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a.bjfu.edu.cna.bjfu.edu.cn/.../docs/2018-01/20180121155314159199.docx · Web view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有关的硕士研究生了解昆虫生理生化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内容;学习昆虫的体壁、消化、呼吸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第四部分 保护区学院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汇 编

春季(上册)

研 究 生 院

2015年07月18日

II

目 录

第一部分 林学院1

3001040 草地管理高级讲座1

3001042 3S在草学中的应用3

3001043 草地微生物生态学5

3001045 昆虫生理生化6

3001046 农药学8

3001047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11

3001048 菌根学13

3001049 昆虫分子生物学15

3001050 昆虫种群生态学19

3001051 入侵生物学21

3001053 林业激光雷达应用26

3001054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教学大纲28

3001055 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方法32

3001057 林业遥感理论与技术方法34

3001058 森林生长与收获预估36

3001059 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39

3001060 森林培育研究法41

3001063 生态学进展44

3001064 生态学研究方法46

3001065 全球生态学48

3001066 入侵生态学50

3001068 土壤健康与修复53

3001069 植物与肥料分析55

3001070 高级植物营养学57

3001071 保护生物学59

第二部分 水保学院62

3010021 荒漠生态学62

3010027 地理学学科前沿专题64

3010029 资源环境规划66

3010032 数字流域68

3010033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70

3010035 高等钢筋混凝土原理72

3010037 钢结构稳定性理论76

3010038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80

3010039 环境因素量测82

3010040 现代项目管理84

3010041 流域治理学91

3010042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预测预报93

3010043 工程绿化学95

3010045 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学98

701000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101

701000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103

7010004 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整理105

第三部分 园林学院107

3006001 & 3006024 城市规划设计1、2107

3006003 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109

3006022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110

3006025 城市形态与规划理论111

3006026 城乡规划管理与实务114

3006027 城市设施与公共安全115

3006028 住区与社会研究117

3006029 风景园林规划Studio119

3006030 风景园林设计II121

3006032 材料与构建技术123

3006033 国土与区域生态规划124

3006034 建筑设计 II125

3006035 聚落空间—社会研究126

3006036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127

3006037 古建法式与则例128

3006038 建构文化研究129

3006039 设计与研究131

3006044 户外游憩规划和管理132

3006046 花卉品种分类学135

3006047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采集与调查140

3006049 花卉开花生理与调节142

3006050 插花艺术与理论144

3006052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46

7006012 旅游信息系统151

第四部分 保护区学院153

3016026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153

3016013 湿地保护与管理155

3016014 野生动物(植物)生物学进展专题157

3016015 野生动物生理生态学159

3016016 植物生殖生态学162

3016018 生物资源学164

3016019 野生动物研究方法169

3016020 野生动物营养与繁殖172

3016021 植物分类学专题180

3016022 森林生物识别与鉴赏183

3016024 国家公园概论185

3016025 生态经济学187

3016027 湿地学研究方法189

目录

目录

I

第一部分 林学院

School of Forestry

3001040 草地管理高级讲座

Course of Rangeland Management

32 学时(其中,讲授: 32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草地管理高级讲座》以生态学和草地学的观点与方法为基础,介绍草地管理的基本形式、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放牧管理等基础理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生产、动态及其科学管理,实现草地的科学与合理的管理,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草学专业研究生的方向选修课。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需要预先选修草地学、草地生态学和植物学等课程,掌握草地管理和草地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合高等院校草学专业研究生专业,也适用于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3学时

从基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等4个方面讲述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当前面临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2、牧草种质资源管理 3学时

讲述当前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管理措施,以及国内外有关种质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

3、草地生态系统及其群落关系 6学时

讲述草地生态系统内的基本组分,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如何以生态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来调节和管理草地生态系统。

4、中国草地资源 6学时

讲述中国当前的草地资源的概况、特点及每种草地资源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更好的保存中国草地资源。

5、我国防沙治沙重点布局及草原荒漠化防治 6学时

讲述当前我国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学问题,草原的三化的基本特征及其防止措施,我国当前防止草原荒漠化所采取的相关对策及实施效果。

6、草地放牧管理 6学时

讲述我国当前草原放牧所引起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具体的放牧管理措施,包括制定适宜的放牧制度、控制载畜量,介绍当前国外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放牧措施。

7、 草地管理的热点和前沿 2学时

讲述当前在草地管理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结论,以及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述为主,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并采用草原管理的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草原管理的认识。

五、考核办法

课程采用考察方式来考核,学期末提交课程论文,课程成绩以论文成绩和课堂表现来综合评定。各类成绩所占的比例为:课程论文×70%+课堂表现×3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参考书籍:Hardy,Harorld, Rangeland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75

国际期刊: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 Ec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卢欣石

审 定 人:苏德荣

编写日期:2014.11.5

3001042 3S在草学中的应用

3S Technology Applied in the Grassland Science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3S在草学中的应用》是草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选修课。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使学生获得草地生态系统在宏观尺度的研究技术能力,让学生全面认识3S技术在草学领域的实践价值,为巩固前面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继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IS的理论基础,包括GIS的空间数据模型、参照系统和GIS中的数据;按照从空间数据录入、管理、分析、表现的过程讲述了GIS的基本功能;分别介绍了GIS的计算机基础和国内外的GIS工具软件,以及相关的具体实例等内容。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植物学、草地学、土壤学,应掌握植物学和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有所了解。本课程适用于草学、园林、土壤等专业。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4)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5)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基本要求:

掌握退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等基本概念。

2、3S集成技术(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遥感简介

(2)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3)GIS与遥感的集成及具体技术

(4)GIS与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及具体技术

(5)3S集成综述

基本要求:

掌握3S集成技术的各种相关知识。

3、ArcGIS 概述及基础(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ArcGIS基础架构

(2)ArcGIS产品构成

(3)ArcMap基础

(4)ArcCatalog基础

(5)ArcToolbox基础

基本要求:

掌握ArcGIS软件的基础操作能力。

4、ArcGIS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地理数据库

(2)空间数据采集

(3)空间数据编辑

(4)空间数据的拓扑处理

(5)空间参考与变换

(6)空间数据可视化

(7)地图制图

基本要求:

掌握ArcGIS软件处理的常见数据类型,了解如何对地理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以及地图制图过程。

5、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例(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区域规划、建设管理

(2)气候区划

(3)地貌

(4)植被类型

基本要求:

掌握几个常见草学领域应用GIS的工作流程、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课堂学习时应充分利用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

