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7 责任编辑:黄尚恩 电话: (010)65005101 电子信箱: ssmzwyzk@ vip.163.com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少数民族文艺 忽然想起去年秋天,我在北戴 河认识的一位蒙古族作家。此人生 得彪悍如熊,嗜酒如命。到了何种 程度了呢?一日三餐,但凡桌上不 见酒,就沮丧得若牌桌上的输家,懒 得动一根筷子。好几个清晨,都不 见他来吃早餐。一打听,方知他独 自跑到外边的小馆子里改善伙食去 了,而馆子的吃食并不比我们围坐 一起享用的早餐更为丰盛,相反,要 简陋许多,仅仅是有酒可喝罢了。 据说,他是一边呼噜呼噜地吃着面 条,一边咕咚咕咚地喝着烈酒。 每个晚上,不论窗外是海风大 作,还是明月高悬,他必然与善饮 的朋友挤在一个房间拼酒至深夜, 一边把烈酒当清水一样喝,一边深 情忘我地唱着草原上的歌儿。也因 此,他的酒名比文名传得更快,以 至于拥抱握别之时,他留给大家的 印象,只是一个狂热的酒徒,而非 小说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是 我性格里也有豪爽的一面,自然而 然地与这位朋友及另外两位蒙古族 朋友,还有一位善饮的朝鲜族朋友 走得很近。根据他喝酒的习惯,我 帮他总结出来的一句口头禅,一时 成为同学们与他见面或碰杯时必不 可少的问候语:“不喝—不喝—再喝一杯!”他听后, 总是一阵哈哈大笑。 自然,这份喜剧效果并非单纯模仿他喝酒时的习惯 用语而获得,还与那“不喝”二字所埋伏的机关密不可 —它们恰与他姓名中的两个字谐音。他的全名叫 特·布和毕力格,而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布和。谁叫他的名 字太长,读起来拗口,记起来更难呢? 一年之前,我对布和看不见酒就坐不思食、卧不安寝 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总觉得终日被酒精泡着无益健康, 现在,我似乎理解了他—对于一个嗜酒如命之人,倘若 离开了酒,再美好的食物送到嘴中,想必都味同嚼蜡。 或许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你就会发现,布和离不开 的美酒和与我纠缠不清的诗歌存在太多的关联与共性: 它们都是高度浓缩的产物,一个是从粮食中提取出来的 精魂,一个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月光,都极易让人走火 入魔。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跟布和一样,也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酒鬼,只是他比我要厉害得多—除了对酒精着迷,他 大块头的身体里还装着一曲曲苍凉而深沉的蒙古长调 呢,他还会撒开腿脚跳安代舞呢,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摔跤 手呢! 今年夏天,我在另外一位蒙古族作家给我讲述的一 个故事中,得知布和还会在酒过三巡之后像黑旋风李逵 一样,提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闯入一间办公室,一刀横劈 在人家油漆闪亮的办公桌上,替受欺负的人伸张正 义…… 布和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臭名昭著的酒鬼,专 修学校的教师,盟里有名的摔跤手……但我相信他最看 重的还是“小说家”这个身份。 前不久,他顺利地加入了中国作协。我在看到消息 后的第一时间里给他打电话以示祝贺。谁知他打了半天 哑谜,才确认我的身份—他正跻身吵吵嚷嚷的酒桌,喝 高了,耳朵里一片嗡嗡声。我知道他喝到一定状态了,就 会情不自禁地“啧”一下嘴巴;转动一下脖子,脖子深处就 会发出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咔嗒”声,仿佛那里打开了一 扇通往酒国的门。 布和确实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 用母语写作的蒙古族小说家,但其所作所为,更像一个诗 人。不知为什么,自从听说了他的传奇故事后,每次想起 他,他提刀拍案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形象,总会让我想起几个我比较欣赏的人:率领 军队突袭敌营而将叛徒擒拿带回朝廷的辛弃疾;自费组 建军队支持希腊革命的拜伦;与猥亵自己妻子的宪兵队 长决斗的普希金。 在我眼里,这些被传为佳话的英雄壮举,只有诗人才 会去做。只有他们,才有那样的胆量,以及天才般的想象 力。 我也相信,布和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这与他写不 写诗没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不也是这样吗?我经常借用这样的一句话来 说明这个问题:有人写了一辈子诗,也不是诗人;有人一 辈子没有写过一句诗,却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我们在那些经过 了时间淘洗的伟大的小说作品中,往往都能读到一股不 可磨灭的诗意。 艺术所要抵达的化境,就是诗意之境。信哉斯言。 似乎,那些久远的时光才刚刚从这里过 —又或者,依然在场。 阳光下的古村诺邓,村脚的诺邓河旁,井 房里两眼卤井头上的木井栏还微微地温热 着,下到井口的木楼梯上留着浅浅的泥脚印, 似乎,刚刚才有挑卤水的汉子从井里打了卤 水上来,挑着满满一担,从井口上了楼梯,而 后出了井房,走向这古村里已然熬煮了2000 多年卤水的某一口大灶。 