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 專題報導 13 專題報導 主曆2013310星期日 主曆2013310星期日 寫《我的教宗弟弟》這本書的最初靈感,源自 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地方──距奧地利帝羅爾省 首都因斯布魯克不遠的阿布薩姆(Absam)聖母朝聖 地。這座教堂裡所恭敬的聖母像與眾不同,和波蘭琴 斯托霍瓦的黑聖母像、萊茵河畔科韋拉(Kevelaer的「憂苦之慰」聖母像,或是古歐洲眾多朝聖地中任 何一幅聖母顯奇蹟像相比,這是唯一號稱「非出於人 手」的聖像。或許只有墨西哥瓜達露佩的斗篷聖母像 能與之相比。這幅聖像的由來至今成謎,科學界無法 提出合理解釋。 1797年1月17日,一位名叫羅希娜.布赫(Rosina Bucher)的農家姑娘,坐在父母家中一樓的房間窗前 做著針線活,夕陽的餘暉灑落在她身上。就在那一瞬 間,正如羅希娜後來在正式紀錄中講述的,她看到一 位年輕女士隔著玻璃窗凝視著她。那位女士的面容 再也沒有消失,她的影像留印在玻璃窗上。聖母披著 頭巾,頭微微偏向一側,雙唇緊閉。她那嚴肅、憂傷 但又滿懷希望的目光,觸動每位瞻仰者的內心。看上 去,她就像透過天父家中的窗戶,再次深深凝望這個 世界。 對教會來說,1797年是舉步維艱的一年。啟蒙運動 的寒風,早已無情地吹進帝羅爾最後一座山城。拿破 崙的軍隊鼓吹法國大革命的價值觀,必要時不惜動用 武力,同時也朝著羅馬和教宗進攻。 因此,阿布薩姆的聖母顯現圖像,從一開始就不斷 遭到質疑和拒絕。最初民眾以為這不過是一幅玻璃 畫像,多次想把圖像擦掉。然而,聖母像只是暫時消 失,玻璃窗乾了以後,馬上又出現更耀眼的圖像。後 來有人還想把它磨平、拿強酸腐蝕,也都失敗了。最 後,主教團祕書處調查完後,許可把聖像遷移到阿布 薩姆的聖彌額爾教堂內。直至今日,這幅聖母像鑲嵌 在金碧輝煌的金框裡,供成千上萬的朝聖者瞻仰。 阿布薩姆的聖母有求必應,朝聖者奉獻滿滿感謝聖 母的禮品(通常是還願牌),就是最好的證明。很多 人特別喜歡在阿布薩姆結婚,帝羅爾各地的情侶,都 希望在奇蹟顯現的聖母像面前共結連理。來自巴伐利 亞州穆勒巴赫的一對情侶,也不例外。 1885年7月13日,瑪利亞.陶博-派特納(Maria Tauber-Peintner 1855-1930年)與麵包師傅伊西多.李 格爾(Isidor Rieger 1860-1912年),也選擇在阿布薩 姆結婚。「新娘受過良好的宗教培育。」當時的神父 在婚前面談的紀錄上這樣寫著。對一名普通的女傭來 說,這實在難得。時隔35年後,他們的女兒瑪利亞也 站在同一個祭台前舉行婚禮。這樁婚事可說是聖母親 自安排撮合的。瑪利亞透過《阿爾多廷聖母福傳報》 的徵婚啟事與丈夫結識,阿爾多廷(Altötting )是巴伐 利亞地區最知名的聖母朝聖地,該報則是當地的《天 主教週報》。這則徵婚啟事寫道:「中級公務員,43 歲,單身,天主教徒,家世清白,出身農村。尋找心地 善良、純潔的天主教姑娘為妻。女方要擅長烹飪、勤 勞能幹、會縫紉。可以在短期內結婚者尤佳。」 這是鄉村警察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的第二則徵婚啟事,他希望藉此找到理想的人生伴 侶。他的第一次徵婚是在1920年3月,可是沒有下 文。第二則徵婚啟事刊登於同年7月,這一次,瑪利 亞.派特納和他聯繫。兩人一見鍾情。短短4個月後, 1920年11月9日,他們就在阿爾多廷的普萊斯克辛 Pleiskirchen)舉行婚禮。 13個月後,1921年12月7日,他們的長女出生,領洗 聖名當然還是瑪利亞。1924年1月15日,長子也在普 萊斯克辛出生,取名為喬治。1927年4月16日,次子 在阿爾多廷的馬克特爾(Marktl)出生,並依父親的 名字取名為若瑟。2005年4月19日,天主教會的樞機 選舉若瑟.拉辛格為第265位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 從此,他的教宗名號是本篤十六世。那年正逢若瑟的 外祖父母在阿布薩姆結婚120周年。 就在這位來自巴伐利亞的教宗剛慶祝完就職5周年 紀念日,前往杜林瞻仰耶穌殮布的同時,我正好返回 德國,順道參觀了阿布薩姆。阿布薩姆是開啟一切的 源頭,我希望在這裡探索到自阿德里安六世後第一 位德國籍教宗的祕密。2005年,在他剛當選教宗後不 久,我與尤莉亞.