五、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采用考查方式,考查形式采用课程论文或方案设计两种形式之一,成绩占70%。平时考勤与课堂表现占3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ACRGIS10.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牟乃夏主编,测绘出版社,201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苏德荣,林长存

审 定 人:苏德荣

编写日期:2014.11

3001043 草地微生物生态学

Grassland Microbial Ecology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林学院全日制研究生草学方向选修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草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讲授内容主要包括草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基本类型和分布、草地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及其所参与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重点围绕微生物在改善草地养分条件、调控土壤-植被相互反馈、提高草地生产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二、预修课程

生态学、草学、土壤学或微生物学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导论:草地微生物学的内涵和研究意义(2)

草地微生物的基本类型和分布(2)

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4)

微生物与生态过程(4)

微生物科学与实践(2)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教师课堂讲授基本概念和学生研读最新研究论文是本课程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文献阅读与分析能力,能够把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结合到自己的研究中去。

五、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考查

考核内容:课堂讨论、课程论文

成绩评定:100%

六、参考资料

相关领域核心学术期刊论文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纪宝明

审 定 人:

编写日期:2014年11月15日

3001045 昆虫生理生化

Insect Physiology & Biochemistry

24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8 学时;实习: 0 学时); 1.5 学分

一、课程简介

内容:简要介绍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主要讲授的内容。

昆虫生理生化是一门重要的昆虫学分支学科,它建立在普通昆虫学、昆虫研究法、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昆虫生命体内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以及由神经活动和激素控制的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有关的硕士研究生了解昆虫生理生化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内容;学习昆虫的体壁、消化、呼吸、代谢、循环、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排泄变态和生殖的生理特点;了解由神经活动和激素控制的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制,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昆虫生命活动和进化规律;为在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方面的研究学习必要的技术,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今后的科研工作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认真完成实验内容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加强自学和课堂讨论,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生要完成的论文结合起来。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真正达到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森林保护学科,从事昆虫研究方面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同时,也可作为林木抗虫育种方面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要求学生预修:普通昆虫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课程。本课程适用于森林昆虫研究方向的学生学习。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介绍研究昆虫生理、生化在保护有益昆虫及防治林业害虫方面的意义,并介绍国内外在昆虫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昆虫的体壁生理(1学时)

介绍昆虫体壁的一般构造及化学组分,以及脱皮过程和表皮的鞣化、骨化过程中激素的控制,体壁的渗透特性,与昆虫体壁有关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 消化与营养(授课2学时,实验4学时)

学习昆虫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昆虫择食和取食的特点以及对食物的要求,了解昆虫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学习制备人工饲料的技术。

实验内容:配制昆虫人工饲料。

第三章 呼吸与代谢生理(2学时)

介绍昆虫特有的开放式呼吸系统和其呼吸生理以及昆虫的其它呼吸形式,了解不同虫态气体交换的特点,学习昆虫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以及对有毒物质的代谢特点。

第四章 神经生理(2学时)

介绍昆虫的神经系统的构造,神经的兴奋特性,神经系统的电活动及神经传导的机制,介绍神经毒剂的杀虫机制。

第五章 感觉与信息联系(授课2学时,实验4学时)

介绍昆虫的感觉器、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各种感觉器在昆虫体分布的位置,昆虫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利用这一原理驱虫和诱捕昆虫的方法。

实验内容:昆虫触角电位测定,学习测定EAG的方法,记录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第六章 循环与防卫(2学时)

介绍昆虫循环系统的构造、血液的理化性状,了解昆虫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循环的特点,学习昆虫血液防卫系统的生理作用和物质在血液中代谢的特点。

第七章 排泄与水分盐分平衡调节(2学时)

学习昆虫排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昆虫的排泄方式、尿液的组分与产生、马氏管的运输机制、水分和盐分的平衡调节,以及激素在排泄和水分、盐分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第八章 肌肉与运动(1学时)

介绍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肌肉的组织结构、肌纤维的结构与收缩机制、肌肉兴奋以及肌肉与运动的控制机制。

第九章 内分泌与生长发育(1学时)

介绍昆虫内分泌细胞和器官;激素的分类和功能,详细介绍促前胸腺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在昆虫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第十章 生殖生理(自学)

介绍昆虫生殖器官的结构;卵子、精子的发生与形成;学习昆虫生殖过程的神经激素控制特点。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昆虫生理生化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自学等形式,要求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掌握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包括撰写课程论文5000字以上(占总评成绩70%),以及平时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30%)。

六、参考资料

1、 王荫长主编,昆虫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王荫长主编,昆虫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许志春

审 定 人:温俊宝

编写日期:2014年9月

3001046 农药学

Pesticide Science

24 学时(其中,讲授: 24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5 学分

一、课程简介

农药学林木有害生物控制重要技术之一,主要研究化学药剂的加工技术、科学使用技术,包括药剂的理化性质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硕士研究生了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森林有害生物的技术。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农药,了解常用农药的理化性质、作用及毒理机制、加工方法。学习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农药在防治林木、果树、花卉和草坪草等植物的病、虫、草和鼠害的应用技术。在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今后的科研工作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硕士研究生认真接受教师课堂讲授基本原理、方法,还要加强自学和课堂讨论,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生要完成的论文结合起来。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真正达到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森林保护学科,从事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工作的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要求学生预修:无机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昆虫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课程。本课程适用于森林昆虫研究方向的学生。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农药的基本概念及农药的研究范畴(讲课2学时)

(一)农药的基本概念

介绍农药的含义与农药的分类、毒力与药效的特点、毒性和药害、残留与残毒、农药的剂型及使用方法、有害生物的抗药性。

(二)农药的发展史与各学科的关系

介绍农药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与各学科的相互关系。

(三)农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介绍在农药农林业生产上的重要性,以及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

(四)农药学的研究范畴

包括农药合成、制剂加工、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生物活性评价、农药毒理、农药环境毒理以及农药应用技术。

第二章 生物农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2学时)

介绍生物农药概念、分类和研究历史与现状,生物农药特点及生物农药学科任务;

介绍不同类型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包括拮抗作用(重点为植物源、抗生素等具有固定化学结构的生物农药),生防菌与病原菌的竞争作用(营养竞争和位点竞争),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对寄主植物的诱导抗病性(结构因子、功能分子和功能事件等。

第三章 化学农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2学时)

第1节 化学农药的概念和分类方式(1学时)

介绍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螨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发现状,化学农药合成和筛选技术。

第2节 杀虫剂(3学时)

