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 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 家园的安全、众人的健康、社区的安宁,浦 东广大群众自觉投入战斗,在平凡中书写 不平凡,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八旬老党员捐款3万 元表“初心” 本报记者 陈烁 “我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忙可以帮的, 就捐一点心意吧。” 2 8 日一大早,家住 大团镇永春北路的 87 岁退休老党员陆秀 英,来到北大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委托 居委会将 3 万元现金捐赠给武汉市抗击 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患者。 面对疫情,陆秀英的心始终牵挂着武 汉疫区群众。她每天收看新闻,当看到医 护人员纷纷前往疫情重点地区支援时,老 人被感动了。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就要不忘入党初心,带头做表率,为疫区 做点事。” 当老人从塑料袋中将包裹好的三沓 人民币交给北大居委工作人员,希望把自 己的这份心意送给疫区时,工作人员被这 一善举深深打动,马上联系了相关部门办 理汇款业务,尽快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浦东新区分会,将这笔捐款转交给武汉市 慈善总会。 白天是社区干部 晚 上做车间辅工 本报记者 沈馨艺 2 4 日傍晚,周浦镇康泰居民区的 妇女干部们下班后,匆匆扒了两口饭,就 齐齐来到上海诚格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 司厂房,开始第一天的志愿工作—当起 了车间辅工。 近日,一则“招工启事”刷屏了周浦干 部群众的朋友圈。位于周浦镇智慧产业 园区内的诚格公司被政府征用后,仅用 5 天就转产防护服。然而正值春节期间,工 厂人手不足,抗“疫”前线需求又大,公司 除了向全体员工发出“召回令”外,还向社 区发布了招工启事,急招临时缝纫工和辅 工。 这样的工作需要心灵手巧的女性,康 泰居民区妇联主席夏莲英得知招聘信息 后,立即在居委妇联执委和妇女骨干中动 员,希望能在居民区里招募到一批合适的 妇女志愿者,参与防护服的生产。消息一 经发布,居委妇女干部和女性志愿者们纷 纷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为一 线的抗“疫”战士们保驾护航。 当天晚上,她们第一次走进工厂,当 起了车间辅工。在工厂师傅的指导下,志 愿者们学习辅助工作流程后,走上了流水 线。打孔、剪线头、贴标签、贴封条、折叠 整装……她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操作,做 得有模有样。 连续几个小时在流水线上弯着腰工 作,加上白天在居民区防“疫”一线的奔 波,志愿者们累得腰酸背痛,却没有一句 抱怨。 “能为一线的医护人员多添一件‘战 袍’,贡献一份巾帼力量,我们觉得很光 荣。”夏莲英说,“希望这些‘战袍’带着我 们满满的祝福,保护好每位抗‘疫’战 士。” “社区防疫守护专项 基金”暖人心 本报记者 沈馨艺 前几天,家住陆家嘴街道梅园三村的 曹礼珍阿婆步履蹒跚地来到居民区“家门 口”服务站,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 万元交到居民区干部手中,希望用这笔钱 为战斗在社区一线的居委社工购买防护 物品。 曹阿婆说,看着自己孙辈年纪的社工 们来回奔忙,心里过意不去。尤其是他们 的防护用品不够用,让人看在眼里,急在 心里,所以想出一份力,和大家共渡难关。 为了让这份沉甸甸的爱延续,陆家嘴 社区公益基金会将曹阿婆捐赠的 1 万元 再配捐 1 万元,共同成立了“社区防疫守 护专项基金”,全部用来为居民区社工、志 愿者购买防疫物资。这一暖心举动,也引 发了周边市新、林山、乳二、乳四、隧成、崂 三等多个居民区的接力,基金会陆续收到 多笔捐款。 大家的举动令人暖心,而街道里看似 平凡的环卫工人们,也乐当“逆行战士”, 除了分类处理废弃口罩,他们还坚持对垃 圾桶、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作业车辆进 行全面高标准消毒。“虽然辛苦,但听到居 民一声声‘谢谢’,我们觉得充满动力。”环 卫工人曾师傅说。 “我们也是村里的一分子” 本报记者 须双双 近日,航头镇沈庄村疫情防控一线多 了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 10 名成员,全 是外地来沪人员。 “我们长期生活在沈庄村,也是村里 的一分子。”