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烨 白烨 评论家 评论 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重庆作家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建行龙支付 重庆晚报:您的第一本小说《男根 山》自出版始围绕书名就出现了争议的 声音。您如何看待?当初为何取这样 的名字? 最初的书名叫《消失》。但小说修 改与出版过程中,我与出版方的编辑团 队才发现怎么也绕不开“男根山”这个 庞然的存在物。它是一个响亮的、带着 寓言性的文化符号,为这部小说贴上了 宿命般的标签。而且,在重庆的綦江真 正存在着一座男根山,当地自古以来还 流行着对“男根”的膜拜风俗。它们也 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决定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还 是被吓了一跳,不能说没有犹豫,曾想 更名为《南根山》或者《南亘山》。但几 次斟酌,最后选定这个名字,是从作品 的内容出发。因为这本书是对两性关 系、对女性生存的一种思考。我觉得没 有必要遮掩,应该大大方方地对待,并 相信读者会理解其用意。因为如果换 一种所谓的“美观”与“文雅”的名字,全 书的主题就无法采取一种击打的方式 来表达。击打可能很痛,但能招魂。把 魂呼唤出来。 “男根山”其实是一个有些强权与 血腥的文化符号。在三十年前,或许没 有哪个女作家敢用这几个字做书名,更 别说一百年前。这几个字是一种禁忌, 女人随便说,便是犯忌,如同冒犯了皇 权。男根图腾也是用来让女人顶礼膜 拜的。我奇怪的是,人们提起莫言小说 《丰乳肥臀》的书名,从不羞怯,也不觉 不妥,反正女人的身体总是拿来给人叨 叨的。到了男人,呵呵,别扭了吧,连同 我自己。我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没想 到第一部小说取了个有些令人惊讶的 名字。但细想想,仅仅是惊讶一下而已 吧。好在许多男性读者、学者、评论家 也没大惊失色地以标题来判断这部小 说的品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阎嘉认为《男根山》是对 两性关系“庄严而富有诗意的表达。”中 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也 认为该书以新奇的角度和别开生面的 意境来诠释了两性文化,是很有深度的 女性文学创新。 我很感谢这些男性代表这样来理 解、评价这本书。能以小说的形式公 平、畅通地与男性世界对话,是我写这 本小说的出发点和目的。 重庆晚报:您认为目前对您写作构 成困惑的是什么? 首先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 当下是一个生活把作家扔得老远的时 代。作家很难凭借想象去追赶生活 了。更难像文艺复兴时期、十八九世纪 时那样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和思想引 导者。往往只是个边缘的记录员,并且 记录的还不一定是真实的。作家的角 色在社会中愈来愈尴尬。 二是人们生活的同质化为写作设 置的障碍。 现在不仅世界是一个村庄,整个宇 宙也在被渐渐揭秘。人类涉足的地方 几乎已上天入地了。卫星、飞机、高铁、 高速……在为我们消灭未知与遥远;爱 马仕、苹果、奔驰……在为我们倡导消 费的一体化;快食、快捷的用品又让我 们的生活过程趋于统一的节奏。人与 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相像,愈来愈没什么 个人的私密值得分享。写作者也无法 像沈从文似地拥有自己独有的、神秘遥 远的湘西作为精神故乡来独树一帜 …… 写作思想、立意、手法乃至语言的 同质化是写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动 辄就有可能是在彼此复制或摹仿题材相同,意思相似…… 怎样在众声喧哗中,找到只属于自 己的那分个体生命的发声,找到其发声 的理由和必要性,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想 解决的问题。否则,写作缺少原始动力 与激情,缺乏非写不可的理由。否则, 写一大堆重复别人、重复自己的东西, 无疑是对生命和光阴最大的浪费,也是 一宗罪。 重庆晚报记者 罗雨欣 《男 根 山》的 特 点 在 于 对 女 性 潜 意识中斗争意识的反省。所谓斗争 意识其实暗含了竞争意识,也包括依 附意识,对男性或者是对有钱人的依 附。但吴景娅批判男权,却并不主张 女权。看得出来,她追求的是一种两 性和谐、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尽 管这可能很遥远,还有很多问题,但 她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去追求,去畅 想的。 面对面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晚报 联合主办 主要获奖情况 重庆作家 A07 重晚副刊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王楚 责校 罗文宇 让生活 下来 石头说话 我一直对石头充满敬畏。不只因为它 们比动态的生命更具恒久性,更在于它们始 终保持沉默,然而却能像忠实而坚贞的史官 一样把宇宙的历史、地球的历史毫厘不差地 记录下来。以至于人类要了解一切生命的 历程往往得撬开石头的嘴巴,如果石头愿意 搭理一下,来点只言片语的话。 假若石头说话,不知会泄露多少天机。 懂石头的人都是些能量巨大、可怕的巫者, 他们怀揣了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曹 雪芹与吴承恩竟然都不约而同地让自己笔 下的主人翁来自一顽石—贾宝玉和孙悟 空,两个与人间格格不入的逆子,他们来与 去,都令人玩味。 我也认识一个玩石头的女子。南山深 处住久了,偶尔下山,竟一改早年的烟视媚 行,而是素面朝天,布衣飘然。她让我看她 喂养的石头。不只是看一块石头的表面,而 是把石头切割后,看石头的魂世界究竟有几层?每一层里是否都藏 着从表面看完全无法知晓的秘密?就像看 上去毫无动静的瓜类,内瓤里却有着千山万 壑的景致? 我竟不知显微镜下这些石头的模样是 这般的惊心动魄—是些写不尽的小说和 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而那第一个异 想天开地把石头切面放在显微镜下的人,无 疑干了一件与哥伦布同样的事。他的唐突, 不但让他发现了另一片新大陆,恐怕也把自 己陷于危险之中—闯入到一个勾魂的世 界里去了。