介绍杀虫剂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不同结构的杀虫剂及作用特点。包括化学杀虫剂的分类方式(化学组成,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性杀虫剂和特异性杀虫剂的概念,并介绍无机、有机杀虫剂的代表性品种(通用名、商品名、特点、应用范围和效果、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介绍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及作用方式,杀虫剂对昆虫体壁、消化道和神经膜的穿透作用,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昆虫呼吸代谢的干扰,杀虫剂的选择毒性及原理。

第3节 杀菌剂(3学时)

杀菌剂及其发展历史和现状,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植物诱到抗性激活剂、杀菌农用抗生素等药剂的作用特点。包括化学杀菌剂的分类方式,保护性、内吸性杀菌剂的概念及杀菌剂的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铲除作用并介绍无机、有机杀菌剂的代表性品种(通用名、商品名、应用范围和效果、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讲授化学杀菌剂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杀菌剂对病原菌细胞壁和生物膜形态和结构的干扰,对病原物蛋白质、DNA或RNA合成与转录的影响,对病原物能量代谢和细胞分裂影响等四个方面讲授了化学杀菌剂主要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

第4节 除草剂(3学时)

除草剂的分类特性及发展史以及不同结构除草剂的作用特点。包括除草剂的形态选择、生理选择和生物化学选择和人为选择概念,重点讲授生理生化选择原理,包括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抑制,生物合成抑制,植物生长抑制等方面。

介绍了除草剂的不同分类方式和无机、有机除草剂的代表性品种。

第5节 杀鼠剂、杀螨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学时)

介绍急性杀鼠剂、抗凝血剂杀鼠剂(慢性杀鼠剂)和生物毒素杀鼠剂的特点以及禁止使用和不宜使用的杀鼠剂。

介绍不同作用特点的杀螨剂的种类、机制及使用。

介绍主要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机制及使用。

第四章 农药剂型加工及科学用药技术(2学时)

介绍农药剂型加工的定义和意义,农药剂型的分类及演进,现有剂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国内外农药剂型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常规的农药剂型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科学使用的原则。

第五章 农药药效评价方法和室内生物测定(2学时)

介绍农药药效评价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室内、温室、田间),重点讲授温室盆栽试验在药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和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常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第六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发展与治理(2学时)

重点介绍了抗药性抗药性、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复合抗性等概念,影响有害生物抗药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抗药性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病原物、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第七章 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农药残留、毒性和环境毒理(2学时)

介绍农药毒理学概念和农药对有机体的急性、慢性毒性,农药的生物富集和残留毒性,农药在动物体、植物体、土壤中的代谢和光分解和残留动态。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自学和讨论等形式,要求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掌握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包括撰写课程论文5000字以上(占总评成绩70%),以及平时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30%)。

六、参考资料

1、 嵇保中 主编,林木化学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吴文君 罗万春主编,农药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赵善欢 主编,植物化学保护(第四版)北京,农业出版社,2007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许志春、陈 磊

审 定 人:温俊宝

编写日期:2014年9月

3001047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Forest Diseases

24 学时(其中,讲授: 24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5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在森林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等学科的知识,着重研究生态系中森林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控制森林病害的策略。本课程是森林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也可作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森林生态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了解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策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和今后从事森林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讲授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管理各种手段的具体运用,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典型案例,当前森林病害综合管理实践的热点问题。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森林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等,适用于森林保护和林学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涵义、历史与演变。森林健康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森林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策略(4学时)

森林病害的特点;寄主主导病害和病原物主导病害;森林病害流行的诱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

林木生态性病害的概念和实例;森林生态治理的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林木抗病性改良与利用(2学时)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抗病性的类型;病原物的变异;多系种群和单系品种;抗病机制;林木抗病性改良的途径;抗病性鉴定;林木抗病性的利用。

第四章 森林病害的生物防治(4学时)

森林病害生物防治的历史与现状;自然界有利于控制病原物的生物因素:溶菌现象;抑菌现象;重寄生现象;交互保护作用及诱导抗性。其他可利用的生防因素:抑制性土壤;非冰核细菌的利用;菌根菌的利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实例。病害生物防治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第五章 森林病害的预测预报及损失量估计(2学时)

已有的预测方法例说;森林病害造成损失的定义、模式及其测定;病害允许水平;病害防治指标。

第六章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实践(10学时)

选择国内外对重要森林病害进行管理的实例,说明森林病害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的有, 松材线虫病、针叶树根白腐病、蜜环菌根朽病、杨树溃疡病等。系统讲解这些病害病原物的遗传、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害综合治理。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安排一定学时的课堂讨论,要求研究生围绕讨论的主题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堂交流。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以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总分100分计。成绩评定:课程论文80%,课程学习的出勤(10%),课堂讨论的发言情况(1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1. 张星耀,骆有庆主编,2003,中国森林重大生物灾害,中国林业出版社

2.王军编著,1997,林木抗病性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

3. David Wainhouse. 2005. Ecological Methods in Forest Pest Manage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Forest Pathology, Wiley Blackwill Well,  Wiley Online Library

5. Phytopathology,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ISSN:0031-949X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贺伟

审 定 人:

编写日期:2014年11月6日

3001048 菌根学

Mycorrhizology

24 学时(其中,讲授: 24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5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植物根系与真菌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菌根”的相关知识,包括菌根的类型,研究方法,菌根真菌的鉴定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系统的了解菌根学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以后的相关科研中加以应用。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需对植物的根系有较好的了解,需要有植物生理学,菌物学,主要是真菌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本课程适用于森林保护,林学和园艺等相关专业。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菌根学概述 2学时

主要内容:菌根学的概念,菌根及菌根类型介绍,菌根学研究的意义及菌根学研究的进展和动向。

第二章 菌根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2学时

主要内容:外生菌根,丛枝菌根,兰科菌根及其他类型菌根的解剖学特征。

第三章 菌根真菌的分类 2学时

主要内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类,几种不同内生菌跟,包括丛枝菌根真菌和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

第四章 菌根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4学时

主要内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内生菌根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及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第五章 菌根多样性 4学时

主要内容:菌根形态的多样性,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菌根真菌功能的多样性,菌根真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六章 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影响2学时

主要内容:菌根真菌对根系结构的影响、对植物营养代谢。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对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菌根生物技术的应用 2学时

主要内容:菌根真菌接种物的培养,菌剂生产技术,菌根真菌菌种和菌剂的储存与质量检验技术,菌根菌剂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八章 菌根学研究法 6学时

主要内容:菌根调查与样品采集,菌根形态结构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分离与定量测定,菌根真菌接种方法,菌根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结合菌根研究与应用的案例讲授菌根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希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并作读书报告。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查,以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作为总评成绩,满分100分,课程论文占60%,平时占4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1. 刘润进,陈应龙编著,《菌根学》,科学出版社,2007

