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 - 翰林版 第四冊 第一課 臺灣通史序講義 前言 一、參考資料 本講義據翰林版課本、教師手冊、備課用書及電子講義、題庫等彙編而成。 二、編輯大要及理念 (一)相關國學常識—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並引發舊有的學習經驗。 (二)作者、題解表格化—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作者生平的來龍去脈及把握課文重點。 (三)課文分析—以表格將課文結構及要句作全盤的賞析,讓學生可由點至面的了解 全文深義及作者的組織、寫作技巧。 (四)形音義及成語的練習—使學生能多元地了解字辭並能多加應用。 (五)閱讀延伸—擴充學生的閱讀面,並訓練其閱讀力。 三、每單元後的評量及總評量—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課文重點並練習考試技巧,也可評 量出學生本身自學的難處。 四、其它:課後再作相關閱讀寫作,俾使學生能由一課,進一步延伸至學得全方位的 語文能文。

翰林版 第四冊 第一課 臺灣通史序講義 前言 一、參考資料 本講義 …blog.cshs.kh.edu.tw/files/198/198-2130.pdf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 -

    翰林版 第四冊 第一課 臺灣通史序講義 前言 一、參考資料

    本講義據翰林版課本、教師手冊、備課用書及電子講義、題庫等彙編而成。 二、編輯大要及理念 (一)相關國學常識—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並引發舊有的學習經驗。

    (二)作者、題解表格化—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作者生平的來龍去脈及把握課文重點。

    (三)課文分析—以表格將課文結構及要句作全盤的賞析,讓學生可由點至面的了解

    全文深義及作者的組織、寫作技巧。

    (四)形音義及成語的練習—使學生能多元地了解字辭並能多加應用。

    (五)閱讀延伸—擴充學生的閱讀面,並訓練其閱讀力。

    三、每單元後的評量及總評量—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課文重點並練習考試技巧,也可評

    量出學生本身自學的難處。 四、其它:課後再作相關閱讀寫作,俾使學生能由一課,進一步延伸至學得全方位的

    語文能文。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2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班級: 座號: 姓名: 壹、相關國學 一、序 (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之分類分為「序跋類」及「贈序類」)

    1.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用以說明

    著作的( )及( ),或是他人對( )的介紹。

    2.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

    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

    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稱 序(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弁言

    跋(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足後、讀、跋尾

    神女賦序(開山之作) 宋 玉 陳述寫神女賦的緣由 (序是散文體,正文是賦體)

    史記太史公自序(書後) ( ) 陳述修撰( )之由

    說文解字序(書後) ( ) 陳述修撰(說文)之由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自

    序︶

    臺灣通史序 ( ) 陳述修撰( )之由

    三都賦序 (移於書前) 皇甫謐ㄇㄧˋ西晉 左思三都賦撰成,自以為名不甚著,請皇甫謐作序,開創請人作序之風

    金石錄後序 ( )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清照重閱作補敘(此後序為時間的先後)

    ︵他

    序︶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孫 文 為鄒魯之書作序,以先烈精神勗勉國人

    蘭亭集序 ( )前半寫眾人祓ㄈㄨˊ禊ㄒㄧˋ、曲水流觴事,後半抒發生死無常之慨

    ︵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李白與諸從弟宴集賦詩所作之序,寫人生苦短,歡樂無多之感慨

    桃花源記 ( ) 桃花源詩前序,記桃花源事

    琵琶行并序 ( ) 為琵琶行詩之本事

    ︶ 正氣歌并序 ( )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附註:張中丞傳後敘──韓愈為補李翰所作張巡傳的不足而作,先議後敘,為雜記體史論 ※書序被當成一種重要文體而被收進書中,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昭明太子(蕭統)的( )

    這部書收進的序有神女賦序(宋玉)、毛詩序(衛宏)、尚書序(孔安國)等。

    源起 託始於老子「君子贈人以( )」之說 性質 應用文的一種,或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 內容 1.贈人以言,表( )之誼及( )之忱

    2.早期以抒情為主,後來則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異名 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改用「 」或「 」,如蘇洵‧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以富人之田美而多,可以更休為譬喻,勉張琥平居自養,

    不輕用以待其成,說明為學宜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名篇 1.唐‧韓愈: (1)師說:贈( ),闡明(從 問 )及(尊 重 )之理。 (2)送董邵南序:以(「慕 彊 」)規勸董生應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3)送孟東野序:從(「物不平則鳴」)談起,歷數善鳴者的遭遇,讚揚(孟郊)的詩歌

    成就,並對其窮困一生表示惋惜,並加以勸勉 2.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藉為薛存義送行的機會,抒發(為官之理),提出官吏「蓋

    民之役而非以役民」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3 -

    二、史書的分類 (四庫全書分十五類) 體 例 特 色 書 例 紀傳體

    (正史) 以( )為主

    二十五史。四史:司馬遷‧( )、班固‧( )

    范曄‧( )、陳壽‧( )

    編年體 以( )為序

    孔子‧( )(編年體之祖)

    左丘明‧( )(杜佑‧通典將之列為編年體之祖)

    公羊高‧公羊傳、穀梁赤‧穀梁傳、

    竹書紀年(亡佚,四庫全書列為編年體之祖)

    司馬光‧( )(最著名編年體史書)

    註: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四庫全書中列入( )部

    紀事本末 以( )為主,排其次序,詳其本

    末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始祖)

    國別史 以( )為主 左丘明‧( )(國別史之祖)

    (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唐‧吳兢‧貞觀政要:記唐太宗治國之法與君臣論政之嘉言

    雜 史

    只記一事的始

    末、一時的見聞或

    一家的私記,是帶

    有( )性的史書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宋太祖至神宗之軼事

    詔令奏議 (詔令奏議)之屬 唐‧陸贄‧陸宣公奏議:論時政、諫德宗之奏疏,以駢文寫成 傳 記 補(史傳)之缺略 漢‧劉向‧列女傳、宋‧胡仔‧孔子編年 史 鈔 讀(史)雜鈔 宋‧呂祖謙‧十七史詳節(備檢用之節本)

    漢‧趙煜‧吳越春秋:記吳越興亡始末 載 記

    非正統國史事或

    屬遺聞軼事 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蜀漢古軼事 時 令 記時令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依四時之序,分月述節令

    北魏‧酈道元‧( ):注解水經,寫景美,文學價值高

    (河渠類)

    清‧顧炎武‧( ):保存明代地方史料,意在經世致用地 理

    都會郡縣、邊防、

    山水、古蹟、河

    渠、遊記、雜記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古今記遊第一,為日記體遊記散文

    職 官 官制、官箴 唐玄宗‧唐六典:詳記唐代官制 唐‧杜佑‧( )

    宋‧鄭樵‧( ) 政 書 以( )為主

    元‧馬端臨‧( )

    漢‧劉向‧別錄:劉向奉敕校書後之群書提要(亡佚)

    漢‧劉歆‧( ):目錄學之祖

    班固‧( ):現存最早書目 目 錄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唐‧劉知幾‧史通(始祖) 史 評

    以評論( )為主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4 -

    ※史書略述

    1.史書之分類,據清代四庫全書,分為十五類。

    2.「正史」一詞,始見於( ),二十五史均為正史。

    3.二十五史皆是( )體史書,有別於編年體史書。

    4.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為(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唐朝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

    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首。

    5.四史及其作者:史記—西漢( )。漢書—東漢( )。後漢書—劉宋( )。

    三國志—西晉( )。

    6.通史:通貫數代的史書。如史記、五代史、資治通鑑(非正史)、臺灣通史(非正史)

    (1)中國通史之祖:( ),自黃帝始,至漢武帝止。

    (2)( ):司馬光等撰,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為編年體史書,不是正史體例)

    (3)( ):連橫撰,起自隋代,終於臺灣割讓。(為方志,故不是正史)

    7.斷代史:專記一代史事的史書。如漢書、元史、新唐書

    (1)中國斷代史之祖:班固( ),始自高祖元年,終於王莽。

    (2)後漢書:范曄撰,起自漢光武帝建武元年,終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8.史書之最

    第一部史書 第一部記言體史書 第一部正史

    第一部通史 第一部國別史 第一部斷代史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

    史書 第一部史評專書

    第一部體例完備的

    紀傳體臺灣史書

    9.著名通史之比較

    書 名 史 記(正史) 資治通鑑(非正史) 臺灣通史(非正史)

    作 者 西漢 (司馬遷) 北宋 (司馬光)等 民國 (連橫)

    時 間 黃帝~漢武帝 太初年間

    (2500 年間) 戰國~五代(1362 年) 隋代~臺灣割讓予日本(1290 年)

    費 時 (十八)年 (十九)年 (十)年

    (通 史) 體 例

    (紀 傳 體) (編 年 體) (紀 傳 體)

    備 註 1.宋神宗以為鑑往知來,有資治道,賜名資治通鑑。

    2.胡三省作注。

    1. 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八篇。

    2. 旨在發揚民族大義。 10.中國史書的體類,大體區分為:

    通史 內容貫通各代,不以單一朝代為限,例如司馬遷的史記,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所記時間長達二千五百年。