特卡喬娃(Yuliya Tkachova)為參 加科隆世界青年日的年輕人合寫了一本教宗的傳記 Benedetto !》從那時起,我就對他的人生歷程深感 興趣。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能否從他 的經歷中隱約看見天主預定的安排。年復一年,我越 來越渴望有朝一日能深度採訪自兒時起就與教宗最親 密、最信任的長兄喬治。 喬治.拉辛格蒙席今年已經高齡87歲,住在雷根斯 堡(Regensburg)。在這座主教城市裡,他簡直就是 「活生生的傳奇」。他在擔任「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 指揮期間,將這個主教座堂少年合唱團推向了顛峰。 因此,若瑟.拉辛格樞機在2005年當選為教宗之前, 經常以「知名合唱團指揮的胞弟」來介紹自己。不過, 自從教宗選舉祕密會議之後,儘管喬治.拉辛格已被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宗座公署書記」,早有一番 卓越成就,但大眾對他的認識卻是「教宗的兄長」。 2010年12月,經由巴伐利亞效忠教宗協會「德國 忠於聖座」理事長羅絲維塔.比爾薩科(Roswitha Biersack)的介紹,我在雷根斯堡結識了當時86歲高 齡的合唱團前指揮。在談話中,他對於 接受長訪並據此出版一本書的主意似乎 並不反對。不過,在此之前,他得先動 膝蓋手術。後來,手術順利且術後恢復 良好,2011年5月8日,他請我們到他雷 根斯堡露岑街的家中做第一次訪談。我 們總共做了5次訪談,每次兩個小時。 「現在,我就是您的彼德.席瓦德 Peter Seewald)。」我借用了《世界的 光》裡頭的話,作為訪談的開場白,那 本書是他的教宗弟弟接受慕尼黑記者席 瓦德採訪後出版的訪談錄。我簡直找不 到更好的時機來做這次訪談了!那天, 是復活期第三主日,讀經一誦讀的是伯 文/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我的教宗弟弟》編著者) 圖/上智文化事業提供 多祿在五旬節當天,首次在耶路撒冷的講道。而一 個星期之前,我和150多萬信友,一同在羅馬參與了 教宗本篤十六世為「摯愛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 世冊封真福大典。5月7日,在訪談的前一天,「德 國忠於聖座」協會邀我在慕尼黑奧登廣場的集會上 演講。德國的天主教徒興高采烈地迎接9月教宗的到 訪;拉辛格兄弟正籌備兩人一起慶祝「晉鐸60周年 鑽石慶」。60年前,1951年6月29日,教宗本篤十六 世和胞兄一同宣誓「我準備好了」,義無反顧地走上 服事天主的道路。在我看來,這個共同的紀念日,是 回顧他們蒙福的聖職生涯最好的時機。 首先簡短說明本書的架構:這是根據喬治.拉辛格 蒙席的回憶,為了讓本書更流暢好讀,我不用死板的 問答方式敘述。「主教座堂合唱團指揮先生」的回憶 (在雷根斯堡,喬治最喜歡大家這樣稱呼他),經過 編輯和補充,以明體字呈現;而我所穿插增添的考證 說明和提問,則用楷體字區分。 本書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為我們德國教宗的生平 提供重要史料。他的兄長喬治的見證,為他擔任樞機 時,在1997至98年間所撰寫的自傳《我的一生》(Aus meinem Leben: Erinnerungen 1927-1977)做了重要補 充。這部自傳僅僅記載到他於1982年前往羅馬。在 本書中,喬治.拉辛格精彩的人生歷程退居次角;不 過,安東.祖博(Anton Zuber )在《教宗的兄長── 喬治.拉辛格與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這部出色又易 讀的傳記作品中,已對他的生平做了翔實的報導。 除此以外,我還想深入探討最初吸引我採訪的問 題:從鄉村警察之子到13億天主教徒的首牧,這難 得罕見的「德式成功之路」,應該不是單純偶然的機 遇。十分肯定的是,若瑟.拉辛格從未對教宗寶座孜 孜以求;他一生中這個最重大的使命,同他生命中的 其他職責一樣,都是天主託付給他的。他在擔任總主 教時,以「真理的合作者」(若叁1:8)作為牧徽上的 座右銘。 深入了解教宗的生平之後,我不禁聯想到阿爾多 廷「厄瑪努爾」傳教學校的校訓:「奉獻所有,收穫 更多!」若瑟.拉辛格一生中也總是不求回報,傾盡 所有無私地付出,結果,他從天主那裡收穫了更多。 