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苏州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创 新频频在全国平台上亮相,足以体现了 这所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走进新时代,学校国际化教育有哪 些新的探索与变革? 带着这个问题,记 者走访苏外,探寻苏外国际化教育发展 的足迹。 学校许多变化是看得见的: 中央 大道上矗立着的国际大楼, 师生共享 的美好时光,高端大气的艺展中心…… 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改革和探索。 作为一所民办国际化学校,怎样才 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育体验?苏州 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这样回答:“除 了硬件,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文化。 苏外 文化靠的是传承和创新。 ”新时代,学 校正在共同创造着跨区域、 跨文化的 1+X”教育融合,创新“ 1+X”课程体 系、课堂教学、多元评价和资源融合, 不断拓展课程,创设人文环境,融合教 育资源, 着力将苏外建设成一所最具 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中国学校。 在采访中,一所国际化学校的文化 自信和教育表达逐渐呈现。 文化坚守与理念创新 教育,是一个慢慢沉淀和积累的过 程,在一所学校里,文化的养成需要的 是慢功夫。 1994 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苏州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 作为区域 内最早的国际化学校之一, 苏外在时 代的潮流里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开创 了十五年一贯制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科学务实,自强不息, 追求完美”是 自建校传承来的校。 正是 这样的文化坚守, 创造了许多亮 的成3 年, 一 学生走进了 大、 大、中科大、 复旦 、上 海交 大、 香港大学一流高校。 在国际 方面, 苏外连续两年进 中国大 学最强中学 TOP50 排行榜 2018 15 苏外学 子获 得“ 桥卓越子奖”。 年,有不学生剑桥 大学、 牛津 大学、 斯坦福 大学、 加哥 大学 等世界顶级名 录取 ,苏外已经成为区域内养多元化、 创造人才的摇篮和国际流的重要 桥梁窗口文化,需要不传承、融合、创新。 尽管 25 学校教育展的成就令惊喜学校依旧保持 着开拓者的姿 来了“ 二次”,提出基于 1+ X模式的理创新,“ 智慧荣耀、力成了苏外人新的精神追求走访中,彬多次提到这样一话:“着 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来。 ” 向未来,学校探索跨界整合、文理融合, 教育一体化、 标准化建设, 提出“多语+ ”理,实现了“一总十区” 的教育大格局……着力建设一所最具 国际理解力、国际话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中国学校, 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具备核养、 通晓化、具跨文化能力的中国民。 文化坚守与理创新,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弘扬化创新, 有这样,教育才生生不息。 课堂变革与资源融合 伴随 着中共中央、 国务 院出 《关于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全 面提 务教育 质量 , 民办教育正在 生着 深刻 广泛 的变革。 实上, 苏外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得更早一 学校 2017 年开 探索“ 1+X 模式 的教育融合,试 项目式 和跨 学科教学为 特色 AC 实验 AC 打破 学科与学科之 、学校与 社会 边界 把关注 、着力 点聚焦 在课程改革、融合与 创新上。 走进课堂, 看到这样非常画面AC 实验,一 名英师和一外教, 让孩子画 方式来学习植物的光合作。在课 堂上,孩子们时而唱歌,时而画画,时而 又做起了实验, 说它语课,是美课,是生课? 好像都不是。 最,课 堂的题回归到了环境 保护 项目研 上, 孩子们将在这个项目花费 3~4 的时每周 7 课时进行调查 、实 研究据班主任王静雯介绍 AC 承苏外传教学优势上, 教育理倡导文理融合,创设跨学 科的合实课程, 强跨学科、多 域探索实养具备核养的国 际化创新人才。 由此带来的最大变化, 是在苏外课堂的学科融合式整合, 跨学科课程, 从基于学科的学习转 变为基于项目的学1+X” 融合, 是课堂与自的融 合,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无缝。 学校成立了委员鼓励社会 极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使苏外围墙的学校”走学校的学校”。 学校充分利现有的学 校资源、 社会资源和长资源,创造更 丰富的课程, 不同的学生得不同的 ; 鼓励社会各类人才为学生课, 建教育与社会的立体互;引导课程 开放, 时代开放,在实高学生的养学生分析和解 问题的能力。 , 记者 注意到 孩子 上的一本综报告书 详细 在课堂上的 沟通 、展 礼仪 、自 信心、 领导 力、与人合作、 多个维度表现。 国际化学校要 养怎样的新时代人才? 这一 和这一 份报告书 :苏 外的国际教育, 学生认知、了 世界 的全 视野 知识 态度、价值观和解问题的能力,更上的融合—— 个人、 社会 和国。这期报告书虽然20 代表着苏外着 眼于未 来的教 追求和教学改革。 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苏州之一的 里, 常常看到一些学生的影, 时而美的普通话为游客讲解,时 上一口标准接待 游客是苏外的志愿者。 志愿主管张锦告诉记者, 在苏州, 如果你逛古典园林的时候听 到英可都是 学校“时志愿作。 这个成立 一 年多 的 苏 外“时 ”, 今已经 在校内 联通各 个学 ,相互扶助; 在校园咖啡馆分工协 作, 独当 ,为 盲聋 学校 的运 动会出 谋划策; 走进 文化的内 头头 是道……“时 长” 同学 :“ 外传 州的 历史 们就 是要 了的 。” 苏外的学生 必须 立足在民族情怀 上,学国外文化,这样才能国际视野,这样才是合世界公民, 才能改变世界 的中国人。 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 苏外始终坚持做好学 校品牌课程, 不 断丰富活 , 将国际理解教育融 丰富中。 借助技节、艺、外语读书节四节活丰富选修课程、校 课程,开设 刺绣 舞蹈烹饪课程,开展多个国际项目学生语能力的养, 学生的学能力, 高学生的 养、科学 养、 知识储 苏外学生展的心竞争力。 外,得 苏外教育品化、国 际化展的品牌优势人才 养的 高平台, 苏外牵头 全国 9 中学 成立全国 个中学 西 语教学 互惠西展新格局作为西语在教育阶段 的探索 者和实者, 苏外以合作的姿 态互通 借鉴,共同中学西语教 平, 为西语教育者 提供 共享 验的台。 “苏外的教育改革与探索, 尽管 了一 小步 们深深 感受 同寻 意义 —— 面向 来的 者。” ,苏外将 以“着 眼于未 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 来”为教育 追求 才和创新 人才, 造具有创新 示范性 、开放 前瞻性 的中国教 育品牌。 本报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 133 邮编:210036 广告登记: 32000000238 承印:江苏鸿兴达邮政印刷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和燕路 440 印刷投递质量监管中心: 025-86275689 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全年定价: 1804 教育 责任编辑:英子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 11 1 星期五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 董彬 X 1 + 伴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脚步 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如何应 对未来变革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 育人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 教育是面向 未来的事业 只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才有教育的未来 即着眼于新时代新 战略的要求 创造教育的新未来 着眼 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创造学生的新未 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创造国 家的新未来 为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 界教育的中心助力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 跨界 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 一个关键词 我校从 2017 年开始探索跨 行业教育 而这样的探索源于一个学生 项目今年就读初二菁英女班的学生戴 之菲 进入初中以来一直在研究一个 课题 —— 从雾霾看资源浪费 有一天 戴之菲走进校长室 说在研究一项关 于资源浪费与雾霾是否产生关联的课 希望校长能支持这项研究 能不能 帮忙找一个环保方面的机构 详细了 解情况后 我为她找了一家环保机构 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 戴之菲和她带 领的学生团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 每周都有调研重点 用数据证明 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 了第二个月 戴之菲再次带着问题走 进校长室 :“ 校长 我们想要从身边 的小事做起 传递正能量 所以策划建 立一个校园二 资源流 转平台 初步 了策划 和方 能不能 专业的 指导我们 ?” 我说 :“ 。” 个月 之菲 学说 :“ 据方 通过线 线 平台共同实现 资源的 因此 我们 在正在开发 线上微 程序 能不能 专业的 信息技术 员加 入这个团队 ?” 戴之菲的 3 能不能 也给 了我 多的发和思考 在一个项目推进的 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 满足 生的只有 入跨界的力量 才是面 向未来学生所要的教育那么样的教育为 什么 不能 学生在校园 以得到因此我们成立学校发展员会 学校跨行业教育新时代 医药企 全国 顶尖科技企 成战略 合作 充分利 有的学校资 社会 资源和家长资源 创造 更丰富 的学生 得不 的发展 励社会各类 人才为学生 构建教育 社会 的立 体交互 导课 向生 向时代开放 向未来开放 实践 提高 学生的 综合素 培养学生 分析 问题的能力未来教育是构建边界的教育们力求 通过五 跨越 ”: 跨行业教育 研究跨学部选修跨学教研培养学生 跨界思 能力为学生开条通往来的途径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教育 底什么 样的人才才是 正的国际 化人才 结合 学校 我们 提出 国际 化人才的金字塔结 理论 ”, 共分 层次第一层 通晓 和传 华文 为国际化人才 扎根自己 民族 和国家 是第一位的 在传 华文 有一个 历史 责任担 就是传 华文 承担 起中 华文 使者 责任 各种渠道 向世界发 中国的 声音 更好地 华文 化的 精华 智慧 第二层 掌握 同语言 通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国际化的认 已经从 层向深层发生 转变 当今世 界多 多样 的发展 态势 和不 断加 的全 趋势 使 得对国际化人才的 培养要 突破单 模式 实现 一向 合型转变有国际视野得国际遵循国际规则流的基础是对不 国家同文化的认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国家化的碰撞差异从中国角度看世界从世界角度中国才能成为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与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人才有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 如何在新的全化格局中形成竞争优 提升自己 的国际 竞争 更好 大的发展创新为重要国际化人才只有具备国际创新力和国际 竞争才能在全球性问题创新性地突 破地 化的局 为解 球性 问题 贡献新方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教育 2018 寒假 我们 组织 了一 学生 走进 参加 体验 生们在进入 国学校 插班 抓住各种契 机向 介绍苏州 中国 更携手美 国学生策划 题为 个世界 在一起 新年 集会 吸引 了当 央电 视台 对这一 动进行了 采访 我们的一 学生 我们要 在世界的 台上 对外传 华民族 骄傲 世界的未来 中国 ’, 通过活 融合 也让 中国的 未来 了解 世界 ’。 ” 着眼于未来的教 应当从 历史 视角 视自 我发展的 轨迹 从国家的 高度 发学生的 社会责 为一所国际化学校 我们始 国家 民族 责任担 紧密相连 个目 中国学校 育中国 即建 一所国际解力国际对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 有国际 视野 得国际 华文 化能力的中国 足三 ”: 走向 走向世界 历史 走向 未来迎接和应对新的作者系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 ... - epaper.jsenews.comepaper.jsenews.com/mp1/pc/att/201911/01/b227186f-d479-49ad-ad… · 思的画面: 小学二年级 ac 实验班,一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 ... - epaper.jsenews.comepaper.jsenews.com/mp1/pc/att/201911/01/b227186f-d479-49ad-ad… · 思的画面: 小学二年级 ac 实验班,一

