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3月31日 主办: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今日 8 版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4 邮发代号:1-82 星期二 乙未年二月十二 CHINA SCIENCE DAILY 6262 总第 扫二维码 看科学报 可穿戴发光纤维问世 本报讯(记者黄辛) 复旦大学教授彭慧胜团队在国际上首 次实现了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为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提 供了一个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课题组首先在钢丝上均匀吸附氧化锌纳米粒子和聚合物 发光层,然后在聚合物层外表面均匀缠绕上一层高导电性的 取向碳纳米管薄膜作为透明电极,即可得到纤维状聚合物发 光电化学池。 与发光二极管相比,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有较低 的操作电压、较高的电子/光子转换效率和较高的功率。更重 要的是,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不需要较低功函数的材料作为 阴极,这些低功函数的电极材料往往在空气中不稳定。同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中的发光聚合物层有利于电子从两极注 入发光。因此,该聚合物对电极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较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该论文的3位审稿人一致认为,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 可穿戴的发光纤维”,是一项“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为可穿 戴纤维状发光器件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辽西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花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 究员王鑫与国家兰科中心教授刘仲健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花这为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开辟了新空间。相关成果发布在《历史 生物学》上。 在此次研究发表之前,全世界尚未在白垩纪之前的地层中 发现典型的花,最早的花化石是产自1.25 亿年前辽宁省义县组 的迪拉丽花。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没有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从起源到辐射都是在白垩纪发生的事情。 科学家对辽西地区的植物化石“潘氏真花”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时间为 1.62 亿年前的侏罗纪。据介绍, “潘氏真花” 出产 于我国辽宁锦西连山区三角城村的侏罗纪地层。标本是我国 著名的古植物学者潘广先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收集的。 专家指出,潘氏真花具有典型花朵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花萼和花瓣有显著的分化,花药有4 个药室,雌蕊包括花柱和单室半下位的子房。子房包裹着多枚 有单层珠被的胚珠。这些特征使得潘氏真花成为迄今为止世 界上最早的典型的花朵和被子植物。 科学家发现 最耐久夜光材料发光机理 据新华社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 肯分校科研团队合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发现了发光 时间最耐久的长余辉材料“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的发光机理和原 因,该成果已在《材料化学》上发表。 长余辉材料俗称“夜光材料”,受可见光或紫外光激发后可保持几十分钟到几十小时不等的持续发光。目前发现的余辉 时间最长、应用前景广泛的长余辉材料是“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这种发蓝紫色光的材料,余辉时间可达 19 个小时以上。然而 人们对其发光的机理仍不清楚。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采用长余辉材料制作的路灯,只需 要白天晒晒太阳就可以提供一整夜的照明。”研究团队成员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张博介绍,他们通过对“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发光机理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设计合成其他新型长余辉发 光材料的可能途径和方法,对推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理论研 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徐海涛 本报记者 倪思洁 张林 “说句老实话,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黄金大 米的科学问题呢?” “你学过播音主持吗,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 论呢?你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科普啊?” 说上一句话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 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作出下面一句回应的, 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战。3 月 26 日晚,崔永元参加 了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的“新闻大讲堂”, 并发表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演讲 的提问环节,崔永元与卢大儒发生了口舌之 争,现场气氛一度变得紧张躁动。事发后,论坛 上不少帖子称“崔永元复旦讲‘反转基因’遭教 授‘砸场’”。 其实,不只是转基因,很多涉及伦理问题 的科学技术,都会引来科学家与公众特别是一 些科学家与公众人物的冲突,比方说核电技 术、干细胞技术等。当科学撞上舆论,科学家该 怎么办?公众人物应该怎么办?公众又该怎么 办? 事件回顾:17分 31秒的交锋 3 月 26 日晚之前,卢大儒恐怕很难预料到, 自己会因为一段发言而“火”了。 “今天晚上我校新闻学院邀请了著名主持 人、反转人士崔永元作与转基因相关的报告,等 我赶到时已经到了提问环节。” 3 月 26 日当晚事 发之后,卢大儒在微博中回忆。 多次举手之后,他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并 开始和崔永元围绕着转基因的科学和伦理问题 展开争论。 “我多年前推动我们生命科学院成立伦理委 员会。这些问题上,知情、同意是一个最大的问 题。黄金大米其实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程序问 题、伦理问题。但这些问题跟转基因混为一谈,那 将会使转基因更加的妖魔化。所以我希望……” 卢大儒要表达的是,转基因如果有产生隐患的可 能性,问题也应当聚焦在伦理和操作规范层面, 而不是转基因的科学性方面。 不过,这段话很快就被崔永元打断了: “呃,对 不起,这位老师,什么叫‘混为一谈’?我没听懂。” 当二人就黄金大米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时, 崔永元反问卢大儒“湖南的黄金大米里,究竟转 了几个基因”。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卢大儒一时语 塞,没能迅速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 “你这样的老师教出这样的学生,一点都不 奇怪!你还研究科学伦理呢?”崔永元说。 你一言我一语中,双方音调越来越高,话语 逐渐激烈,现场气氛也开始躁动。很快,一段名为 《复旦生命科学教授卢大儒舌战崔永元》的、晃动 模糊、时长 17 分 31 秒的视频便在网上流传开 来。截至3月28日上午,仅“爱奇艺”一家视频网 站的点击量就达到 22300 多次。 事后反响:红脸之后有反思 这些年来,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理念,越 来越多的机构乐于组织转基因的辩论会。对于经 常参加这些辩论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早就习惯 了类似的冲突。今年 1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 2015年首次转基因辩论,就以听众和工作人员的 肢体冲突告终。 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教授赵国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 采访时就此事件回应称:“我其实不赞成通过辩 论的形式向公众阐明此类问题,因为它(转基因) 远比公众和科学家想象的复杂,而且参与讨论的 双方及听众也很复杂。讨论基础不一致,平台不 对称,议题不统一,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结果 是为了辩论而辩论,只是浪费时间,很难产生积 极的意义。” 赵国屏强调,虽然“真理”在辩论中会日趋明 晰,但检验真理的标准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实 践,而绝非辩论时获得的“喝彩”或“嘘声”。 这场争辩,也让一些从事转基因科普的科研 工作者捏了一把汗。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听到小崔问到黄金大 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身冷 汗。为啥?因为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一直在科普 转基因的人,我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么出名的黄金 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一位生物育种领域的 博士生在看完视频后评论。 很快,生物谷网站即整理成文,就“黄金大米 转了几个基因”的问题进行了科普。“谷君”给出 的答案是:确实像卢大儒所言,二代黄金大米转 了两个基因。 (下转第 2 版 官方微博 新浪:http://weibo.com/kexuebao 腾讯: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和广州呼 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等合作,在国际上 首次解析了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及其微生物组。相关成 果近日发布在《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上。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 是临床常见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目前至少有 1000 万以上儿童患有过敏性哮喘、 5000 万 以上过敏性鼻炎患者和 3000 万以上过敏性皮炎患者,且发 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粉尘螨新过敏原组 分—— 细胞色素 C 还原酶结合蛋白的同源物。这一研究成 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免疫联合会下属的过敏原国际命 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 Derf24。这是学界首次发现具有此类生 化功能的蛋白质可作为过敏原组分。 专家指出,尘螨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最重要的过敏原临床上超过 50%的过敏性疾病与尘螨过敏原密切相关。上述 研究成果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十分关键的科学基础。 国 际 著 名 变 态 反 应 学 家 Geoffrey A. Stewart 指 出 ,自 1988 年第一个尘螨过敏原(Derp1)基因被报道以来,这是时 隔 26年首个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和微生物组获得解析。中 国科学家的发现是国际变态反应学科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 使过敏原的研究从此进入组学时代。 近日,武汉市汉阳区 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该区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中的 “春(秋)游”每学年最多组 织1次,活动安排、费用明 细须提前公示 5天以上。不 过记者调查了解到,近七成 武汉中小学今春不准备搞 春游。一所小学校长透露, 近两年外地有学校组织春 游发生意外的情况,很多学 校“自觉”暂停了春(秋)游 等外出集体活动。(据 3月 29 日《楚天都市报》) 春游是古已有之的传 统习俗,官方和民间都有赏 春踏青的惯例,对学生来讲 更是不可或缺的功课,不仅 可以放松心情,亦可陶冶情 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 命的热爱。可是,近年来各 地学校纷纷放弃春游活动, 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 学校集体活动控制很严,要 经过层层报批,涉及到市区 外用车活动时,基本上就很 难通过,也倒逼学校干脆只 在市内活动,或者取消集体 活动。 至于七成武汉中小学 不打算春游,这个比例显然太大了,意味着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一大半学生都 不能集体出游,无缘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 触。而学校不搞春游的原因,其实也很简 单,就是怕出事,担心发生学生意外伤亡事 故,引起各方的批责,甚至于受行政处罚或 担刑事责任。 近年来,部分地方在发生学生集体春 游意外事故后,为了平息风波,往往采取不 管是否属于学校的责任,都先对校方领导、 教育主管责任人予以行政免职、撤职,然后 再根据伤亡情况从严处理。