因此本書能夠鼓勵有志走上司鐸道路(當神父)的 年輕人,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內在和外在的阻礙,跟隨 天主的召叫。這條聖召之路充滿豐厚的恩寵,賜給不 求回報、盡心付出的人更多的賞報。 喬治.拉辛格描述教宗早年的成長過程,令我震 撼。他描繪出的圖像是:他們的家庭活出信仰,而得 以堅強抵禦了那時代的風暴,包括邪惡的納粹政權。 現在婚姻失和、家庭破裂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因此, 教宗的家庭無疑是我們的最佳榜樣。美國有句耳熟 能詳的至理名言:「一同祈禱的家庭,必能凝聚在一 起。」只有和好與付出愛的信仰力量,我們才能克服 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危機,帶給孩子安全感,向他 們傳遞打開美好未來大門的價值觀。 我衷心期望本書能引領更多的家庭發現基督信仰 的力量和喜樂,延續與孩子一起祈禱、共同慶祝教會 慶節的傳統。家庭是教會的未來,用教宗的話來說就 是:「天主在的地方,就有未來。」這是教宗在2011 年9月到德國牧靈訪問時的主題。 我們從教宗的一生,看到這句話實在千真萬確。 到2月11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引退的消 息,我的最初反應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先 是感到深深的震驚。然而,經過平心靜氣的思考 之後,回想起在翻譯《我的教宗弟弟》一書時, 我所認識和理解的教宗,我又不禁覺得,他勇敢 打破常規的這一舉動,其實是那麼地理所當然。 教宗哥哥喬治·拉辛格口中的教宗,全心全意 地將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給天主,在他決定晉鐸、 在他面臨被擢升為主教、樞機以及當選為教宗 時如是,在他做出引退決定時亦如是——「我經 過在天主面前的反覆的深思熟慮,我確切地感到 因為年齡的緣故,我的力量已經無法勝任伯多祿 的職責了。」 縱觀教宗一生的軌跡,每逢他面臨重大人生抉 擇時,他毫無例外都是在天主的召喚下毫無保留 地服從祂的意志與引導。以謙卑的態度服從天 主,淡泊名利,本篤十六世本著為教會負責的驚 人退位之舉,無疑為此做出最好且活生生的見 證,也為不時面對爭名奪利誘惑的我們,做出了 最好的榜樣。 本篤十六世繼承自家庭生活的祈禱傳統,同樣 是喬治口中所反覆強調的。「雖然對世界而言我 將『隱沒』了,但我將在祈禱中與你們永遠在一 起。」計畫將餘生完全奉獻給祈禱的教宗,亦完 美地向我們演繹了作為一名天主教徒,應該如何 將祈禱與生活結合起來。退位之後,本篤就不再 是教會的牧首,徹底回歸到他所期待的祈禱生 活中,很不捨,但對他而言,或許這也意味著一 種返璞歸真,我願懷著最高的敬意,在心中默默 為他禱告。 最好的選擇 最高的敬意 文/鄒麗(《我的教宗弟弟》中文版譯者) ▲兄弟倆同時晉鐸,一周後,在首祭中為大家降福。 ▲父親若瑟.拉辛格在擔任警察時期英挺 正直的形象。 ▲圖左為喬治.拉辛格蒙席(Georg Ratzinger),是教宗本 篤十六世的長兄,1924年出生,1951年6月29日與弟弟一 起晉鐸。曾任國際知名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指揮兼團長。 圖右為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德國歷史 學家、記者、專長教會史的知名作家;本書的編著者。 ▲全家福。 ▲兄弟倆感情深厚,把一生全都奉獻給天主。 ▲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母親瑪利亞.派特納 年輕時優雅美麗的照片。 ▲《我的教宗弟弟》的編著者米歇爾.黑澤曼(左)與教宗本篤十六世相見歡。 ▲若瑟.拉辛格樞機在慕尼黑一場音樂會上,將兄長喬治.拉辛格介紹給若望保祿二世。 天主在的地方,就有未來! 我的教宗弟弟 六世 的愛 ▲拉辛格兄弟若瑟(左)與喬治(中)和他們的朋友魯伯特. 貝格晉鐸後,在家鄉特勞斯坦的本堂受到教友夾道歡迎。 《我的教宗弟弟》 即日起博客來網路書店獨家首賣 定價400元 博客來79折特價3163月28日後,保祿書局、 全台各大書店同步上架 詳洽:02-2901-7342

