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1 目录 001 商学院.......................................................................................................................... 2 002 法学院....................................................................................................................... 14 003 教师教育学院............................................................................................................ 29 004 体育学院.................................................................................................................... 43 005 人文与传媒学院........................................................................................................ 47 006 外国语学院................................................................................................................ 54 009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61 010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66 011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70 012 海运学院.................................................................................................................... 72 013 海洋学院.................................................................................................................... 84 014 医学院........................................................................................................................ 89 026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09 027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1 036 音乐学院.................................................................................................................. 117 037 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118 038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123 039 食品与药学学院..................................................................................................... 129 040 数学与统计学院...................................................................................................... 130 069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13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 Upload
    others

  • View
    3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

目录

001 商学院..........................................................................................................................2002 法学院.......................................................................................................................14003 教师教育学院............................................................................................................29004 体育学院....................................................................................................................43005 人文与传媒学院........................................................................................................47006 外国语学院................................................................................................................54009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61010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66011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70012 海运学院....................................................................................................................72013 海洋学院....................................................................................................................84014 医学院........................................................................................................................89026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09027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1036 音乐学院..................................................................................................................117037 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118038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123039 食品与药学学院.....................................................................................................129040 数学与统计学院......................................................................................................130069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33

Page 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

硕士学位点介绍

001 商学院

0202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是宁波大学重点建设的五个高峰学科之一。1998 年获批国际贸易硕士点,

2011 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获批 2 个省重点学科,“十三五”获批 2 个省优

势专业,2016 年成为省一流学科 A 类。应用经济学不仅作为高峰学科的支持、支撑学科,而

且被列入优先发展进入全国前 10-30%的重点学科之一。目前,应用经济学学科设有区域经

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等 5 个二级方向。

该学科根植于宁波创业创新这块肥沃土壤,坚持“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强化创新、提

升内涵”的发展主线,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宁大校训,营造“敬畏法律、诚信至

上、市场为本、厚德载物”的创业创新文化,着力跟踪应用经济学科研究前沿,紧密结合国

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弘扬“宁波帮”精神和培养“新甬商”为已任,以服

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城市文明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宁波创业创新之

城的浓厚文化和宁波大学创业创新的独特优势,积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研究

人才。

本一级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74 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国家“万人计

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1 人,浙江省特优专家 1 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2人,浙江省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人,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层次 3 人、第二层次 1 人、第

三层次 7 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 人、培养对象 3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3人;包玉刚讲座教授 5人;兼职硕导 75 人。

近 5 年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1 项,其他国家级纵向项目 37 项,省部

级纵向项目 71 项;发表 A 类期刊学术论文 46 篇,B 类 58 篇, C 类 122 篇;获批部级社科

基地 1 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 1 个;获批厅市级创新团队 1 个;出版著作 38 部;获得部省

级科研奖励 9 项,厅市级 13 项;服务地方经济,获 73 项政府横向课题,37 项非政府横向

课题,为民营企业提供了 50 余篇咨询报告,为政府编写了 40 余项发展规划,报送了 60 余

项政策建议,其中 29 项获得了部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一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及时转化

为公共政策和社会生产力。

此外,学科还设有共享科研平台 9 个,包括 3 个部级平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

Page 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

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

以及国家体育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3 个省级平台(浙江

省高校创新团体“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浙江非公经济研究基地以及浙江省社科重点智库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 3 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为本学位点建设提供较为全面的师资、学科方向、

研究生培养经验和平台。

应用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章勇敏教授,男,1967 年生,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

现任宁波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中

国教育部“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浙江省特优专家及“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担任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博导,共指导了 2 名博士后,10 名博士生,39 名硕士生。

在金融、管理、经济、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共出版了 2 部专著,撰写 80

多篇论文,主持了 10 多个大型研究课题,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能源部、英国外交部等机构的 2000 万科研经费的支持。组织了 6 次大型金融国际会议,

并获得了 200 万来自政府与业界的赞助。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及著名学术机构发表 60 多次

的主旨演讲。并担任了国际金融与银行学会 2017 亚洲年会的大会主席及第六届期货与衍生

品国际学术论坛主席。多次应邀担任各级政府与多个机构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专家组成员及

智囊顾问。多次接受国内外著名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担任国际著名金融期刊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与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的客座主编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的副主编。同时,也在国际顶级金融期刊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Quantitative Finance 及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等担任

论文评审。

区域经济学方向带头人: 杨丹萍,女,1968 年出生,浙江宁海人,教授,现任宁波市重

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

同创新中心”主任,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港口经济圈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宁波大学商学

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方向负责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方向

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

目 1项,以排名第二完成国家科技部部市合作重大项目 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 3项,主持市

级及政府委托项目 50余项。其中 2项课题成果获原宁波市市长(现任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

批示,并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课题成果在宁波市政府主办的《参阅》

中全文转载。出版著作 3本,参与出版著作 4本,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国际贸易

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Page 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

金融学方向带头人:赵丙奇,男,1972 年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财政部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学、企业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导师。研究领域:金融风险与

管理、民间金融、企业投融资管理和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荣获浙江省“之江青年”、浙

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和宁波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宁波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指

导学生科研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1 项,浙江省特等奖 1 项。在《国际贸易问题》、《财

经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经济体制改革》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基

金 1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 1 项、教育部课题 1 项,农业部课题 2 项,浙江省软科学课题 3

项,市厅级课题 4 项;参与完成国家重大课题 2 项,参与完成世界银行课题 1 项,参与完

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2 项,省部级、市厅级课题 10 余项。

产业经济学方向带头人: 胡求光,女, 1968 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东阳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商学院经济系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东海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

学、生态经济学、海洋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渔业经济

管理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MBA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及省部

级项目 1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基金 1 项,国家社科

重大基金子课题 2项;出版专著 4 部;在《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农业经济问题》、

《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发表 80 余篇学术论文,部分得到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及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等 8个奖项。成果获得浙江省委

书记、省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采纳或领导批示 7 项。

国际贸易学方向带头人: 钟昌标,男,1964 年出生,教授,江西兴国人。南京大学区

域经济学博士毕业,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博士后。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长江

学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

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 151 工程第 1层次人才,获得过安子介国际贸易专著奖等多项省部级

科研奖。现任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贸易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

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转型期中国区域市场分割

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等 10 多部专著;在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China & World Econom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

Page 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

学》、《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数十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100 余篇学术论文。

数量经济学方向带头人: 唐绍祥,男,1958 年生,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

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华侨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数量经济

学”和 “金融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华侨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硕士生导师。研究

领域:数量经济分析和经济博弈分析。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项,国家教育部项

目、国家科技部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浙江

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2 项、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 项;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地理》、《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

发表论文 3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4 部。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现设有 5 个方向:01.区域经济学;02.金融学;03.产业经济学;

04.国际贸易学;05.数量经济学。

01 区域经济学:该方向依托宁波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系、国贸系、金融系

等系所, 拥有浙江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港口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 2011 协同创新

中心“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基地”、宁

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港口经济圈研究团队”等多个研究平台。现有导师 13人,其中教授 5人,

副教授 8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钟昌标教授、金祥荣教授、杨丹萍教授、陈永红教授、杨丽

华教授、王启仿副教授、丛海彬副教授、陈钧浩副教授等等。

本方向以地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城市为立足点,形成了明确的地域特

色,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着重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

开展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等研究。

(2)港城经济。以长三角港口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国际

航运中心和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开展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践、

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等研究。

02 金融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9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唐绍祥教授/

博士、潘彬教授/博士、燕小青教授/博士、周新苗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邱波教授/

博士、章勇敏教授/博士和张琴教授/博士。

近年来,该方向紧跟国内外金融学发展前沿,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学术研究,在

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 40多项;多项成

果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金融理论与政策。本研究方向主要着重于金融的宏观方面和规范的理论研究,包括

Page 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货币供求、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等理论与政策运用问题。

(2)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

分析以及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投资组合优化与风险资产定价、银行风险管

理、企业并购风险控制、企业危机风险管理等理论与应用问题。

(3)农村金融研究。本研究方向运用金融与经济关系最新理论及方法,以协调发展为主

线,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中国形态及政策运用。

03 产业经济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 14 人,其中教授 6人、副教授 7 人。主要学术带

头人有沈满洪教授/博导、汪浩瀚教授/博导、胡求光教授/博导、谢慧明教授/博士等。导师

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浙江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此外还有渔业经济管理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社科院兼职

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本方向教师近年出版相关著作 50余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

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期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50 余篇,30多篇论文被

被 SSCI、EI 检索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

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和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高校科研

成果一等奖等 20余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项、重点项目 3项、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一般项目 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2项以及教育

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 30余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现代产业组织与管理:重点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以

及对产业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等过程的管理。主要涉及产业组织与企业制度、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和产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管理模式等;

(2)产业发展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重点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变动规律、影响因

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主要涉及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成长与产业集群和产业政策选择等;

(3)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重点研究通过绿色财税制度和绿色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

传统产业循环化和清洁化、新兴产业高新化和轻型化。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探究如何通

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生态化及生态经济化,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04 国际贸易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 18 人,其中教授 7人,副教授 9 人,主要学术带

头人有钟昌标教授/博士、杨丽华教授/博士、张海波教授/博士、杨丹萍教授/硕士、胡求光

教授/博士、叶劲松副教授/博士、陈钧浩副教授/博士、陈岩副教授/博士等。

Page 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

近年来该方向研究团队承担了“新时代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

国区域性市场与国际竞争力研究”、“外资进入速度与节奏对内资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等一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

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国家商

务部优秀成果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多项成果奖。

国际贸易学是 199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宁波大学三个首批二

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之一。该方向研究团队广泛了解和接触沿海地区发展实际,研究内容主要

包括:(1)“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2)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效应;(3)港口贸易与产业转

型发展。形成以下研究特色:①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重点从国家和行业层面转向企业层面,

特别注重研究民营企业在我国外经贸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将新贸易模型引入企业投融资决策,

实现国际贸易模型和公司金融模型的有效对接;③结合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新特点,拓展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边界。

05 数量经济学:该方向现有教授 6名,副教授 5名。主要学术带头人唐绍祥教授/博士、

汪浩瀚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王朝晖教授/博士、周新苗教授/博士等。

近年来,本方向紧跟数量经济学前沿,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150 余篇,多篇被 SSCI 收录。出版著作

20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项,多项成果获

得市厅级以上奖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方向,研究经济系统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运用

计量经济模型、计算机工具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预测经济系统的变动趋势,提供

决策支持。

(2)经济博弈分析及应用方向,研究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理论及其在激励机制设计、绩效

评价、产业竞争、社会保障、高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方向,研究揭示金融市场价格规律及其成因,分析金融市场发

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新方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商学院

联系人:朱淮泽

联系电话:0574-87600363

邮编:315211

邮箱:[email protected]

Page 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

1202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获宁波市第四批与第五批连续资助的重点建设学科。2003 年,本学科获批

企业管理硕士点,是宁波大学及宁波市获得的第一个管理学类硕士点。目前,工商管理学科

设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 3个二级硕士点。

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追溯到 1986 年宁波大学建校之初的“工

商经济”专业。本学科扎根于宁波这块商业沃土,又融入“宁波帮”商业文化的基因,紧密

跟踪学术研究前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商管理学科秉持“实事求是,经世

致用”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服务地方为目标,秉承“兼

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在工商管理高级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本学科拥有专任教师 54 人,其中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 3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1 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3 人,包玉刚讲座教授 1 人。现任教师中,

高级职称教师 39 人,硕士生导师 37 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43 人,具有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

近 5 年来本学科已获得各类纵向研究项目近 200 项,其中国家级纵向项目 30 项,省部

级纵向项目 55 项,厅市级 31 项,其他级别 78 项;发表一级期刊以上论文 78 篇,其中 SCI

和 SSCI 检索 30 余篇;获批部级社科基地 1个,市级协同创新基地及社科基地各 1 个;获批

厅市级创新团队 1个;出版著作 24 部;获得部省级科研奖励 1项,厅市级 7项,其他局别

5项;服务地方经济,获 58 项政府横向课题,36 项非政府横向课题,为民营企业提供了 20

余篇咨询报告,为政府编写了 30 余项发展规划,报送了 20 余项政策建议,一批研究成果被

采纳,及时转化为公共政策和管理举措。

工商管理学科还设有共享科研平台 4个,包括 1 个部级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

室建设项目“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1 个省级平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

和 2 个市级平台(宁波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区域经济研究基地),为

本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师资、学科方向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平台。

工商管理学位点负责人:彭新敏,男,1979 年出生,教授,江西万年人,企业管理和

技术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

士后,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负责人。

彭新敏教授是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学

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第

Page 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

五批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理论人才、宁波市鄞州区新创会第一届理事会专家咨

询委员会成员;荣获浙江省首届五星级教师、浙江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浙江省第四

届、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宁波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宁波市第

13 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彭新敏教授主要从事“后发企业创新与追赶”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高水平会议上发

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包括《Chinese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科

学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其中 2 篇论文被 SSCI 收录、22 篇论文被 EI 收录,是国内核心期

刊《科学学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的审稿专家;出版专著 1 部、编撰《管理学》教材 1

本;主持了 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软科学,10 项省部

级科研项目(教育部 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 1项、省自然基金 2 项、省社科规划 5项)以及

10 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并具有良好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0 余名。

企业管理方向带头人:张聪群,男,教授/博士,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企业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与模式研究(15BGL030)”,

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3项;出版专著 2部,其中《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年 11 月)2009 年获宁波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

奖;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 篇。2016 年获宁波大学

王宽诚育才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

会计学方向带头人:俞雅乖,女,1976 年生,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

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和宁波市学科带头人。美国威斯康

辛大学 Lubar 商学院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Asper 商学院访问学者。指导硕士研究生 20 多

名,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

目 1 项、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 1 项、浙江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 1项和常规项目 5 项、厅

(市)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 3本;在《管理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学家》、《农业经济

问题》等 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并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获中央统战部全国

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等。

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带头人:韩明华,女,1973 年出生,教授,管理学博士,企业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省教育厅、市哲社规划、市软科学课题5项,作为主要人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

的研究工作10余项。发表SSCI、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5篇,在《情报科学》、《经济体

Page 1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

制改革》、《华东经济管理》、《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并荣获

2015年宁波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智能化发展、服

务经济、电子商务等。

工商管理现设有 3 个方向:01 会计学;02 企业管理;03 技术经济与管理。

01 会计学:该方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14 人,其中正高职称 2 人,副高职称 5 人,具有

博士学位 7 人,有国外学习经历教师 11 人,本方向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7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 10 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

与会计》、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会计年鉴转载

收录。本方向立足于理论与实务并重,旨在培养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高尚职业品质和牢

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理论与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

目前本学科在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本市场与公司理财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

色。

会计学科以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和学科特色为需求导向,以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实践

应用等为重点研究方法,形成了学术与专业、研究与应用并重发展的学科特色,主要研究内

容有:(1)资源环境会计与审计。本方向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结合绿色发展、

绩效考核和激励问责等理论,集中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领

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责任审计评价等;(2)管理会计与企业决策。本方向基

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方法,以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试点为契机,不断推进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3)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本方向基于委托代理和股权

结构等理论,对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企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公司的资金管

理和治理结构,从而探索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策略。

02 企业管理:该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13 名,副教授 12 名,一批年轻优秀博士使本

学科团队充满活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

近年来,本方向紧跟企业发展前沿,密切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依托浙东中小企业

研究基地,突出中小企业管理特色,围绕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物流与供

应链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研究,在各种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 多篇,出版著作 20多

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及省部级项目 50 多项,各类横向项目70 多项,多项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2)企业信息化管理;(3)物流与供应

链管理。

03 技术经济与及管理:该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4 名,副教授 6 名,具有博士学位 9

Page 1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

人,有国(境)外学习经历教师 8人。

该方向注重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通过技术性手段对各种方案

进行经济分析、对比、论证和优化,旨在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力、并能将决

策有效地付之于实施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本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及各类省部级研究项目 10余项,在《管理世

界》、《科研管理》、《情报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发表 SSCI、

SCI、EI检索期刊论文 1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并与多家企业展开科学研究合作,建立了多

个学科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2)技术经济评价及创业管理;(3)

商业数据分析及管理变革。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商学院

联系人:朱淮泽

联系电话:0574-87600363

邮编:315211

邮箱:[email protected]

0254 国际商务

宁波大学国际商务(MIB)是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

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A类)。

学位点现有专职导师 75名,其中教授 33名,副教授 33名,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或

海外留学背景;学位点现有校外兼职导师 20余名,均具有丰富的国际商务实践经验。学位点

负责人为商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杨丽华教授/博士,专职导师主要有金祥荣教授/硕士、

钟昌标教授/博士、杨丹萍教授/硕士、胡求光教授/博士、张海波教授/博士、陈永红研究员/

博士、叶劲松副教授/博士、丛海彬副教授/博士、陈岩副教授/博士、汪琦副教授/博士、王

启仿副教授/博士、楼朝明副教授/博士、陈钧浩副教授/博士、董楠楠副教授/博士等等。

宁波大学国际商务(MIB)项目,以宁波-舟山港和宁波外向型经济发达优势为依托;以

建立在港口网络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及衍生的国际物流、国际投资、国际营销为行业需求;以

长三角众多外贸型企业、港口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各类银行、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国际

商务业务部门为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融合、港城经济地域特色鲜明的高

层次、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学位点设有 3 个研究方向:(1)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2)国际商务管理;(3)国际商

务营销。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商学院

联系人:朱淮泽

联系电话:0574-87600363

Page 1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

邮编:315211

邮箱:[email protected]

1251 工商管理(MBA)

宁波大学工商管理(MBA)是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

年顺利通过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学合格评估。该学位点是目前浙东南地区唯一经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授予点。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专毕

业 5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 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宁波大学MBA 项目以商学院为依托,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的校训,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宁波区域经济的特点,秉承宁波商帮文化,以“传

承宁波帮精神,缔造新甬商辉煌”为使命,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管理精

英为己任,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能力与学历相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商业战略眼光,

理解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和尊崇商道文化,具有务实创新创业精神和卓越执行能力的实务型高

级工商管理人才。

学位点依托于商学院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 2个一级学科,现有专职教师 137 名,其中

教授 25名,副教授 51名,博士 88 人,大部分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商管理实践经验。此外,

学位点还聘请一批具有卓越经济管理能力的政府官员和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担任校外

兼职导师。学位点负责人为彭新敏教授。

学位点现设四个研究方向:01创业创新管理;02 人力资源管理;03财务与金融管理;04

供应链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本部严信才楼 101 室

邮编:315211

联系人:朱铭

联系电话:0574-87600903;87609201

E-mail:[email protected]

0251 金融(专业学位)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简称 MF。是 2018 年获批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依托金融学浙江省重

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学科条件优越。

宁波大学金融硕士主要致力于培养金融分析师、风险管理师、金融企业优秀从业人员与

管理者等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度,学术导师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

研能力,行业导师侧重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学位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精干实用、针

对性强;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专业实践活动依托校内

金融创新服务中心、金融技能培训中心两大实训基地及校外金融实践教学单位,实现真实实

践场所与仿真实训场所融为一体。

Page 1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33 名,其中教授 18 名,副教授 7名,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或曾在

国外高校学习进修,具有扎实的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经历;学位点现有兼职行业教师 29名,

均具有丰富的金融行业实践经验。学位点负责人是张琴教授/博士,主要骨干教师有唐绍祥教

授/博士、汪浩瀚教授/博士、章勇敏教授/博士、潘彬教授/博士、赵丙奇教授/博士、周新苗

教授/博士、燕小青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王朝晖教授/博士、胡亮教授/博士、邱波

教授/博士。

学位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01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02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03资本

运作与公司金融。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本部严信才楼 101 室

邮编:315211

联系人:朱铭

联系电话:0574-87600903;87609201

E-mail:[email protected]

1253 会计(MPAcc)

宁波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是 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

授予点。该学位点是宁波地区首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 MPAcc 授予点。

宁波大学MPAcc 项目围绕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任务,坚持“实

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结合宁波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

职业道德,具备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会计、财务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国际会计和跨国理财规

则,能胜任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及理财等工作的国际化、应用

型高级专业会计人才。

学位点依托宁波大学商学院,专职教师 28名,其中教授 10名,副教授 12 名,博士学位

教师 19人。大部分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会计学、财务学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此外,学位点

还聘请一批拥有深厚财务管理能力和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学位

点负责人为邱妘教授。

学位点现设四个研究方向:01跨国经营与国际并购;02价值创造与管理会计;03内部控

制与风险管理;04财务优化与公司治理。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 818 号宁波大学本部严信才楼 101 室

邮编:315211

联系人:朱铭

联系电话:0574-87600903;8760920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1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4

002 法学院

0301 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法学学科 1986 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对口援建下设立。2001 年,获批民商法学硕士点;

2006 年,获批经济法学硕士点;2007 年,获批法律硕士(JM)专业硕士点;2011 年,获批

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法学学科设有理论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

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 8 个二级硕士点。法学学科

在“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与其他学科共建“渔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

“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博士生;另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联合培养博士生。

法学学科招收法学(国际法)本科生、法学硕士生、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博

士生等三个层次的国际学生。

拥有浙江省唯一的法学“一流学科(A 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法学专

业教学团队;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东海研究院”(入选

中国 CTTI 来源智库,中日韩黄东海战略联盟核心支撑平台之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研究基地”(均与其他学科共建),设有“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

与中国社科院共建)。

现有专任教师 66 人,教授 15 人,副教授 19 人,博士 50 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1 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

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1 人,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11 人,浙江

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2 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2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

浙江省杰出教师 1 人,浙江省优秀教师 1 人,浙江省教坛新秀 1 人。

自 2015 年来,法学一级学科学位点教师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3 项(其中重大招

标课题 1 项);获立省部级项目 41 项;各级各类项目到账经费合计 1311 万元。

本学位点教师发表高级别论文 84 篇,出版专著 23 部,编著 11 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 2 项,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

奖 1 项。同时,法学教师的研究成果被厅市级以上采纳及批示共 20 项,其中,被省部级采

Page 1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5

纳与批示各 10 项。

01 法学理论

本方向结合国内外法理学发展趋势,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浙江建设需求,培养具有

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的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法治人才。培养方向有现代法理学、法律社

会学与网络法学。有教师 7名,其中教授 1名,副教授 2名,讲师 4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

位,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课题 14 项,出版专著、教材 6 部,发表学术

论文 40 余篇。

本方向负责人何跃军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地

方治理创新与法治发展等。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会第 26

届执行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律逻辑专业委会副秘书长

等。获评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匹

兹堡大学法律学院研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5项,其他市厅级项

目多项,发表论文 1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教材副主编 1 部,获得包括浙江省社科联青年

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内的科研奖励 10 余项。

学术负责人谢小瑶副教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法理法史学

会理事,2013 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17 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法哲学、表达权

理论、司法裁判理论。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Comput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等刊物上发表学

术论文多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SSCI、

SCI 转载或收录。曾获得宁波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

点项目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多项。

学术骨干陈策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会员、浙江省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

校长专职秘书,宁波大学发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挂职锻炼经历。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

目等多项课题。在《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 2 部。先后获宁波

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奖励;被评为“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宁波大学法学

Page 1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6

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等。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2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适应依法治国的时代需要和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地方要求开展