走在诺邓村中几乎全是坡路的古老的石 铺巷道里,你会不时地就在某户人家的门外 遇见一口那样的大灶,土围的灶口上面,架着 不知历经了几个春秋的巨大的铁锅,铁锅里 的卤水或满或半,却一律地还不肯现出人人 皆知的谜底,倒是灶旁一扇簸箕里堆着的一 簸箕洁白细致的盐,不出声地说出了那一锅 一锅的卤水最后凝结成的模样。门头雕花的 古老木门前,一只高腿的方凳上面支了一扇 小筛子,里面摆着数只雪白的、做成锥柱体的 盐,供游客选购,每只盐的体量相当于小号的 奶茶杯子,“杯底”上一律用浅赭的颜色写着 “诺”字。 诺邓,这个最早见载于唐代《蛮书》中的 村名,已经像这样被称谓了1000多年。在 《蛮书》的记载中,这个称谓的出现,跟这里出 产的盐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诺邓古村的 历史,远比《蛮书》的记载要久远得多。公元 前 109 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 24县,其中的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 江流域,“比苏”为白蛮语,意为“有盐的地 方”。而“诺邓”,在白语里意为“有老虎的山 坡” —想必那时,“诺邓”这一称谓便已然存 在了。山高林郁,长河汤汤,众鸟高飞,虎啸 于野。而深沃的大地之下,有若神的旨意一 般,绵远不尽地涌出卤水。用这卤水熬煮出 的盐,使得人们知道,原来食物经了盐,竟可 以有着那样美好的滋味。 神奇的卤水源源不断地从大地的深处涌 流出来,而一座村庄被盐深深滋养的时光,在 不尽轮回的季节里绵远流去,转身,已是 2000多年。2000多年,这样一个泛着晕黄的 悠远的时间概念,使我想起有一年在古城西 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看过的一幅秦代青铜 浮雕壁画,画面上,正中是两排正在起舞的女 子,东西各两排趺坐的大臣,正前方有一排编 钟,有女子站在钟后击乐。画面上虽未见天 子,但从画面的场景却能一眼看出,这是一幅 天子歌舞宴群臣图。而这幅浮雕中吸引我驻 足的部分却在主体画面之外,在这幅壁画的 右下角,有下臣用大鼎在烧水,在边上,车马、 铜鼎、人物、火堆,一一生动呈现,远望去,仿 佛有车马、人语之声沸沸传来。在画面的右上 角,檐下的半面墙壁上,安静地挂了三条鱼。 想必那时,位于沘江流域的诺邓,该也有 着这样的情景吧:人们从沘江里打上鱼来,用 诺邓盐腌上,晾挂在檐下。村中一家一户的 大灶上整日炉火熊熊,灶上的大鼎里一锅又 一锅熬煮着从盐井里打上来的卤水。驮盐的 马帮一队又一队从四面八方前来,将那些大 灶上熬煮出的雪白的诺盐源源不断驮向远方 的村镇和街市。有在家的村妇默默数着檐下 的鱼干,一个月挂上去一条,当数到第九条的 时候,跟着马帮三月出门的丈夫就该回到这 久别的村庄了。想来一定是因为诺盐的缘 故,在那归人思乡日久的舌尖上,家里煮出来 的鱼干和腊肉,总是有着他乡所没有的香暖 滋味,慰藉了他远道归来的疲惫和乡思。而 那时的他所不能想到的是,千年之后,那些挂 在檐下召唤离人回家的腊肉火腿,却成为这 座古村额上另一个浸染着乡愁的文化标签, 将“诺邓”两个字,带到了更远的远方。 鱼儿们逆着季节上岸,村庄顺着时光生 长。从山脚的一口盐井出发,诺邓,这个远古 的白族村庄,沿着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8 月,南瓜藤爬过旧院墙,老屋檐把影子伸到路 面上,谁家的看家狗午后没事,闲闲地在阶梯 连阶梯的村道上遛达,并不诧异地看着一群 一群走进村来的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一场 雨水下来,瓦沟水从那座古老院子的正屋檐 上下来,历经正房、两侧厢房、下房层层相衔 相接的屋檐和屋厦,历经四五次转折,最后落 向院中的砖地上。因为地势陡窄,在诺邓,许 多古院落的建筑都是这样的格局,屋檐相衔 最多的院落,被称为“七滴水”,而那些在稍微 平缓的位置上建起来的袖珍四合院,被称为 “一颗印”。这座像一丛叠生的丛丛菌那样倚 着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的古老村庄,因为 坡陡屋密,能行车的公路还一直未能进入她 的内里。在村庄里,依然还有许多人家养着 骡马,分担人力的劳累。 从一口古老的盐井出发,诺邓,若一棵蓊 郁的大树,从根部散发开通往四面八方的道 路。这些因盐而生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 明,南向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 马古道”通往兰坪、丽江、西藏。往来进出的 马帮,连绵不断地将“诺邓”两个字驮向外面 的世界,同时,也把外面世界的文明连绵不断 地带进这僻远的秘境古村。诺邓村中现存最 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史志载为元代建筑,其 时乃是外省客商在诺邓的会馆。以盐为路, 万贾汇集,使得这深藏在滇西高山大水之间 的古村诺邓,在千年的时光里,成为滇西地区 持续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诺邓,这个活在一口盐井之上的村庄, 盐,是她久远光阴中最深厚、绵远的滋味,是 她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却一直未曾改变的清 晰背景。盐,是诺邓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盐,朝廷在这里设立起盐课提举 司。