近年来,苏州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创新频频在全国平台上亮相,足以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走进新时代,学校国际化教育有哪些新的探索与变革?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苏外,探寻苏外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足迹。

学校许多变化是看得见的: 中央大道上矗立着的国际大楼, 师生共享的美好时光,高端大气的艺展中心……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改革和探索。

作为一所民办国际化学校,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育体验?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这样回答:“除了硬件,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文化。 苏外文化靠的是传承和创新。 ”新时代,学校正在共同创造着跨区域、 跨文化的“1 +X”教育融合,创新“1 +X”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多元评价和资源融合,不断拓展课程,创设人文环境,融合教育资源, 着力将苏外建设成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

在采访中,一所国际化学校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表达逐渐呈现。

文化坚守与理念创新

教育,是一个慢慢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在一所学校里,文化的养成需要的是慢功夫。

1994 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州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 作为区域内最早的国际化学校之一, 苏外在时代的潮流里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开创了十五年一贯制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科学务实, 自强不息, 追求完美”是自建校起一直传承下来的校训。 正是这样的文化坚守, 创造出了许多亮眼的成绩: 近 3 年, 一批学生走进了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复旦、上海交大、 香港大学等一流高校。 在国际升学方面, 苏外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最强中学 TOP50 排行榜,仅2018 年就有 15 名苏外学子获得“剑桥卓越学子奖”。 每年,有不少学生被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芝

