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第九章 中小企業統計資料檢討及改進之道 多年來,《中小企業白皮書》所發佈的中小企業相關統計,依實收資本 額和營業額所定義的中小企業數據,皆由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營業稅徵收 統計資料算得,而依經常雇用員工定義的資料,則取自行政院主計處《人力 資源統計月報》原始資料,前者係公司資料,後者則為對個人的調查,兩者 勉強配對。 過去《中小企業白皮書》所發佈之出口金額,係由財稅資料中心的營業 稅徵收統計資料計算「零稅率銷售額」而得,此乃因出口之商品或勞務適用 零稅率之規定,惟近年來依此資料來源所計算之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率大為 縮小,趨勢也下走。實情何在?有待較合理的中小企業出口資料,而知識經 濟時代,科技研發行為愈見重要,然當前遍尋不著官方相對應的統計數據, 亟需予以補足。 總之,當前的中小企業統計勢須全盤檢討改進,並思考「建構中小企業 統計指標」的必要性。然目前較大的挑戰是,中小企業各代表性指標分散在 各項調查之中,如何整合是一大問題。 本 章 首 先 針 對 目 前 可 區 分 規 模 別 相 關 之 統 計 調 查 作 一 概 述,了 解 各 調 查 之抽樣與調查方法,以及各調查之特色,據之研判各調查對「建構中小企業 統計指標」之助益。接著以「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指標為例,說明建構中小 企業相關指標的必要性。一般人可能以為中小企業出口指標的計算並不困 難,實則不然。因為各項官方統計調查對出口的定義並不相同,在引用上應 特別重視。而對中小企業非常重要的指標「間接出口」(如透過貿易商出口; 銷售給其他生產者,經加工後再出口),目前無法從現有的官方統計資料估 算而得,建議中小企業統計指標的建構,應加入估算間接出口的問項。第三 節綜合第一節官方統計調查之檢視、估算間接出口之需求,與若干中小企業 的特性,建議(非意向面)中小企業統計指標應涵蓋的項目。同時再以中小 企業出口貢獻為例,說明若短期內建構完整的小企業統計指標有困難,以現 有的各項官方統計調查為基礎,如何在「直接出口資料來源的明確性」原則 148

第九章 中小企業統計資料檢討及改進之道ebooks.lib.ntu.edu.tw/1_file/mea/090807/81911564871.pdf有此數據,2006 年僅有「外銷收入佔產品銷售收入之比率」。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第九章 中小企業統計資料檢討及改進之道

    多年來,《中小企業白皮書》所發佈的中小企業相關統計,依實收資本

    額和營業額所定義的中小企業數據,皆由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營業稅徵收

    統計資料算得,而依經常雇用員工定義的資料,則取自行政院主計處《人力

    資源統計月報》原始資料,前者係公司資料,後者則為對個人的調查,兩者

    勉強配對。

    過去《中小企業白皮書》所發佈之出口金額,係由財稅資料中心的營業

    稅徵收統計資料計算「零稅率銷售額」而得,此乃因出口之商品或勞務適用

    零稅率之規定,惟近年來依此資料來源所計算之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率大為

    縮小,趨勢也下走。實情何在?有待較合理的中小企業出口資料,而知識經

    濟時代,科技研發行為愈見重要,然當前遍尋不著官方相對應的統計數據,

    亟需予以補足。

    總之,當前的中小企業統計勢須全盤檢討改進,並思考「建構中小企業

    統計指標」的必要性。然目前較大的挑戰是,中小企業各代表性指標分散在

    各項調查之中,如何整合是一大問題。

    本章首先針對目前可區分規模別相關之統計調查作一概述,了解各調查

    之抽樣與調查方法,以及各調查之特色,據之研判各調查對「建構中小企業

    統計指標」之助益。接著以「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指標為例,說明建構中小

    企業相關指標的必要性。一般人可能以為中小企業出口指標的計算並不困

    難,實則不然。因為各項官方統計調查對出口的定義並不相同,在引用上應

    特別重視。而對中小企業非常重要的指標「間接出口」(如透過貿易商出口;

    銷售給其他生產者,經加工後再出口),目前無法從現有的官方統計資料估

    算而得,建議中小企業統計指標的建構,應加入估算間接出口的問項。第三

    節綜合第一節官方統計調查之檢視、估算間接出口之需求,與若干中小企業

    的特性,建議(非意向面)中小企業統計指標應涵蓋的項目。同時再以中小

    企業出口貢獻為例,說明若短期內建構完整的小企業統計指標有困難,以現

    有的各項官方統計調查為基礎,如何在「直接出口資料來源的明確性」原則

    148

  • 之下,進行間接出口的估算。

    第一節 當前中小企業相關統計概述

    在建構中小企業相關指標之前,必須先確保其資料來源,惟各項調查的

    性質、目的、基準與範圍有所差異,在計算中小企業相關指標時宜先確認是

    否與使用者之需求相符。準此,本節針對當前有關企業經營活動的相關調

    查,且該調查可區分企業規模者,詳細說明如下。

    一、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行政院主計處)

    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以下簡稱工商普查)每 5 年調查 1 次,是

    國內規模最大的調查,亦是國民所得帳編製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惟

    使用者必須瞭解其 3 項調查表式(普查表、抽樣調查表甲式與乙式)彼此之

    間的關聯。再者,由於僅部份樣本需填寫抽樣調查表甲式,而向主計處申購

    之普查廠商資料檔案係每家廠商均有抽樣調查表甲式各項調查問項之數據

    資料,看似矛盾其實不然,此乃因後者係由前者推估而來,相關的推估方法

    亦值得瞭解。

    (一)調查概要說明(以 2006 年為例)

    1.普查標準時期

    以 2006 年 12 月 31 日為普查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均以該標準日情況

    為準;以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為普查標準期,凡屬動態資料則以

    該標準期情況為準。

    2.普查實施期間

    普查對象判定及普查表(2001 年之前稱之為簡易表)訪問期間自 2007

    年 4 月 15 日起至 6 月 15 日止;抽樣調查(2001 年之前稱之為普查表)填

    報期間自 2007 年 5 月 1 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惟抽樣調查乙表(2001 年之

    149

  • 前稱之為抽樣調查表)得延至 7 月 15 日止。

    3.普查行業範圍

    依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包括下列行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造業、批發及零售業、運輸