虽然此举可以 显示出政府从快从严的态度,能够降低公 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却也产生了负作用, 致使很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心生畏惧,害 怕出事不敢再搞集体出游活动,从而暂停 春游,或者以市内游玩参观来替代。 可见,学校因噎废食不搞春游的做 法,既有主观安全上的考虑,也跟相关事 故处罚标准混乱有关。客观地说,我们只 能尽可能预防和避免发生意外,将发生 事故的概率降到最小,却不可能完全杜 绝意外事故。同时,事故责任厘定须经调 查判定,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就先 对校方领导、教育主管责任人进行处理, 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未审先判,有失公 平,亦令校方寒心而却步。 因此,不仅要鼓励学校恢复春游活 动,给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要制 定合理的出游规定,督促学校做好安全 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发生意外事故,更须根据具体情况 分清责任,依法对责任人予以处罚,不能 再搞未审先判。 主持:张林彭科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科学家首次解析粉尘螨基因组 并发现新过敏原 3 月 30 日,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甘肃建投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检查盾构机调试情况。 历经 5年多的生产、总装和调试,甘肃省制造的首台盾构机—— “黄河 1号”近日在甘肃建投装备制造 有限公司正式下线。这台“黄河 1号”盾构机长89米,由国内外专家进行整体组合设计,全球范围内采购配 件。该盾构机已被安徽合肥订购,即将参与合肥地铁项目建设。 新华社记者范培“吵吵”转基因有意思吗? 本报记者 王珊 3月 26 日,《自然》杂志增刊—— 《2015 亚太区自然指数》出版,新的自然指数显示, 2014 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总量依然位居 亚太地区首位,有 5 家中国机构名列该地区 高质量科研论文产出机构十强。其中,中国 科学院位居首位,且较去年对自然指数的贡 献增加了 8%。 《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 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说:“如自然指数所显 示,中国正在收获科研投入持续增加所带来 的果实——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高质量科研 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建中的认同:“近些年, 我们科研投入很大,国内的很多科研设备与 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很多优秀的人才回 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周建中曾多次参与中科院研究所的评 估工作,而对于此 次 中 科 院“ 夺 冠 ”高 质 量 论文首位,他表示,这是中科院创新能力与 科研实力提升的一种显示,得益于对重视 产出的评价导向体系的坚持。“以前我们的 评价更加注重论文数量,现在则关注高水 平的文章,鼓励大家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有 显示度的工作。” 近年来,看质量,看实际贡献,不看数量, 是中科院衡量成果的第一指标。自去年以来, “率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和动作 也显示,中科院在努力推进高质量科研成果 的产出。 2015 年初,中科院党组调整并确立了 “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 在周建中看来,办院方针的调整体现了中科 院支持高质量研究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 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自然指数只是科 研成果增多、质量提高的一种显示,并不能 当作评价的唯一手段,切勿痴迷指数。“作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写论文。”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林惠民说,作研究的 最终目的是推动科学前进、社会进步,发论 文只是一种工具、手段,是为了更好和同行 交流,并接受同行的评价。林惠民指出,一 些指数的设定可能从管理层面有一定的参 考意义,但是不要把科研人员的精力都扯 到这个上面去。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周建中的支持。周 建中说,当下,亟须从两个方面来继续支持 科研的发展进步,而首要的就是对基础研 究保持稳定的支持和投入,让科学家有更 多的时间去作研究,“基础研究的研究周期 很长,要把科研人员从一些繁重的评审任 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科 研工作”。 其次,周建中说,要对人才充分信任,激 励他们的积极性,包括在用人制度、薪酬激励 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充分激励科研人员才能 的发挥。 2015 自然指数中,根据加权分数式计 量(weightedfractionalcount),有五家中 国机构名列该地区产出高质量科研论文的 机构前十强。中国科学院居于亚太地区首 位,其他四家中国机构依次为北京大学(亚 太排名第 3 位)、清华大学(亚太排名第 6 位)、南京大学(亚太排名第7 位)、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亚太排名第 9 位)。其中,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2015亚太地区自然指数统计的是 2014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发表的 论文。自然指数于 2014 年 11 月首次发 布,用以追踪科研工作者在 68 种优选科 学期刊上的论文贡献度,这些期刊由在 职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评选小组选出。 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在四个 学科类别中,有三个学科的贡献度居于 首位,即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 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以不足 5%的优势领 先中国。 (崔雪芹) 3 月 26 日,新的自然指数显示,2014 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总量依然位居亚太地区首位。 其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机构排名第一,且较去年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增加了8%。专家分析认为—— 链接