志愿者之一的林在满说:“用 家乡话对同乡进行防疫宣传,效果很好。” 沈庄村外来人口众多,疫情发生以 来,不少人员自重点地区返回该村。党总 支书记谈林华注意到,不少外来人员已在 村里居住多年,是来沪人员中的骨干、带 头人,他们平时乐于参与村里事务,在同 乡中也很有号召力。 为此,村党总支发出《致来沪人员的 倡议书》,希望来沪人员当中的党员骨干、 有意愿参与疫情防控的全体同志,响应志 愿者招募令。 《倡议书》发出后,春节留村未返乡的 林在满、李侠、王占东等多人立即积极响 应。“村里党员干部的行动感染带动了我 们,作为村里的一分子,要一起守护我们 的家园。”一名志愿者说。 这支 10 人组成的来沪人员联防联控 志愿者队伍,配合村包干队伍,发挥乡情 纽带作用,做好 5 18 名隔离人员的信息 沟通、生活用品采购等事务,“老乡帮老 乡、老乡带老乡”,同心协力、守望相助,配 合村里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我行,我跟你们一起扛” 本报记者 沈馨艺 “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人头熟,我跟你 们一起去排摸。”日前,家住金杨新村街道 罗山三一居民区的周玉萍阿姨主动请缨, 陪着居委的年轻社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 排摸辖区内的租客情况。战“疫”期间,包 括周玉萍在内的不少普通群众,投身抗 “疫”行动中。 罗山三一居委辖区里的金浜村是街 道里为数不多的城中村之一,外来人员多 且密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 周阿姨利用自己“老土地、人头熟”的 优势,每天早出晚归与社工们上门排摸、 登记租客情况。眼下,正值外来务工人员 返工大潮来临,她又自发在居民中宣传, 每天督促各家房东主动上报来沪人员,为 社区基层抗击疫情作贡献。 与周阿姨相似,黄山新城居民朱广弘 为了方便居民预约口罩登记,主动帮助居 民区制作“居委口罩预约登记表”和微信 扫描二维码,不仅减轻了居民区社工的负 担,居民们也因此在家就能网上登记,大 大减少现场登记可能发生的人际接触。 此次疫情不仅让居民挂心,同样也牵 动着正在海外求学的青年党员姚旭阳的 心。当他得知疫情后,第一时间发动身边 的中国留学生,想办法购买口罩并寄往国 内。同时,他还将平日积蓄作为特殊党费 上交社区,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而年 过九旬的老党员伏培中也将省吃俭用下 来的一万元积蓄捐给社区,支援基层抗 疫。 平凡人乐于奉献、扛起责任。在这场 特殊的战役中,像这样的温暖故事在金杨 新村街道还有很多。正如多次向社区捐 赠口罩的党员刘亚说:“我们的付出或许 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能为一线工作人员 增添信心和决心。” NEWS 要闻 4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孙竹芗 美编 / 吴婷 2020.2.11 本报记者 须双双 通讯员 高志强 “您好,快递已经在您门口了。” 2 7 日下午 2 点半,航头镇金沁苑第一居民区 的隔离人员收到了一条微信,原来是小 区里的特殊“快递小哥”给他送来了生活 用品。 这段时间,金沁苑第一居民区里多 了两名特殊的“快递小哥”,他们是居委 工作人员储杰军和主动请缨的老党员田 仁根,两人专门负责为隔离家庭送“快 递”。 金沁苑第一居民区有 5 户居家隔离 家庭,快递不能进入小区的措施执行后, 他们便开始担忧怎么解决购买生活必需 品的问题。为了让 5 家人家安心隔离,金 沁苑第一居委利用区域化党建优势,与 周边的超市、菜场对接,建立由居委、超 市、菜场、居家隔离户组成的微信联系 群,超市菜场每天把菜品以视频方式发 在群里,隔离人员自行挑选后,超市菜场 人员将选好的物品送到小区门口,再由 “快递小哥”将这些快递送达居家隔离家 庭的门前,彻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最后 一米”困难。 这两名特殊的“快递小哥”,除了送快 递,还提供跑腿代办服务。前几日,小储 收到一条求助微信,一户隔离人员家的煤 气用完了。小储知道后,马不停蹄地上门 取卡,再立即到社区中心充值…… 小储和老田,一对老少搭档“快递小 哥”,日日穿梭在小区里,传递着社区大 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赵天予 在小区楼道爬上爬下,他充满干劲与 冲劲;向老年居民讲解消毒措施时,他又 显示出了充分的耐心与细心。这几天,在 洋泾街道巨东居民区, 18 岁的“00 后”共 青团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樊思 璟,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注 入一股青春的活力。 