2. Sally E. Smith,David Read. ,Third edition,2008

开课单位:林学院森保学科

编 写 人:刘红霞

审 定 人:

编写日期:2014年11月

3001049 昆虫分子生物学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森林保护学科森林昆虫学、植物检疫方向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昆虫分子生物学学科的概况、分子系统学和进化、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分子基础、转基因抗虫植物与转基因昆虫,以及害虫防治的分子生物学策略等。昆虫分子生物学主要通过理论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和了解昆虫内在生命活动机理以及虫害发生的分子机制。通过学习昆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历史和现状,引导研究生运用已学的普通昆虫学、普通遗传学和森林昆虫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可持续森林虫灾调控中的应用与重要性。引导培养学生用综合的方法解决森林虫害防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预修课程为普通昆虫学、普通遗传学、森林昆虫学。本课程主要适用于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植物检疫方向。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2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昆虫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发展历史,昆虫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及重要领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掌握

第二节 昆虫分子生物学发展史 了解

第三节 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了解

(三)课堂研讨及课后练习

学生到国内外网站阅读与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重大事件,了解世界顶尖科学家对研究的评价,自己也尝试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小组讨论,提升自我的科学视野。

第二章 昆虫分子系统学和进化(6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昆虫基因组学等研究概况,分子系统学和进化研究的一些基本论点,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模式昆虫基因组研究概况 熟悉

1. 果蝇的染色体分子遗传学

2. 果蝇基因组

3. 蚊子基因组

4. 家蚕基因组

第二节 昆虫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 掌握

1. 分子系统学

2. 分子进化

3. 同源分析和相似分析

4. 分子钟和中性进化理论

第三节 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技术 熟悉

1. 基因组DNA、mtDNA、rRNA、卫星DNA和微卫星DNA

2. 分子标记技术分析

3. 分子杂交技术

4. 蛋白质电泳

5. 分子细胞学

6. 常用的分析软件包

第四节 昆虫的系统发育 熟悉

1. 节肢动物系统发育的分子分析

2. 系统发育组建

3. 昆虫纲各目的系统发育

4. 昆虫分子分类和进化研究举例

5. 分子遗传学和物种形成

(三)课堂研讨及课后练习

熟悉各个模式昆虫基因组数据库的国际网站,复习各种分析软件包的功能,选取分类地位上已明确昆虫和未知的昆虫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利用所学的方法对昆虫进行系统分类,并评估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评价这些方法在目前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缺点。

第三章 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分子基础(4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食性昆虫与受害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分子机制。掌握植物次生代谢物概念、种类及其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昆虫的化学感觉机理,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化学通讯及化学适应性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的次生代谢物 了解

1. 次生代谢物的主要途径

2. 次生代谢物的化学多样性和可变性

3. 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生态学功能

第二节 昆虫的化学感觉机理 了解

1. 化学感觉器

2. 嗅觉机理

3. 味觉机理

第三节 植物的虫害诱导反应 掌握

1. 基本特性

2. 植物的蛋白酶抑制素

3.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

第四节 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化学通讯 掌握

1. 信息化合物网

2. 化学通讯的协同进化

(三)课堂研讨及课后练习

课后自己搜索目前国内外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成功实例,探讨利用次生代谢物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的意义,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之间的异同。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植物与转基因昆虫(4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学习转基因的具体方法技术,了解转基因抗虫植物和转基因昆虫的概念,国内外转基因抗虫植物和转基因昆虫的研究进展;了解目前转基因抗虫植物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和应用 了解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国际争论 了解

第三节 转基因技术在的应用概况 了解

第四节 转基因抗虫植物 掌握

1. 抗虫活性物质及其基因

2. 抗虫目的基因的转化途径

3. 转基因抗虫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产生抗性的治理策略

第五节 转基因昆虫 掌握

1. 转基因昆虫的概念

2. 昆虫转座子

3. 转基因昆虫的研究实例

4. 转基因昆虫的应用范畴和前景

(三)课堂研讨及课后练习

查询相关资料加深了解国内外转基因抗虫植物和转基因昆虫的新进展。课堂上研讨自己对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的看法,为今后实际开展转基因抗虫植物研究的长远策略的制定奠定知识基础。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采用任课教师讲解、研究生结合课题或兴趣撰写综述并进行PPT展示等多种方式巩固和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开展专业研究的兴趣。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研讨促进同学自学及掌握实际技能。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作业成绩占50%,论文写作或开卷考试占5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1. 程家安, 唐振华 主编.《昆虫分子科学》.科学出版社,2001.

2. Marjorie A. Hoy. Insect Molecular Genetics (Thi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Academic Press.

3. 刘同先, 康乐(合著).《昆虫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彭建新, 杨红, 洪华珠 (合著). 昆虫分子遗传学.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荫长 (著). 昆虫生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 任国栋(著).《昆虫分类与多样性》.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沈孝宙 (著). 转基因之争.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 阎凤鸣 主编,化学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

9. 赵惠燕 主编,昆虫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10

10. 钦俊德 主编,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1987

相关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Insect Science,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陈敏,陶静

审 定 人:温俊宝

编写日期:2014年11月17日

3001050 昆虫种群生态学

Insect population ecology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森林保护学科森林昆虫学方向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在森林保护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全面了解昆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林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实现林业害虫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本课程主要阐明环境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昆虫种群空间、时间、数量动态及其机制,昆虫种群时空动态的各类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昆虫群落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利用,昆虫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生物入侵、转基因作物风险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预修课程为普通昆虫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和生态学。本课程主要适用于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方向。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昆虫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昆虫生态学发展过程及各支学科,昆虫生态学最新发展动态,昆虫生态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重要领域。

第二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适应对策(2学时)

环境因素(温、湿、光)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昆虫种群生命表,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及机制。

第三章 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2学时)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意义及相关重要概念,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主要内容,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昆虫种群空间格局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

第四章 昆虫种群密度及其估值(2学时)

昆虫种群密度的定义、类型及估计方法,抽样技术以及主要类型,标记释放回捕技术及应用。

第五章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及协同进化(2学时)

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的类型及主要内容,昆虫对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机制。

第六章 昆虫的化学通讯及应用(2学时)

昆虫的主要通讯方式及作用,化学通讯在昆虫种群内及种群间的作用原理与机制,性引诱剂的开发与应用,引诱剂在我国林业害虫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

