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报道·县域 2017 11 07 日星期二编辑:王雅静校对:许舒扬美编:王祯磊 18 六大特色筑底 成就镇巴投资价值 镇巴印象 (上接第十七版) 田野。山村存在的基础就是山间田 园和满山的“山珍野味”,它是农民祖祖辈 辈耕耘之地和生存的基础。田园风光和 山野风光随四季而变,姹紫嫣红,五光十 色,每一时节皆有动人之处。特别是山涧 稻田,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 溶洞。根据《镇巴县志》记载,已探明 的古洞能容纳百人以上的就达120多个。 旱洞多,河源洞少。观音溶洞和渔渡溶洞 中钟乳石遍布,石幔飞悬,错综纷呈的景 观栩栩如生。 镇巴更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园 林小城。平湖碧水、白云蓝天交相辉映, 文化长廊、锦源广场、班侯园、红军园、奋 进园、阅水廊或承载着厚重历史,或陶冶 情操,或催人奋进,让人留恋。黑虎梁青 峰秀峦,林茂草丰,松涛阵阵,空气清新; 柳林沟细柳娉婷,婀娜多姿;七里沟绿茶 似海,风景独秀。大巴山纳天地之灵气, 得万物之泽润,乃西部灵泉至崇,是感悟 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 人文旅游资源 悠久的历史为镇巴县留下了大量的 遗址、古迹、名人遗迹。 英才。镇巴县处巴山之阳,最适宜人 居的地方。这方美丽而颇具灵气的土地, 在绵绵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孕育出一 代又一代的各路英才。班超、张飞、徐向 前、刘瑞龙等在此建功立业;符先辉、钟明 峰等红军将士,靠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 辈出,证明了镇巴县这中国美丽山村是一 块“风水宝地”。 文脉。巴文化、汉文化和苗文化,千 年经纶,春风化雨,创造着巴山“新巴人文 化”,这正是中国最美山村之魂。关公梁 上明代的《森绿经》碑文,堪称国宝级文 物。还有宋代蒿坪寺的3吨重大铁钟,文 脉传承。镇巴是“红军之乡”。1932 年红 军入川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赤南青鹤观 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革命遗址;三元镇苏 家坡红军墨书标语布告及墨书大幅标语; 符先辉将军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红色 旅游点已被市、县列为重点保护单位。镇 巴县青水乡有中国最北最大的苗民聚集 地,其独特风情令人神往。镇巴民歌遍及 全县,山歌、号子、唢呐各具特色,影响波 及陕南川北。2008年镇巴县被文化部命 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 年被文化部 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古建(古村、古镇、古道)。古建筑,无 论民居抑或官宅,无论洞穴还是山寨,无 论是蜚声海外的“荔枝古道”,还是鲜为人 知的“洋壁古道”,皆细腻别致,更具考古 价值、艺术价值和摄影价值。这也是镇巴 古建筑能成为诸多影视剧拍摄场景的缘 故。作为文化遗产,愈久愈珍贵,皆尽力 保留,即便是“人民公社”时代的建筑也即 将成为难得的文物。因为历代的战争毁 坏非常严重,特别是巴山中“反清复明”的 活动直到清朝灭亡时都持续不断,清政府 摧毁“淫祠”、屠杀白莲教徒和教徒们沦为 “山贼”、“土匪”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古 建毁坏极其严重,以至于人们重新回到远 古时期的山洞居住。因此,镇巴境内50年 以上的老土屋均应该作为古迹保护。据 有关课题组考察得知,这些老土屋是原生 态最环保的建筑方式,未来本地建筑应该 尽可能多汲取其环保与科学的成分。 乡村旅游资源 民俗。镇巴县山歌古远,获选进入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俗丰富 浓郁,镇巴县民风淳朴热情,以微笑、谦和 与“好要面子”迎接八方来客。镇巴县人 美好的心灵构筑起一道深情隽永的“文明 风景线”。 镇巴县民间的民风民俗是一种活态 文化,具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巴山重镇风 情。镇巴县的婚庆嫁娶、殡葬祭祀、四时 八节、衣食起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小河口的“社火”则更加引人入胜。茶艺、 傩戏(端公戏)、渔鼓、高跷、汉调,雅俗共 赏,“陕南民歌”使得镇巴县成为“国家级 文化工作先进县”。 镇巴有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资源,其 佳肴主要选材于巴山深处的绿色食品,腊 肉、野味、土鸡、楮河鱼、山野菜等烹饪而 成的炖菜、焖菜、炒菜、蒸菜、凉菜等系列 农家菜,别具一格,风味独特;有备受青睐 的旅游文化产品,天麻、党参、大黄、杜仲 等名贵野生中药材以及腊肉、山野菜、竹 笋、木耳、香菇、核桃、板栗等土特产物丰 质美;刺绣、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制品做工 精细;宣纸、秦巴雾毫名茶远销海外。 坐拥“天然中药库” 镇巴境内生态环境优越,孕育了丰富的 天然中药材资源。全县有药用植物 1000 多 个品种,其中被《中国药典》载入盛产的中药 材有 236 种,有“天然中药库”之称。镇巴 2002年被命名为“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 植基地县” ,是“极品”中药材原料生产的理 想地域,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种源区、适 生区和发展区建设要求。适宜大黄、天麻、 重楼、白芨、猪苓、苦参、党参、茯苓等中药材 种植和生长。 生态养殖见效 截至2016年,镇巴县发展生猪适度规 模 养 殖 户 16270 户 ,建 成 标 准 化 示 范 场 10 个,完成生猪人工授精 4.4 万头,生猪饲养 量预计达 83.2 万头,超计划 4%,其中出栏 40.7 万 头 ;建 设 肉 羊 标 准 化 示 范 场 11 个 , 羊饲养量 36.3 万只,超计划 21%,其中出栏 17.8万只;生态养殖悄然兴起,据统计全县 12个养殖企业从事黑猪、土鸡、中蜂养殖, 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明显效益;指导种 植牧草3.01万亩。全县畜牧业呈现“猪稳 羊进总量增,生态养殖显特色”的基本发展 态势。 “高香茶区”驰名 镇巴县是陕西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地处 大巴山腹地,境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植被 茂盛,森林覆盖率达66.2%,是国家级生态 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并处在全国第二富硒 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素有“世界罕 见高香茶区”之称。镇巴产茶历史悠久,是 陕西省第一只名茶“秦巴雾毫”诞生地,经国 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 品保护地。 近年来,镇巴县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实施名茶品牌带 动战略,聚力打造“镇巴高山富硒”特色茶 品。中国茶叶学会第五届“中国名茶之乡” 评选结果揭晓,镇巴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 乡”。 “十三五”时期,镇巴人民将全面贯彻党 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 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 以绿色循环和转型超越为主题,坚定实施生 态文明引领、脱贫攻坚保障、项目建设带动、 基础设施提升、城乡一体支撑、文化旅游融 合“六大战略”,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 活力、幸福“五个镇巴”。