加哥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录取 。 如今,苏外已经成为区域内培养多元化、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文化,需要不断传承、融合、创新。尽管 25 年间学校教育发展的成就令人惊喜, 但学校依旧保持着开拓者的姿态,迎来了“二次创业”,提出了基于“1+X” 模式的理念创新,“智慧、 荣耀、责任、力量”也成了苏外人新的精神追求。走访中,董彬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 ”面向未来,学校探索跨界整合、文理融合,实施教育一体化、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多语种+”理念,实现了“一总十二区”的教育大格局……着力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中国公民。

文化坚守与理念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继承弘扬,也要转化创新,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生生不息。

课堂变革与资源融合

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民办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事实上,苏外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得更早一步。学校从 2017 年开始探索“1 +X”模式的教育融合,试点以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教学为特色的小学 AC 实验班和初中 AC 英才班, 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 、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 ,把关注点 、着力点聚焦在课程改革、融合与创新上。

走进课堂,可以看到这样非常有意思的画面: 小学二年级 AC 实验班,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外教,通过让孩子画画的方式来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课堂上,孩子们时而唱歌,时而画画,时而又做起了实验,说它是英语课,是美术课,还是生物课? 好像都不是。 最终,课堂的主题回归到了环境保护的项目研究上,孩子们将在这个项目上花费 3~4

周的时间,每周 7 课时进行调查、实践和研究。

据班主任王静雯介绍,AC 班在继承苏外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博雅教育理念,倡导文理融合,创设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强调跨学科、多领域探索实践,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由此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在苏外课堂的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设计跨学科课程,从基于学科的学习转变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1+X” 融合, 是课堂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无缝连接。 学校成立了发展委员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使苏外从“没有围墙的学校”走向“超越学校的学校”。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创造更丰富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鼓励社会各类人才为学生授课,构建教育与社会的立体交互;引导课程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走前, 记者注意到了每个孩子桌上的一本综合报告书, 详细记录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沟通、展示、礼仪、自信心、领导力、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等多个维度的星级表现。 国际化学校要培养怎样的新时代人才? 从这一节课和这一份报告书中就能找到答案:苏外的国际教育,让学生们认知自我、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知识、态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懂得各种层面上的融合———个人、 社会和国家。这份学期报告书,虽然只有 20页, 但它代表着苏外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追求和教学改革。

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苏州著名的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里, 常常能看到一些学生的身影,他们时而用优美的普通话为游客讲解,时而又换上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接待外国游客,他们是苏外的志愿者。 负责学校志愿者活动的主管张锦成告诉记者,

在苏州,如果你在逛古典园林的时候听到英文版解说,那可都是学校“时间银行”志愿者们的杰作。

这个成立仅一年多的苏外“时间银行”, 如今已经在校内联通各个学部,相互扶助;在校园咖啡馆内分工协作,独当一面;走出校园,为盲聋学校的运动会出谋划策; 还多次走进园林 , 将吴文化的内涵用中英文讲解得头头是道……“时间银行 ”第一任“行长”王惟清同学说 :“对外传播苏州的历史 , 我们就是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

苏外的学生必须立足在民族情怀上,学习国外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国际视野,这样才是合格的世界公民,才能培养出改变世界的中国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苏外始终坚持做好学校品牌活动和特色课程, 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丰富的活动中。 借助科技节、艺术节、外语节、读书节四大节活动,丰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版画、木刻、刺绣、击剑、舞蹈、烹饪等课程,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活动, 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科学素养、知识储备,培养苏外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得益于苏外教育精品化、国际化发展的品牌优势和对人才培养的高平台, 苏外牵头全国 9 所知名中学成立全国首个中学西班牙语教学联盟,构建互惠共赢的西语发展新格局。作为西班牙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苏外以合作的姿态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共同提升中学西语教学水平, 为西语教育者们提供共享经验的舞台。