第七章 昆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2学时)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及作用的后果,全球变暖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昆虫分布区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昆虫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林业害虫防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八章 昆虫种群扩散与生物入侵(2学时)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国内外的发生现状及危机,入侵物种的种群生态学,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对入侵种的响应机制。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采用任课教师讲解、相关专家专题讲座、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生结合课题或兴趣撰写综述并进行PPT展示等多种方式巩固和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开展专业研究的兴趣。通过课后作业促进同学自学及掌握实际技能。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作业成绩占50%,论文写作或开卷考试占5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1. 张国安主编,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科学出版社,2012

2. 戈峰主编,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沈佐锐主编,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汝梅、成新跃主编,昆虫种群生态学-基础与前沿,科学出版社,2005

5. 阎凤鸣主编,化学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

6. 赵惠燕主编,昆虫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10

7. 张文军主编,生态学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8. 万方浩主编,中国生物入侵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9. 钦俊德主编,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1987

相关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Population Ecology,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Global Change Biology,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Insect Science,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宗世祥,陶静

审 定 人:温俊宝

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5日

3001051 入侵生物学

Invasion Biology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入侵生物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的: 生物入侵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课程以生物入侵过程为主线,主要介绍生物入侵各阶段的特点、基本理论和假说、研究方法,以及入侵生物学学科的形成及基本术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入侵生物学的最新理论、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验验证、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及争论焦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科研思路,并为从事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预修课程

昆虫学,植物检疫,普通生态学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生物入侵概述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介绍;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入侵生物学学科的形成过程;

(3)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

(4)对生物入侵的理论探讨

(5)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

基本要求:

掌握生物入侵的概念,了解入侵生物学学科的形成过程,理解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掌握生物入侵的六种入侵假说。

实验一:生物入侵假说的验证

实验内容:

选择实验室目前在研的入侵生物,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入侵假说要点,对每种供试入侵生物进行入侵假说验证。

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入侵假说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影响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基础

(2)入侵事件中入侵种的适应性生理生态特征体现

(3)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植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4)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影响:直接和非直接后果

基本要求:

了解入侵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基础、入侵事件中入侵种的适应性生理生态特征体现,理解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影响,掌握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

实验二: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

实验内容:

观察供试入侵植物和生物的器官特征,明确在入侵的过程中,出现的遗传漂变,结合外来种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归纳总结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

基本要求:

进一步理解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影响,掌握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

第三章 生物入侵对土著种的影响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外来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竞争

(2)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

(3)外来种对土著种的遗传侵蚀

(4)外来入侵种对土著种的其他影响

随同外来种入侵的病原菌的危害

外来种导致土著种的进化或习性的改变

外来种控制所引入的天敌对土著种的影响

基本要求:

了解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外来种对土著种的遗传侵蚀、外来入侵种对土 著种的其他影响,掌握外来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竞争6

实验三: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

实验内容:

参观中国检科院的隔离试种苗圃,用相关仪器对入侵物种的化感作用进行检测,明确在入侵的过程中,化感作用对外来入侵所起的作用。

基本要求:

明确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

第四章 群落可侵入性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群落可侵入性的相关概念

Lonsdale 概念、群落可侵入性、入侵潜力、繁殖力

(2)关于群落可侵入性的几个假设/假说

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设、植物群落资源波动假说、群落生态学假说、关于外来种入侵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的新思维

(3)群落可侵入性的影响因素:群落或生境进化历史、群落结构、繁殖压力、干扰和胁迫

基本要求:

了解群落可侵入性的相关概念、群落可侵入性的影响因素。掌握关于群落可侵入性的几个假设/假说。

实验四:入侵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实验内容:

参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以该研究室的紫荆泽兰为例,明确在入侵的过程中,入侵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基本要求:

明确入侵与物种多样性增减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中国生物群论的可侵入性

(2)生物入侵的负效应

Londsale 侵入模型、群落可侵入性、群落可侵入性的关键要素

(3)外来入侵种的引入途径:无意引入和有目的引入

(4)中国外来入侵种

中国外来入侵种的重要特征

中国历史上外来物种的引入

中国改革开放后面对物种入侵新课题

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生物群论的可侵入性,理解外来入侵种的引入途径。

实验五:Londsale 侵入模型的应用

实验内容:

以检疫室饲养的舞毒蛾为例,学习应用Londsale 侵入模型,找到群落可侵入性的关键要素。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如何使用Londsale 侵入模型,分析生物入侵效应。

第六章 中国各种外来入侵物种(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斑潜蝇的生物学特征、适应能力与爆发机制

1. 斑潜蝇的种类、起源与分布

2. 斑潜蝇的生态适成能力

3. 斑潜蝇的地理种群分化

4. 斑潜蝇在我国的成灾原因及控制对策

(2)松材线虫的发生、危害与对策

1. 松材线虫病的分布

2.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

3. 病原线虫

4. 传媒昆虫

5. 松材线虫病的检测及综合治理

6. 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3)凤眼莲的繁殖对策、资源竞争、生态影响及防治对策

1. 凤眼莲的生物学特性

2. 凤眼莲生物入侵的现状

3. 繁殖体的来源

4. 凤眼莲的繁殖对策

5. 凤眼莲的资源竞争

6. 凤眼莲天敌

7. 凤眼莲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8. 凤眼莲生物入侵的对策

(4)薇甘菊的入侵、危害与防控技术研究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薇甘菊的物候期、生长曲线及光合生理特性

3. 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

4. 薇甘菊的预防与控制

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外来入侵生物的国内外研究线状,理解各种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控制,掌握各种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与危害。

实验六:典型外来入侵生物的识别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室提供的入侵生物生活史和受害特征标本,结合教学录像,掌握供试外来入侵生物的识别特征,明确各种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与危害规律。

基本要求:

掌握供试外来入侵生物的识别特征,明确各种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与危害规律。

第七章生物入侵与人类疾病 (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入侵并促进疾病传播

(2)入侵物种传播疾病

(3)细菌性疾病与健康

(4)病毒与健康

基本要求: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入侵并促进疾病传播,理解入侵物种传播疾病。

实验七:入侵物种的传播疾病

实验内容:

参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生物入侵所促进的疾病传播方式。

基本要求:

理解入侵物种所传播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第八章防治生物入侵的对策(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1)第一节从哲学和战略角度认识生物入侵

从哲学高度认识生物入侵、从全球战略高度认识生物入侵

(2)防止生物入侵的原则与对策

1. 防止生物入侵的目标

2. 防止生物入侵的观念思维

3. 防止生物入侵种的防止与引进原则及对策

4. 清楚与控制生物入侵的原则和对策

5. 物种重引进

6. 环境影响评价

7. 防范生物入侵的控制策略

8. 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9.开拓新的防治理念和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从哲学和战略高度认识生物入侵,理解防止生物入侵的目标、物种重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开拓新的防治理念和方法,掌握防止生物入侵中的防止与引进原则及对策、 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实验七: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实验内容:

