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16 021 雪 22899999 200041 CN 31 - 0001 穴 021 雪 56082146 43 穴 010 雪 64043655 100009 36 . 00 2 . 00 3100004000004 2014 12 10 ”, 47 :“ ’, 。” 2010 5 。“ 。” 20 15 34 200 5 4 3 5 。“ ”, 。“ 。” 136 ……” ”。 。” 1959 ”。“ ,” ,“ 100 。” 。“ 。” —— 。” 1985 :“ 。” ,“ ,“ —— 12 。“ 90 。” ,“ 。” ”, …… 4 20 83 :“ 80% 120% 20% 。” ”。 4 20 602 ”。 ,“ 。” —— 4800 3 25 500 ”。“ 。” 。“ 。” 25 1977 17 1995 50 550 80 ”“2800 100 ,“ 18 2008 17 3 2016 4 ”, 1+1+10+X—— 1 ”, 1 ”, 10 ”, 10 X ”, ,“ …… ”, 90 28 2014 3 5 ”, ”, 。” 2012 2015 》,2018 60 2018 26 3 ”, 5 ”, 20 :“ …… 。” 4 2019 7 24 www.jfdaily.com

王闲乐2019/07/24  · 原闸北区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是于漪老师任教语文 的“开门弟子”。“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葛起裕记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本报社址:上海市延安中路 816 号 电话: 穴021 雪 22899999 邮政编码:20004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0001 上海市印刷:上报集团印务中心 电话: 穴 021 雪56082146驻京办事处地址:北京市北河沿大街 43 号 电话: 穴 010 雪 64043655 邮政编码:100009 定价每月:36 . 00 元 今日零售:2 . 00 元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100004000004

    解放日报一键订阅

    邹碧华:生前分秒必争践行法治理想,身后激励更多后来人接续奋斗

    “燃灯者”为所有法律人竖起标杆■本报记者 王闲乐

    近日,徐汇区法院运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偷窃案,标志着这个司法改革催生的新事物初步实现了“试验品”到“样品”的转变。在为司法改革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时, 人们总会想起一个名字———“燃灯者”邹碧华。2014 年 12 月 10 日,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在前往一场司法改革推进会途中突发心源性疾病, 不幸辞世, 年仅47岁。

    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兢兢业业好法官 司法改革先行者邹碧华分秒必争去实现自己的法治理想,为所有的法律

    人竖起了标杆。2010年, 长宁区法院来了特殊的一家三口:5岁的小铭

    罹患白血病,然而父母离婚,把他扔给了生活拮据的爷爷奶奶。老人路过法院,想试试以小铭的名义起诉父母。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先例。“法律的本质就是保障孩子的权益,不要被僵硬的法条所束缚。”邹碧华带着大家研究法条,找到立案依据。经过快速审理,依法判决小铭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

    从业 20余年,邹碧华审理了一大批复杂棘手的大要案。在审理案件时,邹碧华也在不断总结和思考,时至今日,他所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仍是不少法官必备的案头书。

    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 历经 15次座谈会、34稿淬炼,

    终于付诸实践,作为负责人,邹碧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为了考核法官工作量,邹碧华要求把一家试点法院 200多名法官近 5年审判案件卷宗全部调出来, 技术人员花了整整4个小时才把这些数据拷到硬盘上。 邹碧华用了一个双休日时间,不眠不休,把卷宗浏览了一遍。他提出,衡量法官工作除了数量,还要设置权重系数,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更科学。

    因为工作太忙, 邹碧华在办公室里放了一张行军床,需要休息时就拿出靠垫躺一会儿。 有一次忙到凌晨 3时才回家,5时又出门了。

    法官专业能力重要,但良心更重要斯人已逝,精神犹存。“法官当如邹碧华”,激励着更多后

    来人接续奋斗。“他带领法官们研究法律,开创未成年人起诉父母先例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官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法官的良心更为重要。”上海高院法官周欣说,作为一名刑事法

    官,从邹碧华身上学会了探究法律条文背后的基本精神,切实尊重常识常情常理。

    邹碧华生前最关心的司法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司法责任制、繁简分流、员额制等重点改革内容在众多基层法院落地生效,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 136项改革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于漪:教师工作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交响曲,还要引领学生奏好人生乐章

    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是教学■本报记者 彭德倩

    “一个人心中总要有一盏明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双重奏的。一重奏是你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与此同时,你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奏好他们人生的乐章。因为你是老师……”一段肺腑之言,来自扎根上海基础教育最前沿的一位耄耋老人。

    她,就是于漪老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三尺讲台、

    六十余载不曾停步的内在驱动力。1959年已当了七年历史教师的她改教语文,从此一直探寻有效教文育人之道。

    原闸北区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是于漪老师任教语文的“开门弟子”。“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葛起裕记得, 为了离老师更近点, 全班争着坐前排,“我专门配了副100度近视眼镜,冒充近视眼,可以心安理得坐在第一排。”

