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基基基基 基基基基 —— —— 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 文文文

基础写作

  • Upload
    finian

  • View
    4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基础写作. ——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教学提示. 绪论. 1. 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 2. 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3. 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一)现代写作的诞生 (二)现代写作文体的发展 (三)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 (四)现代写作的工具化特征 (五)思维和思维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二、现代写作的作用 (一)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 (二)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 (三)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基础写作 —— ——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Page 2: 基础写作

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1.1. 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

特性。 特性。 2.2. 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3.3. 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

中“教”与“学”的方法。中“教”与“学”的方法。

Page 3: 基础写作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一)现代写作的诞生• (二)现代写作文体的发展• (三)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 (四)现代写作的工具化特征• (五)思维和思维方法

Page 4: 基础写作

二、现代写作的作用• (一)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 (二)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 (三)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Page 5: 基础写作

第二节 现代写作的特性第二节 现代写作的特性

整体考察现代写作至少有三大特性:• 一、个体创造性• 二、实践操作性• 三、动态综合性

Page 6: 基础写作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一、传授写作理论• (一)客体、主体、载体、受体相

互作用并转化生成的理论 • (二)写作行为过程的动态递变理

论• (三)写作技法方面的理论

Page 7: 基础写作

二、锻炼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锻炼,关键在于写作能力的提

高。 • 写作能力的高度综合,实质上是一个人

“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的复杂结构形态。

• 锻炼综合素质,实质上是学习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Page 8: 基础写作

三、增强教练本领• 现代写作的教练任务,不仅指训练学生掌

握写作技能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对训练的内容、程序进行科学设计,而且指学习者能把自己掌握的这些技能技巧和设计的要领再传授给别人,使其能力有所提高。

• 增强教练本领,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与高师现代写作教学的特定教学目标和对象相一致的。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Page 9: 基础写作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 上编写作原理论,以纵横交叉构成立体视角,

观照写作活动的轨迹,对写作“四体”、“过程”和“技法”进行探讨。从横向看:

(一)主体——写作的主导(二)客体——写作的基础和本源(三)载体——写作的成品(四)受体——写作成品的接受对象

Page 10: 基础写作

• 从纵向看,任何写作成品产生的过程,都是在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操作下沿着“物←→感←→思←→文”的轨迹展开的。

•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物←→感←→思←→文”的纵向发展,并不是直线的推进,而是一个各环节互逆、互动、互摄、互生的复杂递变过程,同时又受横向诸因素的影响、制约以及写作技法的作用。各种因素和技法的渗透、交叉、整合,使写作过程呈现立体复合状态。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体系与学习方法

Page 11: 基础写作

• 中编为写作文体论,我们从功用的角度将文体划分为四大类:

(一)新闻文体。主要探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写作。

(二)文学文体。主要研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写作。

(三)理论文体。阐述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的写作。

(四)应用文体。阐释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教学文书的写作。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体系与学习方法

Page 12: 基础写作

• 下编为写作教学论,在“现代写作教学概观”一章中,对现代写作教学的现状、现代写作教学的观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对颇具特色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方法与训练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体系与学习方法

Page 13: 基础写作

二、现代写作“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师教学提示1. 角色定位 2.吃透教材 3. 精心设计训练 4.运用多种方式• (二)学生学习提示1.灵活掌握理论知识 2.注重提高写作能力3.打好教练基本功 4.追求高素质高水平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体系与学习方法

Page 14: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设计一份自我测验的问卷,回答有关写作的一些问题。如:对写作是否爱好、有无兴趣?对老师的命题作文是否头痛?在以往的习作中遇到过困难没有?是什么困难?通过中小学的作文练习,思维有没有变化?什么变化?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没有变化?有何种变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没有特殊的感受和领会?悟到了什么?有没有对写作期望过什么?现在又是如何想的?如此等等。

• 二、辨析并理解下列概念:• (一)写作 (二)现代写作 (三)文章• (四)素质 (五)信息 (六)思维• (七)能力 (八)创造力 (九)人才• 三、你是怎样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的?为什么说现代写作是提

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四、如何理解现代写作的个体创造特性?• 五、为什么说写作的实践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劳动

的性质上?

Page 15: 基础写作

• 六、从作者、写作过程和学科三个角度观照,分析一下写作的动态综合特性。

• 七、结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 八、用简图勾画这部教材的框架体系。• 九、选一篇自己中学阶段的作文,认真修

改后上交,以此作为你大学的起步作文,也便于教师了解你已经达到的水平。

• 十、结合本章内容和本人情况,从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角度思考,设计三套写作训练方案。

• 十一、写一篇自己的“小传”,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本人的真实情况。

Page 16: 基础写作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 ——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Page 17: 基础写作

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1. 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

力。

• 2.认识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

• 3.弄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Page 18: 基础写作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

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一)生活素养的源泉•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一)学识修养的内涵•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

Page 19: 基础写作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 (一)人品与文品• (二)人格品位与选材立意• (三)人格品位与文章格调四、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 (一)审美理想的作用•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1.按美的规律创造美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Page 20: 基础写作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的含义• (二)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1.注意力 2.鉴别力 3.联想力• (三)观察的方法 1. 定位观察 2.移位观察 3.比较观

Page 21: 基础写作

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

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2.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3.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 (三)感受的种类1. 从感受器官来分: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

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2. 从感受的方式来分: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Page 22: 基础写作

三、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舍义• (二)思维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 (1)归纳 (2)演绎 2. 分析与综合 (1) 分析 (2) 综合•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辐射扩散 2.辐辏聚合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Page 23: 基础写作

四、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一)想象的含义• (二)想象的种类 1. 再造想象 2. 创造想象 3.幻想•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1. 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 2. 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 3. 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Page 24: 基础写作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一)自然现象与写作对象• (二)自然物景与写作触发• (三)自然物象与表达媒介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

Page 25: 基础写作

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一)个体的人生状态• (二)个体特征的生理基础• (三)个体特征的后天因素• (四)写作的个性化特征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一)精神文化与精神产昂• (二)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 (三)精神文化的生产特性• (四)精神文化与精神消费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Page 26: 基础写作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系

一、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 (一)“认识——反映”活动• (二)作者的双重角色• (三)文体与视角二、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 (一)“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 (二)“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

Page 27: 基础写作

三、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一)双向建构的内涵• (二)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四、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一)中介的涵义• (二)中介的三种形式• 就写作的主、客体联结而言,中介有 1. 感觉 2.表象 3.语言文字 三种形式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系

Page 28: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一、比较并解释下列概念 : • (一)主体与客体 (二)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 (三)格调与风格 (四)双向建构与思维中介 • 二、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怎样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

• 三、观察你周围的同学,然后写一则观察笔记。 •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感受口头述说你的体会: •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海边散步。他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太阳出来后,它们将被蒸干、晒死。

• 男人继续朝前走,他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儿,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有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拯救小鱼们生命的小男孩。这时,他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一条,这一条……。”

Page 29: 基础写作

• 五、根据下列提示,并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调整顺序,安排内容框架,为《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一文写一个详细的提纲(所用事例、论据用提示性语言写入相应的纲目下):

• (一)识大体,察根本,胸怀坦荡;• (二)不慕虚荣,不出风头,多干实事; • (三)待人宽厚,处世清和,有节有度; • (四)专心本职工作,追求事业成就;• (五)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时潮;• (六)起居适时,饮食适宜,锻炼身体。• 六、阅读下面一则古代寓言,根据你的想象,写一段枭在决定东徙时

的心理活动。•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Page 30: 基础写作

•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就“水的五德”中的“一德”或“两德”展开论述),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

•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

水。 • (五)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 这“水五则”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参究的,我们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没有想过水的作用,要怎样学习它呢?

Page 31: 基础写作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体

〔教学提示〕〔教学提示〕1.1.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关的概念,掌握集材、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关的概念,掌握集材、

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2.2. 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

的能力。 的能力。 3.3. 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Page 32: 基础写作

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

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写作载体不能离开写作内容,因而,它是写作成品的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

Page 33: 基础写作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

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

• (二)材料的作用• 1. 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任何文章、作品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作者的某种观点、情感或意志。但这种观点、情感等不是作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生活的感触,源于对所反映对象的认识。

• 2.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 从材料中抽象出认识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开掘、深化,形成统摄全部

材料的主题。主题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并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则又需要材料。

• 3. 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结构和语言是写作的外形,而一定的外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

质。没有材料和主题,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华美的辞藻,也无济于事。

Page 34: 基础写作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一)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材料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和支撑主题。所以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必须以主题表现为依据

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决定主次与详略。凡是能有力说明、烘托、突出或暗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与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 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材料一是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二是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实

用文章的写作,如调查报告、科技报告等,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 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

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文章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人以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选择典型材料,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份量”。

• 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以前没有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其

二是指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义。

Page 35: 基础写作

• (二)材料的使用• 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 材料的顺序要贴切• 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应注意从表现主题出发,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努力做到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 2. 材料的详略要得当•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疏密,这当然也要根据主题

的需要来决定。一般来讲,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议题都应该详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应该详写。

• 3. 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对于议论文章来说,在材料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引出正确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Page 36: 基础写作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

的叫法不尽相同。• (二)主题的特性• 1. 主题具有客观性• 从形成过程来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系列的生活材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观念、情感等。

• 2. 主题具有主观性• 文章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但社会生活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文章的主题,而

是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和制作。作者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融进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与感受,其中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审美情趣等。

• 3. 主题还具有时代性• 任何生活,总是一定时代的生活,任何作者,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人的思

想意识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的印记。主题,作为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即使表现过去时代的生活,除了要历史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外,还必然会因作者观念的现代性而使其打上现代的某些色调。

Page 37: 基础写作

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 (一)主题的提炼• 1. 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 2.追求一定的深度• 3.勇于推陈出新• (二)提炼主题的要求• 1. 主题要正确• 主题正确,是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这就意味着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 2. 主题要深刻• 深刻是对主题进一步的要求。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哲理内涵。

