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作好不等于改编好 在互联网语境下,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互 联网化成为必然趋势。截至 2018 年底,中国 网络文学作者高达 1500 万,在中国乃至人类 历史上,如此大规模人群同时进行文学写作 和故事生产实属罕见;在受众方面,当前网 络文学读者已达 4.32 亿,在网民中占比超过 50%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者与受众都呈 现显著的年轻化趋势, 2018 年新增网络文学 作者中 90 后占比已超七成。伴随文学发展 互联网化和年轻化,基于网络文学的影视改 编也顺势而起。 经过近几年发展,网络文学已贯穿影 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的全 产业链,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今年 6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发布 2018 年度百强 IP (知识财产)”,其中网络 文学占比近 90% ,正是“网络文学 + ”趋势的 缩影。 网络文学对于影视发展的助力是多层 次的:网络文学先天具有互联网基因,与“互 联网世代”有天然文化与审美共鸣,网络文 学庞大的读者群为影视改编作品提供大量 可转化的受众资源;网络文学侧重故事、突 出类型化写作、强调戏剧性与矛盾冲突的特 征,与影视艺术有天然接近性;网络文学蓬 勃增长的作品库,为影视创作带来源源不断 的内容资源。 在前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 当代小说《围城》《红高粱》,传统文学改编一 直是影视剧作重要来源。而在今天,《琅琊 榜》《七月与安生》《大江大河》《都挺好》等一 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出现,则证明网 络文学改编创造艺术精品甚至经典的可能 性。不过,目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仍存在 良莠不齐的问题以及诸多类型局限。当下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题材多集中在玄幻、仙 侠、言情等有限类型,时代架空、背景悬浮、 故事程式化低幼化、人物脸谱化扁平化问题 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剧作由于原著版权与 明星片酬挤占高额成本,二度改编创作与制 作的投入被急剧压缩,导致粗制滥造、剧集 注水、表演堪忧等问题。 一系列被寄予厚望的网络文学改编影 视作品口碑遭遇挫败,使影视创作者愈加清 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标准不能取 代影视创作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粗疏粗 放的取巧糊弄不能取代影视转换所需的精 耕细作,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形 式差异与改编创造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的瓶颈不仅仅源于网络文学本身,而是源于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粗放处理方式。可以 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正在迎来一个拐点, 要度过这个市场倒逼而来的发展拐点,网络 文学影视改编需要经历一次全面转型升级。 首先是基础认知的观念转型。要正视 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类型差异,网络文 学有价值有优势,但仅提供故事和受众基 础,并不意味“旱涝保收”。好的文学作品 也可能拍成差的影视作品,二度创作与制 作的水准高低才是成功关键。数据分析能 探明市场需求,却不能代替前端内容创作, 网改作品可以借力“粉丝经济”,但不能吃 定“粉丝经济”、将自己局限为粉丝作品,应 努力使自己具备“破圈出圈”的能力。艺术 精品标准是共通的,小众粉丝的追捧并不能 扭转差评,优秀作品则能够跨越圈层受到广 泛认可。 其次是类型选择的路径转型。网络文 学改编的类型选择应更加多元化,不能局限 于玄幻、言情等传统类型。网络文学创作题 材正在不断扩展,“2018 中国原创文学风云 榜”前 50 名的作品覆盖 10 余种品类,现实题 材日益受到作者、读者和平台普遍重视。近 两年创造中国电影票房奇迹的《战狼 2 》《红 海行动》《我不是药神》都是原创现实题材作 品,《流浪地球》《都挺好》《大江大河》并非 “超级 IP ”,却取得良好口碑,引发热烈讨 论,而被追逐热炒的玄幻、仙侠等题材,鲜 有作品获得公认的成功。可见,只有不断 提升对文学原著的价值识别和发掘能力, 才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到真正具备开 发价值的内容资源。 再次是影视改编的专业化升级。影视 改编专业化程度、精细化开发能力,决定网 络文学改编是加分还是减分。在剧作层面, 网络文学经年日更的写作方式形成“长篇” 传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体量的作品比比 皆是,要将之精简提炼并容纳到数十个单集 45 分钟的剧集或者 90120 分钟的影片当 中,本身就要求高度专业性。故事内容的增 删取舍、叙事线的穿插协调、矛盾冲突的整 体安排、草蛇灰线的伏笔细节、结构上的完 整性、叙事上的节奏感、逻辑上的严密性,都 需要细细考量。人物形象既要保持网络文 学人物特有的“网感”,也要避免脸谱化、扁 平化的痼疾;既要尊重原作创意和亮点,也 应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比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胆删除原作 “穿越”设定,避免网络文学的程式化套路, 反而呈现出一幅细腻动人的宋代风俗画 卷。在制作层面,优秀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应 通过摄影、美术、服化道、特效诸环节的高水 准制作,营造更高级的画面,为观众创造极 致视听审美体验。出色的网络文学影视改 编不应是简单的缩写改写,而应是融入强烈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实践。 提升精神境界与文化格局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应着眼于精神境界 与文化格局的突破与跃升。网络文学自诞 生以来,其写作初衷、作品风格、意义指向 一直带有强烈个体倾向和个人化色彩。一 味强化升级打怪的阅读爽感、价值意义浅 表化,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局限。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要想突破相对 狭窄的视野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运,以 接地气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也要透过个体 命运折射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 求更高思想立意和更深远文化境界。一己 悲欢让人感同身受,但家国情怀、人类文明 观照更能引发广泛深沉的精神共鸣。