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
2011 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011 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Page 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论 坛 负责人:黄家海 王开玉

(2011·7 南昌)

Page 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 黄家海

编委会副主任 刘 奇 王开玉(常务) 刘 惠 钟玉海

朱士群 宋 蓓 蔡 宪 方 青 马 建

王东生 李 中 高 莉 王邦虎

论文编辑小组

组 长 王开玉 蔡 宪

副 组 长 方金友 孙永珊 赵以宝 周 艳

成 员 王 莉 王文燕 李 琼 申宗民

Page 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目 录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乡村社会记忆的功能转向及其思考

——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 杨雪云 丁华东( 1) 当前乡村宗教状况的调研——以农兴镇为例 范 慧( 14)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以盐铺村菊花产业为例 李 琼( 28)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申宗民( 35)社会学视野下的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问题 丁祎东( 43)“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 宋秉阳 宋秉坛( 53)“姊妹”并不平等—一个东北农村妇女的基督教实践 李 鹏( 60)保障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黄山 纪勤炜( 75) 安徽宣城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 陈华彬( 81)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 陈 涛( 87)疾病状态与社会生活的“半融入”

——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逻辑 胡觅 徐晓军(101)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与启示 陈定洋(114)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徐铭青(125)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间参与问题研究—— 基于“中间组织”的分析视角 吴翠萍(140)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王 莹(148)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张自亮(157)政治学视域中村务公开面临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吴梅芳(164)当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方金友(171)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工程——乡村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宋 蓓(179)发达地区乡村生活质量研究

——基于浙江义乌大陈与城西村的调查研究 李庆真 王灵恒(189)当为万世开太平——淮南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行性研究及实施措施小议

闫磊 郑斌 李多师(205)

Page 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制约与前行: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目标达成 陈爱如(219)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建设 宋文娟(229)

(注:论文排序按收到论文的时间顺序)

Page 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乡村社会记忆的功能转向及其思考1

——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杨雪云 1 丁华东 2

(1.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 合肥 230039 2.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摘要]本文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视角,以徽州社会记忆的重要载

体——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剖析传统乡村社会记忆与文化资本的密切关

系,描述传统乡村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质性,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转型期乡村

社会记忆的经济资本转向及其具体表现,并从中获取有关合理利用徽州历史档

案、适度开发乡村社会记忆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关键词]社会记忆 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huizhou historical archiv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capital”,describ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mories of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nd

Pierre Bourdieus cultural,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the

article try to make clear the function social memories are playing In

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批准号 10BTQ040);上海市教委项目“档案与社会记忆建构研究——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编号09YS64 及安徽省哲社规划办项目(AHSK07-08D37;安徽省教育厅项目“社会记忆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杨雪云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联系电话:杨雪云 15215510635,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通讯地址:安徽大学社会学系 230039。

1

Page 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gain reference from it abou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huizhou historical archives.

Key words:social memory ; Cultural capital;financial capital

转型期乡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作深入探讨,而

对转型期乡村社会记忆的变迁进行考察,是探究乡村社会性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乡村记忆正受到快速变迁的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在很

多村庄,昔日自然形成的村庄格局正在被打破,充斥于日常生活的仪式习俗正

日益被淡忘,人与人之间经世沿习、朴素感性的处世之道正在为理性化的现代交

往原则所替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带有乡土气息的社会记忆正悄然

发生变化,其文化规约、社区认同的功能日渐淡化,与市场对接、获取经济资本的

功能日益凸显,乡村社会记忆正经历着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转向。这一转向过程中不少乡村社区记忆渐趋弱化乃至丧失,与此不同,徽州社会记忆转向伴随

着历史与今天的有机联系,过去与现在的全面融合,其独特之处耐人寻味,那么

徽州社会记忆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发生了何种变迁 ,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它能给我

们带来哪些启示?

2

Page 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本文借助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视角,以徽州社会记忆的重

要载体------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徽州乡村社会记忆特征及其运作

机制的解读分析,对以上问题作出探讨。一、传统乡村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质性(一)文化资本的生成离不开社会记忆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展开批判性社会分析的重要工具,它分为三大形态,

即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身体

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指人们通过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薰染,凝聚于身体,渗

透于精神的知识、技能、素养、品味,它反映的是特定环境中的人的综合特质;

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以物的形式呈现的文化资本,如书籍、建筑、工具等等

均属此列,因为所有物的创造均离不开人,所以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也可以说是

人的内在素养的物化;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则主要指在集体的层面,对个人

所存有的身体性文化资本的价值予以正式承认的规则或方式,它突显的是特定社会

3

Page 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环境对特定素养的认同与尊崇。以上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之间并非截然分立的,

而是贯通交汇,融于一体。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解离不开对他的另一重要概念“场域”的理解。

所谓场域,即是人们身处的、对人不断产生影响同时也为人的行动不断形塑的特

定环境,“它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生产物、价值观、思想、制度、组织、规则的人员

组合而成的多元复合体”。2 “文化资本”并非抽象之物,它总是和特定场域联系

在一起, 其具体特质总与特定场域密切相关,因此,“人们之所以还要对这些

不同种类的‘资本’进行区分,主要是因为每一种形态的‘资本’只有在创造

出这一‘资本’的特定场域内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固有效用。”徽州社会的文化资本是徽州人在徽州这一特定场域创造出来的,有其鲜明

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展现和徽州地区独特、系统的社会记忆息

息相关。“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3它是一个

动态系统,既包含对过去社会信息的记载,也包括信息的提取,即记忆在当下

2朱伟钰,资本的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解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 6期。3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Page 1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中的解读、传递与操演。如果以具体形态来划分,社会记忆主要包括器物记

忆、制度记忆和观念记忆。徽州有着中国其它乡村无与伦比的历史档案,它们以自身的丰富与完整为

徽州社会保存了一份鲜活生动的有关过往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在中国地方区域遗留下来的历史文书档案中,徽州文书档案占有三个之最:

一是年代跨度最长,前后跨度达 748年;二是种类最多,现存种类达 179种;

三是数量最多,现存总数至少达 23万卷、件。档案中既有大量的器物图片资料

也有制度的原始文本,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器物、制度、观念社会记忆的总汇集文化资本作为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不管其以器物、制

度还是身体的形态出现,其生成均与社会记忆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文化资本非速成之物,它的生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

数代人的传承与积淀。每一件器物、每一项制度以及场域内对人的某种精神气质

的集体认同与推崇都蕴含着人们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与阐释,然而,“我们对现

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

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4由于徽州历史档案使徽州人“对过去的了解”

4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 3期。5

Page 1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全面而细致,为徽州文化资本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独特的素材与养份,正是在此

基础之上,徽州人经世累积的文化资本不仅丰富精致而且富有地方韵味。其次,社会记忆的连贯性对于文化资本的生成、积累至关重要。生成于特定

场域的文化资本是场域内的行动者长久互动体验、反复评价选择的结果,在这一

过程中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社会记忆的连贯性对于文化资本的生成积累至关重要徽州多山,“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

中世以来兵燹鲜焉”,这为徽州社会记忆的积累与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

条件,尽管如此,徽州社会并非世外桃源,历史上一些大的动荡也给这一地区

带来严重影响,其社会秩序也曾一度遭受很大破坏,但徽州人对对谱牒的撰修

一贯重视,“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成为徽州人的普遍理念,“三十年一小修、五

十年一大修”成为徽州人的普遍习俗。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每一次战乱过后,

徽州人首先关注的是通过重建祠堂、重修族谱修复被战乱打断的社会记忆,正因

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徽州社会记忆虽经战乱遭受严重破坏,但仍能在最大程

度上得以修复,保持其连贯性。徽州清晰连贯的社会记忆、完整丰富的文化遗存造就了徽州文化资本的深厚

6

Page 1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底蕴,这不仅从徽州器物所渗透的人文特色,也不仅从徽州制度规则所涵蕴的

共同体意识,还从徽州人的自律、自省的群体气质中得以彰显。(二)社会记忆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资本“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5它从来不是抽

象的,总是发生于特定环境,既布迪厄所说的具体场域之中。只有那些有机会被

反复提取的信息(社会记忆)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一遍遍被反复操演,从而

得以更为完整地传承。然而,场域内的事件纷杂繁多,为什么是这些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被记忆?

换句话说,人们依据什么认定有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值得记忆的,并在日后的行

动中反复实践从而成为特定场域内人们的行为特征?布氏的文化资本概念为我

们从新的角度探究社会记忆在特定场域内的传承机制带来了启示。由于社会记忆是“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全过程,因此,在生活实践中

社会记忆是一个动态系统,不仅存储于人的大脑和历史档案里,它还体现在社

会行动中,寻常生活中的仪式、表演、冲突、合作等等无不蕴涵、透射着丰富的社

5孙德忠,社会记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7

Page 1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会记忆,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记忆实在就是社会行动。”6作为行动的社会

记忆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器,完全受环境的宰制,它有着一定的选择能力,选择

的依据在于特定场域内文化资本的具体内容及其特质。每一场域内都有着自己普

遍流通、行之有效的文化资本,对这类文化资本的积累,无论是以物的、制度的

还是身体的形式,均能给行动者带来更多地位与声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

化资本成为连接人与环境关系的桥梁,它对人的行动具有引导作用。作为徽州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徽州历史档案卷轶浩瀚,似乎是

事无巨细皆有收录,但事实上貌似繁杂的记录一直围绕其中轴与核心,那就是

徽州人所推崇的契约精神、宗族教育、精致生活等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本。徽州社会记忆有着其它乡村无与伦比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在缺乏现代高科技

信息存储技术的年代,文本无疑是容量大且存储时间长久的信息储存手段,这

一手段在社会记忆的存储方面可以说被徽州人运用到了极致,因为“他们知道

言谈举止的短暂与虚无,所以他们宁愿相信纸砚和笔墨,用他们琐碎到事无巨

细的文字记录下历史的真实风貌”。徽州历史档案的具体形态包括土地买卖契约

6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 3期。8

Page 1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租佃文约、合同文书、誊契簿、租谷簿、宗祠簿、典当文约、卖身契、税契凭证、推

单、赋税票据、黄册底籍、鱼鳞图册、土地号簿、户领坵册、会簿、借券、任命状、试

题、兰谱、信札、诉讼案卷、旌表批文等等,记录并反映了地方基层社会与民众生

活的状态,大到州县,小到图甲、个人,都有比较完整的各方面的文书档案。公

务文书有州县、县政诸如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鳞册;私人文书有徽州大大小小宗

族的世系递嬗、宗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

与官府和地方其它家族的关系等;还有更多涉及徽州平民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

有的具体到个人。7如此缜密细致的文本记录,前后贯通、纵横交织、相互补充、

彼此应和,形成徽州纵深绵延的社会记忆,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徽州社会传

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则,这不仅为徽州人追忆过往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素材,

也为徽州人不断提取反复操演这些观念与规则提供了明晰的依据,而这又进一

步让这些观念与规则深深地镶嵌在集体的记忆里,成为场域内稳定的生活理念

与价值取向。

7周绍泉,《徽州文书与徽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 1期。9

Page 1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徽州人在做人上崇尚诚实守信,道德良善;在制度上,徽州人崇文重教,

讲求契约与规则;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准则决定了徽州人对物的价值取向和审

美偏好,他们创造的建筑与器物多倾向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除满足人

的功能性需求外,更注重寄托生活意义,表达生命反思。徽州人对以上文化资本

的偏好,使那些与此理念相应和的社会记忆被反复提取、操演并随之得以自然传

承。(三)传统乡村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特征

以上对传统乡村社会记忆与村庄场域文化资本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

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记忆弥散于乡间,凝聚于一切可能的载体中,透射出文化

资本的特征,其功能具体表现在对人的文化规约,对村庄乡土人文气息的营造,

以及引领乡民对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追索与体验。这一点,在传统徽州社会得

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徽州以商著称,应当说追逐利益是商人的共同目标,然而,从徽州历史档

案来看,它更多地不是记录与鼓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强调与颂扬经济行

为的道德规范。

10

Page 1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徽州历史档案中有关徽商信义为本处理经济关系的记录不胜枚举。明代歙县

胡仁之“贾嘉禾,年饥,斗米千钱,同人请杂以苦恶,持不可。”8清代婺源朱

文炽“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牙侩

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万金,卒无怨悔。”9

既便在危困时刻,义利难以两全时,他们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舍利而取义。

清代祁门商人汪应干,“有海阳客携千金寓其家。顺治己亥,祁有寇乱,客遁去

应干为贼所执,以刃索金,干顾其子曰:‘趣取吾所有来。’其子知其意,出家

赀付贼得免。”10明代祁门马禄“长客常州,受友人寄金百余,有同旅盗金亡去

禄秘不言,罄已赀偿之。已而盗败,得所寄金,友人始知之。”11

徽州历史档案对以上忠义之士的记载既是记忆的存储也是价值的认同与弘

扬,更是借助社会记忆导引人们行动的方向。在徽州,“信义服人”,成为徽商

“营谋渐裕”的普遍途径,12 “其经营团体是以实现成员道德上的和谐融洽为

根本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其团体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尊

8 《大泌山房集》卷 73《胡仁之家传》。9光绪《婺源县志》卷 33《人物•义行》。10道光《安徽通志》卷 196《义行》。11康熙《徽州府志》卷 15《尚义》。12 《婺源县采辑•义行》。

11

Page 1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卑贵贱、长幼亲疏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各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契约关系。在这

种心理支配下,人们很难接受商业制度下那种唯利是图的经营思想和人与人之

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13

深厚久远的社会记忆不仅导引着徽州人的经济行为,既便在更为私人化的

消费行为中也起到明晰的规约与引领的作用。徽商因商而富者人数众多,但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在徽商中却蔚然成风。歙

县一带“大富之家,日食不过一脔,贫者盂饭盘蔬而已。城市日鬻仅数猪,乡村

尤俭。羊惟大祭用之,鸡非祀先款客,罕用食者,鹅鸭则无烹之者矣!”14

生活节俭的徽商,在读书教育、公益事业等文化消费上却又显示出大方豪气

的一面。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一定财富后,不惜重金建学馆、办义学、设书院,投

资文教、培养子弟,以尽可能让更多的子弟入学就读,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成效

卓著,仅依嘉庆《两淮盐法志》中的《科第表》所列,从顺治二年到嘉庆十年

(1645—1806)160年间,徽商子弟登科者 256 人,其中,进士 85 人,举人

116 人,贡生 55 人。”15徽商子弟登科及第者数量可观由此可见一斑。

13洪璞,儒家经济伦理与徽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数 136-143页 1995年14 《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15方竞:从徽商的消费形态看传统社会商人的历史命运)《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 4期第 49~52页。

12

Page 1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传统徽州强烈明晰的社会记忆,造就了徽州人重视过去、向村而生的价值

取向与生活态度,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商这样如此关心公益事业,

他们广置族田、义田,救济本族或家乡穷人,这不但使行动者在场域内深孚众望

累积丰厚的文化资本,而且,这一精神潜濡默化,对生活世界形成深层浸润,

最终造就了徽州场域的独特意蕴及徽州人的群体气质。无论是徽商的经商致富,衣锦还乡,还是徽官的各地任职,荣归故里,一

次一次,反反复复,无一不是信息的进与出、吐与纳,徽州社会记忆就是在这种

多种信息交汇、新旧理念碰撞的环境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辩析、选择与重构的过程,它伴随着记忆与遗忘的互动、

突显与遮蔽的交替,文本书写与意义诠释的互融互构。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化与

顺应不仅是徽州社会记忆存储与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实际上已全然成为

徽州社会记忆本身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二者间的这一自然关系与乡村特定

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德、人际关系等交融契合,形成徽州乡村社会核心价值

的稳定性与自洽性,不过,“自洽性不意味着超稳定结构和一味守成,恰恰相反,

13

Page 1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它意味着很强的历史适应性和形式灵活性:在变迁中吸纳,在同化中变异。”16

二、转型期乡村社会记忆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传统乡村社会记忆与文化资本之间彼此融入、互构共生关系在当下社会转型

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发后,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的国家话语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话语要求之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深刻而

且是全方位的变化,伴随社会转型而来的是社会记忆变迁及其功能的经济转向,

作为徽州社会记忆的重要形态,徽州历史档案在社会转型期从文化资本向经济

资本的功能转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徽州历史档案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功能表现。徽州历史档案在促

进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各个方面。首先

徽州历史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对于许多

游览者而言,参观徽州历史档案展览与观赏古牌坊、古民居、古桥梁等徽派建筑

一样起到怀古思今的功效。其次,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与精神享受,因此,就旅游资源而言,意蕴至

关重要,徽州历史档案为徽州保存了久远丰富的社会记忆,徽州的生活理念与

16朱士群、李远行,《自洽性与徽州村庄》,《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卷。14

Page 2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价值取向经数百年的浸润、发散,体现在人、在物、在人与人及人与物的关系中

时时、处处,有形、无形,营造出徽州独特的意蕴。这种给人触动、引人深思同时

给人带来精神疗养的意蕴恰恰是众多乡村游的崇尚者所极力追求而在别处又难

有所得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古村落旅游的一个重要依托是古村落的文化“意

境”17,显然,凭借当今的技术与材料,仅从外形上仿制某些建筑并不是一件特

别困难的事情,但缺少经久绵延的记忆,失去与过去生活的联接,这种“意

境”却是任何高精专技术都难以营造与复制的。此外,理想的旅游产品往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但受地理及人文各方条件

所限,不少旅游地产品单一很难达到这一点。徽州清晰绵延的社会记忆与徽州的

秀美山色、人文积淀相得宜彰,有效地将徽州的习俗风尚、社会历史、精神气质

交织融合,拓宽了徽州的旅游内涵,丰富了旅游形式,使游客既能欣赏徽州的

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也有机会领略浸润于当地居民日常习俗、饮食娱乐乃至方

言俚语中古朴生活方式,更能通过徽派建筑装饰、字画楹联领悟到渗透其间的勤

勉节俭诚信伦理以及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从而使游客获得从感官到精神全方

17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第 3期。15

Page 2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位的体验与触动。其二是徽州历史档案在推进传统产品开发中的功能表现。徽州历史档案在推

进传统产品开发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既有效地延续了传统产品的传承,同时

传统产品与徽州社会记忆的密切联系又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对传统产品的热衷与

需求。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种传统手工产品众多,这些传统手工产品既是日常

生活用品,同时又是文化艺术产品,凝聚着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

与审美取向,体现与承载着各地久远丰富的社会记忆。然而,由于传统产品的生

产工艺仅仅依赖代际间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生产

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变迁,不少传统手工产品已经失传,更多

的传统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徽州历史档案保留了徽州社会完整丰富的社会记忆,使徽州诸多传统产品

如徽墨、歙砚、徽漆、纸笔、木雕等,均能够依据原始档案研究开发,继承发扬,

创造新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徽州茶、丝、漆、木、竹、瓷土等土特名产,也可以

16

Page 2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历史档案中徽商的经营策略、经营项目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打开更为广阔的

市场,实现更多经济效益。其三是徽州历史档案在建构社会关系、动员社会力量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

济发展方面的功能表现。历史上,徽商注重乡族情谊,有聚族经商的习惯,在经

商过程中资本通融,信息互享,“以众帮众”, 在经营中自然结成徽商网络。

通过庞大周密的徽商网络,徽商们彼此交流商业信息、共同处理公益事业,力量

的集聚与整合不仅使徽商势力得以加强,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地域市场的融合。时至今日,尽管往日的徽商网络早已今非昔比,但清晰绵延的社会记忆使

徽州注重乡族情谊的传统得以传承,通过族谱利用族人等血缘关系招商引资成

为徽州推动动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徽州人利用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网

络引进了一批民间资本,办起了许多小企业。不仅如此,依凭徽州历史档案,借助徽州这一文化平台传播徽商精神,打

造“新徽商”, 成为安徽省政府吸引中外客商广开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创办

于 2005年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主办的综合性经贸盛会,意在弘扬徽

17

Page 2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商精神,展示安徽风貌,促进招商引资、贸易洽谈。近几年来其知名度不断提

升,已经成为安徽省品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

为安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上徽州历史档案在当代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示了“文化搭台,经济

唱戏”在实践中的不同运作模式,尽管形式不同,实际上都是对社会记忆的挖

掘与运用,展示出社会记忆从文化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的具体路径。三、乡村社会记忆资本转向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一)社会记忆资本转向的普遍性。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经济理性成

为人们社会实践与行动选择的重要基础,城市如此,乡村也不例外,经济资本

成为整个社会大场域的通用资本与一般等价物,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品经济价

值成为行动者行动的基本导向,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社会记忆从文化资本向经

济资本的转向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二)记忆资本转向对乡村社会记忆传承的影响。社会记忆的资本转向使乡

村社会记忆与文化资本原有的互构共生关系被打破,乡村社会记忆传承日益偏

离原有的脉络及逻辑。

18

Page 2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尽管传统乡村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文化资本互构共生相得益彰,但社会记忆

的经济资本功能在传统乡村也并非全新的事物,只是传统乡村社会记忆更多展

现的是文化资本的显功能,其作为经济资本的潜功能被抑制。乡村社会记忆的资

本转向激活了这部分因抑制而沉睡蜇伏的乡村记忆,同时也使一些原本鲜明活

跃的乡村记忆渐趋淡化乃至消解。传统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建立在“熟人社会”礼义诚信的基础之上,

必要时,人们也会借助立字画押等现代理性行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以避免不必

要的纠纷,只不过这类行为在传统乡村社会既非主流更非常态,既便是在徽州这

样的契约社会,它的存在也仅限于特定的领域。今天,伴随着乡村社会记忆的资

本转向,乡村社会原本沉睡蜇伏的记忆被进一步激活,理性选择成为适用于社会

生活各领域的普适准则,利益考量成为主流价值取向。在激活部分记忆的同时,社会记忆的资本转向也消解了一部分传统的社会

记忆。与徽州不同,我国绝大多数的乡村记忆缺少徽州历史档案这样系统缜密的

文本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多次运动,乡村宗祠、家庙、族旗、楹

联等多被销毁,乡村社会记忆的物的载体也几近湮灭,因此,对于中国多数乡

19

Page 2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村而言,乡村社会记忆呈现出人格化特征,乡村故事、传说、仪式等多通过口耳

相传的模式传承,这在村庄相对封闭、文化资本备受尊崇的传统社会尚可维持,

在村庄走向开放,人员流动普遍、经济资本成为普遍诉求的情境下,那些不能在

短时期内有望转化为经济资本的社会记忆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遗忘,逐渐远

离人们的生活世界,经久绵延的传统乡村社会记忆历经市场大潮的淘洗日渐模

糊。(二)乡村社会记忆资本转向引发乡村的蜕变。乡村社会记忆的资本转向使昔日清晰明朗的传统记忆日渐模糊,与之伴随

的则是乡村场域的全面蜕变。对于场域内的行动者而言,社会记忆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当他们失去目

标的时候,过去给与他们方向;当他们在外漂泊之时,过去给与他们归属;当

他们绝望的时候,过去给与他们力量之源。换言之,记忆是一种文化规划,它导

引着我们的意向,设定着我们的心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18社会记忆不但是

理解当下生活的依据,也是引领未来生活的资本,它通过赋予行动者核心价值

18 Schwartz B. Memory as a Cultural System: Abraham Lincoln in World War II.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212-213。

20

Page 2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规约行动的界限,昭示生活的意义。在传统乡村社会,“深刻的社区记忆必然造成长长的传统社会关联链条和

以这一社会关联链条为基础的一致行动能力。”19长长的社会关联链条表现为乡

村场域内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结、错综有序的人际关系,一致行动能力则表现为

集体记忆对成员产生的强大约束力,这约束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记忆的存储与

认同、对场域内特定文化资本的崇尚与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由内而生的自律自省

乡村居民的这种内在品质、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状

态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乡土社会的生成要素,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社会记忆不仅是滋润乡土社会的养份,更是构成乡土社会的主要成份。徽州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以文本形态记载传承的系统

社会记忆,强烈清晰的社会记忆既是徽州吸引资本的条件,也是其在适度追求

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保持乡土本色的原因。相反,那些社会记忆不够强烈系统,并且仅以人格化形态存储传承的乡村,

社会记忆与经济资本的密切联系很容易使村庄为经济理性所主宰,经济资本越

来越多地成为村民价值评估的通行乃至唯一标准,传统社会记忆在经济效益的19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 3期

21

Page 2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兑现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断裂。失去传统记忆的引领,新的成熟现代理性又尚未

完全建立,村庄整个陷入既缺乏本体性价值又缺乏社会性价值的迷茫状态,

“在缺乏本体性价值又缺少社会性价值的情况下,一个社会就不再有道德和信仰

的力量来约束私欲的膨胀,就不会有长远的预期,就会成为一个短视的没有前

途和希望的社会。”20 四、徽州社会记忆资本转向带来的思考

社会记忆积累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选择与重构的过程,因此,在乡村

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对传统社会记忆作出取舍,原本是一

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取舍与适应绝不同于全盘抛弃,而理当是基于自身地

方特色的收放有度、兼容并蓄,在这一点上,徽州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与一些地方舍弃社会记忆的精神传承、极力迎合市场的做法不同,徽州社会

记忆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显现出很强的柔韧性,柔是指它的不凝滞,不倦怠,

顺时应变;韧是指它的有恒常,有坚守,变而不离其宗。徽州秉承自己的社会记

忆,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适度顺应市场经济,依据自身条件寻求与市场的

对接,这使徽州社会记忆与经济资本的对接中,彰显出自身特色,这特色本身20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 5期。

22

Page 2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又进一步成就了徽州的深远“意境”,为徽州社会记忆的资本化进一步创造了

机遇。徽州社会记忆资本转向的途径与表现为其它地区提取、善用、及保护乡村

社会记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不仅如此,作为徽州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徽州历史档案在社会记忆的资本

化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将社会记忆适度揉合到获取经济资本的诸多实践之中,

既提升了旅游品位,又拓展了传统产品同时也通过建构与动员各种社会关系网

络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效,徽州历史档案走出书斋,通向市场,在运用与发挥

其价值的过程中保留社会记忆,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传承记忆,使历史档案在

与现实的勾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无疑在保护、开发及善用历史档案方面也为

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徽州历史档案、徽州社会记忆的开发利用如同对其

它任何珍贵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必须开发有度、利用有节,开发是为了更

好地利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绝不可完全为经济理性所主宰,急

功近利搞掠夺式开发———能获利的就竭泽而渔,不能获利的就任其自生自灭

———如果那样的话,传统社会记忆将消散于无形,乡村人文气息将无处寻踪,

23

Page 2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最终,社会记忆的经济资本功能也将难以为继。

24

Page 3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当前乡村宗教状况的调研——以农兴镇为例

范慧(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摘要】自传入之初时受到重重阻碍到现在得以蓬勃发展,基督教在我国的

发展实际上就是其本土化的过程,即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尤其是与民间宗教相结合的过程。近些年来,关于基督教本土化与农村基督教相

关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大多缺

乏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即缺乏实证性。另外,国内专家学者对基督教民间宗

教化现象阐释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是在对一个汉族乡村社会中基督教的传播、

发展及现状所做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研究主要运用了田野观察的方法

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以

保证资料的翔实与确切。【关键词】农村;基督教;民间宗教化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最早期的基督

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

25

Page 3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东正教、新教(中文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在中国,“基督教”一词通常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

传入中国之初的相当长时间内都不被民众所接受。然而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基督教信徒人数急速增长,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中信

徒增长最快的宗教。笔者在中国基督教网站看到了其公布的一组数据,即在“基

督教全国两会积极鼓励、引导和精心服务下,中国基督教各项事业蓬勃开展。与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这 30年中,全国现已开放了堂点近 53000多座,其中

70%是新建的。信徒人数近 2000万,其中 70%的信徒在农村。全国已经有规模

不等的大小院校事工 19所,一大批中青年教牧人员队伍已经走上了重要的事奉

岗位而被神使用。”21基督教现象的相关问题与讨论也愈来愈成为学界关注的热

点。自传入之初时受到重重阻碍到现在得以蓬勃发展,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实

际上就是其本土化的过程,即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尤其

是与民间宗教相结合的过程。近些年来,关于基督教本土化与农村基督教相关问

21中国基督教网站:“两会”简介[EB/OL].[2009-04-15].http://www.ccctspm.org/quangguolianghui/lianghuijianjie.html

26

Page 3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题的研究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大多缺乏第

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即缺乏实证性。另外,国内专家学者对基督教民间宗教化

现象阐释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是在对一个汉族乡村社会中基督教的传播、发展

及现状所做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研究主要运用了田野观察的方法,在

具体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以保

证资料的翔实与确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涌入以及宗教

信仰自由等宗教政策的确定,基督教的相关问题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学界关注

的焦点。有的学者注重从历史学的角度剖析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历史发展历程;有

的学者强调基督教本土化机制的研究;有的学者偏重基督教对中国社会影响的

研究;有的学者对基督教信仰的阶层研究兴趣浓厚等等。现在学界对基督教的研

究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是关于农村基督教发展的问题研究,因此,本文

将着重对国内与本文相关的基督教本土化问题以及农村基督教现象相关论述进

行回顾。

纵观国内关于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尽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本土化

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思考,大

27

Page 3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多缺乏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即缺乏实证性。这对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研究来说

无疑是一个重要缺憾。纵观国内关于农村基督教的研究成果,多是从基督教神学

和传教史的角度研究农村基督教的宗教性,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农村基督教进

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渗入到农村基督教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对农村基督教的相

关问题进行阐释和研究更是鲜见。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基督教本土化以及农村基督教的研究虽然已获得颇

丰的成果。然而,笔者发现从宗教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基督教在华

传播过程中的民间阐释的文章还是凤毛麟角的,尤其是基督教在中国农村传播

的过程中从基督教教义、教仪、教规、本地基督教组织以及功能五个方面,对一

个地区基督教的民间宗教化现象阐释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是一个关于汉族乡村社会基督教传播与发展状况的田野研究。本文选题

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基督教的民间宗教化研究,能帮助我们认清当前整个中国

的宗教社会心理,并有助于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本研究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它有助于管理层对宗教社会心理的引导和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助于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8

Page 3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既然研究方向已经明确了,选择合适典型的地点进行观察研究就成为了笔

者关注的焦点。田野调查的地点“有比较明显的基督教活动及一定的信仰群体,

最好还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和信仰资源”,22也方便笔者能进行多次及长期的调查,

最终合肥肥西农兴镇(现名紫蓬镇)就成为了本文田野工作的地点。

一、 农兴镇基督教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农兴镇传教点的确立和发展农兴镇位于肥西县中部,合肥市西南郊,是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江淮

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镇,该镇区域面积 104 平方公里,人口 3.5万,流动人口

2万,辖 10 个村民委员会,1 个街道居委会、1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该镇有苗木

花卉面积 6万多亩,有 1 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和文教商贸园区。23

近几年随着该镇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攀升,该镇的社会经济状况产生了重

要的变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了主要的留守

群体,农村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农兴

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然而,在现

22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2003.23 肥西县人民政府网 http://www.ahfeixi.gov.cn/hottopic/web_view.php?ID=621

29

Page 3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代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已经绝不仅仅只是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了,而是慢慢加

以关注更为复杂的精神层面。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的精神面貌和需求也

在不断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基督教在农兴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近年来,农兴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原来以农耕为主的农民渐渐失去

了与土地的联系,农民的劳作形式与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许多农民面对

这种变迁往往无所适从,而此时农村基督教的兴起消除了农民心中的这种恐慌

感,基督教也越来越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二)农兴镇基督教的历史演变农兴镇基督教没有与其发展相关的文字档案,笔者只能通过对当地基督教

会创始人齐组长口述的方式,追寻农兴镇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农兴镇聚会场点是 1987年开始,是从中派那边传过来的,当时只有 3、4

个人,都是在我家里进行礼拜、祷告活动。最早信教的就是我,我年轻的时候家

里人被鬼附身了,总是胡说乱说。当时中派在修大桥,我去参加后正好和一家信

主的老师家在一个大队。我看这个信主的老师经常去教堂和家庭聚会,也就跟着

后面学习。这个老师也经常向我宣传信主的好处,可以保平安,保家人幸福。我

30

Page 3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想到我家里现在很不太平,我就想信主。信教以后,我带领全家人信,那个时候

在我家的一个老房子里搞家庭聚会。信了家里的变化很大。我的家人再也不像被

鬼附身一样胡说乱说了,非常健康,这就更坚定了我信主的信念。当时在我家搞

家庭聚会,也就几个人,后来慢慢发展,由于信徒规模的扩大,家庭场所已经

满足不了信徒的需求。96年在兄弟教会,以及兄弟姐妹的‘奉献’下,建了一

个老教堂,教堂大概有 200 平方米左右,能容纳近 200 人,但是非常拥挤,

很多来信教的人就只能站着。特别是这几年,教徒人数激增,即使是农忙的时候

每周来礼拜祷告的人也有 200 到 300 人。要是到外地打工的人回来还有农活不

忙的时候,教堂能有 500 到 600 人。肥西县有 7万多教徒,共 118 个场点,农

兴镇现在大概有四万八千多人,教徒已经有二、三千人了。2010年,我们在这

个老教堂的旁边修建了现在这个新教堂,有两层楼。我们基督教会有了更好的活

动场所,满足广大信徒的需要了。” 农兴镇聚会点由于其本身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快速发展,其影响

力越来越大,教徒数量在 500 人左右,遍及周边近 20 个村子。其成员主要以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女性偏多。1989年,经肥西县宗教事务局颁发证书,

31

Page 3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该基督教会聚会点以国家给予的文本方式合法化了。(三)农兴镇基督徒的成分构成

农兴镇的基督教徒包括周边村的四个场点的成员,大约有两三千人。虽然该

地区的信徒成分没有很详细的记录,但是根据教堂负责人的介绍以及笔者多次

参加教堂活动的观察,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看出农兴镇基督徒的成分构成。信众

年龄段分布广泛,素质参差不齐,从少儿到老人、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各有分

布,而且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该地区的信徒成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以女性为主。

农兴镇教堂每周礼拜的人数大约在三四百人,从性别来看女性占 70%左右。

根据笔者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男性劳力外出务工赚钱,妇女在家往往

会通过信主达到为亲人祈福、寻求精神寄托或是填补自己空虚的精神生活的目的2.中老年占大多数。

信徒中,中老年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大约有 80%以上。在笔者的访谈对象

中,中老年人最担心自己染上病痛、或是亲人失去健康,很多人信教的最直接原

因就是希望“主”能救治疾病、保家人平安。还有的老年人虽然身体健康,但是

32

Page 3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生活过得太贫乏,子女都外出打工,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

加之这些地区和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对缺失使其陷入某种程度的情感和婚

姻的“贫困”状态中。3.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农兴镇,大部分信教群众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从该教会的负责人那里

了解到,该地区信徒 70%以上都是小学学历,念到高中学历的人数极少,其中

文盲大约有 8%左右,年纪在 70、80岁以上的信徒占了较大比例。这部分信徒他

们由于自己文化水平的限制,无力享受像报纸、书刊之类的精神食粮,很容易被

基督教“忍耐”、“宽容”以及“爱”的通俗道德观所吸引。再加上基督教活动

仪式简单,使他们很容易融入其中,同时宗教仪式增加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使

得他们在信仰中获得了乐趣和平衡。二、农兴镇基督教民间宗教化的表现

从基督教在华的发展历史来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之所以在华

发展如此之快,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因为它充分适应了中国国情,吸

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众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基督教本土化现象,

33

Page 3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应更确切地称为基督教民间宗教化。具体说来,就是在保持

基本信仰的前提下,融入了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以适应在中国民

间发展的拥有独特教义、教仪、教规以及功能的特殊文化现象。(一)基督教义的民间阐释西方对基督教“上帝创世”、“原罪”、“三位一体”等教义的阐发,将灵

魂与肉体、现世与来世对立起来,形成了一种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上帝被

视为一个法力无边、至尊至上的全能与品格并重的神。24基督教的教义毕竟具有

明显的超世俗性,与中国众多民间宗教信仰相区别。基督教相信唯一真神—上帝

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反对其它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其它宗教的神在基督教看

来都是假神,二者绝对对立。农兴镇信徒把心中的“上帝”看做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神,觉得

自己的命运和一切都是被“主”安排和照顾的。农兴镇信徒似乎只看到上帝赏善

罚恶的审判官形象的一面,好似中国农民记忆里的玉皇大帝,他评判一切,主

宰一切,而并不会对基督教的深层教义进行认识和理解。

24 闫玉华.儒教与基督教对中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影响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34

Page 4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当笔者问及当地信徒对基督教史、教义了解多少时,访谈的 20名对象中,

都表示对基督教史并不了解也并不关心,对教义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大都为

“教人行善”、“不撒谎”、“孝顺父母”、“只信奉主”等等。很多信徒对待基

督教的态度与其他中国固有的宗教和神灵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都是

关注现实的生活方面,渴望通过做到这些来使得自己现在过的幸福。大部分并不

对基督教所追求的来世所向往,而是对“主”能给他们现世的生活带来平安和

福气。在访谈的对象中,有不少信徒就告诉笔者,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基督,只

知道基督是“神”,所以盼望信主后能够得到“主”的帮助要自己过得更好或

是帮助自己或家人平安等等。再加上这些信徒大都出身农民,平时要花绝大部分

时间去耕田养家糊口,以及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使得这些信徒没有闲暇

和雅趣,没有能力去学习、品味基督教的理念精神,这也是使得他们在对待宗教

的态度上显得有些“唯利是图”,过分讲求实用。(二)基督教仪的本地化倾向

基督教在华的仪式方面,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加深民族隔阂的

繁琐仪式,而是“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以农兴镇的当地民众的习惯和

35

Page 4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着传播。西方的基督教教仪是庄严隆重和正规化的,而在农

兴镇,基督教教仪是随意简单和非正规化的。礼拜是农兴镇基督教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西方的礼拜主要包括祈祷、读经

唱诗、讲道等内容,通常在教堂里举行,由牧师主持。农兴镇每周日的礼拜活动

礼拜活动夏天一般是六点钟开始,冬天一般是六点半开始,到八九点结束。信徒

并非是每次都来、每次都按时到。一般在农闲时候参加的人数较多,平时信徒人

数都在 200-300 人之间。它保留了西方礼拜活动的学唱赞美诗、讲道以及祷告

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形式和内容却十分简单化和非正规化。首先,集体学

唱赞美诗。信徒中基本上会唱赞美诗歌的人很少,大都是跟着领唱者后面哼着,

或是就这么坐着看着大家唱,还有不少信徒甚至相互聊起了家常琐事。礼拜活动

的第二个环节是讲道:做见证。由同工中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熟悉《圣经》而且

口才较好的信徒为大家讲道。据笔者观察,讲道的主要是由当地教会一位汪老师

主讲。在讲道过程中,讲道的信徒时而用打比方、举例子,或用排比、反问句的

方式,其中最能引起信徒认同的就是“做见证”,即举世俗生活中得到神的作

用的事例。然而,信徒们也不是都能产生共鸣。有位信徒就告诉笔者,“他讲得

36

Page 4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我很多也听不懂,有时候讲的时间太长了,我就坐不住了,但是又不敢走,怕

‘主’会怪我”。在教堂里,时常能看见家长抱着孩子就进门看热闹的,还有的

妇女挽着菜篮进来礼拜,因为礼拜完了“正好就去菜场买点菜回家烧”。在教堂

里,布道的老师经常被底下信徒的讲话声给打断。尽管老师再三要求信徒们不要

讲话,但是还是挡不住信徒们之间的唠嗑声,或是小孩子在教堂里跑来跑去的

嬉闹声。祷告是礼拜活动中重要环节,只有在祷告的时候,信徒们才会非常专心

用一个信徒的话说,“祷告心不诚的话主就不会帮助你的”。每次学唱完赞美诗

和讲道之后,都会有教会教师带领信徒们进行祷告。这时各位信徒双目紧闭,教

会教师每念完一句祷语之后,信徒们都会齐声祷念“阿门”。有的是站在座位原

地嘴里念念有词,有的则是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希望得到神的启示或惩罚自

己的罪过。在西方,有的国家在礼拜那天是不允许吃荤菜和喝酒的,然而在农兴

信徒们是没有这些限制的。洗礼被认为是基督教的最重要礼仪之一,是因为基督教认为,领受洗礼可

免除入教人的“原罪”和“本罪”, 并赋予“恩宠”和“印记”,使其成为教

徒,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没有经过洗礼的人不能算作正式的教徒。正式的洗

37

Page 4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礼活动在教堂中应设有水池,这水池一般称为洗礼池或者浸礼池。首先由主礼的

牧师行开场祷告,然后带领全场祷告并唱赞美诗,主礼的牧师先行进入洗礼池,

受洗的人随后进入。主礼牧师扶持受浸礼的信徒向后仰全身浸入水中。基督教的

象征和寓意是:1、洗礼者浸在水里,说明他们和基督一起因罪而死。2、在水里浸

一片刻而表示他们和基督一同埋葬。3、洗礼者离开水池显示自己和基督一起复

活并开始新的生活。最后全场再次祷告并唱响赞美诗。在农兴镇的洗礼仪式非常

简单,没有洗礼池,大多是牧师宣布某某信主了。有的访谈对象告诉笔者,他并

没有接受过洗礼,甚至不知道洗礼是怎么一回事,具有什么意义,“信了就可

以来教堂,不信就可以走”。农兴镇的复活节活动是春分过后的第一个月圆日,活动主要是喝酒,祷告。

活动上会每人发一杯酒,然后会有牧师在上面带领大家一起祷告,祷告完后就

把酒喝掉,就算是礼毕了。农兴镇圣餐礼的活动一年两次,形式也是非常简单,

没有像西方圣餐礼上需要吃饼和喝葡萄酒来纪念耶稣。而是也就是喝酒和祷告。

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仪式和活动了。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

38

Page 4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

个全民的节日。12月 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农兴镇基

督教每年的圣诞节活动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但是也是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色。信徒们会在教堂里把各个角落里贴上商店里能买到的圣诞老人的贴画,用

我们平常举行晚会或聚会时经常用到的彩带把教堂妆点起来。活动上会有教堂牧

师表演唱歌、跳舞等等的节目,此外,就是会有长长的一段祷告仪式。农民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农田里的劳动,如果要求他们定期放弃劳作去完成

某种宗教仪式,对务实的农民来说是一大损失。所以,在农忙时节,他们一般都

埋头在田地苦干,而不去教堂做礼拜。此外,做礼拜前“不饮不食”也做不到。

因为,饿着肚子,手边的活儿就于不了。至于祷告时的神圣,也往往被孩子的哭

闹、猪栏里的猪叫、乱飞的鸡群所搅乱。因此,与其说农民是通过信守宗教仪式

来寻求上帝的庇护,不如说是白设精神家园以求得心理平衡。所以,他们把基督

教的仪式随机简化。照他们的说法:“只要心里有上帝,上帝就会降临。”于是

许多仪式都被农民们不经意地忽略了。25

25颜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宠幸与农民的精神需求[J].文化透析,2003,8.