1300多年前,明朝政府在云龙所设的五 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当时的“五 井”为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到 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 盐课银达38000多两,占了当时云南盐业税 收的大半壁江山。 因为盐,人们专门建起了龙王庙,敬奉卤 脉龙王,逢年过节为龙王献戏。在位于诺邓 河东岸缓坡上的盐文化博物馆里,大门的门 厅上方正对着龙王庙大殿的古戏台依然还 在。宽阔的院场西侧,那根拔地而起的四方 形高大土烟囱的下面,据说曾有七口并排的 大灶同时煮盐,炉火熊熊,日夜不熄。 因盐而生的繁华与富庶,滋养出独具这 方地域气息的深厚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 古村诺邓文风尉然,人才辈出。在整个云龙 县境,诺邓学人中“进士”为最多,举人、贡生 和秀才则不胜枚举。清代康乾年间的诺邓村 举人黄桂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 为“滇中一儒杰”。关于诺邓黄氏,明代李元 阳曾为其撰碑,文中记载:1466 年,福建人黄 孟通任五井盐课提举司,任职9年后因所辖 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 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后来,黄氏 子孙逐渐繁衍落籍于兹,提举司衙门逐步演 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 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 坊”,历代记载族中功名。 而文化的兴盛,亦深深濡染在诺邓的盐 业里。诺邓以煮盐为业的人家称为灶户,一 灶 一 名 ,以 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 让、仁、义、礼、智、信、金名之。乾乃八卦之 首,代表着天。“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 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 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 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 乾:元亨利贞。”天地,仁义,智信,这些古老的 信仰和仪礼,名之于盐灶,而印之于盐人,代 代相传,绵远不息。 在诺邓村的一方古老院落里,正屋前堂 厦檐之下,保留着一根黑黑的几乎被焚毁的 横梁。据传说,梁焚之事发生在清代中期,一 日无人在家时,家中突然失火,神奇的是,这 火仅在焚毁一梁后即自行熄灭。该贡生家族 以为,这是因为家中重教守礼、行义好善,故 而上天护佑,得免大灾,遂以此代代训示于后 人,传为“贡爷家风”。 以儒家文化传承忠孝礼仪,以道家心境 面对天地自然,以佛家心意持护舍得平安,以 本主崇拜凝聚族根族源。在诺邓,你会发现, 中国传统的多种信仰和文化,那样自然地被 融合在一起,濡染在人们的一饮一食里,浸透 在日常的生活劳作里,而诺邓村中众多的文 化古建筑,则成为了多种文化在这里相融相 合、相依相存的立体形象。棂星门、文庙、武 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 王母寺、龙王庙、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 星阁、财神殿、关帝庙,构成了诺邓古村以玉 皇阁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 位于古村最高处的玉皇阁,为滇西地区 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 明嘉靖年间,院中古木蓊郁,寂静清明。大殿 头顶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被誉 为“诺邓一绝”,在各地道教建筑中亦属珍 存。众星熠熠,光灿恒久。天法于道,道法自 然。在离诺邓古村7公里远的地方,古老的 沘江有若神授的旨意,在两座相对的山间绕 出一个巨大的天然太极图,而此“太极图”东 面山中正对着诺邓高处的玉皇阁。天地浩 瀚,山河会意,四时有循,天人合一。 在云龙,人们是这样介绍诺邓的:村庄的 最下面是经济(诺邓 2000 多年的盐井),中部 是政治(旧时的五井盐课举司衙门就位于古 村的中部),最高处是文化和信仰(以玉皇阁 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村庄2000多年的 光阴就从一口盐井的上面,一路生长,蕴藉, 散发。在玉皇阁的下面,窄窄的门场前立了 一面照壁,在这照壁的下面,听说旧时是一座 城隍庙。“城隍在下,玉皇在上,意为‘魔高一 尺,道高一丈。’” 在盐业渐渐衰落之后,古村诺邓曾经沉 寂了数十年。这沉寂的数十年,让诺邓在有 意或无意之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村中明清 以来的所有古民居和古文化建筑。因为 2000多年以盐为背景的独特、深厚的文化积 淀,因为层层叠叠依山而筑的古老白族民居 建筑,仿佛偶然但却又必然地,古村诺邓以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身份重新走进了人们 的视野。