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 2020 3 13 www.jfdaily.com WEEKEND ”, ”“ ”, ”。 ”, ,“ ”, ”。 ”, ”, ”。 ,“ ”。 ”。 ”, ”? 10 100 100 ”。 。“ ”。 ”。 ”。 ”, ”, ”、 ”、 ”、 ”, ”, —— 10 ”, :“ ”。 ,“ ”。 17 1991 7 ”。 11 11 11 20 4 20 ,《 ”。 2009 2011 3 100 300 2011 9 9 2 2 2008 …… 10 …… 2014 》。 5 20 200 2019 4 ”, 1936 4 》:‘ …… 。’ 。” —— ”。 ?! !” —— 94 。” —— 100 · 。” —— UFC

如何提升孩子的汉字修养2020/03/13  · 如何提升孩子的汉字修养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不久前,台湾作家张大春的代表作《认得几个字》推出了十周年珍藏版。在新版推出之际,他与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如何提升孩子的汉字修养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不久前,台湾作家张大春的代表作《认得几个字》推出了十周年珍藏版。在新版推出之际,他与“小象汉字”的创始人刘良鹏在分享会上一起向大家讲述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14 言讲2020年 3月 13日 星期五

    www.jfdaily.com

    编辑:徐蓓 执行编辑:张克伟WEEKEND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外音话

    疫情期间给家长的三点建议

    语录言

    ■孙云晓

    演讲听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

    ■ 麦家

    “西”字原来的意思是鸟巢

    刘良鹏:《认得几个字》这本书,以一种与孩子谈字的方式把孩子带入文字的世界, 让他们懂得汉字构造本身的意义以及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时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张大春:我们先来说说汉字的构造。汉字中的“羊”,其实是一只羊的头,而不是一整只羊。我们注意到,后来出现的字,比如“鸟”“马”,表现的都是完整的动物的样子,但“羊”却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牛和羊,在汉字里最早是作为祭品出现的, 所以表现的是牛头和羊头的样子,而其他动物则是整体的样子。这其实与中国古人整套的祭祀方式以及祭祀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是分不开的。因此,文字自有它内在的意义,不只是一种沟通工具而已。再比如, 一个大的宝盖头底下一个小小的

    孩子,这个字念“字”。宝盖头是什么意思?宝盖头象征的意义就是一个房子或是一个能够庇护孩子的家。但是这个“字”,原先并不是指写字,原先的意思就是养育孩子。从字形上看,这个字的意思很清楚,上头一个宝盖,下头一个小孩,意思是让一个孩子能够安稳地、幸福地长大。所以,“字”的原始意义,是养育、抚养。可是后来渐渐引申出了别的意思。孩子成长到一定的时候,三五岁要取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还分两种。一种是公开的正式的名字,比如苏轼的“轼”,就是他的名;另一种是他的字,叫“子瞻”。字和名是相互呼应的,比如韩愈的“愈”是往前的意思,所以他的字叫“退之”,有进有退。因此,一个人光有名不够,还需要有字来进一步说明。这就是“字”的引申含义。

    我最喜欢讲解的一个字是“西”,因为它和我女儿有关。我女儿小的时候,有一天,她自己在那里画图, 我看她画得很像树林, 于是对她说:来,我教你一个字。我先在纸上画了一横,再画了一个鸡蛋在下面, 接着把这一横连接着两根直直的棍子,连到这个像鸡蛋一样的东西上。我问:这是什么字?她说,不知道。我就再画了几笔,她发现那一横原来连接的是一棵大树,再一看那个圆圆的东西,她说这是一个鸟窝。我说:对,这个字我们今天念“西”。

    其实,“西”原本就是鸟窝、鸟巢的意思。可是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没有办法给予东南西北的“西”一个具体的形象。怎么办?只好把经常在西侧筑巢的鸟窝当作“西”。鸟窝通常建在西侧,因为如果建在东侧,太阳一出来会把小鸟晒死。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就把鸟巢当作是“西”。那么鸟巢怎么写呢?只好在旁边加一个木。

    一个木,一个西,栖息的“栖”,这就是鸟巢了。几乎每个中国字都有非常清晰的来历。古

    人造字的时候,有的按照形象造,有的按照接近的形象加上声音造, 也有的把不同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字。这些不同的方法,现在我们称之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刘良鹏:听说大春老师这几年一直在教小朋