在 《都挺好》《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影视作品 中,能够看到平凡人命运背后的时代关切 和家国变迁的历史轨迹,《长安十二时辰》 《军师联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作品则展现盛唐气象、魏晋风度、东京梦华 的独特气韵与神采。中国文艺工作者正不 断从本土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 资源,越来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也充分说明网络文学改编作品正在逐渐 走向成熟。 影视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 保持水准方能成就一部艺术精品,网络文学 影视改编也不例外。从理念到类型、从形式 审美到文化精神,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只有进 行全面转型升级,才能成功突破困局,迎来 螺旋上升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制图: 张丹峰 放大格局 提升境界 詹庆生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亟待 互联网思维和流量 标准不能取代影视创作 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 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 术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改 编创造要充分重视 网络文学以及由之 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要 想突破相对狭窄的视野 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 运,也要折射时代精神、 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求 高远的思想文化境界 副刊 副刊 2019 8 2 日 星期五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 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 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 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 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 “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 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 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 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 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 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 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 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 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 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 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 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 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 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 味的特殊氛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 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 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 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 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 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 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 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 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 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 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 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 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 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 化样式:动漫、网游、 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 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 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 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 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 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 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 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 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 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 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 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 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 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 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 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 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 之处。 由此,古风发展过程中总有小众与大众、 兴趣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其实,音 乐、服饰、文学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相近 规律:一开始,几个深度爱好者基于共同兴 趣形成小圈子,交流作品,分享心得;随着知 名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追逐时尚者进 入,打破小圈子的交流语境;有了更大社会 关注以后,商业模式介入,兴趣爱好不再是 主要推动力量,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运作难 以支持初创者般的无条件投入,商业营销也 常有标新立异之举。所有这些,在忠实粉丝 看来就是“变味”,于是,追求“纯粹”者又开 始另起炉灶。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 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 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 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 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 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 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 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 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 发展成果。 年轻人流行“古风”怎么看 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 “诗”与“史”相统一。明 代唐元竑说:“诗自有史 笔,所谓简而且详,疏而 不漏。”最突出的代表当 属 诗 圣 杜 甫 ,其“三吏三 别”等诗作体现出强烈现 实关怀。可以说,所谓 “诗”“史”统一,就是以鲜 明现实性和诗史对话形 式展现时代社会的具体 风貌 —诗选《我亲爱的 祖国》显然可以纳入这一 书写传统。 《我亲爱的祖国:庆祝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朗诵 诗选》共选诗 70 首。入选 诗歌有郭沫若《新华颂》、 贺敬之《回延安》、舒婷《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 的名篇名作,也有徐高峰 《航母赞》、吴治由《中国天 眼》、李文山《复兴号,开往 沂蒙的春天》这样紧随新 时代的作品。全书试以诗 歌方式展现伟大新中国的 编年史, 70 首诗篇对应 70 华年,用诗歌见证沧桑巨 变,许多重大节点在诗歌 文本中得以体现,饱含深 情的语言抒发着人们对伟 大祖国的衷心祝愿。 诗与史的对话,首先 指诗歌的艺术风貌具有时 代性。《我亲爱的祖国》所 选录的诗歌,都深深根植 于时代话语中。从开国大 典“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到 “四个现代化”口号的提 出,从吹响改革开放的时 代号角到香港回归、国产 航母试航,每一首诗的意 象都具有鲜明时代烙印, 每一首诗都是一段不可磨 灭的时代记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 诞生。/是如此巨大的国 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 长期的苦痛/而又如此欢 乐的诞生”(何其芳《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诗人用 诗歌记录历史变迁,让诗 歌见证新中国从屹立东方 到不断富强的历程。 《我亲爱的祖国》的时 代艺术风貌还体现在不同时期的独特语言风格上。创作于 上世纪 50 年代的《回延安》明显受到民歌体影响:“手抓黄 土我不放, /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 安, / 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作为知识分子 诗人代表之一,骆一禾创作的《麦地 —致乡土中国》技 巧繁复,与时代诗歌艺术手法持续探索密切相连。 除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貌以外,诗与史的对话还要求 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对诗选《我亲爱的祖国》来说, 这种现实关怀体现在关注现实、贴近人民的创作倾向上。 大到新中国成立、火箭发射,小到士兵生活、游子乡愁,诗歌 抒发的情感都与现实密切相关。诗人们歌颂新中国的国 旗:“旗啊,你庄严又美丽, /就像刚开放的花朵一样; /你是 英雄们的鲜血涂染,从斗争的烈火里锻炼成长。”(严辰《国 旗》)赞美钢铁般的军人:“只要有祖国的概念,只要和平与 爱情, /我们军人的意义就会永远/在大地上流传,绵绵不 绝。”(刘笑伟《朱日和:钢铁集结》)他们抒发着对祖国的热 爱:“祖国,我是你日夜奔涌的河流/每一滴水都携带着幸福 的闪电/如果不是因为爱/我怎么会从自己的胸膛/劈出长 长的河流”(康桥《祖国,我是你日夜奔涌的河流》)。这些诗 歌没有沉溺于狭小的私人世界而与广阔现实相关联,只 有这样的诗歌才能更加贴近时代呼吸,成为历史叙述的 感性注脚。 70 年沧桑巨变,新中国依然年轻; 70 首华彩诗章,见证 新中国前行的每个脚印。《我亲爱的祖国》在诗与史对话中 涌动着一代代诗人系念祖国的拳拳之心,是一份献给祖国 母亲的可贵礼物。 “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 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 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 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 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 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 核心阅读 《我亲爱的 祖国:庆祝新中 国成立 70 周年 朗 诵 诗 选》 李少 主编; 中国言 实出版社出 版) 《我亲爱的祖国》具有鲜明的时代艺 术风貌和思想价值,在诗与史对话中涌 动着一代代诗人系念祖国的拳拳之心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亟待—— 放大格局 提升境界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8/02/20/rmrb2019080220.pdf · 故事程式化低幼化、人物脸谱化扁平化问题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原作好不等于改编好

