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自日本神户的岸本竹弘10年来一直在学习泰国水果雕刻艺 术,并且能够将极其错综复杂的图案雕刻到水果和蔬菜的柔软果肉 中。无论是牛油果、西瓜还是葡萄,在他手中都能转化为令人惊叹的 艺术品。 鬼斧神工 日本雕刻师化果蔬为艺术品 近日,有摄影师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拍摄到美轮美奂的唐古 拉山口日出画面。拍摄当天清晨,唐古拉山口云彩渐渐多起来,天与地 的颜色浓淡适中,云与山则动静相宜,看起来像一幅水墨山水。 美轮美奂 青海唐古拉山口日出宛如水墨画 捷克正在开展一个模拟火星环境种植蔬菜的独特项目。火星上的 土壤受到碱性盐类的严重污染,温度可以低至零下130摄氏度,而且大 气非常稀疏,水资源稀缺,可以说完全不能被用来种植任何东西。而新 项目用气培法来种植蔬菜—植物不在土壤上生长,而是悬挂在空气 中生根发芽,墙体中的系统会自动将营养液喷洒在植物的根上。 无土种植 气培法为人类迁移火星做准备 怎么给活生生的大鲸鱼称重?丹麦奥胡斯高等研究所( AIAS )和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WHOI )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出一种方 法,只使用无人机拍摄的空中图像就能准确估计鲸鱼的体重。他们开 发出一个模型,通过测量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计算鲸鱼身体长度、宽 度和高度,确定鲸鱼的身体体积和质量。 “拍”出体重 新方法用无人机给鲸鱼称重 考古探秘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奇观 新闻热线:010—58884063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聂翠蓉 2019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四 8 科技之谜 KE JI ZHI MI 本报记者 乔地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近日公布的一项考古研究显示,欧洲在史前 人类已经会使用特殊的陶制容器来给婴儿喂动 物奶了!而且,奶瓶的模样还呆萌可爱!这不仅 让学界对古代人们如何照料婴幼儿有了新认识, 还让人们对史前人类的生育和人口发展有了新 认识,甚至断言它助力了后来的“农业革命”。 史前人类用奶瓶找到第 一个证据 此前的考古发现猜测,用于喂养婴儿的陶土 容器,最早可能出现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 欧洲。这些容器都有开口,液体可从中流出。有 人因此认为这可能是病人用的饲喂器,也有人提 出是用于给婴儿喂食的。但由于缺乏确切证据, 人们一直难以确定这种容器里面盛放的是什么, 也没有确认它们是否曾用于喂养婴幼儿。 一直到最近,《自然》发表了一篇考古学文 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朱莉 · 邓恩研究团队,从一 种常见于古欧洲儿童墓葬的陶制小型带嘴容器 中,鉴定出了来自动物奶的脂质残留,判断它们 可能就是史前人类用于给婴儿喂食的奶瓶。 研究团队分析的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的 3 件小型开口容器。其中 2 件来自早期铁器时代的 一个墓葬群,可追溯至公元前800年至450年;另 一件来自晚期青铜时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 至800年。3件容器都是在0到6岁的婴幼儿遗 骸边上发现的。 根据容器中的脂质残留,研究者鉴定出了来 自动物产物(包括鲜奶)的脂肪酸。其中2件容器 似乎盛放过反刍动物(常见的反刍动物有鹿、牛) 的奶,另一件则残留了混合的非反刍动物的奶 (可能是猪奶或人奶)。 婴儿断奶或与生活方式 转变有关 对婴儿来说,断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婴 儿生活改变的一个转折,是满足形成独立个体的第 一步。对儿童饮食的研究,包括母乳喂养和断奶,对 理解社会的生育率和婴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婴儿骨胶原和牙质样本中氮的稳定 同位素分析,提供了古代婴儿断奶时间的信息; 然而,人们很少了解史前时期的婴儿会食用哪些 食物。在这项研究之前,断奶的唯一证据来自于 婴儿骨骼的同位素分析,但这只能给出断奶时间 的粗略指南,而不是他们吃喝什么。因此,这项 研究为史前时期的母乳喂养和断奶实践以及婴 儿和母亲健康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是首次将这种直接识别婴儿断奶食物的 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并为研究世界其他古代文化 的喂养容器开辟了道路。它们提供了了解史前 家庭如何试图在人类生命周期克服婴儿营养和 断奶方面挑战的机会。远古祖先把孩子从母乳 喂养转移到其它食物,这有助于解释史前养育孩 子的更多情况,也有助于解释人类人口的发展。 一些专家假设:人类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 转变为农耕生活后,选择更早地给婴儿断奶,是 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农作物和动物奶。