尤其是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把诺 邓火腿的美味展示出来之后,诺邓,又有了另 一张与它古老的诺盐紧密相关的文化名片。 网络上说,诺邓是中国至今未被旅游商 业严重污染的最值得一去的古村落之一。因 为地理上的偏远,也因为被“发现”得较晚,诺 邓,它依然还保持着原生的古老村落的面 貌。村头的那棵大青树,一树浓密的枝叶招 摇着的依然还是清明的山风。村中有许多农 家客栈,房檐下挂着从地里收获的包谷,院子 角落堆着大大小小的南瓜。网上有一句很流 行的话是这样说的:除了生活,我们还有诗歌 和远方。而对于许多远道来到诺邓的人,当 他们住进诺邓朴素的农家客栈,行走在村中 古旧的石板路上,他们会发现,诺邓其实不是 远方,而是当下,是心间。 在古村诺邓,没有人穿着民族服装要你 跟她拍照,然后收你的钱。没有人追着游客 到处兜售旅游纪念品。在诺邓,我想要带走 的,只是两只写着“诺”字的坨盐。 诺盐洁白,执手相赠。 盐上光阴 盐上光阴 左中美 左中美 彝族 彝族 诺邓古村 广 一六年 第六期 总第六百五十三期 在电视机和手机边上写作 …………………… 范晓波 新名家 城市与狗(中篇小说) 丁伯刚 深小说 客厅(短篇小说) ……… 胜利日(短篇小说) …… 余同友 垃圾美人(短篇小说) 穿越(短篇小说) ……… 李羡杰 洋货(短篇小说) ……… 车兰兰 潮散文 无忧河上……………… 宋晓杰 上庄雨………………… 鸣声被夏日允许……… 暖诗歌 我希望故乡小些(组诗) 五里路 我们欣喜并满怀敬意(外二首) …………………… 刘理海 美好(组诗) …………… 李路平 若干年后(组诗) ……… 张丽琴 香油洲(组诗) ………… 石立新 跟 108 岁老人合影(外二首) …………………… 雪青马 写作课 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 ……… 邱华栋 文学圈 雪一样的童心 ……………………………… 张守仁 爱上婺源的散文家 ………………………… 洪忠佩 品位纯正的文学 气质新潮的文学 性情温暖的文学 每逢单月1日出版。主管、主办:江西省文联。地址: 330046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电子信箱:xh371@ 163.com。电话:0791-86263230。定价:8.00元。邮发代 号:44-13。 邮发代号: 2-4。月刊,每月 3 日出版。定价: 15.00 元。 邮购部地址: 100125 北京农展馆南里 10 号。 中篇小说 女神 ………………… 地下三尺 …………… 蓝天白云 …………… 短篇小说 布里小镇 …………… 黄蓓佳 欢乐 ………………… 张惠雯 白兰花香 …………… 李为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 呼伦格勒的晚上静悄悄(短篇 小说)…………… 郭雪波 红色标记(诗歌) …… 李朝润 2016:中国报告 为祖国出征…… 徐艺嘉 南海三章 …………… 刘醒龙 饮者 ………………… 肖江虹 摸爬记 ……………… 骡子 ………………… 张行健 沂蒙往事 …………… 厉彦林 新浪潮 虚构(诗歌) ………… 在南京 ……………… 河西长歌 …………… 苦难与天堂 ………… 车延高 圣殿 ………………… 第四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 全国游记征文评选揭晓 2016 年第六期目录 总第 213 期 邮发代号:78—2。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邮编:400015。电话:023—53898757。 主编:刘 常务副主编:欧阳斌 中国叙事 石头记(中篇小说)………… 百万风景(中篇小说)……… 我还会回来(短篇小说)…… 书商小方(短篇小说)……… 张世勤 抱一抱(中篇小说)………… 隔墙有耳(短篇小说)……… 中国文存 发现散文新人的意义(编前语) ………………………… 吴佳骏 伍明珠嫁人记 ……………… 微凉记 ………………………………………………… 何红雨 少年与康珠 …………………………………………… 何方迪 其实我不怕黑 ………………………………………… 何春花 中国诗集·十五人选 鲍勃·迪伦以降的后文学时代(前言) ……………… 得儿喝 柳宗宣 李元胜 秦巴子 何小竹 宋烈毅 向求纬 林忠成 水丢丢 张乾东 李永才 先锋:不仅仅是炫目(主持人语) …………………… 汪曾祺: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一面镜子 …………… 熊修雨 文学版国内邮发代号:2-545 定价:¥20.00 元 纪实版国内邮发代号:80-526 定价:¥20.00 元 影视版国内邮发代号:2-653 定价:¥20.00 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 10 号 9 层 邮编:100125 ·文学版· 长篇小说 我的月亮……………… 王哲珠 经典中国 柳宗元: “千万孤独”的山水永州 …………………… 奉荣梅 新实力 小说四题……………… 草根叙述的那些疯长的声音 …………………… 短篇小说 宝安民谣……………… 邓一光 珞珈路………………… 黄蓓佳 一千零二夜…………… 花的深处……………… 中篇小说 如临渊………………… 陈再见 时光笔记……………… 韩宗宝 村庄…………………… 身体里的故乡………… 干海兵 慈母帖………………… 韩闽山 大梦徽州半江南……… 阮文生 一个因散文而生的乡镇 …………………… 刘克邦 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 学奖评选结果揭晓 作家大彩