可穿戴发光纤维问世 “夺冠”源于创新能力提升 - ScienceNet.cnnews.sciencenet.cn/dz/upload/20153316558339.pdf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 Derf24。这是学界首次发现具有此类生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可穿戴发光纤维问世 “夺冠”源于创新能力提升 - ScienceNet.cnnews.sciencenet.cn/dz/upload/20153316558339.pdf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 Derf24。这是学界首次发现具有此类生

2015年3月31日

主办: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今日 8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4邮发代号:1-82星期二 乙未年二月十二

CHINA SCIENCE DAILY

6262总第 期

扫二维码 看科学报

可穿戴发光纤维问世本报讯(记者黄辛)复旦大学教授彭慧胜团队在国际上首

次实现了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为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课题组首先在钢丝上均匀吸附氧化锌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发光层,然后在聚合物层外表面均匀缠绕上一层高导电性的取向碳纳米管薄膜作为透明电极,即可得到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

与发光二极管相比,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有较低的操作电压、较高的电子 / 光子转换效率和较高的功率。更重要的是,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不需要较低功函数的材料作为阴极,这些低功函数的电极材料往往在空气中不稳定。同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中的发光聚合物层有利于电子从两极注入发光。因此,该聚合物对电极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较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该论文的 3 位审稿人一致认为,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可穿戴的发光纤维”,是一项“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为可穿戴纤维状发光器件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辽西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花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王鑫与国家兰科中心教授刘仲健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花,这为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开辟了新空间。相关成果发布在《历史生物学》上。

在此次研究发表之前,全世界尚未在白垩纪之前的地层中发现典型的花,最早的花化石是产自 1.25 亿年前辽宁省义县组的迪拉丽花。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没有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从起源到辐射都是在白垩纪发生的事情。

科学家对辽西地区的植物化石“潘氏真花”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时间为 1.62 亿年前的侏罗纪。据介绍,“潘氏真花”出产于我国辽宁锦西连山区三角城村的侏罗纪地层。标本是我国著名的古植物学者潘广先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收集的。

专家指出,潘氏真花具有典型花朵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花萼和花瓣有显著的分化,花药有 4个药室,雌蕊包括花柱和单室半下位的子房。子房包裹着多枚有单层珠被的胚珠。这些特征使得潘氏真花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花朵和被子植物。

科学家发现最耐久夜光材料发光机理

据新华社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科研团队合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发现了发光时间最耐久的长余辉材料“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的发光机理和原因,该成果已在《材料化学》上发表。

长余辉材料俗称“夜光材料”,受可见光或紫外光激发后,可保持几十分钟到几十小时不等的持续发光。目前发现的余辉时间最长、应用前景广泛的长余辉材料是“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这种发蓝紫色光的材料,余辉时间可达 19 个小时以上。然而人们对其发光的机理仍不清楚。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采用长余辉材料制作的路灯,只需要白天晒晒太阳就可以提供一整夜的照明。”研究团队成员、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张博介绍,他们通过对“悦葬粤造圆韵源:耘怎,晕凿”发光机理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设计合成其他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可能途径和方法,对推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徐海涛)

姻本报记者倪思洁张林

“说句老实话,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黄金大米的科学问题呢?”

“你学过播音主持吗,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论呢?你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科普啊?”

说上一句话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作出下面一句回应的,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战。3 月 26 日晚,崔永元参加了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的“新闻大讲堂”,并发表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演讲的提问环节,崔永元与卢大儒发生了口舌之争,现场气氛一度变得紧张躁动。事发后,论坛上不少帖子称“崔永元复旦讲‘反转基因’遭教授‘砸场’”。

其实,不只是转基因,很多涉及伦理问题的科学技术,都会引来科学家与公众特别是一些科学家与公众人物的冲突,比方说核电技术、干细胞技术等。当科学撞上舆论,科学家该怎么办?公众人物应该怎么办?公众又该怎么办?