参观首都机场货检处,掌握防止生物入侵中的防止与引进原则及对策,总结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策略。

基本要求:

总结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策略。

四、学习方式及要求

学习方式为听课、讨论,做实验或实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意义和学习的主要内容;理解入侵生物学的概念;认识到生物入侵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我国入侵生物的主要类群;评估入侵生物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制定综合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策略和依据。

五、考核办法

根据对本课程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文。

六、参考教材

1. 万方浩,谢丙炎,杨国庆.入侵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万方浩,彭德良,王瑞.生物入侵:预警篇.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生物入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徐汝梅,叶万辉.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Charles P, Hal M, Mark W. Bioinvasions and Globalization: Ecology,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石娟

审 定 人:骆有庆

编写日期:2014.11.3

3001053 林业激光雷达应用

Forestry LiDAR Applications

16 学时(其中,讲授: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1 学分

一、课程简介“林业激光雷达应用”是林业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属于前沿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激光雷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机载激光雷达、地基激光雷达和星载激光雷达的数据分析方法。学习内容包括地形制图、冠层高度模型、森林生理参数预测、多源数据融合、生态学应用方法和常用软件等。课程将提高学生对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为深造和就业大小基础。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遥感或者3S相关课程。最好具备一些计算机或者统计课程背景。适用于林学类、信息类、生态类等相关专业学生。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6学时)

第一章:概论(Introduction, 4学时)

1.1 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lidar)

1.2 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

1.3 数据格式与查看 (data format and viewing)

1.4 处理软件(Processing software)

1.5 常见应用(Applications)

第二章:数据处理基础 (Data processing basics, 4学时)

2.1 地表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2.2 数字表面模型(DSM: Digital Surface Model)

2.3 冠层高程模型(CHM: Canopy Height Model)

2.4 统计分布模型(Statistics distribution model)

2.5 常见度量指标(Common lidar metrics)

第三章:林业预测模型 (Lidar predictive models, 4学时)

3.1 主要度量指标(main metrics)

3.2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3.3 外推方法(extrapolation techniques)

3.4 课程讨论(Paper discussion)

第四章:森林参数提取案例研究 (Case studies on forest parameter extraction, 4学时)

4.1 地基激光雷达案例(cases on terrestrial lidar)

4.1 波形激光雷达案例(cases on waveform lidar)

4.3 数据融合案例(data fusion)

4.4 课程讨论(Paper discussion)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本课程以应用为导向,采取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同步讨论,学生分组参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以多媒体为主。五、考核方法本课程是选修课,考核按照比例分为为三项:(1)30% - 实验作业或者相关科研项目讲评(Assignments/Project):考察学生的理论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分组提高效率,但是要求独立完成报告。根据报告进行评分,并讲评。(2)10% - 考勤 (attendance)(3)60% - 期末考试(Final exam):采用前沿论文翻译或者专题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完成一篇完整的论文,至少包括目的意义,激光雷达的应用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以教师讲义为主,可参考如下经典书籍:Shan and Toth, 2008. “Topographic Laser Ranging and Scanning, Principles and Processing”. http://www.crcnetbase.com/doi/book/10.1201/9781420051438相关国际期刊包括: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ing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黄华国

审 定 人:

编写日期:2014/11/27

3001054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教学大纲

Forest Resource Assets Evaluation

32 学时(其中,讲授: 32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近年来新发展的学科,是森林经理的主要专业选修课,安排教学时数为32学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为目标。论述如何界定各类森林资源资产,如何进行森林资源资产的清查、核查,如何测算森林资源资产的市场价格和价值,如何进行评估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在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预修课程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需要提前学习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济学,森林计测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济学以及森林计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课堂练习的内容。

第一章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概论(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森林资源资产的概念,特点,评估的基本原则和依据,评估的目的及估价标准,了解有关森林资产评估的主体,职能及作用。

第一节 森林资源资产及其评估

森林资源资产概念及特点,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

第二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主体和依据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主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依据。

第三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原则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操作原则。

第四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职能和作用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职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作用。

第五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估价标准

历史成本标准,重置成本标准,现行市价标准,收益现值标准,清算价格标准。

第二章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知识(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林地地租理论,森林资产评估中利率的确定技术和评估的基本方法。了解森林成熟和收获预测。

第一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森林资产评估中利率的确定

利率的概念及构成,利率对森林资产评估值的影响,森林资产评估中合理利率的确定。

第三节 林地地租

“资本”化的林地地租,林地投资补偿。

第四节 森林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林木资产评估的测算方法,林地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方法。

第五节 森林资源资产核查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资产的核查。

第三章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操作规范(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管理,各类森林资源资产评价所需资料,了解森林资源资产评价的程序。

第一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操作程序

评估目的,评估范围和对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委托协议,评估基准日,评估方案,评估价格标准,评估方法,森林资源资产清查和核查,林资源资产评估,三级审核,立项与确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底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档案。

第二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思路

用材林林木资源资产评估,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竹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景观资产评估。

第三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

整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单项用材林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竹林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景观资源资产评估所需资料。

第四章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质量和风险防范(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提高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质量的对象及防范风险的措施、了解影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质量的因素及评估的责任体系。

第一节 影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质量的因素

第二节 提高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质量的对策

第三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风险和防范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责任体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风险防范。

第五章 林木资源资产评估(8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的评估测算技术,了解用材林同龄林、异龄林和经济林、竹林资产的特点。

第一节 用材林林木资源资产评估

同龄林林木资源资产评估,异龄林林木资源资产评估,用材林林木资源资产评估的几种类型。

第二节 林木资源资产评估案例

第三节 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

经济林的经营特点及经济林资产特性,经济林资源资产的界定,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影响经济林资源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经济林资源资产核查的方法,经济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案例

第五节 竹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

竹林资源资产的特性及经营特点,竹林资源资产的清查和评估有关资料收集,竹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竹林资源资产评估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 竹林资源资产评估案例

第六章 林地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8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各种林种的林地评估测算技术,了解影响林地评价的因素。

第一节 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概述

资源与林地资源资产,林地使用权,林地资源资产评估的实质,影响林地资源资产使用权价值的因素。

第二节 用材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

同龄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异龄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

第三节 其他地类林地资源资产评估

经济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竹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疏林地林资源资产评估,未成林造林林地资源资产评估,苗圃地资源资产评估,无林地林地资源资产评估,转为它用的林地资源资产评估