盐上光阴 布和的诗酒人生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61104_Print.pdf · 长决斗的普希金。 在我眼里,这些被传为佳话的英雄壮举,只有诗人才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37责任编辑:黄尚恩 电话:(010)65005101 电子信箱:ssmzwyzk@ vip.163.com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少数民族文艺

    布和的诗酒人生

    布和的诗酒人生

    □□向

    迅(土家族)

    忽然想起去年秋天,我在北戴

    河认识的一位蒙古族作家。此人生

    得彪悍如熊,嗜酒如命。到了何种

    程度了呢?一日三餐,但凡桌上不

    见酒,就沮丧得若牌桌上的输家,懒

    得动一根筷子。好几个清晨,都不

    见他来吃早餐。一打听,方知他独

    自跑到外边的小馆子里改善伙食去

    了,而馆子的吃食并不比我们围坐

    一起享用的早餐更为丰盛,相反,要

    简陋许多,仅仅是有酒可喝罢了。

    据说,他是一边呼噜呼噜地吃着面

    条,一边咕咚咕咚地喝着烈酒。

    每个晚上,不论窗外是海风大

    作,还是明月高悬,他必然与善饮

    的朋友挤在一个房间拼酒至深夜,

    一边把烈酒当清水一样喝,一边深

    情忘我地唱着草原上的歌儿。也因

    此,他的酒名比文名传得更快,以

    至于拥抱握别之时,他留给大家的

    印象,只是一个狂热的酒徒,而非

    小说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是

    我性格里也有豪爽的一面,自然而

    然地与这位朋友及另外两位蒙古族

    朋友,还有一位善饮的朝鲜族朋友

    走得很近。根据他喝酒的习惯,我

    帮他总结出来的一句口头禅,一时

    成为同学们与他见面或碰杯时必不

    可少的问候语:“不喝——不喝——再喝一杯!”他听后,

    总是一阵哈哈大笑。

    自然,这份喜剧效果并非单纯模仿他喝酒时的习惯

    用语而获得,还与那“不喝”二字所埋伏的机关密不可

    分——它们恰与他姓名中的两个字谐音。他的全名叫

    特·布和毕力格,而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布和。谁叫他的名

    字太长,读起来拗口,记起来更难呢?

    一年之前,我对布和看不见酒就坐不思食、卧不安寝

    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总觉得终日被酒精泡着无益健康,

    现在,我似乎理解了他——对于一个嗜酒如命之人,倘若

    离开了酒,再美好的食物送到嘴中,想必都味同嚼蜡。

    或许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你就会发现,布和离不开

    的美酒和与我纠缠不清的诗歌存在太多的关联与共性:

    它们都是高度浓缩的产物,一个是从粮食中提取出来的

    精魂,一个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月光,都极易让人走火

    入魔。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跟布和一样,也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酒鬼,只是他比我要厉害得多——除了对酒精着迷,他

    大块头的身体里还装着一曲曲苍凉而深沉的蒙古长调

    呢,他还会撒开腿脚跳安代舞呢,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摔跤

    手呢!

    今年夏天,我在另外一位蒙古族作家给我讲述的一

    个故事中,得知布和还会在酒过三巡之后像黑旋风李逵

    一样,提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闯入一间办公室,一刀横劈

    在人家油漆闪亮的办公桌上,替受欺负的人伸张正

    义……

    布和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臭名昭著的酒鬼,专

    修学校的教师,盟里有名的摔跤手……但我相信他最看

    重的还是“小说家”这个身份。

    前不久,他顺利地加入了中国作协。我在看到消息

    后的第一时间里给他打电话以示祝贺。谁知他打了半天

    哑谜,才确认我的身份——他正跻身吵吵嚷嚷的酒桌,喝

    高了,耳朵里一片嗡嗡声。我知道他喝到一定状态了,就

    会情不自禁地“啧”一下嘴巴;转动一下脖子,脖子深处就

    会发出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咔嗒”声,仿佛那里打开了一

    扇通往酒国的门。

    布和确实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

    用母语写作的蒙古族小说家,但其所作所为,更像一个诗

    人。不知为什么,自从听说了他的传奇故事后,每次想起

    他,他提刀拍案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形象,总会让我想起几个我比较欣赏的人:率领