Catholic Weekly_229 12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My Brother, the Pope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atholic Weekly_229 12

12專題報導 13專題報導主曆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主曆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撰寫《我的教宗弟弟》這本書的最初靈感,源自

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地方──距奧地利帝羅爾省

首都因斯布魯克不遠的阿布薩姆(Absam)聖母朝聖地。這座教堂裡所恭敬的聖母像與眾不同,和波蘭琴

斯托霍瓦的黑聖母像、萊茵河畔科韋拉(Kevelaer)的「憂苦之慰」聖母像,或是古歐洲眾多朝聖地中任

何一幅聖母顯奇蹟像相比,這是唯一號稱「非出於人

手」的聖像。或許只有墨西哥瓜達露佩的斗篷聖母像

能與之相比。這幅聖像的由來至今成謎,科學界無法

提出合理解釋。

1797年1月17日,一位名叫羅希娜.布赫(Rosina Bucher)的農家姑娘,坐在父母家中一樓的房間窗前做著針線活,夕陽的餘暉灑落在她身上。就在那一瞬

間,正如羅希娜後來在正式紀錄中講述的,她看到一

位年輕女士隔著玻璃窗凝視著她。那位女士的面容

再也沒有消失,她的影像留印在玻璃窗上。聖母披著

頭巾,頭微微偏向一側,雙唇緊閉。她那嚴肅、憂傷

但又滿懷希望的目光,觸動每位瞻仰者的內心。看上

去,她就像透過天父家中的窗戶,再次深深凝望這個

世界。

對教會來說,1797年是舉步維艱的一年。啟蒙運動

的寒風,早已無情地吹進帝羅爾最後一座山城。拿破

崙的軍隊鼓吹法國大革命的價值觀,必要時不惜動用

武力,同時也朝著羅馬和教宗進攻。

因此,阿布薩姆的聖母顯現圖像,從一開始就不斷

遭到質疑和拒絕。最初民眾以為這不過是一幅玻璃

畫像,多次想把圖像擦掉。然而,聖母像只是暫時消

失,玻璃窗乾了以後,馬上又出現更耀眼的圖像。後

來有人還想把它磨平、拿強酸腐蝕,也都失敗了。最

後,主教團祕書處調查完後,許可把聖像遷移到阿布

薩姆的聖彌額爾教堂內。直至今日,這幅聖母像鑲嵌

在金碧輝煌的金框裡,供成千上萬的朝聖者瞻仰。

阿布薩姆的聖母有求必應,朝聖者奉獻滿滿感謝聖

母的禮品(通常是還願牌),就是最好的證明。很多

人特別喜歡在阿布薩姆結婚,帝羅爾各地的情侶,都

希望在奇蹟顯現的聖母像面前共結連理。來自巴伐利

亞州穆勒巴赫的一對情侶,也不例外。

1885年7月13日,瑪利亞.陶博-派特納(Maria Tauber-Peintner,1855-1930年)與麵包師傅伊西多.李格爾(Isidor Rieger,1860-1912年),也選擇在阿布薩姆結婚。「新娘受過良好的宗教培育。」當時的神父