• 3. 主题要集中• 主题是统摄全篇的总纲,总纲不能分散驳杂。古人常说的“宾可多,

主无二,文之道也”,也是这个意思。

Page 38: 基础写作

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 写作载体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一节

我们已讲述了写作载体的内容即内质,这一节我们主要讲述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与语言。

•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后来借用到文章写作中,指文章的总体安排。结构还可以称之为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

• (二)结构的形式• 1.开头• 文章常见的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 ( 1 )“开门见山”式• 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

练而明确,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这类方式由于切合精练的原则,向来为人们所提倡。在具体写法上,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作不同的处理。

• ( 2 )“曲径通幽”式• 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后再转入正题。这类开头方式,作者施展才智的余地较大。具体写法上,或委婉含蓄、机锋深藏,或旁征博引、纵横开合。

• 2. 主体• “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

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

• 相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内涵。

• 3. 结尾• 结尾的方法很多,举其要者,主要有两大类:• ( 1 )“力截奔马”式• 这类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其方式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一些重要的 大型报告、决议、社论以及一些政论性文章,其结尾往往是口号式的,如“为……而努力奋斗”、“沿着……前进”等等,这样的结尾显得气势宏伟,富有鼓动性;或呼应开头,紧扣主题,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属于这种结尾方式;或戛然而止,兜裹全篇,如东山魁夷的《听泉》的结尾:“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地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 ( 2 )委婉含蓄式• 这类结尾方法就是要巧酿余味,给人“辞尽意不尽”,“言有尽而意元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方法或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如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就是如此;或以幻觉作结,曲折地透露人物的心灵秘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就是这种结尾方法;或以象征作结,以便深入浅出地阐明作品精深的意蕴与哲理,引导读者产生更大的联想力,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就是如此。

Page 39: 基础写作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 (一)结构的基本单位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

• 1.层次与段落的区别•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段落指

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但它只能通过一定的段落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段落的划分由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层次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自然段。也就是说,一个层次可包括几个自然段,也可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一个较长的自然段中,也可分出几个层次来。

Page 40: 基础写作

2.2. 层次和段落的划分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 层次的划分应注意两点:第一,划分层次的标准要统一。第二,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 段落的划分应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第二是各个段落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一段均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全篇。第三,分段要适当注意整体的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合度。从文意之间的连接关系看,层次组合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 1.纵式组合• 所谓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2.横式组合• 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 3.纵横交错式组合• 纵横交错式组合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的发展。

Page 41: 基础写作

(二)结构的基本要求(二)结构的基本要求

• 1.形式匀称• 形式匀称指文章各部分比例协调、均衡。结构安排的中心

问题是处理好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匀称既是文章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也是结构合理性的一 种体现。

• 2.衔接紧密• 衔接紧密主要是就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即指层次之间要脉络贯通、转换自然。古人常讲“意脉贯通”、“文气通畅”之类的话,就是强调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联系。

• 3.节奏鲜明• 节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的节奏,如声调的平仄、句式的长短及整散等;二是内容展开的节奏,如层次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Page 42: 基础写作

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 (一)语言的功能•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语言。虽然人类表情达意的手段有许多种类,比如线条、色彩、手势、体态、表情以及其他一些符号等等,但这些手段都无法和语言相比。

• (二)语言素养的培养• 所谓语言素养主要是指写作主体所具有的正确的语感和对于语言优与劣的一

种判断能力。• 语言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更灵活,发展变化也快。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善于根据自

己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词句。• 2.博览群书 , 从书本上学习•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走上创作道路的。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在使用书面语言的学习方面有着同一的功效。

• 3. 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言训练也不例外。

Page 43: 基础写作

四、语言的特性与要求四、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一)语言的特性• 在写作中,语言的使用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考虑特殊的“品质”,即语言的特性。

• 从功能上来看,语体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语体特性。

• 1.新闻语体• 这类语体使用的词语基本用原义,主要运用陈述句。它所表示的内容带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同一的趋势,不同的读者阅读这类文字会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它不太注重藻饰,不讲究句式的跳跃、变化,它具有准确鲜明、简洁精练的特性。

• 2. 文学语体• 这类语体常常使用词语的变义、喻义、象征

义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它注重使用动态感、情态感、色彩感、立体感、音乐感强的词语 ,采用灵活、跳跃的句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文学语体具有形象生动、情态逼真的特性。

• 3. 理论语体• 这类语体常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与见解。其词语具有单一性、透彻性,句式多用陈述句和判断句,且多用术语,概括性强、逻辑性强,论辩色彩浓,具有准确严密、鲜明犀利的特性。

• 4.应用语体• 这类语体要求用词造句要符合规范,合乎事

实,语义要单一,句式要完整,力求通俗,能说明问题,少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少用描述性、表情性的词语,多用陈述句、判断句,注重客观实际,讲究实效,具有简明性、模式化的特性。

• 各类语体具有不同的特性,但运用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都以准确、简洁为前提,以表情达意为目的,因此,语体间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

Page 44: 基础写作

(二)语言的要求(二)语言的要求

• 1.准确• 语言的准确在形式上首先体现为正确选择词语。古人说:“一字贴切,全篇生色”,“一字乖僻,全篇震惊”。这就要求仔细辨析词义,认真区别词的感情色彩。徐迟在《地质之光》中写道:“李四光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答复毛主席的垂询”。“垂询”一词就用得很准确,它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交谈双方的关系。

• 2. 简洁• 语言简洁就是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它是一个信息密度大小的问题。如古人的短文《殒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殒。”全文 25 个字,做到了言简意丰。语言的简洁可以使文章显得干净,无拖泥带水之弊。此外,语言简洁可以减少枝蔓,避免笔力分散,使意思表达更确切。

• 3.生动• 生动,就是要讲究形象和文采,使语言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古

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文章必须有文采,语言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广泛的传播效应。

Page 45: 基础写作

第三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第三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 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写作受体的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过去有人把这种能力看成是神的意志,或说它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一种天然的秉赋等,这都是看不起普通民众的极其荒谬的唯心解释。其实,人人都可以获得文章的解读能力,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它完全是人们后天实践的结果。

Page 46: 基础写作

• (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读者,作为文章解读的受体,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生

命体,而且是较高级的自然生命体。说他高级,就是因为他具有认识解读的需要,具有解读感受文章的身心器官。

• (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这方面包括受体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如哲学、历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以及文章素养等。

•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同样,一切文章也都是社会生活

的反映,那么,我们要解读好文章,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读者也不能“闭门驾车”。

Page 47: 基础写作

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 文章解读是人类借助文本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活动,也是在文本意义世界里探索和创新的活动。从写作受体——读者来看,读者接受某一文本并与之沟通,它既是对写作主体——作者的认同,也是写作受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这就是理解;从受体解读的过程来看,它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的领悟中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达到最后的启迪,这又是超越。这一过程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比较,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我们把文章解读的这一特征概括为:理解与超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Page 48: 基础写作

• (一)求知性• 凡文章都是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反映,特别是古今中外的那些文章精品,更是凝聚着作者非凡的智慧。

• (二)交际性• 如果单从读者方面看,求知固然是人们解读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如果

从更高层面来分析,或者说把读者的解读活动放在整个读写过程中来看,解读最大的特点还在于交际。

• 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从交际的形式来说,可分为口头语言交际、书面语言交际与电脑语言传输交际三种。如何学会书面语言交际,这里涉及到作者,也涉及到读者。明确读者解读的交际性,有利于提高整个书面交流活动的质量。

• (三)创造性• 文章解读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均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或者说,读者通过

文章的解读不仅仅只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确认,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发现新的意义。

Page 49: 基础写作

三、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三、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

• 尽管解读对象的门类繁多,解读的方法也可能不尽一样,但从整体而言,有些基本的解读原则与方法则是可以通用的,而且也必须遵循。

• (一)解读的原则• 1.类型性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曾把“观位体”看成是文章解读的首要任务。

• 2.整体性原则。大凡优秀的文章,总是以其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从美学上讲,和谐即是指部分与部分之间排列得当,相辅相成,完整统一。

• 3. 三思性原则。我国古代的大学者无不强调解读要精思、要善疑、要探研。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 为政》。)孟子则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孟子 ·尽心下》)这即是从“存疑”的角度来表明重思。

Page 50: 基础写作

(二)解读的方法(二)解读的方法

• 1. 笔读法。古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这道出了笔读法在解读中的重要性。所谓笔读,也即是以笔记来帮助解读的方法。善读书者,总是笔不离书。实践证明,笔读法确实是十分有用的解读方法。首先可帮助记忆。

• 2.声读法。亦叫口读法,即指读者通过口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来解读的一种方法。

• 3. 分类法。天下文章浩如烟海,对每一篇文章不一定也不可能都去深入探研,由此便有必要对解读的对象进行分类,明确哪些是需要“精读”的,哪些则属于“浏览”一下即可的。

• 4. 比较法。将两种或多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照解读,把握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所谓比较法。

• 5.圆识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书面材料的解读称为“圆识法”。

Page 51: 基础写作

第四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第四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 写作,作为书面交流的方式,并不是单方面的某种行动,它总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作者(主体)、作品(载体)和读者(受体)三个方面。这三者在交流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着重探讨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问题。

Page 52: 基础写作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

• 写作受体是与作品建立一定的解读关系的读者对象,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即形同虚设,作者创造作品也使失去任何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写作受体解读的本质就是整个布面交流的最后完形,带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决定性,具体来说,是从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双重选择表现出来的。

Page 53: 基础写作

(一)读者的解读素质决定着他如(一)读者的解读素质决定着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 读者解读某个作品,因为受到接受者的身心感觉、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等素质制约,他必然会按照自己的心理定势去选择对作品的理解。一方面,读者思想上在解读作品之前并非是一张白纸,都积淀着一定的解读知识,而且读者不同,其知识积淀的多少也并不一样;另一方面,读者一旦进入具体的解读,他原来所积淀的与作品相关的那些知识就会被相应地激活,从而构成一种具有解读指向性(或选择性)的理解方向。