39

Page 4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三)基督教规的乡土化西方基督教的教规是有条例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是禁忌的,在

每个信徒心中是牢牢的记住的。在农兴镇,信徒们信教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活动的,在生活上、饮食上也

没有任何禁忌。这不像佛教中有着各种禁忌,比如“吃斋”、“打坐”等等,即

使是在普通的农民信徒家中也有遵循这样的清规戒律。尽管基督教“十诫”的信

条就贴在教堂里,但是基本上没有信徒知道戒条里的内容究竟是哪些,他们也

并不关心。根据笔者所访谈对象的回馈,他们信徒是没有什么规定的,只是告诉

笔者作为信徒“只能信主”、“不能搞迷信”等等。他们对教徒的规定有着自己

的理解。比如,虽然不搞迷信活动,但是当地的风俗还是不能摒弃的。过年的时

候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在笔者走访的村子里可以看出,信主的对联与不信主

的对联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在农兴,不信主的家庭在贴对联时,在横批的下面贴

有“五福”,但是在民间习俗上,这个“福”字代表了人生五个关键的内容,

它们分别是:寿、富、康、德、考。而信主家庭的对联横批下面是没有这“五福”

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在搞迷信”。信徒们也坚决不参与算命、给死人烧

40

Page 4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纸等等的活动,认为这是“对主不敬”。然而,农兴镇信徒却对上帝能驱鬼辟邪

能治愈各种疾病等等,在笔者看来就是迷信活动与前者信徒口中“不能搞迷

信”相冲突。(四)基督教组织的民间自治

基督教到中国后,结合了中国国情,走上了一条适合在华发展的组织化道

路。黄剑波的研究层指出,乡村教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在名义上属于

国家建制体系的乡村教会,尽管其管理、教导和运作实际上都有相当的自主性;

二是和三自教会完全对立的乡村教会。26

农兴镇基督教虽归肥西县三自爱国委员会领导,但是教堂内部事务的管理

基本上都是自治管理,肥西县三自爱国委员会也只是起着政策指引、帮助的作用

教堂的负责人向笔者描述,“农兴教堂大小事务都是我们自己打理。教会领导人

主要是由牧师和长老组成,是并级的。牧师主要是教义学习,长老主要负责教堂

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务,其中包括一名会计。我们所有的从事人员都是义务为大家

服务的,不拿取教会资产的一分钱。从 87年刚刚成立家庭聚会开始,聚会的场

26参见黄剑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基督教》,见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编《第三节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1

Page 4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所、书籍等等都是我自己家里出钱的。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家还给来聚会的信徒

提供早饭,我们一家人一大早天没亮就开始起来烧饭,后来信徒越来越多,我

们都忙不过来了。后来人太多了,家里场地太小了,先后换了几个场地,一直到

现在建立的这个新教堂。新教堂是今年花了七十多万盖起来的,现在还欠外面十

几万的债没有还。这些钱都是自己筹集的,有三十万左右是自教点成立以来的存

款,还有三十多万是兄弟姐妹的‘特殊奉献’,现在还差外面十几万。”说起这建立新教堂的艰辛,这个教堂的负责人很激动地说,“这个教堂的

集资筹建,都是我们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找的。肥西县给了一个各个教堂负

责人的联系方式,然后我们出去借钱,为了省钱,都是步行到其他的教会场所

的。花了很长时间集资,走路走的脚底都磨出水泡了,但是如果我们放弃,那新

教堂的建立就不可能了。教堂的修建也是我们自己找人修建的,很多信徒都加入

了新教堂的建设,免费帮忙、出力,不然这么一个大教堂的修建七十万是远远不

够的。”农兴镇教会不仅关注自身建设问题,同时也关注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

2008年汶川大地震,农兴教会就自发组织信徒向灾区的人民捐款,据负责人

42

Page 4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回忆,“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奉献了共有 5000块钱左右,也为灾区同胞贡献了

我们的一份力量”。(五)基督教的功能

基督教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其主要强调大多都是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衍

生出新的特点与功能。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儒家

思想为根基的社会与西方基督教传统是有很多方面区别的。农兴镇基督教功能的

异化是基督教民间宗教化表现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具有很强烈的民间宗教信

仰的烙印。在对农兴镇的访谈中,结合中国民众对宗教信仰的目的来看,多数中

国人信仰的终极目标不是来世得福成道、修成正果,而在于此生此世的富贵功名

福寿双全与个人生命的延长。他们要以神明的超凡力量来帮助解除因宇宙无穷奥

秘和自然界千变万化造成的心理焦虑和困惑。因此,人们对于宗教的崇拜和宗教

信条的践履往往不是非目的性的,而是透过自身的约束和省察来得到适当的报

偿。27

1.驱鬼辟邪。广大群众中普遍存在的鬼神观念是基督教发展的沃土的这种观点得到基督

27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06

43

Page 4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教会内一部份人的认同。他们认为基督教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的发展实际上是

鬼神观念极普遍的中国老百姓在信仰对象上的一种转移或移情。因此,在广大农

村地区,基督就被赋予了“驱鬼辟邪”的功能。笔者访谈的第一位对象就是农兴镇基督教场点的创始人齐组长,他向笔者

讲述了他的信教历程,“我年轻的时候家里人被鬼附身了,总是胡说乱说。当时

中派在修大桥,我过去发现身边有信基督的人家里都很平安,于是我也将信将

疑地加入基督教。但是信教以后,家里的变化很大。我的家人再也不像被鬼附身

一样胡说乱说了,非常健康,这就更坚定了我信主的信念。”信徒们把他们心目

中认为难以用科学解释却得于解决的现象全部归结于“主”的救助。2.治病救人。通过信奉宗教来解决现实问题是民众的心愿,其中消除病害是农兴镇信徒

中信教的主要愿望之一。尽管现代医学比较发达,但是疾病还是像魔鬼一样可怕

一旦染上了重病,一家人都还是手足无措。特别是在农村,普通民众一旦患上疾

病,都要像神灵祈祷。在农兴镇笔者所接触的很多信徒中,都有着这样的经历:

自己或身边的亲人得了重病,本来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家里人都慌了神,这个

44

Page 5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时候想到了主,于是天天向主祈祷求福,后来果真把病治好了。笔者很好奇地问

他们,到底是医学技术把病治好了还是上帝的庇护时,他们都会很坚定地告诉

笔者是主的保佑。一位 80岁的老大爷,91年就成为了一名基督徒,他说“我信主是因为腰从

树上跌下来老是不好,身边人说信主就能好,家里孩子一个儿子在家一个儿子

在合肥打工,不信的时候家里老出事,信了以后家里就平安了,腰也好了,孩

子也平安”。一个奶奶对笔者说她是“三月份的时候开心信的,老头生病了,我

眼睛不好,胃也不好,我就来信主,我跟老头都信主,人家传道的,我兄弟信

主,他孩子考上党校了,就是信主,以前不信的时候,他们信主,我不反对,

现在信了,之前经常摔跤,胳膊都摔断了,现在信了,掉到应井盖里都没有摔

到,信主以后精神也好多了,心理舒服多了,身边人不会在背后说我什么的。老

头一开始不信主动的时候爬不起来,现在信了能走了。”在这些信徒心中,身上

的疾病并不在于医学技术的发达与否,而是在于是否诚心向上帝祷告得到救济。3.趋福避祸。趋福避祸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愿,信奉宗教、崇拜神佛常立意于此。宗教在

45

Page 5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向社会传布的过程中也利用了民众的这种心理,成为民众趋福避祸的利器。28

“福”是一个相当模糊,但又极具魅力的字眼,人们普遍喜欢它。从信徒们家里

贴的门联也能看出他们渴望上帝赐福的愿望。“至上真神赐大福,全能救主施鸿

恩。明媚春光彰主爱,欢腾岁月沐神恩。”在笔者的访谈对象中,凡是他们身边遇到的好事都会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

上帝,认为他们今天一切的“福”都是上帝给予的。由于农民实际需求的多种多样,在乡村社会,基督教对农民除了上述这些

功能之外,还有如下功能:一是娱乐功能。信徒除了每周日在镇教堂聚会一次,一般在自己家也进行。

如唱赞美诗,讲圣经和共同祷告。在圣诞、春节,教堂都有比较大的娱乐活动,

像舞蹈、唱歌等等,丰富了信徒们的文化生活。二是增加社会交往的功能。教堂里的礼拜、参加圣礼仪式和社会团体的祷告

被视为信教者同上帝及信教者之间交往和联合的主要方式。宗教是一种共同的信

仰,凝聚力机枪,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

28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97

46

Page 5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彼此为同一群体,因而生出许多亲切感。29

三是文化传播与传统文化改造功能。有位信徒阿姨告诉我,她以前不认识字

信主了以后,就想了解主,于是就开始看《圣经》,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祷告,

主就让她认识了好多字,学习了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知识。按照中国的传统习

俗,有人去世时,都会有给死去的人烧纸、烧元宝这样的风俗,然而,信教的信

徒家中有着完全不同于农村中其他老人去世的送葬方式。他们会请信徒们在家里

为死者祷告、祈福,祈求死者能登入天堂。过年时,信徒家中贴对联的方式也与

其他不信主的家庭不同,这些都不同于农兴镇乡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四是道德美化功能。加尔文认为,人是上帝智慧、善和力量的镜子。人被赋

予好奇、惊叹的能力,上帝的形象本来公平地闪耀照射。和奥古斯汀一样,他也

相信罪意味着极端普遍的混乱。基督教在农兴镇积极宣扬爱别人与爱自己一样的

理念,宣扬平等待人、与邻里和睦相处、与家人融洽共居等等优秀的道德观念,

与市场经济社会一些冷漠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

引着农民加入信教的队伍。基督教会本身所作的处境化努力,基督徒的善行吸引

29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80

47

Page 5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了不少人参加。如河南有些村落,凡基督徒多的地方,邻里关系融洽,互相帮助

蔚然成风,犯罪率低,与当今社会中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形成鲜明对照,

由此吸引了一批正直人士参加。参考文献[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陈钦庄,孔陈焱、陈飞雁.基督教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谢•亚•托卡列夫.人类与宗教[M].魏庆征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高师宁.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J].浙江学刊,2005.

[7]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8]邓肇明.承受与持守:中国大地的福音火炬[M].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1998.

[9]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梁家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M].香港:建到神学院,1999.

[11]闫玉华.儒教与基督教对中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影响研究[J].青海:青海社会科学,2009.

[12]段琦.当代中国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3,3

[13]李晟文.从基、儒关系看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中国化趋势[J].中国文化研究,2004.

[14]颜敏.中国农村基督教的宠幸与农民的精神需求[J].文化透析,2003,8.

[15]黄剑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基督教》,见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编《第三节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论文集》,广西是但大学出版社.2006.

[16]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7]王思明,田雄.乡村基督教的实践形态:嵌人与疏离——以关中地区南村基督教会历史变迁为例[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2008.

[18]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0]莫法有.基督教的中国化:历史和现实[J].复旦学报,1999,3.

48

Page 5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以《中国百村调查——魅力盐铺》中的生态菊花产业为例

李 琼(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生态农业是当今社会农

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文章以安徽黄山

盐铺村的生态菊花产业为例,分析了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食

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可持续生产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着重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为

保障新世纪我国的食品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词: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可持续生产

Abstract: Food safety exists emerging security risk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oday's society.The article take the Salt Pu vality of HuangShan for example to analysis the chrysanthemum industy and adres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ly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 role on food safety,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and other capabilities.To protect the China’s food safety in the new century,we must develop eclolgical agriculture.

Keywords: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49

Page 5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一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食”被赋

予了社会整合的意义,正如美籍华人孙隆基所说,“‘食’如果用来作为一种

社会功能,则可以促进‘和合感’”[1],可见其对国人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

来,频有媒体报道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从致癌的苏丹红到磕药的八宝鱼;从婴

儿奶粉中的亚硝酸盐超标到让人致命的瘦肉精;从膨大剂到塑化剂。食品安全方

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目前农业的生产状况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

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农药、化肥,单纯追求数量,导致农产

品品质不断下降;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新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增加了食品

的安全隐患;三是农民科技水平相对薄弱,对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之间关系难

以把握,使农业生产缺乏可持续性。要改善农业生产状况,从根本上消除食品的

安全隐患,需要我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环

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按照农业生态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

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

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再生产原

50

Page 5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则,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

效及可持续发展, 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

效益的统一。本文以盐铺生态菊花产业为例,描述了生态农业下的绿色食品发展

模式。二、生态农业的建设——盐铺菊花产业发展模式[2]

(一)盐铺村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盐铺村拥有小二型水库两座,人工湖一座,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城郊

农业村,其土壤含植物有机质丰富,疏松透气性好。优良的自然条件为生产优质

菊花提供了基础保障,是黄山贡菊的最适宜栽培区。盐铺村自 2002年介入黄山

脱毒贡菊种植,种植面积年年扩张,农户有一定的种植、烘干技术和管理能力,

项目单位黄山市绿风实业有限公司有种植、示范推广经验和技术力量,同时在技

术上还依托县科技局和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讲,在

黄山贡菊种苗高效繁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黄山贡菊的生态环境特点、生长

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形成了一整套黄山贡菊良种(两季花)高产优质的栽培

模式和技术方案,是发展黄山贡菊大面积栽培的新突破。

51

Page 5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二)盐铺菊花产业发展之路1、艰难的起步 盐铺村菊花种植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起步阶段走了不少弯路。盐铺村是一

个城郊型农业村,有土地,但长年种植传统产业,产出很低。1999年开始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盐铺村从引进试种草莓、藕、茭白、毛豆、中草药开始,有成功有

失败,但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2002年,在获知县科技局试种黄山脱毒贡菊

种植的信息后,村委一班人通过努力争取成为了县科技局试种黄山脱毒贡菊种

植单位。但是,在谁带头试种的问题上,班子成员展开了讨论,因为种植成败会

影响家庭一年的收益,也影响着盐铺村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为了更好的掌

握技术和经验,为将来推广奠定基础,最后决定由有过创业经验的李讨饭、曹长

来、华长来三人试种。试种第一年,只有曹长来的 6 分地收益 3000元,另两人

均只保本。在接下来的班子会上,大家讨论了继续种植利弊,最后决定再试种一

年,而且所有党员都要试种,户数多了,对比性更强。2003年,村两委成员 7

人全部参与试种,共试种面积 12亩,因受市场和种植技术影响,效益不是太

好。2004年,全村黄山脱毒贡菊种植户 18户,种植面积 36亩。2005年,全

52

Page 5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村黄山脱毒贡菊种植户 38户,种植面积 80亩,年产值 70万元,黄山脱毒贡

菊的经济效益开始凸显。2006年,全村黄山脱毒贡菊种植户 76户,种植面积

260亩,年产值 394万元;光菊花一项年增加农民收入近 3000元。2007年,

全村黄山脱毒贡菊种植户 232户,种植面积 800亩,年产值 1200万元,率先

成为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新农村。如今,盐铺村已成为黄山脱毒贡菊

的重要产地之一,近三年来,无论菊花市场如何起伏,该村的菊花销售不出村

口,菊花种植户坐在家中就有客商上门收购。 2、找准方向,发展菊花特色产业 初步尝到种植菊花带来的甜头之后,盐铺村民决定将菊花当作产业来做强

做大。2004年 5月,由黄山市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盐铺村村集体控股村

民集资入股组成的“黄山市绿风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 30万元,兴

办的初衷是改变盐铺村的村容村貌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公司+农户”模式,

建设黄山脱毒贡菊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力求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特色农

业的发展,实现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城郊生态型农业的发展。 2005年盐铺村成立了菊花协会。为发展壮大菊花特色产业,2007年 3月

53

Page 5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30日成立了“盐铺特色产业农民合作社”,社员近 400 人,通过把分散的农

民组织起来,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方式

发展菊花产业。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实现了销售收入近 15

万元,给会员农户返利 7万多元。 2007年 9月 10日,盐铺成立了“黄山市休

宁县盐铺特种产业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全村的特种产业黄山贡菊的种植、加

工向立体方向发展。 此外,菊花种植需要技术,村里便开展菊花种植技术培训,对种植户进行知

识培训、栽培技术培训、采收加工技术培训;成立菊花专业技术服务队和菊花病

虫害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全面负责菊花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技术人才培训,负责

菊花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开展菊花常见病虫害防治,对菊花的常见虫害防治和菊

花的常见病害防治进行技术培训,并改良菊花烘干技术。 3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

(1) 休宁县建立千亩无公害黄山贡菊基地。无公害贡菊是选择黄山贡菊中

的优质品种,经组织培养而成,种植加工过程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属绿

色饮品中的佳品。而休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多年的种植经验又为无公害

54

Page 6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贡菊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休宁县科技局在源芳乡九丘

村试种成功并创造了当年种植夏秋两季收花的新技术的基础上(亩产干花 150

——200公斤),根据市场需求,利用源芳乡为依托,建立苗圃基地,向全县

辐射,建立千亩无公害贡菊生产基地。 (2)休宁县发布菊花标准。2006年 6月 15日,休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有机黄山菊花生产各项标准。为配合休宁县国家级有机黄山菊花农业标准化示

范区建设,切实提高菊花的品质,实现菊花的有机化生产及加工,县质量技术

监督局、科技局、黄山市翡翠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起草的《有机黄山菊花栽

培技术规程》(DB341022/T004—2006)、《有机黄山菊花加工技术规程》

( DB341022/T005—2006 )、《有机黄 山 菊 花》( DB341022/T006—

2006)系列标准,通过审定并予以发布实施,它将促使休宁县菊花生产在栽培、

加工及产品上有标生产、有标销售,并实现菊花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

程监督。保证菊花无公害生产与加工。为盐铺村的有机菊花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

标准和保障。2009年 2月 5日,盐铺村与安徽庆元堂徽菊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

55

Page 6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盐铺村有机菊花生产。(三)盐铺脱毒贡菊种植的效益和重要意义 一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黄山地处皖南山区,是纯山区县市,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该成果转化既培育了龙头企业,不仅发展黄山贡菊生产,扩大就业,

又为农村剩余劳动的就业拓宽了路子,带动 3万农民发展种植黄山贡菊 6万亩,

总收入达 3.0亿元,基地及周边农民人均增收 1000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并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盐铺脱毒贡菊的开发,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

调整。黄山是茶叶主产地,茶叶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山区农民经济来源

单一,生活水平低下。大力发展黄山贡菊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拓宽农民

增收渠道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捷径。通过黄山贡菊良种苗(两季花)组培技术人工

种植黄山贡菊不仅可在大田大地进行,而且可在庭院、房前屋后、山林中间进行

不破坏生态而且还美化并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机生产,可减少因大量施用化肥、

农药对土壤与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同时,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扼制偷伐林木

的行为;茶菊间作,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对保护生态环境意

56

Page 6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义重大。同时,可充分利用农民半年耕种半年闲的闲散时间和部分先富起来的农

民的闲散资金。三是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自然”、“回

归自然”成为当今人类普遍追求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青睐天然药

物。国内市场名贵中药的需求迅速增长,全球“中药热”已日渐兴起,其发展非

常迅速。脱毒贡菊采用组培高新技术烘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业化

的操作模式扩大生产,恢复了黄山贡菊的优良品质大大满足了人类治病保健对

黄山贡菊的需求,实施有机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大大降低菊花产品农残,

提高质量,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对人类治病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通过

黄山贡菊良种苗(两季花)组培技术应用,进而推广到其他植物,尤其是皖南

珍稀药用植物,生态、观赏植物的繁育,是造福人类的德政工程,大大加快了黄

山生态示范市建设进程。下一步,盐铺村将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大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

础上,坚持市场引导和重点扶持服务,继续大力实施“双培双带”示范,走城

郊无公害特色种植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抓住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契机,

57

Page 6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以经果蔬基地建设为龙头,轮换种植,互动发展,大面积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使盐铺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三、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盐铺村生态菊花产业的发展模式体现了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的互动关系:

(一)生态农业是食品安全的保证 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

我国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物的种类非常多,但从人们日常消费来看,

主要分为粮食类、植物类、蔬菜类、果品类和许多副产食品等。从这几类食品来看

不同种类食品的安全性有较大差异,但每类食品都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在

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惧和心理障碍。面对

食品安全的威胁,我国只有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才能尽快消除

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而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

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问题。(二)食品安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

58

Page 6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食品安全促使人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人们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需要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安全食品的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

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校、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它包

括人与自热环境的协调,也包含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农业目前

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想。[3] 安全食品的开发既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可以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经

济增长点,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改善。它是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

体的农业可持续经营模式,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安徽省黄山市盐铺村的生态菊花产业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结合了当地的

地理环境,运用了高新技术生产生态菊花,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态农业发

展了,食品的安全隐患才可以得到解决。

59

Page 6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参考文献:[1]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唐山:唐山出版社, 1990.

[2]王开玉. 魅力盐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03月.

[3]姜小兰、吕军利.由当前食品安全隐患而引发的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生态

经济.2010.

[4]贾玉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透视[J].兰州学刊.2008.

60

Page 6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申宗民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生

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笔者建

议应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可再

生能源,以更有效地方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实

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绿色环保产业;文明生态村;可持续发展

Develop Green Indu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Eco-Village Shen Zongmin

【 Abstract 】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brought the enhancement of rural life

standard, but at the same time generat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devas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evitably. To better protect our own earth and homeland

where we live on together, the author suggest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develop green

indu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hance the upgrade of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depend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 as to

61

Page 6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oroughly in an effective wa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eco-village,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green indu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vilized eco-villag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

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绿色 GDP 的提升。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把生态的文明与和谐放在首位,这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

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后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

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的新型文明生态村,

在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真正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

62

Page 6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一、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提出

生态村建设是国际上人居环境改善、住区生态化建设的一个潮流。生态村的

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学者Robe t Gilman 于 2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的。进入新世

纪以来,全球生态村运动继续升温,并以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目标,

谋求生活质量及生态持续。国外生态村运动不限于农村,还延伸到城市住区,是

发达国家在饱受工业化、城市化和石油农业负面影响之苦后,为提升生活质量,

体现环境关怀所采取的一种由下而上的行动,与我国的国情、 所处发展阶段并

不完全吻合。可是,国外生态村运动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某些具

体做法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1]。我国从现有国情出发,根据目前农村存在

的大量生态和环境问题,一改往日一味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

老路,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型的生态文明村提上日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建设。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善农

63

Page 6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发

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内涵,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

为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

化共同进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统一,从而建设一个富裕、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聚焦“三农”问题,突出

“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主题,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发展潮流,适应了广大农村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同步发

展,也满足了农民群众实现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以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和保护为手段、以经济的循环发展为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社会全

面进步为目标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正是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压力的出路及有效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

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2]。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把生

态和谐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农村生态和谐是基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

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积极正确的处理好经济64

Page 7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合理高效的开发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

文明生态村的宏伟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总的来说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

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3]。具体表现如下:

(一) 功能区未得到合理规划我国农村的一些地区,特别是落后和不发达村落,生产功能区与牲畜饲养区

相互混杂,生活居住区和种植耕作区“融为一体”,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

化,特别是盛夏来临,蚊虫叮咬致使疾病滋生,垃圾臭味夹杂工业尾气弥漫乡

村,严重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和村容村貌,也违背了我国发展乡村建设“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由于大部分村庄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区,直接致使全村

里外成了一个“大型”的垃圾倾倒区、回收站、“收容所”,道路两旁垃圾堆积

如云,“蔚为壮观”。乡镇企业用地与种植园区用地时有发生冲突,生活和生产

65

Page 7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污水排入干净水域,部分农村人畜共居,厕所、圈养畜禽等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

建设和合理整治,脏、乱、差等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没有适宜居

住和生活的干净卫生的私人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要求。

(二)生产和工业垃圾乱堆乱放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

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柴火秸秆,

现在却演变成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等的混合体,难以分解的

垃圾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

比例迅速增加,约占污染物的 1/3。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农村经济的畸形发展也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例如,乡镇餐饮业、加工业发展较快他们大多采用

煤做燃料,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个别砖瓦厂、采矿厂盲目开土石,造成生态

破坏、环境污染;一些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大部分使用柴油和含铅汽油,造成

大气污染;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较弱,饮用水源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严

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据统计,国内大约有 2300万家乡镇企业,在这些乡镇企

66

Page 7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业中,制砖、铸造、水泥、炼焦 4 个行业能耗占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 56%,二氧

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 1/6[4]。

(三)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

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如大部分城

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却忽视了农村基本设施的建设,农村聚居点

普遍缺少规划,使得农村聚居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大量缺乏。村民一般将生活垃

圾直接排入河沟渠道或就地堆放,直接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卫

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 0.86 kg,全国农村每

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 3亿 t,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垃圾处理外,大部分

村镇垃圾随意堆放,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四处乱飞

等现象随处可见[5]。同时,目前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主要是靠堆肥、焚烧、卫

生填埋,但这三种技术都存在自身的弊端,很难或不易推广使用。

二、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具体措施

67

Page 7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一)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功能区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充当电源,利用人畜粪污和废渣废料制备

沼气,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大自然的可再生能源来发电供

热,既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能节约能源、方便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可直接

稳定、持续不断地增加农村的能源供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伴随

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而目

前全国能源供应普遍紧张,其工序矛盾也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将成为今后发

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家对农村能源的供给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在近期有大幅

增长,于是,用电难、发热难、烧火难的问题就愈发突出。长此以往,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会受到严重制约。而这首先就需要合理布局村

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结合农村具体实际情况,改变以往村镇建设

和居民建房分布散乱、质量不高的状况,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促使农民建房向

居住区集中。其次,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将农业生产在村庄范

围内进行功能分区, 将农田与庭院、 种植与养殖、生产和生活和谐有机的结合

68

Page 7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起来,将农村环境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等区域,控制和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最

后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处置,以最

大程度消除和减少乡镇企业的污染。

(二)加大投入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先进的成熟的科学技术积极具体运用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为基础,抓好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和“创

新”相结合,加大特色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相关科技攻关,深化农业科技体

制改革,大力组织实施品种优化工程与技术更新工程。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

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

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

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

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69

Page 7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

应用。建立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投入,

着力兴建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融合政府、生产、

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重点攻破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减排减量技术、耦合技术

等三类急需实用技术的研发。注重农业装备和工程建设,要求循环生产的各个环

节均能实现机械化和工程化,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

伐。

(三)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化进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是一个系统的联动工程,它要求相应的水、路、管、

厕、电网、通讯等基础施与之配套,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必将促进农

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使村庄得以合理规划和布局,

从而使村容更整洁,乡风更文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准确的信息资

料,因此必须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使其与国家的整个能源信息系统对接,

70

Page 7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以利于国家、企业决策和居民选择。具体来讲,国家应适时发布国家的可再生能

源发展规划,给农村能源开发提供方向性指导;国家要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资

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评价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公诸于众,为农村能源的开发利

用奠定基础;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和人员,统计和通报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情

况和动态,介绍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政策等[5]。总

结近些年来各地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实践中被证明切实可行的

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去。形成封闭的循环的物流渠道,要根据

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防治生产环节

中的污染。要有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意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农业生产、加

工和销售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调整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开发绿色食

品和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

71

Page 7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

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

化水平,努力持续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积极发展生态农产品,推广应用低残留、

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建立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乡镇工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延

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宽发展领域。对农产

品进行深度加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

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坚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

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避免走以往单纯的“烧”、“埋”以破坏生态环

境为代价的老路,而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

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

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一加工一运销”

配套的产业链。对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循环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生活

72

Page 7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四、小结可持续发展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宗旨与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以

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而应采取

合理式保护、集约型开发、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的战略上来,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

和利用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相协调与平衡,最终实现农村

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姜志德、唐学玉.小康生态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乡镇经济.2005(7).

[2]韩凤朝.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领导之友.2006(7).

[3]、[4]刘军郃.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河南农业 2011(5).

[5]魏梦佳.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危及生态环境.半月谈.2009(1).

[6]师连枝.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

73

Page 7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学视野下的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问题丁祎东

(安徽 淮南市潘集区人社局,硕士)

摘 要: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目前,国

内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为采煤塌陷稳沉后进行治理,即采煤塌陷—补偿损失—

塌陷地闲置—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滞后性比较强,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负面影

响很大。本文通过总结与思考,提出此文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呼吁政府行为要以人

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予因为采煤塌陷而失去土地失去家园的塌陷区群

众以人文关怀,解决其失范与角色障碍的状况,维护好、保护好、关心好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词:采煤塌陷;失地补偿;居民生活;以人为本;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coalmine subsided area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world problem. The domical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is subsidence after treatment.This mode is worst, lack of people-oriented spirit, and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thinks, point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is calling for government's a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eople-oriented.Keywords: subsidence; Lost-cropland compensation; Residents of

74

Page 8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life; People-oriented;

第一章 导论我国是个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

的使用量占到了70%以上,煤矿的开采占据了中国矿山开采量的90%以上。开

采的矿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规模的开采,造

成了严重的后果——产生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据统计,被采煤破坏造成的塌

陷区已经达到了3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都在以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占中

国被破坏土地的1/10,复垦率却比较低,只有20%左右30。大面积的塌陷带来

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影响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同

时给塌陷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1采煤造成土地塌陷的危害采煤造成的塌陷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塌陷区居民

的生活和生产,制约了采煤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步伐。采煤塌陷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摧毁耕

地、造成水土流失、诱发山体滑坡、加剧了人地矛盾、毁坏基础设施、危及塌陷区

30孔改红,李富平.采煤塌陷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河北煤炭.2006年第一期75

Page 8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居民的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制约了采煤区的发展。1.2 国内外关于采煤塌陷地复垦的研究塌陷地复垦一直是我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一直在关注这

个问题。主要涉及采煤塌陷对于土壤的影响、复垦的技术、对于塌陷地复垦的组

织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塌陷地复垦做了研究。比如韩冬芸、

唐军、李树志等从景观学的角度度对塌陷地复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徐跃通从生

态学的角度对塌陷地复垦进行了设计。国外土地复垦起步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已经制定了有关矿山土地

复垦方面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土地荒芜,恢复生态环境,并建立起

一些相关的土地复垦企业、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由于国外人地矛盾没有我国

突出,并且国外井巷开采的比例不高,因此与我国煤矿区相比,国外煤矿区在

复垦对象、复垦方法和复垦理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波兰的复垦主要

集中在露天矿和矸石山,复垦后主要用于种草和植树。而美国,复垦的目标主要

偏向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章 淮南塌陷区整体概况

76

Page 8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1淮南采煤塌陷区淮南矿区自1903年开矿以来,历时百余年,采煤塌陷始终伴随着煤炭产业

的发展而发生。(1)采煤塌陷区分布情况。截至到2009年底,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分布在

一县五区(八公山区、大通区、潘集区、凤台县、毛集实验区、谢家集区),涉及

27个乡镇(街道)。(2)采煤塌陷区面积及土地征收情况。淮南市境内到2009年底采煤塌陷

区面积约24.558万亩(163.72平方公里),其中淮南矿业集团18.976万亩,

国投新集集团3.55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48%,耕地面积约16万亩。预计

到2020年,全市塌陷区总面积将达到55.362万亩(369.08平方公里),将占

全市总面积的14.61%。全市最终塌陷地将达到102.421万亩,塌陷区占全市总

面积的26.3%31。(3)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受损情况。根据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将全市矿山

地质环境分为4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1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和1

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

31关于我区采煤塌陷区有关情况.潘集区国土资源局文件,2010年 3月.

77

Page 8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2淮南主要采煤塌陷区的水域环境状况根据地面的破坏程度、稳定情况和采掘周期,将塌陷区划分为稳沉、基本稳

沉、未稳沉三种类型。稳沉塌陷区:地下煤早已采完,地表塌陷已稳定,塌陷深

度10~20m。基本稳沉塌陷区:第一水平煤层已采完,第二煤层尚未开采,地

表塌陷基本稳定,塌陷深度4~6m。未稳沉塌陷区:第一水平或第二水平煤层

正在采动,地表在塌陷中。目前淮南采煤塌陷区80%是未稳沉塌陷区,集中于

凤台县和潘集区。32

因为土地的沉陷造成了很多农民失去房屋、耕地,使很多的农户返贫,由此

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随着更多煤矿的投产,煤矿沉陷区域的面积在逐年递增

即将有更多的农民因为失地而陷入贫困的境地。第章 第三章塌陷区居民生活

笔者实地调查了凤台县、潘集区一些已经被安置的塌陷区农民,深入了解塌

陷区农民对于搬迁安置后的生活状况,了解到少数成功转型的塌陷区农民对于

现在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而大多数塌陷区农民对未来生活是一种担忧与期盼

的心情。

32淮南市沉陷办公室手册78

Page 8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塌陷区居民生活之喜、忧、盼3.1塌陷区居民生活之喜随着淮南矿区开发和县城扩建步伐的不断加快,矿区周围潘集、凤台等区的

农民相继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农民失地引发的各类问题,成了淮南市的一个重

大难题。近年来,淮南市引导塌陷区失地农民转变观念,逐步实现了“农民变居

民、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股东、农民变商户”的可喜转变,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

的后顾之忧,实现了顺利的转型。3.2塌陷区居民生活之三忧三盼在看到凤台县、潘集区一些塌陷区居民成功转型的同时,笔者也了解到了许

多让人忧心的塌陷区居民生活现状:居民生活来源单一、生活闲散、失地农民就

业困难等,情况不容乐观。调查中了解到,失地农民面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有三忧。一是担忧由于失去土

地,失去收入来源,未来生活质量会下降;二是担忧年轻人长期无所事事,生

活闲散,不是吃喝玩乐就是聚众赌博,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三是为子

女就学和未来就业感到忧虑,因而他们对各级党委政府有“三盼”:一是期盼

79

Page 8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各界加强对有就业能力的青年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

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与管理,为失地农民提供娱乐、休闲、锻炼的

场所;三是加强社区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使失地农民子女能

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良好教育。第四章 对塌陷区居民安置问题的思考

笔者对一百名塌陷区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15%左右的塌陷区农

民对于安置工作满意,30%左右的塌陷区农民表示基本满意,55%左右的塌陷

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甚至表现得很失望,很愤怒。不满意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对于

土地补偿过低、强制搬迁、就业问题无法解决上,针对这些令人不满意的问题上

笔者有如下思考。4.1对于塌陷区农民赔偿问题的看法 笔者认为,对于失地农民赔偿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由于采煤造成的塌陷,赔偿责任应由相应的采矿单位负责,在开采之前就要明

确相应的责任,根据政府制定的关于塌陷区经济赔偿的法律法规,做到开采前

有明确的赔偿依据,开采后有明确的赔偿责任,赔偿时要有合理的赔偿标准。政

80

Page 8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府要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煤矿开采前要对煤矿所在地进行评估,调查备案,

开采时监督和鉴定采矿单位的责任,跟踪掌握塌陷情况,征收相关的治理和保

证金,同时监督采矿单位的赔偿金支付问题。4.2对于塌陷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看法

政府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公共利益的强制征收、征用行为,就政府而

言,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就农民而言,其私有财产非社会公益目的,不

适用征收,不论是国家还是其它用地人,都只能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取得。为切

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坚决实行“先保后征”,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到

位后才能启动项目。

规定严格的法律程序。一是征用过程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财产评估程序、补偿

标准公示程序、听证程序、强制拆迁程序等。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救济手段,如

行政裁决程序、仲裁程序、诉讼程序等。同时特别要避免地方政府同时充当决策

者、规则制定者、征用方及纠纷的最后裁决者。

明确规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强制性地规定失地农民必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其内容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81

Page 8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4.3对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看法实现全面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

保证。当前,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

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为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求职登

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安置等一系列服务。 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一是把原只限于城镇居民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适用范围扩大到失地农民。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减免和

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扶持,帮助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就业

保障基金,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补助,或补贴援助失地农民自主创

业。第五章 对塌陷区居民生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塌陷区居民对于生活的担忧和不适,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同时也是一

个人文问题。我们不但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人文的角度入手,从社会学

视角挖掘塌陷区居民生活转变不顺利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5.1社会失范

82

Page 8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塌陷区农民失地前角色定位大多是传统型的。他们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

“安土重迁经营农业,遵从着古老的道德与传统,讲究伦理人情,忽视法律和规则,

远离国家和政治。”33在失去土地、搬迁到新的小区、开始尝试融入城市社会后,

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有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不再被面黄土背朝天,必须寻找新的就业方式;原来宽敞的独门独院的村庄居

住环境突然变成了狭窄的小区公寓;人际关系也从以前可以走家串户变成了充

满疏离感的公寓式邻里关系。这一切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造成了失地农民

的失范状态。所谓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

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

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

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高兆明34[⑤]以不同社会背景下失范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将失

范分为常态下的社会失范和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其中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

范,其存在的根据在于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

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一方面意味着曾经

33徐慧清,蔡淑燕.转型期农村家庭冲突的社会学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34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江苏省重点学科伦理学负责人

83

Page 8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

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

意味着这种社会失范的原因在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社

会价值规范的更替。35

失地农民的社会失范主要是由于传统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约束力,在土

地塌陷后,因为搬迁造成了这种传统约束力变弱甚至消失,而新的生活方式没

有建立或者不习惯,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产生作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真

空。在这种心理真空下,塌陷区搬迁农民普遍表现出了不适应或者生活不顺利,

比如上文所说生活闲散、就业困难等,因此造成了塌陷区失地农民对于未来生活

的担忧,也使塌陷区失地农民成为了潜在的社会不安因素。5.2 角色扮演障碍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

模式。角色扮演障碍,是角色扮演者在扮演一种身份角色时,由于对于角色的不

理解和不适应,在扮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塌陷区农民原本是

一个农民身份,是一种和农村社区相适应的静态而封闭的农民角色。其原先居住35杜金亮,孙红霞.中国现实人格的失范.东岳论丛.2003年 5月

84

Page 9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村落,是一种熟人化的生活场景,共同生活习惯和伦理认同使得他们能够较

为准确和理性的认识并把握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走出村间地头、田园乡土的旧生

活场域,进入一个以工业化和消费化为中心的城市生活时,从常理上来讲,其

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应该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生活。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所说:“流动的人不能简单地抛弃旧有的角色属性

和角色关系,但他们如果不接受新的角色属性,也不建立新的角色属性,那么

他们就不能适应他们的新位置。迁移的人口,其社会生活毫无疑问地要受到他们

农村背景和他们现在所处的城市环境的双重影响。”当塌陷区搬迁农民面对城市

社区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性、人口组成的异质性、社会流动的多样性、人际交往

的疏离感等特征时,由于原有的经历、学识、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以致乡村、城市社区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的差距极易使他们出现矛盾、困惑、

迷茫情绪,继而产生角色障碍。5.3 面对失范与角色扮演障碍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塌陷区农民本来是有地种有粮吃的劳动者,大部分都没有考虑过主动城镇

化,离开土地寻找其他的谋生手段。由于煤矿开采造成了塌陷区农民失去了赖以

85

Page 9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为生的土地,强制性搬迁城镇化,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很多农民处于心理上

和生活上的失范状态,由于角色障碍问题,造成了塌陷区失地农民对于生活充

满了不安全感。他们是工业化发展的牺牲品,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人数

多、困难多、情况复杂,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因此对于失范和

角色扮演障碍的情况,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塌陷区失地农民人文关

怀,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市场建

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塌陷区农民失地不失业;

人社部门应该免费提供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塑造新的社会角色;

应尽最大努力丰富失地农民业余活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丰富失地农民

的业余生活,要加大资金投入,新建小区的文体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共同建设,

还要挖掘乡土文化传统,为群众性文体活动搭建好平台;同时应呼吁社会各界

关注塌陷区农民,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笔者通过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多次实地调查,了解了塌陷区农民的生活现状

86

Page 9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和思想转变,看到了政府在塌陷地整治和失地农民安顿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塌陷区问题实质就是统筹和协调工农

利益、城乡利益、地矿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好、保护好、关心好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淮南的具体体现,只

有双方统一这样的思想认识,塌陷区治理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塌陷区的

诸多问题方面,比较突出的就是淮南矿业集团先开采后治理造成的塌陷区居民

对于突如其来的生活改变措手不及,而政府在塌陷地出现塌陷以后,又无法及

时的帮助农民完成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了塌陷区居民由于生活方

式改变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带来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企业和政府都选择了“以

GDP为准”而忽视了以人为本,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这些

非科学的发展观,是由于既脱离客观实际,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导

致的。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内

在要求。6.1本研究对于政府的启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采煤时要

87

Page 9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规划先行,绝对不能以牺牲群众生活为代价谋取经济发展,要有正确的政绩观

念;同时政府应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

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

重要,有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社区硬环

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

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不断充实和丰富塌陷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他们失地不失落。6.2本研究对于农民的启示塌陷对土地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很多农民在失地后成了失业者,不知道

何去何从,心生惶恐;或者在得到失地补偿款后坐吃山空,不思进取。本文希望

对农民有所启示。失地农民自身要加快思想观念转变,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手段

提高个人素质,并通过积极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去应对失地、就业方式转变

这个挑战。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是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推动力;同时失地农

民应注重子女教育,关注下一代成长。6.3本研究对于社会的启示

88

Page 9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煤炭开采造成大面积土地塌陷,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选

择了出外打工,但是由于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就业技术缺乏,与市场劳

动力需求脱节严重,失地农民变成失业农民,给社会安定带来了隐患;同时由

于塌陷地赔偿问题引起的群众不满上访事件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

会激发社会、政府与失地农民的矛盾,导致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媒体要多关注多报道塌陷区安置情况,促进政府、农民、社会三方面的相互

理解和互动;企业可以跟政府联合对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复垦利用;高校可

以组织相关人员对塌陷地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寻找更好的塌陷治理方案和居民

安置方案;社会应广开就业门路,为塌陷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渠道,

吸纳失地农民。参考文献

[1]凤台县政府.关于塌陷区综合治理开发的实施意见[R].凤台县政协委员提案,2010.

[2]贾淑品.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角色失范与角色转移障碍探析[N].淮南师范学

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潘集区政府,关于我区采煤塌陷区有关情况 [R].潘集区国土资源局文件,

89

Page 9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010年3月.

[4]赵淑芹,胡振琪.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年12月.

[5]张艺,马姝瑞.采煤塌陷区路在何方?[J].中国矿业报,2011年2月.