事件回顾:17分 31秒的交锋

3 月 26 日晚之前,卢大儒恐怕很难预料到,自己会因为一段发言而“火”了。

“今天晚上我校新闻学院邀请了著名主持人、反转人士崔永元作与转基因相关的报告,等我赶到时已经到了提问环节。”3 月 26 日当晚事发之后,卢大儒在微博中回忆。

多次举手之后,他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并开始和崔永元围绕着转基因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展开争论。

“我多年前推动我们生命科学院成立伦理委员会。这些问题上,知情、同意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黄金大米其实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伦理问题。但这些问题跟转基因混为一谈,那将会使转基因更加的妖魔化。所以我希望……”卢大儒要表达的是,转基因如果有产生隐患的可能性,问题也应当聚焦在伦理和操作规范层面,而不是转基因的科学性方面。

不过,这段话很快就被崔永元打断了:“呃,对不起,这位老师,什么叫‘混为一谈’?我没听懂。”

当二人就黄金大米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时,

崔永元反问卢大儒“湖南的黄金大米里,究竟转了几个基因”。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卢大儒一时语塞,没能迅速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

“你这样的老师教出这样的学生,一点都不奇怪!你还研究科学伦理呢?”崔永元说。

你一言我一语中,双方音调越来越高,话语逐渐激烈,现场气氛也开始躁动。很快,一段名为

《复旦生命科学教授卢大儒舌战崔永元》的、晃动模糊、时长 17 分 31 秒的视频便在网上流传开来。截至 3 月 28 日上午,仅“爱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就达到 22300 多次。

事后反响:红脸之后有反思

这些年来,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机构乐于组织转基因的辩论会。对于经常参加这些辩论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早就习惯了类似的冲突。今年 1 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15 年首次转基因辩论,就以听众和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告终。

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国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

采访时就此事件回应称:“我其实不赞成通过辩论的形式向公众阐明此类问题,因为它(转基因)远比公众和科学家想象的复杂,而且参与讨论的双方及听众也很复杂。讨论基础不一致,平台不对称,议题不统一,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结果是为了辩论而辩论,只是浪费时间,很难产生积极的意义。”

赵国屏强调,虽然“真理”在辩论中会日趋明晰,但检验真理的标准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而绝非辩论时获得的“喝彩”或“嘘声”。

这场争辩,也让一些从事转基因科普的科研工作者捏了一把汗。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听到小崔问到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身冷汗。为啥?因为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一直在科普转基因的人,我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么出名的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一位生物育种领域的博士生在看完视频后评论。

很快,生物谷网站即整理成文,就“黄金大米转了几个基因”的问题进行了科普。“谷君”给出的答案是:确实像卢大儒所言,二代黄金大米转了两个基因。 (下转第 2版)

官方微博 新浪:http://weibo.com/kexuebao 腾讯: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和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及其微生物组。相关成果近日发布在《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上。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是临床常见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目前至少有 1000 万以上儿童患有过敏性哮喘、5000 万以上过敏性鼻炎患者和 3000 万以上过敏性皮炎患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粉尘螨新过敏原组分———细胞色素 C 还原酶结合蛋白的同源物。这一研究成

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免疫联合会下属的过敏原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 Derf24。这是学界首次发现具有此类生化功能的蛋白质可作为过敏原组分。

专家指出,尘螨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最重要的过敏原,临床上超过 50%的过敏性疾病与尘螨过敏原密切相关。上述研究成果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十分关键的科学基础。

国际著名变态反应学家 Geoffrey A. Stewart 指出,自1988 年第一个尘螨过敏原(Derp1)基因被报道以来,这是时隔 26 年首个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和微生物组获得解析。中国科学家的发现是国际变态反应学科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使过敏原的研究从此进入组学时代。

近日,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该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中的

“春(秋)游”每学年最多组织 1 次,活动安排、费用明细须提前公示 5 天以上。不过记者调查了解到,近七成武汉中小学今春不准备搞春游。一所小学校长透露,近两年外地有学校组织春游发生意外的情况,很多学校“自觉”暂停了春(秋)游等外出集体活动。(据 3 月29 日《楚天都市报》)

春游是古已有之的传统习俗,官方和民间都有赏春踏青的惯例,对学生来讲更是不可或缺的功课,不仅可以放松心情,亦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可是,近年来各地学校纷纷放弃春游活动,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集体活动控制很严,要经过层层报批,涉及到市区外用车活动时,基本上就很难通过,也倒逼学校干脆只在市内活动,或者取消集体活动。

至于七成武汉中小学不打算春游,这个比例显然太大了,意味着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一大半学生都不能集体出游,无缘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而学校不搞春游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怕出事,担心发生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引起各方的批责,甚至于受行政处罚或担刑事责任。