    军队突袭敌营而将叛徒擒拿带回朝廷的辛弃疾;自费组

    建军队支持希腊革命的拜伦;与猥亵自己妻子的宪兵队

    长决斗的普希金。

    在我眼里,这些被传为佳话的英雄壮举,只有诗人才

    会去做。只有他们,才有那样的胆量,以及天才般的想象

    力。

    我也相信,布和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这与他写不

    写诗没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不也是这样吗?我经常借用这样的一句话来

    说明这个问题:有人写了一辈子诗,也不是诗人;有人一

    辈子没有写过一句诗,却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我们在那些经过

    了时间淘洗的伟大的小说作品中,往往都能读到一股不

    可磨灭的诗意。

    艺术所要抵达的化境,就是诗意之境。信哉斯言。

    似乎,那些久远的时光才刚刚从这里过

    去——又或者,依然在场。

    阳光下的古村诺邓,村脚的诺邓河旁,井

    房里两眼卤井头上的木井栏还微微地温热

    着,下到井口的木楼梯上留着浅浅的泥脚印,

    似乎,刚刚才有挑卤水的汉子从井里打了卤

    水上来,挑着满满一担,从井口上了楼梯,而

    后出了井房,走向这古村里已然熬煮了2000

    多年卤水的某一口大灶。

    走在诺邓村中几乎全是坡路的古老的石

    铺巷道里,你会不时地就在某户人家的门外

    遇见一口那样的大灶,土围的灶口上面,架着

    不知历经了几个春秋的巨大的铁锅,铁锅里

    的卤水或满或半,却一律地还不肯现出人人

    皆知的谜底,倒是灶旁一扇簸箕里堆着的一

    簸箕洁白细致的盐,不出声地说出了那一锅

    一锅的卤水最后凝结成的模样。门头雕花的

    古老木门前,一只高腿的方凳上面支了一扇

    小筛子,里面摆着数只雪白的、做成锥柱体的

    盐,供游客选购,每只盐的体量相当于小号的

    奶茶杯子,“杯底”上一律用浅赭的颜色写着

    “诺”字。

    诺邓,这个最早见载于唐代《蛮书》中的

    村名,已经像这样被称谓了1000多年。在

    《蛮书》的记载中,这个称谓的出现,跟这里出

    产的盐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诺邓古村的

    历史,远比《蛮书》的记载要久远得多。公元

    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

    24县,其中的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

    江流域,“比苏”为白蛮语,意为“有盐的地

    方”。而“诺邓”,在白语里意为“有老虎的山

    坡”——想必那时,“诺邓”这一称谓便已然存

    在了。山高林郁,长河汤汤,众鸟高飞,虎啸

    于野。而深沃的大地之下,有若神的旨意一

    般,绵远不尽地涌出卤水。用这卤水熬煮出

    的盐,使得人们知道,原来食物经了盐,竟可

    以有着那样美好的滋味。

    神奇的卤水源源不断地从大地的深处涌

    流出来,而一座村庄被盐深深滋养的时光,在

    不尽轮回的季节里绵远流去,转身,已是

    2000多年。2000多年,这样一个泛着晕黄的

    悠远的时间概念,使我想起有一年在古城西

    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看过的一幅秦代青铜

    浮雕壁画,画面上,正中是两排正在起舞的女

    子,东西各两排趺坐的大臣,正前方有一排编

    钟,有女子站在钟后击乐。画面上虽未见天

    子,但从画面的场景却能一眼看出,这是一幅

    天子歌舞宴群臣图。而这幅浮雕中吸引我驻

    足的部分却在主体画面之外,在这幅壁画的

    右下角,有下臣用大鼎在烧水,在边上,车马、

    铜鼎、人物、火堆,一一生动呈现,远望去,仿

    佛有车马、人语之声沸沸传来。在画面的右上

    角,檐下的半面墙壁上,安静地挂了三条鱼。

    想必那时,位于沘江流域的诺邓,该也有

    着这样的情景吧:人们从沘江里打上鱼来,用

    诺邓盐腌上,晾挂在檐下。村中一家一户的

    大灶上整日炉火熊熊,灶上的大鼎里一锅又

    一锅熬煮着从盐井里打上来的卤水。驮盐的

    马帮一队又一队从四面八方前来,将那些大

    灶上熬煮出的雪白的诺盐源源不断驮向远方

    的村镇和街市。有在家的村妇默默数着檐下

    的鱼干,一个月挂上去一条,当数到第九条的

    时候,跟着马帮三月出门的丈夫就该回到这

    久别的村庄了。想来一定是因为诺盐的缘

    故,在那归人思乡日久的舌尖上,家里煮出来

    的鱼干和腊肉,总是有着他乡所没有的香暖

    滋味,慰藉了他远道归来的疲惫和乡思。而

    那时的他所不能想到的是,千年之后,那些挂

    在檐下召唤离人回家的腊肉火腿,却成为这

    座古村额上另一个浸染着乡愁的文化标签,

    将“诺邓”两个字,带到了更远的远方。

    鱼儿们逆着季节上岸,村庄顺着时光生

    长。从山脚的一口盐井出发,诺邓,这个远古

    的白族村庄,沿着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8

    月,南瓜藤爬过旧院墙,老屋檐把影子伸到路

    面上,谁家的看家狗午后没事,闲闲地在阶梯

    连阶梯的村道上遛达,并不诧异地看着一群

    一群走进村来的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一场

    雨水下来,瓦沟水从那座古老院子的正屋檐

    上下来,历经正房、两侧厢房、下房层层相衔

    相接的屋檐和屋厦,历经四五次转折,最后落

    向院中的砖地上。因为地势陡窄,在诺邓,许

    多古院落的建筑都是这样的格局,屋檐相衔

    最多的院落,被称为“七滴水”,而那些在稍微

    平缓的位置上建起来的袖珍四合院,被称为

    “一颗印”。这座像一丛叠生的丛丛菌那样倚

    着山坡一层一层向上生长的古老村庄,因为

    坡陡屋密,能行车的公路还一直未能进入她

    的内里。在村庄里,依然还有许多人家养着

    骡马,分担人力的劳累。

    从一口古老的盐井出发,诺邓,若一棵蓊

    郁的大树,从根部散发开通往四面八方的道

    路。这些因盐而生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

    明,南向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

    马古道”通往兰坪、丽江、西藏。往来进出的

    马帮,连绵不断地将“诺邓”两个字驮向外面

    的世界,同时,也把外面世界的文明连绵不断

    地带进这僻远的秘境古村。诺邓村中现存最

    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史志载为元代建筑,其

    时乃是外省客商在诺邓的会馆。以盐为路,

    万贾汇集,使得这深藏在滇西高山大水之间

    的古村诺邓,在千年的时光里,成为滇西地区

    持续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诺邓,这个活在一口盐井之上的村庄,

    盐,是她久远光阴中最深厚、绵远的滋味,是

    她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却一直未曾改变的清