“苏外的教育改革与探索, 尽管只跨出了一小步,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它非同寻常的意义———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 ”董彬说,苏外将以“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为教育追求 ,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开放性、前瞻性的中国教育品牌。

本报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 133号 邮编:210036 广告登记:32000000238 承印:江苏鸿兴达邮政印刷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和燕路 440号 印刷投递质量监管中心:025-86275689 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全年定价:180元

4 教育风采责任编辑:英子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年 11月 1日 星期五

一所国际化学校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表达

■通讯员

黄贤君

本报记者

王琼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董彬

︱︱︱苏州外国语学校探索﹃

﹄教育融合纪实

X

1+

伴随 着 中 国 步 入 新 时 代 的脚 步 ,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如何应对未来变革 ?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思考的问题 。 我认为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 只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 , 即着眼于新时代新战略的要求 ,创造教育的新未来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 创造学生的新未来 ;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创造国家的新未来 , 为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助力 。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

跨界, 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一个关键词,我校从 2017 年开始探索跨行业教育, 而这样的探索源于一个学生项目。

今年就读初二菁英女班的学生戴之菲 , 进入初中以来一直在研究一个课题———从雾霾看资源浪费 。 有一天 ,戴之菲走进校长室 , 说在研究一项关于资源浪费与雾霾是否产生关联的课题 ,希望校长能支持这项研究 ,能不能帮忙找一个环保方面的机构 。 详细了

解情况后 ,我为她找了一家环保机构 。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 , 戴之菲和她带领 的 学 生 团 队 花 费 了 一 个 多 月 的 时间 ,每周都有调研重点 ,用数据证明 ,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 。 到了第二个月 , 戴之菲再次带着问题走进校长室 ,说 :“校长 ,我们想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传递正能量 ,所以策划建立一个校园二手资源流转平台 ,初步拟订了策划书和方案 ,能不能请专业的老师指导我们 ?”我说:“好 。”第三个月 ,戴之菲同学说 : “根据方案 , 设想通过线上 、线下两个平台共同实现二手资源的流转 。 因此 ,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线上微信小程序 , 能不能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加入这个团队 ? ”

戴之菲的 3 个“能不能”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在一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 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融入跨界的力量,才是面向未来学生所真正需要的教育。 那么,这样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得到呢? 因此,我们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开启学校跨行业教育新时代,与银行、传统中医药企业、全国顶尖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创造更丰富的

课程,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类人才为学生授课, 构建教育与社会的立体交互; 引导课程向生活开放 ,向时代开放 ,向未来开放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教育,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 我们力求通过五个“跨越”:跨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跨学部选修,跨学段教研,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跨界思维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途径。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国际

化人才?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国际化人才的金字塔结构理论”,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通晓、 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 作为国际化人才, 扎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是第一位的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 , 更有一个历史的责任担当 ,那就是传播中华文化 ,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使者的责任 ,拓宽各种渠道 ,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第二层,掌握不同语言、通晓不同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国际化的认知已经从浅层向深层发生转变。 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和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趋势, 使得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突破单一模式, 实现从单一向复合型的转变。

第三层,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遵循国际规则。 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下,化差异为融合,学会从中国角度看世界,从世界角度看中国,才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层,拥有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形成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创新素养尤为重要。国际化人才,只有具备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性问题上创新性地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教育

2018 年寒假 ,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走进美国参加 “文化寻力 ”体验之旅 ,学

生们在进入美国学校插班学习时 ,不仅抓住各种契机向美国同学介绍苏州园林 、中国文化 ,更携手美国学生策划举办了主题为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的新年集会 ,吸引了当地居民前来参与 ,中央电视台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采访中 ,我们的一名学生自豪地说 :“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骄傲 , 让世界的未来更了解 ‘中国 ’,通过活动融合 ,也让中国的未来更了解 ‘世界 ’。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应当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自我发展的轨迹 ,从国家的高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作为一所国际化学校, 我们始终与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 始终不忘两个目标 :办中国学校 ,育中国公民 ,即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懂得国际理解 、具备核心素养 、通晓中华文化、 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中国公民 ;立足三个 “根植 ”:根植文化 ,走向融合;根植中华,走向世界;根植历史,走向未来,不断迎接和应对新的挑战。

(作者系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