    依時代分 斷代史

    內容專記單一朝代為主,例如班固的漢書,專記西漢一代歷史;范曄 後漢書專記東漢一代歷史。

    編年體 以「時間」為綱目,依年代先後將其歷史記錄下來,著名的春秋、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鑑等。

    依體裁分 紀傳體

    包含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志等體例。本紀記帝王;世家記諸侯,採編年方式;列傳記人物,採傳記方式;表繫時事;書、志則記典章制度。中國的正史(清代 乾隆年間曾刊行二十四史為正史),都為紀傳體。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5 -

    國別史 以某一諸侯國或地區為範圍,將該諸侯國或地區的歷史記錄下來,著名的國語、戰國策、華陽國志等。

    政書體 以典章制度為主,詳述制度為主。 紀事本末體

    以「單一歷史事件」為綱目,然後依年代先後將其歷史記錄下來。此體是編年體的衍生,著名的有通鑑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等。

    ★讀懂了嗎?小試一下!(每題 10 分)共 100 分。 得分:

    1.古代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置於全書之後或之前,在書前者為序,在書後則為跋,是為序

    跋類古文。下列何者屬之? (A)〈岳陽樓記〉(B)〈臺灣通史序〉(C)〈蘭亭集序〉(D)《史記

    .太史公自序》(E)〈說文解字敘〉。

    2.有關「序」的敘述,選出正確者:(A)有序跋之序,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B)有贈序之

    序,用表敬愛之情,或陳忠告之誼 (C)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可視為詩前序文,為詩序 (D)

    連橫〈臺灣通史序〉屬贈序 (E) 陶淵明〈桃花源記〉可視為詩前序文,為詩序。

    3.下列歷史書,何者不在二十五正史之列?(A)《史記》/《漢書》(B)《臺灣通史》/《資治通

    鑑》 (C)《新五代史》/《新唐書》(D)《三國志》/《後漢書》。

    4.下列有關史的常識正確的是:(甲)正史包括紀傳體和編年體 (乙)《漢書》的修撰者中包含班固、

    班昭、馬續 (丙)《臺灣通史》為一部體例完備的紀傳體臺灣史 (丁)歐陽脩撰寫的《資治通鑑》是

    編年體的代表作之一 (戊)編年體記史事以人物為歷史中心,如《左傳》 (己)《後漢書》的編撰者

    為范曄,專記東漢的史事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戊)(己) (D)(乙

    )(丙)(己)。

    5.下列有關「史書」之敘述,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正史」有通史、斷代史之別,前者如《資

    治通鑑》,後者如《漢書》 (B)《韓非子》、《國語》、《戰國策》皆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歷史散文 (

    C)《臺灣通史》的體例仿《史記》而略作改變,記隋朝大業年間至臺灣割讓為止 (D)依「四庫全

    書」的分類法,《水經注》和《尚書》都列在「史部」 (E)國別史之祖、紀傳體之祖、斷代史之祖

    分別為:《國語》、《史記》、《漢書》。

    6.關於史書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中國正史有通史、斷代史之別,前者如《漢書》,後者如

    《史記》 (B)紀傳體史書始於《史記》 (C) 《臺灣通史》亦是正史之一 (D)《史記》、《漢書

    》、《後漢書》、《資治通鑑》合稱「四史」,均屬紀傳體正史 (E) 張繼評《臺灣通史》:「以船山、

    亭林之識,寫子長、孟堅之文。」

    7.下列何書不屬於紀傳體史書? (A)《史記》 (B)《臺灣通史》 (C)《新五代史》 (D)《戰國

    策》 (E)《資治通鑑》。

    8.下列何書不屬於斷代史?(A)《史記》 (B)《漢書》 (C)《三國志》 (D)《資治通鑑》 (

    E)《臺灣通史》。

    9.下列有關「史書」之說明,何者正確?(A)紀傳體以人物為核心,司馬遷的《史記》為第一部紀

    傳體的正史 (B)編年體以年代為經,史事為緯,如《三國志》 (C)中國之正史,皆為紀傳體通

    史 (D)史書有通史與斷代史之別,前者如《資治通鑑》,後者如《漢書》 (E)《史記》、《戰國

    策》、《左傳》、《三國演義》兼具文學、史學價值。

    10.中國有幾部著名的通史: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連橫的《臺灣通史》,試加

    以比較,選出正確的選項:(A)皆是正史 (B)《史記》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資治通鑑》

    起自戰國,終於宋代;《臺灣通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 (C)《史記》及《資治通鑑》為官修

    史書,《臺灣通史》則為連橫獨力私修之史書 (D)皆為紀傳體 (E)《史記》的〈太史公自序

    〉是寫在書後,〈臺灣通史序〉則是在書前。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6 -

    三、臺灣通史簡介

    作 者 ( )

    體 例 ( 體)(仿史記、漢書而略作通變)、( 史),(非)正史,屬( 史)

    起 迄 ( 朝)—煬帝大業元年~(臺灣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元 605 年~1895年)。歷時 1290 年

    寫作時間 光緒 34 年(西元 1908 年)~民國 7年(西元 1918 年),費時( )年

    內 容

    紀 4、志 24(附表)、傳 60。分上、中、下三冊

    以( )繫年、以( )記事、以( )敘人,共 88 篇,並附有( )、( )

    (1)紀分為開闢紀、建國紀、經營紀、獨立紀(後改為過渡紀),以(編年紀事)方式分別敘述

    漢人及荷人開闢臺灣的經過、鄭氏三代建國史事、清代的統領經營、臺灣民主國的抗日事蹟。

    ☆開闢紀記載自隋代至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的歷史,篇中引用大量史料,詳細記錄大陸與臺灣早

    期交往狀況、原住民的生產與生活、荷蘭人及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殖民情況。

    ☆建國紀記錄明 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2)至清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 1683)統一臺灣之前的歷史,

    篇中對鄭成功的生平及其抗清,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開發經營臺灣,都有詳細的記載。

    ☆經營紀記錄清 康熙二十二年統一臺灣之後,迄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前的二百餘年歷史,舉凡清代

    政府在臺灣開發、建制、理番政策、原住民與漢人的關係、臺灣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外國

    列強對臺灣的侵略等,都加以記錄。

    ☆獨立紀專記光緒二十一年(西元 1895),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灣同胞不願淪為亡國奴,群

    起抗日,成立臺灣民主國,浴血奮戰的歷史。

    (2)志分二十四卷,共二十四篇,包括疆域、職官、戶役、田賦、度支、典禮、教育、刑法、軍

    備、外交、撫墾、城池、關徵、榷賣(專賣)、郵傳、糧運、鄉治、宗教、風俗、藝文、商務、

    工藝、農業、虞衡(山林開發)等,對臺灣的社會、政治、經濟、物產、風土人情、文化等

    諸多方面,都有詳細的記錄。

    (3)傳有八卷,分六十篇,起自顏思齊、鄭芝龍,訖於唐景崧、劉永福,上下三百餘年,舉凡與

    臺灣歷史相關的重要人物都寫入傳中。

    特 色 取材(宏富),敘事(詳賅)。 ※私修史書,無助撰者,獨立完成之鉅著。

    價 值 1.記錄( 歷史)的重要著作 2.書成於日治時代,作者抱著失地之痛、故國之思,寓含深厚的民族精神。

    自題詩句於卷末

    其一: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 語譯:受僱代人抄寫這種平庸忙碌的工作實有損我卓越的才能,我絕代的華美詞藻只能空自哀憐。

    三百年來都沒有這樣的作品,拚了命也要將我的心血付諸臺灣。

    其五: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而今萬卷藏書富,不讓元侯擁百城。 語譯:在亂世中斷的不朽著作僥倖完成了,搜求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人的責任實在不輕。如今

    擁有萬卷的藏書的富足感,不輸給擁有百城的諸侯啊!

    其六: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山川尚足供吟詠,大隱何妨在海濱。 語譯:我自題的頭銜是「逸民」(避世隱居者),流傳千秋的著作沒有被埋沒。美好的山川景色尚

    值得歌詠,真正有心隱居的人何妨隱居在海濱。

    評 價

    1.章太炎: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 2.張其昀著臺灣精神:「臺灣通史一書,務在發揚民族精神,分析言之,又包含四點,便

    是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和海國精神,綜括起來,可稱之為臺灣精神。」「一部臺灣通史,其勢力超過於日本全部陸海空軍;因為日本軍隊只能占領臺灣的土地,而不能征服臺灣的人心。雅堂先生的大著,發揚愛國思想,喚醒民族靈魂。」

    3.連橫夫人沈璈亦撰後序,贊頌先生的成就:「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大矣!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難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鑑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

    4.田健治郎(時任臺灣總督)題:名山絕業 5.中川白雲(時任臺灣銀行董事)題:文獻可徵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7 -

    6.下村宏(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序臺灣通史:「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但不滿獨立紀一名,改稱為過渡記)

    7.張繼 臺灣通史序:「以子長(司馬遷)、孟堅(班固)之識,為船山(王夫之)、亭林(顧炎武)之文,敘述自隋代以至甲午千餘年間事,綱舉目張,鉅細靡遺,且包藏人類生存為歷史進化重心之奧義,洵為近代中國史學之偉作也。」