宪法学、行政法学以及地方法制建设研究,在人大监督制度研究、基本权利保障研究、行政

区划研究、地方治理创新与地方立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研究特色。本方向设有三个研究

方向:(1)宪法学;(2)行政法学;(3)人权法学。

本方向现有教师 6名,其中教授 2名,副教授 2 名,讲师 2 名。近 5年来,获得国家社

科规划基金项目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出版专著、教材 10 余部,发表论文 60 余

篇。

方向负责人董茂云教授,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兼

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

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研究主要领域为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司法制度、香港基本法等。主持( 包括完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 1 项,教育部项目 2项。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香港特

别行政区法院研究》、论文《人大监督法院的新思路》(获 2017 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二等奖)等。

学术负责人何永红教授,法学博士,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

江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基础理论、地方治理创新与法治

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3 项,省重点教材“行政法”建设项目 1

项,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审查——以审查基准及类型化为焦点》,出版

个人专著 4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

学术骨干石绍斌副教授,法学博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

思想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浙江省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

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行政区划、地方立法、协商民主、公私合作以及基层社会管理创

Page 1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7

新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15 项,出版专著 3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

印资料转载。

学术骨干朱全宝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威廉与玛丽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法学院理

论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挂职宁波市鄞州区检察

院副检察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权利、行政公益诉讼。主持司法部、教育部等课题多项,

在核心刊物上等发表论文多篇,1 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民政部课题成果三等奖一

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3 刑法学

刑法学方向以保护人权与惩治犯罪为价值取向、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推进“海洋强

国”“陆海统筹”等国家战略为已任,主要开展中国刑法、经济刑法、海上刑法及犯罪学与

刑事政策学研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学科与浙江省及宁波市的多家公检法机关、律

师事务所及海警等执法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在经济刑法、海

上刑法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

本方向现有教师 5名,其中教授 2名,副教授 1 名,讲师 2名,五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

位。近年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近 10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近 10 项。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

90 余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有 80 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 10 余万元。

方向负责人赵微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导(刑法方向),曾指导过硕

士研究生 50 余名、博士研究生 10 余名。兼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

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浙江省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

等职务。1986 年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犯罪心理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共同犯罪、犯罪主

观心理要件、暴力犯罪、海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版《海上国际犯罪研究》《水

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海事犯罪立法与司法研究集锦》等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

金《海上交通事故刑法规制研究》《海上国际犯罪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在研国家

Page 1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8

基金课题《车船交通运输风险预防性刑法研究》。在《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刊物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

等、三等奖。

学术负责人张亚平教授, 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

曾挂职担任开封市龙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开封市公安局控申支队副支队长。主持完成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等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法国刑事执行法》《自

由刑变更执行研究》等 3 部,合著、参编教材等多部,在《法律科学》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

论文 40 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多次获得省级、厅级科研成

果优秀奖、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

学术负责人李娜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曾指导硕士

研究生 20 余名。兼任浙江省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犯罪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诉讼法

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刑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关注金融犯罪和青少年犯罪问

题。曾入选国家“双千计划”,挂职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检察长助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金融犯罪高发地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路径探析》,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浙江省软科学

课题各 1项,主持完成各类厅局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论金融安全的刑法保护》《社会管

理创新视野中的金融犯罪防控》《政府法制与法治浙江》等 3 部。曾获厅局级奖励两项。公

开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4 民商法学

民商法学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重点学科,在民商法基础理论、电子商务法、公

司法、知识产权法和票据法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近年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110 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 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44 项;总

经费达 190 多万元;发表论文 130 余篇,出版专著 10 余部;科研奖励 20 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10 名、讲师 8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名。

方向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省

Page 1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9

优势专业负责人,省一流学科(A 类)负责人,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中国知

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法学》等期刊上发表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获司法部、省人民政府科研

和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术负责人郑孟状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 4 部(其中合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其他课题 10

余项,是国内票据法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术负责人蒋万来副教授,宁波市政法委专家委员,入选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中

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和浙江省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

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法学和知识产权法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

社科基金及其他课题 5 项。发表 20 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 2 部。

学术负责人孙建江副教授,法学博士,加拿大 McGill 大学访问学者,主持译著《魁北

克民法典》,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

学术负责人郭站红副教授,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省

“151”人才工程。出版专著、译著 4 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 40 篇,成果被《新华文摘》

等转载多篇。主持省部级等课题 10 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次,获教育

部法律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 诉讼法学

诉讼法方向依托浙江省作为沿海大省的经济先发优势以及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第一大

港地缘优势,将诉讼基础理论、诉讼实践和司法改革作为研究重点,学科发展分布均衡,各

专业方向协同并进、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形成了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

才的法学教育特色,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继

续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创新的潜力。方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民事诉讼法;(2)刑事诉讼

法;(3)行政诉讼法。近 5 年来,本方向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30 余项,发表论文 40 余篇,出

Page 2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0

版著作(教材)5 部,各种科研奖励 10 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 2 名、副教授 2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 名。

方向负责人蒲一苇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

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诉讼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

事诉讼法》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发表

学术论文 30 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课题 10 余项,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

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国内民事诉

讼法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术负责人吴建依教授,长期从事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教材 5

部,发表论文 30 多篇,主持省、市社科课题 10 余项;

学术负责人潘申明副教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研究,发表

论文 60 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学术负责人夏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发表论文 20 余

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6 经济法学

经济法方向紧贴浙江、宁波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先试先行的“国家示范区”、“金融、保险

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创新性改革实践,形成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法、

金融法、涉外经济法学科发展特色。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及政府与地方

合作课题 40 多项,发表论文 200 多篇,出版专著、教材 20 余部。经济法学科为市级重点学

科,经济法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经济法国家公开视频课程在全国上线。

本方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市场监管法;(2)金融法;(3)涉外经济法。

本方向有教授 3名,副教授 2 名。方向负责人为郑曙光教授,学术方向负责人李学兰教

授,研究领域为行业自治与经济法制;学术方向负责人赵意奋教授,研究领域为金融创新法

制建设。

方向负责人郑曙光教授,是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

Page 2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1

专业联合培养博导,省级一流学科“法学”—民商经济法方向负责人,先后获得“省教学名

师奖”, “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 “甬城英才”、“浙江省杰出教

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特支人才”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项目 4项,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

程 3 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 10 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 10 部,发表

论文 80 多篇,6 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

奖,2 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

事,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

经济组织设立与运行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制度、产权交易与资本市场运行法律问题、

产业组织与自然垄断产业法律制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法学 A类)的三大重点支柱学科及方向之一。

本方向紧密联系针对浙江省与宁波大学的特点与现有的基础,本学科以环境法基本理论、国

际环境法、海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实际需求,力求

在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环境法治问题先发的实际和特点,通过

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的帮带,培养年富力强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环境法人

才,力求链接“长三角”、辐射海西与浙南,力求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法治的重点智库,并

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

本方向有教授 4人,讲师 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 2 人。方向负责人为钭

晓东教授,学术方向负责人为蔡先凤教授、龚虹波教授。

本方向拥有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平台,已形成一支层次结构合理、

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大部分都有出国留学、高端访学、项目研究等经历,具有国际视

野。近几年来,科研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

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国务院政府津贴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浙江省“万人计

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1 人等高端人才,入选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近 5 年来,共发

Page 2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2

表论文 80 余篇,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4 项(其中重大招标课题 1 项、重点 1 项),

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 1 项,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 1 项等,已获得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

库、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方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现为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厦大博导(海洋法

方向)、宁大博导(渔业环境资源政策法律方向),澳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国际法博士后,

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理论法学博士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国家生态环境部

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浙江省高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

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高

校教指委委员,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3 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 1

项、国家社科重点1项、国家社科一般1项)等。先后在SSCI、SCI一区,China legal Sciences、

《管理世界》、Macquari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aw

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90 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获浙江省哲学社科

成果一等奖 2 次,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等标志性成果。获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领

导批示等。主持或参与 10 余部国家及地方立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 国际法学

国际法方向紧密联系浙江省这一沿海大省、宁波市是我国第二大港、浙东商贸中心、海

事法院所在地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我国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实际和特点,在国际电

子商务法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海洋法、

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研究发展迅速, 居全国先进水平。近 3年来,本方向教师

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 50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

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总经费达 100 多万元;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8 部;

科研奖励 10 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 2 名、副教授 5 名、讲师 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8名。

Page 2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3

方向负责人刘满达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国

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

/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出版专著 2 部,

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5 项,获得浙江省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是国内网络与电子商务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

专家

学术负责人曲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政府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东海研究院秘书长、宁波市东海研究基地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项目 10 余

项,在《中国法学》、《当代法学》、《当代亚太》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得省哲学社会

科学成果奖等各级奖项 10 余项,研究成果被外交部等部门采纳。

学术负责人尹力副教授,长期从事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的研究,主持省市级

项目多项,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获省市级奖多项;学术负责人谢晓彬副教

授长期从事国际私法、国际投资法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部省级项目近 10 项,出版

专著、教材 4 部,在《政法论坛》、《法学》、《政治与法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

省市级奖多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351 法律硕士

035101 法律(非法学)/035102 法律(法学)

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点(JM),包括 035102 法律(法学)和 035101 法律(非法学),2007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具备坚实的法学基础理

论素养,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能够面向立法、司法、监察、行政、律师、公证及

经济管理、金融事务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专业人才。本专业硕士

点师资力量雄厚,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实务导师为学生授课,直接指导学生科研及实务操

作。开设有各主要法学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开设实务教学课程,

由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的实务导师为学生讲授实务工作经验,培养其实务工作能力。

Page 2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4

本方向共享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浙江省唯一的法学“一流学科(A 类)”,拥有浙

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拥有浙江省

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有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东海研究

院、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校院两级校外实践基

地 20 余个。

现有专任教师 66 人,教授 15 人,副教授 19 人,博士 50 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1 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 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 1 人,浙江省“新

世纪 151 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11 人,浙江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2 人,浙江省之

江青年社科学者 2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4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浙江省杰出教师

1人。

法律硕士方向负责人暨中心主任张亚平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曾挂职担任开封市龙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开封市公安局

控申支队副支队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2013 年)等课题

多项,出版个人专著《法国刑事执行法》(法律出版社出版)《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法律

出版社出版)等 3部,合著、参编教材等多部,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

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0 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多次获得

省级、厅级科研成果优秀奖、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

法学理论学科方向共有教师 6 名,其中副教授 2名,讲师 4 名,6 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

学位。学科负责人何跃军副教授,博士,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浙江大

学光华法学院法学博士后(在站)。兼任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第 26 届执行会长、常务理

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法学会法

律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会理事等。获评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法律学院研修学者。

宪法与行政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师 6 名,其中教授 2 名,副教授 2 名,讲师 2 名。学科

负责人董茂云教授,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研

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

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于1999年12月获上海市法学会首届“上

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共十位)称号,曾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法院在香港特

别行政区政制与法制中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文明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研究》;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一)》;教

育部项目《中国宪法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适用》,成果获 2002 年司法部优秀法学教材与研

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Page 2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5

刑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2名,副教授 1 名,讲师 2 名。学科负责人赵微教授,法学博

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导(刑法方向)。兼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犯罪

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浙江省监察法学会常务

理事等职务。1986 年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海上国际

犯罪研究》《水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海事犯罪立法与司法研究集锦》等著作。主持完

成国家社科基金《海上交通事故刑法规制研究》《海上国际犯罪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五

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车船交通运输风险预防性刑法研究》。在《中国法学》《法律科

学》《政治与法律》《法学》《法学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

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多次获

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三等奖。

民商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10 名、讲师 8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名。学科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

省优势专业负责人,省一流学科(A 类)负责人,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中国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

《法律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1 项,一般课题 1项,

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 10 余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二

等奖各 1 项,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各 1 项。

诉讼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2 名、副教授 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 名。学科负责人

蒲一苇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中国

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诉讼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

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教学名师。主

持和参加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专著 1 部,合著与教材 5 部。曾先后获

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社优

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宁波大学“阳光

教授”等奖项和荣誉。

经济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3 名,副教授 2名。学科负责人郑曙光教授,宁波大学渔业

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导,省级一流学科“法学”—

民商经济法方向负责人,先后获得“省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中青年

法学专家” “甬城英才”、“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特支人才”荣誉称号。主

持国家级项目 4项,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3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

项目 10 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 10 部,发表论文 70 多篇,6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

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 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

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

Page 2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6

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经济组织设立与运行制度、

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制度、产权交易与资本市场运行法律问题、产业组织与自然垄断产业法

律制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环境与资源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4人,讲师 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 2

人,依托有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平台。学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宁波大

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厦大博导(海洋法方向)、宁大博导(渔业环境资源

政策法律方向),澳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理论法

学博士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

新世纪人才、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浙江省

高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

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高校教指委委员,中国环境法学会常

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3 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 1 项、国家社科重点 1项、国家社科

一般1项)等。先后在SSCI、SCI一区,China legal Sciences、《管理世界》、Macquari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aw 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90 多

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高等学校文

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 2 次,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等标

志性成果。获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领导批示等。主持或参与 10 余部国家及地方立法。

国际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 2 名、副教授 5名、讲师 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8

名。学科负责人刘满达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国

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

/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出版专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2 项、省部级课题 5 项,获得浙江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04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是 201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位点下设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与政策三个学科方向。

该学位点依托单位公共管理系(研究所)拥有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三级重点学科、

专业。学位点充分发挥宁波大学“双一流”、省属重点高校建设的优势,聚揽精英,构筑平

台。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8 名,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13 人,有博士学位教师 21 人,占

75%。学术领军人才 1 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 名;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3 名,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2 名,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

2名。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成员 1人,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 1 人,

中央军委集体学习授课 1人。多次在中国人才问题 50 人谈圆桌会议作报告;人才战略观点

Page 2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7

4 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转载引用。学位点拥有三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和多个社会实践基地,依托两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平台和陈剑平院士领衔的新乡村建设研

究院。学位点充分发挥师资和平台优势,致力于培养既立足于地方公共管理实践、又接轨于

国际公共管理学界,既掌握先进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又具有一定实务能力的公共管理高层次、

复合型专业人才。

该学位点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学术队伍的研究能力突出。近 5 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撰

写 118 篇高级别学术论文,其中有 19 篇发表于《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等

国内权威期刊,6篇发表于国外 SSCI、SCI 来源期刊;30 篇发表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本学

科研究人员注重地方服务,近年来有 20 多人次报告获得中央、省市级政府部门采纳或领导

干部批示。近 3 年来,学位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 100 项,其中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

10 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30 项;总经费达 200 多万元;发

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专著 20 余部。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现有 3个学科方向:01.行政管理;2.土地资源管理;03.教育管理与

政策 ,1 个专业硕士点:1252 公共管理(MPA)。

学位点负责人龚虹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

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宁波大学法学

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地方政府治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

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浙江省自然基金

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 篇,SCI、EI 核心转载各 1 篇,人大复印资料全

文转载 3篇。撰写并出版学术著作一部。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宪法与地方治理》,研究

报告《欧盟宪法的原则及其意蕴》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交流。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新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二等奖、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

浙江省社科联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浙江省中青

年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带

头人称号等。

学科方向负责人赵振宇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宁波大学

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师资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浙江省公共管理学

会副会长。在《管理世界》《经济体制改革》《学习与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 3 部,2011 年荣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

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此外,获得全

国 MPA 优秀教师、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宁波市师德先

进个人等各级教学科研奖励 20 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社科基

Page 2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8

金一般项目、民政部软科学、省软科学、省教改等多项国家、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管理沟

通》入选教育部高校师资网络培训计划和中国地方高校慕课(UOOC)联盟。研究成果获得省

部级等各级领导的重要批示。

学科方向负责人徐军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化学教育本科,华东师范大学教

育学硕士,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宁波大学人事处处长,有较为丰富的高校管理与政

策研究的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管理、独立学院办学等。现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各一项;主持

地方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政策研究横向课题两项。曾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研究工作;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课题。曾获得 2010 年宁波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

在《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研究

与发展管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高等教育)转载。

有多篇调研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政策建议被教育主管部门采纳。

本学位点注重与域外、境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合作,在学术研究、学生培

养等方面进行密切交流。学位点还聘请了前美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现任美国公共生产力研

究所所长 Marc Holzer(马克•霍哲)、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等 9 位国际公共管理著名学者,

联手打造一流的公共管理英才平台。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252 公共管理硕士(MPA)

公共管理(MPA)是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备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

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根据 MPA 教育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开设了政府管

理、公共事业与社会管理课程两个方向。政府管理方向主要面向从事行政管理与决策事务的

公务员群体,旨在把 MPA 学员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治理理念,具备扎实的政府管理

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公共事业与社会治理方向主要面向来自事业单位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公

职人员,旨在把 MPA 学员培养成熟悉公共事业管理业务,掌握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技能的现

代管理人才。

Page 2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29

MPA 学位点负责人及中心主任叶笑云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公共管

理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培养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研究领域包括信访制度、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等

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主持编写了《村镇社区整体性治理的北仑实践》《社区协同治理_招

宝山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参与编写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宁波的实践》《责任政府

建设-宁波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服务型政府:宁波市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政府建

设与发展报告 2012 包容性发展与政府建设》等多部著作,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现

代政治的困境及其“救赎”——析韦伯的政治家“责任伦理”思想》《现代国家视角中社会

包容的内涵探析》《现代国家视野中的社会包容价值探析》《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

经验研究》等多篇文章。

研究方向负责人龚虹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

为政府改革政策执行与政策网络分析,在政府改革政策执行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

研究方向负责人赵振宇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治理与土地政策,围绕城镇化中发生的土地冲突及农民工住房保障等方

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24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03 教师教育学院

0401 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 6

个方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 19 人,副教授 35 人,博

士 34 人。近年来获国家级课题 30 余项,省部级课题 60 余项(重点课题 7 项),获教育部

Page 3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0

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3项,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教育部)三等奖 1项,省哲社奖 12 项(一

等奖 1项,二等奖 4项),发表论文 600 余篇,出版专著 30 余部。

教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贺国庆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 年

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生三十余人。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

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成员, 2011 年任教育部马工程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首席专

家(排名第二)。近 5年,主要著作有《战后美国教育史》《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上下卷)》

(获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发表

论文十余篇。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解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专门知识,熟悉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

有较雄厚的相关学科知识修养、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能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需要选定有价

值的、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并能运用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师、研究和管理人

员。近年来,该方向教师团队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课题 30 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 10 余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7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厅市级项目 10

余项。出版著作 10 多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浙江省、教育部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奖)8 项。目前该方向下设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2个研究方

向。

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从教育实践变革入手,开展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性研

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教育改革、教科书发展与演进、浙东文化与教育、教育生活史等。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熊和平教授,教育学博士,宁波市人文社科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出

版学术专著 2 部,当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获得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项,第五届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 80 余篇。承担硕士生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论》《课

程哲学》。

Page 3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1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机制与

规律。探求适合中小学为主、兼顾高等院校的教师成长实践策略,力图立足于学校教育现实,

建立一系列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型。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及其特色包括:一是以教师的教育改革

行为研究为切入点,丰富教师发展理论。二是以教师的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为切入点,建构了

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中新型身份的确立机制及其理论基础。该方向学术带头人吴黛舒教授,教

育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获得

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在《教育研

究》等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 2

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各类研究项目 20 余项。承担硕士生课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

师发展论》。

02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培养具有变革力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室、教科院所、培训

机构的研究与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事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团队拥有专

任教师 30 余人,其中教授 7人、副教授 20 人,博士 13 人,长期致力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

论、学科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课程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教

学与评价改革。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课题 5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CSSCI

收录 100 余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获省部级等各级奖励 10 余项。

该方向负责人郑东辉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

理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课堂评价、教师专

业发展、课程开发以及家庭作业等研究,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

《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2 本,主

编教材 1 部,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3项、厅市级课题 10 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励近 10 项;主持在研 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 1 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及 3 项横向课题。

课程与教学论下设理论、语文、数学、科学、化学、小学教育和英语等七个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郑东辉教授。该方向致力于课程与教学基本问题、

课堂学习与评价、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在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评价素养等领域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区影响

力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 2项国家级项目和 6 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持在研省级和厅市级课

题 10 余项;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上发表文章 100

Page 3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2

余篇,部分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多年来,该方向积极为地方教研

部门、大学教务部门、中小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员。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该

方向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全国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该方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主

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该方向学术带头

人为冯铁山教授,教育学博士,获评宁波大学首届最美导师、浙江省优秀教师,中国高等教

育专业委员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教育以

及德育原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

德育以及诗意语文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

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9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主编教材 3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 1 项,省哲社规划重点课

题 1 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

10 余项。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方向主要从事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评价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的研究,为我国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

独立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高层次的数学教师。该方向学术带

头人为邵光华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

学论、教师教育、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

《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数学通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

术论文 12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8部,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项,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省哲

社科研优秀成果二等、三等奖 5 项,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6 项,其他课题 20 余项等。

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科学教师

专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科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

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学术带头人

为周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科学

教育理论、科学与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科学与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其他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

Page 3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3

论》与《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主编与参编学术著作 5 部,在《教育研究》《全

球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以及化学教师

专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化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

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化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学术带头人

为王存宽教授,现任宁波市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兼高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科学教育学会

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化学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1 项,浙江省新世纪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1 项,浙江省重点教材 1部,宁波市哲社课题 1 项、教育科学规划课

题 1 项,宁波大学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1 项等。在《教育研究》《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

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主编教材 2 部。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方向主要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小学课堂教学、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培养具有系

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文理兼融、学有专长、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够独立开展小学学科教育教

学研究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方向拥有教授 3名,副教授 8名,既有多年的小学

教育专业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近年来,该方向教师

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 7部,主持完成各类课题多项,

有 6 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方向主要研究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既重视

对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跟踪、把握与探讨,又注重对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

分析,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强、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英

语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教师主持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 10 多项,在《教育

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70 余篇。学术带头人为张光陆教授,教育

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课堂话语分析以及英语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教

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 50 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译著

2部;独立完成的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课题 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浙江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1项,市厅级课题多项。

Page 3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4

03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致力于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社区与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学

前教育管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学习品质、早期教育、幼儿园

课程、幼儿学习问题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近年来,该方向教师主

持、主研国家社科、省部级以及企事业委托课题 30 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及专业教材等 20

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90 多篇。其中,有 10 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 13 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7 人,博士7人。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陶志琼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学前

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科版)《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有 6 篇论

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译著 13 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和省部级、

厅市级课题及企事业委托项目 10 余项。

04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开阔社会科学学

术视野和掌握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知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研

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近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在《教育

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著 10 余部,获得省部级社科成

果一等奖 2项,二等奖 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6项,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6 项。

该方向拥有教授 5人,副教授 4人。学术带头人为刘希伟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课题 2项,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后期资助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重点及一般等省部级项目 4项。在《教育研究》《教

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社会科学战线》《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

《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学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转摘。曾获 2013 年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术专著《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获《中华读书报》2012 年度“百佳图书”;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05 成人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致力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长期以来,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治理和质量保证体

系、成人院校转型、社区教育模式探讨和老年教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

Page 3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5

特色,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该方向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

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科研成果获省政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其它奖项 20 余项。

目前,该方向拥有教授 2 名,副教授 3名。学术带头人为乐传永教授,现任全国教育科

学规划领导小组成人教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研究生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