    及倉儲業、住宿及餐飲業、資訊及通訊傳播業、金融及保險業(不包括信託、

    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退休基金)、不動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

    包括研究發展服務業)、支援服務業、強制性社會安全、教育服務業(僅包括

    其他教育服務業中之補習班部分)、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醫療保健業之

    診所不包括無門診醫療服務部分;社會工作服務業僅包括老人、兒童及身心

    障礙照顧機構)、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不包括創作業、圖書館、檔案

    保存、博物館及類似機構)、其他服務業(不包括宗教、職業及類似組織、

    家事服務業)。

    4.普查對象

    凡經營前項所列各行業之企業及場所單位,不論為公營或民營,公司組

    織或非公司組織,已登記或未登記,其設有固定處所者,均為本普查之對象;

    至於無固定處所之零售、餐飲攤販業另案辦理調查。

    5.普查方法

    (1)採用「派員面訪調查法」,以地毯式進行訪查為主,網路填報為輔。

    (2)普查對象同時進行全面調查判定及填報普查表;另按抽樣設計,選取代

    表性企業,於訪問填表期間填報抽樣調查表。

    6.抽樣方法

    (1)抽樣母體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工商及服務業母體資料檔、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營業

    人暨扣繳單位稅籍檔、各主管機關公務登記檔及相關統計調查資料檔等,由

    150

  • 行政院主計處利用電腦處理建立之。

    (2)抽樣方法

    採「分業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調查樣本。各行業各層樣本數之配置,

    參考抽樣母體各樣本表徵值變異情形決定。

    (3)推計方法

    各業抽樣調查表項目,依據普查項目表徵值,採分層分項推計母體總

    值;普查表之普查項目,則採分業分層比率推計。

    7.普查項目

    (1)普查表部分

    單位名稱、地址、負責人姓名、單位級別、營利事業暨扣繳單位統一

    編號等基本資料。

    組織別、實際開業年月。

    生產之產品或經營、服務之項目。

    年底使用土地及建築物樓地板面積。

    從業員工及薪資。

    營業類型。

    使用派遣勞工或經營勞動派遣業務情形。

    全年支出、收入與年底資產運用情形。

    各項經營特徵。

    三角貿易情形。

    商品銷售管道。

    (2)抽樣調查甲表部分,除普查表項目外,並加查下列項目:

    營運數位化狀況:上網採購金額、上網銷售金額。

    從業員工及薪資:按職類分之僱用員工人數、製造業委託廠外家庭包

    工工資。

    使用、經營派遣勞工情形:全年費用支出、全年派遣服務收入。

    151

  • 營業收支簡要項目:各項收入、各項支出。

    資產運用情形:流動資產、自有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其

    他資產、租用及借用固定資產、出租及出借固定資產。

    自有固定資產變動情形。

    各項無形投資情形:研究發展、員工訓練、市場行銷、電腦軟體、資

    料庫購買。

    專業技術交易金額:購入、銷售。

    其他各業專用之營運項目(包括自有品牌經營、環保支出、銷售產品

    來源及營建工程施工價值等)。

    (3)抽樣調查乙表部分,除抽樣調查甲表項目外,並加查下列項目:

    營業收支明細項目。

    自有固定資產按資產項目分之變動情形。

    各項原材物料及燃料變動情形:進料及耗用量值、進料來源分配比。

    其他各業專用之明細項目。

    8.資料起迄:自 1954 年起,從 1961 年開始每 5 年調查一次。

    (二)調查特色說明

    工商普查最大的優點是樣本數多、調查項目多、歷史悠久、訪員親訪可

    信度較高,且「從業員工人數」、「營業收入」等問項足以判定規模,堪稱計

    算中小企業指標最佳的資料來源,但也因規模太大,以致每 5 年才調查一

    次。此外,歷次調查問項並不一致,例如僅有 1961、1976、1986 年具有實

    收資本額的問項;而中小企業備受矚目的出口問項,僅有 1976、1986、1991

    有此數據,2006 年僅有「外銷收入佔產品銷售收入之比率」。

    綜合分析工商普查之問項,屬於「廠商基本資料」性質居多,而「行為

    面」之資料偏少。工商普查之廠商基本資料相當豐富,可分為投入面與產出

    面:(1)投入面:包括勞動(含派遣人力)、固定資產、實際運用資產、無

    形投資、環保支出、營業支出與非營業支出等;(2)產出面:營業收入與非

    營業收入。而屬於行為面變數者包括營運數位化狀況、有無經營品牌、全年

    152

  • 銷售產品之來源(含委託海外生產加工);而此三項行為面變數,是 2006 年

    新增的調查問項,這也代表業界經營模式的變化。例如過去以 OEM 的生產

    模式為主,然而當今除繼續增進製造的優勢(包括供應鏈管理、快速反應)

    之外,發展品牌是當今企業或產品加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在非普查年間,為掌握經濟情勢的脈動,經濟部統計處進行多項較小

    型的調查,如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工廠校正暨營

    運調查、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等。此外,亦辦理對內投資、對

    外投資之意向調查。分述如後。

    二、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6 年為例)

    1.母體來源

    利用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母體檔資料,佐以 2004 年工廠校正資料

    編製母體底冊。

    2.抽樣方法

    公營企業單位全部調查;民營企業單位採用分業截斷隨機抽樣法,按細

    業別利用 2004 年工廠校正調查之產品產值,分別依其各產品之各企業產品

    值大小排列,凡各產品產值累計達 70%以上之企業,全部抽選列入調查。

    根據以上方法,2006 年抽樣共計 7,060 家,平均總抽出率為 11.4%,惟

    占 5 人以上母體家數之 16.2%。

    3.調查方式

    以郵寄調查為主,輔以電話、傳真催查,必要時派員實地訪查。

    4.調查主要項目

    (1)基本資料:現有員工人數

    153

  • (2)生產行銷

    產品訂單之總額(金額)產分配(百分比)

    國內生產產品之銷售總額(金額)及流向(百分比)

    國內自製品所需原材物料之耗用總額(金額)及進貨來源(百分比)

    公司在出口過程中所遭遇之困難(意向調查)

    公司所重視的銷售策略(意向調查)