在婚前面談的紀錄上這樣寫著。對一名普通的女傭來

說,這實在難得。時隔35年後,他們的女兒瑪利亞也

站在同一個祭台前舉行婚禮。這樁婚事可說是聖母親

自安排撮合的。瑪利亞透過《阿爾多廷聖母福傳報》

的徵婚啟事與丈夫結識,阿爾多廷(Altötting)是巴伐利亞地區最知名的聖母朝聖地,該報則是當地的《天

主教週報》。這則徵婚啟事寫道:「中級公務員,43

歲,單身,天主教徒,家世清白,出身農村。尋找心地

善良、純潔的天主教姑娘為妻。女方要擅長烹飪、勤

勞能幹、會縫紉。可以在短期內結婚者尤佳。」

這是鄉村警察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的第二則徵婚啟事,他希望藉此找到理想的人生伴

侶。他的第一次徵婚是在1920年3月,可是沒有下

文。第二則徵婚啟事刊登於同年7月,這一次,瑪利

亞.派特納和他聯繫。兩人一見鍾情。短短4個月後,

1920年11月9日,他們就在阿爾多廷的普萊斯克辛

(Pleiskirchen)舉行婚禮。13個月後,1921年12月7日,他們的長女出生,領洗

聖名當然還是瑪利亞。1924年1月15日,長子也在普

萊斯克辛出生,取名為喬治。1927年4月16日,次子

在阿爾多廷的馬克特爾(Marktl)出生,並依父親的名字取名為若瑟。2005年4月19日,天主教會的樞機

選舉若瑟.拉辛格為第265位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

從此,他的教宗名號是本篤十六世。那年正逢若瑟的

外祖父母在阿布薩姆結婚120周年。

就在這位來自巴伐利亞的教宗剛慶祝完就職5周年

紀念日,前往杜林瞻仰耶穌殮布的同時,我正好返回

德國,順道參觀了阿布薩姆。阿布薩姆是開啟一切的

源頭,我希望在這裡探索到自阿德里安六世後第一

位德國籍教宗的祕密。2005年,在他剛當選教宗後不

久,我與尤莉亞.特卡喬娃(Yuliya Tkachova)為參加科隆世界青年日的年輕人合寫了一本教宗的傳記

《Benedetto!》從那時起,我就對他的人生歷程深感興趣。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能否從他

的經歷中隱約看見天主預定的安排。年復一年,我越

來越渴望有朝一日能深度採訪自兒時起就與教宗最親

密、最信任的長兄喬治。

喬治.拉辛格蒙席今年已經高齡87歲,住在雷根斯

堡(Regensburg)。在這座主教城市裡,他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傳奇」。他在擔任「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

指揮期間,將這個主教座堂少年合唱團推向了顛峰。

因此,若瑟.拉辛格樞機在2005年當選為教宗之前,

經常以「知名合唱團指揮的胞弟」來介紹自己。不過,

自從教宗選舉祕密會議之後,儘管喬治.拉辛格已被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宗座公署書記」,早有一番

卓越成就,但大眾對他的認識卻是「教宗的兄長」。

2010年12月,經由巴伐利亞效忠教宗協會「德國

忠於聖座」理事長羅絲維塔.比爾薩科(Roswitha Biersack)的介紹,我在雷根斯堡結識了當時86歲高

齡的合唱團前指揮。在談話中,他對於

接受長訪並據此出版一本書的主意似乎

並不反對。不過,在此之前,他得先動

膝蓋手術。後來,手術順利且術後恢復

良好,2011年5月8日,他請我們到他雷

根斯堡露岑街的家中做第一次訪談。我

們總共做了5次訪談,每次兩個小時。

「現在,我就是您的彼德.席瓦德

(Peter Seewald)。」我借用了《世界的光》裡頭的話,作為訪談的開場白,那

本書是他的教宗弟弟接受慕尼黑記者席

瓦德採訪後出版的訪談錄。我簡直找不

到更好的時機來做這次訪談了!那天,

是復活期第三主日,讀經一誦讀的是伯

■文/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我的教宗弟弟》編著者)