那里不属于人类、不属于声音、 线条、形状、规矩,它仿如蒲松林笔下那个或 邪风翻腾或繁花似锦的妖媚世界。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相信蒲氏的妖媚世 界并非这个山东老汉的臆造,它是真实地存 在着的。并且,它们绝非藏身于虚构中的阴 森地狱,而是凝结于大大小小的石头之中。 夜半,石头开花,小妖小怪们就轻而易举地 跑到我们的世界中来,如同逛一座大超市。 可以说,妖媚世界与我们,从来都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与我们的距离也许隔了一道 光、一层雾,或一座显微镜。关键是,我们真 的愿意正视他们吗那么,别转过头去,显微镜下这些石头 的截面会证明我的结论“辉长岩”截面呈现的世界的确过于妖 媚诡异。那些泛着银光的灰色透明块像史 前冰川的残肢。被它们包围的那弱不禁风 的一抹橘红、一抹紫,像女妖们慌忙中弃在 乱石堆里的裙衣。令人联想到长夜将尽时, 女妖们是带着怎样的绝望同鼎沸的人声告 别,孤独地回到自己注定鬼魅的洞穴里去 的; 而“片岩”截面呈现的效果,又让人想到 两岸草木丰茂的河流正如寓言般地流淌。 小倩在这头,宁采臣在那头。他们以为能执 手相逢的阳光地带,其实早已是水过三秋、 毫无情义的记忆了。那河水便叫忘川; “玄武岩”的截面效果,让人想起的是暴 风雨来临时荒原上红狐们最后的派对。雨, 让泥潭像漩涡般舞动,树木醉酒般东倒西 歪。稀罕的蓝色鸢尾花成为了目击者,亲眼 见到成百上千只红狐的聚众狂欢。谁也不知 它们为何相聚?为爱还是战斗?或者因为传 —它们是人类冤死战场的亡灵,只是想 借着暴风雨的大阵仗来发泄痛苦? 孙悟空为何能从石头里蹦出来,谁是它 的亲生父母?贾宝玉风花雪月地在世间走 一遭,为何带着一声长叹重做了石头,再不 吭声。这两个石头王国的使者行踪都太诡 异,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来自那边蛛丝马 迹。石头的语言,我们仍然不懂。仍然只是 在猜测和想象。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终将回到石头中 去。在密不透风、结实、坚不可摧的家园里 修身养性、冬眠。然后,趁岁月如梭,跳将出 来,再战江湖。 作品选录 吴景娅,中国作协会员、重庆 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散 文学会副会长。毕业于西南大学 中文系,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员,后为 媒体人。先后在《重庆晚报》《重庆 晨报》《新女报》工作,为重庆日报报 业集团高级编辑。从1985年在《青 年文学》发表处女小说始,已在《人 民文学》《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美 文》《上海文学》《作品》《花城》等国 内外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 300 多万 字。有 20 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杂 志和年选本选登;有短篇小说《爱能 飞越仇恨的天空》被改编为8集电 视剧在央视播出。 主要作品 散文集《镜中》 1995 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与谁共赴结局》 2000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美人铺天盖地》 2005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男根山》 2011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温柔的西部》 2013 年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 黄桂元 黄桂元 评论家、天津作协副主席 读长篇小说《男根山》是挑战,也是 享受。写作气质一向感性的吴景娅,呈 示了一种难得的理性思辩深度,并与丰 沛的原创精神互为养殖,从而与揽镜自 恋的、苦大仇深的、刺耳尖叫的各类女人 写作保持了个性距离。比如对旗袍的诠 释,意蕴深刻而另辟蹊径,在中国文学作 品中还没出现过,堪称神来之笔。 吴景娅的四本散文集对于一个 散文作家来说并不算多,但她却实 现了自己散文世界的话语建构,并 在都市文化底蕴、女性情感、言说方 式、抒情话语方面形成自己的创作 特色。 郭茂全 郭茂全 评论家 赵玫 赵玫 作家,天津作协主席 何以吴景娅的散文能如此斑驳,我 一直以为斑驳是一种文学的质地。而世 界所呈现给我们的原本就很斑驳,所以 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散文是真实的。她 的散文既有感动亦有冷静,既有讴歌亦 有鞭笞;既有思考,又有独自的经纬。于 是知道,那是来自于吴景娅的知性,来自 于那浸润着她的学养。有了知识的支撑 吴景娅才可以信手拈来,闲庭信步。而 她的知识构成又不单单依赖于古往今来 的那些教科书,也得益于当下的并且时 尚的泛文化滋养。 散文集《与谁共赴结局》 获 2002 年重庆首届散文奖 随笔《〈花样年华〉玩了谁的花样?》 获2004年重庆文学奖—优秀散 文杂文奖 《母亲,那个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 女人》 获 2009 年全国“漂母杯母爱征文” 二等奖 散文《看吧,这群沉默的家伙》 获 2009 年中国西部首届散文奖 随笔《江山误美人》 获 2012 中国西部第二届散文奖 2010 年获全国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A07 慢 吴景娅 - epaper.cqwb.com.cn€¦ · 文》《上海文学》《作品》《花城》等国 内外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300多万 字。有2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杂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A07 慢 吴景娅 - epaper.cqwb.com.cn€¦ · 文》《上海文学》《作品》《花城》等国 内外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300多万 字。有2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杂