近年来,部分地方在发生学生集体春游意外事故后,为了平息风波,往往采取不管是否属于学校的责任,都先对校方领导、教育主管责任人予以行政免职、撤职,然后再根据伤亡情况从严处理。虽然此举可以显示出政府从快从严的态度,能够降低公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却也产生了负作用,致使很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心生畏惧,害怕出事不敢再搞集体出游活动,从而暂停春游,或者以市内游玩参观来替代。

可见,学校因噎废食不搞春游的做法,既有主观安全上的考虑,也跟相关事故处罚标准混乱有关。客观地说,我们只能尽可能预防和避免发生意外,将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小,却不可能完全杜绝意外事故。同时,事故责任厘定须经调查判定,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就先对校方领导、教育主管责任人进行处理,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未审先判,有失公平,亦令校方寒心而却步。

因此,不仅要鼓励学校恢复春游活动,给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要制定合理的出游规定,督促学校做好安全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发生意外事故,更须根据具体情况分清责任,依法对责任人予以处罚,不能再搞未审先判。

不必因噎废食取消春游

姻江德斌

○主持:张林彭科峰 ○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学家首次解析粉尘螨基因组并发现新过敏原

“夺冠”源于创新能力提升

3 月 30 日,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甘肃建投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检查盾构机调试情况。历经 5 年多的生产、总装和调试,甘肃省制造的首台盾构机———“黄河 1 号”近日在甘肃建投装备制造

有限公司正式下线。这台“黄河 1 号”盾构机长 89 米,由国内外专家进行整体组合设计,全球范围内采购配件。该盾构机已被安徽合肥订购,即将参与合肥地铁项目建设。 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吵吵”转基因有意思吗?

姻本报记者王珊

3 月 26 日,《自然》杂志增刊———《2015亚太区自然指数》出版,新的自然指数显示,2014 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总量依然位居亚太地区首位,有 5 家中国机构名列该地区高质量科研论文产出机构十强。其中,中国科学院位居首位,且较去年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增加了 8%。

《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说:“如自然指数所显示,中国正在收获科研投入持续增加所带来的果实———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高质量科研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建中的认同:“近些年,我们科研投入很大,国内的很多科研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很多优秀的人才回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周建中曾多次参与中科院研究所的评估工作,而对于此次中科院“夺冠”高质量论文首位,他表示,这是中科院创新能力与

科研实力提升的一种显示,得益于对重视产出的评价导向体系的坚持。“以前我们的评价更加注重论文数量,现在则关注高水平的文章,鼓励大家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有显示度的工作。”

近年来,看质量,看实际贡献,不看数量,是中科院衡量成果的第一指标。自去年以来,

“率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和动作也显示,中科院在努力推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2015 年初,中科院党组调整并确立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在周建中看来,办院方针的调整体现了中科院支持高质量研究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自然指数只是科研成果增多、质量提高的一种显示,并不能当作评价的唯一手段,切勿痴迷指数。“作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写论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林惠民说,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学前进、社会进步,发论文只是一种工具、手段,是为了更好和同行

交流,并接受同行的评价。林惠民指出,一些指数的设定可能从管理层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不要把科研人员的精力都扯到这个上面去。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周建中的支持。周建中说,当下,亟须从两个方面来继续支持科研的发展进步,而首要的就是对基础研究保持稳定的支持和投入,让科学家有更

多的时间去作研究,“基础研究的研究周期很长,要把科研人员从一些繁重的评审任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工作”。

其次,周建中说,要对人才充分信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包括在用人制度、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充分激励科研人员才能的发挥。

2015 自然指数中,根据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有五家中国机构名列该地区产出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机构前十强。中国科学院居于亚太地区首位,其他四家中国机构依次为北京大学(亚太排名第 3 位)、清华大学(亚太排名第 6位)、南京大学(亚太排名第 7 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亚太排名第 9 位)。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2015 亚太地区自然指数统计的是

2014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发表的论文。自然指数于 2014 年 11 月首次发布,用以追踪科研工作者在 68 种优选科学期刊上的论文贡献度,这些期刊由在职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评选小组选出。

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在四个学科类别中,有三个学科的贡献度居于首位,即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以不足 5%的优势领先中国。 (崔雪芹)

3 月 26 日,新的自然指数显示,2014 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总量依然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机构排名第一,且较去年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增加了 8%。专家分析认为———

链接

潘氏真花的模式标本 潘氏真花的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