    8.臺大教授陳昭英評價說:臺灣通史是臺灣人貢獻給中國人文傳統之最具分量的經典

    貳、作者—連橫:以儒學立身,以史學成家,以文學名世—傑出的史學家、熱愛鄉邦的詩人 ◎前言:連橫秉持著「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信念,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不遺餘力為保存臺灣

    的歷史與文獻而努力,為發揚大漢民族精神而奮鬥。 朝代籍貫 清末臺灣府府城(今( 市))人

    生卒 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民國二十五年卒於上海,年五十九

    字號 字( ),號( ),又號( )

    生平經歷

    (一)聰穎好學,立志治臺灣史 1.連橫祖先為福建省 龍溪縣人,於(清初)渡海來臺,卜居於今( 市)。 ※其祖先連興位在清聖祖康熙年間,渡海來臺,卜居於臺灣府城寧南坊 馬兵營(即今臺南市府前

    路臺南地方法院舊址),到連橫時是第七代,可見連家遷臺至今已三百多年。 ※興位公臨終之際,遺命家人及子孫後代,凡族人死亡治喪,必以明服殮葬。 2.連橫年十三,其父購( )予之,並言:「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見(舊志 )甚多,因此立志作史,「冀補(舊志之 )」。

    ※連橫八歲時,從鄉人魏一經受業。當時,他對四書五經以及諸子百家,都讀得滾瓜爛熟,尤其對

    於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這些書,特別感興趣。

    3.臺灣割予( ),連橫時年十八,悲憤之餘,開始以( )述家國淒涼之感。 ※連家以製糖為業,店號芳蘭。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人占領了臺灣,成立製糖會

    社,壟斷臺灣糖業。不久連家房地也被日本人強行徵購,日本人於其地設立「輜重部」(即後勤

    部),連氏家族便星散四方,那年連橫十八歲。數年後,連橫路過故宅,見家園已非昔貌,不禁

    悵然,於是寫下了過故居有感:「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

    陽不忍過」

    ※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臺民群起反抗,擁立唐景崧,建立臺灣民主國,

    誓死保臺。同年六月二十日,連橫父親逝世。連橫遭此國破父亡的雙重不幸,悲憤填膺,只好蒐

    集臺灣民主國各種文告等,做為日後撰寫臺灣史的資料。同時,手抄杜甫全集,致力賦詩,吐露

    家園淒涼的無限感慨。有「中原今日憂多事,壯志何容祖逖先」的句子,顯現出他的愛國熱忱。

    ※光緒二十三年,連橫曾一度至上海聖約翰大學學俄文,後奉母命返臺,與同鄉富商沈德墨先生的

    長女沈筱雲結婚。沈德墨從事貿易工作,早先與英國人合作,後來又與德國人合組瑞興商行,以

    出口為主,進口為副。而沈筱雲大概是秉承了父親精明幹練的遺傳,對於會計方面頗有心得。瑞

    興商行的帳務,多年來都是由她掌管。

    (二)投身報界,充滿改革熱情 4.曾主持臺澎日報(後改為臺南新報)漢文部,提倡( 民族)文化。(當時只有二十

    二歲的他,將滿腔熱血發為縱橫的議論,致力於漢文的寫作)

    ※二十八年,至福州參加鄉試,不第;旋至廈門,擔任鷺江報主筆。 5.於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聞),因(言論激烈),報館為( 廷)查封,被迫返臺,開始撰寫( )。

    ※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日、俄戰後,因憤恨清政不修,連橫攜眷到廈門,向日本領

    事館註冊,創辦福建日日新聞,鼓吹排滿言論。這一份報紙雖由私人籌資而成,卻因透過熱心人

    士的引薦,不久便暢銷南洋一帶,普受華僑歡迎。南洋同盟會人士閱報後大喜,特從新加坡派人

    來聯絡,希望把這份報紙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連橫欣然同意,並加入了同盟會。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8 -

    ※有一回,連橫正在理髮,清吏暗中派人準備逮捕他,幸而有人通風報信,他顧不得頭髮才理了一

    半,便匆匆逃走。後來,清廷又計畫在他赴報社途中,派人暗殺他,由於他先獲得消息而得以走

    避。不過,清廷終於向駐廈門日本領事館抗議,用高壓的手段強行封閉了報社。他只得回到臺南,

    重入臺南新報社(原臺澎日報社),再度主持漢文部。

    ※光緒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八年),連橫三十一歲,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社漢文部,同時也開

    始撰寫臺灣通史。後來經過十年,到了民國七年(日本大正七年),他四十一歲時,終於把這部

    書全部完成。連橫臺灣通史出版於日冶時代,不但不受干擾,反而受日本朝野的重視。日本人本

    來有意撰述,但積久無成,今成於臺人之手,甚覺意外。當時臺灣總督田健治郎特別題「名山絕

    業」四字以嘉勉之,前總督明石元二郎也題「溫故知新」,另有許多名人題字、寫序,可見該書

    出版之盛況。 (三)積極著述,關注臺灣文史

    6.民國成立後,至北京,入( )任職,盡閱館中所藏( )檔案。 7.民國三年冬返抵臺灣,將所蒐集的史料加以整理稽考,至民國( )年完成臺灣通史。※民國十三年連橫在臺北創辦臺灣詩薈月刊,以振興臺灣文化的消沉和漢文的廢墜。內容涵蓋詩

    鈔、文鈔、文存及傳記、雜錄等,出版了二十期,後因材力不繼而停刊。

    ※民國十四年十月,他曾攜眷遊杭州西湖,後因江南在軍閥割據動盪下,不到兩年又舉家遷回臺灣,

    在臺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三段)和朋友合營雅堂書局。創辦此書局的目的,是鑑於那時日本殖

    民政府在臺灣推行日文日語,禁用臺語和漢文,為了要鄉邦語文延續,才辦了這家書局。無奈當

    時懂漢文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到書局購書的人也越來越少。讀者雖少,連橫卻樂在其中,因為這

    書局儼然是他私人的圖書館,所以新書一到他便迫不及待地做第一個讀者。有時候,因為店務清

    淡,他上午不到店裡,便一定在前一天晚上選好一些好書帶回家去閱讀,等到次日午後再攜回歸

    還。雅堂書局終於在開辦兩年後結束營業。

    ※連橫在做不成書商後,目睹日本當局厲禁漢文,不許學生使用臺語,若干同胞甚至「不屑復語臺

    語」而至感憂心,於是決心對臺語加以整理研究。當時在臺南三六九小報連載臺灣語講座一年,

    每次三條或四條,探討臺語詞彙的語源。擇其與說文解字、爾雅及諸史書有關連的詞語,作訓詁

    學上的解釋。原來,在臺灣一般都認為臺語的詞彙,很多只有音而無字,連橫不以為然,一一加

    以考據它的淵源。後來編成臺灣語典四卷,連橫可以說是臺語研究的先驅者。連橫說:「我寫臺

    灣語典,目的在保存高尚典雅的言語,以便能傳之久遠,因此粗獷、淫穢的話,都將它摒棄,不

    予採錄。」

    (四)移居上海,不忘光復臺灣 ※連橫有三女一男,次女早夭。獨子震東,東京慶應大學經濟科畢業,返臺後在臺北昭和日報社擔

    任記者工作,但連橫卻不希望兒子在這個殖民地的島上生活與工作,寫了一封信給同盟會友人張

    繼先生,託他為兒子在北京謀一份工作。後來連震東又轉往西安任職。

    ※連橫長女夏甸,嫁彰化北斗鎮人林伯奏,林伯奏在上海的日本租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任職,擁有

    不少的房產。連夏甸與夫婿頻頻致函,催促年老的父母來聚。民國二十二年,連橫夫婦與三女就

    在長女的一再催促下,決定到上海定居,安享晚年。老夫婦閒來無事,乃相偕遨遊關中,並探望

    在西安工作的兒子。此行足跡遍及終南、渭水,半年後才返回上海。所到必吟詠留念,有關中紀

    遊詩二十七首。

    ※關中之遊,不料竟是他一生最後一次的遊歷。民國二十五年春,他不幸患了肝病,與病魔搏鬥了

    五十餘天,在六月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九歲。彌留之際,訓子震東說:「今寇燄逼人,中、日終必

    一戰,光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並為將誕生的孫子取名戰。

    文學成就

    連橫( )並茂:其文厚實( ),詩流暢( ),多為發揚( )、

    喚醒( )之作。

    ※二十一歲時,就與陳瘦痕、李少青等結浪吟詩社。,二十九歲時,與趙雲石、謝籟軒等創設南社。

    兩年後陊居臺中,更加入名家雲集的櫟社。他常與林痴仙、林幼春等詩友相切磋,不斷創作詩篇,

    因而名盛一時。其詩句抑鬱狂歌,風韻流暢,具有杜甫詩的沉鬱風格和龔自珍的獨闢手法。詩作

    以大陸詩草最有名。

    ※連橫在世時,前後往返中國大陸達六次之多。此次遊歷時間達三年,足跡遍及華中、華北及東北

    各主要城市,他到處追思古今,憑弔興亡,所得一百二十八首詩,後來印行大陸詩草。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9 -