    当时,他还发现了于漪老师的一个秘密:在她启发、引导下大家都会七嘴八舌地提出一箩筐问题, 她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听完。这时她有个习惯:常常用粉笔在讲台角上写几个字或做个符号。直到几十年后探望恩师偶尔说起,他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授课时随时记下问题,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启发思考。

    “育人是教师最大的基本功”在于漪看来,育人是教师最大的基本功。“我一直梦想的

    课,不止教师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人人都是发光体,每个学生

    都是发光体,这才是教学。”在她眼中,语文直接指向人,指向人的思维、情感、能力、品质、气质。每一堂课的质量、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可能都会影响着他们未来生命的质量。

    “生于海,溶于水,乏味时给人以精神,得到时并不惊喜,失去时却让人念念不忘———生活中不能没有盐,更不能没有耐人寻味的老师。”不久前,在杂志社工作的曹春整理抽屉,一张泛黄的请柬跃入眼帘。1985年我国第一个教师节,上海举行“园丁与桃李”座谈会,他从恩师于漪手中接到请柬后,长考整夜,在请柬背面写下这段话,回赠老师。曹春说,写下那段感言,源于老师在座谈会请柬上写给他的寄语:“我要的是年轻人,但是必须有本领,头脑清醒,精力饱满,还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书德国大文豪歌德语赠曹春同学,寄以厚望。”当时的曹春,已经毕业工作了十年,“寄以厚望”四个字反复看了好几遍,心头涨得满满。曹春说,“盐”看似日常普通,却是生

    命不可或缺,能给人力量和能量,老师就是那样的人。择高而立,向宽而行,往深而思———有人以这 12个字评价

    于漪老师的教育生涯。“我已经 90多岁了,但是人只要活一天,就要有壮志豪情。”她相信,“生命是有灯火的,这个灯火就是理想,就是信念,是跟我们的祖国、人民糅合在一起。”

    林元培:一生与桥打交道,实现上海人跨越黄浦江、跨越长江口的梦想

    造桥梦圆到世界一流,极限远未至■本报记者 戚颖璞

    “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名言,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最喜爱的一句话。他的职业生涯,是一部桥梁人的热血奋斗史。一次次攻坚克难,一个个重大决策……在他的主持设计之下,南浦、杨浦、卢浦、徐浦 4座越江大桥、东海大桥横空出世,实现了上海人跨越黄浦江、跨越长江口的梦想。

    20年无裂缝,超越外国“模板”今年 83岁的林元培,设计过上百座桥梁,一生与桥打交

    道。最令他感怀的,是在黄浦江上造大桥的时光。林元培回忆说,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上海市政总院的前两代总工程师一直以来的梦想,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现。正因目睹了前辈们的

    失落,所以当造黄浦江大桥的机遇摆在面前时,他格外珍惜。改革开放后,中央传来了开发浦东的好消息,第一座在

    中心城区开建的黄浦江大桥是南浦大桥。来自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都想负责设计,但最终上海决定,让中国人自主设计。林元培至今还记得, 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把握。他坦诚作答:“有 80%的把握,但是我们会用 120%的努力,将 20%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南浦大桥的建造过程“有惊无险”。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是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但实地考察后发现桥面上已经出现了上百条结构裂缝。 这样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在南浦大桥上,后果不堪设想。焦急的林元培将自己关在客厅, 一遍遍看着幻灯片,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终于和技术团队研究出 4种解决裂缝难题的办法。 直到20年后,南浦大桥例行大检查,桥面都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实现造桥梦,因为赶上好时代在林元培看来,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而创新就

    是在一个个困难中倒逼出来的。设计杨浦大桥时,考虑到不影响航道,他不得不把主桥跨径设计到 602米之长,刷新了斜拉桥长度的世界纪录。到了卢浦大桥,他选择了从没做过的拱桥形态,由此解决拱桥在软土地基建造等难题,设计出“世界第一钢拱桥”。回忆往昔,林元培的声音铿锵有力,“我赶上了好时代,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让我们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实现了几代工程师的造桥梦。”

    在林元培的带领下,市政总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桥梁精英人才———4800余人中,桥梁国家大师有 3人,教授级桥梁工程师 25人,桥梁工程师近 500人,组建起一支名副其实的桥梁建设“国家队”。“目前我们的桥梁设计、施工已经达到了世

    界一流水平。”如今,已经退休的林元培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半天,把以往

    的经验写成桥梁理论,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意见。“我们国家的大桥还在不断创新,包括去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他充满自信地说。

    朱雪芹:上海市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为职工权益“零门槛”应援尽援

    “打工妹”成为“新上海人”励志模范■本报记者 栾吟之

    一个当初背井离乡的江苏姑娘,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拼搏和帮助别人,她用了 25年时间,从“打工妹”成为“新上海人”的励志模范,她的名字叫朱雪芹。

    生于 1977年的朱雪芹,身上有许多职务和荣誉。她现任市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市总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快乐集团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曾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农民工,曾任全国十一届、十二届和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代表。