Page 54: 基础写作

(二)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二)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吕去解读择自己喜欢的作吕去解读

• 读者是有自身的解读意识的。读者解读作品并不只是被动接受,或者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恰恰相反,读者的解读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既可以表现在读者对某一作品的能动理解,还可以表现在读者对接受对象的选择。比如说,读者完全可以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或适合自己兴趣的作品来读,反之,则可全然不顾。

Page 55: 基础写作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

• 读者尽管对文章的接受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而且在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但读者对文章的解读也并非毫无限制,天马行空地随心所欲。文章(载体)与读者(受体),作为书面交流直接发生联系的两端,一端是接受对象——文章——以语言形式所表现的客观存在,另一端则是具有读者意识(能动性或选择性)的接受者。应该说,这两端都是互为因果,相依相存的。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又是如何影响读者的呢?或者说,文章与读者关系的另外一面,则就是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

Page 56: 基础写作

三、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三、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

• 我们在上面分别阐明了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选择与制约关系,究其实质,也就是相对相应的关系。从读者的精神生活来讲,他们需要通过解读来与人进行沟通,是与作品建立一定的解读关系的受体对象,这是“应”;但读者也不完全是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作种种主观能动的选择,这就是“对”。再从作品来看,作品是作者的一种对象性的客观存在,它一方面依附于作者而发生,一方面又总是以其自身的功利价值或审美价值而等待着人们来解读,没有解读,作品的存在就失去意义,这是“应”;同样,作为客观存在的文章实体,它的语言中介在意义表达上是有某种规定性的,并不由读者来决定,而且读者只能根据语言中介去理解,去发挥,这又是“对”。

Page 57: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辨析并解释下列词语:• (一)材料 (二)素材 (三)题材 (四)资料 • (五)主题 (六)课题 (七)论题 (八)标题• 二、举例说明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材料使用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

同之处。• 三、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材料的鉴别、选择和使用问题。 • 四、人们常说,“材料决定主题”;人们还常说:“主题决定材料”。

这两种情况各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它们表现了主题和材料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 五、阅读下列语句,从每句中提炼出几个不同的主题:• (一)蝙蝠善于在黑夜中飞行。• (二)哪里有光明,哪里就有阴影。• (三)树欲静而风不止。• 六、什么是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有什么要求?

Page 58: 基础写作

• 七、阅读下面两篇取材于北京历史古迹的散文的开头,设想出两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思想情感的基调。

• (一)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它和座落在南城的天坛遥遥相对。古代的帝王们,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祭天为了要求风调雨顺,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祭天祭地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五谷丰登,可以“聚敛贡城阙”。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秦牧《社稷坛抒情》)

• (二)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史铁生《我与地坛》)

• 八、层次和段落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层次组合的方式有哪几种基本的类型? • 九、下面的《说话要说得有用处》语序混乱,请按思想内容加以调整,分清段落,并改正标点符号。

• “ 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就要天亮,都很留意。”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所以说话要说得有用处。比如池塘里青蛙,整日整夜地叫着,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

Page 59: 基础写作

• 十、下面的《斯芬克斯之谜》段落不清,层次混乱,请按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调整,并誉抄清楚。

• 国王克瑞翁向全国悬赏,谁能猜出斯芬克斯的谜语,就立他为忒拜城的国王。斯芬克斯就向他提出了这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脚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它是人面狮身的女妖,上半身是女人,长着美女的头,背上长着鹰翅膀,下半身是狮子,尾巴是条蛇,整天坐在忒拜城外的峭崖上,向过路的人提出一个难猜的谜语,谁要是猜不出来就被它吃掉。有个叫奥狄浦斯的,走向忒拜城外的峭壁。有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正在危害这个城市的人民。斯芬克斯一听,就跳崖自杀,因它的谜语已被猜破了。奥狄浦斯立刻回答:“这是‘人’:刚生出来两手两脚爬行,长大后用两只脚走路,年老时拄着拐杖走路,就成了三只脚。”

Page 60: 基础写作

• 十一、下面是郁达夫的《怀鲁迅》,读后请写一篇读后感。 •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 • 发出了几通电报,收拾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 鲁迅的灵枢,在夜深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Page 61: 基础写作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 〔教学提示〕• 1. 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交叉递变过程。

• 2. 辨识感知与采集、运思与构思、行文与表达三组概念。

• 3. 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

Page 62: 基础写作

第一节 写作感知第一节 写作感知

• “ 感知”、“运思”、“行文”与写作行为的发生、进展和归宿基本对应。需要指出的是,感知←→运思←→行文,在写作行为过程中构成了纵向发展系统的核心,三者是一个整体,互相交叉、包容。

Page 63: 基础写作

一、写作感知的特性一、写作感知的特性

• 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这种反应和心理活动是在主体的实践行为中发生的。它以实践为前提,是一种生理的与心理的认知和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想的活动。

• (一)个体差异性• 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因写作意向、需要的影响和主观因素的渗入所带来的明显个性差异,即写作感知的个体差异性。

• (二)对象选择性• 受写作意识的影响,当客观外物在主体感官所涉及的范围内产生对应关系时,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接纳或排拒,即是写作感知的对象选择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是感知的排拒;“见仁见智”、“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是感知的选择。

• (三)灵通敏锐性• 主体感知客体、捕捉外界信息的灵敏和锐利,即写作感知的灵通敏锐性。写作意识强,

这种特性也愈强;反之则变弱。新闻工作者有报道的写作意识,敏感于新闻事实;搞调查研究且有写作任务者敏感于调查的环境、对象以及各类人物和事物;有文学创作意识的人则敏感于感知对象的存在形态、排列组合方式、相互关系以及细微的差别和变化。审美感知往往十分机警地关注着个别的奇特事物和偶然现象;非审美感知总是在总体关注的基础上敏感于具体的事物和事实。

Page 64: 基础写作

二、写作感知的方法二、写作感知的方法

• 写作感知是主体有意识的自觉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无论是自发的或诱发的,随意的或有意的,审美的或非审美的,凡是成功的感知积累都离不开成功的感知事物的方法。

• (一)开放感官 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是写作感知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是主体通过感官去积极主动地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是主体在生理、心理和实践意义上的“亲知亲历”,是对生活和事物的具体感受。

• (二)走向社会 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是感知生活、集纳写作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与观察体验不能截然分开。调查采访中必然离不开观察体验;观察体验往往伴随着调查采访进行。

• (三)手脑并用 阅读集录• 阅读集录是间接地感知生活,了解社会和人生,汲取文学艺术营养,获得科学信息,进行写作借鉴的有效手段。

Page 65: 基础写作

三、写作感知的过程三、写作感知的过程

• 写作感知的领域是一个色彩纷呈、景象万干的领域,写作感知并非迷恋于色彩和景象,徘徊不前,而是一个三种趋向、三级选择、三层递进的矛盾统一过程。

• (一)三种趋向• 1.由模糊趋向清晰• 写作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感知,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感知对象的存在形态不是单纯划一的,而是相互交错、复杂多变的模糊集合;作为心理活动重要因素的知觉(记忆)中的表象,也没有客观现实中的形象明朗清晰,事实上是边缘不清、甚至混杂的模糊。应该承认,在写作的感知过程中已经开始了模糊思维。

• 2.由无序趋向有序• 写作主体对感知物各自独立、杂乱无序的剌激已开始按照写作意向进行接纳,产生感应;对感知记忆中流动易变、模糊可塑、混杂并陈的表象已开始进行整合,试图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自身的动机、兴趣、需要等多种因素无序混合的内驱力也在写作意识的调控下凝结为强烈而又明确的表达欲。

• 3.由残缺趋向完形• 写作感知过程中,受着情感和理性双重制约的主体,为着写作的需要,总是

从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去感知客观事物。然而被感知物却不一定能够满足写作的需要,很可能以一种不连续的、残缺甚至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

Page 66: 基础写作

• (二)三级选择• 写作感知在由生理层面向心理层面转换推进时,表现为“三级选择”

的过程。正如前文指出的,写作主体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剌激并非都能引起注意和反应,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最先发生在生理的层面上:第一级“目标选择”(感知什么或不感知什么总要对准目标)和第二级“定性选择”(定性是由客观物和主体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主体某一感觉器官只对外界某一特定的刺激(不管刺激的强弱)感兴趣。如画家关注和敏感于图像信息,音乐家关注和敏感于声音信息。当以“目标选择”为基础的“定性选择”完成后,由神经生理过程的层面便开始了向心理过程层面的过渡与转换。这时,第三级“抽提选择”(有意识的抽出与提取)也开始显示出在写作感知领域的特殊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原始信息被“简化”,与写作无关的信息被舍弃,只保留和选择了(或者说抽提出)对写作意图有着一定意义和一定作用的信息。

Page 67: 基础写作

(三)三层递进(三)三层递进

• 写作感知过程存在着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的双向同构现象。

• 1. 主体对事物外表层面的感知• 对事物外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在初级阶段,由生理上的反应引发对事物现象的描述。写作学中,或者在评析一个人的作品时,人们常用“细描”、“白描”、“描述”、“描写”、“绘形绘色”、“情景宛见”、“形神毕肖”等类词语,或概括写作方法,或形容作品的成功之处。其实,用描写法所展示的画面或图像,多是停留在对事物感知的外表层面上,所传达的美感信息或理性的蕴含,也多是初级的。对客观事物外表层面感知,是写作主体受事物外表的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当这些转化为文字符号进行编码组合时,也往往渗入很强的生理因素。

Page 68: 基础写作

• 2. 主体对事物肤浅层面的感知• 对事物肤浅层面的写作感知处

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生理与心理反应相交叉,在写作意识上,由对感知物现象的描述向感知物的肤浅层推进,试图剖解感知物。