    著作

    除臺灣通史外,尚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劍花室文集、大陸遊記等,後人

    編有連雅堂先生全集。

    ※連橫著作臺灣通史以保存臺灣文獻,又恐有所不周,致力集詩,以詩紀史,於民國十年冬編成臺

    彎詩乘,蒐集了臺灣古今三百餘位詩人的近千首詩作。

    又校訂有關臺灣著作三十八種為雅堂叢刊。

    ◎對於保存( )文獻,貢獻極大。

    【一】連橫著作

    臺灣通史 1.共三十六卷。

    2.仿中國正史的體例,以「紀傳體」來記載臺灣史事,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歷時一千二百九十

    年,因此稱為臺灣通史。

    3.該書蒐集的資料極為豐富,文筆相當流暢,並富有臺灣精神。

    臺灣詩乘 1.共六卷。

    2.連橫為了以詩證史(臺灣通史),又將古今詩人有關臺灣史事及山川景象的詩篇蒐集在一起,該

    書收錄自唐至近代臺灣詩人和遊臺詩人的詩有二百餘家,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史料價值。

    臺灣語典 1.共四卷。 2.為了保存臺語編纂。

    3.連橫將臺語的一些語彙,找出漢字本源,解釋其意義並註明出處,讓讀者了解臺語並非粗陋、

    鄙俗的,而是含有許多周、漢古音古義的典雅優美語言。

    雅言 1.共二百四十七則,是連橫於三六九文藝小報闢專欄連載的短文。

    2.內容在探討臺語的種種問題。

    大陸詩草 詩集,凡一百二十六首。記錄連橫於民國元年至三年間,赴大陸遊歷之見聞感

    慨。

    寧南詩草 詩集,凡二百七十五首,又名龍耕詩草。為連橫於民國三年冬自大陸遊罷歸來

    在臺灣所作詩。

    劍花室外集之一 收錄自光緒二十一年割臺,至民國元年遊大陸之前的詩作,凡四百六十五首,

    為連橫青年時期的作品。

    劍花室詩

    劍花室外集之二 此為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連橫終老於上海時期的作品,凡四十九首。

    雅堂文集 1.共四卷,收錄連橫平日所寫的文章。

    2.卷一收論說文、序跋文。卷二收傳狀、墓誌、雜記、哀祭、書啟等文體之作品。卷三、卷四為

    筆記體的文字,卷三收臺灣漫錄、臺灣史蹟志、臺南古蹟志及番俗摭聞等四種;卷四收詩薈餘

    墨及啜茗錄等二種。

    大陸遊記 連橫於民國元年至三年間,隻身赴大陸遊歷所做的遊記,曾發表於臺南新報。

    *以上連橫著作皆已收入連雅堂先生全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一年)。

    ★【二】連橫修臺灣通史的原因

    重修動機 1.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2.乾隆 29 年(西元 1764 年)續修臺灣府志已舊3.臺、鳳、彰、淡諸志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4.舊志多所不記

    歷史之重要性 1.史者,(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 2.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 3.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 4.(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舊志不記者

    1.荷蘭人開闢臺灣、鄭成功經營臺灣之事(以島夷、海寇視之) 2.英艦勒布達號襲雞籠(基隆)之事(西元 1841 年) 3.美商船羅發號在南部海岸遇颱風,船員上岸後被當地原住民所殺(西元 1867 年)4.法軍攻基隆、滬尾(淡水)、澎湖,後因孤拔戰死,中法講和(西元 1884) 5.朱一貴、林爽文起兵抗清之事

    修臺灣史之困難

    1.(徵文)難: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2.(考獻)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3.臺灣割讓時,兵馬倥傯,檔案俱失 4.私家收藏,半付祝融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0 -

    【三】連橫家譜 夏甸 林文月 連橫 春臺 沈璈ㄠˊ(少雲)(妻) 震東 連戰 秋漢 ★讀懂了嗎?小試一下!(每題10分)共70分。 得分:

    1.(甲)〈建國紀〉(乙)〈獨立紀〉(丙)〈經營紀〉(丁)〈開闢紀〉。上述《臺灣通史》四紀的正確先

    後順序應是:(A)(丁)(甲)(丙)(乙) (B)(甲)(丁)(乙)(丙) (C)(丙)(甲)(乙)(丁) (D)(甲)(

    乙)(丙)(丁)。

    2.「臺灣之地,以田育稻,以園植蔗。植蔗之後,可收兩年,改種雜穀,以休地力。而稻田則以水

    利之富,壅肥之厚,可歲歲耕也。上田一甲收穀百石,中七十石,下四十石,唯視其力之勤惰爾。

    」以上所引文句應出自《臺灣通史》的哪一部分?(A)〈經濟志〉(B)〈撫墾志〉(C)〈農業志〉

    (D)〈鄉治志〉。

    3.有關《臺灣通史》的敘述,請選出正確者:(A)作者連橫,字雅堂,詩文並茂。所著除《臺灣通

    史》外,尚有《臺灣語典》等 (B)作者少時因庭訓:「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見舊志

    缺誤甚多,因此立志「冀補舊志之缺」而撰作本書 (C)記事起自隋代,終於甲午割讓給日本,歷

    時一千二百九十年,就年代而言是通史,與《史記》同。同時也是正史 (D)就體例言是編年體,

    逐年記載臺灣大事,與《資治通鑑》相同 (E)對史料之去取、史事之評論,在在可見其旨在表彰

    鄉梓,發揚民族精神。

    4.近人張繼評讚《臺灣通史》之作,是「以子長、孟堅之識,寫船山、亭林之文」。以下對上段文句

    的解說,何者正確? (A)子長是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孟堅為東漢范曄,著《後漢書》 (B)

    司馬遷和班固均為優秀的史學家、文學家,連氏著史,獲其沾溉甚多 (C)船山是晉末王羲之,亭

    林是清初顧炎武 (D)船山、亭林為明末清初之史家 (E)此段文句乃讚美連雅堂寫作《臺灣通史

    》,是以優秀史家的才識,寫出宣揚民族氣節的著作。

    5.有關〈臺灣通史序〉的敘述,請選出正確者:(A)序,通「敘」,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B)是

    寫給臺灣同胞,表忠愛之情,故屬於序類的贈序 (C)文中每段都以「史」字為主眼,或敘或論 (

    D)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合為八十八篇,另附表圖,費時十年而成 (E)文中陳

    述修撰《臺灣通史》的動機,並表達了對臺灣歷史的崇敬,且期許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

    發揚種性」。

    6.《臺灣通史》一書,何者正確? (A)連雅堂鑑於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因作此書 (B)起自隋代

    ,終於光復,歷一千二百九十年 (C)與《史記》同為紀傳體之通史,並為二十五史之一 (D)取材

    宏富,事理詳賅,《臺灣府志》即據此寫成 (E)作者對史料之去取,史事之評論,在在可見其民族

    意識之洋溢。

    7.有關連橫,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割讓給日本時,連橫十八歲,悲憤不已,開始寫《臺灣

    通史》,以免臺灣歷史被遺忘 (B)連橫曾在廈門辦報,並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後因言行激烈

    ,報館被清廷查封,被迫返臺 (C)滿清末年,曾入清史館任職,盡閱館中所藏臺灣檔案,對《臺

    灣通史》的寫作大有助益,至民國七年始完成《臺灣通史》,費時十年 (D)連橫長於史學,詩文

    並茂,多發揚民族大義,喚醒國魂之作,所著《臺灣詩乘》即其代表 (E)連橫晚年目睹日本當局

    厲禁漢文,不許學生使用臺語,使他至感憂心,決心對臺語加以整理研究,考據它的淵源,編成《

    臺灣語典》,他可說是臺語研究的先驅者。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1 -

    參、題解

    出處 ( )

    文體 ( )類古文。論說文

    釋題

    1.( ),指通貫數代的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鑑等。 連橫記臺灣史事,起自( 代),終於( ),歷時( )年,故稱臺灣通史。

    2.序,通「 」,說明著作的( )及( ),或對全書(內容)、(體例)加以闡述和評價。原置全書之( ),如史記( )、許慎(說文解字敘)。後代在序文之後又有增補,才改置於全書之(前),於是稱在書前者為( ),在書後者為(後序)或( ),合稱為(序跋體)

    文眼 全篇圍繞一個(「 」)字著筆,緊扣(「 」)字發揮。

    ※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說明修撰臺灣通史的必要性。

    背景 中日甲午戰後,臺灣淪入日人手中,亡國之痛,使連雅堂以 述淪亡之悲,以 記臺灣遞

    變,所謂「國可滅而史不可滅」一語,固在說明歷史的重要,兼可說明作者修史的決心

    主旨 簡述臺灣( 百年)歷史的發展,說明修撰臺灣通史的( ),表達對臺灣( )的關注,且期許吾人「惟( )惟( ),義勇奉公,以發揚( )」

    內容

    1.作史的緣由,有下列幾項:(1)臺灣本來無( )。(2)舊志( ),(文采)不彰。(3)