    (3)經營動向

    公司在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要素

    產品在內外銷市場之競爭對手及優勢

    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

    影響公司經營之經營環境因素

    為因應經營環境的變化,公司可能採取的策略

    公司接單到出貨所需平均時間

    (4)研究發展

    公司是否從事研究發展

    公司研究發展經費及人力占營業收入及員工總數之比率

    公司從事研究發展的主要原因

    公司從事研究發展的方式

    政府應加強哪些工作,以提升業界對研究發展的投入

    是否已在國內或海外設立「研發中心」

    是否有意願未來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

    影響公司選擇「研發中心」所在區位的因素

    無意願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的原因

    (5)推行 ISO 國際標準之現況

    公司是否已取得 ISO 9001 或 14001 品質管理與保證之國際標準驗證

    公司申請 ISO 9001 或 14001 國際標準驗證之目的

    取得 ISO 9001 或 14001 驗證證書是否有 TAF 標誌

    5.資料起迄

    154

  • 本調查原係「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之附帶調查,因該調查之調查方

    式變更,且本調查之問項較為繁複,未免相互影響資料品質及回收率,經濟

    部統計處遂於 2000 年將本調查獨立辦理,每年調查一次。

    6.調查資料時期與實施日期(以 2006 年為例)

    (1)調查資料標準時期:以 2006 年 7 月 5 日為調查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均

    以標準日為準,動態資料則以調查項目所標列之時期為準。

    (2)調查實施日期:自 2006 年 7 月 5 日至 2006 年 8 月 20 日止。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員工人數」、「銷售總額」等問項足以判定企業規模,可列為「建

    構中小企業統計指標」的資料來源之一,惟「廠商基本資料」的問項較少,

    而以「行為面」的意向調查資料為主。其中屬基本資料之量化問項諸如員工

    人數、訂單總額及生產國別來源比、銷售總額及產品國內外流向結構比、原

    材料耗用總額及國內外進貨來源比;其他問項分別是銷售與研發等相關策略

    的意向調查,並無量化指標。

    三、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6 年為例)

    1.調查目的

    瞭解國內批發、零售及餐飲業業者在經營環境、經營策略及電腦與網路

    應用等方面之現況。

    2.調查範圍

    凡在台灣地區從事依「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 7 次修訂)」中,屬

    F 大類項下之批發業(44-45)、零售業(46-48)及 G 大類項下之餐飲業(51)

    等三中業別,均屬本調查的調查範圍。

    155

  • 3.調查對象

    凡調查範圍內,從事商業交易活動之公司行號,且設有固定營業場所之

    企業單位,均列為本調查之對象。

    4.調查項目

    (1)目前員工人數;

    (2)商品的進貨總額及來源;

    (3)商品的銷售總額及流向;

    (4)銷售之收款及進貨之付款方式;

    (5)目前在國內是否為連鎖式經營;

    (6)目前採取的經營策略;

    (7)對各項行銷策略的競爭因素的看法;

    (8)引進新商品的重要考量;

    (9)具競爭力的要素;

    (10)目前經營上遭遇的困境;

    (11)為提升競爭力,政府應提供的協助;

    (12)是否有與他企業進行策略聯盟,及其具體內容;

    (13)業務電腦化的情形,及其應用的種類;

    (14)業務電腦化的效果;

    (15)有無進行電子商務,及其內容;

    (16)對電子商務的滿意度。

    5.調查資料時期與實施日期

    (1)調查資料標準時期:以 2006 年 2 月 21 日為調查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

    均以標準日為準,動態資料則以調查項目所標列之時期為準。

    (2)調查實施日期:自 2006 年 2 月 21 日至 3 月 21 日止。

    6.抽樣設計與調查方法

    156

  • (1)抽樣設計:以行政院主計處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綜合資料檔之獨資

    合夥及公司組織之公民營企業資料為抽樣母體,按「中華民國行業標準

    分類(第 7 次修訂)」將其分類至第 3 位小分業,以 2001 年普查全年營

    業收入為基準,凡批發業、零售業及餐飲業,均採分業截斷抽樣法。抽

    出樣本 3,508 家,各中業樣本之營業收入占該中業營業收入總額比率分

    別為批發業占 34.75%、零售業 39.15%及餐飲業 20.44%。

    (2)調查方法:郵寄問卷調查法。

    7.調查回收情形

    本項調查實際寄發之樣本家數 3,508 家,扣除停歇業後之有效調查家數

    計 3,423 家,實際回收樣本為 2,521 家,回收率為 73.65%。

    8.資料起迄

    本調查創辦於 2002 年,原調查名稱為「商業經營實況調查」,2004 年

    起配合第 7 次行業標準分類修訂,更名為「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

    查」,每年調查一次。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之問項以意向調查為主,量化的問項僅有四大類:進貨總額及進

    貨來源結構比、銷售總額及商品流向結構比、銷售之收款及進貨之付款方式

    結構比、直營連鎖與加盟連鎖之店家數目,而員工人數則是設定級距讓受訪

    者勾選,雖未能確實掌握員工數目,但由勾選之級距亦能得知該企業之規模。

    而在意向調查方面,問項可分為三大類:(1)策略面:例如經營策略、

    行銷策略的重要性、引進新商品的重要性、具競爭力之要素、策略聯盟或企

    業合作;(2)為提升企業之競爭力,政府應提供的協助;(3)電子商務應用

    的情形。

    四、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157

  • 本調查若依其調查名稱判定,容易誤以為各業別均屬本調查範圍之內,

    其實不然,製造業部份係併入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辦理,應用上應特別注意

    其調查範圍。以 2006 年為例,相關的調查方法及說明分述如後。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6 年為例)

    1.調查範圍與對象

    以台灣地區從事(1)礦業及土石採取業、(2)水電燃氣業、(3)批發、

    零售及餐飲業、(4)租賃業、(5)專業及技術服務業及、(6)其他服務業等

    之公民營工商企業為調查範圍,至於製造業部份係併入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

    辦理。

    依規定,營造業、運輸倉儲通信業及金融保險業等統計,分別由內政部、

    交通部及財政部主管,因此本調查不含該類業別。

    2.調查項目

    包括一般概況、全年損益、存貨、全年固定資產變動。

    3.調查時期

    (1)資料標準時期:以 2005 年 12 月 31 日為調查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均以