第四节 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案例

第七章 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 (4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森林景观资产概念、特点及评价技术,了解森林景观质量等级评定。

第一节 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概述

森林景观资源资产的概念,森林景观资源资产特点,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森林景观资源资产评估案例

第八章 整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的特点,了解整体企业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

第一节 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概述

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涵义,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的特点,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的范围界定。

第二节 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的思路及数学表达式,单个森林经营类型的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多个森林经营类型的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的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加和法

加和法的基本思想,加和法的计算方法,加和法评估整体企业森林资源资产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其他森林资源资产评估(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收益权的特点,了解经营权、收益权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的评估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的涵义,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的特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的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评估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评估案例

第三节 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评估运作技巧及案例

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的涵义,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评估的特点,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评估方法,林木资源资产收益评估的几点说明,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评估案例。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要求研究生掌握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性,一般的评估理论以及森林资源资产的核查及评估测算技术。了解我国资源资产评估的情况和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关管理体制,为研究生将来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五、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查主要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

六、参考资料

1、李军 资产评估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平留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彭道黎

审 定 人:亢新刚

编写日期:2014.10.31

3001055 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方法

Decision Methods for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32 学时(其中,讲授: 20 学时;实验: 12 学时;实习: 0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以数学规划决策等理论为基础,结合LINGO/EXCEL/等计算机软件,介绍森林资源管理定量决策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决策问题数学描述、模型建立、求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掌握在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方法。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本门课程预修课程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适用于林学、林业信息、林业经济等相关专业学生。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门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

1 导论(讲课8学时)

1.1 森林资源管理定量分析

1.2优化模型的基本概念

1.2.1优化模型的一般形式

1.2.2可行解与最优解

1.2.3优化模型的基本类型

1.3线性规划模型

1.4二次规划模型

1.5非线性规划模型

1.6整数规划模型

1.7其他优化模型

2 LINGO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3学时)

2.1 LINGO软件简介

2.1.1 LINGO基本功能

2.1.2用LINGO编程语言建立模型、求解过程

2.1.3建立LINGO优化模型需要注意基本问题

2.2敏感性分析

2.3整数线性规划的求解

2.4 LINGO命令窗口及菜单

2.5 LINGO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6 LINGO软件与外部文件的接口

2.6.1将LINGO模型嵌入/链接到电子表格文件中

2.6.2通过电子表格文件传递数据

2.7 Excel软件线性规划求解方法

3 同龄林森林管理决策问题(讲课4 学时+实验3学时)

3.1火炬松同龄林收获优化问题

3.2同龄林的最优采伐计划

3.3评估森林价值问题

4 异龄林森林管理决策问题(讲课4 学时+实验3学时)

4.1异龄林的经济和环境管理问题

4.2 异龄林林分管理模拟

5 多种规划方法的应用(讲课4 学时+实验3学时)

5.1 多目标资源管理—目标规划

5.2 森林资源规划模型——整数规划

5.3濒危物种风险最小化问题

5.4森林收益和生物多样性优化问题-马尔可夫链决策过程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计算机软件编程相结合,互动和案例教学法。

五、考核办法

本课程是方向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方式,总评成绩由实验报告40%、考勤10%、课程论文(50%)三部分组成。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以教师讲义为主。

参考书目:

Buongiorno.J. and Gilless. Decision Methods for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2003.

谢金星,薛毅编著.优化建模与LINDO/LINGO软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袁新生. LINGO和Excel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7.

国际期刊包括: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杨华

审 定 人:

编写日期:2014.11

3001057 林业遥感理论与技术方法

Theory and Techniques for Forest Remote Sensing

32 学时(其中,讲授: 4 学时;实验: 24 学时;实习: 4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结合理论讲授,让学生掌握林业遥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熟悉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授课形式以上机操作为主,实验24学时,实习4学时,讲授4学时。使用软件为PCI Geomatica。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面向森林经理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生态学、自然地理学以及从事植被地理空间分布研究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可选修。要求学生已经学完遥感概论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熟悉遥感的主要概念。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 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 (讲课1小时,实验3学时)

目的:熟悉图像的结构及基本操作

内容:了解图像处理软件模块功能;图像的读取与存储、图像合成;图像增强技术。

第2章 图像几何校正(讲课1小时,实验3学时)

目的:学习有参考图像以及人工输入坐标的几何校正方法。

内容:利用参考图像对目标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利用地图网格信息人工输入坐标进行几何校正。

第3章 图像辐射校正(讲课1小时,实验3学时)

目的:学习图像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

内容:根据参考图像,通过建立已知地物光谱反射率相关关系,对目标图像进行辐射校正。

第4章 图像切割与拼接(实验4学时)

目的:学习图像切割与拼接方法

内容:根据给定的范围,将图像切割存储到目标文件;将不同的图像根据地理坐标关系拼接成一个文件。

第5章 图像判读方法(实验4学时)

目的:学习图像人工判读方法。

内容:对各种地物根据颜色亮度等可视特征建立判读标志,人工进行图像分类。

第6章 图像无监督分类(实验4学时)

目的:学习非监督分类方法。

内容:学习主要的无监督分类方法,对自动分类结果进行解释、归类、统计。

第7章 图像有监督分类(讲课1小时,实验3学时)

目的:学习有监督分类方法。

内容:根据已知覆被类型建立训练区、检验区,对分类精度进行分析。

第8章 图像运算与光谱特征统计(实习4小时)

目的:学习图像波段之间的运算方法,统计不同地物光谱特征,熟悉模型模块的使用方法,全面复习学过的方法。

内容:根据卫星图像的背景参数计算波段反射率,不同波段之间指数的计算。运用学过的方法对给定的样本图像进行分类和光谱特征提取、像素数量计算。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以上机操作为主,利用研究案例素材,学习遥感图像的各种处理方法。其中理论讲授4学时,上机操作实验24学时,实习4学时。理论讲授主要介绍遥感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实验课利用科研素材,学习图像处理以及分析方法,重点在图像的前处理、信息提取、图像之间运算等。实习课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利用学过的方法完成图像处理的全过程。

五、考核办法

学习成绩采取考查的形式评定,各部分的成绩比例为:课程论文30%、平时实验报告50%、出勤率20%。

六、参考书籍及阅读文献资料

Khorram, S. et al. 2012. Remote Sensing, Springer, New York, 134 pp.

Kramer, R. J. 1992. Earth Observation Remote Sensing.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51 pp.