非常时期投入志愿队伍 2 5 日下午 2 点,记者在巨东居民 区“家门口”服务站内遇见小樊,他正在使 用电脑录入防疫相关的数据。 往年寒暑假,小樊都会参与社区志愿 服务工作,去年他还曾获得市中小学生爱 心暑托班突出贡献志愿者的称号。 “我不能 袖手旁观,应该为社区出一份力。”他说。 小樊已经在居民区参与志愿服务好 几天了,虽然很累,但却丝毫没有打击他 的积极性。“和我一同参与志愿服务的,有 还没复工的哥哥姐姐,有退休的老党员, 大家都尽职尽责,有的参与值班,有的跑 楼道张贴告知书。”小樊表示,作为一名团 员,他应该向志愿者学习,时刻准备着出 一份力。 细致耐心尽责任 聊到一半,电话打了进来,小樊摊开 记录本,拿起笔:“你好,这里是巨东居民 区‘家门口’服务站,请问有什么能帮到你 的吗?”“好的,请告诉我你的地址、姓名、 身份证号与手机号,我登记一下。”原来, 一名居民想预约购买口罩,这正是这几天 来小樊的主要工作。 2 2 日来到居委参与志愿服务后, 小樊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口罩预约登 记。巨东居委会通过微信、电话、现场三 种渠道开展登记,即便社工全员上阵也忙 不过来。小樊的出现,帮了大忙。 “要和居民登记核对信息,一定不能 记错了,不然他们到时候买不到口罩,对 生活影响非常大,也会影响居委会工作的 声誉。”小樊说。每条信息登记完,他都会 逐字复述给对方听,确保万无一失。“有的 居民年纪大了,反复问我什么时候可以领 取,我就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而预约购买凭证上的一处小修改,也 让小樊认识到社区工作精细化的要求。 “预约购买凭证上的购买时间是 8 点至 22 点,也就是药店营业时间,为了错峰分散 人群,街道给每个居委分配了不同的时间 段,我们巨东是 10 点至 11 点,需要手写修 改凭证上的时间。”在接到这一修改任务 后,小樊用了 1 个多小时的时间,逐一修 改了 600 余份凭证。他表示,虽然这项工 作很枯燥,但是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因 此他一样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年轻人的担当 “小樊,时间到了,我们去贴告知书 吧。” 3 点刚过,另一名志愿者找到小樊, 两人要分工合作,负责前往几栋居民楼, 在尚未返沪的居民门上张贴告知书,通知 他们返沪后立刻到居委会报到并填写健 康登记表。“我体力比较好,这 3 栋要爬 6 层楼的居民楼就交给我吧。”分配任务时, 小樊主动抢过了负担较重的 3 栋居民楼。 核对登记表、敲门确认是否有人在 家、张贴告知书,按照既定流程,不到 10 分钟,一栋居民楼便跑完了, “我平时喜欢 打球,爬 6 层楼不在话下,所以我也愿意 承担一些‘体力活’。”不过, 3 栋居民楼爬 下来,小樊的脑门上还是渗出了一些汗 珠。“还是能感到有些脚酸,想到居委会工 作人员每天都要这样爬上好几趟,体会到 他们的工作的确很不容易。” 这一趟任务用去了小樊半个多小时, 参与志愿服务以来,一般他会在早上9 点到 巨东居民区报到,等待分配任务,中午回家 用上半小时吃顿饭,下午1 点重新到岗。 小樊表示,这次疫情让他感触颇深,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守岗位……只有 亲历才知道这些词汇后面的付出。“开学 前,我会继续在志愿岗位上坚持下去,为 了我们的美丽家园。” 本报社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 201315 总机: 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 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 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 201300 电话: 021-58000312 印刷: 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在抗击疫情的阵地上没有旁观者 —“平凡人”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心灵手巧的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操作着。 周浦镇 供图 战“疫”一线 · 凡人歌 为防控疫情注入青春力量 —记洋泾青年志愿者樊思一老一少客串“快递哥” 一对老少搭档“快递小哥”拿着大包小包, 为社区居民送温暖。 采访对象 供图 小樊接听居民来电,为其登记预约购买口 罩。 本报记者 赵天予 摄 外来务工志愿者到“老乡”家里做防控宣传。 航头镇 供图