    晰背景。盐,是诺邓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盐,朝廷在这里设立起盐课提举

    司。1300多年前,明朝政府在云龙所设的五

    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当时的“五

    井”为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到

    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

    盐课银达38000多两,占了当时云南盐业税

    收的大半壁江山。

    因为盐,人们专门建起了龙王庙,敬奉卤

    脉龙王,逢年过节为龙王献戏。在位于诺邓

    河东岸缓坡上的盐文化博物馆里,大门的门

    厅上方正对着龙王庙大殿的古戏台依然还

    在。宽阔的院场西侧,那根拔地而起的四方

    形高大土烟囱的下面,据说曾有七口并排的

    大灶同时煮盐,炉火熊熊,日夜不熄。

    因盐而生的繁华与富庶,滋养出独具这

    方地域气息的深厚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

    古村诺邓文风尉然,人才辈出。在整个云龙

    县境,诺邓学人中“进士”为最多,举人、贡生

    和秀才则不胜枚举。清代康乾年间的诺邓村

    举人黄桂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

    为“滇中一儒杰”。关于诺邓黄氏,明代李元

    阳曾为其撰碑,文中记载:1466年,福建人黄

    孟通任五井盐课提举司,任职9年后因所辖

    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

    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后来,黄氏

    子孙逐渐繁衍落籍于兹,提举司衙门逐步演

    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

    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

    坊”,历代记载族中功名。

    而文化的兴盛,亦深深濡染在诺邓的盐

    业里。诺邓以煮盐为业的人家称为灶户,一

    灶一名,以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

    让、仁、义、礼、智、信、金名之。乾乃八卦之

    首,代表着天。“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

    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

    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

    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

    乾:元亨利贞。”天地,仁义,智信,这些古老的

    信仰和仪礼,名之于盐灶,而印之于盐人,代

    代相传,绵远不息。

    在诺邓村的一方古老院落里,正屋前堂

    厦檐之下,保留着一根黑黑的几乎被焚毁的

    横梁。据传说,梁焚之事发生在清代中期,一

    日无人在家时,家中突然失火,神奇的是,这

    火仅在焚毁一梁后即自行熄灭。该贡生家族

    以为,这是因为家中重教守礼、行义好善,故

    而上天护佑,得免大灾,遂以此代代训示于后

    人,传为“贡爷家风”。

    以儒家文化传承忠孝礼仪,以道家心境

    面对天地自然,以佛家心意持护舍得平安,以

    本主崇拜凝聚族根族源。在诺邓,你会发现,

    中国传统的多种信仰和文化,那样自然地被

    融合在一起,濡染在人们的一饮一食里,浸透

    在日常的生活劳作里,而诺邓村中众多的文

    化古建筑,则成为了多种文化在这里相融相

    合、相依相存的立体形象。棂星门、文庙、武

    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

    王母寺、龙王庙、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

    星阁、财神殿、关帝庙,构成了诺邓古村以玉

    皇阁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

    位于古村最高处的玉皇阁,为滇西地区

    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

    明嘉靖年间,院中古木蓊郁,寂静清明。大殿

    头顶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被誉

    为“诺邓一绝”,在各地道教建筑中亦属珍

    存。众星熠熠,光灿恒久。天法于道,道法自

    然。在离诺邓古村7公里远的地方,古老的

    沘江有若神授的旨意,在两座相对的山间绕

    出一个巨大的天然太极图,而此“太极图”东

    面山中正对着诺邓高处的玉皇阁。天地浩

    瀚,山河会意,四时有循,天人合一。

    在云龙,人们是这样介绍诺邓的:村庄的

    最下面是经济(诺邓2000多年的盐井),中部

    是政治(旧时的五井盐课举司衙门就位于古

    村的中部),最高处是文化和信仰(以玉皇阁

    为领衔的古庙宇建筑群)。村庄2000多年的

    光阴就从一口盐井的上面,一路生长,蕴藉,

    散发。在玉皇阁的下面,窄窄的门场前立了

    一面照壁,在这照壁的下面,听说旧时是一座

    城隍庙。“城隍在下,玉皇在上,意为‘魔高一

    尺,道高一丈。’”

    在盐业渐渐衰落之后,古村诺邓曾经沉

    寂了数十年。这沉寂的数十年,让诺邓在有

    意或无意之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村中明清

    以来的所有古民居和古文化建筑。因为

    2000多年以盐为背景的独特、深厚的文化积

    淀,因为层层叠叠依山而筑的古老白族民居

    建筑,仿佛偶然但却又必然地,古村诺邓以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身份重新走进了人们

    的视野。尤其是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把诺

    邓火腿的美味展示出来之后,诺邓,又有了另

    一张与它古老的诺盐紧密相关的文化名片。

    网络上说,诺邓是中国至今未被旅游商

    业严重污染的最值得一去的古村落之一。因

    为地理上的偏远,也因为被“发现”得较晚,诺

    邓,它依然还保持着原生的古老村落的面

    貌。村头的那棵大青树,一树浓密的枝叶招

    摇着的依然还是清明的山风。村中有许多农

    家客栈,房檐下挂着从地里收获的包谷,院子

    角落堆着大大小小的南瓜。网上有一句很流

    行的话是这样说的:除了生活,我们还有诗歌

    和远方。而对于许多远道来到诺邓的人,当

    他们住进诺邓朴素的农家客栈,行走在村中

    古旧的石板路上,他们会发现,诺邓其实不是

    远方,而是当下,是心间。

    在古村诺邓,没有人穿着民族服装要你

    跟她拍照,然后收你的钱。没有人追着游客

    到处兜售旅游纪念品。在诺邓,我想要带走

    的,只是两只写着“诺”字的坨盐。

    诺盐洁白,执手相赠。

    盐上光阴盐上光阴□□左中美左中美((彝族彝族))