    友“认字”?张大春: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念了一年的

    文字学, 研究生一年级时又念了一年的古文字学,所以,我现在常常把这两年学到的知识合并

    在一起,用简单的语言教给小朋友。我发现,小朋友们听我讲汉字的来历, 每个字听两遍、三遍,大概听到 10个字以后,他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很多时候,你把一个新字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字的构造、 来历以及如何使用。所以我建议,把文字学的内容编辑成小学生能够听懂的文字,作为小学教材来用。孩子大概从七八岁开始,就能够辨认图形所带来的各种意义。

    从甲骨文识字是最棒的开始

    刘良鹏:《认得几个字》 这本书讲的是你教两个孩子识字的故事。那么我很好奇,当初您的父亲是怎么教您识字的?

    张大春:在我念幼稚园中班的时候,我父亲算计着我一年多以后就要进小学了,他怕我跟不上,决定自己教我认一些字。因为我小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不聪明,只能算是天资中等,我父亲很清楚我不是一个学霸型的人, 而且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愿意做, 不然一点耐心都没有。 所以, 他就买了一套字卡, 大概有100张左右,正面是一个注音符号,背面是一个图加一个汉字,每天教我识字。

    这一年那 100个字到底学了多少, 我也不太记得,但是当我打开小学课本的时候,我已经从头到尾都能读懂。 从此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到了开学第一天,我会把所有的课本都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 只是为了看一看自己认不认得这些字。

    刘良鹏:您之前说过,孩子从甲骨文识字是最棒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

    张大春:我们来看“甘”字,就是甘心的“甘”。为什么会有那样一个字形?它其实是一个舌头。还比如甘甜的甜,左边是个舌头,右边也是一个舌头,其实它就是要强调这种味觉太好了。“甘”字上面有一横,中间有一点,这一点就是表示舌头最能够接受这个滋味的部位。所以说,古人造字,简单的一个“甘”字,看上去是一个象形的舌头,其实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象形。

    还比如表示动物的“它”。其实“它”这个字上面不是宝盖头,下边也不是匕首,它就是一条蛇。 我们今天写 “蛇” 这个字, 它的右边就是“它”。古人穴居或者住在树上,最怕的就是这种动物,晚上被它咬一口,第二天就没命了。所以,古人讲到蛇的时候,就说“它”来了,意指恐怖的

    东西。我们在教小朋友这个字的时候,不是只教它的字音、字形、训诂,而是教这个字怎么用。这个字形摆在那儿,有的孩子一看就告诉你,这是一条响尾蛇,脖子还是粗的。

    还有“老”字,看起来像是老人戴了个鸭舌帽。但其实,这个老字所表现的形象,是一个拄着拐棍披头散发的老人形象。这个形象不光是“老”这一个字,还包括考试的“考”。王考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祖父。老和考这两个字,根据“汉字六书”的说法,老就是考,考就是老。这些字之间都是互通的,只要孩子们了解了造字原则,很容易就能够掌握。

    提升汉字修养,并不是拿来考试的

    刘良鹏:还有一件事我很好奇:您是如何把比较艰涩的文字学推广到大众甚至是孩子们中间去的?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这样做?

    张大春:文字学在我看来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所有非常复杂的字,它的复杂,其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衣服的“衣”和表示的“示”,作为偏旁的时候, 这两个字就有着本质的差异。 表示的“示”,它是一个祭坛、一种祭祀形式,所以与祭祀有关、与神灵有关的字大多用这个偏旁。而当你把“衤”字偏旁的每一笔都展开时,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衣”字,所以“衤”字偏旁的字都和衣服有关。还比如,春天的“春”、秦国的“秦”、泰国的“泰”、演奏的“奏”,上半部分都是三横一个人,可是如果你去研究它们的背景,会发现它们很不一样。

    今天,我们还原这些字的意义,并不是拿来考试的, 我们的目的是想知道这些字形背后曾经有过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那些古人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字的来历又是什么。对于那些遥远国度的想象,也许就在这些活生生的文字里。就像秦国的“秦”,它其实是两只手捧着一堆沉甸甸的禾稼。你能想象吗?很多人正高高兴兴地抱着自己的粮食收成,这就是“秦”的最初含义———丰富的庄稼收获。就是这样一个“秦”地,从周王的一个附庸变成一个诸侯国,后来甚至统一了天下。谁能说这个“秦”字,不就是一部历史呢?也许它还是司马迁来不及写的历史,因为那是很古远的历史,透过文字,这一个字也许就透露了这个国兴起的原因。