甚至断言, 那些提前停止母乳喂养的母亲会尽早结束哺乳 期,更快地恢复生育能力,导致生育率和人口规 模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引发“农业革命”。 人字拖和学步车,原来 中国古代就有 几千年前,陶器以异想天开的动物造型被用 作婴儿奶瓶,让人对史前时期婴儿的喂养方式和 喂养内容有了有趣的认识。 晚期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喂养容器,高 度分别近 105 毫米、80 毫米、90 毫米、85 毫米,通 常呈动物形状。 事实上,古代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著 名考古学家潘伟斌介绍,以中国为例,我们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在古代还有很多。 比如最为休闲的人字拖。中国历史上最早对 人字拖鞋的史料记载是在汉代。东方朔《琐语》中 曾录:“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 抚木哀叹,遂以为屐。”最初的拖鞋,木制的占多数, 因此木制拖鞋被称为“木屐” “趿拉板儿”或“呱哒板 儿”。 “呱哒板儿”最早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谢灵运 曾对其进行过改造,故称“谢公屐”。李白在《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语, 描述的就是这种木制人字拖鞋。 还有儿童的学步车,在明朝就有体现。现在 人们喝的饮料,古人称之为香饮子,宋人以喝饮料 为时尚,夏季还有冷饮。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古 代也有.潘伟斌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的深入 研究,相信古代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奶瓶的使用有助于引发农业革命? 断奶在人类进化发展中的作用或被重新定义 是系统 是系统 bug bug 还是常规操作 还是常规操作 关于大脑遗忘机制 关于大脑遗忘机制 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 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一生似乎都在努力提高记忆力,学生 时代考高分需要增强记忆力,老年后健忘也要 补脑提高记忆力。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把遗忘 看作是记忆的一个小故障。不过日前《自然》增 刊《自然展望-大脑》上刊发的一篇名为《记忆 中被遗忘的部分》文章里提出,过去十年里,越 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 过程,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 不停地主动遗忘。 不过,目前这些观点都还只是假说,还需要 进行大量实验来验证。而且如果遗忘机制是主 动发生的,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启动,遗忘机 制为何会出问题等,这些目前还都有待科学研 究给出答案。 陈曦 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了 解记忆的编码、整合和唤醒。大约10年前,主 流观点认为遗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未使用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 减。但是后来一些研究记忆的科学家开始遇到 似乎与这个假设相矛盾的发现,于是开始有人 提出大脑是用来遗忘的激进观点。 一些动物试验陆续证实了这一观点:记忆 的丧失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加拿大科学家发 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取决于一类叫做 AMPA受体的结构数量,维持这类结构才能保 持记忆的完整。但这些受体并不稳定,它们被 不断地从突触中移进或移出。科学家们猜测, AMPA受体也可以被移除,这将表明遗忘是一 个活跃的过程。倘若如此,AMPA受体不被移 除就可以防止遗忘。科学家们阻断了大鼠海马 体中AMPA受体的移除,正如所料,老鼠没有 再忘记物体的位置。为了忘记某些事情,老鼠 的大脑似乎必须主动地破坏突触的连接。 而另一组科学家,在研究成年小鼠新的神 经元产生(神经发生)过程中发现,增加神经发 生,不但没有改善动物的记忆,反而使老鼠遗忘 了更多。这说明,当神经元整合到成年海马体 时,它们就会整合到一个现有的、既定的回路 中。如果已经在这些回路里存储了信息,然后 又重新布线,那这些信息就会更难获取。海马 体不是长期记忆储存的地方,允许新的信息覆 盖旧的信息,可以帮助动物们不断学习适应新 的环境。这些实验,让科学家们得出“遗忘是记 忆的一种功能”这个结论。 遗忘是记忆的失败吗 如果说遗忘是记忆的一种功能,是主动的 行为,那么我们的大脑在何时会进行“主动遗 忘”呢? “我们在睡眠时也会清除内存,让一些记忆 消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天津医 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薛蓉介绍说, 人在清醒时经历的一切,随后将会以记忆的形 式储存起来。