• 浅层面的感知是已经有着理性参与的感知。当然,对感知对象的科学理解和审美意义上的理解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当感知朝着审美方向发展,作者在孕育形象、传递美的信息时,同时包裹着理性的种子。

• 3. 主体对事物内在层面的感知• 对事物内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于高级阶段,它是由外界信息的接纳引起内储信息的活跃,二者碰撞后,被主体理解或基本主理解了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孤立地使用感觉器官纯客观地自然地去接纳信息,而是在表、浅层感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联想和想象、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过程。当写作感知深入了事物的内在层面,主体不仅对感知对象的个体存在感兴趣,而且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把握,并企图把它转化为思想或概念。在付诸文字表达时,或者还原为个体对象,或者进行理智的概括。不管前者或后者,在这个层面都把一个充满了认识、心理、审美、理性、情感的活动过程,推向了预峰。

Page 69: 基础写作

• (一)目的指向性• 所谓目的指向性,是指写

作主体一旦进入或外因促使或自我酝酿形成的运思境界,其思维(思路)就要按照一定的方向、朝着一定的目标行进,并受着一定目的的制约和前景的吸引。

• (二)内向凝聚性• 所谓内向凝聚性,是指写

作主体在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下,就其表现而言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品质。

• (三)动态多变性 • 写作运思的最突出特征是

动态多变性。它概括和描述着变化无穷、发展行进的运思世界。

• (四)个体创造性• 个体创造性,从本质上说,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独特发现,更重要的是主体心理元素的个别差异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运思中的具体表现。

Page 70: 基础写作

第二节 写作运思第二节 写作运思

• 一、写作运思的特性• 由于主体对事物的感知觉和意象的作用,便导向了运思。

写作运思,就生理机制而言,是人脑整体性作用下的数万亿个细胞积极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进程而言,是生活心灵化(客体主体化)和心灵生活化(主体客体化)的方向相反且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转化运动,是一种“物”、“我”化一的心理操作。概括来说,运思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它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既贯穿写作始终,又不能截然分开。但在它集中表现自己的阶段里,其特性十分鲜明。

Page 71: 基础写作

• (二)收敛型运思• 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回拢运思的对象性客体,

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其进程是:先从发散中收缩思维,寻找和确立一个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收敛思维。

• (三)突现型运思• 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它的一般进

程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机遇——脱颖而出(即顿悟)。

Page 72: 基础写作

二、写作运思的方式二、写作运思的方式

• 运思方式,其实质也就是思维方式。“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神经回路具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分别具有发散、收敛、突现的功能。写作运思正是综合体现着这些功能的复杂精神活动。因此,发散、收敛和突现也相应地成为运思的基本方式。

• (一)发散型运思• 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

(形象的,或理念的)剌激,引起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进行形象的或理念的创造,产生新的形象性和观念性信息。

• 发散的方法,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它的两翼。• 1 、想象。它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

以情感为动力。• 2.联想。跨越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差距,由此想到彼,把二者联结起来的思考,就是联想。

Page 73: 基础写作

• 1.沉思。沉思是突现的起点也是突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当运思经过发散和收敛仍没有产生写作最佳方案时,主体就把这思虑暂时丢开,时不时地间或想一想,各种信息伴随着感知觉、意象、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由意识层转入潜意识层,等待着突发的时机。

• 2.机遇。机遇是经过沉思产生顿悟的媒介,是导致运思创造性新发现的意外事件,是潜意识向显意识转化的外因条件。机遇以内心接受力为前提,它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稍纵即逝,需要用心灵的慧眼去捕捉。

• 3.顿悟。顿悟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有机遇,可以顿悟;没有机遇,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苦苦思索中也可以顿悟。不管有没有机遇的引发,顿悟之前总有紧张的思维活动,而且并不十分清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电视在成像之前,原也是一些光点,但终于还是成像了,在那一个时间。”(《花溪》编辑部:《文学创作笔谈》,第 72页,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成像的时候,就是运思突然顿悟的时候。

Page 74: 基础写作

(三)由整体向局部推进(三)由整体向局部推进

• 1.整体运思• 写作运思的进程在趋向文体展开一定的思路时,为要孕育精神胚胎并思考行文,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句子的。这时的思维(体型)、文章蓝图(面型)、言语活动(线型)、生成字句(点型)的操作都是隐形的、心理的、内在的。

• ( 1 )认识线——立意定体。“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一般有表、浅、深三个层次。

• ( 2 )信息线——选材取事。选材取事的心理要求促使运思时信息线的形成。 ( 3 )布局线——构架谋篇。布局是整篇的合理构架、心理上的精密安排,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

• 2.局部运思• 局部是事物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

方面、一个阶段。虽对全局有着影响但不能贯穿全局的运思可视为局部运思,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 ( 1 )思考层段。层、段是文章在结构意义上的概念,它在运思过程中表现为思维的阶段性,信息流动中的层次性和连贯中的间歇。

• ( 2 )推敲枝节。层段思考是纵向线性的局部运思,枝节推敲是横向平面的局部运思。

• ( 3 )生成句子。当运思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向前推进时,最终要进行生成句子的心理操作,这样才能使运思向行文转化。

Page 75: 基础写作

三、写作运思的过程三、写作运思的过程

• 写作运思的过程是一个变幻无穷、充满着矛盾的心理操作过程,具体来说,它呈现一定的流变状态,沿着一定的思路,由整体向局部推进。

• (一)流变状态• 1. 信息的流变• 运思过程中的信息交换和传递,呈现时散时聚,时隐时显,时缓时急,或平行交叉或立体网络的流变状态。

• 2.心理元素和心理态势的流变• 运思是在一定心理态势支配下各种心理元素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它

受主体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所谓言出肺腑,情发心底,一个人心灵的震颤,心底的情感和声音在催促着运思的进程。

• (二)思路轨迹• 运思的过程,也是贯通思路展现其轨迹的过程。形成思路需有起源和发端点。当思路从某一点出发,被情感激活,在认识的推动下向前发展时,虽然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但其走向轨迹在谱写着运思进程。

Page 76: 基础写作

第三节 写作行文第三节 写作行文

• 一、写作行文的特性• 行文是思维活跃的具体体现,是思维内容的文体形式展示和符号化过程。行文,是一种对思维的检索和创造。它体现运思成果,是寓理达、意达、情达于辞达之中,寓思维的推进和拓展于语言文字的表述之中的。行文是既动脑寻思又动手书写的过程,既“得之于心”又“应之于手”,“心手相应”。行文是一切美妙的“思”、成功的“思”化为外在的物质存在形式的必要手段和保证,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

Page 77: 基础写作

• (一)操作性• 操作,是一种劳动。操作性,是指行文具有劳动

的性质。劳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才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在形式上写作主体要运用文房四宝等书写或操作电脑制作;在内容上。写作主体要追求行文的理想和完美。

• (二)“外化”性• 行文的“外化”特性,表现为运思成果自内向外

的转化和生成,既要言之有物,内容丰满、充实;又要言之有理,逻辑严密,语词恰当;还要言之有序,结构得体,安排适当,形式完整。

Page 78: 基础写作

二、写作行文的方法二、写作行文的方法

• 行文的基本方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本书第五章有专述,这里从略。

• (一)人称角度• 1. 客观和主观视角• 从作者行文时的立足点来看,人称有“我”不介入行文和“我”介入行文的客、主观两种角度。

• 2.行文的人称线• 从作者行文时运用的人称线索考察,从写作的成品——文章本身分析,

客观上存在着三种情况:一是以“我”为主要人称线;二是以“他”为主要人称线;二是以“你”为主要人称线。一是主观的,二是客观的,三是或主观或客观的。

• 3.行文中的人称转换• 一般来说,说理、应用类文章,短小文章,人称都是始终如一,不混

合使用两种以上的。在较复杂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却常常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称。因此,就有人称的有迹转换和无迹转换两种情况。

Page 79: 基础写作

(二)循体行文(二)循体行文

• 循体行文,即遵循一定的文体格式进行文字表述。根据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的认识,遵循某类某种文体基本“模式”的行文,即是文章同类相似的建构。类,因相似而形成。

• 1.“挑选”与“合成” • 行文表达思想借助的典型,因两大类文体不同而不同。实用文的典型是“百里挑一”,重在一个“挑”字,是从生活中挑选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典型是“合众为一”,重在一个“合”字,是虚构塑造“合成”的。

• 2.“整块”与“化了” • 行文过程中,实用类文体用“整块”的材料。所谓“整块”的,就是指真人

真事,不加任何分割和增减,是原原本本、完整、无拼凑、准确无误的材料。文学文体用“化了”的材料。所谓“化了”的,就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物一连串的特殊(非一般)印象。它通过主体的观察、感受得来,化解在心里,看起来零碎,实际则血肉丰满。

• 3.“雕像”与“塑像” • 行文借助的形式,实用文体用“雕像式”;文学文体用“塑像式”。“雕像式”,正如契诃夫所说是要“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

Page 80: 基础写作

三、写作行文的过程三、写作行文的过程

• 写作行文过程是主体心手如一的综合性操作,它体现为运思成果向语言文字的过渡与转化。运思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句子逐渐成熟的,待到行文,正好相反,是要由句子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这时的字句(点型)、言语(线型)、篇章(面型)、思维(体型)都已是外显的、符号化了的东西。

• 行文过程的具体展开是贯通气韵、搭配词语、组合句、段、篇 ,进行相似式建构。

Page 81: 基础写作

• (一)贯通气韵,以意领文• 贯通气韵,在内要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不管写什么文章,要表达人

事物理情,都应思路顺畅,一气贯通。或如记叙,线索连贯;或若议论,纲举目张。其开头、中间、结尾层层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 (二)搭配词语,组合句段• 行文过程,说到底是要组词连句缀篇的。行文中的语符组合不管是审美的或说理的都应先求其理得再求其顺畅。

• 1.搭配词语• 搭配词语是作者一种整体上的把握,是对语言的质感的领悟,也是对

现实需要的语言应变和应答。• 2.组合句段• 句子是文章的骨干。“往往一句话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味道就不一样。