[6]陈大众,把地理“洼地”打造成生态“高地”[J].安徽经济报,2009-12月.

[7] 孔改红,李富平.采煤塌陷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河北煤炭.2006年第一

90

Page 9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 宋秉阳36 宋秉坛37

(1.甘肃 白银市林业局 林场种苗站 730900; 2.甘肃白银市靖远县第三中学 730600)

摘要:首先阐明了在黄河上游甘肃白银市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经济原因;接着评述了在甘肃白银市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正确性与战略意义;最后提出在黄河上游干旱荒漠地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必须创新和建立的工作责任机制与措施办法。

关键词:生态建设;重视原因;甘肃白银;发展战略;保障机制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ensure development hard reason

SONG Bing-yang1 SONG Bing-tan2

(1. Silver City Gansu Province Forestry Bureau, Gansu BAIYIN 730900; 2. Gansu

Jingyuan County No. 3 Middle School, Gansu JINGYUAN 730600)

 

Abstract: First illustrate in Upper yellow river Gansu Province Baiyin City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oci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ic reasons; Then to comments Silver City Decision Gansu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rrect choice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inally proposed in Yellow river upper reaches Arid desert region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fforestation and greening their homes, must to

inno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work responsibility the mechanisms and measures

methods.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ttention to reasons; Gansu Baiyi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tection mechanism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及

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要求也愈来愈强烈,国家与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因此36宋秉阳,男,53岁,大学文化,甘肃白银市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站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研究应用、植树绿化与林木种苗科技管理服务等工作。 37执笔人:宋秉坛,男,1968- ,甘肃靖远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文化,甘肃靖远县第三中学高中一级教师,曾获得甘肃白银市委市政府第五、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现主要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兼做一些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与研究。

91

Page 9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在生态文明不断得到强化的大背景之下,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干旱荒漠地区的甘肃白银市,在 2010年期间白银市委六届九次全委 ( 扩大 ) 会议与时俱进,提出了符合甘肃白银市科学发展、 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际需要的“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并把生态建设的切入点暨主要内容及指标确定为:绿化家园,每年植树造林 32万亩、把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有利于改善甘肃白银市城市市容外貌形象与发展环境条件的正确命题和重大决策,也是一个能够提高甘肃白银市城市品位、有力地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与水平、促进和保障甘肃白银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明智的选择,由此为黄河上游甘肃白银市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笔者因此就在甘肃白银市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作一些解读阐释或思考论证,供社会各界致力于生态建设的人士研究、指导和开展爱林增绿工作时参考应用。

一、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原因 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之所以作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决策,综观分析

看来是有其社会历史与政治经济原因的。 1、首先,现任中共白银市委主要领导是一个来自于地灵人杰、森林茂密、山

川秀美宝地,享受过森林恩赐、在“森林氧吧”中沐浴成长起来的领导人;其次他后来又在与白银市自然环境相近似的一个是戈壁荒漠林草稀少、受过沙尘严重危害的地方,领导当地人民不畏干旱严酷,在治沙造林、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因而政绩突出、有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经验;再次,可以看出,现在的甘肃白银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把生态建设当作为官一任、造福当地的大事要事来看待,他们结合白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高瞻远瞩、高度切实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工作。由此作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决策,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必然的结果,因此树立了新时期甘肃白银市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里程碑,成为甘肃白银市第一个提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市委班子,并开创了甘肃白银市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为今后的可持

92

Page 9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2、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没有环境条件和资源资本依靠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生存居住的家园——甘肃白银市的自然生态脆弱,是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软肋,它不适应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强;甘肃白银市的人居环境恶劣,是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短板,它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需要改善;甘肃白银市的可再生绿色林业资源稀少,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瓶颈,它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培育和发展。所以,建设生态、改善环境,是保障发展的硬道理、是甘肃白银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建设和改善好甘肃白银市的生态环境。

3、植树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家园,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要讲究经济发展质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就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加强和改善脆弱的自然环境,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低碳的经济环境、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

4、脆弱的自然生态如何加强、恶劣的人居环境怎么改善呢?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表明,建设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白银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生态家园、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加强生态建设的措施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途径。所以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特别是要重视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达到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目的的工作。

5、甘肃白银市的森林覆盖率太低需要大幅提高,居住地周围的荒山多、视觉差需要大力绿化美化,生态建设欠账多因而滞后需要大动作大手笔、积极偿还迎头赶上,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大力大幅、大动作大手笔和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高度重视,只有高度重视了才会有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大动作、大手笔和大幅提高,也才会有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93

Page 9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6、如此宏伟的建设目标和艰巨任务在甘肃白银市干旱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怎么完成呢?离开了“重视”就不可能完成,而且仅有一般地“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只有“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年 32万亩植树造林指标,才能使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7、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是个复杂地系统工程,不“高度重视”就不行、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只有“高度重视”了,工作才能做实做好、做到位做成功!

8、生态建设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必须高度重视,这是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建设放到高度重视的位置、并且要求必须做到,才是落实和完成生态建设指标任务的最佳选择;否则,生态建设就可能打水漂、成为纸上谈兵落不实。

二、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是一个有远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造福子孙后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

1、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生产建设周期长、当代人难见效或见效少、见效慢的长期性工作,需要的是当代人有为后代人开辟发展环境、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出人投劳、出钱投资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是一项舍己为人、功在当代、荫及子孙、利在千秋、特别受后世欢迎称赞和纪念的,长远大计和具有战略意义的、能够彰显好善积德品行的工作。只有有远见卓识、具有战略目光的人和组织,才会作出这种决策、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生态建设工作那些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谋求短期效益的人和组织是不会决策开展生态建设的,更谈不上高度重视了。

2、重视生态建设,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植树造林绿化、创造和增加的是可再生的绿色资源,建设和改善的是未来的生态环境,这就为未来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只有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和组织,才会选择作出生态建设的决策、并组织实施。

94

Page 10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三、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要创新和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机制,全党动员、广泛调动和依靠大家的力量、全民动手。

1、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重任由谁来承担完成呢?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要靠我们自己!也就是说主要靠我们自己动手来建设和改善,这是我们工作和生活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领导干部及全体职员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建设和改善我们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为建设和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献计出力!

2、生态是人类的生态、环境是大家的环境,人类的生态需要人类建设、大家的环境需要大家管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处在公共生态环境之中的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及全体职员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各级党政机关单位要大力组织动员,领导干部要勇挑重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体职员和公民要积极参与。

3、要积极组织城镇各机关单位职工、广泛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到预先确定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或绿化添绿点参加法定的义务植树活动。

4、要创新建立起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强有力地工作机制,用政策和制度调动起千家万户、全体职员和公民参与植树绿化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到造林绿化工作中去,为绿化美化白银大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绿化,是改善环境、保障

发展的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英明正确的命题与决策;人人都有参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大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并投入到生态建设工作当中去,为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1.12.13,人民日报 1981.12.16第 1 版;

2.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1982.2.27,人民日报>法律法规库>国务院法

95

Page 10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规 (1982) ; 3.甘肃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 21次会议通过《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2006.3.29,甘肃省绿化委

员会; 4.宋秉阳等:全民义务植树调查研究报告,白银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白银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评奖办鉴定验收 2005.1.27、甘肃省林业厅(总工樊辉)评审验收 2006.4.26; 5.宋秉阳等: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工作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措施建议[A],甘肃省科协、社科联、政研室等

《甘肃省 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6:138-141; 6.宋秉阳等:全民义务植树的生态意义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卷专辑 2006.3:286-

288; 7.杨晓民 宋秉阳: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前发展的措施与建议[A],甘肃省科协、科技厅、发改委、

经委、政研室等《甘肃省 2004年学术年会文集》[C],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9:189-191; 8.宋秉阳:森林增加降水的功效及原理[J],甘肃农业(知识天地)1996.6:41。 9.宋秉阳:林业生态环境问题透视[A],中国科协 中国工程院: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

优化配置西部资源坚持高效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1.8,林业科技管理 2001增刊>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1.10,白银市社科联>白银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汇编-研究创新发展[C]2003.7:74-81;

10.宋秉阳:白银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R],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 2002.9.22;

11.宋秉阳:建立中国林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周之我见[J],白银社科 2003.1:17-25; 12.谭飞:甘肃一基层林业工作者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林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周”制度[J],甘肃省委

办公厅 新华甘肃分社>甘肃内参 2003.3.6(9):5-6; 13.宋秉阳:林业生态环境恶化根源探析[A],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5:307-309; 14.宋秉阳.宋秉坛 等:甘肃河西内流水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解析[A],白银市社科联:白银市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汇编[C]2008年:29-58; 15.宋秉阳:白银市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N],白银日报 2008.9.16一版; 16.宋秉阳 宋秉坛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要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J],白银经济

2009.4:73-74; 17.宋秉阳 宋秉坛 杨晓民 宋承春 赵建梅:略论甘肃中西部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工作 [A],第

11 届中 国 科协年会 ( 中 国 生 态 学 会 )> 生 态 环 境 >西部开 发 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学术研讨会 论 文 集2009.9:157-168;

18.宋秉阳 宋秉坛: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N],白银日报 2009.10.31三版; 19.宋秉阳:甘肃制定法规保护林地生态环境[EB/OL],中国环境生态网>资讯>各地要览>西北

>甘肃 2009-12-12;

96

Page 10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0.宋承珠 宋秉阳 宋秉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发展 2010.1:67; 21.宋秉阳:贯彻落实《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J],甘肃林业 2010.2:25-26; 22.宋秉阳 宋秉坛 宋承春:建设绿色生态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循环型经济社会方略[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专刊 2010.10:125-132。  通讯作者简介:宋秉阳,男,1959年 10月生,甘肃靖远县人,1998年 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

大学文化,现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甘肃省立法研究会会员,甘肃白银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事业网》特约记者,《中国林业》《甘肃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的通讯员,国家森林植物检疫员、林木种苗检验员,甘肃白银市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站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全民义务植树、经济林发展、森林效益、森林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林木病虫害检疫与防治、杨树天牛综合治理、育苗造林、退耕还林、土地荒漠化治理与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新闻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都有建树、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作业绩与科研成果主要是:曾在 8 个省级以上学术研讨会议参加交流活动 13次;主持或参与完成了 10多项科研课题项目,分别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 30多项(篇)学术论文、工作报告等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家、省市级理论刊物、学术会议文集或网站等上面交流发表;有 9项科研工作成果或技术措施与建议等,通过建言献策等途径,被市级以上党政、人大等机关或单位部门采用,其中 1项获白银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热心并积极参加了各类科普等宣传活动,曾利用业余时间采写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文章,其中刊发在国家、省、市近百家媒体上的新闻宣传通讯稿件有300多篇;曾多次为抗御水旱、贫困、疫病、冰冻、地震等灾害,为绿化祖国等重大建设项目等捐献爱心慈善资助款;工作成果与业绩得到过国家、省市各级社会科学、科技进步、知识竞赛等各类表彰奖励或赞赏推介的有 26项次;有关工作、成果和业绩等情况,先后分别被国家、省、市、县各级30多家单位媒体,给予了关注报道、摘编转发和褒扬推介。 通讯地址:甘肃白银市林业局,邮编:730900;联系电话:0943-8303992 8247279

8221746,传真:8248913

97

Page 10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姊妹”并不平等————一个东北农村妇女的基督教实践

李 鹏38

(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 上海 200444)摘要:已有的乡村基督教研究大多从传播历史、组织、制度方面展开,并未真正

抓住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从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特点出发,

考察基督教与亲属制度之间的关系,将会有效的理解乡村基督教研究中所面临

的问题,更切实的理解当前宗教研究的困境所在。关键词:基督教 亲属制度 差序格局

Inequality among Sisters

LI Peng

ABSTRACT : The discussions in current research about Rural Christianity from propaganda

history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have not grasped the key of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

From the Chinese society ---“ChaXu GeJu”, reviewing the rela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will comprehend efficiently the problem rural Christianity is facing and understand down

to earth the dilemma of religion studies .

KEY WORDS: christianity , kinship institution , “ChaXu GeJu”

一、前言38本文为上海大学第五届创新基金项目《上帝与祖先》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鹏(1977-)男,黑龙江人,上海大学 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宗教与社会研究。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 99号 I3-204;邮政编码:200444;电话:13795429949;电子信息:[email protected]

98

Page 10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乡村的快速传播,引起了学界与政府的普遍关注,然而

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学者的心结。纵览已有的研究,学者们

并没有就此描绘出一个清晰、有效的图式。在笔者看来,基督教在乡村的快速传

播,需要把握乡村社会中的亲属制度以及亲属制度背后表达的中国社会结构,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本文从亲属制度与基督教的关系入手,来理

解中国乡村基督教所处的复杂环境,藉此有助于学界对中国乡村基督教和区域

社会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及其问题社 会 学、人类学 对 宗 教 的 研 究大致分 为三个层次;涂尔干( E

Durkheim)首先揭示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韦伯(Max .Weber)和马克思

(Karl Marx)试图论证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格尔茨(C Geertz)与特纳(Victor

Turner)视宗教为文化的建构与实践。对韦伯来说,宗教决定经济发展方向,新

教伦理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9 韦伯在讨论宗教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中,涉及到

39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 简美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9

Page 10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亲属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在西欧,中世纪城市里,这些城市自由民是以个人

的身份加入公民团体和履行公民宣誓。他作为公民合法权利的基础,便是这种在

城市团体中的个人成员身份,而不是他的亲属身份或部落成员身份。40 他认为其

原因是中世纪的城市和古代城市一样,是建立在共同的祭礼及其城市教会和保

护神之上的联合体,所有的公民都参加圣餐和共同体的正式教会节庆活动。基督

教使亲属集团丧失了所有的宗教礼仪意义。每一个基督教社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

由单个信徒组成的信仰联合体,而不是由亲属集团组成的礼仪联合体。41 韦伯认

为:在西方,宗族组织在基督教会和国家政权两种理性力量的冲击下,早在中

世纪已经销声匿迹了,而在中国,宗族组织不仅完完整整延续下来,而且还得

到发扬光大,在县级以下,中国农村生活是乡绅势力控制、宗族自治。韦伯观察

到宗族组织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法人行动者”,他不仅开办学校,建

立祠堂,而且还拥有土地,经营手工业,为总组成员提供贷款,解决冲突和维

持公正。42 而韦伯在论述儒家和新教伦理时,他认为:后者的要旨是使生物的任

务客观化,而前者则力图在自然生成的个人团体圈子里,发展出自己最强有力40 [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康乐 简美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2 [美]彭玉生: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宗族网络与私营企业[J],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网。

100

Page 10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动机。新教徒对超世的、彼岸的上帝负有宗教义务,因此他把所有与人共处的

关系——包括对在自然生命秩序中与自己亲近的事物的关系——仅仅视为超越

有机生命关系的手段与这一信念的表现。而虔诚的中国人的宗教义务,旨在促使

自己在既定的有机个人关系里去发生影响。新教伦理的伟大在于冲破了宗族的纽

带,建立起信仰共同体与一种共同的生活伦理,他优越于血缘共同体,甚至在

很大的程度上与家庭相对立。43 英国人类学家杰克·古迪(Jack. Goody)的研

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基督教在欧洲社会的传播,解构了之前欧洲社会的父系血缘

组织,进而造就了欧洲社会转型的条件。44 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的崛起逐渐破坏了欧洲原有的亲属制度,人们从血

缘共同体过渡到信仰共同体,人们不再是生活在按照与祖先的远近而既定的序

列里,而是平等的面对上帝,成为上帝的子民。反观,浸淫于儒家文化三千年的

中国,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当两种完全不同伦理制度在

太平洋东岸交锋时,结果又会怎样呢?在中华帝国时期,从天主教进入中国开始,中国信徒一直就面临着“礼仪

43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44 [英]Jacky ·Goody: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M],Press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101

Page 10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之争”。虽然利玛窦(Matteo . Ricci)力主“合儒、补儒、超儒”的传教策略,利

用儒家经典和介绍当时西方科学知识为手段。利玛窦认为: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

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上帝有庭,则不以苍天

为上帝可知。历 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 45 但从龙华 民

(Nicolas .Longobardi)开始大多来华的传教士对于“祭孔”、“祭祖”提出质

疑,龙华民反对利玛窦使用的“天”和“上帝”,他的理由是当时耶稣会远东

视察员巴范济(Francesco .Pasio)得到日本耶稣会的报告,日本人就是理学

家朱熹的思想去解释“天”和“上帝”,不能代表基督教所称的创造万物的尊

神。46 后来由于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之间争夺在中国的传教权、天主教各教会之

间在神学上的分歧、当时天主教士参与中国宫廷的内部争斗,最后导致雍正皇帝

于 1724年下令禁教。47

可见,早期基督教在华的传播一直都纠结在基督教与中国亲属制度的关系

之上,正如韦伯所言:基督教和儒家(主要是亲属)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儒教伦

45 [意]利玛窦:天学实义[M]上学篇第 2篇,转引自吴莉苇:中国利益之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第 45页。46 罗光:教廷与中国使节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3 第 35页。47 顾为民: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00 第 53页。

102

Page 10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理让人非常有心计的处于他们自然生成的或由社会尊卑关系所造成的既定的个

人关系中,进而维护氏族的束缚,政治与经济组织形式的性质完全依赖于个人

的关系,而这些组织形式非常突出的缺乏理性的客观化与抽象的超个体的同旨

协会的性质。新教将一切都客观化,并将之转化为理性的“企业”和纯客观的

“商务”关系,并以理性的法律与协约来取代传统;在中国,原则上起作用的

是威力无比的传统、地方习俗与具体官员的个人恩惠。48 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

基督教伦理与中国儒家伦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基督教主张人人都是上

帝的子民,每个人是平等的,每个教徒都是平等的面对上帝,而到近代国家取

代教会,逐渐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而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

每个人都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圈子中49,而两种伦理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每

个人所面对的对象不同,西方公民面对的是上帝,而中国人面对的是个人权威

或祖先,从而导致了这场礼仪之争,最后以全面禁教而告终。亲属制度作为中国

文化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也同样左右着邻里和国家社会的许多

方面,并且深入中国人的伦理和生活之中。

48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第 191页。49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 第 25页 。

103

Page 10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博厄斯(Franz .Boas)、布朗(Alfred Reginald-Brown)到列维-斯

特劳斯,亲属制度 一直受到 人类学 的 关注,而最有冲击力 的 是施耐德

(Schneider Davie),他认为亲属制度研究完全是人类学家根据自己尤其是西

方的文化背景建构起来的一套概念体系和方法,因此任何对对被研究对象的社

会制度(尤其是继嗣和婚姻制度)的论述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遮蔽。50 与此同时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生”和“育”基

础上形成的关系51;尼达姆(Rodney Needham)认为:所谓亲属是权力的分配

和其代际间继替的问题。这在我看来是根本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权利不只是特定的

权利,它包含了诸如集团的成员权、地位的继承,财产的继承,居住地、职业等所

有的内容,这些的权利的传递与给予者和接受者的性和血脉并没有任何关系。52

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出现很多离婚(再婚)、代孕、试管婴儿等新的社会现象

尼达姆关于亲属制度的论述从社会结构层面上更具有解释力。阎云翔在《礼物的

流动》中提出东北汉人社会与南方具有不同的亲属形式53。东北汉人社会不同于

50 [美]Schneider Davie: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5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第 422页。52 Rodney Needham :Rethinking kinship and marriage , Tavistock 1971 P3-4 。53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第 212页

104

Page 11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华南的宗族社会,当然宗族模式54也不能解释东北的社会东北的社会结构。东北

社会的移民由于地处环境和时代的背景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亲属制度,尤其是

姻亲从汉人在东北这块土地开始生活就已经在亲属网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

而本论文为了避免争执,继续使用亲属,只是这里亲属不仅包括父系和婚姻的

血缘亲属,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被认可是一个家庭成员而具备某些权利而建立

的成员关系。因而本文以东北汉人社会的乡村基督教为例,理解中国亲属制度与

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三、拉拉屯的亲属实践我的调查地点——拉拉屯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K县城南二公里处,该村

北一公里有乌裕尔河,南二公里处有碾北高速公路,村东紧邻克拜公路,西面

是滩地。据拉拉屯八十多岁的梁大爷回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该村只有五户人家

后来陆续迁入居民,这些居民大部分来自于东北其他地方,只有四户直接来自

于关内。55 拉拉屯是一个自然村,主要由两个行政小队(联心二队和三队)组成

54 [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55 资料来源于 2009年 8月的访谈。开始的五户居民只有董姓后来迁出拉拉屯。直接来于关内的四户居民,一户是土改前,二户是文革期间,一户是文革后。都因有亲属在附近定居。

105

Page 11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1999年之前拉拉屯分布在克拜公路两旁,东西绵延近二公里,因而得名“拉拉

屯”,1999年公路东面土地被证用,开办空心砖厂,十几户居民得到补偿后迁

往公路西。2004年新农村建设中把该村的行政隶属由合心大队并入联心大队,

但当地人习惯上还是称其为拉拉屯或合心。拉拉屯现常住 125户,424 人56,36

个姓氏,55 个支系57,一个支系最多有 16户,最少只有 1户。我的主要报告人—方婶,今年 60岁,生于拉拉屯,18岁经姐姐介绍嫁给

城东的新村农民赵某,主要从事养殖业,生有三个儿子58,1998年因感情不和

与丈夫离婚,三个儿子都结婚单过,方婶 2003年嫁给拉拉屯的方叔,之前方叔

与去世的前妻的二儿二女,都已经结婚另过。方家原居住于辽宁省法库县,后来

方叔的爷爷抽大烟导致家道中落而去世,方叔的爸爸与方叔的奶奶投奔拉拉屯

的舅舅,第二年方叔的奶奶改嫁到拜泉,而方叔的父亲则在拉拉屯其舅舅家长

大结婚。方叔的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方叔的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生活在拉拉

屯,与本地人结亲。方婶的娘家姓徐,方婶的爸爸一人逃荒,辗转来到拉拉屯,

56 125户有 5户是外地户籍,共 15 人,1户养猪,1户种地,3户从事运输业57 由于拉拉屯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而这里的支系主要是指从村民记忆里,有共同祖先的一些家庭,统称为支系,当地人称为“支”58方叔与前妻的孩子都用A表示,方婶与前夫赵某的子女都用 B表示。如A2代表方叔的第二个孩子。

106

Page 11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娶梁姓女子。而梁姓是拉拉屯人口较多的三个姓氏之一。方婶的大姐大哥都在县

城生活,二哥老弟都在该村生活,三弟随儿子在长春生活。方婶与前夫的三个儿

子中,一个在县城,另两个在外地打工,都娶本地姑娘结婚。经过我半年的调查,该村村民见面都会根据对方在自己的亲属体系中位置,

找到一个合适的称谓称呼对方,并且父系亲属在该村中并不如一些学者所言占

绝对主导地位,很多村民都是依靠联姻来扩展自己的亲属网络。以方家为例,依

据图 1,方叔这辈人通过联姻,使得方家与徐家、李家、张家、王家、段家以及刘

家都结为亲属,而方姓家庭在户籍上登记只有 9户,而方家的姻亲至少有 30 家

(以户籍上的家庭数为准),很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联姻也导致了该村很多人

通过不同的亲属关系可以有不同的称呼,甚至是辈分都有差别,比如方婶弟弟

的女婿是李 CF 的儿子,而李 CF 的堂妹又嫁给了方叔的儿子。

107

Page 11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图 1 方家的系谱图59)

(图 2 徐家的系谱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拉拉屯在籍人口的一半在外打工,当然也有许多的留

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就使得日常生活中,妇女在亲属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

甚至在一些男人也在该村劳作的家庭里,妇女依然活跃在亲属网络中,正如朱

爱岚(Ellen R Judd)和白馥兰(Francesa Bray)在论述中国妇女的家庭地位时候所

得出的结论:中国妇女在家中地位一直都很高,妇女一直都是家庭中重要的劳

动力,丈夫-妻子的经济伙伴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与子

或兄弟之间的合作变得不那么必不可少了,因为妻子是专职的创收者。60。从近

代开始,到东北移民的基本上都是单人或单个家庭,几乎不存在家族集体移民59 △代表男性,○代表女性,实线代表现在为夫妻关系,虚线则是已经离婚。60 [加]朱爱岚(Ellen R Judd):《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第 157-158页。[美]白馥兰(Francesa Bray):《技术与性别》,江湄 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第 214页

108

Page 11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情况,因而妇女从女儿身份开始就直接参与家庭生产活动,结婚更是重要的

劳动力以及家务的主要承担着。而当代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

日益突出,拉拉屯大部分年轻人结婚就直接分家单过,因而在村里人们时常谈

论的还是结婚费用和婆媳关系,也正是由于结婚即分家单过,导致了结婚费用

节节上升,未婚姑娘从相亲开始就盘算自己的小家庭,因而就彩礼与夫家讨价

还价上从来不会让步太多,这样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家庭”奠定一个良好的经

济基础,而李霞在华北调查后,从生活实践角度来理解家庭,她认为 :妇女作为

生活家庭的主导推动者,并且女性在这个村庄网络构建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为他们经常是亲属互动的执行者,而且由于她们在家庭中的核心角色,她们

往往能将个人关系扩展为家庭之间的关系。61 因而一些学者过分强调中国是一个

父系占主体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值得推敲的命题,而东北社会由于其移民、生产、

环境以及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等因素导致了在实践的亲属关系中,妇女地位突

出的社会图景。

四、乡村世界里的“姊妹”

61 李霞:《婆家与娘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第 228页。109

Page 11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拉拉屯村民主要的信仰有地仙信仰62、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地仙主要是

受通古斯语族居民的影响,信仰黄仙(黄鼠狼)和狐仙(狐狸),村里 70%家

庭都供奉保家仙,这些主要是因为家人曾经有病过63;也有些家庭供财神和观音;

七户村民中各有一家庭主妇信仰基督教,七人的年龄都在四十以上,六人患病、

一人老伴去世自己独居;四个是亲属关系,另外三人都与四人中某人来往密切。据方婶讲:与前夫赵某结婚后一直从事养殖业,身体过度操劳,当年她生

三个儿子的时候,都没有出“满月”就下地干活了,尤其是冬天几乎是扎上腿

布,背上孩子,在外面挤奶、喂猪等。与赵某离婚后,方婶一直独居,心情很压

抑。2004年经检查方婶患有风湿、高血压等病。2005年方婶在 B2媳妇的介绍下

正式入教,方婶一个月最少有两次64参加县城南邓姊妹家的教会,B2媳妇自己

在家放教会。方叔的二儿子 A2 家养车贩运河沙,A2 的媳妇由于有乙肝,只在

家做饭等简单农活,在 2006年经亲属介绍也参加基督教,隶属河南孙姊妹家的

教会,但她很少参加教会活动,三人都隶属于河南教区。K县河南教区主要有两

62 参见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3)。63 这些病开始的时候去医院都没治愈,后来找些跳大神的、算卦的,他们要求村民供奉这些神灵才能康复。64 邓姊妹家的教会是每天下午都有,但方婶是只有周日才去。夏天每周都去,冬天就视天气和家的情况而定,但平均下来一个月一次。并且在K县教会里,教徒之间称女教徒为姊妹,称男教徒为弟兄。

110

Page 11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个节日:复活节(四月四日)和降生节(即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日),复活节

是庆祝耶稣复活,教会要求信徒要先禁食三天,之后在各自的教会吃圣餐,即

吃主肉(大饼)、喝主血(葡萄酒)。虽说是禁食三天,但据我的观察,教会的

信徒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一般都是在四月四日早晨禁食,复活节期间也有为新

信徒洗礼的程序。降生节之前各个教会都要排练节目,十二月二十五日都集中在

河南永胜表演节目。方婶勤劳、热情、心直口快,因而在拉拉屯,大家都叫她“大辣椒”65 这些

特点在过日子以及与邻居相处都很受欢迎,一旦与晚辈相处的时候就会发生矛

盾,尤其是婆媳之间。K县农村的习俗是无论独生子还是多个儿子结婚都分家单

过,因而大家没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在婆媳之间产生矛盾在拉拉屯已经

司空见惯了。方婶无论是与自己的三个儿媳还是方叔的孩子之间都存在很多不适

应,并且还曾经发生过争吵。虽然偶尔也有礼物的流动但双方心中总是有点芥蒂

据我近六个月的调查,方叔的三个孩子,平时与方叔家的来往几乎一个月都不

到一次,一般就是过年期间给方叔买点东西送来,而方婶作为回礼,请她们来

65 该名称来自于东北农村电视剧《刘老根》中的一个农村妇女的绰号,其为人泼辣,热心,爱张罗。111

Page 11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家吃饭或给孩子东西但从来不给钱。而在东北农村有两个节日是比较重要的,春

节和八月节(即中秋节)。方婶的二儿子 B2在县城内开车,与 B2 平时每个月

都会有见面的机会,当然年节都拿食品给方婶,方婶也时常给二儿子一些 (自产

的)东西。方婶时常用“狼肉”与“狗肉”来比作方叔的孩子A 与自己的孩子 B。

因为在东北总有句俗语“狼肉贴不到狗肉身上”意思是“不是一起的东西总是

合不来,也可以说两个人不是一路人”。

方婶也是附近有名的厨艺能手,附近哪家请客或者盖房都会请方婶给做饭。

方婶在年前就会把馒头、猪肉、鸡肉等炖好,待客人来的时候直接热下即吃,这

样节省时间。另外她还会炸江米条、丸子,每年都是满满的两盆,这样就可以分

给儿子和亲戚家一点。2010年 2月 8日(腊月二十五),B2打车送来一箱苹

果和二十斤白酒,当时方叔和方婶都在家,B2临走的时候,我看到方婶把炸好

的食品一方便袋江米条和丸子给B2,并且额外还有一袋东西66塞给B2。而在前

一天A2让孩子送来一箱鸭梨,临走的时候,方婶仅给孙子一袋炸的食品。事后

方婶闲聊的时候对我说:

66 事后方婶说:方便袋里面装的是自家杀的一只公鸡。在东北农村里,当冬雪不会融化的时候,农村就会把自家养的鸡杀掉一些,留着冬天里吃。尤其是方婶在春天都会用母鸡孵化小鸡,一些留着下蛋,一些事待过年吃的。

112

Page 11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A2 当年从西屋搬出去的时候,曾经骂我,指着我脑门子,让邻居看笑话,

这是什么孩子。每年过年只给我们一点东西,还想怎样?我家老二每年中秋节、

我和你叔生日的时候从来不落过(即不错过的意思),他们给我买的东西多,

我当然多给了。他们(方叔的孩子)就是一群狼,怎么也喂不饱。真的是“狼

肉”贴不到“狗肉”上,没有骨血关系就是不行。

其实在我和 B2聊天时也了解到,在 1997年 B2 的媳妇也曾经和方婶吵过,

并且吵架的程度绝对不比方婶与 A2 的轻。为什么方婶不提和 B2儿媳吵架的事,

而对与 A之间的矛盾念念不忘呢? A2和 B2都自己养车从事运输业,A2有近十年开车的经验,B2 是 2006

年新学的驾照,其实就是用 2600元买个驾照,跟着朋友的车三个月后就自己

开车了,由于 B2 开的车是加长的卡玛斯(一种大型运输车),一次夜里开车

打盹,车就翻到沟里,人车都是皮外伤,怕方婶担心,事后两个月 B2才告诉

方婶。2009年 1月,A2 开车运沙子,路滑车翻,压死一个行人。经过方叔和大

家的调和,最后经过私下了结,赔偿对方十万元。那段时间方婶也放弃冬天平日

113

Page 11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打麻将的习惯,她说“如果还打麻将,A2 家更说自己不关心他们了,虽然不能

帮什么,就给这些人端茶倒水吧!这事也真是够闹心的”事后,我们谈论开车

危险时,方婶说:

你看A2 的媳妇夏天开个微型车,烫大披肩发,这个‘得瑟’(东北话,特

能显摆的意思),我就觉得没好‘得瑟’劲。你看这下出事了吧。她有时间也不

参加教会、祷告,当然神不能保佑她们家了,我家 B2没正经开过车,翻车都没

事,都是神的保佑,要不是我和儿媳妇每天给他祈祷,能逃过这一劫吗?另外

你看,年前 B2 家的小超市,周日有六个信徒在她家开教会,那天八点刚要关

门开教会,这时正好有一人,来超市买了八九百的东西,她平时一上午也就卖

这些钱呗。这说明啊,只要忠诚于主,主就会保佑他,只要不离弃主,主就会看

护他家人。

由于烟草公司对不同价位的香烟限购,尤其是每包五元以下的,每个月只

给三条,这样在 B2 开的小超市根本不够卖,因而 B2媳妇从私人烟贩子手里买

来很多低档走私烟,每盒的价格比烟草公司便宜 0.5元,由于这些烟不是正规

114

Page 12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渠道,因而只能偷偷卖,售价和烟草公司的一样,周围很多打工的来他家买,

还说就喜欢这个味。方婶对于这件事看法是:这些还不是神的眷顾,要不是 B2媳妇在家放教会,并且周日上午关门开教

会,能有这样的好事,这不都是神的保佑,你为神祷告,神肯定保佑你,神会

让他的子民发财的。《圣经》要求每个信徒都要遵守“十诫”,这样才能得到主的福佑。信徒在上

帝面前都是平等,都是主的子民。方婶、A2媳妇、B2媳妇都是教会的信徒,基

督教要求每个信徒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方婶对待 A2和 B2 对待私人关系处理和

翻车的事,会存在不同的说法呢?到底是什么致使方婶产生这样的看法呢?

五、讨论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讨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是任何一个学者都不能

回避的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

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67 后来很多学者阐释过“差序格

67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剧团 2005年 第 26页。115

Page 12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局”,但大家对于这个理解也不尽相同,最近张江华从公共性角度分析,他认

为:作为社会结构概念的“差序格局”,其实际的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

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也就是说,以某个个体为中心

而扩张形成的社群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是

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的

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与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

一批个体的道德性。68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之所以存在就是

因为个人权威的存在,围绕这个权威形成亲密程度不同的社会圈子。关于中国乡村基督教研究中,吴飞和赵文祠(R·Madsen)是比较突出的代

表。吴飞在华北段庄里,发现天主教没有形成与新教一样的一套有效的技术从而

改变日常生活的伦理,而只是在仪式上和组织上形成了一个天主教身份亚群体,

但未在伦理层面使天主教有别于普通农民。69 而我通过半年的调查发现天主教和

基督教在东北农村根本就没有明显区别,至多就是天主教挂圣母像,基督教挂

耶稣像或十字架,这些教徒对于教义反倒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因而查经的时

68 张江华: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J],社会 2010(5).69 吴飞:麦芒上的圣言[M],香港:道风书社,2001,第 193页

116

Page 12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候,带导的姊妹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伦理角度引导信徒应该怎么去实践《圣

经》的话语,并且信徒也都是通过见证来说明自己在感受圣灵、感谢主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基督教根本没有影响信徒的生活伦理,至少是不确切的,

尤其是基督教徒每周都聚会、每年都要为圣诞节演出排练近一个月、之后再圣诞

节当天聚在一起演出,这些活动都客观上创造了一种公共生活的空间。大家也会

为教会内有困难的信徒祷告、为未婚的信徒介绍对象、并且优先考虑教徒内部、

在“十诫”的要求下,很多信徒放弃抽烟喝酒等。基督教对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公

共空间的创造是互为表里的:一方面,在遵循这些规范的时候,教徒们不知不

觉中创造了一个共同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群体内外的界限;另一方面,

当这个共同体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他便会按照自己的形式塑造个体与村落的生

活。村民们自己创造出了这种共同体,反过来又感受了共同体的力量。70

赵文祠的《中国天主教—一个凸显的公民社会的悲剧与希望》是当代人类

学界少有的把基督教与公民社会结合的佳作。作者认为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促进

导致公民社会的出现,而中国天主教为什么没有促进公民社会反而成为一个障

70 刘淇:信仰的地方表达与实践[J],载于金泽 陈进国:宗教人类学(第二辑)[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第 139页。

117

Page 12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碍?其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和中国近代史。作者从调查资料中收集很多的华北个案

用于说明他的观点,同时他也认为:一个社会需要公民道德,这些美德只能从

令人敬仰的政治制度中产生。中国政治制度未能激发这种道义上的尊重,宗教理

应填补精神真空,不幸的是中国传统宗教包括基督教等都过于专注自我而缺乏

宽容和温情。71 这也说明传到中国的基督教已经和西方的基督教存在很大差别,

中国的基督教独善其身,而没有影响其他人,并且中国人在信仰基督教同时也

太过于专注自我而排斥其他宗教,从而使得中国的基督教与其他信仰甚至是与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格格不入。此外,格拉克(L P Gerlach)和海因

(V H Hine)对于灵恩派基督教的组织结构特点归纳为:权力下放、组织分散

和网状关联。72 这种组织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它缺乏一个有效的集中权威来统一

规范各地的福音传播行为;另一方面他却又凭借其人员的网状组织结构,使得

信徒们前往新地区传道时很容易就能获得支持。同时由于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

当地的基督教领袖们尝尝采用卡里斯玛式的复兴运动这样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 。

71 赵文祠(R·Madsen):China’s Catholics: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72 Gerlach Hine:People ,Power,Change:Mov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70.

118

Page 12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73 东北乡村基督教领袖的“卡里斯玛”不仅来自《圣经》赋予她的神圣性,比如

她对圣经的领悟比别人高;同时也来自于世俗社会,如方婶每次聚会都在邓姊

妹家,邓姊妹为大家准备了凳子、茶水、排练节目时候虽然大家都拿些食物,但

和这些东西相比,邓姊妹付出更多,因而在圣诞节排练过程中,邓姊妹和王姊

妹对于如何摆放动作发生争执的时候,大家主要是观望或调解,甚至有时会倾

向于邓姊妹,毕竟这个教会是邓姊妹组织的,实际上也是这个教会领袖,在教

会这个组织中,邓姊妹无疑就是那个卡里斯玛式领袖,一方面她组织日常和节

日期间的各种活动,同时她也代表教会常出去给别的教会带导,这个教会一直

都在以邓姊妹为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组织系统,一旦教会领袖的卡里

斯玛不存在,那这个教会就会就很可能不复存在,此外当教会领袖由于个人原

因不再领导教会的时候,由于没有直系的上级组织,因而就会导致这个教会的

信徒脱离教会,方婶家原本也有教会,但 2006年她出外打工,由于没有其他

人组织拉拉屯信徒的教会生活,当一年后她回来,再组织大家的时候,有 2 个

姊妹再也没有参加,因而由于人数少,方婶才来到邓姊妹家聚会。

73 [美]乔尔·罗宾斯:灵恩派基督教的全球化[J],金泽 陈进国:宗教人类学(第二辑)[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第 361-367页。

119

Page 12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灵恩派基督教组织中有卡里斯玛式的领袖,但到中国社会中,这种卡里斯

玛不仅在教会内发挥作用,甚至是教会外的公共生活上依然是主导作用,这就

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内部的实践,按照西方基督教伦理,在耶稣面前每个

子民都是平等的,从而把亲属这层关系给化解掉了,而一旦来到中国后,亲属

和基督教就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基督教呈现另一番图景。当前一些学者质疑:中国是否存在基督教,中国基督教是否影响人们日常

生活伦理等问题,正如范丽珠所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在西方宗教视角来分析中

国社会,以西方宗教价值来看待和评价宗教在中国之存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中国宗教的主体性解释难以确立、中国宗教研究理论难有突破。74 同样我认为:

在研究中国基督教时,尽量避免用西方现成的理论和框架来分析中国,其实在

我们质疑中国是否存在基督教的时候,其潜在的话语就是西方基督教是正统、标

准,如果不符合西方基督教的原则就不是基督教,而事实上,西方的基督教也

是发源于以色列,同犹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经过古罗马的“加工”

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那又如何说当今西方世界信奉的基督教是正统呢?当然,

74、2 范丽珠: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 2期。120

Page 12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中国宗教的特征与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在研究中必须抛弃现代宗教理论,我认为

对于西方理论话语在中国宗教研究中应用的反思,应集中在如如何破解西方理

论在中国宗教研究中形成的“反向格义”困境。75 因而,我们在研究中国乡村基

督教时不应该拘泥于西方的宗教理论,重点在于从本土文化出发挖掘中国文化

和西方文化的互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乡村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1.[美]白馥兰(Francesa Bray):《技术与性别》,江湄 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2.[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 范丽珠:西方 宗 教 理 论 下 中 国 宗 教 研 究 的困境 [J], 南京大学 学报(哲学 人 文 科 学版)2009(2)。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

5.[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顾为民: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00

7.[意]利玛窦:天学实义[M]上学篇第 2篇,转引自吴莉苇:中国利益之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8.李霞:《婆家与娘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9.刘淇:信仰的地方表达与实践[J],载于金泽 陈进国:宗教人类学(第二辑)[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0.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3)。11.罗光:教廷与中国使节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3

75

121

Page 12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1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 简美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康乐 简美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15.[美]彭玉生: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宗族网络与私营企业[J],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网。16.[美]乔尔·罗宾斯:灵恩派基督教的全球化[J],金泽 陈进国:宗教人类学(第二辑)[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7.吴飞:麦芒上的圣言[M],香港:道风书社,2001

18.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9.张江华: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J],社会 2010(5).

20.[加]朱爱岚(Ellen R Judd):《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21.[ 美 ]Gerlach Hine : People , Power , Change : Mov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70.