    舊志所記過於( )(府志僅隸有清一朝,縣志侷促一隅,無關全局)。(4)舊志記載多

    所( )。(5)臺灣無史乃為( )人之痛。

    2.文中所述撰寫臺灣通史有三難:(1)( )難。(2)( )難。(3)取(

    )之書難。

    3.修史的目的有二:(1)保存( 文獻)。(2)發揚( )。

    4.最後以(「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為主旨,期勉國人。

    特色

    1.本文結構嚴謹,句式上,多處使用( 句)及( )交錯的句型,長短相間,說理

    通暢,又兼具整齊之美,使文氣起伏有度;文勢開闔有致。

    2.( 大義),綜貫其中。(蘊含了作者愛國愛鄉的熱情,及對祖先渡大海以拓殖斯土,

    為子孫留下萬年基業的感戴)。

    3.本文表面上看,雖為序史,實是藉史以陳述其(「發揚 ,保存 」)的使命感。

    備註 連橫依( 體)的體例撰臺灣通史,包括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以( )繫年、以( )記事、以( )敘人,共八十八篇,並附有 、 。全書(取材)宏富,(敘事)詳賅,是記錄( 歷史)的重要著作。

    肆、課文分析

    一、段落大要

    ※第一~三段:敘述修史的( )(動機)—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僅隸有清一朝、書又已舊、

    多所闕漏(許多史料不及載或不備載)、史之重要

    ※第四段:敘述撰著時所遭遇的( )—徵文難、考獻難、欲取金匱石室之書難、然及今為之,

    尚非甚難。

    ※第五段:說明著書的( )—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表圖附焉。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第六段:一抒己懷,期勉發揮(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凡我多士友朋,仁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不佞之幟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2 -

    二、課文詳析

    段落大意 課 文 分 析 意 旨 修辭法

    第一至三段說明修史之緣由

    舊志誤謬、文采不彰

    臺灣固(本來)無史(史書)也。 荷人啟(開闢)之(指臺灣),鄭氏作(創造,指建立制度)之,

    清代營(經營)之,開物成務(開發各種物資,建立各種制度),

    以立我丕(音 ㄆㄧ,大)基(宏大的基業),至於今三百有餘年

    矣。 而舊志(指臺灣舊有府、廳、縣志書)誤謬(音:ㄇㄧㄡˋ)(舊

    時方志內容有誤),文采不彰(明暢),其所記載,僅隸(屬於)

    有(助詞,無義,僅作詞頭用)清(屬於清朝)一朝;荷人、鄭氏

    之事,闕(音 ㄑㄩㄝ,通「缺」)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

    (代指荷人、鄭氏)(視荷人為島上蠻夷、鄭氏為海上強盜)。 烏乎!此非舊史氏(指舊志的作者)之罪歟(ㄩˊ)?

    意謂舊志侷

    促一隅,無關

    全局

    層遞

    排比

    類疊

    對偶

    激問

    侷促一隅、書又已舊

    且府志(指余文儀主編續修臺灣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

    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狹隘、拘束、窘迫之意。也

    作「局促」、「跼促」、「跼蹙」)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太、

    甚)舊。 苟(如果)欲以(用)二三陳編(陳舊的志書。編,本為編結竹簡

    的麻繩或皮條,此借代為書)而知臺灣大勢,是猶(像)以(用)

    管窺天、以(用)蠡(音 ㄌㄧˊ ,葫蘆瓢)測海(用竹管觀看天空,

    用葫蘆瓢量海水;比喻所見之小),其被囿(音 ㄧㄡ ˋ,本為古代帝

    王蓄養禽獸之地,因有圍籬,所以引申為範圍或限制。詞性:n.→v.)

    也亦巨矣。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暗引自西漢東方朔答客難

    ※謙稱自己意見—管見、鄙見。 ※尊稱別人意見—高見、灼見。

    ◎以免向「隅」(角落)、負「隅」頑抗(山彎曲的地帶)

    意謂以侷促

    一隅無關全

    局之舊志,來

    了解臺灣,則

    所見者小矣

    借代

    明喻

    引用

    轉品

    第一段:說明︵舊志

    ︶,︵文采

    ︶,而︵書又

    ︶ 說明

    1.所謂「無史」,是指沒有完整的史書,係從反面指出舊史殘缺入筆,以逼出正面主

    旨:自己成書的決心。

    2.「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乃是伏筆,與後面「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呼應,表示

    生命是一條綿延的線,我們上有所繼,下有所承,人人都在寫歷史,人人都該對歷

    史負責。

    3.文章開頭就顯現出文氣起伏有度,文勢開闔有致,散句、排偶互用,長短相間,而

    這種句變化還貫串整篇文章,成為本文的一大待色。

    第二段:舊志︵多所

    ︶,

    不足以知臺灣大事

    外交兵禍,舊志不及載

    夫臺灣固(本來)海上之荒島爾(罷了)!篳(音 ㄅㄧ ˋ,荊條竹

    木之類)路(通「輅」,音ㄌㄨ ˋ

    ,古代車的通名)藍縷(通「襤褸」,

    破爛的衣服)以啟山林(乘坐柴車,穿著破衣,開闢山林;形容創業

    艱難),至於今是賴(倒裝句法:=賴是。「是」代指先人創業的精

    神。仰賴著先人的基業)。 顧(但是)自海通(海運開通)以來,西力東漸(滲入、浸入),

    運會(猶言「時勢」,時運際會)之趨,莫可阻遏(音:ㄜˋ,阻

    止)。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

    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 ※臺灣戰略、商業地位重要,及糖、煤、樟腦的市場價值,一直受

    到國際的覬覦。

    說明先民開

    發臺灣之艱

    辛與功績。

    這句話所敘

    述的是外交

    兵禍,相逼而

    引用

    左傳

    排比

    類疊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3 -

    群雄崛起,亦不

    備載

    草澤(草莽水澤,指鄉野民間)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以

    後),輒(往往、時常)啟兵戎(皆武器,借代為戰爭)(經常引發

    戰爭),喋(ㄉㄧㄝˊ,通「蹀」,踐踏)血(踏血而行,形容殺人

    極多)山河,藉言(藉口)恢復(以「滅清復明」為號召),而舊

    志亦不備(詳盡)載也。

    意謂舊志不

    能詳載反清

    復明的草莽

    英雄

    借代

    誇飾

    建省後景象一

    新,更不及記

    續(接著)以(因)建省之議(倡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

    正經界(劃定田地的界域),籌軍防,興土宜(興辦土地所適宜的

    農業),勵教育,綱(網的大繩)舉目(網的孔目)張(施政的大

    綱既已提出,有關細目也都制定),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對偶

    說明

    1.本段承接首段的論點,繼續對舊志的缺失提出批判。

    2.本段以「不及載」、「不備載」為眼目;此外,更就建省之後,百事俱興,氣象一新

    的積極面加以強調,因而歸結到實有撰寫一部新臺灣史的必要。

    3.一、二兩段說明「無史」的理由有:一是舊史記事有闕,言「僅隸有清一朝;荷人、

    鄭氏之事,闕而弗錄」;二是舊史記地不全,言「臺、鳳、彰、淡諸志,……,侷

    促一隅,無關全局」;三是未有新史出現,言「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

    載」、「草澤群雄,……,朱、林以下,……,而舊志亦不備載也」。故所謂「無史」,

    是指無一部完整的歷史,可記錄下先民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貢獻。

    4.文中舉外交兵禍,臺灣氣象一新的史事,在句式上前以「顧自海通以來」散句開頭,

    後以「而臺灣氣象一新矣」散句結尾,中間則以五字排比句(有英人之役、有美船

    之役、有法軍之役)和三字對偶句(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為核心,

    其上下各以四字句鑲綴環繞,形成輕快與和緩交錯的節奏。

    文化之國皆

    重史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即龜甲,以卜吉凶)鑑(銅

    鏡)(參考、借鏡)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

    盈(充實)虛(空乏),均於是(在這裡)乎在(保存)【=均在於

    是】。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說明歷史的

    重要

    排比

    倒裝

    臺灣無史為臺人之

    痛 古人有言: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意謂能滅他人的國家,而不能消滅它的歷史。此指縱然國家淪亡,但歷史絕不容消滅)」。是

    以(因此)郢(音 ㄧㄥˇ ,楚國國都)書(書信)燕說(解釋)(穿

    鑿附會之說),猶存其名;晉乘(音 ㄕㄥˋ ,晉國史書名)楚杌(音

    ㄨˋ

    ,即檮(ㄊㄠˊ)杌,楚國史書名)(指古史),語多可採;然

    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此指縱然國家

    淪亡,但歷史

    絕不容消滅。

    意在強謂史書

    保存史料的功

    引用

    激問

    第三段:說明︵

    ︶的重要性。臺灣無一部良史,是臺人之痛

    說明

    1.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史」,是令人傷痛的。作者接發議論,闡述歷史的重要性。

    這就導入了正題,因為一部堪稱為「史」者,應包含「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

    失,物之盈虛」,在歷史的記錄中,使薪火得以相傳。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擁有一部完