同样的意思换一个写法又不一样。”(秦兆阳:《漫谈“格调”》,《文艺探路集》,第 3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Page 82: 基础写作

(三)相似式建构(三)相似式建构

• 1.句型相似式• 由字词组成句子相似式是行文过程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段落、篇章相似式建构过渡。句型相似式的基本形态有四种:

• 一是叙述句相似式。其特点是:直陈其事,不加烘托,毫不雕琢,语言洗练,简洁明快。

• 二是描写句相似式。其特点是:比喻贴切,文字色感强,有生动、传神的描绘,可用夸张加以修饰。

• 三是议论句相似式。其共同点:一是常用表明看法的判断语构成句子;二是能给人肯定、不容置疑的信念;三是语言庄重,以辨析、明理为主。

• 四是说明句相似式。其共同点:一是句势平稳;二是语言明白如话;三是以解说事物(事理)原有面貌为主;四是行文和缓,不枝不蔓。

• 抒情句相似式是上述四种句式的转换,是融合着主观情感的灵活运用。

Page 83: 基础写作

• 2. 段落相似式• 它在句型的基础上形成,是具有表意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行文单元,它浓缩了文体的性质、特点,是构成文类区别的基本部件,是体现不同文体特性的典型段落。

• ( 1 )记叙体段落相似式——“场面”。“场面”,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由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事物的状貌和情态构成。也即:“场面”的四要素为时间、空间、人物和事物。

• ( 2 )议论体段落相似式——“论层”。“论层”在行文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论述单元,它具有最基本的论证功能,可以看作是缩小了的议论文。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以及所包含的要素(观点、材料、论证)与一篇议论文大致相同。

• ( 3 )说明体段落相似式——“释项”。“释项”是行文过程中的一个着眼点,一个方面,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它是说明文的基本部件,其有序的联结,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说明文。

Page 84: 基础写作

• 3. 篇章相似式• 文章大体都由开头、中段、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在形式上不一定都

有明显的独立性,但从全文内容的展开和行文的过程看,总是按照起始、延展、终止的规律,上下衔接,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同时,同类的文章,不管如何变化,在构造上都有其相似处。这种相似由于行文时句型选择的侧重产生,并在一定段落相似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行文的推进一般由“句→段→篇”、“头→腰→尾”有序地渐次展开。

• ( 1 )记叙类文章相似式。记叙类文章以记人叙事、表意传情为目的,它展示人物行为、情感或事态的流动、变化过程,其相似式一般为:开端→发展→结局。

• ( 2 )议论类文章相似式。以确立或反驳(或兼有)一种观点,从而阐明个人见解为目的,它体现一个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推导过程。其相似式一般为:引论→本论→结论。

• ( 3 )说明类文章相似式。它以给人以知、教人以用为目的,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由于说明对象、写作目的和行文方法不同,可有介绍性、记述性、描述性、阐释性、应用性、文艺性等种类,但其相似式一般为:概说→分说→总说。

• 在整个行文过程中,句型→段落→篇章的同类相似式建构,仅是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概括,不可照搬照套,应灵活运用,该变则变,在“变”与“不变”中掌握行文要领与规律。

Page 85: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为什么说写作感知过程中存在着模糊与清晰、无序与有序的矛盾统一现象?

• 二、选择一个感知对象,侧重其外在形态和突出特征进行观察,然后进行:

• (一)类似写生式的第一次形态描述; • (二)多角度的主观感受的第二次形态描述; • (三)虚化感知对象,有联想和想象的侧重主体

感受的第三次形态描述; • (四)侧重事物特征的描述;• (五)变换不同角度的事物特征的描述。

Page 86: 基础写作

• 三、阅读朱自清赏画短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和李渔《芙蕖》,分析其观察、体验、感受的特色以及在写作中的作用,针对个人感知事物的能力,有何体会和借鉴?

Page 87: 基础写作

• 附一:•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园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阳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来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和,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 选自《踪迹》,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4年版。

Page 88: 基础写作

• 四、为什么说写作运思是“物”、“我”化一的心理操作,且又处在多变的动态状态?运思的过程究竟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地展开和推进?

• 五、为什么说“想象和联想是发散型运思的两翼,分析与综合是收敛型运思的两翼”?突现型运思中,沉思、机遇、顿悟三者的关系如何?

• 六、循体行文的同类相似式建构,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行文是对思维的检索和创造?如何理解行文中“变”与“不变”的规律?

• 七、自行选材和设计,进行“合法”、“合理”、“合情”、“合境”、“合体”的行文规范训练,再进行词语搭配、句子反转换式和篇章组合的创意训练。

Page 89: 基础写作

• 附二:• 芙蕖•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花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娇。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艳欲滴,先后相继,自夏鸲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

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节选于《李笠翁一家言 ·笠翁偶集》

Page 90: 基础写作

• 八、阅读以下两文,比较分析作者的感受、思路和行文的特色。 • (一)一句话小说: •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 (二)散文诗《采煤工》:• 沉下去,你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昏红的矿灯并没把你美化成初升的太阳。潮湿、深邃,汗和煤灰雕塑着你——• 连鼻子也是黑的。• 也许,你的梦曾是一支火把? • 蜿蜒在茫茫的地心,你屏息倾听煤层的呼吸,一寸一寸地,追索历史囚禁的生

命……• 噢,劫狱者呵! • 你的背后是温情、自由、欢乐,是一团明净的蓝天的诱惑,然而,你却选择了前面的黑暗。

• 九、为什么说思写并举是个体写作行为活动的归宿?结合个人的亲身经验和体会,谈谈感知、运思、行文三者的关系。

• 十、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展开运思,并进行相似式建构,写成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

Page 91: 基础写作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 〔教学提示〕 • 1.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 2. 学会运用传统写作技法和现代写作技法。

• 3. 了解写作技法运用的辩证艺术。

Page 92: 基础写作

第一节 写作表达方式第一节 写作表达方式

• 表达方式是指文章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不同的文体有着各自常用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中往往以一种表达方法为主,同时又综合运用数种表达方式。

• 一、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一般认为,叙述是将人物、事件本身及其原委陈

述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种表述方法。它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Page 93: 基础写作

• (一)叙述的视角• 1. 第三人称• 2. 第一人称• 3. 第二人称• (二)叙述的方法• 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5. 平叙

Page 94: 基础写作

二、描写的类别与要求二、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状貌或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法。准确生动的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印象。

•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描写有不同的类别。以描写的风格手法分,有白描、工笔;以描写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我们以描写的对象区分,介绍其主要类别及要求。

•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 语言描写• 3.行动描写• 4.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 1. 自然景物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三)场面描写• (四)细节描写

Page 95: 基础写作

• 三、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抒情是指作者或文章作品中人物主观感情的表现和抒发。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人物直截了当地表露自己为现实生活所激发的

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过程中,将这

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 即事抒情• 寓情于景• 即物抒情• 寄情于理

Page 96: 基础写作

• 四、议论的要素与方法• 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

的手段,对某些事物表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是对客观世界所做的理性认识和概括反映,它要揭示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联系。它应该是客观、全面的。议论的本质是它的抽象概括性。

• (一)议论的要素• 议论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四个方面: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 论题• 论点• 论据• 论证

Page 97: 基础写作

• (二)论证的方法• 议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类。立论是从正面阐明作者

的主张和见解,证明其正确性;驳论是驳斥他人的观点,证明其观点是错误的。在写作中,既可以单独运用立论或驳论,也可以将二者结合使用。

• 常见的立论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因果论证法• 驳论是与立论相对应的论证,它是以破为主,在破中有立。常见的驳论方法有当头棒喝法、归谬法、釜底抽薪法、逻辑错误指正等。

• 当头棒喝• 归谬法• 釜底抽薪• 逻辑错误指正

Page 98: 基础写作

• 五、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说明,是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

用等所做的客观明晰的解说和阐释。说明的内容要科学,说明的态度要客观,表述要简明、概括、准确。

• (一)说明的类别• 说明的类别,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分法。根据说明的形式,可分为简单

说明和复杂说明;根据语体,说明文又可分为科技说明和文艺性说明;根据说明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阐释性说明、简述性说明、实用性说明。而最常见的是根据说明的对象,分为对具体事物的说明和对抽象事理的说明。

• (二)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定义说明法、诠释说明法、分类说明法、分解说明法、形象说明法、比较说明法、比喻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引用说明法、数字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我们择要介绍前三种。

• 1.定义说明• 2.诠释说明• 3. 分类说明

Page 99: 基础写作

第二节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第二节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 传统写作技法是我国古人写作时使用的、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手段和方法。如比兴、点染、夸饰、映衬、聚焦、立骨、悬念、那辗、巧合、误会、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擒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本节主要介绍 6 种常用的传统技法——聚焦、立骨、悬念、那辗、巧合和误会法。

Page 100: 基础写作

• 一、聚焦与立骨• (一)聚焦• 聚焦是确立文章焦点的一种写作技法。• 从文本构成看,聚焦的方式主要有 3 种:• 1. 人物聚焦• 2.细节聚焦• 3.场面聚焦• (二)立骨• 立骨是确立文章骨架的一种写作技法。• 立骨的方式,常见的有 3 种:• 1. 一字立骨• 2. 一句立骨• 3. 一段立骨

Page 101: 基础写作

二、悬念与那辗二、悬念与那辗

• (一)悬念• 悬念,本义是指读者对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产生一种紧张

与期待的心态。作为写作技法,它是指作者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以激活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手段。中国传统叙事学称之为“扣子”、“关子”。悬念由两个部分组成:设悬和解悬。

• 1. 设悬• 设悬是设置悬念——“系扣子”。其常见方式有两种:• 一曰:守密式• 二曰:透露式• • 2. 解悬• 解悬,就是在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上解释悬念,以满足读者的期待心