22.[英]Jacky ·Goody: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M],Press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23.[美 ] 赵 文祠( R·Madsen ) : China’s Catholics : 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24.[美]Schneider Davie: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

122

Page 12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保障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黄山纪勤炜76

(安徽省歙县县委党校,安徽 歙县 245200)摘 要:国以民立,政以民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一直是共产

党人所坚持和秉承的信念。党的十七大文件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黄山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努力让黄山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关键词: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生态民生、社会民生、幸福

国以民立,政以民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一直是共产党人所坚持和秉承的信念。党的十七大文件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更是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山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改善民生,努力让黄山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提升共同富裕 改善经济民生经济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经济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

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76作者简介:纪勤炜(1970--),男,安徽黄山人,本科学历,从事地方经济学研究。

123

Page 12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黄山市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比增长 12.6%;农 民 人均纯收入 6710 元,高 于 全 省 1425 元,增长17.7%。扎实开展“七保”工作,精心组织实施 35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3.2亿元,惠及 130万城乡居民,并在全省民生工程考核中名列前茅。城镇新增就业 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5028万元培训新型农民 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9%以内。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和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 78.5

万人。“十二五”时期,黄山市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八个一批”为主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生态茶园“双十”工程,继续推进林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油茶、“一竹四果”、花卉苗木和蚕桑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规模化养殖示范小区,积极培育农产品绿色名牌,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目标加快一批示范村建设。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加大“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三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贫困人口基本消除,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4

Page 13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二、维护公平正义 保障政治民生政治民生是指人民在政治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

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近年来,黄山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不断为黄

山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黄山市坚持狠抓干部思想教育,通过深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大讨论、“政治生态建设年”等活动,积极倡导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切实增强党员干部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狠抓各项重点工作落实推进,让广大党员干部到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一线去干事创业,以工作实绩塑造黄山干部新形象,推动黄山经济社会大跨越发展。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全区市干部队伍作风大有改观,面貌焕然一新,活力得到激发,全市政治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初步呈现出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时期,黄山市将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促进社会公平。一是构建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建立多元教育投入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二是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规范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三是构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依法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构建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125

Page 13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三、丰富精神生活 重视文化民生文化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文化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

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黄山市屯溪区进一步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区、镇、村三级

文化网络,现已建成农家书屋 33 家,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了给居民提供陶冶情操、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该区各个社区先后成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图书室,配备了乐器、图书、杂志、电视等,使社区居民在闲暇之余有了好去处。屯溪老街合唱队把社区里的老同志们组织起来,定期在社区进行表演。屯光镇南溪南舞狮、新潭镇汗山桥舞龙、阳湖镇蚌壳舞等—大批民间节目也纷纷登上舞台。歙县 2010年上半年共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 210场;县文化馆下

基层协助和辅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65次,指导编排各种文化节目 205 个;影剧院接待各种文化演出 8场;全县 21支电影放映队播放电影 2600场,极大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近期,该县已组织编排 6 个引导农村建立新风尚的节目,将在 8月份下乡演出。“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解决了农民的看戏难问题,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十二五”时期,黄山市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文化强市,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先行区。一是加强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水平,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加大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响一批节庆赛事品牌,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

126

Page 13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四、倡导低碳发展 保护生态民生生态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生态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

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黄山率先在全国实行景点封闭轮休,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对天都峰、莲花峰、

始信峰、丹霞峰、狮子峰等热点景点,实施为期 2-5年不等的封闭轮休,促进植被、生态的自然恢复。实施退耕还林、开展生态综合整治,较大程度缓解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大量游客活动之间的矛盾。屯溪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按照“低碳”理念,注重引进选商择资,把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无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大项目、大企业较好地补偿了碳排放。

“十二五”时期,黄山市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础,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一是推动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加大生态补偿机制资金的投入,加大新安江上游治理重点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促进以新安江流域为重点的全市水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自然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形成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置系统,积极推进各类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三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培育低碳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碳产业比重,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的投入,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设施运行能力,认真落实工程、管理和结构节能减排措施,合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五、共建共享和谐 关注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主要是指人民在社会领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黄山市深入推进“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127

Page 13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组织建设、综合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组建了 107 个乡镇(街道)维稳综治中心。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打黑除恶、侦破命案等专项斗争和重点治安混乱地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2010年全市 35项民生工程计划筹资总额 12.24亿元,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 13.2亿元,资金拨付率为 108%;完成当年投资 11亿元,当年投资计划完成率为 110%。截至目前,全市 17 个工程类项目除廉租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跨年实施任务外,其他 15 个工程类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 个培训类项目已经超额完成培训任务;3 个保险类全部完成投保任务;13 个发放类项目中有:农村低保、农村五保、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计生奖扶、大中型水库后扶移民、精神病患者防治等 7 个项目已经完成全年任务,其余项目正在按月实施,全市受惠人口达到 130万人。

“十二五”时期,黄山市将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强化基础,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努力把黄山建设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平安和谐的模范区。

幸福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个性折射于共性的概念。幸福感源自于人的本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黄山市市委市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千方百计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人居环境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给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一个“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倡导公平正义、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黄山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1、《民生中国》雷国珍、肖万春

128

Page 13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论民生导向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重庆日报 2011-3-10

3、《黄山市屯溪区“文化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黄山日报 2011-3-26

4、《黄山市政府 2010年工作报告》 5、《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

129

Page 13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安徽宣城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陈华彬 77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摘 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

宣城市结合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生态乡村创建工作。致力于打造村容村貌整洁、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明;生态农业;生态文化 

Anhui Province Xuancheng villag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ponder CHEN Hua-bin

(Xuancheng Communist Party School,Xuancheng 242000,Anhui,China)Abstract : Strengthens the villag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new countryside important content, is also its important support. Xuancheng unifies

the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the humanities resourc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ctual situation, does the ecology village preliminary groundwork positively.

Devotes in makes the village to be ne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s brigh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quisite, the collective services are perfect, the farmer lives the happy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Village ecology civiliza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ly-conscious

culture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科

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乡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在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

77陈华彬(1974—),男,安徽固镇人,中共宣城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通讯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委党校 (安徽省宣城市昭亭路) ,邮政编码:242000;联系电话:13956597345;18956319329;0563-2516421;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130

Page 13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然的和谐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根本改善,同时改善农民不良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营造一个卫生健康和谐的氛围,进而实现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乡村目标。

一、宣城市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概况宣城市地处皖东南,紧邻长三角地区,辖 5县 1 市 1 区,全市人口 278万、

其中农业人口 228万,土地面积 12340 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 525

亿元,完成财政收入 84.7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30.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4.7亿元,进出口总额 6.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21095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 16.8:47.2:36.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65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22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6.82 平方米。 [2]宣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三化同步”和“双轮驱动、并行不悖”的要求,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统筹推进。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徽、商文化和生态人居四大体系的建设,将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成为村容村貌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和谐、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宣城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1、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着力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加快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食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行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截至 2010年底全市拥有 4 个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 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54 家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70 个无公害农产品,110 个绿色食品,57 个有机食品。目前太阳禽业已建成了 1.32

131

Page 13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万平方米的种鸭养殖场和 900余亩的标准化种鸭养殖基地。五星集团已建成孵化、养殖基地数个;山里仁、詹氏公司、恩龙公司等数十家农业龙头企业都纷纷投资建设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加速经营主体升级,全市依托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起点规划了 8 平方公里的南山食品产业园,该园区是集山核桃、竹业、畜禽三大骨干产业及茶叶、中药材、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红豆杉、油茶两个新兴产业精深加工、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并先后启动了农业产业化“583”提升行动和“农产品加工百亿工程”,鼓励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集聚。目前南山食品产业园已建成 4 平方公里,园区拥有五星、太阳禽业等 2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已形成畜禽产业、森林食品等两大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茶叶、水产、中药材产业集群等也已初具规模。

发展乡村旅游业。把农家乐休闲旅游服务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来抓加大农家乐特色村的培育力度,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特色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宣城市宁国世京果园、宁国市千亩农庄、绩溪县逍遥人家、广德县宣木瓜、广德县横岗生态山庄、泾县柳溪山庄、郎溪县伍员生态农业示范园、郎溪县十字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郎溪县紫薇山庄、宣州区天元农家乐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宣城市泾县古檀山庄、旌德县庙首旅游饭店获得了四星级农家乐,四星、五星级农家乐的成功创建将有效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2、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着力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和社区化服务。根据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中心村布

点建设规划,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集聚,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社区服务建设。推进农村节能节材。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实施沼气工程,大力推广农村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

132

Page 13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安全饮用水、河沟池塘治理、农村改厕等项目建设。统筹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培训、托老、托幼、通讯等公共服务。据统计,近10

年来全市累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6.5万余户,占总农户的 10%以上,“百池村”不断涌现,20万余农业人口从中受益,农户建一口 8m3 的沼气池,年产沼气 400 m3,可解决做饭、烧水、照明等 85%左右的用能。

3、按照乡风文明行为美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

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转变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评比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制定教育、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村规民约,探索推行生态殡葬文化。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坚持美丽和谐村庄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并重,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经验,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格局的新变化,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经济与社会分离、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成员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的新方式。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收集整理了自明嘉庆以来的村级文物、实物 3300册份,设立了村级纸质文献、农耕实物、生活文化、殡葬习俗、徽戏行头、文化产品六个陈列室,吸引了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学者到此考察。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大学和省档案馆在宅坦村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瀛洲镇仁里村整理和挖掘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编辑出版了专集,挖掘出“月亮升起一盏灯”、“十绣鞋”等绩溪民歌,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4、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着力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133

Page 13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做到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有条件的村实行户集、村收、村处理。示范带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统一治理。分步开展沿路、沿河、沿村、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点线面结合,共同推进。以点连线、连线成片,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和谐村庄风景线。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开展村庄绿化,力争早日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活动场所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从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加大财政资金补助的力度,强化监督考核,建设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切实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据不完全统计,宁国市已建成垃圾焚烧炉 44座、垃圾池 3000余口,组建了 60支保洁队伍,发动基层干部群众清理河道 300余公里,集中清除陈年垃圾 4万余吨。山门村、河沥村、永宁村荣获宣城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示范村称号。

三、宣城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新农村有机地整合起来、互相协调、整体推进。因此,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下四个机制。[3]

1、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

建共享原则。设立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建设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对美丽和谐村庄等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拓宽投融资金渠道,继续推进村企帮扶、个人捐助、部门联村等形式。

2、建立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村民理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要始终全程参与乡

村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巾帼

134

Page 14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财政予以补助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每月由文明办牵头进行督查,年终评定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

3、建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工作关键点和难点是农村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高起点建设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扩大涉农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建立以点带面、农民增收、城乡一体的长效机制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

“美丽乡村”创评、小城镇建设试点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的优美乡村。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计划,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逐步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重点在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配套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实现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壮美蓝图。 参考文献:[1]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 宣 城 市 人 民政府 .《 2010 年宣 城 市 国 民 经 济和社 会 发 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xuancheng.gov.cn/include/web_content.php?id=39708,2011-04-19/2011-05-18

135

Page 14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3] 顾绍梅.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4,17—18

136

Page 14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78

——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陈 涛79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农村精英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涂河蟹生态养

殖产业发展表明,通过对既有粗放型养殖模式的反思和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

农村精英最初具有的是生态自发意识,而后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形

成了生态利益自觉理念。而当这种理念得以普遍化后,从自下而上的抵制污染产

业到自上而下的预防污染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机制。在当前生态系统遭遇严重破

坏的背景下,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农村精英;生态自发;生态利益自觉;生态实践;社会效应

From “Ecological Spontaneousness” to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Ecological Practice and Social Effect of the Rural Elite

CHEN Tao

(School of Law &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elit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crab ecological cultiv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Dangtu County

78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人—水”和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7BSH036),同时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学号:2009671034)资助。.79 陈涛(1983—),安徽霍邱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领域研究。

137

Page 14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indicates that the rural elite has ecology spontaneous consciousness firstly and then

has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benefits in certain “environment - society” contex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practice. When this idea has been generalized, the

social mechanism from top-down pollution prevention to down-top pollution industry

resistance has been formed. Under the current serious background of ecosystem

de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practice and social effect of the rural elit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ral elite; ecological spontaneousness;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benefits; ecological practice; social effect

在当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

二元悖论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作为环境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式,生活环境主

义强调从生活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人的生活

现状和生活智慧,进而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答案(鸟越皓之,2009:50—51)。生

活者的生产实践以及生态智慧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他们的

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是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形成的。本文以“中

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安徽当涂县的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为案例对此进行

研究。一、研究区域与研究问题

当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区位优势明显,仅靠长江三角洲,毗邻南京,

138

Page 14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距离上海 320公里(图 1)。因长江在境内是东北流向,所以当涂在历史上隶属

“江东”或“江左”地区。当涂古为长江要津,金陵咽喉,有“吴头楚尾”、“南

北津渡”之称,是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太平府治所,清长江水师提署和安徽

学政驻地。当涂还是全国最早建制县之一,有江东千年名县之称。秦始皇二十六

年(前 221年),置丹阳县(治今当涂丹阳镇)。隋开皇 9年(公元 589年)徙

侨置当涂县于姑孰。境内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汉、回、满、蒙古、壮、藏、彝、布依、

土、白、侗、朝鲜、苗等 13 个民族(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1)。

图 当涂县在长三角的地理区位资料来源:当涂县招商局网站(www.dtinvest.com.cn),2008年 9月 1日。

139

Page 14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当涂“一山四水五分田”,水网密布并且相互贯通。境内盛产水产品,其中

河蟹享有盛名。当涂“石臼湖”牌螃蟹与江苏阳澄湖大闸蟹、河北白洋淀大闸蟹

并称为“中华三只蟹”(韦伟,2007:389),并且素有“到了当涂不观采石辜

负目,不食石臼湖螃蟹辜负腹”之称。旧志记载:“当涂境内水产螃蟹,有湖蟹、

江蟹、河蟹之异,花津釜山近湖者,金脚素菜毛尤肥美,史称‘花津蟹’。清乾

隆皇帝下江南,偶食其味,御封为‘蟹之王’。世传旧时县官曾作贡品进献,每

只达一斤四两有奇”(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123)。1976年,美国总统尼

克松访华时,石臼湖螃蟹还被列为国宴名菜(晋松,2001:214)。当涂河蟹作为一项产业的发展,始于 20世纪 70年代,并经历了从粗放型

“大养蟹”到生态型“养大蟹”的转型。其中,大养蟹”是以蟹苗高密度投入、

生态资源零投入为特征,最终导致了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水域严重污染(水

质由Ⅱ类、Ⅲ类恶化为Ⅳ类、Ⅴ类),水草和螺蛳等水生资源被破坏殆尽。水域

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剧了河蟹产业的衰败,河蟹产业跌入低谷。2002年以来,经

过水产专家的技术指导,河蟹产业走上了以“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调水”为

主要特征的生态养殖之路。生态养殖不仅促使水产经济重新崛起,也促使水域生

140

Page 14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态系统得到修复。目前,实施生态养殖区域的水质已经由Ⅳ类、Ⅴ类恢复到Ⅱ类

Ⅲ类,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同时,随着河蟹产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

得到壮大,医疗、养老、年终福利分配等社会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初步走上了

生态现代化道路。当涂生态养殖模式被称为水产“当涂模式”,农业部已在全国

内陆区域推广这一生态模式。2007年,当涂生态养殖技术作为商务部的援外技

术项目走进非洲科特迪瓦共和国。2009年,首批河蟹通过国家有机论证(转换

论证阶段),同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称号。目前,当

涂河蟹已销售到韩国、日本和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陈涛,2010)。水产“当涂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线路交汇的结果。就

产业发展而言,“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发挥了关键功能,是生态产业发展壮

大的根本原因;而从历史的时间渊源来看,“自下而上”的民间探索要早于

“自上而下”的官方推动。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分

析。一方面是他们是对生态技术的采用,即民间社会最初是如何采用新型技术的

对此,早期人类学家就新技术发明被采用情况进行了很多研究(Buttel,1990:

46),社会学家则以技术“传播—采用”(diffusion-adoption)为主题进行专门

141

Page 14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研究,笔者也对当涂生态养殖技术何以推广、何以被采用进行了阐释(陈涛,

2010;陈涛,2011a)。二是民间社会对生态养殖方式的探索。本文即是对农村精

英有关生态模式的探索及其社会效应的研究。随着对水产“当涂模式”的深入研

究,笔者发现,农村精英在产业转型和生态养殖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特

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他们自觉的生态养殖理念的树立不但具有环境意

义,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本研究中的农村精英具有如下特征:(1)他们

是社区中的少数人,(2)文化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技术革新能力,

(3)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比社区中其他人要多,(4)具有一定的生态利益自觉

意识,(5)在产业转型中发挥了引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批特定的农

村精英可被称为生态精英。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人的不当行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从

人的行为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而且

有助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生之路。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农村精英对

生态模式的认知经历了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的转型。由此引出具

体的研究问题:最初的“生态自发”是如何形成的?普遍性的“生态利益自

142

Page 14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觉”行为是何以产生的?当普遍性的“生态利益自觉”观念树立后,产生了什

么社会效应?这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污染产业的生态转型具有什么样的

启示?二、反思与比较中形成“生态自发”

精英人物的引领在生态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这种精英,生态—经济

双赢产业或社区就不可能出现(陈阿江,2009)。早在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

生态养殖之前,就有一批土生土长的水产专家和农村精英在反思既有的养殖模

式,并探索式地进行了生态型养殖方式试验。本文以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兴村

生态养殖第一人 Y 为例进行研究。在河蟹产业陷入困境阶段,他率先探索以

“种植水草、投放螺蛳”80为特征的新型模式,为产业转型实践中发挥了示范功

能。1、资源与环境进入潜意识在水系纵横的江南水乡,水就象是大自然的恩赐,俯拾皆是。利用水面进行

水产养殖,几乎是所有水乡人的基本技能。20世纪 80年代,当涂养殖户利用水

80 “水草”和“螺蛳”是河蟹养殖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方面,它们本身是饵料——水草是植物饵料,螺蛳是动物饵料。另一方面,二者能够分解有害物质,调节水质。河蟹养殖中,不仅“蟹大小,看水草”,而且,“要想蟹病少,赶快种水草”。陈涛:《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环境社会学分析——兴村个案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4期。

143

Page 14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资源养殖河蟹富了腰包,鼓了钱囊。据他们回忆,当时只要有水面,就肯定能赚

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养殖户的知识结构中没有生态意识,更不会有所谓的

生态养殖理念与实践。尽管他们一直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但并不知道“环

境”究竟是什么?又能发挥什么功能?直到粗放型的养殖方式不但造成水域严

重污染和资源严重破坏,还导致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亏损(当时,亏损率达到

90%左右)的时候,他们中的精英才开始觉得仿佛是哪儿出了问题。农村精英 Y 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勤于总结的人。通过对比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养殖水面的差异,他有了“水脏”和“水干净”这样的感官印象,有了水草丰

富和水草匮乏这样的直观感受,最终形成了他的所谓的“灭绝性养殖”这样的

术语称谓。在这种前后对比中,水草和螺蛳这样的“资源”概念和“水质”这样

的环境概念进入了他的潜意识。他认为:“灭绝性养殖的那些年,河蟹养殖亏损

严重。当时,太深奥的东西我也搞不懂,也不清楚污染问题。我之所以想到要转

变养殖方式,主要是靠感官。就是对比 80年代的养殖水面和 90年代养殖水面

的差异,想想为什么那时候能赚钱;而经过 10年养殖,为什么就不能赚钱甚

至亏本?其实,这种思考与分析也是被迫的。我们靠水吃水,养蟹是主要的生计

144

Page 15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来源。当靠水吃水、靠河蟹养殖吃饭这条路遇到困境,就不得不寻找出路,看看

是哪儿出了毛病。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过和经济效益好的时期比,

和经济效益好的区域比,我最终发现是我们这里的水出问题了:水面不干净了,

水体中本来丰富的水草和螺蛳也没有了,而且放养密度也高多了。于是,我慢慢

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灭绝性养殖’方式出问题了。”(2009年 8月 10日

访谈资料)。历时性的反思是新型模式产生的基础。在 Y 的比较框架中,因为靠水吃水,

常年与水打交道使他懂得了水质保护的重要性。事实上,这种反思和分析最终促

成生态产业兴起与古巴有机农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和生

态问题,古巴人重新挖掘了先民的智慧。他们一是回想起古老的技术——农业混

合作业(间作)和生物施肥——这是在现代化学物质出现之前,他们祖祖辈辈

一直使用的方式;二是采用新的生物杀虫剂和生物肥料(Rosset,2005:430—

438)。2、实践出真知:对比试验的开展正如同马克思所说的,当工人以为自己的贫困是机器和厂房造成的,而并

145

Page 15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不了解其根源时,其最初的阶级斗争是以砸机器等形态为特征的自发斗争。农村

精英对“生态”的认知也具有这种特质。在感到“灭绝性养殖方式”导致水体水

草、螺蛳匮乏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将缺失的那些资源补齐。于是,他开始种

植水草、投放螺蛳。但他这时并没有明确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基于经验比较后的

探索性试验。笔者将这种基于生活经验初步形成的、尚不具有明确生态理念的浅

层生态观称为“生态自发”。“生态自发”只是基于经验层次的认知,是一种感

性认识。1997年前后,农村精英 Y就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水草和螺蛳培育,但

并没有引起共鸣。周围养殖户认为花钱承包水面,不养河蟹而养水草的行为是亏

本买卖,是不划算的。关于修补水体中的水草和螺蛳究竟是否是正确之路,他自

己也并不明确,因为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三年后的对比试验,则让他坚定了

信念。2000年,他承包了两个水面。一个是本村的 10公顷水面,另一个外村的

11.7公顷水面。两个不同的水面,水体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别很大,本村的水面由

于长期粗放式养殖,水质已经很差;而外村的水面水质相对较好,水体资源也

比较丰富。在这两块生态条件本来差异就很大的水面,他实施了两种不同的养殖

146

Page 15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方式。本村水面由于承包期即将结束,他本人也没有继续承包的意图,采取的是

和其他养殖户一样的粗放型养殖方式,而在外村水面中则尝试新型养殖方式。首

先,投放螺蛳 2万斤。其次,实施水面“抛荒”措施:他圈养了 3公顷水面不养

殖任何水产品而专门用来培育水草。按照 Y 自己的话语,因为那时候没有草种,

这 3公顷是实施生态养殖的草库,而“草库”当年培育出了 120船金鱼草。这些

水草全部投放在养殖水面中,平均每公顷水面分配 10多船。经过一年时间,这

种养殖方式就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本村水面几乎没有经济效

益。这种巨大发差,在养殖户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他还被镇政府邀请做养殖经验

报告。但是第二年,由于过于“溺爱”水草,水草覆盖率过高,影响了河蟹的正

常生长,导致养殖效益再次下降。这让他懂得了水草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道理,于

是又学会了控制水草。第三年,通过合理的水草覆盖,他再次获得丰厚的经济效

益。通过历时性和区域性的对比分析,特别是这个对比性试验,他在认识论层

面豁然开朗:以前的效益之所以好,是因为水体中的水生资源丰富、水质清澈见

底;现在养殖效益之所以差,是因为水生资源严重匮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那

147

Page 15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么,如何才能振兴河蟹产业?这就是重视水域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具体地说,就

是要改变以前的“人放天养”的、灭绝性养殖方式,实施以种植水草、投放螺蛳

降低放养密度、调节养殖水面水质的新型养殖方式。同时,在养殖中套养鳜鱼、

黄白鲢等,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用他的话语就是生态养殖要注意生态类的多样

性及其量的合理搭配。比如,养花白鲢不仅是为了经济利润,也是因为他可以吃

浮游动植物,是水体的清洁工。这种通过生物链促进生态平衡的养殖实践就是水

产专家后来所总结出来的“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调水”的生态养殖模式。三、生态利益自觉的形成

农村精英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逐渐由生态自发走向生态利益自

觉,而当更多的养殖户形成生态利益自觉后,又促使了社会性的生态利益自觉

机制的形成。生态利益自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更大的系统内保护了生态

环境。1、生态利益自觉的形成路径在 Y 自己看来,他对资源以及生态的认知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从认知阶

段上来说,经验是认知的感性认识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识结构中本

148

Page 15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来没有“资源”和“环境”这些元素,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后,这些元素进入

潜意识(1997年前后)。随着 2000年及其后续几年的试验,“资源”和“环

境”由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2002年开始,当涂县和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系统

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河蟹振兴工程”,全国水产系统的专家纷纷前来宣传生

态养殖理念、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接触了大量的信息,

确信了自己的探索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新型养殖方式的原理,生态

认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进入到“生态利益自觉”阶段(图

2)。“生态利益自觉”是有着明确意识、方向以及目的,能预期行动结果的理性

认知。

图 2 农村精英的生态认知路线图

“生态利益自觉”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陈阿江(2009)提出的,是指自觉意识

149

Page 15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到生态或环境的“外部性”,可以给系统(企业或社区)造成经济损失(成

本)或带来经济收益。“生态利益自觉”兼顾了人类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我”的利益与“我”之外的环境利益。而景军(2009)所提出的“生态文化自

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从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

过程是一个认知革命和文化自觉均起到关键作用的过程。笔者认为,生态文化自

觉和生态利益自觉都是认识产业转型和生态转型的重要概念工具,它潜在地说

明了地方文化和民间实践在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2、农村精英的资源环境观笔者曾于 2008年 1月、2009年 8月中旬和下旬以及 2010年 9月前后四次对

Y 进行专访,每次访谈中,“资源”与“环境”这两个词都会不时地闪现,几

乎是其话语体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那么,他的资源环境观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想赚钱就要先养生态”。农村精英的资源环境观就是由

向资源和环境索取改为保护资源和环境,增进水域生物多样性。其中,环境指的

是水质,就是水不能被污染。一旦水被污染,河蟹养殖必然亏本;而水质调节好

是河蟹产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所以,生态养殖过程是“以水养蟹,以蟹保

150

Page 15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水”的过程。资源主要是水草和螺蛳等水生物资源,它们既是河蟹生长所必需的

动植物饵料,更是水体清洁工和人工培育的水下生物系统。这些资源环环相扣,

培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通过生物链原理促进水体自然的生态平衡。通过农村精

英的生态养殖,水域环境得到修复,水域再次清澈见底,并能直接饮用(陈涛,

2011b)。3、从“独木不成林”到“漫山遍野”现在,虽然生态养殖已经是普遍性的行为,但在 1997年以及 2000年前后,

很少有人会“种草、投螺”,因为这是“亏本买卖”。Y 当时的感受是,那时的

试验是“独木不成林”、“曲高和寡”,难以形成“气候”。生态养殖成为普遍性行为最终还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完成的。县和有关乡镇政

府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水产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先

后实施了“河蟹振兴工程”、“河蟹产业提升工程”、“水产技术人才提升工

程”等。2006年,当涂县被农业部确立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实

施县。通过这些财政政策和生态技术的支持,生态养殖最终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

151

Page 15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访谈中,农村精英也认为,其关于生态养殖的经验只是局部地区的实践经验。而

水产专家前来调查分析后,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总结出的“种草、投螺、

稀放、配养、调水”这套水产“当涂模式”具有更高的和更系统的价值。四、生态利益自觉的社会效应

目前,生态养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看,各级政府对生

态养殖高度重视,予以多种政策支持,同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和预防工业

污染的机制。从自下而上的视角看,普通养殖户将生态利益自觉付诸于生产生活

实践中。而且,还内在地形成了一定的抵制污染以及污染产业的社会性机制。1、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当涂在以河蟹养殖为主要区域的农业区形成了“O”型生态农业布局(图

3),范围内的六个乡镇主要发展生态养殖、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其它轻工业(陈

涛,2009)。这种产业布局也推动了政绩考核机制的改革。2005年,县政府出台

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河蟹生态养殖的意见》,将发展生态养殖列入乡镇经济

发展计划,建立了生态产业发展的考核指标(2010年 9月 7日,县水产局调查

资料)。

152

Page 15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图 3 当涂县工农业经济布局注释:粗线“T”型表示的是重点工业布局,虚线“O”型表示的是生态农业布局。资料来源:陈涛(2009)。这种产业布局规划为因势利导地将河蟹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制度空间。直接

理解其这一点可能并不够深刻,而通过比较研究,其深层价值更明显。比如,与

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南地区也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无论是水面面积,

还是发展水产经济的基础和优势都远远好于当涂县。但是,目前苏南工业经济占

据绝对强势地位,而水产经济被边缘化。苏南的产业规划为给工业经济发展提供

了充分空间,而水产、水稻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压缩。2007年

太湖蓝藻事件后,河蟹养殖、水稻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遭受新一轮的压缩。从国

153

Page 15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家或者更大的系统视角来看,工农业的合理布局意义重大。在当前工业化遍地开

花的背景下,如果全国都能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布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就可限制乃至遏制工业经济的畸形发展,也有利于从源头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

境。2、形成了预防工业污染的机制在全国“招商引资”忙的不亦乐乎的社会背景下,当涂县也不可能规避这

种发展路径。县委和县政府明确将“招商引资”作为所谓的“一号工程”,并要

求全力以赴地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但是,生态养殖产业的经济和环境

效益使得深入推进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在当地达成共识,并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而这又促进了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中预防工业污染。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乡镇政府明确发展方向,并加强了对招商项目的环境

评估力度,进而否决了一批外来投资项目。比如,塘南镇确立了“生态立镇、水

产富镇、环境美镇、特色兴镇”的发展理念,在招商引资中树立了“既要金山银

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梯度转移过来的污染产业坚

决抵制,也否决了多个环保不达标投资项目。比如,2005年,浙江一客商经过

154

Page 16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考察决定在工业集中区投资一千万元上一条服装水洗生产线。当得知该项目存在

水污染情况后,镇政府拒绝了项目入园81。塘南镇的经济基础主要就来源于水产

养殖,所以对生态养殖非常重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态度明确,坚决限制污染企

业的进入。这是预防工业污染的重要机制。3、推动了机制改革,并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生态养殖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承包期过短,养殖户担心“前人栽树、后人乘

凉”,并很可能会因为时间短而不愿意实施生态养殖。特别是,如果竞标到的水

面水质不好,那么,水环境的生物修复一般就需要一年时间,养殖户实施生态

养殖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为改变这种境况,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相应的机制改革

而改革或曰创新后的机制更好地保护了水资源,促进了生态产业发展。首先,延长水面承包期限,承包期由三年改为五年。2003年开始,塘南等

乡镇率先将承包期由过去的三年延长至五年。在五年承包期制度下,养殖户基本

可做到“一年投资,四年受益”(2009年 8月 26日访谈资料)。其次,水面承

包采取了具有现代性的竞标方式。这些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81 王春水:《生态扮靓新农村》,http://www.tangnan.gov.cn/tangnan/showmessage.php?a1=1&id=352,2006-11-29.

155

Page 16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也激发了养殖户的承包热情和投资力度,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

生态养殖让村民切生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

增强了其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这有利于建构现代意义的生态公民

(Dobson,2003)。4、形成了抵制污染的社会性力量当涂虽然没有民间环保组织(NGO),但并不缺乏抵制污染的社会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社会性力量的产生源于生态产业的发展。塘南镇政府由“招商引资”发展珍珠蚌产业,转而取缔该项产业就是这方

面的典型案例。该镇有一块将近 19公顷的水面,之前是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

请浙江客商在此养殖淡水珍珠蚌。但是,珍珠蚌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珍珠蚌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浮游生物,只有水越肥,浮游

生物才会越多。所以,为了养殖效益,养殖户大量投放畜禽粪便等有机肥,造成

水域严重富营养化。二是养殖过程中仅仅是珍珠蚌这种单一的水产品,没有其它

水生物调节失衡的水环境。这不仅造成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影响了周边居民

的生活。在此背景下,河蟹养殖户纷纷向镇政府反映污染问题,请政府部门重视

156

Page 16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最终,镇政府在“民意”的要求下采取措施,取消了珍珠蚌养殖,并规定以后

不再发展这项产业。同时,将水面发包,通过生态养蟹、种植水草等生物措施修

复该水域生态条件(2009年 8月 26日访谈资料)。可见,关于珍珠蚌养殖,政

府在民意的力量下经过了从“招商引资”到“禁止养殖”的转变。取缔珍珠蚌养

殖,是镇政府基于民众意志的表达,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而作出的决策。另外

河蟹养殖户所组建成立的河蟹生态养殖公司、协会等组织,也有助于形成罗吉斯

等人所称之的 Farm Pressure Groups即农业压力集团(Rogers,1988:236),

从而和工业化的利益集团形成对抗性的组织力量,更好地抵制工业污染。五、结论与讨论

当涂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农村精英和政府、水产专家

共同努力的结果。农村精英是一个社会群体,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

觉”的探索路径是当地一批民间精英对生态养殖模式探索路径的写照。表 1:从生态自发与生态利益自觉的基本维度

生态自发 生态利益自觉认识论范畴 经验主义(empiricism) 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路径方向 不是很明确,不断探索中 方向性明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

157

Page 16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性与外力关系 没有受到或很少受到外力影响 受到政府和水产专家等外力引导结果预期 不能或者难以预期结果 能预见到生态养殖的结果行为群体 个体的、分散的 群体性、普遍性

笔者从认识论、认识阶段、路径方向、与外力系统的关系、对结果的预期以及

行为群体等六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阐释。(1)从认识论范畴来说,生态自发

阶段属于 经验主义( empiricism ),而生 态 利 益 自 觉则是 理性主义

(rationalism);(2)在对生态养殖的认识阶段上,前者是感性认识阶段,后

者是理性认识阶段;(3)在如何实施生态养殖的路径方向方面,前者没有明确

的路线,处于不断的试验和探索过程中,而后者已经懂得了基本机理,有了明

确路径和方向,并懂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制约关系,具有明确的目的

性和计划性;(4)与外力的关系方面,前者几乎没有受到或者很少受到外力的

影响,是农村精英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自发产生的行为,后者则受

到政府和水产专家系统的引导;(5)在对新型养殖结果的预期方面,前者由于

没有可供借鉴的直接经验,处于试验中,不能预期结果,而后者则能预期结果;

(6)从生态养殖群体来说,前者是分散的、少数农村精英的个体行为,后者则

158

Page 16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是普遍性的群体行为(表 1)。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农业是弱势产业,很多地方为了追求 GDP 不顾一切地发展工业经济,不

但限制压缩了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灾难性的生态难题。长此以往,不但会遭遇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也会遭遇“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因此,当涂农村精英在河蟹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生态利益自觉及其社会

效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这需要农业产业形成特色并达到一定的规模,

否则弱势的农业还是难以与强势的工业相抗衡。因此,在当前生态环境遭遇严重

困境的时期,既需要基层农村精英和普通民众的生态利益自觉,也需要政府部

门在合理规划工农业布局和政绩考核机制方面形成生态利益自觉机制。

参考文献:陈阿江,2009,《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

科学》第 4期。陈涛,2009,《1978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以当涂县为个案》,《广西民族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4版。——2010,《生态技术推广的体制性缺陷与破解路径——皖南大公圩生态养殖技术推广的

实践与启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6期。——2011a,《生态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11b,《以河蟹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生态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中州学刊》第4期。

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当涂县志》,北京:中华书局。晋松,2001,《当涂揽胜》,合肥:黄山书社。景军,2009,《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59

Page 16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版)第 4期。鸟越皓之,《环境社会》, 宋金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韦伟,2007,《迈向和谐的马鞍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Buttel, F. H, Larson, O. F & Gillespie, G. W. 1990, the Sociology of Agricultur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Dobson, A., 2003, Citizenship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ogers, E. M. & Burdge, R. J. et al., 1998, Social Change in Rural Societies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Rosset, P. M., 2005, “Cuba: A Successful Case Study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King, L &

McCarthy, D (eds).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60

Page 16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疾病状态与社会生活的“半融入”——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逻辑82

胡觅 徐晓军提要:艾滋病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减少、情感资源萎缩与外来资源的增加,打

破了乡村艾滋病人社会互动的互惠平衡模式,影响了其与核心亲属、乡邻等的互动关系。通过资源重组,乡村艾滋病人建立起了全新的互动体与社会关系结构,表面上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实质上却因其另类化的社会关系结构而处于乡村的边缘状态,“半融入”乡村社会生活之中。疾病导致的互动资源结构的变动成为了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变革及“半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原因,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资源投入的方式,将援助重点放在社会互动资源结构恢复上来,才能真正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完全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社会互动 互惠性 半融入 艾滋病人Illness Status and Semi-integrate in Social Life

——the evolution logic of interactional structure in rural AIDS patients

Hu Mi Xu XiaojunAbstract: Economic resources reduction, emotional resources atrophy and external resources increase brought by AIDS, ruined the mutually benefical balanced mode in AIDS patients’ social interaction, affected interaction within core relatives and neighbourhood. AIDS patients striked up new partners and Guanxi structure through resources recombination, and went back to normal social life superficially. In fact, they were marginalized for Guanxi structure’s sake, i.e. semi-intergrate in social life.Changes in interactive resource structure brought by the disease became the key factor of AIDS patients’ Guanxi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semi-intergrate. Emphasis on the recover of Guanxi resource

8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适应行动研究》(编号:10BSH045)。胡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人员,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 152号;联系电话:13006342950 邮编 430079。徐晓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联系电话:15342240675 邮编 430079。

161

Page 16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structure and convert the input only method can do help to the special group’s fully return.Key words:social interaction reciprocity semi-intergrate AIDS patients

 

个体在社会中精心编织的社会关系网是人真正存活于世界的基础,是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与价值意义形成的重要来源,更是个体产生社会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基础来源。而这种社会关系网的创建与维持,离不开个体持续的人际互动投入。离开了持续的人际互动过程,不仅新的社会关系无法建立,既有的社会关系也会因为互动的停止而中断。被极度边缘化的乡村艾滋病人,其首要特征即是社会关系的大量断裂,只有恢复与重建他们的社会关系系统,才能使他们真正回归乡村社会。因此,分析乡村艾滋病人人际互动的变化,积极为他们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是帮助他们恢复与重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从而融入乡村主流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疾病状态对互惠性人际互动的影响在社会交换理论者看来,社会行动者的一切社会互动行动,都可以看作行

动双方的一种社会交换行动,而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互惠,单方净收益或净损失的交换行动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也很难持续。因此,在整个人际互动过程中,互惠性规范始终制约着个体的行动选择。一旦破坏和违反了互惠规范,交往过程也就自行终止,甚至会导致冲突。因此,个体所处的疾病状态往往因为自身的资源状况改变而容易违背社会互动的互惠性准则,从而引起人际互动过程中互惠模式的失衡。

(一)互惠性:持续人际互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原则(principle of reciprocity),即是日常生活中强调的“礼尚往来”,

对于别人提供的礼物需要进行回报。在一般意义上,互惠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化互惠、平衡的互惠、负值互惠。83[②]概化互惠是不计算价值、不明确报偿时间的交换。一般来说,概化互惠发生在近亲或关系密切的人当中,即在最小的社会距83[Sahlins, M.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Pp191-210.

162

Page 16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离内的家庭和家族中;平衡互惠是要求价值相当、报偿时间明确的交换,即有明显的回报期望,它发生在社会距离中等范围的群体中,如远亲、非本地的部落成员,处于同一世系部落社会的亲属关系和政治组织的中间社会距离位置的人;负值互惠指为自己的利益而要占别人便宜的交换,它发生在社会距离更大的人之间,比如陌生人、敌人、竞争者等之间。很明显,负值互惠是收益趋向基本没有或负数的行动,而概化互惠与平衡的互惠才是交换论中所强调的“追求利益满足”的行动,因而也是一般人际互动的常态,也是持续互动、创建和维持社会关系的基础。列维—斯特劳斯指出,迫使人们赠礼、受礼、回礼的便是“互惠原则”,这种强调“礼尚往来”的互惠原则也将没有收益的负向互惠排除在外,它具有“个人与他人的对立转为统一的功能”,因而是一切交往关系的基础。84

[③]而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85[④]才能确保社会关系的正常继续。所以,以互惠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是保持人际交往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

互惠性原则作为人际互动的基础,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互服务的行动,即人际交往中的赠、受、回礼。这个“礼”在中国社会不仅仅指物质货币,还包括日常的情感支持、劳力交换等内容,而情感往往是礼物中被忽略的一面。86[⑤]第二,相互依赖的过程。在人际互动关系中,相互服务产生了一种使权力平衡的相互依赖。87[⑥]如果一方掌握的资源对于另一方具有有效性(实用性),并且存在空间上的便利性,88[⑦]这种相互服务引起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加稳固、持久。第三,不遵守互惠性原则的后果。接受服务但不报答导致信用的降低和信任的减少,它最终会使他被排除出进一步的交往,并带来社会地位的普遍下降。89[⑧]在回报的义务和接受恩惠的义务之间存在一种冲突,因为,如果一个人没处在对提供给他的利益恰当地加以回报的位置上,那么他保护自己免受无以报答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接受提供。 90[⑨]对于他人的84Levi Strauss, C. 1969.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oston: Beacon Press. Pp84.8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120页。86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212页。87[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第 67页。88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228页。89[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第 166页。90[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第 166页。

163

Page 16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帮助进行回报,往往可以成为一种友好关系的起点,有助于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反之,对于不能提供回报的任何交往关系,它损坏了彼此支持的相互性将引起互动模式的失衡,而失衡则意味着交往关系的中断或结束。

(二)疾病:互惠交往模式失衡的起因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

一个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连续置身于其中。 91[⑩]对于健康人而言,疾病的侵袭就如陌生者的突然光临,它击碎了日常生活安全赖以存在的地基,使有益和完善的特质被损坏。92[11]因为,疾病的存在导致了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急剧减少,从而剥夺了其继续参与互惠性人际交往的权利。互惠模式被打破,意味着互动双方的相互支持无法继续。由于无法提供服务或回报而被排除出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其结果是疾病

成员社会生活的边缘化;由于无法提供回报而拒接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也将影响这种社会交往继续维持的可能性,并对无法提供回报者造成心理打击。可见疾病可以带来疼痛死亡等生理后果,也引起人际关系的大改变,“慢性病的状态使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网重新审视关系的改变,互惠的模式被打破”。93[12]由于人不能脱离出人际关系网络,在一段互惠性关系终止之后,必须转向或重新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其他的替代性资源那么原有被打破的互惠性交往链将会转移,交往一方必须选择重新建立新的互惠性交往模式,以重新参与到正常的社会互动中。二、乡村艾滋病人社会互动资源的变化疾病能改变社会个体及其家庭所拥有的资源积累状况。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

定场域中,具有强烈污名特征的重大疾病——艾滋病的来袭,不仅使这些乡村农民原本就很贫乏的经济资源急剧减少,更是对他们特有的地域性情感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艾滋病病情所聚焦的高度关注却为病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资源,从而缓解了其生存困境。91[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 116页。92 [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 2002年版,第 7页。93Bury , M. 1982.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 (2) .