    刘良鹏:这真的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文字。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这样来认识汉字, 他们一定会发现,原来汉字是这么有意思,原来这就是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在 “全球名校长论坛”疫情期十日谈特别节目中,向家长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烙印在他(她)的一生中。因此,我给家长提三点建议。

    一、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一

    个正面的引导。比方说,孩子会关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减少出门了,你出门有没有戴口罩,你有没有积极参加各种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等等。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大夫, 他去驰援武汉之后, 给他 10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他说,国家有难、百姓有灾,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有所担当,要去履行他的责任,所以他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医疗队,到武汉前线去抢救病人。我想,这位父亲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疫情期间, 孩子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问家长。比如,小朋友们不能一起玩了,应该怎么办?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一一给予耐心的回答。

    此外,大一些的孩子会关注到电视、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分析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些假消息是怎么来的。通过归类分析,教孩子养成使用、辨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习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 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和技能,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终身受益的。 而疫情期间,正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一个最好时机。

    还有, 父母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病毒突然来了,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当你想到孩子站在你的背后,你身负重要的责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保持镇静。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心、感到有希望,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怨天尤人, 悲观失望,那样的话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你的消极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二、开展有益而丰富的家庭活动。长时间闷在家里, 最憋不住的就是孩

    子。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书籍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可以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比方说,搞全家读书会、朗诵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人物搞一场模拟表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

    还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务劳动的锻炼, 平时在家的时候,都忙于埋头写作业,很少有机会做家务。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这个时候是孩子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可以让孩子学着做几样菜,力所能及地负责扫地、拖地板等家务,这也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很多其他的活动。比如,在室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运动, 有的家庭开展父子拳击比赛,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当然还有各种游戏,还可以欣赏音乐、看电影,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曾经主持研究过一项课题,叫作“少

    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方向就是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各种优良的品格,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不用催促、不用监督,他(她)就会去做。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整天玩手机。有的父母对我说,孩子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大人也是一样, 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那么,怎么养成管理好手机的习惯呢?北京史家小学的两个小学生给父母们发出了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建议全家人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内不玩手机。在这两个小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哪怕从一小时做起,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渐渐变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 孩子们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文明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养成了之后,孩子都是终身受益的。

    不久前, 作家麦家在腾讯 “星空演讲”的舞台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更确切地说, 是揭开了自己的伤疤。 但庆幸的是,麦家说,“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

    我的第一本书《解密》曾经被退过 17次稿。但正是因为《解密》被不停地退稿,所以在这种倍受打击的过程中,它像打铁一样被打好了。

    过去了那么多年,我还清晰记得写《解密》时的情景。

    那是 1991年 7月的一天,当时我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 大部分同学都在为即将毕业离校而忙忙碌碌,而我却发神经地坐下来,准备写个“大东西”。

    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 似乎暗示我将为它付出成倍的时间。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最后要用“11年”来计。

    11年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11年就是我的全部青春。

    这部小说发表的时候也就 20万字,可我删掉的字数可能有 4个 20万, 因为我在不断地推翻、重写、修改。就这样,《解密》生生死死、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

    在写《解密》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性格里的优点和我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缺点都被无限地放大了。那时候我常常告诫自己:当世界变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旧的人、慢的人、不变的人,为理想而执着的人。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念想, 而是我对自己一生的认定和誓言。

    然而很遗憾,我没有守住自己。我迷失了,一度!

    这个时代是容易让人迷失的。 因为这个时代

    崇拜速度、崇拜欲望,每个人的欲望像春天的花朵一样争分夺秒地绽放。

    我不是个圣人,我像大多数人一样,经不起利益的诱惑,锁不住欲望之门。

    随着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的成功,我被捧为了所谓的“谍战之父”。出版商、制片人纷纷抱着钱找上门,守着我的稿子。那个时候,我忘记了曾经的誓言。

    你们无法想象,从 2009年到 2011年,3年时间我写了多少东西?100多集的电视剧,还有两部上下卷的长篇小说,累计近 300万字。我变得超级自信,牛气冲天。可是这不是真的我。