审专家;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出版著作 7部,获国家级

优秀成果一等奖 1项、二等奖 3项、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 4 项、二、三等奖 3 项,其他各

种获奖 20 余项。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该导师马启鹏教授、孙立新副教

授、博士等都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和国家社科

基金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

项。

06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致力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方

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以来,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

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几年,该方向教师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

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优

秀成果奖 4项,指导研究生获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

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目前,该方向拥有教授 1 名,副教授 4名。学术带头人为徐晓雄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

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美

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

学设计、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 3部,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

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学术骨干王海燕副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

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的“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

中心”特聘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

Page 3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6

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及信息技术支持

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出版著作 1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 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 2 项,浙江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项,主持和参与厅市级课题 10 余项。

0402 心理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宁波大学心理学科始建于2001年,2003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

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同时,拥有教育

硕士(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应用心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 A

类(2018~2020)、宁波大学学科发展规划与重点建设学科(2019~2022)。

近年来,心理学科以健康心理学方向为重点,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基

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的学科建设原则,已形成“社会认知与人格”、“健康心理学”、“社

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和“决策过程与经济心理学”四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

在社会认知和健康心理学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有专任教师总数 23 人,其中教授 7名,副教授 6 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 83%。

其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的首届高校优秀教师 1 人,浙江省 151 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人选 1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1人。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13 项、省部级科研

课题 28项;在国外 SSCI 或 SCI 期刊发表论文 16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12篇,被 CSSCI、

CSCD 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 54 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5部(《心理与教育测量》列入

国家规划教材, 2014);代表性成果“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 DDT 和 IGT 任务反

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 Stroop

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 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

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 2017)”。

该学科建有先进的心理学专业实验室,拥有 NeuroScan 64 导脑电记录系统和 BP 公司

64 导脑电记录系统各 1 套,以及眼动追踪系统(EyeLink2000)和便携式眼动追踪系统

(Tobii120)、多参数生物反馈仪(BioGraph Infiniti)和生物反馈记录系统、道路交通模拟

驾驶舱系统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大型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

Page 3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7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培养毕业研究生 106 名,其中 5 篇硕士论文获浙

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10, 2012, 2013,2017),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浙江省大学

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1项(2017)、一等奖 1项(2013)、二等奖 1项(2015),研究生第一

作者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 60 篇,在 SSCI/SCI 期刊发表论文 4 篇、一级核心期刊论文 16 篇、

二级核心期刊论文 40 篇。先后有 10 余名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国内 985、211 著名高校(如浙

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博士研究生。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解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 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功底和熟练的实验研究技能的心理学高级

专门人才,为国内外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并为社会机构输送心理学及相关专

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招生方向“社会认知与人格”主要探讨人类社会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人格

因素的关系,旨在揭示人格特质对人类认知及行为过程的调节机制。其研究重点集中于两个

领域:其一是关于人类社会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其二是关于特殊人群(如

吸毒群体、心理异常群体、残疾人群体等)认知过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控制功能及其

对海洛因使用行为的自动化加工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部表情加工的场景

效应及其认知机制”、“基于他人受益信息的社会交互意图识别”以及“社会群体线索对行

为预测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等。

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培养在教育领域和科研部门从事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教育与科研

的高级心理学人才,并为国内外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

该方向目前设有“学习心理与教学过程”和“社会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两个研究生培

养方向。前者旨在探讨个体学习过程及影响因素、学习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学与教的心理及

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后者旨在探讨社会性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教育(特别是道

德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Page 3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8

项目“儿童汉语阅读能力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追踪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

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与“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高中多样化分类管理

机制研究”等。

03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旨在培养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从事心理学应用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

才,并为国内外应用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

该方向目前主要设有“经济与管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研

究生培养方向。前者旨在探讨经济与管理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涉及组织学习、

消费及广告心理、行为决策三个稳定且具特色的领域;后者主要开展人类病理性心理与行为

的形成及其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类心理干预技术的应用研究,以为增进人类心理幸福提供

心理学依据。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险决策遵循整合

模型还是启发式模型?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标题里有个问号?)”、“不公平感知后

的信任受损及其修复研究”与“多人冲突注视线索的选择性追随及其认知机制”,和全国教

育科学规划课题“聋哑阅读中词汇识别过程特点:眼动与脑电的证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基金项目“负性背景情绪影响跨期选择的认知神经机制”和“人际信任对人际冲突信

息加工的影响机制研究”等。

0451 教育硕士

宁波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是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以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

学及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为目标,主要研究方向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

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

康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研究方向。该学位点所属教育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浙

江省一流建设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 60 余人,兼职

导师 50 余人,其中正教授 20 余人,副教授 30 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30 余人;近年来承担

国家级课题 20 余项,省部级等课题 100 余项,总经费 500 余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360

余篇,其中 CSSCI 收录 100 余篇,出版著作 30 余部,并获省部级等各级奖励 10 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解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0574—87609274

Page 3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3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45101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方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学学校发展、中小学校内部各类管理等

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该方向负责人为孙玉丽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管理

美学理论、学校发展范式和教育政策分析。学术专著《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美学的视角》

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

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研究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主持研究了 2项省部级,其他课题多项。

第二负责人(主要负责非全日制研究生)为徐建平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政策与

法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国家《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

等地方教育法律法规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20 多篇,特

别在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曾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宁波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得省哲社规划课题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出版的

《学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入选国内首批教育管理博士文库,主编《教育政策与法

律》等教材。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学科教学(语文)方向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教师专业能力

发展等研究。近年来,该方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该方向

负责人为冯铁山教授,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首届最美导师,曾任省重点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负责人。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教育以及德育原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语文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

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

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8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主编教材 3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 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3 项,获

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 10 余项。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

Page 4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0

学科教学(数学)方向主要从事数学课程、教材、教学、学习、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主

要培养卓越型中小学数学教师。该方向教授 2名,副教授 3 名,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

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著作多部。该方向负责人为邵光华教授,教育学博士,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数学通报》等

核心期刊发表数学教育论文 70 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获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二

等奖 1项,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 1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 项,

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 5项,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6 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 6

项。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学科教学(化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化学教师专业发

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问

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化学教育研究的高素质化学教师。该方向负责人为周勇教

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科学与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科学与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其他

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与《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

主编与参编学术著作 5部,在《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

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英语)方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教材与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主要培

养高素质中小学英语师资。近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 10 多项,在《课

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60 余篇。目前该方向有教授 2 名,

副教授 2 名。该方向负责人为张光陆教授,教育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

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课堂话语分析以及英语

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

上发表论文近 50 篇,出版专著 2 部、译著 2 部;独立完成的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

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

般课题 1 项,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课题 1 项,市厅级课题多项。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

Page 4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1

学科教学(地理)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地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地理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良

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近 5 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省级以上项目 23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5项,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等核心刊

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目前该方向有教授 3 名,副教授 5 名。该方向负责人为高超教授,地

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以及地理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中国地

质教育》《地理教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

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

045114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

程、教材与教学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等。近年来,该方向的教师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

论文 60 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

得省部级等各类优秀成果奖 4 项。目前该方向有教授 1 名,副教授 4名。该方向负责人为徐

晓雄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荣获全国第四

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教育技

术基本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

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 3部,在《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045115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方向主要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

学课堂教学、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

知识、文理兼融、学有专长、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够独立开展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

性学术型专门人才。该方向的负责人是娄亚敏副教授,主持省部级课题多个、出版教材多部。

有十多年管理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为 2015 年度校王宽诚育人奖获得者。本方向的导师团

队人员众多,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管理等学科方向的导师组成,各学科的学术带头

人如邵光华、冯铁山、郑东辉、孙玉丽、张光陆等教授领衔指导。近年来,该方向的主要导

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 10 部,主持完成各类课题

20 多项,有 6 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现正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课

题项目多项。

Page 4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2

045116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从事学习心理与教学过程、社会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心理

健康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方向现有专任教师总数 23 人,其中教授 7 名,副

教授 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 83%。其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的首届高校优秀教

师 1 人,浙江省 151 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1 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1 人,浙江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名,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 2名。近年来,本方向教师

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13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28 项;在国外 SSCI 或 SCI 期刊发表论

文 16 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12 篇,被 CSSCI、CSCD 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 54 篇,

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5 部(《心理与教育测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 2014);代表性成果“海

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 DDT 和 IGT 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

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

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 Stroop 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 社会不

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 2017)。

045118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方向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社区与儿童家庭教育、儿童数学教育、儿童特殊

教育、儿童体育游戏、儿童艺术教育等研究,具体表现在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学前教育管

理、幼儿园活动组织与实施、园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学习品质、早期教

育、早期阅读、幼儿美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幼儿学习问题

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方面。学前教育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

任教师 13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7 人,博士7人。近年来,该方向的教师主持、主研

省、部级、国家社科以及修企事业委托课题 30 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及专业教材等共 20

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有 10 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陶志琼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学前

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科版)《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有 6 篇论

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译著 13 部,主持、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厅市级

课题及企事业委托项目 10 余项。

0454 应用心理硕士

Page 4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3

宁波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点是 201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

予点。该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应

用于学校教育、心理健康和社区服务等领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学位点隶属心理学一级学科,目前主要有临床心理与健康促进,学生发展与生涯教育,特

殊人群与社区服务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学位点现有专业研究人员 23 名,教授(含研究员)7

名,副教授 6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13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 83%。其中,

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届高校优秀教师 1名,浙江省 151 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和浙江省之江青年学

者 1 名,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1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名,宁波

大学浙东青年学者培养对象 2 人。近年来,本学科方向教师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13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28 项;在国外 SSCI 或 SCI 期刊发表论文 16 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

文 12 篇,被 CSSCI、CSCD 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 54 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5部(《心

理与教育测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 2014);代表性成果“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

于DDT和IGT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

图片-词汇 Stroop 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 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

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 2017)。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联系人:解老师

电话:0574—87609279,0574—87609274

邮编:3152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004 体育学院

0403 体育学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从 2003 年开始招收和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10 多年来,我院硕士

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

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4个研究方向。同时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波兰商学院、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匈牙利西部

大学等 10 多所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的机制。2011 年“体育学”

获批为“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2014 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宁波市第四批重点学

Page 4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4

科,2016 年“体育学”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8 年“体育学”被列为宁波市重

点学科(A 类)。体育学在 2016 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档次位于 B-,省内参评高校位列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水平”一级

指标列同类学科第 15 位。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于 2018 年 11 月 1 日正式发布,

体育学学科排名共有 59 所大学上榜,宁波大学体育学位列第 12 名。根据邱均平等编著的《中

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体育学一级学科排名百分比为 17%

(20/117)。学位点现有导师和助理导师 44 人,其中正高职称占 50%; 45 岁以下教师占

43.18%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52.27% ;具有海外经历教师 25 人。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

15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44 项,到账科研经费近千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 7 大检

索系统发表论文 109 篇,师均 2.93 篇;出版学术专著 20 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5项。

拥有国家特色专业 1 个、国家精品课程 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2部。

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顾耀东教授,国际足球科学学会理事,亚洲运动生物力学

学会秘书长,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SCI 源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and Health Informatics特邀主编,SCI源刊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ports Biomechanics 编委,近年来在 SCI,SSCI,EI 收录期刊以及国内权威期

刊发表核心学术论文 7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等

12 项,累计科研经费 300 余万元;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丛湖平教授,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体育科学》

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编委,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

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主编《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等全

国统编教材 5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

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类软科学研究项目、省哲社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

目 15 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5 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建设教授,宁波大学大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精品课程和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负责人。2001 年获“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十

佳”,2006 年获“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曾任亚洲运动生物力学学会主席,兼任中国运

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等。长期从事运动生

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体育装备技术研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奥运攻

关项目、科技厅重大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 14 余项,重大横向项目 4 项,科研总经费达

300 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3 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陈小平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

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备战办公室

科技组组长。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子课题及省部级项目

等 16 余项,总经费达 600 余万元;出版专著 3 部,译著 2 部,核心学术论文 70 余篇,获第

Page 4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5

29 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奖,体育科学技术奖等。

学术带头人陆亨伯教授,全国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

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市品牌

专业“体育教育”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

学研究规划项目等 8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制度选择与效益评价研究》《公共体育场馆民

营化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的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在核心刊物发

表论文 20 余篇,教材著作 4 部。

学术带头人林岭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柔道队队科研团队

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柔道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2018 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

心聘为国家越野滑雪队教练组长,带领国家越野滑雪队进行综合科学化训练创新,为我国越

野滑雪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提供科技助力,并主持 2018 年科技部“科技冬奥”

重大专项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及体育总局“越野滑雪项目综合创新科学化训练”购买服务专

项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化训练与训练创新、应用心理学、生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解

决训练学问题、认知心理学、大众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课题 1 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 3 项、体育总局奥运攻关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

目等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民警阳光健康工程” 重大横向项目 3项,浙江省戒毒局“吸毒

人员身心康复操”横向项目 1项等,其中 10 余项科研成果被政府批示采纳。项目总经费达

400 余万元;出版专著 6 部,发表论文近 50 篇,其中二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 30 余篇,曾获

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体育总局颁发的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科研项目“二等奖”2 项,

“三等奖”1 项,突出贡献个人奖 2 项等十几项省部级奖项等。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五年来,

学生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7 篇,被 SCI/ EI

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 30 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 70 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 2 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15 项;资助 150 余人次学生

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孔子学院支教的志愿者项目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2016

届、2017 届硕士毕业生考上博士 9 人,其中清华大学 2 人,北京体育大学 2 人,上海体育

学院 1 人,1 人获新西兰政府全额奖学金赴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人获得全额奖学金

赴波兰罗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 人赴匈牙利罗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连续五年研究生

就业率均在 95%以上。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孙德朝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协

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体育人

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南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

学术专著 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 2 项(“巴蜀身体图符研究”17BTY013,“藏彝走廊民族传

Page 4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6

统体育文化符号研究”14BTY077),主持省(部)级及省厅级科研项目 15 项;获得省(部)

级科研二等奖 1项。

本学位点4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色: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经济与管理。特色:(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

选择、效应评价、赛事及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研究特色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决策支

持;(2)我国体育公共管理与治理,为政府体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特色:(1)给国家

队运动员提供科学化训练、综合诊断和评价指导;(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

运动人体科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与健康。特色:(1)运动与健康装备的研发;

(2)高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传承。特色:深挖和弘扬特

殊地域内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族(族群)传统文化遗产,研究身体活动与地方性文化遗产相

关性,探讨身体活动对文化衍生和文明发展的指向性和本源性。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413 办公室

联系人: 沈彩莲

联系电话:0574—87600456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452 体育硕士

2009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权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国家体育总

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中央财政资助“运动人体科学

专项实验室”和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浙江省体

育局和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并以校内跨学科整合研究资源

为核心,以社会相关团体合作研究为基本方式,形成了具有开放型合作研究的学术团队特征。

在运动(技)机能测量评价与运动装备研发、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等

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位点现有教授 20人,副教授 1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41%。近 5 年来在科研成果

方面取得的业绩:国家级项目 15 项,省部级项目 44 项;省部级成果奖 6 项,出版学术专著

20 部;发表高级别论文 109 篇,其中权威期刊《体育科学》论文 18 篇,被 SCI 、SSCI、 EI

收录的学术论文 70 篇。建有 4600 ㎡的实验综合大楼,有 5 个学科专用实验室和 3个学科专

用工作室,有 Con-trex 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 Lnstrumente AG 三维测力系统、Novel emed

测力板、pedar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 测力台、Cosmed心肺功能仪、SIMI Motion 运动解

Page 4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7

析系统等大型研究设备和与国家体育总局联网的图书资料室。

本学位点招生领域为体育教学(同时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从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教体结合”的组织结构、互动的耦合

方式以及实现“教体结合”的阶段性方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和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全省部分重点中学建立实习基地并聘

请中学特级教师为本方向兼职导师。

运动训练:近年来以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为支撑学科,在人体运动机能及运动损伤

的测量评价、运动鞋结构减震及足踝保护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同时应用灰色系统方法构

架了运动竞技研究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控的机制与技术、大学高水

平运动员培养体系与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各

级运动学校合作办学,并聘请知名教练担任兼职导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413 办公室

联系人:沈彩莲

联系电话:0574—87600456

邮编:3152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005 人文与传媒学院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中文学科始建于 1956 年,2004 年获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 年获汉语言文字

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宁波方言与文

化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现有教授 16 人,副教授 2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教师 35人。学科负责人赵树功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 151 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

员,宁波大学浙东学者。出版著作 7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

金重大项目 1项,一般项目和后期项目 4项,获省部级学术奖励一等奖 1次,其他 2次。其

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

转载、摘编、收录。

中文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

代文学、文艺与新传媒等研究方向。

01 文艺学

现有 3个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论。以文学理论、文学

范畴、文艺美学等为研究对象,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

批较有影响的成果。赵树功教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著有《中国古代文才思

想论》、《气与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等 7部著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次,省

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 1 次,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 次。尹德翔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

西文学关系、现代传记,已出版专著《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

与选择》、《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教育部课题 1项、省规划课

题 1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葛体标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和比较诗学研究,

Page 4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8

著有《法则:现代危机和克服之途》,获校、市学术成果一等奖各 1 项,省社科成果奖三等

奖 1 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 1 项。薛显超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

究,主持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各 1 项,发表文章 10 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周景耀博士主要致力于诗学、儒学与跨文化研究,著有《文学政治学的建构——百年来文学

与政治论争研究》(合著),主编《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

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现有 3个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篇与语用、汉语教学。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

篇章、修辞,汉外语比较,汉语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沈怀兴教授主要从事语言理论

和词汇学研究,著有《汉语商论》《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现代联绵字观念的危害》,整理

并出版古籍四种,参编字典词典各 1部;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项。聂仁发教授主要

从事汉语语法和篇章研究,著有《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编《汉

语通论》,参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等;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项。阮咏梅教授主要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方言研究,著有《温岭方言研究》,主编《新中国风——对外汉语中高

级阅读教程》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何清强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

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 1 项。

03 汉语言文字学

现有 3个研究方向:近代汉语、中古汉语、汉语方言。在明清俗字俗词语、中古汉语词

汇、赣方言及吴方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周志锋教授为浙江

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近代汉语、语文辞书及吴方言研究,先后出版《大字典论稿》

《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周志锋解说宁波话》《训诂探索与应用》等专著 4 部,另有合著

3 部,发表论文 150 多篇。宋闻兵教授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著有《〈宋书〉词语研

究》等。都兴宙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汉语及音韵研究,著有《敦煌变文韵部研究》《近代汉语

杂识》等。肖萍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著有《江西吴城方言语音研究》《余姚方言志》

《鄞州方言研究》等。田启涛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及道教文献语言研究,在《中国语

文》《汉语史学报》《宗教学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部和古委会项目各 1项。

04 中国古代文学

现有3个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在唐代文学、明清小说、

地域文化与文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张如安教授长期从事区

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文献》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70 余篇,有 4篇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 8部。李亮伟教授长期研究山水文学,在各级刊物

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最新出版《由拳集校注》。李建华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文学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1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张萍副教授从事古典戏曲小说等的研究,参与编

纂《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

等奖。张骁飞副教授从事唐宋文献考订,著有《王应麟文集研究》。杨凤琴副教授从事古代

诗歌研究,著有《戴表元研究》等。

05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有 3个研究方向:20 世纪中国文学文类研究、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与流派、区域文化

Page 4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49

与文学批评。本方向研究涵盖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区域文学、文化批评等,具有较强的学科

交叉性和应用性。方向负责人为南志刚教授。该方向共有 10名教师,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3人,拥有博士学位 7人。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近 5年(2014-2018)

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文艺争

鸣》《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学

术论文和文学评论 46 篇,出版学术专著 7部,获得省市级教研和科研奖励 6项。学科积极服

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区域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06 文艺与新传媒

现有 3个研究方向:新媒体文艺理论与批评、新闻与文艺传播、文化创意产业。本方向

以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文艺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文艺学与传播学跨界复合型人才。

宁海林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著有《阿

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

社科基金课题 2项,发表论文 40 余篇。贺雪飞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

传播学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近 30篇,两次荣获浙江省高

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张斌宁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

项目 1项,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徐君康副教授,浙江省传播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化创意

产业研究,主持省规课题、省教育规划课题、省社联课题各 1项,发表论文近 30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65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602 中国史

历史学科始建于 1982 年,2003 年获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中国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既是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

的主要学术力量,也是浙江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托单位。

此外,“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都落户在该学科;宁波市政

府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项目“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也是以该学科为主要支撑

的,该学科 4位教授因此而先后成为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现有教师 30 名,其中教授 9

名、副教授 11名,29人拥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第

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制图协会地图文化遗产数字化委员会

委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地图学史、浙江历史文化之研究,

先后出版《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求知集》、《浙江早期基督教史》、《利玛窦世界地

图研究》等论著。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欧洲地图上的中国”和多项省级课题。主

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Page 5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0

中国史学科下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

五个方向。

0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内设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中国方志学史三个方向,分别由钱茂伟教授、童杰副教授、

沈松平副教授负责。该方向重在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史学典籍的研究,正确评析各历史

阶段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主要研究领域有:六朝史学、明清浙东史学传统、中国文化史

中的地方史志、公众史学与当今史学发展潮流、海洋文献整理与研究。这些研究内容,既与

宁波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又属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而且还与今天的地方史志编纂密切相关,

因此,本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实践性。主要优势有:1. 地域优势:与宁波

本土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2.社会资源优势:国家规定,每隔几年必须编纂地方志史,同时,

地方政府及部门每年都要编纂大量的史志类著作,这就为该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包括研究课题,人员培训、毕业生聘用等。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

国史学史研究、方志发展史研究。

02 专门史

内设区域社会变迁、区域文化史、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三个方向,分别由张伟教授、

李小红副教授、谷雪梅副教授负责。该方向侧重研究浙东区域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及区

域社会变迁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浙学”研究。主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浙学的文化思考,

总结浙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考察浙学的传承与创新、浙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浙学

建设的专业化和大众化等重要议题。这些研究内容,既与浙江地域密切相关,又是国际前沿

学术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该方向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文化性。主

要优势在于:1.地域优势:与浙江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包括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浙东学术

与浙西学术的兴起与演变;2.跨学科优势:本方向立足浙东大地,将文献学、佛学、考古学、

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学科综合在一起,从纵横两个维度考察区域社会、文化、政治与对外关

系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区域经济史研究、区域文化史研究、区域社会史研

究。

03 中国古代史

内设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三个方向,分别由尚永琪教授、唐燮军教

授、贾庆军副教授负责。该方向围绕不同时段的历史进程、疆域变迁、制度文明、民众生活、

思想文化等内容,系统研究先秦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历史,全面揭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古

代文明演进的历程。主要研究领域有:①佛教的中国化及地域化。主要研究佛教是如何融入

中国文化的,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特别是浙东地区)是如何形成特色的。②浙东学术文化研

究,包括黄震、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著名思想家。这些研究内容,既与宁波

地域密切相关,又是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该方向主要特色在于:

地域性、前沿性、综合性。主要优势在于:1.地域优势:与宁波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包括宁

Page 5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1

波历史文化的发展,宁波佛教的兴起与演变;2.跨学科优势:本方向将文献学、佛学、考古

学、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学科综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特色。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古代史学科史、

古代社会史文献研读、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04 中国近现代史

内设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民国史三个方向,

分别由王瑞成教授、陈君静教授、孙善根研究员负责。该方向系统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

历史,并侧重于探讨该时期浙江的政治、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主

要研究领域有:以宁波为典型的近代城市转型问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国人物,“宁波帮”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这些研究内容,既与宁波地域密切相关,又属于国际前沿学术

问题,而且还与宁波大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着么,因此,本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

沿性、现实性。该方向主要优势在于:1.地域优势:与宁波本土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2.