164

Page 17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一)因病致贫:乡村艾滋病人经济资源的减少由于这些乡村艾滋病人均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的政治与文化资

本积累很少94[13],故而对他们变化最为明显的经济资本进行分析,最能体现他们生存资源的变化状况。艾滋病病毒袭击人体免疫系统,使这些乡村艾滋病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发生变化,导致其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这些患者大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劳动收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成为艾滋病患者,就意味着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急剧减少甚至完全失去经济来源。加上艾滋病所附带的污名效应及相应的“传播死亡”的威协,大多数乡村艾滋病人及其家庭都面临着失去工作、收入减少和无力负担巨额医疗费用等问题。95[14]可见,艾滋病病情使乡村艾滋病人的身体状况恶化,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很容易导致其家庭经济收入急剧缩减,使整个家庭陷入经济贫困的窘境。

(二)人情变数:乡村艾滋病人情感资源的萎缩情感资源主要体现为个体可获取的情感支持,日常接触最频繁的人员是乡

村农民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获取的最广泛的情感支持来源。由于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容易引起健康人对该疾病及死亡符号的巨大恐慌,而该病引发的诸如面部、肢体等部分持续的变型与溃烂,更是影响了个体关于美与丑、洁与不洁等的判断极易将相关的道德判断加诸之上,形成道德污名。恐慌、污名以及歧视使这些乡村艾滋病人迅速失去正常的情感支持,进而被剥夺了继续参与互惠性人际交往的权利,原本正常的亲属关系、乡邻关系出现爆发式的断裂,甚至导致病人整个家庭情感支持网络的日益缩减。尽管经过长时间的关系修复,部分情感支持得以恢复或重建,但是其原味尽失。96[15]可见,艾滋病病情不仅造成乡村艾滋病人在经济地位上的脆弱性,也彻底改变了他们所获情感资源的状态,直接减少了他们的情感资源总量,体现了其人际交往方面的脆弱性。

(三)高度聚焦:乡村艾滋病人外来资源的增加94程玲:《互助与增权——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51页。95向德平等:《需求与回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9页。 96徐晓军:《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艾滋病人的村庄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 66页。

165

Page 17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作为一种能唤起巨大恐惧的疾病,乡村艾滋病的出现及其集中爆发引起一些社区外部群体的高度关注,如媒体记者、研究学者、疾控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工作组织等。这些群体介入乡村艾滋病人的生存场域,其最初目的是为了了解并参与病情防控。乡村艾滋病人的病情与生存状况被曝光在各种媒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行为向外界曝光了乡村艾滋病人的缺陷,容易形成令其蒙羞惊恐、受挫的“污名”——不受社区欢迎,更加剧社会大众对这一病人群体的刻意疏离。正是在这乡村艾滋病人的生存困境被揭示的背景下,大量的外来群体开始介入为这些艾滋病人争取生存福利的努力,官方的、民间的、甚至海外的资源诸如疾病宣传、经济帮扶、医疗救助、教育援助等都不期而至。作为高聚焦行动的附产品,这些社区外所带来的福利资源,带来了乡村艾滋病人资源矢量的增加。三、资源变化对乡村艾滋病人人际互动的影响艾滋病病情减少了乡村艾滋病人的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这种变动直接改

变了互动关系中的人际对等地位。不对等的互动关系违背了互惠性的互动准则,使原有的互动模式失衡,并对病人的人际交往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这些乡村艾滋病人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人员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姻亲等,属于血缘或姻缘关系以及拟派生出的亲属关系的范畴第二类是邻居、同村人97[16],包括乡村艾滋病人生活所在社区的其他艾滋病人及其成立的互助小组成员;第三类是“外来群体”,包括媒体记者、研究学者、疾控单位工作人员、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社工组织成员等。根据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划分类型,情感性与工具性是行动的两个主要维度。

一般来说,在“情感性——工具性”这个连续统上,乡村农民与亲属的交往被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与外来群体的交往主要是工具理性的,而乡邻的交往则处于情感性与工具性之间。在资源变动的状态下,乡村艾滋病人与这三类群体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情感剥离:乡村艾滋病人与亲属的交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入,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中,亲情关系已迅速地醒目地袒

97“同村”主要指乡村艾滋病人生活、交往的村庄、集市范围内。——作者注166

Page 17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露其经济的基础和采用经济化的形式,它引起血亲、姻亲等个人关系内容的剧烈变动。98[17]亲属关系是一种以情感为导向的社会关系,在疾病导致个体缺少物质资源及创造该资源能力的背景下,亲属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免不了出现程度的分化。

艾滋病病情迫使乡村艾滋病人由“正常人”的角色进入“病人”角色,“病人”则意味着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劳动能力的丧失,甚至家庭经济地位的急剧下降。承受了巨大精神压力的乡村艾滋病人,需要得到理解、同情、关怀和支持,而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是其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生活下去的动力。99[18]他们对于病人的照顾主要是基于伦理原则,该互惠行为也不追求直接回报。所以,他们是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中最稳固的部分。核心亲属之外的远房亲戚、姻亲以及由此派生的亲属关系却产生了一些变动

远房亲戚不属于核心亲属的范畴,他们长期与病人家庭比较疏远,更不存在较大的经济互助关系,在病情曝光之后,他们与病人的交往就更加稀疏甚至中断。婚姻关系实质是双方家庭资源的交换过程,艾滋病病情降低了一方的经济实力,使艾滋病家庭无法提供任何经济或劳力回报,极易造成艾滋病人后代婚姻关系的失败或者双方家庭关系的生疏甚至终结。拟亲属关系从本质而言并不是亲属关系,这种关系的缔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双方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交换,病情造成艾滋病人资源减少,拟亲属关系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双方相互依赖的程度随之降低,这种关系也极易中断。显然,核心亲属关系是艾滋病病情发生之后最为稳固的关系,其他的亲属

关系则在工具性利益的影响下层层剥离,被侵蚀甚至完全摧毁,最终引起了交往关系的中断或结束。

(二)地缘新生:乡村艾滋病人与乡邻的交往乡村社会中的乡邻关系以地缘相近为特征,不存在较强的经济关联性,是

以情感支持为 主导的 互 动 关 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因为 乡邻关 系98[曹一川:《当前中国社会关系经济化倾向》,《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 6期。99[向德平等:《需求与回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53页。

167

Page 17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coresidence)以及成员意识提供了相互扶持和其他交往的必要渠道,100[19]因而在相互给予情感支持的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疾病的神秘化方式被置于新的期待背景上,但疾病本身唤起的是一种

全然古老的恐惧,光是这些疾病的名称就似乎具有一种魔力。101[20]在病情刚公布的阶段,艾滋病情本身所唤起的巨大恐惧迫使这些乡村艾滋病人将自己封闭在家,主动切断与外部邻居、同村人的接触;而信息闭塞造成乡邻对病情的无知也唤起了他们(健康人)对病人的排斥感、厌恶感,情感支持纽带骤然断裂,所以病人与非病人基本没有互动。在确诊初期,邻居、同村人以丢弃或禁止使用等明显的方式“处理”乡村艾滋病人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公共水井、洗衣的河口、公共厕所等,排挤和压缩这些艾滋病人的生存空间。经过疾病知识的宣传,乡邻了解到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的生活交往传播,他们与病人逐渐恢复了一些日常交往,开始一起娱乐、劳动互助等,但乡邻的情感能量始终无法超越疾病本身影响健康、传播死亡的威胁底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互动关系逐渐定型为一种“貌合神离”的浅层交往关系。

马斯洛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一定集团或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102[21]乡村艾滋病人之间在艾滋病爆发前没有多深的交往,也不存在较近的地理关系,却在疾病事件中建立起了人际信任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并对艾滋病互助小组这一组织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起健康人,同是艾滋病人的他们,更能互相体谅和理解。疾病还使病人的社会资源总量下降到同质水平,他们的互动不违背互惠性的准则,这种关系可以长期存续。可见,在艾滋病事件中,这些乡村艾滋病人彼此互相帮助、联合起来争取利益,很快进入各自人际关系的核心范畴。他们通过对人际资源的合理利用,建构了新的互动模式,为自己弥补了情感性支持上的空缺。

(三)资源重组:乡村艾滋病人与外来群体的交往

100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96页。101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第 7页。102转引自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1986年版,第 170页。

168

Page 17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经济资源的减少与情感资源的萎缩合力降低了艾滋病人的社会资源总量,使他们处于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原来的人际互动模式的均衡性被打破,浓重的感情色彩被剥离,工具性成分被掺杂进来,引起病人与亲属、乡邻互动关系结构的转变。面对经济与情感支持上的困惑,艾滋病人仍旧试图回归社会、成为“正常人”。在“外来群体”出现之后,面对这些潜在资源的携带者,乡村艾滋病人转而积极地重构自己新的互动模式。

国家和社会为这些乡村艾滋病人提供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但是相对于艾滋病人的需求而言,他们获得的支持资源总量还是太少,并不能满足其需求。103

[22]HL 村104[23]的艾滋病人采取集体行动,获得了每月生活补贴,同时减免水电费、农业税、过路桥费等,凭着艾滋病本身将自己的弱势地位转化为强势地位。乡村艾滋病人也十分清楚药物对自己生命延续的重要性,他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NGO组织进入艾滋病村庄开展病情知识普及、心理治疗等活动,对缓解艾滋病人生存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十分受乡村艾滋病人的欢迎。媒体记者、学者等进入病人乡村艾滋病人的生存场域,曝光病情并带来物质资源的增加,也成为病人转变态度的动因。总之,“外来群体”介入到乡村艾滋病人生存的环境中为疾病控制、科学研究、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目的而急切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乡村艾滋病人迫切想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乐意用自身病情与之交换。因此,完全工具性质的互动带来了外部资源的进入,它实质上是乡村艾滋病人利用有限的疾病资源进行重组与建构的结果。四、疾病状态下的人际互动与社会生活的“半融入”疾病导致的互动资源结构的变动,成为了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变革

及“半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原因,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完全回归社会,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资源投入的方式,将援助重点放在社会互动资源结构恢复之上。

(一)互动关系的结构性差异与乡村社会生活的“半融入”103程玲:《互助与增权——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81页。104资料来源于徐晓军等人于 2010年 10月对 XF 市 WL 镇 HL 村艾滋病人的访谈资料。——笔者注

169

Page 17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疾病状态导致乡村艾滋病人互动资源结构的变化及总量的减少,违背了互惠性的互动准则,使它们与村民之间互动的互惠模式被完全打破并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互动,进而影响了他们社会关系的创建与维持,并直接导致了他们乡村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另类化的局面。为了摆脱乡村社会生活的边缘化与另类化,尽快回归到正常的乡村社会生活中,乡村艾滋病人在努力积累互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与调整自己的资源结构,经过资源的重组与建构,他们形成了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从上文他们与三类群体互动状况的变化可以看出,乡村艾滋病人回归“正常”乡村社会生活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在全新的资源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互动平衡结构,进而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体系的过程。在病情曝光之前,乡村艾滋病人的人际互动能量由亲属向乡邻以及陌生人

逐次降低。这意味着,亲属关系是人际互动最亲密、最稳固的社会关系形式,乡邻关系次之。艾滋病病情曝光之后,乡村艾滋病人的核心亲属关系仍处于稳固状态,而其他亲属关系则产生变数,乡邻关系也由中层交往降级为浅层互动,使乡村艾滋病人不得不摈弃纯粹的情感主导的社会关系模式,在亲属和乡邻中进行选择性的修复,从而形成了新的相互服务与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模式。另外,由于“外来群体”是乡村艾滋病人互动资源潜在的、直接或间接提供者,乡村艾滋病人主动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互相提供有效的资源。在这一关系模式中,工具性互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排挤了情感性互动的主导地位。可见,乡村艾滋病人的互动范围、形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亲属及外来群体才是他们最倚重的对象,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结构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见表一)

表一:乡村艾滋病人与健康村民的人际互动关系状况比较  互动关系状况

健康村民 乡村艾滋病人核心亲属 关系稳固 关系稳固远房亲属、姻亲、拟亲属 关系稳固 关系疏离甚至中断

170

Page 17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乡邻 中层互动 浅层互动外来群体 没有互动 互惠互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乡村艾滋病人在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过程中,虽然他们逐步适应了作为“病人”的身份和角色,并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现有互动资源,积极创建并维持各种社会互动,从而建立起了自己全新的社会关系体系,重新做回了由社会关系维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受其疾病状态所致的资源结构的影响,这些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互动平衡模式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结构已与健康村民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互动与社会关系结构上的差异,使广大乡村艾滋病人无法摆脱实质性的乡村“另类”与“边缘”的位置,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融入”乡村社会的尴尬状态。他们并没有在互动关系模式逐渐修复或重构之后回归正常的乡村社会生活,他们的融入是虚假的、不完全的,也没有被自己、被社会完全接纳,而“半融入”的工具性主导的关系模式取代了情感性主导的关系模式,意味着乡村艾滋病人的融入过程完全扭曲了正常人在乡村社会中生存所需的互动关系模式。

(二)疾病状态与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机制旧社会关系的断裂给疾病状态下的乡村艾滋病人带来了边缘化、另类化的地

位,这些个体为了改变边缘化、另类化的地位困境,不得不利用有限的资源重构了自己的互动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新的互动关系网络体系。在试图重新融入原来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由于重构的互动关系模式并非实现了社会关系网络的转移,从而使乡村艾滋病人重新完全回归乡村社会生活的理想破灭,只能停留在以互动关系结构转变为根本特征的半融入阶段,无法回归到原来的社会生活状态,只能长期成为乡村的边缘化、另类化人群,这是他们完全无法预料与避免的。(见图一)

图一:疾病状态下人际互动关系的机制 

171

Page 17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疾病是互惠性的互动模式失衡的起因,而资源状况的变动才是旧关系断裂与新关系扭曲的根本原因。资源的骤然减少引起旧互动模式的失衡,对有限资源的重组与重构又是新互动模式的基础。疾病状态下的乡村艾滋病人丧失了大量的互动资源,成为没有消费能力的社会生活参与者,105被排斥到主流社会生活之外。他们借用大量的外来资源重构互惠性的互动模式,试图借以重新融入到正常的乡村社会生活,但资源结构的完全变形造成了疾病状态下个体的边缘化、另类化地位,也将个体定格在半回归、半融入的边缘地位生存格局之中。

(三)疾病状态与外部援助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疾病所附带的互动资源结构的变化才是疾病状态社会

成员关系结构变化的根源,也是其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另类化的根源所在。在努力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疾病社会成员的生存资源——经济资源与情感资源关系链已经破碎,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物质与社会生存能力。国家、社会为这些特殊的疾病人群提供了大量的救助,如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等,这些外部援助虽然部分解决了病人物质生活的困难,但同时也助长了他们对外来资源的依赖,使他们丧失了从自身既有内部经济资源与情感资源入手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更加剧了他们互动资源结构的长期变形及其模式化,最终完全改变了该群体的人际关系结构,使其处于半融入社会正常社会生活的状态。可见,帮助疾病状态下的社会成员重新融入社会不能再走物质救助的老路,

在提供物质救助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资源投入对其互动资源结构的影响,用“有针对性地恢复和重建他们的互动资源结构”替代单纯的、容易造成互动资源结构变形的资源投入模式,使用他们的社会互动资源结构恢复、重建至正常社会成员的结构状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正常的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才是帮助他们完全回归乡村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法]菲利普·亚当、克洛迪娜·赫尔兹里奇:《疾病与医学社会学》,王吉会译,天津人民

105 [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 2002年版,第 45页。172

Page 17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出版社,2005年版。[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

版。程玲:《互助与增权——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郭大东:《东方死亡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徐晓军:《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艾滋病人的村庄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0年版。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

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 1期。徐晓军:《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中国社会科学

文献》,2009年第 2期。曹一川:《当前中国社会关系经济化倾向》,《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 6

期。徐晓军:《身份与利益的双重认同:“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产生的逻辑——

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的集体行动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 10期。郇建立:《慢性病人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

研究》,2009年第 5期。Bury , M. 1982.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 (2) .Granovetter, M. S. 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Levi Strauss, C. 1969.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oston :Beacon

Press.Sahlins, M.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73

Page 17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与启示陈定洋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安徽 合肥 230022)[内容摘要] 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一、

农村社会建设史实质是党的发展观演变史,历经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到“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二、农村社会建设

经历了从尽力满足人民最低生活需要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致力平等社会关系

到建构和谐社会、从依靠政治动员到加强社会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反映了建国

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扬弃”过程。启示是: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建

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村社会建设要坚

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词] 农村社会建设 考察 启示

[作者简介] 陈定洋,男,1968年--,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

向 : 农 村 社 会 发 展 ; 电 子 邮 箱 : [email protected] ; 电 话 :13855115936。

174

Page 18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建设,是“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

域从事的各项建设。” [1]社会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社会建设可

分三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即解决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二是群体层面,

即妥善处理好阶层内部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增强群体的整合力和凝聚力;

三是社会整体层面,即优化社会制度等。因此,考察建国以来党领导农村社会建

设历程,一是要深刻把握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农村社

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社会建设史实质是党的发展观演变史

二是农村社会建设三个层面应为:一要提高农民个人能力,解决其生存与发展

问题,主要是加强民生建设;二要增强农村群体的社会整合力和凝聚力,主要

是完善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居民和睦相处,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康

发展;三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农村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这三个层面

则反映了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扬弃”过程。一、建国以来农村社会建设史实质是党的发展观演变史

175

Page 18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0世纪 50年代以来,人们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演变和深化,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发展观。建国以来党对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与

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分别形成了工业化优先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发展观决定了不同时期农村社会建设的时代特征

和实践成效。(一)工业化优先发展观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53-

1978年)。工业化优先发展观非中国特色。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面对贫穷落

后,为早日争取经济独立并追赶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以工业化为特征、以物质

财富最快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著名发展经济学学者刘易斯认为决定经济成长的

关键是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过程。建国初期党面临发展中国家相似的经济条件,

更受苏联“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影响,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突出了工

业化核心地位,采取“以农补工”工业化战略,建立“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

经济制度、“人民公社”农村集体化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这三项

制度,保证了建国初期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资本需求。这一时期,人民公社体制实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重构,统一“社员”

176

Page 18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身份,体现农民的同质和阶级结构的单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现农村

经济组织政治化;中国呈现“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管理模式,并通过

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宣传来推进农村社会建设。在得不到外来资源,农村社会建

设不得不依靠内部积累,维持低水平建设,比如医疗、教育、救济等,做到“自

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这种汲取农村资源的体制结构,极大地限

制了农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国家发展成果的可能和权利。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

农民作为平等的国民,没有能够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二)非均衡发展观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1979-

1992年)。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暴露出来的

“有增长无发展”提出批评,如杜德利·西尔斯反思到“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

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和贫困方面

趋于减少,否则不可能享有‘发展’” [2]同期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基于我国特殊国情,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

始,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

发展理念,逐渐形成了“非均衡发展观”,[3]扭转了片面追求重工业化的发展战

177

Page 18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略,采取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轻工业与农业的天然关联性,促进了农业发

展;另一方面,在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

两股力量共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改革率先从农村成功突破。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人民公社体

制已失去其经济支撑。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体现国家与社会分权原则的

“乡政村治”农村管理体制形成。在富民政策鼓励和市场经济推动下,农村阶层

发生变化,涌现出一批富甲一方的农业专业承包大户、从事多种经营的专业户和

经营工商业的农民企业家;新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体现农工商之间、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农村呈现城镇化发展趋势(三)协调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1993-2002

年)。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合理的持

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得

到与会者的共识,人们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基于非

均衡发展战略引发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党中央领导

集体逐渐形成了协调发展观。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

178

Page 18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期间,通过加大中西部的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如国家开发银行提高中西部贷款额度;对“老、少、边、穷”地区

采取“税收返还”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

为保护“弱势产业”农业,这一时期国家启动了农业保护政策:1993年统购

统销体制解体;1994年和 1996年先后两次调高粮食定购价格,调幅分别达

到 42%和 40%;1997年制定粮食保护价,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农业保护

经过与粮食部门“10年漫长的博弈”终于回到了逻辑起点:保护农民,2002

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民试点;为减轻农民负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等;为统

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四)科学发展观与“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3年以

来)。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纵观发展观演进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类

以往发展观的总结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时期形成的非均衡发展观、协调发展观

179

Page 18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自然演进,体现了我国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的成果。[4]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党中央要求把农村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建设规划

之中,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事情国家办,农村事情农民办”的“城乡二

元”建设模式,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陆续推出了“多予、少取、放

活”为特征的三农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少取);通过“四补贴”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多予);通过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

设,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放活)。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

央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上世纪 50年代“自力更生,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不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以加大公共财政对

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基础上的“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反映“扬弃”过程

建国以来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社会建设,经历了辛勤的探索,在个人、群体

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都有着“扬弃”地发展。(一)从尽力满足农民最低生活需要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农补工、优

先发展重工业前提下,毛泽东吸取苏联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180

Page 18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训,提出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除了遇

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

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

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5]在人民公社体制内,通过带有平均主义

分配色彩的工分制度和口粮制度,保证了每个农村人口生存的基本粮食需求;

同时,通过“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在农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较好地举办了历史未能办到的许多公共事业,如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制度、

“五保户”与优抚制度(优待劳动日)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尽力满足农民最低

发展需要。面对农村普遍贫困状态,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总结世界上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邓小平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

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

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6]他热情支持安徽农村“大包干”,继而推动

农村一系列改革,从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针对三农

181

Page 18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五个一号文件,指导农村改革发展,成为中国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最显著

的成效是在农村形成了两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一个是农户成为相对

独立的经济主体,培育了从“专业户”到“经济联合体”等农村经济社会组织;

一个是乡镇企业发展, 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 80 周年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党的社会建

设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为走向自觉,社会建设目标也从共同富裕逐步明

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生存权这个最大最基本的人权问题,1994年国

家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改变了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

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农村民生,

从 2004年开始再次连续多年以中央 1号文件形式指导农村改革发展。在统筹城

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一是解决教育公平,2004年确立“以县为主”的农村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6年经重大修改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出台,并郑重承

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二是促进农村剩余劳

182

Page 18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动力转移就业,从 2003年起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专为农

民工设置的就业登记制度,要求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维权工作,促进了农民

工进城务工;三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立了从 2003年开始试点到

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四是完善“五保户”供养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国务院重新

修订和颁布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形成了以县级财政为最低统筹单

位的新的五保供养政策,2007年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

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二)从致力平等社会关系到建构和谐社会。毛泽东指出:“在我们的面前

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

的两类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分清是非问题,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

法去解决。” [7]毛泽东还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

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8]人

民内部矛盾学说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为党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努力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三

183

Page 18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大差别,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 “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实行平均

主义的分配制度,致力于建构平等的社会关系;他关注干群关系,要求干部定

期参加农业劳动,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对于参加生产劳动的伟大革命意

义的认识,减少许多思想落后的干部的抵抗和阻力”;[9]他倡导男女平等,“妇

女问题一定要安排好,要同男子同工同酬,在合作社、工厂都要一样”。 [10]尽

管现实没有创造出共产主义所设想的无差别、无阶级的社会,但在追求公平和平

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性历史成果。它确实缩小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别,减少了社

会的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这带来收入差距的拉大和阶层分化。邓小平强调要防止

出现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1]历史

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共同富裕只能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2001

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首次使用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提法;十六大报告进

一步确认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修

184

Page 19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改后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

影响力。为优化社会结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目标;十七大

报告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将“合理有序的

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作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

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从依靠政治动员到加强社会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开放前,党领导人民

群众进行社会建设主要依靠政治动员(运动),通过领袖号召、群众运动、“大

民主”,调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如大跃进期间,毛主席要求合作社“对生活没有

依靠的老、弱、孤、寡、残废等社员实行供给或给予补助”;1969年毛主席发出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伟大号召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运动

保证了思想上统一,降低了组织与监督成本。这一点连外国人士也看得非常清楚

把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成就还由于中共领导人在取得服从时巧妙地把

185

Page 19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说服、强迫和具体的要求结合起来。经常用党的观点大力说服民众的做法,使许

多个人和集团相信共产党政策的正确,并且甚至使更多的人对接受的行为方式

有了认识”。 [12]但是,政治运动与阶级斗争相随相伴,最终爆发“文化大革

命”这一历史悲剧。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革命热情”,缺乏

制度保障的建设是不能持久的。所以,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教训时,

提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观点,要求对党和国家领导制

度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体制机制建设。一是促进农村

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为提供广大农民表达利益、协调矛盾、整合利益的体制机制

创造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让

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一事一议”制度,

健全农民公益性建设的酬资酬劳机制等。二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据不完全统计,

30多年来,仅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有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法律就有 20

多件,国务院制定农业行政法规 70多件;从 1986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了

“一五”至“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

186

Page 19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用。三是重视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村组织老年

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农民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几点启示

(一)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

最新成果,创新了社会建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

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要把公平正义理念贯穿社会建设

始终,为广大农民建立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体

制机制;三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全体国民共享。经过改革开

放以来 30多年的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迈

进;但农村与城市相比,非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与市民享受经济社会

发展成果是不同的。当前,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子女上学等方

面问题一直困扰农民(农民工)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必须构建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放

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公平地普照农村与城市,做到基本公共

187

Page 19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二)要始终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

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毛泽东关心的问题,“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

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13]即使毛泽东因国家工业化而与梁漱溟发生

“农民之苦”争执,但他出发点是“大仁政”,是为了农民的长远利益。邓小平

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之一;江泽民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要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正如温家宝指

出的那样: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

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

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

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

利。 [14]农村改革如此,农村社会建设也是如此。十六大以来,党对民生问题给

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

188

Page 19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认真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理念与追求。(三)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尊重农民的创造,

这关系到是否真心实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实践证明,安徽农村“大包干”

的成功,得益于万里领导的安徽省委和邓小平同志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农民首创“大包干”,却在全国引起了激烈争论,《人民

日报》发表文章指责包产(干)到户。在关键时刻,以万里为首的安徽省委深入

农村调研,指出“实践证明,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比不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增产

效果更明显。”“支持绝大多数农民的积极性。”在安徽农村改革承受巨大压力

的时候,邓小平态度鲜明地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

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

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

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坚定地支持安徽农村改革,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

确立,农村面貌随之焕然一新。[15]村民自治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农村变革,都

是党在尊重农民创造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的。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

189

Page 19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农村社会建设的主体,要正确处理党与农民的“主导”与“主体”关系,形成

“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

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6]

(四)农村社会建设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

统工程,它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与分配,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必须发挥党

的领导核心作用。建国以来农村社会建设的不同阶段,党领导农村社会建设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在今后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党必须把农村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

的突出位置,把关心农民利益与发挥农民积极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制定政策,

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坚持党的领导,还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要求党加强自身

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农村社会建设是对党的一次考验,无论是

认识水平,还是领导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正如胡锦涛强调那样:“各级

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激发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

会稳定的本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17]

190

Page 19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理论前沿,2008(11)。[2] 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C],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3年,第 46页。[3]1986年,邓小平在同新西兰总统朗伊的谈话中谈到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他说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155页。

[4] 金乐琴.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全球视角[J],学术研究,2004(11)。[5]\[7]\[8]毛泽东 .毛泽东 文 集 (第七卷) [M],北京 :人 民出版社,1999 年,第

31\204—205\44页。[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274-276

页。[9]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

297页。[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 491页。[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110\364页。[12]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 122页。[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1044页。[14] 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J],求

是,2006(18)。[15] 中共安徽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之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198--200页。[16]\[17]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 06月 27日,第一版。Review and Implications about Party’s Rural Society

Construction Since 1949

191

Page 19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CHEN Ding-yang

(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Hefei, Anhui, 230022 )

Abstract: Studying the course of the party's rural society construction since 1949:

first, the history of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is evolution of the Party's development

concept. Seco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ety has undergone such a process from to

meet the minimum needs of the people effortly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om to committe e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o rely on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his reflects the "Raise-Abandoned" process of the party's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implications is that: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must uphol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is alway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 result of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Part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and

uphold and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review; implications.

192

Page 19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徐铭青

(中岗中学 安徽 阜南 236301 )

【摘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阐明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1)唯物史观创立

之前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2)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3)对于马克

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根本动力思想的科学补充;(4)构建科学的社会

发展动力观;(5)结束语。本文初步概述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需要

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关键词】社会发展动力 基本矛盾 需要 生产力 和谐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Xu Ming-qing

(Zhonggang High School , Funan, Anhui 23630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lluminates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1) The theories of the motive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2) Marx's

theory of the motive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3) Adding for Marx's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power especially his thoughts of basic power scientifically;(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5)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article has outline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itially, and has proposed that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s

193

Page 19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between the needs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to be the basic power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 the motive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asic contradiction, needs,

productive forces, harmony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进

步的过程。然而,是什么力量使人类历史不断地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社

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就上述问

题展开探讨。一、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始终是一个争议较

大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人们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过

很多探讨,从总体上说,大体提出了以下观点:1、自然动力论。从自然界寻找

社会发展的动力,把社会发展动力归结于某种自然必然性。2、神学决定论。把超

自然的力量,比如神和上帝的意志作为决定世界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产生发

展的决定力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神秘力量。3、人性和理性动力

论。从人的本性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的精神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194

Page 20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决定力量。例如伏尔泰、维柯、康德、孔德、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这些观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寻找社会发展

的最终动力,比如自然动力论和神学决定论。另一类是从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

的原因,比如人性和理性动力论。不论哪一类理论,往往都容易陷入最终从精神

因素去寻找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倾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总体上也属于从社

会内部寻找发展动因的类别,但是却和其他理论派别有着根本的区别。事实上,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应主要从社会内部去寻找,因而只是

从社会外部寻找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做法是根本错误的;各类人文主义者试图

从社会自身寻找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努力方向是可取的,但是,只有努力揭示

出隐藏在“历史动力背后的动力”才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历史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优秀成果,结合历史条件

和实践的新变化,从社会发展的各种直接动力因素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它们之

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发现了隐藏在“历史动力背后的动力”,从而揭示了社会

195

Page 20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使社会发展动力观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类社

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种种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

制约,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为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历史是由人民群

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时候要受到社会物质关系发展状况的制约 。

5、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历史合力”的方式实现的。6、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

革命力量。

(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思想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该

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

层根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根源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96

Page 20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由此就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上层建筑和社会意

识形态的不断变化,然后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发

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一

些学者认为,基于它,才能充分揭示人作为主体创造历史的二重性(主动性和

受动性);基于它,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才能建立在稳固的唯物主义的基础

上。总之,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思想的提出和系统论述,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社

会发展理论最终建立在了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三、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根本动力思想的科学补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无疑是正确

的,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所在,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但本人认为

马克思以及后人归纳的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其根本动力思想,例如有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等的论述稍微有些笼统

应该进一步分化的更具体一些。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97

Page 20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一)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五种

重要因素: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生产方式和人的需要,勾勒出社会

运行的大致轮廓。他由比较表面的具体的五种因素的作用进一步深入下去,将其

浓缩聚焦在比较抽象的、且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这三种因素上,从而提出或者说倾向于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做法是基本合理的,但社会发

展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主体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把

微观领域的具体的人的需要作为一个动因内化于宏观领域的抽象的社会生产力

之中,从逻辑上讲是行得通的,但在实际上,易于让人有忽视社会发展的根本

目的,即要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没能从根本上凸显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

位的印象。一些西方社会哲学学者错误的批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它忽

视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作用,有经济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容易产生

这些误解的原因即在于此。其实,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都在突出强调人在

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中,有些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98

Page 20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具体或直接

动力是人的需要、科学技术和阶级斗争等。从这种表述中可以认为,两者应具有

内在的因果决定关系,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是事实上,这种表述很成问题

让我们分析一下。人的需要起源于一般生物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在长期的生

命进化和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社会化劳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不像一般生物需要那样可以直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满足

而是要在对自然的社会化改造中才能得到满足的,它引发了社会生产力的产生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又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和提高,两者相互

促动,螺旋循环上升,或者波浪式的前进,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推

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快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好

的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往往只更有利于一部分人),逐渐产生和发展出分工

和交换等多种社会生产交往形式,例如包括后来的以及近现代出现的狩猎采集

及捕鱼生产、养殖种植生产、农牧业合作生产、手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生产、跨

国公司和世界工厂、合伙入股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等,还有货币流通、行会集市

199

Page 20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贸易、租赁、典当、借贷、钱庄银行信用存贷、投资融资、基金股票债券等证券交易

及期货期权等交易、地区和世界自由贸易等。于是便产生和发展出相应的社会生

产、经济关系,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进而建立起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

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

等对应的上层建筑。由此看来,人的需要并不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才从根本上导致其产生和发展,而恰恰相反,正是人

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才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而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

矛盾运动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根源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力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

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而后者,又可以反作用于前者,激发形成循

环或者超循环 的社会运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所以,不难看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必要

把需要和生产力的矛盾补充进去。按照一些学者的讲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

200

Page 20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具体动力,似乎也要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可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恰恰与其他要素一起决定着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不是相反。那么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发展的根源在哪里呢?很明显,

是源于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正是由于人的需要,才促使科学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才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马克思生活于阶级矛盾尖锐、阶级斗争剧烈的时代,劳动异化和需要异化现

象严重,社会几近于病态,动荡不稳,劳动人民生活于苦难之中。他感同身受,

一生的追求和创立其学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革那个罪恶的社会现实,从根

本上实现全社会的革命与进步,实现全人类特别是处于苦难中的劳动群众的解

放与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科

学的社会革命学说,虽然比较片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些许道理的。马克思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

201

Page 20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本动力,目的正是为了要突出阶级斗争这个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社会变

革的强大武器,正是要唤起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起来斗争、革

命,去变革和改造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去解放自身,解放全人类。这种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务实理论,在今天从历史的角度看仍然是根本正确的。

只是理论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与时俱

进的理论品质,具有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着它,是真正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三)马克思身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变革在即,新旧社会

形态交替的转折时期,他感到的更多的不是社会稳定渐进发展的情景,而是社

会动荡突变的情景。在他以及后人补充完善的社会发展规律论特别是五形态理论中,结合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应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某种社会形态内的社会

稳定渐进发展的量变时期,和新旧交替的社会形态间的社会剧烈变革的质变时

期。在他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自然会更关注质

变时期的社会变革问题,而稍微忽略了社会量变时期的渐变发展问题。例如生产

202

Page 20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是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质变时

期,才表现的特别突出,才作为社会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着社会的剧烈突

变。而在某种社会形态内的社会渐进发展时期,生产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并不是此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于整个社会的

发展主要根源于需要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社会渐进发展的量变时期,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向

前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着需要的种类和层次的增多与提高,两者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正是两者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

着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社会发展由量变时期逐步进入质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

由原有的需要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明显更替,人

类社会的飞跃发展。四、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203

Page 20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及后人归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

别是其根本动力思想,从根本上讲,是科学正确的,但也稍微存在着一些含糊

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适当补充,进一步阐发的更明确具体一些。还是

先从自然界的动力问题谈起。

(一)矛盾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辩证法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下面着重考

察这一规律在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中的不同表现。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

在非生命世界中充满着以吸引和排斥为对立两极而不断展开的矛盾斗争。恩格斯

指出:“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在这里,吸引和排斥主

要指非生命界事物相互作用中两种相反运动趋势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对接近和

分离、收缩和膨胀、凝聚和扩散、吸收和辐射、化合和化分、聚变和裂变等特殊矛

盾运动所作的高度概括。看来,恩格斯是把吸引和排斥作为非生命世界的基本矛

盾来把握的。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是非生命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源泉,并在不

同的运动中有不同的表现。从存在的自然界到演化的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到总星

204

Page 21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系,都存在着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它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自组织理论

指出,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更确切的说,生物生存发

展的需要和生物条件及环境条件的供求矛盾是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关于生

物进化的动力即生物进化原因,科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完全在生物体的内部——内因论;(2)认为生物进

化的动力完全在外部环境里——外因论;(3)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和环

境的相互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生物进化发生在变化的环境和变化的生物两者

的相互作用之中。它把生物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力过程看成是自然选

择。这种观点同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下面依据这种

观点来分析一下生物进化的动力问题。第一,内因是生物进化的根据,就是说生物体遗传和变异(适应)的对立

统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或根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微小的变异适应变化了

的环境而得到保存,并在繁殖下一代的时候转化为遗传。这样经过历代的积累,

终于成为显著的变异,最后形成新物种。

205

Page 21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第二,外因是生物进化的条件,就是说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外因或条件。遗传

和变异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只给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能性。要使进化的可能性变成

现实性,还需要外因,这就是外界环境条件对生物体的选择。对生物进化来说,

外界环境条件就是自然条件,因此这种选择叫做自然选择。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

的辩证关系。正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从而推动着生物进化的持续进行。可

见,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另外,从矛盾是自然界运动发展

的根本动力的角度看,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那么

生命世界运动发展即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样的矛盾呢?很显然,生物和环境

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分别表现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环境对

生物的影响、制约及选择等。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例如趋利避害等,归根到底

是为了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可以认为,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生

物的主体性,是否有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的本质区别之

一。从根本上讲,生物进化的动力应该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生物条件及环境

条件之间的矛盾运动。当一些生物自身的遗传变异的条件及变化着的环境条件恰

206

Page 21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巧能不断满足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时,就能实现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推动

这些生物的持续进化,反之则导致部分物种的衰落及灭绝。所以,生物进化的动力可归结为是需要和条件的矛盾,也可认为是一种供

求矛盾,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求,生物条件及环境条件是供。(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超越的动物,人是唯一懂得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社

会环境以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并发展自身的高级智慧生命。是否能够通过劳动交

往等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社会环境以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并发展自身,是人与其他

生物的本质区别。像其他生物一样,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及结成社会的根本目的

首先也是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虽然两种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社会

的形成及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探讨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不可能不考虑人的需要。事实上,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社会及其主体人的根本矛盾首先也应是一种

供求矛盾,即人的需要(求)和社会生产力(供)之间的矛盾。一般生物的需要

体现了其对自然的直接根本依赖关系,是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需求,生物进化的

207

Page 21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供求矛盾是需要和自然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而人的需要是对自身通过劳动实践

改造自然所得成果的需求,人的劳动实践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形成一定的社会

生产力。人的需要从根本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间接依赖关系和人对社会的直接依

赖关系,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自然的改造关系,社会供求矛盾集中体

现为需要和生产力的矛盾。需要和生产力的矛盾恰巧从根本上把人、自然及社会

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必然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

发展根本动力不可能离开社会内部结构来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即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

形态。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决定社会

的性质和面貌,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所以其运动的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社会的基本

矛盾包括社会的主体即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内部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可以概括为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社会基本矛盾

208

Page 21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中的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社会

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样,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实践就可以紧密的联系起来,使

现有理论中的有关不同社会形态及不同社会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等

的观点得到很好的统一。例如,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

主要矛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讲是完全正确的(三)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点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的传统提法一般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导

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决定着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内的

社会生活;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对抗性的社会制度,

209

Page 21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它必将被将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很显然,这种论述略微有些粗疏,只强调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社会形态

交替的问题,而忽略了社会稳定发展时期的社会形态内部的问题。科学的社会发

展动力观点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需要是社会发展的

原动力,要对不断发展的需要的满足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而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规定和制约着需要的质的水平和量的程度,需要和生产力之

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需要本身就具有客观的性质,需要的表现属于人的

主体意识范畴,生产力属于社会客观物质基础范畴,人从属于社会,物质决定

意识,所以从根本上讲,生产力决定着需要的质的水平和量的程度,决定着需

要的发展情况和满足程度。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及上层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需要产生生产力,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导致了社会形态内的逐渐进步和社会形态间的

明显更替,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210

Page 21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盾;当社会处于某一社会形态内的稳定渐进发展的量变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中

的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生

产力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逐渐进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生产

关系及上层建筑不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就会由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升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此时社会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剧烈变革的质变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中

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明显更替。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决定着包括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内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已经

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

一个对抗性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劳动的异化和需要的

异化,它必将被将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未来社会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社会。它应该能够实现人的劳动和需要异化的扬弃,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才能,

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充分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社会,就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新的理论补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211

Page 21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明白为什么运用马克

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共产主义革命常能取得成功,而照搬照抄的指导社会主义

建设却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的内部自

发运作机制,明白其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定的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发展

着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活动中革命和建

设的成功经验,更好更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

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加坚定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结束语前面已经提到,探讨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要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内因

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

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本文中,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需要与生产力、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恰好把人、社会与自然

212

Page 21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根本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内因和

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共同作用的特点,准确的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本文突出了人的需要的作用及地位,目的是要强

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有目的、有意识

的最高级智能生物,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要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

需要对于生物而言,对于人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正是由于自然创造出了一定的

生物条件,能够不断满足并发展生物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才使生物得到不断的

进化,最终进化出懂得通过劳动实践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并发展自身的人。正是

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

和提高,才使得社会持续的进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起源于一般生物生存发展

的需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一般生物的需要只是生存的需要

(其发展需要是通过长期的遗传变异而被动满足的),而人既有生存需要,又

有发展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就是维持人的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

要和安全需要;发展需要是人建立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的高级需求,它使人的需要超出了动物的水平,是人的重要属性,包括劳动的213

Page 21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需要,交往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衣食住行用与装饰收藏的各种物质条件及休闲

旅游等享受的需要,娱乐健身的需要,生活情趣的需要,整洁秩序的需要,忠

诚信用的需要,自信自立的需要,自律自强的需要,身心健康健全教育优化的

需要,关切好奇的需要,期许向好的需要,轻松幽默的需要,友好包容的需要,

交流、归属、爱与尊重等情感的需要,求知、美、道德与信仰等文化的需要,搜集

处理有效信息的需要,保质保量高效能的工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需要,综合化

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欣赏、展示、提高自己与他人个性特长、实力及才华

的需要,高洁贤雅的需要,仁厚通达的需要,市井民俗的需要,融入民众的需

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知己互动的需要,合作共赢的需要,创造创新的需要,

公益慈善救助的需要,职责坚守的需要,奉献社会的需要,追求自由、公正、平

等、民主等真理正义的需要,文明进步的需要,科学可持续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等等。一般生物的需要具有无

意识的自发的生物性特征,其满足方式是靠自然资源的直接供给;而人的生存

发展的需要具有有意识的自觉的社会性特征,其满足方式主要是靠自身对于自

然条件的社会化劳动实践改造实现的。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是自然选择了人214

Page 22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需要的满足方式的角度看,是劳动创造了人。因为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所

以人的社会生产实践相对于需要而言,具有更根本的决定意义。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直接需要

和间接需要,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众人需要)等。由于

人是由生物种群进化而来的,人结成社会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更好的满足需要,

所以人的产生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的劳动

的异化和需要的异化是社会生活的两大难题。在社会发展的起始阶段,人们共同

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以满足需要,此时的劳动和需要处于均衡化发展的时

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和各方面的分化不断得到加强,劳动和需

要有非均衡化发展的倾向。一部分人开始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导致劳动的异

化,人们之间的利益的矛盾,以及由于利益而进行的交换等,推动着私有制、所

有制的产生;一部分人的需要过度膨胀,抑制甚至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需要,

或者人的某一些低级需要及虚假需要的过度膨胀,抑制甚至剥夺了自身的其他

需要,导致了需要的异化。例如古代的活人殉葬和宫廷宦官现象,就是需要极度

异化的表现。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主要是针对需要的异化现象而

215

Page 22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言的。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医治这个社会病症,马克思特别针对资本主义社会

开出了如下药方。他指出,劳动和需要的异化根源于剥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私

有制社会制度,要实现劳动和需要的异化的扬弃,就必须变革旧的私有制社会

制度,建立一个无剥削无压迫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劳动和需

要的均衡化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基

于这方面的考虑,马克思才突出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阶级斗争这个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是社会剧烈变革的强大武器。由此看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其根本动力思想,是在人的

异化现象严重的病态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明确的当时时代的现

实针对性,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过分的挑剔及批判

是不公正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系统的揭示了这些本质问题,是

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当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例如,把社会粗分为病态社会

和健康社会两种情况,认为病态社会就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而健康社会,

216

Page 22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其运作方式一般是进行社会化的生产,即合作创值,创造出一定的社会财富,

并主要通过等价交换等方式实现资源及财富的有序配置,满足社会各群体的合

理需要,各得其所。上述健康社会及病态社会的观点,虽然并不太科学,但与本

文中的社会量变时期和质变时期的观点是有一点点接近的。在社会生活中,自然

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例如社会资源及财富的私有垄断现象,

合作创值中的侵占价值现象,非等价交换现象,供求失衡现象,以及其他经济、

政治、意识文化领域中的病态现象等等。要大致区分病态社会与健康社会,一般

就需视上述现象的情况而定;要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就要找到本质的原因,

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和质变时期,只是一种粗略的划

分,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片面机械的评判。量变时期可能会有

一些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质变时期也可能会有短暂的稳定发展的过程。本文中提出,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几对矛盾不能割裂开来看,它们是紧密联系、有机统

一的,它们相互作用彼此促进,一起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同推动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例如,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

217

Page 22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展又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与前进,然后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促使生

产力和需要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本文突出了人的需要的作用,及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论证

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正确性。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作为科学发

展观指导下的一个推论成果,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

解和全面掌握,有利于进一步确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强调的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机制,其实人类由于有自我

意识,必然就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类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大力推动着社会的

快速进步。创新动力论和改革动力论指出,创新与改革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

的推动作用。另外,社会发展异常复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任何一

种因素绝对化或无限夸大都是荒谬的。人们越是清晰的认识到需要和生产力的矛

盾是社会运行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就越是有利于清晰的发现人类社会生活实

践的正确的前进方向。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全面进

步,社会的财富有较大的丰富与发展,人们的各种需要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与

提高。同时,这种社会化大生产所赖以维继的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化石能源、水

218

Page 22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和一些矿藏物质资源等,逐渐会显现出适度限制性利用的局面。另外,还有随之

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人们一方面要努力寻求发展出相应替代性的能源及资源,

另一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优化社会生产交往方式及人口控减方式,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建设,逐渐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显然,人们的需要也要

相应的调整改进,逐渐由偏重于物质需要向适度性物质需要和丰富性精神需要

的方向发展。人们在构建起适用性物质家园和绿色环保的生态家园的同时,更将

会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共同构建起无限美好、精彩纷呈的精神家园!总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复杂有机体,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作为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才能逐渐得到更多的

发挥与提高,人的需要逐渐得到更好的满足与发展,人类会更加的觉醒,终将

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参考文献]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 111-118页.