    整的歷史,縱使是國家滅亡了,仍有復興的希望之火可以點燃。

    2.本段再就「史」的重要性加以正面翻騰,首先揭櫫了歷史的三項功能,然後舉例以

    證明「史」的重要,最後沉痛地指出「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雖不直言重修臺

    灣史,然而此事已刻不容緩。

    3.連橫親身經歷臺灣割讓給日本的亡國之痛,故在這篇序文裡,說明他撰著臺灣通史

    的目的,在於保存鄉邦的歷史與文化,並藉以反抗在異族,他說:「臺灣無史,豈非

    臺人之痛歟?」正是此意。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4 -

    徵文難

    顧(但是)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於)今日修之尤難,

    何也?斷簡(古代供書寫用的長條竹片)殘編(穿簡的皮繩)(殘缺

    不全的書籍),蒐(音 ㄙㄡ.,通「搜」)羅(蒐集網羅)匪(不)易;

    郭公夏五(指文字脫漏),疑信相參,則徵(v.證明)文(取證於典

    籍史料)難。

    言考證史料之不易

    層遞

    提問

    借代

    考獻難

    老成(指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人)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指

    沒有根據的民聞傳聞。譚,通「談」),事多不實,則考(稽考查證)

    獻(賢士)(請教於熟悉掌故的人)難。【感慨缺少熟悉掌故之耆宿】

    言請教於耆

    老之不易

    轉化

    欲取金匱石室之書難

    重(音:ㄔㄨㄥˊ,增加、加上、再)以改隸(隸屬)(指清德宗 光

    緒二十一年四月,中、日締結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予日本)之際,

    兵馬倥傯(音 ㄎㄨㄥˇ ㄗㄨㄥˇ ,紛亂迫促)(兵荒馬亂),檔案(官署

    中分類儲藏的文書)俱失;私家收拾(指私人收藏的典籍),半付祝

    融(火神名,借代為火災)(大半被火焚毀),則欲取金匱(音 ㄍㄨㄟˋ ,

    同「櫃」)石室之書(泛指國家珍藏的書籍、史料。金匱、石室,皆

    為古代國家藏書之處),以成風雨(喻亂世)名山(古帝王藏書之所,

    借指著書立說)之業(在亂世中完成著書立說的功業),而有所不可。

    兵荒馬亂史

    料缺失,以

    致蒐集資料

    更加困難

    意謂在亂世

    著書傳世之

    不易

    借代

    借代

    及今為之

    尚非甚難

    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

    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明白告訴)後人,又

    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激問

    第四段:說明修臺灣史的︵

    ︶與︵

    說明

    1.此段以「難」字為主眼。以「固難」、「更難」、「尤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

    之,則真有難為者」層遞的技巧表現修臺灣史的艱難。進而改以詰問句「何也」,使

    文情起提頓作用。緊接著,分「徵文難」、「考獻難」、欲「成風雨名山之業」也難,

    深入論述重修臺史之難。

    2.修史時徵文難,考獻難,改隸之際之難,三個層次排比精整,多四言句,極為典雅

    精緻。

    3.以「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說明修臺灣史的迫切。

    4.在撰著時所遭遇的困難部分,說明了「徵文」與「考獻」的不易,而正因為蒐集資

    料,進行撰述是如此困難,更凸顯作者對鄉邦的大愛。

    臺灣通史縱橫上下,鉅細靡

    遺 橫不敏(不聰敏,自謙之詞),昭告(向……禱告)神明,發誓述作

    (著作。述,纂述前人舊聞。作,創作新說),兢兢(音 ㄐㄧㄥ,戒慎貌)業業(恐懼貌)(小心謹慎的樣子),莫敢自遑(閒暇,此處指

    偷閒),遂以十稔(音 ㄖㄣˇ ,稻穀成熟曰稔。以稔為年的代稱)(十年)

    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ㄧ

    ㄡˋ,又)八篇,表圖附焉(於此)。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

    上下(四方古今的史事。縱橫,指空間而言。上下,指時間而言),鉅

    細靡(ㄇㄧˇ,沒有)遺,而臺灣文獻(此處專指有歷史價值的圖書

    資料)於是(指臺灣通史)乎在(=在於是)。

    臺灣通史內

    容分為紀、

    志、列傳,

    另有表圖

    借代

    倒裝

    第五段:說明撰寫之︵

    ︶,介

    紹臺灣通史的︵

    ︶ 說明

    1.此段,再次重申「發誓述作,兢兢業業」的心意,若非心中有愛,何能持之以恆?

    至於其書,「終於割讓」的用心亦不申自明了。

    2.本段談到自己投身於撰寫臺灣史的堅定決心,可說是前四段文意的總結,是「開」

    而後「合」的寫作技巧。研讀本段,在了解臺灣通史的體例之外,宜對「開合」的

    筆法多加玩味。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5 -

    期勉發揚種性

    洪(大)惟(思)(深思)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音 ㄗㄡ,偏

    遠之地)(荒遠偏僻的地方),以拓殖斯土,為(ㄨㄟˊ)子孫萬年

    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念;關注)顧(眷念、顧念)

    前途,若涉深淵,彌(益、愈)自儆(ㄐㄧㄥˇ,戒備)惕(自己

    更加戒慎恐懼)。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眾多的賢士),及我友朋,惟(語助詞,

    無義)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指民族之特性);此則不

    佞(音 ㄋㄧㄥˋ )(不才,自稱的謙詞)之幟(我的志向)也。 婆娑(音 ㄙㄨㄛ)(盤旋舞蹈的樣子,此處形容海水的起伏騰湧)之

    洋,美麗之島(指臺灣),我先王先民之景(大)命(偉大的使命),

    實式憑(依託)之(指示代名詞,代上文「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實

    在是依託於此)。

    意謂緬懷祖

    先開闢之

    功,並戒慎

    小心以繼志

    述事

    發揚民族精

    神,乃修史

    的主要目標

    臺灣為先王

    先民偉大使

    命之所依託

    對偶

    譬喻

    第六段:說明撰臺灣通史的︵

    ︶,並勉勵同胞共同奮

    鬥,發揚︵

    說明

    1.本段以呼籲、勖勉收束。說明祖先拓殖之土地與拓荒精神乃子孫之基業,吾人當追

    懷先德,眷顧前途,發揚「惟仁惟孝,義勇奉公」的民族性。

    2.此段筆調由論述轉為抒情,呼籲友朋多士,要仁孝義勇、「發揚種性」。從「洪惟我

    祖先,渡大海,入荒陬」到「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一再反覆叮嚀後世子孫,勿忘根本,其國家民族之愛,實躍然紙上。這種抒情式的

    結尾,有著鮮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1)每段都以「臺灣史」為主眼,或敘或論。

    (2)前二段從反面批判舊府志的缺失,強烈地點出重修臺灣史的必要。

    (3)第三段筆勢一翻,騰至正面論述「史」的重要性,沉痛地指出「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

    痛歟」,逼出重修臺灣史已刻不容緩。

    (4)第四段,進入文章核心,細述重修臺灣史遭遇的各種困難,愈見作者克服萬難以修臺灣

    史的決心與土地之愛。

    (5)第五段陳述發慎編修臺灣通史的經過,並概述其內容。

    (6)末段呼籲同胞當感念祖先艱難創業的精神,進而發揚民族性,繼承臺灣人的歷史傳統。

    2.由反入正,峰迴路轉:

    (1)首段從反面入題,以「臺灣固無史也」破題,斬釘截鐵,令人驚駭錯愕,惋惜慨嘆。

    (2)其後細述,乃知所謂「無史」,意指沒有完整的史書,而後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

    痛歟?」相互呼應,以逼出正面意旨—修撰臺灣歷史乃當前知識分子無可推諉的使命;

    (3)再由正面轉入修史所遭遇的困難,以反襯克服萬難,勢必成書的決心,對於鄉邦土地的

    熱愛。

    (4)文章的氣勢與情意因作者結構安排之巧思,而形成峰迴路轉的效果。

    3.敘議交錯,帶出史實:

    (1)作者在論述臺灣無史書之際,意隨筆至,自然帶出臺灣三百年政權歷經三次轉移,歷史

    的發展脈絡隱約勾勒。

    (2)在論說舊史不及記載近代歷史,則先敘述海通以來,西力東漸,列強覬覦美麗之島,對

    臺灣造成的衝擊。

    (3)在此之際,臺灣民變與建省之後的經營成績,亦無跡可尋地順述而出,如此則臺灣三百

    年歷史梗概已呼之欲出,而此乃臺灣通史的內容重點。

    4.句式變化,蘊含深情:

    (1)在修辭技巧方面,如排比、對偶、譬喻、層遞、借代、設問等交互運用,使文章更臻完

    美,它使文情、氣勢自然流露出來。

    (2)本文多處散句、排偶互用,長短相間,使文氣起伏有度,文勢開闔有致。

    A.首段用散句「臺灣固無史」起筆論斷,接著以「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三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6 -