理。即“解扣子”。

Page 102: 基础写作

• (二)那辗• 那辗是金圣叹的友人陈豫叔提出的。(见《绘图西厢记 ·金圣叹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它本是古代博戏“打双陆”的一种手法。作为写作技法,金圣叹认为,那辗是搓那和辗开。搓那就是在引出描述的主要对象和问题之后,不立即道明,而是左盘右旋,延缓情事的发展;辗开,就是在写到快要接近矛盾的解决时,又故意停顿下来,再远远地宕开去。这与魏禧讲的 “说而不说”、刘熙载说的“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是同一内涵。

• 那辗主要有 3 种方式:• 1.多重铺垫,曲径通幽• 2.抑扬结合,欲擒故纵• 3.明断暗续,另辟蹊径

Page 103: 基础写作

三、巧合与误会三、巧合与误会

• (一)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作者在文章中精心策划

的“偶然”,它是情节发展、“突转”的推动力。运用巧合应掌握以下原则:

• 1.巧合要合理• 2.巧合要新奇• (二)误会• 与巧合关系较为密切的另一种技法是“误会”。它是指错误地把此一事物当彼一事物,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藉此曲折情节。误会,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

• 1. 言语误会• 2.视觉误会

Page 104: 基础写作

第三节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举隅第三节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 现代写作技法主要是指从国外借鉴而来,用于现代写作实践的手段和方法。它包括意识流、蒙太奇、反讽、黑色幽默、象征、变形、怪诞、切入、拼贴等。这里介绍前 6种。

Page 105: 基础写作

一、意识流与蒙太奇一、意识流与蒙太奇

• (一)意识流• “意识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是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引入的,长于表现人

物的多层面意识活动的一种写作技法。它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等。 • 1. 内心独白• 2. 自由联想• 3.时空交错• (二)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 montage 的音译,它本是建筑术语,意为“装配”、“构成”。转用到电影中,主要指镜头的剪辑、组合。在写作中,是指借助某种形式,把不同时空中的生活内容巧妙地组接在一起,以表达生活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受的一种写作技法。

• 蒙太奇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仅介绍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联系较为紧密的几种。

• 1.相似式蒙太奇• 2. 平行式蒙太奇• 上述两种方式主要从结构方面着眼,属于叙事蒙太奇。另一类着重从思维方式上入手的属于理性蒙太奇,其方式主要有联想式蒙太奇和隐喻式蒙太奇。

• 1.联想式蒙太奇• 2.隐喻式蒙太奇

Page 106: 基础写作

二、反讽与黑色幽默二、反讽与黑色幽默

• (一)反讽• 反讽 (verbal irony源于希腊喜剧人物 eiron), 是以超然的

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的方式。• 反讽的方式,通常有言语反讽、情境反讽、阅读反讽和互

文反讽。 • 1. 言语反讽• 2. 情境反讽• 3.互文反讽• (二)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最初是指美国 20世纪 6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

文学流派。它由弗里德曼编的短篇小说集 Black Humor得名。

Page 107: 基础写作

三、象征与变形三、象征与变形

• (一)象征• 写作技法所说的象征,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寓意或揭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强化或美化人与物之精神品格的一种艺术手段和方法。

• 1.整体象征• 2.局部象征• (二)变形• “ 变形”来源于拉丁文 defeomatio ,意为“歪曲”、“走样”。在造型艺术中,它是

改变或增减表现对象的形体比例,甚至将对象全部解体后再按创作者的审美意识重新组合的手法。

• 变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讲可以有多种形态。从它所使用的范围看,有局部变形和整体变形。从它所依据的创作方法看,有常态变形和超常态变形。我们从变形的程度看,把它分为畸变和物化。

• 1.畸变• 畸变是在不改变人物、景物外形的情况下,展示出人物精神、心理的扭曲和变形或景物环境的主观化的变异。

• 2. 物化• 物化,是以人格化的物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或以虚幻情景下的人演绎现实生活

中扭曲的事。

Page 108: 基础写作

第四节 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第四节 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

• 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指运用写作技法时,处理好各种矛盾因素的辩证关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状貌,表达人们的主观感受。如详与略、浓与淡、正与反、实与虚、少与多、动与静、庄与谐、雅与俗、藏与露、隐与显、抑与扬、刚与柔、断与续、纵与擒、张与弛、开与阖等。本节重点介绍 5 对辩证艺术——正与反、虚与实、抑与扬、张与弛、断与续。

Page 109: 基础写作

• 一、正与反• 正与反,“乃文之大机关,不可不知也。”(黄

思白语,见唐彪:《读书作文谱 · 文章诸法》。)正,指正面论说;反,指反面论说。“正与反”通常有两种情况:

• (一)先正后反• 指先正说后反说• (二)先反后正• 指先反说后正说。

Page 110: 基础写作

• 三、抑与扬• 抑与扬,“文中用之极多,最

为紧要”。• 抑,即贬,指按下,压低,

“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唐彪:《读书作文谱 · 文章诸法》。);扬,即褒,指抬高,扬起,“以数语振发”。

• 一般地说,“抑与扬”有两种方式:

• (一)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即“抬高跌重”,先抬后压。• (二)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即先压后抬。

• 四、张与弛• 《礼记 ·杂记》云:“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张,指弓上弦,喻处事严峻;弛,指弓下弦,喻处事宽缓。作为写作技法,张,即陡、疾,指以快速流动的笔法记述紧张、激烈的内容;弛,即纡徐,指以缓慢流动的笔法记述轻松、舒缓的内容。(刘励操:《写作方法 100例》,第 3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张与弛”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张弛式• 即先张后弛。• (二)弛张式• 即先弛后张。

Page 111: 基础写作

• 二、虚与实• 实,指正面描述,虚,指侧面描述。刘熙载在《艺概 ·诗概》中说:“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指出了“正与侧”在写作实践中的两种表现:

• (一)以侧显本• 指以旁面写本面。• (二)以对写本• 指以对面写本面。

Page 112: 基础写作

• 五、断与续• 林纾指出:“魏子论文法,析而为四:曰伏,

日应,日断,曰续。”(林纾:《春觉斋论文 ·应知八则》。)显然“断与续”是传统的作文法。断,即“断法”、“截法”、“岔法”,又曰“横桥锁溪”。指中断正在叙说的事,而转人另一事。续,指此事与彼事的相关、相续。

• “断与续”常见的方式有二: ( 一 )断处皆续

• (二)先断后续

Page 113: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试以第二人称的角度,叙述某一公共汽车售票员工作的情景。

• 二、古人说:“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这里讲的是什么技法?请你结合写作实践加以阐发。

Page 114: 基础写作

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指出它所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指出它所用的技法。用的技法。

• (一)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 ……•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 (余秋雨《废墟》)• (二)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

笔,歪着头问。• “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司玉笙《“书法家”》) • (三)在早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里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

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黑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

•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Page 115: 基础写作

• 四、运用所学的传统的技法,把下面 3 段文字扩写成一篇文章。 • (一)某公司经理王先生招聘了一位女秘书杨小姐,一个月后却辞退

了她。• (二)小明放学回家,发现爸爸和妈妈在吵架……。• (三)王女士下岗后,开了一家小茶馆,有一天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

客人……。• 五、试写出伊莉薇娜被噩耗击倒后的意识流动过程(参见本章第四节引文《三封电报》)。

• 六、分析下面两首短诗中的写作技法:• (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 (二)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 (顾城《小巷》) • 七、分析台湾作家陈启佑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中的写作技法。 • 八、分析教师指定的一篇作品,指出其中所使用的写作技法。

Page 116: 基础写作

第六章 文学文体第六章 文学文体

Page 117: 基础写作

第一节 散文第一节 散文• 一、散文的界说与分类• (一)散文的界说•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

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散文通常可以分为

以下三种类型:• 1. 记叙散文• 2.抒情散文• 3.议论散文

Page 118: 基础写作

二、散文的审美特征二、散文的审美特征

• (一)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二)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三)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Page 119: 基础写作

三、散文的写作三、散文的写作

• (一)机智地体察散文意象 一个散文作者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事理化

为散文艺术,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培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验人、事、景、物、理的能力。这种体察能力有以下三个内涵:

• 1.形象化的发现• 2. 情感化的孕育• 3.哲理化的探寻

Page 120: 基础写作

(二)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当形象化、情感化和概括化的散文意象形成后,就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将它们组合成为完整的散文情境。这就是散文的结构。不同的组合与结构方式,将构成不同的散文情境,体现不同的散文立意和散文风格

• 1.串连式结构• 2. 对比式结构• 3.辐射式结构• (三)平实而有文采地描述散文意象• 这种 描述方式常用以下两种具体方法 :• 1. 实写姓描述• 2. 感觉化描述

Page 121: 基础写作

第二节 诗歌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一)诗歌的界说•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

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

• (二)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角度与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 1.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 2. 格律诗与自由诗

Page 122: 基础写作

• 二、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集中概括的抒情• 诗歌的艺术形象比起散文、小说来有一种高度的集中与概

括的特点。臧克家的《三代》,用六行诗就概括了旧中国农民世代不变的悲剧命运。这种集中与概括,要求进入诗歌的形象必须是典型的、精练的,它们的艺术联结与组合是跳跃的、省约的。它没有小说形象的逼真性和散文形象的写实性,也没有叙事性文学的那种情节枝蔓和场面环境。诗歌艺术形象的大部分资源来自于诗歌作者的主观心灵,是诗歌作者主观感觉的具体化材料,体现了一种概括生活、超越生活、变形生活的表现性审美特征。

Page 123: 基础写作

(二)大胆神奇的想象(二)大胆神奇的想象

• 诗歌形象传达的情感虽然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诗歌艺术的关键就是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观念化为生动的具象,把作者的情感形象化。这种感情形象化是通过诗歌意象来具体实现的。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单位就是一个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客观外界的人、事、景、物、理经过作者情感的孕育而重新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它是一种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又与生活物象截然不同的,能在人们头脑中用想象感知的具象。客观性、主观性、独特性、概括性的融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Page 124: 基础写作