平凡人”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 pdtimes.com.cn · 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 家园的安全、众人的健康、社区的安宁,浦 东广大群众自觉投入战斗,在平凡中书写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平凡人”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 pdtimes.com.cn · 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 家园的安全、众人的健康、社区的安宁,浦 东广大群众自觉投入战斗,在平凡中书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

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

家园的安全、众人的健康、社区的安宁,浦

东广大群众自觉投入战斗,在平凡中书写

不平凡,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八旬老党员捐款3万元表“初心”

■本报记者 陈烁

“我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忙可以帮的,

就捐一点心意吧。”2月 8日一大早,家住

大团镇永春北路的 87岁退休老党员陆秀

英,来到北大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委托

居委会将 3万元现金捐赠给武汉市抗击

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患者。

面对疫情,陆秀英的心始终牵挂着武

汉疫区群众。她每天收看新闻,当看到医

护人员纷纷前往疫情重点地区支援时,老

人被感动了。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就要不忘入党初心,带头做表率,为疫区

做点事。”

当老人从塑料袋中将包裹好的三沓

人民币交给北大居委工作人员,希望把自

己的这份心意送给疫区时,工作人员被这

一善举深深打动,马上联系了相关部门办

理汇款业务,尽快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浦东新区分会,将这笔捐款转交给武汉市

慈善总会。

白天是社区干部 晚上做车间辅工

■本报记者 沈馨艺

2月 4日傍晚,周浦镇康泰居民区的

妇女干部们下班后,匆匆扒了两口饭,就

齐齐来到上海诚格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

司厂房,开始第一天的志愿工作——当起

了车间辅工。

近日,一则“招工启事”刷屏了周浦干

部群众的朋友圈。位于周浦镇智慧产业

园区内的诚格公司被政府征用后,仅用 5天就转产防护服。然而正值春节期间,工

厂人手不足,抗“疫”前线需求又大,公司

除了向全体员工发出“召回令”外,还向社

区发布了招工启事,急招临时缝纫工和辅

工。

这样的工作需要心灵手巧的女性,康

泰居民区妇联主席夏莲英得知招聘信息

后,立即在居委妇联执委和妇女骨干中动

员,希望能在居民区里招募到一批合适的

妇女志愿者,参与防护服的生产。消息一

经发布,居委妇女干部和女性志愿者们纷

纷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为一

线的抗“疫”战士们保驾护航。

当天晚上,她们第一次走进工厂,当

起了车间辅工。在工厂师傅的指导下,志

愿者们学习辅助工作流程后,走上了流水

线。打孔、剪线头、贴标签、贴封条、折叠

整装……她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操作,做

得有模有样。

连续几个小时在流水线上弯着腰工

作,加上白天在居民区防“疫”一线的奔

波,志愿者们累得腰酸背痛,却没有一句

抱怨。

“能为一线的医护人员多添一件‘战

袍’,贡献一份巾帼力量,我们觉得很光

荣。”夏莲英说,“希望这些‘战袍’带着我

们满满的祝福,保护好每位抗‘疫’战

士。”

“社区防疫守护专项基金”暖人心

■本报记者 沈馨艺

前几天,家住陆家嘴街道梅园三村的

曹礼珍阿婆步履蹒跚地来到居民区“家门

口”服务站,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

万元交到居民区干部手中,希望用这笔钱

为战斗在社区一线的居委社工购买防护

物品。

曹阿婆说,看着自己孙辈年纪的社工

们来回奔忙,心里过意不去。尤其是他们

的防护用品不够用,让人看在眼里,急在

心里,所以想出一份力,和大家共渡难关。

为了让这份沉甸甸的爱延续,陆家嘴

社区公益基金会将曹阿婆捐赠的 1万元

再配捐 1万元,共同成立了“社区防疫守

护专项基金”,全部用来为居民区社工、志

愿者购买防疫物资。这一暖心举动,也引

发了周边市新、林山、乳二、乳四、隧成、崂

三等多个居民区的接力,基金会陆续收到

多笔捐款。

大家的举动令人暖心,而街道里看似

平凡的环卫工人们,也乐当“逆行战士”,

除了分类处理废弃口罩,他们还坚持对垃

圾桶、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作业车辆进

行全面高标准消毒。“虽然辛苦,但听到居

民一声声‘谢谢’,我们觉得充满动力。”环

卫工人曾师傅说。

“我们也是村里的一分子”

■本报记者 须双双

近日,航头镇沈庄村疫情防控一线多

了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10名成员,全

是外地来沪人员。

“我们长期生活在沈庄村,也是村里

的一分子。”志愿者之一的林在满说:“用

家乡话对同乡进行防疫宣传,效果很好。”