海外资源优势:宁波大学是海外宁波帮人士创办的,本学科与海外宁波帮有着广泛而密切的

联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研究、近现

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

05 中外关系史

内设东亚交通史、日本史、东亚文化史三个方向,分别由龚缨晏教授、刘恒武教授、周

莉萍副教授负责。该方向侧重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关系史、近代以来中欧关系史、中美关系

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以宁波为重点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东海为中心的海洋史

研究,以稀见外文文献为基础的中西关系史研究。这些问题,既与宁波地域密切相关,又属

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还涉及到中外文献、考古文物、艺术造型、海洋地图等众多学科,因

此,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综合性。主要优势有:1.地域优势:与宁波本土的地

域文化密切相关;2. 外语优势:该方向教师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日语、韩语、法语、

拉丁语、意大利语等外语进行研究,而且能够熟练辨认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意大利

文的手稿,这在国内高校中是很少见的。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外关系史研究、日本史研究、

中国基督宗教史。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是宁波市唯一的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承担了宁波市关于历史

文化方面的几乎所有重要项目。中国史学科的地方史志研究在省内是唯一的,在国内有较大

影响。中国史学科每年都承担了大量的浙江省中学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及众多中

学教师的好评。此外,中国史学科还支撑了浙江佛学院的办学,为其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

中国史学科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日

本静冈县立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近 5 年来,中国史学科成员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

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清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

线》、《宗教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 200 多篇,

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 50 余部。获得国家社科基

金重大招标项目 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项,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 1项,国家社科

Page 5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2

基金后期资助 4项,国家社科基金常规项目及青年项目 6项。此外,中国史学科还获得省哲

社重大招标课题 1 项,省部级重点项目 3 项,省部级常规项目 10 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65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简称 MTCSOL)是国家教育部于 2007 年正式批准的旨在培养符合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需要,

能在中国或其他国家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高层次应用型汉语

教学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硕士教育项目。

宁波大学于 1997 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具有 20 余年汉语国际教育的办学历史,学校

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拥有汉语言文学及

汉语言本科专业,并于 2018 年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招生资格。该学位点

中外学生兼招,营造中外学生同堂的汉语国际教学氛围,是目前宁波地区唯一的汉语国际教

育专业学位授予点,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汉语中外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基地。宁波大学汉语

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依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优势,同时融通

宁大教育学、外语等学科优势,利用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及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培养具

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汉语及文化教学传播能力,能够胜任

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重在发展研究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学位点在冰岛、马达加斯

加等国分别建有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点,在国内拥有留学生本科专业和留学生语言进修生,

具有良好的海内外实习条件。

学位点现有教师 25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10 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21 人,

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著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也有多人担任海外孔子学院院长或教师。

近几年,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 20 多项,横向项目 30 余项;在核心期刊上

发表论文 100 多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各级优秀成果奖 10 多项。

学位点负责人:毛海莹,博士,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对外汉

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文艺民俗学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 1 项、省哲社项目及省

教学改革项目共 2 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 项,出版专著 4 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

曾在美国、法国等指导汉语国际教学。骨干教师:阮咏梅,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

教学、汉语方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1 项,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新中国风——对外

汉语中高级阅读教程》等;何清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英汉语言对比等,在

Page 5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3

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 1项,发表多篇论文;聂仁发,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汉语本体研究、汉语语法等;刘恒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

化交流史等;肖萍,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学位点下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语教学与研究;(2)文化研究与传播;(3)汉外

对比与汉语教学。各方向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且有担任孔院院长或丰

富的海外汉语及文化教学经历。其他一线教师教学认真负责,杜娅林、李花等副教授具有多

年汉语国际教学的广泛经验,汪居扬、王林哲、丁薇等博士具有指导汉语实践实习的丰富经

验。学位点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汉语学者、高校国际汉语教育专家、国际学校高管及相关外

事部门领导 10 余人作为兼职导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65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52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学科成立于 1996 年,2013 年获“文艺与新传媒”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 年获新闻与传

播专业硕士授予权。本学位点致力于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地方新闻媒体、

广告公司等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位点依托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教育局、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日报集团共建的

新闻传播学院、现代传播研究院科研平台开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工作。学位点下设 3

个研究方向:(1)融媒体新闻与大数据传播;(2)广告与品牌传播;(3)影视文化传播。

本学位点现有教授 8人,副教授 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2 人。学位点负责人宁海林教

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理论与应用

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2项,发表论文 40余篇。“融媒体新闻与大数据传播”方

向负责人李乐副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2项,已主持完

成省部级课题 2项,出版专著 1部,发表论文 20 多篇。“广告与品牌传播” 方向负责人王

丽教授,主持教育部课题 1 项,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2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得知识产权

专利 32 项。“影视文化传播”方向负责人傅海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获博士

后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发表学术论文 29 篇,兼任复旦大学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此

外,本学位点还聘任了多位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日报集团等业界专家为兼职硕导。

近年来,学位点成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社会

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当代传播》、《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 200 多篇,

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 11 部。

Page 5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4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65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06 外国语学院

0502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点是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005 年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批成为“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2010 年新增翻译专业硕士点(MTI),2010 年“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通过省

级重点学科验收,同年获批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英语海洋文学与国际交流”创新团队)。

本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浙江省重点大学建

设学科、宁波大学五个“高峰学科”之一。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66 人,其中教授 21 人、副教授 40 人、博士 41 人、在读博士 5人,

所有教师均有海外留学背景。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 人、“钱江学者”特聘

教授 2人、“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5人、省级特优专家 1 人、

省“151 人才工程”入选专家 12 人、宁波市学科带头人 4人、博士生导师(含合作导师)9

人。

近年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39 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 1 项,国家社科

基金重点课题 2项,中华学术外译课题 1项),教育部课题 26 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课题 31 项,学科团队成员在 A&HCI、SSCI 和 C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覆盖国

内外语类全部核心期刊;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论、译、编著 200 余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项,部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10 余项。 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7-2018)》,宁波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参评的 223 所高校排名

第 21 位(9.4%),在浙江省属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第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宁波大

学外语学科评估成绩为 B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屠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

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

Page 5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5

员、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指导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MTI)教指委与中国译协翻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MTI)教指委与中国译协翻

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企业)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26 项,发

表论文 110 篇,出版论(译、编)著 29 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20 项。

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

日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 6 个学术型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学

位点)和 1个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含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 2 个方向)。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是 200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国语言文

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英语海洋文学与国际交流”

创新团队),拥有英语文学研究所和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培养英美文学及英语语

言与文化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积累,本学科在英语海洋文学研究领

域形成特色,并在英美小说理论与批评、英美青少年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Cambridge Quarterly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55

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57 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5 名,其中博士 6名。

学位点负责人王松林教授,博士,2002-2003 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 年

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

“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英国英语协会理事( FEA)、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文

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

院外国文学系博士生合作导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省部

级课题 6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15 部。

研究兴趣为现代英国小说、英美文化批评和海洋文学。

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段汉武教授、陶久胜教授、段波教授、方英教授、

张陟副教授、贺安芳副教授 、程文博士等。

学位点有 3个研究方向:(1)英国文学;(2)美国文学;(3)文学理论与批评。

Page 5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6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为 201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依

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旨在培养德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近 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

发表文章 20 多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30 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3项,省部

级课题 2 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 1 名,副教授 2 名,博士 4名。

学位点负责人张芸,博士,教授。1999 年获德国埃希斯泰特天主教大学博士,2004 年

起任硕士生导师,2007 年起任学科教授;2005 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访问学者,2009 年德国

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项,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1 项,其他项目 4 项,出版学术著作 2部,译著 7 部,在《外国文学评论》

《鲁迅研究月刊》《山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陈巍副译审、蔡玳燕副教授、冯芳博士等。

学位点有三个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汉互译研究;(3)德语语言与文化。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是 200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国语言文

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日本研究所,旨在培养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

日语教学和翻译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在日本现当代文学、中日文化比较等方面形

成了一定特色。学位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译)著 20 余部,

Page 5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7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项。

学位点现有副教授 4名,博士 6 名,在读博士 2名。

学位点负责人李广志副教授,现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

日关系史、日本文化及民俗学等,1990 年内蒙古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硕士毕业于日

本岩手大学,2015 年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

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教材 8部,译著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

题:日本遣唐使研究。

学位点学术骨干有杨建华副教授、郑乐静博士、蔡凤香博士、李雪博士、冯英华博士、

黄利斌博士、陈雯博士等。

学位点下设 3 个研究方向:(1)日语语言学;(2)日本文学;(3)日本文化。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是 200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

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理论语言学研究所

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外语语言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近 5 年来,学

位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专著 9 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8 项,省

部级课题 15 项;获得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在内的学术成果奖 10 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 10 名、副教授 12 名,其中博士 11 名。

学位点负责人于善志,博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合作导师。兼任中国二语习

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

高师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语言学

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文体学。主持及参与完

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7项,目前主持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 5 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

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

Page 5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8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杨成虎教授、罗思明教授、林立红教授、吴燕京教

授、桂林教授、王红阳教授、苗丽霞教授、陈建平教授、周岚教授、黄大网副教授、丛迎旭

副教授、赵莉副教授、余玲丽副教授、张立飞副教授、朱秀杰博士、黄蓓博士等。

学位点下设 3个研究方向:(1)普通语言学(英语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含英语

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与实践);(3)对比语言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02Z1 翻译学

翻译学学位点为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外国

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一流学科为依托,拥有浙江翻译研究

院,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位点在《中国翻译》《外国语》、

Babel、 Meta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65 部。在研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 6 项,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10 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7 名,其中博士 5名。

学位点负责人屠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

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指导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学位点

负责人的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26 项,

发表论文 110 篇,出版论(译、编)著 29 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20 项。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辛红娟教授、贺爱军教授、廖晶教授、南佐民教授等。

学位点有 3 个研究方向:(1)翻译理论研究;(2)文学翻译研究;(3)应用翻译研

究。

Page 5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59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02Z2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 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以及

浙江翻译研究院,拥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跨学科素质的

具有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位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在《中

国翻译》 《国际汉学》《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著(译、编)作 50

余部;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摘录,

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 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 4 名、副教授 4 名,博士 9名。

学位点负责人辛红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英

美文学译介研究。先后获长沙铁道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哲学博士后。2008-2009 年赴美国马

萨诸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翻译研究中心开展富布莱特研究项目,获优秀富布莱特研究学者

称号。芙蓉百岗教学明星、人文社科杰出青年学者、升华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

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会员、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浙江翻译研究院执行

院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孔学堂》英文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

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

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

课题 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 1 项、省级教学、科研课题 10 余项;获省级教学、科研奖

12 项。在《中国翻译》《国际汉学》《对外传播》等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 80 篇,出版论、

译、编著(教材)30 余部。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贺爱军教授、杨成虎教授、张芸教授、刘恒武教授、尹德

翔教授、葛体标副教授、李广志副教授、郑乐静博士、李婵博士等。

Page 6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0

学位点有 3个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研究;(2)比较文化研究;(3)中国文化对外传

播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551 翻译硕士(硕士专业学位点)

宁波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是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三批翻译专业学位授权

点。该学位点以国家特色专业(英语)、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

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旨在培养掌握相关翻译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英、

汉双语基本功和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言服务产业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

2017 年 9 月《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最新数据显示,该学位点在全国 203

所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中排名第 16 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优良。师资团队现有教授 18 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

殊津贴教授 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2人,宁波市

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名,市级教学名师 3 名。本专业教师中现有 3 人被

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 人被列入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3 人被列入宁波市 4321

拔尖人才工程。

近 5 年来,专任教师在 Babel,Semiotica,Meta,《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国

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译著 30 余部,专著 10 余部,参与编纂大型词典

2 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专任教师承担的宁波市政府外文网站连续八年

获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政府网站评比第一名。此外,宁波大学 MTI 教育中心还常年邀

请知名的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以讲学、授课、指导等多种形式前来交流,聘任了一批口笔译

资深专家担任翻译硕士业务指导教师。

学位点负责人辛红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英

美文学译介研究。先后获长沙铁道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哲学博士后。2008-2009 年赴美国马

Page 6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1

萨诸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翻译研究中心开展富布莱特研究项目,获优秀富布莱特研究学者

称号。芙蓉百岗教学明星、人文社科杰出青年学者、升华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

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会员、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浙江翻译研究院执行

院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孔学堂》英文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

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

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

课题 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 1 项、省级教学、科研课题 10 余项;获省级教学、科研奖

12 项。在《中国翻译》《国际汉学》《对外传播》等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 80 篇,出版

论、译、编著(教材)30 余部。

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屠国元教授、贺爱军教授、廖晶教授、黄大网副

教授、陈文安副教授、符荣波副教授等。

宁波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下设两个专

业方向:

(1)055101 英语笔译;(2)055102 英语口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315211

联系人:邹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69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009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0801 力学

宁波大学力学学科 2010 年获批成为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获批力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始建于 1986 年建校之初,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突

出力学与材料相结合,开展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响应、应力波传播特性

等研究,在国内外形成自身特色,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员单位。学科自 1994 年来一直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 30 余年发展,学科领域

不断扩大,近年来电磁固体力学与声波器件力学、近海结构工程力学等跨学科研

Page 6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2

究及应用开发领域不断发展,为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的创建组

长单位,2008 年获批成为浙江省 “近海冲击与安全工程” 重中之重学科。部

分科研成果曾荣获 201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奖等。2013 年获得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 年获得浙江省一流学科(A

类),2017 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本学科以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方法和技术研究为重点,面向防护工程、

电子器件、工程材料、近海工程、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

工作,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系统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

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学科瞄准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

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科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压电声波器件研

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力学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51 人,其中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3人,

学校“浙东学者”特聘教授 1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教授 16 人,具有博士学位

的教师 47 人。

学位点覆盖力学学科的 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1)工程力学(方向负责

人:董新龙教授);(2)固体力学(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3)动力学

与控制(方向负责人:王骥教授);(4)流体力学(方向负责人:陈建康教授)。

学位点负责人:董新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专业

硕士、博士毕业。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

学者。主要从事材料和结构冲击动力学、材料动态破坏等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其它项目 10余项,发

表论文 80余篇,参与编著《材料动力学》研究生教材。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现为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委员。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 8760996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6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3

0802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2017 年获批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在原有“机械电子工程”

(2003 年获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6 年获批)两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

点和“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2009 年获批)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其

中“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05 年)、“机械制造及

其自动化”二级学科连续两次获批宁波市重点学科(2007 年,2012 年)、“机械

工程”一级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 年)。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浙

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宁波市

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

创新团队,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 43项;发表 SCI/EI 论文 208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86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

奖 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

学科以机械工程为核心,紧密结合高速发展的机械制造业需求,研究零件楔

横轧/斜轧/环轧/旋压近净成形与成性新工艺与新技术、工具/模具再制造,电定

位平台、压电微夹钳等智能器件的新构型,结构疲劳强度、概念设计方法、表界

面摩擦磨损、机械对称性理论、增材制造产品的设计理论等,面向敏捷制造的生

产计划与控制,汽车多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等广泛技术领域展开研究。

机械工程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 52人,其中教授 1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

士学位的教师 44人。教师中包括教育部教指委委员 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1

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 2人、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 9人(其中第二层次 2

人)、宁波市甬江学者 2人、Elsevier 高被引学者 2人(2014-2016 连续 3年)。

学位点现设有5个研究方向:(1)塑性成形工程(方向负责人:束学道教授);

(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负责人:崔玉国教授);(3)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

负责人:李淑欣教授);(4)制造系统工程(方向负责人:战洪飞教授);(5)

车辆工程(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博士生导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

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Page 6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

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在回转

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

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

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7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

部级以上科技奖 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 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7项;发

表学术论文 188 篇,其中 EI、SCI 收录近 90 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

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

用》等专著 6部。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

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 8760996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5 机械(专业学位硕士)

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2009 年获教育部批准,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

科。学科依托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

范中心、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

技术研究”重点创新团队开展工作。

学科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

究。学位点现有以下 4个研究方向: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先进成形与精密制造技术、特

种轧制与加工、制造系统与智能制造等;

(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精密驱动、机电系统控制、信号与图

像处理等;

Page 6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5

(3)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领域涉及机械设计方法、产品性能仿真、多学科

设计与优化、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等。

(4)车辆工程:主要研究汽车多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汽车振动与噪声分析,

汽车碰撞与安全性等。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 23人,副教授 2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

师 62人。教师中包括教育部教指委委员 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2人,

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1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 2人、浙江省新世纪 151人才

9人(其中第二层次 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 2人、Elsevier 高被引学者 2人

(2014-2016 连续 3年)。

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 48项;发表 SCI/EI 论文 258篇、获

授权发明专利 9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博士生导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

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

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在回转

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

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

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7项,以主要完成人省部

级以上科技奖 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 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7项;发表

学术论文 188 篇,其中 EI、SCI 收录近 90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

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

等专著 6部。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导论、

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任老师

联系电话:0574- 87609961

Page 6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6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0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一流建设学

科(A 类)、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学科发展可追溯到 1956

年建立的原宁波师范学院,后在宁波三所高校所合并的相关电子类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目

前,本学位点已形成了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

纪人才、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省杰出青年获得者等在内的 45 人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正

高级职称教师 18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18 人,硕士生导师 45 人;拥有包括教育部“111”创

新引智基地、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

验室、浙江省红外材料及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平台 6个;近三年,承

担国家级项目 28 项,其中国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 1 项、重点项目 2 项,到账纵向经费 3063

万,人均 65 万;在 IEEE Trans. Ind. Electron、IEEE Trans. Circ. Syst. I、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T.、Optical Letters.、Nano Letters 等刊物发表 SCI/EI 论文 349 篇;

授权发明专利 134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项、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 4 项、省部级

教学成果奖 2 项;授予硕士学位 151 人,在相近学科培养博士 14 人,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 1 篇。

学位点负责人夏银水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 Napier 大学博士,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

点负责人,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浙江省一流建设学

科 A 类)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

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IET 会员、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

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信息论分会委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

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

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浙

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其

中被 SCI/EI/ISTP 检索的论文有 80 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主要研究方向

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SOC 设计、IP 核设计、能量俘获系统等。

学位点共有导师 37 人,其中教授 10 人,研究员 2 人。学位点现有 4 个研究方向:01

电路与系统、02 物理电子学、03 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Page 6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7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是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一级博士点,是浙江省一流学科(A 类),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于

2001 年获批,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于 2005 年获批。学位点拥有“海洋信息

感知与传输”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浙江省 2011 协同创新

中心等创新平台、“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

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

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

室等。

学位点负责人邵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浙

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浙江省“新

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1)、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

养人员(2015)、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多媒体

技术与虚拟现实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讯委员,担任 PLOS ONE

(SCI 期刊)编委。近年来主要围绕三维视频系统的采集、编码、显示等核心环节的高效表示

与处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提出针对三维视频数据的感知、编码和评价模型,取得系列

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负责承担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发

表 SCI 论文 50 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 IEEE Trans./Journal(IEEE TIP、

IEEE TCYB、IEEE TMM, IEEE CSVT)论文 20 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其中 4项发

明专利成功实现技术转让。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

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学位点共有导师 47 人,其中教授 17 名,研究员 3人,包括加拿大两院院士、国家级特

优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优青等。学位点现有 2 个研究方向:01 通信与信息

系统、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Page 6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8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 201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

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 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3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

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 年获批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博士点。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

程中心、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信息

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等。

学位点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计算、人机交互、图像处理、虚拟现实、

数字娱乐、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数字内容安全、无线网和传感网、移动计算、

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融合与处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近五年承担或完成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 20 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

部级科技奖等。学位点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为导向,努力为社会提供特色鲜明、深受欢迎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

学位点负责人钱江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

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

数据库、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查询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机

器学习、逻辑电路设计等。主持过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

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 IEEE

Trans. on Computer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Tra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等,其中 40 余篇被 SCI 和 EI 检索。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 IEEE TC,

IEEE TPDS, IEEE TVLSI、《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审稿人。研究成果

获专利授权 6 项,市科技进步奖 1项。

学位点共有导师 27 人,其中教授 12 名,研究员 2 名。学位点现有 4 个研究方向:大数

据处理技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和图像处理与识别。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Page 6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6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4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学位点是 2019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重中之

重一级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学位点拥有教育部工程中心、

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

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技术中心和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等。承担和完成 973/863、国家重大

仪器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位点负责人王伦耀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

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国家合作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 70 篇,其

中 SCI、EI 检索 40 多篇,已授权发明专利 10 多项。作为主要参与者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功耗数字逻辑单元电路设计、数字

电路逻辑综合与优化、可逆逻辑电路设计等。

学位点科研力量雄厚,共有导师 111 人,其中教授 39 人,研究员 7 人,包括加拿大两

院院士 1 人、国家级特优人才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4人等。现有 4个研究领域:

(1)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在无线通信传输、宽带接入、无线射频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内容软件、

移动终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以及在视频传输和播放技术、位置

服务、物联网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2) 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传感器

与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了研究。

(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安全、语音与数字图像取证;

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数字娱乐;终端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设计;信息融合与处理、智能

系统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4) 光电信息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在光纤通信、微纳光存储、红外激光、先进光子材料及器件、新型电磁功

能器件、先进传感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tutor.eol.cn/web/112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Page 7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0

联系人:尤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9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1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0814 土木工程

本学位点于 2006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11 年获

批为土木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学位点设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土木工程浙江省一流学

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 5年来,本学位点获得国家级项目 40 余项,省部级项目 60 余项,发

表各类论文 5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300 余篇,获省部级奖项 10余项,发明专利 50

余项。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0 名,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1人,教授 16人,副教授 23人。

1人为国家特聘专家,13 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

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本学位点建有结构工程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火灾

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筑总面积达 3398 ㎡,设备总值超 3000

万元。拥有“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位点负责人为郑荣跃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浙东学者。学术

领军人朱志伟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基金委市政排水领域的工业

研究讲席教授。一级学位点下设 01 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03市政工程、04 防灾减灾工程

及防护工程、05桥梁与隧道工程等 5个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方向负责人为熊勇林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浙东青年学者。学术骨干有

朱瑶宏教授、刘干斌教授、王艳副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多物理场土力学、软基处理与基础

工程、地下工程及信息化技术。研究重点为多物理土力学理论及应用、环境岩土工程、软基

处理、桩基工程、软土地下工程、岩土工程信息化技术等。

结构工程方向点负责人为李俊华教授,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学术

骨干有王新堂教授、李玉顺教授、王万祯教授、章子华副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混

凝土结构、组合结构、桥梁结构,研究重点为探索钢结构、组合结构、以及新型结构的设计、

Page 7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1

计算理论与实验。

市政工程方向点负责人为吕文洲副教授,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学

术骨干有朱建林教授、高华生副教授、于旭彪副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给、排水工程、城市

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与交通流理论、建筑环境与设备。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向负责人为柳俊哲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

业委员会委员。学术骨干有严蔚教授、李俊华教授、贺智敏副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抗