六大特色筑底 成就镇巴投资价值epaper.zqcn.com.cn/attachement/1/2017-11/07/18/2017110718_pdf.pdf · 得万物之泽润,乃西部灵泉至崇,是感悟 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陕西报道·县域 2017年11月07日星期二编辑:王雅静校对:许舒扬美编:王祯磊

18

六大特色筑底 成就镇巴投资价值

镇巴印象

(上接第十七版)田野。山村存在的基础就是山间田

园和满山的“山珍野味”,它是农民祖祖辈辈耕耘之地和生存的基础。田园风光和山野风光随四季而变,姹紫嫣红,五光十色,每一时节皆有动人之处。特别是山涧稻田,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

溶洞。根据《镇巴县志》记载,已探明的古洞能容纳百人以上的就达120多个。旱洞多,河源洞少。观音溶洞和渔渡溶洞中钟乳石遍布,石幔飞悬,错综纷呈的景观栩栩如生。

镇巴更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园林小城。平湖碧水、白云蓝天交相辉映,文化长廊、锦源广场、班侯园、红军园、奋进园、阅水廊或承载着厚重历史,或陶冶情操,或催人奋进,让人留恋。黑虎梁青峰秀峦,林茂草丰,松涛阵阵,空气清新;柳林沟细柳娉婷,婀娜多姿;七里沟绿茶似海,风景独秀。大巴山纳天地之灵气,得万物之泽润,乃西部灵泉至崇,是感悟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

人文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为镇巴县留下了大量的

遗址、古迹、名人遗迹。英才。镇巴县处巴山之阳,最适宜人

居的地方。这方美丽而颇具灵气的土地,在绵绵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各路英才。班超、张飞、徐向前、刘瑞龙等在此建功立业;符先辉、钟明峰等红军将士,靠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