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 112-114页.

(德)M·艾根、P·舒斯特尔 :超循环论[M],曾国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第 428页.

219

Page 22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 84页. (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 50页.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 74-80页.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 52-58页. 《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撰写组: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2年,第 103-141页.

220

Page 22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间参与问题研究——基于“中间组织”的分析视角

吴翠萍 106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摘 要]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已取得实质性效果,作为其重要民间参与力

量的农村社会“中间组织”的发育成长却困难重重。福山从“信任”、“自发社

群力”到“中间组织”再到“经济竞争力”的逻辑推理可以给该问题的探究以

新的省思。中国农村的社会信任度、自发社群力等社会资本组成要素是农村中间

组织衍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障碍的克服一定程度上需要国家的介入。因

此,若要扩大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民参与,亟需构建中国农村的“中间组

织”。 这首先要理清中间组织与国家的关系,组合主义的框架为此提供了可能。[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明;农民;中间组织;信任;组合主义The study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eopl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ddle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Wu Cui-p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Anhui Wuhu 241003

Abstract: China's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already made great effect, but as its important power of the rural society people participation in "middl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growth is poor. Fkuyama reasoned from “trust”

106吴翠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13966010247,皖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email protected]

221

Page 22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spontaneous sociability” to “middle organizatio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and these reasons maybe give this study some new think. Social capital of the elements such as China's rural social trust and spontaneous community force hinder rural middl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ry need interven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We must construct rural middle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expand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farmers' participation. At first we must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untry ,corporatism can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Key Words: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armers; middle organization; trust;corporatism

一、引论: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概念自 20世纪 8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

一。特别是在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提出以后,

生态文明再次成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其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地

位并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三农”问题的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内涵丰富(毛明芳,2010:92),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建设、乡村

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戴圣鹏,2010:35-38)。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充

分发挥农民的民间参与,才会扎实取得效益,而目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不了

解、不理解、不合作、不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流于形式(李宇征,2009:55-

57)。那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需的民间参与力量——农民最缺少什么?他

222

Page 22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们如何通过自组织获得新生呢?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没有自己

利益表达的渠道和组织形式(胡俊生,1999:30)。缺少能够实事求是地整合

农 民 的 利 益 并代表农 民 的 利 益,为 农 民提供必要的服务 的 组 织 ( 于 建嵘

2003)。农村“组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个体化的农民面对市场和国家

时如何规范有效地表达自己利益、实现自己利益。显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

民的参与是建立在中间组织的发育成长基础之上。中间组织107是农民与国家和

市场之间的中介桥梁。那么,中国农民究竟如何在乡村生态文明推进中寻找自己

现代化的中间组织形式?

二、理论的回应:从中间组织到乡村生态文明民间参与

农村“中间组织”的构建问题一度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

中国本世纪加入 WTO之后。关于农村领域的“中间组织”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

在经济学角度,经济学者一致认为农民协会的组织有利于利益整合、社会协商

(于建嵘,2003)。当前中国农村主要存在四种合作组织的类型。即社区合作

107 中间组织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涵义可能有着一定的差异。在经济学上,威廉姆森主要指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态。在社会学(政治学)上,更多的是指介于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组织群体。在本文中,中间组织主要指位于农民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团体。

223

Page 22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股份合作型企业、农民专业协会。但是,由于众多外

部条件的限制,中国农村的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并未规范成型,有待于地区整体

经济水平的提高,产权制度的理清,政府介入方式的规范,合作组织性质的明

确,法制环境的跟进(魏道南、张晓山,1998:30)。中国农村合作组织中“公司+合作社(或大户)+农户”等类型在具体操

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在克服这些困难时,政府可以提供的具体政策支持(周

立群、曹利群,2001:69)。诚然,这些经济学角度的研究触及了农村“中间组织”问题的某些方面,

但这并不代表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忽略或轻视“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性因

素的思考。基于社会资本基础上的农村中间组织研究为此问题打开了社会学思考

社会资本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传统机制,建立在社会或其下特定

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和自发社群能力(福山,1998:35)。108正

如科尔曼(James Coleman)所言,社会资本为人们实现特定的目标提供便

利。如果没有社 会 资 本,目标难以 实现,或必 须付出极高 的代价 (科尔

108 福山在书中并未明确这样定义。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其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主要是突出信任和自发社群能力,这似乎兼取了 James Coleman和 Robert Putnam 的关于社会资本的观点。(参见李惠斌、杨雪冬,2000:155-175;詹姆斯·s·科尔曼,1999:351-367)

224

Page 23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曼,1999:356)。福山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再度验证了科尔曼的观点,展现了社会资本对经

济繁荣的重大价值。而这个社会资本关键要素就是信任(trust)109和自发社群

力(spontaneous sociability)110。信任是一个非血亲性的社团之中,成员对

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指靠。自发社群力是一种在自发的社会交往中组建

不同于家庭和政府机构的中间性团体的习性和能力(福山,1998:35-37)。福山认

为高信任及以此为基础的自发社群力,往往造就出发达的社会中间组织,诸如

商会、工会、俱乐部、民间慈善团体、民间教育组织,以及其他自愿团体之类。

“非家庭主义”自发社群力→中间组织→生态文明建设

信 任 图 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民间参与的逻辑

福山在成功论证信任和自发社群力对经济发展和繁荣非常重要时,实际上

首先展现了以信任和自发社群力为主体要素的社会资本对“中间组织”发育成

长的重要性。按照这一逻辑,我们可以建构乡村生态文明中民间参与的逻辑(如109 信任的定义有很多种,各有侧重。本文仍遵循福山对信任的界定。即“一种较强的依恋关系之外对一般性他人的信任”,非血亲的一般性信任。(王飞雪、山岸俊男,1999)下文的论述也在这种意义上使用信任。110 Spontaneous sociability 李宛蓉译为“自发社交性”,彭志华译为“自发社群性”(参见李宛蓉,1998;彭志华,2001)

225

Page 23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图 1)这一点,为我们反思如何构建适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农村“中间

组织”拓展了视角。现在,若沿着福山的逻辑111审视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中间组织”衍生发展的可能方向,其先要发问的可能是,中国的农村是否是

低信任度的社会?中国的农村是否缺乏自发社群力? 三、信任与自发社群力:走在边缘的农村 这里的信任和自发社群力缺乏一定要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的例子来整体而言,中国农村已受到普遍的信任危机的影响,处于低信任情境中。无

论是从农民现实处境观察,还是从理论的推理判断,这一结论都不难验证。就农民现实处境而言,中国农民无论是收入财富、工作,还是受教育水平、

权力,以及受教育水平、网络资源都可以列为社会弱势群体之列。陆学艺等学者

对当代中国各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这一事实。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以来,特别是 1997年以后,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成为利益受损阶层。农业增加

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仅为 17.3%,实际收入、财富水平下降,处于社会各阶层

的底端。不仅如此,农民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也低于社会其他阶层(除了无业、失

业、半失业阶层以外),而且,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陆学艺,1999:2-23)。

111

226

Page 23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土地改革、历经公社化运动,直到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中国农

民经历了由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散的两个极端剧烈跳跃后,重新“处于分散经营

的无组织无合作状态”。(胡俊生,1999:33)传统的“小农式”生产、生活

方式依然让农民沿袭着“一个布袋内的马铃薯”的作风,但是,农村社会中的

邻里亲朋间的互助合作习惯,逐渐被市场经济带来的“日常互助货币化” 112冲

淡。农民间互动的渐渐减少,让原本可能相对较高的朋友、熟人间的信任也随着

合作与交往频率的降低而降低。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亲

朋间、熟人间的信任在中国社会中普遍性的信任危机(如市场系统及行政执法系

统的不规范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中(郑也夫、彭泗清等,2003:50),被更深

地削弱了。基于亲缘关系的情感性信任已经难以像传统社会一样影响相对理性的

信任。关系理性中情感、义务的份量已有所减弱。在此种情境下,根据相对理性选择理论,农民甲如果要确定是否信任个体

乙,不仅取决于甲对乙失信可能性的判断,还取决于甲对乙失信时可能带来的

损失有多大承受能力。仅就自身的“相对易损性”而言,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

112 笔者用这个词组代指,原先存在于农民间的日常性劳动互助逐渐减少,农忙时由请邻居亲戚朋友帮工逐渐演变为农忙时花钱雇专门帮工农民的一类现象。

227

Page 23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低度信任或不信任113(王绍光、刘欣,2002:30-33)。在市场体系和行政法

制系统尚不规范的今天,农民的社会弱势地位让一条腿已跨进市场的农民无奈

地生活在低信任的空间中。那么,生活在低信任空间的农民是否还在遵循着福山所言的“家庭主义”

传统呢?上个世纪的中国情况研究表明,“家族主义”在中国因为没有受到类

似西方宗教(如基督教)传统习俗的影响,却“受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是

以,虽然家族集团生活为最早人群所固有,宗教习俗却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分水

岭。“西方之路开于基督,中国之路开于周孔”。由此,西方人养成了集团生活

的习性和能力,而中国人则习惯了“有族民而无市民,有族自治乡自治而无都

市自治”。中国人的家族生活习惯在这样的固化中,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国人缺乏

“集团生活”生活的特性——缺少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及法治精神

(梁漱溟,1992:252-261)。中国人现在是否还如此呢?从那个最深文化层

次流传下 来,至今仍是 中 国 人核心的,是 “ 家 ” 的概念(汪丁 丁 ,

113(相对易损性=潜在损失的绝对值 / 潜在受损者所拥有的总资源) 王绍光先生将信任区分为亲人间信任、朋友间信任、熟人间信任、一般性社会信任。其后三种信任对应了福山所定义的信任(非血亲信任)。相对理性选择理论对判别一般性社会信任比较有效。但若在朋友、熟人间信任水平可知的社会中,则可以利用该理论判断福山所言信任的水平。

228

Page 23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1995:21),家庭对中国人的影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福山对“家庭主义”

影响中国社会自发社群力衍生的分析并无过错。中国的农村现在不仅走在信任的

边缘,也面临着缺乏自发社群力的尴尬境地。

四、民间参与:组合主义的尝试

在这样的情境中,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寻求农民的“中间组织”,则

决不能忽略或轻视信任和自发社群力这样的社会资本要素。企图单纯地依赖国家

经济政策法规跨越社会资本中固化的缺陷既不切实际也很冒险。政府制定的政策

可以影响社会资本,但是政府却不知道如何创建新的社会资本(福山,1998:

13)。然而,这又更不可指望中国靠西方基督教类的宗教来“他律”出一种信

任和自发社群力。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的自觉自律替代了宗教信仰的

“他律”。以家为中心的伦理规则和“家天下”的习性,让中国人只有“家”的

明确概念。在市场经 济运行尚不规范、缺乏市场经 济义利 观 (梁漱溟

1992:252-261)。家庭主义传统依然存在的中国,很难通过道德构建,让中

国农民面对入世后更大市场的压力,慢慢衍生出一种自发社群的习性(当然,

229

Page 23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这并不是说道德的建设不需要,不重要)。究竟该如何构建中国农村自己的“中间组织”?这也许有很大的探讨和论

证空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国家(政府)的介入。福山肯定了这一点:社

群生活的道路有三条:一是家庭和血亲关系;二是血亲关系之外的自发社团;

三是国家。第一条道路和第三条道路往往紧密相联。中国无疑走的是第一条道路

由此而致的自发社群力缺乏,缺少中间组织,自然要求政府的介入方能改变僵

局。但国家如何介入。这首先要处理好在组建“中间组织”过程中,国家与农民

的 关 系。就目 前 中 国 农 村所处的特定情境而言,现在沿着组合主义

(corporatism,也有的译为社团主义、社会合作主义、法团主义)的轨迹探寻,

或许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尝试。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倡导农村各种社会组

织的协作,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中介来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张红宇,2009)。所谓组合主义,“就是一种利益表达系统,其中各组成单位被组织进一个

有限数量的、单一的、强制的、非竞争的、等级制的、功能各异的组织类型,由国

家认可或发放执照(如果有的话),作为一种审慎的、可以签约的交换。国家对

230

Page 23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该组织领导的选举实行一定的控制,该组织对政府的要求也要和对政府的支持

相结合起来。”它通常可分为国家组合主义(state corporatism)和社会组合

主义(societal corporatism)(颜文京,1999:87)。目前,我们可以尝试

通过国家组合主义增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间参与。中国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国家组合主义制度之下,增加了一大批新

的组织来充当中介机构。不过这并非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的控制,而是恰

恰相反,为了减轻国家的紧密控制。这是中国与众多遵循国家组合主义路线的国

家不同之处。中国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朝国家组合制度发展。政府由全方位的直接

干预治理向部分让权的权威式组合制度转变。换言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到

的不是独立组织的兴起,而是权力从中央逐渐下放,从而扩展到某些现存政府

机构以及所谓群众团体的运作空间。但是,中国农民作为中国最庞大的阶层,却

没能在这一国家组合主义的路线下获益,“他们几乎完全被排斥在组合制度之

外”。(安戈、陈佩华,2001:57)而农民自己本身又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不仅

生存于低信任的社会空间,也秉承着小农经济模式下缺乏自发社群力的传统,

难以自发组建表达利益的中间组织。若要想在正由相反方向步入国家组合主义的

231

Page 23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中,组建自己的“中间组织”,除非先被纳入到国家组合制度的框架。只有

在纳入到现行的国家组合制度的框架中,中国农民的“中间组织”才有可能一

步步向社团化组合模式的方向发展。事实上,环顾世界,农业几乎在所有地方也都按照组合主义的路线而组织,

并有国家和农民组织之间商定的排斥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的干预的详细条款。”。

在这种框架制度下,农民可以参加拥有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成员资格的数量有限

的非竞争组织。这些组织享有保护其领域免遭市场力或官僚主义干预的特权地位

或与政府共同制定政策,并通过训导其成员接受经讨价还价达成的协议而对政

策的实施负责(邓正来等,2002:185-187)。而这样的环境正是中国农民所

迫切需要的,尤其是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原子化的农民面对的是更为开放的

市场竞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主张在现有的国家组合制度的框架中,构建中国乡

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间组织,是为了更及时地让中间组织在合法的空间中衍生,

并借此跨越低信任和欠自发社群力的障碍。其最终目标是在政治体制逐步改善、

政府权力逐步收缩、公共领域空间渐渐拓展中走向社团化组合模式。

232

Page 23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参 考 文 献:[1] 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J].战略与管理, 2001(1).

[2] 邓正来等.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研究[J].理论学习,2010(7).

[4] 福山. 信任:社会美德与经济繁荣[M].李宛蓉译.台湾:远方出版社,1998.

[5]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李宇征 .农 村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误区 及 其 应 对措施探析 [J].中共成都市 委 党校学报 ,

2009(5).

[8] 梁漱溟.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9] 毛明芳.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0]颜文京.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第三种模式——试论组合主义[J].政治学研究,1999(2).

[11] 于 建 嵘 . 我 为 什 么 主 张 建 立 农 民 协 会 .[EB/OL](2003-3-12)[2011-6-10].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3361.

[12] 汪丁丁.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 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1).

[14]胡俊生.关于组建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农民协会的可行性探讨[J].市场经济研究,1999(5).

[15] 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6] 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G].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17] 张红宇.农村经济如何应对严峻的形势[N].人民日报,2009-03-25(7).

[18]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和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

233

Page 23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王 莹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Bottleneck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摘 要:乡村生态文明是在农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应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责任、建立奖惩机制等措施,以切实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countryside e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ncept in the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are Theref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al investment, specify responsibilities, and establish rewards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so as t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关键词: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循环经济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circulatory economy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 15%,超过了 9%的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人民正在为之努力奋斗[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2]。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变农村面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世纪 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了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国

家,可以说几乎所有国家都已接受,也已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行动纲领[3]。它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和狭义的生态文明。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在改造

234

Page 24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环境、适应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持续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5]。

乡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乡农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乡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文明正在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因地制宜的改善和调整内部结构,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80%以上,有 9亿多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绝

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中国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使得农业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7]。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合理规划农田利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了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民以食为天,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还关系到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传统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废气的排放,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极差,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速度,在这种状态下,农村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城市中的蔬菜、水果、粮食都来自农村,恶劣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威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保证城乡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健康的食品。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都与环境恶化有关,工

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目前农村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废弃物的再利用,更好的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进行防治,

235

Page 24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三、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在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形成严重的攀比心理,盖楼房、修坟墓等奢侈的行动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农民没有意识到耕地的减少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地质灾害、全球变暖。他们一味地追求享乐,忽视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工业、化学物品增加,污染环境传统的工业以粗放型为主,技术含量低,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规划和治理。

大多数乡镇企业投资少,科技含量不高,人才缺乏,环保意识薄弱,加上缺少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污染相对严重,废水、废气等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全国有 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同时,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以提高土地产量,而化肥和农药的流失造成了对地下水的污染。这些化学药品的残留成分会破坏土壤,过量的使用化学药品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市场竞争力差。此外,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畜禽粪便等污染了空气,导致蚊蝇的大量滋生,恶化了农村环境。

(三)环保设施不配套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缺少,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看,江苏省 90%以上的农村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全省 1055 个乡镇中,已建或在建的污水处理厂仅166 个。盐城市 2455 个村居,只有 2 个村修建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些长时间不用,已经老化,很难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四、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环保宣传 受传统道德观念、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缺少环保意识,缺乏全局观念,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比较低,对环境问题不关心,环保观念淡漠。由于教育条件有限,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再加上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缺乏环保意识。农民过多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长期综合效益。

236

Page 24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农民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破坏土壤成分,使粮食、蔬菜等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我国农村的环境教育事业不完善,缺少专业人员的宣传引导,加上政府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使环保意识急剧淡化。农民的缺少公共意识,到处可见生活垃圾、畜禽粪便、脏水杂物,不仅滋生细菌,还污染环境。

(二)基础设施缺乏,技术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达,农村发展很快,在新镇、新村、新房的建设中,配套的

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民一般把生活垃圾就地堆放,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渠沟河流,畜禽粪便随地可见,使农村出现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 0.86千克,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 3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而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农民除了堆肥、填埋以外,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当前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在迅速增长,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正日益突出。

(三)工业垃圾增加,忽视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招商引资不仅能够促进 GDP 的增长,对官员的考核晋升也有

重要作用。政府官员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在这种体制下一些在城市生存不下去的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纷纷向农村聚集。生产者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存在“只要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的短视思想。加工业的发展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纸业的发展对河流和地下水有严重影响,污染水源,更有可能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企业生产者与经营着,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等视而不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可轻视的损害,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据统计:目前,

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 20世纪 80年代的 11%增加到 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四)环保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缺失 尽管我国颁布的许多环保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防治立法却很少,对政府在农村污染防治中的组织和管理责任,也无任何规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存在法律缺位,政府对农村环境质量缺乏监测手段、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工作明显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城市,对农村污染及特点重视不够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对于农村环境的管理和污染治理,国家

237

Page 24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对农村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够,没有明确的的手段及监管方式,在实践中很难落实。(五)政府责任缺失,漠视农民权益

为了让追求形式整齐划一,一些政府盲目的扩建街道、修路、统一盖建楼房,这样确实改变了农村原来的面貌,方便了农民。但是,此过程中,政府不管农民的利益,强制拆房、与村民发生冲突、滥用警力等情况时有发生,激化了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招商引资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考察,对于高污染、高耗材企业,政府不但不阻止其入驻,反而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给企业优惠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随着工业废品增多,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六)专业人才缺乏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来说是个新鲜的事物,真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同时,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为我所用,中外结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8] 。 国家缺少专门的人才来治理环境污染,经常以偏概全,对全国的农村作出制定同样的规章制度,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缺乏知识这个载体,盲目的建设。这一方面导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改进措施

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表现为:其所有的需要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能是项非常艰难的工作[9]。

(一)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觉性 增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建立健全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从娃娃抓起,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从家庭做起,革除陋习,从我做起,提倡科学,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环保之路。

(二)加大环保宣传,倡导绿色消费 政府要积极宣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技术骨干,让他们进入农村,为农民的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农村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与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

238

Page 24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观念。(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

度。从中央财政和地方预算中拿出一定资金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

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和审核制度,专款专用,确保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资金投入。农村各地区要安排好资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卫生状况

动员农民自主参与,投工投劳整治排水沟渠、修建垃圾池、改建栅格式化粪池以及

参与相关的维护管理工作。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把环境基础设施的重点

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积极倡导农村各种社会组织的协作,农业基础

设施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

开展[10]。(四)完善法律制度,制定环境补偿制度目前,我国虽有一系列单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但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对解决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还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着手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1]。我国农

村各地的自然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各地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本地区

239

Page 24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同时要加强生态法制预防机制建设 ,加大对环保责

任事故的惩处力度,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设置。

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搭便车”的问题,激

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

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12]。(五)转变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旅游业,把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活动

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在生态化基础上,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三者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有效的促进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农村留守妇女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者、推动者,是农业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她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新型的农村妇女,发挥她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5]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99-105

[3]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农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2008(32),4,9

[4]鄂平玲.奏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乐章——专访中国生态学会理长、中科院研究员王如松环境保护[J],2007(21):37-39

[6]汪劲 .新农 村建 设: 环保立法与执法模式的合理选择 [M].中国 环境 资源法学评论 ,

2007,7,124

[7] 朱芳琴.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7-58

[8] 李宇征 . 乡 村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误区 及 应 对措施探析 [J]. 中共成都市 党 委校学

240

Page 24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报,2009(05):55-57

[9]约翰 ·柯布 . 论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的 必要性 [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10(10),23,5,617

[10]张红宇.农村经济如何应对严峻的形势[N].人民日报,2009-03-25(7)[11]吕冀平,王丹.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09-111

[12]金芳.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8(2):52-58

241

Page 24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张自亮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

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然而,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将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Explore a ques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The author:ZhangZiLiang.

The party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s goal to task, and also one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of urgent need. Rural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not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the whole social

242

Page 24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wever, our country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obviously lagged increase and pick up the pace. Otherwise, will drag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hind legs. This is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avoided.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农产量稳

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

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农村和农

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重

视农村环境问题,将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会危害人民的身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 乡村生态文明内涵及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什么是乡村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

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城市和

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

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从组成上看,乡

243

Page 24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村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由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子系统、村镇生态子

系统三部分组成[2]。其中,自然生态子系统是基础,农业生态子系统是主体,

村镇生态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水利部组织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全国第二

次水土流失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 90年末水土流失总面积 3.56×106

m2,,其中:水蚀 1.65×106 m2,;风蚀 1.91×106 m2,;水蚀风蚀交错水土流

失面积为 2.6×106 m2,。由于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流域不少地区的沟壑面积占

总面积的 30%-50%,使我国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使表土肥

力丧失,使土地再利用或地力恢复极为困难,就我国每年流失土壤 5.0×109t

计算,相当于每年损失氮磷钾素约 4.0×107t,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水土流

失使黑土层就薄,土壤肥力明显下降[3]。

244

Page 25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洪涝灾害 历史上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1950-1980年,我国平均每年受涝灾耕地

面积达 0.1亿 hm2,成灾面积 0.08亿 hm2,粮食损失 100亿 kg左右,受灾

人口以百万计,造成以济损失平均每年为 150-200亿。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

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波及 29 个省市,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城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造成

受灾人口达 2.23亿,死亡 3004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0.21亿 hm2,直接经济损失

达 1666亿元[4]。2.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污染水利部门对全国约 700 条大中河流近 10 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

果发现近 1/2 河段受到污染,1/10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全

国从南到北 7 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目前全国有 7 亿人在饮用大肠杆

菌含量超标的水,1.7 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 亿城市居民正面临水污

245

Page 25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染这一世界性问题[5]。(2) 农药污染农药长期存在于土壤,经植物吸附进入生物组织,并在一个引起中毒和死

亡的食物链中不断传递,长期使用农药后,农业生态系统发生的总的改变使生

物的多样性降低和某种生物量的减少。在农作物-农业-害虫-害虫天敌这一生物

链中,农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常常比对害虫大;害虫天敌的减少和害虫产生抗

药性,便不能彻底消灭害虫,使得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增加,而杀虫效果却

越来越不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鸟类、蛇类减少,鼠害猖獗,主要原因之一就

是滥施农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6]。(3) 焚烧秸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一直用秸秆烧火做饭。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

平提高,作物秸秆总量在幅度增长。因而每到收获季节,广大农民便在田间大量

焚烧秸秆。但是,焚烧秸秆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焚烧也入地

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

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

246

Page 25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4) 地膜对土壤的危害农用地膜对高效、优质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做出

了重大贡献。但是地膜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随着地膜载培年限的延长,耕

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这样长期以来,将会导致作物减产[7]。3.工业化城镇化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1)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带来的农村工业污染不容忽视。农村工业面广量大,而且普遍存在低

小、散的特点,技术相对落后,自身治污能力差。特别是农村相比于城市,环境

容量相对较大,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较淡,环境监察力度相对较弱,使得一些城

市淘汰产业转移到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8]。(2)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新的工业项目不断建设,导致大量农地被非

农占用。我们知道,土地是有生态环境价值的,农用地及农业生产过程是生态系

统的重要组织部分,给人们生活提供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开放空间。非农建设用

地的超量和失度,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生活的

247

Page 25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舒适度[9]。二 、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 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缺失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和后患持“无所谓”心态,

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环保观念淡漠。在农村很多地区,许多农民长期施用单一

化肥,地越种越“瘦”;无限制喷施农药,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及其他副产品的

质量不断下降。农民会把房前屋后及路边的树木卖掉,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而没想到这些树木对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近些年来,才出

多那么多的洪涝灾害。在收割小麦及水稻时,只图自己的方便,大量焚烧秸秆,

而没想到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在闲暇时候,到田野捕捉青蛙、蛇及其它小

动物,而没想到这些动物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乡镇企业的生产者,往往只重视自己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其在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视而不见,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轻

视的损害,也不在意乱占农地给我国的粮食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248

Page 25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能源资源消耗较高,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

消耗高、排放高,加剧了环境污染。如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10]。(三)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

关系。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落后于

经济发展。农村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生态意识淡薄,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冲突

时,往往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轻视生态建设。(四)日常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近年来,国家尽管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基础

设施、医疗卫生事业仍然落后,长期成为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卫

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 0.86 kg,全国农村每

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 3亿 t,除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进行垃圾处理外,大部分

249

Page 25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村镇垃圾乱堆乱放,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积“垃圾山”、塑料袋四处乱飞

等现象随处可见[11]。(五) 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近些年来,我们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强了环境管理。但是,我国环境保护

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环境处理力度不够。在

农村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地主保护主义。这种状况不改变,环境污染就不可能得

到根本治理。三、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一)提高广大干群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素材,大力宣传生态保

护知识,让广大干群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是造福子

孙后代的大事;要让广大干群从自我做起,让他们知道保护生态环境是自己应

尽的义务,要调动广大干群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二)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

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 GDP增长,忽视

250

Page 25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的工艺去改造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

的利用率。同时要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三)要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要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具体落实到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在一个区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要确定环境保护的

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

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的行为规范,推动环境保工作的全面、

深入发展,使责、权、利、义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能够得到

层层分解落实,达到既定的环境目标。 (四)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鉴于我国农村自然状况的千差万别,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的办法、条例,尤其是适应本地区农村特点的法律、法规,而不能搞“一刀切”,

要将农村的环境建设更多地纳入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范畴[12]。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

251

Page 25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努力使

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 梁小平,2011.6.21《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新昌新闻网。[2]张咏,郝英群,2003,《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4。[3]李国学,2005,《农村环境保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P24。[4] 张咏,郝英群,2003,《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33。[5] 国饮用水市场分 析 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中 国投资咨询网版权所有,

www.ocn.com.cn。[6]张咏,郝英群,2003,《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117。[7]张咏,郝英群,2003,《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137。[8]张咏,郝英群,2003,《农村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P75。[9]张术环,2009(4),《商业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0]孙叶根,200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程 》,安师大出版社,芜湖,P26。[11]魏梦佳,2009,《农村生活垃圾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危及生态环境》,http://

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9/01-09/1522150.shtml。[12] 刘宗劲,2009,《政府角色:中国征地困境的内在逻辑及其化解》.经济体制改革,

北京,17-20。

252

Page 25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政治学视域中村务公开面临的困境与破解路径吴梅芳114

(安徽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部)【中文摘要】村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村务公开制度的实施

状况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村务公开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从政治

学视角来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不同利益群体

的利益驱动、基层政治权力运行不规范。破解村务公开困境的主要路径在于,一

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二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三要规范村“两委”权力运行边界。【关键词】 村务公开 政治学视域 路径选择

Political issue of the dilemma fac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cracked path

wumeifang

【 summary 】 transparency in rural area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Transparency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status is in relation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But the transparency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From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cause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olitical

114吴梅芳,女,安徽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联系电话:13966679945;0551-2173530(办);0551-2173486(家);Email:[email protected]

253

Page 25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participation is not strong, groups of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drive is not standard. Crack the plight of transparency in the main path is that a of the masses of farmer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wo must set up the correct interests, establish incentive, third, we need to regulate village "two committees" power boundary.

一、 村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村务公开是一项深受农村基层群众欢迎的民主制度,已在我国广大农村普

遍实施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当前,村务公开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

多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干部群众对村务公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表现为一些村民缺

乏民主意识。有的村民认为村务公开只是走形式,不必太认真;有的村民认为搞

村务公开,就是给村干部提意见、挑毛病,这是会受打击报复的,以至于不关心

村务公开;有的村民认为在村级事务上根本没什么需要公开的事项,一切由村

干部说了算。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村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对村务公开存在模糊

认识。有的村干部认为公开就是限制自由,认为公开有害、公开无用,不愿和不

敢公开;有的村干部认为村务工作主要是村干部的事情,没必要向村民公开。(二) 村务公开内容不够全面、不够规范。一是该公开的不公开。村务公开

254

Page 26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内容虽然非常广泛,但关键性的内容应是群众特别关心的决策方面的问题。因

为这些是与农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但在村务公开的实践中,一

些地方存在着决策方面必须公开的内容,或没有如实公开,或没有及时公开,

或故意遗漏重要的本应公开的内容。二是成绩公开问题不公开。有些村组对村务

公开内容是先加工后公布,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大肆宣传和渲染自己在村

务工作中取得的突出业绩,淡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了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三是公开内容不够具体、规范。有些村的财务收支项目笼统,内容不是很明细具

体,村民看不懂,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真正知情;有的公开内

容陈旧,村民根本无法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三) 村务公开程序不完整、时间不及时。村务公开有一定的程序和时间要

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程序被省略,存在有头无尾、虎头蛇尾、有头有尾无中

间等现象。如有的地方村务公开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村个别人或几个人

说了算;有的地方村务公开后,不听群众意见,不反馈不解释;有的村财务收

支一年甚至两年才公开一次,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

时间要求进行公开。

255

Page 26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二、 政治学视域:村务公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剖析(一)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村务公开主要是对村庄权力主体进行监督

和制约的制度设计安排,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要求,是村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因此,村务公开的实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和监督,村民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程度

是决定村务公开能否取得成效的根本要素。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村民政治参与意

识不强的问题。虽然大多数村民有着参与监督和管理村务的愿望,可真的给他们

机会,他们却又采取观望、怀疑或者否定的态度。有些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是“大

家伙”的事情,自己没必要出头,争得的利益自己自然也能分享,这些“搭便

车”心理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务公开的实施效果。(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驱动。村务公开制度的实施牵涉到村民、村干部、

乡镇党委政府几个群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群体受到各自的利益驱动,不愿推动村

务公开,或者不敢参与村务公开。首先,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会使一些村干部担

心自身的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受损,从而不敢公开、不愿

公开或有选择性的公开,致使村务公开很容易走过场、走形式,不能发挥实质性

256

Page 26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作用。其次,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在乡镇党委政府眼中,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

为实行村务公开会影响到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当前,乡镇党委政府许多工作的

开展都离不开村干部们的支持。若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们的行为严加监督,村

干部们有可能对乡镇布置的工作敷衍了事,不予支持。所以,一些乡镇党委政府

对村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支持村务不及时、不真实

公开。第三,村务公开一般涉及到的是全体村民的公共利益,在全体村民利益受

损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村民选择沉默。因为在他们看来,为了全体村民利益而向

村干部提意见、进行监督,有可能会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受损,为了保护个人利益

很多村民是不愿去监督制约村干部的。(三)基层政治权力运行不规范。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是当前中国处在农

村工作最前沿的两个村级组织,共同肩负着农村各项建设的重要职责。由于各种

原因,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村务公

开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片面理解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作用”。认为要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就得说了算,村委会甚

至村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也须由村党组织认可才能执行,仍然有意无意地

257

Page 26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直接操纵村委会工作,把村委会看成是配合村党组织工作的执行机构,根本起

不到法律规定的作用,村民的权利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另一方面,村

主任又认为村委会既然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就

用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或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村支部书记和

村委会主任不配合,互相推诿扯皮,好事争着上,难事推着让,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各拉各的人的格局,从而造成村务工作“两张皮”。 此局面必然

造成村民自治难以落实,村务公开也必然难以真正贯彻执行。三、破解村务公开困境的主要路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村务公开的困境,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必须提高农民群

众的政治参与水平,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村“两委”权

力运行边界。若只试图着眼于对村务公开具体内容、形式、程序等方面修修补补

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但不能长久。(一) 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广大农民群众是村务公开的监督主

体,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村务公开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失去持续

发展的动力,村务公开也必然流于形式。因此,要把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水

258

Page 26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平作为推动村务公开工作深入进行的一条根本路径。一要强化农民对村务公开的

民主主体认识、民主参与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参

与热情,农民的主动参与是强化村务公开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和保证。二要引

导农民参与实践,提高政治素质。在二十多年的村民自治实践中,我国农民已积

累了一定的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当前,最主要的是设法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村

民自治活动中,在民主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能力,以形成理性的独立的政治人格。

三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民主素质的基础。一般来

说,文化知识越多,对政治的认识就越深,参政技能就越熟练,政治行为就越

理性。重视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将有利于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

转变,并可增强涉猎和识别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可以为广大农民参政创造前提

条件。(二)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村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既涉

及到村民们的公共利益,也涉及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小团体利益和自身利益,有

时操作得不好还会影响到村民的个人利益。只有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以“多为

村民干实事、干好事”为己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愿

259

Page 26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意公开村务,村民们敢于监督村务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理论上要求广大干部、村民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

身的素质水平。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因此,当前,

应该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起村干部与村务公开状况之间的利益勾连

对积极推行村务公开的干部,应大力宣传、鼓励、表彰;对村务公开开展不力的

村干部,可以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甚至让村民采取集体行动予以罢免。例如,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 2009年 7月 22日通

过的《四川省村务公开条例》对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在村务公开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

限期改正,包括不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间和形式公开村务的,或者在村务公

开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干扰、阻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的;打

击报复对村务公开提出异议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或者村民的;违反村务公

开其他行为的。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建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

会议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启动罢免程序”(罗大蒙 张莉 张伟彬 武颖,2010年第 1

期,第 28页)。另一方面,建立起村民对村务公开监督程度之间的利益勾连,对

260

Page 26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积极、敢于监督村务公开的村民应也给予一定的宣传、鼓励和表彰,甚至给予一

定的物质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三) 规范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边界。由于村“两委”权力冲

突的实质是权力边界和范围的冲突,因此,解决权力冲突问题,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要划定各种权力的边界。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村级两个性质、功能各不相同

的组织。村党支部享有对村民自治的政治领导权。村委会自治权是由我国《宪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以原则规定和具体确认的。但是,在

具体操作层面,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划分村党支部领导权和村委会自治权的

职权范围,被授予的权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雷同性,权力的边界是模糊的。

正因如此,农村“两委”关系的协调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存在激烈

争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对于民主法律意识较淡薄的农村来说

民主制度的推行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国家宏观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

系尚未理顺的背景下,要彻底解决“两委”关系磨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比较实

际的做法是,国家先从立法上对“两委”职责权限作出原则规定:一方面,要

界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

261

Page 26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作职责。然后,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划定“两委”之间的权限。对此,学者

谢方意发表在 2007年第 5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中的论文《嬗变与挑战:

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研究》提出,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一种“两

委”既分权又合作的制度化机制,明确划分出各自不同的活动领域,使两者的

权力在不同事务范围内有效,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上的公共领域或说“冲突点”。

分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要明确具体划分党的政治领导权和村民自治权的权力

边界。村党支部应把工作重心放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上,通过对村“两

会”的有效组织和领导,使党支部作出的具有党内约束力的决定,转化为对全

体村民有约束力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按村民自治的法律要求

来规范权力运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具有更巩固的群众基础。二要

明确具体划分村“两委”在村民自治权中的权力边界以及村党支部参与村民自

治权的方式和程序。分权的基本原则是党支部管方向性“大事”,村民委员会管

具体事务,日常村务决策主要有村委会以民主的形式讨论决定。凡涉及村庄整体

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即重大、特大村务决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共

同享有,有“两委”联席会议直接提出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方案向群众公布,262

Page 26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党员大会讨论后,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

决定(谢方意,2008年第 1期,第 105 页)。以上学者的观点为规范村党组织与村民

自治组织的权限提供了有益启示。下一步应着重规范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

权限,使其功能的合理发挥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1]侯少文,2004年版,《我国政治制度与农村基层民主问答》[Z],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

[2]亨廷顿,1989年版,《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3]韩玲梅,2007年版,《冲突与协调:转型期农村组织及其关系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

[4]罗大蒙 张莉 张伟彬 武颖,2010年第 1期,《我国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

[5]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2004年版,《村务公开》[M],中国方正出版社,北京.

[6]2005年版,《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实用手册》[Z],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

[7]王振海 王义,2005年版,《农村社区制度化治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

[8]王禹,2004年版,《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9]薛和,2004年版,《江村自治—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M],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

[10]徐勇.,1997年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

[11]徐勇,1998年第 10期,《 民主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河南辉县山村务公开到政务公开的经验与思考》[J],社会科学 ,上海.