灾性能研究与损伤识别、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噪声防治、土木工程材料及其耐久性、城市建

设防灾减灾。

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负责人为丁勇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有祝

会兵教授、布占宇教授、诸葛萍副教授、谢文副教授等。研究方向包括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

施工技术、桥梁振动与控制、桥隧检测加固技术与可靠性分析、桥梁隧道及其连接线运营与

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9 土木水利

本学位点设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测绘与遥感工程 5个

领域,分设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海运学院、联合学院。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90 名,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1人,教授 19人,副教授 38人,

讲师 33。1人为国家特聘专家,13 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校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近 5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

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 100 余项,发表各类论文 5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300

余篇,获省部级奖项 10余项,发明专利 50 余项,编制地方标准 10余部。

水利工程领域负责人为朱志伟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学术骨干有浙

江省特优专家谷汉斌教授等多名教师。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城市水利及水

Page 7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2

环境治理、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近海工程及水环境工程。研究重点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

保护、城市防洪排涝及防灾减灾、城市水环境的维持改善与治理、排水系统内的水动力学问

题、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的水动力环境等。本方向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先进的测量仪器,

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与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领域负责人为刘干斌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多物

理场土力学、桩基工程及地下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项,发

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其中 SCI、EI收录 80余篇,出版专著 3部,授权发明专利 4项;获浙

江省科技进步二等 1项、三等奖 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 项。主持、参

加编制浙江省、宁波市地方标准 10部。

市政工程领域负责人为朱建林教授,主要从事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

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2项、市级重大项目 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 2项、国家“863”计划 1项,发表论文 80 多篇。本领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给水

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和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与设计、固体废弃物

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与交通流理论及建筑环境与设备等。

本学位点是与土木水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工程专业性学位,毕业生可以在建筑

建材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业、安全防护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

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337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2 海运学院

0823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 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

港涉海优势显著,以航运和港口为核心,水陆并举,为省内唯一的交通运输类省重点学科。

拥有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等联合创建的“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

Page 7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3

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等高级别平台。

学位点主要开展高级驾驶辅助船舶通航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系统、船舶航行安全与应急

管理、服务供应链优化、港口集疏陆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港口与国际航运管理等方面

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学位点现有 4 个研究方向:(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交

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4)交通安全与环境。

学位点现有教授 11 名、副教授 9名、讲师 22 名,其中博士 27 名、硕士 16 名。近 5年

学科成员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38项,年均科研经费 858.2 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172 篇,

被 SSCI、SCI、EI 收录 112 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项,国

家规划教材 1部;学科的国际化师资比例、留学生占比、全英文国际化课程比例等均处省内

领先。

郑彭军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交通安全与环境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教

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教育

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

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

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通航安全与环境、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等。现

承担欧盟项目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国家 863 子课题 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

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 80 余项。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EPSRC)等基金项目 3 项:欧盟(EC)项目 5 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 9

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在国际重要

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 130 多篇,大多被 SCI、EI或 ISTP 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

顶尖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发表论文。

冯志敏教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浙江省机

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

持承担国家级项目 3项,省部级项目 6项。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

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5 篇,授权国家

发明专利 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 项,全国教

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26 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 8 篇。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

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 2项。

姜桂艳教授: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依托国家科

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目标导向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

Page 7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4

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排名第二、第四和第四)、省部级科技科学技术一等奖 2项(均

排名第四)和二等奖 2项(排名第四和第六)以及省级教学一等奖 1项(排名第二),发表学

术论文 136 篇(其中 SCI 和 EI 收录 89篇),获得发明专利 4项。

刘桂云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

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浙江省“151 人才”第三层次人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培养人员、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港口现代化管理、港口物流管理、交

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省

重点软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 余项、政府部门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100 余项,核

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获“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著作奖”

一等奖 1 项 “中国港口科技奖”三等奖 1 项、浙江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 项,获政府批示

2项。

杨忠振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广岛大

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曾任 Tamano Concultant Co.,Ltd 研究

员,日本名古屋产业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大连海事

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科研副院长和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伦

斯勒理工学院和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7 年作为“浙东学者”被引进到宁波大学,

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术期刊 Maritime Economics and

Logistics(SSCI)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EI)编委、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

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ritime

Economics)正会员、东亚交通研究会(EASTS)会员,以及国内外交通工程、运输经济、港

航运输与物流等领域多家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交

通运用管理、区域物流与综合运输系统设计、港口规划与生产调度优化管理、综合运输网络

分析、城市物流、交通环境负荷和商业设施规划选址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 4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及其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基础分析”、“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分

析模型及削减对策的基础研究”、“大型企事业外迁下的城市圈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系统优化

研究”、“港口管理与运营的理论与方法”),2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交通设施规划新方法研

究”、“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理论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 多项城市港航物流与

交通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交通领域学术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Transport Policy,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Maritime Economies and Logistic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 《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和《中国航海》等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SCI、SCI 论文 50 余篇,EI论文 30余篇。出

Page 7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5

版著作《通规划理论研究前沿》、《购物中心选址及其交通影响评价》、《公交导向开发策略及

其在大连市的应用研究》。在港航运输与港航物流经济管理领域,个人学术业绩国际排名第五

(2017 年韩国仁荷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统计报告)。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

然科学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4

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交通问题”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第十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

秀论文二等奖、2009 年国际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AME)年会最优秀论文奖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港口、航运、交通、海洋工程、海事、船舶、机电、能源、

环保等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谢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2 年

获批浙江省重点学科。

本学位点有正高职称 18 名,博导 11 名,硕导 41 名。拥有挪威科学院院士 1名,国家

专家 3名,浙江省级专家 1名;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人员 1 名、第

三层次培养人员 5 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1 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 2 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 1 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科技人员 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1名、第二层次人选 1名、第三层次

人选 1名。

近 5 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 100

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项、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2 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厅市奖项 5 项;获国家教学

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18 项,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专项实验室各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拥有“浙

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船用动力企业研究院”、“智能监测与控制

实验中心”、海底电缆研究中心”、“宁波国际航运研究院”等 5 个高级别平台,具有较好的

科研条件。

学位点现有 4 个学科方向:

Page 7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6

(1)轮机工程: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

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

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

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监测

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船舶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船舶制造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船机制造新技术,船舶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等方面理论、

方法及应用技术,多体挠性结构系统的水弹性响应、海洋管线结构多体系统几何非线性动力

响应、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流体非线性机理等。

(3)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主要研究港口与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航安全、港航物流与

信息化技术、智能港航系统与技术、海上应急相关的管理和处置理论技术,港口经营和管理

技术与方法、国际航运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4)热能动力与新能源:主要研究液化天然气、天然气-重油双燃料、以及新型燃料(如

可燃冰、氢气)在低中高速船舶柴油机中的高效燃烧过程,船舶热量的换热强化与梯级利用,

新型高效的船舶辅助设备,船舶高效储换能技术,船舶尾气颗粒物与 NOx、SO2 超低排放控

制技术,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中涉及

的基础化学、电化学反应、传递过程、关键材料和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科学及

技术问题。

杨国华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轮机工程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

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

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

国能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完成国家 863

计划项目 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1项,省部

级项目 5 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1 项。获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2010

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2009 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

果奖 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20 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篇。出版著作

4部,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0 多篇。

冯志敏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省重点学

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

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渔业设施与

装备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等。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3 项,部省级项

Page 7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7

目 6 项。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

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5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 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26 名,

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 8篇。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 2项。

陈振雷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

家创新类特聘专家、宁波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

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发动

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 CAE 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

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

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 3项政府项目,产学研合作单位包括三

一重机、三一重起、三一动力、玉柴动力、山东巨明、宁波方太、龙口中宇、宁波轨道交通

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动机研发 CAE 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

CAE 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

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 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浙江省特优人才等荣誉。在美

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完成

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 CAE 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

(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 CAE 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

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2016 年 5月入职宁波大学以来完成或正在完成 11个横向课题,在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等刊物上发表 4篇 SCI 论文,

在《宁波大学理工版》、《机械强度》、Materials Science Forum、《岩土工程技术》等刊物发

表论文 8篇。

郑彭军教授: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

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

交通系统、通航安全与环境、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等。现承担欧盟项目 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国家 863 子课题 1 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

课题 80 余项。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

3 项:欧盟(EC)项目 5 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 9 项。获浙江省教学成

果奖一等奖 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 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

Page 7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8

发表研究论文 130 多篇,大多被 SCI、EI 或 ISTP 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发表论文。

袁金良教授:热能动力与新能源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

源科学系全职教授,现任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海洋工程

及科技学会会士、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指导委员会委员、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

特聘专家、宁波“3315 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海事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

授和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研究内容为新能源

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等新能源利用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

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

强化技术等。回国前,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 Europe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Grant, ERC ) 基金项目 1项,主持了瑞典研究基金会( 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基金

等国家级项目 7项。项目资金总额累计 200 多万欧元。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

计划项目、宁波“3315 高端创新团队”等项目。针对新能源动力系统中多物理场和化学反

应的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已开发不同尺度的研究和设计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

果。其开发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经常被国际同行用作基准解来进行验证和校核。在世界

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 14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合著 2 部;Web of Science 他引

平均 80 次/年;在 ESI “燃料电池模拟”领域的多个主题被列为国际顶尖作者。已经培养

了 6 名博士后、10 名博士生、8 名副博士,多已晋升为高级职称。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

金会奖、国际 SCI 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环保、热能

动力、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谢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61 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

交通运输是 2019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港涉

海优势显著,以航运和港口为核心,水陆并举,为省内唯一的交通运输类省重点学科。拥有

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等联合创建的“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Page 7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79

“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等高级别平台。

学位点主要开展高级驾驶辅助船舶通航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系统、船舶航行安全与应急

管理、服务供应链优化、港口集疏陆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港口与国际航运管理等方面

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学位点现有 4 个研究方向:(1)交通安全与环境;(2)载运工

具运用工程;(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学位点现有教授 11 名、副教授 9名、讲师 22 名,其中博士 27 名、硕士 16 名。近 5年

学科成员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38项,年均科研经费 858.2 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172 篇,

被 SSCI、SCI、EI 收录 112 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项,国

家规划教材 1部;学科的国际化师资比例、留学生占比、全英文国际化课程比例等均处省内

领先。

郑彭军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交通安全与环境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教

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浙江

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物联

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交通应急管理及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等。现承担欧盟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国家 863 子课题 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

横向课题 80 余项。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

项目 3项:欧盟(EC)项目 5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 9项。获浙江省教学

成果奖一等奖 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

议发表研究论文 120 多篇,大多被 SCI、EI 或 ISTP 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发表论文。

冯志敏教授: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浙江省机

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

持承担国家级项目 3项,省部级项目 6项。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

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5 篇,授权国家

发明专利 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 项,全国教

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26 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 8 篇。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

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 2项。

姜桂艳教授: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依托国家科

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Page 8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0

计划)目标导向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

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排名第二、第四和第四)、省部级科技科学技术一等奖 2项(均

排名第四)和二等奖 2项(排名第四和第六)以及省级教学一等奖 1项(排名第二),发表学

术论文 136 篇(其中 SCI 和 EI 收录 89篇),获得发明专利 4项。

刘桂云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

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

科带头人、浙江省“151 人才”第三层次人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培养人员、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港口现代化管理、港口物流管理、交

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省

重点软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 余项、政府部门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100 余项,核

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获“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著作奖”

一等奖 1 项 “中国港口科技奖”三等奖 1 项、浙江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 项,获政府批示

2项。

杨忠振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广岛大

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曾任 Tamano Concultant Co.,Ltd 研究

员,日本名古屋产业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大连海事

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科研副院长和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伦

斯勒理工学院和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7 年作为“浙东学者”被引进到宁波大学,

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术期刊 Maritime Economics and

Logistics(SSCI)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EI)编委、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

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ritime

Economics)正会员、东亚交通研究会(EASTS)会员,以及国内外交通工程、运输经济、港

航运输与物流等领域多家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交

通运用管理、区域物流与综合运输系统设计、港口规划与生产调度优化管理、综合运输网络

分析、城市物流、交通环境负荷和商业设施规划选址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 4项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及其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基础分析”、“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分

析模型及削减对策的基础研究”、“大型企事业外迁下的城市圈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系统优化

研究”、“港口管理与运营的理论与方法”),2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交通设施规划新方法研

究”、“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理论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 多项城市港航物流与

Page 8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1

交通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交通领域学术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Transport Policy,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Maritime Economies and Logistic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和《中国航海》等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SCI、SCI 论文 50 余篇,EI论文 30余篇。出

版著作《通规划理论研究前沿》、《购物中心选址及其交通影响评价》、《公交导向开发策略及

其在大连市的应用研究》。在港航运输与港航物流经济管理领域,个人学术业绩国际排名第五

(2017 年韩国仁荷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统计报告)。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

然科学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4

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交通问题”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第十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

秀论文二等奖、2009 年国际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AME)年会最优秀论文奖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港口、航运、交通、海洋工程、海事、船舶、机电、能源、

环保等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谢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9 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

04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本学位点有正高职称教师 18 名,博导 11 名,硕导 41 名。拥有挪威科学院院士 1名,

国家专家 3 名,浙江省级专家 1 名;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人员 1

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5 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1名,浙江省高等

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 1 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科技人员 1 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1 名、第二层次人选 1 名、第

三层次人选 1 名。

近 5 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 100

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项、省科技进步

Page 8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2

二等奖 2 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厅市奖项 5 项;获国家教学

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18 项,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专项实验室各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拥有“浙

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船用动力企业研究院”、“智能监测与控制

实验中心”、海底电缆研究中心”、“宁波国际航运研究院”等 5 个高级别平台,具有较好的

科研条件。

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形成了以下 5个方向:

(1)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

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

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2)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

研究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

监测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船舶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船舶制造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船机制造新技术;船舶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等方面理论、

方法及应用技术;多体挠性结构系统的水弹性响应、海洋管线结构多体系统几何非线性动力

响应、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流体非线性机理等。

(4)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主要研究港口与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航安全、港航物流与

信息化技术、智能港航系统与技术、海上应急相关的管理和处置理论技术;港口经营和管理

技术与方法、国际航运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5)热能动力与新能源: 主要研究液化天然气、天然气-重油双燃料、以及新型燃料(如

可燃冰、氢气)在低中高速船舶柴油机中的高效燃烧过程,船舶热量强化换热与梯级利用,

新型高效的船舶辅助设备,船舶高效储换能技术,船舶尾气颗粒物与 NOx、SO2 超低排放控

制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中

涉及的基础化学、电化学反应、传递过程、关键材料和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科

学及技术问题。

杨国华教授: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船

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

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

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完成国家 863 计划项

目 1 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1 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5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1 项。获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2010 年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2009 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3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20 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 篇。出版著作 4 部,

Page 8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3

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0 多篇。

冯志敏教授: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

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渔业设施与装备的状态监

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等。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3 项,部省级项目 6 项。在《中

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25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 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

二等奖 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26 名,获浙江省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 8 篇。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 2项。

陈振雷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

家创新类特聘专家、宁波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

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发动

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 CAE 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

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

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 3项政府项目,产学研合作单位包括三

一重机、三一重起、三一动力、玉柴动力、山东巨明、宁波方太、龙口中宇、宁波轨道交通

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动机研发 CAE 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

CAE 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

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 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浙江省特优专家等荣誉。在美

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完成

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 CAE 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

(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 CAE 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

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2016 年 5月入职宁波大学以来完成或正在完成 11个横向课题,在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等刊物上发表 4篇 SCI 论文,

在《宁波大学理工版》、《机械强度》、Materials Science Forum、《岩土工程技术》等刊物发

表论文 8篇。

郑彭军教授: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

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交

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

Page 8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4

水产品供应链、交通应急管理及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等。现承担欧盟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1项,国家 863 子课题 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 80 余项。

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 3项:欧盟(EC)

项目 5 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 9 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 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 120

多篇,大多被 SCI、EI 或 ISTP 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发表论文。

袁金良教授:热能动力与新能源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

源科学系全职教授,现任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海洋工程

及科技学会会士、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指导委员会委员、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

特聘专家、宁波“3315 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海事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

授和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研究内容为新能源

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等新能源利用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

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

强化技术等。回国前,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Europe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Grant, ERC) 基金项目 1 项,主持了瑞典研究基金会(Swedish Research Council)基金等国

家级项目 7项。项目资金总额累计 200 多万欧元。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

项目、宁波“3315 高端创新团队”等项目。针对新能源动力系统中多物理场和化学反应的

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已开发不同尺度的研究和设计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其开发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经常被国际同行用作基准解来进行验证和校核。在世界顶级

期刊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 14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合著 2 部;Web of Science 他引平均

80 次/年;在 ESI “燃料电池模拟”领域的多个主题被列为国际顶尖作者。已经培养了 6

名博士后、10 名博士生、8名副博士,多已晋升为高级职称。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

奖、国际 SCI 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的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

环保、热能动力、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联系人:谢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41 传真号码:0574-8760531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13 海洋学院

0710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Page 8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5

宁波大学生物学源于 1988 年创建的宁波师范学院生物系,1996 年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

大学,201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同年,院士领衔的植物病毒学

加入生物学科,已形成拥有生物技术省重点建设专业、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实验省级教学示

范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浙江

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教平台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60人,其中,博

导 20 人,硕导 4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

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 19人。

本学科坚持围绕陆生和水生动植物健康和人类营养,发挥浙江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形成 4个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其中“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优势

方向。在鱼类先天免疫调控、水域微生物致病机制及生物病害快检与流行预警等领域的研究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自 2015 年以来,本学科教师共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 260 项,总经费 7277

余万元,师均年经费 33 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 125 项,总经费 3946 余万元。发表论文 484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237 篇;授权专利 91 项,其中发明专利 56 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

研奖励 6项。

本学位点负责人陈炯,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和“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一

层次重点资助对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比较免疫学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主持国家 973 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 收录

论文 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册,参编 3 册,获发明专利 23 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3项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项。已培养毕业博士 5名,硕士 26 名。曾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学位点拥有 5 个主要研究方向:(1)微生物学:以陆生和水生动植物病原及环境微生物

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农作物和水生生物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聚焦“环境-微生物-经济动

植物”三者关系,研究动植物抗病害、病害发生的微生物学及环境响应机制,形成了微流控

芯片等各种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及生态系统健康评判等研究特色,研究

达国际先进水平;方向负责人陈剑平院士。(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立足地区生物资源

特点,以高新技术分析平台为技术手段,主要开展海洋生物优良性状(快长、抗逆等)相关

基因挖掘、分子起源、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形成了鱼类免疫分子调控机制领域的研究特色;

方向负责人陈炯研究员。(3)水生生物学:以水生动植物生理、行为和水域生态学为主要研

究对象,针对我国东海海域特色水生动植物资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水生藻类生理、

水生经济动物行为学和原生动物多样性等研究特色;方向负责人徐年军研究员(4)发育生

物学:以东海区域特色经济动植物为研究对象,致力解决制约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Page 8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6

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了水生生物受精细胞学、甲壳动物蜕皮及卵巢发育内分泌调控等研

究特色;方向负责人陆新江教授。(5)植物学:主要开展植物健康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研究;

方向负责人燕飞研究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908 水产(一级学科学位点)

宁波大学水产学科最初由浙江水产学院水产系和宁波师范学院生物系合并组建而成,迄

今已有 60年历史。水产学科于 1998 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硕士学位点,2006 年获得“水

产”一级硕士学位点,2007 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博士学位点,2010年获得“水产”一级

博士学位点,2012 年获得“水产”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依托的水产养殖专业 2007 年获批为国

家特色建设专业点。水产学科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 B类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 A类和浙江

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学科拥有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

教育基地和“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水产(硕士)学位点现

有博导 21人,硕导 52人。2013-2018 年,学位点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 100 余项,省部级项目

80余项,获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共计 1000 篇,其中 SCI、EI收录论文 500

多篇;获奖成果共计 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省部级奖 13 项;申请发明专利

400 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65 项;获得国家认定水产新品种 4个,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

的有 15项,直接经济效益 5亿元。

学位点负责人:李成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会评专家、国家级特优人才、中国海洋与

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兼

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 Frontiers in Molecular Immunology 主编,Frontiers in Genetics、

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 编委。先后获得曾呈奎海洋青年科技奖(2018 年)、

中国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2016 年)、浙江省 151 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6 年)、国家优

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 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15 年)、浙江省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2014 年)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3 年)等人才工程资助。先

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

点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子免疫学、病害

Page 8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7

防治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刺参免疫相关 miRNA 发掘和功能研究 以及病原微

生 物 治 病 机 制 领 域 取 得 重 要 进 展 。 以 第 一 作 者 或 通 讯 作 者 在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6.062)”"Genetics(IF=5.054)"、“Scientific Reports(IF=5.022)”、"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5.143)" 、 “ 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IF=3.218)”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个人 H指数 26;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5项;指导研究生博士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备注:优秀学生经考核可硕博连读。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70703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是 200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浙江省属高校重中之

重学科“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为依托。拥有生物芯片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科技

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

验室等学科平台。本学位点有 23 名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 4人,硕士生导师 12 人;正高职

称 8人,副高职称 4人;78.26%具有博士学位,26.1%具有海外经历,73.1%教师在 45周岁以

下;拥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才2人。近5年来,获批科研项目129项,总经费4486.45

万元;学位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 255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20 篇;;获各类奖项 8项,其中

省部级奖励 2项,其它科研奖 6项;获授权专利 110 项。

学位点负责人陈海敏,研究员、博士,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主要承担和

主持了 1项国家科技部星火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

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 2008 年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8 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

奖;2010 年宁波市青年科技奖各 1项。以第三排名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排名

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77篇,其中 SCI 论文 2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3项。

学位点现有 2个研究方向:(1)海洋藻类生物学,方向负责人为陈海敏研究员。(2)海

洋动物生物学,方向负责人为徐继林研究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Page 8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8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951 农业硕士

01 渔业发展

渔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有:(1)养殖技术推广及应用(2)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3)水生

动植物疾病防控。渔业发展领域硕士生导师有正高级职称 33 人,副高级职称 36 人。其中,

有省市特聘教授 3人,省 151 人才工程 12 人。渔业领域依托的海洋学院在水产学科建设方面

显示了强劲的势头,自主创新成果显著。。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项,获得省级科技一

等奖 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2 项,厅市级奖 22 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

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资助各类研究项目 60余项,省部级及市级项目 200 余项,总经费达到

6000 余万元;发表 SCI、EI收录的研究论文 300 余篇、国内一级核心刊物论文 800 余篇,编

写学术专著和教材 2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0 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 20余项,

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 5000 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02 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领域依托全院各个团队,尤其是涉农学科,师资为全院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

导师均具有丰富的培养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主持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家基金 10

余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 50多项,科技部项目 5项,承担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企业委

托的课题 100 余项。在农业类权威期刊发表和出版论文(论著)200 余篇,被 SCI 收录多篇。

学位点现有 3个研究方向:(1)农村社会发展。(2)农村经济发展。(3)农村公共管理。

学位点负责人:母昌考,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资助对象,

入选宁波市拔尖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 5项、省部级项目 3 项。主要从

事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

进水平。研究成果获省部、市厅级科技奖 5次;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0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891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8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89

014 医学院

1002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是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2003、

2006、2011 年分获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 年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点。2012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列第 40,2019 年顺利通过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位列