    個排比句,勾勒出臺灣歷史的進程,並以「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成三百有餘

    年矣」三個散句,歸結出臺灣宏大久遠的基業。

    B.第二段舉外交兵禍、臺灣氣象一新的史事,首尾都是散句,中間則以排比句,將奔騰

    的歷史進程,存亡續絕之秋之氣勢等傾瀉而出,更使得文章在錯綜間有精整之美。

    C.論修史之難一段,全段皆為整齊精鍊的排比,大量運用四字一句句型,整齊中有變化

    (3)第一、二、四段首句均用「固」字,使得說明「無史」、「荒島」、「修史難」時的語氣更

    趨加強。

    (4)專用激問法:「此非舊史氏之罪歟?」、「豈非臺人之痛歟?」、「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經此一問、再問、三問,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5)大量用排比句法:「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

    法軍之役」、「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等,使得文章在錯綜間有整

    次之美,增加行文的流暢與氣勢。

    (6)善用連詞:「『而』舊志誤謬」、「『顧』自海通以來」、「『然』及今為之」等,使語氣頓轉,

    造成跌宕的效果;「『是以』郢書燕說」、「『重以』改隸之際」等,使語氣順利直承、轉

    折或推展,凡此都使本文易於朗朗上口,令人諷誦不已。

    5.對於祖先拓荒之懷想感戴,則以感性深情的筆致,形象化的摹寫,含無盡崇仰頌美之情於

    其中。更以美麗的文采、深濃的愛意,歌頌讚美美麗之島—臺灣。

    6.全文充滿對鄉土的眷愛,以及對先民積極自主的拓荒精神的謳歌。

    三、試題觀摩

    1.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

    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

    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

    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

    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92. 學測]

    2.在「黃鶴一去不復返」句中,「黃鶴」是主語,「一去不復返」是謂語。但詩詞中也有前句一整句

    做主語、後句做謂語的情形,例如「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下列詩詞句,屬於此一構句方式

    的選項是:(A)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B)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C)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D)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E)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 3.下列敘述,均與古人的時間觀念相關,正確的選項是:(A)朔日指農曆初一,望日指農曆三十(B)

    仲夏是農曆七月,臘月是農曆十二月(C)子年生的人屬鼠,則亥年生的人屬猪(D)「三更」半夜

    的「三更」,指凌晨一時至凌晨三時(E)一稔為一年,一紀為十二年,一世為三十年,一甲子為

    六十年。【 91 預 試 】

    4.下列有關序與跋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序通敘,為記敘文之一體,說明著作之旨趣及經過(B)

    序原置於全書之末,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C)後世於文後有所增補,乃移序於前,而

    稱文後者為跋(D)卷首如有二序,其後者稱為後序(E)正氣歌并序與琵琶行并序同為詩序,但其

    性質不同。

    5.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有不少詞彙、成語的來源與農作物相關。下列對於各詞彙、成語來源的

    說明,正確的選項是:(A)稻穀成熟曰「稔」;古時稻穀多一年一熟,故稱一年為「一稔」(B)「莠」

    是長得像禾苗的雜草;「良莠不齊」是形容好壞參差不齊(C)「糟糠」是粗劣的酒滓和穀皮;「糟糠

    之妻」是指粗俗鄙陋的妻子(D)「黃粱」是小米釀的酒,濃郁香醇;「黃粱一夢」是用來形容值得

    回味的美夢(E)禾穀抽穗開花曰「秀」;「苗而不秀」是以禾苗成長了卻不抽穗開花來比喻學而未

    有所成。

    6.「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此三句之文意在程度上層層推進。下列文句,

    屬於此種表現方式的是:(A)九姑之聲清以越,六姑之聲緩以蒼,四姑之聲嬌以婉(B)不違農時,

    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鼇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C)始臣之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7 -

    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

    神欲行(D)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

    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E)說到對土地的感情,穿皮

    鞋的不如穿布鞋的,穿布鞋的不如穿草鞋的跟赤腳的。連赤腳也有程度之分,那些踏過水田裡爛泥

    漿的腳,就要比走硬土的人感受得更加深刻一些。

    7.「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醉把酒杯看浩劫,獨

    攜詩卷對秋風。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上引連橫江山樓題壁一詩,含有作者對於家

    國身世的感懷。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A)這是一首律詩,第二、三聯皆仗(B)「百年王氣消

    磨盡」指鄭克塽投洚滿清(C)「醉把酒杯看浩劫」的「浩劫」指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D)「萬木蕭

    蕭落照中」寓託了詩人面對江山淪陷後的無奈與傷感。

    8.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 學測]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

    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意欲窺之,可乎?」

    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

    「君才致殊不知,正當以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世說新語》)

    [注]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重耳身邊

    的孤偃、趙衰。

    ( )(1)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

    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 )(2)文中畫框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

    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

    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

    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

    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語譯:山公(濤)和嵇康、阮籍才見一次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韓氏,覺得丈夫與這兩人不

    是一般的朋友,就詢問山濤。山濤回答說:「當今可以做我朋友的,只有這兩人而已。」妻子

    說:「古時僖負羈的妻子,也曾經親自觀察過孤偃、趙衰,我想偷看他們一眼,可以嗎?」有

    一天,嵇、阮來到山濤家,韓氏勸山濤把客人留下來過夜,並準備了酒肉。夜裡,她通過牆

    縫看他們,一直看至天亮,竟忘了回去。山濤進入內室,說:「這兩人怎麼樣?」妻子說:「你

    的才華遠遠比不上他們,只可憑藉見識氣度和他們交往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

    的度量好。」

    9.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

    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

    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

    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 學測]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8 -

    伍、形音義詞語比較

    一、字義比較

    1.輒:(1)朱林以下,「輒」啟兵戎。/造飲「輒」盡,期在必醉(陶潛‧五柳先生傳):( )

    (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歐陽脩‧醉翁亭記):( ) 2.景:(1)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 (2)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范仲淹‧岳陽樓記)/「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陶

    淵明.歸去來辭):( )

    (3)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 (4)「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

    異(劉義慶‧世說新語):( ) (5)晚「景」淒涼、好「景」不常:( ) (6)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李白.與韓荊州書):(仰慕,動詞)

    ※「以立我丕基」之「丕」、「我先王先民之景命」之「景」、「洪惟我祖先」之「洪」、「鉅細靡遺」

    之「鉅」,皆有「 」之意。 3.顧:(1)「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顧」自海通以來。/「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

    (司馬光‧訓儉示康):(連詞, ) (2)眷「顧」前途,若涉深淵。/願君「顧」先王之宗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3)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歸有光‧項脊軒志)/王「顧」左右曰:姑試之(宋濂‧秦

    士錄)/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乞其餘,不足,又「顧」

    而之他(孟子‧離婁下)/低徊「顧」影無顏色(王安石‧明妃曲)/瞻「顧」遺跡(歸

    有光‧項脊軒志):( ) (4)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

    甫‧蜀相):( ) (5)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方孝孺‧指喻):( ) (6)孟嘗君「顧」謂馮諼曰(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詩經‧

    蓼莪):( ) (7)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司馬光‧訓儉示康):(副詞, ) 4.惟:(1)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 )

    (2)「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語助詞, )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瓶之罄矣,「惟」罍之恥(詩經‧蓼

    莪):( ) (4)「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惟」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惟」

    天唯大,「惟」堯則之(論語‧泰伯)/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

    不可見之初(方孝孺‧指喻)/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 ,限制詞) (5)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6)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蘇軾‧留侯論):( )

    6.漸:(1)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 )

    (2)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蘇軾‧教戰守策)/聖賢起陸之「漸」(杜光庭‧虬髯客傳):

    (名詞, )

    (3)其「漸」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

    7.已:(1)而其書又「已」舊/且戰且卻,其虧國體為「已」甚(宋濂‧秦士錄)/而世不察,以為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19 -

    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副詞, )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杜甫‧

    贈衛八處士)/老夫「已」矣(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而今「已」矣(袁枚‧祭妹文):

    ( ) (3)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歸有光‧項脊軒志)/「已」而煙塵漲天(宋濂‧秦士錄):( ) (4)雞鳴不「已」於風雨(顧炎武‧廉恥)/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柳宗元‧段

    太尉逸事狀)/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 (5)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典論‧論文)/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助詞,同「 」) (6)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柳宗元‧捕蛇者說):(動詞, )

    8.佞:(1)此則不「佞」之幟:( )

    (2)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

    蒙其訕議也(三國演義‧第九回):( )

    (3)嫣善騎射,善「佞」(史記‧佞幸列傳):( ,動詞)

    9.闕:(1)鄭氏之事,「闕」而弗錄/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諸葛亮‧出師表):(ㄑㄩㄝ)

    (通「 」, )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ㄑㄩㄝ)( )

    (3)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長恨歌):(ㄑㄩㄝˋ)(古代宮門外

    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 (4)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滿江紅):(ㄑㄩㄝˋ)(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10.稔:(1)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

    (2)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錢公輔‧義田記):( )

    (3)予出入其門最「稔」(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熟悉)

    11.婆娑:(1)「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的樣子,

    此形容 的起伏騰湧)

    (2)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的樣子)

    (3)此樹「婆娑」,生意盡矣(庾信‧枯樹賦):(闌珊、衰微)

    (4)淚水便禁不住地「婆娑」而往下流(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閃動的樣子)