在互联网语境下,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互

联网化成为必然趋势。截至 2018 年底,中国

网络文学作者高达 1500 万,在中国乃至人类

历史上,如此大规模人群同时进行文学写作

和故事生产实属罕见;在受众方面,当前网

络文学读者已达 4.32 亿,在网民中占比超过

50%。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者与受众都呈

现显著的年轻化趋势,2018 年新增网络文学

作者中 90 后占比已超七成。伴随文学发展

互联网化和年轻化,基于网络文学的影视改

编也顺势而起。

经 过 近 几 年 发 展 ,网 络 文 学 已 贯 穿 影

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的全

产业链,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今年 6 月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发布

“2018 年度百强 IP(知识财产)”,其中网络

文学占比近 90%,正是“网络文学+”趋势的

缩影。

网络文学对于影视发展的助力是多层

次的:网络文学先天具有互联网基因,与“互

联网世代”有天然文化与审美共鸣,网络文

学庞大的读者群为影视改编作品提供大量

可转化的受众资源;网络文学侧重故事、突

出类型化写作、强调戏剧性与矛盾冲突的特

征,与影视艺术有天然接近性;网络文学蓬

勃增长的作品库,为影视创作带来源源不断

的内容资源。

在前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

当代小说《围城》《红高粱》,传统文学改编一

直是影视剧作重要来源。而在今天,《琅琊

榜》《七月与安生》《大江大河》《都挺好》等一

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出现,则证明网

络文学改编创造艺术精品甚至经典的可能

性。不过,目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仍存在

良莠不齐的问题以及诸多类型局限。当下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题材多集中在玄幻、仙

侠、言情等有限类型,时代架空、背景悬浮、

故事程式化低幼化、人物脸谱化扁平化问题

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剧作由于原著版权与

明星片酬挤占高额成本,二度改编创作与制

作的投入被急剧压缩,导致粗制滥造、剧集

注水、表演堪忧等问题。

一系列被寄予厚望的网络文学改编影

视作品口碑遭遇挫败,使影视创作者愈加清

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标准不能取

代影视创作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粗疏粗

放的取巧糊弄不能取代影视转换所需的精

耕细作,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形

式差异与改编创造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的瓶颈不仅仅源于网络文学本身,而是源于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粗放处理方式。可以

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正在迎来一个拐点,

要度过这个市场倒逼而来的发展拐点,网络

文学影视改编需要经历一次全面转型升级。

首先是基础认知的观念转型。要正视

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类型差异,网络文

学有价值有优势,但仅提供故事和受众基

础,并不意味“旱涝保收”。好的文学作品

也可能拍成差的影视作品,二度创作与制

作的水准高低才是成功关键。数据分析能

探明市场需求,却不能代替前端内容创作,

网改作品可以借力“粉丝经济”,但不能吃

定“粉丝经济”、将自己局限为粉丝作品,应

努力使自己具备“破圈出圈”的能力。艺术

精品标准是共通的,小众粉丝的追捧并不能

扭转差评,优秀作品则能够跨越圈层受到广

泛认可。

其次是类型选择的路径转型。网络文

学改编的类型选择应更加多元化,不能局限

于玄幻、言情等传统类型。网络文学创作题

材正在不断扩展,“2018 中国原创文学风云

榜”前 50 名的作品覆盖 10 余种品类,现实题

材日益受到作者、读者和平台普遍重视。近

两年创造中国电影票房奇迹的《战狼 2》《红

海行动》《我不是药神》都是原创现实题材作

品,《流浪地球》《都挺好》《大江大河》并非

“ 超 级 IP”,却 取 得 良 好 口 碑 ,引 发 热 烈 讨

论,而被追逐热炒的玄幻、仙侠等题材,鲜

有作品获得公认的成功。可见,只有不断

提升对文学原著的价值识别和发掘能力,

才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到真正具备开

发价值的内容资源。

再次是影视改编的专业化升级。影视

改编专业化程度、精细化开发能力,决定网

络文学改编是加分还是减分。在剧作层面,

网络文学经年日更的写作方式形成“长篇”

传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体量的作品比比

皆是,要将之精简提炼并容纳到数十个单集

45 分钟的剧集或者 90—120 分钟的影片当

中,本身就要求高度专业性。故事内容的增

删取舍、叙事线的穿插协调、矛盾冲突的整

体安排、草蛇灰线的伏笔细节、结构上的完

整性、叙事上的节奏感、逻辑上的严密性,都

需要细细考量。人物形象既要保持网络文

学人物特有的“网感”,也要避免脸谱化、扁

平化的痼疾;既要尊重原作创意和亮点,也

应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比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胆删除原作