辈出,证明了镇巴县这中国美丽山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文脉。巴文化、汉文化和苗文化,千年经纶,春风化雨,创造着巴山“新巴人文化”,这正是中国最美山村之魂。关公梁上明代的《森绿经》碑文,堪称国宝级文物。还有宋代蒿坪寺的3吨重大铁钟,文脉传承。镇巴是“红军之乡”。1932年红军入川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赤南青鹤观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革命遗址;三元镇苏家坡红军墨书标语布告及墨书大幅标语;符先辉将军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旅游点已被市、县列为重点保护单位。镇巴县青水乡有中国最北最大的苗民聚集地,其独特风情令人神往。镇巴民歌遍及全县,山歌、号子、唢呐各具特色,影响波及陕南川北。2008年镇巴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古建(古村、古镇、古道)。古建筑,无论民居抑或官宅,无论洞穴还是山寨,无论是蜚声海外的“荔枝古道”,还是鲜为人知的“洋壁古道”,皆细腻别致,更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和摄影价值。这也是镇巴古建筑能成为诸多影视剧拍摄场景的缘故。作为文化遗产,愈久愈珍贵,皆尽力保留,即便是“人民公社”时代的建筑也即将成为难得的文物。因为历代的战争毁坏非常严重,特别是巴山中“反清复明”的活动直到清朝灭亡时都持续不断,清政府摧毁“淫祠”、屠杀白莲教徒和教徒们沦为

“山贼”、“土匪”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古建毁坏极其严重,以至于人们重新回到远古时期的山洞居住。因此,镇巴境内50年以上的老土屋均应该作为古迹保护。据有关课题组考察得知,这些老土屋是原生态最环保的建筑方式,未来本地建筑应该尽可能多汲取其环保与科学的成分。

乡村旅游资源民俗。镇巴县山歌古远,获选进入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俗丰富浓郁,镇巴县民风淳朴热情,以微笑、谦和与“好要面子”迎接八方来客。镇巴县人美好的心灵构筑起一道深情隽永的“文明风景线”。

镇巴县民间的民风民俗是一种活态文化,具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巴山重镇风情。镇巴县的婚庆嫁娶、殡葬祭祀、四时八节、衣食起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小河口的“社火”则更加引人入胜。茶艺、傩戏(端公戏)、渔鼓、高跷、汉调,雅俗共赏,“陕南民歌”使得镇巴县成为“国家级文化工作先进县”。

镇巴有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资源,其佳肴主要选材于巴山深处的绿色食品,腊肉、野味、土鸡、楮河鱼、山野菜等烹饪而成的炖菜、焖菜、炒菜、蒸菜、凉菜等系列农家菜,别具一格,风味独特;有备受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天麻、党参、大黄、杜仲等名贵野生中药材以及腊肉、山野菜、竹笋、木耳、香菇、核桃、板栗等土特产物丰质美;刺绣、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制品做工

精细;宣纸、秦巴雾毫名茶远销海外。

坐拥“天然中药库”镇巴境内生态环境优越,孕育了丰富的

天然中药材资源。全县有药用植物1000多个品种,其中被《中国药典》载入盛产的中药材有236种,有“天然中药库”之称。镇巴2002年被命名为“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是“极品”中药材原料生产的理想地域,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种源区、适生区和发展区建设要求。适宜大黄、天麻、重楼、白芨、猪苓、苦参、党参、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和生长。

生态养殖见效截至2016年,镇巴县发展生猪适度规

模养殖户16270户,建成标准化示范场10个,完成生猪人工授精4.4万头,生猪饲养量预计达83.2万头,超计划4%,其中出栏40.7万头;建设肉羊标准化示范场11个,羊饲养量36.3万只,超计划21%,其中出栏17.8万只;生态养殖悄然兴起,据统计全县12个养殖企业从事黑猪、土鸡、中蜂养殖,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明显效益;指导种植牧草3.01万亩。全县畜牧业呈现“猪稳羊进总量增,生态养殖显特色”的基本发展态势。

“高香茶区”驰名镇巴县是陕西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地处

大巴山腹地,境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66.2%,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并处在全国第二富硒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素有“世界罕见高香茶区”之称。镇巴产茶历史悠久,是陕西省第一只名茶“秦巴雾毫”诞生地,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

近年来,镇巴县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实施名茶品牌带动战略,聚力打造“镇巴高山富硒”特色茶品。中国茶叶学会第五届“中国名茶之乡”评选结果揭晓,镇巴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

“十三五”时期,镇巴人民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绿色循环和转型超越为主题,坚定实施生态文明引领、脱贫攻坚保障、项目建设带动、基础设施提升、城乡一体支撑、文化旅游融合“六大战略”,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镇巴”。