    我不是属于那种才思敏捷的人, 但是那个时候的我,走到了自己的反面。结果可想而知,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下来了,几部作品都乏善可陈,甚至出现了很多恶评。

    我不应该这样的,可我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我做了这个时代的俘虏,在名利和诱惑面前乱了套。我成了自己的敌人,并且被打败了。

    很多大是大非的转折,需要一些外力和契机。2011年 9月底的一天,我父亲去世了。那天晚上 9点多钟,我突然接到电话,说父亲病

    危。我当然就回去了,但是我只在父亲身边待了 2个小时就走了。为什么?一是因为我觉得父亲可能不会走,另一个原因是我当时正在赶一部书稿,稿子前半部分已经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下半部在等米下锅,而我只剩下一天半的交稿时间。

    我心里对父亲默默地说:给我一天时间,等我交了稿再来安心陪你。但父亲没坚持一天,他只坚持了 2个小时。我刚刚回到家,就接到电话,说父亲走了。

    我年轻时不懂事,和父亲关系非常紧张,等我懂事了,他也老了。2008年我特别从成都调回老家,就想陪陪他,尽尽孝心。没想到,最后一刻,我最应该陪他的一刻……

    我觉得父亲是有意让我放空的, 他就是要给我

    这个难堪,好让我去痛思、痛改。真的是很难堪。 杂志社尽了最大的人道给我宽

    限了 10天,但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哪是写稿的时间?我不得不在灵堂上守着父亲的遗体写, 在亲人不绝于耳的哭声中写, 在荒诞和绝望中写……这不是写作,而是对我的嘲弄和惩罚!

    我想这一定是父亲安排的, 只有一个上了天的人,他才有这么大的本事,可以这么极端又贴切地羞辱我、教训我。

    从那以后,我整整一年没有打开电脑。我完全做好了不写作的准备。

    我在父亲去世的床上睡了半年, 陪母亲度过最难熬的日子,直到最后母亲把床拆了,赶我走。

    但我不知道去哪里。 我就像一部因急刹车而翻掉的车,许多部件坏掉了,并且拒绝去修。

    你们一定在想, 我这部破车后来是怎么被修好的?是时间修好了我。

    2014年夏天,我在强烈的冲动下坐下来开始写新作《人生海海》。

    这是我全新的一次出发,不论是题材、手法还是思想情感,我都和过去一刀两断了。我回到了故乡,回到我的童年,聆听我最初的心

    跳。我写乡村小世界,写命运大世界,写父子情深,写世道人心,写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写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

    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父亲安排我写的。我花了 5年时间,才磨蹭了 20几万字,平均下

    来一天不到 200字。2019年 4月,这部书终于出版了。我通过写它

    完成了自救,治愈了我的老毛病,没有功利心又用心用功地写了一部作品。 我没有报废, 我自己修好了“故障”,重新出发了。

    今天,我想对台下的年轻人说:人生路非常长,岔路口非常多, 你如果走错了路, 必须要想办法回头、改正。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1936年,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是个什么情形,国难当头。在这一年的 4月,梅贻琦校长写了一封 《致全体校友书》:‘夫国难已至此,然吾人决不可自坏其心理上之长城……万一不幸,本校亦当在此水木清华园中,上其最后之一课。’我想,学校永远不可放弃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的职责,就是老师讲课的职责,就是学生学习的职责。”

    ———不久前, 清华大学以在线直播的方式,与全校师生同上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演讲中,邱勇校长以抗日战争期间的清华大学校史故事勉励全体师生。

    “老兵老矣,但情怀尚在!在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遭受这么大的灾祸的时候,我岂能置身度外?! 为新闻弟子们和所有‘抗疫’英雄们致敬!为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后胜利而呐喊!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一个新闻老兵的情怀,我有!”

    ———近日,94岁的新闻学泰斗、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屠呦呦年少时曾罹患结核,从重病中康复的经历激励她走上医学道路。 历史将会铭记她发现青蒿素的功绩,这一发现,成功攻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致命的疾病疟疾,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近日入选 《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盖茨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梅琳达·盖茨为她撰写的评价中这样写道。

    “谁说女孩必须是柔弱的,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女孩也可以很强壮、勇敢,有很多面。 如果我也可以鼓励其他的女孩完成梦想,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近日, 女子格斗选手张伟丽成功卫冕 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冠军。她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

    张大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