• (三)分行排列与精练优美的语言• 诗歌意象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更有显著的特征。在语言的外

观上,诗歌意象采用了行列的形式来展现形体。当代诗歌理论总结的诗歌语言的行列方式有: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代表的 9 字 4顿的“整饬的行列”;以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为代表的或长或短的“参差的行列”;以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的“递进的行列”;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代表的“回环的行列”等。行列的形式产生了诗歌语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语言的内涵上,诗歌语言在物化意象时特别讲究精练的内蕴,它要通过大力度的炼字、炼句,以较小的篇幅来完美地容纳高度概括的内容。诗歌语言以这样的外观与内涵形成了区别于小说、散文的新奇优美 的审美特征。

Page 125: 基础写作

• 三、诗歌的写作• (一)培养、发现、捕捉诗歌意象和诗歌灵感的能力 • 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这种诗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积极努力的艺术构思是诗歌写作灵感得以爆发的基础。

Page 126: 基础写作

• (二)用新奇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歌意象• 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意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

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初学诗歌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种诗歌语言能力的贫弱。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训练、提高诗歌语言的能力。

• 1. 精选动词• 2.嫁接词语• 3. 一词多义• 4.跳跃省略• 5.超常组合• 6.句法多变

Page 127: 基础写作

• 三)用丰富神奇的想象组合诗歌意象• 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境,传达出特定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他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其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联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 1. 并置式组合• 2. 交错式组合• 3.突反式组合

Page 128: 基础写作

第三节 小说第三节 小说• 一、小说的界说与分类• (一)小说的界说•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形象、深刻、多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按传统的观念,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

• (二)小说的分类• 在小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分别从主题倾向、题

材范围以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给小说分类,但是较常见的还是依据作品的篇幅和字数,将小说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这种分法。

Page 129: 基础写作

• 1.微型小说• 篇幅字数在一千字左右、两千字以内的是微型小说。• 2.短篇小说• 篇幅字数在两千字以上三万字以内的是短篇小说。• 3. 中篇小说• 篇幅字数在三万字到十万字之间的可称为中篇小说。• 4.长篇小说• 篇幅字数在十万字以上的就是长篇小说。

Page 130: 基础写作

• 二、小说的审美特征• 尽管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小说划分为各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与写作要求,但是,小说文体却在下列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 (一)偏重再现的虚构性形象• (二)人物形象是小说形象的核心• (三)完整多变的情节铺叙和细致生动的细节描

写 • (四)小说细节的联结形式和语言呈现方式

Page 131: 基础写作

三、小说的写作三、小说的写作

• (一)提炼高质量的写人细节• (二)设置精致的故事情节• 核心细节经过裂变繁殖后出现细节群,作者根据小说主题把细节群组

合为有序的小说情节。小说人物能否完美地成活,小说能否产生较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就看小说作者如何组合细节、设置情节。小说理论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情节模型理论。初学小说写作,可以根据自己对经典小说的体味和欣赏,在小说情节理论的提示下,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一些情节模型,采用一些情节技法,把细节群按照一定的情节模型进行有序组合。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小说写作经验后,再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原有的情节模型和建立新的情节模 型。在这样的小说情节观念的指导下,初学小说写作者可以留意体味和运用下列情节模型和情节技巧:

• 1.折叠与跳移• 2.省略与延宕• 3.意外与巧合

Page 132: 基础写作

(三)运用机智的叙述策略(三)运用机智的叙述策略

• 当小说作者通过艺术体察和艺术构思,提炼和完善了小说写人的细节,设置和组合了情节链条时,就需要用小说语言来物化和传达这些细节和情节了。下列常见的一些小说叙述策略是实现小说作者的构思意图、增强小说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

• 1.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2.夹叙夹议与虚实结合• 3.象征叙述与反讽叙述

Page 133: 基础写作

第四节 戏剧文学第四节 戏剧文学

• 一、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一)戏剧文学的界说• 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给观众看的一个已经做了专门安排的故事。它是一种历史悠久、普及化程度较高的艺术形式。

•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戏剧从审美效果来划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戏剧的形式特点来归纳则有歌剧、舞剧、话剧和戏曲;按戏剧场次容量来区分又有多幕剧、独幕剧和戏剧小品;如果以戏剧题材内容作标准来区分还有情节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纪实剧和历史剧。

Page 134: 基础写作

二、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二、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 (一)以人物自身的言行创造逼真性形象• (二)以组织戏剧冲突为中心• (三)高度浓缩的戏剧场面和串珠式的场

面组合

Page 135: 基础写作

三、戏剧文学的写作三、戏剧文学的写作

• (一)创造特定的戏剧场面与戏剧冲突• 戏剧场面既是戏剧情节最小的艺术单位,也是戏剧文学写作者涌现创作灵感时的最初形式。

• (二)设置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戏剧情节是指特定的场面中戏剧人物展开矛盾冲突的事件过程。在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制约下,戏剧文学的情节比小说情节更加讲究扣人心弦的冲突内容,更加讲究情节冲突的激烈、曲折的形式。戏剧文学作者在设置情节时可以充分地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 1. 情节的精练与突转• 2. 情节的设悬与释悬• (三)精心提炼动作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依靠戏剧人物自身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戏剧人物形象,这一审美特征对戏剧文

学的人物语言提出了较高的审美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充分的个性化• 2.富有动作性• 3.既有可听性又有含蓄性

Page 136: 基础写作

第五节 影视文学第五节 影视文学

• 一、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 (一)影视文学的界说• 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艺术。 2

0世纪以来,影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全息,从模拟化到数字化,都伴随着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而进步。它成为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当今世界影响最大、受众最多的一种艺术门类。

• (二)影视文学的分类• 如果从电影的内容、形式、风格这几方面入手来区分作品,则有:现

实题材片、历史题材片、战争题材片、警匪题材片、音乐歌舞片、喜剧片……如果以篇幅长短为标准考察电视剧,则有:电视短剧(亦称电视小品)、电视单本剧、多集电视连续剧( 2~1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 10集以上)等。不同类别的影视作品,有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写作模型。

Page 137: 基础写作

• 二、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 (一)以演员的表演和实地拍摄景物创造逼真性形象

• (二)以运动的画面来构成影视镜头

• (三)组合镜头的蒙太奇方式

• 三、影视文学的写作• (一)按影视艺术的规律设计镜头

• 1. 在影视镜头中人物性格应动作化

• 2. 在影视镜头中人物心理应视象化

• 3. 在影视镜头中用物品道具连接情节

Page 138: 基础写作

• (二)采用特定的结构模型来设计故事• 影视文学要实现“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达到“既叫好,

又叫座”的艺术境界,需要具备一个可读性和可看性都很强的故事。影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应依托一个好故事、好情节来表达,影视文学深刻的警世主题和发人深省的生活哲理也应包蕴在一个好故事、好情节的叙述中。影视文学的好故事、好情节因故事、情节的模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不同的制作方式。

• 1.戏剧冲突型故事• 2. 小说铺展型故事• 3.散文串连型故事• 4.时空交错型故事

Page 139: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古代、现代、当代散文的内涵是什么?从散文内涵、外延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发现文学文体带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和散文观念演变的关键吗?

• 二、与小说、诗歌相比,散文形象的性质特点、结构要素和语言呈现方式有哪些不同?请结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故乡》、散文诗《好的故事》具体展开论述。

• 三、联系具体的写作经历(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论述散文写作如何发现、捕捉散文意象和如何组合、表达散文意象。

• 四、周末,学校的饭厅在开舞会,操场上在放电影,学校报告厅在举行“知识经济与高校改革”的学术报告,图书阅览室有人在翻阅最新期刊,宿舍里有人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串连式结构的散文。

Page 140: 基础写作

• 五、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是如何构成和表达的?• 六、你如何理解诗歌写作中诗人表达的情感既要求具体化、个性化,又要概括化、典型化?

• 七、用你熟悉的材料,论述诗歌写作的“灵感一一寻象一一寻言”三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对诗歌写作初学者的启示。

• 八、从自己阅读范围内选取诗例,说明诗歌写作中锤炼新奇精美的诗句有哪些具体途径。

Page 141: 基础写作

• 九、认真阅读刘畅园的《哲人说》,分析下列二个问题:• (一)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二)这首诗是采用什么诗歌手法来组合诗歌意象的?• 哲人说• 刘畅园• 想当年 / 你将红太阳拉长 / 围成冠,戴在头上 / 一一你是红透了 / 一一你是亮透了 // 我不行,我只能是自己 / 受你的照耀 /看如今 / 你将红太阳坐在屁股底下 /转手,又偷来了月亮的衣裳 / 一一金的是你 / 一一银的也是你 // 我不行,我只能是自己 / 受你的照耀 //

• 哲人说: / 这就是生活 //• (选自《诗刊》 1989年第 11 期)

Page 142: 基础写作

• 十、人们是从篇幅字数上来划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但这 4 种小说文体在取材方式上有各自不同的规范,请结合具体的作品作简要的归纳。

• 十一、小说和散文都要创造接近生活的“再现型形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请结合具体的作品作出分析和说明。

• 十二、小说写人的细节和情节是如何形成的?生活原型在演变成为小说人物时可以采用哪些典型化写作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小说写作事例来展开分析。

Page 143: 基础写作

十三、阅读陈京松的微型小说十三、阅读陈京松的微型小说《“礻”》思考、分析下列几个问《“礻”》思考、分析下列几个问

题:题:

• (一)这篇作品的立意是什么?• (二)这篇作品的核心写人细节和情节模型的特点是什么?

• (三)与上述内容相适应,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策略来讲述故事?