白烨白烨评论家

评论

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重庆作家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建行龙支付

重庆晚报:您的第一本小说《男根山》自出版始围绕书名就出现了争议的声音。您如何看待?当初为何取这样的名字?

最初的书名叫《消失》。但小说修改与出版过程中,我与出版方的编辑团队才发现怎么也绕不开“男根山”这个庞然的存在物。它是一个响亮的、带着寓言性的文化符号,为这部小说贴上了宿命般的标签。而且,在重庆的綦江真正存在着一座男根山,当地自古以来还流行着对“男根”的膜拜风俗。它们也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决定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不能说没有犹豫,曾想更名为《南根山》或者《南亘山》。但几次斟酌,最后选定这个名字,是从作品的内容出发。因为这本书是对两性关系、对女性生存的一种思考。我觉得没有必要遮掩,应该大大方方地对待,并相信读者会理解其用意。因为如果换一种所谓的“美观”与“文雅”的名字,全书的主题就无法采取一种击打的方式来表达。击打可能很痛,但能招魂。把魂呼唤出来。

“男根山”其实是一个有些强权与血腥的文化符号。在三十年前,或许没有哪个女作家敢用这几个字做书名,更别说一百年前。这几个字是一种禁忌,女人随便说,便是犯忌,如同冒犯了皇权。男根图腾也是用来让女人顶礼膜拜的。我奇怪的是,人们提起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书名,从不羞怯,也不觉不妥,反正女人的身体总是拿来给人叨叨的。到了男人,呵呵,别扭了吧,连同我自己。我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没想到第一部小说取了个有些令人惊讶的名字。但细想想,仅仅是惊讶一下而已吧。好在许多男性读者、学者、评论家也没大惊失色地以标题来判断这部小说的品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嘉认为《男根山》是对两性关系“庄严而富有诗意的表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也认为该书以新奇的角度和别开生面的意境来诠释了两性文化,是很有深度的女性文学创新。

我很感谢这些男性代表这样来理

解、评价这本书。能以小说的形式公平、畅通地与男性世界对话,是我写这本小说的出发点和目的。

重庆晚报:您认为目前对您写作构成困惑的是什么?