    二、字形辨析

    ㄙㄡ羅匪易 ㄏㄨㄟˋ賂 ㄉㄧㄠ魚 管窺ㄌㄧˊ測 篳路藍ㄌㄩ̌

    ㄎ ㄨ ㄟ ˋ

    贈 寬ㄧㄡˋ 一箭雙ㄉㄧㄠ 如ㄔㄨㄢ́ 大筆 傴ㄌㄡ́ 提攜

    馬 ㄨ ㄟ ˊ

    坡 玩歲ㄎㄞ̀ 時 國事ㄊㄧㄠ́ 螗 ㄊㄨㄢ̀ 辭 培ㄌㄡˇ

    ㄎ ㄨ ㄟ ˊ

    偉 阻ㄜˋ ㄓㄡ濟 不容置ㄏㄨㄟ̀ 金石可ㄌㄡ̀

    ㄎ ㄨ ㄟ ˇ

    儡 碑ㄐㄧㄝˊ 以免向ㄩˊ 舊志誤ㄇㄧㄡ̀ 敝衣草ㄐㄩ̀

    胸中ㄎㄨㄞˋ

    壘 ㄐㄧˋ語 負ㄩˊ頑抗 詩廢ㄌㄨˋ莪 ㄌㄨˋ人

    ㄍㄨㄟ寶 ㄧㄝˋ見 ㄩㄥˊ望 未雨綢ㄇㄡˊ 郵ㄔㄨㄛ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20 -

    ○深厲淺揭(ㄑㄧˋ):喻行事隨機應變。厲,涉水而過。揭,提起衣服。

    ○國事蜩螗:國事紛亂。

    ○斫(斲)(ㄓㄨㄛˊ)輪老手:比喻技藝精練純熟或經驗豐富的人。

    ○彖辭:易經中解釋卦義的文字。

    四、成語集錦

    1.創業維艱:義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慘淡經營、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夙興夜寐、敝衣柴車。

    2.郢書燕說:義近:牽強附會、盲從附會、穿鑿附會。 反義:信而有徵。 3.郭公夏五:義近:魯魚亥豕(魯→魚,亥→豕)、三豕渡河(己亥→三豕。語出呂氏春秋)、魯魚帝

    虎(魚→魯,帝→虎。語出抱朴子)、烏焉成馬(烏、焉→馬)、別風淮雨(列

    風淫雨。語出尚書)。

    4.巷議街譚:義近: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無稽(根)之談。

    5.付之一炬:義近:半付祝融(祝融:火官)、半付回祿(回祿:火神名)、焚燬殆盡、半付丙丁(干

    支五行中,丙丁屬火)、祖龍一炬(祖龍:秦始皇)。

    6.若涉深淵:義近: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如履薄冰(語出詩經)、朝乾夕惕、兢兢業業、臨事而懼。

    7.兵馬倥傯:義近:烽煙四起、烽火連天、兵連禍結、變亂紛乘、干戈擾攘、戰禍頻仍。

    反義:河清海晏、王路清夷。

    8.喋血山河:義近:死傷慘重、殺人盈野、死傷枕藉、血流漂櫓(語出史記)、血流漂杵、血流成渠、

    流血千里(語出莊子)、浮屍百萬(語出孟子)。 9.管窺蠡測:義近: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窺豹一斑、管窺之見。 反義:高瞻遠矚、目光如炬。 10.名山之業:義近:不朽之作、藏之名山。 反義:禍棗災梨、驢鳴狗吠(嘲笑人文辭拙劣,如

    同驢、狗的鳴叫)。 11.風雨雞鳴:義近:松柏後凋、板蕩忠臣、疾風勁草、忠貞不渝。

    五、詞語典故

    1.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音ㄊㄧㄥˊ,草

    莖。)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2.篳路藍縷: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3.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歐陽玄‧進金史表:「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善吾師,惡亦吾師。」

    4.郢書燕說:韓非子。

    5.郭公夏五:春秋。

    6.金匱石室之書: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紬,綴集。史記,史

    書。)

    7.風雨: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8.名山之業: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陸、課外閱讀

    1.離臺詩 丘逢甲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語譯:臺灣被日倭佔領了,江山需要雄才大略的偉人捲土重來,把失去的國土奪回來!歷史上有多少無名豎

    子乘時而起而成為英雄豪傑,有誰在海上高舉義旗拯救臺灣呢?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語譯:我兵敗內渡,就暫作退步做個自在的神仙吧。我看看道德經暫且消除些火氣。不能,我不能做自在的

    神仙,必須做勇猛的劍俠,揮劍把仇敵斬盡,再升天做神仙!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21 -

    2.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是 母親的另一個/永恆的懷抱/傲骨的祖先們/正視著我們的腳步/搖籃曲

    的歌詞是/他們再三的叮嚀/稻草/榕樹/香蕉/玉蘭花/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海峽的波浪衝來

    多高/颱風旋來多強烈/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搖籃是堅固的/搖籃是永恆

    的/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3.美麗島 (李雙澤的歌,梁景峰改寫陳秀喜的詩)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4.別臺北 連橫

    我居臺北十二載,年華雖老氣猶豪。屠龍空負千金技,躍馬還思五夜勞。

    風雨潛修求絕業,乾坤倒挽看兒曹。赤嵌潮水頻來往,寥落人才未盡淘。

    語譯:我住在臺北已十二年,雖年華老去豪氣猶在。白白的享有花了千金學來的屠龍之技,想策馬奔躍前進

    還怕白白辛勞了。在亂世中專心學習以求延續中斷的事業,想要大力挽回天地只能看兒孫輩了。赤嵌樓

    的潮水頻頻來回,稀疏的人才還未被淘洗盡啊!

    注:屠龍之技:古代朱泙漫用盡了千金家財,花了三年工夫,學會了屠龍的技術,卻沒有地方使用。典出《莊

    子‧列禦寇》。後比喻不實用的絕技。

    5.臺南 連橫

    文物臺南是我鄉,朅來何必問行藏。奇愁繾綣縈江柳,古淚滂沱哭海桑。

    卅載弟兄猶異宅,一家兒女各他方。夜深細共荊妻語,青史青山尚未忘。

    語譯:文物豐盛的臺南是我的故鄉,來去何必問動向。內心的愁思纏綿縈繞江邊的柳樹,在海邊我傷心的淚

    水縱橫。三十年的弟兄猶如分開居住,一家的兒女分散各地。深夜細聲的與妻子談說,我要撰寫藏之

    於青山的史書的心志仍未忘懷。

  • 4-1 臺灣通史序講義 盧秀姝老師彙整 - 22 -

    4-1臺灣通史序 課本、語練、補充測試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共40分/每題2分) 總分:106分 1.〈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意謂 (A)街談巷議,語多妄誕,難以據以考證 (

    B)老成凋謝,無可諮詢,故無從撰文印證 (C)史書文字脫漏,遂難取證於典籍史料之記載 (D)戰爭頻繁,檔案俱失,想完成史書有所困難。

    2.有關〈臺灣通史序〉一文,下列「 」內的字,音義皆正確的選項是 (A)晉「乘」: ˊㄔㄥ,兵車 (B)「蒐」羅:ㄙㄡ,通「收」 (C)十「稔」: ˇㄋㄧㄢ,稻穀成熟 (D)「篳」路藍縷: ˋㄅㄧ,荊條竹木之類。

    3.〈臺灣通史序〉:「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改隸」係指 (A)中國戰敗於日本 (B)臺灣割讓給日本 (C)荷蘭人投降 (D)日本戰敗投降。

    4.連橫所謂「不佞之幟」所指為何 (A)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B)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C)欲成風雨名山之業 (D)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

    5.有關〈臺灣通史序〉一文,下列「 」內文意之解說,何者有誤 (A)「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開物成務」是指以開發物質為當務之急 (B)「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比喻所見之小 (C)「朱、林以下,輒啟兵戎」,「輒啟兵戎」意謂經常引發戰爭 (D)「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莫敢自遑」意謂不敢偷惰安逸。

    6.「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句中「風雨」一詞,被用來比喻為「亂世」之意。請根據文意仔細推敲,下列選項中的「風雨」,何者也是相同的用法 (A)對鏡添惆悵,憑誰論古今。山河頻入夢,「風雨」獨關心 (B)四海交遊今殆半,幾人「風雨」對床眠 (C)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D)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7.「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有」是所謂的名詞詞頭,並無實際的字義。下列「老」字,何者不屬於此類 (A)「老」虎 (B)「老」鼠 (C)「老」成 (D)「老」婆。

    8.〈臺灣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參。」意謂 (A)盡信書不如無書 (B)考證史料之不易 (C)穿鑿附會之說不可信 (D)史料多訛誤。

    9.有關〈臺灣通史序〉一文,下列文句的修辭,何者有誤 (A)輒啟「兵戎」:借代 (B)老成「凋謝」:轉品 (C)「郭公夏五」:借代 (D)「風雨」名山之業:譬喻。

    10.臺灣往昔沒有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統,故許多諺語大多是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語詞淺白,又押韻順口。請選出下列臺灣俗諺與符合的成語配對:(甲)吃緊摃破碗(乙)好看嘸好吃(丙)人在做,天在看(丁)虎頭蛇尾 (A)好吃懶做/垂涎三尺/有始無終/天助自助 (B)欲速不達/虛有其表/老天有眼/有始無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