    標準日為準;動態資料則以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合計數為準。

    (2)調查實施日期:2006 年 6 月 20 日開始至 6 月 30 日止。

    4.調查方式:郵寄通信

    5.抽樣

    (1)母體:以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綜合資料檔為主,輔以財政部財稅

    資料檔及經濟部商業司之公司、商業登記資料,編訂母體檔。

    (2)分業標準:採第 7 次修訂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158

  • (3)分層標準:以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營業收入為分層標準,大型企業

    均屬全查,其餘為抽查層,採分業分層隨機抽樣法抽樣。

    (4)樣本家數:共計抽樣約 7,000 家。

    6.推估方法

    以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為母體,採用比率推計法推估。

    7.資料起迄

    該調查原稱「公民營企業經營狀況按季調查」係根據行政院臺(57)仁三

    字第 43007 號令,自 1969 年開始按季辦理,迄 1988 年為簡化調查項目,乃

    與「工商業抽樣調查」(按年辦理),合併稱「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按

    年及按季辦理)繼續辦理。1994 年改採按年及每半年(資料按季)辦理,

    而 1998 年度則預定停辦年調查,改以每半年取得上二季資料之方式辦理,

    以為年資料之銜接。至 2000 年起將按月辦理之「商業動態調查」、按季辦理

    之「工商企業經營意向調查」,加上新增按月辦理之「工商服務業動態調查」

    及原按半年改為按年辦理之原調查合併辦理迄今。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之問項純屬量化之基本資料,並無任何「企業行為面」之問項。

    而基本資料除靜態資料之外,部分問項亦問及前後年度變動的增量,例如企

    業所屬總、分支單位較上年之增減家數、受雇員工較上年之增減人數、固定

    資產淨額當年之增加金額與減少金額。「受雇員工人數」、「實收資本額」、「營

    業收入總額」等問項足以判定企業之規模,各項基本資料問項之完備性雖不

    及工商普查,但基本的產銷存、薪資、租金、廣告、研究費用、折舊等資料

    皆已齊全,不失為「建構中小企業統計指標」可行的資料來源之一。

    五、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相對於上文的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本調查係針對製造業於非普查年

    之經營概況調查,惟本調查的主體為工廠,屬場所單位,與其他以企業單位

    159

  • 為主體的調查有所不同。以 2004 年為例,相關的調查方法及說明分述如後。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4 年為例)

    1.調查目的

    校正工廠基本登記事項、清理遷址、歇業工廠及督促變更登記事項,同

    時建立完整之工業母體資料檔,以供辦理各種抽樣調查選樣及推算之依據。

    2.調查範圍及對象

    於調查年前一年年底以前,凡在台閩地區設立並經核准登記之工廠均列

    入應校正調查範圍,校正調查以場所為校查對象,同一公司轄有 2 家以上之

    工廠時,須分別校正調查;至於與工廠不在同一地點,純屬管理或營銷單位

    者,則不予校正調查。

    3.校正與調查項目

    (1)校正項目:工廠名稱、地址、負責人、工廠登記證編號、營利事業統一

    編號、行業代號、主要工業產品名稱及主要耗用原材料名稱等。

    (2)調查項目:年底員工人數、全年各項產品產銷存量(含內外銷之數量與

    價值)、全年營業收支、當年固定資產投資、研究發展經費及技術移轉

    金額、當年事業用水量等。

    4.調查期間

    本調查除普查年外,每年辦理校正調查一次,靜態資料以資料年當年

    12 月 31 日情況為準;動態資料以資料年全年營運合計數為準。實地調查自

    調查年 6 月 1 日至當年 7 月 15 日為止。

    5.編製工廠底冊

    台灣省各縣市(含金門及連江)、台北市及高雄市的工廠登記基本資料

    160

  • 由本部工業局提供,科學工業園區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由管理局(處)逕行

    提供工廠登記基本名冊;並由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彙編工廠校正調

    查底冊。

    6.調查方法:全查

    本調查由調查員實地校正調查,並當場複核收表。

    7.資料起迄

    該調查係依行政院主計處頒訂第二期十年長期統計發展計畫之規定,於

    1980 年首次舉辦調查,並按年繼續辦理迄今,期間為配合工商普查而於

    1981、1986、1991 及 1996 年各停辦一次;而自 1994 年始,臺北與高雄二

    市之「新建工廠營運調查」亦併入本調查迄今。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之所有問項均屬企業之基本資料,其中「員工人數」、「營業收入」

    足以判斷工廠之規模,而基本的產銷存(含內外銷數據)資料也已相當完備。

    而本調查最大的特色是著重於技術移轉之國別結構,以及研究發展,堪稱捕

    捉非普查年「企業研發活動」最佳的資料來源,對建構中小企業研發之統計

    指標助益甚大。在動態資料部分,本調查僅提供「當年增購固定資產金額」,

    亦即當年的投資金額,且無相對應的靜態資料「固定資產淨額」,因此無法

    充分掌握企業資本的資訊。

    六、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6 年為例)

    1.調查目的與用途

    建立業者海外事業經營概況、投資動機、面臨困難、海外事業與國內事

    業互動模式之資料。

    161

  • 2.調查範圍

    台灣地區,包含台灣省各縣市、台北市及高雄市。

    3.調查對象

    係以上述範圍內從事對外投資活動之製造業者,其樣本資料來源如下:

    (1)歷年調查之廠商繼續作追蹤調查;

    (2)經濟部統計處 2000 年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所建立之製造業對外投資廠商

    名冊;

    (3)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每年新增核准對外投資之製造業廠商。

    4.調查項目

    (1)2005 年國內外事業全年營業額、固定資產增購總額、研發支出總額及年

    底員工人數;

    (2)海外投資地區、開始投資時間及投資之行業;

    (3)2005 年國內及海外事業各占國內外事業總額之比率;

    (4)投資海外事業的動機;

    (5)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所採取之組織型態;

    (6)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之經營方式;

    (7)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之技術來源;

    (8)最希望政府提供之協助及輔導項目;

    (9)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之行銷方式;

    (10)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面臨的困難;

    (11)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之原料、零組件及半成品等進貨比率與 2004 年比較;

    (12)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產品與台灣母公司產品之關係;

    (13)在台灣外銷接單中,2005 年由台灣及海外出貨之金額與 2004 年比較;

    (14)2005 年國內外事業獲利情形、虧損或盈餘之原因;

    (15)最主要海外投資地區事業往年對盈餘之運用方式;

    162

  • (16)2005 年海外事業產品各銷售地區之比率與 2004 年比較;

    (17)對外投資後,對國內公司各項營運之影響。

    5.調查資料時期與實施日期

    (1)調查資料標準時期:以 2006 年 4 月 25 日為調查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