首先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当下是一个生活把作家扔得老远的时代。作家很难凭借想象去追赶生活了。更难像文艺复兴时期、十八九世纪时那样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和思想引导者。往往只是个边缘的记录员,并且记录的还不一定是真实的。作家的角色在社会中愈来愈尴尬。

二是人们生活的同质化为写作设置的障碍。

现在不仅世界是一个村庄,整个宇宙也在被渐渐揭秘。人类涉足的地方几乎已上天入地了。卫星、飞机、高铁、高速……在为我们消灭未知与遥远;爱马仕、苹果、奔驰……在为我们倡导消费的一体化;快食、快捷的用品又让我们的生活过程趋于统一的节奏。人与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相像,愈来愈没什么个人的私密值得分享。写作者也无法像沈从文似地拥有自己独有的、神秘遥远的湘西作为精神故乡来独树一帜……

写作思想、立意、手法乃至语言的同质化是写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动辄就有可能是在彼此复制或摹仿——题材相同,意思相似……

怎样在众声喧哗中,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分个体生命的发声,找到其发声的理由和必要性,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否则,写作缺少原始动力与激情,缺乏非写不可的理由。否则,写一大堆重复别人、重复自己的东西,无疑是对生命和光阴最大的浪费,也是一宗罪。

重庆晚报记者 罗雨欣

《男根山》的特点在于对女性潜意识中斗争意识的反省。所谓斗争意识其实暗含了竞争意识,也包括依附意识,对男性或者是对有钱人的依附。但吴景娅批判男权,却并不主张

女权。看得出来,她追求的是一种两性和谐、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尽管这可能很遥远,还有很多问题,但她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去追求,去畅想的。

面对面

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晚报 联合主办

本期人物

主要获奖情况

重庆作家A07重晚副刊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王楚 责校 罗文宇让生活 下来慢

吴景娅

石头说话我一直对石头充满敬畏。不只因为它

们比动态的生命更具恒久性,更在于它们始终保持沉默,然而却能像忠实而坚贞的史官一样把宇宙的历史、地球的历史毫厘不差地记录下来。以至于人类要了解一切生命的历程往往得撬开石头的嘴巴,如果石头愿意搭理一下,来点只言片语的话。

假若石头说话,不知会泄露多少天机。懂石头的人都是些能量巨大、可怕的巫者,他们怀揣了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曹雪芹与吴承恩竟然都不约而同地让自己笔下的主人翁来自一顽石——贾宝玉和孙悟空,两个与人间格格不入的逆子,他们来与去,都令人玩味。

我也认识一个玩石头的女子。南山深处住久了,偶尔下山,竟一改早年的烟视媚行,而是素面朝天,布衣飘然。她让我看她喂养的石头。不只是看一块石头的表面,而是把石头切割后,看石头的魂——

世界究竟有几层?每一层里是否都藏着从表面看完全无法知晓的秘密?就像看上去毫无动静的瓜类,内瓤里却有着千山万壑的景致?

我竟不知显微镜下这些石头的模样是这般的惊心动魄——是些写不尽的小说和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而那第一个异想天开地把石头切面放在显微镜下的人,无疑干了一件与哥伦布同样的事。他的唐突,不但让他发现了另一片新大陆,恐怕也把自己陷于危险之中——闯入到一个勾魂的世界里去了。那里不属于人类、不属于声音、线条、形状、规矩,它仿如蒲松林笔下那个或邪风翻腾或繁花似锦的妖媚世界。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相信蒲氏的妖媚世界并非这个山东老汉的臆造,它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并且,它们绝非藏身于虚构中的阴森地狱,而是凝结于大大小小的石头之中。夜半,石头开花,小妖小怪们就轻而易举地跑到我们的世界中来,如同逛一座大超市。可以说,妖媚世界与我们,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我们的距离也许隔了一道光、一层雾,或一座显微镜。关键是,我们真的愿意正视他们吗——