[12]俞可平,2003年版,《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13]谢方意,2008年第 1期,《嬗变与挑战: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研究》[J],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北京。

263

Page 26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当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方金友115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基于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力总数、农业劳动力总量因素,引用并改进劳动力流动模型, 拟建立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理论模型。并就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因素、流动趋势进行分析,阐述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数量仍处于上升阶段,最终达到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布等观点。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

Analysis on the mobility of surplus rural labor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Anhui , Hefei 230051)

FANG Jin-you Abstract: the flow of surplus rural labor is a multi-factors influenced process. This paper will recommend and improve the labor mobility model,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will be based on GDP, agricultural output, the total number of social works, and factors of total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will expound some views that the number of migration of surplus rural labor is still increasing and will achieve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hese views a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and current trends in Anhui Province.Key words: surplus rural labor, the mobility of labor force, current analysis

劳动力流动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口现象,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移民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之所以迁移、移民之所以搬迁,是因为人们通过流动可以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的那115方金友(1966— ),男,安徽省桐城市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e-mail:[email protected];电话:13855187819。

264

Page 27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些使移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流动人口的拉力,而流出地的那些不利的社会条件就成为流动人口的推力。劳动力流动就是在流入地的拉力和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116安徽省是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具有强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力;而安徽紧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沿海开放地,又具有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拉力,所以流出省外的人口远远大于外地流入安徽的人口。2011年初,在安徽的很多城镇出现了“用工荒”,给劳务输出大省敲响了警钟。研究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原因,对科学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 保持安徽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的全部劳动力,是劳动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指由农业劳动向农村非农业劳动以及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科学配置对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而言,将会加快发展的步伐。

自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安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年龄构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少儿人口(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缓慢上升,而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逐渐提高,从而使人口社会抚养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安徽人口社会抚养比为 67.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为 51.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又下降到 49.2%,2008年为 44.9%,26年里下降了 22.4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劳动力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由 1982年的 59.8%提高到 2008

年的 70.04%。安徽历年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见表 1。由表 1可见,以社会总抚养系

116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 42页。265

Page 27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数 50%为界限,安徽大约在 2000年前后进入“人口红利”期。117

表 1 安徽历年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单位:% 年份 0-14岁少

年儿童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少年儿童抚养系数

老年人口抚养系数

总抚养系数

1953 36.06 4.61 60.78 7.78 68.561964 38.42 3.26 65.88 5.59 71.471982 36.15 4.08 60.48 6.83 67.311990 28.39 5.41 42.89 8.16 51.051995 27.33 6.73 41.45 10.2 51.652000 25.52 7.45 38.08 11.11 49.182005 23.09 10.09 34.56 15.1 49.662008 19.81 11.15 28.70 16.15 44.85

2008年,安徽省年末总户数 2000万户,总人口 6741万人, 社会劳动者总数为 391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 3015万人。全省总人口中,乡村人口占 59. 50%, 城镇人口占 40. 50%。乡村总户数 1370. 41万户,总人口 4019. 90万人。安徽省历年劳动力及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见表 2。118由表 2可知,安徽省劳动力总数呈总体上升的趋势,1965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最低。自 20世纪 60

年代以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现在正接近最高峰值。未来,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加快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总量将呈逐步下降趋势。

表 2 安徽省历年劳动力及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年 份 社会劳动者总数

(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1965 1378.3 1216.3 52.7 28.11970 1637.8 1442.4 71.8 40.11975 1765.7 1523.1 97.1 50.01980 2002.1 1670.5 141.0 64.71985 2420.6 1974.0 331.4 141.01990 2807.6 2301.5 658.0 246.11995 3206.9 2592.2 1810.6 584.12000 3450.7 2797.8 2902.2 741.82005 3669.7 2939.2 5375.1 966.5

117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安徽 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88页。118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安徽 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版,第 493页。

266

Page 27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2008 3916.0 3015.0 8874.2 1418.1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照推拉理论可以得出劳动力流动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入价格高的地方,二是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能力高于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对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规模的估算,一般采用陆学艺先生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与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之和就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总量。119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社会劳动力总数、农村劳动力总量等指标,推算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理论模型:

L s= L—N

N = H×C÷G

式中, L s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 L 为农村劳动力总量; N 为农村必需劳动力总量; H 为社会劳动力总数; C 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G 为地区生产总值, 其计算结果见表 3。

表 3 安徽历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年 份 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

(万人年 份 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

(万人)1965 481.38 1990 1251.421970 527.70 1995 1557.651975 613.88 2000 1916.801980 751.81 2005 2279.341985 944.11 2008 2389.22

由表 3可知,对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基本情况作出如下分析:从1965年到 2008年,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不断上升, 总量由 1965 年的481.38万人增加到 2008年的 2389.22万人, 增加 1907.84万人。1965年以前, 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超过一半,对于农业从业人口的需求比较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较小。自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到 20世纪 80年代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安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我国劳务输出大省。安徽劳务输出主要方向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输出劳务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阜阳、巢湖、六安、安庆等市。据统计,至 2008年11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 314页。

267

Page 27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底,安徽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16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就业 825万,省内就业 340万;其中长三角洲 315万(上海 1 60万、江苏 85万、浙江 70万),珠三角洲 120万,京津地区 90万,其它地区 3 1 5万人。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从事电动缝纫、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机械加工、电子操作、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工种其中工业、加工业占 45%,饮食服务业占 22%,建筑业占 18%,交通运输业占5%,种植业、养殖业占 2%,其它占 8%。省外就业平均月工资约 1000—1200元省内约 800—1 000元,据匡算,安徽劳务输出净收入约 700亿元。120

以 2008年为例,我们测算出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 2389万人,而统计已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 1165万人,理论上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00万人。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上受社会劳动力总数、农村劳动力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四大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劳动力总数是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劳动力越充裕农村富余劳动力富余就越大,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0世纪 80年代计划生育初始阶段是我国农村人口生育高峰期, 到了 21世纪初,这一批人员正值青壮年而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基数扩大。与此同时,安徽的社会总抚养系数下降到 50%以下,进入“人口红利”的收获期。2000年,安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是 2585.56元,而工资性收入就达到 547.83元,工资性收入比重占 21.1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1934.57元,报酬收入也是 547.83元,报酬收入比重超过 28.31%。2008年,安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是 5769.84元,而工资性收入就达到 1737.84元,工资性收入比重占 30.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 4202.49元,报酬收入也是 1737.84元,报酬收入比重超过 41.35%。121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是安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在追求较高经济收入的推动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由农业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乡差别、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安徽是欠发达省份,导致安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流向发达

120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安徽 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版,第 300页。121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安徽 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版,第 547、548页。

268

Page 27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省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和效率农业的推广,使得农村劳动力需求量相对

减少。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在先进技术和规模化经营的影响下,安徽农业社会生产力会越来越高,也将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逐渐将安徽理论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与此同时,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 30多年的流动,一部分人经过多年的打拼和资金积累后通过购买房屋及工作签约的方式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导致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上有所减少。无疑,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回乡创业

又带动了安徽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安徽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人口大多具有较强经济活动能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他们流入了收入较高的城市、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从而使得安徽农村社会出现“空巢老人”、“空巢儿童”和“留守妇女”等问题。近 20年来,安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增大,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与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差距日益扩大,也印证了劳务经济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一位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创造的社会价值,除了较少部分以工资形式得到报酬外,大部分价值是留在流入地的。我国发达省份及繁荣的城市,都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这些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人口,他们的归宿理应是他们创造价值的地方。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趋势分析根据表 1和安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预测,安徽人口总抚养比还将

进一步下降,大约在 20l2年降到最低点(38%左右),预计安徽“人口红利”期将延续至 2020—2025年,之后社会抚养总系数将超过 50%,“人口红利”将逐步枯竭。可以预见,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也将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延

269

Page 27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续而增大。未来二十年不仅是“人口红利”可利用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加快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充分利用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贡献,尽量减少其消极影响,成为我们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趋势的重要内容。

安徽是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的城镇经济组织大多是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紧缺的单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在推动着这些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展,而且工农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环境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消除甚至缩小的。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仍然呈一种发展趋势。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一旦进入中老年或随着产业升级造成劳动密集企业劳动力饱和,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工作也会受到裁员的威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旦经济增长减缓、产生经济危机,他们将首先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春节前后导致安徽大量流动民工失业返乡。

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看,现代化都是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始并以此为基础。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走向非农产业、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即职业分化和身份变迁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和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但现实上,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现代产业工人的流动中,其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高,总体上的经济地位在安徽农村属于中等偏上阶层,在流入地属于中等偏下阶层。但其社会地位没有发生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受户籍身份以及与之联系的各种福利待遇、政治权利的影响。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可以预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将会走向良性发展的趋势。从城镇化角度看,要将流动民工纳入城镇管理体系并最终把他们转化为市民。一方面要使流动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得到职业分流,另一方面是在城镇给予具有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市民身

270

Page 27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份,使他们能够融入城镇社会关系网络,在城镇中安居乐业。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伴随着大量流转了土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和聚集到城镇,由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民转变为城镇的消费者和劳动力,既为城镇提供了劳务,也促进了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出,使农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增加,将会调动农

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加上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还可让农业专业户整合和盘活土地、人力资源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种养殖业,做大做强第一产业,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农民收入自然会随之提高,城乡差距也会逐步缩小。长远来看,这种通过经济利益驱动、消除各种不利于人口流动制度的路径,将会促进安徽乃至全国的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

271

Page 27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工程122

——乡村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宋 蓓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需求。

民生工程建设无疑是现阶段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建设重要手段,社会建设视角下

的民生工程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以安徽民生工程建设为例,民生工程建设所取得

的社会效应,有效地弥补了社会建设的滞后性;从社会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的特点,指出民生工程建设长效化的必要性;从现代化实践的阶段性和社会建

设的要素构成的角度,提出逐步完善民生工程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关键词:社会建设;民生工程;长效机制

Research on livelihood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____analysis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livelihood project

The study group of Anhui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It is an inevitable demand for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at

emphasizing on soci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ivelihood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for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this stag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livelihood projects need to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Anhui project, for example,

122宋蓓(1956— )女,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本文是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民生工程长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为 AHSK09-10D68。课题组长:宋蓓 ; 课题组成员:杨国化、方金友、周艳。

272

Page 27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the livelihood project achieved social effects which compensated for the lag of social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gressive and long-term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livelihood project need long-term

mechanism. From the view of the modern practice and composi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t will improv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livelihood project gradually.

Key words: social construction; livelihood project; long-term mechanism

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建设一般包括社会结构的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

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管理机制建设123。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提出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为六大方面:一是教育,二是就业,三是收入分配,

四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医疗公共卫生体制,六是完善社会管

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124。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

谐,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然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近年来,安徽在发展社会

事业制度化、解决民生问题项目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

探索,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不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突出问题,也促进了经济社

会的加快发展。从安徽民生工程建设的实践来看,民生工程是政府加强社会建设

123 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理论前沿》2008年 11期。124 李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 6期。

273

Page 27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从社会建设的视角来推进民生工程的建设必须注重长

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一、民生工程建设的社会效应

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逐步解决

的问题。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安徽逐步解决民生问题,探索出一条改善民生的有

效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弥补社会建设滞后的重要突破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虽然一些行业出现了“用工荒”,

但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高之间的矛盾仍是长期存在

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好就业问题,安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措施。从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展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安徽相继出台了 30 多个

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文件,明确了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的 10多 项政策,初步形成

了一整套的充分就业支持体系。2007 年以来,安徽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又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根据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民工大省的现状,2009年安

徽民生工程安排 2.54亿元资金,培训新型农民 56万人;安排 1.5亿元资金,

对 50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

274

Page 28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提升城镇就业创业园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水平,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加快建设统

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省内外跨地区劳务协作。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

劳动合同、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维护劳动

者合法权益,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 2010年底,在积极就业政策的促进下,

安徽已有 1300万农业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全国先

进水平。“十一五”以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25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22.6万人,困难群体就业 26.2万人。125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安全网”。社

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定会产生直接的影

响。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安徽民生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2007年

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突出问

题,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纳入民生工程项目。以后几年,民生工

125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日报》2011年 2月 24日。

275

Page 28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程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加大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到 2010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 669.5万人和 1529.4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 384万人,全年为 23.9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

限的失业保险金。全省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 359.5万人和 351.5万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2010年末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 172.1万人,

覆盖率 98.8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参保人数 349.4万人。农

村低保提标扩面全面完成,2010年末保障人数 214.6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

19.6亿元;城市低保应保尽保,2010年末保障人数 88.4万人。2010年末全省有

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 20.5万张,收养各类人员 16.8万人。城镇建立各种

社区服务设施 3500 个,其中乡镇、街道及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 520 个。126

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安徽在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房制度

工作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一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初步形

成了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了从申请、审批、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以及退出

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2008年,安徽省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

126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日报》2011年 2月 24日。

276

Page 28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纳入民生工程项目,做到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

庭应保尽保。以后又将这一政策推广到农村低保户。“十一五”期间,安徽加快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 200万套,

逐步实现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2010年,20.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

保障,完成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改造 22.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4.3万户。

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建设,惠及 25.7万人。127

民生工程建设在安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08年 6月至 7月,课

题组采用书面调查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开展专项调查,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群众对民生工程的评价、意见及建议,收回有效问卷

8457份,电话调查 3000户。调查范围涉及全省十七个市,调查样本在年龄、

职业、文化程度分布等方面,与全省总体构成基本吻合。数据分析表明,民生工

程在民众中知晓度高(93.8%)、满意度高(97.6%)、支持度高(98%)。一

是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政策安排比较满意。2008年十八项民生工程中,有六项涉

及解决“看病”问题。调查显示,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病贵”是急需解决

127 王三运:《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1月 18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安徽日报》2011年 1月 25日。

277

Page 28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民生问题,55.3%的被调查者认为“房价高”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与

工程项目中设置“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的思路相吻合。与此

同时,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条件的工程项目,也得到了受访者的普遍关注。二是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政策实施

方式比较满意。民生工程“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阳光

操作办法得到了广泛认可。调查显示,26%的被调查者认为民生工程的实施“做

到了”公开透明,63.9%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做到了”,两项合计比例达九

成,仅 10.1%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做到”。三是群众对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

民生工程的程度比较满意。调查显示,89.2%的被调查者对当地政府重视民生工

程的程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四是群众反映民生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

水平基本协调。调查中,78.4%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民生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水

平相协调。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支持,还表现为对各级政府实

施民生工程的信心很足。调查显示,八成的被调查者对落实民生工程表示“有信

心”。尤其民生工程中的政策倾向于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这部分居

民对实施民生工程信心更足,86.5%的农民和 80%的城乡个体工商户表示“有278

Page 28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信心”。128

二、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长效化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公众需求正在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当前的民生问题不再是经济发展不足所致,而

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所致。129社会建设的内涵决

定了其推进过程突显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作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

民生工程建设也需要逐步探索长效化的路径。要充分发挥民生工程对扩内需、调

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就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建设。1.着力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更好地改善民生,就要着力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质

量。一是将统筹规划和滚动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坚持统筹规

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

学性。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专题研究民生工程建设,广泛征求意见

128 宋蓓主编:《安徽民生工程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25-28页。129汝信等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 14页。

279

Page 28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科学深入论证,拿出系统的民生工程建设安排。二是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结合

起来,加强民生工程资金保障。要做到财力与事权统一匹配,市县政府要确保配

套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位,省级要尽量减轻地方配套压力。要坚持尽力而为、量

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采取以奖代补、

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

程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2.进一步放大民生工程的社会效应实施民生工程,不仅要求建设质量好,更重要的是长久的发挥作用,不是

一时的“政绩工程”。一是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民生工程持久

发挥功效。要加强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

省级相关部门要对各自牵头的项目负总责,监察、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

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各市县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计划和标准

查摆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要加强建成项目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

理,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创新项目管护机制。二是

将督查考核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民生工程责任约束。要继续强化目标考核

280

Page 28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不断丰富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社情民意调查等考核形式,完善奖惩机制。要严

格督查跟踪问效,探索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开展工程类项目运行、资金

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加大执法监察、审计监督、财政检查力度。要主动接受

群众监督评判,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民生工程建设和管理。3.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模式

“十一五”时期,安徽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

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探索了有效模式。 “十二五”时

期,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通过继续实施民生工

程,统筹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工程拓展,科学规划和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要在明

确目标中把握方向,立足于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更加健全,不断提高民

生工程建设水平。要在把握原则中加强统筹,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尽力而

为、量力而行,注重普惠、突出特惠,夯基固本、完善提高,推进各项工作协调

高效。要在突出重点中提高实效,把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重

要任务,全面实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重点项

281

Page 28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目,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水平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快

发展,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认同度和满意度。三、完善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

现代化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任务、发展

模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发展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劳动产品少,解决温

饱问题和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这一阶

段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作为这

一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进入发展中期阶段,生产力落后状况得

到显著改善,温饱问题和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初步解决和满足,人们对物质

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不调整阶段性的战

略目标来满足人们的阶段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就会变得更加突

出。130“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由国强向民富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社会建设将

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使民生工程成为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就要逐步完善民生工

130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见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92页。

282

Page 28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程的长效机制。从社会建设的构成要素来看,主体、项目、资金等方面都是影响

社会建设长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也必须注重从这

些方面进行完善。1. 项目选择机制是首要环节 安徽民生工程建设,从 2007年的 12项扩充到 2011年的 33项,但项

目的逐步增多并不等于社会效应越来越好。通过健全项目退出机制,减少优化民

生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改善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才能促进民

生工程的长效化。一是制定民生工程阶段性专项规划。在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上

必须健全工作机制,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

务求实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进行分

类排队,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二是整合现有民生工程项目。

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整合,既能解决医疗保障

体系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分块管理、政策交叉问题,又能解决参保人员重复参保、

重复报销以及财政重复补助等问题,同时又可降低管理成本。三是建立民生工程

项目退出机制。要加强对现有民生工程项目的优化,对一些已形成制度化、规范

283

Page 28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化管理的发放类项目,如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补助等应退出民生工程

项目。2. 协调推进机制是组织保障近年来,安徽民生工程项目日益增多,组织协调难度逐渐加大,就要从纵

向、横向和内部加强组织保障。一是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在实施民生工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事权划分和分类指导的关系。二是要健全纵向协调推进机制。进一

步加强各级民生办工作力量,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做到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

三是要健全横向协调推进机制。建议按项目分类,确定省直部门牵头单位,负责

各类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指导督查进展、分类考核,建立横向

情况通报、联络员等制度,纳入省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与工作经费挂钩。

四是要建立财政部门内部协调联动机制,共同组织实施民生工程。3. 多方筹资机制是资金保障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要以民生为导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投入

力度,建立财政投入激励引导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民生和改

善民生。一要编制民生工程预算。为建立民生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保障民生工

284

Page 29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程的顺利实施,要建立省级民生工程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和市、县民生资金预算省

级审核机制。二要整合相关民生项目资金。整合财政性资金,拓展民生项目的资

金来源,是解决民生工程资金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重要

体现。三要增加县级财力性转移支付。按照各级政府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壮大县级财力,让县级政府有

更多民生工作的主动权,将民生工程实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统一到县级政府,

逐步改变县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被动局面。四要多渠道筹措民生资金。要逐步

探索财政资金引导,利用市场的方式来筹措民生资金。要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

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

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稳定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构建政府投入、民间参与、

社会兴办等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产品投入机制。4. 政策完善机制是民生工程长效化的关键在制度安排上,可以逐步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生活保障、农村五

保供养和城乡养老保险合并,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类项目进行合并,使民生

工程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衔接。进一步规范补助或发放到

285

Page 29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人的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全面推行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

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有效管理制度。在民生工程制度的设

计、项目的安排上,要多群众意见,调整完善政策措施,顺应群众的愿望,让群

众参与、支持和监督民生工程。对建好的民生工程项目,要健全完善设施运行、

维护、管理制度,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另外,民生工程建设还要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和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为推动民生工程建设的长效化,要加强综合督查,注重督查实效性,改进

督查方式,加大督查力度,使督查工作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监察审计部门

要坚持在揭露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评估,促

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的协作,健全和完善责

任追究制,加大处理处罚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推行民生工程政

务公开,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吸纳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人民群众

的监督和评判。加强目标考核,要将民生工程纳入省级政府对各市县政府的目标

管理考核内容。同时,要将民生工程的绩效评价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逐

286

Page 29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步建立资金投入、运转效率、项目完成等绩效评价指标,健全评价工作体系。一

要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制度,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

行界定。逐步建立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值。按照短期效益与长期效

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基本指标

专用指标和定性指标。二要规范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流程,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

制结合起来,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三要强化民生工程绩效评

价结果的运用,实施严格的激励和约束,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实施的合理性、效率

性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汝信等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理论与探

287

Page 29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索》2004年 5期。吴忠民:《重视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

坛》2006年 1期。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2期。龚向和:《民生之路的宪法分析》,《学习与探索》2008年 5期。RyffCD. Psycholol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J]. Curren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

288

Page 29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达地区乡村生活质量研究——基于浙江义乌大陈与城西村的调查研究

李庆真 王灵恒131

【摘要】本文是在对浙江义乌大陈和城西两个行政村 12 个自然村村民生活

质量的抽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而形成。论文

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描述和分析了浙江义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现状、特征和

影响因素,以及义乌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要求。在描述各个测量指标特征值的同时

也针对个指标的状况进行了对应分析。然后,论文又从整体上分析了数据反映的

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字】 发达乡村 生活质量 测量指标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Developed Rural AreasLi Qingzhen Wang Lingh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12 villages of Chengxi and Dachen of Yiw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paper analyze the quality of life inclu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future life expecta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s of Yiwu city from the two level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description. In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easure value but also for indicators of the status of a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n, the paper and from the overall

131李庆真,男,1974.7出生,安徽宿州人。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职称:副教授;毕业学校与专业:中山大学,社会学;学历与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农村社会学;联系电话:15858267459;E-mail: [email protected]。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邮编 310018 。王灵恒,女,浙江江山人,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

289

Page 29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analysis of the data refle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1.Paper concludes with a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Developed Rural Areas Quality of Life Measure Indicators

一、关于我国乡村现代化的思考在浙江义乌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发达的工、商业以及个体

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快速地推进。当地政府每年

也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完成 400多个村的旧村改造

和环境整治,“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

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用水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

面达 90%以上;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网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

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做到

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 85%,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

养率达到 100%,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安全体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义乌乡村居民的生活已经可以与城镇居民相媲美。但

是乡村的现代化是否真的带来了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地村民真的感觉

现代化后的乡村幸福了吗?他们对于这样的生活有怎样的评价?是否真的如我

290

Page 29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们所想像的那样满足?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他们所期待的

生活是怎样的?政府又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6级社会学专业的同学们曾于

2008年 7月 2-8日赴浙江省义乌市的城西镇与大陈镇进行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调查。本文是在该次调查基础上形成,因此,在此应该感谢已经毕业的 2006级

的同学们和另一位带队老师方小玲博士。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浙江省义乌市所有行政区域为总体,按照义乌市各地区的经济

发展、农村建设等综合情况我们选取了城西镇和大陈镇这两个较有代表性和可比

较性的镇,进而在两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12个行政村的400位村民

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2、样本分析(一)性别与年龄在我们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194位,占全部对象的有效百分比为52.0%,

291

Page 29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女性170位,占总数的有效百分比为45.6%,缺省值为9,男女人数对比基本平

衡,使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中便于变量的控制,使研究结果更具可比性和说服力。调查对象在青少年、中老年都有分布,这使得调查更具普遍意义。被调查者

年龄最大的为87岁,最小的为11岁,平均年龄42.00岁。缺省值为3。年龄的具体

分布情况见表1。表1:年龄结构表

年龄(岁) 频次(人) 百分比(%)16以下 9 2.416—25 52 14.126—35 82 22.136—45 85 23.046—55 58 15.756—65 55 14.965以上 29 7.8合计 370 100

(二)婚姻状况

表2:婚姻状况频次(人) 百分比(%)

已婚 308 82.6未婚 52 13.9离婚 2 0.5丧偶 2 0.5拒绝回答 9 2.4合计 373 100

292

Page 29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三)文化程度所有调查对象中,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居多,占了全部被访者的90.9%,而

大专以上的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占8.3%。具体分布如表3。

表3:文化程度频次 百分比(%)

小学及以下 122 32.7初中 151 40.5高中及中专 66 17.7大专及以上 31 8.3拒绝回答 3 0.8合计 373 100

3、资料收集方法调查的方式是以访谈式的问卷调查为主,问卷由 46 个问题构成,主要询

问了村民对所在村的看法、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生活方式以及其他一些用于

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由杭州电子科技大

学 06级社会学系的 40名本科生分成 12 个调查小组深入各行政村实施和完成。

自 2007年 7月 3日起至 2007年 7月 6日,调查队共发放问卷 400份,回收有

效问卷 373份,有效回收率 93.25%。考虑到课题的抽象性,我们针对具有代表性以及典型性的村民情况进行回

访,共进行个案访谈 12次,并与当地的镇政府或村委会进行座谈会 2次,以

293

Page 29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得到更全面的资料。

4、资料整理与分析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运用 SPSS16.0统计软

件对 37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录入、筛选、检验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

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访谈资料及座谈笔记由各访

问员进行整理,统一汇编,从中提取出访谈对象的显著观点,作为定性分析的

依据。

三、关于村民生活满意度的分析在农村,甚至是所有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涵盖了方方面面,同时也受各

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村里提供的物质性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村民间的相互关系、

居民个人健康及其生活方式等。调查组也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我们的调查首先从考察居民对村子的整体印象开始。居民的生活品质往往

牵涉到他们对村子的整体感觉。在所有被访者中,有 70.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村与过去几年相比更美好

294

Page 30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了,26.3%的人认为没有多大变化,而认为变差的仅占 3.8%。可见,大多数人对

村里所发生的变化表示了认可。那么,对于经历了诸多变化的村子,他们是否满

意?调查组设计了 5级量表来求取结果,见表 4。表 4:对村子的整体满意度

频次(人) 百分比(%)非常满意 51 13.7

比较满意 159 2.6

一般 126 33.8

比较不满意 32 8.6

非常不满意 5 1.3

合计 373 100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高满意

度群体,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

分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那么低满意度群体仅占了总体的

9.9%,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人对村子的现状表示不满。即使大多数人对社区的整体状况都比较满意,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

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47.6%的义乌市农村居民构想过在今后

五年发生另外的一些变化。其中 14.6%的人最期望今后五年“旧城改造,公共设

施改善”,10.1%的人最期望今后五年“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好转”,7.0%的人

295

Page 30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最期望今后五年“卫生条件环境建设变好”。义乌市农村居民对改善公共设施建

设的要求超过对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在中国农村是较为罕见的情况。义乌市

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位居浙江农村经济发展前列,对于已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

义乌市农村居民来说,改善公共设施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对村子的整体印象深化下去,我们选择多个测量指标对居民生活品质及

满意度进行了具体研究。

(一)村民个体因素分析。1.个人健康及健康意识人们的健康就其社会价值和社会优先地位来说 ,也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志

之一。世界银行曾指出,衡量生活水准除了考虑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等因素外,还

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内容,如医疗卫生设施、预期寿命、居

民健康状况及公共资源的获得与利用情况,这体现了人口健康状况与生活水准存

在的密切联系。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生活质量。远离疾病和

消除无知无疑是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由于其社会地位的脆弱性 ,对基本医疗保障及卫

296

Page 30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生服务的可及性常常处于最不利的地位,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健康水平下

降又会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贫困状况进一步恶化,很容易陷入“贫困-健康恶

化-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被访者中有 71.0%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身体一般的和不好的分别占

12.9%和 13.1%,剩下的 2.9%则不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表示很难说。但是从医

疗服务配备和健康意识来看,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在当地村民表示,如果

有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大一点的病当地看不了,还要去

金华或杭州。关于健康意识方面,很多村民被访时说,平时没有病几乎不会去医

院。而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情况大多是以下两种,一种是工作单位或村里组织的一

年一次的体检,另一种是有必要时才去医院,两者分别占了 34.9%和 35.4%,只

有 18.2%的人一年有一次以上主动去医院体检。这与前文所提及的七成人认为自

己的身体很好相呼应,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因此也很少主

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由此推论到总体,我们以为,农村居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还

不够重视。经个案调查还发现,由于观念滞后,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

297

Page 30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重视,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组织,医疗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经费短缺,

卫生设施条件较差,卫生传播材料和信息覆盖率低、农民对卫生知识的需求也因

此难以满足。居民自身比较缺乏日常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因病致贫、因

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

要等。改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护意识,开展健康教育,促使他们维护、控制和改善

自身健康的过程,已成为提高农村人口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问及周围所处的环境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时,有 23.1%的人认为会,

65.1%的人认为不会,其余 11.8%的人不确定。有近三成的人表示了环境对于自

身健康的威胁,然而,我们知道,认为不会的六成人中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人还

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威胁。而对于周围居住环境(尤指自然环境)的满

意度他们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如表 5所示。表 5:对周围居住环境的满意度频次(人) 百分比(%)

非常满意 53 14.2

比较满意 165 44.2

一般 101 27.1

比较不满意 35 9.4

非常不满意 19 5.1

合计 373 100

298

Page 30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使用粗略估算法,58.4%的人对周围的居住环境是满意的,这与认为周围环

境不会影响自己身体健康者的比例基本一致。另外,根据 SPSS16.0 的交互分类

表统计结果,我们得知,61.3%的人在对他们周围居住环境表示满意的同时也认

为它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是自己良好生活品质的保障。从这一系列的数据

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村民没能意识到工业化所带来的居住环境的变化尤其

是各类污染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潜在威胁认识不足,也很少采取防护措施。只有

部分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围不好的

居住环境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我们调查时所看到的水污染、垃圾污染问题还

是比较严重。这理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村民却都认为是发展

中出现的“自然”现象,他们都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比过去生活

质量提高了,当追问哪些方面提高时,他们给出的理由基本上都是物质生活方

面。这些从以下测量指标也能看出。2.住房条件从住房条件这一硬件设施来看,在总共的373人中,288人有自己的住房,

有效百分比为77.8%。82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占了22.0%,缺省值为3。这其中,

299

Page 30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居住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和80平方米以下的分别占71.8%和28.2%,而后者中又

有16.2%的人居住面积不到50平方米。从房屋类型来看,老式住宅、多层公寓建

筑、排屋、别墅、其他分别占了32.4%、24.8%、27.0%、11.8%、3.9%。而他们对住房

的满意度如下表:表6:对住房的满意度

频次(人) 百分比(%)非常满意 72 19.3

比较满意 129 34.6

一般 84 22.5

比较不满意 58 15.5

非常不满意 14 3.8

合计 357 95.7

仍旧按照粗略估算法,则有55.9%的人对自己的住房表示满意,22.5%表示

一般,19.3%表示不满意。根据SPSS16.0的统计结果,居住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

的人中有6.7%仍对住房表示不满,而居住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的人中也有

12.5%的人表示满意,因此,居住面积不是影响居民对住房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当然,它们存在一定的相关,是相关系数为0.264的低度相关。3.家庭收入水平及其满意度经济收入是与生活品质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因素。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

28.1%的人家庭年纯收入在一万元以下,大部分人在一万到五万的中等水平,占

300

Page 30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了总体的55.8%,另外有16.1%的人收入较高,家庭年纯收入在五万元以上。更

为细致的收入情况如表7。表7: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元) 频次(人) 百分比(%)5000以下 55 15.8

5000—9999 43 12.3

10000—19999 78 22.3

20000—29999 70 20.1

30000—39999 26 7.4

40000—49999 21 6.0

50000—59999 16 4.6

60000—69999 9 2.6

70000—79999 7 2.0

80000以上 24 6.9

合计 349 100

表 7 的数据表明,义乌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家庭年收入超过

50000元者占 16.1%,其中家庭年收入超过 80000元以上者占 6.9%;义乌市农

村居民家庭年收入以 10000至 30000元之间为主,其比例达 42.4%。对于自己的

收入水平,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

常不满意”的分别占了 6.4%、28.2%、43.2%、12.6%和 4.3%,根据粗略估算法,

不难看出,表示不满意的占了 16.9%,引起低满意度群体比例较大的原因是:

义乌市农村居民易于将自己的收入水平与义乌市市区居民进行比较。市区是城市

重点发展的区域,其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优于农村,

301

Page 30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城乡差距明显。因此虽然大部分义乌市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远远优于

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但由于参照值的不同,使得部分居民对自身收入水平

满意度不足。 4.工作状况与婚姻家庭

从居民的职业看,被访者中仅有2.7%的人是纯粹务农的,一半以上的人在

企事业单位上班、自主创业或打零工。义乌工商业发达,务农的人因此减少,这

是完全正常的情况。表8:对工作状况与婚姻家庭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

率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工作状况 29 8.2 102 28.7 128 36.1 42 11.8 5 1.4

婚姻 124 34.9 139 39.2 37 10.4 10 2.8 1 .3

家庭 150 42.3 144 40.6 41 11.5 8 2.3 0 .0

对于自己的工作状况,义乌市农村居民的评价集中在“比较满意”和“一

般”,其比例分别为 28.7%、36.1%(见表 8)。义乌是一个商业文化浓厚的城市,

商业气息覆盖着义乌市区和农村。结合调查结果和访谈记录可以得知,对个人工

作状况作此评价的原因是:义乌市农村以务农人员为代表的非经商人员对自身

工作,特别是劳动强度和收入比不满意,对经商自己做老板充满向往;义乌市

302

Page 30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农村经商人员则是对比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造成对自身收入状况的

不满意,对自身收入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对比其它测量因素,义乌市农村居民婚姻和家庭满意度最高,其高满意度

群体比例分别为 74.1%、82.9%(见表 8)。(二)关于社会因素的分析1、政府政策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推行了很多政策,我们从表中看义乌市农村居民对

政府在农村发展商业、工业、农业、旅游业的政策的评价。从表中不难发现,对政

府 的 政 策 持 高 满 意 度 的 群 体 比 例 占 绝 对 优 势 , 分 别 为

65.9%、56.3%、45.7%、48.1%(见表9)。这表明,政府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

理、有效的发展政策,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接受。结合座谈会记录,村干部们也

表示这些政策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成效。表9:对政府发展政策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对政府发展商业 105 29.6 129 36.3 75 21.1 16 4.5 1 0.3

对政府发展工业 98 27.6 102 28.7 95 26.8 23 6.5 4 1.1

对政府发展农业 68 19.2 94 26.5 108 30.4 21 5.9 20 5.6

对政府发展旅游业 85 23.9 86 24.2 97 27.3 24 6.8 10 2.8

303

Page 30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那么,在诸多政策的推动下而不断发展的社区到底给了村民们怎么样的感

觉?调查显示,义乌市农村居民普遍认为自身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对社区安

全的高满意度群体比例为 52.2%,低满意度群体比例为 7.0%;对生活环境的高

满意度群体比例为 58.6%,低满意度群体比例为 14.4%。低满意度群体在接受调

查时表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是导致自身对社会安全、生活环境满意度降低的

主要原因。相对来说,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使得当地居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再加上生活习惯、生活

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当地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困扰着当地居民。2.人际关系调查者用5级量表法测量了居民对其与邻居关系的感觉,如下表:

表10:对邻里关系的感觉频次(人) 百分比(%)

非常亲密 75 20.1

比较亲密 181 48.5

一般 101 27.1

比较疏远 10 2.7

非常疏远 4 1.1

合计 371 99.5

只有3.8%的人认为他们与邻居的关系是疏远的,大部分人都有较为亲密的

304

Page 31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邻里关系,也认为大多时候邻里会相互帮助,比较友好。有近七成的人表示自己

所在的社区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对于朋友,有71.1%的人表示了满意,22.0%认为一般,对朋友不满意的

仅占3.2%,从整体来看,这进一步表明了居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3.公共活动参与情况参与业余娱乐文化活动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发现,在农村

除了村里的活动室以及露天的健身设施,其他活动设施与组织相对较少。而活动

室也多为老年活动室,对中青年以及少年开展的活动少之又少。虽然民间有自发

组织的活动,如腰鼓队等,但也是颇为罕见。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3.1%

的人是当地某些组织、团体或活动的成员或负责人。大部分村民不参加村里举办

的活动(包括去活动室活动),只有14.7%的人经常参与村里组织的公共活动。

参与情况如下表:表11:对公共活动的参与情况

频次(人) 百分比(%)经常参加 55 14.7

有时参加 92 24.7

很少参加 99 26.5

不参加 116 31.1

合计 362 97.1

305

Page 31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此外,在个案访谈中,物价水平、房屋拆迁也被频繁地提到是影响生活品质

的因素。

四、关于村民生活质量的整体分析(一)传统与现代双重嵌入中的乡村与村民生活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义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已经

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现代化的水平也较内地有了明显的推进,它给初到这个

地方的人感受是“这里的乡村和城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我们深入调

查和访谈之后却又发现,这里不光它的文化底蕴是乡村,就连它的人际关系、互

动行为和部分生活方式也是遵循着乡村运作的逻辑来维系和运作的。有的表面上

是现代化的外壳或形式,但其运作的逻辑实际上仍是乡村的传统——血缘、地缘

与姻亲关系。例如家庭企业的经营、资金的筹措、周转与借贷关系、商业往来等,

表面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在起作用,但当它们面临风险或困境时其遵循和

依靠的依然是乡村固有的社会资本。再比如,当我们研究者以一个非参与观察者

的身份置于该“城镇化了的乡村”之外时能够感受到“已经现代化了的小城镇

306

Page 31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喧嚣”,但是,当我们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时,感受到的却是浮华背后

依然是乡村的传统。当然,不可否认,这里的乡村现代化不光是物质上和形式上

的,实际上,其观念和认识以及精神生活也已经现代化了的,其中最明显的是

人的理性化合现代传媒及通讯工具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因此,就现代化的进程来

说,这里的乡村物质上的现代化——经济工业化、公共设施与服务城镇化和部分

精神生活如文化娱乐生活现代化较内地乡村是有明显推进的,这可能是来自于

前者对后者的推动,但从文化构成要素的演变来看,变化的是文化的表层——

表现形态,而未变化的是文化的深层内核。就这一点而言,它实际上并不比内地

乡村先进多少,传统的乡村社会规则和文化底蕴依然是其未曾脱离的乡村情结。(二)很难说清楚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本身是一个对村民关于生活感受的主观测量,它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反映义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但是也与村民实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主观评价与客观事实本身存在差距;二是因

为不同的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也会因为家庭收入、职业、阶层和是否本地居民而

存在较大差别;三是因为被调查者关于生活质量的看法的差异和认识程度不同

307

Page 31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而导致主观评价有较大差异。比如,关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不到位,因此,很多被调查者在主观评价时较少考虑这些潜在的负影响因素。另外,关于生活质量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多数被调查者侧重于物质生活

方面进行评价,而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方面;多数被

调查者只关注现实的生活状况,较少想到将来生活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关

于生活质量的所有测量指标体系中,不同调查者对各指标的影响权重认识也不

一样,有的侧重于家庭收入、居住条件;有的侧重于心理压力及精神方面;有的

侧重于权力、地位;还有的因为自己遇到特殊问题如健康、企业经营困难、资金、

人际关系等而有所侧重评价。(三)现实的生活水平与理想的生活质量当我们对某个地方居民的生活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区分实际的生活水平

与理想的生活质量的差异。从本次调查的指标来看,前者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家

庭收入、居住条件、职业、出行方式、人际关系、公共参与等客观性测量指标;而

后者则主要是指对社区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婚姻满意度、政府政策满意度等主

观指标的测量。而对于像义乌这样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研究其居民的“生活质

308

Page 31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量”是应该涵盖上述两方面涵义的整体意义的“生活质量”,尤其应该加大后

者的衡量权重。就本次调查而言,从问卷提供的信息来看,这两方面的测量指标

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但深入访谈资料却表明,村民生活满意度的衡量标准主要还

是以家庭经济条件、吃、住、交通条件等物质生活条件为标准进行评价的。当问及

“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压力和希望改善的生活”时,多数居民给予了“生活压力

很大”、“生活中烦恼的事情很多”、“没有个人发展计划”等回答。可见,村

民对生活质量更高层面的理解是缺乏的。造成村民对自己“生活质量”偏向于物

质条件方面理解与评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文化程度限制的认识程度及其经济

理性的价值取向所造成。

五、小结本次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大致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

析了义乌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义乌市农村居民对社区

深化发展的要求。尽管我们只是对义乌市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折射出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更

309

Page 31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为深刻的启示。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

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始终是重要任务。在义乌这样的发达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受到重视,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村子

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很多人都表示了认同,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总体来看提高了

不少,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大多数人都持满意态度,但

是,如果从“生活质量”的全面理解来看,其满意度还是有局限性的,真正意

义上的生活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调查组大致总结出以下几

点结论:1、做好环境建设工作。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村

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

村环境卫生;就像义乌市的“旧村改造”政策、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城乡垃圾一

体化收集处理等做法都成为当地农村居民拍手叫好的政策。2、缩小贫富差距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今农村,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

310

Page 31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原先的务农者走出了终日耕种的土地。利用自己手头积累的资本、利用近年来思

维得到的解放,他们果断地作出决定:投资第二产业。于是在农村一夜之间便出

现了大量土地生产以外的农业生产活动,各种养殖业、副业蓬勃发展。同时更是

出现了大量针对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的企业。而面对比务农来得更快的收入,

又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样的企业中哪怕只是打打零工。于是,人们的收入增加了

然而,农村里,单纯务农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少。在这部分人当中,有很多成了暴

发户,他们的生活水平有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人口,其余的大部分人也不再

为衣食所担忧。毋庸置疑,以工促农的方针是我们应当鼓励的。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仍旧看到了不少的贫困人口,他们或者是

身体欠佳,无法参与生产,又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或者是无

法把握住任何政策和先机,至今仍只知面朝黄土背朝天。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

论外界有何新事物新思想新政策,对他们来说仿佛都毫无意义。这部分人的生活

质量是难以想象的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所需要的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

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以及对他们劳动技能的培训。3、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个人的身体健康一直是

311

Page 31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人居环境对身

体健康的影响,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当趁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

人口的总体素质,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部分人看病

难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积极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将为居民

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 4、加快农村的文化建设。调查结果所显示,即使是在义乌这样一个物质文明

较高的城市,农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和居民对公共活动的参与情况都不容乐

观,这极大的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

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

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村人群多层次、多

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发扬优秀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这将大大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人们

的精神文化素质,在各种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群众关系更为融洽,也有利于建

设和谐村组、和谐村镇。

312

Page 31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不可否认,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需要其自身的努力,但更离不开政府

的引导,政府办事理所当然地应当更贴近百姓生活。在当今社会,政府十分重视

新农村的建设,为此也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希望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农村的建设会越来越好

农村的经济也会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出版社,2007

2、张淑英.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杨万江.浙江农村居民生活经济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代俊兰、史艳红.当代农民精神生活解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128

5、王雪莲、王绪郎.论农村城市化与农民生活质量.小城镇建设.2004(11):50

6、朱凯旋. 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新老因素制约满意度提升.市场研究.2006(2)7、于德运.我国农民文化心态的变化与与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战线.