    均以標準日為準,動態資料則以調查項目所標列之時期為準。

    (2)調查實施日期:自 2006 年 4 月 25 日至 6 月 15 日止。

    6.調查方法:以郵寄通信為主,電話專訪為輔。

    7.資料統計方法:以「樣本屬性分類」及「百分比分析法」為統計工具。

    8.資料起迄:自 1996 年起,從 1998 年開始每年調查一次。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之量化問項偏少,僅填報營業額、固定資產增購總額、研發支出

    總額、員工人數,以及上述四項之國內事業與海外事業之結構比,其中營業

    額、員工人數足以做為判定企業規模的依據。除此之外,其他問項則屬於企

    業對外投資策略面的意向調查,以及對外投資後國內外事業獲利情形、對國

    內公司各項營運之影響,對「建構中小企業統計指標」的助益較有限。

    七、製造業國內投資實況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6 年為例)

    1.調查目的:為瞭解製造業者對國內投資環境之看法。

    2.調查對象:台灣地區從事製造業經營之公民營企業為調查對象。

    3.調查實施日期:2006 年 4 月 1 日至 2006 年 4 月 15 日。

    163

  • 4.抽樣方法

    以 2001 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綜合資料檔中之獨資製造業、合夥及公司

    組織之公民營企業資料為母體,依受雇員工人數採分業分層隨機抽樣法,計

    抽取樣本 3,400 家。回收有效樣本家數 2,728 家,回收率為 80.24%。

    5.調查方法:採郵寄通信及電話催詢法調查。

    6.調查項目

    (1)預計 2006 年國內投資金額與 2005 年比較;

    (2)預計 2006 年國內投資金額較 2005 年增加的原因;

    (3)預計 2006 年國內投資金額較 2005 年減少的原因;

    (4)營運或投資資金主要來源;

    (5)國內投資是否有資金取得之困難及所遭遇的困難;

    (6)「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保證手續費之繳交;

    (7)最迫切需要協助之中小企業輔導政策工具;

    (8)國內投資是否有工業區用地取得之需求及方式;

    (9)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未來國內投資金額之影響;

    (10)台海兩岸進行三通對未來國內投資金額之影響;

    (11)國內之擴展計畫;

    (12)國內新投資之設備;

    (13)政府所提供之各項投資租稅優惠需求及知悉狀況;

    (14)申請投資租稅優惠所遭遇之問題;

    (15)對目前(2006 年 4 月)國內投資環境的滿意度;

    (16)對未來(2006 年下半年)國內投資環境看法;

    (17)因應國內投資環境變遷所採取之策略;

    (18)政府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應採取之措施。

    164

  • 7.資料統計方法:以「樣本屬性分類」及「百分比分析法」為統計工具。

    8.資料起迄

    本調查為「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之附帶調查,於 1992 年首次辦理,

    為不定期之統計調查,按年繼續辦理迄今,期間於 1994 年、1995 年,以及

    2003 年各停辦一次。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所有問項中,僅「員工人數」為量化數據,可據之判斷企業之規

    模。而其他意向調查的問項,可分為四大類:(1)資金與土地之來源;(2)

    大環境的變化對國內投資的影響,包括台灣加入 WTO、台海兩岸三通等;(3)

    新投資的設備與擴展計畫;(4)政府相關政策,包括租稅優惠及改善國內投

    資環境。

    八、製造業自動化及電子化調查(經濟部統計處)

    本調查以「場所為填報單位」。「自動化」係指應用電腦、機構、感測、

    控制及網路等科學方法與工程技術,達到系統活動的操作及控制的目的,以

    提高其產品開發、產銷營運、生產製造、物流儲運、安全監控等組織活動的

    效能與生產力。而「電子化」係指運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及企業改造轉型

    之技術,將企業內生產與管理資源及企業間合作夥伴之交易運作更緊密結合

    及迅速互動,使上中下游供應鏈各企業之核心競爭力更有效整合,以達成快

    速反應市場、提升客戶滿意度及提升經營績效之目標。

    (一)抽樣及調查方法(以 2004 年為例)

    1.調查目的

    主要目的:(1)建立製造業生產自動化及電子化執行成效指標;(2)瞭

    165

  • 解自動化及電子化人力需求狀況,作為自動化及電子化人才培訓規劃參考。

    2.調查資料時期及實施日期

    (1)調查資料標準時期:以 2004 年底為調查資料標準日,凡屬靜態資料均以

    標準日為準,動態資料以 2004 年全年合計數為準。

    (2)調查實施時間:為 2004 年 11 月 1 日至 2004 年 12 月 10 日為期 40 天。

    3.調查範圍與對象

    以台灣地區從事製造業之公民營工廠經由抽樣方法抽出者,均為調查對

    象,以本調查對象之場所為調查單位。

    4.抽樣方法

    本調查以資料時間 2002 年之工廠校正調查廠商為抽樣母體,依照從業

    員工人數分層後分別採取全查或抽查,抽查層並以各業產值為權數決定各業

    樣本家數:

    (1)從業員工 200 人(含)以上之工廠採全查,計 1,448 家(其中 709 家為

    上次調查之樣本)。

    (2)從業員工 10~199 人之工廠抽取 4.89%,計 3,552 家(其中 1,545 家為上

    次調查樣本)。

    本次調查家數共計 5,000 家,回收有效樣本 3,622 家,回表率達 72.44%。

    5.調查實施方法:採郵寄通訊調查為主,派員實地訪查為輔。

    6.調查項目

    (1)製造業生產自動化部分

    自動化相關資料

    自動化軟硬體生產設備來源及購置金額

    選擇國內、外自動化供應廠商之要因

    166

  • 未來自動化投資動向

    自動化相關人才之現況及需求

    近二年投資自動化之效益

    使用自動化生產設備後所遭遇之問題

    推動生產自動化時希望政府機構給予之協助

    (2)電子化相關技術部分

    是否使用 Internet 從事商務行為

    與上下游商務夥伴溝通方式

    利用 e-mail/網際網路交易之金額及家數

    已使用或未來將導入電子化相關技術項目

    電子化相關技術導入或建置之相關人才現況及需求

    導入電子化相關技術所面臨之困難

    希望政府在推動電子化相關技術時之施政重點

    7.資料統計方法:以「樣本屬性分類」及「百分比分析法」為統計工具。

    8.資料起迄

    政府於 1982 年 8 月推動第一階段之「生產自動化八年計畫」,依規定每

    2 年辦理調查 1 次,以評估政府推動計畫的成效,其中有關製造業部分由經

    濟部工業局負責推動及調查,爾後賡續在 1990 年 6 月推動第二階段之「產

    業自動化十年計畫」,並由經濟部統計處接辦「製造業自動化調查」,以瞭解

    自動化現況及其面臨之問題。續而,在 e 世代資訊、網路及電子商務的競速

    中,產業亦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動及挑戰,為繼續保有競爭的利基,1999 年 6