Wulder, M. A. et al. (eds.) 2003. Remote Sensing of Forest Environments: 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New York, 519 p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期刊)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期刊)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刘琪璟

审 定 人:杨 华

编写日期:2014.10.28

3001058 森林生长与收获预估

Growth and Yield Prediction

32 学时(其中,讲授: 4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10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林分的结构与生长规律,主要包括各种森林调查因子的结构状态和生长规律,构建林分预估模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为科学、合理经营森林、森林动态管理与监测、质量与经济价值评价,制定森林经营计划与方案等,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依据。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为森林经理、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业经济管理及地理信息等学科的研究生。

二、预修课程

本门课程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预修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森林经理、测树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抽样调查方法等。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 林分结构 (8学时)

第1节 林分直径结构

(一)林分直径结构概述

(二)同龄林直径结构

(三)异龄林直径结构

第2节 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一)林分直径与年龄的关系

(二)同龄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三)异龄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第3节 林分树高结构

林分树高结构规律概述

(一)林木树高与胸径的关系

(二)林分树高分布与直径分布的关系

第4节 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规律

(一)胸高形数、形率结构规律

(二)形高结构规律

(三)实验形数结构规律

(四)林分材积结构规律

第2章 立地质量 (4学时)

第1节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一)立地及立地质量概述

(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分类

(三)立地质量直接评定方法

(四)立地质量间接评定方法

第2节 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编制

(一)地位指数曲线的类型

(二)同形地位指数表编制方法

(三)地位级表编制方法

第3章 林分密度 (8学时)

第1节 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一)林分密度对林分直径生长的影响

(二)林分密度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

(三)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积生长的影响

第2节 林分密度指标

(一)株树密度

(二)断面积密度

(三)疏密度

(四)郁闭度

(五)立木度

(六)林分密度指数

第3节 单木竞争指标

(一)基本概念

(二)单木竞争指标

第4章 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 (6学时)

第1节 材种划分与材积测定

(一)概述

(二)木材标准

(三)造材基本原则

(四)材积测算

第2节 材种结构规律

(一)材种出材率

(二)材种出材率曲线

(三)材种出材率结构

第3节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

(一)伐倒木造材法

(二)材种表法

第3节一元材种出材率表编制

(一)削度方程法

(二)材积比方程法

第5章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 (6学时)

第1节 基本概念

(一)生长收获

(二)林分生长收获因子

(三)模型分类

第2节 全林分模型

(一)固定密度的全林分模型

(二)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

第3节 径阶分布模型

(一)现实林分间接估测方法

(二)未来林分间接估测方法

第4节 单木模型

(一)与距离有关模型

(二)与距离无关模型

(三)建模方法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课程采用以理论教学、实习作业为主,配合自学、讨论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时间的分配:理论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主要是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报告。

五、考核办法

课程成绩以实习作业和小论文为主,占80%,讨论和小测验为辅占20%,作为课程成绩。

六、参考资料

孟宪宇主编,测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开课单位: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科

编 写 人:亢新刚

审 定 人:孟宪宇

编写日期:2014.12.05

3001059 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32 学时(其中,讲授: 32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性质:学位课。

目的:旨在培养研究生逐步掌握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一些林学野外调查、监测、评价与室内研究方法,获得有关资源与环境定量监测与评价的系统方法论。为将来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重要。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教学质量,除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动手操作与分析计算的技能。

二、预修课程

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与许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学及生物学基础:生态学、植物学等;

数学基础:数学、数理统计、生物统计等;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遥感等。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计32学时,分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概述(4学时)

1.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宏观网络层次

2.自然资源监测与评价模型

3.案例分析

重点掌握全球性网络、区域性网络、国家网络,理解数学生物模型,了解因子筛选与矩阵模型、环境因子监测及方法等。

第二部分 监测系统及其设计(6学时)

1.监测的概念与分类

2.监测体系的结构设计

3.监测方法和技术

4.监测技术系统的设计

5.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掌握监测的类型、基本概念、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理解变量指标体系的确定、信息获取途径和精度控制及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等,了解管理和监测目标、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系统设计等。能够运用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及信息采集和预处理理论进行数据库建立(结构,代码),进行分析和评价、预测。

第三部分 评价系统及其组织(6学时)

1 评价理论

2 评价指标体系

3 评价模型和方法

4 货币评价

掌握评价的概念、评价系统及模型、指标值的量化及其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综合集成、指标综合的方法、评价体系的概念、评价体系的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理解多层次、多指标评价模型等评价模型和方法,了解货币评价基础、林地评价、林木评价及森林环境评价等。

第四部分 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系统(10学时)

1 全球及区域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系统

2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系统

3 企业级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

4 我国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掌握全球与区域森林资源评价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及我国森林资源监测评价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理解企业级监测评价系统的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森林可持续评价在企业级监测评价系统中的实现,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的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系统。

第五部分 基于GIS/RS的空间分析方法(6学时)

1 GIS系统

2 RS系统

多要素多目标的分析、评价与预测。

四、教学方式及要求

课堂讲解、随堂专题讨论、典型发言相结合。注重启发研究生的敏锐思维,鼓励自学、讨论,争取给更多的同学典型发言的机会,教师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用贴切的实例分析理论问题。

五、考核办法

以课程论文为主,参考平时成绩。本课程论文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明其现代社会对该课程(某些)内容的应用需求。使同学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六、教材

孙玉军主编,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开课单位:林学院

编 写 人:孙玉军

审 定 人:孙玉军

编写日期:2014.05.09

3001060 森林培育研究法

Research Methods of Silviculture

48 学时(其中,讲授: 48 学时;实验: 0 学时;实习: 0 学时); 3 学分

一、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研究法》是森林培育学科研究生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研究方法论和森林培育关键研究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森林培育研究法》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森林培育研究中如何形成创新思维,如何科学选题、设计试验、处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并系统掌握森林培育中碳循环、土壤水、树木水、苗木、分子生物学、土壤及植物营养等关键研究的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选择研究方向和开展研究。该课程对其他林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将将起支撑作用。

二、预修课程及适用专业

预修课程为森林培育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对森林培育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理解;适用于森林培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森林培育研究方法论 20学时

(1)创新思维方法养成 2学时 贾黎明

森林培育专业的特色及该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科技创新的种类;创新思维的来源(文献、试验观察、学术交流等)及相关案例。

(2)文献检索、阅读与综述 2学时 席本野

常用文献检索工具(谷歌学术、微软学术、WEB OF SCIENCE、CNKI)、文献检索方法、文献追踪、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NoteExpress等)等的介绍;文献阅读方法及文献计量;综述撰写。

(3)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及结题 4学时 贾忠奎

科研选题的策略及方法、选题的程序及注意事项等;项目申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