那么,别转过头去,显微镜下这些石头的截面会证明我的结论——

“辉长岩”截面呈现的世界的确过于妖媚诡异。那些泛着银光的灰色透明块像史前冰川的残肢。被它们包围的那弱不禁风的一抹橘红、一抹紫,像女妖们慌忙中弃在乱石堆里的裙衣。令人联想到长夜将尽时,女妖们是带着怎样的绝望同鼎沸的人声告别,孤独地回到自己注定鬼魅的洞穴里去的;

而“片岩”截面呈现的效果,又让人想到两岸草木丰茂的河流正如寓言般地流淌。小倩在这头,宁采臣在那头。他们以为能执手相逢的阳光地带,其实早已是水过三秋、毫无情义的记忆了。那河水便叫忘川;

“玄武岩”的截面效果,让人想起的是暴风雨来临时荒原上红狐们最后的派对。雨,让泥潭像漩涡般舞动,树木醉酒般东倒西歪。稀罕的蓝色鸢尾花成为了目击者,亲眼见到成百上千只红狐的聚众狂欢。谁也不知它们为何相聚?为爱还是战斗?或者因为传说——它们是人类冤死战场的亡灵,只是想借着暴风雨的大阵仗来发泄痛苦?

孙悟空为何能从石头里蹦出来,谁是它的亲生父母?贾宝玉风花雪月地在世间走一遭,为何带着一声长叹重做了石头,再不吭声。这两个石头王国的使者行踪都太诡异,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来自那边蛛丝马迹。石头的语言,我们仍然不懂。仍然只是在猜测和想象。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终将回到石头中去。在密不透风、结实、坚不可摧的家园里修身养性、冬眠。然后,趁岁月如梭,跳将出来,再战江湖。

作品选录

吴景娅,中国作协会员、重庆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散文学会副会长。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员,后为媒体人。先后在《重庆晚报》《重庆晨报》《新女报》工作,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从1985年在《青年文学》发表处女小说始,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美文》《上海文学》《作品》《花城》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有2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杂志和年选本选登;有短篇小说《爱能飞越仇恨的天空》被改编为8集电视剧在央视播出。

主要作品

散文集《镜中》1995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与谁共赴结局》200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美人铺天盖地》200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男根山》201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温柔的西部》2013年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

黄桂元黄桂元评论家、天津作协副主席

读长篇小说《男根山》是挑战,也是享受。写作气质一向感性的吴景娅,呈示了一种难得的理性思辩深度,并与丰沛的原创精神互为养殖,从而与揽镜自

恋的、苦大仇深的、刺耳尖叫的各类女人写作保持了个性距离。比如对旗袍的诠释,意蕴深刻而另辟蹊径,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还没出现过,堪称神来之笔。

吴景娅的四本散文集对于一个散文作家来说并不算多,但她却实现了自己散文世界的话语建构,并

在都市文化底蕴、女性情感、言说方式、抒情话语方面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

郭茂全郭茂全评论家

赵玫赵玫作家,天津作协主席

何以吴景娅的散文能如此斑驳,我一直以为斑驳是一种文学的质地。而世界所呈现给我们的原本就很斑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散文是真实的。她的散文既有感动亦有冷静,既有讴歌亦有鞭笞;既有思考,又有独自的经纬。于

是知道,那是来自于吴景娅的知性,来自于那浸润着她的学养。有了知识的支撑吴景娅才可以信手拈来,闲庭信步。而她的知识构成又不单单依赖于古往今来的那些教科书,也得益于当下的并且时尚的泛文化滋养。

散文集《与谁共赴结局》获2002年重庆首届散文奖

随笔《〈花样年华〉玩了谁的花样?》获 2004 年重庆文学奖——优秀散文杂文奖

《母亲,那个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女人》获2009年全国“漂母杯母爱征文”二等奖

散文《看吧,这群沉默的家伙》获2009年中国西部首届散文奖

随笔《江山误美人》获2012中国西部第二届散文奖

2010年获全国第四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