    月,將原核定之「產業自動化計畫」擴大為「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

    而「製造業自動化調查」亦自 2000 年擴大為「製造業自動化及電子化調查」。

    (二)調查特色說明

    本調查之問項以量化數據為多,分為四大類:(1)基本資料:包括員工

    人數、營業收入、銷售金額、銷售廠商家數、採購廠商家數;(2)相關設備

    及投資效益:生產設備總值、自動化設備購置金額與來源國結構比;(3)未

    167

  • 來投資動向:包括預計投資時間及金額;(4)人才需求:自動化、電子化相

    關人才之現有人數及預計新增需求人數;(5)透過電子化交易之銷售金額、

    採購金額、銷售家數、採購家數。而上述之量化指標,均可做為「建構中小

    企業統計指標」項目之參考。

    九、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

    本資料的最大特點是兼具及時性與全面性。在及時性方面,於次年三月

    間即可取得上年度之資料;在全面性方面,樣本涵蓋已登記之企業。惟本資

    料僅能以「營業額」做為規模判定的標準,而備受關心的「出口」金額,係

    以適用「零稅率」之銷售收入為代理變數,惟三角貿易經由台灣辦理押匯之

    金額亦列入台灣之銷貨收入,且其適用零稅率,而海關計算出口之基準:經

    由中華民國海關通關之貨物金額」,二者之基準差異甚大,故進行兩套出口

    資料之比對時應特別二者計算基準的差異。

    十、勞工保險局投保資料

    該資料可藉由員工人數為判定企業之規模,涵蓋範圍較為全面。不過,

    員工人數 5 人以下之企業並非強制加保對象,所以無法掌握 5 人以下之企業

    及地下公司(工廠)的部份。同時,該資料無產業別代碼,無法據以分析個

    別產業的情況。

    十一、全民健保局投保資料

    該資料可藉由員工人數為判定企業之規模,涵蓋範圍亦較大。惟該資料

    無產業別代碼,無法據以分析個別產業的情況,此特性與勞保投保資料相同。

    第二節 中小企業統計指標的檢視ㅡ以出口為例

    「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利用充沛的勞力,進行加工出口的生產型態,

    將比較利益做了充分發揮,而使台灣的經濟發展了起來。」是研究台灣經濟

    發展的重要結論,也是台灣中小企業的最重要特色。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

    出口貿易經濟體系,對市場變動的敏感反應及靈活調度是一大特點,也是促

    成台灣的貿易、經濟成長快速的一大要因。讀者可能認為「出口」的資料來

    168

  • 源並無多大問題,因為諸多調查均設有「出口」之相關問項。然而,目前各

    項政府統計資料對「出口」所涵蓋的意義及範圍有所差異,以及足以作為規

    模判定的變數不盡相同,因此,要瞭解中小企業出口的真象極具挑戰性。

    回顧計算中小型製造業出口貢獻的資料大致有五種,但在引用上各有其

    限制,表 9-2-1 為這五種調查資料所計算的中小型製造業之出口貢獻和出口

    傾向。表中數據顯示:台灣中小企業的出口貢獻約在 1982 年達到最高峰,

    並且在 1986 年之後呈下降趨勢。

    根據已故中央研究院邢慕寰院士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檢討,1960 年初期

    以後的 20 餘年,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主因是第一階段經濟自由化的外貿改

    革,也就是尹仲容先生主導的自由化運動,或是一般通稱的出口導向政策,

    本地產業挾低工資優勢衝向國際舞台。而中小企業在國際分工下,與日本商

    社、跨國商社及外國進口商合作,充分發揮製造的優勢,且免於受國際行銷

    規模經濟的限制,1980 年代初期中小企業發展達到高峰,這也是中小企業

    出口貢獻於 1982 年達到頂峰的主因。

    然而,1950 年代所採用的進口替代政策,其中的各項保護政策,在 1960

    年代的出口擴張政策下,並沒有完全改變,例如進出口結匯並未取消,匯率

    仍由央行武斷訂定,直到 1986 年之前,大多是維持 1 美元兌換 40 元新台幣,

    此一低估新台幣價值,因而對出口特別有利,是一種隱形的出口津貼。到了

    1980 年代前期,貿易出超遽增,外匯存底不尋常急速升高,地價狂飆形成

    缺乏實質繁榮,在央行堅持固定匯率和結匯制下,貨幣供給勢必不斷增加,

    一場摧毀性的通貨膨脹必不可免。再加上美國強制實施的「自由化、國際化」

    壓力下,新台幣自 1986 年起由於政府壓不住以致大幅升值,中小企業的出

    口產品價格驟升,對中小企業競爭力打擊甚大,這應是台灣中小企業自 1986

    年起出口貢獻逐年下降的主因。

    表 9-2-1 各項調查資料所計算的中小型製造業之出口貢獻、出口傾向 單位:%

    工商普查資料 進出口貿易統計+出進口績優廠商電腦磁帶

    營業稅徵收

    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

    實收資本額定義 員工人數定義 工廠校正資料

    年別

    出口 貢獻

    出口 傾向

    出口 貢獻

    出口 傾向

    出口貢獻

    出口傾向

    出口貢獻

    出口傾向

    出口貢獻

    出口 傾向

    出口 貢獻

    出口傾向

    1972 - - - - 9.55 55.09 - - - - - - 1973 - - - - 7.36 53.06 - - - - - -

    169

  • 1974 - - - - 5.43 41.89 - - - - - - 1975 - - - - 4.07 51.13 - - - - - - 1976 - - - - 7.07 57.09 - - - - - - 1977 - - - - 9.75 53.55 - - - - - - 1978 - - - - 10.36 56.74 - - - - - - 1979 - - - - 11.12 58.92 - - - - - - 1980 - - - - 13.27 68.46 - - - - - - 1981 - - - - 22.48 75.25 - - - - - - 1982 73.53 - - - 30.49 75.94 - - - - - - 1983 66.90 - - - 30.61 73.55 - - - - - - 1984 62.53 - - - 28.21 71.76 - - - - - - 1985 64.59 - - - 29.10 70.01 - - - - - - 1986 70.05 - - - 30.42 66.49 45.56 44.29 41.72 36.23 - - 1987 70.77 - - - 26.08 62.62 - - - - 43.99 44.591988 63.33 - - - 19.06 47.03 - - - - - - 1989 64.83 - - - 17.54 36.30 - - - - - - 1990 60.49 - - - 15.25 39.97 - - - - 33.16 3.491991 60.04 - - - 14.83 38.87 - - 41.45 26.13 - - 1992 59.02 - - - 13.04 35.31 - - - - 46.44 24.671993 57.81 - - - 11.94 33.96 - - - - - - 1994 55.47 - - - 10.45 37.53 - - - - - - 1995 53.45 - - - 7.49 32.52 - - - - - - 1996 52.51 - - - - - 19.06 20.04 31.38 22.09 - - 1997 51.47 - 23.36 23.39 - - - - - - - - 1998 49.11 - 20.46 23.23 - - - - - - - 1999 - - 17.39 22.15 - - - - - - - - 2000 - - 15.84 23.31 - - - - - - - - 2001 - - 16.61 24.33 - - - - 25.94 26.92 - - 2002 - - 15.36 24.57 - - - - - - 28.75 26.412003 - - 19.82 26.75 - - - - - - - - 2004 - - 18.89 26.44 - - - - - - 2005 - - 20.37 28.37 - - - - - - - - 2006 19.31 29.20 - - 附 註:1.工廠校正調查資料係以員工人數小於 200 人定義中小企業,其他資料來源係以實收資本額

    定義中小企業。 2.工廠校正資料、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資料,屬場所單位性質。 3.中小企業出口貢獻=(中小企業出口額/全體企業出口額)*100%;中小企業出口傾向=(中小企業出口額/中小企業銷售額)*100%。

    資料來源:整理自進出口貿易統計+出進口績優廠商電腦磁帶、營業稅徵收資料、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工商普查資料、工廠校正資料。

    雖然就出口貢獻而言,各套資料之間似乎可歸納出若干共同變化之勢,

    但在資料的引用上各套資料均有其限制(見表 9-2-2),歸納如下:

    表 9-2-2 各項調查出口資料的比較

    資料名稱 可供計算出口貢獻、出口傾向的年份 引用上的限制

    台灣地區進出口統計配合

    出進口績優廠商電腦磁帶 1982~1998

    外銷金額製造業與貿易商的分攤比率 65:35,並無任何理論依據和邏輯推理。

    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 1997~ 1.以「適用零稅率」的銷售額做為「出口額」的替代變數。

    2.涵蓋部分間接出口。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

    務狀況調查 1972~1995

    1.場所單位資料。 2.樣本數少。

    170

  • 工商普查 1986、1996、2001 1.外銷金額涵蓋間接出口,但涵蓋程度不清楚。2.部份樣本營利事業統一編號重複出現。 3.僅 1986、1996 年有「實收資本額」問項。

    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 1987、1990、1992、2002、2003、2004

    1.企業單位資料不包括總管理單位。 2.1987、1990、1992 等年之外銷值是由外銷占營業收入之比率倒推而得,因而容易產生偏誤。

    3.無法以實收資本額定義企業規模。

    由《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及出進口績優廠商電腦磁帶所計算的出口貢

    獻,雖然資料期間橫跨 1980 及 90 年代(1982~1998),但製造業與貿易商

    的分攤比率 65:35,並無任何理論依據和邏輯推理,難具說服力。

    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提供的是近期(1997~2006)中小型製造業的出口

    貢獻與出口傾向,但其出口值包括與出口行為有關的商品及勞務,涵蓋了部

    分間接出口值,所涵蓋的程度並不清楚。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可計算 1972~1995 年的中小型製

    造業出口貢獻與出口傾向,但此資料受限於樣本少以及場所單位的限制,況

    且該調查於 1996 年起停辦。

    工商普查資料雖較具可信度,但僅有 1986、1996 年可以依實收資本額

    定義規模,而其「外銷」的定義包括直接出口與間接出口,並且無從得知其

    所涵蓋間接出口的程度,在引用上同樣存在限制。

    工廠校正資料雖可補充非普查年的出口資料,但並非每次的工廠校正調

    查均有出口的相關問項,僅 1987、1990、1992、2002、2003 與 2004 等年的

    調查含有出口問項。

    至於各套資料應如何選擇呢?以上的五套資料中,目前官方繼續進行調

    查者僅剩工商普查、工廠校正調查,以及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其中工廠校

    正調查自 1993 年起至 2000 年已無出口相關問項,2001 年因舉辦工商普查

    停辦一年,2002 年調查單位經濟部統計處在產品之產銷存問項中恢復出口,

    但工廠校正資料亦受到缺乏總管理單位資料的限制。因此,未來在計算中小

    型製造業出口貢獻時,所能選取的資料來源,僅剩工商普查及營業稅徵收統

    計資料。

    工商普查資料每五年調查一次,行政院主計處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調

    171

  • 查,問項豐富,而且調查結果可信度高。其中有關外銷的問項,除了包括透

    過貿易商之部分間接出口外,亦可由其抽樣調查分析出口管道,同時提供員

    工人數、實收資本額等區分規模的依據,以方便研究者不同規模定義的需

    求。然而工商普查最大的缺點是每五年才調查一次,試問在非普查年,有關

    出口的資料是否可利用營業稅徵收統計的資料來彌補呢?其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同樣名為出口值,但是工商普查資料與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二者的

    出口組成之成分不同。除了直接出口之外,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的出口值包

    括部分外銷產品的原物料投入,而這部分的間接出口,是不包括在工商普查

    的外銷金額之內的。另外,工商普查的外銷金額包括透過貿易商出口的部

    份,若要利用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將貿易商的出口值,調整成製造業的間接

    出口,必須再輔以「貿易商商品來源」的特別調查才能完成,亦即詢問貿易

    商其進貨來源有多少比率來自中小企業。因此,目前工商普查與營業稅徵收

    統計資料明顯無法直接搭配,二者的選擇端視使用者的需求而定。由此可

    知,由目前結合各項可用資料,仍未能計算出中小型製造業出口貢獻完整的

    時間數列資料,未來可以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為計算基礎,再輔以「貿易商

    商品來源」、「製造商出口產品原物料來源」(詢問製造商出口產品的原物料

    或半成品來自中小企業的比率)等特別調查,才能計算較完整(含間接出口)