然而,并非所有的经历都“值得记 住”。这些经历按照重要程度被筛选划分,随后 产生了“记忆巩固”和“遗忘”两种命运。而通过 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也有一些观点可以证 实,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 目前关于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 两种观点,一种是可能与下丘脑黑色素聚集激 主动遗忘背后机制有两大观点碰撞 “之前的研究都是记忆本身或是记忆过程 出了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记不住事’是由记忆障 碍造成的。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都是以记忆 障碍为主,它是由于大脑的神经元坏死,出现了 一些异常物质的沉积导致记忆出现了问题,患者 无法想起来之前的事情,造成远期记忆的遗忘。” 天津市环湖医院康复医学科朱志中副主任医师 解释说,有些人记不住事,是因为记忆过程中出 现了bug,记忆的过程是先认知认识,然后存储, 最后提取。记忆障碍是存储和提取通道出现了 问题。打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我们的U盘, 记忆障碍就是我们虽然可以正常往 U 盘里拷贝 文件,但是U盘或者是提取文件的路径出现了 故障,表现出来的就是U盘不显示任何信息。 而最新的研究,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 解释这些和“遗忘”相关的疾病,它们的发生,可能 是由于遗忘机制的过度兴奋或遗忘障碍而造成 的。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可能就是遗 忘机制的过度活化,导致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也被 清除了。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由于遗忘障碍, 不能及时清除不良记忆,导致持续出现这种心理 问题。这种主动遗忘,就像我们把文件可以正常 的拷贝进 U 盘,但是由于过度清理或者删除了,虽 然表现出来的也是U盘没有文件的显示,但这两 种同样的表现发生的原因截然不同。 “记忆和遗忘都是正常的大脑功能,这两个 功能一起来维持大脑的平衡。”朱志中表示,大 脑里的递质特别多,涉及的区域、环路又特别复 杂,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动态关系靠哪些结构和 递质维持,目前还没有实验研究来支持,还需要 进一步实验来证实。如果遗忘确实是记忆过程 中能够被很好地控制、与生俱来的一部分,那么 这个过程如果失调,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过 度遗忘可能会导致我们抹除一些有用的信息, 同时也会导致创伤恢复困难。“主动遗忘”为何 会出现问题,目前这一问题也尚未有答案。 这些疾病到底因过度兴奋还是遗忘障碍 素神经元有关。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 REM 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 种“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质,可映射至海马区, 海马是大脑中对于学习与记忆非常重要的脑 区。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的激活在促进 REM期睡眠的同时,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 性,导致遗忘,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该说法的可信 性。实验中,只在REM期抑制小鼠本该激活 的黑色素聚集激素细胞,醒后小鼠的记忆变得 更好。 另一种观点可能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 态有关。研究发现,觉醒持续一定时间后,与学 习记忆有关的通路会出现突触数量增多、体积 增大、膜上受体过多等表现,这些变化会导致进 一步占据有限空间,消耗能量,使突触传递效率 下降。睡眠可移除觉醒期细胞膜上增加的受 体,减小一部分并不重要的新突触,与此同时它 还会巧妙地加强和保存一小部分比较重要的突 触,恢复突触权重,保证突触稳态,从而提高突 触传递效率。 薛蓉表示,遗忘的机制可能与突触重整来 达到突触稳态有关,也可能与下丘脑黑色素聚 集激素神经元有关,但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大脑的遗忘能 力可能会阻止一种“过度拟合”的效应。在人工 智能领域,这种“过度拟合”效应被定义为,当一 个数学模型过于擅长匹配它用来编程的数据 时,它无法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数据。比如 一个人受到狗的攻击,如果记住的不仅是在公 园里突然移动吓到了狗,导致它咆哮和咬人,还 要记住狗松软的耳朵、皮毛特点等细节,很难让 人总结经验,防止自己以后再次被咬。大脑完 全可能会有一些受控制的“主动遗忘”,以防止 我们过度拟合自己的经历。 史前人类就会 给婴儿喂吃动物奶 这次考古发现 的史前奶瓶