专业组第 4位,2015 年进入 ESI 前 1%。现有 11家附属医院(2家直属三甲),建有 9个省重

点扶持学科、1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4个国家级规培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 13 支省市

创新团队。临床优势明显,科研特色鲜明。近五年主持各类项目 200 余项,总科研经费达 9000

余万。目前,在心血管内科学、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不断努

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不

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00201 内科学

内科学是 200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90余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部共建项目 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其他省市级课

题 80 余项,总经费达 1100 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 600 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9项,

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6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400 多篇,SCI 收录和引用 22 篇,20余篇发

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 3年出版专著(译著)5部。

心血管内科学目前为国家卫计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认证胸痛中心,国家药品食品

监督管理局认证药物临床实验机构,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浙江省和宁波市“省市共

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

重点扶持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学科目前均为“宁波市重点学科”。该学科方向拥

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 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学位点负责人陈晓敏教授为 FACC(美国心脏病学

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

会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2010 年被授予“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

学科带头人,目前拥有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近年来在陈晓敏等教授带领下,学科在重大心

血管疾病发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研究和房颤致病基因筛选研究方面做出

了突出成绩,近两年来在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和检测方法

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近 3年获厅、市级奖 5项。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廉姜

芳教授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宁波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从

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30年,擅长心血管常见病、疑难危重病诊治。尤其在恶性心

Page 9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0

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及房颤抗凝的药物治疗具有很深造诣。近

年来,参与科研项目20 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3项,省攻关项目 1项,省自然基金 2项。论

文 4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31 篇,主编专著 1部。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叶国良主任医师,宁波

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消化内科)主任、宁波市医

学重点学科胃肠病学科带头人,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消化道出血诊治、胆胰疾病内镜

诊治、消化道狭窄微创治疗、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等,近年完成厅市级课题 3项,现主持省、

市级项目 2项、参与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各 1项,发表论文 30多篇,获得省厅科技奖 3项。

该学位点下设 8个研究方向:

(1)心血管内科学;(2)呼吸内科学;(3)消化内科学;(4)肾脏内科学;(5)内分泌内

科学与代谢疾病;(6)血液内科学;(7)风湿内科学;(8)神经内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02 儿科学

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拥有浙江省医坛新秀 1位,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 3位,宁波市优秀卫

技人才 1位。该学科为首批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临床

特色专科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风湿免疫疾病建设单位,近 5年共主持省部级项目 1项,参与

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 2项,市厅级课题 25 项,共获得科研经费 300 余万。近 5年来发表 SCI

收录论文 8 篇,一级期刊论文 60 余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 30 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宁波市科

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 7项。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分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

主任委员,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持市社发择优

委托重点项目 1项,其他市厅级项目 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拥有科研经费 100 余万元。

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李志飞,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尤其擅长儿童神

经系统的治疗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在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方面的治疗独树一帜。主持市

及部级课题 2项,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 10篇。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Page 9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1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

才 3位。近 5年承担科研项目近 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省部共建协作项目 7

项、市创新团队 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项、其他省市级课题 10 余项,总科研经费达

2600 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项(排名第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项、市厅局

级科研成果奖 5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200 多篇,SCI 收录 50余篇,中华系列及一级核心期

刊多篇,出版专著 10部。

本学位点的学科团队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精神病院、宁波市戒

毒研究治疗中心等单位的学术骨干组成,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与科研教学团队。学

位点负责人阮列敏教授为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

宁波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第一批优秀中青年,

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心身医学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率先在我市

综合性医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心身病房、心理咨询中心、睡眠中心及精神医学联络会诊工

作等,近三年来主编及参编专著 7本;负责省市级科研项目共 9项。

该学位点设 5个研究方向:

(1)临床精神病学;(2)儿童精神病学;(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

(5)心身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30余项,总经

费近 360 余万元人民币;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5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

表于 SCI 杂志,十多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参与编撰专业论著 2部。

学科方向中影像科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临床放射质

Page 9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2

控中心挂靠单位。学科方向负责人汪建华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宁波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研究院院长,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中华放射学磁共振专委会

青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临床擅长腹部与骨骼肌影像诊断,主攻胰腺疾病

功能分子影像学研究,主编出版专著 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 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 3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Frontier in Oncology》,《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骨伤》等专业

杂志审稿专家。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2)介入放射学;(3)超声诊断学;(4)影像核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 20 项,其

中科技部项目 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项(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动力异质性和胃

肠粘膜定植性的关系;项目编号:LZ14H200001),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其它厅市级项

目 13 项,总经费达 370 余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4项,横向课

题 10 余项,总经费 191 多万。近 5年被 SCI 收录和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如:《中华

检验医学杂志》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论文共 20多篇。

学位点负责人谷海瀛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宁波市重点高层次

人才、长沙市人民政府“3635”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

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频道主编。先后发现“谷氏

细菌”、“吉林链梭菌”、“海南假单胞菌”三种新菌;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获得

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细菌鞭毛谷氏染色液试剂盒”;首创膜过滤法液体培养细菌鞭

毛染色;首次证实铜绿假单胞菌是双鞭毛菌,推翻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铜绿假单胞是单

鞭毛菌的观点。首创幽门螺杆菌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新方法,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

用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总体上能降低医疗费用,显著

提高治疗根除率,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菌株流行,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该项目

在 H. pylori培养、分型、药敏试验取得了巨大突破性进展,分离培养时间缩短为 48 h~72 h,

药敏试验时间缩短为 24 h,可以报告 30 种抗生素 MIC 试验结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此

项技术,幽门螺杆菌谷氏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试剂盒应用培训班,国家级 I类继

Page 9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3

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 2018-01-06-016)在 2018 年 12 月开班。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

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国家级 I类继续教育项目)八届。

该学位点下设 5个研究方向:

(1)临床微生物学;(2)临床免疫学;(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4)临床细胞学;

(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10 外科学

外科学是 200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方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

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其它厅市级项目 80余项,

总经费 1000 余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10 余项;近 5年共发

表论文 200 多篇。

学科方向依托“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宁波

市心脏外科中心,宁波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疗卫生

品牌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宏主任医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博道、

硕导师,宁波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医师在线·内镜专刊》

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从事普外临床工作 30 余年,是宁波地区

普外科技术的权威,尤其擅长腹腔镜外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科研学术方面,获得 7

项省市级项目基金,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4篇;获得 3项专利。

该学位点设 8个研究方向:

(1)肝胆胰外科学;(2)胃肠外科学;(3)心胸外科学;(4)神经外科学;(5)骨外科

学;(6)泌尿外科学;(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8)血管外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11 妇产科学

本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 5年来承担

Page 9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4

科研项目 20多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 1项、市级社会发展计划项目 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

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5项、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 2项,科研经费总数达 167 万;获厅、市

级科研成果奖 7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74 篇,2篇被 SCI 期刊收录,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

志及其他一级杂志,合编或参编专著 5部。

学位点中围产医学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扶植学科,妇科学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

学科,妇产科学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学位点负责人张宜生主任医师为浙江省生

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委员,宁波市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

分会副主委,擅长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诊治、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不孕不育和微创手术。

承担市级课 2项,发表 SCI 论文 2篇。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张晶,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研

究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一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盆底与盆腔疼痛学组

委员、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妇科内镜学组青年委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专业论著二十余篇,其中 SCI 论

文 11 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8项。

该学位点设 3个研究方向:

(1)微创妇科学;(2)妇科肿瘤学;(3)围产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12 眼科学

本学位点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学科骨干,现已逐步

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团结有为、奋发向上的学科梯队,医、教、研综合实力已逐步跨入省内

先进行列。学术骨干均为教授(主任医师),其中有 2 位博士,另有在读博士 1 位。包含浙

江省省市共建眼科学重点学科 1个、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眼科)建设单位 1 个、宁波市眼

科学重点学科 1个,宁波市眼视光中心 1个。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课题立项 1 个;浙

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 1 个;浙江省卫生厅及宁波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10 余项,其

中宁波市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项目 1项。本学科近年在 SCI 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中华眼

科杂志等 I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 5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每年主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

目。硕士点牵头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眼科为浙东地区眼病防治的中心、浙江

省眼科医院宁波院区。本学科目前已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和检查治疗仪器设备。

Page 9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5

学位点负责人陆勤康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院

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眼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

医学会视觉功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2013 年获“宁波

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7 年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2010 年成功申报并独立主

办宁波市眼科界第一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至今已连续主办 8 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学

项目和 6 个省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杨路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151”

人才第三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第二层次。《中华预防》杂志编委,浙江省医学会激光

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近 3 年发表 9

篇,其中 SCI 论文 4篇,在研课题 5 项,获得市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该学位点设 6 个研究方向:

(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2)青光眼;(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4)角膜与屈光;

(5)小儿眼科与斜视;(6)眼底病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本学位点系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师

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主任医师 18 名,博士 5名,副主任医师 26 名。目前承担科研

项目 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级课题 5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 1项、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 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近 10项,总经费达 450 多万元;承担国家级继续

教育项目 5项,省级继续教育 4项;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14 项,其中 2015 年获浙江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150 多篇,SCI 收录和引用 28篇,11篇发表在中华

系列杂志,参与出版专著(译著)1 部,发明专利 6 项;目前研究生已毕业 12 名,在读 10

名。

学位点中有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鼻科学,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学拥有强大的导师队

伍,有 3个实验基地,其中一个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学位点负责人沈志森教授为浙江省医

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

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断

治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宁波市首届十大名医。

Page 9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6

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岗位教授,拥有科研经费 450 多万元。

近年来,在咽喉头颈外科及耳鼻相关颅底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开展 15

项重大新技术新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7篇(影响因子合计 33.79),获厅、市级奖 11项,其

中 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学位点设 3 个研究方向:

(1)咽喉头颈外科学;(2)耳科学;(3)鼻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214 肿瘤学

肿瘤学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

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

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 1个,宁波市创新团队 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 1人。

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 SCI 收录的国际主要

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 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1

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项。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

共计 800 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

件。学位点负责人叶孟教授,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副

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肿瘤精准诊治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4321 人才工程”人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市自然基金和

博士基金,发表论文 50 余篇,3项主持课题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

生进步奖三等奖,参编肿瘤学专著 2本。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17 年,擅长各种实体肿瘤的

标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化疗、生物治疗,对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

处理经验丰富。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学;(4)肿瘤放射治疗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Page 9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7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于2011 年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该硕士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联合招生,与国内

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师资力量雄

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了重大疾病流行病学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有害因素的致

病机制及防制和营养与慢性病防制三个主攻方向。近 5 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

多篇,其中 SCI 论文 200 多篇,获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80 余项,总科研经费达 3000 余

万,获得各级科技奖励 20 多项。合作培养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浙江省疾病预防控

制和研究的最高机构,为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导中心、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

现场流行病学实习基地。

该学位点确立了“学科-专业-基地”联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等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性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学科组织、导师引领、科研主导、环境

激发为手段,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位

点负责人张莉娜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美国密西西

比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

会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主要

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项、省级项目 8项,

厅局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 1项。

撰写或参编著作 5本,近年来发表论文5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30余篇。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 200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现隶属于 2011

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学位点。该方向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招生,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

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200 多

篇,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达 1000 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 20

多项。合作培养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研究的最高机构,为省

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导中心,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的实习基地,

拥有雄厚研究力量、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

学位点依托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

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学位点负责人董长征

副教授为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统计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物

信息学会理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校统计教育学组组长、

Page 9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8

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浙江省和宁波市等各级科

研项目 10 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 多篇。该学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

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学科教学与学术骨干具有

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已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慢性病流行病学及其统计方法;(2)传染病流行病学;(3)现场流行病学;(4)生物

信息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

学科方向,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招生,拥有雄厚的科

研力量、良好的科研设备和研究现场。以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

台为依托,该学科方向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已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科学研究

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多项,经费达 800 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10 余项。

该学科方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联

系与合作,学科方向负责人徐进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 151 人才计划和宁波市领军

拔尖人才计划,浙江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发表 sci 收录论文 50 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 150,累计他引

超过 1000。该学科方向教学及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均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

的经验。

该学科方向设 3个研究方向:

(1)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2)职业与环境毒理学;(3)职业与环境危害评价。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9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99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学位

点。该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招生。该学位点依

托于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

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良好的设

备和研究现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

方向。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180 多篇,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经

费达 900 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 10 多项。

学位点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合作,学位点负责人张晓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大学医学院预

防医学系副主任;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宁

波市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多个 SCI 期刊杂志

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 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厅

级项目多项,发表 SCI 论文近 30 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1项,副主编教材 2部。学位点的教

学与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学位点设 3个研究方向:

(1)慢性病分子营养学;(2)营养流行病学;(3)食品毒理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是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2003、

2006、2011 年获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 年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

2012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列第 40,2019 年顺利通过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位列专业

组第 4位,2015 年进入 ESI 前 1%。现有 11家附属医院(2家直属三甲),建有 9个省重点扶

持学科、1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4个国家级规培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 13 支省市创新

团队。临床优势明显,科研特色鲜明。近五年主持各类项目 200 余项,总科研经费达 9000 余

万。目前,在心血管内科学、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不断努

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不

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Page 10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0

105101 内科学

内科学是 200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90余项,其

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省部共建项目 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其他省市级

课题 80余项,总经费达 1100 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 600 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9项,

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6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400 多篇,SCI 收录和引用 22 篇,20余篇发

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 3年出版专著(译著)5部。

心血管内科学目前为国家卫计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认证胸痛中心,国家药品食品

监督管理局认证药物临床实验机构,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浙江省和宁波市“省市共

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

重点扶持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学科目前均为“宁波市重点学科”。该学科方向拥

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 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学位点负责人陈晓敏教授为 FACC(美国心脏病学

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

会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2010 年被授予“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

学科带头人,目前拥有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近年来陈晓敏教授等带领下,学科在重大心血

管疾病发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研究和房颤致病基因筛选研究方面做出了

突出成绩,近两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和检测方法等方

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近 3年获厅、市级奖 5 项。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廉姜芳教授为宁

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宁波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心内科临

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30年,擅长心血管常见病、疑难危重病诊治。尤其在恶性心律失常、慢

性心力衰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及房颤抗凝的药物治疗具有很深造诣。近年来,参与

科研项目 20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3项,省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 2项。论文 40余篇,

其中 SCI 收录 31篇,主编专著 1部。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叶国良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

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消化内科)主任、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胃

肠病学科带头人,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消化道出血诊治、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消化道

狭窄微创治疗、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等,近年完成厅市级课题 3 项,现主持省、市级项目 2

项、参与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各 1项,发表论文 30多篇,获得省厅科技奖 3项。该学位点下

设 8个研究方向:

(1)心血管内科学;(2)呼吸内科学;(3)消化内科学;(4)肾脏内科学;(5)内分泌内

科学与代谢疾病;(6)血液内科学;(7)风湿内科学;(8)神经内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Page 10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1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02 儿科学

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拥有浙江省医坛新秀 1位,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 3位,宁波市优秀卫

技人才 1位。该学科为首批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临床

特色专科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风湿免疫疾病建设单位,近 5年共主持省部级项目 1项,参与

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 2项,市厅级课题 25 项,共获得科研经费 300 余万。近 5年来发表 SCI

收录论文 8 篇,一级期刊论文 60 余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 30 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宁波市科

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 7项。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分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

主任委员,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持市社发择优

委托重点项目 1项,其他市厅级项目 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拥有科研经费 100 余万元。

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李志飞,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尤其擅长儿童神

经系统的治疗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在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方面的治疗独树一帜。主持市

及部级课题两项,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

才 3位。近 5年承担科研项目近 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省部共建协作项目 7

项、市创新团队 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项、其他省市级课题 10 余项,总科研经费达

2600 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项(排名第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项、市厅局

级科研成果奖 5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200 多篇,SCI 收录 50余篇,中华系列及一级核心期

刊多篇,出版专著 10部。

Page 10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2

本学位点的学科团队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精神病院、宁波市戒

毒研究治疗中心等单位的学术骨干组成,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与科研教学团队。学

位点负责人阮列敏教授为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

宁波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第一批优秀中青年,

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心身医学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 500 余万元,率先在我市

综合性医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心身病房、心理咨询中心、睡眠中心及精神医学联络会诊工

作等,近三年来主编及参编专著 7本;负责完成及在研省市级科研项目共 9项。

该学位点设 5个研究方向:

(1)临床精神病学;(2)儿童精神病学;(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

(5)心身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30余项,总经

费近 360 余万元人民币;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5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

表于 SCI 杂志,十多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参与编撰专业论著 2部。

学科方向中影像科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临床放射质

控中心挂靠单位。学科方向负责人汪建华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宁波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研究院院长,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中华放射学磁共振专委会

青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临床擅长腹部与骨骼肌影像诊断,主攻胰腺疾病

功能分子影像学研究,主编出版专著 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 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 3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Frontier in Oncology, 《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骨伤》等专业杂

志审稿专家。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2)介入放射学;(3)超声诊断学;(4)影像核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10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3

1051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 20 项,其

中科技部项目 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项(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动力异质性和胃

肠粘膜定植性的关系;项目编号:LZ14H200001),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其它厅市级项

目 13 项,总经费达 370 余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4项,横向课

题 10 余项,总经费 191 多万。近 5年被 SCI 收录和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如:《中华

检验医学杂志》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论文共 20多篇。

学位点负责人谷海瀛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宁波市重点高层次

人才、长沙市人民政府“3635”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

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频道主编。先后发现“谷氏

细菌”、“吉林链梭菌”、“海南假单胞菌”三种新菌;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获得

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细菌鞭毛谷氏染色液试剂盒”;首创膜过滤法液体培养细菌鞭

毛染色;首次证实铜绿假单胞菌是双鞭毛菌,推翻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铜绿假单胞是单

鞭毛菌的观点。首创幽门螺杆菌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新方法,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

用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总体上能降低医疗费用,显著

提高治疗根除率,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菌株流行,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该项目

在 H. pylori培养、分型、药敏试验取得了巨大突破性进展,分离培养时间缩短为 48 h~72 h,

药敏试验时间缩短为 24 h,可以报告 30 种抗生素 MIC 试验结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此

项技术,幽门螺杆菌谷氏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试剂盒应用培训班,国家级 I类继

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 2018-01-06-016)在 2018 年 12 月开班。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

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国家级 I类继续教育项目)八届。

该学位点设 5个研究方向:

(1)临床微生物学;(2)临床免疫学;(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4)临床细胞学;

(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09 外科学

外科学是 200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方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

Page 10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4

9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其它厅市级项目 80余项,

总经费 1000 余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10 余项;近 5年共发

表论文 200 多篇。

学科方向依托“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宁波

市心脏外科中心,宁波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疗卫生

品牌学科。学科方向负责人李宏主任医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博、

硕导师,宁波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医师在线·内镜专刊》

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从事普外临床工作 30 余年,是宁波地区

普外科技术的权威,尤其擅长腹腔镜外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科研学术方面,获得 7

项省市级项目基金,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4篇;获得 3项专利。

该学位点设 8个研究方向:

(1)肝胆胰外科学;(2)胃肠外科学;(3)心胸外科学;(4)神经外科学;(5)骨外科

学;(6)泌尿外科学;(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8)血管外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10 妇产科学

本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 5年来承担

科研项目 20多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 1项、市级社会发展计划项目 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

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5项、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 2项,科研经费总数达 167 万;获厅、市

级科研成果奖 7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74 篇,2篇被 SCI 期刊收录,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

志及其他一级杂志,合编或参编专著 5部。

学位点中围产医学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扶植学科,妇科学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

学科,妇产科学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学位点负责人张宜生主任医师为浙江省生

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委员,宁波市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

分会副主委,擅长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诊治、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不孕不育和微创手术。

承担市级课 2项,发表 SCI 论文 2篇。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张晶,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研

究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一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盆底与盆腔疼痛学组

委员、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妇科内镜学组青年委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专业论著二十余篇,其中 SCI 论

文 11 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8项。

Page 10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5

该学位点设 3个研究方向:

(1)微创妇科学;(2)妇科肿瘤学;(3)围产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11 眼科学

本学位点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学科骨干,现已逐步

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团结有为、奋发向上的学科梯队,医、教、研综合实力已逐步跨入省内

先进行列。学术骨干均为教授(主任医师),其中有 2 位博士,另有在读博士 1 位。包含浙

江省省市共建眼科学重点学科 1个、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眼科)建设单位 1 个、宁波市眼

科学重点学科 1个,宁波市眼视光中心 1个。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课题立项 1 个;浙

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 1 个;浙江省卫生厅及宁波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10 余项,其

中宁波市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项目 1项。本学科近年在 SCI 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中华眼

科杂志等 I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 5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每年主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

目。硕士点牵头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眼科为浙东地区眼病防治的中心、浙江

省眼科医院宁波院区。本学科目前已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和检查治疗仪器设备。

学位点负责人陆勤康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院

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眼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

医学会视觉功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2013 年获“宁波

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7 年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2010 年成功申报并独立主

办宁波市眼科界第一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至今已连续主办 8 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学

项目和 6 个省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杨路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151”

人才第三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第二层次该学位点设 6个研究方向:《中华预防》杂志编

委,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发表论文 30余篇,

其中近 3年发表 9篇,其中 SCI 论文 4篇,在研课题 5项,获得市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该学位点设 6 个研究方向:

Page 10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6

(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2)青光眼;(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4)角膜与屈光;

(5)小儿眼科与斜视;(6)眼底病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12 耳鼻咽喉科学

本学位点系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师

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主任医师 18 名,博士 5名,副主任医师 26 名。目前承担科研

项目 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省级课题 5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项、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 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近 10项,总经费达 450 多万元;承担国家级继续

教育项目 5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4 项;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14 项,其中 2015 年获浙

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150 多篇,SCI 收录和引用 28篇,11 篇发表在

中华系列杂志,参与出版专著(译著)1部,发明专利 6项;目前研究生已毕业 12名,在读

10名。

学位点中有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鼻科学,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学拥有强大的导师队

伍,有 3个实验基地,其中一个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学位点负责人沈志森教授为浙江省医

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

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断

治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宁波市首届十大名医。

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岗位教授,拥有科研经费 450 多万元。

近年来,在咽喉头颈外科及耳鼻相关颅底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开展 15

项重大新技术新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7篇(影响因子合计 33.79),获厅、市级奖 11项,其

中 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学位点设 3 个研究方向:

(1)咽喉头颈外科学;(2)耳科学;(3)鼻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10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7

105113 肿瘤学

肿瘤学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

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

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 1个,宁波市创新团队 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 1人。

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 SCI 收录的国际主要

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 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1

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项。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

共计 800 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

件。学位点负责人叶孟教授,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副

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肿瘤精准诊治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4321 人才工程”人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市自然基金和

博士基金,发表论文 50 余篇,3项主持课题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

生进步奖三等奖,参编肿瘤学专著 2本。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17 年,擅长各种实体肿瘤的

标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化疗、生物治疗,对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

处理经验丰富。

该学位点设 4个研究方向:

(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学;(4)肿瘤放射治疗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16 麻醉学

该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宁波市

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 2位,宁波市“43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1位,学科共承担各

类科研项目 50 余项,其中省部级 2项,厅市级 30 余项。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3项。近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SCI 收录论文 30 余篇;中华及一级刊物 30余篇;申请国内专利