    从勤学苦练到创新工艺流程朱雪芹出生在睢宁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境贫困,

    她 17岁读高中时就被迫辍学,1995年跟着二姐到上海,进入

    中日合资的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打工。进厂后,朱雪芹被安排在车间做西裤裤腰。第一天,她只

    做了 50件,而带她的师傅做了 550件。于是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保证每天两小时的学习时间,练习操作技术和补上高中文化课程。难得轮上一个休息日,小姐妹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上街去玩,朱雪芹总是留在公司里勤学苦练。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朱雪芹两次被公司选送到日本研修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三年里,她受到日本高层的高度评价,却婉拒了对方希望她留在日本工作的要求,执意回国。学成归来的她,带领外来员工在公司“一见棒”产品的操作工艺和质量管理上下功夫,创造性地丰富和完善了西裤“80道精细工艺操作规程”“2800秒出成品分秒法”等流程,有效稳定产品质量。公司每年出口服装 100万件,从未因质量问题而退货,“一见棒”产品连续 18年蝉联上海市名牌产品。

    怀着初心为“农民工”代言一直以来,她怀着初心,愿当“农民工”代言人。2008 年

    当上上海市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一直为农民工权益鼓与呼。听说老家有个 17岁青年随父母来沪打工,在普陀区犯抢劫罪被判了 3年刑。 在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牵线下,朱雪芹找到这名少年,与他签订了结对帮教协议,持续不断地关心温暖他。

    朱雪芹广受信任, 越来越有知晓率和口碑度。2016年 4月,她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内开设了“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建立定期接待制度,并力争“零门槛”应援尽援。她坚持每月定期接待,同时安排专业律师坐堂和专职人员受理,提供无偿的协商、调解服务。

    为打造“雪芹维权”升级版,她深入普陀区各街镇、园区走

    访调研,还与区总工会反复沟通协调,推出“1+1+10+X”实体工作网络———打造“1室”,即朱雪芹职工法援工作室;依托“1中心”,对接职工法律援助中心,为工作室提供后台支撑;构建“10站点”,即以 10个街镇总工会为主体建设职工法律援助站点;还设置“X站点”,在有需求的园区和楼宇布点建设援助站点。

    朱国萍:书记岗位让给年轻一代磨砺,依旧天天“坐镇”操心社区“鸡毛蒜皮事”

    “小巷总理”扎根基层“真心换人心”■本报记者 舒抒

    退休一年多,“小巷总理”朱国萍依旧很忙碌。七月下旬,她与其他全国人大代表一同来到吉林省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调研,听取吉林高院专职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从上海出发的前一晚, 她还与萍聚工作室年轻的办公室主任通电话,仔细确认了一遍自己出差期间工作室所有的待办事项……

    两会上三个小故事获总书记“点赞”“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早在上世纪 90年代,朱国萍在

    上海就有了知名度,她带头在虹储小区种树、搞小区环境治理,首创的“时间储蓄银行”更是开居民自治共治先河。朱国萍先后担任居委会主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晃 28年从未离开。她的另一身份则是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曾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2014年全国两会,朱国萍带着一份有关合理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提案赴京。当年 3月 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朱国萍讲述了关于老百姓“抢”学区房、儿科看病难、高龄老人养老的三个小故事,短短几分钟把大型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这一“城市病”讲得清晰透彻,获得总书记当场“点赞”,称赞朱国萍“故事讲得好,故事比道理生动”,还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总书记的话给予朱国萍极大的激励,也让她深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重。

    始终关注最“原汁原味”民生议题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十余年里,朱国萍关注的始终是

    最“原汁原味”的民生议题。2012年全国两会,她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政策扶

    持, 建议政府逐年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2015年,上

    海印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试行)》,2018 年更是在全市层面推广 60岁以上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在她的持续关注下,居家养老问题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2018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朱国萍又向在场代表和境内外媒体讲述了当下中国最新的三个城市话题:垃圾分类,家庭医生,以及智能化时代里的老年生活。朱国萍对“一老一小”问题的建议辗转递交到财政部,最终在当年政府预算报告第 26页第 3行,多了一行字:加强全科医生、儿科医生队伍建设。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每次发言前,朱国萍都会把想说的话先用口语表述写下来,再与法规、政策对标修改。待她发言时,无论听众来自什么行业,听到的都是最生动而精准的表述。这些基层的“鸡毛蒜皮”,背后蕴含着多少深刻的社会变革。

    去年 5月, 朱国萍坚持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岗位退休,她说想把更多磨砺的机会交给年轻一代。但她却也一刻

    未离开基层。只要没有调研任务,朱国萍都坚持天天到工作室“坐镇”,就像过去的 20多年里那样,敞开大门,随时等候居民。她说:“我是老百姓身边的一名党员,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老百姓们如何看待我们党……只有真心换人心,才能获得居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时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接待当事人。 新华社发

    4 专版 2019年 7月 24日 星期三www.jfdaily.com

    如今林元培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沈阳 摄

    于漪为上海教育发展建言。 资料照片

    朱国萍(左)在社区孤老家中巡访。 新华社发

    早年朱雪芹(右)在车间工作。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