圖/上智文化事業提供

多祿在五旬節當天,首次在耶路撒冷的講道。而一

個星期之前,我和150多萬信友,一同在羅馬參與了

教宗本篤十六世為「摯愛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

世冊封真福大典。5月7日,在訪談的前一天,「德

國忠於聖座」協會邀我在慕尼黑奧登廣場的集會上

演講。德國的天主教徒興高采烈地迎接9月教宗的到

訪;拉辛格兄弟正籌備兩人一起慶祝「晉鐸60周年

鑽石慶」。60年前,1951年6月29日,教宗本篤十六

世和胞兄一同宣誓「我準備好了」,義無反顧地走上

服事天主的道路。在我看來,這個共同的紀念日,是

回顧他們蒙福的聖職生涯最好的時機。

首先簡短說明本書的架構:這是根據喬治.拉辛格

蒙席的回憶,為了讓本書更流暢好讀,我不用死板的

問答方式敘述。「主教座堂合唱團指揮先生」的回憶

(在雷根斯堡,喬治最喜歡大家這樣稱呼他),經過

編輯和補充,以明體字呈現;而我所穿插增添的考證

說明和提問,則用楷體字區分。

本書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為我們德國教宗的生平

提供重要史料。他的兄長喬治的見證,為他擔任樞機

時,在1997至98年間所撰寫的自傳《我的一生》(Aus meinem Leben: Erinnerungen 1927-1977)做了重要補充。這部自傳僅僅記載到他於1982年前往羅馬。在

本書中,喬治.拉辛格精彩的人生歷程退居次角;不

過,安東.祖博(Anton Zuber)在《教宗的兄長──喬治.拉辛格與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這部出色又易