13项;主编及参编专著 20余部。

学位点依托“浙东麻醉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多家院级重点学科,与各

临床专科紧密合作,努力打造成为围术期枢纽学科。学位点负责人陈骏萍主任医师,宁波市

第二轮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现任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主任, 宁波市医学

Page 10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8

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

会委员,以及国内和省内多项学术兼职,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麻醉和疼痛的基础研究及临床

诊治,在血液保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方向取得较大进展。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SCI

收录论文 20余篇;中华及一级刊物 20 余篇;申请国家专利 5项;主编及参编专著 10余部。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潘志浩,主任医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麻醉科主任,从事麻醉学

医教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尤其擅长心胸血管麻醉、器官移植麻醉、

老年危重病等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委员,舒适化医疗分会

委员;在中华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持市级课题 3项,参编专著 2本:《围

术期血液保护》和《血液保护学》。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学位点设 5个研究方向:

(1)脑功能与认知;(2)自体输血与血液保护;(3)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4)围术期

超声技术;(5)急慢性疼痛的诊疗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05117 急诊医学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 5

项、市厅级项目 8 余项;近 5年共发表论文 80 多篇,SCI 收录和引用 18 篇,29 余篇发表在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 3年出版专著(译著)9部,获得专利 7项。

急诊学位点目前为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省级青年文明号,“宁波市重点学科”。该学位点

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学位点负责人蔡挺教授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分会委

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学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医学微生物

与免疫学分会主委、宁波市医学会急诊学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副主委、宁波

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主委。入选宁波市“43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曾获评省

级青年岗位能手、宁波市政府十佳杰出青年称号、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突出贡献

专家、宁波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 4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次,申请专利 2项,近年发表 SCI 论文 8篇,影响因子总计约 13.7 分,其他论文 16 篇。学

位点共同负责人邓在春,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呼吸病专业基础与临床研究 30 年,擅

长于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从事于慢性呼吸道疾病规范化诊

治的普及与推广工作,精于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级课

Page 10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09

题 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2项。目前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带头人,获经费资助 300 万。发

表 SCI 论文 20 余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实用肺科临床读片》1部,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项,现任美国《Chest》杂志中文版杂志执行编委、《中国药房》杂志

编委和审稿专家。获省级医药卫生进步二等奖 1项,省级医药科技奖二等奖 1项,宁波市科

技进步二等奖 2项。

该学位点设 5个研究方向:

(1)院前、现场急救;(2)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3)急诊 ICU 监护救治;(4)

灾害医学应急处置;(5)中毒救治和预防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9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26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703 化学

201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设立化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依托宁

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系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

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宁波市无机化学重点学科。

学位点现有教授(研究员)28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7 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88 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名、国家级特聘教授 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名、浙江省特优人才入选者 3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

入选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4名、第三层次 9名、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名、宁

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 11名。近五年(2014~2018),学院主持承担各级各类项目 288 项,在 266

项纵向项目中,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2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1 项,主持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37 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 项;承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

技攻关等省级课题 60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817 篇,其中

SCI和EI收录论文744篇;人均SCI论文和TOP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一直位于全校前列,其中,SCI

论文占全校SCI论文的约20%,Top期刊文章已占到SCI文章的29.3%,论文年均增长率为23.1%。

授权专利 735 项,其中发明专利 371 项。拥有长期深厚的学科积累,化学、材料科学两大学科

均已进入全球 ESI 前 1%。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分离材料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及表征、

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达 6976.9 多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

学位点负责人李砚硕教授曾在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先后在德国汉诺威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宁波大学在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是宁

波大学“学术领军”教授、安中讲座教授、先进分离材料团队负责人,宁波市“3315”创新

创业团队负责人。曾获得 2017 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 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6 年

Page 11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0

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5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9 年德国洪堡学者。长

期从事节能环保型膜分离过程和膜反应过程、纳米孔功能薄膜的合成与表征、分离膜传递特

性的测量和建模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自

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 10 余项,形成了包含分子筛膜合成装置、分子筛膜合成方法、

分子筛膜组件以及分子筛膜工艺在内的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了从百吨年级实验室小试到

万吨年级工业试验这一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关键跨越,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推进提供了重

要技术支撑。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 Sicence、Angew. Chem. Int. Ed.、JACS、Adv.

Mater.、J. Membr. Sci.上发表论文 55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9 项。

本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物理化学;(2)无机化学;(3)有机及分析化学;(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其学科特色在于体现有机/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主要发展无机固

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有机物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研

究。既有探索新颖有机\无机物的合成以及晶体结构的基础研究,又有突出有机\无机复合功

能材料制备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部分研究课题延伸到新材料应用技术领域。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联系人:郝老师、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6 材料与化工

01 材料工程

2018 年国务院学位办要求对工程学位领域调整,将材料工程专业调整为材料与化工工程

一级专业硕士工程类别。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具有工程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

迫切需求,材料工程是 2014 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

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

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和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特种高分子材料制备

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膜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现有设备总值 5500 万元;2017

年下半年,学校投入 4000 万元新建科研平台--宁波大学质谱技术及应用研究院,新建部分共

享科研平台--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

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 128 人(其中校外实践基地兼职导师 77)人。其中教授 29

人,副教授 37 人、海内外名校博士 88 人;其中长江学者 1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

获得者 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5名。

学位点拥有一批材料工程研究的一流设施,包括分子膜大型成套制备装备,无水无氧操

作及多台聚合反应器等合成设备,橡胶加工设备,晶体生长设备,非晶纳米晶制备设备,医

药材料制备设备,能源材料制备设备;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如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

Page 11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1

流变仪、原子力及场发射扫描显微设备、小角 X光散射仪、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各类光谱、

色质联用、元素分析、综合热分析、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等相关大型仪器。学位点目前承

担国家 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浙江

省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科技重点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

课题,近五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88 项,到款科研总经费 6800 万元,其中横向到款经费 1000

万元。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00 余篇,其中 SCI 和 EI收录论文 740 余篇,

2017 年学位点所在材料科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 1%。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众多的制备和分析表征

设备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位点重视硕士研究生在新材料领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建立了 15个企业科研院所实践

培养基地,聘任了 40多位兼职导师,包括国家级特优创业类专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掌门人联

合培养研究生。

学位点负责人刘新才教授,1994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 年入选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刘新才教授是宁波市 2025 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是国家重大专项、科技

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博士基金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信评审专

家。1989 年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博士毕业。一直从事稀土永磁材料、金属材料的研究,获

1989 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 年国家发明三等奖、2008 年中国有色金属加工

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方向:针对浙江磁性材料、金属

材料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研究稀土永磁材料新的制备技术、金属材料的加工制备技术。

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 A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重

大科技专项(省部 A类)、航空预研项目、省高新技术试点工程项目、宁波市重大攻关项目(市

级 A类)等课题 18 项,申报发明专利31 项。

材料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01 高分子与复合材料、02 薄膜材料与表面工程、03

无机功能材料、04 能源与环境材料、05 生物医学材料、06 质谱技术及生化应用、07 中国陶

瓷材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联系人:郝老师、胡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984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27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

科)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

重点建设高校。

本学科始建于 1982 年设立的原宁波师范学院政史专业,1988 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Page 11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2

专业,2003 年首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硕士点,2010 年升级为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级硕士点。

本学科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 2011 年。2016 年,市委宣传部开始与宁波大学共

建本院。2017 年学院获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学科现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学科。在武汉大学邱均平团队评价体系中,2018

年在全国有硕士点的学校中所占位次为 18%;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 2018 中国大学

学科排行榜中,被列为 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并列排名 40 名,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 48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20 人,45 岁以

下占 50%,获博士学位者占 60%以上,拥有省“五个一批优秀人才”、“151 人才”、“之江

青年社科学者”等省级人才称号者 20 余人次。本学科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近五年,教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0 余项(重大招标项目 1 项);主持省部级课题 15 项;获国家级教

学成果二等奖 2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4 项;教师在《马克思

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20 余篇。

本学科现拥有国家级学术平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级)”一个;省级学术平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

心宁波大学研究基地”一个;市级学术平台“宁波市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宁波市

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中心”4 个及“宁波大学国学哲学研究中心”、“宁波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校级学术

平台 2 个。拥有宁波奉化力邦村、舟山嵊泗、台州三门等省教育厅指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

基地 3 个;拥有宁波慈溪、余姚、象山及 5 条宁波农村文明示范线“五彩梁弄”、“溪上慈

风”、“斑斓海岸”、“连山堰情”、“桃花源里”等市级宁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8 个;拥有

镇海海防历史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余姚陆埠镇等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3 个,拥有

宁波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

本学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近五年来承担各类人才培养近万人次;师生宣传团开展

理论宣讲 500 余场,受众达数万人次。安排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多次服务地方政府提

供决策与咨询,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作用等。

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初次就业率达 100%,以党政机关、教育单位、事业单位为主,就业

质量达到高标。近五年有 10 余名毕业生考上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博士生。

Page 11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3

本一级学位点下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0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0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3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02 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03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04 思想政治教育

0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02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03 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发展

学位点负责人、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本一级学位点负责人:李包庚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 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战线》

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权威期刊 5 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3 篇;出版学术专著

4部;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省哲社规划课

题各 1项;担任中国马发史研究会马恩思想史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省逻辑学会副会长;

获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市“六个一批”理论人才;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

础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本、硕课程;获宁波市优秀思政教师,宁波大学“最美导师”

等荣誉称号。李包庚教授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学术带头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负责人:何静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要研究领域

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孔

子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权威期刊 2 篇,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

文转载 5 篇;主持纵向科研项目 10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重点项目 1 项);获市

厅级奖 9 项,包括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宁波大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

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等本、

硕课程;获市“六个一批”理论人才、市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大学“阳光教授”、“最

美宁大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等荣誉称号以及课堂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彭传华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0 余年,主要研

究领域为中国语言哲学、中国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王船山政治思想研

究;在《政治学研究》《哲学与文化》(A&H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权威期刊 3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获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三等奖;

担任浙江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儒学学会理事;近 5 年主持参与国家课题 5 项,是国

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首席专家;主讲“中国哲学史”“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本科课程。

Page 11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学术骨干:鲍展斌副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要研

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货币哲学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应

用;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中国社

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出版《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

研究》等学术专著 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 1 项,其

它厅局级课题 30 余项;2次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讲“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自然辩证法”等本、硕课程;获宁波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宁

波大学“最美导师”等荣誉称号以及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三等奖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负责人:刘友女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8 年,主要研究领

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等;在《西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出版学术专著《结构视域下中国主

导意识形态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 1 项;获 2018 年国

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 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及其他

厅局级奖励 5 项;主讲“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本、硕课程;

指导学生团队获省优秀实践团队,作为宁波市社科讲师团成员,多次被市委宣传部、社会科

学界联合会授予“社科普及讲师团”优秀讲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张真柱研究员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 余年,主

要研究领域为民生与社会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浙台交流与合作等;在《中国高教研究》

《台湾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经济体制改革》《亚太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近 5 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各 1项,部分成果

获得相关部门奖励和有关领导批示。现兼任宁波市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郑礼平研究员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

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公共管理理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

文 50 余篇,其中权威期刊 2篇。近 5年,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课题 1项、横向课题 5项,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 1项;

主讲“领导科学与艺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本、硕课程。现兼任中国

成人教育协会理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学术骨干:王贤斌副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6 年,主要研

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在《江淮论坛》《青海社会科学》《理论

探索》《农业现代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兰州学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

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 部。近 5 年,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省高校人文

Page 11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5

社科重大项目各 1 项;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共党史专

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等本、硕课程。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负责人:孟献丽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1 年,主要研究领域

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近 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项目各 1 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1 项、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1项;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硕课程。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

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等人才称号。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玉鹏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3 年,主要研

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政治学研

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红旗文稿》《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多余篇。近 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项目子项目 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1项、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项目 1项、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1项;主讲“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等本、硕课程。获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市“泛 3315 计划”人才等称号。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方环非教授 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13 年,主要研

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其在当代新发展;在《哲学研究》《马

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4 部。近

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项、省部级项目 4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项,其他厅级学术奖励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4项;主讲“西方哲学史”“当代西方哲

学思潮”等本、硕课程。获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

科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学术骨干:刘举副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0年,主要研究

领域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大众消费文化与当代精神生活批判等;在《社

会科学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 40篇,其中《新华文摘》《党

政干部参考》等摘编、转载 2篇;出版学术专著 1部、参与撰写著作 2部。近 5年,主

持省哲社规划课题 3项;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

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本、硕课程。现为宁波

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

Page 11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6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负责人:陈正良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思

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软实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交叉学科领域;在《浙江社

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11 部;

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哲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近 5 年,主持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省哲社规划课题 1 项;为浙江省首批“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浙

江省 151 第二层次人才、宁波市首批“六个一批”人才、宁波市“甬城英才”(“文化名家”);

主讲“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思想

政治教育文献研读课”等本、硕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学术带头人:曲蓉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2 年,主要研究领域为

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思想史、社会伦理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道德与文明》等

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1部。近 5年,主

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社科联普及课题、省社科联普及课题后期资助项

目各 1项;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伦理学专题”等本、硕课程;入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评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市首批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学术带头人:邓建平研究员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 余年,主要研究

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与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

《教育研究》《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思

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近 5年主持和参与部

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8项、厅市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本科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学术骨干:薛秀霞副教授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要研究领

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等;在《宁波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篇,获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出版学术专著及合著 5部,主编教材 1部。近 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部项,省

部级课题 2项;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晚清民国人物评论”等本、硕课程;

获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宁波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现兼任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分

会常务理事。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电话:0574-87609175

Page 11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7

联系人:叶老师

邮编:315211

E_mail:[email protected]

QQ:553458644

招生咨询 QQ 群:530154261

036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成立于 2015 年 5 月,原为艺术学院,是浙江省重要的应用型和理论型音乐人

才培养基地,现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点。学位点负责人是宁波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乌克兰国家教育部特聘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得者、荷兰、日本国际音乐比赛评委俞子正教授。

学位点现有教授 5 名、副教授 10 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12 人、在读博士 2 人;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计划”入选者 1 人,浙

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宁波市 3315 人才计划入选者 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培养对象 1人;聘请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著名歌唱家胡晓平为包玉刚讲座教授,

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学位点目前有纵向课题 46 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 1项,文化部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2项,博士后基金 1 项,省哲社规划一般与后期资助项目

6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创新团队类建设项目 1项,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项目

1项;课题经费 20 万以上的横向项目 3 项;在 Asian Music、DownBeat、《音乐研究》、《中

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 A&HCI、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 60 篇,

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收录。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中国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两个学科方向。

学位点培养方向以对中国音乐特别是“非遗”音乐、立足本土和面向国际的“研究与传承”

为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1、中国音乐研究方向涵盖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以中国音乐特别是浙江省“非

遗”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为基础,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注重吸收“非遗”音乐元素的创作,

拓展现当代作曲技法研究。建立“浙东音乐研究”特色研究基地。

Page 11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8

2、音乐教育方向为音乐教育学研究和教学论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音乐教育学理论研

究层面涵盖所有音乐教育领域,探索现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其方法。

音乐教学论研究方向依托音乐课程论、声乐、钢琴、音乐创作等专业研究方向,研究专

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及其实践。宏观的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具体的教学论研究融为一体

是该方向的特色。

13510 艺术硕士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下设声乐、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三个学科方向。

1、声乐方向立足传统,中西兼学、发展民族的声乐文化,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

水平演唱能力的高层次演艺人才。

2、音乐创作方向基于传统作曲技法,拓展现当代作曲技法,融创作、教学和展演为一

体,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兼容并蓄、音乐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培养作曲领

域专门人才。

3、音乐教育方向以教育为职业导向,致力于培养从事音乐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

本领域最具职业化特色的方向,也是本学科的基础。

音乐教育学科教学方向同时包括声乐、钢琴等专业的研究,形成培养“综合+专长”的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音乐学院

联 系 人:申老师、俞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452 0574-87609543

邮 编:315211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037 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1305 设计学:

学位点介绍:设计学是宁波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8 年获批,下设

“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和“工业设计及其理论”两个方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设

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秉承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潘公凯先

生“设计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宁波大学“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潘公

Page 11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19

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平台,围绕宁波的区域特色和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以

探索设计史的发展规律和研究设计原理及理论为主线,秉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精髓,注重设计在社会发展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特质,加强设计与传统文

化、信息技术、管理学、市场学、制造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探求新的设计表

达形式和设计语言、市场及设计价值规律。近 5 年来,学位点在《文艺研究》、

《新美术》、《装饰》、《美术观察》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承

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 18 项,参加省级各类展览并获奖 20 余项,获批专利

近 300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余项。

学科负责人介绍:周至禹教授,博导,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委员

会主任,潘天寿艺术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界资深专

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曾任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自然探美》《其

土石出》等专著和设计基础教材 50 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 2部,北京市精

品教材 3部,《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

材一等奖;在《美术》《美术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5 篇;研究生课程《设

计色彩研究》入选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研究生教育课程展》;版画作品曾

获全国美展铜奖,海报、版画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以及日、美、

德等国内外重要展馆收藏。

各方向负责人:

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含陶瓷艺术设计及史论)方向负责人:梅娜芳,1982

年生于浙江余姚。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1-2011 年间就

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范景中教授 10 年,学习中

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博士论文“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获

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博士文库”。截至

2018 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2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3项,出版专著 1部,

译著 3部,在《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译文近 20 篇(5篇 CSSCI)。

工业设计及其理论方向负责人:沈法,1973 年 8 月出生,副教授,硕导,

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英国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及理论的研究、教学和实践。主持完

成“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3项,其中

Page 12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0

重点 2项;发表“民间竹器物的形式特征及本原思想研究”等论文 18 篇,在《软

科学通报》发表对策建议稿 1篇;出版专著 1部,教材 4 部;获批专利 36 项;

设计作品获得 Redot、Idea 奖各 1项;承担制定《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十

二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创意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等系列文

件,决策建议获得副省长的肯定和批示,成果《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与

战略研究》获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学位点各方向介绍:

设计学下设 2个研究方向:01 艺术设计及其史论;02 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01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含陶瓷艺术设计及史论)方向:本方向植根于浙东

文化的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基于历史悠久的浙东文化,研究该区域器具物品、人

居环境所呈现的艺术设计及相关文化特征,并汲取西方经典,从传统中探寻新的

设计语言。

02工业设计及其理论方向:本方向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特色,研究产业转型

升级、产品创新设计及其理论,与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产品创新设计及产

业对策研究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1351 艺术(艺术设计领域)

学位点介绍: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是宁波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018

年获批,下设“服装与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三个方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秉承潘天寿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潘公凯先生“设计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宁波

大学“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潘公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平台,围绕宁

波的区域特色和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需要,注重艺术

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注重行业接轨,培养家电、服装、城市设计、新农村建设等

领域,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开阔跨界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市场意识、突出

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学位点负责人介绍:徐仲偶,硕导,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

艺术研究院版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四川分院副院长,曾

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视觉艺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美术

Page 12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1

研究》、《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篇;《中西互补、多元并举》获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作品《土地》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银奖,作品获全国第十一

届版画展铜奖、波兰国际版画双年展奖等奖项;在四川美术学院展览馆(1989)、

美国马里兰州艺术学院(1994)、美国费城彻登汉姆艺术中心(1994)、香港世界

画廊(2002) 、德国弗赖拉辛美术馆(2006)、德国托尔画廊(2009)等多个国

家和地区举办个展。9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布什总统图书馆等收

藏。

各方向负责人:

服装与工业设计方向负责人:刘云华,女,出生于 1978 年 2 月,中国美术

学院设计艺术专业博士后、宁波市哲学社科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服装博物馆特

聘研究员,于《新美术》、《装饰》等高级别刊物公开发表论文 20 余篇;专著《红

帮裁缝研究》荣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出版“十一

五”规划教材《服装商品企业理论与实践》;获批各级科研项目,其中“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红帮裁缝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红

帮地方文化精神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帮裁缝海洋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服装与工业设计方向负责人:谢质彬,男,生于 1969 年 2 月,宁波大学潘

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东北大学机械二系本科毕业,北京理工大学工

业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开发、设计管理,发表 40 多篇论

文,为数十家企业完成产品设计与开发科研项目 100 余项,主持完成了国家火炬

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省

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 3项,获得发明等专利 20 多项,完成专著 1部,主编教

材 4部。

人居环境设计方向负责人:陶锋,男,出生于 1978 年 4 月,江南大学设计

艺术学硕士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

授、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本人致力于传统人居场所与认知关系的动态研究,近年来共主持省部级项目 1

项、市厅(局)级项目 6项、校级项目 3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其中

《绿色廊道与宁波生态景观艺术》一文发表于《新美术》期刊,获批专利 40 余

Page 12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2

项。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方向负责人:周艳,2000 年 7 月至今宁波大学潘天寿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任教,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家居

设计系主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主

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1项,完成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项;在国内一级出版社主编教材 5本,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指

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专业设计比赛中获得包括全国一等奖

在内的 50 多项国家奖和 80 多项省级奖。

学位点各方向介绍:

学位点下设 3个方向:(1)服装与工业设计(2)人居环境设计(3)视觉传

达与媒体设计。

(1)服装与工业设计: 基于服装、家电等宁波支柱产业,依托“中国制造

2025”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为平台,充分与国际知名院

校开展合作,在服装、电子产品等时尚产品设计及产业对策研究方面优势和特色

明显。该方向获国家艺术学专项 1 项,省部级项目 9 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 2

项,获副省长批示 1项,宁波市领导批示 1项,被政府采纳 5项;负责编制市工

业设计产业所有文件;作品获 Reddot、IF 等国际设计奖 5项;专利 300 余项,

其中发明专利 8项。

(2)人居环境设计: 以宁波市作为城市设计示范城市为契机,依托人居环

境研究所和潘公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在美丽城镇建设、公共艺术等人居环境

研究与实践方面优势和特色明显。本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7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 3项;张殿发教授的人居环境研究专题

在央视 10 套播出 8集,共时长约 4小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美丽城镇建设

成果被市各级政府采纳 19 项;设计成果获国家级奖 12 项;近五年,科研到账经

费 1206 万。

(3)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以宁波市作为品牌之都为基础,依托品牌设计

研究中心和数字媒体工作室,动画和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各 1名,主要研究领域

和特色为品牌策划和设计、新媒体视觉艺术研究与实践。该方向获得省部级科研

项目 5项,省级教研项目 3项;艺术设计成果获全国美展入围和优秀奖 3项,获

Page 12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3

得“群星奖”“兰亭奖”各 1项,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国家级协会主办的

展览 30 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设计奖 39 项。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浙江宁波江北区风华路 616 号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9554

邮编:3152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038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0705 地理学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是在宁波大学 2006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人文地理

学硕士学位点基础上,于 2018 年获批升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单位,现有 4 个二级学科:自

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岸海洋地理学。地理学一级学科为浙江

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 A 类,学科建设有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

心、东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有教授 7 人,副教授 18 人,博士 35 人。地理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近

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面上与青年项目 18 项,省部级课题 50 余项(重点

课题 4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宁波市社科成果奖 5 项,发表论文近 600 篇,出版专著 30

余部,出版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海洋生态经济学》、普通高等学校地理与城乡规划类专业

教材 3部。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李加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

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

江省 151 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其中重点基金 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主要从事海岸

带资源环境、遥感与 GIS 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 SCI/SSCI 及国内各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出版专著 10 余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 10 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