沈庄村外来人口众多,疫情发生以

来,不少人员自重点地区返回该村。党总

支书记谈林华注意到,不少外来人员已在

村里居住多年,是来沪人员中的骨干、带

头人,他们平时乐于参与村里事务,在同

乡中也很有号召力。

为此,村党总支发出《致来沪人员的

倡议书》,希望来沪人员当中的党员骨干、

有意愿参与疫情防控的全体同志,响应志

愿者招募令。

《倡议书》发出后,春节留村未返乡的

林在满、李侠、王占东等多人立即积极响

应。“村里党员干部的行动感染带动了我

们,作为村里的一分子,要一起守护我们

的家园。”一名志愿者说。

这支 10人组成的来沪人员联防联控

志愿者队伍,配合村包干队伍,发挥乡情

纽带作用,做好5户18名隔离人员的信息

沟通、生活用品采购等事务,“老乡帮老

乡、老乡带老乡”,同心协力、守望相助,配

合村里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我行,我跟你们一起扛”

■本报记者 沈馨艺

“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人头熟,我跟你

们一起去排摸。”日前,家住金杨新村街道

罗山三一居民区的周玉萍阿姨主动请缨,

陪着居委的年轻社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

排摸辖区内的租客情况。战“疫”期间,包

括周玉萍在内的不少普通群众,投身抗

“疫”行动中。

罗山三一居委辖区里的金浜村是街

道里为数不多的城中村之一,外来人员多

且密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

周阿姨利用自己“老土地、人头熟”的

优势,每天早出晚归与社工们上门排摸、

登记租客情况。眼下,正值外来务工人员

返工大潮来临,她又自发在居民中宣传,

每天督促各家房东主动上报来沪人员,为

社区基层抗击疫情作贡献。

与周阿姨相似,黄山新城居民朱广弘

为了方便居民预约口罩登记,主动帮助居

民区制作“居委口罩预约登记表”和微信

扫描二维码,不仅减轻了居民区社工的负

担,居民们也因此在家就能网上登记,大

大减少现场登记可能发生的人际接触。

此次疫情不仅让居民挂心,同样也牵

动着正在海外求学的青年党员姚旭阳的

心。当他得知疫情后,第一时间发动身边

的中国留学生,想办法购买口罩并寄往国

内。同时,他还将平日积蓄作为特殊党费

上交社区,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而年

过九旬的老党员伏培中也将省吃俭用下

来的一万元积蓄捐给社区,支援基层抗

疫。

平凡人乐于奉献、扛起责任。在这场

特殊的战役中,像这样的温暖故事在金杨

新村街道还有很多。正如多次向社区捐

赠口罩的党员刘亚说:“我们的付出或许

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能为一线工作人员

增添信心和决心。”