2003(3)8、彭兴庭.是什么制约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价格与市场.2006(3)9、陈丹仪、沈竞康、陈凯先、王明伟.我国人口与健康状况简析.生命科学.第 17卷第 1期

2005年 2月10、郭庆松.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江西社会科学.1995(2)11、刘承伟、宋辉.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社区建设主要模式特征探析.鲁行经院学报

2003(6)12、李正龙.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月第32卷第1期13、农村人口健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jingji/30678/200502/14856564/

313

Page 31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14、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38.htm

15、百姓眼中的社会与发展——来自中国八大城市的调查报告 http://www.lookinto.cn/survey/1696/

314

Page 32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当为万世开太平——淮南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行性研究及实施措施小议

闫磊 1,郑斌 李多师 2132

(1.淮南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安徽淮南 232001;2.淮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

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其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重大,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政治、经济大局,必须对少数民族地

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认真详尽的调研和思考。

本文选取淮南市李冲回族乡作为样本,对制约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进行深

入探讨。由于当地土地贫瘠、传统农业萎缩、村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同时由于

民族饮食和宗教特点,该乡牛、羊屠宰及加工业十分发达,造成以水环境污染为

132闫磊,男,1980年 11月生,安徽淮南市人,现任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科科员,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师职称。郑斌,男,1957年 7月生,安徽省凤台县人,现任安徽省淮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管理工作。李多师,男,1966年 10月生,安徽淮南市人,现任安徽省淮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民族事务工作。

315

Page 32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首的立体污染情况严重。依托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已取得的特色农业成果

我们提出当地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措施: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立体污染防治体系,大力发展生态

观光旅游业和农业品牌的创建及推广,逐步建立和增强农民的自尊心、自豪感、

自信心,强化环保意识,促进内部监督,加强农民自我管理,对农村生态文明

建设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建立创新的企业化运作机制。大力促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结

合,提供现代农业企业化平台,加速土地流转,引导热钱从投机转向实业,最

终实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三、建立长远的人才保障机制。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里,人才的

带动作用体现的尤其显著。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开展三高人员“回游”计

划、设立特种奖学金项目,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双重倾斜,努力培养、扶持当地

的致富带头人、科技创新带头人,带动一方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316

Page 32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 可持续发展

1综述

1.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屈服、崇拜自然的远古,到以大规模征服自然甚

至破坏自然为特征的产业革命,逐渐发展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

这是人类不断反思与觉醒的过程。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

择。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

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

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

果两大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

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317

Page 32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由此可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

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

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

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条件、产业培育、农民素质教

育、制度与体制等有机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当地

的实际情况,在剖析当地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确定

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模式。[2]从而更好的保护农村地区的资

源与环境,促进农村不断改变落后面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集约

化程度的提高,乡镇工业、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现代

“石油农业”所特有的高投入和农业污染问题,已经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以及

大中城市郊区出现,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318

Page 32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仅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45亿元,每年因

农业污染减产粮食在 5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300多亿元以上。[3]事

实上,早在 1977年,联合国 FAO就强调指出:“从我们反映的现实情况来看,

令人担心的是富裕世界正在沿着错误的方向走下去,而贫穷世界也力图跟着它

们犯同样的错误”;“农村世界必须改变农业生产方法,使这种生产少依赖高

能耗的投入(化肥、杀虫剂及重型机械设备),而更多地依靠自然平衡,即:依

赖人类适当管理和可再生投入(如太阳能、水、作物轮作、废物循环等)之间的

相互作用”。可见,现代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不仅要与人类

社会,而且要与人类及农业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和谐相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不但如此,农业的特殊地位也决定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

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对农

业的地位和贡献进行了经典性概括: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可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

319

Page 32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五大方面。[4]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特殊的现代产

业,农业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应该被定义为“城市功能

拓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一是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二是涵养水源,净化

水体与土壤;三是减弱噪音,改善人类生理、心理状况;四是提供土地和空间,

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五是提供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和度假的胜地。然而,

长期以来农村的这些功能多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发。这就要求我们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深入思考、加大创新,早日实现农业原有的多元功能。

2 淮南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调研

2.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淮南市是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回、蒙古、苗等 33 个

民族成分。全市总人口 24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3.5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1.6%。全市共有 3 个民族乡,13 个民族村,民族乡数量居全省各市之首。少数

民族地区事关国家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

独特性,决定了本次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0

Page 32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淮南市共有 3 个民族乡:古沟、李冲、孤堆,全部为回族乡,人口总数近两万人

在充分对比了三个民族乡的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后

最终选取李冲回族乡作为淮南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样本进行深入调研。

1. 一、立体农业有一定基础,生态旅游有开发资源

李冲回族乡土地资源较差,耕地数量少,多山地、河滩地,传统农业萎缩。多年

来,为提高单位亩产,一直实施小麦套花生、花生套西瓜的套种间种技术,面积

为 8000亩左右。并根据土壤条件,引进多种经果新品种,大力开展石榴、桃、

杏、梨、葡萄等果树种植,结合原有“茅仙洞”庙会传统和其他旅游资源,每年

吸引约 20万人次的短途游客。

1. 二、少数民族凝聚力较强、民族特色明显,较易打造特色品牌

李冲回族乡现有人口 18150 人,其中回族 7805 人,占总人口的 43%,其中,

汉族居民外出打工较多,但是由于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回族居民全部

在家从事生产,极少有人离开家乡,民族凝聚力较强。目前,当地仍保留着许多

321

Page 32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民族特色,比如一年一度的开斋节等传统节日。今年,依托牛羊肉加工及清真食

品产业,正在筹建回族特色商业街,吸引外资注入,打造本地品牌。

2.2 淮南市李冲回族乡概况

李冲回族乡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城南部,地处东经 116°41’——

116°42’,北纬 32°40’——32°41’。南与寿县接壤,北与凤台县经济开发区相

邻,东连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西与刘集乡、毛集实验区隔河相望。乡域面积

22.5 平方公里,下辖 6 个行政村,24 个自然庄,97 个村民小组。截止到

2010年底,全乡实现社会总值 2.98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5353元,财政收

入 100万元,招商引资完成 9860万元。李冲回族乡现无中心集镇,乡政府驻

地为民族村,其陆路距凤台县城 5公里,水路经城关渡口距县城 2公里。

1、地形地貌

李冲回族乡位于凤台县城南岸,是凤台县唯一的山地区,淮河呈“S”型由西南

向东北流经该乡。陆路有省道 S102线穿境而过,距滁新高速入口 15公里,与

322

Page 32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省道 S204、S308线交会于凤台城关镇。距合肥骆岗机场 110公里,距淮南火

车站 28公里,水、陆、空交通便利。

全乡南、西、北三面为淮河环绕,称“淮河三湾”。八公山脉横贯东西,地势南

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岗地、河滩地,地形地貌多样。境内南部山峦起伏,有

48座山峰,最高峰为老山,海拔 137米。最低山峰海拔 35米,山岗地形由南

向北平均以 5%的坡度下降,湾地平均海拔 21米。

在高程 35-137米的范围内,山地坡度大,不能用于农业耕地,为防水土流失,

采取植树造林,发展防护林及经果林。在高程 21-35米范围内,地势逐渐减缓,

坡度大约 0.55%左右,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多为改造梯田,用于农业耕种。在

农业耕作区,经过多年努力,全乡排灌水系网基本形成。

2、土地资源

李冲回族乡 2010年土地总面积约 22.5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 2.00亩。全

乡农用地 1381.66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60.99%。其中耕地面积 838.07公

顷,人均耕地 0.77亩;林地面积 388.16公顷;水面面积 141.61公顷。

323

Page 32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全乡建设用地 350.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7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

地 177.21公顷,工业用地 108.18公顷;交通用地 379.53公顷;水利用地

57.9公顷。

3、土质条件

李冲回族乡属江淮丘陵地区,局部为石灰岩残丘,成份以石灰岩、紫砂岩为主,

山脊自东向西,属剥蚀构造的低山丘类型。沿淮河两岸,因历次汛期涨水而沉积

泥沙,形成 0.5公里至 2公里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土质大部分为砂壤

沙,少部分为粘土并含有少量砂碌,从高到低含砂量逐渐加大,沿河洼地为砂

性土。

4、水资源

李冲回族乡地处淮河之滨,河流水系较为丰富,除淮河外,乡域内水系自然走

向多源于南部山地,流向北,入淮河。其主要水系有:凤寿路沟、邱家大沟、老

八沟及魏民路中心河。境内大部分沟河一般年景均有存水。另外,李冲回族乡浅

层地下水丰富,基本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324

Page 33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5、气候条件

李冲回族乡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热

水组合条件较好。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乡域降水在年际内分布不均,导致洪、

涝、渍、旱灾频繁。

李冲回族乡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气温 15.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897.8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23.1小时。多年平均有霜期为 149天,

无霜期 216天。四季分明,气候资源比较丰富,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粮

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花生、棉花及各类经果为主,牧业以牛、

羊为主,为农牧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3 淮南市李冲回族乡农村建设现有成果

2.3.1 经果林及特色农业

李冲回族乡现有经果林面积 5500亩,特色农业面积 12500亩。

经果林以桃子和石榴栽种为主,其中桃子 2500亩,石榴 1000亩,油桃、杏、

李、梨、葡萄等 2000亩。主要品种有安农水蜜桃 2000亩,蒙阳红 700亩,凯

325

Page 33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德杏、太阳杏 400亩,曙光、艳光油桃 800亩。其中,桃子亩产商品果 2000斤

总产 500万斤,单价 1.4-1.8元/斤,总收入 800万元;石榴亩产商品果

1000斤,总产 100万斤,单价 2.5-4.0元/斤,总收入 300万元;其他水果

总收入 1200万元。该乡于近年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两个:李冲水果基地、淮磷

石榴基地。

今年以来,该乡坚持市场取向,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逐步扩大小麦套花生,

花生套西瓜,西瓜套蔬菜等套种、间种面积。目前已有王岗西瓜 7000亩、食用

菌 20000 平方米、七彩山鸡养殖场一个、黄牛繁育基地一个、黄牛快速育肥养殖

场 3 个、牛肉加工厂一个、香油加工厂 4 个及牛羊屠宰加工作坊近百个。农产品

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香油加工、牛肉加工两个方面。

2.3.2沼气利用

李冲乡养殖业、屠宰业较为发达,开展农村沼气项目基础好,农民积极性高。目

前,李冲回族乡利用项目建设沼气池一百个。其中,民族村 80 个,魏郢村 20

个,均为 8立方罐。充分利用牛羊粪便和牛羊屠宰废料充当沼气发酵原料,一

326

Page 33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定程度上减轻了原有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在为农民提供了

清洁生活能源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2.3.3 农业衍生产业

李冲回族乡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淳厚的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业优势独特。

该乡境内的茅仙洞旅游景区占地 16.87 平方公里,景区内古泉、古树、古道、古

刹、古战场、古遗址星罗棋布。人文景观荟萃,历史积淀深厚、自然资源独特、地

理环境优越,现为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新辟景点有:南天门、观景楼、丹井园、

华夏第一人文洞府、花鼓灯演绎广场、游客观光码头等。

生态观光农业也是李冲回族乡旅游的一大特色,现有农家乐共 5 家,吸引人们

走进农家体验乡村风情。瓜果飘香令不同季节弥漫着异样的风情,春赏桃花、梨

花争艳之美景,秋享石榴采摘之快乐,夏冬感受西瓜、水蜜桃、樱桃等水果的不

同滋味。

3 淮南市李冲回族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分析

3.1立体污染日益严重

327

Page 33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第一,水环境污染

李冲回族乡由于牛羊屠宰业发达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污水横流,环境

污染严重。由于民族特点,回族有从事牛、羊屠宰业的传统,李冲乡现有大大小

小的屠宰作坊近百个,均为分散经营,污水及屠宰废料随意处置,造成严重的

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到已经影响该乡的人畜夏季饮水。水

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屏障。

第二,大气污染

李冲乡传统农业面积较少,麦秆焚烧问题不严重,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煤矿、砖厂、线缆厂等,由于生产规模较小,配

套设施不完善,环保意识较弱,工业烟尘随意排向空中,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由

于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使其对新兴的科技成果、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

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

因而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大气环境。

第三,土地污染

328

Page 33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由于地少人多、土地贫瘠,当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

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

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化肥之间结构

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

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3.2 环保意识缺失

目前,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环境知识的缺乏、环境行为的落后,已经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随着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

村垃圾数量也在增加。在农村的垃圾堆中,不乏商品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

废旧电池等,呈现出和 城市 生活垃圾相同的特点。但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缺

乏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污物大

多随手乱扔、露天堆放。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所散发的废气和造

成的污染,给村民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本

329

Page 33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会带来任何不利影响。比如在农村,生活废水

随手泼到地上,或是倾倒进附近的河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有些人家还将生

活废水积攒起来浇灌农作物,但现在的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洗涤剂,洗涤剂

中的化学成分在河流中会污染水源,倾倒在田地里则会使土地板结。

不但如此,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基础建设差,浪费大量土地的同时

还造成农村通行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本次调研中,安徽中祝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对此提出强烈呼吁,由于基础建设缺乏,该公司周边

农民自建房林立、家畜横行,杂乱不堪,且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可供通行,晴天

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严重瓶颈。

4 淮南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途径

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们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得出淮南市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行之有效的持续发展机制

330

Page 33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通过农民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的逐步建立和增强,可以促进内部监督,强化

农民自我管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第一、建立立体污染防治体系,提升农民自尊心。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环保科技攻关与推广工作,

加快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制订农村养殖废弃物处理方案,

完善农业生产废弃物收集处理集成和工业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办法;积极推广先

进的耕作制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增

施有机肥,改善土质条件;加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农村

环境污染。[5] [6]改变往日农村“脏、乱、差”的负面形象,形成绿色农业、生态农

业新局面,充分提升农民自尊心。

第二、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提升农民自豪感。

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文明乡风的形成,整洁村容

的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应该抓住当前“小长假”开发的趋势,结合

农村现有的经济资源,维护和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充

331

Page 33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分意识到观光旅游业的终端是文化产业,应当充分立足民族特色,结合传统节

日、宗教习惯、饮食文化等一系列民族因素,打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旅游项目,

带动区域公共设施配套、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及卫生安全建设,带动农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充分提升农民自豪感。

第三、重视品牌创建及推广,提升农民自信心。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 农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随

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已从制造升级为创造,从单一的产

品经济升级为内涵丰富的品牌经济,加快农业品牌的创建和推广,对促进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实

施品牌兴农战略,充分提升农民自信心。

4.2 建立创新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由于 2007年 7月 1日开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村供销社)与传统意

义上的农业企业一样,具有法人资格地位,具有更高的金融活力,应以此为契

332

Page 33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机,大力促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结合,提供现代农业企业化平

台,引导热钱从投机转向实业,最终实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的

新型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与农民不仅有严格的相互约束机制,而且

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7]三方均作为股东,参与管理、决策

和监督,形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面对当前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始终牢记市场决定生产这一原则,建立农产

品销售网络分级制度,将不同的消费需求与不同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一一对应,

根据农产品的质量、品相、产地、农药使用情况、深加工情况决定销售模式。举例

来说,当地今年引进了安徽省农科所的新品种——有机富硒米,由于富含人类

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并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对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也能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口感也比普通稻米好。但每亩成本比普

通稻米高 300元左右,产量也略低,因此售价比普通稻米高 3倍左右,普通居

民日常生活难以承担,急需开拓销售渠道。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农产品分级销

售网络,提供不同的销售平台,更好的促进农产品的分级经销。逐步建立严格的

333

Page 33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农产品分级销售模式,将农产品分为特、一、二、三,共四个等级。其中一、二、三

级农产品采用日常消费经销渠道,一级产品供应全国各大、中型超市,为有机绿

色食品,经过严格检验,从选种、播种到收获、运输,均有专人负责,严保食品

安全。并由政府出面,注册商标、统一广告和品牌推广。二级产品为产地特色农

产品,比如王岗西瓜、淮磷石榴、中祝食用菌等,主要采取在当地建立专业市场

的方式进行销售,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规模。三级产品为普通农产品,

仍旧采取现有的传统模式,散户批零经营。而特级产品则是在一级产品的基础上

还具有品种新、营养高、产量低、价格高等特点,专门开辟单独物流渠道,供应

高级饭店和有此种消费需求的少量家庭,甚至可以深加工后作为政府接待的礼

品,强化品牌推广。

要想实现农产品分级销售,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基础支持:

一、实现农业企业化,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土地流转,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

品化的、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334

Page 34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

险,才能够确保农民的基本利益,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均衡国民

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长期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

行。

三、以当前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为契机,建立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为

特级和一级农产品的每一步耕种步骤建立档案,为每一批次的农产品打上序号

和防伪标签,做到责任到人。采取回溯追责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明确到人

明确到环节。

4.3 建立长远的人才保障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指出: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

发展历程里,人才的带动作用体现的尤其显著。短期来看,要想快速的向农村地

区提供人才补给,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 一、创新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335

Page 34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从 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到 2008年全

国范围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大贡

献。但是,由于选拨机制的限制,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学历背景为文科,文字能力

强,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经常整日“借调”在镇办公室里做着打字员、

记录员,甚至是书记、村长的“秘书”等工作。

当前,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旺盛,如农业技术、水产品养殖、畜牧、兽医、法律

市场信息、金融等方面,需要大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进入农村服务领域。在大

学生村官的选用上,应借鉴公务员公开招聘的方法,由各乡镇最基层单位上报

所需的人数、专业和岗位,经统一审批后确定明确的招聘计划,改变现在基层无

上报计划、村官纯粹下派的“拉郎配”现象。并在三个方面做出重大改变:一将

往日以地市为单位分配选聘指标,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分配选聘指标;二将往日

以党员作为优先选拔条件,改为以学生科研项目作为优先选拔条件;三将往日

《行测》+《申论》的笔试方式,改为综述+专业的笔试方式,从而将大学生村官

336

Page 34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这一带有志愿者服务性质的岗位的选拔机制在本质上与公务员选拔机制加以区

分,更好的贴近农村需求,更快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服务。

考虑到现实因素,部分大学生村官还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难以安心农村

工作的情况,应该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中逐步推行“农村户口优先、生源地优

先”原则,加大大学生村官培训力度,用实际措施使农村紧缺的大学生人才真

正的扎根农村,带头致富,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二、开展三高人员“回游”计划

我国已于 2001年进入老龄化阶段,[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 13.26%,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始

于 1951年,当时政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职工

的退休年龄为 60 周岁,女职工为 50 周岁。195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将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至 55 周岁。后来除个别有

微调之外,这一法定退休年龄沿用至今。

337

Page 34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退休的老年人可以说还完

全具有工作条件,而且老年人在多年的工作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这对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其他年龄段的劳动者不可

比拟的。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乡镇农技人员数量较少,培训课程理论性过强

而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技培训还存在反复性这一重要特点,同一知

识点有可能要连续培训三遍左右才能达到效果。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严重人

力资源结构性短缺这一问题,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成本最低、收效也最快。因此,

推行三高人员“回游”计划将会收到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该计划是指政府搭台

提供双选渠道,鼓励学历高、声誉高、年龄高(三高)的 55 周岁至 65 周岁退休

老人,一般为农科所、大学、研究院的农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后到农村从

事志愿者性质的支农活动。一方面,三高人员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发挥余热,弥

补农村急需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也为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

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338

Page 34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在短期机制发挥效用的基础上,必须创新长效机制,以保障人才在物质条件相

对较差的农村地区“请得来、干得好、留得住”。参照我国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

式,由政府牵头设立特种奖学金项目,资助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条件分

别是:一、家庭贫困、学习刻苦;二、专业对口,为当前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技

术、养殖、畜牧、经营管理、法律、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三、农村本地户口,并

自愿于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服务 5年。由于这类学生本身就是从农村走出来

的,对农村、农民有感情,加上经济条件较差,完成学业有一定阻力,依赖特种

奖学金顺利毕业后,扎根农村的比例相对较高。特种奖学金可以由基层单位负责

申报、审批,并按照学年度严格跟踪审核。同时,应大力调动受资助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农业相关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并在他们服务农村的 5年时

间里,提供贴息贷款,鼓励他们依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母校资源,进行农业相

关的创业活动。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双重倾斜,努力扶持他们成为当地的致富带

头人、科技创新带头人,带动一方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

最终目标。

339

Page 34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参考文献[1]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福建论坛,1997(3):24—26.[2]张义丰,谭杰,陈美景,等.中国长城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80—284.[3]孙跃杰,叶苹,王勇.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0459—10460.[4]邵超峰,鞠美庭,赵琼,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2):44-47.[5]李梅,苗润莲.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25—328.

[6] 邢晓燕,汪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6.

[7]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10 个人中 1 个是老人,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民报,2001,8,24.

340

Page 34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制约与前行: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目标达成陈爱如133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新农保政策实施的预期目标在于“普惠性、差异性、可持续性”,但

就制度现实运行而言尚未实现,且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本文检视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从目标达成和综合视角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意见。

关键词:新农保;目标;制约;完善The restri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e dilemma and target acquisition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old-age insurance CHEN Ai-ru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China)Abstract:The anticipated goals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old-age insurance policy is "Inclusive, difference, sustainability," but it has not achieved i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ystem ,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lemma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ral old-age insurance, and make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target acquisi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gles .Key words:the new type of rural old-age insurance system;goals;restriction;perfection

2010年 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全覆盖。”新农保应该成为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与“旧农保”相比,“新农保”制度可谓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无论是所采取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还是扩大的保障覆盖范围,亦或是多方共同构成的资金筹集方式无一不开辟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新天地。但就像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局限性一样,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新农保”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疏漏,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和制度的健康运行。如何为研究该制度设计出一个科学的“框架”,来保留优势成绩、排

133作者简介:陈爱如,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联系电话:013955394591,e-mail:[email protected],联系地址: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邮编:241002

341

Page 34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除缺陷疏漏与改善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新农保制度研究的重心。1 研究背景新农保是在地方先行总结了大量试验经验基础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实践下于 2009年 9月 1日由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才开始了在全国层面上统一实行的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与旧农保相比,新农保之“新”便是改变了国家补助缺位的状况而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财力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普惠性的基础养老金。该政策在受众甄别、保障水平、统筹层次、基金的筹集投资与管理上,也进行了相应规定。但即使是作出一定周密考虑的制度设计也会受制于时代的发展和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制约,在这些核心设计中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同时,还有许多没有被作为核心制度设计的环节更是容易被忽视,比如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分工、受众心理研究、立法建设、媒体宣传教育等问题也是在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的部分。通过学界研究,不断对制度进行改善与推进则是必须要践行的理念。

2 从目标达成视角检视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梗阻因素相比 1992年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新农保的

显著进步之处体现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等诸多方面。[1]新农保的预期目标可被概括为“普惠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从目标达成角度检视该制度存在的复杂制约因素。

2.1 在普惠性方面。一是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问题。我国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呈不协调趋势,在社会保障的替代率水平上,农民的养老金替代率普遍处于总体低水平,并且又落后于城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进而进一步制约着农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制度原则的矛盾性问题。社会保障的原则中强调制度的强制性,而新农保则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整为农民自愿参保。强制性换为自愿性后相应导致参保人数少、覆盖范围小等问题。三是基础养老金的制度存在漏洞,存在年满 60 周岁老人基础养老金的

342

Page 34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发放是与其子女个人参保缴费捆绑进行的现象。因而在性质上又与自愿性存在矛盾。

2.2 在差异性方面。一是统筹层次问题。现实行的新农保政策统筹层次只到县级,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基金投资渠道的狭窄和保值增值的困难,也导致了地区间发展的分散,阻碍全国制度的合理性差异的形成。二是地区财政差异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地方政府也有足够财政给予补贴,财政压力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政府无力支撑财政的补贴部分,从而背上长期的沉重负担。三是逆向选择问题。制度设计中对缴费水平设计了五个档次,指导意见规定对于选择较高档次的可以给予适当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越是富裕农民越倾向于选择较高缴费档次,从而获得鼓励,取得更多养老金。愈富的地区与农民愈富,无形中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差异和贫富差异。

2.3 在可持续性方面。一是农民短视问题。受小农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教育程度制约,农民较多考虑到当下生存状况而无法实现从长远视角来看问题。这也就导致在自愿性原则下很多农民规避长期规划下其心理上设定的不确定性。二是集体的补助空缺问题。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仍然能发挥作用的农村集体组织寥寥无几,甚至已经趋向消亡,因此依靠集体组织的作用基本是不实际的。三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摊问题。我国地方政府责任不清,政出多门,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省级、市级、县级政府缺乏明确的责任限定,不但影响资金的安全,也影响着制度的安全运行。四是政府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新农保强调中央政府对基本养老金的承担责任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功能,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在缺乏压力释放机制的情况下可谓岌岌可危。五是基金运营和管理问题。我国基金投资渠道狭窄,收益不高,保值增值存在困难,迫切需要开通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渠道。现行社保基金财会制度不够规范,尤其是“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不够健全。

2.4 在框架性综合制约因素方面。对于一个制度而言想要求得稳定有序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上都给予反思。在宏观方面,一是法制问题。我国的

343

Page 34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社会保障法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一般立法先行的常态在我国具有特殊性。由于长期空缺完整全面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也直到 2010年才颁布属于我国的《社会保险法》(2011年 7月 1日起施行),且仅仅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也难以为新农保的实施提供针对性的法律强制约束。二是制度衔接问题。包括不同地区间的制度安排衔接和新农保与其他社保体系制度的衔接。没有完善的衔接安排则会造成制度的混乱和管理的缺位。三是执行层次问题。无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还是政府、集体与个人之间都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安排与秩序规范。在微观方面,一是农民缴费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偏低,缴费能力远不及城镇居民,也制约了新农保的长期运行。二是心理问题。受到旧农保的影响,部分农民心理上很难再相信新农保的实际实施效果,对国家政策心存疑虑。在众多制约因素的阻滞下,新农保制度也只有在完善与改进中才得以前行,

否则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得与旧农保同样的结局。3目标达成视角下的对策研究3.1财政先行,加大宣传,推进普惠性目标实现3.1.1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首先要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2],在促进经济有序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注入鲜活鲜活充足的资金,以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其次要使新农保和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做到相辅相成。在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大体包括土地养老和家庭赡养等,土地作为承载农民生存本源的生产要素在农村居民的常态后备力量中发挥着厚重深远的作用,也吸纳和承接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形态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现在乃至未来仍将牢固存在,强调孝德的家庭养老方式也影响着新农保的实施。再次可以适当考虑将新农保的个人账户资金筹集和商业保险相联系。要加大农村在个人账户上的投入,首先得保证农民收入安全。将商业保险引入农民的生产活动中,为其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344

Page 35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和收入来源。也可将资产建设理论134在中国的农村社保工作中得已应用,引入资产建设要素,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设计的局限,并使之成为一项引导和帮助农民积累资产的制度化手段。

3.1.2逐步提升农民参保的意识一是要广泛宣传,更新传播手段。首先要对农村的村委干部进行先行培训,

增强其新农保知识水平和参保意识,使新农保精神能够以权威的方式从上级向下方传达与流通,在全农村形成带动性的氛围。其次是要采用更能为农民接受的媒体方式,比如颜色鲜艳的文字精简的彩色宣传画报、农村活动中心的口头宣传介绍、电视公益广告等等。再次是可以让新农保知识进课堂,对农村中即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后备军的学生们进行教育。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农村区域,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不同生活形态习惯的乡村部落都要对症下药地着重于新农保某一部分政策的传播以及避免生活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心理障碍。针对性地使不同类型的农民都能树立起对制度的信心,尽可能地在源头上吸引更多自愿性参保人员,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3.1.3 进一步从制度上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由于在指导意见中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导致出现满 60 周岁老年人基础养老金和子女捆绑现象。这可能并非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便是子女赡养老人”的缴费模式,“继续强化传统家庭保障制度”。考虑到现实中亲子关系的多样性以及子女生活的差异性,有些子女是有心赡养但经济实力不足,或也可能会采取其特有生活形态与习俗下的照顾赡养方式,老人却因子女的不可抗拒因素而在制度的普遍实施下无所保障。所以必然要修正此项制度,来坚持新农保的普惠性目标。可以综合实际情况对满 60 周岁老人的子女自愿参保的,每位适当奖励少量补贴,134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发展特聘教授迈克尔·史乐山博士是“资产建设”概念的首倡者。所谓资产建设,是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

345

Page 35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促进满 60岁老人子女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每位年满 60 周岁的老年人都老有所养。

3.2 提高统筹,多层发展,推进差异性目标实现3.2.1 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由于仍处在县级统筹的现状,新农保的基金也被局限于小范围的调济与使

用,进而使风险集中在狭窄局域内,无法保证基金的安全性,也就无法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首先只有提高统筹层次,才能使保险基金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得到调动共济,也分散了风险、减小了基金运营危机的发生率。所以当前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统筹层次上升到市级,逐步扩大到省级统筹。其次必须加强基金运营的监管,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除基金养老金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支撑外新农保个人账户部分的基金实际上要经过远期纵向平衡,监管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基金长期积累和运营过程中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基金的保值。

3.2.2 有针对、多层次的建设新农保体系一方面,我国存在着地区差异巨大的社会现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齐头并进是异常困难的,因而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新农保标准是很有必要地,对经济发达适当抬高缴费档次,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减低门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不同农民群体中按照各自特有的需要,按年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家庭农业性质等条件进行标准的量化,多层次地有分类地为每位农民量身打造适合其生活习惯和家庭状况的新农保,而非全国统一标准,忽视了不同农民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3.2.3 重审标准,合理调节收入差距由于指导意见规定对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农民给予鼓励和补贴导致了收入

差距的逆向流动,对贫困农民造成的影响是恶性循环的。固然新农保的实施要注意差异性,但此差异性是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而非拉大农民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因此对于此项鼓励政策应加以重新审视,避免愈富的农民所得愈多,愈穷

346

Page 35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农民获益愈小。在政策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考虑低收入农民的实际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以及促进其脱贫致富的条件,使贫困农民能够比富裕农民更优先从新农保制度中获得经济保障,改善其生活条件。

3.3 政策强制,合理责任,推进可持续目标实现3.3.1 参保逐步强制化新农保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覆盖范围小、参保人数少等缺陷是由于自愿性

实施前提下农民的心态制约。制度设计初衷是由于农民地区尚不具备强制开展社会保险的条件,因此才调整为农民们自愿参保。但在不改变农民小农心态的前提下,自愿参保只会使参保人数稀少。由于农村地区教育体制的长期滞后与不完善短期内彻底改变农民的思想素质实属不易。若要使新农保能够长久地可持续地得到发展运行,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应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原则,让符合参保条件和标准的农民都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参保。而避免新农保政策和商业保险的自愿参加混为一谈。

3.3.2 在集体补助缺位的情况下加大政府财政补助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的变革导致仍然能发挥作用的农村集体组织

趋向消亡的客观现实下,由政府来承担新农保制度设计中承诺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共同构成”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像温家宝总理要求的那样,

“各级政府宁可少上点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大事办好”[3]。在这里,政府一是要整顿政府工作纪律,坚持严肃认真的做好政府财政的补贴工作。二是要明确制度,从预算到拨款到反馈都有专人负责、专项条款规范,操作过程科学完善。三是要对有能力进行补助的农村集体组织进行鼓励和发扬,避免出现基层财政补贴尤其是配套补贴空壳化现象。

3.3.3 规范地方政府责任,推动新农保政策层面的可持续要规范地方政府责任,但不要统一地方政府责任。毕竟在地区经济发展不一

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是无力拿出和富裕地方政府同样数额的财政来支撑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的。首先要合理分配省市县各级的筹资比例,

347

Page 35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按照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调整支付比例。对于富裕地区则可将比例适量倾斜于县级政府地分摊到各级政府身上,而对于贫困地区则可以较为平均或出于减轻县政府负担的考虑来分配各级政府支付比例。其次要使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其责任,精简冗赘无能的办公人员,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办公效率,明确安排各个部门的责任,坚持政事分开,整合管理资源,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并加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3.3.4寻求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增长的渠道,减轻政府压力支付压力影响着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运行,也一样影响着政府工作的可持

续发展。要减轻财政方面压力,寻找到可释放的机制,就要求政府能够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寻求创新筹资方式,来支撑长期的财政补贴支付。结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一是尝试将针对农民农产品补贴、风险基金、专项农业补贴等其他资金中抽取少量融进新农保的筹资中,从长远意义出发来推进财政的平衡;二是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乡镇企业、集体经营部门优惠,鼓励其为新农保制度提供资金支持,既提高其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又为制度可持续发展作了贡献。三是运用公益广告、流动媒体等形式鼓励城市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进行个人性或团体性的公益捐款筹资,帮助贫困农村地区有能力推动政策的可持续,发扬社会爱心和中华美好品德,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实现。

3.3.5完善基金运营和管理,增强体制建设我国基金的投资渠道狭窄,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足,基本集中在购买国债、公

司债券和不动产上。由于股票收益高但风险巨大,一般投资于股票的份额只占极小数,因为增加基金收益的前提是保证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因此针对安全至上的先提条件和新农保基金长期平衡的特点,将基金投资于我国国债和国企债券还是不失稳妥的良好途径。在基金管理方面,建议国家建立纵向分权、相互制约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推动建立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政策制定、经办机构负责业务执行、税务部门负责社保税(费)征缴、财政部门负责社保资金管理、审计部门负责社保资金监管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纵向分权、相互监督制约的管理模式,

348

Page 35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透明度。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系统,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加快账户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4综合性分析视角下的对策研究4.1宏观框架视角的对策4.1.1新农保将按社会保险法实施我国长期缺失综合性完整性的法律规范。从 1992年的研究倡导至 2011年

终于即将盼到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将新农保纳入社会保险法,使制度运营有法可依,使操作管理有章可循,也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现今制度在各地实施的混乱状况。同时用法律规范各项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转换,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起到核心的权威的领导作用。

4.1.2 做好新农保政策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一方面,新农保和旧农保的衔接问题已在文件中有所体现和规定。国发

[2009]32号文件对新、老农保制度的衔接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 60 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 60 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另一方面,新农保和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配套。国发[2009]32号文件指出,新农保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4]可以从制度规划、政策支持、创新研究、试点先行、规范管理几个步骤逐步实现各项制度的对接。同时,要做好制度覆盖对象的界定工作,每项保障制度的受众在制度间存在的交叉现象应在技术支持下得到解决。

4.1.3 明晰执行层次,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的责任关系即使是政府也依然由理性人组成,难免存在互相扯皮推脱的现象。因此要在

整体上把握好新农保的实施,各级责任必须明确。按照各环节经济承受能力和具

349

Page 35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体发展实际来安排各自职责,运用法律等强制性规范确定责任分摊,并运用惩罚手段规避违反行为。

4.2微观框架视角的对策4.2.1 要解决农民缴费难很多农民放弃参保的原因就在于其本身生活的拮据,对于参保有心无力。要

解决农民缴费问题首先自然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建设,从经济源头为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并将其切实拉入低保范围。同时针对这部分生活在低保线下的农民加大普惠式养老金所占保险金的比例,在一段时间内将其低保金额取适当比例存入个人账户。

4.2.2 要解决农民心理难关于旧农保政策的朝令夕改,责任不清,更无法使农民获得切实的利益保

障,致使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信心。[5]要减轻或消除旧农保对农民心理的影响,就要加大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加大信息透明度,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农民对个人账户资金安全保值增值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吸引力,解决农民缴费意愿难问题。

5 小结与展望 2009年正式实施的新农保政策发展至今不过两年时间。体制建设还不成熟,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是政策运行中的必然,为了使新农保政策更加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健全的保障,各界学者与各级政府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农保必须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实现普惠性、差异性、可持续性的目标,切实推动农村建设,保障农民生活。同时一项制度的健全与否也只有靠实践来证明。在未来的发展与运行中,我们期待着新农保制度能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1]《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新农保的实用性决定覆盖性[J],中国经济时评,2009(36):5.

[2]杨晓蓉.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0(4):28.

350

Page 35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3]邓大松,薛惠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1):91-92.

[4]朱嫒嫒等.我国农村与城市养老现状的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10):692-693. [5]王梓西,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障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6):203.

351

Page 35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建设宋文娟

(安庆师范学院)

进入 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战略,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并指出到 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并写进政治报告,彰显了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

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

352

Page 35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1]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囊括了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不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它把人与社会看做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如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1] 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353

Page 359: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在此,我们认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

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内容上看,生态文明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观念的持续增强。这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理念,包括正确的生态心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哲学等,它主要体现为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高度自觉。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色 GDP核算、植树种草、节约型消费,以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教育、宣传、管理等,它体现了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三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不断完善。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这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并保证实施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等,它体现国家对公民、法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制性要求。 

二、当前农村生态现状及问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从区域划分上看,它主

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两种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是以“生态农业”(或“农

354

Page 360: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广阔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相对短缺,农村基层环保机构、环保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如果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和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最终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恶化1.森林资源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 1.95亿公顷,森林覆

盖率 20.36%,森林蓄积 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 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

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 2/3,排在世界第 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人均森林蓄积量 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7;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 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78%,平均胸径仅 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 49.01立方米;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第七次清查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 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 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 13%,质量差的占 52%,全国宜林地 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草原资源全国草原面积近 4公顷,占国土总面积 41.7%。过年来,中国草原无节制地

过度放牧,片面追求牲畜头数,缺乏完善的草原资源管理,陷入草原退化和畜355

Page 361: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牧业生产水平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西藏、四川、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六大牧区的牲畜超载率已达到 20%以上。截至 2007年底,全国 266 个牧区、办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 20%的有 178 个县(旗)。中国已有 0.87亿公顷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 1/3,并继续以每年 133.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草原资源前景让人堪忧。

 

3.耕地资源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

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 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 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 13.3%属于 15 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 度以上的坡耕地有 9100万公顷。

 

4.水资源利用总体上,中国属于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淡水

资源总量为 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 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 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美国的1/5,是全球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007年,全国农业用水量为3598.3亿立方米,比 1997年降低 8.2%,占总用水量的 61.8%。200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用水量分别为 1174.9亿立方米和 1035.2亿立方米,分别比 1997

年下降 13.6%和 15.1%。 

(二)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两方面。就农业污染而言,中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其利用率不

足 35%,未被利用的化肥养分通过径流的淋溶、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

356

Page 362: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污染水体,全国 80%以上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氮肥污染。全国仍有 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到 9000多万人,有 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建设部 2007年对全国 9

省 43 个县的 74 个村庄开展的一项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显示,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70%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户混杂;90%的村庄使用传统的旱厕;90%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此外,中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也逐年递增,这些塑料薄膜很难降解,其残留量高达四五万吨,成为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的白色污染。就工业污染而言,20世纪 70年代,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在给广大农民带来高就业和高收入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许多地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产业,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国乡镇工业废水 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50%以上,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而且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一些被关闭的严重污染企业被转移到农村。城市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还引发大量农业用地被侵占,因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 13.3 万公顷。[2]

 

(三)生态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深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和农耕文

化观念浓烈,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和后患持“无所谓”心态,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环保观念淡漠。在农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现象司空见惯,许多农民长期施用单一化肥,无限制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 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0- 161.

357

Page 363: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喷施农药,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及其他副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部分农村基层政府未能充分体现政府行为的规划指导作用,表现为“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考虑眼前利益的多,作长远打算的少”,从思想意识上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协调,使中央的政策措施往往难以落实。由于现有干部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干部晋升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

经济发展速度。各级干部都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大力招商引资,而缺乏对于引进企业生产性质的考核。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驻农村,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渣等使原来田园牧歌式农村原始风貌不复存在,农村居住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农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和群众固有的“小农意识”的契合,给农村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人为障碍和难度。正是这些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薄弱和缺失,使建设出现了“生产发展”与“环境污染”并存的不和谐状况。

 

三、构建乡村生态文明的路径乡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

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城市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农村生态文明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村的卫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优化、农村村舍的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等等;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农民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

358

Page 364: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内容。具体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倡导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健全的生态法律法规制度,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

其作用就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3]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虽有一系列单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但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属于空白区域,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十分迫切,意义十分重大,政府着手制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刻不容缓。鉴于我国农村自然状况的千差万别,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的办法、条例,尤其是适应本地区农村特点的法律、法规,而不能搞“一刀切”,要将农村的环境建设更多地纳入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范畴。[4]政府应以农村生活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对有效遏止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加快制定与当地实际联系密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为促进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可制定相关适合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条例等。此外,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

(二)积极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持续维持,其中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

建设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农村

[3]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西安:陕西出版社,2004.[4] 刘宗劲:政府角色:中国征地困境的内在逻辑及其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9(1):17-20.

359

Page 365: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的基础条件差,这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也极大地限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长期以来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地区环境设施欠缺和基础设施破旧老化,既影响农村地区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也限制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保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解决农村环境生态问题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短期内国家全部解决

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应以政府为主导,拓宽多种筹资渠道。除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外,还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政府应在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上进行大量投入,村镇垃圾处理费用应及时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把环境基础设施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积极倡导农村各种社会组织的协作,农业基础设施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5]例如,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结合农村实际,科学规划环境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排水设施,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使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渠道多元化。针对少数基层乡镇财政资源紧缺而无力发展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实际状况可采取灵活政策,如政府出资统一购买相关环境保护处理技术,然后发放到乡镇,作为技术支持。 

(三)努力坚持政府行为生态化生态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在市政决策、市政管理和施政考核等方面都要体现生

态的内容,体现生态的要求。落实生态为政观,实现政治生态化,就要求政府决策生态化。政府决策内容需要靠政府的具体执行行为来实现,即政府通过执行政策和法规,通过对社会和市场的规范和监督,达到对社会和市场的宏观调控。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农村,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5] 张红宇:农村经济如何应对严峻的形势[N],人民日报,2009-03-25(7).

360

Page 366: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下农村的特点与规律,提高执行、管理、服务、应变和创新能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

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有效防止农业污染。二是在基层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等问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发展路子。[6]

三是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农村废弃物,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宽发展领域。四是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坚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避免单纯的“一烧”或“一埋”。

 (四)建立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发展方式,作为政府部

门,就应摈弃那种单纯以 GDP 的增长作为终极目标的考核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绿色 GDP 是指在通常的 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 GDP”的提出,是为了校正传统GDP 的缺陷,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环境的保护。绿色 GDP核算制度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现有的 GDP核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各个层面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这一核算体系在引导经济活动最大化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占用和生态破坏的最大化。因此,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应加入对资源环境的核算,从而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正确衡量发展成果和政府政绩。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绿色 GDP核算体系,我国政府也着手进行

有关绿色 GDP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试行工作。绿色 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6] 吴双林: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N],农民日报,2009-03-23(3).

361

Page 367: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 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如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份将环保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只是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而忽视了农村生态建设,使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这种考核体系纳入农村环保核算体系之中,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机制,对绿化不达标的要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使这种绿色考核制度更全面、更完善。

 (五)制定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实行生态保护,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对于生态保护中“实施者”给予补偿的一种机制。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搭便车”的问题,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7]

由于市场机制无法保障自然资源的有效供给,所以建立由政府干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农村地区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目前,已有一些地区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制定了一些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生态补偿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且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补偿技术和方法,因此,有必要通过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以及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方法和经验。例如,农村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行政补偿制度,就是首先要保障湿地地区的生存利益,制定湿地保护工程的补偿标准,对因实施湿地保护工程而受到特别牺牲的禁开发地区予以补偿。[7] 金芳: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8(2):52-58.

362

Page 368: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编辑委员会 · Web view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论文集 论坛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学会

此外,还可以制定生态环境奖励制度,如“以奖促治”制度,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积极性。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地区的资金以及政策扶助力度,以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