    诺邓古村

    广 告

    二○一六年第六期

    总第六百五十三期目 录

    卷 首 在电视机和手机边上写作…………………… 范晓波

    新名家 城市与狗(中篇小说)… 丁伯刚深小说 客厅(短篇小说)……… 朝 潮

    胜利日(短篇小说)…… 余同友垃圾美人(短篇小说)… 霍 君穿越(短篇小说)……… 李羡杰洋货(短篇小说)……… 车兰兰

    潮散文 无忧河上……………… 宋晓杰上庄雨………………… 刘 洁鸣声被夏日允许……… 汪 峰

    暖诗歌 我希望故乡小些(组诗)… 五里路我们欣喜并满怀敬意(外二首)

    …………………… 刘理海美好(组诗)…………… 李路平若干年后(组诗)……… 张丽琴香油洲(组诗)………… 石立新跟108岁老人合影(外二首)

    …………………… 雪青马写作课 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 邱华栋文学圈 雪一样的童心 ……………………………… 张守仁

    爱上婺源的散文家 ………………………… 洪忠佩

    品位纯正的文学 气质新潮的文学 性情温暖的文学

    每逢单月1日出版。主管、主办:江西省文联。地址:330046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791-86263230。定价:8.00元。邮发代号:44-13。

    执行主编:范晓波

    邮发代号:2-4。月刊,每月 3日出版。定价:15.00元。邮购部地址: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二○一六年第十一期︵总第六百八十七期︶目录

    中篇小说 女神 ………………… 王 蒙地下三尺 …………… 陈 仓蓝天白云 …………… 何 顿

    短篇小说 布里小镇 …………… 黄蓓佳欢乐 ………………… 张惠雯白兰花香 …………… 李为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呼伦格勒的晚上静悄悄(短篇

    小说)…………… 郭雪波红色标记(诗歌) …… 李朝润

    2016:中国报告 为祖国出征…… 徐艺嘉散 文 南海三章 …………… 刘醒龙

    饮者 ………………… 肖江虹摸爬记 ……………… 王 手骡子 ………………… 张行健沂蒙往事 …………… 厉彦林

    新 浪 潮 虚构(诗歌) ………… 苏 蕾诗 歌 在南京 ……………… 胡 弦

    河西长歌 …………… 古 马苦难与天堂 ………… 车延高圣殿 ………………… 徐 江

    信 息 第四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评选揭晓

    2016年第六期目录总第213期

    邮发代号:78—2。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2号,邮编:400015。电话:023—53898757。

    主编:刘 阳常务副主编:欧阳斌

    中国叙事石头记(中篇小说)………… 楚 荷百万风景(中篇小说)……… 强 雯我还会回来(短篇小说)…… 李 黎书商小方(短篇小说)……… 张世勤抱一抱(中篇小说)………… 野 海隔墙有耳(短篇小说)……… 全 红中国文存发现散文新人的意义(编前语)

    ………………………… 吴佳骏伍明珠嫁人记 ……………… 灵 鹫微凉记………………………………………………… 何红雨少年与康珠…………………………………………… 何方迪其实我不怕黑………………………………………… 何春花中国诗集·十五人选鲍勃·迪伦以降的后文学时代(前言) ……………… 波 佩得儿喝 柳宗宣 李元胜 普 珉 秦巴子 何小竹宋烈毅 向求纬 田 君 林忠成 冬 婴 水丢丢张 鉴 张乾东 李永才声 音先锋:不仅仅是炫目(主持人语) …………………… 李 怡汪曾祺: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一面镜子 …………… 熊修雨

    文学版国内邮发代号:2-545 定价:¥20.00元纪实版国内邮发代号:80-526 定价:¥20.00元影视版国内邮发代号:2-653 定价:¥20.00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9层 邮编:100125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

    二○一六年第十一期︵总第五百一十九期︶目录

    ·文学版·

    长篇小说 我的月亮……………… 王哲珠经典中国 柳宗元:“千万孤独”的山水永州

    …………………… 奉荣梅新 实 力 小说四题……………… 大 彩

    草根叙述的那些疯长的声音…………………… 王 干

    短篇小说 宝安民谣……………… 邓一光珞珈路………………… 黄蓓佳一千零二夜…………… 爱 玲花的深处……………… 格 尼

    中篇小说 如临渊………………… 陈再见诗 歌 时光笔记……………… 韩宗宝

    村庄…………………… 阿 寅身体里的故乡………… 干海兵慈母帖………………… 韩闽山

    散 文 大梦徽州半江南……… 阮文生一个因散文而生的乡镇

    …………………… 刘克邦封 二 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

    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封 三 作家大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