Page 144: 基础写作

• “礻”• 陈京松• 深夜。中文系支部书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石任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一张碎纸片,右手一页一页地翻着学生的德育课作业,将上面的字迹和纸片上的逐一对照,但一无所获,纸片是下午系里搞卫生,石任在垃圾堆里捡到的,上面写着“我爱你”三个字。为了制止学生在校谈恋爱的不良行为,他大会说,小会讲,还找了系里所有与异性接触较多的学生苦口婆心地谈了话。可今天,仍然发现了这块情书残片 !

• 石任凭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断定,这一定是毕业班学生所为。他没有毕业班的课,想起手头有几份学生写的入党申请书,便拉开抽屉。他愣住了,难怪眼熟,纸片上的笔迹是郭燕的!郭燕是系团支部宣传委员,很听话,是石任发展入党的第一号种子。她怎么会干这种事?他又拿起纸片,发现“我爱你”后面还有半个字“礻”,这很可能是郭燕恋人姓名一个字的偏旁。他找出全系学生的名册,把姓名中带“礻”的全都挑了出来。除去两个女生,还有三人。石任首先排除了赵福民,他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刚一个月,与郭燕不相识。祁大为也不可能,个子太矮,而且,情书一般用爱称,不会把姓也挂上,写成“我爱你,祁大为”。看来,嫌疑最大者,当属张礼宾!石任曾亲眼见到,张礼宾把一本书交给郭燕。石任看过电视剧《围城》,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借书是谈恋爱最常用的手段,因为一借一还,就有了两次见面的机会。可是,张礼宾政治上不求上进,连团组织都没有参加。郭燕就是真敢谈恋爱,也不该与他呀!也许郭燕的恋人是外系的?会不会是教师?石任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他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找郭燕,让她如实交待。

• 已经十二点了。石任离开办公室,慢慢往家走。在中文系新出的黑板报前,他本能地站下来审查。打头的是一首诗,第一句是:“我爱你,祖国!”石任一眼就看出,这是郭燕的笔迹。

• (选自《广州文艺》 1996年第 1 期

Page 145: 基础写作

• 十四、戏剧文学最小的艺术单位是什么?设计这个最小的艺术单位时要注意哪两个基本要素?

• 十五、什么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有哪几种类型?请以曹禺的《雷雨》为例,论述组织戏剧冲突的规律与技巧。

• 十六、戏剧文学对戏剧人物语言有哪些特殊要求?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 十七、试将契诃夫的《变色龙》改编成戏剧小品。要求:戏剧场面要形成有层次的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口语化、动作化要突出,运用某种戏剧构思技巧(如突转等)使戏剧小品形成较强的可品性和观赏性。

• 十八、影视和戏剧都是以演员自身的表演来创造人物形象的,但它们各自塑造人物的手段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带来了各自哪些艺术优势?它提示影视文学作者在创作影视剧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十九、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谈谈影视蒙太奇产生的基本原理。简述这个原理对影视文学写作的指导意义,并从你熟悉的影片中举出示例,说明上下镜头之间的组接采用了何种蒙太奇手法。

• 二十、根据影视艺术规律设置影视场面(即镜头)要注意那些问题?从自己欣赏过的影视作品中选一例说明上述内容。

• 二十一、分析一部你熟悉的电影的故事模型。

Page 146: 基础写作

第七章 理论文体第七章 理论文体

〔教学提示〕 1. 认识社会评论的特征。2. 学会写文艺评论。 3. 学会写学术论文。

Page 147: 基础写作

第一节 社会评论第一节 社会评论

一、社会评论的界说 社会评论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

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人民群众 关心的重大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议论、评判的文章体裁。

Page 148: 基础写作

二、社会评论的类别二、社会评论的类别

• (一)赞扬型社会评论• (二)批评型社会评论• (三)启示性的社会评论

Page 149: 基础写作

三、社会评论的特征三、社会评论的特征

• 社会评论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具有特殊的任务和作用,有自己的特点。

• (一)鲜明的政论色彩• (二)强烈的时效色彩• (三)浓郁的大众色彩

Page 150: 基础写作

四、社会评论的写作四、社会评论的写作

• 社会评论写作的重要步骤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评论对象,提出论断, 即选题与立论;二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即论述和说理;三是行文中注意语言的运用。

Page 151: 基础写作

• (一)确定评论对象• 1. 以新闻为评论对象• 因为新闻是及时而客观地反映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它往往

是评论的 对象。但新闻成为评论的对象,必须具备几个要求:• 有评论价值。• 据以立论的新闻必须真实。• 2. 以社会事件与现象为评论对象• 选取社会实际生活的事件和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也有如下要求:• 选择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或重大行动进行评议。 •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热点进行评议

Page 152: 基础写作

(二)展开分析论证(二)展开分析论证

• 在确定了评论对象以后,要圆满完成评论任务,一是要确立分析的角度,二 是要严格遵循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

1.确立分析角度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同时,也与其他 事

件有着特殊的联系。因此,分析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分析其产生背景。 分析其本质内涵。 分析正面或负面影响。 分析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

2.遵循说理论证要求• 社会评论的实质是从材料中挖掘观点进行说理论证的过程。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求: 论点论据要统一。 论述要虚实结合。 严密的论证结构。

Page 153: 基础写作

(三)艺术地表达观点(三)艺术地表达观点

• 说理的艺术也很讲究,不能只求“辞达而已矣”。要艺术地表达观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 使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 加强评论的形象性。

Page 154: 基础写作

第二节 文艺评论第二节 文艺评论

• 一、文艺评论的界说• 文艺评论是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评价

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体裁。文艺评论又称文艺批评,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 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现象。其中具体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作品是文艺评论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文艺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客体,所有的文艺活动现象都是基于此而产生、发展的,故文艺评论以自己特定的对象构筑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Page 155: 基础写作

• 二、文艺评论的分类• 文艺创作日新月异,文艺现象层出不穷。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艺评论可 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按文艺评论的对象,可以分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舞蹈评论、美术评论、影剧评论等几大类。在大类之下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文学评论按评论对象的体裁,还可以分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 影视评论等。按文艺评论的客体和范围,可以分为社会评论、作家或艺术家评论、艺术作品评论、接受主体评论等。按文艺评论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论文式、随笔式、书信式、诗体式、点评式、对话式、问答式、评传式、故事式、剧本式等。 下边按文艺评论的表现形式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艺评论类型。

Page 156: 基础写作

• 三、文艺评论的特征• (一)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的交融• (二)科学认识与美学批评的结合• 四、文艺评论的写作• 要写好文艺评论,首先应认真阅读作品;其次应深入了解

作者;第三是精心 选择论题,这是写作前的准备。• 写作文艺评论时,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简介文艺作品的作者与内容• (二)阐释文艺作品蕴含的思想性• (三)评述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

Page 157: 基础写作

• 对叙述性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是最常见的评述方式。叙述性文艺作 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的,那么如何剖析作品中 的人物形象呢?

• 1.要在作品的情节发展中,在人物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中,剖析考察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动作。

• 2. 人物分析要抓住主要性格特征。• 3. 在表述方式上,可以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概括,也可

以先写出归 纳概括的结果,再做具体的分析。• (四)论析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

Page 158: 基础写作

第三节 学术论文第三节 学术论文

• 一、学术论文的界说• 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是表述科学研究成果、论证科学观点的文章体裁。 在各门学科中,凡专门讨论与研究学科领域中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写出的富 有创造性见解的文章都称为学术论文,或简称论文。

Page 159: 基础写作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 按不同的标准,学术论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再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 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成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 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Page 160: 基础写作

• 三、学术论文的特征• (一)创见性• (二)理论性• (三)科学性

Page 161: 基础写作

四、学术论文的写作四、学术论文的写作

• (一)研究——论文写作的基础• 1. 选题• 学术论文作为一种能表达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它以提出问题为起始 点。不管是推翻既定的成说,还是建立新说,或是补充和纠正旧说,第一步的工作,都是要能够从已知的观点中,从纷繁杂乱的材料中,发现未知的问题。所以, 进行学术研究,首先就是找问题。而问题的识别,有如下过程:

• 首先,敢于怀疑。• 其次,善于继承。• 然后,郑重选题。

• 2.集材• 论题一经确立,集材就成了研究阶

段的主要环节。学术论文所需的资料,指 作者为着既定目的,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或从情报资料中获取的一系列事实、 现成文字、数据、图像和科学理论。不同的学术论文,其集材方法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实验数据,有的侧重于文字资料。综合起来,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 细心体察。• 广泛阅读。• 整理归纳。

Page 162: 基础写作

(二)表达——论文写作的关键(二)表达——论文写作的关键

• 1.论文提纲的编写• 学术论文的写作提纲,是论文的内容和逻辑联系的提要,它是作者整理思路,并使之定型的体现,也是文章内容逻辑关系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编写论文提纲,能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从而使学术论文的写作有计划地进行。

• 2.基本形式的展开• ( 1 )序论• 序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它揭示此篇论文的主旨,说明撰写此篇论文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扼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这个题目的意义。

• ( 2 )本论•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 3 )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

Page 163: 基础写作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 一、简述社会评论的内涵和特点。• 二、自选一篇社会评论,分析其类别和写作特色。

• 三、什么是文艺评论?文艺评论的对象有哪些?• 四、文艺评论有何特点?结合读过的文艺评论,

谈谈你的看法。 • 五、复述作品是文艺评论者的一项基本功,复述

作品要善于用评论者的语言,对作品的整个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集中。根据复述的要求,请自选一篇 3000 字左右的小说,复述成 500 字的短文。

Page 164: 基础写作

• 六、意境的欣赏和评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试析李白《静夜思》一诗的意境。

• 七、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后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艺评论。

• 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加以评论,并归纳其创作特色,拟 写详细的写作提纲,并向同学们进行口头介绍。

• 九、认真阅读微型小说《父亲》,练习写作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Page 165: 基础写作

• 十、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 • 十一、在你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一个学术论文

的题目。并根据你所选定的题目,拟定一个写作提纲。

• 十二、选一篇与写作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读后思考:

• (一)论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 (二)论据有哪些?请一一列出。• (三)为此文拟出一个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