“穿越”设定,避免网络文学的程式化套路,

反 而 呈 现 出 一 幅 细 腻 动 人 的 宋 代 风 俗 画

卷。在制作层面,优秀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应

通过摄影、美术、服化道、特效诸环节的高水

准制作,营造更高级的画面,为观众创造极

致视听审美体验。出色的网络文学影视改

编不应是简单的缩写改写,而应是融入强烈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实践。

提升精神境界与文化格局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应着眼于精神境界

与文化格局的突破与跃升。网络文学自诞

生以来,其写作初衷、作品风格、意义指向

一直带有强烈个体倾向和个人化色彩。一

味强化升级打怪的阅读爽感、价值意义浅

表化,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局限。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要想突破相对

狭窄的视野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运,以

接地气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也要透过个体

命运折射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

求更高思想立意和更深远文化境界。一己

悲欢让人感同身受,但家国情怀、人类文明

观 照 更 能 引 发 广 泛 深 沉 的 精 神 共 鸣 。 在

《都挺好》《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影视作品

中,能够看到平凡人命运背后的时代关切

和家国变迁的历史轨迹,《长安十二时辰》

《军师联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作品则展现盛唐气象、魏晋风度、东京梦华

的独特气韵与神采。中国文艺工作者正不

断从本土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

资源,越来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也充分说明网络文学改编作品正在逐渐

走向成熟。

影视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

保持水准方能成就一部艺术精品,网络文学

影视改编也不例外。从理念到类型、从形式

审美到文化精神,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只有进

行全面转型升级,才能成功突破困局,迎来

螺旋上升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制图:张丹峰

放大格局 提升境界詹庆生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亟待——

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标准不能取代影视创作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改编创造要充分重视

网络文学以及由之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要想突破相对狭窄的视野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运,也要折射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求高远的思想文化境界