是系统bug还是常规操作? 关于大脑遗忘机制 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曾对其进行过改造,故称“谢公屐”。李白在《梦游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是系统bug还是常规操作? 关于大脑遗忘机制 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曾对其进行过改造,故称“谢公屐”。李白在《梦游

来自日本神户的岸本竹弘 10 年来一直在学习泰国水果雕刻艺

术,并且能够将极其错综复杂的图案雕刻到水果和蔬菜的柔软果肉

中。无论是牛油果、西瓜还是葡萄,在他手中都能转化为令人惊叹的

艺术品。

鬼斧神工日本雕刻师化果蔬为艺术品

近日,有摄影师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拍摄到美轮美奂的唐古

拉山口日出画面。拍摄当天清晨,唐古拉山口云彩渐渐多起来,天与地

的颜色浓淡适中,云与山则动静相宜,看起来像一幅水墨山水。

美轮美奂青海唐古拉山口日出宛如水墨画

捷克正在开展一个模拟火星环境种植蔬菜的独特项目。火星上的

土壤受到碱性盐类的严重污染,温度可以低至零下 130摄氏度,而且大

气非常稀疏,水资源稀缺,可以说完全不能被用来种植任何东西。而新

项目用气培法来种植蔬菜——植物不在土壤上生长,而是悬挂在空气

中生根发芽,墙体中的系统会自动将营养液喷洒在植物的根上。

无土种植气培法为人类迁移火星做准备

怎么给活生生的大鲸鱼称重?丹麦奥胡斯高等研究所( AIAS )和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WHOI )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出一种方

法,只使用无人机拍摄的空中图像就能准确估计鲸鱼的体重。他们开

发出一个模型,通过测量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计算鲸鱼身体长度、宽

度和高度,确定鲸鱼的身体体积和质量。

“拍”出体重新方法用无人机给鲸鱼称重

考古探秘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奇观

新闻热线:010—58884063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聂翠蓉 2019年 10月 10日 星期四8 科技之谜 KE JI ZHI MI

本报记者 乔 地

视觉中国视觉中国

近日公布的一项考古研究显示,欧洲在史前

人类已经会使用特殊的陶制容器来给婴儿喂动

物奶了!而且,奶瓶的模样还呆萌可爱!这不仅

让学界对古代人们如何照料婴幼儿有了新认识,

还让人们对史前人类的生育和人口发展有了新

认识,甚至断言它助力了后来的“农业革命”。

史前人类用奶瓶找到第一个证据

此前的考古发现猜测,用于喂养婴儿的陶土

容器,最早可能出现在 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

欧洲。这些容器都有开口,液体可从中流出。有

人因此认为这可能是病人用的饲喂器,也有人提

出是用于给婴儿喂食的。但由于缺乏确切证据,

人们一直难以确定这种容器里面盛放的是什么,

也没有确认它们是否曾用于喂养婴幼儿。

一直到最近,《自然》发表了一篇考古学文

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朱莉·邓恩研究团队,从一

种常见于古欧洲儿童墓葬的陶制小型带嘴容器

中,鉴定出了来自动物奶的脂质残留,判断它们

可能就是史前人类用于给婴儿喂食的奶瓶。

研究团队分析的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发现的 3

件小型开口容器。其中 2件来自早期铁器时代的

一个墓葬群,可追溯至公元前 800 年至 450 年;另

一件来自晚期青铜时代,可追溯至公元前 1200年

至 800 年。3 件容器都是在 0 到 6 岁的婴幼儿遗

骸边上发现的。

根据容器中的脂质残留,研究者鉴定出了来

自动物产物(包括鲜奶)的脂肪酸。其中 2件容器

似乎盛放过反刍动物(常见的反刍动物有鹿、牛)

的奶,另一件则残留了混合的非反刍动物的奶

(可能是猪奶或人奶)。

婴儿断奶或与生活方式转变有关

对婴儿来说,断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婴

儿生活改变的一个转折,是满足形成独立个体的第

一步。对儿童饮食的研究,包括母乳喂养和断奶,对

理解社会的生育率和婴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婴儿骨胶原和牙质样本中氮的稳定

同位素分析,提供了古代婴儿断奶时间的信息;