NEWS 要闻

4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孙竹芗 美编/吴婷 2020.2.11

■本报记者 须双双 通讯员 高志强

“您好,快递已经在您门口了。”2月7日下午2点半,航头镇金沁苑第一居民区

的隔离人员收到了一条微信,原来是小

区里的特殊“快递小哥”给他送来了生活

用品。

这段时间,金沁苑第一居民区里多

了两名特殊的“快递小哥”,他们是居委

工作人员储杰军和主动请缨的老党员田

仁根,两人专门负责为隔离家庭送“快

递”。

金沁苑第一居民区有 5户居家隔离

家庭,快递不能进入小区的措施执行后,

他们便开始担忧怎么解决购买生活必需

品的问题。为了让5家人家安心隔离,金

沁苑第一居委利用区域化党建优势,与

周边的超市、菜场对接,建立由居委、超

市、菜场、居家隔离户组成的微信联系

群,超市菜场每天把菜品以视频方式发

在群里,隔离人员自行挑选后,超市菜场

人员将选好的物品送到小区门口,再由

“快递小哥”将这些快递送达居家隔离家

庭的门前,彻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最后

一米”困难。

这两名特殊的“快递小哥”,除了送快

递,还提供跑腿代办服务。前几日,小储

收到一条求助微信,一户隔离人员家的煤

气用完了。小储知道后,马不停蹄地上门

取卡,再立即到社区中心充值……

小储和老田,一对老少搭档“快递小

哥”,日日穿梭在小区里,传递着社区大

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赵天予

在小区楼道爬上爬下,他充满干劲与

冲劲;向老年居民讲解消毒措施时,他又

显示出了充分的耐心与细心。这几天,在

洋泾街道巨东居民区,18岁的“00后”共

青团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樊思

璟,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注

入一股青春的活力。

非常时期投入志愿队伍

2月 5日下午 2点,记者在巨东居民

区“家门口”服务站内遇见小樊,他正在使

用电脑录入防疫相关的数据。

往年寒暑假,小樊都会参与社区志愿

服务工作,去年他还曾获得市中小学生爱

心暑托班突出贡献志愿者的称号。“我不能

袖手旁观,应该为社区出一份力。”他说。

小樊已经在居民区参与志愿服务好

几天了,虽然很累,但却丝毫没有打击他

的积极性。“和我一同参与志愿服务的,有

还没复工的哥哥姐姐,有退休的老党员,

大家都尽职尽责,有的参与值班,有的跑

楼道张贴告知书。”小樊表示,作为一名团

员,他应该向志愿者学习,时刻准备着出

一份力。

细致耐心尽责任

聊到一半,电话打了进来,小樊摊开

记录本,拿起笔:“你好,这里是巨东居民

区‘家门口’服务站,请问有什么能帮到你

的吗?”“好的,请告诉我你的地址、姓名、

身份证号与手机号,我登记一下。”原来,

一名居民想预约购买口罩,这正是这几天

来小樊的主要工作。

2月 2日来到居委参与志愿服务后,

小樊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口罩预约登

记。巨东居委会通过微信、电话、现场三

种渠道开展登记,即便社工全员上阵也忙

不过来。小樊的出现,帮了大忙。

“要和居民登记核对信息,一定不能

记错了,不然他们到时候买不到口罩,对

生活影响非常大,也会影响居委会工作的

声誉。”小樊说。每条信息登记完,他都会

逐字复述给对方听,确保万无一失。“有的

居民年纪大了,反复问我什么时候可以领

取,我就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而预约购买凭证上的一处小修改,也

让小樊认识到社区工作精细化的要求。

“预约购买凭证上的购买时间是8点至22点,也就是药店营业时间,为了错峰分散

人群,街道给每个居委分配了不同的时间

段,我们巨东是10点至11点,需要手写修

改凭证上的时间。”在接到这一修改任务

后,小樊用了 1个多小时的时间,逐一修

改了600余份凭证。他表示,虽然这项工

作很枯燥,但是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因

此他一样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年轻人的担当

“小樊,时间到了,我们去贴告知书

吧。”3点刚过,另一名志愿者找到小樊,

两人要分工合作,负责前往几栋居民楼,

在尚未返沪的居民门上张贴告知书,通知

他们返沪后立刻到居委会报到并填写健

康登记表。“我体力比较好,这 3栋要爬 6层楼的居民楼就交给我吧。”分配任务时,

小樊主动抢过了负担较重的3栋居民楼。

核对登记表、敲门确认是否有人在

家、张贴告知书,按照既定流程,不到 10分钟,一栋居民楼便跑完了,“我平时喜欢

打球,爬 6层楼不在话下,所以我也愿意

承担一些‘体力活’。”不过,3栋居民楼爬

下来,小樊的脑门上还是渗出了一些汗

珠。“还是能感到有些脚酸,想到居委会工

作人员每天都要这样爬上好几趟,体会到

他们的工作的确很不容易。”

这一趟任务用去了小樊半个多小时,

参与志愿服务以来,一般他会在早上9点到

巨东居民区报到,等待分配任务,中午回家

用上半小时吃顿饭,下午1点重新到岗。

小樊表示,这次疫情让他感触颇深,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守岗位……只有

亲历才知道这些词汇后面的付出。“开学

前,我会继续在志愿岗位上坚持下去,为

了我们的美丽家园。”

本报社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沿路1515号 邮政编码:201315 总机:021-38982900转各部门 广告经营许可证:3101520080003 浦东时报社南汇工作站: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北门大街58号 邮政编码:201300 电话:021-58000312 印刷:上海界龙中报印务有限公司

在抗击疫情的阵地上没有旁观者——“平凡人”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心灵手巧的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操作着。 □周浦镇 供图

战“疫”一线·凡人歌

为防控疫情注入青春力量——记洋泾青年志愿者樊思璟

一老一少客串“快递哥”

一对老少搭档“快递小哥”拿着大包小包,

为社区居民送温暖。 □采访对象 供图

小樊接听居民来电,为其登记预约购买口

罩。 □本报记者 赵天予 摄

外来务工志愿者到“老乡”家里做防控宣传。 □航头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