讀的傳記作品中,已對他的生平做了翔實的報導。

除此以外,我還想深入探討最初吸引我採訪的問

題:從鄉村警察之子到13億天主教徒的首牧,這難

得罕見的「德式成功之路」,應該不是單純偶然的機

遇。十分肯定的是,若瑟.拉辛格從未對教宗寶座孜

孜以求;他一生中這個最重大的使命,同他生命中的

其他職責一樣,都是天主託付給他的。他在擔任總主

教時,以「真理的合作者」(若叁1:8)作為牧徽上的

座右銘。

深入了解教宗的生平之後,我不禁聯想到阿爾多

廷「厄瑪努爾」傳教學校的校訓:「奉獻所有,收穫

更多!」若瑟.拉辛格一生中也總是不求回報,傾盡

所有無私地付出,結果,他從天主那裡收穫了更多。

因此本書能夠鼓勵有志走上司鐸道路(當神父)的

年輕人,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內在和外在的阻礙,跟隨

天主的召叫。這條聖召之路充滿豐厚的恩寵,賜給不

求回報、盡心付出的人更多的賞報。

喬治.拉辛格描述教宗早年的成長過程,令我震

撼。他描繪出的圖像是:他們的家庭活出信仰,而得

以堅強抵禦了那時代的風暴,包括邪惡的納粹政權。

現在婚姻失和、家庭破裂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因此,

教宗的家庭無疑是我們的最佳榜樣。美國有句耳熟

能詳的至理名言:「一同祈禱的家庭,必能凝聚在一

起。」只有和好與付出愛的信仰力量,我們才能克服

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危機,帶給孩子安全感,向他

們傳遞打開美好未來大門的價值觀。

我衷心期望本書能引領更多的家庭發現基督信仰

的力量和喜樂,延續與孩子一起祈禱、共同慶祝教會

慶節的傳統。家庭是教會的未來,用教宗的話來說就

是:「天主在的地方,就有未來。」這是教宗在2011

年9月到德國牧靈訪問時的主題。

我們從教宗的一生,看到這句話實在千真萬確。

讀到2月11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引退的消

息,我的最初反應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先

是感到深深的震驚。然而,經過平心靜氣的思考

之後,回想起在翻譯《我的教宗弟弟》一書時,

我所認識和理解的教宗,我又不禁覺得,他勇敢

打破常規的這一舉動,其實是那麼地理所當然。

教宗哥哥喬治·拉辛格口中的教宗,全心全意

地將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給天主,在他決定晉鐸、

在他面臨被擢升為主教、樞機以及當選為教宗

時如是,在他做出引退決定時亦如是——「我經

過在天主面前的反覆的深思熟慮,我確切地感到

因為年齡的緣故,我的力量已經無法勝任伯多祿

的職責了。」

縱觀教宗一生的軌跡,每逢他面臨重大人生抉

擇時,他毫無例外都是在天主的召喚下毫無保留

地服從祂的意志與引導。以謙卑的態度服從天

主,淡泊名利,本篤十六世本著為教會負責的驚

人退位之舉,無疑為此做出最好且活生生的見

證,也為不時面對爭名奪利誘惑的我們,做出了

最好的榜樣。

本篤十六世繼承自家庭生活的祈禱傳統,同樣

是喬治口中所反覆強調的。「雖然對世界而言我

將『隱沒』了,但我將在祈禱中與你們永遠在一

起。」計畫將餘生完全奉獻給祈禱的教宗,亦完

美地向我們演繹了作為一名天主教徒,應該如何

將祈禱與生活結合起來。退位之後,本篤就不再

是教會的牧首,徹底回歸到他所期待的祈禱生

活中,很不捨,但對他而言,或許這也意味著一

種返璞歸真,我願懷著最高的敬意,在心中默默

為他禱告。

最好的選擇 最高的敬意

■文/鄒麗(《我的教宗弟弟》中文版譯者)

以堅強抵禦了那時代的風暴,包括邪惡的納粹政權。

讀是感到深深的震驚。然而,經過平心靜氣的思考

之後,回想起在翻譯《我的教宗弟弟》一書時,

我所認識和理解的教宗,我又不禁覺得,他勇敢

打破常規的這一舉動,其實是那麼地理所當然。

地將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給天主,在他決定晉鐸、

在他面臨被擢升為主教、樞機以及當選為教宗

時如是,在他做出引退決定時亦如是——「我經

過在天主面前的反覆的深思熟慮,我確切地感到

因為年齡的緣故,我的力量已經無法勝任伯多祿

的職責了。」

▲兄弟倆同時晉鐸,一周後,在首祭中為大家降福。

▲父親若瑟.拉辛格在擔任警察時期英挺

正直的形象。

▲圖左為喬治.拉辛格蒙席(Georg Ratzinger),是教宗本

篤十六世的長兄,1924年出生,1951年6月29日與弟弟一

起晉鐸。曾任國際知名雷根斯堡雲雀合唱團指揮兼團長。

圖右為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德國歷史

學家、記者、專長教會史的知名作家;本書的編著者。▲全家福。 ▲兄弟倆感情深厚,把一生全都奉獻給天主。

▲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母親瑪利亞.派特納

年輕時優雅美麗的照片。▲《我的教宗弟弟》的編著者米歇爾.黑澤曼(左)與教宗本篤十六世相見歡。▲若瑟.拉辛格樞機在慕尼黑一場音樂會上,將兄長喬治.拉辛格介紹給若望保祿二世。

寫《我的教宗弟弟》這本書的最初靈感,源自 薩姆的聖彌額爾教堂內。直至今日,這幅聖母像鑲嵌 萊斯克辛出生,取名為喬治。1927年4月16日,次子

■文/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我的教宗弟弟》編著者)

圖/上智文化事業提供

多祿在五旬節當天,首次在耶路撒冷的講道。而一

文/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我的教宗弟弟》編著者)天主在的地方,就有未來!

我的教宗弟弟 書發本篤十六世的愛▲拉辛格兄弟若瑟(左)與喬治(中)和他們的朋友魯伯特.

貝格晉鐸後,在家鄉特勞斯坦的本堂受到教友夾道歡迎。

《我的教宗弟弟》

即日起博客來網路書店獨家首賣

定價400元 博客來79折特價316元

3月28日後,保祿書局、

全台各大書店同步上架

詳洽:02-290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