批示。

Page 12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4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高超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旱涝灾害风险评估

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荣获 2015 年河南省水

利科学进步一等奖(排名第 1)。发表 SCI 源刊论文 20 篇、中文核心期刊 70 余篇,出版专

著 2 部。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马仁锋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学博士后、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

“青年学科带头人”(第四批,海洋经济学),现任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暨中欧旅游

与文化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主任、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兼职

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

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1 项、浙江省社科基金 4 项、浙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 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10 余项,参与完成的浙江省、宁波市主要领导人批示

的咨询报告 3 份,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独著出版《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

空间重构》《文化创意产业动态及其空间效应》《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地域管制》

等专著、编写教材 3 部,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共 3 次,宁波大学

2016-2017 年教学成果奖(本科类)二等奖(排名第 2),宁波大学 2018 年青年学术创新奖

(人文社科类)二等奖(排名第 1),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荣誉。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孙伟伟副教授,宁波大学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

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遥感智能分析与海岸带遥感健康监测技

术研究,近五年来发表 SCI/EI 期刊论文 46 篇,SCI 二区以上论文 18 篇,TOP 论文 8 篇,

涵盖 IEEE TGRS、ISPRS JP&RS、IEEE JSTARS 和 RS 等国际著名遥感期刊;大会口头报告 6

次;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7项,主持厅市级课题 10 余项;担任中国科

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超过 20 个国际知名遥感 SCI 期刊的特约审稿人,IEEE、

IEEE GRSS 和 AGU 会员;研究成果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阳光教

授”和“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等荣誉;入选宁波大学 2015 年首届“浙东青年学

者”、2017 年首届“王宽诚青年学者”、2017 年“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宁波市

领军与拔尖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沙龙滨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丹麦奥胡斯

大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特聘研

究员。主要从事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南北极高纬地区的古海冰变化和反演。近年

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4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

Page 12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5

参与完成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国南北极专项计划等国内外重大课题;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Paleoceanograph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Holocene,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学位点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

五年来,学生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篇,

被 SCI/ EI 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 10 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 30 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计划 2 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15 项;资助 100

余人次学生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近 3 年硕士毕业生考上

博士多人,如中山大学 3 人、武汉大学 1人、浙江大学 2人、南京大学 3人、华东师范大学

3人、南京农业大学 1 人;连续五年研究生就业率均在 100%。

本学位点 4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色:

01 自然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信息系

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在自然资源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评估等 3方面优势明显。

02 人文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聚焦海岸海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规律,紧扣滨海地

区土地利用、产业集群、城镇演变、社区建设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等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

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海洋旅游地理与规划等方

面优势明显。

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本学科方向致力于 3S 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围

绕滨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滨海城市健康发展、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课

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 3S 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遥感数据智能

处理与解译、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优势明显。

04 海岸海洋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海洋

环境演变,并应用地球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海

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海岸带环境演化与管理研究、海洋沉积动

力过程研究、海洋生物及环境演变等方面优势明显。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联系人:严老师

Page 12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6

联系电话:0574-8760557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25400 旅游管理(MTA)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 MTA)是国家教育部

于 2010 年正式批准的与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同类

型、同层次,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宁波大学于 2014

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招生资格。该学位点是浙东地区目前唯一的旅游管理硕

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宁波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教育依托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

学院暨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利用学院的中国与欧洲合作

办学平台,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

业素养,能够胜任当代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位点与

欧洲公立高水平旅游院系、旅游企业与机构合作紧密,与法国昂热大学等机构连续合作举办

的中欧旅游论坛已成为中欧之间最主要的旅游学术交流平台。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 16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6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

士学位的教师 12 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著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旅

游学者、旅游企事业单位高管及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领导 24人作为兼职教授。近几年,学位点

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 30 多项,横向项目近 50 项;在权威、核心等各类期刊

上发表论文近 150 篇,出版著作 20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各级优秀成果奖 10多项。

学位点负责人:周春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

治理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 5项,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在《经济管理》《旅游学刊》《社会科学家》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 20篇,其中一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另一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同时兼任《旅

游学刊》等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旅游规划与管理;(2)旅游企事业管理;(3)遗产管理与

旅游开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5579

Page 12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7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1202 工商管理

04 旅游管理(中法合作)

2013 年 8 月,教育部批准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育项目;2017 年 3 月,教育部批准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大

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纳入联合学院招生。

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经中法两校联合培养 3年(2年国内、1 年法国),符

合条件者可在毕业时同时获得宁波大学和昂热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和硕士学位。本方向依托昂

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中欧国际旅游综合实验室(财政部专项)、市特色

专业(宁波市教育局)、市品牌专业(宁波市教育局)、省特色专业(浙江省教育厅)、市高

校重点专业(宁波市教育局)、校一流专业与国际化专业(宁波大学)等资源平台,致力于

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具备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掌握坚实、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

知识,了解旅游管理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的跨文化、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方向现有中外教授 8 人、副教授 11 人。近 5 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旅游局,浙江省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 30 项,

国际合作项目 10 项,科研总经费已近 400 万元。本方向中外教师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 20 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

以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截至目前,本方向已连续组织举办八届中欧国际旅游论坛(分

别在中国、欧洲与非洲国家举行)和一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第

二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将于 2019 年 11 月举行)。

本方向负责人苏勇军,博士、副教授,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

事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文化等研究。先后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3 项(其中重点 1

项),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 1 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市软科学研究项目

等厅级项目 10 余项。出版《浙江滨海旅游发展报告》《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专著

4部,在《浙江社会科学》《中国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研究成果获得省

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2 项,获得市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学校青年学术创新奖三等奖各

1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5579

Page 12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8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0859 土木水利

05 测绘与遥感工程

宁波大学测绘与遥感工程是宁波大学土木水利专业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2019 年下设的

领域之一,2020 年开始招生。它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测绘与遥感工程领域在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信息集成与

应用等重大实际应用需求为驱动,培养具备陆表测量、海洋观测、资源环境信息采集与测量、

遥感测量与专题地图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城市管廊

等大型工程运营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勘察-规划-监测-评估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

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身心健康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海岸带测绘与遥感工程、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工程、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工程等。该领域依

托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的地理学学科

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宁波市 A类重点学科”。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

30 人,其中正教授 6人,副教授 17 人,近 3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项(含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25 项,在 SCI/EI 期刊如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ing 及国内权威期刊《水利学报》《遥感学报》《测绘学报》《城

市规划》《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20 部,目前在海岸

带信息集成与应用、遥感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具明显特色与优势。该领域负责人为孙伟伟副教

授,同济大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遥感智能解译与海岸带监测技术、地理时空大数

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 SCI/EI 期刊论文数

十篇;主要学术骨干由李加林教授、高超教授、邹逸江教授、张殿发教授、叶明副教授、冯

添副教授、冯秀丽副教授、任丽燕副教授、乔观民副教授、马仁锋副教授、杨晓东副教授、

杨刚博士等组成。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5579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129: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29

039 食品与药学学院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教育部应用

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

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澳食品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为基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

流学科(B)、宁波市重点学科(A)为载体,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为支撑。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 60 余项,总到账经费达 4000

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 15 万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其中 SCI/EI 论文 300 余篇,获教

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5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

研成果已达 30 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 5000 万元/年以上。

该学位点导师队伍中有教授 11 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1人)、副教授 10 人,具有博士

学位 19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为潘道东教授,食品科学方

向负责人为邵兴锋教授,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负责人为杨文鸽教授。该学位点的成员,

积极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水产品、水禽肉类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的贮藏、加工和高值化利

用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慕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4387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951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03 食品加工与安全

食品加工与安全学位点依托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团队,现有果蔬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

工、水产品加工、农产品贮藏、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该领域导师队伍中有教授

11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1人)、副教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 19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

经历。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 60余项,总到账经费达4000

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 15 万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其中 SCI/EI 论文 300 余篇,获教

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5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

研成果已达 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 5000 万元/年以上。在水产品、水禽肉类

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的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水禽肉类加工”、“新型乳制品加工”、“特色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水产品中抗生素和

农药残留检测”及“鱼糜、鱼粉清洁高值化生产”等技术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产

Page 130: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0

值达 20 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慕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4387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860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

01 食品工程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要

求,将原有食品工程领域调整至生物与医药类别中。食品工程领域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

工程、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

该领域导师队伍中有教授 11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1人)、副教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 19

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学位点设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

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

研项目 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 60余项,总到账经费达 4000 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 15万

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其中 SCI/EI 论文 300 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5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 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在 5000 万元/年以上。近 5年共获 100 多项发明专利授权,科研获奖 12 项。在

水产品、水禽肉类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等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水禽肉精深加工、功能乳品开发、水产品高值化加工和下脚料的综

合利用、鱼糜鱼粉清洁高值化生产”等技术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产值达 20多亿元

人民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慕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4387

邮编:315800

E-mail:[email protected]

040 数学与统计学院

0701 数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数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四个二

级学科。基础数学于 200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基

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于 2006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

Page 131: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1

有应用数学研究所和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2018 年数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

科博士点。数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一流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浙江省“十三

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 15 名、教授 12 名、硕士生导师 24 名、副教授 26 名,其中包括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 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 2人、全国优秀教师 1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名和浙江省 151 人才 3名。

近年来,学科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分支形成了稳定

的研究方向,特别在数学物理、分形几何、微分几何、数论、组合数学、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波、几何测度论、计算流体、代数和密码学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高水平

的研究成果, 发表在 Adv. Math.,Comm. Math. Phys., Arch. Ration. Mech. Anal., Trans.

Amer. Math. Soc., J. Funct. Anal., Proc. R. Soc. Lond. Ser. A, Math. Z., Nonlinearity

和 J. Math. Pure App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近五年来,主持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和多项面上项目,参与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了 12篇 ESI 高被引论文。

01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涵盖数论、代数、微分几何、数学物理

和分析等主干研究方向。学科成员在数学物理、微分几何、分形几何、数论、代数群及表示

论、非线性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发表在 JDG,

Adv. Math., Trans. Amer. Math. Soc., Math. Z., J. Number Theory 和 JDE 等国际著名

期刊上。学科带头人及成员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得到

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近 5 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

02 应用数学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波、物理、海洋、金融和光学等领域中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分析、可

积性、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研究团队,

在非线性波及其应用、 非线性可积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对称和应用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完

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工作,在 CMP, ARMA, JFA, JMPA, Nonlinearity 和 Calc. PDEs 等期

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本方向还致力于开展交叉

学科研究,发展数学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洋灾害中的数学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

设。近 5 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

03 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特色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计算、计算流

体力学、数值优化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数值代数和密码学、组合优化及算法、组合设

计、符号计算和计算几何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发表在 CAGD,

IEEE TIT, Proc. R. Soc. Lond. Ser. A, J. Math. Imaging Vision, Lett.Math.Phys., Comm.

Comput. Phy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和多所著名大学作报告。

0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本方向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几何测度论、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和随机控制的理论及应用

的研究, 形成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在几何测度论、随机分析、

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数学、大偏差原理及最大值原理、保险精算、最优投资及衍生品定价理

论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在 JFA, Anals of Oper. Research.,

Page 132: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2

Nonlinearity, J. Theor. Prob., IME 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导师简介

屈长征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兰州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数学物理

和非线性波的研究,分别于 1985 年, 1988 年和 1993 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

位。之后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9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近年来, 主要从事非线性可积系统的几何性质、孤立波的稳定性和解的奇性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著名杂志 CMP, ARMA, JFA, JMPA,Adv. Math., Nonlinearity, JNS 和 Calc.

PDEs 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曾多次赴美国、

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被邀请在一些重

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

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基金的支持。研究成果曾获

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 年)二等奖(2001 年,2005 年)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8

年)。

奚李峰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浙江省应用数学会常

务理事、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浙江省数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

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浙江省 151 人才第二层次(2006)、宁

波市杰出专家(2004)、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宁波市 4321 人才第一层次(2002)。

曾获得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省市教学成果奖等。目前主要从事分形理论、

复杂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项,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 篇,其中 SCI/EI 收录 100 余篇。

李本伶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 浙

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研究方向为 Finsler 几何及黎曼几何,

在希尔伯特第四问题的正则性情形、Finsler 度量的射影性质及应用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

成果。主持完成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 Adv. Math., Diff. Geom. Appl., Sci.

China Math.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 多篇。2017 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

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9 名,3 名毕业生获得校级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奖。

曹炜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

统计系本科毕业。2002.09-2007.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

士学位。2009.01-2010.12,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站。2014.08-2015.07,美国 Clemson

大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数论、有限域及其应用。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20 篇被 SCI 检索。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上海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3 项)。所获荣誉奖励包括:刘

应明奖学金(首届)、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Page 133: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3

李彪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主持完成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3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1 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在

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多篇,发表的 SCI 论文 SCI 他引 1000 多次。研究工

作集中在数学物理,Lie 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

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2005),宁波市 43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2013)。

王金平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逆问题及其应用、

图像重建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和浙江省自然科

学基金 1 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曾被邀请多次参加国内

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50 多篇,其中 SCI 收录

20 多篇。研究工作集中在非平行束探测模式建立有效的解析反演、迭代法正则性及收敛、

ML-EM 等算法的加速与精确实现、非均匀衰减的补偿及重建算法。

王小苗副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组合设

计与编码理论的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2项。在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和 J. Comb. Designs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

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获 2013-2014 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5 年曾访问意

大利佩鲁贾大学和罗马一大。

李传忠副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982 年出生,

2011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从事数

学物理尤其非线性可积系统领域的研究,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

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评论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

目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主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2014

年获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入选 2015 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计划,2017 年入选宁波

大学浙东青年学者计划,重点培养争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近 6年在国内外有重要影

响的数学物理 SCI 期刊(如 JNS,NPB,LMP,JGP,JPA, JMP, PRE 等)上发表 SCI 论文 50 篇,其

中独立作者,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40 篇。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龙赛理科楼北楼 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邮政编码:315211

联系人:米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620

E-mail:[email protected]

069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0702 物理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Page 134: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4

该学位点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固体电子物理 5个学科方向。

其中,理论物理是 200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 年又获批凝聚态物

理、光学两个二级硕士点;2011 年又批准了光电子学、固体电子物理两个二级硕士点。理论

物理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

理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和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设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计算物质科

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光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下设光学研

究所;光电子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设有 1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固体电子物理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 设有微电子与固体电子研究所。

学院现有正高教师23人,副高教师22人,博士学位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人,钱江学者 2 人,

浙江省世纪 151 人才 10 人等。近 10 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180 余项,其

中国家级 80 余项,省部级 40 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合计 1亿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

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1项,浙江省科技技术一等奖 1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 1 项,浙江省高

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项。在 Phy.Rev.Lett.、Nat.Commun.、Adv. Funct. Mater.等期刊上发

表 SCI 论文 10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 余项。

01 理论物理

该方向以量子场论、非线性科学以国际前沿课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灾害天气、气候

中的数学问题,场论(弦论、引力、宇宙学等),低维强关联系统,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及相关

代数,探讨物理系统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服务社会的目的。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

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

教师重点培养基金”、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

科研项目 20余项,科研经费 400 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 多篇。

该方向现有教授 8名、副教授 5名、讲师 5名,其中博士 10 名。该方向负责人楼森岳教

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国家级有突

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Commun. Theor. Phys.和 Chin. Phys. Lett. 编委。主持完成了国家

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0 多篇。发

表的论文已被引用约 2900 余篇次。学科带头人潘孝胤研究员,宁波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

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中的量子耗散系统,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及相关

应用等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重要物理期刊上包括 Phys. Rev. Lett. J. Chem. Phys., Phys.

Rev. A 等发表论文 40 余篇。工作得到过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

持。

该方向现有 4个研究方向:(1)非线性物理与数学物理;(2)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 3)

引力理论与量子宇宙学;(4)相对论量子信息;(5)量子关联物质。

Page 135: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5

02 凝聚态物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结构间相互作用和粒子的运动规律、动

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新型材料的设计制备。

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30余项,科研经费 600 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

该方向现有教授 10 名,副教授 3名,讲师 5名。方向负责人段香梅,博士生导师,现任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协联成员,中国计算材料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浙江省物理学会

理事,荣获 2019 年宁波市“四有”好老师荣誉称号。先后在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澳大利

亚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工作多年。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涉及第一原理计

算方法和量子模拟;材料改性设计与和理论预测。与国内相关的研究组及美国、意大利、澳

大利亚等地的一流研究团体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

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项目等。在 Appl. Phys. Lett.,Phys.

Rev. B 等国际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余篇。

该方向现有 4个研究方向:(1)软凝聚态物理:聚电解质体系自组装、纳米药物结构、

胶体动力学;(2)计算凝聚态物理:关联电子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新型高温超导

体的理论预测,低维体系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3)纳米材料与器件:高介电常数复合薄

膜,低维极性材料的物理效应与应用;(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离

子电池负极材料等。

03 光学

该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重点

培养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 10 余项,科

研经费 500 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30 余篇。建有设备总值近 600

万元的实验室。该方向现有教授 2人、副教授 3人,讲师 2人,其中博士 7人。

该方向负责人楼慈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的制备及其中的光动力学过程研

究,同时研究缺陷晶格在全光器件中的潜在性应用;近年又在矢量光场调控方面开展了比较

好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外包括物理类顶尖杂志 Physical Review Letter 和光学类顶尖杂志

Optics Letters 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和参与发表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论文三十余篇。负责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项,主要参与国家 973 计

划两项;获 2007 年中国重要光学成果奖,饶毓泰基础光学二等奖。梁先庭教授主要从事光合

作用系统能量与电荷传输机理、生物质实验光谱的理论重构与解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

多项国家与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的研究论文 60余篇,

是全国量子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光电子分会委员(专家),被聘为台

湾成功大学客座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陶卫东教授主要从事飞秒激光双光子微

加工方面的工作。以主持人身份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一项,参与

Page 136: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6

国家科技部 973、省基金、省教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 Opt. Lett.、Chin. Phys.、

物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黄水平副教授研究方向集

中在光电检测和薄膜光学领域;徐华副教授,从事超构材料研究,围绕柔性超构材料制备、

微纳光学结构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展了超构材料和微纳结构在可见、红外乃至太赫兹波段的

应用和仿生研究。迄今,已发表 SCI 学术论文 30 余篇,授权美国专利 1项,中国发明专利多

项;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和在研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汤世伟博士主要从事电磁特异介质和

微纳米光学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特异介质对光和电磁波相位、振幅、偏振、频

率等性质的调控研究,特异介质的有效媒质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异介质在非线性光学和谐振

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已经在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Small, PRB, Lab on a Chip, Scientific Reports, OE, OL 等期刊

上发表 SCI 论文 46 篇。程泂博士在光机械系统中的量子效应研究方向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从 2009 年至 2019 年光学硕士点共有 60余人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毕业

生去德国、加拿大、芬兰、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

范、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约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大中型企业(如华为、中芯等)

从事与光学相关的管理与技术工作,少量学生直接成为高校与中学教师。

该方向现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2)微纳光学加工;(3)

薄膜光学;(4)光学超材料;(5)原子与分子光谱;(5)矢量光场调控;()光机械系统中的

量子效应

04 光电子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光学传感

与生物检测技术、微纳光电子学理论与应用。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

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 10余项,科研经费 470 余万元,先后在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7项。其中,

光电子技术方向有设备总值近 800 万元的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宁波市光电子功

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总价值 1000 多万的设备可用于研究和产品开发。

该方向现有教授 3 名、副教授 3人,讲师 2人,其中博士 8 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

师周骏教授,在光电子功能材料和光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高水平

杂志 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Talanta 和 IEEE Photonics Letters 等

刊物发表论文 110 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

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和宁波市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多项,2009 年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

Page 137: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7

等奖,2010 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姜涛副教授从事光电子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科技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 Scientific

Report、Nanoscale、Analyst 等发表研究论文 2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黄水平副教授从事光电检测和薄膜光学方向研究,参与和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科技项目多项;顾辰杰博士在国内外一直从事微电子领域的研

究工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如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cientific Report、

Nanoscale、Analyst、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发表论文多篇。顾辰杰博士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 Nano、SemiconductorResearch 等

发表研究论文多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曾就任台湾联华电子新加坡分公

司图像传感器部门主任工程师,期间主持背照式 CMOS 图像传感器中 PN 结表面缺陷钝化和彩

色滤光器的研究,在半导体器件设计和工艺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1 年至 2017 年光电子学硕士点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做研究

助理,如加拿大、爱尔兰、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部分毕

业生进入光电子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或者在高校与中学任教。

该方向现有 4个研究方向:(1)光电子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光电子功能材料的合成表

征与特性测量;2)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半导体 COMS 器件设计、制备与特性测量;(3)

光学传感与生物检测技术:生物物理学、生物光学传感检测技术、生物光子传感器设计及其

产品开发,开展食品、药品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4)微纳光电子学:新型微电子、光电

子器件的原理、设计与微纳制备技术研究。

05 固体电子物理

该方向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固体电子物理基础知识又具备在固体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

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主要研究电子(或空穴)在固体

材料和器件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固体电子材料(特别是新型固体电

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 固体电子器件(尤其是新型固体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测

试和应用等。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

研项目 17项,以及人才工程科研项目 2项,科研经费总计 480 万元。本方向团队近五年在国

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90 余篇。其中,光电子技术方向有设备总值近 800 万元的实

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宁波市光电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总价值 1000

多万的设备可用于研究和产品开发。

该方向现有教授和研究员7名(其中包括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 1名),副教授 4名,讲师

5名。本方向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方向负责人王能平研究员是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近

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才工程等

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 Phys. Rev. Lett., Nano Lett., Phys. Rev. A, Phys. Rev.

Page 138: 硕士学位点介绍 - graduate.nbu.edu.cngraduate.nbu.edu.cn/2020xueweidian.pdf ·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

138

B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余篇。学术骨干罗来慧教授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

学者培养对象’,已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近

年来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J. Mater. Chem. C,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学术骨干张京教授主持科研课题多项包括国

家自然和省科学基金各 1项,市自然科学基金 2项。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性能、稳定性与机理方面共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 Adv.

Energy. Mater. 发表论文 3 篇等知名期刊发表 SCI收录论文 17篇。学术骨干胡子阳副

教授主要是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制备和相关物理机理的研究,已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和

市级别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近年来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J. Mater. Chem.

C, Appl. Phys.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他引超过千次,授权发明

专利 5 项。高淼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各一

项,近年来在 Phys. Rev. Lett.,Phys. Rev. B,J. Phys: Condens. Matter,EPL 等国际

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该方向现有如下 3个研究方向:

(1)低维结构材料与纳米电子器件: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石墨烯、以及纳米线

中的电子输运性质;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半导体量子点,研究其光学特性,以及用

DNA 纳米技术来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结构;研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

光的作用下,表面以及吸附于表面的分子的激发态性质。

(2)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氧化物光催化剂的能带调控理论,以期提高材料对可

见光的响应;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界孔膜制备技术及与之相关

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界观尺度电荷转移及其传输机制的研究,新型电解质的探索及其电子

转移与传输基础研究,高效、稳定、低成本柔性电池研究以及电池组装技术。

(3)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新型介电材料、压电陶瓷、铁电材料的制备技术和方法,

探讨各种电子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质、物理机制等基础问题,并探索其在电子材料元器件、

新型传感元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联系人:董老师

联系电话:0574-87600703

邮编:315211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