),

    pp.1121-1128.

  • 附件一:第三年發表情形

    國際期刊論文 4篇

    1. Ching-Sheng Wang, Chien-Liang Chen, James J. Park, and Neil Y. Yen,

    "Real-time Mobile Recommender System via Indoor Positioning and Peer

    Communication Approach,"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by 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 (SCI) .

    2. Ching-Sheng Wang, Chien-Liang Chen, and Der-Jiunn Deng, "P2P-Based

    Mobile Navigation System with Location Service,"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pril 2013. (DOI:

    10.1007/s12083-013-0204-8). (SCI)

    3. Y. M. Liang, S. W. Shih, and Arthur C. C. Shih, “Human Action

    Segmen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Isomap Algorithm,”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Vol. 62, No. 3, 2013. (SCI)

    4. Leuo-Hong Wang, (2013)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Pioneer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 by Analyzing George Leslie Mackay's Diary”,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411-414, pp.86~89.(EI)

    國際研討會 8篇

    5. Shao-Chi Chien, Can-Ting Liu, Yi-Ting Chen, Yi-Wen Cheng, (2013)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Taipei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CIPT 201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ril,

    2013.

    6. Ching-Sheng Wang, Chien-Liang Chen, and You-Ming Guo, "A Real-time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RFID and Kinect," The 10th

    FT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e and Trust Computing,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STA-2013), Fukouka, Japan, July

    2013. (EI)

    7. Ching-Sheng Wang, Ding-Jung Chiang, and Yu-Chia Wei, "An Intuitional

    3D Interactive Navigation System Using Kinect," The 10th FT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e and Trust Computing,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STA-2013), Fukouka, Japan, July

    2013. (EI)

    8. Ching-Sheng Wang, Chien-Liang Chen, Wei-Chieh Hsu, and Yu-Chia

    Wei, "A Location-aware Mobile Navig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Awarene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AST 2012), Seoul, Korea, August

    2012. (EI)

    9. Leuo-Hong Wang, (2013),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Pioneer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 by Analyzing George Leslie Mackay's Diary”,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10. Wu, W.C., Lin, Z.W., and Chen, Y.H., “A Vision-Based Navigation

    System for Tamsui Historical Buildings,” accepted by Asia-Pacific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sociation Annual Summit and Conference

    (APSIPA ASC 2013), Kaohsiung Taiwan, Jul. 2013.

    11. Wu, W.C., Lin, Z.W., and Wong, W.T., “Application of QR-Code

    Steganography Using Data Embedding Technique,”Proceedings of the 10th

    FT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e and Trust Computing,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STA), Fukouka Japan, Jul. 2013,

    pp.597-605. (EI)

    12. L.-L. Hung, Y.-J. Luo, “ A MAC Protocol for Efficient Transmissions in

    UASNs, ” The 33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IEEE ICDCS)Philadelphia, Jul. 2013.

    國內研討會論文 5篇

    13. 王柳鋐, “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脈絡-以馬偕日記內容分析為

    本”, 第 24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2013年 5月 25日.

    14. 王榮昌, “都市變遷中的宣教軌跡─以雙連教會世紀擴展為例”, 「世紀

    宣教,釘根台灣」--慶祝雙連長老教會宣教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 2013

    年 6月 8 日。

    15. 王榮昌,〈個人故事編織歷史〉:馬偕日記與十九世紀台灣史的建構, 2013

    台灣宗教學會年會, 2013年 7月 6日.

    16. S. C. Hu, Y. M. Liang, and S. W. Chen, “Human Action Analysis Using

    RGB-D Sensor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PPR Conf. on CVGIP, I-Lan,

    Taiwan, 2013.

    17. 洪麗玲, 黃敬凱, 吳宜家 雲端應用互助救援系統, 第十五屆全國資訊

    管理博士生學術交流研討會暨 2013 國際雲端服務學術研討會(IMDC),

    Apr. 2013.

    專書與專書章節 2件

  • 18. 陳志榮 (2012) “馬偕傳奇”, ISBN 978-986-6758-34-8

    19. Chi-Rong Chen (2013), “THE CENTRAL CHURCH Introduction: The

    Standpoint of the Research: EMPATHY” in the Impact of Social Change on

    Religious Tradition: The Host of the Lord: Central Church..

  • 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102 年 4 月 15 日

    一、參加會議經過

    ICIPT 201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PM, ICIIP)於2013年4月1至3在Seoul, Korea舉

    行。ICIPT本次會議的主旨在展示和交流資訊科技和工業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發展趨勢及熱門問題。ICIPT此次收錄171篇論文全文在期間3天的會議進行發表。

    此次會議論文內容包含1篇keynote papers及兩個大主題(資訊處理、管理資訊

    系統)內容,針對資訊處理、管理資訊系統相關之議題做了精彩報告,同時也進

    計畫

    編號 NSC 99-2632-H-156-001-MY3

    計畫

    名稱 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

    出國人

    員姓名

    陳憶婷

    鄭憶雯

    服務機構及

    職稱

    真理大學 學生

    觀光數位知識學系 計畫助理

    會議

    時間

    102 年 4 月 1 日至

    102 年 4 月 3 日 會議地點 首爾,韓國

    會議

    名稱

    (中文)

    (英文) ICIPT 201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PM, ICIIP)

    發表論

    文題目

    (中文)

    (英文)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Taipei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2