    的中小型製造業出口貢獻的時間數列資料。

    至於工商普查資料與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就出口貢獻而言,二者在趨

    勢上的變化是否有類似之處呢?由目前可計算的資料看來,並無法回答此一

    問題。因為若以實收資本額作為規模之判別,工商普查所提供的是 1986、

    1996 年的資料,而營業稅徵收統計所提供的是 1997~2005 年的訊息,就時

    間上並無重疊之處;而若以員工人數作為規模之判別,工商普查所提供的是

    1986、1996、2001 年的資料,而營業稅徵收統計則無員工人數作為規模判

    別之變數,故無法與普查資料之計算結果相互比較。

    若欲將兩項調查資料勉強比較,僅能工商普查資料以員工人數作為規模

    判別、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以實收資本額作為規模判別,則工商普查資料所

    得出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率為下降趨勢,1986 年為 41.72%,至 2001 年已

    下降至 25.94%;而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所得出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率自

    172

  • 1997 至 2000 年為下降趨勢, 2001 年反轉上升,2003 年已較 2000 年提高

    3.98 個百分點,成為 19.82%。2004 年再次降為 18.89%,2005 年又回升至

    20.37%,惟 2006 年在降為 19.31%。(表 9-2-1)

    雖然各項資料在使用上各有其限制,但已獲得「歷年中小型製造業的出

    口貢獻大致呈下降趨勢」之結論,而探究中小型製造業出口貢獻下降的原

    因,一般直覺上認為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下降。不過,上述中小企

    業出口貢獻的計算方式,並未確切掌握間接出口的部分,包括透過貿易商出

    口、以及銷售給其他製造業當中間投入後再出口,此當做為規劃「中小企業

    統計指標」之重要參考。

    第三節 建構中小企業統計指標之建議

    本節首先說明理想中的「中小企業統計指標」應包含的統計項目;其次

    以「中小企業出口貢獻」為例,說明若短期內無法完整建構該些指標,應如

    何運用現有的官方統計進行勾稽,惟事涉不同的主管機關,溝通的交易成本

    有待耐心克服。

    一、中小企業統計指標之項目

    本小節所建議的中小企業統計指標,以量化指標為主,包括基本資料與

    行為面相關數據,至於相關的意向調查,則回歸經濟部統計處所舉辦的各項

    意向調查為主,不在本建議之列。若企業之行為面研究需要結合意向調查,

    則建議由各官方單位進行協調予以勾稽。本文建議之中小企業統計指標如表

    9-3-1 所示。

    表 9-3-1 中小企業統計指標建議項目 大 類 調查項目 說 明

    員工人數 最易與國際接軌之企業規模衡量指標 實收資本額 企業規模衡量指標之一

    基本資料

    營業收入 含內外銷結構、產品流向結構、銷售對象之規模結構(藉以估算間接出口)

    173

  • 營業支出

    1.含中間投入之細項,藉以計算規模別之附加價值 2.含商品之進貨來源、供貨廠商之規模結構,藉以估算間接出口

    3.含環保支出 存貨 藉以與營業收入推估生產總額 實際運用固定資產 資本之替代變數 新增固定資產 代表投資活動 研發 含技術購買 品牌經營 包括自創品牌、代理品牌或授權品牌

    是否加入合作網絡

    1.中小企業受限規模小,在設計、研發、行銷、品牌等活動的加值能力不若大企業,但可藉由自發性的合作網絡關係化零為整

    2.含加入的廠商家數

    自動化、電子化 1.自動化代表生產的標準化與效率的提升 2.電子化代表上中下游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整合程度

    三角貿易 1.代表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 2.含地區與金額

    行為面

    在台灣是否成立研發中心

    研發是創新的基礎,因而是企業存活的關鍵,研發中心的投入代表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已超越一定的門檻,藉以衡量於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永續經營的決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現有統計資料之勾稽ㅡ以中小企業出口貢獻為例

    本章第二節已回顧目前各項相關統計資料,但仍未能計算出台灣中小型

    製造業出口貢獻的完整時間序列資料,建議未來在計算規模別出口貢獻時,

    可行的作法有二:

    由於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的電腦檔案財政部僅保留最近 5 年,目前無法

    計算 1997 年以前的規模別出口貢獻。作者於 2002 年曾嘗試以營業稅徵收統

    計資料為基礎來 1972~1996 年中小企業的出口貢獻比率,方法是以 1997 年

    營業稅籍資料的計算結果為基準,依「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

    計算出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的成長率推估,亦即假設依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

    計算之中小企業出口貢獻,等同於依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計

    算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成長率,惟 1982~1986 年推估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

    高於 90%,明顯不合理,有待後續研究尋求方法修正。

    二是以貿易統計資料搭配工商普查或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計算中小企

    174

  • 業出口貢獻。歷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計算中小企業出口貢獻的資料是營業

    稅徵收統計資料,該資料在計算出口值存在諸多限制:(1)該資料出口值的

    定義是「適用零稅率之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值,與一般「商品直接外銷」的

    概念有所不同;(2)該資料出口值小於貿易統計月報所發佈的出口金額,營

    業稅徵收統計資料「適用零稅率」的項目不僅包括商品與勞務,其還包含非

    經海關通關之商品與勞務,理論上不應低於貿易統計月報所發佈的出口金額

    (其統計範圍是經海關通關之商品),但二者統計數字卻是前者低於後者。

    因此欲估算中小企業的出口貢獻,在直接出口方面,建議從貿易統計的

    資料著手,以確保「直接出口」資料來源的明確性。惟該資料並無區分規模

    別的變數,必須搭配其他大型調查資料予以勾稽規模別變數,才能計算中小

    企業的出口貢獻比率。建議未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能函請經濟部統計處、財

    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以及行政院主計處協助,利用貿易統計的出口資料,搭配

    營業稅徵收統計資料或工商普查資料,予以勾稽營業額或員工人數,藉以計

    算較正確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至於間接出口,則必須藉由「貿易商商品來

    源調查」、「製造商出口產品原物料來源調查」,搭配直接出口估算之。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