副刊副刊 2019年 8月 2日 星期五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

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

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

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

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

“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

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

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

流行。

年 轻 人 为 何 喜 爱 古 风 ? 伴 随 中 国 经 济

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

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

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

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

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 有 个 性 时 尚 气 息 、

具 有 民 族 文 化 特 点 的 流 行 元 素 ,经 过 社 交

媒 体 的 传 播 放 大 ,受 到 众 多 青 少 年 喜 爱 。

古 风 满 足 这 些 青 少 年 的 民 族 认 同 感 ,也 体

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

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

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

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

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

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 都 需 要 有 足 够 丰 富 的

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

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

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

联 结 着 古 与 今 。 诸 如 声 音 、颜 色 、线 条 、辞

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

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

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

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

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

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

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

化样式: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

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

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

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

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

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

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

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

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

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

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

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

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

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

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

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

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

之处。

由此,古风发展过程中总有小众与大众、

兴 趣 与 商 业 之 间 的 矛 盾 和 平 衡 。 其 实 ,音

乐、服饰、文学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相近

规律:一开始,几个深度爱好者基于共同兴

趣形成小圈子,交流作品,分享心得;随着知

名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追逐时尚者进

入,打破小圈子的交流语境;有了更大社会

关注以后,商业模式介入,兴趣爱好不再是

主要推动力量,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运作难

以支持初创者般的无条件投入,商业营销也

常有标新立异之举。所有这些,在忠实粉丝

看来就是“变味”,于是,追求“纯粹”者又开

始另起炉灶。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

应 该 看 到 古 风 在 年 轻 人 中 的 流 行 ,让 传 统

文 化 以 当 代 时 尚 的 方 式 再 一 次 迸 发 活 力 ,

文 史 专 业 研 究 者 或 可 深 入 进 来 ,帮 助 年 轻

人 将 兴 趣 爱 好 发 展 成 为 可 持 续 、有 后 劲 的

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

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

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

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

发展成果。

年轻人流行“古风”怎么看——

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孙 焘

中 国 古 代 诗 学 认 为

“ 诗 ”与“ 史 ”相 统 一 。 明

代 唐 元 竑 说 :“ 诗 自 有 史

笔 ,所 谓 简 而 且 详 ,疏 而

不 漏 。”最 突 出 的 代 表 当

属 诗 圣 杜 甫 ,其“ 三 吏 三

别”等诗作体现出强烈现

实 关 怀 。 可 以 说 ,所 谓

“诗”“史”统一,就是以鲜

明 现 实 性 和 诗 史 对 话 形

式 展 现 时 代 社 会 的 具 体

风貌——诗选《我亲爱的

祖国》显然可以纳入这一

书写传统。

《我亲爱的祖国:庆祝

新 中 国 成 立 70 周 年 朗 诵

诗选》共选诗 70 首。入选

诗歌有郭沫若《新华颂》、

贺敬之《回延安》、舒婷《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

的名篇名作,也有徐高峰

《航母赞》、吴治由《中国天

眼》、李文山《复兴号,开往

沂蒙的春天》这样紧随新

时代的作品。全书试以诗

歌方式展现伟大新中国的

编年史,70 首诗篇对应 70华年,用诗歌见证沧桑巨

变,许多重大节点在诗歌

文本中得以体现,饱含深

情的语言抒发着人们对伟

大祖国的衷心祝愿。

诗与史的对话,首先

指诗歌的艺术风貌具有时

代性。《我亲爱的祖国》所

选录的诗歌,都深深根植

于时代话语中。从开国大

典“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到

“ 四 个 现 代 化 ”口 号 的 提

出,从吹响改革开放的时

代号角到香港回归、国产

航母试航,每一首诗的意

象都具有鲜明时代烙印,

每一首诗都是一段不可磨

灭的时代记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

诞生。/是如此巨大的国

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

长期的苦痛/而又如此欢

乐的诞生”(何其芳《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诗人用

诗歌记录历史变迁,让诗

歌见证新中国从屹立东方

到不断富强的历程。

《我亲爱的祖国》的时

代艺术风貌还体现在不同时期的独特语言风格上。创作于

上世纪 50 年代的《回延安》明显受到民歌体影响:“手抓黄

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

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作为知识分子

诗人代表之一,骆一禾创作的《麦地——致乡土中国》技

巧繁复,与时代诗歌艺术手法持续探索密切相连。

除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貌以外,诗与史的对话还要求

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对诗选《我亲爱的祖国》来说,

这种现实关怀体现在关注现实、贴近人民的创作倾向上。

大到新中国成立、火箭发射,小到士兵生活、游子乡愁,诗歌

抒发的情感都与现实密切相关。诗人们歌颂新中国的国

旗:“旗啊,你庄严又美丽,/就像刚开放的花朵一样;/你是

英雄们的鲜血涂染,从斗争的烈火里锻炼成长。”(严辰《国

旗》)赞美钢铁般的军人:“只要有祖国的概念,只要和平与

爱情,/我们军人的意义就会永远/在大地上流传,绵绵不

绝。”(刘笑伟《朱日和:钢铁集结》)他们抒发着对祖国的热

爱:“祖国,我是你日夜奔涌的河流/每一滴水都携带着幸福

的闪电/如果不是因为爱/我怎么会从自己的胸膛/劈出长

长的河流”(康桥《祖国,我是你日夜奔涌的河流》)。这些诗

歌没有沉溺于狭小的私人世界而与广阔现实相关联,只

有这样的诗歌才能更加贴近时代呼吸,成为历史叙述的

感性注脚。

70 年沧桑巨变,新中国依然年轻;70 首华彩诗章,见证

新中国前行的每个脚印。《我亲爱的祖国》在诗与史对话中

涌动着一代代诗人系念祖国的拳拳之心,是一份献给祖国

母亲的可贵礼物。

华彩诗章见证新中国七十年辉煌历程

读诗选《我亲爱的祖国》

寇硕恒

“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

核心阅读

《我亲爱的

祖国:庆祝新中

国成立 70 周年

朗诵诗选》(李少

君 主 编 ;中 国 言

实出版社出版)

《我亲爱的祖国》具有鲜明的时代艺术风貌和思想价值,在诗与史对话中涌动着一代代诗人系念祖国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