然而,人们很少了解史前时期的婴儿会食用哪些

食物。在这项研究之前,断奶的唯一证据来自于

婴儿骨骼的同位素分析,但这只能给出断奶时间

的粗略指南,而不是他们吃喝什么。因此,这项

研究为史前时期的母乳喂养和断奶实践以及婴

儿和母亲健康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是首次将这种直接识别婴儿断奶食物的

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并为研究世界其他古代文化

的喂养容器开辟了道路。它们提供了了解史前

家庭如何试图在人类生命周期克服婴儿营养和

断奶方面挑战的机会。远古祖先把孩子从母乳

喂养转移到其它食物,这有助于解释史前养育孩

子的更多情况,也有助于解释人类人口的发展。

一些专家假设:人类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

转变为农耕生活后,选择更早地给婴儿断奶,是

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农作物和动物奶。甚至断言,

那些提前停止母乳喂养的母亲会尽早结束哺乳

期,更快地恢复生育能力,导致生育率和人口规

模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引发“农业革命”。

人字拖和学步车,原来中国古代就有

几千年前,陶器以异想天开的动物造型被用

作婴儿奶瓶,让人对史前时期婴儿的喂养方式和

喂养内容有了有趣的认识。

晚期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喂养容器,高

度分别近 105 毫米、80 毫米、90 毫米、85 毫米,通

常呈动物形状。

事实上,古代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著

名考古学家潘伟斌介绍,以中国为例,我们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在古代还有很多。

比如最为休闲的人字拖。中国历史上最早对

人字拖鞋的史料记载是在汉代。东方朔《琐语》中

曾录:“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

抚木哀叹,遂以为屐。”最初的拖鞋,木制的占多数,

因此木制拖鞋被称为“木屐”“趿拉板儿”或“呱哒板

儿”。“呱哒板儿”最早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谢灵运

曾对其进行过改造,故称“谢公屐”。李白在《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语,

描述的就是这种木制人字拖鞋。

还有儿童的学步车,在明朝就有体现。现在

人们喝的饮料,古人称之为香饮子,宋人以喝饮料

为时尚,夏季还有冷饮。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古

代也有.潘伟斌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的深入

研究,相信古代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奶瓶的使用有助于引发农业革命?

断奶在人类进化发展中的作用或被重新定义

是系统是系统 bugbug还是常规操作还是常规操作??

关于大脑遗忘机制关于大脑遗忘机制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目前仍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一生似乎都在努力提高记忆力,学生

时代考高分需要增强记忆力,老年后健忘也要

补脑提高记忆力。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把遗忘

看作是记忆的一个小故障。不过日前《自然》增

刊《自然展望-大脑》上刊发的一篇名为《记忆

中被遗忘的部分》文章里提出,过去十年里,越

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

过程,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

不停地主动遗忘。

不过,目前这些观点都还只是假说,还需要

进行大量实验来验证。而且如果遗忘机制是主

动发生的,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启动,遗忘机

制为何会出问题等,这些目前还都有待科学研

究给出答案。

陈 曦

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了

解记忆的编码、整合和唤醒。大约 10 年前,主

流观点认为遗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未使用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

减。但是后来一些研究记忆的科学家开始遇到

似乎与这个假设相矛盾的发现,于是开始有人

提出大脑是用来遗忘的激进观点。

一些动物试验陆续证实了这一观点:记忆

的丧失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加拿大科学家发

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取决于一类叫做

AMPA 受体的结构数量,维持这类结构才能保

持记忆的完整。但这些受体并不稳定,它们被

不断地从突触中移进或移出。科学家们猜测,

AMPA 受体也可以被移除,这将表明遗忘是一

个活跃的过程。倘若如此,AMPA 受体不被移

除就可以防止遗忘。科学家们阻断了大鼠海马

体中 AMPA 受体的移除,正如所料,老鼠没有

再忘记物体的位置。为了忘记某些事情,老鼠

的大脑似乎必须主动地破坏突触的连接。

而另一组科学家,在研究成年小鼠新的神

经元产生(神经发生)过程中发现,增加神经发

生,不但没有改善动物的记忆,反而使老鼠遗忘

了更多。这说明,当神经元整合到成年海马体

时,它们就会整合到一个现有的、既定的回路

中。如果已经在这些回路里存储了信息,然后

又重新布线,那这些信息就会更难获取。海马

体不是长期记忆储存的地方,允许新的信息覆

盖旧的信息,可以帮助动物们不断学习适应新

的环境。这些实验,让科学家们得出“遗忘是记

忆的一种功能”这个结论。

遗忘是记忆的失败吗

如果说遗忘是记忆的一种功能,是主动的

行为,那么我们的大脑在何时会进行“主动遗

忘”呢?