    行分組專題報告26篇,進行資訊及管理資訊系統關報告及研討。重要相關資訊

    科技和工業技術領域議題包括:

    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Business Systems, Service and Finance

    Systems

    本人發表之論文題目為:Spatial Analysi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Taipei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所屬領域為資訊處理技術。此領域也有

    相關知名專家和學者對資訊處理技巧作了內容相當精彩且精闢的文章發表,對

    於資訊處理發展議題提出許多新方向及思維,這些新的觀點,讓與會人員獲益

    良多。

    而大會除了上述精彩本人參與之領域外,同時也針對其他各領域進行各分

    組報告及討論,發表論文的學者針對發表的論文進行簡報後,再由參與人員與

    發表學者充分討論,對於許多議題有許多新的見解,同時亦得到許多教授之寶

    貴意見。藉由參與報告及討論,了解目前在資訊處理及資訊管理各項研究議題

    之發展,亦對於具潛力之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對於個人未來研究方向有極大之

    幫助。

    二、與會心得

    本人參加此次會議,除發表一篇論文外,對緊湊的會議討論及與會學者提

    出新議題,都讓本人獲益良多,而對於研究的堅持程度,往往在討論中可以瞭

    解到教授們之專精及與會者對於問題的執著,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參與此次

    的會議,不僅對專業知識的精進有相當程度之助益,亦認識了相當多同領域的

    專家,以及與各學校的教授及業界互相交流,對認識發展中的創新資訊處理及

    資訊管理技術更是有相當大的幫助。

    本人由衷感激此次承蒙國科會經費補助參加 ICIPT 2013: International

  • 3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IPM, ICIIP),在緊湊會議的討論及與會學者提出新議題,都讓本

    人獲益良多

    三、考察參觀活動(無是項活動者略)

    四、建議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研討會摘要集,研討各論文內容主辦單位已集結成光碟發行,將可提供作為日

    後研究及教學參考資料。

    六、其他 (照片、邀請函、論文摘要)

  • 4

  • 5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Taipei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Shao-Chi Chien1), Can-Ting Liu2), Yi-Ting Chen3), Yi-Wen Cheng4)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Information, Aletheia University, 32, Chen-Li, Tamsui,

    Taiwan, ROC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Information, Aletheia University, 32, Chen-Li, Tamsui,

    Taiwan, ROC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Information, Aletheia University, 32, Chen-Li, Tamsui,

    Taiwan, ROC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Information, Aletheia University, 32, Chen-Li, Tamsui, Taiwan, ROC

    1) 886-2-26212121#1301, [email protected]

    ABSTRACT

    During his stay in Tamsui, Taipei, Taiwan,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culture, religion and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Dr. Mackay established 12

    churches in the are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advanta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his journey and trace his path throughout the Taipei Basin. The study will

    examine the order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12 churche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local terrain and

    rivers. The results from our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show

    that Dr. Mackay’s footprin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errain and rivers of the Taipei Basin. He

    built Presbyterian churches on all three highlands (Tamsui, Sanxia and Xizhi) within the basin. In

    addition, his path and the order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churches both had an apparent relationship

    with river navigation through the basin, following the order Tamsui River->Dahan River->

    Xindian River->Keelung River.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ackay, Presbyterian Church, Spatial Analysis1

    1) Professor 2) Student 3) Student 4) Research Assistant

  • 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102 年 7 月 30 日

    一、參加會議經過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於2013年7月23~24在中國珠海舉行。此次會議有四場keynote speech,分

    別就資訊技術、管理創新等研究領域,進行最新研究趨勢的報告與探討。

    此次本人發表之論文題目為: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Pioneer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 by Analyzing George Leslie Mackay's Diary,所屬領域為數位人文

    領域。由於此領域相對屬於新的研究領域,因此並未有太多相關學者參與此研

    計畫

    編號 NSC 99-2632-H-156-001-MY3

    計畫

    名稱 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文化承襲與服務創新

    出國人

    員姓名 王柳鋐

    服務機構及

    職稱 真理大學資管系副教授

    會議

    時間

    102 年 7 月 23 日至

    102 年 7 月 24 日 會議地點 珠海,中國

    會議

    名稱

    (中文)

    (英文)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發表論

    文題目

    (中文)

    (英文)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Pioneer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 by Analyzing George Leslie Mackay's Diary

  • 2

    討會。然而,與會學者也對本人研究主題感到興趣,並提出一些見解,對於未

    來之研究方向,有一些幫助。

    二、與會心得

    本人參加此次會議與一些學者互相交流研究心得,獲益良多。惟會議性質

    之故,研究議題並未十分聚焦,所以同場報告之論文,研究領域大異其趣。固

    然研究領域差異大,可有著跳脫自己的思維模式,但就研究主題上,就較難取

    得實質上的建議與幫助。

    三、考察參觀活動(無是項活動者略)

    四、建議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研討會摘要集,研討各論文內容主辦單位已集結成光碟發行,將可提供作為日

    後研究及教學參考資料。

    六、其他 (照片、邀請函、論文摘要)

  • 3

  • 4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Pioneer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 by Analyzing George Leslie Mackay’s Diary

    Leuo-Hong Wang1, a 1Dep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lethia University, New Taipei City, Taiwan

    [email protected]

    Keywords: Content analysis, George Leslie Mackay, Text mining, Data visualization, Presbyterian Abstract.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the first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to northern Taiwan,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