“我们在睡眠时也会清除内存,让一些记忆

消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天津医

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薛蓉介绍说,

人在清醒时经历的一切,随后将会以记忆的形

式储存起来。然而,并非所有的经历都“值得记

住”。这些经历按照重要程度被筛选划分,随后

产生了“记忆巩固”和“遗忘”两种命运。而通过

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也有一些观点可以证

实,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

目前关于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

两种观点,一种是可能与下丘脑黑色素聚集激

主动遗忘背后机制有两大观点碰撞

“之前的研究都是记忆本身或是记忆过程

出了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记不住事’是由记忆障

碍造成的。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都是以记忆

障碍为主,它是由于大脑的神经元坏死,出现了

一些异常物质的沉积导致记忆出现了问题,患者

无法想起来之前的事情,造成远期记忆的遗忘。”

天津市环湖医院康复医学科朱志中副主任医师

解释说,有些人记不住事,是因为记忆过程中出

现了 bug,记忆的过程是先认知认识,然后存储,

最后提取。记忆障碍是存储和提取通道出现了

问题。打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我们的 U盘,

记忆障碍就是我们虽然可以正常往 U盘里拷贝

文件,但是 U 盘或者是提取文件的路径出现了

故障,表现出来的就是U盘不显示任何信息。

而最新的研究,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

解释这些和“遗忘”相关的疾病,它们的发生,可能

是由于遗忘机制的过度兴奋或遗忘障碍而造成

的。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可能就是遗

忘机制的过度活化,导致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也被

清除了。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由于遗忘障碍,

不能及时清除不良记忆,导致持续出现这种心理

问题。这种主动遗忘,就像我们把文件可以正常

的拷贝进U盘,但是由于过度清理或者删除了,虽

然表现出来的也是U盘没有文件的显示,但这两

种同样的表现发生的原因截然不同。

“记忆和遗忘都是正常的大脑功能,这两个

功能一起来维持大脑的平衡。”朱志中表示,大

脑里的递质特别多,涉及的区域、环路又特别复

杂,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动态关系靠哪些结构和

递质维持,目前还没有实验研究来支持,还需要

进一步实验来证实。如果遗忘确实是记忆过程

中能够被很好地控制、与生俱来的一部分,那么

这个过程如果失调,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过

度遗忘可能会导致我们抹除一些有用的信息,

同时也会导致创伤恢复困难。“主动遗忘”为何

会出现问题,目前这一问题也尚未有答案。

这些疾病到底因过度兴奋还是遗忘障碍

素神经元有关。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 REM

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

种“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质,可映射至海马区,

海马是大脑中对于学习与记忆非常重要的脑

区 。 黑 色 素 聚 集 激 素 神 经 元 的 激 活 在 促 进

REM 期睡眠的同时,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

性,导致遗忘,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该说法的可信

性。实验中,只在 REM 期抑制小鼠本该激活

的黑色素聚集激素细胞,醒后小鼠的记忆变得

更好。

另一种观点可能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

态有关。研究发现,觉醒持续一定时间后,与学

习记忆有关的通路会出现突触数量增多、体积

增大、膜上受体过多等表现,这些变化会导致进

一步占据有限空间,消耗能量,使突触传递效率

下降。睡眠可移除觉醒期细胞膜上增加的受

体,减小一部分并不重要的新突触,与此同时它

还会巧妙地加强和保存一小部分比较重要的突

触,恢复突触权重,保证突触稳态,从而提高突

触传递效率。

薛蓉表示,遗忘的机制可能与突触重整来

达到突触稳态有关,也可能与下丘脑黑色素聚

集激素神经元有关,但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大脑的遗忘能

力可能会阻止一种“过度拟合”的效应。在人工

智能领域,这种“过度拟合”效应被定义为,当一

个数学模型过于擅长匹配它用来编程的数据

时,它无法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数据。比如

一个人受到狗的攻击,如果记住的不仅是在公

园里突然移动吓到了狗,导致它咆哮和咬人,还

要记住狗松软的耳朵、皮毛特点等细节,很难让

人总结经验,防止自己以后再次被咬。大脑完

全可能会有一些受控制的“主动遗忘”,以防止

我们过度拟合自己的经历。

◀史前人类就会给婴儿喂吃动物奶

▼这次考古发现的史前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